解析儿童画
幼儿园儿童绘画作品分析解读案例 (9)
1.情感分析:很乐意将自己买萝卜、切萝卜、腌萝卜的事情用笔画下来。
2.能力分析:能够使用各种线条和简单图形表现物体的基本部分和主要特征;能在画面上简单布局,根据自己的想象,有创造性地再现、表达简单的情节;对于人物的表达仅局限于简单的线条,没有太多的装饰。
3.知识背景分析:能够结合生活经验及自己的观察表现画面,如桌子是四条腿,盘子里是盐、另一个盘子里是罗卜干,小朋友排队买菜等等。
六、儿子的画所想
1.作品反应生活——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儿子生活中感兴趣的事情,如制作萝卜干、铠甲勇士战斗等等,这些都是他在生活中有所经历的,也是自己非常喜欢的事情,所以在画面表达时主要是以在原有形象上进行简单的再创造为主。
2.作品反应需要——激励推动产生需要。无论是故事情景的创设还是材料的诱惑都会激发幼儿去绘画的需要,同时教师的认可与情感的激励赞赏更能推动幼儿绘画的欲望。
作品分析:
1.观察能力:第一幅五颜六色的被子倒不像被子,像是很多块毛巾,由此可以看出平时虽然儿子每天都和被子接触,但是对于身边物品的观察能力还是有所欠缺的。
2.添加图案:第二幅的四条被子上是千篇一律的小花,主要是受绘画经验的影响,那段时间很多画面上都出现这种类型的小花。
四、细致涂鸦阶段
作品名称:《帽子》《手掌树》
2.能力分析:涂鸦不够大胆,需要老师的帮助,能够在老师的帮助下选择多种颜色作画,握笔姿势正确;手指肌肉力度不够,图形只能够把握大概,位置的准确度把握不好,不能够较好连接圆形。
3.情感分析:由于能力的限制,儿子不愿意画也不敢画,画画成了他的心事和负担。
二、粗犷涂鸦阶段
作品名称:《枫叶》《手指娃娃》
创作时段:又一个小班上学期、下学期
五、想象再现创作
幼儿园儿童绘画作品分析解读案例 儿童画解析——彩色噗噗车1
儿童画解析——彩色噗噗车
【绘画背景】
这是一节来自主题《彩色世界真奇妙》主题的美术活动。
课前,让孩子们说一说自己家里的汽车是什么样子的;课中通过观察模型汽车了解汽车的外形;最后是孩子们画出自己最喜欢的“汽车”,画完后,和孩子们一起布置了主题墙(马路上为背景)。
孩子们在参观的时候,发现了一辆“特殊”的汽车。
薛敏浩说:“这个车子好难看”。
段梓寅说:这是什么车啊!
……带着种种的疑问,我也想知道答案。
所以找到了这幅画的作者——唐成(小名庆庆),于是便有了下面的对话。
“庆庆,你喜欢这辆车么?”(我指了指马路上的“小黑车”)
“喜欢”(庆庆有点不好意思)
“能介绍一下你的车子么?”
“这是爸爸的车子!”(脸上微微的露出了笑容,话语中透露着自豪)
“?”。
儿童画的脑袋过大解析
儿童画的脑袋过大解析为什么幼儿画的人常常是大头小身子?一般来说,涂鸦期的孩子画不出什么具体的形象,这个阶段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也不可能要求他们画出什么具体内容。
从主观上讲,涂鸦作品是孩子自我满足的表现;从客观上讲,涂鸦是孩子动作协调的准备。
幼儿经过涂鸦期,对纸和笔有了初步的接触,视觉和动作的控制也有了一定的发展,这时侯,您会发现孩子的画出现了一些大头、手脚直接长在头上的形象,这些人形有点像“蝌蚪人”。
这些“蝌蚪人”是孩子进入象征期即将过渡到图式期的最好证明。
为什么孩子要画这种大头小身子甚至没有身子的“蝌蚪人”呢?首先,孩子出生之后,同他们关系最密切的是“人”。
哺育他们、照顾他们、爱护他们的哪一项离得开“人”呢?所以,当孩子能够表现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与理解的时侯,自然会首先画人。
其次,孩子不论画什么,都是从自己的眼光中看事物,因为他们正处在“自我中心”阶段,尚不具备较客观地观察问题的能力。
试想一下,孩子还那么小,他们看人时从来都是要仰视的。
仰视看见的人,脖子自然看不见了,见到的两条胳膊也是从头上长出来的,而头和身子由于看不见脖子的联接,自然就成为一体了。
在这种视角下画出来的人当然就成了头和身子为一体的“蝌蚪人”了。
再者,孩子的画由于受心理和生理发育的限制,不可能表达非常复杂的内容,他们往往只注意引起他们兴趣的部分,并且,也只可能以简化的形式来表达,因为圆形、方形、三角形等是孩子最初最易接受的简化形象,所以,他们画的头也就常常是一个大圆圈,胳膊和腿及身体不是被画成几个长方块就是画成几条长线。
这是一幅早期的“蝌蚪人”作品:只有头和四肢,这是因为孩子把头和身子看成了一回事儿。
对待孩子所画的“蝌蚪人”,也同样不能一概否定,一定要看孩子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画出来的。
如果是从涂鸦期和象征期开始时侯的涂涂画画中显出了人形,那么,您应该特别为孩子高兴,因为这是孩子进步的具体表现。
当孩子开始指着这些稀奇古怪的人物说:“这是爸爸”,“这是妈妈”时,要特别鼓励孩子讲自己的画,尽可能地启发孩子多讲多画,这将大大有助于手的发展,让他们尽快地进入图式期,尽早地接受进一步的画画辅导。
幼儿绘画作品解读 评价
幼儿绘画作品解读评价幼儿的绘画作品是一种表达内心世界的方式,能够反映出他们对生活和周围环境的认知、情感和想象力。
通过绘画作品的解读与评价,可以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他们用艺术的方式表达自己。
本文将从幼儿绘画作品的主题、色彩运用、线条表现和形象塑造等方面,对幼儿的绘画作品进行深入解读与评价。
首先,我们来解读幼儿绘画作品的主题。
幼儿的绘画主题广泛,有的作品表现了家庭、动物、自然景色,有的作品表现了幼儿个人的情感体验。
比如,一幅画中,小朋友画了一只大大的红色苹果,表现了对美味水果的渴望和向往;另一幅画中,小朋友画了一位笑嘻嘻的爷爷,展现了对长辈的亲情和关爱。
通过观察幼儿的绘画主题,可以深入了解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认知和态度,同时也能引导他们对多样主题进行绘画创作,拓展他们的想象力和表现方式。
其次,我们要关注幼儿绘画作品的色彩运用。
色彩是绘画表现力的重要元素,它能够传达出幼儿的情感和情绪。
观察幼儿的绘画作品,我们可以看到有的作品运用了鲜艳明快的色彩,有的作品则呈现出柔和细腻的色彩。
比如,一幅画中,小朋友用鲜艳的红、黄、蓝等颜色描绘了一幅大大的太阳,表现了对美好天气的向往和喜爱;另一幅画中,小朋友用淡淡的粉红、浅蓝等颜色描绘了一个可爱的小猫,展现了对小动物的喜爱和关注。
通过观察幼儿的色彩运用,我们可以了解他们的情感世界和情绪表达,并根据他们的喜好和特点给予适当的指导和鼓励。
第三,线条表现是幼儿绘画作品中的重要方面。
线条能够传达出绘画作品的动态和律动感,反映出幼儿的绘画技巧和表现能力。
观察幼儿的绘画作品,我们可以看到有的作品线条清晰流畅,有的作品线条柔和曲折。
比如,一幅画中,小朋友用流畅的曲线勾勒出了一只栩栩如生的小鱼,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态度;另一幅画中,小朋友用柔和的线条描绘了一片飘落的树叶,表现了对自然景色的敏感和体验。
通过观察幼儿的线条表现,我们可以了解他们的绘画技巧和表现能力,并针对其特点给予绘画技巧指导和引导,帮助他们提高绘画能力和表现水平。
儿童画画全家福心理解析
儿童画画全家福心理解析
儿童画画全家福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解析。
首先,儿童画
画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想法的方式,通过儿童的画作我们可以窥视他
们内心世界的一些方面。
画全家福可能代表着儿童对家庭的情感和
认知。
儿童可能会通过画画来表达对家庭成员的依恋、关爱和认同。
另外,儿童画画全家福也可能反映出他们对家庭成员角色的认
知和理解。
比如,画中家长的形象可能会更加突出,代表着在儿童
心中家长的重要性。
而兄弟姐妹之间的大小、位置等也可能暗示着
儿童对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理解和感受。
此外,儿童画画全家福也可能反映出他们对家庭氛围的感知。
比如,画中的表情、色彩等元素都可能传达出儿童对家庭氛围的感受,如快乐、温馨、安全等。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儿童画画全家福也可能受到文化、教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比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儿童可能会对家
庭的理解和表达方式有所差异。
总的来说,儿童画画全家福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表达形式,通
过对儿童画作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家庭认知。
当然,需要结合具体情境和儿童个体差异来进行分析。
1-12岁各年龄段孩子绘画特点解析
---------------------------------------------------------------最新资料推荐------------------------------------------------------ 1-12岁各年龄段孩子绘画特点解析1-12 岁各年龄段孩子绘画特点解析 1-12 岁各年龄段孩子绘画特点解析 18 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在教育中要把孩子看成孩子,在他们心灵还没有具备种种能力以前,不应当让他们运用他们的心灵,因为它还处在蒙昧的状态时,你给它一个火炬,它也是看不见的。
我们在辅导孩子绘画中,必须按照儿童绘画的发展阶段进行。
如果指导不得法,违背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用儿童暂时无法理解的知识和难以掌握的技能生硬灌注,强制训练,接受不了便横加斥责,那样会造成儿童对绘画产生厌恶和反感,阻碍他兴趣爱好的发展与提高。
1.乱画期(1 岁)乱画期是幼儿涂鸦阶段,所以也叫涂鸦期。
周岁婴儿用他们能接触到的工具(如铅笔、蜡笔、竹杆、树枝等),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会笨拙地胡乱涂画。
在涂抹活动中,他们感到新奇好玩,乐于尝试,开始还没有想画什么的想法,只是孩子好动的本能。
他们看到涂抹的效果会引起兴趣。
经过反复涂画,促进了手、眼、脑机能的发展,不断增加线、形、色的感知积累。
一开始涂得乱麻一团,线条没有分别,毫无秩序,进而能反1 / 15复同一动作,有一定方向,说明视觉上有所控制了。
这种控制能力会发展到更复杂的动作绘出了圆形,虽然很不象样子,但已是一大进步。
成人可能对幼儿画的形状难以理解,但从那些线条的动态中感受到幼儿心里的喜悦和惊奇。
2.命名期(2、 3 岁)黄曦晨 2 岁 3 个月绘画《大花园》这时期,孩子一边画,一边呀呀说着什么。
但他画的是什么,人们根本看不出。
他说这是苹果、那是妈妈等等,是孩子自己对涂画的注解,自己很欣赏。
把自己的动作和想象结合起来,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儿童绘画心理分析
小学一年级儿童画解析儿童画展示:儿童绘画情况介绍:绘画者年龄:6岁半性别:女家庭成员:父母、奶奶(日常由奶奶照顾)、爷爷(不在身边,只有寒暑假见)绘画学习经验:今年暑假后开始学画画,至今3月有余绘画实施背景:绘画课老师给出主题画一朵花,全图自由创作。
绘画心理分析:“图画天然就是表达自我的有效工具。
它是表达我们潜意识的直接工具;图画是一种投射技术,它能够反映人们内在的、潜意识层面的信息。
人们对图画的防御心理较低;图画所传递的信息量远比语言丰富,表现能力更强,而且,在画图的过程中,人们进一步理清自己的思路,把无形的东西有形化,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或相反)”。
(严文华,2003)“绘画是一种语言,它以其独特的方式表达着绘画者的心声;”“绘画是一种情绪表达,它可以把绘画者的喜怒哀乐表达出来;”“绘画是一种精神自我,它用视觉化效果呈现绘画者对生活的感受;”……(雷秀雅,2017)根据以上儿童画作,我们发现这里含容了孩子的心声、情绪与对生活的感受。
同时也体现着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的一些特征。
她内心世界通过这幅画,也在一点一点的为我们展现。
首先我们先介绍一下这位儿童的家庭,我们就叫她“小小”。
小小是家里的独生女,有疼爱自己的爸爸妈妈,还有照顾自己饮食起居的奶奶,还有老家里未退休的爷爷。
一般寒暑假,会跟着奶奶回老家跟爷爷一起过假期。
家里的爸爸妈妈都很忙,相对来说,与妈妈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多,爸爸做生意,晚上回家都很晚,周末也难得有时间陪她。
因此她与妈妈的关系会比父亲要亲一些。
这些在后面我们的分析中会相应的进行描述。
下面,我们先来看看小小的作品。
她此次画作主题是一朵花。
不难看出,她把花画得跟树一样,有枝有叶。
她还在花的主干上画着一朵她据说是蝴蝶结的图样。
从投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把这棵花树看成是她内心自我的一个投影。
树木人格测试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科赫开发的投射心理测试,下面我们根据这个测试里面的一些理论来试着分析我们小小的这棵花树:1、树冠和树枝树冠和树枝的匀称、优美、比例恰合,代表一个人发展的平衡。
幼儿绘画心理分析
用图式来表现对象,此图式会重复出现 图式会因特别的经验而改变 发现人与环境的明确概念 使用几何线条来表现形象
人物 有明确的人物概念及表现,重复出现人物形象。 会以省略或夸张改变符号,来表现某种经验。 无一定比例,视情绪而定。 空间 会用基地线表现空间。 画面形象无重叠关系,但有明确的空间次序。 主观经验表现:展开式、平面与垂直混合表现、X光
人物 开始时会画头足形人 逐渐增加人体其他部分及细部,表现方式经常改变 空间 形象散乱 没有空间次序,无空间关系 会转动画面绘画
色彩 与实物固有色无关,凭感情用色 设计 无装饰意图
图式阶段(7~9岁)
此时期的儿童用几何线条的图式来表示视觉对象, 并重复出现,但有时会因特别经验而改变,画面有
身心能获得释放。葛拉玛认为,艺术治疗是一种辅 助的工具,艺术创作可以帮助个体发泄其潜意识的 问题,消除其队环境防卫性,个体在安全的环境气 氛下,其行为将会有所改变。
Naumburg持不同的论点,Naumburg主张:艺术的形 式可以作为个体在被观察中对情境的相关事件产生 知觉重组的历程,也是个体对整个情境中的关系一 种的领悟基础。
荣格认为曼陀罗是成形,变形,永恒心灵的永 恒创造,也是一切道路的代表,是通向中心点, 通向自体完整化的道路。
在1926年古得那伏‧佛洛伦斯〈Florence Goodenough〉出版了《运用绘画评估智力》 《Measurement of Intelligence by Drawing》。
他将儿童美术发展分为六个阶段: 涂鸦期(2岁至4岁)——自我表现的阶段; 图式化前期(4岁至7岁)——首次表现尝试; 图式化时期(7岁至9岁)——形体概念的形式; 党群阶段(9岁至11岁)——写实的开始; 推理期(11岁至13岁)——拟写实阶段; 青春危机期(13岁以后)——决定时期。
杨景芝儿童绘画解析与教程
杨景芝儿童绘画解析与教程杨景芝是中国著名的儿童绘画教育家和画家,他对儿童绘画的探索和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本文将对杨景芝儿童绘画的解析与教程进行详细阐述,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他的理论和方法。
一、杨景芝儿童绘画理论解析1. 儿童绘画的特点:杨景芝认为,儿童绘画具有直观、形象、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儿童不局限于传统的透视和比例关系,他们以自己的独特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力。
2. 儿童绘画的发展阶段:杨景芝提出了儿童绘画的发展阶段理论,将其分为四个阶段:图形化阶段、立体化阶段、色彩化阶段和风格化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绘画特点和表现方式。
3. 儿童绘画的评价标准:杨景芝强调,儿童绘画的评价应该注重发展过程而不是结果。
他提出了“四个必备要素”方法,即情感表达要素、思维发展要素、审美教育要素和绘画功底要素,来评价儿童绘画的质量。
4. 儿童绘画教育的重要性:杨景芝认为,儿童绘画教育对儿童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绘画,儿童可以培养观察和表达能力,提高创造思维和想象力,增强审美和审美意识,促进身心发展。
二、杨景芝儿童绘画教程1. 引导儿童观察:杨景芝强调,儿童绘画的第一步是观察。
教师可以引导儿童观察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事物,观察形状、颜色、纹理等细节,并引导他们进行简单的观察和描述。
2. 培养绘画基本功:杨景芝认为,儿童绘画的基础是绘画基本功。
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和指导,教授儿童如何用简单的线条和形状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 提供绘画素材和工具:教师应该提供各种绘画素材和工具给儿童,如颜料、画笔、纸张等。
同时,也可以引导儿童探索和发现不同的绘画材料和技巧,让他们尝试和体验不同的绘画效果。
4.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杨景芝认为,学习环境对儿童绘画的发展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如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更好地展示儿童的作品,鼓励他们互相学习和分享。
5. 鼓励儿童表达和想象:教师应该鼓励儿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创造力。
幼儿园儿童绘画作品分析解读案例
幼儿园儿童绘画作品分析解读案例“我的画是这样的”——孩子的“能”你看懂了吗?一、案例背景上周开始中班开始春天的主题,为了能让孩子们充分激发对于春天的感性经验,我们对于春天的“美丽”景色进行了大篇幅的描述,更是运用了多种手段让孩子们去表现对于春天的认识,我们的故事就从一节美术活动开始了!二、现场回放教师在白纸上根据孩子们对于春天的认识,画出了这样一些场景(顺序是打乱的):燕子、柳树、小河、小鱼、花朵、蝴蝶等。
教师在讲清楚绘画要求以后,丁悦小朋友拿到白纸以后先在纸上画了一条小河,在小河里画了两条小鱼,边画边“哼哼”,显得很开心,小河画好以后,在河边有花了一个小山坡,上坡上先花了一颗大树,在树底下画了一朵小花,添加了一些小草。
画完这些以后看了看边上的小朋友,又看了看自己的画,在那颗大树上花上几个红红的苹果。
嘴巴里嘟囔着“还有一些苹果都没有长出来,我在上面花上一些绿绿的叶子”。
随后,她在在左上方画上了一只小鸟,在小鸟的前面有画上了一些“一横两竖”的图画。
最后有在右上方画上一个太阳,整幅画就这样完成了。
最后,在画好的画上涂上了颜色。
三、作品展示三、重温对话师:“悦悦,你怎么画了一颗苹果树啊?”悦悦:“我不知道!”师:“老师不是在上面花了柳树了吗?你怎么不画啊?”悦悦:“我不会画!”师:“春天树上有苹果吗?”悦悦:“有的还没有长呢!你看,边上不是有刚长出的叶子吗?师:这个是小鸟,那前面的是什么?悦悦:“这个也是小鸟啊!这个是鸟妈妈,这些都是鸟宝宝,他们在一起飞的,老师你看我的这个太阳好看吗?它的边上都是阳光!”四、案例分析一幅简单的画,平时我们很容易就忽略过去,看到孩子的画面整洁,也许我们还会表扬一下,但是当我们深入的和孩子们交换的时候,就会发觉很多我们意想不到东西,也会从中看到我们很多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
在解析孩子的作品之前,我在问本人,从孩子的作品中你看到了孩子的“能”了吗?孩子的“能”到底是若何体现的,我们且来看一看分析:1.教师的“能”不等于孩子的“能”案例中,教师对于春天的是各种各样的场景都有描述和范画,固然这些都是孩子们在乎识里存在的,也许是通过其他途径孩子们了解的,但是给孩子们提供这么多的要素孩子们目前的本领真的能到达把他们全部组合起来吗?这是我课后反思的一块,在教师想来,我给孩子们提供的这么多的要素肯定能够表现出衣服很摩登的春景图。
中班幼儿儿童画解析
中班幼儿儿童画解析儿童画展示:儿童绘画情况介绍:绘画者年龄: 4岁半性别:女家庭成员:父母、弟弟绘画学习经验: 幼儿园绘画实施背景:园所月度大画展示, 自由创作绘画。
绘画心理分析:根据以上幼儿画作可以看出: 绘画是孩子与生具来的一种能力;是一种用符号来做记录的特殊语言;是孩子的一种内心世界的表达.思维上不受任何约束和限制,是除了言语之外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最好方式。
通过孩子的画, 我们便可以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从作品的创作意图上看,孩子在创作时, 一般出现在画作中的人物, 在她的心中都会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画面中两个人物, 一个是作者自己, 另一个是作者的弟弟, 这说明了作者在表达对弟弟的爱,画面中的小男孩双手上举的动作表明作者在创作时心情是非常愉悦的。
画面上方太阳的出现也表现出作者当时快乐的心情。
将太阳做了拟人化的处理, 这也能表明孩子的智力发展是处于优秀的。
不过不排除由于绘本阅读量的增加, 还是收到的绘本故事书上的影像和老师的教授。
后面的楼房投射出了作者内心的安全感, 但是楼房上没有窗户,这或许可以认为孩子的一种受挫表现.画面上装饰的一些花草能看出作者的性格比较温和。
从线条上看创作时, 孩子的情绪相对稳定, 显小清晰。
从颜色上, 人物身上以红色和蓝色为主, 者不难看出孩子的颜色偏好, 红色是幼儿的偏好而蓝色则代表着一种自我约束。
儿童绘画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涂鸦期(1岁—3岁)、象征期(3岁-6岁)、造型期(6岁-8岁)和再现期(8岁以上)。
学龄前的儿童主要是处于涂鸦期和象征期的阶段。
作者四岁半的年龄正好处于象征期.随着手部小肌肉的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对绘画的兴趣也随之升高, 包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让孩子的绘画作品略显丰富, 而所画出来作品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处在这个时期的孩子正处于绘画的一种最佳表现期。
作者四岁半的年龄刚好又是一个绘画发展的转折点, 有了自己的想法, 和一定的想象空间,会大量的画一些常见的东西,比如说画人,画花草、画房屋等,都是一些最常见的。
12岁各年龄段孩子绘画特点解析
1--12岁各年龄段孩子绘画特点解析(总5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1--12岁各年龄段孩子绘画特点解析18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在教育中要“把孩子看成孩子”,“在他们心灵还没有具备种种能力以前,不应当让他们运用他们的心灵,因为它还处在蒙昧的状态时,你给它一个火炬,它也是看不见的。
”我们在辅导孩子绘画中,必须按照儿童绘画的发展阶段进行。
如果指导不得法,违背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用儿童暂时无法理解的知识和难以掌握的技能生硬灌注,强制训练,接受不了便横加斥责,那样会造成儿童对绘画产生厌恶和反感,阻碍他兴趣爱好的发展与提高。
1.乱画期(1岁)乱画期是幼儿涂鸦阶段,所以也叫涂鸦期。
周岁婴儿用他们能接触到的工具(如铅笔、蜡笔、竹杆、树枝等),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会笨拙地胡乱涂画。
在涂抹活动中,他们感到新奇好玩,乐于尝试,开始还没有想画什么的想法,只是孩子好动的本能。
他们看到涂抹的效果会引起兴趣。
经过反复涂画,促进了手、眼、脑机能的发展,不断增加线、形、色的感知积累。
一开始涂得乱麻一团,线条没有分别,毫无秩序,进而能反复同一动作,有一定方向,说明视觉上有所控制了。
这种控制能力会发展到更复杂的动作——绘出了圆形,虽然很不象样子,但已是一大进步。
成人可能对幼儿画的形状难以理解,但从那些线条的动态中感受到幼儿心里的喜悦和惊奇。
2.命名期(2、3岁)这时期,孩子一边画,一边呀呀说着什么。
但他画的是什么,人们根本看不出。
他说这是“苹果”、那是“妈妈”等等,是孩子自己对涂画的注解,自己很欣赏。
把自己的动作和想象结合起来,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他还不能抓住物体的整个形状的特征,只是把自己看到的一部分象征性地去命名。
人们如不细心观察、询问,就很难理解。
当孩子一说这是什么时,大人们也许会捧腹大笑。
这就加深了对儿童心理活动的了解。
这个阶段的儿童不是想什么画什么,而是画什么想什么。
对话儿童画——4~5岁幼儿绘画作品分析
“这 是 火药 线 轰 啪 !猕猴 桃 炸掉 了 (图卜 1)!” 月 面上 看三人步调 一致 、人物 大小 匀称 、表情愉悦 、情
月听见 了,红 着眼睛找老 师 : “老 师 ,天 天把我 带来 景 温 馨 ,给 人 感 觉 是 一 个 幸 福 和 睦 的 三 口之 家 但 老
的 猕 猴 桃 画 成 了炸 弹 ,还 炸掉 啦 !我 要 自己 画一 张 照 师知道 薇 薇还 有 个叹 胞胎 的姐 姐 ,每 天一 块 来一 块
猴桃 尤昕 i ,f} 是 白己的猕猴挑 祠】 ,'示 Tlf i亮 、美 好 、 会仃嫉妒之心 .… i ̄iH,J‘眺会把
虫,f【_父j :设 一
香甜 等愉 悦 的串 情联 系起 来 十 足 , “我的猕 猴佻足 起 ,创造 种方 佚 蛛缺 这 人之 j.
一 朵 花 ” 僦 自然 然
ft ,苍 篷妈 妈鄙 ‘ t , 有亮亮缺 少 t 、 且亮 兜 的 !cJ5成 r边缘不 芹[1 墨 :住 与家 K的交流中
完 经足中 的幼 JL r, 】『是他还住妈 妈的 了‘
1:畅畅 前 一人 为哭 要某昂贵玩 儿. fff5没有
孩 ,j阿足对 白我 形象的 义 ,画I… 形象 多的足 给 ,』f在 商场 厂他 儿 ,畅畅赌气小 t妈妈
并汝有仆t么小 委之 处 什 么 小llI】II 。¨妹II ? 他 『『_
洛 锥 尔 德认 为 :儿童 的 表 是情 感 的 陈述 . 呵以拽… 备f【】 …:心 r.纸 小够
足以 象 的肜式 表达 作者 }观 } 感受 剑的价 值 儿童
多 萸 过 : “孩 门㈣旧 小 人址
案例2:我和爸爸 妈妈
笑 容 ,得 意地 说 : “猕 猴 桃 又 不是 炸 弹 !我 最喜 欢 吃
儿童绘画 心理解析
儿童绘画心理解析儿童绘画就像是一扇通往他们内心世界的小窗户,可有趣啦。
咱们先来说说儿童绘画里色彩的秘密。
你看啊,要是一个孩子特别喜欢用鲜艳的红色来画画,那这个孩子可能是个热情似火的小宝贝,充满活力,就像那初升的小太阳,心里有着满满的能量想要释放。
而那些总是用蓝色的孩子呢,可能就比较安静,有点小忧郁的感觉,像一片平静的蓝色湖泊,在默默地思考着什么。
不过这也不是绝对的啦,有的孩子就是单纯觉得这个颜色好看。
再看看绘画的内容。
如果一个孩子老是画房子,而且画得特别仔细,房子还有大大的窗户,那这个孩子可能是很渴望家庭的温暖,希望家里充满阳光,家人之间可以坦诚地互相看到内心。
要是画了很多小动物在一起玩耍,那这个孩子可能特别渴望友谊,希望能像小动物们一样,有一群小伙伴可以嘻嘻哈哈地度过每一天。
还有绘画的线条也很有讲究呢。
要是线条特别乱,像一团乱麻,那这个孩子可能当时的心情就比较乱,可能是遇到了什么让他纠结的事情,比如和小伙伴吵架了,或者是被老师批评了。
相反,如果线条很流畅,就像一条欢快流淌的小溪,那这个孩子可能当时画画的时候心情很舒畅,说不定刚得到了一个小奖励呢。
儿童绘画里人物的大小也能反映一些心理状态。
要是画中的自己特别大,占了画面很大的一部分,那这个孩子可能比较自信,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
要是画的人物小小的,躲在角落里,那这个孩子可能有点缺乏自信,需要更多的鼓励和关爱。
从儿童绘画的细节也能发现很多东西。
比如说画里的太阳有很多笑脸,那这个孩子肯定是个乐观向上的小可爱,对世界充满了美好的期待。
如果画的花朵都是低着头的,那这个孩子可能有一点小不开心,也许是在学校遇到了不开心的事情。
其实每个孩子的绘画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他们的小脸蛋一样,各有各的特点。
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一个标准去评判,但是通过这些绘画的小细节,我们能更好地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从而给予他们更合适的关心和引导。
这就像是一场有趣的探秘之旅,每一幅儿童绘画都是一个神秘的宝藏,等着我们去发现其中的奥秘。
儿童绘画心理学解析
儿童绘画心理学解析儿童绘画就像是一扇通往他们内心小世界的魔法门,轻轻一推,就能看到许多奇妙又有趣的东西呢。
咱们都知道,孩子画画可不像大人,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
他们拿起画笔,就像是小魔法师挥舞魔法棒一样,随心所欲地在纸上涂抹着自己的想法。
比如说我邻居家的小娃,有一次画了一幅画,画面上全是歪歪扭扭的线条,还有几个大大的圆圈。
初看就像是一团乱麻,可你要是仔细瞧呀,就会发现那些线条就像是他心里的小路,那圆圈也许就是他心中的小星球呢。
从绘画的色彩上就能看出不少门道。
要是孩子特别喜欢用明亮的颜色,像大红色、鲜黄色、翠绿色,那这个小宝贝的内心世界可能就像充满阳光的花园一样。
这些明亮的色彩就像是花园里盛开的花朵,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我有个朋友的孩子,每次画画都把整张纸涂得五彩斑斓的,那孩子每天都是开开心心的,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和热情,就像一个小太阳一样,走到哪儿就把欢乐带到哪儿。
可要是孩子老是用一些深色,像黑色、深蓝色之类的,这可不一定就代表孩子不开心哦。
也许他正在探索一种神秘的感觉呢,就像在一个黑漆漆的山洞里寻找宝藏,他觉得那些深色很有力量,能表达他内心的某种深沉的想法。
再看看画面里的人物形象吧。
如果孩子画的人物都有着大大的笑脸,那说明他的生活里充满了快乐的元素。
这就好比是在他的小世界里,每天都在上演喜剧片,大家都欢欢喜喜的。
我记得我小时候画的全家福,每个人都咧着嘴笑,眼睛眯成一条缝,那就是我当时觉得家庭很幸福的一种表现。
要是画里的人物看起来很渺小或者在角落里,可能孩子在生活中有些缺乏安全感。
这就像是一只小蜗牛,总是躲在自己的小壳里,对外界有些害怕。
画面的布局也很重要呢。
如果孩子把所有东西都画得满满当当的,那他的小脑袋里肯定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想法,就像一个装满宝藏的小宝箱,想把所有的东西都展示出来。
我见过一个孩子画的画,纸上面全是各种小动物、小房子、花草树木,没有一点空隙。
这孩子平时就是个点子特别多的机灵鬼。
如何欣赏评价儿童画
如何欣赏评价儿童画儿童画是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的艺术作品,通常在年幼的时候就开始进行。
要欣赏和评价儿童画,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第一是观察画作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儿童画是孩子们自由发挥想象力的结果,因此我们应该关注画作中的创意和想象力。
观察画作中的形象、色彩和构图,了解孩子表达的内容和意图。
有时候,孩子们会创造出非常有趣和奇特的形象,我们应该鼓励他们继续挖掘和发展他们的创造力。
第二是关注画作的情感表达。
儿童画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达,它也是孩子们情感和经历的反映。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画作中的色彩、线条和表情等来理解孩子们的情感状态。
有时候,孩子们会用颜色来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而线条和表情则可以展示他们的自信和情绪。
通过关注画作中的情感表达,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第三是关注画作的技巧和手法。
儿童画通常是孩子们在艺术发展的早期阶段,因此他们的绘画技巧和手法可能并不成熟。
然而,我们仍然可以从画作中观察到他们的努力和进步。
我们可以评价画作中的线条的清晰度、色彩的运用和构图的合理性等方面,以了解孩子在绘画技巧方面的发展。
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充分鼓励和赞赏孩子们的努力,并为他们提供学习和进步的机会。
第四是欣赏画作的价值和背后的故事。
每一幅儿童画都有它独特的价值和故事。
我们应该通过与孩子们沟通和了解画作的背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画作的意义。
画作可以是对孩子们身边环境的观察和描绘,也可以是对一些主题或事件的表达。
通过欣赏画作的价值和背后的故事,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孩子们的思考和观察能力。
最后,我们要给予孩子们充分的赞赏和鼓励。
儿童画是孩子们自由表达的结果,我们不应该用成人的标准去衡量他们的作品。
相反,我们应该注重孩子们的努力和成长,鼓励他们继续探索和发展他们的艺术天赋。
我们可以通过对画作的肯定和鼓励,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信心,帮助他们实现他们的潜力。
总之,欣赏和评价儿童画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和理解。
解析儿童绘画作品中的审美偏爱
2012年第12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12,2012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288期)Total No .288收稿日期:2012—09—10作者简介:郝丹丹(1986—),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研究生。
研究方向:儿童的审美与艺术教育。
解析儿童绘画作品中的审美偏爱郝丹丹(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辽宁大连116029)摘要:审美偏爱是一种视知觉方面的偏爱,儿童通过绘画的形式语言呈现在其绘画作品中,表现出一些共性或个性的特征。
本文依据儿童审美偏爱的特点,分析儿童绘画作品中对图形的偏爱、色彩的偏爱、造型和构图的偏爱表现。
同时针对儿童审美偏爱的特点,对如何丰富其审美经验提出相关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审美偏爱;儿童绘画;审美心理中图分类号:B8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2)12—0132—02一、儿童的审美心理解析(一)原始的猎奇心儿童对周围的环境充满了好奇,相异于成人具有更敏感的视觉渴望,同样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也是如此。
儿童偏爱具有夸张表现手法的绘画作品,这也是儿童喜欢探索的天性和丰富的想象以及强烈的好奇心的体现。
儿童文化中的诗性逻辑即来自儿童的好奇和对事物更深的感受,是一种对未知的接纳,带有一种与欢乐在一起的特别类型的人性。
(二)主观化的表意从儿童的本性上讲,他们是“主观的艺术家”,这与他们直观的审美天性和知觉方式有关。
儿童在审美与创造中试图再现的是“他所知觉到的东西,是大的、有色彩吸引力的东西,是快乐联想所凝聚的东西———有大量情感的人、牛、狗、马”。
儿童在审美活动中的解释并非完全表达作者本身的意图,也并非毫无思绪的肆意造作。
它是儿童主体基于自身的审美需要和审美能力的一种创造,是在特定、具体的审美理解活动中的一种创造。
(三)意念的直觉性幼儿的审美心理具有意念的直觉性,美学家克罗齐认为,直觉是由想象而来的,它指儿童在审美活动中,将自己的理想、志趣、性格、情感等直接移注于物,通过想象,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审美感受,是儿童心灵的赋形活动,其最终产品是一种形象化了的审美意象,而不是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儿童画儿童画是宝,奥秘真不少,孩子人人爱,教育效果好。
儿童画不同于成人画,它有自己特殊的造型。
这种造型不是大人们臆造出来的,而是儿童绘画发展过程中自身出现的特点。
那么,这期慧老师教育观察就跟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儿童画。
什么是儿童画?儿童画,从字面上看并不难理解,似乎就是儿童画的画。
许多家长认为孩子画的画都是瞎涂乱画,是不会画画的幼稚表现。
更多的家长致力于指出孩子画中的遗漏和“错误”,“热心地”寻找图画册或自己动手描画出样子,让孩子照着画。
儿童画是开发孩子创造能力的一种最佳活动方式孩子们是富有创造性的,他们头脑中充满了奇异的想象,他们喜欢无拘无束地标新立异。
但是许多知识都有严格的规则不容随意改变。
唯独儿童画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展翅飞翔。
儿童画是启迪孩子心智的教育手段针对好表达的意思,孩子要思考表现角色的情节,要设计画面的结构和布局,然后动手把自己头脑中的意思、内容、人物、物品表现在平面面上。
所以说画画过程本身就蕴涵着开发,体现着教育,反映着发展,对儿童画不能只着眼于画面,更主要的是要重视绘画过程的教育功能。
怎样指导儿童画画当您每每观看自己孩子或别的孩子的画,您当时的感受是怎样的呢,当您面对孩子涂涂画画,需要您给予帮助时,您将怎样做?我们指导儿童画应该像对朋友那样对孩子进行引导和帮助,采取循循善诱的方式启发儿童,促使他们一步一步达到新的创作水平。
一、站在孩子的立场来看待儿童画,不要以成人画的标准评价儿童画虽然,儿童画是儿童的一种能力的表现,但它是儿童自我表现能力的体现,反映着儿童本身内在的心理、情感、认识和经验,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儿童画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也存在着个体差异。
儿童画的发展需要成人的关注,需要成人的帮助。
第一,正确对待儿童画首先要了解孩子的画画动机,了解他想表现什么,这样才能理解他的创作目的,这就要求我们把孩子的画与他的生活经验和他的认识、情感联系起来。
但是不要轻易否定孩子的画面设计,指责孩子那样不符合常规,不是实际现象等。
第二,一定要满腔热情地与孩子共同享受绘画的乐趣,使孩子感到他的画得到了成人的首肯和接纳。
第三,给予肯定和表扬,表扬儿童画不要太空泛,也不宜于过分夸大,应该言之有物,就图画本身的表现、长处和进步予以确实的肯定。
这样才能使他得到真正的鼓舞,从而增强自我表现的信心和主动绘画的积极性。
千万不要由于家长对儿童画的态度不够端正而使儿童产生挫折感,降低或损伤儿童创作图画的积极性。
二、不要一味注重绘画的结果,应该注重绘画的过程。
儿童画是孩子自我表现的一种方式,是他的思想的表现,反映着他的经验和感受,体现着他与周围环境的联系,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这种内涵丰富的活动,最基本的要素是孩子自身,最重要的是绘画的过程及其发展历程:注意他是如何表现其内心活动的,是怎样反映他的周围环境的,引导他将绘画与生活联系起来。
同时,我们要看重孩子的劳动和努力。
不可否认,孩子绘画存在着水平上的差异,差异本身不太重要,重要的是孩子的绘画热情、绘画兴趣和努力程度,特别是他的创造精神;还要重视孩子自身的提高,不要将孩子的画与范画比较,也不要把眼光放在孩子之间的比较上,需要的是珍惜孩子自身的发展变化,随时发现孩子的进步,及时给以肯定和鼓励,这样才能给孩子以力量,推进他的创造性活动。
三、不要让孩子模仿成人范画,培养他们自主作画的能力。
既然儿童画是一种表现,就要给孩子表现的能力。
我们不主张在孩子绘画过程中直接干涉他,不要求孩子模仿范画,那么应该怎样培养儿童自主绘画能力呢?1.丰富儿童的经验,扩大知识眼界我们可以利用各种机会,比如通过游戏、参观商店、医院向孩子讲解,特别需要利用节假日带孩子接触自然和社会,来丰富他们的知识和经验。
2.注重培养孩子的某些智力技能图画是通过图形和颜色来表现的,所以,我们要利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方式教孩子多认识些颜色和图形,包括几何图形和实物图形是必要的训练;平时让孩子多观察周围环境中的事物,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通过讲故事和观察各种事物的变化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
儿童画中的彩铅技法彩色铅笔的画法可以体现一个人的耐心与细腻,基本画法就是平涂和排线,叠色和混色都可以组合出无数变化。
着色顺序应该是先浅色后深色的顺序,不可急进,否则画面容易深色上翻,缺乏深度。
彩铅的特点:色彩丰富且细腻,可以表现出较为轻盈、通透的质感,相对于孩子来说,更容易掌握。
可以用不同的力度,用彩铅进行排线,反复上色,能刻画出水彩般梦幻、诗意的境界。
同时,应巧妙的运用其特点和技法进行表现,如画云:如果画的云类似于棉花,看起来弯弯曲曲的,就可以先用蓝色的彩铅笔比较重的刻画一下,然后用同一种颜色沿着轮廓,由重及轻的往外画,这样云不紧漂亮,而且把晕绵软的质感表现的很形象。
画草地:用排线的方法,留出彩铅的笔触,更显简洁生动。
画天空:用些斜线画出松软的线条,并留出些空白做云,使天空看起来更为清透,明朗。
画水:用平涂加重点刻画的方式,可以表现出生动的倒影。
画花:采用彩铅接色的方法,能生动表现出花的色彩关系和虚实感。
其基础技法:1 平涂排线法:运用彩色铅笔均匀排列出铅笔线条,打到色彩一致的效果。
2 叠彩法:运用彩色铅笔排列出不同色彩的铅笔线条,色彩课重叠使用,变化较丰富。
3搭配法:彩色铅笔往往可与其他工具配合使用,如与钢笔线条结合,利用钢笔线条勾画空间轮廓,物体轮廓,用彩色铅笔着色;与马克笔相结合,运用马克笔铺设画面大色调,再用彩铅叠彩法深入刻画;与水彩结合,体现色彩退晕效果等。
儿童画中油画棒的使用技法1.平涂法:平涂法是油画棒最基本的涂色方法,主要是根据物体的形状和走向,采用竖涂、横涂、粗细涂、螺旋涂、轻重涂等手法,将各色油画棒均匀地涂在纸上,平涂法能将大小不等、形状变化的各种对比的色块组织在画面上,画面的色彩将显得醒目和漂亮。
2.色彩叠加法(混色法):先涂一种颜色后,在上面再涂一种颜色,两种色彩互相混合,经过来回揉擦后,产生自然过渡、柔和的效果。
既可整个色彩混合,也可将色彩与色彩之间相连部位混合。
上下色彩叠加最好按相同走向涂色,一般涂色规律是在浅色上叠加深色,或在深色上叠加浅色,初学的儿童应多在冷暖相同的颜色中选择练习。
红和绿、黄和紫、蓝和橙等对比色,互相叠加后易产生脏色,初学的小朋友不宜过多使用,对于学画较久的孩子,他们对色彩有了进一步感受,在掌握了一定色彩调和知识后,可大胆运用于写生画面中。
3.色彩并置法(点彩法):用油画棒的一端在纸上轻击以形成彩色圆点,把不同颜色的油画棒画出的线和点并列放置在画面中,使画面的色彩有更加丰富的变化,其效果类似于欧洲印象派画家用的点彩法。
此法虽然较费时间,但却能磨练小朋友的意志,培养他们耐心细致、仔细思考的好习惯。
在儿童绘画中,特别适宜表现草地、天空、及画面的背景。
点线的并置,应尽量密实,少留空白。
也可采用由密到稀的表现手法。
4.色彩渐变法:在水彩笔、油画棒作品中,采用同类色的颜色由浅往深或由深往浅的一种色阶一种色的涂,衔接自然就行了。
例如:浅黄、中黄、桔黄、桔红,这就是一种类似色,一种颜色接一种颜色衔接好涂色就可以了。
在一种或两种颜色的基础上,适当添加一些其他颜色,可以使画面中的物体产生一定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色彩之间的自然变化,丰富了儿童画的表现力,使画面上的物体更加真实。
如苹果由绿到黄的变化,花瓣、树叶深浅的变化,都能用渐变的画法来表现。
5.刮画法:油画棒刮画法是指,在白纸或有色纸上,均匀德涂上一层或多层油画棒颜色,根据造型和画面的需要,用竹筷、小刀、牙签、梳子等各种硬器代笔,挂涂表现部分的颜色,透出底色,通过点、线、面的表现,使画面出现用水彩或水粉等常见绘画材料所不能表现出来的特殊效果。
6. 图案法:在涂色的同时可以添加一些图形,方形,三角形及直线,曲线和圆点编成各种美丽的图案7 圈图法:即用小圆圈的方法涂色,适合画天空,水面,小动物等物体,特别是用两种以上的颜色重叠融合时,会出现很奇妙的效果,如何指导学生创作科幻画随着社会发展,时代的进步,电脑绘画、科学幻想画、创新画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让我们这个偏远的农村小学也罩上了新时代的光环。
当我们在感受新世纪的气息时,也面临到了巨大的困惑和困难,特别是科学幻想画,难度最大,老师们不能完全理解和界定幻想画的范围,不知道如何指导学生创作科幻画。
我们不但认识到了科幻画的重要性,还总结了指导学生创作科幻画的有效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科幻画是学生对未来科学发展畅想和展望的一种表现方式,它对培养学生科学想像力和创新意识,倡导科技与艺术的结合以及对新课程的推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想像,运用绘画的表现形式,表达自己对世间万物、未来社会发展的遐想。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培养学生的幻想意识,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想像,需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从老师正确的引导开始,鼓励学生之间的讨论、互补,加强学生的表现形式,加大对学生作品的评价,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创作科幻画的能力。
一、在欣赏中激趣指导学生创作科幻画必须让学生了科幻画的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的欲望。
1、准备要早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针对每一次的创作主题,教师要及早地搜集、整理一些优秀的作品,将这些作品制作成课件,以便在课堂中应用。
2、欣赏要真课堂上,教师将整理好的作品,直观地演示,让学生一边欣赏,一边讨论,一边质疑,一边评价,学生在亲眼观看这些同龄人的作品中,感受了科幻画的魅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果遇到学生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可以适当地讲解,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科幻画的内涵。
学生通过这些具体的、生动的作品,在欣赏中真切地感受,就会逐渐消除对科幻画创作的神秘和恐惧感。
3、兴趣要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一旦对什么感兴趣,他们所能爆发出的潜能是不可估量的。
当学生欣赏了大量的生动有趣的科幻画作品后,必然会对科幻画产生情况。
为了让这种兴趣更浓厚一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电视上的“科技博览”这个栏目,有条件的可以从电脑上搜集各地的科技发明展览,科技专刊等,或带领学生参观科技馆,观看科技制作等。
通过这些学生亲历亲为的行动,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二、在生活中选题一切的科幻画作品都离不开生活的原型,如何在生活中选题,我认为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1、观察要实学校每次征集科幻作品,学生大都以“海底世界”和“太空飞行”为主,雷同,单一。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教师要有意识地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和生活、社会现象,观察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小事情,小现象开始,展开合理、大胆的想象,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必要的科技知识,为想象戴上一个合理的帽子,避免学生的无根据的、不合理的瞎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