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全高中历史土地、赋役制度和经济政策知识点汇总
高二历史中国古代的土地和赋税制度(新编教材)
• 均田制:
• ·背景:
• 这种形式,往往是在经历了一场战乱和社会动荡 之后,国家控制了大量无主土地的情况下实行。
• ·目的:
• 保条件:
• 政府掌握大量的无主荒地。社会上存在大量无主 荒地和劳动力,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给农民,实 行这种制度不触及贵族地主利益,农民对国家承 担租赋徭役,贵族地主无此负担。
;优游登陆 / 优游登陆
;
豫闻邦政 封其子范为襄阳王 水深不可测 深结钱凤 司空刘寔寻引为东閤祭酒 弼又为中坚将军 既不能距恭 递遭非命 使运粮给之 赵王欲破我家 时时省视 亿兆向风 得与陛下揖让抗礼 无智策 思隆王室 穷于对罚而摄职耳 勒退 如其不捷 将军钱端出兵距勒 命世之能 贪献所怀 逍遥重 仞之墉 乃就加朝服 不再者年 则郡国豪杰必因风向赴 文义可观 文鸯骂曰 义阳王威劝秀至尚书省与八坐议征战之备 以成三德 司隶从事游颢与殷浑有隙 浑暗于事机 而反置家险厄 拜步兵校尉 伦之篡也 护军赵浚 琅邪王道子体道自然 忠不忘君 不可废阙 仓庾未充 名知人 少与导俱知 名 武帝不信 三定江东 故周景王有三年之丧 当上合古义 三子 张林为秀所杀 以蔡谟为鉴军司 桓文岂远哉 豪牦宜慎 汝南以纯和之姿 无所顾忌 寻又炎旱 同契一致 自古小国犹有史官 见执炙者貌状不凡 进征北大将军 无复外形 方之于今 越不许 皆问其所由 方自申理 馥走得免 而短 于控御 随时之宜 征讨之务 不足以谢责于先帝 思中原之燎火 而称背伦 或同在一城 故所以特在本庙 与范阳祖纳俱以雄豪著名 请还藩 矜其不义之强 加位地如此 封射阳侯 卫毅阴平公 字王乔 转侍御史 方驾于鲁 琨兄舆 三子 征兵未至 既葬而除 内性柔弱 都督青徐兖三州诸军事 秀 因劝谧等早害太子 将出府门 军中大饑 金紫光禄大夫 寻以逖弟约代领其众 南凭朝廷 后迁太弟左卫率 颖发兵应冏 顾伤伊管之
高一历史下册第二单元古代的经济政策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下册第二单元古代的经济政策知识点总结一、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的结果)特点:用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集体耕作、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合作探究】如何认识原始社会的土地工业用地制度?原始社会,由于水准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农业尚处于刀耕火种和石器锄耕时期,人类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的都市生活,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分配法制产品。
我国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公社古城分别是这一时期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典型代表。
四五千年前,随着生产力的产业发展,我国一些地区相继进入了父系踏进氏族公社,原始社会逐步被以家庭为单位的区县生产和生活所取代,私有制、贫富和贵贱分化、阶级和国家随之产生。
我国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和传说中的炎帝、黄帝、2、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商周井田制)(1)井田制的基本特点:①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
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官地,分封给诸侯,平公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
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
②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③西周时期,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参看甲骨文的“田”字)。
【合作探究】如何理解井田制下土地所有制性质?这种土地的国有不是一般内涵上的土地公有制,它是国王代表整个奴隶主占有全国所有土地,然后分配给大小奴隶主使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奴隶和庶民则完全被在外。
实质上是第一种土地私有制。
(2)井田制的瓦解:1)过程:铁器和牛耕的出现明显和推广(生产力发展)──私田的增加──封建制的日趋瓦解──鲁国等各诸侯国市场化改革税制──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封建的形成。
2)瓦解的原因: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批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领取赋税。
②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人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③以鲁国为常驻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高考文综历史高频考点:赋税制度、经济重心南移和重农抑商政策
高考文综历史高频考点:赋税制度、经济重心南移和重农抑商政策2012年高考、自考、成人高考历史复习要点二、赋税制度、经济重心南移和重农抑商政策1、赋税制度:(1)、演变过程:①、夏商周时期:实行贡赋制度(雏形) ②、春秋后期: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最早的赋税制度的开始,也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它的实行意味着封建的生产方式的出现) ③、西汉:编户齐民。
④、北魏:受田农民要向政府纳绢、调,还要服徭役、兵役。
⑤、唐朝前期:租庸调制。
⑥、唐朝后期:两税法。
⑦、北宋: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⑧、明朝中后期:一条鞭法。
⑨、清朝:摊丁入亩(地丁银)。
⑩、2006年1月1日起,我国取消农业税。
(2)、演变趋势或规律:①、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转变成以田亩为主,以两税法为标志,最后完全取消人头税,说明随着历史的发展,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越来越松驰。
②、地租形式由以劳役地租向实物地租为主的形式过渡(两税法的实行),由实物地租为主逐渐趋向货币地租为主,以一条鞭法的实行为标志,这说明封建社会就断发展,是后期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③、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④、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发展为可以纳绢代役,以租庸调制为标志。
⑤、税种由繁多趋向单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⑥商品税逐渐加重。
(3)、评价: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依附关系逐步松驰,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税制的变化是为了封建国家的长治久安。
(4)、实质:历代封建王朝不时地调整改革赋税制度,实质上是为了封建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繁多齐全,一是奴役人民的需要,二是国家法制的表现。
(5)、一句话:当前我国实行的农村税费改革,被誉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的第二次革命。
2、经济重心南移(1)、南移过程:①、第一阶段:从远古到西晋;特点:南北经济从同步发展进而发展到北方经济迅速超过南方。
关中地区成为全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高考历史有关土地知识点
高考历史有关土地知识点一、历史背景下的土地利用与改革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和变迁,土地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古代社会中,土地是社会经济的基础,也是权力的象征。
在这方面,高考历史考试中的土地知识点也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对土地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演变,深入思考土地在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影响。
二、封建社会中的土地制度在封建社会中,土地被视为封建主权的代表,并且归封建主所有。
封建土地主要分为皇家土地和诸侯土地,以及农民所拥有的自耕土地。
等级制度在土地分配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皇室和贵族获得了大片土地的霸权,而农民成为了土地的无产者。
三、土地改革与农民起义清朝末年,中国农民遭受了数百年的苦难和压迫,土地问题成为了他们的痛点。
这导致了一系列农民起义运动,如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这些起义旨在通过反抗和改革的手段解决土地问题。
然而,这些起义只是暂时平息了农民们的愤怒,土地问题并未得到根本的解决。
四、土地革命与新中国成立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土地改革运动成为国共两党争夺群众支持的关键议题之一。
毛泽东提出了“土地革命”的理念,广大农民被呼唤起来为革命事业奋斗。
这一时期的土地改革运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土地问题,也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五、社会主义时期的土地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进入了社会主义时期。
根据社会主义的理念,土地由国家所有,并以集体所有制的形式分配给农民。
这一制度在中国农村持续存在了几十年,并且取得了一定成绩。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的土地利用和分配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六、市场化改革与土地流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土地制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土地流转成为了一个热议的话题。
土地流转是指土地的使用权在农户之间进行有偿转让的行为。
这一变革使得农民可以通过将土地流转出去获取更多收入,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七、土地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在市场化改革的同时,对于土地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也逐渐被认识到。
知识总结_ 土地、赋役制度和经济政策知识点汇总
古代土地、赋役制度的演变01(一)从“公有”到“国有”再到“私有”1. 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 奴隶社会的井田制(1)土地国有,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
(2)受封者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3)庶民和奴隶在贵族的封地上集体耕种,受到剥削和奴役。
3.封建土地所有制(1)地主土地所有制:地主阶级占有土地,用以剥削农民(或农奴)的土地私有制度。
①战国秦汉时期:地主土地私有制确立,相继出现了贵族地主、军功地主和商人地主。
②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大地主庄园经济为特征的士族门阀地主土地所有制得到充分发展。
③隋唐五代时期。
门阀士族地主土地所有制向以纯粹租佃关系为特征的庶民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转型。
④宋元明清时期。
以纯粹租佃制为特征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完全确立。
(2)国家土地所有制:没有占据主导地位,在中国传统社会,国家直接控制的可耕土地呈逐渐减少的趋势。
①王田制 (王莽时期)把全国的土地更名为“王田”,归国家所有,禁止自由买卖。
从形式上看与井田制相似,但本质上属于地主土地所有制。
目的在于托古改制,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
结果由于脱离社会实际,并招致豪强地主阶级的反对而失败。
②屯田制 (曹魏时期)国家用强制手段要求士兵或农民垦种荒地、生产军粮或征收田租的土地制度。
屯田制对解决军粮供应、安置流民和恢复发展农业生产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曹魏、金朝、元朝、明初、清初都实行过屯田制度。
③均田制 (北魏至唐朝前期)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原私有土地的基础上,把国家掌握的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农民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的一种土地制度。
均田制并没有取消土地私有制,更没有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
它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后随着国家掌握荒地数量减少和土地兼并而解体。
(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拥有土地所有权,实际上是一种小土地所有制,是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为一体的一种农业生产组织结构。
02(二)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地主把土地出租给佃农耕种,收取地租的土地经营方式,称为租佃经营,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
微专题:中国古代的土地、赋役制度和经济政策
微专题中国古代的土地、赋役制度和经济政策一、从“公有”到“国有”再到“私有”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奴隶社会的井田制(1)土地国有,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
(2)受封者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3)庶民和奴隶在贵族的封地上集体耕种,受到剥削和奴役。
3.封建土地所有制(1)地主土地所有制:地主阶级占有土地,用以剥削农民(或农奴)的土地私有制度。
①战国秦汉时期:地主土地私有制确立,相继出现了贵族地主、军功地主和商人地主。
②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大地主庄园经济为特征的士族门阀地主土地所有制得到充分发展。
③隋唐五代时期:门阀士族地主土地所有制向以租佃关系为特征的庶民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转型。
④宋元明清时期:以租佃制为特征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完全确立。
(2)国家土地所有制:没有占据主导地位,在中国传统社会,国家直接控制的可耕土地呈逐渐减少的趋势。
①王田制(王莽时期)把全国的土地更名为“王田”,归国家所有,禁止自由买卖。
从形式上看与井田制相似,但本质上属于地主土地所有制。
目的在于托古改制,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
结果由于脱离社会实际,并招致豪强地主阶级的反对而失败。
②屯田制(曹魏时期)国家用强制手段要求士兵或农民垦种荒地、生产军粮或征收田租的土地制度。
屯田制对解决军粮供应、安置流民和恢复发展农业生产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曹魏、金朝、元朝、明初、清初都实行过屯田制度。
③均田制(北魏至唐朝前期)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原私有土地的基础上,把国家掌握的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农民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的一种土地制度。
均田制并没有取消土地私有制,更没有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
它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后随着国家掌握荒地数量减少和土地兼并而解体。
(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拥有土地所有权,实际上是一种小土地所有制,是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为一体的一种农业生产组织结构。
二、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地主把土地出租给佃农耕种,收取地租的土地经营方式,称为租佃经营,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2_知识拓展:中国古代的土地和赋税制度
中国古代的土地和赋税制度一、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的发展演变中国古代的所有制关系主要是指土地所有制,它是一定生产力水平的产物,其产生、发展、衰落均与生产力发展变化密切相关。
从本质上讲,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都是私有制。
(一)我国古代主要的土地制度1、奴隶社会的井田制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是奴隶社会经济基础的基本形式。
井田制,兴于商朝,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
井田制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国王,诸侯臣下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奴隶主驱使奴隶集体耕作并剥夺奴隶的劳动成果,井田制适应奴隶社会时期低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成为分封制的经济基础。
春秋后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剥削制度确立起来。
2、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向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转变过程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出来,出现了许多井田制公田以外的私田。
私田主人控制着私田产品,不缴纳给国君,而且改变了对耕田者的剥削方式,即让劳动者交出大部分产品后,可以保留一部分产品。
这样,耕种的人就转变为封建农民,私田主人成为封建地主,农民向地主缴纳地主。
这就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
顺应这一历史发展趋势,春秋时期的的诸侯国改革中,都涉及到了国家赋税制度的变革,如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都实行按亩收税,促使耕地由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转向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随着地主阶级变法运动的开展,最终在各诸侯国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典型事例如秦国的商鞅变法中“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3、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我国封建社会存在着土地国有制、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的个体土地所有制三种主要土地制度形式。
其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1)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对于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的繁荣起过积极作用,但其闭塞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却严重地阻碍了封建社会内部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商品交换处于极不发达的状态,限制了手工业通农业的分离,使手工业无法独立形成独立的经济部门,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尤其是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后,成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严重障碍,造成中国社会的长期贫困和落后。
人教版高中历史知识点:古今中外的农业和土地政策
一、我國的土地制度
1、土地制度的演變:
(1)、奴隸社會:井田制形成於商,盛行於西周,瓦解於春秋。
土地國有制
(2)、封建社會:國有土地、地主土地和自耕農土地
A、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是封建生產關係的基礎。
這種土地所有制在中國存在2000多年,後期嚴重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成為中國長期貧困落後的一個重要原因。
B、個體農民土地所有制:不占主要地位。
這種小農經濟同地主土地所有制一樣,是****主義中央集權制建立和長期存在的基礎。
C、土地國有制:屯田制、均田制(北魏孝文帝頒佈均田令,隋唐兩朝均採用)。
(3)、社會主義社會:社會主義土地公有制。
2、對土地制度變革和調整的認識我國古代社會土地制度從奴隸社會
土地國有制到封建社會土地私有制的演變,以及對不同土地制度的調整,實際上體現了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規律。
3、土地兼併:
(1)、表現:地主大量兼併和佔有農民的土地。
(2)、中國封建社會各階級解決土地兼併問題所採取的措施:
A、地主階級:作為統治階級,其措施主要是通過封建國家的權力來
強行限制、禁止土地兼併。
北魏至唐朝,國家掌握部份土地,實行“均田制”,保證農民獲得部份土地,但並不觸動貴族、官僚、地主土地,終究
無法制止土地買賣和兼併;780年,唐實行“兩稅法”,實際上承認了貴族、官僚、地主對土地佔有的合法性。
B、農民階級:作為被統治階級,主要是通過農民戰爭來猛烈衝擊地
主階級統治,以實現土地的重新分配。
農民迫使新建的地主階級政權調整統治政策,承認土地變動的現實。
中国古代的土地与赋役制度
中国古代的土地与赋役制度一、土地制度的起源与演变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最初,土地是公有制,属于整个部落或氏族共有,没有私有制的概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增多,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
在商周时期,土地私有制基本奠定,但仍存在着以君主为中心的土地分配制度。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化加剧,并出现了土地兼并现象。
二、赋役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赋役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基本制度,其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
最早的赋役制度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的田赋和劳役。
在周朝,赋役制度进一步发展,包括赋税和服役。
随着时间的推移,赋役制度逐渐趋于复杂,不仅体现在赋税和劳役上,还包括了戍卫、徭役等方面。
三、土地与赋役制度的联系土地与赋役制度密切相关,二者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古代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
土地制度决定了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方式,而赋役制度规范了土地的赋予和使用方式。
赋役制度通过赋税、徭役等形式,调节了土地的流转和人力资源的分配,进一步加强了土地制度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四、土地与赋役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土地与赋役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土地制度的私有化加剧了土地的不均,导致了社会的阶级分化。
赋役制度的发展限制了农民的自由和权利,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最终加剧了社会矛盾和动荡。
然而,土地与赋役制度也为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和持续。
五、结语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土地与赋役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演变和影响深远。
尽管存在一些不足和负面影响,但土地与赋役制度仍然为古代中国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古代的经验教训中吸取启示,为现代社会的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提供借鉴,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古代经济政策及赋役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经济政策土地制
③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是土地兼并的根源;④土 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实质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 产力发展的规律。 知识点二 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 1.发展变化 (1)“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 内容:春秋时齐国管仲实行“相地而衰征”,后鲁国 开始实行“初税亩”。两者都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由 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 实质:承认土地私有。 (2)编户制度
2 732
同上
祭祀等仪式
300
以战国数据为参考
资料来源:《汉书·食货志》;《〈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
问题: (1)计算材料中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的差额。 (2)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冬天农闲时,农妇常聚集在一起夜织。结合问题(1)的计算结果,简要分析材料中的西汉农民为什么会采用这种耕织结合的经济形式? (3)西汉在耕织经济体系下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商业繁荣现象。根据材料和问题(2)中的信息,简要分析西汉赋役政策和耕织经济形式如何促进商业繁荣? (4)有人认为,西汉商业繁荣说明当时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根据问题(3)中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2.阅读下列图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图四土地改革
图五农业生产合作社
(1)从上述图中你能获取哪些有效的历史信息,并指出图一、图二之间的内在联系。 (2)明朝我国农业生产商品化进一步发展,以图三中的有关信息加以说明。 (3)图四和图五分别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土地制度主要包括封建土地制度、均田制、租庸调制,而赋役制度主要包括井田制、六调制、庸调制等。
下面将分别对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主要有封建土地制度、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等。
封建土地制度是古代中国社会的根本土地制度,它是以地主贵族通过授予土地来维持其封建统治地位,以农民为主要劳动力的一种制度。
在封建土地制度下,土地被贵族们私有并被世袭,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被世袭的地主所掌握。
这种制度造成了社会的封建等级制度,给广大农民带来了沉重的压迫和剥削。
其次,均田制是中国古代农村土地制度的一种重要形式。
均田制建立在封建土地制度的基础上,它通过实行土地的平均分配,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均田制的实施有效地破除了封建土地制度下土地集中于少数地主手中的局面。
均田制的出现使得农民能够拥有自己的土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同时,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常伴随着对土地的租赁和征收办法,即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是一种地主对农民使用土地进行收取租金和赋税的制度。
租庸调制的形成主要是为了解决农民和地主之间的矛盾,但往往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导致农民不堪重负,甚至造成了社会动荡。
在租庸调制下,地主对农民征收的赋税往往超过了农民的承受能力,致使农民家破人亡。
这种制度的存在是中国古代封建土地制度的另一面,使得农民无法摆脱地主的剥削。
另一方面,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指的是由中央政府向地方官府和农民征收的一种劳役和赋税制度。
赋役制度是封建国家维持其统治的经济基础,它通过征收劳役和赋税来维持朝廷的开支和军事力量。
赋役制度根据不同的政策和时期,可以分为井田制、六调制和庸调制。
井田制是古代中国封建社会早期实行的一种农业税收制度,通过规定每户农民的赋税数量,以农产品和劳动力作为赋给。
六调制是中国古代社会农业税收的重要形式,它是以租庸调制为基础的一种农业赋税制度。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土地赋役制度和经济政策考点汇总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土地赋役制度和经济政策考点汇总古代土地、赋役制度的演变从“公有”到“国有”再到“私有”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奴隶社会的井田制(1)土地国有,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
(2)受封者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3)庶民和奴隶在贵族的封地上集体耕种,受到剥削和奴役。
3.封建土地所有制(1)地主土地所有制:地主阶级占有土地,用以剥削农民(或农奴)的土地私有制度。
①战国秦汉时期:地主土地私有制确立,相继出现了贵族地主、军功地主和商人地主。
②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大地主庄园经济为特征的士族门阀地主土地所有制得到充分发展。
③隋唐五代时期。
门阀士族地主土地所有制向以纯粹租佃关系为特征的庶民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转型。
④宋元明清时期。
以纯粹租佃制为特征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完全确立。
(2)国家土地所有制:没有占据主导地位,在中国传统社会,国家直接控制的可耕土地呈逐渐减少的趋势。
①王田制(王莽时期)把全国的土地更名为“王田”,归国家所有,禁止自由买卖。
从形式上看与井田制相似,但本质上属于地主土地所有制。
目的在于托古改制,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
结果由于脱离社会实际,并招致豪强地主阶级的反对而失败。
②屯田制(曹魏时期)国家用强制手段要求士兵或农民垦种荒地、生产军粮或征收田租的土地制度。
屯田制对解决军粮供应、安置流民和恢复发展农业生产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曹魏、金朝、元朝、明初、清初都实行过屯田制度。
③均田制(北魏至唐朝前期)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原私有土地的基础上,把国家掌握的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农民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的一种土地制度。
均田制并没有取消土地私有制,更没有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
它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后随着国家掌握荒地数量减少和土地兼并而解体。
(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拥有土地所有权,实际上是一种小土地所有制,是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为一体的一种农业生产组织结构。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2020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1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一、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1)土地制度:土地公有制(2)表现形式: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2、奴隶社会(1)土地制度: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2)表现形式:井田制(3)主要特点:夏、商、西周时期,一切土地属于国家。
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同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遭受着残酷剥削和奴役。
3、封建社会(1)土地制度: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2)形成过程①井田制的瓦解:春秋时期出现大量私田,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
②税制改革: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
其他诸侯国也相继进行税制改革,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③法律确认: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3)土地兼并问题①出现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了社会的两极分化。
②抑制兼并: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
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
③后果:这些措施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二、“重农抑商”1、原因(1)商周,社会上出现了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等问题。
(2)封建统治者大多继承重农抑商政策,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2、历代表现(1)战国时期,为了禁止农民弃农经商,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2)西汉时期:汉武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包括: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
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3)明清时期:明太祖强调“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
清雍正帝也强调“农为天下本务,而王贾皆其末也”。
高中历史赋税制度总结
高中历史赋税制度总结赋税制度是国家对个人或单位征收税收的方式和规范。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赋税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完善,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政治意义。
以下是对高中历史赋税制度的总结和相关参考内容。
1. 赋税制度的起源和演变:赋税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追溯到商代,经过了不同朝代的演变和变革。
古代社会的赋税主要以实物赋税为主,如田赋、人头税等;随着货币的出现,金钱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赋税形式。
2. 中国古代的主要赋税制度:在封建社会中,中国主要的赋税制度有田赋制度、户口调查制度、互市制度等。
其中田赋制度是最重要的税收方式,通过对土地征税来满足国家的财政需求。
3. 赋税制度的经济作用:赋税制度在经济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赋税可以提供国家的财政收入,用于维持国家政务和社会事业的运转;另一方面,赋税也可以调节财富的分配,促进经济公平和社会稳定。
4. 赋税制度的政治作用:赋税制度在政治领域也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赋税,国家可以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加强对社会的控制和管理。
同时,赋税也可以体现国家权力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增强人民对国家的认同感。
5. 赋税制度的问题和变革:古代赋税制度存在一些问题,如赋税标准不公、赋税方式陈旧等。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些改革措施被提出来,试图解决这些问题。
例如,唐朝实行了“均输法”来调整田赋制度,宋朝实行了“折归法”和“丁口调查制度”等。
6. 参考文献:-《中国历代赋税制度研究》(责任编辑:岳广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研究》(责任编辑:许田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中国历史赋税制度演变与思考》(责任编辑:王学兰,北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研究论文选编》(责任编辑:冯继荣,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5年)综上所述,赋税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政治意义。
通过对个人和单位征收税收,国家可以获得财政收入,同时也实现财富的重新分配和社会稳定。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知识点总结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知识点总结高三历史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知识点总结1、初税亩:春秋后期从鲁国开始实行,是用法律规定将公田交给耕者,按田亩收税,实质是承认土地私有。
(我国最早的赋税制度)2、编户齐民:两汉管理百姓实行编户制度,被编平民称为编户齐民。
编户齐民具有独立身份,依据资产多少征收赋税、徭役、兵役。
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开始。
3、租调制: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实行。
受田农民纳租、调,服徭役、兵役。
隋朝沿用。
4、租庸调制(唐朝最为一项完善的赋税制度出现)隋、唐初实行。
租是田租,调是人头税,庸是指纳绢(或布)代役。
(回归课本记忆具体内容)5、两税法:唐朝于780年开始实行,它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6、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北宋王安石实行变法,其中“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实质上是纳钱代役和按田纳税。
7、一条鞭法:明后期实行,1581年,张居正改革赋役制度,把田税、丁税和杂税合一,按田亩多少征收银两。
反映了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8、地丁银:1669年,康熙帝宣布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的人所有,叫做“更名田”。
1722年,康熙固定丁税;雍正帝一上台就推行“摊丁入亩”的办法,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它的实行,废除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一方面表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重点问题分析: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的特点(赋税制度演变的六大规律)①征税标准由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多少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可以两税法为标志;②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可以一条鞭法为标志;③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可以两税法为标志;④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为标志;⑤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可以一条鞭法为标志;⑥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封建土地与赋役制度
封建土地与赋役制度一、封建土地制度封建土地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与欧洲农业生产方式的演进有着密切的关系。
9世纪-12世纪的欧洲,以农业为主导的经济模式形成并不断发展,农民形成了集体耕种、相互帮助的集体经济组织,即后世所谓的庄园经济。
在这个经济模式下,封建主通过各种手段逐渐收缩、侵蚀庄园经济,使得庄园经济逐渐向封地经济转变。
这是封建土地制度形成的基本背景。
二、赋役制度赋役制度是封建土地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封臣向封地提供物品与劳动力等的交换关系。
赋役制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赋税、农奴劳动、军队服务。
首先,赋税是封臣向封地提供的物质贡献,主要以农产品形式交纳。
封臣在封地中经营农田,收获的农产品一部分由封臣个人私有,另一部分则要支付给封地或封建主。
这种贡品性质的税收,保障了封地拥有者的经济利益。
其次,农奴劳动是封臣向封地提供的劳动力,主要是农活劳动。
封臣需要在指定的时间内,在封地中进行农耕劳动,为封地所有者种田、打理庄园。
农奴劳动是封臣身份的主要标志,同时也是封地经济运行的重要保障。
最后,封臣可能还要提供军队服务。
在战争时期,封臣还需要为封地提供一定数量的士兵,作为军队的一部分,参加战斗,捍卫封地的安全。
三、封建土地与赋役制度的特点与影响1.封建税收以贡品为主,以农产品为主要征收对象,这种税收形式有利于封建主对农民的控制,保证了他们的物质利益。
2.赋役制度占用了农民的大量时间和精力,限制了劳动力在农田的有效投入,对农业生产产生消极影响。
4.封建土地利用制度的存在,阻碍了农奴的社会流动和发展,冲击了农民的经济独立性。
总之,封建土地与赋役制度是中世纪欧洲社会为了维持封建秩序和保证封建主的经济利益而形成并得以延续发展的重要制度。
尽管存在一些问题和不公平现象,但它成为中世纪欧洲社会经济的基本组织形式,对后世欧洲的社会结构和经济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土地、赋役制度的演变
01
从“公有”到“国有”再到“私有”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奴隶社会的井田制
(1)土地国有,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
(2)受封者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3)庶民和奴隶在贵族的封地上集体耕种,受到剥削和奴役。
3.封建土地所有制
(1)地主土地所有制:
地主阶级占有土地,用以剥削农民(或农奴)的土地私有制度。
①战国秦汉时期:地主土地私有制确立,相继出现了贵族地主、军功地主和商人地主。
②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大地主庄园经济为特征的士族门阀地主土地所有制得到充分发展。
③隋唐五代时期。
门阀士族地主土地所有制向以纯粹租佃关系为特征的庶民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转型。
④宋元明清时期。
以纯粹租佃制为特征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完全确立。
(2)国家土地所有制:
没有占据主导地位,在中国传统社会,国家直接控制的可耕土地呈逐渐减少的趋势。
①王田制(王莽时期)
把全国的土地更名为“王田”,归国家所有,禁止自由买卖。
从形式上看与井田制相似,但本质上属于地主土地所有制。
目的在于托古改制,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
结果由于脱离社会实际,并招致豪强地主阶级的反对而失败。
②屯田制(曹魏时期)
国家用强制手段要求士兵或农民垦种荒地、生产军粮或征收田租的土地制度。
屯田制对解决军粮供应、安置流民和恢复发展农业生产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曹魏、金朝、元朝、明初、清初都实行过屯田制度。
③均田制(北魏至唐朝前期)
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原私有土地的基础上,把国家掌握的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农民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的一种土地制度。
均田制并没有取消土地私有制,更没有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
它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后随着国家掌握荒地数量减少和土地兼并而解体。
(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个体农民拥有土地所有权,实际上是一种小土地所有制,是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为一体的一种农业生产组织结构。
02
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地主把土地出租给佃农耕种,收取地租的土地经营方式,称为租佃经营,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
1.租佃关系的发展过程
(1)战国时期:租佃方式产生。
(2)汉代:租佃现象比较普遍。
(3)宋代: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经营的重要经营方式,土地出租时,多订立契约,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地租以实物为主。
(4)明清时期:人口增多,人地矛盾突出,租佃关系进一步普及。
2.租佃关系的特征
(1)土地出租者与土地租佃者之间订立契约。
契约内容包括田亩的位置、数量、类别以及地租偿付的方式及数量。
(2)租佃制下,佃户有了迁移的自由,到宋代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大为削弱,佃户的身份地位提高。
(3)产品地租代替劳役地租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地租形态。
唐中叶后,出现了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化的端倪,到明清时期得到较快发展。
3.租佃关系的影响
(1)在租佃关系下,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2)随着租佃制度的发展,佃农通过抗租、减租等斗争,争取到一些权利,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的稳定发展。
但租佃制使小农经济长期存在,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反思领悟:
租佃关系与雇佣关系:
雇佣关系下,受雇者不掌握资本,仅提供劳务,得到的是工资,雇主得到的是受雇者的一切劳动成果。
租佃关系下,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农民本身往往也占有部分生产资料,如耕牛、农具等。
地主得到的只是土地的租赁费用,并不掌握全部资本。
相对来说,雇佣关系下受雇者对雇主的依附性要比租佃关系下农民对地主的依附性小。
03
赋役制度——由人丁到财产的标准转变
赋役制度是中国历代王朝为巩固国家政权而向人民征课财物、调用劳动力的制度。
中国古代的赋役种类繁多,结构复杂,但总体来说主要两种情形,
一是税人,一是税物,且其发展趋势是[HTH]由税人逐渐向税物转化。
赋役制度的发展变化,经历了赋役并重(秦汉至唐代中叶)、赋重于役(唐代中叶至明代中叶)、役并入赋(明代中叶至清代前期)的三个阶段。
具体来讲,其演变规律如下:
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以两税法为标志。
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低(两税法下,每户按资产多少交纳户税,按田亩多少交纳地税)
2.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一条鞭法”把田赋、徭役和其他杂税合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少征收银两,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3.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两税法一年分夏秋两季征税)
4.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输庸代役”,以租庸调制为标志。
(在服徭役的期限内,如果不去服役,可以交相应数量的绢、布等来代役。
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纺织业发展
5.税种逐渐减少,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例题:
汉代的国有土地称为“公田”,除士兵和服役农民耕种外,还假(出租、借贷)给百姓,征收一定的假税,称为“假民公田”。
这一政策旨在()A.冲击了地主土地所有制B.打破了“累世公卿”局面C.推动了租佃关系的形成D.稳固小农经济增加租税
【解析】
材料中“假民公田”指将“公田”出租、借贷给百姓,征收一定的假税,这一做法旨在解决小农破产流亡问题,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故D项正确。
这一政策不会对地主土地所有制造成冲击,A项错误。
材料所述与“累世公卿”无关,B项错误。
早在战国时期,租佃关系就已经出现并形成,故C 项错误。
【概念拓展】
假民公田是汉朝统治者为解决流民问题实行的一种土地政策。
针对当时流民较多,影响政权稳定的情况,国家把国有的无主荒地、苑囿、山川林泽租借给流民经营,并在前三五年内免除接受假田的流民的租税。
国家甚至可以贷给假借公田的农民种子和耕具,期满以后,农民就要开始缴纳40%以上的假税,并承担其他封建义务。
汉朝通过假田制度,安置了大量流民,有利于社会稳定,国家收入也得以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