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科高考分析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学科高考分析报告
一、前言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程标准试卷(卷),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课程标准实验版)》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理科·课程标准实验版·供省使用)》(以下简称《考试说明》)进行命题,试卷为单科独立试卷,突出了课程的基础性和选择性。
生物学科考试时间为90分钟,全卷满分为100分。
二、试卷分析
(一)试卷基本结构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以下简称高考)·生物(卷)沿袭了历年我省高考模式,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
其中第I卷有25道题(第1~25题),每题2分,共50分。
第II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必考题有4道题(第26~29题),共35分;选考题提供2道题(第30和31题),考生选择其中一道题作答,共15分。
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必考题在必修1~3模块范围内命题;选考题的第30题在选修1模块范围内命题,第31题在选修3模块范围内命题。
(二)考查内容(知识)及能力分布概况
高考·生物(卷)各题考查的主要内容(知识)及能力如下(表1):
表1 高考·生物(卷)各题考查内容在各模块中的分布及分值统计表
必题
题
说明:“考查的主要内容”的描述及所属模块以正确答案为主。
(三)试题特点
高考·生物(卷)试题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 试卷结构稳定,内容范围符合要求
从表1中可以看出,高考·生物(卷)试题所考查的知识与《考试说明》所规定的内容范围和能力要求基本相符;试卷结构历年来保持一致。
将近三年高考各模块所占分值统计如下(表2):
表2 2013~高考·生物(卷)各模块分值比较表
从表2可以看出,近三年高考试卷中,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各模块分值相对稳定,波动范围很小。
从三年各必修模块分值所占比例来看,必修1约占28%左右,必修2约占22%左右,必修3约占35%左右,可以看出我省高考试卷结构的稳定性。
因此说,高考·生物(卷)各模块分值分布比还是比较合适的。
2.注重基础,考点覆盖课程主要内容
从表1中可以看出,高考·生物(卷)试题注重于高中生物学科的基础知识考查,体现了新课程的基础性。
试卷中涉及的细胞结构、功能与代谢,遗传规律与变异、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及稳态,生态系统等知识都是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核心知识。
从表1中还可以看出,高考·生物(卷)覆盖了必修一模块全部5个一级主题和13个二级主题,必修二模块6个一级主题中的4个和9个二级主题,必修三模块6个一级主题中的5个和10个二级主题。
选修1侧重于酶的应用技术的实践,选修3侧重于经常在高考试
题中出现的基因工程。
现将各模块考查的各级主题统计如下(表3):
表3 高考·生物(卷)各模块考查的一级主题和二级主题
从表3可以看出,高考·生物(卷)涵盖了必修模块17个一级主题中的14个(占82%),59个二级主题中的32个(占54%),说明高考·生物(卷)覆盖面较广。
3.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注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高考·生物(卷)以高中生物的主干知识和核心概念立意命题,较好地考查了考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具体体现在: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第1、2、10、11、16、26题)、细胞代谢(第3、4、9、24题)、遗传和变异(第12、19、21、29题)、生命活动调节(13、14、17题)、稳态(16、18、27题)、生态系统(22、23、25、28题)等主干知识所占的分值达75分。
高考·生物(卷)还特别注重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注重考查考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如:细胞结构与功能的联系(第1、6、11、16题)、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联系(第
9、24题)、酶与细胞分化及激素的联系(第15、17题)、基因突变与染色体变异的联系(第21题)、减数分裂与基因重组及基因突变的联系(第29题)、内环境稳态与神经调节之间的联系(第27题)、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联系(第13、17题)、群落的结构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之间的联系(第22题)。
试卷中还有许多跨模块知识之间的联系,如第11题,以“蛋白质”立意命题,涉及到染色体的组成(必修1)、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及细胞核中DNA复制和转录需要的条件(必修2)、血浆中的抗体(必修3),较好地考查了蛋白质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第16题以初中生物中“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小肠”立意命题,拓展到高中生物必修1“物质的跨膜运输”、必修3“小肠上皮细胞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重要作用”等知识;第30题以选修1“酶的应用”立意,又考查了必修1中对考生“实验探究能力”的要求;第31题以选修3“基因工程”立意命题,将蛋白质工程与必修3人体内蛋白质类激素的调节相结合,考查考生对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原理的理解及审题能力。
4.注重考查基本知识和核心概念的理解和识记
高考·生物(卷)的试题非常重视考生对生物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突出了高中生物学的学习方法,即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从表1可以看出,需要正确理解相关知识的试题有26道,占86.7%,涉及到对概念或知识点记忆的试题有24道,占80%。
5.注重考查审题及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高考·生物(卷)重视考查考生从题干或图中获取信息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涉及到考查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试题有选择题的第9、10、23、24题及全部非选择题中的部分小题,共计46分。
如第9题以曲线图的形式呈现出两种植物的净光合速率与叶片温度变化的关系,需要考生从图中获得35°C前后两种植物净光合速率的大小关系以及净光合速率的含义,才能正确作答。
第10题“将相同叶片放入三种浓度的蔗糖溶液(甲、乙、丙)中…”,考生需要从题干“一定时间后测得甲的浓度变小,乙的浓度不变,丙的浓度变大”中提炼出“叶片在甲中失水,在乙中水分进出细胞平衡,在丙中吸水”的信息,进一步提炼出“丙的浓度>乙的浓度>甲的浓度”这一重要信息。
第27题第(2)小题作答时,考生审题时要抓住题干中“无机负离子”、“缓冲物质”等关键信息,否则很容易答错。
6.试题整体难度低,区分度小
按《考试说明》规定: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难度值控制在0.50~0.55。
从考试结果看,难度值低于0.55的试题只有第14、24、27、29、30、31题,低于0.5的只有第14、27、30题(详见“三、答卷分析”中的表9)。
将我省实行课改以来每年生物高考的平均分以及今年高考理工各科平均分列表比较如下(表4和表5):
表4 2007年至高考·省考生生物平均分比较表(全体考生)
表5 高考·省理工科平均分及难度系数比较表(应届生)
从表4、表5可以看出:高考·生物(卷)是新课程高考历年来难度最低(难度值最高)的,而且是理工各科难度最低(难度值最高)的,也可以反映出区分度最小。
在2007年至高考·生物(卷)中,区分度最佳的是2007年和2008年,区分度最差的是。
三、答卷分析
高考,省采用电子阅卷进行评卷。
省考试局组织有关人员对全省理科考生生物学科的答题情况进行了统计。
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对各种数据进行了必要的处理和细化。
(一)考查内容分项分析
表6 高考·省生物学科各模块平均分统计表(根据表1和表9综合整理)
从表6可看出,高考·生物(卷)三个必修模块的难度值(得分率)都偏高,必修模块难度值偏高是全卷难度值(或总平均分)偏高的重要原因。
在三个必修模块中,难度值偏高幅度最大的是必修模块1(0.719),其选拔功能太低。
两个选修模块难度较接近,设计合理,为选考不同模块的考生提供平等竞争的条件。
从选拔性考试的性质看,选修模块的难度值在或者很接近0.5~0.55之间,试题难度设计比必修模块合理。
(二)分数段分析
表7 高考省生物学科平均分及部分指标统计表(应届生)
表8 高考省生物学科总分分数段人数分布统计表(全体考生)
说明:1.在0~9中,0分有10人。
在90~100中,100分有33人。
2.分数段中的9包含9和9.5;19包含19和19.5;其余以此类推。
为了更加方便观察和研究,可将表8转换为下图:
从表7和表8可以看出,高考,省生物学科满分的人数有33人,90分以上(含90分)的人数有3027人,人数最多的两个分数段分别是80~90分(不含90分)和70~80分(不含80分)。
从上图可以看出,高考,省生物学科分数段的百分率呈负偏态分布,与水平考试的成绩分布的图形相类似。
试题有利于中等生发挥,不利于中等生与优生的区分,高考的选拔功能降低。
(三)各小题答卷分析
表9 高考·省生物学科各小题平均分及难度统计表(应届生)
说明:1.表中的选考题进一步细化到每个空,①表示第1个空,②表示第2个空。
2.选考题综合平均分(7.706)的计算方法为:(第30题考生的平均分7.344×第30题的选考人数17721+第31题的平均分8.020×第31题的选考人数20483)÷全体考生人数38204。
由于没有应届生对第30题或第31题的选做人数,这里只能用全体考生对第30题或第31题的选做人数来计算。
3.在备注中,★表示难度值(得分率)较高(选择题的难度值在0.80以上;非选择题的难度值在0.70以上)。
▽表示难度值(得分率)较低(选择题的难度值在0.50以下;非选择题的难度值在0.40以下)。
从表9可看出,高考·生物(卷)中,全体应届生第Ⅰ卷(选择题)的难度值(0.735)高于第Ⅱ卷(非选择题)的难度值(0.579),说明全卷中,两卷的难度设计符合于正常试卷的一般规律。
将高考·省应届生的生物成绩与2014年相比,第Ⅰ卷的平均分比2014年高3.073分(36.728分-33.655分)(约高6%),第Ⅱ卷的平均分比2014年高4.946分(28.930分-23.984分)(约高10%),全卷平均分比2014年约高8分。
表10 高考省生物学科全卷难度值分段统计表(根据表9整理)
说明:在题数统计中,选考题的一空也算作一题;因考生只选做第30、31题中的一道,所以在某难度值范围的分值有所不同。
从表9和表10中均可以看出,2015高考·生物(卷)中,很容易的试题(难度值在0.80以上)有10道题,共20分。
较容易的试题(难度值在0.70以上)有24道题,共57分(必考+选修1)或55分(必考)。
较难的试题(难度值在0.40以下)有5道题,共14分(必考+选修1)或8分(必考)。
较容易题、中档题和较难题的百分比分别是57%、29%和14%(必考+选修1)或55%、37%、8%(必考+选修3),与选拔性考试命题的难度比例(较容易题︰中档题︰较难题约为3︰5︰2)的要求有偏差,容易题比例偏高,中档题比例偏低。
选修1的难度略高于选修3。
表11 高考·生物(卷)选择题各选项具体分布统计表(应届生,36811人)
说明:1. 在“难度值”栏中,★表示难度值(得分率)较高(0.80以上)。
▽表示难度值(得分率)较低(0.40以下)。
2.在“各选项的选择率”栏中,加粗的表示正确选项。
3.表中的“其他”包括未作答(空白卷)和作答不规范(多选)的人数。
4.表中的“较大干扰选项”是指在非正确选项中,考生选较多【比例高于0.15(15%)】的选项,其比例是指选该项的考生人数占全体应届生人数的百分比。
其中,比例高于0.25的用红字加▲表示。
5.表中的“无意义选项”是指选择率小于2%的选项。
主要从命题角度进行反馈。
从表11中可以看出,高考·生物(卷)的选择题中,难度值(得分率)在0.80以上试题有第2、5、6、7、8、15、17、19、22、23题(共10题),占全部选择题的40%;难度值在0.70以上试题有18题,占全部选择题的72%;难度值在0.39以下试题为第14题(1题),占全部选择题的4%。
这与表9和表10中的有关统计相吻合。
从表11中还可以看出,高考·生物(卷)的选择题中,正确选项的选择率较高,3个非正确选项的选择率都较低(15%以下)的试题有第2、4、5、6、7、8、9、11、13、15、17、18、19、20、22、23、25题(共17题),占全部选择题的68%。
有一个非正确选项干扰性较大(选择率高于15%)的试题是第1、3、10、12、21题(共5题),占全部选择题的20%。
有两个以上非正确选项干扰性较大的试题只有第16题。
有一个非正确选项干扰性更大(选择率高于25%)的试题是第14、24题,其中第14题有一个非正确选项(D)的选择率(45.2%)比正确选项(A, 32.0%)还要高。
对干扰性大的非正确选项的细心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平时教学中的易错点和易混点,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四)部分试题答卷简要解析
从表10(还有表9、表11)可以看出,考生丢分较多(难度值0.4以下)的试题有选择题的第14题和非选择题的第27(2)、29(3)、30(2)②、30(3)②题。
现举例简要解析如下:
第14题: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
..的是
A.呼气是人体的主要散热途径
B.骨骼肌和肝脏是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
C.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是人体产热的重要途径
D.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也有感受体温变化的功能
简要解析:该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体温调节机制的理解和识记,正确选项是A,因为人体依靠呼气散热是很有限的,不是主要途径,排汗才是人体主要的散热途径,这本是一个常识性的简单知识,但从应届考生的答卷情况看,正确选A的只占32.01%,而错选D的高达45.21% (比正确选项高13.20%),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多数考生认为下丘脑中只存在体温调节中枢,没有感受体温的功能,这是学生存在的一个知识误区(错误或不完整概念),实际上,下丘脑的前部是温度敏感神经元集中的部位,能感受体内温度的变化,就像皮肤能感受体外温度变化一样,下丘脑后部才是体温调节的整合部位。
即使教学中教师没有拓展相关知识,但“人体的主要散热途径”是考生在初中甚至小学阶段就已具备的知识,这反映出不少考生对这一常识模棱两可,对体温调节机制的理解也不透。
命题者表面上是在考查“下丘脑”知识的深度,实则考查“散热途径”这一基础知识。
第27(2)题:“Na+可与、等无机负离子
.....共同存在于血浆中,一起参与缓冲物质的构成。
人血浆pH的正常范围是。
”
简要解析:该题以内环境稳态立意命题,从知识上考查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人体血浆中pH的稳定;从能力上考查考生理解、审题、识记的能力。
考生既要理解“缓冲物质的构成”,又要关注到试题中的“无机负离子”,还要具备一定的化学知识,同时需要考生认真阅读教科书,记住人体内环境稳态理化性质的几个重要数据(pH的正常范围是7.35-7.45)。
从得分情况看,该题共4分,考生平均分为1.18分,得分率为29.5%,及格率(2.4
分以上人数的比例)为18.9%,满分率为6.6%,得分不理想。
从答卷情况看,很多考生对缓冲溶液的作用机理不理解,离子书写错误(正确答案应是HCO3-、HPO42-、 H2PO4-),说明考生化学知识不扎实;审题时没有明确必须是“无机负离子”,又要能与Na+构成“缓冲物质”,不少考生答成“Cl-、CO32-”,还出现NaCl、NaHCO3等答案。
造成本题得分低的原因是学生没有正确理解“缓冲物质”的构成及作用,在新情景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师生对认真阅读教科书,识记重要知识点不够重视。
第29(3)题:“某植物的染色体数目为2n,其产生的花粉经培养可得到单倍体植株,单倍体是指。
”
简要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单倍体”概念的理解和识记,同时考查考生提炼信息的能力。
单倍体是指“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见必修2教科书P87),题干中有明确的信息提示:“染色体数目”、“花粉培养”,需要考生提炼并理解:“花粉实质上主要是植物的配子,其染色体数目只有体细胞的一半”,即单倍体实质上是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来的个体。
只要考生在学习中正确理解了单倍体,再结合题干分析,正确作答并不难。
但从得分情况看,该题共2分,考生平均分为0.212分,得分率为10.6%,是全卷中得分率最低的!
从答卷情况看,答案五花八门。
很多学生受题干的影响错误理解为单倍体只有植物,不少考生语言表述有科学性错误和逻辑性混乱。
其原因有三:1.考生对生物学重要概念的学习依然是以死记为主,理解不透。
2. 考生的知识迁移和归纳能力不强。
3. 考生忽视对教科书重要概念的理解式阅读。
我省已连续三年考查教科书上的概念,每年都是考生丢分多的试题之一,应引起高度重视!
第30(2)题:“现有一种新分离出来的果胶酶,为探究其最适温度,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取试管16支,分别加入等量的果泥、果胶酶、缓冲液,混匀,平均分为4组,分别置于0℃、5℃、10℃、40℃下保温相同时间,然后,洲定各试管中的出汁量并计算各组出汁量平均值。
该实验温度设置的不足之处有和。
”
简要解析:本题考查果胶酶活性的测定和探究果胶酶最适温度等相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处理。
本题的正确答案:温度范围设置不合理(3分)温度梯度设置不合理(3分)
温度范围(3分)温度梯度(3分)
温度范围偏低(3分)温度差不合理(3分)
没有设置高温(3分)梯度太大(3分)
本题虽然以选修1的知识立意命题,实则考查考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在实验探究时,如何正确设置温度的范围和梯度,这是高中毕业生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的科学探究能力。
从得分情况看,该题共6分(3分和3分),考生平均分为2.46分(1.59分和0.87),得分率为41.1%(51.1%和29.1%)是选做题中得分最低的题。
从答卷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有:1.考生对题意理解不清,答案五花八门。
2. 考生审题不
仔细,题干中已经明确分四组,要求回答的是该实验温度设置的不足之处,重点在“温度设
...置.”,并非实验组数。
因为没有认真审题,许多考生错答为“果泥和果胶酶应该置于相同温度下,再混匀;实验分组太少”等。
3.考生的表述不规范、不科学,如“温度太冷”,“应该热一点”等。
从本题的答卷中可以看出:做实验与讲实验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在高中生物教科书中,关于酶的探究实验有几个,如果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做实验,学生很快就能发现温度范围设置的不足,没有体现最适的温度范围,温度梯度的设置没有遵循一般的等差原则。
而实验教学也正是我省生物课堂教学的一个弱点!
四、教学建议
基于上述的试卷分析和答卷分析,现对我省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提高实效性,提出几点建议:
1.夯实基础,强化概念教学
由于我省生物高考是单科单独命题,加上我省基础教育比较薄弱,基础知识的考查一直都是我省高考的突出特点,从上面分析可知,高考·生物(卷)涉及到的基础知识将近80%。
而生物学核心概念的考查也是高考的重心,高考·生物(卷)中,涉及到的重要概念有21个。
从阅卷过程中,发现我省考生对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掌握很不够扎实,模棱两可。
根据表11的统计,第14题有68%的考生认为“人体主要散热途径是呼气”;第20
题有近30%的考生弄不清密码子与反密码子分别位于哪里。
在阅卷过程从考生的答卷中发现,第26(3)题“马铃薯匀浆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说明马铃薯匀浆中含有。
”这个简单的知识点及实验现象,全省有30%的考生得了0分,如写成“糖类”、“还原性单糖”、“淀粉和葡萄糖”、“还原糖或淀粉”、“还原酶”等。
“单倍体”这一概念的考查,全省竟有87.4%的考生得0分。
选做31题的考生中有近50%的考生不知道合成胰高血糖素的细胞是胰岛A细胞。
对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等概念的区别及联系,学生也理解不透,丢分也很多。
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我们要认真研究教材和课标,高度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踏踏实实地夯实基础,不要脱离学生的实际去刻意追求所谓的复习难度、深度,而忽略了知识的广度,以免偏离我省高考的方向。
同时,我们还要加大力度抓概念教学,教学
中注重概念的生成而不是直接呈现概念,避免“上课读概念,课后背概念”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既要准确地理解概念本身,还要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概念的本质以及该概念与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要引导学生将习得的概念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对科学概念理解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真正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 注重知识联系,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从前面分析可知,高考·生物(卷)非常重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既有同一章节前后知识的联系,也有跨模块知识的综合,甚至还联系到初中知识、化学科相关知识等。
从答卷看,我省考生的生物知识不够全面,知识结构不够完整,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强,如第12题: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综合运用,第16题:物质交换与运输知识的运用,第24题: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知识的综合运用,第27题:无机盐离子在稳态维持和细胞兴奋过程中的作用等知识的运用,这些试题考生得分率都很低(详见表9)。
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和备考中,我们要注意不同模块、不同章节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整合,使之系统化,帮助学生构建相对完整的知识网络。
加强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注重理解,加强识记
高考·生物(卷)非常重视考生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考查。
全卷中需要正确理解相关知识和概念的题目有26道,占86.7%(详见表1),而学生在理解能力上得分不高。
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对生物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教师要讲透,学生要吃透,对科学概念的内涵、外延要深度挖掘,举一反三,要训练学生利用生物学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高考·生物(卷)中涉及到对概念或知识点记忆的题目有24道,占80%(详见表1)。
由于生物学科的特殊性,不能忽视重要知识点、数据等的识记。
因此,教学中必须处理好理解知识与记忆知识间的关系,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理解和记忆的基础上运用,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4.加强实验教学,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能力是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
近几年高考虽没有完整的实验设计的试题,但对实验探究能力考查的试题频频出现,特别是在选修1内容中,而这一直是考生丢分较多的地方。
这说明我省实验教学还存在诸多不足,以讲代做的教学普遍存在,需要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
提高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主要教学策略有:(1)认真组织好学生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的细节来理解实验的原理和方法及其关系。
(2)引导学生分析教科书中出现的经典实验,形成一定的实验方法,培养实验分析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3)挖掘教科书中的实验素材,拓展学生的思维。
5.加强审题训练,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
近几年高考都非常重视审题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的考查。
2015高考(卷)需要从题干中获取有效信息来作答的试题有10道,共46分。
试题中有的需要从题干中提炼出信息(如第24、27、30、31题),例:第30题的(3)需要考生从题干准确获取“A、B、C、D四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