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学科教学指导

合集下载

高一历史新课程教学计划范文

高一历史新课程教学计划范文

高一历史新课程教学计划范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一历史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本文将详细阐述一份高一历史新课程教学计划,旨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明确、系统的学习指南。

一、教学目标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一历史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跨学科素养。

因此,我们将从知识理解、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三个方面来设定教学目标。

知识理解: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历史事件、人物、文化、制度等方面,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规律。

能力培养: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包括分析、归纳、比较、评价等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和高中生的认知水平,我们将教学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古代史:涵盖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事件、制度和文化成就,如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

近代史:讲述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和变革,如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以及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

现代史: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发展历程,包括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等。

世界史:简要介绍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发展脉络,使学生了解全球历史的多样性和互动性。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为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案例教学: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深入剖析,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的内涵和外延。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如PPT、视频、图片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历史考察、调研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历史,增强历史感知能力。

四省市《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拟定说明

四省市《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拟定说明

《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四省市《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拟定说明为落实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省市有关人员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组专家联合拟定了《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高中新课程标准研制的工作已接近尾声,本《指导意见》正是在新课程标准的课程方案、课程理念和具体的教学与评价实施建议的框架下,同时考虑到现行课标和现行教材的使用情况,最大程度地采纳现行课标的课程内容而形成的。

一、必修内容设置。

《指导意见》把现行课标的必修课程《历史(Ⅰ)》《历史(Ⅱ)》作为必修内容,把《历史(Ⅲ)》纳入选修Ⅰ内容。

这一变动的主要考虑是:1.根据新的课程方案,必修课的学分由现行的6学分,改为4学分,由此需要删掉部分内容,采用模块整体迁移是较为可行的方式。

2.必修课程的《历史(Ⅰ)》《历史(Ⅱ)》涉及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历程,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特别是“唯物史观”这一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不宜删除。

3.把必修课程的《历史(Ⅲ)》转入选修课程,理由是:(1)现行课标的三个必修模块,在文化内容上有部分重叠之处;(2)语文、政治等其他学科都有专门的文化专题;(3)《历史(Ⅲ)》转入选修课程,与新历史课标的基本精神相吻合,在新课标的选修I课程中即包括《文化交流与传播》。

二、选修内容设置。

选修课程包括选修Ⅰ和选修Ⅱ。

选修Ⅰ包含三个模块,其中一个模块为《历史(Ⅲ)》,其他两个模块从现行的《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四个模块中任选两个。

选修Ⅱ课程为校本课程,各地区和学校可自行设置。

三、学分与选课。

历史必修课程是全体高中学生共同的基础课,4 学分,全体高中学生必须修习,其课程内容是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的范围。

历史选修Ⅰ课程的每个模块2学分,在修完必修课后,由学生自主选修;必修课程和选修Ⅰ课程的内容是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范围。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策略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策略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策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高中历史教学也在认识上得到了新的提升。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其达成需要教师制定相应的策略。

本文将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历史教学中的挑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策略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具备的历史学科相关的知识、能力和态度。

其中包括历史知识的积累和运用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情感态度和历史文化素养等。

历史知识的积累和运用能力。

这一点包括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文化等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学生需要能够对不同历史事件进行归纳整理,形成自己的历史知识体系,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历史思维能力。

这一点包括学生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能力、历史问题的判断能力和历史观点的形成能力。

学生需要能够通过历史材料的分析,进行历史事件的复杂判断,形成批判性的历史观点。

历史情感态度。

这一点包括学生对历史的热爱和对历史的审美情感。

学生需要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形成对历史的热爱和对历史文化的审美情感,形成正确的历史情感态度。

历史文化素养。

这一点包括学生对历史文化传承的能力和历史文化创新的能力。

学生需要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对历史文化有所传承和创新,形成自己的历史文化素养。

二、历史教学中的挑战在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

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重视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情感态度的培养。

历史教材内容单一,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历史教材以内容为主,而忽视了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学生缺乏对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创新能力。

由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缺失,学生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为了解决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达成的问题,教师需要制定相应的策略。

要调整教学方法,提高知识的获取和运用能力。

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的获取和运用能力。

2024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2024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2024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24年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版)是中国教育部发布的一项有关高中历史教育的指导性文件。

该文件旨在通过全面、系统地介绍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理念上明确了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指导思想,即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跨文化交流、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这一指导思想要求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学科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任务解决能力,以及向学生传递历史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2024高中历史学科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倾向于“全球指向、综合视野、扩大视野”,并提出了探究历史问题和发展历史思维能力的要求。

在2024年版中,更加强调了“跨文化交流”和“批判性思维”两个方面,增强了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的内容。

新课程标准明确了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在历史思维方面,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历史解释和分析、识别历史事件中的因果关系、理解历史观念和价值观。

在跨文化交流方面,要求学生能够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历史现象和问题,并开展跨文化交流与对话。

在批判性思维方面,要求学生能够进行历史理论的评价和批判,能够分析历史事件和观点的多元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创新能力方面,要求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历史问题,具备创新和创造的能力。

在社会责任感方面,要求学生具备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够关注社会问题,并探讨历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要求。

教学内容方面,要求教师要全面、系统地讲授历史知识,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素养。

教学方法方面,要求教师通过讲解、讨论、分析历史文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和批判能力。

综上所述,2024年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版)的发布,意味着我国高中历史教育将更加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具备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中毕业生。

新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说明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开设原则

新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说明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开设原则
新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说明和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开设原则
一、高中历史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调整
(一)高中历史必修课程和教学指导意见的调整
1、总体思路:“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

创条件”。 2、基本原则: (1)保持课程结构基本稳定,课时和学分不变。 (2)梳理整合学科知识结构体系,明确必修课程的 基本知识要求,删减重复、非主干和过于繁难内容, 充实体现学科核心思想、观念和价值的基本知识内 容,使必修课程学科知识和能力体系更清晰完整。 (3)确保学科基础及发展功能,为促进学生发挥学 习潜能、实现层次递进和自主发展奠定基础。
(三)高中历史学科分层教学和历史课程的学 校自主安排
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课程开发权交给教




师,把更多的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促进高中多样化、特色 化,实现学生在共同基础上有个性的发展。 1、关于历史学科的分层教学 (1)非侧文学生(或未文理分科的全体学生):历史必 修模块中的基本要求内容(浙江省学业水平考试和学校模块 测试知识范围)。 ( 2 )侧文学生:历史必修模块中的基本要求 + 发展要求 内容(浙江省文综历史高考知识范围。文科生用《20世纪的 战争与和平》教科书)。 (3) “一本”要求学生:可以选修《历史人物评说》、 《文化遗产荟萃》模块内容(18选6的自选模块高考内容)。 (4)文史哲兴趣特长学生:可以选修各类历史选修课程。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增加克伦威尔、詹 天佑) *选修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不变) (6)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范例: 必修拓展——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世界文化遗产 荟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 践、乡土历史… …等; 大学初级——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中国通史、 世界通史、中苏关系史、日本文化史、世界军事 史… …等; 学科前沿——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和中国的文 化之谜、史学研究新成果介绍、史学研究动态… …等; 研究性学习和兴趣特长——生活历史、钱币中的 历史… …等。

2024年高一历史新教材教学计划(4篇)

2024年高一历史新教材教学计划(4篇)

高一历史新教材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1.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____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和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的要求,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全面完成历史必修2《经济成长历程》规定的各项具体任务,包括课程目标、内容标准等。

2.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帮助学生认真学习,理解课表要求,打好坚实的基础,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历史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学生历史学科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3、在教学方式上,着眼于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在交流中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努力尝试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经过第一学期的熟悉,相对来说容易融合到历史老师的教学习惯中,但一方面由于本学期重新分班,来到一个新环境,心理和作息习惯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另一方面上学期的历史教学中看到,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都比较薄弱,所以高一下学期历史教学仍应注重基础的培养和兴趣的培育。

此外,学校推行学案制教学,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比较喜欢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因此,在制作学案的同时也制作PPT,将历史知识与历史发展脉络通过多媒体直观浅显、生动活泼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三、工作重点及具体措施(一)工作重点:1.总的要求:明确教学任务,抓好教学常规,注重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兴趣。

2.注重教学设计的探索,精心备课,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学情、备学习方法。

3.上好每一节课,向课堂____分钟要质量。

4.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更能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

5.努力学习,加强理论学习和教学操作能力,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二)具体措施:1.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创新与改革。

(1)优化课堂教学各个环节针对我校实行学案制的情况,使教学的各个环节如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反思等各个教学环节,得到全面优化。

做到课前充分准备,课中高效落实,平时听评课开诚布公,课后认真反思提升质量。

(2)努力尝试三种课型的模式结合其他优秀教师的经验,在教学中,努力建立自己的教学模式,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培养自己的教学习惯。

福建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

福建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高中历史课程结构示意图:广[历史(1)(政治文明历程)必修课程4历史(II)(经济成长历程)[历史(1[[)(文化发展历程)[模块1《历史上重大改革冋眸》模块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选修课程1模块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模块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W模块5《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选修课程——校本课程IP(二)课程结构特点及模块功能1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包含历史、地理与思想政治三个科目。

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

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内在联系。

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同时根据教育目标确定相关的学习内容。

将历史、地理和思想政治科目置于“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反映了三科有共同的学科特点和课程目标,有利于整体规划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防止学生过早偏科,体现了对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2 i殳置必修与选修课理「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构成。

必修课程由三个学习模块组成,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

必修课程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共108学时,6学分。

通过历史必修课程,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选修课程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相关学习内容。

选修课程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若干个模块。

3 沁历壮席訝模块.学习模块的设置,既有利于学校充分利用场地、设备等资源,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为学校有特色的发展创造条件,也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并及时调整课程,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

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各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一)

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各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一)

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各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一)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北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09.08.14•【字号】鄂教基[2009]20号•【施行日期】2009.08.1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各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鄂教基[2009]20号)各市、州、县、神农架林区教育局,江汉油田教育实业集团:现将《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各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印发你们,请结合地方和学校实际,参照执行。

(文件电子版下载网址:http:///)附件:1.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2.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英语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3.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数学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4.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5.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6.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地理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7.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物理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8.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化学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9.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生物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10.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信息技术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11.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通用技术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12.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音乐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13.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美术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14.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体育与健康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15.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二〇〇九年八月十四日附件1: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湖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的精神,结合我省高中语文教学实际,对我省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实施,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普通重点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版)

普通重点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版)

普通重点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版)————————————————————————————————作者:————————————————————————————————日期: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7核心素养版讨论稿)(一)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完本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1.唯物史观唯物史现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2.时空观念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3.史料实证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新特点和教学策略建议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新特点和教学策略建议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新特点和教学策略建议李绍金2003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与以往颁布的各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教学大纲》)相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明显地表现出自己的特色。

结合各地对《新课标》培训和研讨的成果,以及本人对《新课标》的理解,我将《新课标》的新特点归结为十个方面。

研究这些特点,有助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制订正确的教学策略。

一、《新课标》的十个新特点第一,对高中历史课课程性质的认识新。

《新课标》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它更加科学地揭示了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和特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规定了高中历史课的指导思想和内容;“进一步”,强调了在初中历史学习的基础上,继续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揭示了高中历史教学最终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最高目标。

1996年起,原国家教委颁行独立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尽管后来作过多次修改,但对高中历史课程性质的认识一直没有多大改变:2002年4月第1版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指出:“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与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活动密切相关,具有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其实,《教学大纲》对高中历史课程性质的这一定义,是对“历史学”性质的定义,是从学术上来描述的,它同样适宜于大学阶段的历史课,实际上并没有认清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

比较起来,《新课标》更加科学地揭示了高中历史课开设的目的。

第二,对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目的的认识新。

归结起来,《新课标》对高中历史教学目的作了三个方面的描述:①知识教育与学科能力培养:“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近年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新课程标准的推行为我国高中历史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理念重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批判思维和历史素养的培养,形成了多元、开放、探究的基本教学理念,这为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学生为本的个性发展观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耐心倾听学生的问题和困惑,尊重学生的个人差异,注重因材施教。

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在历史领域中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历史学科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实现个性化的发展。

二、批判思维的培养批判思维是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历史信息、理性对待问题并提出合理观点的重要能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使学生成为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历史学习者。

教师在历史课堂上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维度审视历史事件,了解历史事件的成因、影响及可能的改变,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不同观点和立场的解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思辨、质疑和判断能力,使学生具备正确对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历史素养的培养历史素养是指学生对历史学科基本知识、方法、技巧的掌握,并能够运用并拓展课堂所学的历史观念和历史思维。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高中历史教育重视历史素养的培养,强调学生的学科能力。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兴趣,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知识和技能。

同时,历史教育要与现实社会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够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内涵,把握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模式和方法论意识,以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和历史思维能力。

四、多元、开放、探究的教学方式新课程标准倡导多元、开放、探究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开放的教学态度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024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2024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2024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24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版)2024年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版)是我国历史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旨在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自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课程标准将历史学科纳入了核心素养的范畴,强调历史学科的独特性和必要性,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历史知识基础和优秀的历史思维能力。

新课程标准明确了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以及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中,历史知识的学习被视为学生历史素养的基础。

新标准要求学生学习国内外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基本事实、背景和意义,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规律。

学生要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了解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发展动态,具备一定的历史研究方法和论证能力。

同时,新标准强调历史思维的培养是学生历史素养的核心内容。

历史思维是指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和发现的能力,包括历史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

学生要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和问题解决思维,形成科学、客观、全面的历史观。

新标准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自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生要通过学习历史,了解和感悟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伟大成就和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

为了保证新标准的贯彻落实,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资源的投入。

教师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历史知识水平和教学方法。

学校要加大对历史教育的支持力度,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和实践平台。

总之,2024年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版)的推出和实施将对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只有通过全面实施新标准,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自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历史教育的目标和使命。

2024年高一新课程历史学科教学计划范文

2024年高一新课程历史学科教学计划范文

2024年高一新课程历史学科教学计划范文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学科教学也在不断变革和创新。

下面是一个简要的2024年高一新课程历史学科教学计划范文,供参考: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2.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历史研究和写作能力;3. 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念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史概论2. 世界历史概论3. 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与变革4. 中国近现代史概论5. 世界近现代史概论三、教学方法1. 授课与讲解相结合:传统的授课和讲解方式仍然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历史知识点。

2. 问题驱动的学习: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能力。

3. 分组合作学习:通过分组讨论、小组报告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

四、教学评价1. 综合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演、小组讨论、作业、考试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2. 学业水平评价: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水平,对学生进行等级评价,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进步。

3. 学习过程评价: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的评价,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结合国家出版的高中历史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 多媒体资源: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历史素材和案例分析。

六、教学安排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将课程分为若干个单元,并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每个单元包括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复习等环节,确保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七、教学实施1.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高中新课程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优秀教学设计

高中新课程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优秀教学设计

高中新课程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了解中国历史的基本史实和
历史文化遗产;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
和历史文化自信;
3. 发展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欣赏历史文化的情感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成为有民族责
任感和社会担当的公民。

二、教学内容:
1. 新课程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等基本史实;
3. 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和精神内涵,如儒学、道家、佛教等;
4. 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学、艺术和哲学成就等。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案例分析:通过讲解概念、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掌握中国历史的基本史实和历史文化遗产。

2. 互动探究+小组讨论:运用互动探究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发展归纳总结能力和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化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 实践+体验:通过参观历史遗迹、博物馆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历史文化的魅力,促进学生的审美和情感能力的发展。

四、教学评价:
1. 课堂测试:采用知识问答、思维练习等方式,测试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检测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课后作业:布置历史调研或文献阅读作业,鼓励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历史和历史文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 实践报告:要求学生结合参观历史遗迹、博物馆等实践活动,撰写
实践报告,表达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感悟,促进学生的历史情感和审美能力的发展。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最新资料推荐------------------------------------------------------《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本指导意见分专题按照课程标准内容、学习要求、教学建议三个栏目编写。

课程标准内容是教学的目标源头,采取按专题直接录用的方式,方便教师对应检索。

学习要求按课用表格分学习要求与说明列出。

学习要求主要是提出学生学习要达成的三维目标,对历史知识与能力的学习要求按照课程标准既定的能力层次来制订,并以行为动词来表示,如识记层次的列举、知道、了解、说出、简述、讲述等;理解层次的概述、理解、说明、阐明、归纳等;应用层次的分析、评价、探讨、比较、讨论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采用体会、认识、感受、感悟等心态词汇,以明确在这一维度的学习要求。

说明部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提出指导性建议。

反映的是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给社会发展以巨大的影响;政治活动本身丰富而复杂,并且总是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人类政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重要的政治制度、重大的政治事件及重要人物。

1 / 3因此,了解这些制度、事件和人物,探讨其在人类文明演进历程中的作用与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是我们了解人类政治活动的重要目标。

在知识目标上,通过学习,要能够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在方法与能力目标上,要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此进行科学的评价与阐释。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上海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新课程教学实施建议

上海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新课程教学实施建议

上海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新课程教学实施建议上海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新课程教学实施建议如下: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应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

过程与方法:学生应通过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掌握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应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精选教学内容: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精选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注重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师应将不同模块、不同年级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历史脉络。

突出教学重点: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突出教学重点,确保学生掌握核心知识点。

三、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教师应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案例教学: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案例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多媒体教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评价过程性评价:教师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终结性评价:教师应采用终结性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历史学科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估。

多元评价: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自我评价、互评、实践评价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综合素质。

五、教学资源教材资源: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知识点和案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网络资源: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包括历史网站、在线课程、学术论文等,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社会资源:教师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址、博物馆等场所,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的魅力。

高一历史新课程教学计划范文

高一历史新课程教学计划范文

高一历史新课程教学计划范文
高一历史新课程教学计划范文:
一、教学内容安排:
1. 第一学期:古代史概论、近现代史概论
2. 第二学期: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历史的重要性,培养历史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2. 帮助学生掌握古代历史和近现代历史的基本知识,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历史事件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历史思维能力,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历史问题和历史事件。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
1. 教师将结合历史教科书和其他教学资源,采用讲授、讨论、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教师将设计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感受历史的魅力和真实性。

3.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探究和分析。

四、教学评价方式:
1. 考核方式包括平时表现、小测验、课堂讨论、作业等。

2. 评价内容着重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历史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并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教学资源准备:
1. 教师将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资料、教学活动设计等资源,以支持教学内容的展开。

2. 教师将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实地考察等方式,拓展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六、教学进度安排:
1. 根据教学计划,教师将制定具体的教学进度表,并及时跟进教学进度,确保教学质量。

2. 教师将在每个学期末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为接下来的教学提供参考。

以上为高一历史新课程教学计划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学科(基础教资)

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学科(基础教资)

2009年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学科高二骨干教师省级培训方案根据《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工作的通知》(闽教人[2008]82号),经过福建教育学院2008年7月中旬对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情况的调研反馈分析,并由专家组论证,制定福建省2009年高中新课程历史学科教师省级培训方案如下:一、培训目标以培养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学科骨干教师为核心,以推动和引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出发点和归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探索运用上下结合、交流分享、共同探究、专题研修等培训新模式,通过培训,帮助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学科高二骨干教师:1、正确理解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及其与高中历史教材的关系;2、写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高中历史教学方案;3、理解高中历史选修模块开发的意义及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的关系4、完善历史专业知识结构。

二、培训对象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学科高二骨干教师。

三、培训内容(一)三大模块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培训组织教师学习和研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掌握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内容、实施建议和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评价、学生评价的方法,结合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探索适应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等。

2、高中历史新教材培训组织教师学习和研究高中历史必修教材(《历史III》)和选修教材(《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等),重点放在教材的编写思路、结构、内容和要求等方面的新特点以及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的关系,引导教师钻研、理解和把握新教材,努力提高历史教师驾驭高中历史新教材的能力,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和使用新教材提供指导。

3、专项问题探索侧重历史教材新知识的研究和历史学科的知识拓展,完善教师知识结构,提高教师课程开发能力。

(二)四个专题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析及总体教学建议2、高中历史教材编写特点及教材的处理和运用3、历史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和历史学科知识的拓展与研究4、高考分析与教学建议四、培训方式1、专家讲座聘请国家级专家(课程专家和学科专家)解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分析教材的编写和教材内容,提出总体教学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学科教学指导
---选修课程《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一、教学内容说明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选修课程《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着重反映人类对20世纪以来战争与和平的思考。

这一模块共设有6个专题:1. 第一次世界大战;2.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3. 第二次世界大战;4.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5.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6.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在上述专题中,专题1、3、5反映了不同时期战争在动因、目的、性质、规模、手段和影响等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专题2、4、6反映了人们在不同情况下为维护和平所作的努力。

六个学习专题共同构成高中历史选修课程《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的主要学习内容。

通过6个专题的学习,力图让学生了解20世纪战争与和平运动的发展脉络和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提高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命运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进一步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树立忧患意识与和平意识,从历史经验的总结中提高保卫世界和平的自觉性;弘扬世界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表现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不畏强敌、百折不挠、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为维护世界和平的神圣事业进行不懈努力。

1.第一次世界大战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动因帝国主义之间的基本矛盾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科技成果应用于军事行动
(2)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性质萨拉热窝事件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美国参战苏俄退出战争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
(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大战直接损失西欧的衰弱美日的崛起苏俄十月革命及影响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本专题讲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过程和后果等主要史事。

通过讲授,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发生世界大战,认识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弘扬追求和平、关爱生命的人文精神。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和影响巴黎和会的召开《凡尔赛和约》的内容凡尔赛体系的建立华盛顿会议的召开《四国条约》内容《五国海军条约》内容及作用《九国公约》内容及作用
(2)《非战公约》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3)国际联盟的历史地位国际联盟建立的背景国际联盟盟约的内容国际联盟的主要活动本专题主要讲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20世纪20年代的国际关系,包括凡尔赛会议和华盛顿会议以及两次会议所构成帝国主义和平体系、《非战公约》的主要内容、国际联盟的成立和主要活动。

通过讲授,要让学生剖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和不稳定性,认识“非战公约”的历史作用,评价国际联盟的历史地位。

3.第二次世界大战
(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背景《慕尼黑协定》内容及影响德国突袭波兰英法“静坐战争”法国溃败的原因丘吉尔上台及“不列颠战役”
(2)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大战的转折苏德战争爆发太平洋战争爆发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海战阿拉曼战役
(3)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和吸取的历史教训意大利投降《开罗宣言》德黑兰会议以及第二战场开辟雅尔塔会议及影响德国投降波茨坦会议及影响日本投降
本专题讲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各大战场重要战役、重要的国际会议、德日意法西斯的溃败等主要史实。

通过讲授,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会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认识法西斯集团失败和反法西斯同盟胜利的原因,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吸取世界大战的教训,树立忧患意识与和平意识。

4.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1)美苏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和特点雅尔塔体制的确立冷战局面的形成乔治·凯南的“遏制”理论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建立华约成立
(2)战后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高涨的原因、特点和意义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罗素——爱因斯坦宣言》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反战运动
(3)七八十年代美苏关系赫鲁晓夫改变斯大林对外政策赫鲁晓夫访美第二次柏林危机美苏核军备竞争古巴导弹危机“尼克松主义”的内容、原因苏联“缓和”战略的原因、目的尼克松访问苏联《赫尔辛基宣言》的内容、影响苏军入侵阿富汗卡特主义星球大战计划戈尔巴乔夫对美国外交政策《消除中程导弹条约》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4)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影响《普遍安全宣言》旧金山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世界人权宣言》裁军、控制军备和维持和平行动
本专题讲授的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包括美苏冷战局面形成的主要过程,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重大危机,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六七十年代美国反战运动、七八十年代美苏关系变化的背景和过程、联合国的产生及其主要活动等史实。

通过讲授,让学生认识冷战形成的原因和特点,分析战后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高涨的特点和意义,认识综合国力在对外关系中的决定作用,客观评价联合国的作用。

5.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1)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与冷战格局关系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2)中东问题犹太复国运动联合国大会关于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第一至第五次中东战争萨达特访问以色列《戴维营协议》《奥斯陆协议》拉宾遇害“中东和平路线图”
(3)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印巴战争两伊战争
(4)海湾战争的特点和影响海湾战争
本专题讲授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包括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东战争、印巴战争、两伊战争和海湾战争。

通过讲授使学生认识局部战争与冷战格局的关系,认识中东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中东问题的艰难性,理解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认识高技术战争的特点和影响。

6.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流
(1)当今世界国际形势发展的总趋势 20世纪后半期世界形势的变化千年首脑会议
(2)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辨证关系和平推动发展发展促进和平战争威胁依然存在世界和平力量进一步增强
本专题讲授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包括20世纪后半期世界形势的变化、和平推动发展、发展促进和平等史实。

通过讲授,使学生把握当今世界国际形势发展的总趋势,认识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辨证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