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2003

合集下载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 2(必修)》介绍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 2(必修)》介绍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 2(必修)》介绍《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2(必修)》,是根据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编写的。

本教科书的编写,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的发展进程,阐明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它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并在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同时又受到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的反作用。

对人类杜会经济和社会生活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也都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以求作出客观的评价。

通过对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发展进程的正确阐述,进而揭示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本册教科书为必修课,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

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的发展进程纷繁复杂,不可能古今中外,面面俱到。

《标准》列出8个学习专题,中国部分4个专题,分别讲述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外国部分各个专题,分别讲述外国近代、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和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根据《标准》的规定,本册教科书共设8个单元,每个单元下设若干课,严格按照《标准》规定的学习要点进行编写。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社会形态。

如果按照社会发展形态的先后来叙述各个历史阶段的经济结构和特点,势必头绪纷繁,占用大量篇幅。

为了节省篇幅,减少头绪,教科书安排了“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古代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四课。

第1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分别讲述了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的演变、小农经济的成长以及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

我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教科书以生产工具的发展为标志,把它划分为刀耕火种、耗耕和铁犁牛耕三个阶段。

与之相适应,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则有原始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奴隶主贵族国有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包括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和国有土地所有制)三种类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与“上海课标”比较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与“上海课标”比较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 19 9 9年正式启动 , 4 年后教育部颁布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 实验) 》 『( 1 以下简称 “ 统一课标” 。19 ) 9 7年 , 国家特批 , 经 有 鲜 明地方特色的上海 “ 二期课改”开始起步 , 历经 7 年后 , 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 《 试行稿) 【正式 》2
事人的回忆等材料 中搜 集史料 ; 围绕主题 , 能 多渠
道、 目的地搜 集各 类史料 。 有
提取信 息
能按 一定的要 求, 提取 史料 中直接
和 间接的有效信息 ;甄别信息的可靠性 和有效性 ,
并进行合理的归纳和分类。
【 收稿 日期】0 6 0 —1 20 — 4 1
维普资讯
解决问题 能运 用已掌握的历 史知识 , 用解 运
释、 论证或反驳等方法 , 史论结合 , 解决 问题 。 交流成果 能用 口头、 书面等形式表述历 史事 件的过程和历史人物的主要 活动 ; 能发表 自己的观
点, 对他人观 点进 行完善或辩驳 。
“ 历史 ” 当作 是绝对 客观的教条 , 能形成 言必有据 且
度构建历史课程框架 。( ) 4 研究性与接受性学 习相
中学历史课程培养 的能力包括 : 搜集史 料 能通过 图书馆 、 博物馆、网络等途
径 。 用调 查、 问等方式 , 文献、 运 访 从 音像 、 实物 、 当
结合 。 5 重视 过程评价 和质性评价 。 其 中有鲜明 () ” 上海 特色 的是 :中学历史课 程要关 注重要历 史时 期、 主要 区域 、民族 、 国家 的文 明特征和标志性成 果 ; 视不同文明之 间的交 流与融 合及其影 响; 重 强 调人 类在求生存 、求发展 的文 明历 程 中的创 造活 动, 展现人类 的执著追求 和精神风貌 。中学历史课

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

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

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03]6号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立足我国实际,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有益经验,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一、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

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教育应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所确定的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并特别强调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志向与愿望;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自觉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

为实现上述培养目标,普通高中课程应:(1)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

(2)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

2003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2003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2003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一、历史课程的目标与任务历史课程作为普通高中的一门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时代责任感。

因此,我国在2003年制定了《2003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旨在明确历史课程的目标与任务。

二、历史课程的特点和性质1.历史课程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它是其他社科学科的基石,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2.历史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需要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和思考。

3.历史课程是一门科学性的学科,它遵循着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和规律,需要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4.历史课程是一门人文性的学科,它通过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关注和理解,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

三、历史课程的基本要求1.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思考、分析和评价。

2.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历史文化的精髓,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使学生能够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进行独立的历史研究工作。

4.培养学生的历史判断能力和历史态度,使学生能够客观公正地看待历史问题,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

五、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1.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三个方面。

2.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从夏商周到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文明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3.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清朝末年的社会变革、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使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有深入的了解。

4.世界史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古代文明的兴替、欧洲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以及世界主要历史事件,使学生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全面的把握。

六、历史课程的教学方法1.历史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问答、讨论、实践等多种形式,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学习指南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学习指南

学习指南一、角色转换。

学习本门课程时,学生应转换角色,由师范“大学生”定位于“准教师”。

用“准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提前拟订出本门课程的学习计划与实践需求。

(1)树立角色转换意识,从思维模式上完成转变。

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变,大学生一定要有清醒地认识,以便进入职场后,较好的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社会角色、社会义务、社会权力。

同时,面对所处的环境不同,应该按照新的环境和角色来约束自己,并承担自己该承担的责任。

要摆脱学生“以学为主”的思维模式,把它转变成“以用为主”的思维模式。

(2)克服羞涩心理,从心理上完成转变。

初上讲台的新教师,存在羞涩心里,不免感到紧张。

那么就要懂得克服羞涩心理,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增强自信心,大胆面对。

在工作中,遇到工作不会做或者做不好时往往会以自己是新教师为借口,会给自己留后路。

而“老教师”的心理是,为什么做不好?我哪里做错了?应该怎么改正?自己会主动去找原因和解决的办法。

这是新入职的大学生要尽快改变的心理。

(3)明了师德师规,树立面向学生的思想,以优秀的教师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在行动上、能力上实现转变。

作为“准教师”,首先要明白自己职责所在,要有应有的教师素养,对全体学生要一视同仁,避免偏爱现象。

同时大学生的行动力,或者说实践力相对较弱,这是入职后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

所以,大学生要改变在校时高谈阔论、喜欢争辩的行为模式,把自己培养成一个行动高手。

入职后,要业余学习很多的东西。

这一点是非常关键的。

二、理论支撑。

学生应重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

结合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查阅并研读有关教育教学理论专著与文献,尤其要重视有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后现代主义等理论专著与文献的学习与探究。

这是学习本门课程应具备的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是一种新的学习理论和教育理论。

认为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应该有主观经验的参与,应该是通过自己的实践,在原有认知基础上去主动、积极地建构,而不只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研究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研究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研究我国于2013年开始对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进行修订。

2016年9月,教育部编写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

后经不断修改,至2018年1月16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

与旧课标相比,新课标在课程结构方面改变了过去单一地使用“通史”式或“模块—专题”式的教材编写体例,而是采用了通史与专题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内容编排,使时间顺序性更为凸显,更加重视整体衔接,也使得课程类型更具多样性。

在课程内容方面,基于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呈现出了能够展现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和历史发展大势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更加注重内容的基础性,内容呈现更具现代性,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空间。

而新课标的新变化无疑给新教材的编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带来了新的挑战。

为真正实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教学实践中应做到:制定有利于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选择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内容;采用有利于学生深层次学习的教学方法。

1. 体现国家意志,发挥历史课程立德树人教育功能。

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能够从历史角度关心国家命运,关注世界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时代要求。

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培养要求。

国际人才培养战略对基础教育的要求。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要求。

中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对人的培养至关重要。

基础教育高中基本普及的国情。

•个体发展的要求。

培养自我实现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高素质国民,有助于个体的终身发展,有利于获得成功的个人生活。

2. 根据新的课程方案进一步明确普通高中教育定位。

普通高中作为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的一个阶段,下联义务教育、上联高等教育,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04010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_实验_解读_何成刚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04010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_实验_解读_何成刚

继承·发展·创新·思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何成刚 赵申升 教育部于2003年4月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高中课标》),是国家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在完成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研制后,继续推进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的阶段性成果。

《高中课标》的内容,与历史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密切联系,反映了世界各国基础教育发展趋势和我国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基本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快速发展的实际。

从总体上看,《高中课标》与《初中课标》、《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有一种在继承中发展的特点,在结构设计与内容选取上也体现了稳中求变的创新特点。

笔者有幸参与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研制的部分工作,对于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或许有更多的个人理解和体会,撰文予以阐释与解读,不当之处,文责自负,并祈请指正。

一众所周知,高中阶段与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之间存在着继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所以高中历史课程在许多教育理念的叙述上,有着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一致的地方,比如都强调历史课程的基础性和发展性的功能;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关注历史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发展性的历史教育评价和教学评价;开发多种历史教学资源;适当淡化历史教科书作为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地位;尤其在课程目标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都充分发挥和挖掘历史课程在人文素养、民族意识、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及国际意识等方面教育功能的培养。

由于《高中课标》是在《初中课标》基础之上设计的,所以从发展的角度看,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应该在初中阶段历史学习的基础上又有所提高和发展。

鉴于此,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不仅重视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为每个学生创设未来发展的平台和机会,而且还重视让不同兴趣爱好、不同能力倾向、不同特长的学生能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选择和长远发展目标,从而设计自己的人生选择。

历史校本课程选题与开发实施

历史校本课程选题与开发实施

历史校本课程选题与开发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规划的课程目标之一,而历史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实施目标。

2003年《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提出,“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则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基于上述原因,我校在2008年向泉州市教科所申报“十一五”第一批(补充批)课题时,把“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作为申报课题并获准立项,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课题组特别关注校本课程的选题与开发,因为课题研究能否获得成功这是一个关键环节,如果没有能够开发出一批适应学校办学目标与地区特色要求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历史校本课程,课题的研究就难以有突破,要想顺利结题就有点困难,这就为我们课题研究找到切入点,从而保证了课题研究顺利开展及取得预期成果。

一、历史校本课程的选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鼓励和提倡不同地区和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

”课程标准的这一规定:一是将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支持历史课程的一种途径,没有明确提出乡土历史教学概念;二是强调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开发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三是开发利用乡土历史资源的目的要注重挖掘乡土历史教学的情感培养功能。

根据这三方面的理解,我们在开发学校历史校本课程时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乡土性”原则。

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从何入手呢?课题组在讨论过程中认为,要把乡土历史资源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我校地处海峡西岸的泉州市南安洪濑镇,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历史课程资源,校本课程的开发有着地缘优势,具体体现在:(1)伴随着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加强,地方政府对闽南文化的重视、开发、保护力度也不断加强,毕竟闽南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海峡两岸人民和海内外闽南儿女的重要精神纽带,80%以上的台湾居民祖籍来自闽南,闽南话也是台湾的重要方言,闽南文化深深扎根在台湾民众精神生活中;(2)泉州是闽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闽南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的核心区和闽南文化遗产的富集区,泉州市又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具有丰富珍贵的文物史迹和相当深厚的文化积淀,对泉州民众社会生活产生广泛而深远影响的;(3)南安在闽南文明发源中又是源头,早在1万多年前就已经有人类活动的足迹,经济文化发达,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就起于南安丰州九日山,南安的风俗文化具有闽南特有特色,如蔡氏古民居建筑群等,同时还出现了郑成功、洪承畴等著名历史人物;(4)作为闽南商贸古镇洪濑地区同样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洪濑的形成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西晋末年,因中原战乱,百姓南迁,沿晋江畔居住,垦荒渔猎,洪濑因地势平坦,土地利于耕作而始有人居住。

浅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转变

浅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转变

2021年第17期课程研究190浅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转变原海斌北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吉林132013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也发生了转变,由强调知识的学习到强调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面对这种转变,教师与学生如何更好的理解与实施,这需要我们不断的思考并实践。

基于此,本文就课程标准的变化一方面探索其转变原因,另一方面也提出适应这种变化的策略,以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转变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历史课程标准是课程标准具体到历史课程上来的文件,是学生学习历史的指导方向。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行,我国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也发生了变化,由最初强调的“双基”到随后强调的“三维目标”,再到现在强调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能力。

一、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转变由于时代背景不同,对培养人的能力的要求不同。

在建国之后的相当长时期内,我国教育都强调对学生“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高中学生的历史学习是在学生打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再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也符合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我国的教育情况。

“双基”教学成为我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教学理论,它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进入21世纪之后,进行了课程改革,2003年颁发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取代之前的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强调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进行教学。

“三维目标”是对“双基”教学的补充与完善,知识与能力目标强调要掌握历史基本知识、认识历史进程中的重大问题、提高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过程与方法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方法的重要性,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则注重培养学生的精神层面,注重培养完善学生在学习过程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及主要变化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及主要变化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及主要变化作者:朱汉国来源:《历史教学·中学版》2018年第02期关键词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修订,主要变化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03-0003-062013年,我国全面启动了对2003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修订工作。

本次修订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指针,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我国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成既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又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

经过四年的努力,修订工作现已完成。

日前,教育部正式颁布了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在此,试结合修订工作,谈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新变化。

与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比较,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一、在课程目标上,突出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修订后的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较2003年版课标的第一个重大变化,即是在课程目标上由“三维目标”发展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等,都要始终贯穿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任务。

那么,什么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什么要在课程目标上由原来的“三维目标”发展到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呢?一般来说,课程目标是对一门课程学习的总体要求,它反映了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对这门课程的教育宗旨和基本要求。

在当代中国的基础教育中,在很长时间内,一直是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双基”为教学目标。

从1949年到2000年,我国共颁布了十余个版本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

2003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2003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2003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一课程标准的制定,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民族精神,塑造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责任感的我国公民。

我们先从2003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容和框架来了解一下。

这一课程标准包括了先秦史、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五代十国史、宋辽西夏金元史、明史、清史、近现代史等内容。

这一课程体系既包含了我国古代历史的丰富内容,也将我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融入其中,使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我国历史的沧桑变迁和风云人物。

2003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还注重了考察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方法论。

在这一课程标准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更要求学生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懂得如何从历史文献中获取信息,如何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评价,如何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这种注重历史思维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

2003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制定,也引起了学术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学者们对该课程标准的制定理念、内容设置、教学方法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他们认为,2003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注重了历史教育的多维性,不仅传授历史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精神。

对于我个人而言,2003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制定对我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通过学习这一课程标准,我不仅对我国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培养了我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对历史的兴趣。

我相信,在这一课程标准的引导下,我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2003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制定,标志着我国历史教育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这一课程标准注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现代价值观的培育,注重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我相信,在这一课程标准的引导下,我们的学生将能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责任感的我国公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

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
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课程标准 实验版)
高考历史考试大纲
目录
01 Ⅰ考试性质
02 Ⅱ考试内容
基本信息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Ⅰ考试性质
谢谢观看
内容和选修内容。实验省区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 确定选考的模块和专题。
必考内容 古代 古代中国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古代中国的经济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 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和信度、效度、必 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考核目标与要 求
考试范围
考核目标与要求
1.获取和解读信息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调动和运用知识 ·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描述和阐释事物 ·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全文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全文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第一部分前言进入21世纪,人类加快了向现代社会迈进的步伐,科学技术、文化思想日新月异,国际间的交流不断加强,竞争日趋激烈。

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有赖于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

基础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潮流。

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高中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呈现出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课程性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

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

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的转变

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的转变

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的转变作者:张雅琴来源:《发展》2020年第04期2003年教育部制定并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实验稿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极具创新精神的课程目标,即三维目标。

实验稿课程目标提出后,指导了十多年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践,在其指导下形成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和时代发展需要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并出现了“一标多本”的格局。

就人教版教材而言,将普通高中课程内容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大类,在这两大类课程中三维目标得到了极好的体现和运用。

但面对经济、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及社会生活的迅猛变化,实验稿课程标准出现了一些与社会和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2017年教育部又制定并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17年版的课程标准提出了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目标。

所谓学科素养,“指经过高中阶段学习后,学生面对复杂现实问题情境或复杂学术问题情境时,能够在正确思想观念的指导下,运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思维方式方法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

2017年版课程标准提出的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目标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随着2017年版课程标准的颁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目标由三维目标转为五大核心素养目标。

与2003年实验稿课程目标相比,2017年版的课程目标更能体现时代发展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同时又贯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强调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及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的要求,由此可看出,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目标的转变,课程目标发生了一个质的变化。

下面以《“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课为例,笔者粗浅地谈谈自己对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这一课程目标转变的认识。

最新2003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稿)

最新2003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稿)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3-31)前言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等新技术,正迅猛而又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一方面,技术在科学知识实现其经济与社会价值过程中的转化作用、在国民经济增长和人们生活质量提高中的推动作用、在增进人们的沟通与理解、加速不同民族文化融合中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另一方面,技术发展中所产生的负面问题也日益凸现。

实践证明:一个高速发展、高度繁荣的国家,不仅应有先进的科学,而且应有与科学发展相匹配、相协调的技术。

因此,在普通高中设立技术学习领域,既是加强和改进基础教育中的技术教育、深入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普通高中阶段的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着力发展学生以信息的交流与处理、技术的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一定的人生规划能力。

技术课程不仅注重学生对符合时代需要、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而且注重学生对技术的思想和方法的领悟与运用,注重学生对技术的人文因素的感悟与理解,注重学生技术学习中的探究、试验与创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共通能力的发展,为学生应对未来挑战、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课程性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和劳动与技术教育相衔接,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以设计学习、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

在我国普通高中课程结构中,技术是一个基础的学习领域。

1.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的课程技术课程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立足于“做中学”和“学中做”。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绪论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绪论
2001年9月,国家教育部颁布全新的义务教育阶段的 18个课程标准中,涉及历史学科的有:
《历史课程标准》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 《社会课程标准》(小学) 在全国38个课改实验区实验。 2003年4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颁 布,9月起在首批课改实验区(广东、海南、宁厦、 山东)实验。 2012年1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 颁行。
课例研讨
误区二:存在“去教材化”倾向。 教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既然教材是 可有可无的教学资源,索性不研究教材,把过去的“以 本为本”变成了完全脱离教材,致使在《伟大的抗日战 争》(人民版)一课的教学中,将历史课堂变成“故事 会”、“资料展示厅”、“电影欣赏课”,历史课堂上 根本不用教材,一节课下来,学生的课本都始终没打开。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中学历史课标与教材研究 的学习方法
课例研讨
• 研讨问题:结合《中学历史课程标 准与教材研究》的主要内容,举例 说明你在本课程的学习中,能运用 哪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中学学习指导要领》(日本) 《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前苏联) 《历史科课程纲要》 (中国香港) 《中国历史科课程纲要》(中国香港) 《国民中学课程标准·历史科标准》(中国台湾) 《历史课程标准》(民国时期) 《历史教学大纲》(20世纪50年代-90年代) 《历史课程标准》(2001年起)
一、课程标准、教材与中学历史课标、教材
1.文本学习法:利用本课程配套的教材开展学习是 最基本的方法。
2.案例学习法:通过历史课标与教材分析涉的案例 剖析,理解案例中隐含的相关理论和相关原理, 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网络学习法:通过互联网络提供共享的网络化学 习资源进行学习,注重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作为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于2003年4月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高中课标》)。

这是教育部国家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在完成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研制后,继续推进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的阶段性成果。

新颁布的《高中课标》,就其内容来看,密切联系着历史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反映了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发展趋势和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基本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的快速发展的实际。

总的来看,《高中课标》与《初中课标》和《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想比,体现了在继承中发展的特点。

就其本身来分析,在结构设计与内容选取上又体现了稳中求变的创新的特点。

笔者有幸参与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研制的部分工作,对于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或许有更多的个人理解和体会,现做详细的阐释与解读,以抛砖引玉。

不当之处,概由我个人负责,并期盼指正。

一众所周知,高中阶段与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之间存在着继承与发展的辨证关系,所以高中历史课程在许多教育理念的叙述上,有着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一致的地方,比如都强调历史课程的基础性和发展性的功能;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关注历史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发展性的历史教育评价和教学评价;开发多种历史教学资源;适当淡化历史教科书作为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地位;尤其在课程目标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都充分发挥和挖掘历史课程在人文素养、民族意识、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及国际意识等方面教育功能的培养。

由于《高中课标》是立足于《初中课标》基础之上而设计的,所以从发展的角度看,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应该在初中阶段历史学习的基础上又有所提高和发展。

鉴于此,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不仅要重视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为每个学生创设未来发展的平台和机会,而且还应该让不同兴趣爱好,不同能力倾向,不同特长的学生能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选择和长远发展目标,从而设计自己的人生选择。

2003-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2003-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2003-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简介
该文档是关于2003年发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的完整版。

该标准的颁布对普通高中历史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目
标和评价方法做出了规范和指导。

目的
此文档的目的是为了记录并传达2003年发布的普通高中历史
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和要求,以供教师、学生和其他相关人士
参考和遵循。

内容
该课程标准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 课程目标:明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培养目标,包括学科素养、思维能力和价值观培养等方面。

2. 课程内容:规定了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安排,包括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方面。

3. 教学要求:明确了教学过程中的要求和原则,包括注重学生
能力培养、多元化教学方法等方面。

4. 评价方法:规定了对学生历史研究成果进行评价的方法和标准。

使用方法
教师可以根据此标准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的
历史研究和发展。

学生可以根据此标准了解历史学科的研究要求和
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和备考。

结论
2003年发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是指导普通高中历史教育的重要文件,对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和学生研究成效具有重
要意义。

该文档记录了该标准的完整内容,供相关人士参考和使用。

---
注:此文档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实施时请以相关官方文件为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第一部分前言进入21世纪,人类加快了向现代社会迈进的步伐,科学技术、文化思想日新月异,国际间的交流不断加强,竞争日趋激烈。

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有赖于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

基础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潮流。

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高中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呈现出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课程性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

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

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

三、课程设计思路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规定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为其进入社会和高一级学校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

通过历史必修课,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普通高中历史选修课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历史选修课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六个模块。

在教材编写和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相关学习内容。

必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共108学时,6学分。

选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若干个模块;建议在人文社会科学方向发展的学生,应至少选修3个模块。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

一、知识与能力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

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

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

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上述课程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

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

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一、必修课程历史(Ⅰ)历史(Ⅰ)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共有9个专题。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

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及重要人物,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本模块的学习要点: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3.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2)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3)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4)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4.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5.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6.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2)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3)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7.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1)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3)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4)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8.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2)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3)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4)概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史实,认识其历史意义。

9.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2)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