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
六、实施建议——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历史(word文档)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1(一)教学与评价建议历史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
要实现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教师须确立新的认知观、教学观和评价观,从知识本位转变为素养本位,努力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化为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
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等聚焦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全面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科学制订教学目标历史教师要准确把握历史学科的性质及其功能,深刻领会历史课程的本质和教育价值,全面认识历史学习对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完整把握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具体表现,要认识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注重对某一方面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也要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培养。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尤其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以问题解决的水平程度作为教学目标的核心内容,避免将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机械地分离;二是所制订的教学目标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使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通过教学能够达成;三是教学目标要有可检测性,能够衡量出学生通过学习所表现出来的进步程度。
例如,必修课程中“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这一学习专题的教学,对于“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的学习内容,如果在教学目标中设定为“通过了解秦汉大一统的史实,形成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就显得过于简单、空泛,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指向也不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不强。
此外,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不可能在一节课中完成。
因此,对这一教学内容的目标可设计为:“能够运用秦朝疆域图和西汉疆域图,明确秦汉疆域的四至;在梳理和概括秦始皇巩固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胡㊀勤㊀㊀一㊁以语文核心素养支撑课程结构新课标明确了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㊁思维发展与提升㊁审美鉴赏与创造㊁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核心要素.新课标不是按照单一标准抽象的逻辑方式来定义核心素养,而是以开放包容的宏观思维来确定的.新课标采用了传统的融通法,贴近当下社会,避开了语文本质㊁属性之类的概念之争,为语文核心素养注入了新的内涵,以支撑宏大的语文课程结构.二㊁以学习任务群构建语文课程内容新课标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设计了 语文学习任务群 .从学习内容看,增加了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当代文化参与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语言积累㊁梳理与探究 四个学习任务.过去虽然在必修中有这些方面的教学内容,但没有单独列出,学习的目标和方法很模糊,随意性很大.这次单列出来,对师生来说是个新的挑战.语文学习任务群构建的语文课程,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以语言思维发展为基础,保留了原有的文体教学,整合了整本书阅读㊁跨媒介学习和文化探究等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升语文素养.三㊁在言语活动中展开语文教学新课标提出了 语文活动 这个概念,课标专家组认为,语文活动是基于言语活动的转化.言语活动是人的思维活动㊁情感活动与言语交流的统一,言语活动必然受其自身的文化背景㊁个体经验和具体的㊁特定的活动情境的影响,所以它必然是个性化行为. 语文活动 这个概念突出了新课标对语文学习性质的认知,将引导教材编写和教学设计围绕语文学习活动展开.观察各学科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以往的语文学科是最忽视活动设计的,新课标实施后有望改变这一现状.摘自«语文建设»(京),2018.4.13~17«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徐㊀蓝㊀㊀一㊁确立新的认知观㊁教学观和评价观教师必须确立新的认知观㊁教学观和评价观,从知识本位转变为素养本位,努力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化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教师要全面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具体表现,认识到核心素养五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既要注重对某一核心素养的培养,更要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培养.二㊁将教㊁学㊁评㊁考各个环节聚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教师要有意识地将 教 学 评考 一体化,即将教学目标㊁教学内容㊁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聚焦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合理整合教学内容,确定关键问题和重点难点.通过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学活动和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㊀㊀㊀专题文摘95㊀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学习㊁学会自我拓展知识㊁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三㊁以新情境下的问题解决为重心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能体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新情境,如 学习情境 生活情境 社会情境 学术情境 等.通过多维度创设问题情境,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把问题解决好,为检测和评价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创造条件.四㊁开展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学活动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认真考虑如何构建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学方式.所谓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史料阐释历史,更重要的是,要设计以史料研习为基础的探究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搜集㊁整理㊁辨析㊁运用史料解释历史.五㊁根据学业质量水平评价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度教师要全面深刻地学习㊁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准确把握学业质量不同水平所描述的学生核心素养的表现特征,依据学业质量水平的细化评价目标指导教学与评价.摘自«人民教育»(京),2018.8.44~52«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季㊀浏㊀㊀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是新课标的核心精神和关键要求,是未来深㊀㊀㊀化我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也是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教学的主线,有助于落实 立德树人 的根本任务和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健身育人功能,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㊁体魄强健㊁全面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是落实 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引领课程目标㊁教学内容㊁学业质量㊁教学方式和学习评价,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的每一个方面和环节都要紧紧围绕学科核心素养来设计和实施.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育教学,把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好了,就是落实了 立德树人 的根本任务,就能体现出高质量的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要特别重视每堂课中复杂情境的创设㊁结构化知识和技能的学练㊁运动负荷的保证㊁多种体能的练习等关键要求.因此,要改革传统的军事课㊁纪律课㊁说教课㊁单一技术课㊁安全课等体育课堂教学形态,摒弃每堂体育课采用碎片化知识和技能的教法,改造无运动负荷㊁无战术㊁无比赛的 三无体育课 .未来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学习并深刻理解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并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地贯彻和落实.唯有如此,体育与健康课程才会充满希望㊁充满生机㊁充满活力,体育与健康教育领域存在的三大难题 学生喜欢体育活动却不喜欢体育课㊁学生上了12年的体育课却一项运动也未掌握㊁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30多年持续下降,才有望得到解决.摘自«体育科学»(京),2018.2.3~2096㊀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8年第6期。
解读07 学业质量——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历史解读
2017年版课程标准增加了学业质量要求部分(下附学业质量水平等级原文),明确了学生完成本学科学习内容后,学科核心素养应达到的等级水平,提出了学业质量标准。
学业质量对学生多方面发展状况的综合衡量,明确了新的质量观,改变过去单纯看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
学业质量标准把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要求,因材施教,更加关注育人目标的有效落实,同时学业质量要求的提出,也为阶段性评价、学习水平考试和升学考试命题提供了重要依据,促进教、学、考有机衔接,形成了育人的合力。
学科核心素养指向的是,要培养学生哪些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学业质量标准解决的是这些核心素养我们培养到了什么程度。
所以这两项内容密切相关,凝练出学科核心素养之后,在这个基础上,形成学业质量标准,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什么是学业质量(Learning quality)标准是依据国家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以教育质量观为基础所规定和设计的学生课程学习活动所应该达到的发展状态和发展水平。
是指学生在不同的课程领域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身心发展程度和状态,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过程在认知、技能、情感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变化程度和发展状态。
也就是说,学业质量指向的是学生通过课程或学科的学习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这种变化涉及量和质两个方面的变化。
量——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学了多少;质——学生在学习中学得好不好。
是教育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教育的发展功能和水平。
学业质量标准是根据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制定的。
学业质量标准划分原则(1)将每个核心素养划分为4个水平,水平1为最低等级,水平4为最高等级,在划分时,进行纵向与横向的通盘考虑。
◆从纵向看,每个核心素养自身的第1—第4层次,具有连续性和递进性。
每高一级水平的表现涵盖前一级的表现。
◆从横向看,五个核心素养的每一个层次,处于同样的水平上;在五个核心素养的同一水平之间建立逻辑关系,形成学业质量标准的水平等级。
水平2是合格等级。
2017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word版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一)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完本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1.唯物史观唯物史现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2.时空观念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3.史料实证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
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4.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及主要变化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及主要变化作者:朱汉国来源:《历史教学·中学版》2018年第02期关键词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修订,主要变化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03-0003-062013年,我国全面启动了对2003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修订工作。
本次修订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指针,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我国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成既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又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
经过四年的努力,修订工作现已完成。
日前,教育部正式颁布了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在此,试结合修订工作,谈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新变化。
与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比较,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一、在课程目标上,突出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修订后的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较2003年版课标的第一个重大变化,即是在课程目标上由“三维目标”发展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等,都要始终贯穿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任务。
那么,什么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什么要在课程目标上由原来的“三维目标”发展到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呢?一般来说,课程目标是对一门课程学习的总体要求,它反映了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对这门课程的教育宗旨和基本要求。
在当代中国的基础教育中,在很长时间内,一直是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双基”为教学目标。
从1949年到2000年,我国共颁布了十余个版本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初高中历史衔接学案
初高衔接——高中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一:概念解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把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分解为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1)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我们认识历史、解释历史,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新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把唯物史观作为核心素养之一,并提出了具体要求:“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包括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辨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主要作用等,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新版课程标准在此实际上从两个层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认识层面,通过历史课程学习,要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二是运用层面上的要求,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就认识层面,应了解唯物史观哪些理论与方法呢?唯物史观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揭示了社会结构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唯物史观既重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能动的反作用。
唯物史观还论述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唯物史观还强调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这样的思想认识,是以往的历史学家和哲学家所未曾达到的,使人们认识历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使历史学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注意了解以下观点和方法: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第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第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第四,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法;第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第六,人类社会形态经历了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以“解构历史,弘扬价值”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自信和进步意识为目标,将注意力转移到历史的研究和研讨上来,强调主题教学、书面文化、文部文化相结合,将思想品德教育纳入历史课程和教材,引导学生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并倡导世界人文多样性中和谐共处。
首先,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着力建立在学生自身需求和历史逻辑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强调“从历史发展脉络中探究重大问题的启示”,提倡“以实践意义反思历史”,特别是从“国家、民族、人民和文化”的角度,围绕关键主题进行解构式探究,发展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其次,加强历史的文化融入,强调历史文化研究的实践性,丰富对文化的理解与精神的发掘,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创造性探究、深化和创新式研究的能力,鼓励学生根据地方历史文化构建认识历史、分析问题的思路,拓展整个历史视野,弘扬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发展能力。
最后,加强历史与现代的联系,强调历史教育的现实意义,涉及到地理、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增强学生对国家、民族和谐共处的理解,激发学生参与到全球化与国际问题应对的积极性,既是思考现实问题、改变现实问题的动力,也是具有延伸性的指导意义,在理解与处理国家和民族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旨在强调历史的解构性研究,深入开展历史文化研究,构建历史与现代的联系,奠定历史教育的现实意义。
在课程标准的落实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从历史的实践性和学生的需求出发,积极推动历史文化融入,培养学生通过历史思考现实问题,激活学生的参与和创新精神,以此来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者。
最新高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及其培养
摘要:新修订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正式提出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并明确指出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
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是教师面临的新挑战。
本文基于新修订的历史课程标准,就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和提高高中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措施两个方面进行叙述与分析。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措施201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对于高中历史课程而言,要坚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这一理念,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始终贯穿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任务,使其有利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使高中历史课程的育人价值得以充分的体现。
一、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概述国家教育部在2018年正式提出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新理念。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综合素质,逐渐形成成熟的世界观,最终促进个人能力水平的提高。
新修订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总结概括出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其中,唯物史观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起着理论保证的作用,是从整个社会历史发展角度对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和观念给出指导。
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高中生应正确了解并认识唯物史观,以唯物史观作为指导思想,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和探究,这样才能从广度上和深度上更好地掌握历史。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本质的体现,设身处地地将学习的历史知识放到这个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和空间中,以此具体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学生应该认识到,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特定的历史环境,只有对其了解和掌握,才能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分析和比较。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针对历史课程的一套新的系统化的学习改革规范,用于指导全国的高中历史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该历史课程标准建立在充分体现当代文化知识、利用历史资料、培养提升社会分析、考古研究和发展创新能力等基础之上,汇总分析了历史教育发展的有关基本理念和发展方向,以及历史当代教育体系下学生学习历史和发展历史教育必备的重要技能,以达到引导指引全国进行历史教育改革时应遵循的标准。
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应培养以下能力:1.展示观察的能力:学生应具备深入观察历史资料、熟练分析历史资料、准确认识历史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力;2.思维能力:学生掌握历史发展方向,明确历史发展目标;3.数据提取能力:学生能够熟练把握所获取到的历史资料,并快速提取所需要的历史数据;4.语言能力:学生需要具备表达历史实践、历史概念及分析历史文本现象的能力;5.创新能力:学生应具有开拓突破思路、发现历史的新观点的能力,在历史知识的深入研究中获得新的发现。
二、内容标准1. 符合历史规律总结:课程应突出反映历史发展和演变的规律性,对历史文化有着深入思考和严谨分析历史资料及其发展演进的系统性研究;2. 有助发展自我认知:以历史事件与历史文献为载体,帮助学生初步认识人类发展变迁的自身价值及其他人在此时此事件中的存在价值;3. 欣赏价值:以特定历史文明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其独特的文明传统体系为基础,培养学生欣赏历史文明丰富多彩的审美体验;4. 非因果学习:学习历史时,同时关注非因果因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历史脉络,思索历史发展原因;5.发展创新能力:启发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整合历史知识,持续创新历史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不断发现历史新知,推动历史教育向视野开放化迈进。
三、任务技能要求1. 观察与分析:熟练把握分析历史资料,理清历史事件背景及其变迁;2. 推理与鉴别:深入鉴别历史中的各类变化,认识历史中不同文明及其间联系中的相关联性;3. 综合能力:能够总揽反映历史发展脉络的相关经典材料,以及各古今文化之间的比较研究;4. 独立开拓:努力发掘历史知识的未知领域,以创新思路辩证思考超越历史;5. 启发思考:以历史发展观念和理论为出发点,利用历史资料或跨文化的思维范式整合运用观点,分析并总结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探讨时代文明与当代及未来的关系;四、教学手段1. 物质资料:用理论性、客观性、真实性更好的材料来引导教学,如古籍、历史资料和考古记载;2. 优质教育资源:使用视频、课本、网络、历史档案等多种信息媒体,让学生更好的积极参与课堂教学;3. 社会实践体验:引导学生操作历史文物实地考察,参观历史博物馆,实验室,及社会实践等,帮助学生深入挖掘历史内涵;4. 碎片化教学:从已经学习的知识碎片中,营建新的知识链条,对历史发展过程进行重构;5.以活动为主体:以活动为主体,以研讨、讲座等各种形式的探讨研究,强调参与性和互动性,尝试丰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学习的兴趣、激发教学活力和积极性。
新修订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核心素养版)解读《课程知识结构的变化与教师专业发展》
课程知识结构的变化与教师专业发展——2017年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新解经过广大专家多年的努力,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终于2018年揭开神秘的面纱。
该标准(2017年版)既具有国际视野,又具有中国特色,尤其是对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界定与阐释,颇有精到之处,对此,方家们已有诸多的评价与高论,笔者不再做过多的阐述。
然而,通过对课程标准的仔细分析与阅读,笔者发现,新课标给广大中学教师提出了很多新课题,本文试从课程知识结构的角度,提一些肤浅想法,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课程标准在“教学与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历史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
要实现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教师须确立新的认知观、教学观和评价观,从知识本位转化为素养本位,努力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化为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
”然而,知识结构不清,谈何知识本位——素养本位更是无从说起;学科内涵不明,如何开展教学与评价——聚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因此,要真正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教师更需要通过自身的专业发展,提升自己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新课标知识结构之调整课程标准中提到:“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等,都要始终贯彻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任务。
在结构的设计上,要在体现基础性的同时,构建多视角、多类型、多层次的课程体系。
”纵观课程标准全文,在知识结构的选择与建构上,确实体现了立足基础、视角多样、类型丰富、层次分明的特点,值得我们在教学与备课中多加关注。
(一)立足基础——时序意识的完善中学历史学习必须立足基础,这已是学科教学的共识,但要在实际操作中真正做到这一点却颇为不易。
其中作为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许多教师与学生都未能厘清一个基本的概念: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到底要包括哪些内容?一些教师认为学科的基础知识就是一些基本概念,只要把概念阐释清楚,学生的基础就是巩固的;一些学生则认为只要背熟教材中提到的历史事件与结论,基础就扎实了,成绩就突出了。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案】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分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本课的要求是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本课设置了三个子目: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赋税制度。
三个子目都属制度范畴,是政治经济制度的具体表现,呈现并列关系。
选官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发生了重大变化,即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度的确立。
政权组织形式的最大变化是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赋税制度是中国古代经济制度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它是维系封建国家机器运转的重要经济手段。
唐朝赋税制度的发生重要变革,实行以庸代役的租庸调制和以资产为主的两税法。
可以看出,本课的三个子目并列呈现,同等重要,编排顺序上也有考虑。
官吏是国家统治的基础,所以先讲如何选官,再讲国家政权的官僚机构如何组织的,最后讲述国家经济方面的管理手段,即赋税制度是如何演变的。
内容理论性较强,名词术语也多,高一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授课时,应注意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以精心设计聚焦制度的核心内容,降低难度,落实核心素养的要求。
1.教学目标立足时空观念,了解汉至隋唐选官制度的演变,能够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科举制的作用进行分析论证;梳理三省六部制的发展脉络,借助史料对其运作方式及特点进行历史解释;通过对比论证,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认识两税法相较于租庸调制的创新之处。
2.重点难点重点:科举制的创立、三省六部制的确立、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和两税法的特点。
难点:汉唐间赋税制度的变化3.教法学法讲解法、史料研习法、合作探究法4.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学生预习《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尝试绘制本课思维导图。
回忆初中所讲的相关概念,如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等。
教师可选取优秀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并通过前测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隋朝及唐前期鼎盛局面的出现,与一些具体制度的制定和贯彻有密切的关系。
这些制度都较好地适应了隋及唐初的社会现实,在经济、军事、政治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主要修订
第32卷第2期2018年4月㊀北㊀京㊀教㊀育㊀学㊀院㊀学㊀报JOURNALOFBEIJINGINSTITUTEOFEDUCATIONVol.32No.2㊀Apr.2018收稿日期:2018-03-15作者简介:李㊀军(1972 )女ꎬ山东邹平人ꎬ北京教育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ꎬ历史学博士ꎬ主要从事世界近现代史㊁教师教育研究ꎮE-mail:lilemei@yeah.net基础教育«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主要修订李㊀军(北京教育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ꎬ北京100120)摘㊀要:自教育部2018年1月正式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来ꎬ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变化引起了广大高中历史教师的关注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主要在文本结构㊁课程结构㊁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发生了重大修订ꎬ同时新增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㊁学业质量标准㊁教学示例㊁评价案例和命题建议等内容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这些修订变化集中体现了新时代背景下高中阶段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新观念ꎬ有益于高中历史教师指导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程过程中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㊁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ꎮ关键词:«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ꎻ高中历史学科ꎻ核心素养ꎻ学业质量中图分类号:G633.51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228X(2018)02-0013-08DOI:10.16398/j.cnki.jbjieissn1008-228x.2018.02.003㊀㊀2018年1月ꎬ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 2017年版课程标准 )ꎮ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 实验版课程标准 )相比ꎬ新修订的2017年版课程标准在深刻总结2003年以来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经验与问题和充分借鉴国际优秀成果的基础上ꎬ主要在文本结构㊁课程结构㊁课程内容以及实施要求方面发生了重大修订变化ꎮ从这些改进和完善后的修订变化中可以看到ꎬ2017年版课程标准努力凸显高中历史课程的政治性㊁思想性和时代性ꎬ凝炼历史学科核心素养ꎬ更新历史教学内容ꎬ研制学业质量标准ꎬ增强历史课程标准的可操作性ꎬ着重强调高中历史教师要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主线进行课程和教学体系改革ꎬ帮助高中生在高中历史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㊁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ꎮ这些修订变化有益于高中历史课程实现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ꎮ一、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的现实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ꎬ这是我国新的历史发展定位ꎮ 为谁培养人㊁培养什么人㊁如何培养人 是新时代背景下承担 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ꎬ认识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任务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再次修订的出发点和落脚点ꎮ(一)把准政治方向ꎬ发挥历史课程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培养新一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ꎬ必须把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放在首位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承载着历史学的教育功能ꎬ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ꎬ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一门关键性基础课程ꎮ其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育理念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ꎬ使学生在了解人类历史演进的基本过程以及所创造的文明成果中ꎬ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到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ꎬ引领学生认清历史发展规律ꎬ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考察国家的命运和世界的发展ꎬ形成现代中国公民应具有的历史素养和国家历史认同感ꎬ高中历史教育是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ꎮ[1]2北㊀京㊀教㊀育㊀学㊀院㊀学㊀报2018年㊀(二)改革课程结构ꎬ保证高中历史课程的基础性和选择性高中教育改革的定位与 两个一百年 的教育定位密切相连ꎬ实现本世纪中叶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的目标需要教育培养一大批创新型人才ꎬ形成满足学生发展㊁民族复兴和国家战略需求的课程方案ꎮ高中历史课程 必修课程㊁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的课程结构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了有选择的课程ꎬ既与初中㊁大学相关专业相衔接ꎬ也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专业发展ꎬ符合高中课程改革基础性㊁多样性㊁选择性的课程结构功能定位ꎮ(三)立足现实问题ꎬ发动破解阻碍历史教育改革创新的引擎高中历史课程的教育现状存在表面和深层问题ꎮ从表面来看ꎬ实验版课程标准存在目标表述笼统ꎬ政治㊁经济㊁文化三个必修模块课程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之间鸿沟大ꎬ时序性弱ꎬ内容较深ꎬ必修与选修内容有重复等问题ꎮ从深层次来看ꎬ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历史学科 通过知识获得教育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㊁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任务ꎮ因此ꎬ需要重新思考和寻找深度推进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ꎮ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变化相较实验版课程标准ꎬ2017年版课程标准在文本结构㊁课程结构㊁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方面主要有两类新修订变化ꎮ第一类指课程标准的新增内容ꎬ第二类指课程标准的修订内容ꎮ所有变化都指向培养和提高高中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ꎬ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历史课程学习中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㊁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ꎮ(一)文本结构的调整实验版课程标准主要分为前言㊁课程目标㊁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四部分ꎻ2017年版课程标准则由前言㊁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㊁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㊁课程结构㊁课程内容㊁学业质量㊁实施建议和附录八部分组成ꎮ从文本结构上来看ꎬ2017年版课程标准比实验版课程标准增加了学科核心素养㊁课程结构㊁学业质量和附录四部分ꎻ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㊁课程目标㊁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根据前言中的修订原则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界定进行了新的修订ꎮ(二)标准内容的新增变化1.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㊁内涵与功能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2017年版的课程标准中的正式提出㊁内涵界定及其教育功能的定位是历史课程标准的第一个重大新增变化ꎮ(1)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ꎮ作为历史学科本质观和教育价值观的反映ꎬ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ꎬ学生要在历史课程学习中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㊁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ꎮ其中ꎬ正确的价值观念主要指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具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ꎮ必备品格主要指在政治思想上对伟大祖国㊁中华民族㊁中华优秀文化㊁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ꎬ做人做事的人文道德素养以及求真㊁求实的史学品格ꎮ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ꎬ克服了知识与能力㊁过程与方法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知识学习与学科育人功能的割裂缺陷ꎬ是对历史课程目标实质的明确整合与凝炼ꎬ是对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高度概括性和专业化表述ꎬ有利于实现历史教育从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到育人本位和学生素养发展本位的根本转型ꎮ(2)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ꎮ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㊁时空观念㊁史料实证㊁历史解释㊁家国情怀五项关键要素ꎮ这五项要素形成一个整体ꎬ既有各自的地位和作用ꎬ也有以五位一体的综合性引领学生形成学习历史课程后所应具备的正确价值观念㊁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ꎮ其中ꎬ历史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ꎬ是历史学科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ꎻ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㊁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法ꎬ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ꎻ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ꎬ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ꎬ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途径ꎻ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ꎬ以历史理解为基础ꎬ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㊁能力与方法ꎬ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41㊀第2期㊀㊀李㊀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主要修订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ꎻ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ꎬ体现了诸素养中的价值目标ꎮ[1]4(3)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功能ꎮ从功能来看ꎬ普通高中历史教育要通过诸素养的培育实现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ꎮ2017年版课程标准中再三提到的 正确的价值观念㊁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是历史核心素养在高中生修完历史课程后所应实现的价值观念㊁品格和能力成就的具体表述ꎬ唯物史观㊁时空观念㊁史料实证㊁历史解释㊁家国情怀五项关键要素则是培养学生具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与途径ꎮ因此ꎬ在当前及以后的历史课程教学中ꎬ课程结构的设计㊁课程内容的选择㊁课程的实施等ꎬ都要始终贯穿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任务ꎮ2.课程结构的调整及特点实验版课程标准在前言中对课程结构有相关说明(课程设计思路)[2]ꎬ但是2017年版课程标准把实验版中的 课程设计思路 调整为文本主体结构中的 课程结构 ꎮ因此ꎬ 课程结构 成为新课标的第二个重大增加变化ꎮ(1)课程结构的调整变化ꎮ实验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和选修课构成ꎬ2017年版课程标准则规定由必修㊁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共同构成高中历史课程的整体结构ꎮ2017年版必修课程从实验版必修的历史(I)㊁历史(II)㊁历史(III)三个政治㊁经济和思想文化等领域的25个学习专题ꎬ修订为中国古代史㊁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三部分通史体例的 中外历史纲要 ꎮ 中外历史纲要 以通史的叙事框架ꎬ用24个专题内容来展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事件㊁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ꎬ展现人类社会从古至今㊁从分散到整体㊁从落后到先进的发展历程ꎬ使学生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人类历史演变的基本脉络和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ꎮ2017年版选修课程从实验版选修的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探索历史的奥秘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调整为两类选修课程ꎮ其中ꎬ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经济与社会生活 和 文化交流与传播 为选择性必修模块课程ꎬ这三个模块由依照时序发展进行表述的19个学习专题构成ꎬ目的在于引领学生以 中外历史纲要 为基础ꎬ从政治㊁经济与社会生活㊁文化等不同视角对中外历史的发展规律有更加深入的认识ꎻ 史学入门 和 史料研读 为选修课程模块ꎬ包括14个专题ꎬ主要作为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参考依据ꎬ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史学的基本理论㊁知识与技能ꎬ并通过综合实践探究活动来进一步增强学生深入学习历史的能力与素养ꎮ(2)课程结构的变化特点ꎮ2017年版课程标准必修㊁选择性必修和选修的课程结构设计特点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ꎮ其一ꎬ三类课程的课程类型符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相关要求ꎬ有益于学生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养成中体现高中历史课程的育人价值ꎮ其二ꎬ三类课程结构设计和内容编排采用通史与专题史相结合的方式呈现ꎬ注意到了在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相衔接和区别的基础上凸显高中历史课程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学习梯度ꎮ同时ꎬ三类课程类型之间也具有关联性㊁递进性和提高性ꎮ其中ꎬ历史必修课程中有利于学生基本形成对历史的整体认识的中国史和世界史的重要史事和发展脉络是共同基础ꎬ是全体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ꎮ引领学生从多角度认识历史的发展与变迁的选择性必修课程是必修课程的拓展与深化ꎬ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升学需求选择学习ꎮ强化学生史学专业基础的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ꎬ由学校和学生自主选择ꎮ其三ꎬ课程学分在新版课程标准中进行了重构ꎬ必修课程由原来的6学分减少为4学分ꎬ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修习的共同基础课ꎮ选择性必修课程每个模块2学分ꎬ共6学分ꎮ选修课程由学校自主决定ꎬ学分未在课程标准中加以表述ꎬ学生可学而不考或学而备考ꎮ历史课程结构和课程学分的变化保证了基础性ꎬ也兼顾了选择性ꎮ3.学业质量标准的划分与评价规定各学科的学业质量标准是此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研制的重要内容ꎬ历史学科也不例外ꎮ历史学科学业质量标准是高中生在完成历史学科学习以后ꎬ所获得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规范性成就标准和表现性标准ꎬ是整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基础上的分水平呈现的可测评性学习结果ꎮ这种在量和质上所发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行为51北㊀京㊀教㊀育㊀学㊀院㊀学㊀报2018年㊀变化ꎬ是历史教育质量比较的关键指标ꎬ也是历史教材编写和历史教学实施的重要依据ꎮ(1)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ꎮ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是历史学业质量水平层级划分的依据ꎮ唯物史观㊁时空观念㊁史料实证㊁历史解释㊁家国情怀作为五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ꎬ每项要素都按照新课程标准分为四个层次ꎬ分别在纵向上来界定高中生在修习历史课程后ꎬ在这五个要素方面所发生的量与质的发展程度和行为变化ꎮ以 历史解释 为例(表1)ꎬ辨别和初步分析 提出自己的解释 说明原因并进行评析 提出新的解释是学生在 历史解释 素养成就表现上的四个水平描述ꎬ每高一级水平的表现都涵盖前一级的表现ꎬ也就是说只有经过前一阶段才能到达后一阶段的水平ꎮ 历史解释 的四个水平划分不但具有连续性ꎬ同时也具有递进性特点ꎮ这种水平划分方式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指导学生在 历史解释 的素养方面如何进行学习ꎬ也可检测和评价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在 历史解释 方面所达成的水平ꎮ表1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以 历史解释 为例水㊀平素养4㊀历史解释水平1能够辨别教科书和教学中的历史解释ꎻ能够发现这些历史解释与已往所知历史解释的异同ꎻ能够对所学内容中的历史结论加以分析水平2能够选择㊁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运用相关历史术语ꎬ对个别或系列史实提出自己的解释ꎻ能够在历史叙述中将史实描述与历史解释结合起来ꎻ能够尝试从历史的角度解释现实问题水平3能够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ꎻ尝试从来源㊁性质和目的等多方面ꎬ说明导致这些不同解释的原因并加以评析水平4在独立探究历史问题时ꎬ能够在尽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ꎬ尝试验证以往的假说或提出新的解释表2㊀历史学科学业质量水平的具体表现:以 水平1 为例水㊀平质㊀㊀量㊀㊀描㊀㊀述水平11-1能够知道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ꎬ知道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ꎬ知道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ꎬ认识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ꎻ能够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1-2能够了解所学内容的历史分期方式ꎬ理解历史时期是按时序划分的ꎻ能够知道认识史事要考虑到历史地理的状况ꎻ能够识别历史地图中的相关信息ꎬ知道古今地名的区别1-3能够知道史料分为文献史料㊁图像史料㊁实物史料㊁口述史料㊁实地史料等多种类型ꎻ能够在解答某一历史问题时ꎬ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与其有关的材料ꎻ能够从所获得的史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1-4能够有条理地讲述历史上的事情ꎬ概述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ꎻ能够说出重要历史事件的经过及结果㊁重要历史人物的事略㊁重要历史现象的基本状况1-5能够发现历史上认同家乡㊁民族㊁国家的事例ꎬ知道中外优秀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ꎬ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依据㊀㊀(2)历史学科学业质量水平的整体划分ꎮ尽管五项关键核心要素都做了四个水平的评价标准划分ꎬ但是单项核心素养的检测并不足以对学生历史学业质量水平进行整体评价ꎬ因此需要对五项核心要素的实现状况进行综合性评价描述学生不同水平的学习结果具体表现ꎬ这样就形成了历史学业质量水平的四级划分ꎮ以水平1的质量描述为例(表2)[1]41-42ꎬ这一级别水平上的学业质量描述包含五个方面ꎬ分别按唯物史观㊁时空观念㊁史料实证㊁历史解释㊁家国情怀的顺序ꎬ来描述这五项核心素养应达到的第一级水平ꎬ例如 1-3能够知道史料分为文献史料㊁图像史料㊁实物史料㊁口述史料㊁实地史料等多种类型ꎻ能够在解答某一历史问题时ꎬ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与其有关的材料ꎻ能够从所获得的史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 ꎬ即史料实证(素养3)的水平1 能够区分史料的不同类型ꎻ在解答某一历史问题时ꎬ能够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与该问题相关的史料ꎻ能够从所获得的61㊀第2期㊀㊀李㊀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主要修订材料中提取有关信息 的进一步描述ꎮ这样ꎬ从横向上来看ꎬ处于同样水平上的五项核心素养形成学业质量标准的相应水平等级ꎬ每个历史学业质量水平等级都包括五项核心素养的要求ꎬ每高一级水平的表现也涵盖前一级的表现ꎮ(3)历史学科学业质量水平的评价ꎮ2017年版课程标准规定了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ꎬ 高中学业质量是阶段性评价㊁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ꎮ学业质量水平2是高中毕业生在本学科应该达到的合格要求ꎮ学业质量水平4是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的命题依据ꎮ [1]44也就是说ꎬ学业质量标准的水平2是全体学生经过必修课程( 中外历史纲要 )的学习并通过学业水平合格考试后ꎬ才能认定学分并予以毕业ꎮ学业质量标准的水平3-4是学生根据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自主选择ꎬ在必修课的基础上进一步选择学习选择性必修课程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经济与社会生活 和 文化交流与传播 三个模块和选修课程 史学入门 及 史料研读 两个模块内容ꎬ其学业质量检测结果作为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或参考的依据ꎮ4.新增教学示例㊁评价案例和命题建议(1)教学示例与评价案例ꎮ2017年版课程标准第四个新增内容就是教学示例㊁评价案例和命题建议ꎬ大约占用了30页对一线高中历史教师进行教学示范(表3)ꎮ从表3可以看到ꎬ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分别设计了9个和12个教学提示和教学活动示例ꎮ 学业水平考试与命题建议 中提供了2个典型试题及说明ꎮ附录2中提供了1个具体的教学与评价示例ꎮ从特点和意义来看ꎬ一方面ꎬ所增加的这24个案例和示例既有教学案例也有评价示例ꎬ分属于课程标准不同的组成部分ꎬ也选取了不同的教学内容ꎬ力争做到示例全覆盖ꎮ另一方面ꎬ这些案例或示例中的核心素养培育要求与教学活动目标和内容密切相连ꎬ避免了空泛地将核心素养列为教学与评价目标ꎬ为中学历史教师提供了很好的教学思路和评价示范ꎮ(2)新增命题建议ꎮ除学业水平考试性质外ꎬ在实施建议中也增加了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原则和框架ꎮ此部分内容强调学业水平考试命题要以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ꎬ要以考查核心素养的具备程度为目的ꎬ要以学生能否应对和解决陌生的㊁复杂的㊁开放性的真实问题情境为重心ꎮ同时对研制命题框架的内容和目标作了说明ꎮ(三)标准内容的修订变化除上述四大新增内容外ꎬ相较实验版课程标准ꎬ2017年版课程标准对 前言㊁课程目标㊁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 四部分的文本内容做了相当大的修订ꎮ1. 前言 的统一性2017年版课程标准前言与所有学科的课程标准前言一样ꎬ文字和内容完全一致ꎬ主要对课程标准修订的缘由㊁指导思想㊁基本原则㊁主要内容变化做了总体说明ꎬ着重强调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的思想性㊁整体性㊁创新性和可操作性ꎮ2.课程性质㊁理念与目标的思想性和政治性与实验版课程标准相比ꎬ2017年版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㊁理念和目标的修订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ꎮ首先ꎬ在课程性质和理念方面ꎬ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ꎬ历史教育要成为 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ꎮ要求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㊁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等内容ꎻ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程中要不断增强 五个认同 (对伟大祖国的认同㊁对中华民族的认同㊁对中华文化的认同㊁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1]2ꎻ要系统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ꎬ社会主义革命㊁建设和改革开放历程ꎬ 认识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ꎮ第二ꎬ在课程目标方面ꎬ2017年版课程标准强调要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 ꎬ要求学生在修习历史课程中形成基于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㊁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ꎮ3.课程内容变化的整体性㊁阶段性和时代性(1)强化对相关史实的整体认识ꎮ 中外历史纲要 作为必修课程ꎬ以大时序小专题的呈现方式ꎬ精选了24个专题以引导高中生进一步通过对相关史事的整体认识ꎬ深化对人类历史发展基本脉络的认识和对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发展规律的认识ꎮ以世界史的内容为例ꎬ包括古代文明的产生ꎬ中古世界的多元面貌ꎬ全球联系的建立ꎬ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ꎬ改变世界面貌的工业革命ꎬ马克思主义的诞生ꎬ世界71。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2课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教学设计 (1)
第12课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通过了解西方列强对亚非拉殖民扩张、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理解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六单元《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第1课内容,讲述了新航路开辟至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西方国家在亚非拉地区的殖民扩张概况和影响,共分为四目,第一目:“拉丁美洲殖民化”,主要介绍了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在拉丁美洲殖民扩张结果和对其进行的长期殖民统治、殖民掠夺、屠杀罪行和危害;第二目,“亚洲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介绍了葡萄牙英荷法日特别是英荷法三国在17世纪~20世纪初的殖民扩张概况。
第三目,“西方列强瓜分非洲”,介绍了新航路开辟至第二次工业革命间西方国家在非洲殖民扩张及势力范围划分,以致到19世纪晚期侵占整个非洲。
第四目,“世界殖民体系形成”,介绍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随着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及影响。
依据课程标准,本课学习要点主要是:1)讲述16-20世纪西方列强凭借先进技术和强大经济军事实力进行殖民扩张,逐步将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的大部分地区变为自己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基本过程。
2)理解世界殖民体系建立对世界历史发展影响。
重点:世界殖民体系建立原因及过程。
难点:世界殖民体系建立对世界历史发展影响。
从课程角度看,课程基本理念是课程设计的导向和目标,是课程编制、课标制订和教学实施和评价的重要依据,本课内容是教学过程中落实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三个基本理念“立德树人”“正确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培养和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重要内容依据。
从世界历史角度看,本课内容上承“走向整体的世界、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两次工业革命”,下启“近代殖民地的社会变迁(以中国为例,上册)”、“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下册第六单元第2课)”。
所以基于以上两个角度考虑,学习本课:1)概括世界殖民体系建立原因,需要学生回顾世界近代史初期“走向整体的世界、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两次工业革命”重要历史事件相关知识,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史实的较长时间和较大空间范围和唯物史观多角度(如政治制度、物质基础、经济特点、思想理念、外交政策和技术条件等)分析理解概括“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的历史原因,使学生在“时空观念(水平2-4)”“唯物史观(水平2-4)”“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水平2-3)”方面得到培养。
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思路
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思路2019年9月,教育部组织编写的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正式在北京、天津、上海、山东、辽宁、海南等6个省市使用。
按照国家相关要求,“2022年前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①统编版新教材容量大,概括性强,选择性必修教材很多内容教师以前没有接触过,这些特点给教师使用新教材带来挑战。
如何用新教材开展教学,以达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目标,成为高中历史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
本文从统编版教材编写者和历史教学研究者的角度,以笔者编写的选择性必修2第1单元为例,谈谈新教材的体例结构与设计意图,以及对单元教学设计的初步设想,供使用新教材的高中历史教师参考。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规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
必修课程采用通史方式,旨在让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发展大势;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采取专题史方式,旨在让学生从多角度进一步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
②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的教材由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这两类课程的内容、组织方式和意图如表1所示。
必修课程采用中外历史分编,侧重叙述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基本脉络;选择性必修课程采用中外历史混编,侧重从多角度展现人类社会的历史。
两类课程互相补充,前者为后者提供宏观历史背景,后者为前者提供深入探究的视角。
《经济与社会生活》是选择性必修课程的第二个模块,下面从课标要求和教材体例结构两个方面介绍该模块的内容。
(一)高中历史新课标的相关要求1.内容要求模块2《经济与社会生活》由“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交通与社会变迁”“医疗与公共卫生”6个专题组成。
课程标准对该模块的总体要求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是“充分认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一是“认识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生活的互动关系”。
此外,课程标准对每个专题的内容都提出具体要求。
2017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2017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并于2018年3月1日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课程性质:明确高中历史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2. 课程理念:提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强调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强化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
3. 学科核心素养:确立了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强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课程目标:明确了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学习应达到的学业目标和核心素养水平,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建议。
5. 课程结构:对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进行了重新编排,将必修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两部分,同时对选修课程的设置进行了规范。
6. 课程内容:对必修课程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和优化,增加了反映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 实施建议:提出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和教师培训建议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为教师和教材编写者提供了指导和支持。
总的来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同时也对教师和教材编写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7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2、凝练学科核心素养
为建立核心素养与课程的内在联系,充分挖掘各学科课程对于落实立德 树人根本任务,对于学生成长和终身发展的独特贡献,各学科基于学科本质 凝练出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新修订的课程标准还围绕核心素养的落实,精选、重组 课程内容,制定内容标准,指导教学设计,提出考试评价和教材编写建议。
5、吸收新成果,确保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与时俱进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坚持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 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课程内容中充分呈现。把培养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融入课程之中,努力呈现 经济、科技、文化、社会发展新成就。同时,吸收了课程标准研究领域的新 思想,以及十余年来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
(二)基本理念
1、以立德树人为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
历史课程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育理念,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 钋,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使历史教育 成为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 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使学生 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考察国家的命运和世界的发展,形成现代公民应具有的历 史素养和国家历史认同,得到全面、持续的发展,是历史课程所坚持的价值 追求。
4、坚持问题导向
现行课程面对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形势、新要求,有不少需要破 解的问题。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坚持统筹规划、协同推进的原则,钋对各 学段课程之间统整不足、各项改革之间协同性不强、课程实施的保障条件不 配套等问题,进一步完善、调整了课程结构和内容,努力实现普通高中教 育与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积极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 革与评价考试、高校招生、教师配备、资源条件和经费保障等相关改革的配 套。在标准中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精选教学内容,充实学业质量标准等, 对教学实施、评价考试提出具体建议。强化各学段纵向有效衔接和相关学科 横向协调配合。增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适宜性和可操作性,力求标准“管
三、课程结构——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历史(word文档)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1(一)设计依据设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结构的主要依据是:1.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相关要求。
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要符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规定,并考虑到与初中、大学相关专业的衔接,依据学生发展的多元需求、学分结构、课程内容选择原则等,既要为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共同基础,又要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专业发展。
2.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将历史课程结构的构建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使课程类型及其布局有利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不断提升,使高中历史课程的育人价值得以更加充分的体现。
3.历史学科发展的前沿成果。
注意吸收历史研究的新成果,使课程内容体现出历史学科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精选基本的、重要的、典型的史事,并为学生提供认识历史的多个角度,注重引导学生对历史的探究。
4.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国际历史教育的优秀成果。
在充分吸取近年来历史课程改革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注意解决新问题,使课程结构的设计更有利于改革的不断深化,顺应国际历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体现鲜明的中国特色。
(二)结构1.课程的类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采用通史与专题史相结合的方式。
必修课程采取通史方式,旨在让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发展大势;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采取专题史方式,旨在让学生从多角度进一步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
这样的结构,既有利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也使高中历史课程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有所区别和衔接。
历史选择性必修课程是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升学需求而选择修习的课程,设《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和《文化交流与传播》三个模块。
各模块由若干学习专题构成,在各专题下的具体内容依照时序进行表述,呈现中外历史多方面的重要内容,引领学生从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等不同视角深入认识历史。
学#科网。
2017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版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一)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完本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1 .唯物史观唯物史现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2 .时空观念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3 .史料实证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
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4 .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