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人教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介绍)
![人教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0a6fc009227916888486d7c2.png)
一、根据课程标准,本套教科书由三个必修模块(册)和六个选修模块构成。
首批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的,有以下五册:必修课程教科书包括《历史 1 》《历史 2 》和《历史 3 》,分别介绍世界历史中人类的政治活动、社会经济活动和思想文化活动。
选修课程教科书包括《历史选修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选修 5 探索历史的奥秘》。
其它四册选修教科书也已经通过教育部审查,于今年正式出版。
它们是:《历史选修 2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历史选修 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历史选修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历史选修 6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目前,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教材是唯一一套首批四个国家级实验区都选用的教材。
历史课程改革迅猛发展,出现了很多积极变化。
在这种情势下,我们在编写过程中,仍然坚持把握好几组主要的关系: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系;学科逻辑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学生经验的关系;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关系;学科的独立性与关联性的关系;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的关系。
目的是使教材更加符合我国高中历史教育的实际,更加适应广大城乡高中生发展的平均需要,更加贴近教师和学生。
下面分几个方面,向老师们介绍这套教科书的编写原则和特点。
一.严格以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这次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是完全打破历史学科的传统系统和结构,在中外历史教科书编写史上迈出了史无前例的一步。
以模块为基本框架,以专题为基本单元,以中外合编为体例是对教材编写者的一大挑战。
采用模块来安排高中历史教学体系,的确有它的优点:在知识处理上,更加灵活;知识的专题性和包容性突出;知识的选择性和个性化更加明显。
但的确也存在较大挑战。
我们认真地理解和消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当中所体现的基本理念,认真体会它的课程总体目标,《标准》要求中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目标。
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2016版新课标)
![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2016版新课标)](https://img.taocdn.com/s3/m/c4ea1edd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68.png)
出现了“核心素养”
• 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e or key competency),是指高 于一般能力或一般素养的最重 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 从教育和教学的角度进行核心素养研究,开发、设计 以核心素养为核心的课程,受到众多国际组织和各发 达国家与地区的重视。
• 对核心素养的研究,同样是深化和推进我国当前基础 教育课程改革,增强基础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重要举措, 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和价值。
•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具有 历史学科特征的最重要的必备 品格和关键能力。
提出了五个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 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 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
• 唯物史观 • 时空观念 • 史料实证 • 历史解释 • 家国情怀
2.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制是基于历史学科 本质和历史教育本质的要求。
(1)从历史学科本质的角度来看,历史是记录和解释 人类从古至今一系列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历史现象的一门学科,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 是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通 过对史料的考证、叙述和分析,不断发现、 核心素养是21世纪的新的人才培养质量观, 是21世纪的人才培养标准。
(3)中国台湾学者对核心素养的研究
关键要素 核心素养层面 核心素养具体内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94251fc83968011ca200910b.png)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进入21世纪,人类加快了向现代社会迈进的步伐,科学技术、文化思想日新月异,国际间的交流不断加强,竞争日趋激烈。
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有赖于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
基础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潮流。
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高中历史教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呈现出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课程性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
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
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研究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74caddf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36.png)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研究我国于2013年开始对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进行修订。
2016年9月,教育部编写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
后经不断修改,至2018年1月16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
与旧课标相比,新课标在课程结构方面改变了过去单一地使用“通史”式或“模块—专题”式的教材编写体例,而是采用了通史与专题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内容编排,使时间顺序性更为凸显,更加重视整体衔接,也使得课程类型更具多样性。
在课程内容方面,基于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呈现出了能够展现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和历史发展大势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更加注重内容的基础性,内容呈现更具现代性,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空间。
而新课标的新变化无疑给新教材的编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带来了新的挑战。
为真正实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教学实践中应做到:制定有利于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选择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内容;采用有利于学生深层次学习的教学方法。
1. 体现国家意志,发挥历史课程立德树人教育功能。
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能够从历史角度关心国家命运,关注世界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时代要求。
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培养要求。
国际人才培养战略对基础教育的要求。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要求。
中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对人的培养至关重要。
基础教育高中基本普及的国情。
•个体发展的要求。
培养自我实现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高素质国民,有助于个体的终身发展,有利于获得成功的个人生活。
2. 根据新的课程方案进一步明确普通高中教育定位。
普通高中作为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的一个阶段,下联义务教育、上联高等教育,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016贵州教师招聘考试历史知识备考你应当了解的高中历史新课标
![2016贵州教师招聘考试历史知识备考你应当了解的高中历史新课标](https://img.taocdn.com/s3/m/fb7c95f5a5e9856a57126013.png)
2016贵州教师招聘考试历史知识备考:你应当了解的高中历史新课标欢迎来到,中公是教育类门户网站,提供历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面试辅导、最新教师考试讲座等全方位教师考试信息,预祝广大考生顺利通过考试。
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你可能已经矢志考取教师职位已久,也可能是面对毕业就业的压力从而选择考取教师职位。
但无论如何,你都应当看到的是,在这个时间段考取教师职位,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们有明确的依据或者得到了足够的暗示。
首先,事业单位人员薪酬上涨已经是国家社会改革的必要政策,在未来几年内,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薪酬福利待遇都要比现在要好很多。
其次,对于学校来说,常年的班级管理模式已经出现了问题,教育管理部门开始重视大班制带来的问题,开始拆分班级。
而拆分班级,就意味着更多的老师,也就意味着更多的就业机会。
而我们历史相关专业的有志之士,想必是对这种政策方向格外灵敏的,然而,从这个大的趋势里能够看出或者嗅到的,不应当仅仅是优渥的岗位待遇,而是面对新的教学条件下,教学工作的新特性。
不仅如此,我们早已耳熟能详的新课改,也在不断变化,而我们对它的了解,往往是滞后的。
当前,教育部在修订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时,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高中课程改革的重点。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修订时,亦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以及学业质量标准作为重点。
而什么是核心素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关注的问题。
所谓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在其身上最终要形成的,是一个包含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三个维度的核心素质框架,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核心素质。
而历史素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基本知识、关键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的综合表现,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体现出的带有历史学科特性的品质。
我们所说的历史素养,基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时空观念。
2016年新课程标准解读
![2016年新课程标准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b3d1a81f0912a216147929d3.png)
2016年江苏省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高中历史课程的五个基本目标对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作如下分解:(1) 在初中历史学习的基础上,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对历史知识有更广泛的了解,尤其是对专题所涉及领域中的相关知识有较好的把握。
(2) 对所学专题领域的历史发展线索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知道它的发展顺序和基本规律。
(3) 在初中历史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启发示、讨论式和探究式教学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理解历史和解决历史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4) 对历史理论和方法有初步了解,知道历史研究所涉及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从而达到初步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的目的。
(5) 通过历史学习,树立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培养学生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感,全面提高学生的公民素质和人文素养。
高中历史课程的知识目标关于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知识掌握问题,是教学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现对高中历史中的知识目标三个层次作如下具体解释:(1) 基本历史事实。
具体、真实的历史事实是构成历史的基本材料,历史是由一定的人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进行的具体活动组成的,因此,牢固地掌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时间、地点、基本内容和过程就成为实现知识目标的基本要求,如拿破仑、《权利法案》、孙中山、蒋介石、《临时约法》、金田起义、三角贸易、《相对论》等。
(2) 基本的历史概念。
它是通过抽象概括而形成的对历史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掌握历史概念能使学生抓住事物的本质,更准确地理解历史知识。
历史概念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分类性的历史概念,即对具体的历史史实进行归纳,概括出某一类历史史实的类型或时段性特点,如百家争鸣、文艺复兴运动、地理大发现、甲午战争、明治维新等;二是抽象性的历史概念,即对更大范围内的历史史实进行归类、概括、抽象,进而得出具有较深刻理论含义的规律性概念,如生产力、社会变革、商品经济等。
2016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历史学科考试大纲(试行)
![2016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历史学科考试大纲(试行)](https://img.taocdn.com/s3/m/2ecbf42b0740be1e650e9af1.png)
2016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历史学科考试大纲(试行)一、命题依据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和福建省教育厅颁布的《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方案(试行)》、《2016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历史学科考试大纲(试行)》,并结合我省普通高中教学实际情况进行命题。
二、命题原则1.导向性原则。
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体现历史学科新课程理念,充分发挥基础会考对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
2.基础性原则。
突出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注重学科基本思想和方法,考查初步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难易适当,不出偏题和怪题。
3.科学性原则。
试题设计必须与考试大纲要求相一致,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
试卷结构合理,试题内容科学、严谨,试题文字简洁、规范,试题答案准确、合理。
4.时代性原则。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关注学科知识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联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学科教育价值。
三、考试目标要求历史学科学业基础会考要求测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以上测试目标不可分割、相互交融和相互渗透,力求三者兼顾。
1.知识与能力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线索。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
归纳、比较和概括历史知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人物和观点。
2.过程与方法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包括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历史学习中养成的历史使命感、爱国主义情感、人文主义精神、公民意识、科学精神和世界意识。
历史学科学业基础会考能力测试分为识记、理解和应用三个能力层次。
叶小兵:2016年新高中历史课标思路(最新最详)剖析!
![叶小兵:2016年新高中历史课标思路(最新最详)剖析!](https://img.taocdn.com/s3/m/c43f89c510a6f524cdbf85b6.png)
国际理解
全球视野 人类发展
沟通与合作
人际交往 沟通交流 协同合作
自主发展 生命意识
生命健康
生活能力
身心健康
学会学习
主动适应 与创新
兴趣习惯 思维品质 认知策略 自我认知 数字能力 创新能力 规划发展
文化修养
语言、符号 与 表达
语言符号 交流表达
科学、技术 与 应用
人文与审美
科技基础 科技应用 科学精神 人文底蕴 审美能力
表现能力
三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核心素养
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
➢ 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 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具体化 ➢ 带有鲜明的学科特色,依托于具体学科的知识体系 ➢ 是学生学习该学科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
关键成就
历史素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 分之一,是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 中逐步形成的基本知识、关键能力 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的综 合表现,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 体现出的带有历史学科特性的品质。
学
生 核 心 素 养
自
主 发
自主性
展
社
社会性
会 参
与
的
总
文化性
框
架
文化修养
社会参与是促使个体适应社会和实现个
社 人价值的根本保证。一个积极的社会参
会 参
与者需要在复杂的社会情境中发展良好
与 的品德修养与社会责任,需要处理好个
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社会、
国家乃至国际等多种社会关系,需要心
怀天下,具有责任担当意识和包容精神。
史料 实证
历史 解释
时空 观念
时 历史的时空观念是指历史时序观念和历
空 史地理观念。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https://img.taocdn.com/s3/m/b4cfbe24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52.png)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针对历史课程的一套新的系统化的学习改革规范,用于指导全国的高中历史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该历史课程标准建立在充分体现当代文化知识、利用历史资料、培养提升社会分析、考古研究和发展创新能力等基础之上,汇总分析了历史教育发展的有关基本理念和发展方向,以及历史当代教育体系下学生学习历史和发展历史教育必备的重要技能,以达到引导指引全国进行历史教育改革时应遵循的标准。
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应培养以下能力:1.展示观察的能力:学生应具备深入观察历史资料、熟练分析历史资料、准确认识历史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力;2.思维能力:学生掌握历史发展方向,明确历史发展目标;3.数据提取能力:学生能够熟练把握所获取到的历史资料,并快速提取所需要的历史数据;4.语言能力:学生需要具备表达历史实践、历史概念及分析历史文本现象的能力;5.创新能力:学生应具有开拓突破思路、发现历史的新观点的能力,在历史知识的深入研究中获得新的发现。
二、内容标准1. 符合历史规律总结:课程应突出反映历史发展和演变的规律性,对历史文化有着深入思考和严谨分析历史资料及其发展演进的系统性研究;2. 有助发展自我认知:以历史事件与历史文献为载体,帮助学生初步认识人类发展变迁的自身价值及其他人在此时此事件中的存在价值;3. 欣赏价值:以特定历史文明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其独特的文明传统体系为基础,培养学生欣赏历史文明丰富多彩的审美体验;4. 非因果学习:学习历史时,同时关注非因果因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历史脉络,思索历史发展原因;5.发展创新能力:启发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整合历史知识,持续创新历史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不断发现历史新知,推动历史教育向视野开放化迈进。
三、任务技能要求1. 观察与分析:熟练把握分析历史资料,理清历史事件背景及其变迁;2. 推理与鉴别:深入鉴别历史中的各类变化,认识历史中不同文明及其间联系中的相关联性;3. 综合能力:能够总揽反映历史发展脉络的相关经典材料,以及各古今文化之间的比较研究;4. 独立开拓:努力发掘历史知识的未知领域,以创新思路辩证思考超越历史;5. 启发思考:以历史发展观念和理论为出发点,利用历史资料或跨文化的思维范式整合运用观点,分析并总结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探讨时代文明与当代及未来的关系;四、教学手段1. 物质资料:用理论性、客观性、真实性更好的材料来引导教学,如古籍、历史资料和考古记载;2. 优质教育资源:使用视频、课本、网络、历史档案等多种信息媒体,让学生更好的积极参与课堂教学;3. 社会实践体验:引导学生操作历史文物实地考察,参观历史博物馆,实验室,及社会实践等,帮助学生深入挖掘历史内涵;4. 碎片化教学:从已经学习的知识碎片中,营建新的知识链条,对历史发展过程进行重构;5.以活动为主体:以活动为主体,以研讨、讲座等各种形式的探讨研究,强调参与性和互动性,尝试丰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学习的兴趣、激发教学活力和积极性。
2016-2017学年度高三历史教学指导意见
![2016-2017学年度高三历史教学指导意见](https://img.taocdn.com/s3/m/2d3634edfab069dc5022016a.png)
2016-2017学年度高三历史教学指导意见根据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江苏省《历史考试说明》的要求,结合我区高三历史教学实际,特制定2016—2017学年度高三历史教学工作意见。
一、2016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分析执行新课程标准的江苏省的高考历史命题随新课改的推进又突出体现了新的转变,由重视历史知识、历史能力向重视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转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
这种转变符合新课改精神和新课标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推动了历史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课堂改革的实施。
2016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紧扣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稳中出新、立意高远、情境新颖、思维开阔、难度适中,具有很高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重视基础史实,结构稳定,主干突出。
2016年的江苏历史试题与去年相比,在试题结构、题型、题量上均未发生大的变化,在分值比例方面,必修三本书的分布更为均衡一些,中国史部分的分值略有增加。
2.重视“新材料”“新情景”,关注时势热点和新增考点。
在史料的运用上,有文献史料、学者评论、俗语、诗歌、方志、画像石、通令、海报、图表等多种形式,卷面活泼,令人耳目一新。
鼓励学生灵活运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不是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选修部分考查的李时珍是2016年高考考试说明的新增考点,同时也契合了2015年中国药物学的成就获得世界性肯定这一时政热点,对于引导社会关注中国自身的医学成就有现实意义。
3.重视能力立意,培养历史思维。
2016年的江苏高考历史试卷中多种史料的运用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对文字信息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还要有对图、表、数据等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不仅要能获取和解读信息,更要能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与有效解题技能三者相结合起来。
着重考查了学生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以古鉴今”的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2016—2016学年度人民版高一历史(民必修1)教学计划
![2016—2016学年度人民版高一历史(民必修1)教学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60fdedce26fff705cc170afb.png)
2016—2016学年度人民版高一历史(民必修1)教学计划2016—2016学年度人民版高一历史(民必修1)教学计划新高中课程标准在明确高中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促进教学方式转变等方面作了改革,在教学中我们应紧跟高中课程改革的步伐前进。
为适应这一新形势,确保高中教育质量本文转自斐,斐课件园的稳步提升,我们的教学要切实有利于广大学生的自主发展一、指导思想: 新高中课程标准在明确高中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促进教学方式转变等方面作了改革,在教学中我们应紧跟高中课程改革的步伐前进。
为适应这一新形势,确保高中教育质量本文转自斐,斐课件园的稳步提升,我们的教学要切实有利于广大学生的自主发展。
对我们教师来讲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
只有认真研究,深入思考,努力实践才能适应新课程需要。
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本着拓展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技能、放宽教学视野的指导精神,积极摸索和总结教学规律,提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认知能力和求知兴趣,实现历史教学的新突破。
二、教材分析历史必修一呈现的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内容包括中国和世界的,涉及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历史时期。
本书内容可分为四个方面:(1)中国和外国政治制度及发展特点;(2)重大的政治事件;(3)政治文明发展过程中涌现出重要政治人物;(4)重要的历史现象。
通过了解这些历史内容,我们能够正确认识历史上出现的重大政治斗争,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还能更清醒的把握当今中国和世界政治特点及未来走向。
三、学生现状分析今年任教高一历史教学工作。
通过初步接触和了解发现学生历史学科基础相当薄弱,缺乏学习兴趣,基本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没有养成,而且对历史学科一惯当作“副科”,非常不重视。
四、本学期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https://img.taocdn.com/s3/m/d25cf7423b3567ec102d8a31.png)
普通高中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征求意见稿)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组历史课程标准2016年9月前言2014 年12 月,教育部全面启动对2004 年开始施行的各学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
本次修订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指针,深入总结21 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成既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又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接体现,承载着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在“立德树人”、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国家教育改革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004年启动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走过十年历程,取得了显著成就,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面对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面对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面对时代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现行普通高中课程还有某些亟待改进之处。
课程需要与时俱进,改革必须不断深化。
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进行修订,正是推动课程与时俱进、深化课程改革的重大举措。
2012—2014 年,教育部组织了对国内外普通高中教育的专题调研,深入分析总结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十年来取得的成绩、积累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比较研究了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和主流趋势,重点研究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与性质、普通高中课程的任务、普通高中课程的结构以及实施课程的保障措施等问题,为普通高中课程修订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深化教育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结合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际,教育部作出了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部署,明确了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的主要任务。
普通高中历史学科课程标准(20160110新修改稿)
![普通高中历史学科课程标准(20160110新修改稿)](https://img.taocdn.com/s3/m/0dfa4963e45c3b3567ec8bba.png)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普通高中历史课标研制组目录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3(一)课程性质/3(二)基本理念/3二、课程目标/5(一)总目标/5(二)学科核心素养:内涵与水平划分/6 三、课程结构/13(一)设计依据/13(二)结构/14(三)学分与选课/16四、课程内容与学业质量标准/17(一)必修课程/17(二)选修I课程/29(三)选修II课程/47(四)学业质量标准汇总/61五、实施建议/63(一)教学与评价建议/63(二)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79(三)教材编写建议/90(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94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历史学是研究人类历史进程的学科,是在一定的历史观指导下对人类历史的叙述和阐释。
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
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
历史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提高公民文化素质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探寻历史真相,正确认识历史规律,以史为鉴,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历史学的重要社会功能。
中学历史课程承载着历史学重要的教育功能。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多个角度反映历史演进的基本过程,展现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文明成果,阐述社会发展的趋势,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历史的理解,拓展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未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打下基础。
(二)基本理念1.以立德树人为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历史课程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育理念,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使历史教育成为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2eb2a348050876323112128e.png)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是教育部制订的关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法律文本,以这个文本为依据,《历史(选修2)》学习模块设计了七个单元的学习内容。
其中第二单元为“英国议会与国王的斗争”,概述了16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阶级和新贵族的成长、17世纪40年代和80年代的两次革命,以及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它是对第一单元“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的冲突”的发展。
英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宪政传统的西方国家,它曾在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和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要学习本单元的具体内容,首先应当了解了英国的宪政史和社会发展等基本国情。
同大陆欧洲国家相比,由于早期英国王权是建立在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基础上的,因而显得比较强大。
这种依靠武力建立起来的强大王权,到亨利二世统治时期达到巅峰。
从13世纪,英国王权开始走下坡路,日益受到封建教俗大贵族的限制,结果英国的政治生态发生了重大变化。
英国的议会与王权的斗争构成宪政史的重要内容,主要表现为1215年签订自由《大宪章》、1265年召开了中世纪议会。
《大宪章》是一部封建性的法律文件,它的主导精神是保障教俗封建贵族特权,保护骑士和市民的部分利益,并把王权置于封建习惯的约束下。
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法律至上”和“有限王权”视为《大宪章》所确立起来的立宪政治的根本原则和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根据。
所以,《大宪章》直到今天仍然是构成英国宪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享有“英国自由的奠基石”的美称。
英国王权在走向在衰落的过程中,英国历史上第一次具有广泛代表性的议会在伦敦召开。
除5名伯爵和18名男爵收到会议通知外,每个郡有两名骑士、每个大城市有两名市民代表参加了会议。
英国中世纪议会体现了国王是贵族中第一位的思想,对王权起着限制性作用,因而形成了封建等级君主制的基础。
近代以来,英国资产阶级以议会为阵地,从思想意识上抨击专制主义理论,并把他们的政治主张付诸实践,又从行动上开始了反封建、反专制的斗争,所以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较量构成英国近代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
2016届高一历史教学计划
![2016届高一历史教学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c31538709b6648d7c1c746dc.png)
江西省樟树中学2013---2014学年上学期高一历史教学计划第1周(9月1日至9月7日)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第2周(9月8日至9月14日)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3周(9月15日至9月21日)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第4周(9月22日至9月28日)第5课古希腊民主政治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第5周(9月29日至10月5日)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及复习备考(备注:第一次月考)第6周(10月6日至10月12日)讲评月考试卷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第7周(10月13日至10月19日)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第8周(10月20日至10月26日)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第10课鸦片战争第9周(10月27日至11月2日)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备注:运动会)第10周(11月3日至11月9日)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及复习备考(备注:第二次月考)第11周(11月10日11月16日)讲评月考试卷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第12周(11月17日至11月23日)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第13课辛亥革命第13周(11月24日至11月30日)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第15课国共十年对峙第14周(12月1日至12月7日)第16课抗日战争第17课解放战争第15周(12月8日至12月14日)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复习备考(备注:第三次月考)第16周(12月15日至12月21日)讲评月考试卷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第17周(12月22日至12月28日)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第18周(12月29日至元月4日)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备注:元旦放假)第19周(元月5日至元月11日)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第20周(元月12日至元月18日)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及复习备考(备注:高一分班考试)高一历史备课组2013-9-3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进入21世纪,人类加快了向现代社会迈进的步伐,科学技术、文化思想日新月异,国际间的交流不断加强,竞争日趋激烈。
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有赖于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
基础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潮流。
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高中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呈现出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课程性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
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
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
三、课程设计思路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规定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为其进入社会和高一级学校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
通过历史必修课,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普通高中历史选修课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历史选修课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六个模块。
在教材编写和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相关学习内容。
必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共108学时,6学分。
选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若干个模块;建议在人文社会科学方向发展的学生,应至少选修3个模块。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
一、知识与能力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
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
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
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上述课程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
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
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一、必修课程历史(Ⅰ)历史(Ⅰ)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共有9个专题。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
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及重要人物,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本模块的学习要点: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3.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2)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3)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4)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4.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5.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6.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2)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3)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7.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1)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3)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4)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8.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2)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3)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4)概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史实,认识其历史意义。
9.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2)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