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摘要:近年来,我们频频能够从媒体上看到毕业生起薪低、频繁跳槽以及劳动合同的短期化等报道。在这之前,大多数专家学者对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主要侧重于就业数量上。但随着高校的扩招,对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研究在近几年逐渐兴起。

本文通过介绍大学生就业质量含义、评价体系现状以及意义,证实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迫切性,并构建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设计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模型以供学校、企业等评价主体参考。

关键字: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指标评价体系

引言

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期,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是我们现阶段高等教育的重点工作。为了全面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我们必须对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进行全面的改革。在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中,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成了改革成败的重要影响因素。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就业质量影响高校形象,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初次就业率”是评价高校工作的关键指标。它在一定时期促进了高校对就业工作的重视,推动就业工作的改革与发展。但是,该指标仅从量的方面评估就业工作水平,缺少系统性、科学性和全方位的评价体系,在某种程度上会阻碍就业工作的改进。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内涵

就业质量反映整个就业过程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并取得报酬或收入的具体状况之优劣。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即大学生就业质量,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和实际经验,我认为,除硬性指标就业率之外,大学生就业质量还包括大学生的工作收入、专业对口、工作满意度等弹性指标内容,主要体现于主观感受层面。就业率只能反映就业的量,并不难很好地反映就业的质;而大学生就业的质量不仅能反映就业的“优劣”、结构、层次和性质,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就业的量。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全面性与系统性原则。一方面,构建的指标体系应包括影响就业质量的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构建的指标体系,其内部的各指标之间应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系统地、相互联系地对毕业生就业质量做出全面的评估。

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原则。由于评价问题的复杂性,有些因素很难量化,所以将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结合起来使用。通过对每项因素指标设置权重值,在实现对定性指标定量分析的同时,也能对定量指标的数据进行定性分析,力求能系统客观地反映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内涵和本质。通用性与可比性原则。为了使评判的结果对不同层次的高校都适用,并便于在各高校横向间和高校自身纵向间进行比较,需要设计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使构建的指标体系可以进行横向、纵向比较。

独立性与可操作性原则。构建的指标体系要有统一的分类基准,各项指标都有明晰的内涵,指标的外延互不交叉和重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同时为了保证评价的有效实施,就必须使评价指标体系所使用的方法易于理解和操作。指标不宜多,应易于采集和具有强操作性。

国内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存在问题

评价指标单一,主要通过就业率来体现,重“量”而缺少对“质”的评估

评价主体单一,多为高校采集信息,将统计得到的数据反映到地方再到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并向社会发布,期间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高校为了吸引优质生源可能会弄虚作假,刷高就业率。有些学校要求学生必须签订就业协议才允许参加毕业答辩,学生到淘宝网购买就业协议书的丑闻近年来数见不鲜。

评价方法缺少科学性。过于简化,

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意义

就业质量的全面反映。就业质量评价既要包括数量指标,也要包括质量指标,能够真正帮助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实现就业质量和数量两个维度的全面监测。

就业质量的动态呈现。通过建立动态数据库,可以对历届大学生不同时间点的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对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横纵向比较,通过不同指标的查询,方便教育机构、高校和社会了解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

就业质量的趋势预判。通过分析以往收集的高校就业质量数据,我们可以从中探索就业质量的变化规律,对其为未来一定时期的发展走向进行预判,为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学生家长等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填报志愿等方面的相关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就业质量的危机预警。基于就业质量的动态呈现和趋势预测,通过设定就业形势发展的危急状况警戒线,在危机状态出现前预先发布警报信息,为相关部门提前干预提供参考。主要掌握毕业生在就业后的一定时间内,在没有其他不可预见的因素外,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变化和发展情况,提出促进高校人才培养和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政策建议。一旦出现就业质量危机,可以及时针对相应情况进行干预和化解,加强工作的主动性、前瞻性。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应是一个“数量与质量双重维度,高校、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和毕业生四方共同参与,可对毕业生进行连续跟踪调查,就业质量评价、未来预判、危机预警等多种功能”的完善体系。

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国内学者史淑桃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指标主要有薪酬福利、劳动关系和个人发展三个指标;李斌提出:“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结构由毕业生就业前的主客观指标(毕业生综合能力、就业服务质量、失业率)、就业岗位指标(就业条件、就业环境、薪资水平)、就业满意度指标(专业对口率、职业稳定性、劳动关系的和谐性、职业展望、社会保障水平)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组成”。在这里,笔者将就业率、个人满意度、单位满意度和就业成本等作为4项一级指标,其中,就业率包括初次就业率、年终就业率2项二级指标,个人满意度包括岗位与兴趣适配率、专业一致性、薪酬水平与福利、工作要求与压力、个人发展空间、工作稳定性与社会认可度6项二级指标,单位满意度包括职业能力评价、职业素养评价与专业水平评价3项二级指标,就业成本包括物质成本与机会成本2项二级指标。总和10项二级指标作为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衡量指标。

初次就业率是指毕业生在离校前就已落实就业单位的比率,包括国内外工作、自主创业、专升本、攻读研究生或双学位、出国留学等。总体就业率与初次就业率的统计方法一致,只是截取的时间段不同,总体就业率即截至每年12月底,根据统计数据算出当年“已就业人数”与“参加就业人数”的比值。

个人发展空间是指企业、社会给高校毕业生提供的得到提升的机会,包括职业培训、岗位晋升等。

社会认可度是指毕业生、家长和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职业技能、交际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肯定。社会认可度越高,个人满足感越强,满意度越高。

就业成本中的机会成本是指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而放弃升学、留学机会的成本。如果升学、留学的价值高于就业的价值,则就业的机会成本更高,就业质量越差。

评价方法——模糊综合评判法

概念

模糊综合评判法是指在模糊环境下,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某种目的对一事物作出综合评价的方法,也称为模糊综合决策。

由于评价因素的复杂性、评价对象的层次性、评价标准中存在的模糊性以及评价因素的模糊性或不确定性、定性指标难以量化等一系列问题,使得人们难以用绝对的“非此即彼”来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