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唐朝后期的政治与经济
《唐朝后期的政局》教学课件
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 政治腐败, 政治腐败,军事举措适当 直接原因: 直接原因: 节度使势力日益增大
2.安史之乱的经过
755
年 安 禄 山 范 阳 叛 乱
叛 军 攻 占 洛 阳 长 安
唐 军 收 复 洛 阳 长 安
史 思 明 再 次 叛 乱
763
唐 军 平 定 叛 乱
思考: 思考:
为什么力量如此强 大的叛乱被唐政府 平定了呢? 平定了呢?
另一方面军事举措不当: 另一方面军事举措不当: 一,外重内轻,导致节度使 外重内轻, 权利过大。 权利过大。 二,军备废弛。 军备废弛。
唐玄宗前、 唐玄宗前、后期统治行为对比表
前 期 励精图治 任用贤相 改革吏治 实行募兵制 大力发展生产、 大力发展生产、限制佛 教、大兴文治 后 期 不理朝政 任用奸相 朝政腐败 外重内轻、 外重内轻、军备废弛
3.安史之乱的影响
①北方经济的破坏 ②中央集权 大大削弱 ③边防空虚 ④客观 上对江南经济的开发起了一定 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B
唐朝由盛而衰。 唐朝由盛而衰。
思考: 思考:
安史之乱的性质是什么呢? 安史之乱的性质是什么呢?
二、藩镇割据
1.藩镇割据的形成
藩镇实际上就是割据势力, 藩镇实际上就是割据势力, 那么他们有什么特点呢? 那么他们有什么特点呢?
2.藩镇割据的特点
3.藩镇割据的危害
“户版不籍于天府, 户版不籍于天府, 税赋不入于朝廷” 税赋不入于朝廷” ①中央政府不能有效地 控制地方, 控制地方,严重削弱统治 力量 ②战争频繁
下一页
三、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
1.宦官专权
出现宦官专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出现宦官专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宦官专权的危害是什么? 宦官专权的危害是什么?
唐后期的发展趋势
唐后期的发展趋势唐朝后期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政治衰败、社会动荡、经济萧条和外族入侵等方面。
在政治衰败方面,唐朝后期统治者的能力和品德明显下降。
玄宗后期,宦官政权逐渐崛起,干政现象频繁发生。
宦官通过掌控内廷权力,干涉皇帝的决策,状如虎入室。
而玄宗晚年更是沉湎于后宫美色,对朝政漠不关心。
后来,中宗、睿宗、僖宗三朝也都由宦官干政,政权更加混乱,大臣们难以施展抱负,政治出现重重困境。
社会动荡是唐朝后期的另一个突出问题。
按照封建制度,世家豪门占据了大量土地财富,而农民则负担过重,生活艰难。
同时,藩镇割据现象普遍,藩镇割据的军阀们趁机强盗掠夺,对百姓实行高度压迫。
人民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经济方面,唐代后期是一个经济衰退的时期,造成这种衰退的主要原因有几个。
首先,政治的腐败导致了社会的混乱,阻碍了经济发展。
其次,农业生产遭受了严重破坏,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造成农田荒芜,粮食产量减少。
另外,税收加重,农民负担过大,导致其无法支撑起稳定的经济发展。
此外,商业和手工业也遭受到严重冲击,商业贸易受到限制,手工业生产也逐渐衰退。
这些因素导致了经济衰落,唐朝的盛世不再。
外族入侵也是唐朝后期的重要问题之一。
安史之乱后,西北边境频繁发生辽、吐蕃、回鹘等民族的入侵。
唐朝后期的皇帝们导致了对北方防线的疏忽,无法有效应对外族的侵略。
辽、吐蕃等民族在短时间内占领了大片领土,对唐朝的统治造成了巨大威胁。
同时,南方的岭南地区也频繁发生土著民族抗唐斗争,使得唐朝在南方的统治岌岌可危。
总之,唐朝后期的发展趋势是政治衰败、社会动荡、经济萧条和外族入侵。
这些问题相互交织,加速了唐朝的衰亡进程。
唐朝这一伟大的王朝在唐玄宗后期进入了一个充满动荡和动乱的时期,最终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第三讲 唐后期政治
河北地区
三 类 藩 镇
与中央对立, 与中央对立,长期割据 虽名藩臣, “虽名藩臣,羁縻而已 ” 中央直接控制, 中央直接控制,为唐后期立国之根本
东南地区 中原、西南、 中原、西南、 西北地区
中间状态。与中央存在摩擦, 中间状态。与中央存在摩擦,但未达到 割据的程度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
《新唐书》卷二一○《藩镇魏博列传序》 新唐书》卷二一○ 藩镇魏博列传序》 “安、史乱天下,至肃宗大难略平,君臣皆幸安,故瓜分河北地,付授叛 安 史乱天下,至肃宗大难略平,君臣皆幸安,故瓜分河北地, 护养孽萌,以成祸根。乱人乘之,遂擅署吏,以赋税自私, 将,护养孽萌,以成祸根。乱人乘之,遂擅署吏,以赋税自私,不朝献于 效战国,肱髀相依,以土地传子孙,胁百姓,加锯其颈,利怵逆污, 廷。效战国,肱髀相依,以土地传子孙,胁百姓,加锯其颈,利怵逆污, 遂使其人自视犹羌狄然。一寇死,一贼生,讫唐亡百余年,卒不为王土” 遂使其人自视犹羌狄然。一寇死,一贼生,讫唐亡百余年,卒不为王土”。 《新唐书》卷二一二《李怀仙传》 新唐书》卷二一二《李怀仙传》 “招还散亡,治城邑甲兵,自署文武将吏,私贡赋,天子不能制”。 招还散亡, 招还散亡 治城邑甲兵,自署文武将吏,私贡赋,天子不能制”
左、右卫 左、右骁卫 左、右武卫 左、右威卫 左、右 卫 左、右 卫 左、右 卫 左、右 卫
十 六 卫
高宗以后,随着战争的增多,兵役给农民造成的负担 越发沉重,各地出现了农民逃避兵役的情况,而且越 来越严重。
府兵之法浸坏,番役更代多不以时,卫士稍稍亡匿,至是益耗散, 府兵之法浸坏,番役更代多不以时,卫士稍稍亡匿,至是益耗散,宿卫不能 宰相张说乃请一切募士宿卫。 开元〕十一年(723),取京兆、 ),取京兆 给。宰相张说乃请一切募士宿卫。〔开元〕十一年(723),取京兆、蒲、同、 华府兵及白丁,而益以潞州长从兵,共十二万, 长从宿卫” 岐、华府兵及白丁,而益以潞州长从兵,共十二万,号“长从宿卫”,…… 明年,更号曰“彍骑” 明年,更号曰“彍骑”。
唐中后期的政治和经济(李艳洁)
宣宗 李忱 846年~859年:大中
懿宗 李漼 859年~873年 :大中 859 年 、咸通
僖宗 李儇 873年~888年:咸通 、乾符 、广明 、中和 、光启 、文德
昭宗 李晔 888年~904年 、龙纪 、大顺 、景福 、乾宁 、光化 、天复 、天佑
天宝危机与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与反藩镇的斗争
五胡乱华之际,胡酋尚受中国教育,尚知爱中国文化,尚 想造出一像样的政府,自己做一个像样的帝王。彼等尚能用 一辈中国留在北方的故家大族,相与合作。唐代的藩镇,其 出身全多是行伍小卒,本无教育,亦无野心,并不懂如何创 建像样的政治规模,只是割据自雄。……因其辖地之小,故 不感觉要政治人材,更不感觉要文化势力。如是,则大河北 岸从急性的反抗中央病,变而为慢性的抵抑文化病。从此以 下的北方中国,遂急激倒退,直退到在中国史上变成一个不 关重要的地位。这全是一百五十年武人与胡人兵权统治之所 赐。
四、唐朝中后期的政治、经济
• 一)天宝危机——序幕
• 二)安史之乱——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安史之乱的背景;爆发;相持与结束;影响
• 三)唐后期的政局变动与政策调整——中央与地方,中央内部矛盾问题
•
1、藩镇割据与反藩镇的斗争——中央与地方权力之争
•
2、宦官专权与反宦官集团的斗争——宦官势力与官僚集团的斗争
德宗 李适 780年~805年:建中 780年~783年 、兴元 784年 、贞元 785年~805年
顺宗 李诵 805年 :永贞 805年
宪宗 李纯 806年~820年:元和
• 穆宗 李恒 821年~824年 :长庆 •
敬宗 李湛 824年~826年:宝历 824年~826年
第三讲 唐朝后期政治
一、安史之乱
征兵制——募兵制
唐前期的军事制度是以府兵制为基础的,府兵制 是一种征兵制的兵役制度。 府兵制的特点:兵农合一的征兵制。 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上者,宿 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 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 ——《新唐书》卷五○《兵志》
府兵需要自备武器、甲胄和衣粮。 《新唐书》卷五○《兵志》: ‚人具弓一,矢三十,胡禄、横刀、砺石、大觿、毡帽、 毡装、行藤皆一,麦饭九斗,米二斗,皆自备,并其介胄、 戎具藏于库。有所征行,则视其入而出给之。‛
元和中兴
元和:唐宪宗年号 806年——820年
削 平 藩 镇 的 战 争
元和元年(806),平西川节度使刘辟叛乱。 元和二年,平浙西镇海军节度使李锜叛乱。
西川是关中的大后方,又是防御吐蕃的 前线;浙西是重要的财政供应地,这两 处的平定,加强了中央对这些重要地区 的控制,为更大规模的削藩准备了力量。
岑仲勉:乱因无非是 边兵失调,玄宗过于 信任安禄山,同时安 禄山又为中原地区之 繁荣富庶所引诱。
《剑桥中国隋唐史》 认为导致安史叛乱 的主要原因是玄宗 时期兵制的调整和 中央政权(杨国忠) 与安禄山关系的恶 化。其中关于兵制 调整的问题尤其被 认为是主要原 因。
《剑桥中国隋唐史》也对陈寅恪先生的观点提出了批 评 : “已故陈寅恪发展了夷狄论的另一深思熟虑的变种论点:八世 纪初期异族的迁入河北导致了最后使东北‘胡化’的过程。这 一过程到八世纪四十年代已发展到如此程度,以至充分了解这 一形势的唐朝廷只有树立一个羯胡(安禄山)作为保持控制河 北和东北的唯一办法。因此,陈寅恪所看到的夷狄因素不仅涉 及安禄山及其所属的兵将,而且还涉及整个这一地区的人口。 除了这类文化解说的高度主观性连同它的模糊和带激情色彩的 ‘胡化’观念外,陈寅恪这一引人注意的假设没有足够的证据 作为依据。他的叛乱前的证据所指的不是整个河北,而只是具 体地指边境地区;他用地叛乱后的材料——这是他论证的大部 分依据——则错误地把一些具体地后果归因于主观设想地文化 变化,而不是归因于这一区域取得的事实上的政治自治。”
唐朝后期的政局1.2.3
第三节唐朝后期的政局一、安史之乱1.原因①政治腐败②军事举措失当2.安史之乱的爆发及经过3.影响二、藩镇割据1.藩镇割据的形成2.特点3.影响三、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1.宦官专权2.“牛李党争”及影响四、唐末农民起义1.原因:土地兼并、吏贪赋重2.经过:鲁豫起义、流动作战、占领长安、建国“大齐”、未追唐军、兵败3.唐末农民起义的作用和影响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导入新课】提问:唐太宗和唐玄宗前期统治在用人问题上有何共同之处?或“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在用人问题上有哪些相同之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唐玄宗选贤任能,改革吏治。
唐太宗时,朝臣进谏成风,魏征被唐太宗誉为“人镜”;唐玄宗初期官吏多而滥,他采取精简官吏,定期考核等措施,裁汰冗员。
由于能采纳诤言,善用人才,政治较为清明,是唐前期一百年间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就是“得人者昌”。
唐玄宗统治后期情况怎样?为什么会出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走向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本节内容。
首先请看安史之乱。
【讲授新课】一、安史之乱提问:“安史之乱”发生在哪个皇帝统治时期?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布置学生看书,讨论并回答,教师板书、归纳)1.原因①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腐败②军事举措失当外重内轻军备废驰⎧⎨⎩唐玄宗执政廿余年以后,陶醉于业已取得的成就和王朝表面的繁荣,不再图进取,所谓“清静无为”,“渐肆奢欲,怠于政事”。
①更加推崇道教。
741年,玄宗命令设立专门研究道教的学校,命名为崇玄学,把它们作为国子监的一部分,以使考生按照明经科的模式,为参加关于道教经籍的专门考试(道举)作准备。
747年,《道德经》正式被宣布为最重要的经籍。
从743年起,老子被授予一系列越来越崇高的称号。
此外,在743年,玄宗采用新年号天宝,它具有道教的涵义,以表示其天命统治的性质有了变化。
②他还一反前期限制佛教的做法,对他在位期间传入的密宗佛教有很大兴趣。
唐朝后期的政局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式封建统治的基本特征,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式封建统治的基本特征, 君主一方面巩固统治,一方面却易于产生腐败, 君主一方面巩固统治,一方面却易于产生腐败, 自乱中央朝政,这在王朝的中后期是常见现象, 自乱中央朝政,这在王朝的中后期是常见现象, 唐玄宗后期也是如此。 唐玄宗后期也是如此。 经济: 经济: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统治 的经济基础,然而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的痼疾,唐末 的经济基础,然而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的痼疾, 更加严重,它一方面导致了均田制的破坏, 更加严重,它一方面导致了均田制的破坏,个体农民 无法维持,租庸调制崩溃,政府财政困难, 无法维持,租庸调制崩溃,政府财政困难,阶级矛盾 激化,农民起义爆发; 激化,农民起义爆发;一方面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发 使得割据势力壮大,削弱了中央集权。 展,使得割据势力壮大,削弱了中央集权。
①北方的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洛阳周围几百里内,不少州 北方的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洛阳周围几百里内, 县成了废墟。 县成了废墟。 中央集权大大削弱。参加平叛的唐军将领拥兵自重, ②中央集权大大削弱。参加平叛的唐军将领拥兵自重,叛军降 将也各霸一方,不服朝廷管辖。 将也各霸一方,不服朝廷管辖。 边防空虚。唐朝调边防军主力到内地平叛,留下老弱残兵。 ③边防空虚。唐朝调边防军主力到内地平叛,留下老弱残兵。 周边少数民族政权,趁机进扰,唐朝边疆地区不时告急。 周边少数民族政权,趁机进扰,唐朝边疆地区不时告急。 北方人口的南移, ④北方人口的南移,他们对江南经济的进一步开发起了一定作 用。
三、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 1.宦官专权 . 2.朋党之争 . 四、唐末农民战争 五、唐朝灭亡 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 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 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 统治力量, 统治力量,加速了唐 朝走向衰落。 朝走向衰落。
唐代晚期的政治经济转型与社会局势
唐代晚期的政治经济转型与社会局势唐朝历时长达两百余年,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历程千差万别。
其中,唐代晚期的政治经济转型和社会局势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时期。
唐代晚期的政治经济转型对于唐朝以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局势。
一、政治经济转型在唐朝晚期,新农田的开发和人口的增长导致土地与人口严重不匹配。
与此同时,中央政府的权威逐渐削弱,长江流域地区的豪强势力不断壮大。
唐朝晚期的政治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地方豪门的崛起。
他们在地方政治和军事上的影响力不断加强,甚至掌握了一些中央政府派遣到地方的官员。
豪门们常常在地方上建立自己的势力,与其他豪门之间为争夺势力和利益而展开斗争。
唐代晚期的政治经济转型还在财政和税收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唐朝中期,官僚阶层与豪门阶层之间的妥协导致一个相对平衡的局面,但是唐朝晚期,随着重农抑商政策的放弃,财政赤字加剧。
中央政府频繁地征收赋税,导致百姓的生活负担沉重,同时也助长了地方豪门的势力。
二、社会局势唐代晚期,社会的不稳定和混乱已经开始显现。
在这个时期,百姓们的生产力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土地和人口之间的比例失衡导致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很多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四处流浪,劫富济贫。
一些《新唐书》中的记述,例如“洞窟为家,食虫为生”,便可以看出当时农民的生活状况。
唐朝晚期,长江流域地区的豪门势力日益强大,与此同时,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控制力也不断削弱。
这就导致一些地方官员与地方豪门勾结起来,相互利用,甚至有些地方官员便直接听从地方豪门的指示。
这些有权有势的人物滥用职权,剥削百姓,治理不力,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
总的来说,唐代晚期的政治经济转型和社会局势都是非常复杂的。
在这个时期,豪门利益集团的崛起和百姓的疾苦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唐朝后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政治的动荡和社会的分裂。
第三节唐朝后期的政局教案1
第四章★第三节唐朝后期的政局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安史之乱的原因、经过及影响;藩镇割据及其严重后果;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战争及其主要特点;唐朝灭亡。
二、能力培养目标1.对比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的统治状况,分析唐玄宗这个历史人物,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地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历史事件因果联系的能力。
3.通过对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的介绍,指出它们都是唐朝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培养学生运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以王仙芝、黄巢起义所体现的平均思想和流动作战的特点,与学过的农民战争进行比较,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综合分析和评价古代农民战争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1.唐玄宗后期的政治腐败以及开元年间开始的军事举措失当,酿成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
2.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是唐朝统治集团内部的激烈斗争,大大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导致一度称雄世界的唐王朝走向灭亡。
3.唐末农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的统治(特别是士族势力)。
这次农民战争所体现的“平均”思想及流动作战的特点,在古代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的影响;藩镇割据的严重危害。
难点:军事举措失当是造成安史之乱的重要原因,应从起因、发展给学生作一简明的解释;对唐玄宗、黄巢的评价。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教师:将有关地图、表格制成幻灯片、“唐朝前期的繁盛”多媒体课件。
学生:复习唐朝前期盛世概况和预习新课;收集安禄山、杨贵妃、黄巢等人的资料。
教学设计从两方面理解唐朝后期的政局:一方面是统治阶级的矛盾斗争,包括中央政权与地方藩镇的对抗,中央内部的矛盾,藩镇与藩镇的混战;另一方面是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
这些矛盾斗争构成了唐朝后期的政局。
然后,分析这些矛盾斗争的表现、因果联系和最终结果。
中央集权削弱,其原因是藩镇强大,而藩镇强大则是安史之乱的恶果,因此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高中历史人教版:4.3 唐朝后期的政局1
★第三节唐朝后期的政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安史之乱爆发的背景、经过和影响。
2.掌握藩镇割据局面出现的原因、表现及其严重后果。
3.掌握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及不良影响。
4.掌握唐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特点和意义。
德育目标1.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和影响,了解安史之乱的主要原因是唐玄宗后期的政治腐败。
安史之乱的重要影响是导致唐朝由盛而衰。
从而认识:政治清明则昌盛,政治腐败则衰弱。
2.分析藩镇割据的影响,认识:割据分裂、混战将削弱政府的统治,也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了无穷灾难。
3.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这些唐朝统治集团内部的激烈斗争,导致一度称雄世界的唐王朝走向灭亡。
认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要繁荣昌盛,必须上下团结一心。
4.唐末农民战争,瓦解了唐王朝的统治,也沉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在这次农民战争中所体现的“平均”思想和流动作战的特点,在古代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体现了农民战争水平的不断发展。
能力目标1.指导学生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的统治状况,分析、评价唐玄宗这个历史人物,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地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3.指导学生分析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出现的原因和性质,指出它们都是唐朝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从而培养学生运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指导学生把唐末农民战争与以往学过的农民战争相比较,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综合分析和评价古代农民战争的能力。
●教学重点1.安史之乱的社会影响。
2.藩镇割据的危害。
●教学难点1.安史之乱的原因,为什么军事举措失当是造成安史之乱的重要原因。
2.对唐玄宗的评价。
3.弄清楚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农民起义的内在联系。
●教具准备1.投影仪。
2.地图:《唐朝疆域图》。
3.课前准备好的投影图片:《唐朝历史发展简图》《唐玄宗前、后期统治行为对比表》《“安史之乱”经过示意图》。
唐朝的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
唐朝的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遗产。
本文将从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两个方面来阐述唐朝的历史。
一、政治制度唐朝的政治制度以“三省六部制”为基础,即由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和吏部、礼部、房部、兵部、刑部、工部六个部门组成的政府机构。
其中,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三省为朝廷的最高机构,负责颁发诏令,形成法律制度。
而其他六部则是具体的行政部门,负责管理国家的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
唐朝还设立了地方行政机构,由刺史、州、县三级官员组成,负责管理地方政务。
这一制度在唐朝中期发展得非常完备,为地方政治的稳定和中央政府的控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另外,唐朝的科举制度也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制度之一。
唐朝的科举制度基本按照文章起草与应考程序来组织,考试包括两次,一次为乡试,一次为会试,而最后获得进士头衔回到京城后还要经过童子试和礼部试等环节才能成为正式的官员。
这一制度让人才得到了更好的培养,也为后来的明清时期奠定了基础。
二、经济发展唐朝的经济发展得以快速推进,得益于其在政治制度上的一系列变革。
唐初时期的土地制度变革,实行“均田制” 以及加强女子地权的改革,使得土地所有权更加平均,繁荣了农业经济。
同时,唐朝还鼓励海外贸易,特别是丝绸之路的贸易,使得唐朝的财富不断积累。
此外,唐朝在文化和艺术方面也达到了了一个高峰,世界著名的唐三彩和唐墓画像等都是唐代艺术的珍品。
这些作品的创作和保存也为当地的工匠、商人创造了很大的财富。
总的来说,唐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为中国历史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唐朝的文化艺术遗产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和资料。
看到今天的中国再忆唐朝的历史,我们应该倍加珍视这一历史时期的劳动成果,把它们作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文化遗产,当作中华民族的自豪和骄傲。
《唐朝后期的政局》课件
财政分权
地方财政独立,削弱了中 央政府的财力,导致中央 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下降 。
官僚制度的变化
官员冗员现象
唐朝后期,官员数量庞大,冗员 现象严重,导致政府效率低下。
贪污腐败盛行
官员贪污腐败现象严重,导致国 家财政困难,加剧了社会矛盾。
官品制度的变化
唐朝后期,官品制度发生变化, 官僚等级更加复杂,加剧了官员
之间的矛盾和纷争。
02
宦官势力的崛起
宦官势力的形成
唐中宗时期
安史之乱后
宦官开始参与政治,逐渐形成一股政 治势力。
宦官势力逐渐成为唐朝后期政治的重 要力量。
唐玄宗时期
宦官势力进一步扩大,开始掌握军权 。
宦官势力的壮大
掌握禁军
农民起义军逐渐形成了较为严密的军事组织和作战体系,采用灵 活机动的战术,不断壮大力量。
农民起义的社会影响
农民起义的发展加剧了唐朝社会的动荡,加速了唐朝的灭亡进程 。
唐朝的灭亡
1 2
唐朝灭亡的原因
唐朝后期政治腐败、军事力量衰弱、经济崩溃, 加上农民起义和外族入侵的打击,导致唐朝的灭 亡。
唐朝灭亡的过程
03
藩镇割据的形成与影响
藩镇割据的形成
唐朝中后期的政治腐败
地方官员贪污腐化,导致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为藩镇割据 提供了温床。
军事制度的改变
唐朝中后期实行募兵制,将领掌握大量军队,逐渐形成割据势力。
地方豪门势力的崛起
地方豪门势力在地方上掌握经济、社会资源,逐渐形成割据势力。
藩镇割据的发展
藩镇之间的相互攻伐
农民起义的导火索
高三历史课件:唐朝后期的政局
2、安史之乱的经过 渔阳鞞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长恨歌》 时间: 755-763年 叛军将领:安禄山、史思明
过程: 安、史: 范阳 唐玄宗: 西逃 潼关 马嵬驿 长安 蜀中洛阳
3、阅读课本65页倒数第二段.归纳安史之乱的影响(用 词语表述) (1)经济影响(北方、南方); (2)政权削弱;(3)边防空虚。
唐太宗说:“为君之道, 必先存百姓,若损百姓 以捧其身,犹割股以啖腹, 腹饱而身毙”;
唐初统治者反复强调“存 百姓”思想,并实施了一系列 政策,从而出现盛世。我们能 否认为唐朝“盛世”的出现意 味着已解决了民生问题?请 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1、在封建社会中是不可能彻底解决的。封建盛世 出现很大程度取决于统治者自身素质、统治政策 的调整和政治制度的建设,具有相当的偶然性; 2、而且封建统治政策的调整仅仅是暂时减轻对 农民阶级的剥削,缓和社会阶级矛盾,从而推动了 经济的发展;而不可能从根本上加以解决,这是 由于封建制度是剥削制度的本质所决定的;
唐朝后期的政局
一.安史之乱 1.阅读64页—65页,找出安史之乱的原因
(1)唐玄宗后期的腐朽统治
天宝危机
唐玄宗任用李林甫(“口蜜腹剑”) 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 “天生丽质难自去,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引述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句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从以上材料中可以看出什么?
杨国忠
朝政腐败,预伏着危机。
“开元盛世”是哪个皇帝在位?
思考
唐玄宗前后期行为对比表
前期 后期 日益奢华
唐玄宗
崇尚节俭
励精图治
任用贤相 整顿吏治
高三历史第四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唐朝后期的政局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三历史第四章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唐朝后期的政局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四章第一节短暂的隋朝第二节唐朝的开国和盛世第三节唐朝后期的政局二. 重点、难点:1. 重点:隋朝大运河、贞观之治、开元盛世2. 难点: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理解和认识第一节短暂的隋朝(一)隋的建立和统一1. 隋的建立和统一情况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年号开皇,定都长安。
杨坚即隋文帝。
隋文帝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国力日强。
589年,他派杨广率军攻入建康灭陈,统一南北。
2. 隋统一的原因主要有首先,魏晋南北朝后期,各族人民共同生活,互相融合。
南北统一条件成熟。
其次,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为隋的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第三,隋文帝加强军队建设,做好了渡江作战的准备。
第四,陈朝君臣生活腐化,政治腐败,军队纪律松弛,不堪一击。
3. 隋统一的意义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的分裂局面,有利于国家统一、安定和社会发展。
(二)隋朝的建设隋文帝在立国初年开始了多项建设。
隋炀帝时,建设规模更加扩大。
隋朝重要的建设项目有:1. 兴建两都:长安大兴城,东都洛阳。
隋初,文帝令著名建筑师宇文恺主持营建大兴城。
炀帝时,又令宇文恺营建东京洛阳城。
两都宏伟壮丽,是当时世界上闻名的大都市。
2. 广设仓库。
隋朝在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有洛口仓、含嘉仓等。
仓库规模之大,积储之多,前所未有。
3. 开通运河。
隋炀帝于605年至610年,开通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连成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大运河全长四五千里,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大运河。
学习中扩展思维:大运河开凿的条件、地理范围怎样?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如何?如何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大运河开凿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
条件:①我国的主要河流,其流向基本上是自西向东,南北交通不便。
南朝以来,江南经济地位不断提高,而隋朝政治中心在北方。
因此,开通运河势在必行。
②隋朝完成统一,社会秩序逐步稳定。
唐朝的政治改革和经济发展
唐朝的政治改革和经济发展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王朝,不仅在文化和艺术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政治和经济角度来看,唐朝也有着非常出色的表现。
唐朝政治改革和经济发展都是其独特的特点,这也是唐朝得以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政治改革唐朝的政治改革主要是指唐太宗、唐高宗和唐玄宗三位皇帝的改革措施。
唐太宗时期,通过实行农田制度,使得土地得到更好的开发和管理,并增加了税收,提高了国家的财政支出。
此外,唐太宗还在政治上采用了“唐分官制”,通过削弱大臣的权力,强化地方官的权力,从而增加了政府对地方的掌控力。
唐高宗时期,进行了一系列的农业和商业改革。
在农业方面,他规定了“坊田制”,通过将土地均匀分配到每个农民,避免土地集中到少数人手中,使得农民有了更好的生计保障,同时增加了国家对土地的资本投入。
在商业方面,唐高宗还设立了行商局,规定了行商规章,从而保障了商人的利益,使得商业经济得以发展。
唐玄宗时期,通过对政治制度的再次改革,使得唐朝政治更加成熟和健全。
他采取了多元化的政策,缓和了唐朝的政治压力,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
此外,他还注重文化建设,培养文化人才,创造了一个知识激活和文化繁荣的环境,使得唐代文化更加发达、精深。
二、经济发展唐朝的经济发展在当时可以说是领先世界,不仅出口物资丰富,而且对外贸易也十分活跃。
唐朝对外输出了大量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以及文化方面的书籍和技术知识等,成为了当时亚洲最发达的经济体之一。
此外,唐朝还在交通运输方面进行了大力度的改革,修建了大量的道路和渠道,使得商品更加容易流通,推动了经济的步伐。
唐朝通过政府干预,积极发展农业和工商业,使得经济十分繁荣。
唐朝对农业实行了“农田制度”和“坊田制”,对商业则设立了“行商局”,为经济建设增添了生机。
唐朝在纺织、陶瓷、烧酒等方面也为后世留下了精湛的技艺和技术,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
唐朝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逝去,但是它的政治改革和经济发展却成为了后世引领中国经济起飞的典范。
第三讲唐朝后期的政治与经济
改革趋势
唐政府依户等高下征收户税,按田亩多少起征地税, 不会因为有课户和不课户、课口和不课口的分别而 有所免除,因此在不课户、不课口日多,课户、课 口日少的情况下,户税与地税的剥削面远远要大于 租庸调的剥削面。在政府税收的比重中,户税和地 税的地位大大重要起来,而逐渐成为唐王朝的两项 税收了。……唐政府在户税、地税方面的收入日益 增多,而在租庸调方面的收入却日益减少,这说明 租庸调制已经走到它的尽头,不得不用别的赋税制 度来替代它了。 ——王仲荦《隋唐五代史》
“甘露之变”
(三)、牛李党争
今人不同意见: 1、牛僧孺出身进士,代表庶族,有改革倾向; 李德裕出身门宦,代表士族,有保守倾向。 2、牛僧孺才能低下,李德裕才能卓越,有进 步倾向。 3、李党略胜牛党。 4、统治阶级内部争夺权力的斗争,双方皆以 派别来定好恶。对两者褒贬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绝对化。
四、唐中后期的财政经济改革
“二王八司马”事件
唐文宗时,南衙北司之争更为激烈。835年, 文宗与宰相李训和郑注策划, 诈称金吾卫衙 中石榴树夜降甘露,企图诱使中尉、枢密使 仇士良等大宦官前往观看,然后以伏兵诛杀, 不料被仇士良等发觉,宦官挟持皇帝,命禁 军将李、郑等大批朝官和家属近干人诛杀殆 尽。史称“甘露之变”。 从此宦官愈发专横, 南衙也日益成了北司的附属。
税丁
税产
舍人税地
评价:
对于两税法的评价古今有不同的观点。陆贽和王夫之 都认为这是将不合法的赋税合法化的敛财之法,他 们的看法是:“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最多 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 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 六条· 论两税之弊须有厘革》),“两税之法,乃取 暂时法外之法,收入于法之中” (王夫之《读通鉴 论》卷24)。
唐朝的制度与繁荣时期的经济发展
唐朝的制度与繁荣时期的经济发展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期,也是一个经济繁荣兴盛的时期。
唐朝制度的完善和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了唐朝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本文将介绍唐朝的制度以及繁荣时期的经济发展。
一、政治与制度1. 官制体系唐朝借鉴了汉朝和隋朝的制度,建立了严密的官制体系。
官员分为九品官和三省(中书省、门下省、税务省),形成了一套科举制度。
这一制度确保了官员的选拔公正和能力较高,为政府提供了稳定和高效的管理。
2. 土地制度唐朝采用了均田制,实行了官田、私田和公田三种土地制度。
官田归中央政府所有,私田归农民所有,而公田则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这一制度确保了土地的合理分配和管理,提高了农业的生产力。
3. 考试制度唐朝实行科举制度,选拔官员主要依靠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分为殿试和乡试,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而乡试则在各地进行。
科举制度不仅提高了官员的素质,也为社会提供了晋身的途径,鼓励了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流动性。
二、经济发展1. 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唐朝时期,中国的丝绸之路非常繁荣。
丝绸之路开始于中国,经由陆路和海路连接了中国和欧亚大陆的许多国家和地区。
这一贸易通道带来了丰富的商品和文化交流,促进了东西方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2. 农业生产的改进唐朝实行了均田制和免役法,减轻了农民的负担,鼓励农业生产。
在这一时期,农民开始推广水利灌溉和耕作技术的改进。
同时,唐朝还大力发展果树、茶叶和蚕桑产业,提高了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产量。
3. 商业与手工业的繁荣在唐朝,商业和手工业的繁荣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通过丝绸之路和内河交通,大量的商品被运送到各地。
同时,手工业也得到了发展,如造纸术、瓷器制造、铜铁冶炼等都取得了重要进展。
这些行业的发展为经济的繁荣提供了支持。
4. 贸易与货币的发展唐朝时期,对外贸易活动日益繁荣。
唐朝通过丝绸之路与西亚、印度等地进行了广泛的贸易,促进了商品和文化的交流。
同时,唐朝也建立了统一的货币制度,发行了铜钱和贵金属货币,促进了贸易的便利和经济的循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军事布局的改变 723年,唐玄宗首先招募关中一带府兵和白丁
组成“长从宿卫”,代替以往宿卫京师的府 兵,后改称为“彍骑”。 737年,又下令招募长守边镇的“长征健儿”, 由国家供给衣粮,家属愿同去者拨给田地屋 宅,士兵开始向职业军人演变。
兵役制度的改革在军事上起过积极作用,在一 定程度上也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导致朝廷 和地方军事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原先 集中大部分府兵,足以压制四方的关中仅剩 下十几万彍骑护卫,其军事训练不足;而不 断和少数族打仗的边疆军队却集中了精兵强 将达五十余万。
早已丧失强大中央武装的唐朝廷只能依靠藩镇之间互 相制约来维持内外局势的平衡,而再无解决藩镇势 力的可能。
2、政治经济后果与文化影响
战争给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破坏,原富庶繁荣的关中、 中原地区几经浩劫,户口急剧下降,黄河流域从此 失去了全国经济发展中心的地位。
唐中央集权体制大为削弱。朝廷中宦官势力抬头,专 掌禁军,左右政治。地方上安史虽灭,其降将旧部 仍控制河北,其它地区也藩镇纷起,北方割据形势 已无法改变。
德宗削藩的尝试以失败而告终,唐王朝险些灭亡,经 过这些事变,对藩镇也是一味姑息。
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三、唐后期的政治困扰
(一)、藩镇割据与反藩镇的斗争、元和中兴 (二)、宦官专权与反宦官集团的斗争 (三)、牛李党争
(一)、藩镇割据与反藩镇的斗争、元和中兴
763年十月,吐蕃攻破长安,代宗出逃陕州(河南三 门峡),十二月,代宗回长安。不久,仆固怀恩和 回纥联军攻唐,765年,仆固怀恩病死,退兵。
另外开元天宝年间,唐廷陆续在沿边设置了九 处节度使和一处经略使。节度使长期统帅招 募来的士兵,军队渐成私人武装,成为一种 隐患。
内重外轻
外重内轻
二、安史之乱755-763
(一)、安禄山其人 (二)、安史之乱大事记 (三)、安史之乱的影响
(一)、安禄山其人
“安禄山,营州杂种胡也,小名轧荦山。母阿史 德氏,为突厥巫,无子,祷轧荦山神,应而 生焉”。
“长而奸贼残忍,多智计,善揣人情,解九蕃 语,为诸蕃互市牙朗”。
“玄宗每令作胡旋舞,其疾如风”。 ——(唐)姚汝能《安禄山事迹》
(二)、安史之乱大事记
(二)、安史之乱大事记
(三)、安史之乱的影响
1、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乱,主要依靠河北以外的其他缘边 军镇,平叛使这些军镇势力增长很快。叛乱尚未结 束,限制新起军阀就开始成为唐统治者关注的新焦 点,同时为了应付吐蕃对两京日益严重的威胁,唐 廷迫切要求了结河北战事。
府兵制的瓦解与均田制的破坏有一定联系,也与唐朝 边境军事形势的变化有关, 综合起来是:
1、唐帝国边防战线越拉越长,府兵制的征调体制和 原有员额已无法应付。
2、战争规模和时间迫使府兵转为长期屯戍,也影响 了上番宿卫的轮换。
3、原有的勋赏优恤制度不能坚持,府兵丧失积极性。 4、均田制的破坏损坏了府兵的兵员和后勤基础。
朔方节度使 河西节度使
⑴庆王李琮
唐
⑵废太子李瑛
玄
宗
⑶太子李亨
⒅寿王李瑁
天宝年间与太子之位斗争有关的几位皇子
天宝年间唐中央地方几派势力联系与矛盾示意图
太子李亨
西北军镇
哥 舒 翰
安 禄 山
东北军镇
杨 国 忠
李 林 甫
西南军镇
图 联系
支持
例 矛盾
突 厥
突 厥
奚 契
靺
史朝义一死,唐廷便公布了厚待降将,不予追究的政 策。分别授安史旧将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驻所魏州, 今河北大名)、李宝臣为成德节度使 (驻所恒州,今 河北正定)、李怀仙为卢龙节度使 (驻所幽州,今北 京),史称“河朔三镇”。
在河朔藩镇之外,唐朝廷要卫护边疆,需继续维持边 地原有诸镇;鉴于安史之乱外强内虚的教训,又要 保持平叛中在中原地区设置的新军镇,从而使全国 藩镇增加到四五十个;缘边节度使体制遂演化成天 下藩镇林立。
2、周边战事频繁,朝廷开支猛增,均田农民 不堪赋役。
3、土地兼并加剧。
4、租佃关系发展较快。丧失土地的农民或成 为佃客、雇工,或沦为流民,天宝年间四处 流散者有数百万,均田制已无法维持。
天宝政局742-756
1、均田制的破坏
2、府兵制的瓦解
均田令
授田不足
土地兼并
战事频繁
赋役沉重 租佃关系发展
农民逃亡
内地动乱导致边防空虚,唐帝国陇右河西走廊尽失于 吐蕃,不但无法控制西域,关中也不时受到侵扰。
以安史之乱为转折点,唐王朝从此一蹶不振。
唐地方行政制度发生变化,全国大部分州县都 设置节度、观察、防御、团练、经略等使, 出现“为使则重,为官则轻”的现象。
不仅如此,北方地区,尤其是河北地区的文化 与社会风气渐趋胡化,陈寅恪指出“河北社 会通常情态,其尚攻战而不崇文教,质言之, 即渐染胡化深而汉化浅也……唐代安史乱后 之世局,凡河朔及其他藩镇与中央政府之问 题,其核心实属种族文化之关系也。” (陈
均田制瓦解
经济危机 军事危机 政治危机
天宝政局:盛世的隐忧 从李林甫到杨国忠:不正常的政治空气与决策机制
唐玄宗时期重要少数族节度使情况表
姓名
民族
担任或曾担任职务
安禄山 粟特突厥混血
平卢节度使 范阳节度使 河东节度使
哥舒翰 突厥于阗混血
河西节度使 陇右节度使
高仙芝
高丽
安西节度使 河西节度使
安思顺
突厥
肃宗、代宗时期的姑息之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 大者建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 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 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天 子顾力不能制,则忍耻含垢,因而抚之,谓之姑息 之政。盖姑息起于兵骄,兵骄起于方镇,姑息愈甚, 而兵将愈俱骄。由是号令自出,以相侵击,虏其将 帅,并其土地,天子熟视不知所为,反为和解之, 莫肯听命”。
第三讲 唐朝后期的政治和经济
一、唐中后期田制与军制的变化 二、安史之乱 三、唐后期的政治困扰 四、唐中后期的财政经济改革
一、唐中后期田制与军制的变化
(一)、均田制的破坏 (二)、府兵制的瓦解 (三)、军事布局的改变
(一)、均田制的破坏
原因:
1、唐初地广人稀,国家控制大量土地,均田 制得以有效推行。唐中期后,随着社会商品 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对农民授田不足的情 况日益严重,逃户日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