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人种
世界人种博物馆——印度
世界人种博物馆——印度作者:崔炳忠来源:《地理教育》2009年第04期从外表来看,印度人的肤色普遍较黝黑,但大多数却并非黑色人种。
此外,作为我国的近邻,印度人又并非与我国一致的黄种人。
据考古发现,古印度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人类居住,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迹几乎遍及整个南亚次大陆。
尽管印度的北部、西北部和东北部都是崇山峻岭,其余地方则被海洋环绕,使印度与外界隔离,但是,由于古代印度分裂多、统一少,北部连绵不断的群山之间仅有的几处山口,就成了外部人骚扰印度的通道。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印度曾屡遭异族的入侵和占领,不同人种先后进入印度,并不断彼此融合,形成了许多混合人种。
所以,今天的印度人种繁多、血统混杂,在印度居民中,可以看到多个人种的特征。
印度到底有哪些人种,至今仍说法不一。
但是,多数学者认为,印度主要有五类人种,即尼格利陀人、原始澳大利亚人、达罗毗荼人、印度雅利安人以及蒙古人种。
从他们的肤色、眼色、毛发、头型、脸型等体质特征(见下表)来看,蒙古人种属于黄色人种,印度雅利安人属于白色人种,尼格利陀人、原始澳大利亚人和达罗毗荼人则属于或接近于黑色人种,即三大人种(黄种、黑种、白种)印度都有。
在众多人种中,谁是印度最早的居民呢?关于这个问题,专家们也众说纷纭、各执一词,有人认为是尼格利陀人,有人认为是达罗毗荼人,也有人认为是原始澳大利亚人。
但是,不管怎么样,学者们一致认为,是达罗毗荼人在印度西北部发展了哈拉巴文化。
哈拉巴文化是印度河流域早期文明的总称,这种文明主要分布在印度河两岸,以南部的摩亨佐·达罗和北部的哈拉巴为中心。
20世纪以前,人们根本不知道历史上曾经有过哈拉巴文化。
1921年开始,考古学者在印度河流域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工作,哈拉巴文化才逐渐为世人所知。
从考古发掘的材料来看,哈拉巴文明已经进入了城市文明时代,哈拉巴古城和摩亨佐·达罗古城是其文明的典型代表。
哈拉巴文化是典型的青铜文化,当时已有大量的铜器和青铜器,如匕首、箭镞、矛头、镰刀、锯子、斧、凿、鱼钩等。
印度是什么人种
印度是什么人种印度人属于白色人种。
在长期的自然环境影响下,4000年前本为白色人种的印度居民逐渐演化出了漆黑的肤色,从而形成了印度人是黑色人种的假象。
印度人的祖先是格利陀人,其次是原始澳大利亚人,也有一部分人是达罗毗荼人。
在长期的自然环境影响下,4000年前本为白色人种的印度居民逐渐演化出了漆黑的肤色,从而形成了“印度人是黑色人种”的假象。
与中华民族相比,印度的色系来源较为复杂,并且其祖先有各种各样的人种。
不同血统混在一起,才诞生了印度这个国家和印度人。
人种是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所划分的人群,世界上的居民可分为黑色人种、黄色人种和白色人种。
印度的礼仪与习俗印度习俗有很多,印度是一个讲礼节的民族,又是一个东西方文化共存的国度。
有的印度人见到外国人时,能用标准的英语问候“你好”有的则用传统的佛教手势--双手合十。
印度教徒见面和告别多施双手合十礼,并互相问好祝安。
行礼时要弯腰触摸长者的脚。
印度人在双手合十时,总是把双手举到脸部前才算合十。
这种招呼,显得比握手高尚、文雅,令人有一种“仙风道骨”之感。
你必须注意的是,切莫在双手合十的时候,也同时点头(外国人在印度常有这种动作,容易引起当地人的嗤笑),那就破坏了亲切和气的气氛,显得有点不伦不类了。
在印度,迎送贵宾时,主人献上花环,套在客人的颈上,妻子送丈夫出远门,最高的礼节是摸脚跟和吻脚。
现在,城市中男女见面已多实行握手,表示亲热时还要拥抱。
在大多数地方,男人相见或分别时,握手较普遍。
男人不要和印度妇女握手,应双手合十,轻轻鞠躬。
男人不要碰女人,即使在公共场合也不要和女人单独说话,妇女很少在共场所露面。
印度全国约有180种语言,700多种方言。
分属印欧语系、达罗毗荼语系、汉藏语系和南亚语系。
官方语言为印地语和英语。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公元前2000年左右,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
印度人种分为五大类,具体如下:1、尼格利陀人,其基本特征是身材矮小。
2、原始澳大利亚人,由于身体特征和澳大利亚的土著人非常相似由此而得名。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7章《印度》(第1课时)课件
A( )
A.恒河平原 B.印度河平原 C.德干高原 D.湄公河平原
A • 4.根据河流流向判断,图1中B处地势特点是 ( ) A.西高东低 B.中部高、四周低
C.北高南低 D.东西两侧高,中间低
B • 5.如图为印度剖面图,判断A、B表示的方向是( ) A.A─东 B─西 B.A─北 B─南
C.A─南 B─北 D.A─西 B─东
A.巴西、印度、南非 B.南非、巴西、印度 C.印度、巴西、南非 D.巴西、南非、印度
2015年,我国多家手机厂商先后改变了与印度手机公司合作模式, 由整机运往印度销售改为在国内将SKD(半散装件)做好,然后运往 印度,再在印度当地完成最后的整机组装和销售。截至2016年11月, 我国品牌智能手机在印度市场的出货量总计占据51%的份额,这是中 国品牌手机首次在印度市场占据半壁江山。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4.我国品牌智能手机在印度市场竞争力较强,主要原因
A.印度人工成本更低 B.印度土地价格更低 C.印度手机市场广阔 D.避免关税政策调整影响
3. 印度的地势特点是( D) A. 西高东低 B. 东高西低 C. 南高北低 D. 北高南低
对点训练2.南亚的地形与河流
D • 2. 图中所在的半岛是 ( ) A.世界第一大半岛阿拉伯半岛
B.世界第一大半岛印度半岛
C.亚洲主要半岛中南半岛
D.亚洲主要半岛印度半岛 • 3. 图中A河主要流经的地形区是
印度
海陆位置 海陆兼备
阿拉伯海
孟加拉湾
印度洋
印度的地理位置
0° 印度在世界的位置
半球位置
东半球和北半球
海陆位置 亚洲南部,东临孟加 拉湾,西临阿拉伯海, 南临印度洋
经纬度位置
大致位于70°E—90°E, 10°N—30°N之间 位于热带、亚热带
印度地理知识
印度地理知识1、概况:位置――亚洲南部,三面临海,大部分地区地处热带和亚热带。
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目前人口超过十亿,居世界第二位。
恒河是印度的母亲河。
印度人属于白色人种。
2、地形特点:自南向北明显的分为三部分:北部山地:喜马拉雅山;中部平原:恒河平原;南部高原:德干高原。
3、气候特点: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旱季10月-次年5月;雨季6-9月)。
4、世界文明古国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次于中国,本世纪中叶可能超过中国5、农业耕地面积占一半以上,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气候多样,地形有差异,利于多种作物种植水旱灾害多发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水稻、小麦、棉花、黄麻、茶叶)水稻:分布在降水较多的东北部及半岛沿海地区小麦、甘蔗:恒河平原、印度西北部棉花:德干高原西北部黄麻:恒河三角洲,世界首位茶叶:布拉马普特拉河两岸山坡6、发展中的工业矿产:主要有煤、铁、锰等,分布在德干高原东北部——印度东北部钢铁、机械工业中心独立前:只有采矿业和纺织业独立后: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轻重工业都较发达的工业体系。
核能、航天初具规模,信息产业蓬勃发展。
以东北部的加尔各答和西部孟买为中心的传统工业,南部以班加罗尔为中心是新兴工业区新德里:首教,位于印度西北部,东南的阿格拉有著名建筑泰姬陵——铁路交通中心加尔各答:位于恒河口,麻纺织工业中心和重要海港,人口最多城市——黄麻产地孟买:位于西部沿海最大海港和棉纺织工业中心——德干高原西北部棉花产地印度地理知识点:地理环境位置境域印度地处北半球,位于北纬8°24′~37°36′、东经68°7′~97°25′之间。
印度是南亚地区最大的国家,面积为298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7位。
地形从喜马拉雅山向南,一直伸入印度洋,北部是山岳地区,中部是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及其东西两侧的海岸平原。
平原约占总面积的40%,山地只占25%,高原占1\3,但这些山地、高原大部分海拔不超过1000米。
了解印度有几大人种
了解印度有几大人种在印度辽阔的国土上,曾发现大约50万年以前的人类遗迹,数千年来,又有不同人种不断进入印度,而且不断彼此融合,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印度有几大人种的相关介绍,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了解印度有几大人种1:维达人Vedda南亚斯里兰卡的少数民族。
又称吠陀人。
人数极少。
居住在斯里兰卡东南部低洼地带,以巴杜拉最为集中。
属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维达类型。
原有语言已丧失,被称为维达语的僧伽罗语方言中只残留一些词语,无文字。
迷信万物有灵,行祖先崇拜。
佛教和印度教因素已渗入其原始信仰之中。
相传维达人的祖先早在斯里兰卡岛尚未与南亚次大陆分离之前,就已生活在从印度中部直到斯里兰卡的土地上。
公元前5世纪左右,来自次大陆北部的雅利安人(僧伽罗人的先民)进入斯里兰卡后,维达人被排挤到中部山区。
16~17世纪后,葡萄牙、荷兰和英国殖民主义者相继入侵,推行种植园经济,破坏大片森林,维达人的采集渔猎生活受到干扰,生活极为困难,最后被迫迁至东南部贫瘠地带。
历史上,维达人与僧伽罗人的先民已有相当程度的融合,对僧伽罗人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
维达人分若干外婚制母系氏族,以野猪、孔雀等图腾命名。
物质文化和生活方式极为简单。
按谋生方式,可分为农村维达人和森林维达人。
前者定居务农,同时从事采集、狩猎,饲养牛和家禽。
森林维达人多住山洞石穴,穿树皮纤维,主要从事射猎,善用弓箭,同时进行采集和养蜂。
能粗制陶器。
20世纪仍钻木取火,进行无言贸易。
行一夫一妻制,婚后从妻居,交表亲也普遍。
禁忌堂表亲和姨表亲,多有妻姊妹婚和夫兄弟婚现象存在。
人死后留置所居山洞,他人迁走。
了解印度有几大人种2:安达曼人Andamanese南亚印度少数民族。
居住在印度安达曼群岛。
人数极少。
属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尼格利陀类型。
使用安达曼语,语言系属未定。
无文字。
信鬼神和巫术,惧怕树林、海洋、疾病和祖先“鬼魂”。
安达曼人原分10个部落,每个部落占有一定的区域。
部落之下分为若干地方集团,由头人管辖。
印度竟然有一百多个民族?
印度竟然有⼀百多个民族?印度和中国⼀样有着古⽼的⽂明,印度⼈的信仰主要为印度教。
对印度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的好奇,也包含着对其民族的好奇。
在印度都居住着哪些⼈?他们是从哪⾥来的?等等这⼀系列的问题常常在脑海⾥浮现。
印度为⼈⼝⼤国,国⼟⾯积是南亚次⼤陆最⼤的国家。
因此,印度是由100多个民族构成的统⼀多民族国家,⽐中国的56个民族还要多。
但主要民族为印度斯坦⼈,泰卢固族,孟加拉族,马拉地族,泰⽶尔族,⽐哈尔⼈。
今天咱们就来探究⼀下印度主要的这六个民族。
⼀、印度斯坦⼈印度斯坦族(Hindustani)主要分布在恒河中上游的印度语区域,印度北⽅邦、中央邦、哈利亚纳邦、⽐哈尔邦和拉贾斯坦邦等地也有印度斯坦⼈,语⾔主要为印地语。
多数⼈信奉印度教,部分⼈信奉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和耆那教等。
根据印度官⽅的⼈⼝普查显⽰,印度斯坦⼈约占印度⼈⼝总数的30%。
印度斯坦族⽀系众多,⼤体可以分为雅利安⼈和达罗毗荼⼈两⼤类。
前者主要包括阿⾥尔⼈、查特⼈、洛蒂⼈、马利⼈、卡迪贡⽐⼈、拉其普特⼈、查⽶达尔⼈等。
后者有邦多⼈、科尔巴⼈、拜伽⼈、莫特拉⼈、恰布阿⼈、沙哈利埃⼈和⾼尔⼈等。
其中⾼尔⼈再分出不少⽀系,如帕特⼈、牟⾥亚⼈、⾼亚⼈、波尔伽⼈、波罗坦⼈、波尔海亚⼈、拉吉衮德⼈、拉吉牟利亚⼈等。
可见,印度斯坦族是⼀个总的称谓。
上述各⾊⼈等的存在,保留了远古时代部落⽣活的信息,说明印度斯坦民族的融合还没有达到⾼度统⼀的程度。
印度斯坦⼈历史悠久,与其他民族创造了印度的⽂明,写成了《吠陀》,成为婆罗门教以及印度教最古⽼的经典。
⽽且,印度斯坦⼈与中国⼈民早有友好交往,公元前117年,张骞出使西域曾派副使前往。
5世纪及以后,中国⾼僧法显、⽞奘曾游学其地,许多印度僧⼈也曾前来中国讲经。
他们不但有着悠久的历史,还有着不同的风俗。
⽐如进厨房⼀定要脱鞋。
印度教徒把厨房视为神圣的地⽅之⼀,凡到神圣的地⽅都要脱鞋。
做饭时,不能⽤嘴接触任何炊具来品尝饭菜的味道与⽣熟。
印度人名及种姓制度
印度人名及种姓制度印度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具有绚丽的多样性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
古印度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印度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发源地。
印度有十个大民族和几十个小民族,其中印度斯坦族约占总人口的46%,泰卢固族9%,孟加拉族8%,马拉地族8%,其他还有泰米尔族、古吉拉特族、坎拿达族、马拉雅拉姆族、奥里雅族、旁遮普族等。
居民中约有81%信奉印度教,其它宗教有伊斯兰教(13%)、基督教(2%)、锡克教(2%)等等。
官方语言为英语和印地语。
此外还有预定可为官方使用的语言:阿萨姆语、孟加拉语、多格拉语、古吉拉特语、卡纳达语、克什米尔语、孔卡尼语、迈蒂利语、马拉雅拉姆语、曼尼普尔语、马拉地语、尼泊尔语、奥利亚语、旁遮普语、梵语、桑塔利语、信德语、泰米尔语、泰卢固语、乌尔都语等。
其他使用人口超过500万但非官方语言的还有:阿瓦德语、比尔语、博杰普尔语、班得里语、恰蒂斯加尔语、贡德语、哈里亚纳语、印度斯坦语、卡瑙吉语、果达古语、库特奇语、摩揭陀语、马尔瓦尔语、图卢语等。
在世界人名文化中,印度的种姓制度具有独特的地位。
公元1000多年前,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大陆。
为了把自己较白的肤色同土著居民较黑的肤色区别开来,开始使用“瓦尔纳”(Varna,意为“色”、“种”、“质”等)一词。
最初只有两个瓦尔纳,即雅利安(白色人种)和“达萨”(即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黑色人种)。
随着社会的分化,原来从事祭祀的僧侣和以部落首领为首的武士集团雅利安人逐渐从普通雅利安人群体脱离开来而成为两个特权等级。
一般的雅利安民众则成为雅利安人社会内部的第三等级。
这样,再加上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在社会上便自然地形成4个地位不同的社会等级。
关于这4个等级产生的最早记录,见于《犁俱吠陀》最后一篇的普鲁沙赞歌。
其中依次提到其中依次提到婆罗门、罗惹尼亚(即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分化,种姓已逐渐形成为一种制度。
印度种姓制度的介绍大全
种姓制度制度简介印度种姓制度又称瓦尔纳制度是在后期吠陀时代形成的。
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
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
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
第三等级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阶层。
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
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业以及当时被认为低贱的职业。
特征:一是各等级职业世袭,父子世代相传。
二是各等级实行内部同一等级通婚,严格禁止低等级之男与高等级之女通婚。
三是首陀罗没有参加宗教生活的权利。
四是各等级在法律上是不平等的。
种姓制度的核心观念种姓制度并非一套绝对的社会阶层,而是借由许多不同的标准建立起来的一套相对阶序,这些标准诸如:是否吃素、是否杀牛以及是否接触尸体等等这些标准背后的核心概念是一套洁净与不洁的价值观,然而该价值观却受到实际生活中的权力关系影响。
为此,古代印度的婆罗门发展出一套称为瓦尔那的分类架构,作为解释并简化整个制度的方式。
因此,这两套思维方式大致构成整个种姓制度的主要概念。
洁净与不洁洁净与不洁是种姓制度的核心观念,其依循的原则主要有二:一种是时效性,一种是互补性:时效性在恒河岸边洗涤的人们:印度教认为水能洗涤不洁与罪恶,恒河河水则有最佳的洗涤效果,因此印度人经常在恒河两岸洗澡或擦拭身体。
不洁可分为两种,即暂时性的不洁与永久性的不洁。
在此,不洁主要指在生活中各种被视为带有危险性,而需要将受此影响者加以隔离的事物或情况,比如经血、生产与死亡等等......。
这些情况之下,即使与之有稍微的接触都算沾染到不洁,需要以慎重的方式隔离或是消除其不洁。
所谓的不洁是一套繁琐的分类体系,这其中最核心者包含《摩奴法典》所规范的人身上的十二种不洁物(如粪便、唾液等)、出生与死亡以及许多次转手过的人与物品。
印度传统文化
二、印度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第一,多元复杂性。
印度是一个种族众多、人种多样的国家。
印度有100多个民族,还有500多个表列民族,素有“人种博物馆”之称。
人口超过千万的民族多达十几个,譬如印度斯坦族、孟加拉族、泰鲁固族、马拉提族、泰米尔族、拉贾斯坦族、旁遮普族等,它们被划归为六个主要的人种:尼格利陀人、原始澳大利亚人、蒙古人、地中海人、雅利安人和阿尔卑斯迪纳拉人。
不同种族有不同的语言,也有不同的习俗,信奉不同的宗教,像印度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佛教文化、耆那教文化、锡克教文化、基督教文化和部族文化,它们构成了底蕴丰厚、丰富多彩的印度文化。
印度著名历史学家高善必说:“凡是不带偏见的观察家站在公正的立场以敏锐的洞察力来考察印度时,就会发现印度具有两个相互对立的特点:它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第二,浓重宗教性。
印度文化中,宗教信仰不仅是特有的,而且是重要的,印度文化中充满了宗教色彩,形形色色的宗教势力在印度久盛不衰,影响无远弗至,已有近四千年的历史。
世界十大宗教中,印度占了印度教、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耆那教、锡克教、拜火教等七大宗教。
对于印度来讲,其宗教与文化的结合达到了不可分离的深度。
在印度,人以宗教划群,物以宗教定性,几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受到宗教的控制,都能看到宗教的影子。
宗教不仅仅作为一种信仰,也是一种价值观念,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宗教意识主宰着人们的精神生活,支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以至印度人认为,信仰宗教是天经地义的,而不信仰宗教却是不可思议的第三,极大的包容性。
印度传统文化非常活跃,不时地根据需要而吸收进入印度的外来文化,是在不断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具有极大的宽容性和包容性,印度文化中“它(印度教)采取的宽容态度,不是出于策略的考虑或者权宜之计,而是作为精神生活的一项原则。
宽容是一种责任,并不仅仅是一种让步。
在履行这种责任时,印度教几乎把形形色色的信仰和教义都纳入了它的体系之中,并且把它们当作精神努力的现实表现,不管它们看起来是怎样的对立。
印度的“贱民”是如何产生的?
印度的“贱民”是如何产生的?大约在公元前一千五百年前,雅利安人经兴都库什山脉各个隘口进入印度次大陆。
在与当地土著的战争中取得印度五河地区的主导权。
这些原本生活在这里的土著都是原澳型人和后来迁入的达罗毗荼人(西方人称之为古地中海人)。
包含达萨人,达休人,帕尼人。
其中的达萨人骁勇善战,让雅利安人十分痛恨。
公元前一千三百年前,吠陀经开始编撰,到公元前一千年至公元前六百年时出现了种姓的划分。
最早的种姓是以二分格的方式划分的,即雅利安人种和非雅利安人种。
达萨人被直接认为是非人(妖)。
这种划分方式简单粗暴,但在后来得以修改,出现了现在的四分格式的划分。
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划分的依据为皮肤的颜色,即梵语中的“瓦尔那”婆罗门为梵天大神口中出生,从事宗教祭祀,以白色代表。
刹帝利由梵天大神双臂生出,代表武士阶层,以红色代表。
吠舍由梵天大神双腿生出,代表手工业者和农民,以棕褐色代表。
梵天大神的双脚则生出首陀罗,代表达萨人和达萨人与雅利安的混血后代,以黑色为代表。
前三类为再生人种,首陀罗则不是,没有来生轮回为人的权益。
大约在公元前五百年左右,种姓又开始了新的变迁。
此次变迁增加了亚种姓,梵语称之为“she提”(抱歉输入法没这字)使原四大种姓又细化出四十五个亚种姓出来,并增加了贱民阶层。
也就是大概在印度十六国争雄时期,雅利安人向南征服时的当地土著,当时统称为“旃陀罗”(实际旃陀罗是其中一个被征服的土著民族)。
为保证其已有种姓特权,这些被征服的土著全部被划分到了贱民阶层。
(以上全凭记忆在手机上手动输入,如有偏差请斧正,勿喷)。
高种姓 初中历史
高种姓初中历史
高种姓是印度种姓制度的一种,高种姓肤色较浅,属于雅利安人种,低种姓肤色较深,属于原住民达罗彼荼或尼格罗或东南亚棕黑人种。
印度种姓制度是曾在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普遍存在的一种以血统论为基础的社会体系。
种姓制度以统治阶层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
各种姓依所居地区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次种姓内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聚落种姓最后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层层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于整个印度次大陆的社会体系。
因此,种姓制度涵盖印度社会绝大多数的群体,是传统印度最重要的社会制度与规范。
印度属于非洲吗
印度属于非洲吗印度不属于非洲,印度属于亚洲。
印度位于南亚,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
东北部与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和中国接壤,东部与缅甸接壤,东南部与斯里兰卡接壤,西北部与巴基斯坦接壤。
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海岸线长5560公里。
也是一个由100多个民族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主体民族为印度斯坦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6.3%。
印度地处北半球,位于北纬8°24′~37°36′、东经68°7′~97°25′之间。
印度是南亚地区最大的国家,面积为298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7位。
扩展资料:印度被称为人种学博物馆,人口众多,文化习俗各异。
所以在印度,有的人会很黑,有的人会很白,甚至会看到黄种人。
其实印度的黑人并不是非洲血统,只是从肤色来看,被认为是黑人血统,但其实原因是原居住地和人不一样。
尼日利亚人是印度最早的居民。
尼格里塔人的特点是身材矮小,皮肤黝黑,手臂修长。
雅利安人皮肤白,身高很高。
有一个很罕见的东西,就是印度越往南,人的皮肤越黑。
原来雅利安人是从北方进入印度的,所以北方大部分人都是白人。
然而,在南方,有尼日利亚人。
不仅如此,历史上印度也出现过很多种族,如雅利安人、阿拉伯人、希腊人、蒙古人等。
,这也是印度变得如此复杂的原因。
自然,有些印度人的皮肤不同。
然而严格来说,黑皮肤的印度人才是真正的印度人,因为他们是生活在印度的最早的人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印度印度在非洲吗印度不属于非洲,印度属于亚洲。
印度位于南亚,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
领土东北部同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和中国接壤,东部与缅甸为邻,东南部与斯里兰卡隔海相望,西北部与巴基斯坦交界。
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海岸线长5560公里。
也是一个由100多个民族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主体民族为印度斯坦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6.3%。
印度地处北半球,是南亚地区最大的国家,面积为298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7位。
印度种姓制度的现状简介
印度种姓制度的现状简介事实上,印度历史上种姓间的冲突和斗争,是从来没有停止过的。
想想看,刹帝利手握兵权,吠舍财大气粗,怎么就会永远甘居人下呢至于首陀罗和贱民,那就更不用说了,至少得保证有口饭吃吧,至少得让人活命吧自己的生存权利都不能保障,能没有造反的吗大家知道,佛教产生于印度,佛祖释迦牟尼倡导四姓平等,事实上,这个四姓平等,就是反映当时的人民对种姓制度的不满。
到了近代,这种种姓对抗就更加剧烈。
20世纪80年代初,印度南部有一个地区的上千贱民,曾揭竿而起,宣布脱离印度教,改信伊斯兰教。
这个举动震动了全印度,报纸惊呼:印度教面临从未有过的致命危险!印度教社会受到包围!印度国父圣雄甘地,就是解放贱民的积极而勇敢的倡导者。
他把贱民称为哈里真,意思就是神之子,这在印度这样一个种姓制度的社会里,是冒着极大的风险的。
甘地甚至十分动情地说:我宁愿粉身碎骨,也不愿舍弃我那被压迫的兄弟。
倘假设我注定要再生于世,我愿做一个不可接触的帕利亚人(贱民的一种),以分担强加于他们的悲愤、凌辱和危难,这些使我竭力奋斗,努力使他们脱离不幸的苦海。
因此,1950年,印度新宪法公布后,明文规定不分种姓,人人平等,宣布废除种姓制度和贱民阶级。
然而,直至今天,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使得种姓制度仍然顽强地起着作用,使首陀罗和贱民阶级难以翻身。
对于我所提的第二个问题,阿K先生和其他印度朋友也作了肯定的答复。
他们说:在印度历史上,贱民中确曾产生过不少杰出人物,也有一些很富有者,但数量很少。
种姓制度规定,首陀罗男子和别的种姓女子结合所生的混血种,都给予一种贱名,如首陀罗男子和婆罗门女子的混血种,就名为旃陀罗。
他们的地位最低贱,毋庸置疑要进入不可接触的贱民之列了。
这些人只能世世代代从事被认为是最下贱的职业,如抬死尸、屠宰、当刽子手之类。
然而,统一全印度的历史上极有名的孔雀王朝的开国君主阿育王,他的身上就流着旃陀罗的血。
就是现代,印度也曾有过一位总理出身贱民。
印度是什么色系人种
印度是什么色系人种多数学者认为,印度有以下五类人种。
尼格利陀人,原始澳大利亚人,达罗毗荼人或叫地中海高加索人种,印度的雅利安人,蒙古人种。
尼格利陀人其基本特征是身材矮小。
原始澳大利亚人由于身体特征和澳大利亚的土著人非常相似由此而得名。
他们大都长头型,身材矮小,南印度也有分布。
比如比尔人,杰纠人,蒙达人,奥朗人,堆德人,孔德人等等。
印度之外,斯里兰卡的维达人为典型代表,所以又称维达类型人。
有学者认为,这种人早于达罗毗荼人,所以也称他们为"前达罗毗荼人"。
达罗毗荼人又叫地中海高加索人种,这一人种从西班牙和摩洛哥到印度都有分布。
据有关人类学家研究,它分几支,早于雅利安人,从不同时期进入印度。
这种人的特征是:长脸型,中等身材,卷发呈浅褐色,唇薄,皮肤为浅褐色。
操达罗毗荼系语言,使用象形文字,是这一人种创造了印度河流域文明。
印度雅利安人他们原与欧洲大陆地区的的雅利安人属同种,雅利安人一度趁世界人种迁徙的风潮,分东西两个方向移动,一支由中亚草原地区进入欧洲大陆,成为今天的欧洲人的祖先,另一支则由中亚内陆地区向南,越过帕米尔高原以西的兴都库什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居留在伊朗高原和印度次大陆西北部,成了伊朗人和印度人的祖先。
雅利安人开始占据印度西北部印度河上游的旁遮普一带,后来,渐次向东发展,直至喜马拉雅山脉以南恒河上游地区。
他们发现此处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因此迁入者日益增多,构成了印度的雅利安人种。
雅利安人原为白色人种,其长相明显具有欧洲人特征:身材高大,长头型,胡须多,鼻梁细高,头额宽及皮肤白皙等。
今天不少印度人属于他们的后裔,或成为他们的混血种,血统较纯正的人亦可见到,例如拉其普物夫,查特人等,主要分布在旁遮普和拉贾斯坦等地。
也有人说,印度教中的僧侣可能是血统较纯的雅利安人。
印度古籍吠陀和史诗中都提到过一种信奉火神的雅利安人。
蒙古人种印度次大陆北部和东北部与亚洲内陆相连,因地理和历史上的种种原因,亚洲的蒙古人在不同时期,从北部和东北部进入南亚次大陆,蒙古人其肤色为黄色或褐色。
印度欧罗巴人——简称印欧人是印欧语系诸民族的总称
印度欧罗巴人——简称印欧人是印欧语系诸民族的总称印度欧罗巴人 (简称印欧人) 是印欧语系诸民族的总称, 现分布於欧、亚、非、澳之广阔地域.印度语、伊朗语、斯拉夫语、波罗的语、日耳曼语、希腊语、意大利语、凯尔特语、亚美尼亚语、阿尔巴尼亚语、喜特语、吐火罗语等语族皆由此而分化出来的。
最初足迹1789年在印度加尔各答市召开的一次皇家亚细亚协会上, 英国东方学者威廉·琼斯在发言中提出一个问题: 古代印度梵文同希腊语、拉丁语、凯尔特语有着惊人相似之处.他认为这来自於一种共同的语系, 而这一语系被称之为印度欧罗巴语系.尔后, 西欧语言学者拉斯马斯·拉斯克和佛朗兹·博普对此继续进行研究, 创立了印欧比较语言学.比较语言学者对印欧语系中各个语族作分析、比较和复原之后, 发现他们在其历史发展的早期阶段, 曾使用过一种共同语言, 即共通基语, 这种共通基语是印欧人在特定地区活动时使用的语言, 尔后随着他们语言范围不断扩大, 内部分化为若干不同语族, 而这种共通基语仍以不同形式保留在各语族之中.学者就是通过对这共通基语的研究去寻找印欧人的最初足迹的.例如, 雪和狼这两个单词在印欧人各语族中分布甚广.然而在印欧诸语的基语中, 从未发现`海'这个词.希腊语、拉丁语、希特语、德意志语……相应的词, 其原义不是`海'而是`湖'.此外, 这一共通基语亦未发现`狮子'一词, 从亚述人狩猎浮雕判断, 公元前2000年代狮子栖息於伊朗高原.印度欧罗巴人由此推知, 印欧人的原住地应是看不见海, 风雪交加, 豺狼栖息的地方.从地图上看, 具备这样条件的场所最可能是在中亚和伊朗高原以北的广阔地域.另据西土耳其斯坦出土的化石表明, 中亚早就生长春骆驼, 而印欧人的基语中没有`骆驼'词汇, 所以中亚不可能是他们的原住地.奇怪的是在他们基语中也没有`山'这个词, 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线索, 他们原住地是在那见不到大山的平原地区.从古典时代迄今,葡萄、葡萄酒、橄榄、撖榄油一直是希腊人、罗马人(现在的意大利) 不可缺少的食物和饮料, 然而, 希腊语和拉丁语的`葡荡'、`葡萄酒'、`橄榄'、`橄榄油'等词汇都借用於当地原来的语言, 这也可以从另一角度说明, 这支民族的原来住地不会在盛产橄榄和葡萄的阿尔卑斯山以南地区.这样一来, 他们的原住地只能在山北了.随着问题的深入探讨, 在印欧人的原住地问题上, 又出现了`山毛榉'和`鲑鱼'的两场争论.拉丁语`山毛榉'一词, 在希腊语派和日耳曼语派中都能找到.现在, 山毛榉是生长在从加里宁格勒到克里木半岛一线以西的高加索地区.於是有人便认为, 印欧人的原住地不可能在这条线以东.但持不同意见的人认为, 冰河后期 (印欧人出现的时期) 的气候与今不同, 与此相应的标相位置也会不断移动.不久前对生长山毛榉地带进行花粉分析的结果, 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至於`鲑鱼'问题, 是指与德语`鲑鱼'相应的词, 也存在於斯拉夫语系和波罗的语系之中.所以鲑鱼的出产地便成为印欧人原住地争论的焦点.众所周知, 注入黑海的各条河流, 均未发现鲑鱼回游, 鲑鱼只生活於经德国和波兰流入大西洋和波罗的海各条河流之中.於是有人便认为与德语鲑鱼相应的托卡拉语Laks, 只意味着`鱼', 不是鲑鱼.同样, 日语耳曼中的`狮子'一词, 本来不是兽, 而指猎兽, 后来又代表猪, 有时指鹿.因此, 把鲑鱼的产地同印欧人的原住地硬联系在一起, 显然理由不够充分.近年来, 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进展和文献资料的不断发现, 学者们结合比较语言学已取得的成就, 认为印欧人的原住地应在阿尔卑斯山和黑海以北、里海以西的地区, 因为那里离海远并有大平原, 便於他们从事各种活动.但涉及印欧人原住地的具体位置时, 学者们又有不同的看法, 其中主要的有:1.苏黎世大学的尼恩斯特·迈耶认为其原住地是在欧洲中部新石器时代三大文化圈之内, 这三大文化圈是带纹陶器文化、绳文陶器文化和北欧的新石器文化.2.丹麦考古学者约翰尼斯·布朗斯提认为, 印欧人的形成地在俄罗斯南部到土耳其斯坦南部这一狭长地带.这里气候干燥, 适於人类居住.3.德国语言学者保罗·蒂姆认为, 印欧人原住地是在斯维瓦河和奥得河流域之间.4.挪威学者卡尔·马斯特兰德推定, 印欧人的原住地是在里海和阿富汗山脉之间的草原地带.5.墨西哥考古学者彼得罗·博希·金普拉认为, 讲印欧语的各个民族并非单一起源, 约於公元前2000年代由南斯拉夫、蓬得 (黑海沿岸) 和高加索三个地区的民族联合而成.6.意大利学者德沃托主张, 印欧人的原住地在欧洲中部新石器文化的带纹陶文化圈内, 尤其可能出现在现在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地区, 后来向德国中部移动.7.保加利亚语言学者弗拉基米尔·戈尔吉也夫认为, 印欧人原住地在喀尔巴阡山以南到巴尔干半岛地带.看来印欧人原住地在哪里? 还很难取得一致的意见,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 有朝一日会真相大白!巴人干尸圆沙古城干尸2200年前,在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腹心,一群欧罗巴人种高加索类型的古人曾在这里生活,他们放牧牛羊,修渠灌溉农田,穿着毛皮织物,使用木质家具……中法两国考古专家近日联手揭开新疆目前年代最为久远的“圆沙古城”的面纱。
了解印度有几大人种
了解印度有几大人种在印度辽阔的国土上,曾发现大约50万年以前的人类遗迹,数千年来,又有不同人种不断进入印度,而且不断彼此融合,以下是为你整理的印度有几大人种的相关介绍,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了解印度有几大人种1:维达人Vedda南亚斯里兰卡的少数民族。
又称吠陀人。
人数极少。
居住在斯里兰卡东南部低洼地带,以巴杜拉最为集中。
属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维达类型。
原有语言已丧失,被称为维达语的僧伽罗语方言中只残留一些词语,无文字。
迷信万物有灵,行祖先崇拜。
佛教和印度教因素已渗入其原始信仰之中。
相传维达人的祖先早在斯里兰卡岛尚未与南亚次大陆分离之前,就已生活在从印度中部直到斯里兰卡的土地上。
公元前5世纪左右,来自次大陆北部的雅利安人(僧伽罗人的先民)进入斯里兰卡后,维达人被排挤到中部山区。
16~17世纪后,葡萄牙、荷兰和英国殖民主义者相继入侵,推行种植园经济,破坏大片森林,维达人的采集渔猎生活受到干扰,生活极为困难,最后被迫迁至东南部贫瘠地带。
历史上,维达人与僧伽罗人的先民已有相当程度的融合,对僧伽罗人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
维达人分若干外婚制母系氏族,以野猪、孔雀等图腾命名。
物质文化和生活方式极为简单。
按谋生方式,可分为农村维达人和森林维达人。
前者定居务农,同时从事采集、狩猎,饲养牛和家禽。
森林维达人多住山洞石穴,穿树皮纤维,主要从事射猎,善用弓箭,同时进行采集和养蜂。
能粗制陶器。
20世纪仍钻木取火,进行无言贸易。
行一夫一妻制,婚后从妻居,交表亲也普遍。
禁忌堂表亲和姨表亲,多有妻姊妹婚和夫兄弟婚现象存在。
人死后留置所居山洞,他人迁走。
了解印度有几大人种2:安达曼人Andamanese南亚印度少数民族。
居住在印度安达曼群岛。
人数极少。
属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尼格利陀类型。
使用安达曼语,语言系属未定。
无文字。
信鬼神和巫术,惧怕树林、海洋、疾病和祖先“鬼魂”。
安达曼人原分10个部落,每个部落占有一定的区域。
部落之下分为若干地方集团,由头人管辖。
印度本土人种
印度本土人种印度人主要是高加索人种(白种人)和原始澳大利亚人种(棕色人种)的混血,在东北部和北部生活着大量黄种人。
印度是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国内有一百多个民族,其中主体是印度雅利安民族。
雅利安人是俄罗斯乌拉尔山南部草原的一个游牧民族,是纯粹的白种人。
作为印度的邻居,我们内心总有一个非常直接的意识:印度为黑色人种。
但事实上,这种认知可能存在偏颇,他们有黑色人种不假,但也有白色人种。
比如很多影视剧中的演员,那都白得很是漂亮呢。
有人肯定好奇,印度人普遍都是肤色较黑的,他们当中为什么会有白人呢?如果他们真的是白色人种,那又占印度国家总人口的多少比例呢?先来说印度为什么会有白人,这其实是很好理解的一个问题:雅利安人后裔。
众所周知,历史上的雅利安人就是白色人种,以游牧为生,攻击性极强,在数千年前,曾于中亚地区非常出名。
雅利安人不仅对印度进行侵略征占,也在埃及、波斯,以及我们中国进行入侵。
大约三千多年之前,雅利安人在印度站稳了脚跟,从而成为印度的主流居住人种。
当时,印度被雅利安人以种姓制度划分为四个等级,其中前三个等级的人都是雅利安白人,他们依次为:宗教首领、王室统治者、手工业者及商人。
最后一个等级的才是印度土著们,他们的地位在那个时候只能甘当人家白人的仆人,或者是种点田开点荒。
也就是说,那些印度本土的黑肤色人群,只是低等国民。
如此我们就明白了前面的问题:印度的白人是来自于雅利安人的后裔,而且他们一度是统治印度的主要人物。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这样说:印度是白人的天下。
不过,后来在时间的推动下,种姓等级中的肤色问题已经不那么分明了,也就是说印度黑肤色的人也可能成为某高级种姓的一员。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问题?当然是通婚。
在印度,种姓之间通婚是有着严格规定的,白人男子可以与印度本土的黑肤色女子结婚的,如此他们生的孩子自然也就变成了混血的高级种姓。
但是,白人女子是绝对不能嫁给印度黑肤色男人的,这不但影响自己家族的声誉,也不合礼教规则。
不同国家的人的体貌特征科学小论文
不同国家的人的体貌特征科学小论文
1、蒙古人种
也称"亚美人种",包括东亚、北亚、中亚、北极等原有居民和美洲的印第安人。
肤色呈黄色或白色;头发直,发色黑;眼色深;颧骨较高;面部扁平;体毛和胡须稀疏。
在四大人种中,人口最多,分布最广。
2、尼格罗人种
尼格罗地理人种从外形特征上有时可以划分为具典型特征的刚果人种和肤色微黄,身材矮细、具螺旋状丛生发的开普人种。
一般R0型血型出现率高,血红蛋白异常。
3、澳大利亚人种
澳大利亚地理人种肤色浓黑,发波状至卷曲状,身材细长、体毛中等至浓密、男子秃顶率高、并伴有小腿无毛现象。
牙齿大、眉嵴高、下颌突出。
B型血型出现率很低,N型血型出现率极高,无S型血型。
无异常血红蛋白。
4、印度人种
印度地理人种的外表特征虽与高加索人种有许多相同之处,但肤色较深,身材细长,有些属骨瘦如柴类型。
此外,骨密度低;B型血型出现率高,Rh阴性血型出现率低。
显示其血型特征上与东亚人种相似。
5、高加索人种
高加索地理人种的Rh阴性血型出现率高,并有A2型血型的人,与印度地理人种不同。
其肤色浅、体毛浓密。
鼻大而窄和男子秃顶者多也是其显著特征。
6、印第安人种
印第安地理人种或称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种,过去曾依外表特征而归于,如直黑发、铲形门齿出现率高、体毛稀疏、男子秃顶者少等。
但其肤色较东亚人种更浓重,且具偏红色调。
其血型特征也与东亚人种不同,如无B型及Rh阴性血型的人,N型血型的人也很少,而Diego 阳性血型出现率高。
古印度种姓制度的介绍
古印度种姓制度的介绍经由印度西北方的山口,陆续涌入印度河中游的旁遮普一带,征服了当地的土著达罗毗荼人的,是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的的雅利安人。
约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一些小国。
后来,来自中亚自称雅利安人的部落侵入古代印度。
征服当地居民并把他们变为奴隶,先后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经过几个世纪的武力扩张,雅利安人逐步征服了整个印度次大陆西北部。
雅利安人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根据这个制度,社会分为四个等级,各个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下一等级的人没资格从事高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级别的不能通婚,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在尼泊尔,婆罗门做了一件不寻常的事情,授予当地人较高种姓,大部分土邦国王maharaja也成了刹帝利。
种姓制度是中国古代文献中对印度一种复杂的等级制度包括瓦尔那制度和后来从中衍生出的阇提制度的泛称,玄奘又曾将它译称族姓制度,西方通常把印度的这种制度称为喀斯特制度。
它萌芽于早期吠陀时代,正式产生在后期吠陀时代。
最初,雅利安人自称为“雅利安瓦尔那”雅利安含有“高贵”之意,瓦尔那含有“颜色”、“品质”的意思,而称当地居民为“达萨瓦尔那”含有“雄者”、“男人”之意。
这样就有了自以为高贵的雅利安人和把当地居民当作敌对集团的区别。
随着雅利安人内部的分化,在早期吠陀时代末期,逐渐发生了平民与氏族贵族的区别,。
平民称为“吠舍”是氏族成员的意思,而贵族称为“罗阇尼亚”是“灼热发光”的意思,引申为显贵的首领的意思。
从事祭扫的氏族贵族则称为“婆罗门”意思是梵天所生。
从雅利安人与当地居民的一分为二,到雅利安人部落中平民与氏族贵族的一分为二和贵族内部的军事贵族与祭司贵族的一分为二,这样就形成了四个瓦尔那的胚胎。
四瓦尔那制度到后期吠陀时代,四瓦尔那制度正式形成,婆罗门教的典籍规定了各个瓦尔那的地位以及不同瓦尔那的成员的不同权利和义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度主要人种是白种人,但是在印度南部边缘有少量的黑种人,棕色种人及黑白混血人,也许还有更少量的黄白,黄黑混血人,但是已经没有纯种的黄种人了,印度的主要人种还是白种人,这大概就是印度人非常看重种族与血统的原因吧,当然也与印度教把印度人分成四种档次有着更密切的关系。
印度人种的分类1.尼格利陀人。
其特征是身材矮小,皮肤为深褐色,头发乌黑,鼻宽唇厚,肩窄腿短,胡须和体毛不多,臂长。
据有关学者认为,这部分人是印度最早的居民。
今天的安达曼人,印度沿海地区的卡达尔人和巴拉因人等以及比哈尔邦山区的一些土著人均为他们的后代。
2.原始澳大利亚人,又称维达类型人。
澳大利亚的土著人和原始澳大利亚人身材特征非常相似,由此而得名。
有学者认为,这种人早于达罗毗荼人进入印度,所以也称他们为“前达罗毗荼人”。
原始澳大利亚人的特征和身材特点是:长发型、身材矮小,头发乌黑而卷曲,鼻宽唇厚,肤色为褐色,中印度大多数土著部落民属于这类,南印度也有分布,例如比尔人、杰纠人、孟达人、奥朗人、霍人、贡德人、孔德人等等。
3.达罗毗荼人,或叫地中海高加索人种。
这一人种从西班牙和摩洛哥到印度都有分布。
据有关人类学家研究,它分几支,早于雅利安人,从不同时期进入印度。
这种人的特征是:长脸型,中等身材,卷发呈浅褐色,唇薄,皮肤为浅褐色。
操达罗毗荼系语言,使用形象文字,是这一人种创造了印度河流域文明。
达罗毗荼人占印度全部人口的21.6%,主要分布在南印度。
关于达罗毗荼人是否属印度的原始土著人,对此有不同说法。
一般认为,古时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才把达罗毗荼人从印度西部和北部赶到印度南方,于是达罗毗荼人就成了南印度的原始居民。
因此有些学者说,达罗毗荼人是印度的土著人。
而又有学者从印度古籍中找出了达罗毗荼人更早的人种名称,叫做尼沙达。
还有一种说法,印度最早的土著人与原始的澳洲人属同一血统。
这种原始的澳洲人原住亚洲,后来有一支人移植成了澳洲人。
有的西方学者认为,在赤道以南,从前有个大国,东到爪哇,西连非洲,这个国家称为“莱茂里亚”,是达罗毗荼人最早居住的地方,但后来由于地壳发生变化,它的大部分被水淹没。
这种说法在泰米尔语的文献中也有记载。
泰米尔语的五大史诗之一《希尔薄提迦尔摩》和《马杜拉斯特拉·布拉朗》中有南马杜赖被洪水淹没的记载。
不管怎样,是达罗毗荼人在印度西北部发展了莫亨殊达罗与哈拉巴文化,所谓印度河文明,实际上指的就是达罗毗荼人的文明,他们对印度文化曾做出过相当大的贡献。
这一人种也有分化,形成了不少分支,还有许多混血人种。
他们的特征是:皮肤黑,长头型,上臂长,鼻子扁平,个子矮小,现在西孟加拉邦的桑塔尔人便是血统较纯的达罗毗荼人。
4.印度雅利安人。
他们原与欧洲的雅利安人属于同种,为与欧洲的雅利安人相区别,所以叫印度雅利安人。
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雅利安人一度趁世界人种移动的风潮,分东西两个方向移动,一支由中亚进入欧洲,成为今天欧洲人的祖先;另一支则由中亚向东,越过兴都库什和喀喇昆仑两高原,居留在伊朗高原与印度,成了伊朗人和印度人的祖先。
雅利安人是好战的游牧民族,进入印度后,同在此居住的达罗毗荼人时常发生激烈争斗,后来逐渐征服他们。
达罗毗荼人大部分被赶往南方,一部分则沦为奴隶。
雅利安人便开始占据印度西北部印度河上游的旁遮普一带。
后来,渐次向东发展,直至恒河上游地区。
他们发现此处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因此迁入者日益增多,构成了印度的雅利安人种。
雅利安人原为白种人,其长相明显具有欧洲人特征,身材高大,长头型,胡须多,鼻梁细高,头额宽及皮肤白皙等。
今天不少印度人属于他们的后裔,或为他们的混血种,血统较纯的人现在亦可见到,例如拉其普特人、查特人等,主要分布在旁遮普和拉贾斯坦等地。
5.蒙古人种。
印度北部和东北部与亚洲内陆相连,因地理和历史上的种种原因,亚洲的蒙古人约在公元前一千纪中叶从北部和东北部进入南亚次大陆,构成了蒙古人种成分。
由于文化落后,在印度古代史中作用不大。
其肤色为黄色或褐色,脸扁平,突鄂骨,鼻小,唇厚,肩宽,胡须和体毛少。
蒙古人分长头型和宽头型两种。
长头型的分布在阿萨姆和边疆地区的土著民族;宽头型分布在杰德岗等地。
印度在历史上屡遭异族入侵和占领,因而人种繁多,血统混杂,语言纷乱,素有"人种博物馆"之称。
多数学者认为,印度有以下人种:尼格利陀人(Negrito),原始澳大利亚人(Proto Austaloid),达罗毗荼人或叫地中海高加索人种(Mediterranean),印度的雅利安人,蒙古人种(Mongoloid)尼格利陀人(Negrito)其特征是身材矫小,皮肤为深褐色,头发乌黑,鼻宽唇厚,肩窄腿短,胡须和体毛不多,臂长。
据有关学者认为,这部分人是印度最早的居民。
今天的安达曼人,印度沿海地区的卡达尔人和巴拉因人等以及比哈尔邦山区的一些土著人均为他们的后代。
原始澳大利亚人(Proto Austaloid),又称维达类型人澳大利亚的土著人和原始澳大利亚人身体特征非常相似,由此而得名。
有学者认为,这种人早于达罗毗荼人进入印度,所以也称他们为"前达罗毗荼人"。
原始澳大利亚人的特征和身材特点是:长头型、身材矮小,头发乌黑而卷曲,鼻宽唇厚,肤色为褐色,中印度大多数土著部落民属于这类,南印度也有分布。
例如比尔人,杰纠人、蒙达人、奥朗人、霍德人、孔德人等等。
印度之外,斯里兰卡的维达人为典型代表。
达罗毗荼人,或叫地中海高加索人种(Mediterranean)这一人种从西班牙和摩洛哥到印度都有分布。
据有关人类学家研究,它分几支,早于雅利安人,从不同时期进入印度。
这种人的特征是:长脸型,中等身材,卷发呈浅褐色,唇薄,皮肤为浅褐色。
操达罗毗荼系语言,使用象形文字,是这一人种创造了印度河流域文明。
达罗毗荼人占印度全部人口的21.6%,主要分布在南印度。
关于达罗毗荼人是否属印度的原始土著人,有不同说法。
一般认为,古时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才把达罗毗荼人从印度西部和北部赶到印度南方,于是达罗毗荼人就成了南印度的原始居民。
因此有些学者说,达罗毗荼人是印度的土著人。
而又有学者从印度古籍中找出了比达罗毗荼人更早的人种名称,叫做尼沙达。
还有一种说法,印度最早的土著人与原始的澳洲人属同一血统。
这种原始的澳洲人原住亚洲,后来有一支人移殖成了澳洲人。
有的西方学者认为,在赤道以南,从前有个大国,东到爪哇,西连非洲,这个国家称为"莱茂里亚",是达罗毗荼人最早居住的地方,但后来由于地壳发生变化,它的大部分被水淹没。
这种说法在泰米尔语的文献中也有记载。
泰米尔语的五大史诗之一《希尔薄提迦尔摩》和《马杜拉斯特尔·布拉朗》中有南马杜赖被洪水淹没的记载。
在那些认为达罗毗荼人是从中亚迁入印度的人们看来,达罗毗荼人是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后800年之间来的。
在《摩诃婆罗多》中有关于安得拉、邦迪耶(潘迪亚国)、角尔(朱罗国)和杰尔(其罗国)国王的记载。
这就表明,公元前在南方就已经建立了几个达罗毗荼王国了。
至于"达罗毗荼"一词的形成,学术界也有不同看法。
不少学者认为,现在的泰米尔纳德、安得拉、卡纳塔和喀拉拉的居民是达罗毗荼人的后裔,他们的语言属达罗毗荼语系。
古时整个南印度称为达罗毗荼地区,但后来安得拉、卡纳塔克和喀拉拉分别独立,达罗毗荼一词则演变成了"泰米尔"。
根据文献记载,泰米尔纳德的很大一部分已被大海吞没,因此它的文化不免遭到破坏,根据已有文物考证,可以了解到达罗毗荼人的文化及文明情况。
从语言上看,俾路支的布拉灰语和泰米尔语很相似。
同样,地中海沿岸的居民与达罗毗荼人的体形、肤色也一样。
从泰米尔纳德和巴格达挖掘发现的文物证明,这两个民族的丧葬仪式也相同。
当然,也有印度学者认为,达罗毗荼人并非从外地迁来,他们是这里最早的居民。
不管怎样,是达罗毗荼人在印度西北部发展了莫亨殊达罗与哈拉巴文化,所谓印度河文明,实际上指的就是达罗毗荼人的文明,他们对印度文化曾作出过相当大的贡献。
这一人种后来和其他人种一样也有分化,形成了不少分支,还有许多混血人种。
他们的物征是:皮肤黑,长头型,上臂长,扁平鼻子,个子矮小,现在西孟辊拉邦的桑塔尔人便是血统较纯的达罗毗荼人。
印度的雅利安人他们原与欧洲的雅利安人属于同种,为与欧洲的雅利安人相区别,所以叫印度雅利安人。
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雅利安人一度趁世界人种移动的风潮,分东西两个方向移动,一支由中亚进入欧洲,成为今天欧洲人的祖先;另一支则由中亚向南,越过兴都库什和喀喇昆仑两高原,居留在伊朗高原与印度,成了伊朗人和印度人的祖先。
雅利安人是好战的游牧民族,进入印度后,同在此居住的达罗毗荼人时常发生激烈争斗,后来逐渐征服他们。
达罗毗荼人大部分被赶往南方,一部则沦为奴隶。
雅利安人便开始占据印度西北部印度河上游的旁遮普一带。
后来,渐次向东发展,直至恒河上游地区。
他们发现此处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因此迁入者日益增多,构成了印度的雅利安人种。
雅利安人原为白人,其长相明显具有欧洲人特征:身材高大,长头型,胡须多,鼻梁细高,头额宽及皮肤白晰等。
今天不少印度人属于他们的后裔,或为他们的混血种,血统较纯的人现在亦可见到,例如拉其普特人、查特人等就是,主要分布在旁遮普和拉贾斯坦等地。
也有人说,现在印度教中的僧侣可能是血统较纯的雅利安人。
印度古籍《吠陀》和《史诗》中都提到过一种信奉火神的雅利安人。
但长期以来,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印度人对此也缺乏研究。
直到18世纪,欧洲从事印度古代文化研究的学者发现,梵文跟西方语非常相似。
1786年,英国人威廉·姜斯指出,古希腊语、拉丁语、哥特语和西尔特语跟梵语同出一源,从此便出现了研究欧语系的学说。
到19世纪中叶,德国浪漫派代表人麦克斯·穆勒提出了雅利安人的学说,并指出雅利安人在古代遍布欧洲、西亚和印度。
从此以后,人们就把那些在语言上属于梵语系统的印度人称为雅利安人,或叫印度雅利安人。
过去人种学家认为,雅利安人是在三四千年前从俄罗斯大草原迁徙到印度的。
现在,剑桥大学考古学家又提出了新见解,认为雅利安人是在8500年前从今土耳其中部迁徙而来的。
这种人起先分布在印度河和朱木那河流域,后来分布到全印度。
像旁遮普和拉贾斯坦邦的早期居民大多属于雅利安人。
后来又有蒙古人种的人进入印度,于是出现不同种族的通婚,形成了混血人种。
因此,有的人脸型像欧洲人,但肤色较黑,其中当然也受到自然气候影响,如南印度的雅利安人要比北印度的雅利安人黑。
蒙古人种(Mongoloid)印度北部和东北部与亚洲内陆相连,因地理和历史上的种种原因,亚洲的蒙古人在不同时期,从北部和东北部地入南亚次大陆,构成了蒙古人在不同时期,从北部和东北部进入南亚次大陆,构成了蒙古人种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