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形象传播路径研究
新时代郑州城市文化传播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新时代郑州城市文化传播能力提升路径研究一、城市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城市文化传播是指城市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向外界传播并展示其文化特色和魅力的活动。
城市文化传播能力的提升,可以增强城市形象、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城市软实力,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作为中原地区的重要城市,郑州具有独特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特色,提升城市文化传播能力将对郑州城市形象的塑造和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新时代郑州城市文化传播现状分析1. 郑州城市文化传播的优势郑州作为中原地区的中心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地理资源。
汉代原阳文化、宋代城市建设、明清时期的商业贸易等都为郑州增添了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
郑州还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这些优势为郑州的文化传播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资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的冲击,郑州的文化传播还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是文化传播手段的单一,目前郑州的文化传播主要依靠传统媒体和一些文化节庆活动,缺乏多样化的传播手段。
其次是文化传播的主体薄弱,传统文化传播主体多为政府或文化机构,缺乏市场化的主体。
最后是文化传播的外向性不足,国际化和网络化的传播手段应用较少,无法形成对外的文化传播效应。
1. 多元化的文化传播手段要提升郑州的城市文化传播能力,首先要丰富文化传播手段。
可以通过建设文化设施、扶持文化企业、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等多种途径,使文化传播手段更加多元化。
可以增设文化活动场馆、推广文化创意产品、举办文化主题展览等,以吸引更多的市民和游客参与。
2. 建立市场化的文化传播主体在新时代的郑州,应该着力培育和引进市场化的文化传播主体,打破传统的文化传播格局。
可以通过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产业、吸引文化创意企业入驻等方式,促进市场化主体的形成和发展。
这样可以增加文化传播的活力和创新力,提高郑州的文化传播效果。
3. 强化国际化和网络化的传播途径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国际化和网络化的传播途径越来越重要。
城市形象传播_传媒角色与路径_韩隽
◆来稿选登城市形象传播:传媒角色与路径韩 隽内容提要 现代传媒对城市形象的传播作用不可替代,它自身具备的强大功能影响着城市的形象。
本文对城市形象传播中传媒的角色定位进行分析,研究促进城市形象塑造的传播路径。
认为媒体应发掘城市精神,建构城市主体文化,对内扶助城市人群形成特有的文化归属意识,对外形成良好的声誉。
关键词 城市形象 传媒 角色 路径〔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7)02-0192-02 城市形象是城市重要的无形资产,对城市的发展有相当的影响力。
“城市形象是人们对城市的主观印象,是通过大众传媒、个人经历、人际传播、记忆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①因此,大众心目中的城市形象很大程度上来自传媒,而传媒自身的强大功能则极大地影响着城市形象。
在城市这样一个多元化的信息环境中,从传媒对城市形象塑造和传播以及传媒在城市发展中的角色定位的角度,研究如何让传媒成为城市和谐发展的“助推器”,无疑是应该着力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城市形象传播中的传媒角色城市发展是大众媒介生产赖以进行的氛围,二者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表面看来,媒体似乎是被动的,但当大众传媒以“文化产业”的身份进入市场时,必然会采取一种主动适应的方式。
但正是“由于媒体所拥有的话语权和其影响力,公众很容易将这种`媒体真实'当作`社会真实',从而对社会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
以`沉默的螺旋'理论来讲,即有形成恶性循环之虞。
”②因此,在城市形象传播过程中,传媒还需明晰自己的角色和定位,只有如此,才能在实践中表现出相应的规范化行为模式,才能得到理想的角色预期。
对传媒所在的城市而言,其则担当着服务于城市健康有序和谐发展的角色。
现代社会城市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致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产生莫名的紧张、恐慌以及因此而来的无所适从。
哈贝马斯认为:市场价值观扭曲了人际关系,以商品交易的模式来衡量人与人的关系的合理化。
城市形象国际传播的创新路径
城市形象国际传播的创新路径目录一、内容描述 (2)1.1 背景与意义 (3)1.2 研究目的与问题 (4)1.3 研究方法与范围 (5)二、城市形象国际传播的理论基础 (6)2.1 城市形象的概念与内涵 (7)2.2 国际传播的理论框架 (9)2.3 创新路径的相关研究 (10)三、城市形象国际传播的现状分析 (11)3.1 城市形象国际传播的现状概述 (12)3.2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13)3.3 成功案例分析 (15)四、创新路径的探索与构建 (16)4.1 技术创新 (17)4.2 内容创新 (19)4.3 媒介创新 (20)4.4 互动创新 (21)五、创新路径的实施策略 (23)5.1 政策支持 (23)5.2 资源整合 (24)5.3 人才培养 (26)5.4 合作机制 (26)六、创新路径的效果评估与优化 (28)6.1 效果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28)6.2 案例分析 (29)6.3 优化建议与对策探讨 (31)七、结论与展望 (32)7.1 研究总结 (33)7.2 研究不足与局限 (35)7.3 未来展望与建议 (36)一、内容描述城市品牌定位与传播策略:明确城市的品牌定位和传播策略是城市形象国际传播的基础。
此部分将阐述如何通过深度挖掘城市特色、文化、历史、经济等多元因素,确定城市的独特定位,并制定符合国际受众的传播策略。
数字化传播手段的创新应用: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社交媒体、网络视频、移动应用等新媒体渠道成为城市形象国际传播的重要载体。
该部分将探讨如何利用这些新兴媒体技术,通过高质量的内容制作和传播策略,提高城市信息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文化交流活动的组织与推广:文化交流活动对于提升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具有重要作用。
此部分将讨论如何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艺术展览、国际会议等,展示城市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增强国际社会对城市的认知度和好感度。
国际合作与跨界联合:加强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跨界联合,是提升城市国际形象的有效途径。
城市形象传播路径研究
城市形象传播路径研究引言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在人们心目中产生的整体印象,是城市的品牌标识。
随着城市化发展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重视自身形象的传播与塑造。
城市形象的传播路径研究对于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城市形象传播路径展开研究,探讨城市形象如何通过不同的途径进行传播,并针对传播路径中的关键环节进行分析。
一、城市形象传播途径1. 新闻媒体报道新闻媒体是城市形象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城市的新闻、文化、旅游、商业等方面的信息可以被广泛传播。
城市可以通过新闻发布会、专访报道、专题报道等方式,向外界展示城市的各种优势和特色,从而形成正面的城市形象。
2. 社交媒体传播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社交媒体成为了城市形象传播的新途径。
城市可以通过微博、微信、Facebook、Instagram等社交媒体平台,发布城市的最新动态、美景、特色活动等信息,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了解城市。
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城市也可以与游客、居民进行互动交流,增强城市形象的亲和力。
3. 旅游推广活动旅游推广活动是城市形象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城市可以通过参加国内外旅游展会、举办旅游节庆活动、开展旅游线路推介等方式,向外界展示城市的旅游资源和旅游吸引力,提升城市在游客心目中的形象。
4. 建筑景观和城市规划城市的建筑景观和城市规划也是城市形象传播的重要途径。
城市的地标建筑、城市规划布局、城市绿化等都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方面的展示,可以向外界传达城市的发展水平、城市精神和城市人文魅力,塑造城市的美好形象。
二、城市形象传播路径的关键环节1. 宣传策划与协调城市形象传播首先需要进行宣传策划与协调。
城市需要制定相关的宣传策略和计划,明确城市形象传播的目标、重点内容和重要时间节点,同时需要统筹资源,协调各方力量,确保城市形象传播工作能够有序进行。
2. 内容创意和发布城市形象传播的关键在于内容创意和发布。
城市需要设计出具有特色和创意的宣传内容,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城市的文化、历史、人文、自然风光等方面的特色,吸引更多人关注和了解。
新时代城市形象刊物国际传播的创新路径
新时代城市形象刊物国际传播的创新路径作者:卜颖颖林宏宇来源:《对外传播》2024年第04期【内容提要】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入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城市形象刊物作为国际传播的重要载体,是对外展示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重要窗口。
新形势下借城市形象刊物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既要会叙事又要懂技术。
本文以北京市唯一城市形象官方刊物《北京》杂志为例,剖析其在国际传播方面的创新经验,以期为我国城市形象刊物“走出去”提供有效路径,助力提升我国城市形象的国际传播。
【关键词】城市形象刊物国际传播创新实践北京是中国的首都。
外国人了解中国,一般从了解北京开始。
北京正在向着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迈进,其城市形象刊物为实现这一目标也承担着相应的使命。
《北京》杂志作为北京市唯一城市形象官方刊物,由北京市委宣传部主管,以中文、英文、法文等多语种满足海内外读者的需求,是国际友人、海外游客、在京留学生及其他外籍人士了解北京的重要窗口。
为更好负担塑造北京城市形象职责,持续发挥国际传播效能,《北京》杂志积极顺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聚焦新时代首都发展的生动实践,深耕叙事模式,扩大发行渠道,创新传播方式,于2023年全新改版亮相,为提高城市形象刊物国际传播效能提供了有效路径。
一、城市形象刊物国际传播面临的现实挑战城市形象刊物是促进外宣功能提升、助推新时代国际品牌建设的重要着力点。
进入新时代,世界格局和国际社会对华认知发生变化,媒体融合加速演进,媒体格局、技术应用、传播方式等都在发生深刻变革,城市形象刊物的国际传播也因此面临多重挑战。
(一)舆论挑战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全球进入新的动荡时期。
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近年来不断提升,但国际话语权依然由西方发达国家把控。
新一轮“中国威胁论”花样翻新,“美国等西方政府基于讹诈、遏制、封锁、极限施压等政治需要对中国进行的舆论抹黑和攻击将长期存在”,①给讲好中国故事带来了严峻的外部环境挑战。
新媒体环境下城市形象传播策略探析——以成都为例
一、新媒体环境下成都城市形象传播现状(一)成都城市形象传播内容随着城市化发展的快速推进,我国城市形象传播理论日益成熟,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各类城市展开了相应的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闭塞的信息得以快速流通,向外界传递一座城市的特色风格,对一座城市有了新的认知,为城市形象的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
成都是中国十大古都之一,以浓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石,以独特的地理位置为优势,以令人垂涎的美食为诱点,以珍贵的当地物产为特色,促进了成都城市形象的传播。
在信息化时代下,用特色的风土人情带动城市形象发展,使成都城市形象的传播更加广泛,影响也更为深远。
(二)成都城市形象的正面评价1.娱乐色彩浓厚,紧跟互联网步伐。
在这个生活节奏飞快的社会,工作成为人们的生活重心,许多人没有时间停下脚步去真正感受一座城市的魅力。
成都的生活环境让年轻人有了不一样的工作体验,他们热爱生活,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节奏,个性张扬而不拘泥于传统,因此其生活富有浓厚的娱乐化色彩。
2012年,成都市政府开始扶持市场化程度最高的移动互联网行业,此举为国内高新园区打开先河。
成都浓厚的娱乐氛围,在新媒体环境下为其互联网行业带来了机遇,孵化出一批批网游,风靡全国的第一网游王者荣耀也在此诞生,由此可见其物联网特质极其浓重。
2.本地特色众多,城市活泼、年轻化。
舒适的生活环境、怡然自得的生活态度,为成都这座城市打上了惬意的标签。
独特的成都美食让人垂涎三尺,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成都人热情开朗,拥有极强的包容性,不断涌入的人流为成都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让这座城市更加充满活力。
在新媒体环境下,这种现代与传统并存、潮流与历史共生的状态,为这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增添了不一样的色彩。
(三)成都城市形象传播面临的挑战1.形象定位过于多元化,无法突出特色。
城市形象定位多样化有利有弊,一方面彰显了这座城市的各类特色,为城市设立卖点;另一方面,过度的形象定位会让人们无法抓住城市形象的重点,容易忽视城市特色。
困境与突围——城市形象宣传片的创新路径研究
等 之大 。然而 , 伴随着 近 年来 城 市形 象 宣传 片 的 大量 迹之城 梦想 之都 》 。 城 市宣传 片在叙述 和结构形 式上 的创新 和变化 制作 、 传播 , 自身也 陷入 了千 人一面 、 其 浮光掠 影 、 缺 乏思想 精神承 载 的困境 。
一
可 以说 是万 变不 离 其宗 , 般 都在 上述 几 个类 型 里 一 打转 , 且新 的形式是很 容易被模 仿 的 , 况 观众 自然 会 有似 曾相识 、 同之感 。 雷
于全方位 、 多层 面 、 立体 化 地展 示 城市 的历史 文 化 、 了 。笔 者根据 大量 的观 片体 验 , 基本 上 可 以将 其 分 风土人情 、 济建设成 就等 , 而实现对 外宣传 城市 经 从 成这样几 类 : 品牌 、 塑造城市 形象 , 内提高 政 府满 意 度 , 成 市 对 形 () 1 MV 类 型 。如 苏 州 城 市 宣 传 片 《 苏州 好 风 民文化认 同、 身份认 同的一种 电视宣传 片 。“ 市形 城 光 》就是 歌手朱 虹 以苏州 评 弹 唱法 演 唱《 , 苏州 好 风 象 宣传 片” 现在广 泛传 播 的“ 市 形 象广 告 片” 和 城 有 光 》0 ,8年成 都 的城 市 宣传 片《 成都 依 然 美 丽 》 以 是 所 不 同 , 者一 般 时长 在 1 后 O秒 左 右 , 而且 一 般采 用 张靓颖 演唱《 v hsc y 贯穿始 终 ; Il eti i  ̄ o t 商 业广告 的摄 制方式 。很多“ 市形象广 告片 ” 城 使用 () 2 音乐加 画面 , 而且 没有任 何解说 和字幕或 者 的素材 和该城市 的“ 城市 形 象宣 传 片” 一致 , 以被 所 有字幕 无解说 的类型 。如 0 8年 的《 中国苏州 》 ; 认为 是“ 城市 形象宣 传片” 的浓 缩精华 版 。 () 3 传统 的音 乐加 解 说 的形 式 。如威 海 荣成 的
城市形象传播路径研究
城市形象传播路径研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城市发展日益加速的今天,城市形象传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城市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还是一个独特的品牌。
城市形象传播旨在宣传城市的文化、历史、经济等特色,吸引各类资源和人才,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形象传播路径的研究是指为了实现城市形象传播的目标,探索并选择最有效的传播途径和方法。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城市形象传播路径研究:1. 媒体宣传:媒体是城市形象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
通过新闻报道、广告宣传等方式,将城市的特点和优势传递给更广大的受众。
这样可以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投资和游客。
2. 城市品牌建设:城市品牌建设是城市形象传播的核心内容。
通过塑造独特的城市品牌形象,打造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和吸引力。
城市品牌可以通过标志、口号、形象广告等多种方式展示。
3. 城市推广活动:城市推广活动是城市形象传播的实施手段之一。
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文化、体育、经济等活动,展示城市的多样化和丰富性,吸引目标受众的关注。
4. 城市形象传播网络:网络是当前信息传播最快捷、最广泛的媒介,也是城市形象传播的重要途径。
城市可以通过网站、社交媒体等平台展示城市的文化、景观、经济等特色,吸引更多的目标受众。
5. 人文交流:人文交流是城市形象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促进城市与其他地区的文化、教育、艺术等方面的交流,拓宽城市形象传播的渠道和范围。
城市可以与其他国家或城市建立友好关系,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6. 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城市的建设和环境保护是城市形象传播的基础。
一个宜居、绿色、有序的城市将给人们留下良好的印象,吸引更多的人前来工作、生活和旅游。
在城市形象传播路径的研究中,需要综合考虑城市的文化、历史、经济状况以及目标受众的需求。
选择合适的传播途径和方法,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和特点,以便更好地传播城市形象,吸引更多的投资、人才和游客。
城市形象传播路径的研究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有效的传播途径,可以打造良好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城市的发展和繁荣。
融媒体时代城市形象构建与传播策略研究
融媒体环境下,城市形象代表一座城市的特色,也是在信息爆炸时代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关键要素。
良好的城市形象不仅能够展示城市建设的成就,还能加快城市发展的进程。
城市形象的构建作为当下政务新媒体的重要任务之一,愈发成为关注的热点。
抖音是字节跳动旗下的一款音乐创意短视频社交软件,是一个面向全年龄段的短视频内容创作与传播平台。
根据2021年1月发布的《2020年抖音数据报告》显示,抖音日活用户已突破6亿,日均视频搜索次数突破4亿。
短视频平台所能触及到的广泛的用户群体和较低的UGC门槛使得抖音平台具有良好的营销与传播环境,更是以其生产一体化属性、沉浸式阅读体验、科学的推送算法、强音乐属性等特点助力城市形象建构与传播。
[1]自2018年起,已有成都、南京、西安等城市与抖音平台达成战略合作,基于抖音平台推广城市文化及旅游资源,全方位打造“网红城市”。
如2019年爆火网络的“大唐不夜城”就因抖音“不倒翁小姐姐”超15亿次播放量的视频,成为2019年抖音播放量最高的景区,用数据诠释“一个视频带火一座城”。
本文以安徽滁州市委网信办在抖音平台发布的一系列以打造和传播城市形象为目的的活动为研究对象,探讨短视频时代如何抢占新渠道,借力大平台,打造“城市流量王”。
一、融媒体时代滁州市城市品牌形象构建与传播策略安徽滁州,地处华东苏皖交界地带,是长江三角洲中心区27城之一,亟待突破原来四线小城市的固有印象,打造新兴文化城市的IP。
2021年8月22日至9月30日,滁州市委网信办策划开展“滁州dou亭好”第二季创意短视频大赛,借助抖音平台及短视频形式全方位立体化展示滁州城市形象,积极打造“滁州dou亭好”城市IP,让更多人在网络上看到滁州的新变化、新气象、新成就,实现全民记录、全民分享、全民参与,共同打造滁州城市新名片,凝聚滁州发展正能量。
截至9月29日,“滁州dou亭好”第二季抖音话题参赛视频数量超2500个,播放量突破1.4亿次。
媒介、建筑与空间视角下的城市形象传播研究--以南京为例
现代城市研究I2020.12㈠城市建设|URBAN CONSTRUCTION文章编号:1009-6000(2020)12-0106-06中图分类号:TU984.1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009-6000.2020.12.013基金项目:2019年度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媒体时代南京城市形象传播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9-YB30)o作者简介:张伟博,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传播学博士:媒介、建筑与空间视角下的城市形象传播研究----以南京为例A Study of Urban Image Comm uni cation from thePerspective of Media,Architecture and Space:A CaseStudy of Nanjing张伟博ZHANG Weibo摘要:城市形象研究,过去主要是针对城市中的建筑、景观、人文等综合印象进行探索,研究视域停留在“现实空间”层面。
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媒介对城市形象的建构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众对城市形象的认知开始转向现实空间之外的“媒介空间”。
通过对“媒介空间”理论的梳理可以发现,城市中的实体建筑、景观都被媒介赋予空间隐喻,进而构成一种"媒介一城市”复合空间。
在媒介空间理论视角下,实体空间与媒介空间互嵌,并拓展出了新的公共空间,从而改变了城市形象的传播格局,为城市形象研究带来了新的活力,媒体城市的概念逐渐成形。
关键词:城市形象;媒介空间;建筑;城市空间;南京Abstract:In the past,the study of urban image mainly focu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impression of thebuildings,landscape and humanity in the city,and the research horizon remained at the level of"realspace".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edia technology,the media plays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in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image,the public's cognition of urban image began to turn to the"mediaspace"outside the real space.Through the study of media space theory,we can find that the buildings andlandscapes were given space metaphor,forming a"media city"composite space.From the perspective ofmedia space theory,real space and media space are embedded in each other,as well as expanding the newpublic space in the city.In this context,the communication pattern of urban image has changed.The theoryof"media space''has brought new vitality to the study of urban image.The concept of media city graduallytakes shape.Key words:urban image;media space;architecture;urban space;Nanjing106媒介、建筑与空间视角下的城市形象传播研究——以南京为例丨张伟博城市形象是外界对一座城市的综合印象,也是一座城市的品牌与核心竞争力体现。
城市形象外宣视频多模态翻译路径研究——以《何以西安》为例
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2024年第4期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度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重点研究项目(合作项目) 陕西外宣视频多模态翻译路径研究 (2023HZ1005)的研究成果之一㊂作者简介:董梅(1969-),女,河北保定人,博士,西安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王希泽(1995-),男,河北秦皇岛人,硕士研究生在读,西安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硕士研究生㊂城市形象外宣视频多模态翻译路径研究以‘何以西安“为例董㊀梅㊀王希泽(西安石油大学,陕西西安710065)摘㊀要:进入5G 时代,外宣文本早已不再局限于文字,而是与声音㊁图像等超语言符号相结合,以多模态文本的形式在互联网上广而告之,达成准确㊁生动㊁立体㊁快速地传播文化的目的,‘何以西安“便是其中之一,该视频时长短,内容丰,以双语形式辅佑中国-中亚峰会召开地点 西安的文化输出,是陕西文化走出去的一项有效举措㊂鉴于此,本研究尝试从选材㊁多模态互动方式和目的语观众反响等环节出发,细粒化解析‘何以西安“的多模态翻译路径,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为讲好西安故事,展现可信㊁可爱㊁可敬的西安形象提供参考㊂关键词:多模态翻译路径;短视频;陕西外宣中图分类号:F74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4.04.0190㊀引言最新调查显示(www.xyz ),目前亚太地区短视频用户占比较高,达到15亿以上;其次是北美和欧洲地区的用户量规模分别为10亿和8.3亿,以其他区域为代表的用户达50亿左右,庞大的用户数量对于信息传播及外宣事业具有重要意义㊂在如今流量为王的时代,流量就相当于点击量,点击量就相当于传播量,传播越广泛,就越能引人注意,从而创造出庞大的隐形价值㊂为此,中国日报网以中国 中亚峰会为契机,拍摄发布了外宣短视频‘何以西安“,以期更好协助陕西文化走出去,讲好陕西故事㊂从该短视频的接受情况可以看出,‘何以西安“取得了预期的交际目的,是陕西跨文化交际的有效工具㊂鉴于此,本研究尝试从选材㊁多模态互动方式和目的语观众反响等环节出发,分析‘何以西安“的多模态翻译路径,总结其成功经验,以期为讲好陕西故事,展现可信㊁可爱㊁可敬的陕西形象提供借鉴㊂1㊀多模态翻译路径研究现状2020年6月,在北航外语名家讲坛上,王克非谈及 翻译路径 的概念,并指出翻译路径研究是一种中国特色的翻译研究,看的是谁发起的翻译活动,目的是什么,效应是什么;王克非认为,翻译路径研究可以从译者㊁选材㊁认知㊁策略㊁实践㊁反响与接受等多个层面展开㊂王克非关于翻译路径的阐释为本研究指明了方向㊂我们以 多模态翻译路径 为关键字在知网展开搜索,未发现相关研究㊂然而,以 多模态翻译 为关键字的文献检索显示,我国多模态翻译研究业已积累一定成果㊂虽然起步于2009年,相比国外较晚,但近年进入上升期,甚至有学者提出 翻译研究的多模态转向 ㊂当前,我国的多模态翻译研究多集中在概念界定㊁视听作品翻译㊁多模态翻译教学体系构建和多模态语料库建设四大领域(董梅㊁袁小陆,2021;董梅㊁侯梅梅,2022)㊂吴赟㊁牟宜武(2022)指出,多模态翻译主要呈现为模态内翻译和模态间翻译两种样态,其中模态间翻译将原文本的符号模态转换为与之不同的符号模态,可为目标受众带来不同的感受与体验,激活翻译的创造性活力,为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一条实践和创新路径㊂目前有关视听作品的多模态翻译研究大多数采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从文化㊁语境㊁内容和表达等4层面讨论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如吕健㊁吴文智,2012;贾君颖,2020;梁惠鹏㊁常呈霞,2023),探究译者如何借助多种模态共同体现源语意义,弥补语言翻译造成的意义缺失㊂吴赟(2021)认为,在媒介形态与方式日趋丰富复杂的语境下,翻译研究有必要探索其他模态符号在翻译过程中意义的构建㊁转换和互动,这是多模态翻译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㊂吴赟㊁牟宜武(2022)提出要实现中国故事在翻译活动中的 新叙 ,可以走向以多种符号和多种模态进行翻译的策略,其中包括图像叙事㊁视听叙事和超文本叙事,这样可以把中国智慧㊁中国方案㊁中国力量以更直观㊁更形象的方式展示出来,增强受众群体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心和兴趣,进而便于中国文化更好的走出去㊂王琦(2022)总结发现,常见的字幕翻译通常采取减译㊁凝练压缩㊁意译和显化等翻译策略;基于字幕翻译的背景考量和实际应用效果,在此类翻译中译者更多地遵循口语化原则,具体体现为更注重修辞韵律㊁口型匹配度以及标点符号的使用等㊂这是由于配音翻译尤为注重视觉模态与听觉模态的有效互动与巧妙配合,字幕参与视觉模态的配合共同呈现意义㊂㊃65㊃2024年第4期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张德禄指出,多种模态间主要呈现两种互动关系,那就是互补关系和非互补关系㊂其中,互补关系涵盖强化关系与非强化关系㊂如果某一种模态成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其他模态通过发挥突出主次㊁或扩充功能来完善整体意义,则被称作强化关系㊂反之,如果多种模态缺一不可,互为补充,以协调㊁联合或交叉等形式相互合作,则被称之为非强化关系;而非互补关系则意味着两种模态在意义构建层面并未彼此作用,仅仅作为各自模态出现而已㊂王龙探讨了兰州城市宣传片中视觉模态与听觉模态的协作关系及其对意义构建的贡献㊂姚银燕发现,多模态选择与协作有助于构建并提升广州城市的品牌形象㊂总之,虽然多模态翻译理论㊁策略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研究,但对于多模态翻译路径缺乏系统性研究,这为本研究预留了足够的空间㊂2㊀‘何以长安“多模态翻译路径研究2.1㊀选材毋庸置疑,从何种角度选材才能最大限度地切合视频主旨,并完成预期交际目的是一项高智识的任务,选材成功与否直接关涉视频的国际传播效果㊂‘何以长安“的选材是从历史和生活的角度出发,选择真实㊁典型和具备历史厚重感的素材,佐以激发味蕾的美食,以点带面,提高品位的同时,也赋予观众生活的情趣,让观众从历史中获得感悟和启迪的同时,找到在西安短暂生活的小小乐趣,全方位激发观众对西安这座历史名城的热情㊂2.2㊀多模态互动‘何以长安“讲述的是 西安的故事 ,它基于多模态翻译的 模态间翻译 范式,将承载西安故事的各类文本翻译为多模态文本,以 图像 叙事㊁ 视听 叙事以及 语言 叙事,构建西安故事的 新叙 ,目的是让国内外受众不仅可以 听到 看到 ,更能够 嗅到 ,甚至 触摸 到西安,引起受众共鸣,提高西安故事的传播效能,增强西安故事的亲和力与感染力㊂视频主要采用叙事再现的方式,佐以主持人的英语解释和说明,生动㊁清晰㊁明确地展示了古城西安的风貌㊂例如,视频开头的西安大雁塔,飞驰的车辆,璀璨的钟楼等图像线条构成矢量图像,随后主持人出境,地点是中国 中亚峰会新闻中心,用英语介绍来串联整个视频,随后对整个峰会会场进行宣传与展示,引出西安文化和饮食产品㊂再例如,视频00ᶄ51处,数名骑着骆驼的商贩沿着沙漠缓缓而行,骆驼不断地行进构成矢量图像,大漠黄沙,长河落日,让观众对于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这一重要信息铭记在心㊂在这些画面中,视觉模态是意义构建的主要模态,是主要的交际形式,语音和字幕起到辅助的作用,视觉模态与语音构成 互补 强化 扩充 关系㊂中国日报记者作为视频中的主持人,其声音串联整段视频,出镜共有3个部分,总时长约为18秒钟㊂00ᶄ20初次出境,截至到00ᶄ28本部分共8秒钟㊂记者作为有自动意识行为的生命体,通过镜头直视观众,构成 接触 索取 ,这种互动方式能够很好地引起观众注意,产生更好的传播效果㊂00ᶄ39第二次出境,截止到00ᶄ42,本部分共3秒钟㊂01ᶄ16第三次出镜,本次存在两部分直接接触,一部分仍是记者的注视,另一部分是一位西安本地人通过镜头与观众对视,他在向观众推介摆在画面中心位置的西安名吃 羊肉泡馍,画面构成 接触 提供 ,色香味十足的羊肉泡馍,加上西安人和主持人的推介,瞬间令宣传力倍增㊂此时,为了让观众对主持人的话语更加明了,屏幕展示中英文字幕,视频画面㊁语音和字幕构成典型的 互补 强化 突出 关系,突出的是画面,语音和字幕起辅助作用㊂视频以远景镜头和特写镜头为主,中距离画面较少,其中近景㊁特写镜头最多,约占全部画面的54.5%;远景镜头约占38.6%;而中距离镜头仅占6.8%㊂特写镜头首先是参会的各国记者,他们肤色各异,佩戴专业的翻译设备㊂其次是美食特写,油泼面中的泼油㊁烤串的加辣㊁满口生津的饺子以及馍香肉酥的肉夹馍,让镜头前的观众食指大动,让外地游客对西安这座碳水之都禁不住心向往之㊂最后特写镜头展示的是西安的传统工艺,泥塑在手艺人手里活灵活现,创意长安唐马造型摆件的出现则更让这座古都匠心传承的使命感得到了升华㊂在这些特写画面中,听觉模态由主持人的英文讲解实现,画面㊁声音和字幕构成 互补 非强化 协调 的关系,各种模态缺一不可,共同构建意义㊂视频中,水平镜头约占81.2%,集中在对美食㊁参会记者,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特写镜头部分,而垂直镜头约为18.8%,对应的是西安的交通现状㊁风景区等㊂水平镜头营造的是亲和力,加之主持人稳重㊁成熟的嗓音,画面和声音构成 互补 非强化 联合 关系,为观众提供理解便利的同时,强化了意义构建㊂然而,背景音乐节奏过于强烈㊁快速,对于画面㊁字幕和语音来说,是一种冗余,不能够为观众阅读字幕和听解语音构成帮助,这种 非互补 交叠 冗余 和 非互补 交叠 抵消 关系弱化了意义的构建㊂2.3㊀目的语观众反响通过致电中国日报网工作人员,得知该视频共发布在5个平台,分别是百家号㊁哔哩哔哩㊁今日头条㊁微博视频㊁微信视频号,观众反响如表1所示:表1㊀‘何以西安“观众反响调查结果视频平台播放量点赞量评论量百家号71841584哔哩哔哩942246230今日头条531113629微博视频 1.9w130微信视频号/11779㊀㊀如上表所示,‘何以西安“在百家号的播放量为㊃75㊃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2024年第4期7184次,获得158条点赞,4条评论㊂其中3条文字评论,另外一条是竖起大拇指的点赞㊂其中最热门的评论是 长治久安 短短4字㊂汉高祖刘邦祈盼社稷稳定,将都城命名为长安,寓意长治久安,直到明朝才改名为西安城,而长治久安这个美好寓意一直流传了下来,这四个字不仅点出这座古都以前的名字,还寄托了观众对这座城市的美好期盼㊂另外一条获得4个点赞的评论也提到了长安㊂最后一条对西安㊁中国与峰会进行了歌颂,表达出观众的拳拳之心㊂‘何以西安“在哔哩哔哩共播放9422次,获得462个点赞,30条评论㊂其中24条评论涉及视频中西安的美食部分,有6条评论关注哔哩哔哩的学习效用,视频嵌入了中英双语字幕㊂其中有一条热门评论,这条评论获得48个赞,评论下方涉及5条相关回复,是对于西安美食一个简要的概括,将8种西安美食全部罗列,包括牛羊肉泡馍㊁糖蒜㊁水盆羊肉㊁锅盔牙子㊁三秦套餐(凉皮儿肉夹馍冰峰)㊁裤带面㊁油泼辣子面和biangbiang面;有一条评论引发网友讨论,到底什么美食才是西安特色,是牛羊肉泡馍,还是肉夹馍,下方涉及10条相关回复㊂网友对此各抒己见,同意肉夹馍是西安特色的评论获得5条点赞,牛羊肉泡馍获得1条点赞㊂本条视频在今日头条的播放量为5311次,获得136个点赞,29条评论㊂其中13条评论对西安进行歌颂,有10条评论为转发视频,3条评论为表情符号㊂2条评论提到西安的牛羊肉泡馍老字号 同盛祥,最后一条内容是只属于西安的代名词 丝路起点,中华文明的摇篮㊂对西安进行歌颂的这13条评论中再次出现 长安 , 古都 等词,其中一条评论获得了最多的28个点赞,关注到中国 中亚峰会,用4个四字格词语进行概括, 古都长安,盛世西安,丝绸起点,梦想展翅 ,这些四字格读起来朗朗上口,意义简单明了㊂古有长安,今有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在西安梦想起航,表达了观众对于西安的祝福,和对自身发展的美好期盼㊂还有一条评论 千年古都,常来长安!大明宫里碰李白,大雁塔下见唐僧! ,后两句提到两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们都在这座古见证了自己辉煌时刻,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厚的一笔,印证了这座古都深厚的历史底蕴,以及薪火相传的文化传承㊂本条视频在微博平台累计播放量1.9万次,共获得13条点赞,暂未有观众进行评论㊂本条视频在微信视频号共获得1177条点赞,9条评论,976次转发㊂评论中有4条赞美西安,2条评论关注峰会,1条评论为主持人点赞,一条英文评论,最后一条对视频表示感谢㊂赞美西安的评论依旧出现 长安 ,而点赞最多的评论还是4个四字格词语, 千年古都㊁常来长安㊁国礼相迎㊁远方客人 ,该评论得到10个点赞㊂还出现了1条英文评论,Looking forward to a better Changᶄan,用另一种语言形式向西安表达祝福㊂通过分析,对于时政类视频,观众对时政部分的关注相对较低,而对西安的美食文化更感兴趣㊂有且只有一条英文评论,可以看出我国此类时政类视频的国际传播效果并不理想,暂未引起国外友人的广泛关注,文化外宣的道路任重道远㊂根据点赞量可以看出,四字格词语的评论更容易获得网友的点赞,符合中国人民的阅读习惯㊂3 结语外宣视频是一个国家㊁一个民族对外传递信息,构建良好形象的有效方式,也是国外友人对该国家㊁该民族及该文化的认知窗口,是让人产生好感,形成深入了解欲望的重要介质,所以合理构建㊁应用和传播外宣视频至关重要㊂研究发现,‘何以西安“选材合理,体现了视频主题,其多模态翻译效果良好,模态间互补方式大部合理,然而‘何以西安“在模态协作和传播渠道方面存在些许瑕疵,特别是国际传播方面的工作还需加强,未来需要选择更多的国际类平台发布视频,最大限度抵达国际受众,提高西安在国际社会话语体系的话语权和影响力㊂我们认为,除了对西安乃至陕西和中国文化的外宣视频中有的放矢地选择和应用合理的多模态翻译方式㊁模态间互动方式以外,在时政类视频中若是能够加入一些网友比较感兴趣的部分,比如美食㊁演出等内容,可能会提高传播效果㊂总之,在今后的多模态语篇外宣实践中还需要作出更多创新性和广泛性的尝试㊂参考文献[1]董梅,袁小陆.多模态审美批评话语分析框架建构研究[J].外语教学,2021,42(01):77-82.[2]董梅,候梅梅.短视频时代城市宣传片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以2021年西安城市宣传片‘千年古都,常来长安“为例[J].传播与版权,2023,No.119(04):26-28.[3]吴赟,牟宜武.中国故事的多模态国家翻译策略研究[J].外语教学,2022,43(01):76-82.[4]吕健,吴文智.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影片‘金陵十三钗“的字幕翻译研究[J].上海翻译,2012,113(04):36-38. [5]梁惠鹏,常呈霞.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冬奥会宣传片的翻译研究[J].今古文创2023,No.145(01):100-102. [6]吴赟.媒介转向下的多模态翻译研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21,44(01):115-123.[7]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6(01):24-30.[8]王龙.兰州城市形象宣传片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基于第二十五届兰洽会2019年宣传视频[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20,39(06):40-46.[9]姚银燕.营销城市:城市形象宣传片的多模态话语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2019,41(01):83-89.[10]王琦,李燕鸿.变译理论视角下的华语电影字幕翻译研究 以电影‘芳华“为例[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8, 33(06):65-67+79.㊃85㊃。
新媒体环境下重庆城市形象传播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重庆城市形象传播研究重庆自2003年发布名为“人人重庆”的形象标识以来,一直致力于城市形象的传播。
在以传统大众媒介为主的传播环境下,重庆城市形象传播的方式和手段呈现出单一性和机械性。
首先,由于传统大众媒介单向传播的特征,进行城市形象宣传的任务长期以来由政府部门包办,宣传产品的策划与生产过程缺乏人智众筹机制,难免出现一定的局限性;其次,传播平台仅限于电视、纸媒等传统媒体,传播渠道固定,信息入口属于稀缺资源,导致传播内容单一、重复。
城市宣传题材长期以来仅围绕火锅、夜景等少量信息,易使受众产生审美疲劳;再次,由于传播主体和传播渠道的单一性,导致内容从生产到传播的过程处于机械性重复状态,缺乏激励机制与创新成果。
一、城市形象传播的新要求二、城市形象对内传播(一)基于本土文化的身份认同重庆拥有以山水城市、西部重镇为主的地域文化脉络,以巴文化、抗战文化为主的历史文化脉络,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特有的建筑文化、市民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等文化脉络,体现出重庆的城市精神与文化核心,为网络新媒体场域中的城市形象的塑造和传播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要素和内容资源。
重庆城市的独特地域文化构筑了市民身份的基础,特有的历史文化与传统特色是对市民身份的动态塑形,二者从纵向与横向的维度构筑了本地文化圈围的立体聚合,提供了基于重庆本地文化的身份识别性内容。
以信息资讯和网络社交为主的网络新媒体平台,将原来的信息传递模式由单向提供式变革为多元分享式传播,其扩散性为重庆文化内容提供了多元的信息分享口径,并进一步要求文化元素和内容资源的多维度开发和纵深挖掘。
其聚合性通过信息定制为不同分支的文化类目提供了细分探讨和深度分享形式。
例如,在以饮食文化为主的信息场,用户乐此不疲于重庆饮食特有的麻辣文化和江湖文化,并在现实场景中实现对饮食文化的实践参与。
网络新媒体平台通过构建文化圈围的立体聚合,使市民在原有的本土文化意识上不断更新自我认知,在网络社交与信息分享场域中找到的自我定位,使市民集体文化基因在网络新媒体平台上的市内传播路径中得到确认。
城市形象建构的路径探索——以纪录片《寻味顺德》为例
85数字艺术城市作为经济、文化、政治的聚居地,不但承担着居住、工作、娱乐的使用功能,也肩负着文脉传承、文化塑造的文化功能。
城市形象影响着人们对城市生活的感受、向往,这种感受、向往转而会影响城市文化的构建。
传播载体是确保城市形象传播活动有效进行的枢纽。
纪录片的影像表达中,其符号的直观化呈现和对感官的直接刺激,可以迅速建立城市形象。
利用纪录片这种媒介去构建城市形象的实践例子不胜枚举,但是可以巧妙地运用纪录片话语,精准地抓住城市特质,并对城市形象进行良好塑造的纪录片却少之又少。
纪录片《寻味顺德》抓住美食之乡这一极具吸引力和地域标识的形象符号,发掘城市的本土特征,提炼城市的文化内涵,将抽象的顺德文化形象进行具象的演绎和勾勒,塑造出一个有温度、有态度,立体鲜活的顺德形象。
一、纪录片构建城市形象的问题显现(一)对城市的定位不精准,未发掘城市的本土特征经过对多个城市形象纪录片的研究,笔者发现这些纪录片有个共通的问题,即对城市的定位不准确造成“千城一面”的尴尬局面。
一个城市在经过岁月的洗礼,历史的打磨后,应该具备与别的城市不同的本土特征,但是大多数纪录片都难以发掘出城市的特征,这就不能对城市进行精准定位。
例如不少纪录片互相模仿,将一幅幅山水风光照片拼凑起来,并配上枯燥乏味的解说词,因此同质化现象严重,给受众留下的是极为模糊印象。
(二)叙述话语刻板生硬,难以拉近和受众的距离纪录片的叙事话语如何呈现,对纪录片能否和受众建立一种亲近的关系有很重要的影响。
恰当的叙述话语,可以增强纪录片的感染力,拉近和受众之间的情感距离。
有的纪录片节奏冗长拖沓,解说词乏味空洞,叙述语单调,缺乏变化和律动,叙述视角多采用第三人称,就使受众很难有代入感。
总而言之,叙述话语刻板生硬,与受众有隔膜感,难以拉近和受众之间的距离。
(三)缺乏对城市形象文化内涵的探寻,人文价值遗失城市形象是人对自然环境、大众媒介、人际传播、个人经历等多种因素整合形成的主观性文化感受。
模因理论下短视频平台的城市形象传播研究
短视频平台上模仿行为的流行是模因在新媒体时代的延伸,城市形象同表情包和流行梗等形成的网络模因不同,它需要打造鲜明的城市标签,凭借受众共同创造的社会认同达成城市个性化模因并扩散。
城市形象建构成功后,在短视频平台掀起一股潮流,实质上是受众心理和行为的改变,任何对城市形象的传播都是受众情绪的表达或模仿外化的呈现。
城市形象若要进一步发展设立起IP更重要的是提升内容质量和文化底蕴,单纯依托模因效应无法维持长久的热度。
一、模因概念与发展新媒体使得模因在新兴互联网媒介中得以发展,同时现代传播随处可见模因的存在。
(一)模因概念道金斯《自私的基因》中首次提到“模因(meme)”,最初是指“在诸如语言、观念、信仰、行为方式等的传递过程中与基因在生物进化中所起的作用相类似的那个东西”。
[1]随着时代的发展,模因内涵也有了相应的变化,广义来看,只要一个事物或现象被模仿并实现传播,就可以称作模因。
希夫曼在当前数字化背景下定义模因是人与人之间传播的文化单位,互联网使模因传播更为明显。
[2]常江和田浩认为网络模因的元素是网络上任何一个存在的信息,在互联网时代大规模且快速传播的文字、图片、视频等,都可被视为网络模因。
[3]模因在网络环境下经过多次演变,让传播分析研究产生了新的路径。
(二)模因发展短视频模因在不同传播阶段要经历同化、记忆、表达、传输四个阶段,完成以上阶段后可以看成是模因成功发挥了效用。
[4]模因在短视频平台上有两种传播形式:一种是由平台算法推送或用户带话题等主动传播,“推”出信息;另一种方式是受众通过搜索框自行获取,像“拉”出信息。
[5]短视频凭借着时长短、吸引力强、易分享和拍摄门槛低等特征,有极强的模因优势。
短视频博主凭借图文和音视频等使得城市形象以一种模因形式爆火与流行,为实现模因作用下的城市形象传播带来新的可能。
二、城市形象短视频的模因传播动因模因在短视频中大量存在,被模仿的短视频会受到因子、技术、用户、时效的影响。
西安城市形象建构与传播的路径
西安城市形象建构与传播的路径
张晓蕾
【期刊名称】《新丝路》
【年(卷),期】2024()6
【摘要】城市是文明的载体,城市呈现出来的整体形象是地方文明特征的直接映射。
对城市形象的研究实际就是对地域文化具体化、符号化、可视化的研究。
文章以西安城市形象的建构为例,对西安城市形象的建构意义和功能、在全媒体传播体系下
面临的挑战以及城市形象建构的有效路径进行了探讨。
【总页数】3页(P0118-0120)
【作者】张晓蕾
【作者单位】西安市行政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
【相关文献】
1.西安城市形象的影像建构与传播研究
2.智媒时代城市形象建构中的传播策略研究——以"网红西安"为例
3.近十年《中国日报》西安城市形象的国际传播--基于
LDA主题模型建构的研究4.新时代西安城市形象传播与文化建构5.短视频平台城
市形象建构与传播路径——以西安市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小红书UGC模式的城市形象传播研究
城市形象是指城市以其自然的地理环境、经济贸易水平、社会安全状况、建筑物的景观、商业、交通、教育等公共设施的完善程度、法律制度、政府治理模式、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市民的价值观念、生活质量和行为方式等要素作用于社会公众并使社会公众形成对某城市认知的印象总和。
在传统媒体时代,城市形象传播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途径进行自上而下的宣传;而随着传播生态的变化,新媒体在城市形象传播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我们不能忽视微博、微信、抖音、小红书等大流量自媒体在城市形象传播中发挥的作用。
但就目前传播状况来看,城市形象传播存在传播内容单一且固化,传播共鸣性弱等问题,该困境亟待被打破。
“小红书”作为一个拥有超1亿月活用户的生活方式分享平台,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类口碑库和社区电商平台。
小红书平台分为生活、时尚穿搭、VLOG、直播、学习、美食探店、旅游出行等多个垂类,普通用户可在小红书平台上申请自己的账号发布大量UGC笔记。
在小红书主页搜索“重庆”关键词,可获取175万+带有重庆字眼的相关城市信息,再分别搜索“长沙”、“西安”、“青岛”分别有157万+、137万+、96万+的相关城市信息。
这表明小红书平台上相关城市形象传播的信息量很大,依托于小红书UGC模式,城市传播影响力实现升级,曾陷入瓶颈的城市形象传播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一、小红书UGC模式与城市形象传播的概述(一)小红书UGC模式小红书作为一个生活方式分享平台,其文案宣传语是:标记我的生活。
在小红书平台上,众多普通用户发布UGC笔记分享生活,从美食、穿搭、出游分享,到爱用好物推荐,通过亲身体验、第一口吻的讲述方式编辑笔记,给用户一种真实感和可信性,因此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口碑库。
UGC并不是某一种具体的业务,而是一种用户使用互联网的新方式,即由原来的以下载为主变成下载和上传并重,每个人都可以将自己DIY的内容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展示或者提基于小红书UGC模式的城市形象传播研究○王梦源【摘要】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角色发生了质的转变,在接收信息、沟通情况的同时也可以自主生产信息进行传播,这使得PGC时代渐渐地向UGC时代转变。
形象识别视域下城市形象传播策略探析
形象识别视域下城市形象传播策略探析1. 形象识别视域下城市形象传播策略探析在当今社会,城市形象已成为一个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名片,它不仅关乎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更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探索城市形象传播的有效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该理论认为,人们对一个城市的认知往往始于对其形象的识别,而形象识别过程涉及到视觉、听觉、触觉等多个感官的综合体验。
在城市形象传播中,我们需要注重多感官元素的融合,以打造出立体、生动、富有吸引力的城市形象。
注重城市视觉识别系统的建设,视觉识别系统是城市形象传播的基础,它包括城市标志、公共标识、城市景观等。
通过设计独特、富有创意的城市标志,以及整洁、美观的公共标识和城市景观,我们可以使城市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利用现代传媒手段扩大城市形象的传播范围,随着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城市形象传播的途径也日益多样化。
我们可以通过网络直播、短视频、社交媒体帖子等多种形式,将城市的美景、美食、文化等元素展示给全球观众,提升城市的国际知名度。
注重城市形象的个性化和差异化传播,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背景,这些因素构成了城市形象的个性化特征。
在传播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和突出城市的个性和差异,避免与其他城市的同质化竞争。
可以借助地方特色文化节、民俗表演等形式,展现城市的独特魅力。
形象识别视域下城市形象传播策略的研究对于提升城市形象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从多个方面入手,综合运用多种传播手段,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城市形象,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1.1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形象在现代社会的影响力日益凸显。
形象识别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旨在通过对城市形象的系统分析、评价和传播策略的研究,提高城市形象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而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研究城市形象传播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城市形象传播策略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城市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城市形象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形象传播路径研究
城市形象传播是指城市通过各种方式和媒介,向公众传递城市的形象和特色,以提升
城市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城市形象传播路径的研究,对于城市形象的塑造和推广具有重要
的指导意义。
一、媒介选择与运用:城市形象的传播离不开媒介的选择与运用。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
的今天,城市形象传播可以通过多种媒介进行,如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
研究城市
形象传播路径需要考虑不同媒介的特点和优势,选择适合的媒介进行传播。
二、形象策划与宣传:城市形象的传播需要进行形象策划与宣传活动。
形象策划包括
确定城市的核心价值观和形象特色,制定相应的传播策略和宣传计划。
宣传活动包括市场
营销、广告宣传、形象推广等活动,通过各种手段将城市的形象传递给公众。
三、公众参与与互动:城市形象的传播需要公众的参与和互动。
研究城市形象传播路
径需要考虑如何激发公众对城市形象的兴趣和关注,并通过互动的方式与公众进行交流和
互动。
可以通过市民参与城市规划、举办公众活动、开展社交媒体互动等方式,促进公众
对城市形象的了解和认同。
四、国际传播与品牌塑造:城市形象的传播不仅仅是在国内进行,还需要进行国际传
播和品牌塑造。
研究城市形象传播路径需要考虑如何将城市的形象传播到国际舞台,吸引
外国投资、游客和人才。
可以通过参加国际会展、推出国际形象广告、派遣代表团访问国
外等方式,提升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
城市形象传播路径的研究是一项复杂而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充分考虑媒介选择与运用、形象策划与宣传、公众参与与互动、国际传播与品牌塑造等方面的因素。
只有通过科学合
理的传播路径,才能真正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吸引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