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发展
端午节的来源及发展历史简述

端午节的来源及发展历史简述端午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一般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举行,也被称为五月节、巫山节、端阳节等。
端午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来源和发展历史非常的丰富,下面就为您简要介绍一下。
一、端午节的起源端午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春秋时期,那时候,楚国的伟大诗人屈原因被诬陷,被流放到了江南的湖北岳阳。
屈原没有屈服于压力,反而写下了《楚辞》等许多诗歌和文化经典,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在屈原被流放的时候,百姓们非常担心,纷纷涌到岳阳江中去救他,但毕竟时限不够,百姓们只得撒下包裹,拍打船桨,把年粮、菜食扔入江中,以免屈原犯饥。
同时,百舸争流,划龙舟去找寻屈原,希望将他救出来。
为了保护食物不被鱼虫吞噬,百姓们还在河中放下菖蒲、艾草等苦艾香草,以羹汤浸润,至今江河之中,依然弥漫着苦艾清香。
渐渐地,人们就把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定为端午节。
后来,端午节逐渐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二、端午节的发展历史从源头上来看,端午节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700多年前的楚国。
而随着历史的演变,这个节日在全国范围内也逐渐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在唐朝时期,端午节已经成为正式的法定节日,而在宋朝时期,端午节更被正式命名为“端阳节”。
那个时候,除了纪念屈原之外,也开始流行起了划龙舟、赛龙舟的游戏。
随着时间的推移,端午节的习俗和文化也在不断地演变。
在明清时期,端午节更成为了一个赛龙舟的盛大活动。
龙舟比赛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之一,这项活动不仅体现了中国的文化底蕴,也成为了体育精神的象征。
到了现代,端午节更成为了一个全民欢庆的节日。
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会举办各式各样的龙舟比赛、香包沐浴、踏青旅游等活动,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
三、端午节的文化内涵端午节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思想精髓。
端午节有诗歌、美食、活动和习俗等多种形式,体现了中国世代相传的优秀文化,例如:1、民俗文化龙舟赛是端午节的传统活动之一,龙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之一,赛龙舟就是龙舟文化的一部分。
端午节发展演变过程简述

端午节发展演变过程简述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非常重要的民俗文化之一。
具体是指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所举行的庆祝活动。
端午节源于我国古代的龙舟竞渡和踏青习俗,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端午节经历了从“图腾崇拜”到“食物崇拜”再到世俗化的转变,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端午节发展演变过程的具体情况。
一、历史渊源端午节起源于古代中国的楚国。
相传,楚国诗人屈原是五月初五这天投江自尽的,而当地百姓们听说后也纷纷将粽子和五色丝线扔进江中以示哀悼。
此后,这一节日逐渐流传开来,演变成为一种纪念、祭祀和庆祝的节日。
二、从“图腾崇拜”到“食物崇拜”早期,端午节是一种“图腾崇拜”的表现。
人们认为五月初五是一个充满神秘力量的日子,于是就在这一天悬挂五彩缤纷的图腾,祈求健康、平安等美好愿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观念逐渐演变为“食物崇拜”。
人们开始将粽子视为神圣的食物,认为吃粽子可以避免瘟疫、消灾除难。
同时,人们还在节日中施行祈福、祭祀等仪式,以求家庭兴旺、祖先保佑。
三、文化内涵丰富随着时代的更迭和文化的交流,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也愈加丰富多彩。
例如:龙舟竞渡赛、草荐、饮雄黄酒、系艾叶等。
其中,龙舟竞渡赛是端午节活动中最著名的一个。
比赛时,人们身穿彩衣、挥动划桨,漂亮的龙舟在河中快速前行。
除此之外,草荐代表着家庭的团圆、和谐和幸福。
饮雄黄酒则是一种民俗祭祀活动,象征着避邪驱瘟、祈求平安和吉祥。
而系艾叶,则是一种具有驱瘟、驱蚊、祛梦等作用的民间习俗。
四、现代化的演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端午节也开始逐渐世俗化。
人们不仅可以吃到传统的粽子,还可以品尝到各种各样的更加创新和有趣的美食。
同时,在端午节的庆祝活动中,也引入了一些现代化的元素,如音乐会、花展、文艺表演等,增加了整个节日的喜庆氛围。
综上所述,端午节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它孕育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
端午节的历史演变与发展

端午节的历史演变与发展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古代中国的一个传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端午节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重要意义的节日。
本文将探讨端午节的历史演变与发展。
一、端午节起源据传,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春秋时期的楚国。
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因忠于国家而被贵族排挤。
最终,他选择投江自尽,以示抗议。
当地的渔民和百姓闻讯后,纷纷划船捞救,但已经来不及了。
为了避免鱼虾咬食屈原的尸体,人们便将糯米捏成粽子投入江中喂鱼。
同时,为了避免恶运的来袭,百姓还敲鼓声以驱赶恶鬼。
二、端午节的传统习俗除了屈原的故事,许多习俗也形成了端午节的特色。
其中最为普遍且广为人知的是包粽子、赛龙舟、挂艾草和戴香囊。
包粽子是指将糯米等配料用粽叶包裹起来,并蒸煮或煮熟。
这是为了纪念投江自尽的屈原,也是人们团聚的象征。
赛龙舟是将精心制作的龙舟在江河湖海上竞渡,以纪念划船救屈原的神话故事。
挂艾草是指将艾草绑成束,挂在门前或床头,以避邪驱凶。
戴香囊则是将香草、艾草等材料制作成袋子,佩戴在身上,以辟邪纳福。
三、端午节的演变随着时代的变迁,端午节在功能和形式上有了一些调整和改变。
从最早的纪念屈原逐渐演变为一个汇集传统文化、体育竞技和民俗活动的综合性节日。
例如,在现代社会,端午节期间会有各种龙舟比赛、品评粽子、舞狮子等活动。
同时,一些地方还会举办民俗表演、展览和庙会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参与者。
此外,一些企业还会将端午节与促销活动结合,推出端午特别套餐和商品。
四、端午节的现代意义今天的端午节不仅仅是一个传统节日,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通过传统习俗和活动,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中国的文化。
端午节还具有凝聚人心、增强民族归属感的作用。
在这个节日里,家人团聚、亲朋好友相聚,共同庆祝,加强了家庭关系和社会联系。
此外,端午节也是弘扬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价值观念的机会。
综上所述,端午节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与发展。
虽然形式和功能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其文化内涵和意义并未改变。
端午节的来源及发展历史

端午节的来源及发展历史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其起源和发展历史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介绍端午节的来源以及发展历史:起源传说、历史演变、现代传承。
一、起源传说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许多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是屈原和龙舟竞渡。
屈原是中国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因为反对楚国王子纷争和南征北战,被贬于岳阳楚河。
屈原对楚国的国运非常担忧,于是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等著名的文学作品。
但是,由于野心家的编造和诬陷,屈原被谗谤成祸国殃民之人,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身亡。
为了不让屈原的身体被鱼虾喂食,人们在江边撒粽子喂食,同时划龙舟去打捞屈原的尸体。
据说,为了防止鱼虾啃食屈原的身体,还有人在汨罗江里游泳,并利用铜钱敲打水面,制造水声吓走鱼虾。
这就是人们打龙舟和吃粽子的来源了。
二、历史演变端午节的起源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端午节不仅在中国发展,也在其他东亚国家和地区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在中国,端午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既有吃粽子、划龙舟等民间习俗,也有官方统一组织的文化活动。
另外,端午节还有一些地方性的习俗和民间传说,例如江南的踩高跷、粽子蒸汽船、滴凤钗等。
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端午节也有自己的习俗和传统活动,例如韩国的龙舟竞赛、日本的喜宴、越南的饮酒和赛龙舟等。
三、现代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端午节的传承和发展也与时俱进。
现在,端午节已经成为了一个更加开放、多元化和现代化的文化节日。
在我国,例如吉林的世界龙舟赛、浙江的草原露营、福建的民间文化展等,都以端午节为主题,融入了很多现代的元素和创新的活动方式。
另外,在网络上,也有很多关于端午节的各种活动和文化产品,例如手帐、手工制作、音乐和艺术表演等。
这些活动和产品不仅让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更加了解和热爱,还促进了端午节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综上所述,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和发展历史很悠久。
端午节的起源至发展历程

端午节的起源至发展历程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节日,又称为端阳节、龙舟节等,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庆典各具特色,令人展露出喜庆、热闹和祥和的气氛,广受人们的喜爱。
端午节的起源至发展历程,是一个长久的过程,下面就让我们来详细探究一下。
一、端午节的起源端午节起源于中国远古时代,大约在4000多年前,当时的中国处于蛮荒时期,许多民族都信仰巫术,崇拜龙。
那个时候,蛇妖伏羲和女娲结合生成了伏羲氏族,以龙舟为标志来表达对龙的崇拜。
后来,伏羲氏族要和楚国作战,善于计划的大夫屈原在楚国上朝任职,为了拯救楚国遭受灭顶之灾的危险,屈原在湘江投河自尽,以保护自己的国家,这也成为了后来端午节的源流。
二、端午节的传统习俗1.吃粽子: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做出各种口味的粽子,较为普遍的口味是肉粽和红枣枸杞粽。
吃粽子的含义是纪念屈原。
2.赛龙舟:端午节的赛龙舟活动是端午节的另一项非常有特色的文化活动。
据传,赛龙舟的活动是为了纪念人民英雄屈原。
赛龙舟活动的特色主要在于各种艇型的设计,装饰和赛道设置,给人们带来了浓厚的竞赛氛围。
同时,它也是人们亲近大自然,增强健康体魄的好机会。
3.艾叶挂门:端午节期间,人们还会在门户和窗帘上挂上艾叶,一是为防虫蚁,二是根据中国传统医学理论,艾叶可以防病并驱蚊蝇,让家里面更加清爽洁净。
4.穿香囊: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穿上香囊,这种香袋一般用五一自然干燥的材料复合而成。
据传,穿香囊可以保健身体,预防疾病,形成一个保护屏障。
三、端午节的发展历程端午节在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历史,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同的改变和看法。
1.政府纪念:2006年,中国政府将端午节纳入了法定假日期间,这意味着政府高度认可端午节的价值和地位。
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开始推行赛龙舟比赛,让端午节更加引人注目和亮丽。
2.品牌节日:商家看中了端午节的意义和影响力,开始在这个时间段进行营销活动,并推销一些品牌的产品,吸引消费者的目光,也更加推广了传统文化。
端午节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端午节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始于战国时期,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端午节代表着团结、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传统习俗和文化发展等方面来探讨端午节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历史渊源端午节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楚国。
相传屈原是楚国的大臣,因忠言逆耳而遭到贵族的排挤,最终投江自尽。
人们为了纪念屈原的牺牲,开始在每年的五月初五举行划龙舟和贴艾叶等活动,以祭奠和追思这位伟大的爱国者。
随着时间的推移,端午节渐渐成为了一个更为综合的传统节日,结合了其他的习俗和活动。
这些习俗包括吃粽子、赛龙舟、插艾叶、佩香囊等,使得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日益丰富。
二、传统习俗1.吃粽子吃粽子是端午节最重要也是最具特色的习俗之一。
粽子是用糯米包裹各种馅料,再用竹叶或者蒲叶系成三角形或长方形的食物。
各地的粽子风味千差万别,有咸馅、甜馅、肉馅等多种口味。
吃粽子不仅是为了纪念屈原,还寓意着驱邪、祈福和辟邪。
2.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另一个重要习俗。
龙舟是一种独特的船只,长约十几米,中间装饰有龙头,尾部有龙尾,色彩鲜艳。
龙舟比赛是一项激烈的竞技活动,通常有12人或更多人组成的队伍,齐心协力地划桨,争夺桂冠。
这项活动既体现了团队协作的精神,也增强了人们的体魄和勇气。
3.插艾叶和佩香囊插艾叶和佩香囊也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艾叶因其能够驱邪辟邪的功效而被视为吉祥物,人们会将艾叶插在门上或者在家中各个角落,以保护家庭平安。
佩香囊则是由小布袋制成,里面装有各种中草药或香料,能够驱逐邪气和瘟疫。
三、文化传承端午节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我们应该重视的一个问题。
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变化,端午节的传统习俗逐渐消失,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意识也相对较弱。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加强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广。
首先,学校应该加强对端午节传统文化的教育。
通过课堂教学、主题活动和社团组织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历史和意义,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端午节的形成和演变过程简述

端午节的形成和演变过程简述端午节起源于我国古代,与古代传说相伴而生着。
据史书记载,在公元前278年,楚国战国时代诸侯国的楚国大臣屈原被流放到了汨罗江边,流放期间他饱尝其间的黑暗挣扎和恐惧,逐渐对社会发展和国家未来充满了担忧和忧虑。
在屈平的这段艰难岁月里,他创作了大量家国离愁之作,其中比较有名的就有《离骚》,《楚辞》等。
端午节的演变史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
一、古代端午节古代的端午节起源于楚国,在古代,确认范围就是楚国的习惯节日. 其后,被广泛通过全国各地。
它在楚国是与屈原有关的,四海乐而不扰。
节日中最常见的食品是粽子、蛋黄、五色丝带、艾蒿等。
但是,节日作为一个重要的描述完全没有现在成熟,无论是细节上、规模上均很局限,主要是在楚国只流行。
但由于楚国在古代的地位,端午节的规模和重要性还是很高的。
二、近代端午节清朝时期,端午节在整个民间传统节日中也非常有特殊的地位。
西方文化带来了许多新事物,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先人开风先吃上了糯米蒸的甜粽子,边度过端午佳节,边讲述中国的传奇与传说故事,装扮成龙舟手上了传统的五色带子,领略那纯朴的古风。
同时,端午节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南方地区有的地方则会打龙舟比赛,抢夺龙舟的头奖,获胜的竞争队也会当场进行比赛,比赛完之后会开展群众性的庆祝活动。
三、现代端午节在现代时期,端午节的传统不止是在中国民间传统中让它继续流传下去,同时,也从中汲取精华,实现自身发展,它已渐渐成为一个商业活动,各大商场纷纷开展了各种促销活动,许多民间艺人也利用端午节以打击自己的名气和曝光度。
同时,端午节也被各国举办,使得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在中国成为与世界上的其他传统节日一样具有国际影响的民俗文化活动。
总之,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象征着我们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端午节都是我们隆重举行的重要节日之一,它在文化、体育、咨询等方面的发展都应得我们应该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端午节发展演变过程

端午节发展演变过程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相当久远,至今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
其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庆祝方式等方面都有着极为丰富的内容。
本文将从端午节的历史发展、起源传说、食俗习惯和传统文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端午节的历史发展端午节是一个源远流长的传统节日。
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端午节的诞生和庆祝;唐宋时期,端午节发展为国家法定节日,称为重大的人文艺术节日;明清时期,则被视为民间最盛大的节日之一。
在现代,端午节已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一。
端午节的庆祝方式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和传承。
早期,为祭祀祖先和驱邪避魔,人们在端午节时重视居家清洁,用艾叶、菖蒲、忘忧草等草药来驱蚊虫、驱毒、驱邪。
随着时间推移,端午节的庆祝方式越来越多元化和富有活力。
现如今,各地的端午节庆典活动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集休闲、娱乐、文化、旅游等为一体的大型节日活动。
二、端午节的起源传说端午节的起源传说有多达数十种不同的版本,其中以屈原的传说最为广泛流传。
相传,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诗人和爱国主义者屈原,于公元前278年因政治事件离开朝廷,怀念家乡楚国,心系百姓,遭遇了巨大的压力和挫折,最终选择投河自尽。
据说,当屈原在长江中不幸溺水身亡之时,众神为了纪念他这位爱国人士而将屈原的遗体捞起,并将其放在一片草地上。
垂柳拂地,山泉汩汩。
然而,屈原自尽而亡,百姓感念,故又将粽子投入江中,希望神仙与屈大夫同享丰硕的庄稼。
三、端午节的食俗习惯端午节的食俗习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节日美食。
在端午节当天,人们通常会食用粽子、菖蒲酒等传统美食。
据说,粽子就是为了悼念屈原而煮熟的米饭,在我们的饮食文化当中,粽子已经成为了一个代表性的传统食品。
除了食俗习惯,端午节还有其他的传统习惯活动,如舞龙舞狮、划龙舟、赛龙舟等。
这些活动在保障人们度过快乐、健康的节假日生活的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
端午节的历史演变情况

端午节的历史演变情况端午节,又称为“重五”、“五月节”、“端阳节”等,是中国传统的民俗节日之一,起源于古代中国。
端午节的历史演变情况,与中国古代的文化、历史、传说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从端午节的起源、发展、变迁等方面,对端午节的历史演变进行详细介绍。
一、端午节的起源端午节最初发源于中国南方,其起源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
在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因谏远离其乡土,不得成功,绝望之下投河自尽。
为了防止鱼虾噬食他的尸体,人们在这一天放入粽子,用于饲养鱼虾,以此祭奠屈原。
后人为了纪念屈原的忠诚,将每年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作为悼念屈原的日子。
由于端午节的各种庆祝活动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因此在中国南方地区得以流传并延续至今。
二、端午节的发展与变迁1. 古代的端午节在古代,端午节的规模较小,形式简单,仅是对屈原的祭奠。
人们会在屈原的墓前祭奠、烧纸、放竹枪等,以此来悼念屈原。
在称呼方面也多为“五月五”、“端五”等简单的称呼。
2. 中期的端午节到了唐朝时期,端午节就逐步地发展为中国重要的民间节日之一。
这期间,人们除了向屈原祭祀外,还会粘贴菖蒲、艾叶等具有驱邪、辟毒、祈求平安之意的物品,为家庭提供保护。
同时,人们也开始使用竞渡活动来祭奠屈原,体现了爱国、团结、勇敢、友爱的主题。
3. 现代的端午节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变化,端午节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
近年来,端午节已经成为一个全民性的节日,并在国际上也享有盛名。
在庆祝活动上,举办龙舟竞渡、艾叶草人、插艾叶等活动已经成为中国人民端午节的传统,此外,在饮食上,粽子也已经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食品之一,为庆祝端午节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三、端午节的传说端午节的起源离不开屈原这个人物。
在传说中,由于屈原坚持反对秦国吞并齐桓公的周朝政权,曾遭到贪污的诬陷而被贬谪。
在谪落鄂岳(今湖北省岳阳市),屈原对于所处的局面十分心怀忧虑,不幸被野狗咬伤致死。
因此,端午节被认为是古时纪念屈原的节日,具有纪念英烈、营造民族精神的功能。
端午节的来源及发展过程简述

端午节的来源及发展过程简述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中国古代,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节庆文化的代表之一。
该节日始于春秋时期,至今已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
在这2500年的历史长河中,端午节经历过多次演变,成为一个庆祝粽子、驱瘟避邪、悼念屈原的民俗传统节日。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端午节的来源及发展过程。
一、端午节的来源公元前278年,是春秋时期末期,为楚国的知名诗人屈原自杀之年,也是端午节的发源年。
那年,屈原因受到贪官污吏的诽谤而被贬到南楚。
他对国家和人民非常关心,但始终无法被放回中原,最终于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的离去深深地触动了人们的心灵,当时的百姓举行了纪念活动,后来演变成了端午节。
二、端午节的发展过程1.起源和发展时期端午节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到了汉代时期,端午节已经成为正式的节日,开始有了一些相应的庆祝活动。
端午节最基本的习俗之一是赛龙舟。
据传说,人们希望以划龙舟的方式模拟救援屈原之时的场景,助力于江中落水的他。
此外,人们还会挂菖蒲、食粽子、饮雄黄酒,以祛疫驱邪。
2.全国性的传统节日到了唐代,端午节已经成为全国性的传统节日,人们依照传统进行庆祝。
此时期的端午节为盛大的传统节日,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内涵,人们除了赛龙舟外,还有吃粽子、敬祖先、缚五色线、赛高跷、晾艾人等等一系列传统习俗。
在中国各个地方,人们都有不同的庆祝方式,但是都有吃粽子和赛龙舟这两个相同的传统。
3.现代的端午节到了现代,传统节日的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现在的端午节还是在五月初五这一天,但是庆祝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
一些受到现代化影响的年轻人更愿意参加音乐会、体育比赛、旅游等活动,而在农村,端午节的传统仍得以保留,但是也有许多城市人为了庆祝端午节返乡体验风俗,其热度不减。
总之,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变得丰富多彩、内涵深厚。
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迁,人们对它的兴趣与参与方式也在不断的变化,但是无论如何,端午节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好好传承和发扬。
端午节发展历程简短概括

端午节发展历程简短概括端午节,又称龙舟节、重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大约最早起源于战国时期楚国,后来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端午节的发展历程非常丰富多彩,本文将为大家简要概括。
1. 起源与传说端午节的起源相传是为了纪念古代楚国爱国诗人屈原。
相传屈原为国内亡而投江自尽,百姓为了不让鱼虾吃掉他的身体,就在江边划龙舟、撒米、仗势等一切方法去吓走鱼虾,以保住屈原的尸体。
后来,人们把这个纪念屈原划龙舟的活动扩大化,变为了一项盛大的活动。
2. 食粽子成为流行“端午节,情人入口为粽子”。
在端午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在家里包、蒸、煮、食粽子。
关于食粽子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为了纪念屈原,在江里泼饭、银钱、五色丝线等,让鱼虾吃饱,不去啃屈原的尸体;二是为了防止屈原的爱民心不让太多鱼虾袭击他的身体,让百姓就吃糯米,这样鱼虾就不会去偷吃屈原了。
3. 变化与形式多样端午节的形式随着不断的发展逐渐多样化。
玩龙舟赛是端午节最为重要的传统活动之一,同时还有插艾草、喝雄黄酒、挂菖蒲、悬香囊、赛龙舟、品粽子等各种活动。
而在台湾地区,端午节还有“赛筏子”活动。
此外,一些地方会有皮影戏、民间歌舞等节目,使端午节活动更加生动多彩。
4. 重任重责的抗战精神在1933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华北事变,中国的民族危难形势空前严峻,而在端午节这一天,武汉的爱国华侨谢觉哉组织了“抗日救国万人游行会”,激励了武汉市民奋起救国,在中华民族的千难万险时刻,端午节成为了“国耻日”的代表日之一。
总的来看,端午节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时间的积累,形式不断地变化和丰富,而其中代表中国传统精神的爱国、团结也得到了更好地保留发扬。
未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文明进步,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也将继续拥有更广阔的空间和更美好的发展。
端午节发展现状

端午节发展现状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据历史记载,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最初是为了祭祀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而设立的。
如今,端午节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节日,既有传统的习俗和民俗活动,也有现代的创新和时尚元素。
本文将就端午节的现状进行探讨。
一、传统习俗的传承端午节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节日,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都有着丰富多样的庆祝活动。
首先是包粽子,这是端午节最重要的传统之一。
人们用粽叶包裹糯米、豆子、肉等馅料,煮熟后食用。
包粽子的过程是一种传统的家庭活动,家人们围坐在一起,亲手包制粽子,增加了亲情和团结。
其次是赛龙舟,这是端午节最具吸引力的演出之一。
人们组织队伍划龙舟,并且舞狮、击鼓吹箫等,以鼓舞人心。
此外,还有挂艾草、佩香囊、踩高跷、戴彩饰等一系列传统习俗活动,这些都是传统节日的特色,代表了中国的民俗文化。
二、现代创新的元素除了传统习俗的传承,端午节在现代社会也加入了许多新的元素。
例如,媒体的普及使得端午节活动更加国际化。
人们利用各种渠道,如电视、网络等,向世界传递端午节的信息。
这不仅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也为端午节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此外,一些地方还举办了主题活动,如文化展览、非遗展示等,吸引了大量游客。
这些现代创新的元素让端午节焕发出更加活力和魅力。
三、民俗文化的保护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些传统习俗逐渐失去了影响力。
然而,端午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国家、社会各界纷纷加强了对端午节传统习俗的保护和研究。
许多城市设立了民俗文化节,展示传统的习俗与技艺,同时也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
一些非遗项目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宣传,使得这些传统技艺得到传承和发展。
这些努力有助于促进端午节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保持了中国民族精神的独特价值。
四、商业化的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商业化的趋势也进一步影响了端午节。
一些企业将端午节与品牌营销相结合,推出各类商品和活动。
端午节的历史演变过程

端午节的历史演变过程端午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中国古代的龙舟竞渡和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活动,经过数千年的演变,逐渐发展成为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民俗活动为主要内容的节日。
本文将对端午节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端午节的起源端午节源远流长,起源于中国远古时期的龙舟竞渡和饮雄黄酒、挂艾叶等活动。
据《史记》记载,纪念屈原的端午节起源于战国时期,这个时期的人们常以五月初五这天划龙舟,祭祀龙神,以求平安。
传说,屈原是一个为民请命、桀骜不驯的爱国诗人,他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江自尽,以抗议当时政治腐败和民不聊生的局面。
人们为了纪念他的牺牲精神,便在每年的这个时间,划龙舟、放艾叶、挂菖蒲等活动,以表达对屈原的景仰和祭思。
二、端午节的发展在唐代时期,端午节成为了一项国家级别的节日,皇帝要亲自主持祭祀,群众亦会跟随皇帝的范例进行祭祀。
唐朝时,端午节日盛行,民间龙舟比赛、挂艾叶等纪念屈原的活动也不断发展壮大。
到了宋代,端午节成为了一个民间节日,民间的龙舟赛事和粽子食用更为流行。
中晚唐以后,端午节已经成为了普及范围极广的节日,在全国范围内流行。
这个时期居民的粽子制作技术提高,互相串联起来交流,对制作技巧不断地进行探究和实践,从而传承了下来。
当时的端午节已经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更加重要的地位,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在中国民间流传的传统节日。
在明、清时期,端午节日仍然盛行,富有民间文化特色的各类龙舟赛事、神仙宴会、打毛狗、赛鼓等风俗活动也各自独具特色地尽情展现,民间也出现了新的传统贺礼和庆祝方法,如挂香囊、吃五香牛肉、磨雄黄、饮雄黄酒等。
这个时期,端午节日也逐渐形成了“草根节日”的特色,成为了广大民众共同的文化记忆。
端午节在民间流传的同时,也对文学创作、绘画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现代端午节的演变20世纪前半叶,端午节受到了政治和社会的干扰,一度遭到了禁止。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端午节重新恢复了传统的重要地位,对传统节日进行了保护,不断挖掘这个节日的文化价值,引导和推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
端午节发展历程古代近现代

端午节发展历程古代近现代端午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历史悠久,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习俗。
本文将从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探究端午节的发展历程,以期了解和传承这一节日的意义和价值。
古代端午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据《郑注》记载,周文王为纪念忠臣屈原,定立了每年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
屈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在当时的国家政治发展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由于不被重用和误解,屈原最终落魄而亡。
周文王为了表达对屈原的敬仰和怀念,定立了端午节,以纪念这位伟大而忠诚的仁人志士。
在古代,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是赛龙舟和吃粽子。
赛龙舟的起源也与屈原有关。
相传,在屈原的故乡楚国有两位渔夫,为了表示哀悼和敬仰屈原,跳入水中,用船体压过身体,以示悲哀。
而后,为了防止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渔民们打响鼓声,驱赶魔鬼。
后来,为了提高搜捕鱼虾的技巧,人们开始在端午节时模拟赛龙舟,以庆祝和纪念此事。
而吃粽子的习俗则是因为,在屈原被流放时,他曾经给子民讲述过很多道理和知识,而这些知识都写在了当时流行的竹简上。
为了不让知识被人遗忘,子民们将竹简封在了粽子里,表示了对屈原言行的敬仰。
近代的端午节历程,主要集中在清朝和民国时期。
清朝时期,端午节的规模和庆祝方式逐渐扩大。
尤其是在雍正时期,皇帝经常为此下旨,让民间组织盛大的庆祝活动,以缓和民生矛盾和凝聚社会团结。
而在民国时期,端午节则开始与现代思想和价值观融合,以满足和促进时代的发展。
比如,在清末民初时期,南方的商人和士人通常在端午节时举行诗歌、书画和音乐比赛,以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智慧。
而在现代,端午节则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比如,以发扬民族精神和弘扬中华文化为主要宗旨,推动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发展。
现代的端午节历程,主要集中在改革开放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对端午节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进行了深入挖掘和研究,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和文化体验。
比如,中国国家体育总局将赛龙舟活动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了海内外众多体育爱好者和旅游者前来参观和体验;而中国中央电视台也推出了大型的端午文化艺术晚会,邀请了许多知名的演员、歌手和传统工艺师傅,为观众展示了优美的音乐、舞蹈和文化艺术。
端午节的传承发展历程

端午节的传承发展历程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以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而得名。
历经千年传承,端午节已形成了独特的风俗和文化,成为中国人民的国家文化遗产。
本文将从历史、传承、发展等方面探讨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发展历程。
一、历史渊源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南方吴越地区,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在反对君王投降外国的斗争中受挫,辗转流亡,终于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投身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把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用龙舟竞渡和食用粽子来纪念他。
二、传承1. 龙舟竞渡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最有名的传统活动之一。
起初,民间的龙舟竞渡大多是一种祈求丰收的仪式,后来也成为了重要的娱乐活动。
现在,各地都有自己的龙舟竞渡比赛,比如广西的邕江龙舟竞渡、福建的平潭花石头龙舟竞渡等。
这些比赛不仅是传承端午节风俗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更是一种集体合作与竞争的精神体现。
2. 粽子制作粽子是端午节的重要食品之一,主要由糯米、红豆等材料制成。
端午节当天,家家户户都会制作和食用粽子。
尽管在现代社会,许多人已经习惯了吃西式食品,但粽子作为中国传统美食的代表,仍然深受人们喜爱。
在传承端午节的过程中,粽子制作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3. 环节传承“五五诗”、“五毒驱邪”等环节也是端午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五诗指的是端午节当天要食用一种称为“五色糯米”的食品,并诵读相应的诗歌。
而五毒驱邪则是通过挂菖蒲、艾叶、蒜头、野甘草、茅草等草药来驱赶邪灵。
这些传统的节日环节,不仅传承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也蕴含着民间信仰的独特风俗。
三、发展随着时代的变化,端午节的形式和内涵都在发生着变化。
同时,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如何以一种更为全面、多元的方式传承端午节文化,成为了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1. 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对于年轻一代来说,传统活动和文化因为不太潮流而失去了吸引力。
有些人甚至觉得这些活动和文化是“落伍”的。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比如互联网直播、VR/AR等技术,可以使传统文化更加接地气,更好地契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从而更好地传承下去。
端午节的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端午节的未来发展趋势分析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端午节也有其自身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文化活动端午节的文化活动已成为中国各地传统习俗之一,目前的趋势是加强节日的文化内涵。
不仅要重视传统庆祝方式,如包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更要将其文化特征深入挖掘。
例如,通过举行文人雅集、才艺大赛等活动,展示端午节的文化底蕴,向新一代传递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二、商业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端午节的商业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在当前的经济生态下,各企业和商家都希望在端午节期间推出新产品、新活动,以增加销量和营收。
这种趋势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商家过度追求营利,忽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导致端午节的商业氛围过重。
三、跨界合作跨界合作是当前端午节发展的一大趋势。
在文化创意产业逐渐壮大的背景下,各行各业积极探索文化与商业的融合,并取得了一些成功的案例。
例如,龙舟节和艺术表演、餐饮业、旅游业相结合,发挥多方优势,创造出契合市场需求的端午节产品和服务。
此种趋势带来了一些新的思维和合作模式,也为端午节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支撑。
四、全球化随着中国文化的国际化推进,端午节的走向全球也是必然的趋势。
目前,端午节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传播和庆祝,例如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地,它在这些地区以不同的形式和方式存在。
相信随着中国文化的输出和传播,端午节的全球范围内的庆祝方式也将愈加繁荣。
总而言之,端午节的发展趋势是多方面的,包括文化、商业、跨界合作和全球化。
这些趋势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将为端午节的长期发展提供动力,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端午节的发展和演变

端午节的发展和演变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非政府组织活动之一。
这个节日以及与其相关的习俗和传统,经历了许多年的发展和演变。
本文将探讨端午节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历程,并分析其中的演变过程。
一、端午节的起源和古代习俗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相传,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投江自尽以抗议当时政权的腐败和失去国土。
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开始举行赛龙舟和吃粽子等活动。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特色性的活动之一。
人们在江河湖海里划龙舟,这象征着驱邪避祸以及迎接丰收和幸运。
而吃粽子则是为了纪念屈原,因为人们在他投江自尽后,为了保护他的尸体不被鱼虾吃掉,在江里撒下了米和粽子。
二、端午节的传统与现代变革随着时代的变迁,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也经历了一些变革。
虽然赛龙舟和吃粽子仍然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但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些新的形式和内容被引入。
例如,现在端午节的赛龙舟不仅仅是限于江河湖海,还出现在人工湖、游泳池和甚至是街头巷尾。
赛龙舟不再仅仅是一项运动,更成为了一种民间文化和旅游资源。
人们在端午节期间还会举行各种赛龙舟比赛,吸引了大批观众和游客。
另外,粽子的变化也是不可忽视的。
传统的粽子是由糯米和各种馅料包裹在竹叶或者粽叶中制成的。
现代社会的追求多样化和个性化,使得粽子的种类繁多:有咸粽、甜粽,有草莓、巧克力等各种口味。
粽子不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成为了一种时尚和潮流。
三、端午节的商业化和网络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端午节也面临着商业化和网络化的挑战和机遇。
商家们将端午节作为一个重要的商业机会,推出各种促销活动和产品,吸引顾客。
例如,端午节期间,各大商场和超市会推出粽子和龙舟的特别套餐,吸引顾客购买。
同时,一些企业还会将端午节的元素融入到他们的广告宣传中,以增加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网络也为端午节的传播和弘扬提供了新的平台。
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分享他们的端午节经历和感受。
端午节的现状和发展史

端午节的现状和发展史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源于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文化。
它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农业生活,是一个祈求丰收和避瘟疫的节日。
现在它已经成为了一个文化和民俗盛会,各地举办着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庆祝这个节日。
本文将带领读者了解端午节的现状和发展史。
一、发展史端午节始于战国时期,据史书《吴越春秋》载,楚国大夫屈原在秦国的流亡之时,于五月初五投江自尽。
为了不让鱼龙湫兽咬食他的尸体,群众划龙舟来救援。
在这样的背景下,端午节就有了划龙舟、吃粽子、挂菖蒲、赛龙舟等各种节庆方式。
汉代时期,端午节逐渐成为了固定的日期,并且被正式命名为端午节。
唐朝时期,端午节被更加广泛地流传在民间,并且与屈原的故事联系在一起,逐渐成为了人们节日的习俗之一。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端午节庆祝方式和活动规模也在不断地演变和扩大。
宋朝时期,端午节以赛龙舟的方式来庆祝,成了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活动之一。
而现如今,端午节已经成为了一个文化和民俗盛会,各地举办着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庆祝这个节日。
二、现状现在,端午节已经成为了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和民俗意义的节日,并且已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人们在端午节期间会食用粽子、挂菖蒲、赛龙舟等,而这些活动在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变化和特色。
在江南地区,人们会在粽子中加入咸鸭蛋和糯米,使得粽子更为软糯美味;在江西地区,人们会玩挂蛏蟹,将蛏蟹装在竹叶蒸笼里,熏制出香味,然后与盐和椒粉拌匀即可食用。
而且在一些地方,人们还会在端午节期间举办各种形式的龙舟比赛,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观赛,推动了当地的旅游业发展。
三、发展趋势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端午节的发展也面临着各种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日益繁忙的工作和生活让他们很少有机会参加各种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进步和文化交流,端午节也不再是一个仅仅在中国境内流行的传统节日,而是逐渐成为了世界性的的文化节日。
在今年的2021年,端午节在全球范围内的促销和庆祝活动非常活跃,很多知名品牌和电商平台也都推出了各种端午节促销活动,将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与现代品牌和消费需求相结合,为消费者带来更多的福利和快乐。
端午节的起源发展历程简述

端午节的起源发展历程简述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我们国家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中国,是一个有着7000多年历史的节日。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而这些习俗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含义。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是源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据传屈原生于公元前340年,是楚国贵族,因主张反对秦国侵略而被贵族排斥,被流放到了江南的岳州。
在岳州期间,他写下了《离骚》等著名诗篇,表达了他对国家的深情厚爱以及对贵族腐败的不满和批判。
据说他最终在端午节这一天投江自尽,以抗议当时楚国的腐败和统治者的虐待。
还有一种说法是源于古代祭祀龙的习俗。
相传,龙是中国古代的神灵,能给人们带来好运和幸福。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挂艾草和五色丝线,将它们系在自己的手臂、腰间等位置,意在避邪驱瘟。
同时,人们还会赛龙舟,这也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活动之一。
赛龙舟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楚汉战争时期,据说屈原曾在此时期,以一只小船来向汉水的鱼民宣传“蔡仲舞剑”,这样就引起了广泛的从军热潮,这个传说和历史事实结合成了现在的赛龙舟。
端午节的日子不固定,传统的农历五月五日,但是为了方便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现在也可以根据公历来庆祝,因此其实也有固定的日期。
此外,端午节也是我国的法定假日之一,被列为国家重要的文化和传统节日之一。
不仅如此,端午节还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总之,端午节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在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之上,经过了漫长的历史积淀和发展,其内涵和含义也逐步丰富和拓展。
它是中华文化传统节日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午节的发展【篇一:端午节之历史演变】端午节之历史演变端午节之历史演变在屈原的传说尚未广泛流传前,端午的习俗仍因袭对恶日的禁忌,以保健、避疫为主要原则。
崔寔(逝于一七)的《四民月令》记载:「是月(五月)五日可作酢;合止利黄连丸、霍乱丸;采葸耳,取蟾诸,以合创药,及东行蝼蛄」。
除了治难产的缕蛄外,其余都是治下痢、中暑等夏季常见疾病的丸药。
应劭的《风俗通》则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光从「长命」、「续命」等名称看来,就可以知道,当时人是多么畏惧恶日对生命所造成的威胁。
不仅在实际上制作治病的丸药,在心理防卫上,也要仰赖五彩丝来抵御那超自然,不可见的鬼魅及兵灾。
尽管有这些顾忌在,端午的生命力并未因之减,积极祈禳的习俗仍随处可见。
周处(二四-约二九九)的《风土记》记载晋朝新兴的端午习俗有:「采艾悬户上,踏百草、竞渡」等。
悬艾固然是为了禳毒,踏百草就是后来称为「斗百草」的游戏。
而被视为端午特色的竞渡习俗,也在此时出现。
据宗懔(约四九八-五六五)的《荆楚岁时记》按语:「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
《史记》中并未确实记载屈原投江的日期,此说颢然是受了传说的影响。
事实上,竞渡、祈禳。
表面上是为拯救屈原而举行的竞渡,基本精神仍不脱恶日驱邪崇的本意。
南北朝时,端午又称为「浴兰节」,荆楚一带有采艾的习俗。
采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或是用来针灸。
据说这种艾草,在针灸的时候别具有疗效。
一般人则将艾草扎成虎形,或是剪彩作为小虎,再粘贴艾叶于其上,在端午节时配戴。
除了采艾之外,也采菖蒲来泡酒。
到了唐朝时,端午已成了个重要的节日,宫廷中也有种种的庆祝活动。
唐朝的皇帝多在端午日赏赐臣下。
王溥(九二二-九八二)的《唐会要》卷三五记载,贞观十八年唐太宗以御笔题字的「飞白扇」赐给长孙无忌及杨师道。
他说:「五日旧俗,必用服玩相贺。
今朕各赐君飞白扇二,庶动清风以增美德」。
不只是宠臣有赏,一般文武官员也各有赏赐。
马缟(约十世纪中叶)的《中华古今注》记载贞观中,端午赐文官黑玳瑁腰带,武官黑银腰带。
《唐书.礼乐志》也记载,天宝年间于端午节以衣、扇献于祖陵。
王仁裕(八八-九五六)的《开元天宝遗事》卷上记载唐玄宗时:「宫中每到端午节,造粉团、角黍,贮于金盘中。
以小角造弓子,纤巧可爱,架箭射盘中粉团,中者得食。
盖粉团滑腻而难射也。
都中盛行此戏」。
不过,这只是豪奢人家才玩得起的游戏,一般人家在端午只能以经济实惠的扇子来应景。
李淖(约八八以后在世)的《秦中岁时记》记载:「端什前两日,东市谓之扇市,车马特盛」。
溤贽(约九四前后在世)的《云仙杂记》卷一引《金门岁节记》也说:「洛阳人家......,端午以花丝楼阁插鬓,赠遗避瘟扇。
」(早期的扇子大多以蒲叶制成,由于菖蒲具有禳毒的功效,所谓的避瘟扇,或由此化而来)。
唐朝新兴的端午习俗,还有所谓的「五时图」。
段成式(约八三-八六三)的《酉阳杂俎》卷一记载:「北朝妇人,五日进五时图、五时花,施之帐上。
」所谓「五时图」、就是在纸上画蛇、蝎、蟾蜍、蜥蜴、蜈公,也称「五毒符」。
据说这五种有毒的生物只有同时存在时,才不敢互相斗争,得以和不共处。
所以,挂五时图就可以防止这些毒虫作怪。
宋朝的端午节物,比起历代,更见精致。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序于一一四七年)卷八记载: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团。
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
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
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与五色水团、茶酒供养。
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
【篇二:浅析端午节的传承与发展】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与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的三大传统节日。
中国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可分为三大部分:采药祛病、驱毒避邪;保生护命、爱国为民;龙舟竞渡,追思先哲。
端午节在传入日本后,其文化内涵与日本的社会、文化相结合,在秉承了驱毒避邪、保生护命的文化内涵的同时,抛却了龙舟竞渡、追思先哲的文化意义,进而演变成为了祈祷男孩健康成长的“儿童节”。
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端午节亦称“端阳”、“天中节”、“女儿节”、“诗人节”、“龙船节”、“解粽节”、“地腊节”、“蒲节”、“重五节”等,与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的三大传统节日。
端午节在当代社会己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节日,日本的端午节即传自中国。
本文试围绕端午节的文化内涵、端午文化与日本固有信仰的结合及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从一个侧面揭示日本吸收和发展中国文化的过程。
一、端午节的文化内涵端午节时值春夏之交,其习俗活动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里,我们把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分为三大部分:采药祛病、驱毒避邪;保生护命、爱国为民;龙舟竞渡,追思先哲。
(一)采药祛病、驱毒避邪端午节时值阴历五月,气候潮湿多变,此时人体免疫力最低,也是瘟疫流行的季节。
鉴于五月多禁忌,民间便相应产生了许多防瘟避疫的习俗。
《养生要集》曰:“味苦,小温,生汉中南郑山谷,五月五日采之。
”孙思邀《千金方》记载:“(五月)五日取葵自微炒为末,患淋者食前温酒服一钱,立愈。
”另外,《艺文类聚》卷四引《夏小正》口:“此月畜药,以镯除毒气也。
”人们为了顺利度过这个恶月,采药来驱除毒气。
兰草在古代民俗观念中有避邪的功效,以兰草煎汤沐浴是古代一种常见的祛病方法。
江苏《如皋县志》:“端午采泽兰煎汤沐浴,昔人所谓浴兰汤者是也。
”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说:“香兰乃香草,能辟不祥。
”在门上悬挂艾营,是另一种驱邪的方法。
《荆楚岁时记》中写道:“五月五日,四民并蹋一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
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镶毒气。
”(二)保生护命、爱国为民避兵灾是端午节的另一节俗。
历代的战争给百姓带来无尽的灾难,因此,人们在端午节的各种活动中对避兵灾寄予了理想。
《荆楚岁时记》谓五月五日以“五(三)龙舟竞渡,追思先哲二、端午节文化在日本的传承阳历五月五日是日本的“端午句”(端午节),在日本古时又称“曹蒲节”。
端午节是奈良至平安时期由中国传人日本的。
古代日本端午节的习俗大体上仿效中国风俗,日本对中国端午节文化的传承清况大体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采药祛病、驱毒避邪在端午节使用营蒲这一行为出现在中国的《荆楚岁时记》等诸多图书之中。
在日本奈良时代的天平胜宝五年(753年),该书开始被日本的贵族阶级所阅读。
《荆楚岁时记》对日本的节日活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端午节原先是宫中的节日活动,之后作为贵族阶级和神社、寺院的庆祝活动而传到了地方,并最终成为一般民众在家里举行的庆祝活动。
在一千两百年后的今天,“端午的筋句”(端午节)使用富蒲的民俗依然保存着。
据史料记载,推古、皇极等各朝皆在五月初五举行特别仪式,即采草药和骑马射箭两项。
在平安时代,宫廷举办的节俗活动日趋隆重。
每年节前,天皇都要降旨采集葛蒲、艾篙等应季植物,各地官府则组织人员采摘并进献宫中。
届时,宫中屋稽上遍插营蒲,柱子上张挂香囊,室内装饰营蒲、艾篙编织的花轿,御用裁缝编织首蒲冠进献天皇。
此外,天皇还要在宫中设首蒲宴,赴宴官员头戴御赐的葛蒲冠,席间饮用雄黄酒,吃五色粽子,宫女们则要换上中国式服装侍候左右。
这是因为人们普遍认为营蒲的芳香可以祛除恶魔和瘟疫的缘故。
在现代的日本社会,每逢端午节临近时,人们会在屋檐下挂上营蒲;孩子洗澡时,家长会在小孩子的头上缠绕营蒲叶,希望孩子健康成长;有些妇人还会将其挂在头发上,或作为钗头。
营蒲本身有浓烈的挥发气味,悬于门上或插在头发上,可消除异味,清洁空气,有益人们的健康。
(二)保生护命、爱国为民古代日本举行的端午活动,其意义是以悬营蒲等为表现形式的“保生护命”。
从飞鸟、奈良一直到平安时代,古代日本所举行的端午活动,大都出于“保生护命”的目的,基本上保持着中国端午的特色。
尽管飞鸟时代的节俗内容尚不完整,但人们已经意识到端午节的意义并试图模仿。
到了平安时代,端午节开始从一个非定期性节日发展为一年一度的定期性节日,并逐渐从朝廷普及到民间,节俗内容也随之愈益丰富多采。
具有“保生护命”意义的端午节俗之所以为日本所接受,是因为它能够满足人们对于生的欲望、消除其对于死的恐惧。
三、端午节文化在日本的发展日本于昭和23(1948年)年7月制定了《关于国民节日的法律》,将端午节的名字改为“子供”(儿童节),成为现代日本的11个法定节日之一,全国放假一天。
在这一天,全国各地举行各式各样的以孩子为中心的活动。
另一方面,作为“端午箭句”(端午节),祈祷男孩子健康成长的民俗活动也进行着。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南方的龙舟竞渡,一直没有出现在古代日本的端午活动中,直到德川时代竞渡才开始出现在长崎等地区,属于地方性节俗。
据此可以推断,传人日本的端午习俗可能源自中国端午的北方系统。
龙舟竞渡自端午节俗中的脱落,意味着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中以屈原为对象的“追思先哲”意义在日本的消逝。
然而其骑马射箭、崇尚武力和挂鲤鱼旗、祈求健康等含义则发展了出来。
(一)骑马射箭,崇尚武力飞鸟时代的端午骑射由宫廷独自举办,到平安时代已经发展成为宫廷和贵族们都要举办的大规模的节俗活动。
骑射之仪,是天皇在“武德殿”观看左右近卫府军骑马射箭的仪式,赛事在五月三日至六日间进行。
参赛马匹由亲王、公卿们进献,数目依爵位之高低而有所不同。
仪式结束后,乐队奏雅乐,获胜一方向天皇献舞谢恩,失利一方则将马匹如数献给天皇。
除了宫廷举办的骑射之仪外,贵族们还要在私宅举行骑射比赛,其场面之热闹并不亚于宫中。
平安时代的骑射目的是为了比武练兵,这与应季植物“首蒲”有关。
葛蒲叶子扁平,上尖下宽,形状似剑。
镰仓时代的人们注意到这一特征并发现汉字“营蒲”的日语读音与汉字“尚武”和“腾负”的读音相同,于是,葛蒲成为了日本端午节不可或缺的植物,端午节也倍受武士阶级的青睐,被称为“尚武之节”。
这一名称的改变,除了语音相谐这个原因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即新兴的武士阶级继承了宫廷骑射的传统,并为之注人了反映自身生活的内容。
(二)挂鲤鱼旗、祈求健康端午节俗中原有的关注儿童的因素逐渐与日本固有习俗融为一体,日本端午从一个全民性的节日变异而成了一个男儿之节。
鲤鱼旗,是一种布制或纸制的圆筒空心、_上绘鲤鱼图案、可随风飘舞的旗状物。
它分为蓝、黑、红三种,蓝色为主,黑、红色为辅,分别代表男儿及其父母。
依然不动。
这种从容就死的凛然态度,深受武士阶级的赞赏,因为他们崇尚危难之际能够镇定自若地献出生命的勇敢精神。
当然,在中国文化中,鲤鱼是吉祥和勇敢的象征,但这种勇敢并非取自离水鲤鱼的特性,而是取自它不畏艰险、逆流而上的坚定信念与来到龙门前奋起一跃时的决然态度。
同为鲤鱼,一个象征着幸运与生机,一个象征着痛苦与死心,鲤鱼的文化内涵中日两国也大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