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然美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朱光潜《自然美与自然丑》阅读练习及答案

朱光潜《自然美与自然丑》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然美与自然丑朱光潜中国人欣赏自然,和西方人欣赏自然有一个重要的异点。

中国人的“神”的观念很淡薄,“自然”的观念中虽偶杂有道家的神秘主义,但不甚浓厚。

中国人对待自然是用乐天知足的态度,把自己放在自然里面,觉得彼此尚能默契相安,所以引以为快。

陶潜的“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诸句最能代表这种态度。

西方人因为一千余年的耶稣教的浸润,“自然”和“神”两种观念常相混合。

他们欣赏自然,都带有几分泛神主义的色彩。

人和自然仿佛是对立的。

自然带着一种神秘性横在人的眼前,人捧着一片宗教的虔诚向它顶礼。

神是无处不在的,整个自然都是神的表现,所以它不会有什么丑恶。

在卢梭看,自然本来尽善尽美,有人于是有社会,有文化;有了社会和文化,丑恶就是跟着来了。

诗人华兹华斯也是这样想,他在一首诗里向书呆子们劝告:“站到光明里来,让自然做你的师保”“自然所赋予的智慧是甜蜜的,好事的理智把事物意义弄得面目全非,我们用解剖去残杀。

”这种泛神主义的自然观决定了艺术家对于自然的态度。

大部分西方人认为,自然既是尽善尽美,最聪明的办法就是模仿自然。

“模仿自然”本身西方艺术史中一个很古老的理想,古希腊人的艺术的定义就是“模仿”,柏拉图反对艺术,就因为它只模仿感官世界。

这种艺术观在历代都有攻击者和拥护者。

近代作家中拥护“艺术模仿自然”说者以罗斯金为最力。

依他看,人工造作的东西无论如何精巧,都不能比得上自然。

他说:“我从来没有见过一座希腊女神的雕像,有一个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的一半美。

”最自然的就是最常见的,最常见的就是最美的。

“凡是美的线形都是从自然中最常见的线形抄袭来的。

”例如希腊有栋无墙平顶式的建筑是模仿剪去枝叶的树林,“哥特式”尖顶多雕饰的建筑是模仿连枝带叶的树林,罗马圆顶式的建筑是模仿天空和地平线。

因此,罗斯金劝建筑家们到树林里去从自然研究建筑原理。

论自然美

论自然美

论自然美自然美是具有审美价值的自然事物的美,是与人类社会相联系的自然领域中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的美。

那自然美到底有哪些特性呢?第一、自然美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性。

自然事物的产生是按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产生并变化发展的。

人类虽然也可以利用科学技术去征服自然,但都是必须遵循自然物本身的规律。

因此,我们也可以知道自然美也是具有一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特征的。

例如,夏季的荷花有它的美,冬天的梅花也有它独自的风韵,都互相不一样,我们也无法随意去改变。

所以自然美虽然是客观生活中一切的自然生成,未经艺术加工的美,但它是一种独立于人类社会生活之外的自然界种种事物本质所固有的,并由自然物的诸种属性所决定的,因而它不存在于人的审美意识之中,不以人的主观审美意识和变化为转移,人们不能凭借主观意识对它加以改变和否定,然而人们的审美意识可以感受到自然美的存在。

第二、自然美的形式美具有较大的独立性。

就拿它和社会美来说,一种社会现象美不美,我们总是首先要考虑它的内容,如果是对我们有利,且有助于社会发展的事物,就认为是美的。

而自然美的内容或是形式都不确定,往往更看重它的形。

人们往往并不在乎它的“内容”是什么,只要它的外形,色彩、线条满足我们的审美观,就会认为它是美的。

第三、自然美具有不确定性。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同一个自然事物或是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看到就会有不同的美丑判断。

第四、自然美具有多样性。

自然美是多方面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会发现不同的美;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下去欣赏,又会发现不同的美。

例如同一个月亮,在不同的诗人眼里,它就具有不同的美了。

“峨嵋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自流。

”这里的月亮清冷幽清,“玉界琼田三万顷, 著我扁舟一叶, 素月生辉, 明河共影, 表里俱澄澈。

”这里的月亮晶莹灿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 晓风残月。

”这里的月亮哀伤凄凉。

《自然美与艺术美》阅读答案

《自然美与艺术美》阅读答案

《自然美与艺术美》阅读答案《美学原理》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鲍姆嘉登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

A.感性认识 B.审美意识 C.审美关系D.知、情、意2.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于()。

A.1725年 B.1735年C.1740年 D.1750年3.人与客观世界的审美关系属于()。

A.认识关系 B.伦理关系 C.精神关系 D.实用关系4.19世纪中叶以前,哲学方法一直是美学研究的()。

A.主要方法 B.详细方法 C.次要方法D.综合方法5.美学研究的问题是()。

A.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问题 B.美的规律的问题 C.美感问题D.美的本质问题6.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是()。

A.苏格拉底B.柏拉图C.普罗提诺D.黑格尔7."美丽地描绘一副面孔"与"一副美丽的面孔"分别指的是()。

A.自然美与艺术美 B.艺术美与自然美 C.自然美与艺术美 D.艺术美与现实美8.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命题强调的是()。

A.艺术美高于自然美 B.自然美高于艺术美 C.美与生活的差异性D.生活的辩证法9.车斯托威尔指出:"如果不是月亮、太阳和星星真的照耀着天空,我们决不会被灿烂的朝霞、宁静的落日或者闪烁着光芒的神秘的夜所冲动。

"这段话所针对的美论是()。

A.美在理念B.美在移情 C.美在关系D.美在完满10.在说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一现象时,最合理的解释是()。

A.美在无意识 B.美在愉快 C.美在间隔D.美在形式11.在美的观念上,"万美皆备于我"这种说法所表达的美学主张是()。

A.美是主观的 B.美是客观的 C.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D.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12.从动物的快感到人的美感进化历程的根本前提是()。

A.以模仿动物为美 B.工具的制造和使用 C.对祖先动物形象的反感 D.性的选择13."燕山雪花大如席"所用的想象的形式是()。

【高中议论文阅读】“中国传统的“比德”的自然审美观产生于儒家”阅读答案

【高中议论文阅读】“中国传统的“比德”的自然审美观产生于儒家”阅读答案

【高中议论文阅读】“中国传统的“比德”的自然审美观产生于儒家”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 1 ~ 3 题。

中国传统的比德的自然审美观产生于儒家 , 受其伦理学的影响。

较早见于孔子的学说 , 著名的有智者乐水 , 仁者乐山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的“比德”的自然审美观产生于儒家,受其伦理学的影响。

较早见于孔子的学说,著名的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比德”说的意思是自然物象之所以美,在于它作为审美客体可以与审美主体‘比德’,从中可以感受或体味到某种人格美。

‘比’指象征或比拟,‘德’指伦理道德或精神品德。

比德说是将自然物的某些特征比附于人们的某种道德情操,使自然物的自然属性人格化,人的道德品性客观化,其实质是认为自然美美在它所比附的道德伦理品格。

这种以自然“比德”的做法对后世影响很大,在屈原的作品中,“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等可以看做是孔子“比德”观的继承。

“比德”观在元、明、清的文人画作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梅、兰、竹、菊等成为绘画的主要题材,寄托着画家的人生理想,成为崇高品德的象征。

魏晋南北朝,“比德”的审美观继续发展,又出现了“畅神”的审美观。

这种审美观认为自然物的美在于能怡神悦性,比之“比德”,“畅神”观更具美学色彩,这种审美观的出现,扩大了对自然的审美范围。

山水诗、山水画特别盛行,与此种审美观大有关系。

宋朝画家郭熙说:“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

”这就把人对自然的喜爱归于情感的欲求了。

不是为了“比德”而是为了获得情感愉悦,人徜徉于大自然,陶醉于大自然。

中国大部分的山水诗、山水画都是表现这种“畅神”的审美观。

对自然美的欣赏,中西方有共同之处,即兼顾自然物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但也有不同之处,中国较多地注重自然物与人的联系,特别是精神方面的联系,西方则较多地注重自然物本身的性质。

《论美》苏教版九上阅读练习及答案

《论美》苏教版九上阅读练习及答案

《论美》(苏教版九上)阅读练习及答案《论美》(苏教版九上)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题9—13题:(14分)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

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而尽管有
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
赞美。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饱受着愧悔的
晚年。

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

只有
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9.揣摩文中红色的词,想一想,为什么不能删去?(2分)
10.文中“晚秋的景色”中的“晚秋”指的是什么?(2分)
11.作者以“盛夏的水果”为喻,想说明什么观点?(4分)
12.为什么“世上有许多美人”“晚年”“愧悔”?(3分)
13.美怎样才能放射出真正的光辉?(3分)参考答案:整理
9.如果删去“有些”,那就等于说是“全部”,以偏概全。

“尽管”与“却”相对应,说明推断的前提,强调了美德的重要性。

10.这里的“晚秋”相对于“春天”而言,是指人的老年。

11.说明形体美是难以永久保持的。

12.在多数情况下,青年人不懂得追求德行美,所以到了老年会愧悔。

13.美只有落在懂得德行美的人身上,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论对自然美的认识

论对自然美的认识

论对自然美的认识
对于自然美的认识,各个人群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看法。

尽管时代的变迁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可能给当代的人类的认识和了解自然美造成困扰,但它仍旧是一种深存在于人们心里的本性需求。

自然美不仅体现在色彩丰富的花草树木、声波的律动等客观的形式,更有它深切而又亲近的魅力,令人陶醉其中。

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我们能感受到一种无形但又深切的安宁和慰藉,只有深入体验,才能感受到“大自然之美”,它深深地唤醒人们心中沉睡的宁静。

此外,自然美也是文化共同体中崇高的价值。

解放思想、拓展视野,我们可以在这里感受到自然历史变化的流动,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大自然的神奇之处,而这也是人类文明智慧的内涵。

在考察自然美的过程中,有必要尊重大自然、关心环境,要注重安全保护、节约资源,以维护自然美的和谐稳定。

在与自然美共处的过程中,无论是自然的迷人还是人文的华丽,能够得到精神上的刺激,也能帮助培养当代人的认知能力,从而被完美的融入到大自然的关怀及治愈中去。

陶诗的自然美阅读答案

陶诗的自然美阅读答案

陶诗的自然美阅读答案陶诗的美在于真,也就是自然。

这同他的思想、生活和为人是完全一致的。

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一切如实说来,真率而又自然。

《五柳先生传》说:“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

”这表明了他的创作态度。

他写诗只是自娱而非娱人,更不是为了迁就人。

他的诗都是示志之作,不为时论所拘,没有得失的考虑。

陶渊明爱的是自然,求的是自然,自然就是他最高的美学理想。

朱熹说:“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

”这正道出了陶诗的风格特点。

陶渊明的诗和生活完全打成一片,正如宋代施德操所说:“渊明随其所见,指点成诗,见花即道花,遇竹即说竹,更无一毫作为。

”他似乎无意写诗,只是从生活中领悟到一点道理,产生了一种感情,蕴含在心灵深处,一旦受到外力的诱发,便采取了诗的形式,像泉水一样流溢出来。

陶诗纯以自然本色取胜,它的美是朴素美。

我们在陶诗里很难找到奇特的意象、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词藻。

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秋菊有佳色”“日暮天无云”,全都明白如话,好像绘画中的白描,另有一种使人赏心悦目的韵味。

然而,如果仅仅是朴素平淡,不会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陶诗的好处是朴素中见豪华,平淡中有瑰奇。

“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是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

”陶诗完美地统一了朴素与豪华、平淡与瑰奇这些对立的审美范畴,达到了自然化的境地,陶诗独特的艺术成就即在于此。

陶诗所描写的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桑麻,这些在别人看来平平淡谈的东西,一经诗人笔触,就给人以新鲜的感觉。

例如:“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

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

”《和郭主簿二首》写夏日闲居的恬适心情,“贮”字用得多么有趣,好像凉爽都贮存在林下,随时可以汲取一样。

南风也体贴人意,为人撩开衣襟送来凉意。

陶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和雕凿的,只是不露痕迹,自然得很。

例如《杂诗》十二首屡次写时光的流逝,一日“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二日“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三日“日月还复周,我去不再阳”,四日“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五日“去去转欲速,此生岂再值”,六日“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七日“素标插人头,前途渐就窄”。

2024年4月自学考试《美学》真题及答案(考生回忆版)

2024年4月自学考试《美学》真题及答案(考生回忆版)

2024年4月自学考试《美学》真题及答案(考生回忆版)36.简述自然美与人的关系答案:如果没有人,自然虽然存在,但并不存在美,不存在自然的美。

而且,自然美是在人类社会和人的实践的漫长发展过程中逐渐发生和生成的。

只有在人与自然发生亲和关系的基础上,审美关系才能逐步孕育、生发出来。

实际上,人与自然发生审美关系的过程是充满人类血泪的,与自然抗争、搏斗的历史。

自然美以及其他的美,只有和人产生了审美关系,才是美的。

【考点】绪论——美学的研究对象【知识点】对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的认识37.简述审美活动并非封闭孤立与世隔绝的原因答案:审美活动也具有他律性,就是说审美活动并不是一个封闭孤立。

与世隔绝的世界。

首先。

审美活动受到物质实践的决定和制约。

比如,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意味着人的能力获得、次新的延伸,从而也必然带来审美活动中交流内容的变化。

其次,物质生产劳动所达到的历史水准以及在生产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必间相互关系的特点,还会通过各种社会中介因素最终渗透到审美活动的具体内容中并决定着审美的方向和水平最后,各种审美形态的历史性生成和演变,实质上不过是人的现实境遇、生存状况以及理想追求在历史中不断发展的一种审美凝聚和反映。

[考点]审美活动论一一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知识点]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38.简述划分审美形态的基本标准答案:确定最基本的审美形态,需要以下几条基本标准第一,广泛牲或普适性。

第之,统摄性,即集杂多于统一。

第三,历史性。

[考点]审美形态论一一审美形态的内涵和特征[知识点]划分审美形态的标准39.简述悲剧的基本特征答案:(1)通过对人生存在的否定性体验从而展现(2)悲剧的审美冲突体现对人生存在价值的肯定。

的是人与自然。

社会及自身存在的冲突和超越。

(3)悲剧的情感体验是一种人生实践存在的深层体验。

[考点]审美形态论一一悲剧与喜剧[知识点]悲剧40.简述审美感知的基本特征(1)审美感知作为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总与情感活(2)能动性和选择性是动紧紧地交织在一起。

《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优美和崇高》(第六章补充)

《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优美和崇高》(第六章补充)

《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优美和崇高》一、美的事物存在的领域美不存在于对象之中,美存在的领域准确的说是引起美的对象存在的领域。

后文简称美存在的领域,所谓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其实是指自然、社会、艺术中能够使主体产生美感的对象。

我们共同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我们既可以把地球看作一个自然界的整体,也可以把它看作一个人类社会的整体。

自然界在人类社会以前就与人毫不相干地存在了。

在这个作为自然界的地球上,人类只是其中一个物种,并不显得特别重要;而在作为人类社会的地球上,人类是这里的主人,并在当前以绝对的优势统治着这里。

然而假设我们站在地球之外,以更高的高度,或者说站在上帝的高度,地球只是银河系无数小行星中很不起眼的一个。

也许对于茫茫宇宙来说,人类的存在根本就没有任何意义。

只不过人类不愿意这么想罢了,人类更愿意把自身的存在看得更为重要因此上对于宇宙来说,根本不存在所谓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差别,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划分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方便人类对世界的认识,美存在的领域的划分就应证了这种需要。

自然美与社会美的差别就在于其审美对象的差异:自然美的审美对象都未经人类实践活动的改造,是自然的造物。

社会美的审美对象是进入人类社会以后才出现的。

不管是社会环境、劳动产品还是人本身都是人类社会的组成部份。

这些对象都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果,即使人自身也是自身实践活动的结果。

艺术美的审美对象当然就是艺术品。

严格地说一切艺术品都是人的劳动产品,其身上也体现了社会美,也属于人类社会的一部份。

只不过艺术美是极其特殊的一部份。

二、崇高的起源在西方美学史上,“崇高”作为一个美学范畴首先是由朗吉驽斯(Longinus)提出来的。

后来,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柏克(Burke)认为:“崇高与优美起源于人类的两种基本情欲,即自我保全和社会交往。

自我保全是崇高感的基础,自我保全的观念主要是由痛苦和危险引起的,痛苦和危险使人的生命安全受到危胁,使之产生恐怖和惊惧。

论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同一性

论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同一性

论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同一性自然美与艺术美关系的探讨素来都是美学体系的重心之一,本文重点在于通过比较研究法从中西不同的美学理论体系中寻找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联,得出自然美与艺术美是辩证统一的结论。

标签:自然美;艺术美;差异;统一一、自然美本质探究自然美是一种有别于艺术美和社会美的特殊审美形式,是具有自然属性和多方审美意义的客观存在。

西方的自然美学起源于毕达哥拉斯学派对于“自然和谐”的关注,勃兴却是在20世纪后期,西方美学家对于以艺术为主体的传统美学的反思,加之美学对现代性的反思、美学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及当代环境科学和生态运动的推动,促使自然美学成为美学体系的焦点。

中国古代没有表述明确、结构完整的美学体系,却在受制于儒家正统思想下四平八稳地发展起来的文学,给中国的文学艺术和诗学理论灌注了某种生气,使得中国人很早就萌发了对自然美的自觉意识,最早可追溯到《周易》所在的时代,并一直延续。

西方偏重理性的逻辑思维和中国偏重感悟的直觉思维形成了关于自然美的不同美学观念,但是由于审美主体的生理、心理基础的一致性、审美对象的无差别,我们可以从中中西美学理论中关于自然美的共性的审美判断。

(一)自然美富有象征性自然美以自然属性取悦于人,带着“人的社会性”,在面向自然的审美体验中审美主体总是会将自然与人类社会、人的精神联系在一起,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构成自然界的妹的是预示人格的东西,自然界的美的事物只有作为人的一种暗示才有美的意义。

”而中国的文化传统中的“寓情于景”同样强调自然美的象征意义。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岁寒三友”等“比德”意味,正式将自然与人的道德修养联系起来了。

(二)自然美重在“和谐”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美是和谐”,指的是比例、色彩、光线等外在形式的和谐,他们总结出十个队里的始基,指出万物的对立关系,赫拉克利特也认为“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就最美的和谐”,这种形式主义的看法对于西方的文学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

论自然美——精选推荐

论自然美——精选推荐

论自然美摘要:中国古代美学一贯崇尚自然,以自然为美。

自然美是人借自然物对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观赏,是人的主观心理与客观自然物的情感感应,是人面对自然物物我两忘时的一种愉悦心境。

庄子极为推崇“天地之美”(自然美)正文:自然美是一种与生具来的美,一种美的现象形态之一、泛指客观自然界中或自然事物的美,如日月星云、奇山秀水,花鸟虫鱼、珍禽异兽等的美。

自然美与社会美和艺术美并列,构成美的三种现象形态。

自然美,其实质是人借自然物对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观赏,是人的主观心理与客观自然物的情感感应,是人面对自然物物我两忘时的一种愉悦心境。

中国古代美学一贯崇尚自然,以自然为美。

中国古代,不论儒家,还是道家,都将人视为自然之子,认为天道大于人道,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老子提倡“道法自然”,儒家认为人文本于天文,庄子以“天人不相胜”为真人。

这些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自然观的最主要部分,这使得中国人能视天地自然为自己的最基本生存环境,同时也是人类获得心灵解放的精神家园。

把回归自然理解为重新投入到母亲的怀抱,从大自然中能获得人生智慧与宗教情感。

表现在审美生活中,大自然是中国人审美之大宗,中国古人把能纵情于山水、寄身田园视为人生一大胜境,即使不能真的如此,也要在各类艺术中反复描摹、咏唱自然之美,自然美成了中国古典艺术之主题。

自然审美意识深深地积淀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中,铸造了独具一格的自然审美观。

追根溯源,这种自然审美观源于庄子,庄子思想的核心之一就是“自然”。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指出:“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

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

”概而言之,庄子美学的自然观主要表现如下:首先,庄子极为推崇“天地之美”(自然美)。

庄子说:“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

”(《天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知北游》)。

在此,庄子非常明确地指出了美存在于“天地”——大自然之中。

《论美》阅读练习及答案

《论美》阅读练习及答案

《论美》阅读练习及答案《论美》阅读练习及答案《论美》阅读练习及答案1美德好比宝石,它在相互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

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以彼。

所以许多容颜俊秀的人却一无作为,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

但这话也不全对,因为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爱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

这是一种奇妙的美。

曾经有两位画家----阿皮雷斯和丢勒滑稽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用画合成一张最完美的人像。

其实象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本人喜欢。

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

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

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秋色是最美好的。

”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

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

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

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是英国哲学家和科学家。

他竭力倡导“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论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他推崇科学、发展科学的进步思想和崇尚知识的进步口号,一直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这位一生追求真理的思想家,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他在逻辑学、美学、教育学方面也提出许多思想。

著有《新工具》、《论说随笔文集》等。

阅读题:1.写出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论美》阅读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论美》阅读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论美》阅读练习题(附参考答案)1.“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中“颜色”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2.如何理解“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3.为什么作者说“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 从全文看,作者认为“最高的美”又应当是一种怎样的美?请你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4.怎么理解“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这句话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结合拉丁谚语“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这句话,谈谈你对中央电视台《夕阳红》节目中“最美不过夕阳红”含义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6.“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

《论美》阅读附答案

《论美》阅读附答案

《论美》阅读附答案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论美培根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者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美貌的人,未必也具有内在的美,因为造物似乎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

所以许多美男子徒有其表却不是真正的男子汉,他们过于追求形体之美而忽略了内心的修养。

但这不可绝对而论,因为奥古斯都、菲斯帕芗、菲力普王、爱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就形貌而言,自然之美要胜于服饰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单纯仪容之美。

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并非人力所能创造。

这是一种奇妙的美。

曾经有两位画家——阿皮雷斯和丢勒滑稽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用画合成一张最完美的人像。

其实像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表现了画家本人的某种偏爱。

美是很难制定规范的(正如同音乐一样),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

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

有些老人也会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练达。

有一句拉丁谚语说:“四季之美尽在晚秋。

”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少年俊秀,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举止和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败而难保持的。

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

因此,应该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

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灿烂的光辉。

(选自《培根论人生》,何新译,有删改)1.下面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A.有些人过分追求外在的美而忽略了内在的美。

B.人的至美不能用固定的公式直观地描绘出来。

C.美的形貌与优雅的行为相结合才是理想的美。

D.老人比年轻人更有阅历,更能显示美的光辉。

2.按要求回答以下问题。

(1)“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败而难保持的”中的“美”指的是什么?这句话阐明了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培根的随笔语言生动,说理深刻。

论自然美的社会性质

论自然美的社会性质

作者: 向翔
出版物刊名: 学术研究
页码: 96-100页
主题词: 自然美;社会性质;审美关系;客观性;自然物;美感愉悦;客观依据;象征意义;人类社会;
主体观照
摘要: <正> 自然美是自然性的,是心灵性的,还是社会性的?这个美学问题争论有年而未决。

笔者认为,个中存在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有的同志把美的社会性和美的客观性对立起来,好象一讲美的社会性,特别是一讲自然美的社会性,就否定了客观性,就是“主观唯心主义”;二是主张美的社会性的同志,其研究尚有待进一步深入,特别应着重阐明社会性和客观性、“自然性”的关系,说明自然美中客观性与社会性是否能以统一。

本文的目的是想对此作些探讨。

(一)自然美社会性的现实前提大千世界,美的事物姿态纷呈,色彩斑烂,概括起来不外两个基本特征:形象性和感染性。

前者指的是美具有可供主体感性观照的具体形象的性质,这是构成现实的美的首要条件。

后者指的是美的形象在供主体观照的过程中引起美感愉悦,给人以美感享受的性质,这是现实的美的实质内容。

可见,现实的美的生成有一个必不可少。

自然美与艺术美阅读答案

自然美与艺术美阅读答案

自然美与艺术美阅读答案自然美与艺术美阅读答案自然美与艺术美乔延菊在中国古代,老庄主张顺其自然的美学思想:“ 物适其性即美,失性即丑。

”艺术要实现自己的审美功能,也要遵循自然美这一美学原则。

唐代张彦远有“自然者为上品之上”的主张。

纵观古今中外不同时期的美术作品,能发现举不胜举的“自然美”的佐证。

艺术是艺术家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是艺术家对于真实自然生活环境状态的瞬间定格再现,它所折射的是其生活时代和社会背景下的审美意象。

有什么样的生活就会有什么样的艺术作品,不同的艺术作品都会打上典型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烙印。

古希腊人热爱体育竞技,因此健美匀称的竞技人体自然成为他们讴歌和赞扬的对象以及雕塑创作的重要题材,这也反映了当时希腊人的审美标准。

说起绘画艺术的自然美,不得不提到壁画。

古埃及壁画和中国墓室壁画,题材多是记录和再现墓主人或当时人们捕鱼、放牧的自然生活状态,具有纪实性和叙事性。

虽然艺术表现手法有很大差异,如古埃及壁画人物程式化的装饰味道很浓,中国绘画则是以线为主,但无论服饰还是发式及形象仍具有鲜明的地域人种特征。

中国的石窟艺术造型同样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色,如四川的乐山大佛及大足石刻具有典型的巴蜀人特征,龙门石窟的佛像是典型的中原人特征,云冈石窟则具有塞外突厥人特点,等等。

中国唐代的石窟壁画将“贸鸽”、“饲虎”这样的悲惨宗教题材描绘成富有浪漫气息的丝竹盈耳、彩云飞舞的佛国极乐世界,反映了当时安定、富足的社会生活和人们乐观、自信的精神状态。

再如北宋时期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

这些艺术精华正是艺术源于生活的真实反映,它们以现实生活为原型,传递出自然之美,不仅成为历史研究的珍贵资料,也让欣赏者从中感受到审美愉悦,体现了极高的美学价值。

照相技术出现之前,绘画艺术的一个很重要的社会功能就是再现当时人们的自然生产生活状态。

照相技术出现之后,画家们逐渐在自己的绘画作品中更多地表达自身的主观情感,而不仅仅局限于再现自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自然美阅读答案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论自然美阅读答案》的内容,具体内容:社会美有历史尺度问题,自然美亦然。

那么,这种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变的历史尺度,又如何理解和计算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论自然美》的文章阅读以及相关的阅读答案,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
社会美有历史尺度问题,自然美亦然。

那么,这种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变的历史尺度,又如何理解和计算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论自然美》的文章阅读以及相关的阅读答案,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论自然美》李泽厚原文阅读
①就美的本质说,自然美是美学的难题。

各派不是认为自然无美,美只是人类主观意识加上去的,便是认为自然美在其本身的自然条件,与人类无关。

对这个问题,我当年提出了美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亦即自然的人化说。

②但自然的人化说却一直遭到误解和反对。

它常常被人们从字面含义上肤浅地理解为被人力开发了的自然对象。

其实,自然的人化可以分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

通过劳动、技术去改造自然事物,这是狭义的自然人化。

而我所说的,是广义的概念。

天空、大海、沙漠、荒山野林,没有经人去改造,但也是自然的人化。

因为自然的人化指的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历史尺度,指的是整个社会发展达到一定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

③自然的人化不能仅仅从狭义上去理解。

人所培植的花草等,也确乎是美的,但社会越发展,人们便越要也越能欣赏暴风骤雨、沙漠、荒凉的风
景等等没有改造的自然,越要也越能欣赏像昆明石林这样似乎是杂乱无章的奇特美景,这些东西对人有害或为敌的内容已消失,而愈以其感性形式吸引着人们。

人在欣赏这些表面上似乎与人抗争的感性自然形式中,得到一种高昂的美感愉快。

所以应该站在一种广阔的历史视野上理解自然的人化。

此外,还有人经常把自然的人化解释为比拟性的,将自然对象赋予人的想象、情感、意会,如把松、竹、梅比作人的清风亮节,将自然对象作为人格的理想等等。

这是康德讲的道德的象征。

这样理解自然的人化只能是种借用。

④社会美有历史尺度问题,自然美亦然。

那么,这种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变的历史尺度,又如何理解和计算呢?这个广义的自然的人化大体从何时开始的呢?
⑤首先要指出,狭义的自然的人化是广义的自然的人化的基础,是使人与自然界发生关系改变的根本原因。

原始人为什么不能欣赏山水花鸟,就是因为当时狭义的自然人化水平即生产力水平,使他跟自然的关系不存在那广义的自然的人化。

在狩猎的时代或狩猎的原始民族中,大概只有某些种类的动物成为人类活动和意识的对象,其他的自然事物不是与人无关,便是与人敌对。

农业社会之所以是人类历史的最大进展也正在于它使人类安居,并循天时、地利而延续着巩固着秩序化的生活,众多自然事物和整个大自然逐渐成为人类生活活动的真正的客观环境、条件、资源、工具,从而成为对象。

这虽然还不是审美对象,却是它们日后成为个人审美对象的前提基础和根源,即是说,它们开始获有了美的本质,具有了审美性质。

可见,自然的人化作为哲学美学概念,只涉及美的本质,它是山水花鸟、
自然景物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的最后根源和前提条件。

至于具体的自然景物如何和何时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则属于历史具体地逐一研讨的实证科学问题。

(选自李泽厚《美学三书》,有删改)
《论自然美》阅读习题
16.作者认为自然事物怎样才可能成为审美的对象?请简要说明(6分)
17.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述层次。

(6分)
18.根据文意,作者的自然的人化说该如何理解?请简要概括。

(6分)《论自然美》参考答案
16.(6分)社会生产力发展达到一定阶段(2分),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2分),自然事物开始具有了审美性质后,(2分)这样的自然事物才有可能成为审美的对象。

(意思对即可)
17.(6分)首先针对自然美的美学难题,点明自己自然的人化的观点;接着剖析了别人对自然的人化所作的狭义化理解和比拟性理解的错误;最后阐述了对自然的人化的正确理解。

18.(6分)①自然的人化是指伴随历史的发展,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根本改变。

② 自然的人化是在生产力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出现的。

③自然的人化是自然景物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的最后根源和前提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