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资料采集设计基本流程

合集下载

地震资料采集实验

地震资料采集实验
地震数据的采集包括数据采集系统、野外施工方法、地震 波的激发和接收三个方面。 地震数据采集系统是由地震检波器和地震记录仪器组成。 野外施工分为试验和生产两部分,试验工作的目的是选择 最佳的激发、接收条件和方式,正常生产要求合理组织施 工,高速度高质量地采集地震数据。 地震记录品质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震波的激发、 接收的条件和方式,在不同的地表条件下及不同的勘探目 的情况下,如何选择激发、接受方式成为地震数据采集的 关键问题。试验工作的开展、干扰波的调查、观测系统的 设计、检波器组合和共中心点叠加法的应用均是围绕这一 主题。
震源类型
• • •


• • •
用于地震勘探的震源基本上分为两大类:炸药震源和非炸药震源。 1.炸药震源 炸药是一种特殊的化合物或混合物,它能在外界的影响(如用电雷管起爆)下放出气体和 高热,形成高压气团而急剧膨胀,在很短的瞬间将压缩作用施用于周围物体,即所谓的 冲击波。在爆炸中心,物体将被粉碎和破坏,形成破坏带。在破坏带以外,物体只产生 弹性形变,形成岩石的震动带,此时冲击波变成弹性波。 在陆地地震勘探时,多数情况下在注满水的浅井中爆炸激发地震波,无法钻井或钻井困 难的地区多采用坑中爆炸。在水面地震勘探时,采用水中爆炸。 井中爆炸是地震勘探中最常用的一种激发方式,它的主要优点有两条:一是减小面波的 强度,基本不产生声波;二是反射波能量强、频率高,可以减少药量。要确保这些优点 的实现,需要选择良好的激发条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爆炸介质的岩性,若在松软的干 燥沙层或淤泥中激发,地震波频率很低,且爆炸能量大部分被吸收;若在坚硬的岩石中 激发,地震波频率很高,但是随着地震波在岩石中的传播,高频振动很快地被吸收。因 此,激发最好选在潮湿的可塑性岩层,如胶泥、粘土等。其次要考虑的是激发井深,通 常选择在潜水面以下2~3m。为了使能量集中向下传播及减小声波干扰,井中要注满水、 泥浆或用土填塞。 2.非炸药震源 非炸药震源有很多种,煤田地震勘探中主要使用可控震源、空气枪和电火花震源。 可控震源是一种机械震源,由安装在汽车上的振动器冲击地面产生频率可以控制的波列 作为地震震源。空气枪震源是将压缩空气在瞬间释放于水中,从而产生地震波。电火花 震源是利用高压电极在水中的放电效应,产生脉冲震动。

地震资料采集(1)

地震资料采集(1)
– 激发,接收和记录;
• 钻井 • 放线和埋置检波器 • 线路检查 • 激发与记录
– 质量监测
• 提交的成果
– 野外数据带; – 仪器班报:磁带卷号、震源、排列 – 观测系统图; – 所有的与施工有关的数据
Portable Recording Units
Purpose Built Portable Units
• 端点放炮排列 • 中间放炮排列;
– 非纵排列
d o 1 23
x
L
– 交叉排列
间的
n
§2.2.2 一次覆盖连续观测
• 连续剖面法:检波器 • 图示
组沿测线均匀放置, 并等间隔放炮,对反
O1
O2
射界面进行连续观
测.
§2.2.3 共中心点方法
一.共中心点的概念
O3 O2 O1 M G1 G2 G3
R
对称于M点进行多次激发和接收,M点称为共中 心点。当界面水平时,该点也称为共反射点。
若界面倾斜
• 图示
O3 O2 O1 M G1 G2
G3
二. 多次复盖
• 概念:对被追踪的界面进行多次观测。 • 图示
O4 O3 O2 O1
1. 多次复盖观测系统参数
• 道间距 x
• 道数 N=7
• 偏移距 x
第一节 陆地施工基本情况介绍
• 地震队的组成:
– 测量组:完成地震测线的布设。
• 用经纬仪定向和测高程 • 用测绳量距离 • 激发点位置埋设注明测线号和桩号的小木桩 • 数据记录本、测线地物草图、测线布置平面图
– 钻井组:使用炸药震源的地震队一般有一到 四个钻井组,负责在测线的每个爆炸点上钻 井。爆炸井的深度一般打到潜水维观测系统

地震资料现场处理流程

地震资料现场处理流程

地震资料现场处理流程一、地震资料收集。

这就像是做饭先得准备食材一样。

在地震资料现场处理的最开始呀,得把各种和地震有关的资料都收集起来。

这些资料可能来自好多不同的地方呢。

比如说地震仪记录下来的那些数据,这可都是宝贝,就像是宝藏的碎片一样。

还有可能从当地的一些地质调查里得到的信息,像地层结构啥的。

这一步就像是个小侦探在到处找线索,把能找到的和地震有关的蛛丝马迹都收拢起来。

这收集资料的过程有时候可不容易,可能要在各种复杂的环境里去寻找,就像在大森林里找蘑菇,得特别细心,不然很容易错过重要的东西。

二、资料检查与整理。

把资料收集来了,可不能就这么直接用,得先检查检查。

这就好比你买了一堆水果,得看看有没有坏的。

检查资料的时候,要看看数据是不是完整的,有没有哪里记录错了或者不清楚的地方。

如果发现有问题的资料,那就得想办法处理,要么修正,要么就干脆舍弃不要了。

然后呢,要把这些资料按照一定的规则整理好。

比如说按照时间顺序呀,或者按照不同的监测点来分类。

这就像是给小朋友排队,让它们整整齐齐的,这样后面处理起来就方便多了。

这一步要是做不好,后面就可能会乱成一锅粥呢。

三、初步分析。

资料整理好了,就可以开始初步分析啦。

这就像是在拼图,先把大概的形状拼一拼。

我们可以看看这些资料里有没有一些比较明显的规律或者特征。

比如说,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或者在某些区域地震活动是不是比较频繁之类的。

这时候可能会用到一些简单的分析工具和方法,就像我们用小铲子在地上挖挖看有没有宝藏一样,一点点地探索这些资料背后隐藏的信息。

这个阶段可能会有一些惊喜的发现,也可能会有一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情况,不过没关系,这都是探索的乐趣嘛。

四、数据处理与校正。

初步分析完了,就要进入比较细致的数据处理和校正环节啦。

地震资料里的数据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误差,就像我们量身高的时候尺子没拿稳量错了一样。

所以要对这些数据进行校正,让它们更准确。

这个过程可能会用到一些复杂的算法和模型,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其实就是想办法让这些数据更靠谱。

第四章地震资料的野外采集

第四章地震资料的野外采集

2
试验工作
野外地震数据采集是一个复杂的工作,因为它受野外的 地质条件、地下构造等因素的影响,所以需要进行实际 的试验来选取最适合本工区的野外采集技术,了解这一 地区的地持构造特点和干扰波的情况。试验工作包括以 下几个方面: 1.干扰波的调查,了解工区内干扰波的类型和特性; 2.地震地质条件的了解,低速带、潜水面、地质构造 特性等;(低速带--在地表附近一定深度范围内,其地 震波的传播速度往往要比它下面的地层地震波速度低得 多的地层。) 3.选择激发的最佳条件,浅层岩性、激发方式和炸药 量; 4.选择接收和记录地震波的最佳条件,观测系统、检 波器放置和仪器参数。
6m
9m
12m
15m
18m
21m
井深试验 (药量4kg) 40-80Hz分频记录
14
组合井试验工作
组合井对比试验
井 数 单井 9 / 4 3井 6 10 1*3 3井 9 10 1*3 3井 12 10 1*3 3井 15 10 1*3 3井 18 10 1*3 2井 15 10 2*2 4井 15 10 1*4 5井 15 10 1*5
4
2、干扰波的调查方法
主要是调查工区内的干扰波类型和特点。 观测干扰波的几种方法: 1.小排列-土坑炸药,短道距(3-5米),单个检波器;使务种规 则的干扰波被追踪出来。 2.直角排列-查明干扰方向,确定沿地表面传播的波。 3.方位观测-确定三维方向和振动方向,如识别面波中乐夫波和瑞 利波。 4.三分量观测-在井中用VSP(垂直地震剖面)。
26
3、卫星导航系统
27

第三节
1、观测系统概念
数据采集观测系统
在具体施工中,每条测线都分成若干观测段,逐段进行观测,每次 激发时所安置的多道检波器的观测地段称为地震排列。 观测系统是指地震波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互位置关系。或激发点 与接收排列的相对空间位置关系。 为了了解地下构造形态,必须连续追踪各界面的地震波,就要沿测 线要许多个激发点分别激发进行连续多次接收。 观测系统的选择决定于地震勘探任务,工区地震地质条件和采用的 方法。

地震资料的常规处理流程

地震资料的常规处理流程
地震资料的常规处理流程
地震资料的常规处理流程
一 预处理
二 叠前去噪和一致性处理 三 一次静校正和剩余静校正 四 速度分析和共中心点叠加 五 偏移 六 叠后处理和显示
地震资料的常规处理流程
信号处理角度:去噪 噪声的形成机理 传播过程中产生,规则的各 类非有效波和不规则的噪音,包括波形的改造 衰减各类规则和不规则噪音, 包括多次波 反褶积 改善地震子波的 频谱,使其应当有足够宽的频带和零相位,同 时改善子波的一致性
地震资料的常规处理流程
一、基于射线理论 1、叠后偏移 (1)圆弧切线法 (2)波前模糊法 (3)绕射曲线叠加法 二、基于波动方程基础的 1、频率-波数域波动方程偏移 (1)Stolt偏移法 (2)Gazdag相移法 2、克希荷夫积分法波动方程偏移 3、有限差分法波动方程偏移
地震资料的常规处理流程
反褶积:
主要指叠前反褶积,目的是压缩地震道中的有效 地震子波缩短它的延续时间来改进时间分辨率, 同时改进子波的一致性以取得最佳的叠加效果, 增强同相轴的连续性。 用在偏移后进一步提高剖面的分辨率,该技术能 较好的保持波组特征,实现高分辩率处理的保真。
地震资料的常规处理流程
反褶积也是克服地层滤波响应的有效手段 如反Q 滤波
叠后偏移:
地震偏移的目的是把反射波图像恢复成地下地层的 真实图像,常规偏移处理是在水平叠加的资料,又 称叠加偏移。
地震资料的常规处理流程
水平叠加剖面存在的问题: 1、记录道S的反射点P在垂直向下的反射时间t0,而不在真实 空间位置,相对于反射界面段的真实位置向界面的下倾方向 偏移 2、 由于反射界面的偏移现象,在反射界面倾角变化的地方 引起波的干涉,如回转波、绕射波 3、在断层比较发育的地区,绕射波、断面波发育,还会引起 波的干涉,给解释工作带来困难 4、反射界面倾角较大时,共中心点道集的叠加是非共反射点 叠加。

地震资料处理行业标准流程

地震资料处理行业标准流程

地震资料处理行业标准流程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能够及时准确地对地震进行分析和研究,地震资料处理行业应建立起一套规范的标准流程。

本文将就地震资料处理行业标准流程进行探讨。

第一步:数据采集首先,在进行地震资料处理前,必须先进行数据采集。

地震波观测站将观测设备布置在地震高发区域,利用地震仪、加速计等设备测量信号。

观测数据主要包括地震波形数据、地震位置和震源机制等。

第二步:数据传输与存储数据采集后,需要将数据传输到地震数据处理中心。

通常采用遥测系统和互联网进行数据传输。

为了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数据传输过程中可以加密数据,防止数据被黑客攻击或泄露。

在地震数据处理中心,数据需要存储在可靠的数据服务器上,以备后续处理使用。

第三步:数据处理与分析数据传输和存储完成后,就可以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了。

这一步涉及到地震波数据的预处理、数据质量控制、反演和模拟等技术。

通过对地震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可以得到地震震源参数、地震波传播路径以及地震波速度等信息。

同时,也可以对地震的破坏规模和危险性进行评估。

第四步:结果呈现与报告编制地震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束后,需要将结果呈现给相关的研究人员和决策者。

这一步通常会生成地震强度图、震源机制图和震源分布图等。

同时,地震数据处理行业还要编制相应的报告,详细介绍地震的发生过程、破坏程度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

第五步:质量控制与验收数据处理和分析的结果需要经过严格的质量控制和验收。

专家团队对处理方法、结果和报告进行评审,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只有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和验收,地震资料处理行业的标准流程才能得到认可和信任。

第六步:数据共享与应用地震数据处理行业的标准流程除了满足研究和决策的需求外,还需要实现数据共享和应用。

地震数据处理中心应当建立起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供科研机构、地震预警系统和地震应急管理部门等使用。

这样能够促进地震数据处理与分析的相互交流和应用的广泛推广。

地震勘探的野外采集

地震勘探的野外采集

激发岩性: 疏松岩层(土层)中激发的地震波能量较弱,频率较低,且大部分能量被松 散的岩层吸收;坚硬岩层(石灰岩)中激发得到的地震波振动频率较高,但高 频成分很快被地层吸收,且大部分能量消耗在破坏井壁周围的岩石上。因此激 发岩性应选取潮湿的可塑性岩层,如胶泥、粘土、湿砂等,大部分能量转化为 弹性振动能量。
第四章 地震勘探的野外采集
一、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方法 二、地震勘探野外观测系统 三、地震波的激发 四、地震波的接收 五、地震勘探中的组合法
四、地震波的接收
1.对地震接收仪器的要求
现代地震勘探的采集仪器主要由检波器、放大器、数字记录 器、监视器等硬件组成。 地震采集系统仪器的结构、性能应充分考虑野外工作环境、地 球物理特点,地震仪器应做到以下几点要求: (1)地震仪器应具有高灵敏度和大动态范围的性能。 (2)地震仪器应具有较宽的频带和可选择的滤波器。 (3)地震仪器对地震脉冲应具有良好的分辨力。 (4)地震仪器应具有多道接收的特点。 (5)地震仪器各道应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6)小型轻便、性能稳定、操作简单、省电、智能化。
(data processing) 地震资料解释 (data interpretation)
野外工作是以地震队的组织形式来完成的。野外工 作分为试验工作和生产工作,主要的内容是激发地震波、 接收地震波,以及地震测线、激发点、接收点的测定和一
序列的后勤保障等具体工作。
测量班组 放线班组 钻井班组 爆炸班组 仪器班组 震源班组
排列长度:270m
放炮方式:中间放炮
3.观测系统的图示法
互换关系 互换点 炮点与接收点位置互换,但观测到的是界面上同一反射点,所用 时间相等,这样两个点间的关系称为互换关系。这两个点称为互换 点。

地震灾害调查工作方案

地震灾害调查工作方案

地震灾害调查工作方案一、背景介绍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影响。

为了提高对地震灾害的应对能力,有效管理和利用地震灾害信息,本文拟就地震灾害调查工作,制定一份调查方案。

二、调查目标1. 掌握地震发生的特点和分布规律,以提供科学依据。

2. 了解地震对地下建筑物、房屋和基础设施的影响程度,为抗震设计和防灾准备提供依据。

3. 调查灾后重建的需求,为灾区提供合理的重建和支援方案。

4. 收集和整理地震灾害的影响数据,建立地震灾害管理数据库。

三、调查方法1. 现场调查:派遣工作组前往灾区,调查地震影响范围、损失情况以及重建需求。

进行灾区地质调查,了解地质构造及地震活动情况。

2. 资料分析:搜集已有的地震灾害报告、数据等资料,并进行分析,以了解地震发生的原因和影响。

3. 专家咨询:邀请地震学专家、结构工程师等进行咨询,以获取专业意见和建议。

四、调查内容1. 地震灾害范围:调查灾区的地震烈度、破坏程度和影响范围,绘制灾区范围图和受灾点分布图。

2. 损失评估:调查房屋、基础设施和地下管网等的破坏情况,评估损失程度和重建需求。

3. 技术评估:针对受灾建筑物进行结构安全评估,确定是否需要进行维修或重建。

4. 灾后重建规划:根据损失评估结果,制定灾后重建规划,包括建设安全标准、选址原则和工程设计要求。

5. 数据收集:收集地震灾害的影响数据,包括地震活动特点、破坏程度和人员伤亡情况等。

五、调查流程1. 确定调查地点和时间;2. 组建调查工作组,明确各个成员的职责和任务;3. 进行现场调查,记录灾区地震烈度、破坏情况和受灾点分布等;4. 进行损失评估和技术评估,确定重建需求;5. 制定灾后重建规划,并征求相关专家的意见;6. 收集相关地震灾害数据,建立地震灾害管理数据库。

六、调查成果1. 地震调查报告:总结调查结果,包括灾区地震特点、损失评估、重建规划和数据分析等。

2. 重建规划方案:根据调查结果提出灾后重建方案,包括安全标准、选址原则和工程设计要求。

地震预警数据采集设计流程

地震预警数据采集设计流程

·地震预警数据采集设计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序号流程阶段具体内容1 需求分析明确地震预警数据的类型、精度、实时性等要求2 传感器选择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地震传感器,如加速度计等3 安装部署确定传感器安装位置和方式,确保有效监测4 数据传输设置建立稳定的数据传输通道,如无线或有线传输5 数据接收与存储搭建数据接收平台,设计合理的数据存储机制6 数据预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初步清理、校准等处理7 实时监测模块开发实时监测和数据显示界面8 异常检测算法设计用于判断地震异常情况的算法9 预警触发机制确定预警触发的条件和方式10 测试与优化对整个系统进行测试,不断优化性能以下是一个地震预警数据采集设计流程示例:以下是一些关于地震预警数据采集的资料推荐:·**中国地震台网中心**:该中心发布了各种地震观测数据,包括测震数据、强震动观测数据等。

地震资料常规处理流程

地震资料常规处理流程

地震资料常规处理流程地震是地球表面因地壳运动而产生的一种自然灾害。

地震的发生会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威胁,因此,对于地震资料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是地震资料常规处理流程的详细步骤:1.资料搜集和整理:首先,需要收集来自地震观测站、地震台网和其他相关机构的地震监测数据以及地震活动情况的相关资料。

这些资料可能包括地震记录、震源参数、构造信息、损失报告等。

然后,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按照不同的要求进行分类和归档,以备后续分析和研究使用。

2.数据预处理:地震监测数据有时会受到非地震信号的干扰,因此需要进行预处理,以去除噪声和非地震事件。

首先,对地震记录进行滤波处理,以去除高频噪声和低频背景信号。

然后,进行数据插值和异常点剔除,以避免数据缺失和异常值影响后续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3.数据校正和标定:地震监测仪器有时存在一定的系统性误差,需要进行校正和标定。

通过与标准地震记录对比,确定仪器响应特性,并进行相应的校正。

这样可以提高地震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4.地震波形分析:对地震记录进行波形分析是地震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检测地震波的到时和振幅,可以确定地震的震源参数、震源机制和破裂过程等。

常用的方法包括P波到时拾取、S波到时拾取、震相刻度和震相拟合等。

5.地震活动性分析:通过对地震事件的时空分布和震级频率分布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地震活动的规律和趋势。

常用的方法包括地震活动率和震级频率模型的建立、地震序列的相关性分析、地震空间分布的碎裂模型拟合等。

6.地震速度模型建立:地震速度模型对于地震波传播模拟和震源定位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地震观测数据的反演和模型拟合,可以确定地壳和上地幔中的速度分布情况,并建立相应的地震速度模型。

7.地震灾害评估和预测:根据地震监测数据和相关资料,可以对地震潜在的危害进行评估和预测。

根据地震活动的特点和历史数据,可以进行地震发生概率和震级预测,以及地震灾害程度的评估。

这对于地震防灾减灾和城市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地球物理勘探基础知识新

地球物理勘探基础知识新

一、油气勘探的方法
一、油气勘探的方法
一、油气勘探的方法
一、油气勘探的方法
一、油气勘探的方法
一、油气勘探的方法
一、油气勘探的方法 二、地球物理勘探法种类 三、地震勘探基本原理 四、地震勘探的环节 五、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 六、地震资料采集基本流程
二、地球物理勘探法种类
二、地球物理勘探法种类
五、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
五、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
五、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
五、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
五、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
五、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
五、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
五、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
五、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
五、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
五、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
五、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
普通地形踏勘
工区施工设计
1,根据工区勘探目标和地下及地表情况,确定相应的观测系统。在地震勘探中把爆炸点和接收排列的相对位置关系我们称之为观测系统。有了观测系统我们就可以确定面元大小 是指叠加道范围的边长 、道距、线距、炮点距和最大炮检距等基本参数。 2,确定野外采集记录参数,包括采样率、前放、滤波类型、记录长度。 3,确定施工前的试验因素。
车装沙漠钻机
车装沙漠钻机 在工作
车装钻机
WTZ-50车装钻机 该钻机以液压传动控制钻具的旋转、提升、钻进和井架的起落,具有螺旋钻井和泥浆钻井两种功能,适用于平原、滩涂等地区勘探。钻井能力:泥浆50m,螺旋:10m。
车装钻机在工作
WTZ-100系列钻机
该系列钻机采用负载感应液压控制系统,动力头转速可随地层人以调整,同时具有气、水及吹砂筒等钻井功能。因而该系列钻机可适应不同地表勘探需要。钻井能力:泥浆钻100M,吹砂筒8M,冲击钻20M。两种型号:WTZ-100T,WTZ-100S。

地震资料采集

地震资料采集

开发自主产权的设计软件
1.优化采集设计、合理选择采集参数
接收点距:20m; 接收线距:100m; 炮 点 距:40m; 炮 线 距:100m; 最小炮检距:10m; 最大炮检距:785m; CMP网格:10m×10m(指纵波); 接收排列:6线(每线32个接收点 ,每个接收点均为三分量接收); 接收道 数: 576 道 (6 线 ×32 道 ×3 分 量); 激发线数:6条; 块激发点数:96个; 块移动距:320m; 满覆盖次数:18次(纵向6次,横向3 次)
地震资料采集
• 地震勘探第一阶段即野外数据采集阶段的最终 成果,就是地震勘探仪器产生的野外地震记录, 这些野外地震记录是地震勘探的资料处理和资 料解释的原始依据和工作基础。地震勘探仪器 本身性能好坏和使用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地震 记录质量,也就必然影响到后期资料处理和资 料解释工作,最终势必影响地震勘探效果。所 以,地震勘探仪器是地震勘探装备中最基础的 设备,也是最关键最重要的设备。
与采集有关的专业术语
• LVL(低速带)队 • 当使用地面震源时,一个专门的小队 (LVL队), 用来获得低速带资料以补充 地面震源所得的资料。低速带队采用浅 井和小炸药量工作方法记录折射资料, 从而计算低速带的底界。
与采集有关的专业术语
• 电缆
– 沿测线各处的检波器通过电缆(大线)与记录仪相连接,大线由 工厂生产,可以有半英寸粗,大线内的缆芯对数和检波器组 数一样.有24对芯的,48对芯和更多对芯的。 在交通方便的 地区,大线由装有放线器的卡车投放。卡车沿着测线慢慢行 驶,大线从卡车大线卷上放下来。炮放过后,又由放线器把 大线卷到卡车上。大线也可以绕在线架上。由放线工扛着线 架沿测线收放。 – 电缆按一定间隔抽头,用来连接检波器组。 每组中的检波 器事先用导线连在一‘起。检波器插在地面上,每组检波器 的连结线具有一定长度、以使组内各检波器按预定距离埋放。

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与技术

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与技术

第三章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与技术第1节野外工作概况
第2节野外观测系统
第3节地震波的激发与接收
第4节低速带的测定与静校正
第5节地震组合法
第6节多次覆盖技术
主讲教师:刘洋
第3.1节1
第1节野外工作概况
一、陆地施工概况
二、海上施工概况
第3.1节2
第3.1节
第3.1节10
小排列
单炮记录
典型单炮记录面波的频谱第3.1节
节24
黄土塬区山区
第3.1节25
原始记录压制工频干扰后的记录
第3.126
典型单炮记录
第3.1节
空气枪
充气准备激发激发
空气枪阵列⏹气
米,允许范围内减小气枪间距
⏹每个气枪附近有水听器,检测压力和气枪性能
第3.1节
拖缆
d 水听器 a 塑料隔离段
第3.1节
克服方法:选择合适气枪沉放深度或无气泡蒸汽枪震源
第2节野外观测系统
一、地震测线的布置
二、观测系统的图示方法
第3.2节1。

野外地震队采集基础知识及工作流程

野外地震队采集基础知识及工作流程

野外地震队采集基础知识及工作流程野外采集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互相影响互相制约,都对最终采集质量有着不同影响。

为了更好地执行海外地震采集任务,有必要对一些基本的地球物理勘探知识和野外工作流程做一个系统的了解。

本文将针对野外地震采集工程,对一些基本的基础知识和野外采集工作流程做一个系统的介绍1野外采集基础知识系统的掌握野外地震采集的一些必要的基础知识是顺利执行野外地震勘探的基础,不管你处在什么岗位上,要想在野外大显身手,都必须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

下面将从基本概念、观测系统、地震波激发、接收以及野外采集常用软件几个方面概要的介绍一下野外采集的一些基础知识。

1.1基本物探知识1.1.1几个重要的基本概念1.1.1.1 地震波(Seismic Wave)地震波是一种在介质中从一点到另一点传播的弹性扰动。

地震波有几种类型,包括:●两种体波:纵波和横波●面波:瑞利波(地滚波)、斯通莱波、勒夫波、管波1.1.1.2 炮点(Source Point)炮点是指激发地震波能量的位置,激发源可能是炸药、气枪、重锤、可控震源等。

如果采用震源组合,炮点通常指组合中心。

1.1.1.3 炮点距(Source Interval)炮点距指相邻炮点间的距离。

1.1.1.4 炮点线(Source Line)炮点线指炮点沿之布设的一条线,炮点通常等间距布设。

1.1.1.5 炮线距(Source Line Interval)在三维勘探中,相邻炮线间的距离称为炮线距,通常沿垂直于炮线的方向测量该距离。

1.1.1.6 接收点(Receiver Station)接收点指检波器的组合中心位置1.1.1.7 道间距(Receiver Interval)道间距也就是既接收点距,指相邻接收点间的距离。

1.1.1.8 接收线(Receiver Line)接收线指接收点沿之布设的一条线。

1.1.1.9 接收线距(Receiver Line Interval)在三维勘探中,相邻接收线间的距离称为接收线距,通常沿垂直于接收线的方向测量该距离。

地震资料采集设计基本流程

地震资料采集设计基本流程

3、基本流程



搜集资料以及野外踏勘 勘探目标标定 采集参数论证、模型分析、资料分析 观测系统设计 观测系统优化(面元、编辑、工作量) 线束编排、工作量统计 最终设计方案
地震采集设计基本流程
搜集资料
一、布署:地质任务、勘探部署图、测线位置图和边界坐标,当三维工区与其它工区相接时
,需借相邻工区的边界坐标。
地震采集设计基本流程
最终设计方案
1、电子文档-设计报告
2、附图-设计附图(PPT格式、编号统一) 3、电子表格-工作量统计、线束编排、参数 论证结果、观测系统对比 4、多媒体-设计汇报多媒体
5、文稿审批、修改、成稿
地震采集设计基本流程
谢谢!
处理报告(包括附图集)
五、原始数据:典型测线的最新原始资料、近期施工邻区的原始资料,包括磁带、班报、 SPS数据(测量、表层数据、静校正)
地震采集设计基本流程
野外踏勘
1、踏勘的目的
(了解工区地表条件、地形地物特征;主要是环境噪音发育、激发、 接收条件---埋置与耦合、障碍物情况)
2、踏勘设备、工具
2、标定勘探层位
(代表性水平偏移剖面、代表性地质剖面、钻井、测井资料、 综合录井资料、资料品质图针对哪一层、目的层平面构造等 值线图 、重新分析处理资料、单炮资料、速度谱资料)
地震采集设计基本流程
采集参数论证
1、运用偏移剖面、构造T0图求取地球物理参数
(在勘探目标标定的基础上,在对整个工区做到心中有数的基础上,选取工 区有代表性的控制点,求取地球物理参数,主要包括t0、h、vint、vrms、
(GPS、罗盘、地形图、相机、尺子、笔、计算器、铁锹等)
3、踏勘路线的选择

1-KLSeisⅡ陆上地震采集设计软件

1-KLSeisⅡ陆上地震采集设计软件
炮检距与偏移距: 炮点距:炮检距就是炮点和检波点之间的距离; 偏移距:激发点到最近的检波器组中心的距离,常常分解为两
个分量:垂直偏移距;纵向偏移距。 最小炮检距Xmin:
最大的最小炮检距,子区中最远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距离。 最大炮检距Xmax: 激发点到最远接收点之间的距离。
14
前言
2、名词术语:
由特定的记录了许多激发点的排列片组合而成。 模板由一个或多个排列片组成。 滚进滚出: 炮点边界以外的接收点去掉,导致边缘炮点的排列片不完整。 滚进:小号方向的排列片逐渐增加。滚出:大号方向的排列片逐渐减 少。 偏移孔径: 为了使任意倾斜同相轴能正确成像而加到三维测区边缘区域的宽 度。(第一菲涅尔带、绕射归位所需的距离、倾斜层位所需偏移距离)
45
观测系统布设
软件实现-模板
46
观测系统布设
X or Cross-Line Rolls
Patch
47
In-Line Rolls
模板滚动示意
观测系统布设
软件实现-模板放炮
48
观测系统布设
软件实现-模板放炮
49
观测系统布设
2)三维观测系统介绍
1.三维测网布设原则 2.不同观测排列介绍 3.三维观测系统设计
观测系统就是地震勘探中激发点与接收点之 间的相互位置关系,按照其分布范围分为二维观 测系统布设和三维观测系统布设。
24
观测系统布设
1)二维观测系统介绍
1.不同观测排列介绍 2.二维观测系统设计
25
观测系统布设
根据地震地质条件、干扰波发育 情况及地质任务要求,二维地震勘探 可以采用不同的排列观测。概括起来 可分为四种:直线排列、折线排列、 弯线排列和宽线排列。

地震采集施工设计基本流程

地震采集施工设计基本流程

分析地震地质条件
根据收集的地质资料,分析工区 的地震地质条件,包括表层结构、 低速带厚度、潜水面深度、地震 波速度等,为施工设计提供依据。
整理地质资料
将收集的地质资料进行整理、分 类、归档,方便后续施工设计时 查阅。
工区踏勘与现场调查
工区踏勘
对工区进行实地踏勘,了解地形地貌、地表条件、交通状况等,为 后续施工设计提供实际依据。
05 施工设计实施与监控
施工队伍组织与培训
施工队伍组建
根据项目需求,组建具备地震采集经验的施工队伍,包括项目经 理、技术负责人、操作员等。
技术培训
对施工队伍进行地震采集技术、安全操作等方面的培训,确保施 工人员熟练掌握相关技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团队协作
加强施工队伍内部的沟通与协作,提高工作效率和应对突发情况 的能力。
创新性
本次设计采用了先进的施工技术和设备,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创新 性。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1 2
智能化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地震采 集施工设计将实现更高程度的智能化和自动化。
多学科融合
地震采集施工设计将涉及更多学科领域的知识和 技术,需要多学科之间的紧密合作和融合。
3
绿色环保
未来地震采集施工设计将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 性发展,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对未来工作的建议
加强技术创新
不断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方法,提高地 震采集施工设计的效率和质量。
强化安全管理
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管和管理,确保施 工过程中的安全可控。
推动多学科合作
积极与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合作和交流,共同 推动地震采集施工设计的发展和创新。
谢谢聆听
地质条件分析

地震勘探-地震资料的采集

地震勘探-地震资料的采集

面波
面波压制效果对比图
爆炸井深时面波减弱,井浅时面波增强。
A B
(3)多次反射 当地下存在强波阻抗界面时会产生多次反射。 特点:与一般反射波相似,但视速度稍低,通过时差分析来识别。
(4)随机干扰
随机干扰频谱很宽,不能利用频率滤波压制。 随机干扰分为三类: 定义:指无一定规律、无一定频率及视速度、杂乱无章的振动。 第一类:地面微震和其它外界干扰。如风吹草动、人为因素 引起的无规则振动,特点是频带宽(1~200Hz); 第二类:仪器在接收时或处理过程中的噪音; 第三类:震源激发后产生的不规则干扰。 随机干扰表面上不规则,实际遵循统计规律。
(1)、声波
产生条件:井浅、坑中,空中用炸药或使重锤撞击地面。
特点: 1)速度稳定(340m/s),在地震记录上形成尖锐的强的初至
波;
2)频率高、延续时间长,呈窄带状出现,时距曲线为直线;
压制方法: 改善爆炸条件,处理时通过滤波等;井中注水,埋井,大 偏移距
压制方法:改善激发条件、井中注水,埋井等
打钻埋炸药
山地钻在工作
沙漠地震勘探
山地地震勘探
仪器操作员在工作
海上地震勘探
第二节 有效波和干扰波
1、有效波和干扰波的定义
有效波:在地震勘探中用来解决地质任务的波。
干扰波:对有效波起干扰和破坏作用的波。 有效波和干扰波只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可 相互转化。
2、干扰波的种类:
1)规则干扰:具有一定的频谱和视速度,能 再地震剖面上以一定的同相轴出现的干扰波 。直达波、面波、折射波等。
(5)相干干扰 定义:指外界产生的具有一定规律性的干扰。
特点:在地震记录上表现为有规律的振动,具有一定的 频率和视速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采集设计基本流程
克浪石油技术有限公司
地震采集设计基本流程
基本概念
重要参数论证 三维设计流程
地震采集设计基本流程
1、基本概念
炮点距、检波点距、最大炮检距、偏移距 炮排距、线距 最大非纵距、纵向最大炮检距 纵横比(最大非纵距比纵向最大炮检距) 最大的最小炮检距、最小的最大炮检距 模板、排列片、关系片 线束、奇偶、砖墙、斜交、锯齿、细分面元
b=Vint/(4*Fmax*Sin)
b---面元边长 Vint---上一层层速度 Fmax---最高无混叠频率
b=Vint/(2*Fdom)
b---面元边长 Vint---上一层层速度 Fdom---反射层视主频
---纵向、横向地层视倾角
注:这里不用平均速度,而用上一层的层速度是避免对面元的过分限制。
2、剖面分析
(倾向与走向面元、覆盖次数和有效覆盖次数、炮检距、激发子波变化等 ) 共偏移距剖面、面元合并处理,抽炮处理和抽道处理,动校拉伸和速度谱, 限定炮检距处理,道组合与炮组合处理
3、以往施工方法分析
(面元、覆盖次数、炮检距、激发因素、接收因素分析等)
地震采集设计基本流程
观测系统设计
1、观测方向、宽窄方位角、观测系统类型确定 2、面元/道距、覆盖次数、最大的最小炮检距 、最大炮检距、最大非纵距、接收线距等因 的素确定
a、fp)
2、运用相关资料验证地球物理参数的可靠性
(运用代表性地质剖面、钻井、测井资料、综合录井资料、目的层平面构造
等值线图 、重新分析处理资料验证求取参数的可靠程度)
3、采集参数论证
(进行激发、接收以及纵横向分辨率、面元/道距、覆盖次数、最大炮检距 、最大非纵距 、接收线距)
地震采集设计基本流程
地震采集设计基本流程

最大炮检距
点模型、线模型和实际资料
炮检距与动校拉伸系数、速度分析精度、反
射系数、初至切除、压制多次波的关系。
动校正max t0
2 fp 1v v 1 2 v
X max
t0 v k
1 k 2
k 为 fn/f 的比值, f 为动校前反射 波频率,fn 动校后反射波频率, v 为均方根速度。
模型分析
1、模型建立
(建立构造走向、倾向典型的地质模型)
2、模型分析
(进行偏移孔径、纵横向分辨率、面元大小分析以及特定的模 拟分析如观测方向和炮检距分析、波场和射线路径分析、多 次波分析等)
地震采集设计基本流程
以往资料分析
1、单炮分析
(规则干扰波和环境噪音及背景噪音、有效波、炮检距、单炮品质分析等) 手段-不同显示方式、定量方式、分频扫描 面波——视速度、干涉范围、频带宽度、视波长、分频扫描
地震采集设计基本流程
最终设计方案
1、电子文档-设计报告
2、附图-设计附图(PPT格式、编号统一) 3、电子表格-工作量统计、线束编排、参数 论证结果、观测系统对比 4、多媒体-设计汇报多媒体
5、文稿审批、修改、成稿
地震采集设计基本流程
谢谢!
3、基本流程



搜集资料以及野外踏勘 勘探目标标定 采集参数论证、模型分析、资料分析 观测系统设计 观测系统优化(面元、编辑、工作量) 线束编排、工作量统计 最终设计方案
地震采集设计基本流程
搜集资料
一、布署:地质任务、勘探部署图、测线位置图和边界坐标,当三维工区与其它工区相接时
,需借相邻工区的边界坐标。
处理报告(包括附图集)
五、原始数据:典型测线的最新原始资料、近期施工邻区的原始资料,包括磁带、班报、 SPS数据(测量、表层数据、静校正)
地震采集设计基本流程
野外踏勘
1、踏勘的目的
(了解工区地表条件、地形地物特征;主要是环境噪音发育、激发、 接收条件---埋置与耦合、障碍物情况)
2、踏勘设备、工具
3、炮检点的编辑、关系片的改变 (根据地形地物、激发岩性、接收条件以及深层地震反射强弱 和波场的复杂程度进行优化)
地震采集设计基本流程
线束编排和工作量统计
1、整个工区模拟放炮并进行线束编排 2、物理点数及测线长度 3、各种边界面积和边框坐标
地震采集设计基本流程
最终设计方案
1、勘探部署 2、工区概况 3、以往施工方法及以往资料分析 4、技术难点及技术对策 5、野外采集方法 6、边框坐标及工作量统计 7、野外采集技术要求及质量控制 8、HSE及工程运作 附图、附表
二、表层资料:地形图(必须)、以往施工的表层调查资料(微测井、小折射等)、激发岩 性分区图及表层结构相关图件、干扰波调查 三、深层资料:测线位置图、各目的层的构造图T0图(必须)、资料品质图、典型的水平和 偏移剖面(必须)及地质剖面、井资料(综合录井资料、测井报告、VSP资料、声波测 井资料) 四、以往可参考的报告资料:施工设计及施工总结、试验设计和试验总结、综合研究报告、

地震采集设计基本流程
2、重要参数论证

面元/道距大小论证(纵向、横向,空间采
样、横向分辨率、最高无混叠频率)

最大的最小炮检距(3D)

最大炮检距
地震采集设计基本流程
2、重要参数论证

组合(炮检)
地震采集设计基本流程

面元/道距大小论证(纵向、横向,空间采
样、横向分辨率、最高无混叠频率)
1、最高无混叠频率 2、横向分辨率
(GPS、罗盘、地形图、相机、尺子、笔、计算器、铁锹等)
3、踏勘路线的选择
(以最短的路径,勘测区内各种典型的地形地物等地表条件)
地震采集设计基本流程
勘探目标标定
1、标定勘探位置
(卫片、地形图、激发岩性分区图、表层结构相关图件、资料 品质图、代表性水平偏移剖面、各目的层的构造及T0等值线 图、代表性地质剖面、原始单炮位置)
2、标定勘探层位
(代表性水平偏移剖面、代表性地质剖面、钻井、测井资料、 综合录井资料、资料品质图针对哪一层、目的层平面构造等 值线图 、重新分析处理资料、单炮资料、速度谱资料)
地震采集设计基本流程
采集参数论证
1、运用偏移剖面、构造T0图求取地球物理参数
(在勘探目标标定的基础上,在对整个工区做到心中有数的基础上,选取工 区有代表性的控制点,求取地球物理参数,主要包括t0、h、vint、vrms、
fp为反射波主频,t0为反射时间,
v为均方根速度,v为v的6%。
地震采集设计基本流程

最大炮检距
反射系数稳定 初至切除
地震采集设计基本流程

最大炮检距(线模型)
T2-1
T2-1
T5 T5 2580m 2580m 3140m 3200m
地震采集设计基本流程

最大炮检距(原始资料分析)
地震采集设计基本流程
3、根据具体要求,以纵横向覆盖次数的计算公 式为约束条件设计观测系统
地震采集设计基本流程
观测系统优化思路
技术
经济性
可操作性
地震采集设计基本流程
观测系统优化
1、通过面元属性及统计属性选择观测系统 2、三维工作量对比、地质任务要求、设备投入等

工作量与面元大小 面元大小 接收道数 炮数 常数 工作量与覆盖次数 覆盖次数 炮数与道数 工作量与接收线数、滚动方向(质量控制) 工作量与线束滚动距离 工作量与设备投入、边界、勘探效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