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在中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在中国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是个很大的题目,而我的能力有限,也无法照顾到每一个细节一一阐述分析。由以下几点来分析并谈谈自己的看法。由于社会主义的界定主要体现在经济及政治方面,因此本文仅由经济方面进行举例阐述。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

根据各种资料,社会主义社会的定义基本是这样: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以群体利益为目标,按劳动分配为根本的非个人获利模式,以是否对社会发展有利,作为衡量标准的社会,主张或提倡整个社会作为整体,由社会拥有和控制产品、资本、土地、资产等,其管理和分配基于公众利益。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解释说明,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的过渡,而且社会主义需要有发达的资本主义作基础才能实现。

二、中国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

从上文的科学解释来看,对于当时经济文化各方面都落后,又刚从战争中平复的中国来说,选择社会主义这条道路似乎有些妄图“一步登天”,要跳过之前资本主义社会等步骤,直接进入一种相当高追求的社会状态。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刚刚结束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阶段,开始进行新的改造,因此选择什么样的道路更适合中国国情,是十分至关紧要的。

事实上,选择社会主义并非异想天开“空中楼阁”,而是当时在理论上和实际上最契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从当时的国情来看,大致有以下四方面的理由在支撑。

首先是国家从当时工业固定资产的官僚资本手中没收了大部分的资本,这保证了国家在经济上不可撼动的领导地位,也符合了定义中“由社会拥有和控制产品、资本、土地、资产”的描述。这一部分资本建立起了在国民经济中起领导作用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党提出的社会主义过渡路线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二,当时的中国进行了土地改革,为发展生产,需要广大农民互助合作。而在中国,农民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因此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一优势来发展农业生产以帮助经济复苏也是个重要的问题。于是一批“以群体利益为目标”的合作社以原来解放区的农业互助组为样本纷纷建立,帮助贫苦农民解决自然灾害、增加生产等问题,同时也引导农业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

第三,国家在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所累积的经验成为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

第四,从当时的国际形势来看,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不景气,而苏联社会主义却已经显现出其优越性。这一现象对于当时的中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此外当时的欧美国家在经济、

军事、政治上都各种遏制中国的发展,而苏联却是“共产国际”的同盟,自然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由以上几点来看,毛泽东科学地从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多方面进行分析,选择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并及时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三、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内涵的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同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

四、党在迈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上

在解放初期,百废待兴,中国开始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于农业和手工业,都采取了合作化的改造方式,有效地组织起了原本分散、效率低下且生产效率低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循序渐进、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而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党和政府首先采用了和平赎买的方法进行改造。作为无产阶级,改革的重要原则之一便是使那些被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变为人民的财产。从当时的国情来看,共产党和政府深得民心,因此即使当时无产阶级的利益与旧时资本家有冲突,和平赎买仍然顺利进行。大量被旧时资本家所掌握的资本及资源被赎买,旧时的私营企业也改为了国营企业。

到了1956年底,我国对于农业、手工业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1956年~1965年这段时期,除了继续复苏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及改进国营经济体制,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对于社会主义思想的普及与推广。人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指数都比较高,各层人民一心为国发展经济,而非谋求个人利益。此时的党和政府渐渐成为了举国上下人民的一种信仰,或许这其中带有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但是不可否认这种举国上下齐心的信仰帮助国家较快地复苏和发展。而从社会主义本身的定义来说,也的确是做到了“非个人获利模式,以是否对社会发展有利作为衡量标准”的高度。

但是这种信仰造成全国充满着浮夸风,共产风,在58~60年的“大跃进”和59年~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导致国民经济大幅度下降,全国进入了经济最困难的时期。

到了1966年,中国选择了计划经济来继续发展国民经济。计划经济即是指由党和政府来根据社会的各种需求直接分配物资。新中国之所以选择计划经济体制,有主观和客观的必然性,有理论和实践的延续性。之前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保证了绝大部分的资本和资源集中在国家手中,因此要尽快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实行直接的计划管理明显是更有效且快速的管理方式。由国家直接分配也保证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利用前人的经验,避免了走弯路。同时,由于政府直接的计划管理,在计划经济期间,中国的科学、军事、技术、工业等各方面也有相当显著的进步。可是到了“文革”期间,由于“左”的思想,人们的思维逐渐僵化,我国的经济体制也进入瓶颈。在文革后期,中国的生产已经近乎停滞,而人民仍然需要必需品的消费,此时继续政府出台新的政策。

197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共产党提出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在国内,国家仍是从农业开始改革,其标志就是“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由农民上交部分出产后,超出计划的可以进行交易。从这里开始,市场的萌芽开始形成。而后政府又对城市进行改革。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经济特区。引进外资,提供免税优惠期,合作办厂。学习吸收国外企业资本管理营销方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加速了对外贸易发展,提高了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外资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效弥补了我国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促进了国内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这些措施在几年后都反映出了改革开放所能够带来的巨大动力,因此党和政府也更进一步打破了原有的计划经济理念。之前的包产到户等政策已经在社会中形成了初步的市场,导致了市场和计划两种经济的共存,由此带来的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资源相对紧缺和浪费。为了解决该问题,更大限度地增加市场的流通,政府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遣返私营企业中的公方代表,引入市场经济中的许多观念,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此外,政府也认可了私营企业对中国经济的贡献和所处地位,并鼓励非公有制经济成分进一步发展以带动中国经济,打破了中国经济公有制成分一枝独秀的局面。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虽然也有一些波折,但邓小平凭借其创造性思维及个人魅力仍保证了改革开放的进程。至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形成。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开始了飞速发展。国内的民营企业成为国内经济的中坚力量之一,国家重点发展的城市例如深圳、上海等,也成为了世界闻名的经济中心。此外与国外的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