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群文读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议题:建筑之美——说明文的实与虚
民俗文化的奇葩——乔家大院
郭淑娴
闻名遐迩的乔家大院位于国家历史名城祁县城东12千米处的乔家堡村,是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的富商乔致庸的宅院,堂号“在中堂”,俗称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是一座具有北方民居风格的古宅,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后又在清同治和光绪年间及民国初年多次增修,占地10642平方米,共由6座大院,20进小院,313间房屋组成。
整个院落为城堡式建筑,呈双喜字型,三边临街,四周是高达10余米的全封闭水磨砖墙,工艺精细。
处处是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和彩绘,形成了一座建筑必有图、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建筑艺术宝库,被专家誉为“清代北方民居建筑史上的一颗明珠”。
建筑造型堪称一绝
祁县商人是活跃于清代商界的一支主力军,他们用赚来的钱广置田产,扩充家业,起房盖屋竞追其阔,乔家大院就是其中典型的例证之一。
乔家大院是一座封闭式的群体建筑。
从外观上看,大院三面临街,不与周围民宅相联,四周是全封闭的砖墙,高15米左右,墙上部为女墙式垛口,屋顶有更楼、眺阁点缀,整座大院外观显得威严高大,气势宏伟,酷似一座城堡。
大院正门开设于东墙中间位置,坐西向东,高大的顶楼坐于门洞之上,虽非官之门,却也气势不凡。
由正门向里,是一条东西的石铺甬道,宽阔笔直,甬道尽头是祖先祠堂,正门遥遥相对。
以甬道为界,南北各有三个大院。
综观乔家大院,其总体布局呈“双喜”字结构,设计精巧,取意吉祥,集中体现了我国清代北方封建大家族的住宅风格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雕刻彩绘技艺精湛
乔家大院除建筑布局精巧之外,其间的雕刻和彩绘艺术也堪称一绝。
照壁风采。
“百寿图”照壁,位于大院正门对面,依街巷而立。
整座照壁纯系砖雕而成,檐下正中有“履和”匾额,一语道出原乔家大院主人信奉“和气生财”的经商真谛。
整个照壁为篆体“百寿图”,由乔家女婿、清末书法家常赞春所书,采用了我国传统造字的“六书”之法,有的为象形字,有的为会意字,有的采自动物类,如“龟背寿”字,有的采用植物类,如“槐叶寿”字等,形体协调,浑然天成,反映了人们祈求长寿的心理。
“福德祠”照壁,位于一院一进院门对面,纯系砖雕,整体造型与“百寿图”照壁略相同,画面由老树虬枝相缚(福
之谐音),桑树和怪石嶙峋的寿山交叠而衬作底图,互相追逐的野鹿(禄之谐音),奔跑嬉戏其间,加之高超的浮雕表现手法,构成了绝妙的构图,使画面有着很强的立体感。
彩绘佳景。
在整个宅院的木构件上随处可以看到。
彩绘的风格以晋中一带翰纹锦博古彩绘为主,并兼以旋子彩绘和江南的苏式彩绘。
题材有山水、人物、花鸟、博古图案等。
技法以线条勾勒、沥粉贴金为主,色彩以青绿色为主,并间以其他颜色。
彩饰金装后的斗拱飞檐,天花梁枋更是华美秀丽,为乔家大院平添了夺目的光彩。
乔家大院带有浓厚民间民俗色彩的雕刻、彩绘艺术作品举不胜举,置身其中,如同步入艺术殿堂,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馆藏展品琳琅满目
乔家大院于1986年11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陈展了50000多件珍贵的文物,50余个展室,共分六大部分:
1.农事习俗。
主要介绍了当地民间一年四季进行“春种”“夏管”“秋收”“冬藏”的农事活动习俗,取材翔实,场景逼真,宛如一幅古朴的农事活动画卷展现在人们面前。
2.民间工艺。
陈列有刺绣、剪纸、泥塑、面塑、砖雕、木雕、石雕等多种工艺品。
有的玲珑剔透,有的粗犷豪放,令人赞叹不已。
3.人生礼仪。
包括生日满月,婚丧习俗,祝寿礼仪等内容。
其中以婚礼习俗陈展的更为详尽,从相亲、定亲、出嫁、迎亲、拜堂到入洞房等过程,反映了民间婚事活动的喜庆欢乐、情趣淳厚的浓郁色彩。
4.时节习俗。
从正月初一穿新衣、吃饺子,到正月十五元宵节闹社火、吃元宵,二月二龙抬头吃煎饼,三月三鸡鸡红蓝蓝(给小孩子着“鸡冠”,穿红蓝色衣服以辟邪),清明节扫墓祭祀祖先,端午节插艾草、吃粽子,七月十五中元节祭鬼,八月十五中秋节赏月、吃月饼,九月九吃糕赏菊,十月初一祭祖送寒衣,腊月初一吃爆米花,腊八吃腊八粥,腊月二十三灶王爷祭灶直至过年前的一系列民俗事项,反映了民间百姓辟鬼邪、求平安、祈幸福的美好愿望和虔诚心理。
5.经商习俗。
在清带中晚期,祁县商人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大商埠,影响极大。
这个陈列内容从商号、店铺、牌匾、幌子、唤头、商规、商俗及各种商业活动等几方面进行了展示,让人们对晋中商人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6.乔家珍宝。
乔家珍宝虽然数量不多,但件件是珍品,如价值连城的“犀牛望月镜”,为铁梨木雕刻而成,造型独特,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观赏价值。
再如全国罕见的“九龙灯”,通体为珍贵的乌木雕琢而成,九条龙缠旋盘绕,栩栩如
生,并能随意转动,真是巧夺天工,精妙绝伦。
呼和浩特市的公主府
菅雪燕
清和硕公主府位于呼和浩特市西北隅,是清朝北部边疆民族融合、安定团结的历史见证。
公主府,政治联姻的产物
17世纪末的清朝北部边疆并不太平,准噶尔部噶尔丹勾结沙俄发生叛乱。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噶尔丹率军掠侵喀尔喀,喀尔喀部大败,从漠北草原南下寻求清廷庇护。
清廷发送归化城的仓米让他们食用,又遣送一部分人到张家口谋生。
这些措施深得喀尔喀部“民心”,康熙三十年(1691年),出现了“喀尔喀部全部内附”的局面。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为了加强对蒙古的控制,维护边疆的稳定,康熙将自己的六女儿恪靖公主赐嫁喀尔喀土谢图汗部敦多布多尔济——成吉思汗第23世子孙,并在归化城北为恪靖公主修建了这座颇具气派的公主府。
公主府是一座占地面积600亩、严格按照皇家品级规格建设的府邸,它就像清廷北部边疆的和平“阵地”,使得喀尔喀四部一直服从清政府,北部边疆保持了200多年的和平安定局面。
游览公主府
公主府是一座四进五重的宫殿式建筑群落。
据我国已故的著名女真学、满学专家金启孮教授所著的《清代蒙古史札记》中叙述:“(公主府)府邸初建时,四周圈地东至麻花板,西至水泉村,北至跑马厂”,可见规模之宏大。
未进府门,首先看到的是一面一字型照壁,雄宏高大,据说长24米。
公主府的照壁下有砖柱48根。
为什么会这样呢?据当地老人相传,这是为镇压当时内蒙古48家王爷而设立。
由照壁向北,通过一片平坦的广场,可见一对汉白玉大石狮雄踞府门两侧,东为雄性西为雌性,相互对望,神态威严。
朱红色的府门两侧还各有一个偏门。
在过去,府门是不常开的,一般走偏门,除非公主或有高官显贵出入。
进得门来,展现在眼前的是第一进院,正面有前殿3间,据说是“轿厅”,当年用来存放公主大轿。
通过月门可进入东、西跨院。
两个跨院各有正房5间,可能是府内办事人员居住的地方。
进入第二进院,正面是5间较前殿更为高大、壮观的大殿,被称作“议事厅”,是公主当年接待宾客的处所,东、西各有配殿
2间。
不知不觉中,来到了第三进院落。
进院前,一道优美的“蜈蚣墙”横立眼前,两边各开有一个侧门,是供下人出入用的。
而公主进院是不走这两个门的,她要从院前左右的“满月门”先进去,然后经过一个风格独特的仪门——垂花门,便进去这第三进院了。
这里古树参天,石狮双踞,高高的白石基座上巍然挺立一座高脊飞檐的大殿,这便是公主的寝殿。
据说就连当时的额附也不是可以随便出入这里的,得经过禀报获得公主的同意后才可以踏入第三进院。
寝殿内有8根大圆柱,正中曾高悬一匾额“静宜堂”,寝门上悬“肃娴礼范”匾额,据说两块匾都是康熙皇帝御笔亲书的,匾额后来在“七七事变”后遗失了。
清和硕恪靖公主府是清代皇室公主府邸中现存营建时间最早、建筑工艺最精、现状保存最好、在大漠南北影响最深的一座特殊的建筑群组。
公主其人其事
据史料记载,和硕恪靖公主是康熙皇帝的第六女,生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五月,卒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三月,终年57岁。
和硕恪靖公主深受康熙喜爱,曾三次受封。
第一次是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公主仅19岁,被封为“和硕公主”。
第二次是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这时公主下嫁敦多布多尔济已9年,因她“居心柔嘉,妇德无违”,故封“恪靖公主”。
第三次是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皇帝特赐她金册,并晋封为“固伦恪靖公主”。
那么“和硕”和“固伦”究竟有何区别呢?据历史学家介绍,二者反映了公主的级别,皇后嫡出的女儿称“固伦公主”,是最高级别的公主;嫔妃和贵人等生的女儿则称“和硕公主”,和硕公主因自身出色或政绩斐然可被晋升为固伦公主。
《公主府志》也称赞“恪靖公主为人恭俭柔顺、不恃皇家之骄、善敦妯娌、娴于礼教。
”她在清水河居住时,康熙皇帝御赐田地48000多亩,公主在这里招民种田,开凿了一条10千米长的石渠——清龙渠,引水灌溉。
当地百姓自发地为她刻立了德政碑,盛赞她“宽以待民,抚民亦如赤子,其立心也公,其立政也明”。
当时恪靖公主在呼和浩特地区“事事过问”,权力很大,归化城各级官吏政事的处理都要请她参政议事。
“和硕恪靖公主”或称“固伦恪靖公主”,与蒙古草原的和平安宁息息相关,她的品级封号以及金册诉说着她非同寻常的一生。
天坛建筑美与中国哲学宇宙观
王小回
整体布局与中国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由内外两重围墙环绕,整个建筑平面呈回字形,北面围墙高大,半圆形;南面围墙略低,方形。
这是传承“天圆地方”说的古制,又寓意“天高地低”、“天尊地卑”。
天坛建筑群落如同中国其他古建筑一样,由一根主轴线贯通。
这根主轴线上分布着南北两个主要的建筑群落,南部为圜丘坛,北部是祈谷坛,中间被一条高四米,宽三十米,长三百六十米的“丹陛桥”连通。
南端的圜丘坛,是皇帝冬至时分祭天的场所,周围被两重矮墙环绕,内墙圆外墙方,又一次强调了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两重矮墙四面正中均辟棂星门。
棂星,即灵星。
《辞海》曰:“灵星主谷,祭灵星是为祈谷报功。
”汉高祖刘邦始祭灵星,后来凡是祭天前先要祭祀灵星。
北端的祈谷坛,是皇帝孟春时分祈谷的场所,周围被方墙环绕,主体建筑祈年殿座落在圆形台基之上,仍是天圆地方宇宙观的表达。
该殿最初作为天地合祀之所,建于明永乐十八年,祭天地在中国所有祭祀活动中位列第一,故名大祀殿,大祀殿后来被改建成大享殿,成为祈谷专用的殿堂。
清代时,乾隆认为“大享”之名与祈谷不符,遂命名“祈年殿”,喻意此处是皇帝专门祭天祈祷五谷丰登、天下太平的地方。
人类社会的一切行为、制度、设施都受占统治地位的哲学宇宙观思想的制约。
同样,天坛建筑从形制到祭天时的供品也无不出自古人对“天”“地”的理解。
除了整体布局喻意天圆地方以外,古人称祭天坛为“圜丘”(音圆通圆),祭地坛为“方泽”。
中国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源远流长,自伏羲时代就己经产生,在距今5000年前的辽西红山文化遗址中已经发现最早象征天地的天圆地方祭坛。
但是对天圆地方绝不可望文生义作具体形状的理解,即不可理解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它其实指的是测天量地的方法。
“天圆”指测天须以“圆”的度数、即圆周率来计算;“地方”指量地须以“方”来计算,指边长乘以边长。
数术学家陈维辉先生在《邹衍阴阳学说》一书中指出“规为天,矩为地,‘大环在上,大矩在下’表示天圆地方,规矩图数之来由”。
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思想,既表达的是天地的一般概念,又是一个有生动形象
和可以实际操作的测天量地的具体方法,其落脚点是对生活在天地之间的人的关怀,它既有哲学一般通用的意义,又有可以计量具体操作的数学意义,是一个定性与定量相统一的哲学宇宙观概念。
圜丘坛与中国宏观哲学思维方法
圜丘坛为三层同心圆坛,此为名副其实的天坛。
作为祭天之所的圜丘坛,其最独特之处是以远古露天郊祭为原型,所谓“郊天须柴燎告天露天而祭”。
它由三层圆形汉白玉石台叠落而成,整个造型简洁质朴,上覆天宇下承黄土,披星戴月,“坛而不屋”,是人工建筑融入宇宙天地空间的极富想象力的构思。
坛四周遍布林木植被,环境肃穆,引人情接蓝天,融入于开放的宇宙大和、太和的广袤境界。
这种仰望苍天蕴怀辽阔宇宙视野的建筑形制,应该说与放眼宇宙的中国传统的宏观整体思维方法有关。
远古时代中国先人为了生存,最关心的就是环境,如日夜的更替,气候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均与天文学有关。
在圜丘坛这一祭天的建筑中,描述立体宇宙图式的天数“九”是当仁不让的主角。
坛面中心是“天心石”,圆形;其余均为扇形,依次以“天数”向外作辐射状倍增,寓意围绕在“天道”中央周围。
坛分三层,是天地人三才之意。
第一层径九丈,取“一九”之意,第二层径十五丈,取“三五”之意,第三层径二十一丈,取“三七”之意,以全一、三、五、七、九之满数,象征“一个都不能少”系统整体配合所达到的完满吉祥;三层径数相加等于四十五丈,符“九五”之尊,既是中正天子之位的象征,又合《易经》乾卦“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的理论概括,喻示八方四面,空间无限,前路无量,大吉大利。
圜丘坛就是这样以简洁的造型和数字体现出中国宏观哲学思维方法,整个建筑于辽阔中放眼,放眼到整个宇宙,建筑造型“坛而不屋”,无有障碍,这样就有如天空北斗星指路一样不会迷失方向,掌握了根本的主动权;同时建筑构造又于具体数字中着手,脚踏实地在定量中确立位置,建筑造型与建筑构造融通相合,顶天立地,把握了这一定性与定量的宏观哲学思维方法就真正可以做到“东方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