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_最短路径算法
《最短路径算法》课件
探索最短路径算法的奥秘,了解其在各领域中的应用,以及选择最佳算法的 依据,展望最短路径算法的未来。
最短路径算法简介
最短路径问题的定义和最短路径算法的广泛应用。
单源最短路径算法
1
贝尔曼-福德算法2 Nhomakorabea算法思想:通过利用松弛操作,逐步更新节 点之间的最短路径。
算法步骤:进行N-1次松弛操作,其中N为节 点数,再进行一次检查负权边。
电路板布线
通过最短路径算法规划电路板 上元件的布线路径,减小电路 的延迟,提高性能。
应用最短路径算法的问题探讨
1 负权边问题
2 负环问题
遇到边权值为负数的情况,部分最短路径算法需 要特殊处理。
当图中存在负权环时,部分最短路径算法无法得 到准确的最短路径。
最短路径算法总结
1 各种算法的优劣
不同最短路径算法在不同场景下有不同的优劣,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算法复杂度分析:时间复杂度为O(V*E),V 为节点数,E为边数。
迪杰斯特拉算法
算法思想:通过记录已知最短路径和待确认 节点,逐步更新最短路径。
算法步骤:从起点出发,不断更新最短路径, 直到所有节点都被确认为最短路径。
算法复杂度分析:时间复杂度为O(V^2),V 为节点数。
多源最短路径算法
1
弗洛伊德算法
算法思想:通过动态规划,逐步更新节点间 的最短路径。
算法步骤:利用矩阵记录节点间最短路径, 逐步更新矩阵,得到所有节点的最短路径。
算法复杂度分析:时间复杂度为O(V^3),V为 节点数。
最短路径算法的应用实例
地图导航
使用最短路径算法规划最佳行 驶路线,提供准确的导航指引。
网络路由
八年级数学上册---《最短路径问题》课堂设计
八年级数学上册---《最短路径问题》课堂设计最短路径问题(第一课时)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接触过很多“最值问题”:最多最少,最长最短。
思考以下两个问题:复习1:如图,连接A 、B 两点的所有连线中,哪条最短?为什么?答:路线2最短,因为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简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复习2:点P 是直线l 外一点,点P 与该直线l 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哪条最短?为什么?答:PC 最短,因为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设计意图:复习“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和“垂线段最短”,为最短路径问题做好铺垫。
通过识别,也让学生有动态的思想,在比较中,找到最短路径。
lC PA B D教师:刚刚的两个问题都是识别最短路径,接下来,我们尝试通过画图,找到最短路径。
引例1:如图,在直线l上求作一点C,使得CA+CB最短。
教师:(1)点C是直线l上的一个动点。
我们不妨先画一个一般的点C,连接CA,CB,我们的目标:找到一个点C,使得CA+CB最小。
(2)观察几何画板的演示:当C在运动的过程中,线段CA,CB也在移动,观察:什么时候线段和最短?(3)同学们可以观察到:当C是线段AB和l的交点,即ACB共线时,CA+CB 最短。
依据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作图方法:连接AB,交直线l于点C,点C即为所求。
总结:从一般的点C出发,从运动变化的角度观察图形,并用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解决问题。
教师:接下来,我们用这样的方法,研究数学史上经典的“牧马人饮马问题”。
例1:如图,牧马人从A地出发,到一条笔直的河边l 饮马,然后到B地,牧马人到河边的什么地方饮马,可使所走的路径最短?BAl练习:有两棵树位置如图,树的底部分别为A,B,地上有一只昆虫沿着A—B 的路径在地面上爬行。
小树顶D处一只小鸟想飞下来抓住小虫后,再飞到大树的树顶C处。
问小鸟飞至AB之间何处时,飞行距离最短,在图中画出该点的位置。
最短路径课程设计
最短路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最短路径的概念,掌握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 学会使用Dijkstra算法和Floyd算法求解有向图和无向图的最短路径问题;3. 了解最短路径问题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和拓展。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算法解决简单的最短路径问题;2. 能够分析并优化最短路径算法,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3. 能够运用数学语言和工具软件描述和求解最短路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图论和算法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问题的热情;2.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享成果的团队精神;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选修课,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为八年级学生,已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通过生动的案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指导,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图的基本概念:图的定义、顶点、边、路径、连通图、有向图与无向图。
2. 最短路径问题:最短路径的定义、性质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Dijkstra算法:算法原理、步骤、示例演示及编程实现。
4. Floyd算法:算法原理、步骤、示例演示及编程实现。
5. 最短路径问题的拓展:多源最短路径、带有权重和负权边的最短路径问题。
6. 教学案例: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交通网络、计算机网络等,分析最短路径问题。
7. 教学实践:运用算法解决具体的最短路径问题,对比不同算法的性能。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第一课时:图的基本概念及最短路径问题导入。
第二课时:Dijkstra算法原理及示例。
第三课时:Floyd算法原理及示例。
最短路径的课程设计
最短路径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最短路径的概念,掌握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能掌握图论中关于最短路径的基本理论,如Dijkstra算法和Floyd算法。
3. 学生能运用所学算法解决实际问题,找出给定图中的最短路径。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数学思维分析图论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2. 学生能够运用计算工具(如计算机软件)解决复杂的图论问题。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2.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勇于尝试、不断探索的精神。
3.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体会团队合作的力量,树立合作共赢的价值观。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中学数学课程,结合图论知识,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初中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喜欢探索新知识,但可能缺乏实际应用经验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要求:1. 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程中收获成长。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图论基础知识:- 图的概念、分类及表示方法。
- 图的连通性、路径、回路等基本概念。
2. 最短路径算法:- Dijkstra算法:解决单源最短路径问题。
- Floyd算法:解决多源最短路径问题。
3. 实际应用案例分析:- 生活中的最短路径问题,如地图导航、网络路由等。
- 数学建模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教学案例及练习:- 针对不同知识点设计教学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算法解决实际问题。
- 配合教材章节,提供适量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1课时:图论基础知识- 知识点:图的表示方法、连通性、路径、回路。
求最短路径课程设计
求最短路径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求最短路径的方法和算法,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掌握最短路径问题的定义和意义。
–了解常见的最短路径算法,如Dijkstra算法、Bellman-Ford 算法等。
–理解图论中与最短路径相关的基本概念,如权值、边、顶点等。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Dijkstra算法和Bellman-Ford算法计算最短路径。
–能够分析不同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
–能够将最短路径算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如地图导航、网络路由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培养学生对算法和计算机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的能力,能够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最短路径问题的定义和意义、常见最短路径算法的原理和实现、以及最短路径算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最短路径问题的定义和意义:介绍最短路径问题的背景和定义,解释最短路径在实际中的应用场景。
2.常见最短路径算法:介绍Dijkstra算法和Bellman-Ford算法的原理和实现步骤,包括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分析。
3.最短路径算法应用:通过实际案例,展示最短路径算法在地图导航、网络路由等领域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章节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具体方法包括:1.讲授法:通过讲解最短路径问题的定义、算法原理和实现步骤,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最短路径算法在现实中的应用。
3.实验法:安排上机实验,让学生动手实践,加深对最短路径算法的理解和掌握。
4.讨论法: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将采用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择一本与最短路径问题相关的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资源。
课程设计最短路径问题
课程设计最短路径问题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最短路径问题的基本概念,理解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学会运用Dijkstra算法和Floyd算法解决最短路径问题。
3. 了解最短路径问题与其他优化问题的联系,拓展知识视野。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算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和计算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学会在团队中分工合作,共同解决复杂问题。
3. 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软件(如Excel、编程语言等)处理数据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面对问题的积极态度,勇于尝试和克服困难。
2. 增强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自信心,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遵循学术规范,尊重他人成果。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数学学科,以算法和实际应用为主线,结合计算机软件辅助教学。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高年级阶段,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对算法和编程有一定了解。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课程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导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最短路径问题(如导航系统、物流配送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基本概念:介绍最短路径问题的定义,包括加权图、路径长度等基本概念。
教材章节:第二章 图论基本概念3. 算法原理:a. Dijkstra算法:介绍单源最短路径算法原理,阐述其适用范围和限制。
b. Floyd算法:介绍多源最短路径算法原理,分析其时间复杂度。
教材章节:第三章 算法设计与分析4. 实践操作:a. 应用Dijkstra算法解决实际问题,如校园内两点间的最短路径。
b. 应用Floyd算法解决实际问题,如城市间最短路径规划。
教材章节:第四章 图论应用5. 计算机软件应用:运用Excel、编程语言(如Python、C++等)实现最短路径算法,分析实际数据。
c语言课程设计最短路径
c语言课程设计最短路径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C语言中最短路径算法的基本概念和实现方法。
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最短路径问题的背景和意义,理解Dijkstra算法和A*算法的原理,学会使用C语言实现最短路径算法。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C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编程技巧和算法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最短路径问题的定义和意义:介绍最短路径问题的背景,让学生了解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2.Dijkstra算法:讲解Dijkstra算法的原理,演示算法的实现过程,让学生学会使用C语言实现Dijkstra算法。
3.A算法:介绍A算法的原理,讲解算法的优势和不足,让学生了解并掌握A*算法的实现方法。
4.算法优化:讨论如何优化算法,提高算法的效率,让学生学会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算法。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最短路径问题的基本概念和算法原理,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了解最短路径算法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3.实验法:让学生动手实践,学会使用C语言实现最短路径算法,提高编程能力。
4.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C语言程序设计》2.参考书:《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3.多媒体资料:最短路径算法的动画演示4.实验设备:计算机、网络设备通过以上教学资源的支持,相信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最短路径算法,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在最短路径算法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和小组讨论的表现,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
最短路径教案
最短路径教案最短路径是图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在图中找到两个顶点之间最短的路径。
最短路径算法有很多种,本教案将重点介绍迪杰斯特拉算法。
一、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最短路径的概念以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学生能够掌握迪杰斯特拉算法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学生能够独立运用迪杰斯特拉算法解决最短路径问题二、教学内容最短路径的概念介绍迪杰斯特拉算法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迪杰斯特拉算法的应用案例分析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概念通过实际例子引出最短路径的概念,如在城市中从起点到终点的最短路径,或者在地图上找到两个地点之间的最短路径。
步骤二:迪杰斯特拉算法的原理介绍通过图示和文字解释迪杰斯特拉算法的原理,即不断更新顶点的距离值,直到找到最短路径。
步骤三:迪杰斯特拉算法的实现方法介绍迪杰斯特拉算法的具体实现方法,包括数据结构的选择和算法的实现过程。
可以通过伪代码的形式进行讲解。
步骤四:迪杰斯特拉算法的应用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如网络路由、航班路径规划等,展示迪杰斯特拉算法的应用场景和解决方法。
步骤五:课堂练习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独立运用迪杰斯特拉算法解决最短路径问题。
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图来进行实践。
步骤六:总结总结迪杰斯特拉算法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回顾最短路径的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手段通过图示、文字和实例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最短路径的概念和迪杰斯特拉算法的原理。
通过讲解、演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迪杰斯特拉算法的实现方法和应用技巧。
五、教学评价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检查学生对最短路径和迪杰斯特拉算法的掌握程度。
课后布置一些编程练习,让学生运用迪杰斯特拉算法解决最短路径问题,检查学生独立运用算法的能力。
c课程设计最短路径
c课程设计最短路径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最短路径算法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
知识目标包括了解最短路径问题的背景和意义,理解迪杰斯特拉算法和贝尔曼-福特算法的原理,掌握这两种算法的实现和优化方法。
技能目标包括能够运用迪杰斯特拉算法和贝尔曼-福特算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够编写相应的程序实现最短路径算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科学和算法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最短路径问题的定义和意义,迪杰斯特拉算法和贝尔曼-福特算法的原理和实现,以及最短路径算法的应用。
首先,介绍最短路径问题的背景和意义,引导学生了解最短路径问题在实际中的应用。
然后,讲解迪杰斯特拉算法和贝尔曼-福特算法的原理,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这两种算法的实现方法。
最后,介绍最短路径算法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这两种算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首先,采用讲授法,向学生讲解最短路径问题的定义和意义,以及迪杰斯特拉算法和贝尔曼-福特算法的原理和实现方法。
然后,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这两种算法的应用。
接着,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最后,采用实验法,让学生编写程序实现最短路径算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将准备多种教学资源。
教材方面,选择《数据结构与算法》一书,作为学生学习的参考。
参考书方面,推荐学生阅读《算法导论》一书,以深入了解算法的原理和实现。
多媒体资料方面,制作PPT课件,通过图形和动画等方式直观地展示最短路径问题的实例和算法的实现过程。
实验设备方面,准备计算机和网络设备,让学生能够编写程序并实际运行最短路径算法。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评估方式将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三个部分。
数据结构最短路径课程设计
数据结构最短路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图的基本概念,掌握图的表示方法及其特性;2. 掌握最短路径的两种经典算法:Dijkstra算法和Floyd算法;3. 能够运用所学算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最短路径问题。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数据结构中的图,进行实际问题的建模;2. 能够编写并实现Dijkstra算法和Floyd算法,解决最短路径问题;3. 能够通过分析、比较两种算法,选择合适的算法解决特定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面对复杂数据结构问题时,保持积极探究、解决问题的态度;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学会在团队中分享、交流、互助;3. 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意识。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数据结构中的图部分,以最短路径为具体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图的概念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编程能力和数据结构基础知识,但对图的相关概念和算法掌握不足,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和实际操作,提高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要求:1. 以实际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采用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践;3. 结合课堂讲解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4. 注重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图的基本概念:图的定义、图的表示方法(邻接矩阵、邻接表)、图的遍历(深度优先搜索、广度优先搜索)。
2. 最短路径问题:最短路径的定义、最短路径算法的应用场景。
3. Dijkstra算法:算法原理、算法步骤、实例分析、编程实现。
4. Floyd算法:算法原理、算法步骤、实例分析、编程实现。
5. 算法比较与分析:Dijkstra算法与Floyd算法的优缺点比较、适用场景分析。
6. 实践项目:设计一个实际场景的最短路径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算法进行解决。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图的基本概念、图的表示方法、图的遍历。
第二课时:最短路径问题、Dijkstra算法原理与实例分析。
最短路径问题课程设计
最短路径问题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最短路径问题的定义,掌握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掌握使用迪杰斯特拉(Dijkstra)算法和弗洛伊德(Floyd)算法求解最短路径问题的方法。
3. 学生能够分析并描述不同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及其适用场景。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算法,解决简单的最短路径问题。
2. 学生能够通过编程实践,加深对算法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数学思维,对给定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解决最短路径问题,培养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2. 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学会相互沟通、分享和借鉴,培养合作精神。
3. 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保持积极的态度,勇于挑战,不断探索和尝试。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数学学科,结合计算机科学的知识,旨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高中阶段,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和编程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挑战。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最短路径问题的定义及其应用场景介绍- 网络图的基本概念- 最短路径问题的分类及其意义2. 迪杰斯特拉(Dijkstra)算法- 算法原理和步骤- 代码实现及案例分析- 算法时间复杂度分析3. 弗洛伊德(Floyd)算法- 算法原理和步骤- 代码实现及案例分析- 算法时间复杂度分析4. 最短路径算法的应用- 实际问题建模- 算法选择与应用- 解决方案评估5. 教学案例分析与实践-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最短路径问题的解决方案- 学生编程实践,加深对算法的理解和应用- 针对不同场景,讨论算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性教学内容依据教材相关章节,结合课程目标进行安排。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通过案例分析和编程实践,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最短路径问题的求解方法。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报告-最短路径算法-二叉树的三种遍历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报告班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32班姓名:赖恒财指导教师:董跃华成绩:32信息工程学院2015 年7月8日目录图的最短路径算法实现1. 需求分析 (1)1.1 程序设计内容 (1)1.2 设计要求 (1)2.概要设计 (2)3.详细设计 (2)3.1 数据类型的定义 (2)3.2 功能模块的设计 (2)3.3 主程序流程 (9)4.调试分析 (10)4.1 问题回顾和分析 (10)4.2.经验和体会 (11)5.测试结果 (12)二叉树的遍历1.设计目的 (13)2.需求分析 (14)2.1课程设计的内容和要求 (14)2.2选题的意义及背景 (14)3.概要设计 (14)3.1设计思想 (14)3.2程序数据类型 (16)3.3程序模块分析 (16)3.3.1置空栈 (16)3.3.2入栈 (17)3.3.3出栈 (17)3.3.4取栈顶操作 (17)3.3.5判空栈 (17)3.4函数关系: (18)4.详细设计 (18)4.1二叉树算法程序截图和结果 (18)5.程序测试结果及问题分析 (19)6.总结 (20)参考文献 (21)附录1 (22)附录2 (26)图的最短路径算法实现----基于floyd最短路径算法1.需求分析设计校园平面图,所含景点不少于8个。
以图中顶点表示学校内各景点,存放景点的名称、景点介绍信息等;以边表示路径,存放路径长度信息。
要求将这些信息保存在文件graph.txt中,系统执行时所处理的数据要对此文件分别进行读写操作。
1.1程序设计内容1.从文件graph.txt中读取相应数据, 创建一个图,使用邻接矩阵表示图;2.景点信息查询:为来访客人提供校园任意景点相关信息的介绍;3.问路查询:为来访客人提供校园任意两个景点之间的一条最短路径。
1.2 设计要求(1) 程序要具在一定的健壮性,即当输入数据非法时,程序也能适当地做出反应。
(2) 程序要添加适当的注释,程序的书写要采用缩进格式。
最短路径课程设计
mgraph *create() {
//创建邻接矩阵存储图 //创建邻接矩阵存储图 int i,j,k,n,e,w; int c; mgraph g,*mg=&g; printf("初始化图,输入顶点数及边数"); printf("初始化图,输入顶点数及边数"); scanf("%d%d",&n,&e); mg->n=n; mgmg->e=e; mgprintf("输入顶点信息,顶点序列号\ printf("输入顶点信息,顶点序列号\n"); for(i=1;i<=n;i++) { scanf("%d",&c); mg->vexs[i].data=c; mgmg->vexs[i].num=i; mg} for(i=1;i<=n;i++) for(j=1;j<=n;j++) mg->edges[i][j]=0; mgprintf("输入边的信息,权值,相邻顶点有边,不连接权值为9999\ printf("输入边的信息,权值,相邻顶点有边,不连接权值为9999\n"); for(i=1;i<=e;i++) { scanf("%d%d%d",&j,&k,&w); mg->edges[j][k]=w; mg} printf("得到邻接矩阵如下:\ printf("得到邻接矩阵如下:\n"); for(i=1;i<=n;i++) { for(j=1;j<=n;j++) printf("%d\t",mgprintf("%d\t",mg->edges[i][j]); printf("\ printf("\n"); }return(mg);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最短路径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最短路径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图的基本概念,掌握图的表示方法,如图的邻接矩阵和邻接表;2. 掌握最短路径问题的定义,了解其应用场景;3. 学会运用Dijkstra算法和Floyd算法解决最短路径问题;4. 了解最短路径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并能够分析其优缺点。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编写程序实现最短路径算法;2. 能够分析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和算法解决最短路径问题;3. 学会使用调试工具,调试并优化最短路径算法程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数据结构课程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在团队中分工合作,共同解决问题;3. 培养学生面对问题时的耐心和毅力,勇于克服困难,寻求解决方案;4.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计算机科学专业选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图论中的最短路径问题及其算法实现。
学生特点: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编程基础,熟悉C/C++等编程语言,了解基本的数据结构,如数组、链表、栈和队列等。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例分析、算法实现和调试优化,使学生掌握最短路径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图的基本概念:图的定义、图的分类、图的表示方法(邻接矩阵、邻接表)。
2. 最短路径问题:最短路径的定义、应用场景、最短路径算法的分类。
3. Dijkstra算法:算法原理、算法步骤、实例分析、编程实现。
4. Floyd算法:算法原理、算法步骤、实例分析、编程实现。
5. 最短路径算法时间复杂度分析:比较Dijkstra算法和Floyd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分析其适用场景。
6. 实践环节:设计实际案例,让学生动手编写程序实现最短路径算法,并进行调试优化。
7. 算法优化:探讨最短路径算法的优化方法,如优先队列、动态规划等。
最短路径法课程设计
最短路径法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最短路径法的概念和原理,掌握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学生能掌握图的相关术语,如顶点、边、权重等,并运用这些术语描述实际问题。
3. 学生能运用迪杰斯特拉(Dijkstra)算法和贝尔曼-福特(Bellman-Ford)算法求解有向图和无向图的最短路径问题。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算法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最短路径问题,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2. 学生能通过编程实践,熟练运用最短路径算法,并掌握算法优化方法。
3. 学生能运用图论知识,结合实际案例,设计简单的最短路径算法应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最短路径法,培养对算法和编程的兴趣,提高信息素养。
2.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培养沟通与协作能力,增强团队精神。
3. 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认识到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对科学研究的热情。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中学信息技术或数学学科的教学内容,旨在培养学生运用图论知识和算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高中阶段,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和编程能力,对算法和实际问题充满好奇心。
教学要求:教师需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掌握最短路径法的原理和算法实现,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图的基本概念:介绍图的定义、顶点、边、权重等基本术语,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图的结构。
- 教材章节:第一章 图的基本概念2. 最短路径问题及其应用:讲解最短路径问题的实际意义,如地图导航、网络路由等。
- 教材章节:第二章 最短路径问题及其应用3. 迪杰斯特拉(Dijkstra)算法:讲解Dijkstra算法原理,引导学生通过编程实现该算法。
- 教材章节:第三章 迪杰斯特拉算法4. 贝尔曼-福特(Bellman-Ford)算法:介绍Bellman-Ford算法原理,并通过实例分析其在解决负权图最短路径问题中的应用。
最短路径问题教学设计
13.4课题学习一、教学内容解析《最短路径问题》教学设计: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利用轴对称研究某些最短路径问题,最短路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初中阶段,主要以“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为知识基础,有时还要借助轴对称、平移变换进行研究。
本节课以数学史中的一个经典故事----“将军饮马问题”为载体开展对“最短路径问题”的课题研究,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的线段和最小问题,再利用轴对称将线段和最小问题转化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设置:1、能利用轴对称解决简单的最短路径问题2、在谈最短路径的过程中,体会“轴对称”的桥梁作用,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利用轴对称将最短路径问题转化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问题。
难点:如何利用轴对称将最短路径问题转化为线段和最小问题。
四、学生学情分析:1、八年级学生的观察、操作、猜想能力较强,但演绎推理、归纳和运用数学意识的思想比较薄弱,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也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引导。
此年龄段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能在一定的亲身经历和体验中获取一定的数学新知识,但在数学的说理上还不规范,集合演绎推理能力有待加强。
2、学生已经学习过“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以及“垂线段最短”。
以及刚刚学习的轴对称和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作为本节知识的基础。
五、教学策略分析:最短路径问题从本质上说是最值问题,作为八年级学生,在此前很少涉及最值问题,解决这方面问题的数学经验尚显不足,特别是面对具有实际背景的最值问题,更会感到陌生,无从下手。
解答“当点A、B在直线l的同侧时,如何在l上找到点C,使AC与BC的和最小”,需要将其转化为“直线l异侧的两点,与直线l 上的点的线段的和最小”的问题,为什么需要这样转化,怎样通过轴对称实现转化,一些学生会存在理解上和操作上的困难。
在证明“最短”时,需要在直线上任取一点(与所求做的点不重合),证明所连线段和大于所求作的线段和,这种思路和方法,一些学生想不到。
课程设计最短路径
课程设计最短路径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最短路径算法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能够运用最短路径算法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了解最短路径算法的概念、特点和应用场景;掌握最短路径算法的原理和实现方法,包括迪杰斯特拉算法和贝尔曼-福特算法;理解最短路径算法的优化方法和扩展算法。
技能目标包括能够运用最短路径算法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网络中的最短路径、设计路径优化方案等;能够使用相关工具和软件实现最短路径算法,并进行调试和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能够积极面对挑战,勇于探索新知识,注重实践和应用。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最短路径算法的概念和特点、迪杰斯特拉算法和贝尔曼-福特算法的原理和实现、最短路径算法的优化方法和扩展算法。
具体来说,第一节介绍最短路径算法的概念和特点,包括单源最短路径问题和多源最短路径问题;第二节讲解迪杰斯特拉算法的原理和实现,包括算法的基本思想和步骤;第三节介绍贝尔曼-福特算法的原理和实现,包括算法的改进和优化;第四节探讨最短路径算法的优化方法和扩展算法,如弗洛伊德算法和A*算法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首先,将采用讲授法,通过讲解和示例使学生了解最短路径算法的概念和原理;其次,将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深入理解和掌握算法的实现和优化方法;再次,将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问题和案例,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最后,将采用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和调试,加深对最短路径算法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一系列的教学资源。
教材方面,将选用《数据结构与算法》等相关教材,提供最基本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参考书方面,将推荐《算法导论》等进阶参考书,供有兴趣深入研究的学生阅读;多媒体资料方面,将制作PPT和教学视频,通过动画和示例讲解算法原理和实现方法;实验设备方面,将提供计算机和网络设备,让学生能够进行实际的编程和调试。
Dijkstra最短路径算法课程设计
二、Dijkstra最短路径算法利用matlab软件实现Dijkstra最短路径算法要求:1、输入节点数量,随机产生网孔型(不完全网状网)网络拓扑(随机产生每条链路的度量)2、计算并画出任意两点之间的最短路径,以及以任一点为根的最短路径树。
设计过程一、 Dijkstra算法首先,引进一个辅助向量D,它的每个分量D表示当前所找到的从始点v到每个终点vi的最短路径的长度。
如D[3]=2表示从始点v到终点3的路径相对最小长度为2。
这里强调相对就是说在算法过程中D的值是在不断逼近最终结果但在过程中不一定就等于最短路径长度。
它的初始状态为:若从v到vi直接相连,则D为之间的直接权值;否则置D为∞。
显然,长度为 D[j]=Min{D | vi∈V} 的路径就是从v出发的长度最短的一条最短路径。
此路径为(v,vj)。
假设该次短路径的终点是vk,则这条路径或者是(v,vk),或者是(v,vj,vk)。
它的长度或者是从v到vk的弧上的权值,或者是D[j]和从vj到vk的弧上的权值之和。
一般情况下,假设S为已求得最短路径的终点的集合,则可证明:下一条最短路径(设其终点为X)或者是弧(v,x),或者是中间只经过S中的顶点而最后到达顶点X的路径。
因此,下一条长度次短的最短路径的长度必是D[j]=Min{D | vi∈V-S} 其中,D或者是弧(v,vi)上的权值,或者是D[k](vk∈S)和弧(vk,vi)上的权值之和。
随机产生网络拓扑,随机产生两点之间的度量,若两点直接相连,给出一个随机数(在此随机取从1到20之间的某一个数)。
二、程序设计%Dijkstra/最短路径算法%输入结点数量,随机产生网孔型(不完全网状网)网络拓扑(随机产生每条链路的度量)。
clear allN=6 ;%输入结点的数量net=zeros(N,N);for i=1:Nfor j=1:Nnet(i,j)=randint(1,1,10);%随机产生每条链路的度量;endendfor i=1:Nnet(i,i)=0;endm=randint(1,1,N*(N-1)/2);for k=1:mi=randint(1,1,(N-1));j=randint(1,1,(N-1));net((i+1),(j+1))=Inf;endnet=net+net';neigh=zeros(N,N);for i=1:Nfor j=1:Nif(net(i,j)==inf)neigh(i,j)=0;elseneigh(i,j)=net(i,j);endendendnetplot(neigh);title('随机产生网孔型网络拓扑')1234561191371211791191随机产生网孔型网络拓扑%dijkstra 算法求任意两点之间的最短路径,以及任一点为根的最短路径树%%%s=1;e=3;%s 根节点;e 终结点,可以随便选取%%%n=size(net,1); % 邻接矩阵的行数nD=net(s,:); % 邻接矩阵始结点行数据,也就是从s 结点到其他结点的直接距离 path=[]; % 路径初始化visit=ones(1,n); % 结点的可访问性visit(s)=0; % 已经加入的点不可再访问,初始化的源节点不可访问parent=zeros(1,n); % 经过的点% the shortest distancefor i=1:n-1 %循环n-1次temp=zeros(1,n); %临时存储count=0;for j=1:nif visit(j)temp=[temp(1:count) D(j)];elsetemp=[temp(1:count) inf];%到自身距离定义为无穷endcount=count+1;end[value,index]=min(temp);%对每一次循环得到从始点到其它结点最短距离j=index; visit(j)=0; %j为temp中最短距离的坐标,即for k=1:nif D(k)>D(j)+net(j,k)%如果经过另一个结点到所求结点的更短距离,则用此距离替换原数据D(k)=D(j)+net(j,k);parent(k)=j;%并记录此结点endendend %整个循环结束,D即是始点到其余结点的最短距离,parent得到到达目标结点需要辗转经过的点distance=D(e); %到终点的最短距离,输出if parent(e)==0return;endpath=zeros(1,2*n); % 初始路径矩阵t=e; path(1)=t; count=1;while t~=s && t>0p=parent(t);path=[p path(1:count)];t=p;count=count+1;endpath(1)=s;path=path(1:count);%输出路径在得到邻接矩阵之后,根据Dijkstra 算法的思想,编写程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阳大学
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名称:数据结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题目:最短路径算法
院(系):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通信工程专业
班级:12级通信2班
学号:F1258212
姓名:刘维成
指导教师:
目录
1 课程设计介绍 (1)
1.1课程设计内容 (1)
1.2课程设计要求 (1)
2 课程设计原理 (2)
2.1课设题目粗略分析 (2)
2.2原理图介绍 (3)
2.2.1 功能模块图 (3)
2.2.2 流程图分析 (3)
3 数据结构分析 (8)
3.1存储结构 (8)
3.2算法描述 (8)
4 调试与分析 (9)
4.1调试过程 (9)
4.2程序执行过程 (9)
参考文献 (11)
附录(关键部分程序清单) (12)
1 课程设计介绍
1.1 课程设计内容
设计程序,实现最短路径的求法,系统主要功能如下:
1.编写算法能够建立带权图,并能够用Dijkstra算法求该图的最短路径。
2.能够选择图上的任意一顶点做为开始节点。
最短路径输出不必采用图形方式,可顶点序列方式输出。
1.2 课程设计要求
1.带权图的顶点信息用字符串,数据可自定。
2.参考相应的资料,独立完成课程设计任务。
3.较规范课程设计报告和软件代码。
2 课程设计原理
2.1 课设题目粗略分析
根据课设题目要求,拟将整体程序分为三大模块。
两个子模块相互独立,没有嵌套调用的情况,在主模块中调用上面两个子模块以下是三个模块的大体分析:
1.建立有向图的存储结构.
2.应用Dijkstra算法求出该有向图的最短路径。
3.在主函数中调用上面两个子函数,完成求最短路径的程序设计。
4.
2.2 原理图介绍
2.2.1 功能模块图
图2.1 功能模块图 2.2.2 流程图分析
1. 主函数
2.2主函数流程图
2. Create 函数
2.3Create函数流程图
3.Dijkstra函数
2.4Dijkstra函数流程图
3 数据结构分析
3.1 存储结构
一个图的邻接矩阵表示是唯一的。
图的邻接矩阵表示,除了需要用一个二维数组存储顶点之间相邻关系的邻接矩阵外,通常还需要使用一个具有n个元素的一维数组存储顶点信息,其中下标为i的元素存储顶点vi的信息。
因此,图的邻接矩阵的存储结构定义如下:
#define MVNum 50
typedef struct {
VertexType vexs[MVNum];
Adjmatrix arcs[MVNum][MVNum];
}Mgraph;
3.2 算法描述
1. Dijkstra算法核心是贪心,实质是按路径长度递增产生诸顶点的最短路径算法。
迪杰斯特拉算法可用自然语言描述如下:
初始化S和D,置空最短路径终点集,置初始的最短路径值;
S[v1]=TRUE;D[v1]=0;
While(S集中的顶点数<n)
{
开始循环,每次求的v1到某个v顶点的最短路径,并将v加到S集中;
S[v]=TRUE; 更新当前最短路径及距离。
}
2Dijkstra算法结束后,通过设置一个数组记录下一个节点的前趋节点,然后通过倒叙的方式输出该最短路径。
4 调试与分析
4.1 调试过程
在调试程序是主要遇到一下几类问题:
1.程序完成后,调试时没有发现问题,但是当输入开始节点后,运行框却不停的
出现”<-a”,后来重新检查程序时发现for循环的括号后面多了一个”;”,去掉该分号之后,程序可以运行。
2.程序可以运行,但是输出结果不是有序的,解决方法,设立一个前驱数组,用
以记录节点的双亲节点,然后按照倒叙的方式读出该条最短路径的有向序列。
4.2程序执行过程
4.1程序执行过程
4.2程序执行过程
参考文献
[1] 《数据结构》(用面向对象方法与C++描述),殷人昆等,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年3月。
[2] 《算法与数据结构习题精解和实验指导》,宁正元等,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年6月。
[3]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苏仕华等,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3月。
[4]《C程序设计》,谭浩强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附录(关键部分程序清单)程序代码
#include<stdio.h>
#include<stdlib.h>
#define MVNum 100
#define Maxint 32767
typedef char VertexType;
typedef int Adjmatrix;
typedef enum {FALSE,TRUE}boolean;
typedef struct {
VertexType vexs[MVNum];
Adjmatrix arcs[MVNum][MVNum];
}MGraph;
int D1[MVNum],P1[MVNum];
int D[MVNum][MVNum],P[MVNum][MVNum];
void CreateMGraph(MGraph *G,int n,int e)
{
int i,j,k,w;
char a,b;
for(i=1;i<=n;i++)
G->vexs[i]=i;
for(i=1;i<=n;i++)
for(j=1;j<=n;j++)
G->arcs[i][j]=Maxint;
printf("输入%d条边的i,j及w:\n",e);
for(k=1;k<=e;k++)
{
fflush(stdin);
scanf("%c,%c,%d",&a,&b,&w);
i=a-'a'+1;
j=b-'a'+1;
G->arcs[i][j]=w;
}
printf("有向图的存储结构建立完毕!\n");
}
void Dijkstra(MGraph G,int v1,int n)
{
int D2[MVNum],P2[MVNum];
int v,i,w,min;
boolean S[MVNum];
for(v=1;v<=n;v++)
{
S[v]=FALSE;
D2[v]=G.arcs[v1][v];
if(D2[v]<Maxint)
P2[v]=v1;
else
P2[v]=0;
}
D2[v1]=0;S[v1]=TRUE;
for(i=2;i<=n;i++)
{
min=Maxint;
for(w=1;w<=n;w++)
if(!S[w]&&D2[w]<min)
{
v=w;min=D2[w];
}
S[v]=TRUE;
for(w=1;w<=n;w++)
if(!S[w]&&(D2[v]+G.arcs[v][w]<D2[w]))
{
D2[w]=D2[v]+G.arcs[v][w];
P2[w]=v;
}
}
printf("路径长度路径\n");
for(i=1;i<=n;i++)
{
printf("%5d",D2[i]);
printf("%5c",i-1+'a');v=P2[i];
while(v!=0)
{
printf("<-%c",v-1+'a');
v=P2[v];
}
printf("\n");
}
}
void main()
{
MGraph G;
int n,e,v;
char ch;
printf("输入图中顶点个数和边数n,e:");
scanf("%d,%d",&n,&e);
CreateMGraph(&G,n,e);
while(1)
{
printf("求最短路径,输入开始点v:");
fflush(stdin);
scanf("%c",&ch);
v=ch-'a'+1;
Dijkstra(G,v,n);
}
}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课程设计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