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产化与城市活力提升
浅谈我国城市更新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浅谈我国城市更新存在的问题及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57f4c8c780eb6294dd886cff.png)
浅谈我国城市更新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这种大规模的、快速的城市更新和建设中出现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分析问题,并及时给予纠正和解决,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城市更新,保护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保护城市发展的延续性。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更新;旧城保护1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飞跃,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住宅建设发展十分迅速,成为拉动地方GDP的重要支持力量。
住宅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建设质量也不断提升。
除了在城市边缘及远近郊区集中发展大规模居住社区外,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城市建成区内,一些经济相对衰退,房屋经年累月残破失修,市政基础设施落后,景观环境与居住质量均较差的地段(区)也面临着更新和改造。
在许多老街区内,伴随着建成区内一些工厂的搬迁带来的用地性质置换。
因此,在城市更新中,住宅改造开发往往是重要的对象和内容。
2 城市更新的模式城市更新为老城区住宅的改造开发提供了契机。
城市住宅规划设计除解决好以居住为本源的各种功能问题外,正确处理好与城市环境的关系也十分重要。
居住建筑与城市的关系体现了局部与整体、实体与空间、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从城市设计的角度看,好的住宅规划设计能够提升地产价值,改善居住条件和环境质量,增加城市的活力,重塑街区形象,从而实现城市更新的多元目标。
城市更新的方式一般可分为重建、整建和维护三种模式。
2.1 重建这是一种最激进、耗资最大但又最有创意的方式。
它是对城市中严重衰退地区进行清除并作合理的使用。
二战后在国际建筑师协会(CIAM)倡导的物质规划理论下所进行的大规模的拆除重建运动就是这种模式的典型。
虽然,大量新建的“国际式”建筑在短时间内给城市中心区带来了繁荣,但其千篇一律、冷漠缺乏人性的城市面貌继而引发了新的城市问题。
因此,一般情况下,不主张采取重建方式来更新改造城市,除非实在别无他法的情况下才采用。
2.2 整建整建就是对城市中整体功能仍能适应需求,但出现衰退迹象的地区进行环境改善或局部拆除重建。
活力城市的理论与实践
![活力城市的理论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019baf0f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de.png)
活力城市的理论与实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越来越被寄予了更多的期待,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中心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如何营造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既能够创造繁荣的经济发展,又能够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是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如何实现活力城市的建设目标。
一、活力城市的理论城市活力是指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是城市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
活力城市理论的核心是“人、地、物、经济、文化”的互动关系、共生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
其中,“人”是城市的核心,城市发展的根本目标是为人民群众提供生产、生活、休闲、文化等方面的优质服务。
在实现活力城市的过程中,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人口与城市规模:城市规模是活力城市的基础,但是过度增长也会引发城市发展的负面影响。
因此,城市规模的控制应当紧密结合人口变化和城市功能需求的变化,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2. 城市空间的设计:城市设计应该从人居环境的角度出发,提供功能区域布局和空间组织方案,以方便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的需要。
同时,注重营造美丽、舒适、宜人的城市环境。
3. 经济与发展:活力城市的经济发展应注重创新发展,营造优质的创新生态环境,吸引人才和企业来到城市,创造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
4. 文化与价值:活力城市的文化基础是城市品牌塑造的重要因素。
城市应推行文化品牌战略,充分挖掘城市文化资源,营造激发全民文化创新创造力的氛围,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5. 城市生态与环境:城市环境和生态的优化是活力城市发展的重要前提。
城市生态环境的优化可通过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建设绿色能源、提高废弃物回收利用率等措施来实现。
二、活力城市的实践活力城市的理论为城市规划和实践提供了指导思想,那么我们如何在实践中落地实现活力城市呢?1. 提高城市品质:提高城市品质是活力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
城市应注重空间环境的度量和评估,开创城市“一公里商业圈、五分钟人居圈”的城市设计模式,注重建筑形态和风貌的保护等,以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老城中心区活力塑造策略——以嘉兴子城为例
![老城中心区活力塑造策略——以嘉兴子城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3560c569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33.png)
老城中心区活力塑造策略——以嘉兴子城为例
王骏;陈卉;徐杰
【期刊名称】《规划师》
【年(卷),期】2017(033)012
【摘要】老城中心区往往面临与城市现代发展需求不匹配的困境,出现功能衰退、环境品质较差和空间活力下降等问题.因此,如何在城市更新浪潮中再次焕发新的活力成为众多老城中心区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以嘉兴子城概念规划为例,探讨了开放性保护、空间肌理延续与创新、小尺度步行空间体验设计、多维度创新打造“心理地标”四种更新策略,以期能为老城中心区活力塑造提供借鉴.
【总页数】5页(P62-66)
【作者】王骏;陈卉;徐杰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东筑(上海)建筑规划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历史地段整体性保护与更新策略r——以嘉兴子城遗址公园为例 [J], 陈卉;王骏;徐杰
2.城市修补视角下的县城中心区活力塑造策略——以富顺县城为例 [J],
3.小城镇中心区公共空间活力提升策略探索——以玉龙县中心区为例 [J], 董世豪; 毛志睿; 陈歌
4.基于POI的老城区商业空间活力测度与提升策略研究——以淮南市老城区为例[J], 汪方胜;郑凯;程堂明
5.基于POI的老城区商业空间活力测度与提升策略研究——以淮南市老城区为例[J], 汪方胜;郑凯;程堂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7f056d26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e5.png)
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城市化进程愈发迅猛。
城市化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的趋势,不仅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还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文将探讨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几个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劳动力市场的活力、创新与创业的激发、资源配置的优化,以及消费需求的扩大。
1. 劳动力市场的活力城市化使人口大规模集中于城市地区,形成了庞大的劳动力市场。
这种集中有利于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性和灵活性,促进了经济的高效运转。
首先,城市中的劳动力密集度高,企业、机构和机构能够更方便地吸引和雇佣到广泛的人才,并能够更有效地匹配人才与工作岗位。
其次,城市的规模经济效应使得劳动力市场更加有吸引力,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流入,从而增加了劳动力资源的供给。
最后,城市化也为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尤其是在服务业、制造业和科技创新领域。
2. 创新与创业的激发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激发了创新和创业活动。
城市聚集了大量的知识、技术和创意,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和合作机会。
首先,城市中的高等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集中,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科技创新的人才基础。
其次,城市中的创新孵化器、科技园区和创业加速器等创业支持机构的存在,为创业者提供了资源分享和项目培育的平台,刺激了创新创业的活跃度。
此外,城市中较高的人口密度和市场集聚效应,为新兴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商机和潜在客户。
3. 资源配置的优化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还表现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
城市集聚了各种资源,包括资本、人才、技术和市场等。
首先,城市中的金融机构和投资机构更容易获取资金和融资渠道,为企业和项目提供了更多的融资和支持。
其次,城市中的专业人才和高新技术密集,企业更容易获取到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咨询资源,促进了产业的升级和创新。
此外,城市中的市场规模庞大,能够更好地吸引消费和投资,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和业务拓展的空间。
4. 消费需求的扩大城市化带来的人口集聚和经济发展,也推动了消费需求的扩大。
推进城市更新改造,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助力内需扩大升级
![推进城市更新改造,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助力内需扩大升级](https://img.taocdn.com/s3/m/45679e7e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8a.png)
推进城市更新改造,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助力内需扩大升级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更新改造已经成为促进城市功能和品质提升的重要手段。
城市更新改造不仅可以提升城市的生活品质,吸引更多人来到城市居住和消费,同时也可以促进内需的扩大和升级,推动经济的发展。
本文将从城市功能提升和品质提升两个方面来探讨城市更新改造对内需扩大升级的助力。
一、城市功能提升助力内需扩大升级城市功能是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的综合能力,包括了居住、就业、教育、医疗、文化、交通等方面。
通过城市更新改造,可以提升城市的功能水平,吸引更多人来到城市工作和生活,从而推动内需的扩大和升级。
具体而言,城市更新改造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助力内需扩大升级:1. 优化就业环境城市更新改造可以打造更多的产业园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通过改造和升级旧工业区,吸引更多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意产业入驻,为城市带来更多的高质量就业机会。
同时,城市更新改造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商业空间,促进商业活动的繁荣,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2. 完善基础设施城市更新改造可以提升城市的基础设施水平,包括道路、桥梁、交通、供水、供电等方面。
通过改造和升级基础设施,可以提高城市的生产和生活效率,降低交通拥堵,提高供水供电的可靠性,为企业和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
3. 构建文化旅游地标城市更新改造可以通过打造文化旅游地标来提升城市的吸引力。
通过翻新和改造历史建筑、文化遗址等,打造具有文化特色和历史价值的景点,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和消费。
这不仅可以为城市带来旅游收入,还可以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酒店、餐饮、文化创意产品等。
4. 优化居住环境城市更新改造可以提升城市的居住环境,吸引更多的人来到城市居住。
通过拆除老旧的住宅楼,改建成现代化的高品质住宅,可以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吸引更多的人选择在城市定居。
同时,城市更新改造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设施,如学校、医院、公园等,提高居住品质,满足人们对于品质生活的需求。
ANBOUND-城市问题研究-中产阶级的萎缩或将传导致城市失去活力
![ANBOUND-城市问题研究-中产阶级的萎缩或将传导致城市失去活力](https://img.taocdn.com/s3/m/bf5d85a54b35eefdc9d33309.png)
第446期2019年12月26日星期四
重点分析 (2)
【中产阶级的萎缩或将传导致城市失去活力】 (2)
城市研究 (4)
【最新落户政策效果显现还需其他配套措施跟进】 (4)
【POD理念下的城市更新为向消费型社会转型奠定基础】 (4)
【通过步行系统建立跨区域连接可激发城市活力】 (5)
【便民是城市宜居高品质服务中不可忽视的要素】 (5)
【城市数字经济建设要做到“一城一策”】 (6)
【城市多机场系统宜统一管理、协同运作、错位发展】 (6)
【东京湾成功发展的得与失】 (7)
【法国南特用文化创意产业书写工业遗产蝶变记】 (8)。
城市社区活力提升研究
![城市社区活力提升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fa8c441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b7.png)
城市社区活力提升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社区成为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基本单元。
然而,由于管理不善、设施不完善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城市社区逐渐失去了往日的活力。
为了提升城市社区的活力,促进社区居民的交流与合作,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一、需改善的社区环境城市社区的环境质量对社区活力有着重要影响。
提升社区的活力需要改善社区的绿化、道路、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
例如,增加社区绿地面积和树木数量,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好的休闲娱乐场所,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此外,完善道路和交通网络,提供便捷的交通条件,可以改善社区居民的出行体验,增加社区活力。
垃圾处理是一个看似微小但十分重要的问题,合理的垃圾处理可以提升社区的整体环境卫生水平,进而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鼓励社区参与和自治社区居民的参与和自治是提升社区活力的关键。
社区自治意味着社区居民能够自主组织,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政府需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居民参与社区自治,提供公开透明的决策过程,让居民在社区事务中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
鼓励社区参与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
首先,政府可以通过组织社区活动、开展社区教育等方式增加居民与社区的接触,促进社区居民的参与。
其次,政府和社区可以合作开展一些社区改进计划,让社区居民参与其中,共同决策和实施,提升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感。
最后,政府可以设立一些奖惩机制,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推动社区自治的发展。
三、提供多元化的社区服务提供多元化的社区服务是提升社区活力的重要手段。
社区服务可以包括健康和医疗服务、教育和文化服务、娱乐和休闲服务等。
多元化的社区服务可以满足不同居民的需求和兴趣,提高社区居民的满意度和参与度。
为了提供多元化的社区服务,政府和社区可以合作举办各类培训班、健身活动、文化演出等。
此外,政府还可以引入企业和社会组织,共同提供社区服务。
例如,与医院合作开设社区诊所,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与学校合作开展社区教育项目,提供富有特色的教育服务。
2025年全球经济前景预测:新兴市场的增长机遇
![2025年全球经济前景预测:新兴市场的增长机遇](https://img.taocdn.com/s3/m/85135e26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1e.png)
2025年全球经济前景预测:新兴市场的增长机遇随着2025年的到来,全球经济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
尽管近年来全球经济遭受多重冲击,尤其是疫情和地缘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但随着经济逐步复苏,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建发展势头。
特别是新兴市场,因其强大的增长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正吸引着全球投资者的目光。
本文将对2025年全球经济的整体趋势进行分析,并聚焦于新兴市场的增长机遇,探讨未来几年这些市场的潜力及其对全球经济格局的影响。
一、全球经济复苏趋势概述随着各国疫苗接种普及和防控措施优化,全球经济逐步从疫情的阴影中走出。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的预测,全球经济在2025年预计将恢复至疫情前的增长水平。
与此同时,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和绿色经济的崛起也为全球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然而,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并不平衡。
发达经济体的复苏速度较快,但增长率趋缓;相反,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势头相对较强。
新兴市场国家,如印度、巴西、印度尼西亚和非洲部分国家,因其充满活力的年轻人口结构、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快速发展的数字经济,被认为是未来全球经济的重要增长引擎。
二、新兴市场的增长优势1.人口红利与消费升级2.新兴市场国家往往拥有庞大的年轻人口,且这些国家的中产阶层正在快速壮大。
以印度为例,该国在2025年将成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预计中产阶层数量将进一步增加。
这一趋势不仅带来巨大的消费需求,还将促进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和消费结构的升级。
3.消费升级的趋势不仅体现在传统消费品领域,还包括医疗保健、教育、旅游、金融服务等新兴消费领域。
这些需求的增长为国际投资者提供了丰富的机会,促使各类企业加快布局新兴市场,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4.数字化转型加速5.近年来,数字化转型成为全球经济的主旋律,而新兴市场则因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和移动支付等技术,成为数字经济的活跃参与者。
例如,在东南亚地区,电子商务、金融科技、共享经济等领域呈现出爆炸性增长。
新城市主义理论在中国语境下的实践与反思
![新城市主义理论在中国语境下的实践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a1ddb756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70.png)
新城市主义理论在中国语境下的实践与反思王锦辉;沈濛;陈扬【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和郊区以“摊大饼”的形式逐渐扩张,带来环境、交通、住房等问题.新城市主义从城市设计出发,重新进行区域组织,激发社区活力,控制城市蔓延.近年来,我国在借鉴新城市主义理论的实践中,盲目复制外来社区的案例屡见不鲜,甚至造成城市或社区传统文脉的丢失.通过梳理新城市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与核心理念,结合我国现状与实践,探讨如何有效运用新城市主义理念,保留老城记忆,传承历史文脉.【期刊名称】《城市住宅》【年(卷),期】2019(026)008【总页数】3页(P114-116)【关键词】城市设计;城镇化;新城市主义理论;传统文化【作者】王锦辉;沈濛;陈扬【作者单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执业资格注册中心;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正文语种】中文0 引言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郊区人口不断增多,城市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在一些地区的城市规划中,新城市主义理论被探索性引入,相关学者试图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城市发展的城市建设与社区规划道路。
但我国城市发展与西方国家存在本质性差异,而在实践过程中又存在主观臆断、盲目复制的现象,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新城市主义是希望从传统社区中找到可以适应未来发展的元素,从人的尺度出发,对建筑密度、邻里结构、社区环境、街道尺度等方面进行控制,建成或改造成紧凑、功能复合且步行可达的宜居社区,进而达到抑制城市蔓延的目的[1]。
新城市主义需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及地域传统,在中国语境下重新解读,成为切实指导我国城市建设、社区规划的理论体系。
1 新城市主义理论1.1 产生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工业高速发展,居住区和工业区在老城混合聚集。
为解决居民住房问题,开发商选择在郊区为中产阶级建造大批独立式住宅。
因此,大量城市人口迁移至郊区,住宅郊区化愈演愈烈。
新城市主义理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针对失控的郊区化现象和其导致的一系列城市问题而形成的新的城市规划及理论。
房地产市场的城市化与城市更新
![房地产市场的城市化与城市更新](https://img.taocdn.com/s3/m/2f0abeca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46.png)
房地产市场的城市化与城市更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房地产市场在城市更新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本文将从城市化的意义、城市更新的背景以及房地产市场在城市更新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城市化的意义城市化是指人口大量从农村迁往城市,并在城市中定居、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体现了现代社会向城市聚集的趋势。
城市化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首先,城市化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城市作为经济活动的集聚地,具有便捷的交通、通讯和资源配置等优势,可以更好地促进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
其次,城市化促进人才的流动和创新。
城市作为人才的集聚地,拥有更多的机会和资源,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交流,进而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
最后,城市化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
城市具备高质量的教育、医疗、文化和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能够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福利保障,增加人民的幸福感。
二、城市更新的背景城市更新是指对城市的旧区进行改造和更新,以适应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发展需求。
城市更新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推动:首先,城市化进程使城市的老旧地区面临更新需求。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城市功能的演进,老旧地区的设施、建筑和基础设施逐渐落后,需要进行改造和更新。
其次,城市更新能够提高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品质。
通过优化旧区的规划布局、改善建筑风貌和环境设施,可以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品质,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最后,城市更新能够改善人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
老旧地区通常存在房屋老化、设施陈旧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进行更新可以改善人民的居住条件,提供更好的社区设施和环境。
三、房地产市场在城市更新中的作用房地产市场作为城市更新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房地产市场提供了更新项目的资金支持。
城市更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开发商和投资者通过购买旧区的土地和房屋,并进行开发和销售,为城市更新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来源。
其次,房地产市场推动了城市更新项目的落地。
开发商和建筑企业通过对旧区的购置和建设,推动了城市更新项目的实施,提高了老旧地区的利用效率和城市的品质。
城市社会学研究前沿:场景理论述评
![城市社会学研究前沿:场景理论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f4fab9df5727a5e9846a6192.png)
城市社会学研究前沿:场景理论述评2014年05月07日15:22 来源:《社会学评论》2014年第2期作者:吴军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102 摘要: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城市形态开始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
随着城市形态的转变,以生产为基础的传统社会理论在解释城市更新与发展方面受到了挑战。
为了应对这种挑战,新芝加哥学派提出“场景理论”,对这些问题进行重新诠释。
新芝加哥学派认为,场景的构成是“生活娱乐设施”组合。
这些组合不仅蕴含了功能,也传递着文化和价值观。
文化和价值观蕴含在城市生活娱乐设施的构成和分布中,并形成抽象的符号感和信息传递给不同的人群。
正是这种不同文化与价值观的场景吸引着高级人力资本聚集,催生新兴产业,推动城市更新与转型。
该理论以消费为导向,以生活娱乐设施为载体,以文化实践为表现形式,重塑后工业城市更新与转型路径。
关键词:城市社会学;场景理论;新芝加哥学派作者简介:吴军,社会学博士,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社会学与城市政策。
一、为什么要研究城市“场景”纵贯社会理论的历史,解释城市发展的思维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从生产的观点来研究消费与居住,二是从人力资本的视角来分析工作与就业。
这两种理论视角及其所形成的理论对工业社会的城市发展做出了贡献。
其中,代表学者有亚当·斯密(Adam Smith)、卡尔·马克思(Karl Marx)、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等。
他们把土地、劳动、资本和管理作为生产要素,来解释城市发展,这些构成了社会理论最初的解释范式。
到20世纪50年代,大批人口涌入城市,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工业城市兴起,城市不断向外扩张,于是,有些学者认为,在解释城市发展的模式中,应该加入人力资本要素。
这些学者把人力资本看作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持这种观点的代表学者有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有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特里·克拉克(Terry Clark)、哈佛大学经济学爱华德·格莱泽(Edward Glaeser)、多伦多大学的理查德·佛罗里达(Richard Florida)和丹尼尔(Daniel Silver)等。
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迁60年中产阶层正在崛起
![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迁60年中产阶层正在崛起](https://img.taocdn.com/s3/m/da9fc2bc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ba.png)
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在过去60年间经历了巨大的变迁。
从新中国成立到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这对社会阶级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中产阶层正在崛起,成为中国社会的新兴力量。
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经济正处于战争和内乱的困境中,大部分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生活条件艰苦。
此时的社会阶级结构主要由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组成,以及一部分中小企业主。
随着国家进入计划经济时代,阶级结构进一步固化,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成为主要的社会基础,知识分子虽然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但受到政治运动的影响相对较低。
此时社会阶级结构较为简单,阶层之间的流动性也相对较低。
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同时,社会阶级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市场化的使得企业家阶级迅速崛起,他们通过市场竞争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和社会地位。
此外,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进城务工成为一种常态,他们虽然在城市中的地位相对较低,但通过努力工作,一部分人逐渐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并成为新的中产阶级。
同时,开放也为知识分子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大量知识分子通过教育和专业技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成为社会阶层结构中的重要一环。
从而,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从此呈现多元化。
近年来,中产阶层不断壮大,成为中国社会的新兴力量。
中产阶级人口的增长主要得益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市场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
中产阶级的兴起使得社会阶层结构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
中产阶级既不同于劳动者阶级,也不同于资本家阶级。
他们既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能够满足一定的消费需求,又在社会中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资源。
他们普遍受过良好的教育,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形成了独立的社会群体。
此外,中产阶级的壮大也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进步,为中国的社会变革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然而,尽管中产阶级的崛起给中国社会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变化,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关于呼和浩特市服务业发展现状的思考
![关于呼和浩特市服务业发展现状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d9b87e07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99.png)
关于呼和浩特市服务业发展现状的思考【摘要】呼和浩特市服务业在城市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发展意义不言而喻。
本文从呼和浩特市服务业的发展现状、优势与劣势、发展趋势、对策和创新发展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
结合当前形势,提出了加快推进服务业结构调整、加大支持力度以及促进良性发展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呼和浩特市服务业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需要通过结构调整和创新发展来提升竞争力,建设更加现代化和生态化的城市形象。
只有不断完善服务品质,提升服务水平,才能更好地满足市民和游客的需求,推动呼和浩特市服务业迈向更加繁荣发展的新阶段。
【关键词】呼和浩特市、服务业、发展意义、现状分析、优势、劣势、发展趋势、发展对策、创新发展、结构调整、支持力度、良性发展。
1. 引言1.1 呼和浩特市服务业的发展意义呼和浩特市服务业的发展意义在于,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推动城市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服务业在呼和浩特市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发展服务业能够促进城市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服务业具有较低的生产投入、灵活的生产方式和快速的增长速度,能够为呼和浩特市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
服务业发展可以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生活品质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服务业的发展能够满足人们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服务业发展还可以促进城市的城市文明建设。
服务业是城市精细化管理和城市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促进城市的繁荣稳定和社会和谐发展。
1.2 引导呼和浩特市服务业的发展引导呼和浩特市服务业的发展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呼和浩特市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
但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传统产业发展已经遇到瓶颈,而服务业作为新兴产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需求。
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0e1ba047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7b.png)
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近些年来,人口迁移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对于这个现象,也产生了许多的讨论。
从经济角度来看,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产生了长期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了许多方面。
首先,人口迁移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城市化已成为大势所趋,相比于农村,城市有更多的机会吸引人们前来。
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就会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
需要提到的是,随着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城市产业结构也日益多样化和深化,在这种背景下,很多创新的企业会诞生,给城市经济带来新的活力。
其次,人口迁移也对乡村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在人口大量外流的情况下,很多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缓慢,这都是因为当地经济缺失经济活力的结果。
当地贫困人口较多,乡村经济日益萎靡。
但是,随着人口外流后原本在城市打工的劳动力返乡,还会通过一些途径带回一定的消费和经济活力,从而繁荣起当地的乡村经济,这可以有效地缓解当地的贫困问题。
另外,人口迁移对于家庭的财富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随着人们越来越多地迁往城市,即使是那些原本处于小状态的家庭,也有可能因此成为中产阶级,这一点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的吸引力所在。
而一旦家庭财富额度相对过高,也会使得他们改变自己的消费观念,对于全社会的消费习惯也产生影响。
从长远来看,这种影响是更大的。
然而,人口迁移也有其负面影响。
城市人口负担变得越来越重,城市管控也愈发艰难。
城市交通堵塞、污染等问题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
这些问题往往会影响到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的日常生活。
如果问题不能解决,很有可能会以另一种方式影响到城市的经济有序发展。
综上所述,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十分复杂的。
人口从城市往乡村、从乡村到城市等不同方向的迁移,都产生着重要的经济影响,这种影响甚至会对全社会的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面对不同的城乡迁徙形式,社会应当更加开放,注重优化城乡资源配置,逐步实现宜居宜业的目标,以促进人口的健康有序迁徙。
着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理论内涵、特征及实现路径探赜
![着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理论内涵、特征及实现路径探赜](https://img.taocdn.com/s3/m/ae2fcb8d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56.png)
着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理论内涵、特征及实现路径探赜目录一、内容概览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3)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4)二、新型城镇化理论内涵 (5)2.1 以人为核心的核心理念 (6)2.2 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特征 (7)2.3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区别 (8)三、新型城镇化的特征分析 (9)3.1 人口城镇化 (11)3.2 经济城镇化 (12)3.3 社会城镇化 (14)3.4 生态城镇化 (15)四、新型城镇化的实现路径探析 (17)4.1 转变城市发展方式 (18)4.2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19)4.3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20)4.4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22)4.5 加强城市社会治理创新 (23)五、案例分析 (24)5.1 上海新型城镇化实践 (25)5.2 丹麦哥本哈根新型城镇化经验 (27)5.3 中国杭州新型城镇化案例 (29)六、结论与展望 (30)6.1 结论总结 (31)6.2 研究不足与局限 (32)6.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33)一、内容概览理论内涵:阐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意义及其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强调城镇化不仅仅是土地和空间的转变,更应该是人的全面发展与生活质量提升的过程。
特征分析:探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特征,包括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公平正义、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分析这些特征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体现和作用。
实现路径:结合实际情况,探讨如何着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包括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人口合理流动等方面。
实践案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阐述在实践中如何落实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理念,以及取得的成效和面临的挑战。
展望与反思:对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并反思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今后的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通过本文的阐述,旨在加深对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理解,为推进城镇化进程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城市活力提升规划方案
![城市活力提升规划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ea9d8436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e4.png)
城市活力提升规划方案
在城市活力提升规划方案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城市公共交通的改善:加强公共交通网络的建设,提高公共交通的便利性和覆盖面积,减少私人车辆使用,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2. 市中心区域的更新改造:通过改造市中心区域的老旧建筑和街道,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品质。
可以加强市中心的绿化工作,打造宜人的环境。
3. 城市文化活动的丰富多样化:加强文化设施的建设,提供更多的艺术、音乐、戏剧等文化活动。
通过举办各种文化节、展览等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和观摩。
4. 城市创新创业环境的改善: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提供优惠政策和资源支持,吸引创新创业人才和企业投资。
5. 提升城市的绿化程度: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打造更多的绿色空间和公园,提供人们休闲健身的场所。
6. 加强社区建设:改善社区环境,提供更好的社区设施和服务,增加社区活动,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7.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提倡节能减排,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城市活力提升规划方案可以通过改善公共交通、市中心更新、文化活动丰富化、创新创业热土、加强绿化、社区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来实施。
这些举措将有助于提升城市的活力,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产业转型升级助推社会治理的逻辑、困境与进路——以南京市栖霞区社会治理的实践为例
![产业转型升级助推社会治理的逻辑、困境与进路——以南京市栖霞区社会治理的实践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1afc321c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4a.png)
2021年3月第21卷第1期Mar.2021Vol.21No.1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J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Comprehensive Edition)产业转型升级助推社会治理的逻辑、困境与进路----以南京市栖霞区社会治理的实践为例孙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10)摘要:产业转型升级是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推动国家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力量。
当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助推社会治理中存在着产业结构高级化不足、带动就业能力不强、绿色集约发展滞后、产业转型与城市融合发展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导致社会治理的经济保障能力不足、社会就业不充分、生态治理任务繁重复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不高。
近几年南京市栖霞区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中夯实社会治理的经济基础、扩大就业规模、引领绿色集约发展、“以产兴城”等方面取得了诸多宝贵经验,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走出了一条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驱动经济结构优化,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社会结构变迁改善的符合社会治理规律的新路子,值得向全国推广和学习。
关键词:产业转型升级;社会治理创新;栖霞经验;高质量发展中图分类号:F260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673-1573(2021)01-0073-07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1]o事实上,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是适应中国社会中长期发展的内在需求。
但是,当前政府、学者和理论界等大多围绕行政体制创新、社会体制改革、社会结构变迁等诸多领域研究社会治理问题,而从经济发展层面尤其是产业转型升级层面研究社会治理问题的相对较少。
城市商业活力指数提升手段分析
![城市商业活力指数提升手段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e7cda90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51.png)
城市商业活力指数提升手段分析首先,城市规划是提升城市商业活力指数的基础。
城市规划应该注重商业区的合理布局和功能分区。
不同类型的商业区应该有明确的定位和规划,包括商业中心、商务中心、特色商业街区等。
同时,商业区的交通配套、人流流动等要素也需要有科学的规划,确保商业活动的便利性和流动性。
其次,政府的政策支持是提升城市商业活力指数的重要保障。
政府可以通过减税优惠、贷款支持、创新创业扶持等政策手段来吸引和扶持商业企业的发展。
政府还应该加大对商业区的改造和升级力度,鼓励商业建筑进行翻新和提升,提高商业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第三,市场培育是提升城市商业活力指数的关键。
市场培育包括对商业企业的引导和培养,以及对消费人群的培育和引导。
商业企业可以通过市场调研、产品研发、品牌推广等手段来提高市场竞争力。
同时,政府和企业应该共同努力培育和引导消费人群,提高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
可以通过开展消费教育、消费券发放等方式来促进消费活动的开展。
第四,创新创业是提升城市商业活力指数的重要动力。
城市应该注重创新创业环境的建设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可以通过建设创新创业园区、提供创新创业支持服务等方式来吸引和扶持创新创业企业的发展。
同时,城市还应该加大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平台和资源支持。
最后,公共服务是提升城市商业活力指数的重要保障。
城市应该加大对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投入,包括公共交通、市场场所、商业娱乐设施等。
同时,城市还应该加强对商业活动的管理和服务,提高市场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商业活动的便利性和吸引力。
总之,提升城市商业活力指数需要从城市规划、政策支持、市场培育、创新创业和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入手进行工作。
只有多方面的协同推进,才能提升城市商业活力指数,推动城市商业的繁荣和发展。
城市化对社会阶层形成的影响
![城市化对社会阶层形成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da1a1514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9c.png)
城市化对社会阶层形成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主要场所。
城市具有丰富的资源和机会,吸引了大量人口的涌入。
然而,与此同时,城市化对社会阶层形成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
首先,城市化对社会阶层形成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作为现代社会的核心载体,城市提供了更多的教育、工作和发展机会。
人们可以通过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来提升自己,获得更好的工作和收入。
这使得城市逐渐成为了社会上层阶层的集聚地,形成了城市中的中产阶级和精英阶层。
这些社会阶层的形成,不仅提高了城市的整体素质,也推动了城市经济的繁荣和进步。
其次,城市化也带来了一定的社会阶层固化。
随着城市化规模的扩大,城市中的资源和机会日益稀缺,竞争变得日益激烈。
在这个背景下,那些没有受到良好教育和培养的人往往难以脱颖而出,面临着被边缘化的风险。
这就使得城市中的底层人群呈现出相对固化的特点,社会阶层之间的壁垒也变得比较难以逾越。
这种固化的现象,不仅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现状,也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另外,城市化对社会阶层的形成也带来了一些复杂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空间和资源的分配问题日益突出。
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资源倾向于集中在城市核心地区,而城市的郊区和贫困地区则相对资源匮乏。
这导致了城市中社会阶层分化的加剧,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这种差距的扩大,会导致社会的分裂和冲突,给城市治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此外,城市化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从而影响了社会的阶层形成。
城市的多元文化环境使得人们接触到更广泛的信息和观点,培养了他们的个人独立性和开放性。
人们在城市中更容易接触到不同的社会群体,形成了更加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这种多样化的影响可以促使社会阶层之间的交流和融合,给城市社会带来更多的活力和创造力。
综上所述,城市化对社会阶层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既促进了社会的上升通道,也加剧了社会的固化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模 约68%的城镇家庭,1.8亿户
约60%的总人口 , 8.3亿人
按中等偏上及高收入组中合计 40%人口测算,约5.5亿人
约22%的总人口, 3亿人, 7,500万户家庭(4人/户) 约10.7%的全国成年人口, 1.1
亿人 约28%的总人口,3.9亿人
体验式消费与消费场景的不断延申与变换。让消费者亲身 参与到商品生产、服务的提供以及消费的全过程。同时也 为消费者提供了交往的需要创造不同的空间。
城市中产化现象与城市活力提升
3. 城市活力提升的案例
西塘古镇
XI TANG GU ZHANG
谁在消费?
针对中产阶层调整业态,白天购物、旅游, 晚上酒吧、民宿,实现了时空的压缩。
城市中产化现象与城市活力提升
消费的主体——谁在消费?
中产阶级与新型文化媒介人。 我国中产阶层的特征: 中青年、高学历、高收入。 WHO
消费社会与城市中产化
在西方发达国家步入了后现代社会(消费社会)的过程中,这些国 家的城市也由工业中心、生产中心向文化中心、消费中心转变。尤其 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欧美一些城市掀起了内城复兴的热潮,这更加 速了城市功能的转型。其特点是房地产发、消费活动与地方文化复兴 相整合的城市更新方式。巴尔的摩内港复兴的成功理念“创造良好的 商业氛围,将市中心改造成企业中心、发达的服务和旅游业中心”已成 为欧美国家历史城市复兴的主要原则。
动,推动公共参与在各个管理环节的植入。
4、在城市空间实践中促进管理者与生产者之间的交流互
动,推动空间生产的“供给侧改革”,促进规划管理与项目策 划和建筑设计的双向沟通。
5、适应物质消费向服务消费和体验消费发展的趋势,注重对
空间带来的感官刺激、情感体验的研究和开发,城市与建 筑设计上从功能与实用的转向创造空间形式与情境的表达。
的土地使用者置换原使用者,并伴随固定资产再投资导致的建成环境改变的动态变化过程。 我国城市中产化的演变过程也经历了以上类似的过程。
城市中产化现象与城市活力提升
2. 城市空间生产与消费的内在逻辑
WHO
消费的主体 ——谁在消费?
WHAT
消费的客体 ——消费什么?
MECHANISM
消费的内在机制 ——时空压缩
凯文・林奇
《城市形态》
检验城市空间质量的5个基本指标:
活力 感受 适宜 可达性 管理
换句话说,城市活力是城市空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基于空间生产的城市活力再认识
简·雅各布斯
《城市形态活力论》
从城市街道入手进行研究,认为正是人与人活动 及生活场所相互交织的过程,这种城市生活的多 样性,使城市获得了活力。
感官体验和联系 知识性
可接受性 心理上易接近 世界性、复杂性
担心
= 尺度 强度 渗透性 地标 空间与建筑的比例 构架(灵活性和范围) 纵向肌理 公共领域(空间体系)
基于空间生产的城市活力再认识
蒋涤非
《城市形态活力论》
城市活力即城市旺盛的生命力,即城市提供市民 人性化生存的能力。这一定义显然是从空间的供 给侧提出的,认为“城市活力”是由“城市”提 供给市民的一种满足其“人性化生存能力”的一 种“产品”。
城市中产化现象与城市活力提升
南京老门东
NA JING LAO MEN DONG
谁在消费?
针对中产阶层配置业态,民国风格的空间场 景有与戏剧、相声、餐饮、民宿等体验式消 费的有机融合,实现了时空的穿越。
城市中产化现象与城市活力提升
上海大学路
SHANG HAI DA XUE LU
谁在消费?
通过沿街的多样化业态和人性化设计, 为都市白领和创新创意人才提供了生活 空间意义上的孵化器。
8、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根据不同区位引导高端品牌、中高
端品牌商店入驻。适应时尚快速更替,及时引导城市空间从类 型到业态、从功能到形式的持续创新。
9、重视老城文化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的保护与发展,通过文 化资本向经济资本与社会资本的转化,最大限度发挥文化资
产的价值。
10、强化大众媒体引导作用,促进符合中国国情、反映地方
伊恩·本特利等人的《建筑环境共鸣设计》中也把 活力表述为“容纳不同功能的多样化程度之特性”。
正是这种城市生活的多样性,使城市获得了活力。
基于空间生产的城市活力再认识
马修·卡莫纳
《城市设计的维度(公共场所—城市空间)》
把场所的概念引入到城市设计中,指出场所是有
形式、活动和意象等三个要素构成,城市设计的
城市中产化现象与城市活力提升
广州珠江啤酒厂改造
ZHU JIANG PI JIU CHANG GAI ZAO
文化资源的消费与时空压缩
啤酒文化的多方演绎巧妙结合文创办公与时尚休闲, 重新定位珠江畔消费新形式。
城市中产化现象与城市活力提升
纽约硅巷
NIU YUE GUI XIANG
从硅谷到硅巷的演变与时空压 缩
空间自身的消费与空间内的各种“吃喝修乐娱” 的活动集约在一个“Shoping Mall”里面,形 成了时空压缩
城市中产化现象与城市活力提升
上海嘉佩乐酒店
SHANG HAI JIAN YE LI JIU DIAN
生活方式的消费与时空压缩
带给消费者的个性化体验并通过明星、网红等媒体 传播使得时尚从高阶层向低阶层扩散。
资料来源:《2018中国新中产圈层白皮书》
城市中产化现象与城市活力提升
消费的三个层次
消费的客体——消费什么?
WHAT
消费时代,商品消费不仅是 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的消费, 更是符号价值的消费。
消费的层次 初级 中级
高级
消费的对象
消费的目的
消费的特点
使用价值
经济实用
注重价廉与实用
交换价值 符号价值
证明消费能力
按2016年全国居民五等份(人数各占20%):分组 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分组。低收入组,5,529元,中等 偏下收入组,12,899元中等收入组,20,924元,中 等锦上收入组,31,990元;高收入组,59,259元。
家庭年收入$14,600~$146,000 (约10万 ~96万 人民币)
以美国当地拥有$50,000~$500,000 (约30万 ~ 300万人民币) 的财富标准
城市中产化现象与城市活力提升
大阪环球影城
DA BAB HUAN QIU YING CHENG
符号的消费与时空压缩
空间自身的消费与空间内的各种IP(符号)的 消费,定位“环球”影城与各国代表性的场景 的变换
城市中产化现象与城市活力提升
无锡融创茂
WU XI RONG CHUANG MAO
活动的组织与时空压缩
基于空间生产的城市活力再认识
/02/
城市中产化现象 与城市活力提升
1.城市中产化现象与特征
城市中产化(Gentrification)的概念最早由英国学者Ruth Glass于1964年提出,她在对伦
敦内城社会结构变迁进行研究时
现象,并称之为中产阶层化。 总体上,中产化是一个多元、复杂、变化的社会空间重构现象,是具有更高社会经济地位
意图信息(intended messages) 象征、风格、场景等
建成环境中的变化
认知过程
来源自Knox and Pinch,2000,建成环境与社会过程:一个分析框架,经本人翻译
站在法国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亨利·列斐 伏尔(Henri Lefebvre)空间生产理论的分析 框架,“空间是社会关系的产物”“空间 生产就是空间被开发、设计、使用和改造 的全过程”。既然是全过程,我认为应该 从生产与消费,即从空间作为社会过程的 产品的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来考察,尤其 是要研究当代中国进入消费社会以后,从 研究消费、消费者的角度来研究城市空间 的被开发、设计、使用和改造的全过程, 也才能更好地提升城市活力。
主要目的是建立和增强场所感,而“活力”作为
活动要素中重要组成部分,是塑造成功场所重要 关键特性之一。
= 多样性
活力
街道生活 群众看管 咖啡文化 事件和地方传统/消遣 开放时段
流量 兴趣点 交流平台 良好经济背景
城市活力是塑造成功场所的关键特性之一
活动
场所
形式
意象
(认知、知觉和信息)
=象征和记忆 可意象性和可识别性
注重炫耀
表现个性、品位或社 注重自我价值的实
会地位
现
评价方式:客观评价 可度量的规则、标准
外延功能
建成环境的外延 建成环境的功利价值、伦理价值
内涵功能
建成环境的外延与内涵统一体
建成环境的审美价值
不可度量的规则、标准
评价方式:主观评价
城市空间符号学分析:城市空间的审美价值就是符号价
值
城市中产化现象与城市活力提升
城市活力是城市提供给市民“人性化生存能力”的一种“产品”。
基于空间生产的城市活力再认识
生产方式 社会价值观
反馈
生产者(业 主、发展商、 建设者等)
管理者(官方 机构、规划师、 建筑师等)
专业价值观 (机构性组 织等)
消费者(使 用者,占有 者等)
经验的要求 (恋地情结, 场所感等)
政策过程
接受到的信息
特色的时尚性空间的生产和消费,塑造有地方特色的文化IP。
如何焕发新活力的几点建议
THANK YOU
适应后工业化时代生产与消费的时空压缩规律,把创 新、创意和高科技产业导入到都市生活。
城市中产化现象与城市活力提升
/03/
如何焕发城市新 活力的几点建议
从消费的主体、客体以及消费机制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1、深入了解城市空间主体消费者、消费群体的需求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