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理工大学物联网工程设计复习

太原理工大学物联网工程设计复习
太原理工大学物联网工程设计复习

物联网工程设计与需求工程

Aaron Shaw

物联网

物联网工程设计

一、

1.1物联网工程组织方式

【1】物联网工程通常有两种组织方式

1)政府工程:由政府拨款,这类工程一般具有示范性质。该类工程一般通过招标或直接指定或审批承担单位和负责人,并组织工程管理机构,自上而下组织实施。

2)普通商业工程:一般采用项目经理制,通过投标等方式获取工程承建权,组织施工

队伍,按照商业合同组织项目实施。

【2】组织机构

领导小组、总体组、技术开发组

1.2物联网工程设计目标

物联网工程设计的总体目标是在系统工程科学方法指导下,根据用户需求,设计完善的方案,优选各种技术和产品,科学组织工程实施,保证建设成一个可靠性高、性价比高、易于使用、满足用户需求的系统。

物联网设计的约束因素主要是来自于政策、预算、时间和技术等方面。

#对于政策约束:对于一个已经进行过但没有成功的类型项目,应当判断类型的情况是否有可能再次发生,采取什么方案才能避免。

#对于预算约束:对于因预算而使得所设计的物联网工程不能满足用户需求的情况,放弃设计工作并不是一种积极的态度。正确的做法是,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将物联网建设工作划分为多个迭代周期,同时将建设目标分解为多个阶段性目标,通过阶段性目标的实现,达到最终满足用户全部需求的目的,而当前预算仅用于完成当前迭代周期的建设目标。

#针对技术约束的对策:

?取消不能实现的需求。

?暂缓执行相关需求,等待设备或技术出现。

?组织力量或委托第三方研发,但存在不成功的风险。

?作为双方的课题进行试验性探讨。

1.4物联网工程设计生命周期:

1)可行性论证与分析

2)需求分析

3)总体方案设计

4)功能设计

5)设备选型。

6)系统集成

7)测试

8)管理与维护

*相比于软件工程,物联网需求还要考虑:

网络的伸缩性

硬件系统的可扩展性

二、需求分析

2.1筛选需求:

?该用户是否为目标用户

?该需求是否符合产品定位

?该需求是否能实现

2.4可行性研究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内容要求以全面、系统的分析为主要方法,以经济效益为核心,围绕影响项目的各种因素,运用大量的数据资料论证拟建项目是否可行。

可行性报告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投资必要性

2)技术可行性

3)财务可行性

4)组织可行性

5)经济可行性

6)社会可行性

7)风险因素及对策

三、网络设计

1、逻辑网络设计过程主要由以下四个步骤组成

?确定逻辑网络设计的目标。

?确定网络功能与服务。

?确定网络结构。

?进行技术决策。

2、

3、从物联网工程实施的角度来看为五层模型:感知层、接入层、汇聚层、骨干层(或核心层)、数据中心。

每一层特定的作用:

感知层实现对客观世界物品或环境信息的感知,在有些应用中还具有控制功能。

接入层为感知系统和局域网接人汇聚层/广域网或者终端用户访问网络提供支持。

汇聚层将网络业务连接到骨干网,并且实施与安全、流量负载和路由相关的策略

骨干层提供不同区域或者下层的高速连接和最优传送路径。

数据中心提供数据汇聚、存储、处理、分发等功能。

4、物联网设备选型的原则:

1)产品技术指标(设备选型的关键)

2)成本因素

3)原有设备兼容性

4)产品延续性(保证网络生命周期的关键因素)

5)设备可管理性

6)厂商的技术支持

7)产品的备品备件服务

8)综合满意度分析

四、数据中心设计

1、大数据特点:有价值、数量大、种类多、速度快

2、物联网数据特点:海量、多态、动态、关联

3、存储体系结构:DAS、NAS、SAN(P98)

①DAS技术(Direct Attached Storage, 直接附加存储),即直连方式存储。在这种方式中,存储是通过电缆直接连接服务器。I/O请求直接发送到存储设备。它依赖于服务器,其本身是硬件的堆叠,不带有任何存储操作系统。

DAS适用环境为:

1)服务器在地理分布上很分散,通过SAN和NAS在它们之间互联非常困难时;

2)存储系统必须直接连接到应用服务器上时;

3)包括许多数据库应用和应用服务器在内的应用,它们需要直接连接到存储器上。

②NAS技术(Network Attached Storage,网络附加存储),存储系

统不再通过I/O总线附属于某个特定的服务器或客户机,而是直接通

网络直接相连,由用户通过网络来访问。

③SAN 技术,SAN 是通过专用高速网络将一个或多个网络存储设备和服务器连接起来的专用存储系统,未来的信息存储将以SAN 存储方式为主。SAN 主要采取数据块的方式进行数据和信息的存储,目前主要使用用于以太网和光纤通道两类环境中。

4、云计算

思想是将桌面上的计算移到基于服务器集群和大型数据库商务面向服务的数据中心平台上进行,是的用户不需要单独购买、建设昂贵的系统,转而按需租用所需要的计算存储等服务。云计算的核

心是服务与租用。

按照类型的不同,云计算可分为基础设施及服务(IaaS),平台及服务(PaaS),软件及服务(SaaS)三

种基本形式。按照云计算使用范围不同,可以分为公有云和私有云。

云计算的核心技术之一是虚拟化,即将用户的需求组成虚拟的机器,映射(部署或调度)到物理机器上,使得用户感觉拥有物理的机器。但是记得物理机器是被众多用户共享的。

五、物联网安全设计

1、RFID使用过程的四个阶段:感应、选中、认证和应用

一个广义安全良好的RFID系统应该具备的特征:

1)正确性特征,要求协议保证真实的标签被认可

2)安全性特征,要求协议保证伪造的标签不被认可

3)隐私性特征,要求协议保证未授权条件下的标签不可被识别或跟踪

2、物联网安全管理

物联网信息安全管理包括风险管理、安全策略和安全教育。风险管理识别企业的资

产,评估威胁物联网资产的风险,评估假定这些风险成为现实时工程项目所承受的灾难和损失。通过降低风险(如安装防护措施)、避免风险、转嫁风险(如买保险)、接受风险(基于投入产出比考虑)等多种风险管理方式得到的结果来协助管理部门根据业务目标和业务发展特点制定物联网安全策略。

六、软件工程基础

1、瀑布模型

瀑布模型的特点:

阶段间具有顺序性和依赖

推迟实现的观点

2、可行性研究

目标:以最小的代价,在最短的时间内,确定所定义的问题是否值得解决,在预定的规模内是否有可行解。

1)经济可行性:项目成本估算、成本/效益分析、投资回收期计算、项目工期估算等工作。

2)技术可行性:从可能需要的开发技术角度分析待开发系统的可行性。

3)法律可行性:软件的开发需要考虑社会影响和社会效益,需要从法律的角度研究待开发软件项目的可行性。

可行性研究结果是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包括一下内容:

可行性研究的前提

对现有系统的分析

所建议的系统

可选择的其他系统方案

投资效益分析

社会因素方面的可行性

结论

3、软件测试

1)软件测试原则:

a)预先确定测试结果

b)软件的开发者或部门不应该测试自己的程序

c)制定严格的测试计划

d)设计和选择测试方案要有利于发现错误

e)集中力量测试容易出现错误的程序段

f)保存测试文档

2)测试的对象

3)软件测试过程

4)软件测试方法

静态测试法、动态测试法

静态测试法:功能检查、群体检查、人工运行检查

动态测试法:以数据驱动的黑盒测试法、以逻辑驱动的白盒测试法

4、物联网测试

1)测试内容:

i.终端测试

ii.通信线路测试

iii.网络测试

iv.数据中心设备测试

v.应用系统测试

vi.安全测试

2)测试方法:

主动测试是指利用测试工具有目的地向被测网络注入测试流量,并根据这些测试流量的传送情况来分析网络技术参数的测试方法;

被动测试是指利用制定测试工具收集网络中活动的元素的特定信息,以这些信息作为参考,通过量化分析,实现对网络性能、功能进行测量的方法。包括:通过SNMP协议读取相关MIB信息,通过Sniffer专用数据包捕获分析工具进行测试。

5、黑盒测试

黑盒测试方法测试软件的功能,着眼点是模块的接口,在软件开发的后期进行。

方法:划分等价类法、边界值法、错误推测法和因果图法

1)划分等价类法

首先需要划分输入数据等价类,即从软件的功能说明中划分出输入数据的合理等价类,即从软件的功能说明中划分出输入数据的合理等价类和不合理等价类,也可以划分出输出数据的等价类,以便根据输出数据的等价类导出对应的输入数据的等价类。

2)边界值法就是针对等价类的边界值设计测试方案的方法。

6、白盒测试

白盒测试是从软件内部逻辑结构的分析导出测试用例,以检查模块的实现细节。

1)基于逻辑覆盖的白盒测试

①语句覆盖:选择足够的测试数据,使程序中每个可执行的语句至少执行一次

②判定覆盖:通过设计足够多的数据使得程序中每个判断的取“真”分支和取“假”分支至少执行一次。

③条件覆盖:用足够多的数据使得判定中每个条件的所有可能结果至少出现一次

④判定-条件覆盖:用足够多的数据,使得判定表达式中的每个条件取到所有可能的值,并且使得每个判断表达式也获得各种可能的结果。

⑤条件组合覆盖:用足够多的数据,使得每个判定表达式中的条件的各种可能组合至少被执行一次。

2)基于控制结构的白盒测试

①基于路径测试法

②条件测试

③循环测试

需求工程

一、导论

1、影响成功项目的因素

2、需求工程基本活动

3、需求工程在系统工程中的位置

二、需求基础 1、需求定义(IEEE )

? (1)用户为了解决问题或达到某些目标所需要的条件或能力;

? (2)系统或系统部件为了满足合同、标准、规范或其它正式文档所规定的要求而需要具备的

条件或能力;

? (3)对(1)或(2)中的一个条件或一种能力的一种文档化表述。

2、需求层次性

3、软件需求的分类[IEEE]

? 功能需求(Functional Requirement ): ? 性能需求(Performance Requirement ): ? 质量属性(Quality Attribute ): ? 对外接口(External Interface ):

前景与范围文档 用例说明文档 软件需求规格说明

业务建模—>领域模型(类图) 用例建模—>用例(用例图) 系统建模—>对象建模(对象/类图)

?约束

4、质量属性需求

质量属性需求:

1)可靠性

2)可用性

3)安全性

4)可维护性

5)可移植性

6)易用性

5、优秀需求特性:

?完备性:注重用户任务而不是系统功能

?正确性:准确描述用户需求保证软件需求的正确实现

?可行性:每条需求都必须是在已知的系统和环境的限制范围内可以实施的

?必要性:每条需求都应把客户真正所需要的和最终系统所需达到的要求记录下来

?无歧义性:去除模糊以及关键字技术

?可检验性:合理方法测试

四、需求获取

1、需求获取的常见困难

?用户和开发人员的背景不同,立场不同

?普通用户缺乏概括性、综合性的表述能力

?用户存在认知困境

?用户越俎代庖

?缺乏用户参与

?用户数量太多,选择困难(找代理)

?用户认识不足,不愿参与(找高层)

?用户情绪抵制,消极参与(与用户沟通)

?没有明确的用户(涉众获取)

2、需求获取活动

1)研究应用背景,建立初始的知识框架;

2)根据获取的需要,采用必要的获取方法和技巧;

3)先行确定获取的内容和主题,设定场景;

4)分析用户的高(深)层目标,理解用户的意图;

5)进行涉众分析,针对涉众的特点开展工作

3、交流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理解偏差)

五、确定项目的前景与范围

1、使用活动图进行业务分析过程:

1)确定活动图的上下文环境

2)分析业务流程中的主要处理步骤

3)分析业务流程中的主要数据流

4)识别参与者

5)进行职责分配,将业务流程的处理步骤划分到不同的泳道,并将处理步骤和数据流的

传递组织起来,建立活动图

6)添加活动图的详细信息,完善活动图描述,

2、鱼骨图:建立鱼骨图可以分析每一个原因的分支

每一个明确、一致的问题都意味着涉众存在一些相应地期望目标,即业务需求。

六、涉众分析

1、涉众定义

?所有能够影响软件系统的实现,或者会被实现后的软件系统所影响的个人和团体。

2、涉众网络

基本过程:

1)寻找最容易识别的初始涉众,通常包括客户、管理者和相关的投资者

2)将初始涉众集中起来,进行一次头脑风暴,尽可能列出一个涉众类别列表

3)对上一步产生的涉众类别列表进行分析,判断他们和软件系统的相关性,找出其中

的关键涉众类别。

4)由上一步的各个关键涉众类别选择代表,集中起来进行进一步的头脑风暴,列出新的

涉众类别列表

?如果新列出的涉众类别和步骤3给出的涉众类别列表没有太大的变化,即涉众

类别列表趋于稳定,就结束涉众识别过程,否则迭代步骤3和4

七、基于用例/场景模型展开的用户获取需求

?场景:具有重点描述真实世界的特征,它利用情景、行为者之间的交互、事件随时间的演化等方式来叙述性的描述系统的使用

?用例:每个用例是对相关场景集合(同一个目标下的多个场景)的叙述性的文本描述,这些场景是用户和系统之间的交互行为序列,互有重合、互为补充,共同实现用户的

目的。

九、需求获取方法之原型

1、原型定义:

“原型是一个系统,它内化了(capture)一个更迟系统(later system)的本质特征。原型系统通常被构造为不完整的系统,以在将来进行改进、补充或者替代。”

2、原型分类:

?演示原型(presentation prototype)

?主要被用在启动项目阶段

?目的是让用户相信应用系统的开发是可行的

?严格意义上的原型(prototype proper)

?主要被用在分析需求阶段

?用来阐明用户界面或者系统功能的某些特定方面

?试验原型(breadboard prototype)

?主要被用在构建系统阶段

?帮助开发者澄清他们所面对的一些和系统构建相关的技术问题

?引示系统原型(pilot system prototype)

?会被开发在系统开发的各个阶段

?用作最终系统的构建核心

3、

4、原型开发注意事项:

?将探索不确定功能需求的原型构建得易于修改

?让探索可行性的原型收集充分的数据

?控制开发成本

5、原型方法的风险:

?原型开发最大的风险是成本失控。

?第二个风险是给客户造成错误的印象。客户看到了一个正在运行的原型,难免会得出产品几

乎已经完成的结论,从而提出快速交付产品的不当要求

?不要将原型的功能开发的太好,以免用户提出“交付”的要求

?第三个风险是用户可能会被原型所表现出来的非功能特性遮蔽了眼睛,从而忽略了他们更应

该重视的功能特性

?第四个风险是在澄清需求不确定性的同时也可能会掩盖一些用户的假设,这些假设将会无从

发现

十一、需求分析

1、需求分析的根本任务:

?建立分析模型,达成开发者和用户对需求信息的共同理解

?依据共同的理解,发挥创造性,创建软件系统解决方案

2、UML中的图

静态图:类图、对象图、用例图

动态图:交互图、顺序图、活动图、部落图、状态图

十二、过程建模

1、过程建模的主要技术:上下文图、数据流图、微规格说明和数据字典

十四、面向对象建模

1、UML:统一建模语言

2、UML技术:

?用例图(用例模型)

?类图(对象模型)

?交互图(顺序图/通信图)

?状态图(行为模型——状态机)

?活动图(行为模型——业务过程)

?对象约束语言

3、领域模型:分析阶段产生的对象模型是关注用户问题域的对象模型,它被称为领域模型,领域类图、概念类图、分析类图。

4、建立领域模型的步骤:

1)识别候选对象与类

2)确定概念类

3)建立类之间的关联

4)添加类的重要属性

发现对象和类的方法:概念类分类列表、名词分析、行为分析

5、CRC卡:Candidate, Responsibilities, Collaborators三者的缩写。基于CRC可以建立一种索引卡片,成为CRC卡。

十五、需求规格说明

优秀需求规格说明文档的特性:

1)完备性

需求规格说明文档是完备的,当且仅当

a)描述了用户的所有有意义的需求,包括功能、性能、约束、质量属性和对外接口。

b)每一条需求都是完备的。

c)定义了软件对所有情况的所有实际输人(无论有效输入还是无效输人)的响应。

d)为文档中的所有插图、图、表和术语、度量单位的定义提供了完整的引用和标记

2)一致性

这里的一致性有两个含义:一是细节的需求不能同高层次的需求相冲突

二是同一层次的不同需求之间也不能互相冲突

3)根据重要性和稳定性分级

4)可修改

5)可跟踪

补充:

1、一维码和二维码的比较

一维条形码特点:

可直接显示内容为英文、数字、简单符号

贮存数据不多,主要依靠计算机中的关联数据库

保密性能不高

损污后可读性差

二维条形码特点:

可直接显示英文、中文、数字、符号、图形

贮存数据量大,可存放1K字符,可用扫描仪直接读取内容,无需另接数据库

抗损性强,安全级别最高时,损污50%仍可读取完整信息

安全性高(可加密)

传真和影印后仍可使用

印刷多样性,黑白彩色都可以,印刷机器和对象不受限制。

2、低功耗广域网(Low Power Wide Area Network, LPWAN )

特点:低成本、低带宽、低功耗、低距离

案例:NB-IOT共享单车

最适合两类物联网应用:

一类是位置固定的、密度相对集中的场景,如楼宇里面的智能水表、仓储管理或其他设备数据采集系统。

虽然GG(2G-5G)可以应用于这些领域,但他们的信号穿透力很弱!进个电梯都没信号了。

另一类是长距离的,需要电池供电的应用,如智能停车、资产追踪和地质水文监测等,GG们在这部分应用中可以使用,但他们高功耗,人民群众表示养不起。

LPWAN分类:

一类是工作于未授权频谱的LoRa、SigFox等技术;

另一类是工作于授权频谱下,3GPP支持的2/3/4G蜂窝通信技术,比如EC-GSM、LTE Cat-m、NB-IoT等

3、5G指标

用户体验速率:1GB/s起步 1GB/s——10GB/s

连接数密度

时延:1ms(4G:10ms)

太原理工大学安全系统工程复习资料

1.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2.系统的特征:整体性、目的性、有序性、相关性、环境适应性、动态性 3.系统学原理:整体性原理、相关性原理、有序性原理、动态性原理、分解综合原理、创造思维原理、验证性原理、反馈原理 4.系统工程是对系统进行合理规划、研究、设计和运行管理的思想、步骤、组织和技巧等的总称,它是以实现系统最优化为目的的一门基础科学,是一种对所有系统都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方法。 5.三维结构图:①时间维。对一个具体工程,从规划起一直到更新为止,全部程序可分为规划、拟定方案、研制、生产、安装、运转和更新七个阶段。②逻辑维。对一个大型项目可分为明确目的、指标设计、系统方案组合系统分析、最优化、作出决定和制定方案七个步骤。③知识维。系统工程需使用各种专业知识,霍尔把这些知识分成工程、医药、建筑、商业、法律、管理、社会科学和艺术等,把这些专业知识成为知识维。 6.安全与危险:①安全,是指免遭不可接受危险的伤害。它是一种使伤害或损害的风险限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的状态。安全程度用安全性指标来衡量。②危险,是指存在引起人身伤亡、设备破坏或降低完成预定功能能力的状态。③安全是相对的,危险是绝对的。 7.安全标准:①安全是一个相对的主观的概念。评定状态是否安全需要一个界限、目标或标准,通过与定量化的风险率或危害程度进行比较,判定是否达到人们所期盼的安全程度。我们把这个标准称为安全标准。②受技术、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危险是不可能完全杜绝的。安全标准实际上是一个社会各方面可以接受的危险度③确定安全标准的方法有统计法和风险与收益比较法。 8.安全系统工程是指在系统思想指导下,运用先进的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对安全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建立综合集成的安全防控系统并使之持续有效运行。 9.安全系统工程的任务:(1)危险源辨识(2)分析、预测危险源由触发因素作用而引发事故的类型及后果(3)设计和选用安全措施方案,进行安全决策(4)安全措施和对策的实施(5)对措施效果做出总体评价(6)不断改进,以求最佳措施效果,使系统达到最佳安全状态。10.安全系统工程的研究对象:任何一个生产系统地都包括三个部分,即从事生产活动的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生产必需的机器设备、厂房等物质条件,以及生产活动所处的环境。这三个部分构成一个“人—机—环境”系统,每一部分就是该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称为人子系统、机器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 11.安全系统工程的研究内容:①系统安全分析系统安全分析有五个基本要素和程序:安全目标、可选用方案、系统模式、评价标准、方案选优②系统安全评价:安全评价的目的是为决策提供依据。系统安全评价往往要以系统安全分析为基础,通过分析,了解和掌握系统存在的危险因素,但不一定要对所有危险因素采取措施。而是通过评价掌握系统的事故风险大小,以此与预定的系统安全指标相比较,如果超出指标,则应对系统的主要危险因素采取控制措施,使其降至该标准以下。③安全决策与控制:任何一项系统安全分析技术或系统安全评价技术,如果没有一种强有力的管理手段和方法,也不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在出现系统安全分析安全评价技术的同时,也出现了系统安全决策。 12.安全分析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首先可进行初步的综合性分析,再进行详细的分析。(2)根据分析对象的不同,选择相应的分析方法3)如果对新建、改建的设计或限定目标进行分析,可选用静态的分析方法(包括初步分析和详细分析)。如果对运行状态进行分析,则可选用动态的分析方法,如程序分析和逻辑分析等。(4)如果需要对系统进行反复调整,使之达到较高的安全性水平,可以使用替换分析和逻辑分析等。(5)各种分析方法可以互为补充,使用一种方法也许不能完全分析出系统的危险性,但用其他方法可以弥补其不足的部分。(6)进行分析时并不需要使用所有的方法,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结合特定的环境和资金条件,使分析能够得出正确的评价。 13.安全检查表的特点:①系统化、科学化,为事故树的绘制和分析,做好准备②容易得出正确的评估结果③充分认识各种影响事故发生的因素的危险程度(或重要程度)④按照原因事件的重要/顺序排列,有问有答,通俗易懂⑤易于分清责任。还可以提出对改进措施的要求,并进行检验⑥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为安全预测和决策提供坚实的基础⑦只能作定性的评价,不能给出定量评价结果 ⑧只能对已经存在的对象评价 14.预先危险性分析,又称预先危险分析。是在每项工程活动之前,如设计、施工、生产之前,或技术改造后,即制定操作规程和使用新工艺等情况之后,对系统存在的危险性类型、来源、出现条件、导致事故的后果以及有关措施等,做一概略分析。是一种定性分析系统危险因素和危险程度的方法。 15.预先危险性分析的目的:①防止操作人员直接接触对人体有害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和生产废弃物②防止使用危险性工艺、装置、工具和采用不安全的技术路线③如果必须使用上述技术路线时,应从工艺上或设备上采取安全措施,以保证这些危险因素不致发展成事故。 16.预先危险性分析的一般步骤:确定系统、调查收集资料、系统功能分解、分析识别危险源、确定危险等级、制订措施、措施实施 17.危险性等级的划分:①1级安全的,不会导致伤害或疾病,系统无损失,可以忽略②2级临界的,处于事故的边缘状态,暂时还不会造成人员伤亡和系统的损坏,但应予排除或控制③3级危险的,会造成人员伤亡和系统损坏,要立即采取措施控制④4级破坏性的,破坏性的,会造成死亡或系统报废,必须设法消除 18.危险性控制:①直接措施:(1)限制能量或采用安全能源代替危险能源。如限速装置、低电压设备、安全设备,限制生产能量等(2)防止能量外泄,如自动温度调节器、保险丝、气体检测器、地面装卸作业、锐利工具等(3)防止能量散逸,如放射性物质的铅储器、绝缘材料、安全带等。②间接措施:(1)在能量的放出路线上和放出的时间上采取措施,如排尘装置、安全禁止标志、防护性接地、安全连锁装置等(2)能量放出缓冲装置,如爆炸板、安全阀、保险带、冲击吸收装置等(3)在能量源上采取防护措施,如防护罩、喷水灭火装置、禁入栅栏、防火墙等 (4)在能量和人与物之间设立防护措施,如玻璃视镜、 过滤器、防噪声装置等(5)对人体采取防护措施,如防 尘眼镜、安全靴、头盔、手套、呼吸器、防护用具等(6) 提高耐受能力,选用适应性强的人和耐久性材料(7)降 低损害程度的措施,如紧急冲浴设备、配置低放射线、救 援活动和急救治疗等。 19.故障是指系统或元素在运行过程中,在规定是时间和 条件内不能达到设计规定的要求,因而不能实现预定功能 的状态 20.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的步骤:①调查情况收集资料② 危险源初步辨识③故障类型、影响、组成因素分析④故障 危险程度、发生概率、分析⑤检测方法与预防措施⑥按故 障危险程度与概率大小,分先后次序,轻重缓急地逐项采 取预防措施 21.危险性与可操作性研究分析是以关键词为引导,找出 系统中工艺过程的状态参数的变化(即偏差),然后再继 续分析造成偏差的原因、后果及可以采取的对策。 22.鱼刺图法的步骤可以概括为:针对结果,分析原因; 先主后次,层层深入 23.事件树分析法从事件的起始状态出发,用逻辑推理的 方法,设想事故发展过程;进而根据这一过程了解事故发 生的原因和条件。其实质是利用逻辑思维的规律和形式, 从宏观的角度去分析事故形成的过程。 24.事故树分析:又称故障树分析,是从结果到原因找出 与灾害事故有关的各种因素之间因果关系和逻辑关系的 作图分析法。 25.事故树分析的基本程序:(1)熟悉系统(2)调查事故 (3)确定顶上事件(4)确定目标(5)调查原因事件(6) 绘制事故树(7)定性分析(8)计算顶上事件发生概率(9) 分析比较(10)定量分析(11)制定安全对策 26.最小割集是指凡能导致顶上事件发生的最低限度的基 本事件的集合 27.最小径集是指凡不能导致顶上事件发生的最低限度的 基本事件的集合 28.最小割集和最小径集在事故树分析中的作用:(1)最 小割集表示系统的危险性。求出最小割集可以掌握事故发 生的各种可能,为事故调查和事故预防提供方便(2)最 小径集表示系统的安全性。求出最小径集我们可以知道, 要使事故不发生,有几种可能方案(3)最小割集能直观 地、概略地告诉人们,哪种事故模式最危险,哪种稍次, 哪种可以忽略(4)利用最小径集可以经济地、有效地选 择采用预防事故的方案(5)利用最小割集和最小径集可 以直接排出结构重要度顺序(6)利用最小割集和最小径 集计算顶上事件的发生概率和定量分析。 29.用最小割集或最小径集进行结构重要度分析:①频率: 当最小割集的基本事件个数不等时,基本事件少的割集中 的基本事件比基本事件多的割集中的基本事件结构重要 度大②频数:当最小割集的基本事件个数相等时,重复在 各最小割集中出现的基本事件比只在一个最小割集中出 现的基本事件结构重要度大,重复次数多的比重复次数少 的结构重要度大③看频率又看频数:在基本事件少的最小 割集中出现次数少的事件比基本事件多的最小割集中出 现次数多的相比较一般前者大于后者 30.三中重要度系数中,结构重要度系数从事故树结构上 反映进本事件的重要程度;概率重要度系数反映基本事件 概率的增减对顶上事件发生概率影响的敏感度;临界重要 度系数从敏感度和自身发生概率大小双重角度反映基本 事件的重要程度。其中,结构重要度系数反映了某一基本 事件在事故树结构中所占的地位,而临界重要度系数从结 构和概率上反映了改善某一基本事件的难易程度,概率重 要度系数则起着一种过渡作用,是计算两种重要度系数的 基础 31.安全评价原理:相关性原理、类推原理、惯性原理、 量变到质变原理。①相关性原理:在分析和处理问题时, 要恰当地分析和处理系统内外因素、各层次之间的联系 (相关性),以达到强化整体效应的目的。一个系统,其 属性、特征与事故和职业危害存在着因果的相关性,这是 系统因果评价方法的理论基础。②类推原理:类比推理是 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存在着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属性, 从一个已知对象还具有某个属性来推出另一个对象具有 此种属性的一种推理。③惯性原理:任何事物在其发展过 程中,从其过去到现在以及延伸至将来,都具有一定的延 续性,这种延续性称为惯性。④量变到质变原理:任何一 个事物在发展变化过程中都存在着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32.对于一个具有潜在危险性的作业条件,格雷厄姆和金 尼认为,影响危险性的主要因素有3个:①发生事故或危 险事件的可能性;②暴露于这种危险环境的情况;③事故 一旦发生可能产生的后果。用式(4-2)来表示,则为: D=L·E·C D——作业条件的危险性;L——事故或危险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C—— 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结果。 33.安全决策是通过对系统过去、现在发生的事故进行分 析的基础上,运用预测技术的手段,对系统未来事故变化 规律作出合理判断的过程。 34.系统安全预测就要预测造成事故后果的许多前级事 件,包括起因事件、过程事件和情况变化;随着生产的发 展以及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预测会产生什么样的新危 险、新的不安全因素;随着科学的发展,预测未来的安全 生产面貌及应采取的安全对策。 35.系统安全预测同其他预测方法一样,遵循如下的基本 原理:(1)系统原则(2)类推和概率推断原则(3)惯性 原理 36.安全决策过程:(1)确定目标:从大安全观出发,安 全决策所涉及的主要问题就是保证人们的生产安全、生活 安全和生存安全。应进一步界定、分解和量化。生产安全 是一个总目标,它可以分解为预防事故发生,消除职业病 和改善劳动条件(2)确定决策方案:拟出几个可供选择的 方案。将达不到目标基本要求的方案舍弃掉,然后对各个 方案进行排序。排在第一位的方案也称为备选决策提案。 备选决策提案做进一步的慎重研究。(3)潜在问题或后果 分析:“假如采用这个方案,将要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假 如采用这个方案,可能导致哪些不良后果和错误?”① 人身安全方面②人的精神和思想方面③人的行为方面(4) 实施与反馈:实施过程中制定实施规划、落实实施机构、 人员职责,并及时检查与反馈实施情况,使决策方案在实 施过程中趋于完善并达到预期效果。 37.决策树是风险决策的基本方法之一。决策树分析方法 又称概率分析决策方法。决策树法是一种演绎性方法,即 是一种有序的概率图解法。 38.危险性与可操作性研究的成败关键:(1)对分析研究 所依据的制造过程图表及有关数据把握的正确性(2)小 组成员的专业技术和洞察能力(3)小组成员运用此方法 帮助其想象动作偏离、原因和后果的透视能力(4)小组 成员具备事故严重性分析能力,尤其是对已指出的危害, 在评估其严重性之时能对危害可能引起的严重性大小,具 有衡量其轻重之能力。 39.安全系统工程的静态构架,由抽象到具体,分别由4 个层次所构成:安全哲学,安全科学,安全技术,安全工 程 40.安全系统工程主要手段:首先,在系统的研发阶段, 安全系统工程要求设置安全工程系统管理计划。从理论上 说,在产品最初的构想阶段,安全因素就应该被充分的考 虑到。其次,安全系统通过以下几个手段来保证系统安全: 安全设计、安全预警、安全生产、安全训练 41.事故树分析法的特点:(1)结果:系统可能发生的事 故放在图的最上面,称为顶上事件。(2)原因:可能是其 他一些原因的结果,称为中间原因事件,应继续往下分析。 直到找出不能进一步往下分析的原因为止,这些原因称为 基本原因事件。(3)优点:是采用演绎方法分析事故的因 果关系。 42.事件分为事故事件和成功事件

全国物联网工程专业大学实力排名及就业前景排名(完整版).doc

2019年全国物联网工程专业大学实力排名及就业前景排名(完整版) 全国物联网工程专业大学实力排名及就业前景排名(完整版) 全国共有32所开设了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大学参与了排名,其中排名第一的是西安交通大学,排名第二的是武汉大学,排名第三的是华中科技大学,以下是物联网工程专业大学排名具体列表: 物联网工程专业大学排名学校名称1西安交通大学2武汉大学3华中科技大学4哈尔滨工业大学5北京理工大学6重庆大学7北京科技大学8西北工业大学9南京航空航天大学10湖南大学11吉林大学12武汉理工大学13西南交通大学14南京邮电大学15河海大学16江南大学17西北大学18太原理工大学19江苏大学20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21华侨大学22成都理工大学23昆明理工大学24成都信息工程学院25河南科技大学26江苏理工学院27兰州交通大学28重庆三峡学院29齐齐哈尔大学30长春大学31郑州轻工业学院32常州工学院 以上物联网工程专业大学排名是根据物联网工程专业在热门省市(北京、湖北、广东等)录取分数线为依据综合排名,供大家参考。

物联网还没有一个精确且公认的定义。这主要归因于:第一,物联网的理论体系没有完全建立,对其认识还不够深入,还不能透过现象看出本质;第二,由于物联网与互联网、移动通信网、传感网等都有密切关系,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对物联网思考所基于的出发点各异,短期内还没达成共识。 通过与传感网、互联网、泛在网等相关网络的比较分析,可以认为: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它具有普通对象设备化、自治终端互联化和普适服务智能化3个重要特征。

物联网工程导论期末复习

一、填空 ①RFID相关概念(PPT RFID是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的英文缩写,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场或电磁场)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二目的。 ②什么是无线传感网(课本)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由部署在监测区域内大量的、廉价的微型传感器节点组成,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一个多跳的、自组织的无线自组网系统,其目的是将网络覆盖区域内感知对象的信息发送给观察者。 ③互联网、物联网、泛在网的区别与联系(课本)(网络) 1. 互联网的端系统接入主要有两种类型:有线接入与无线接入 2. (1)物联网与互联网在网络基础设施上有一定的重合。 (2)物联网应用系统将根据需要选择无线传感器网络或RFID应用系统的接入方式, 而互联网与物联网的接入方式不同。 3. (1)物联网是互联网接入方式的延伸与功能的扩展 互联网是” Everybody over IP ” ;物联网是” Everything over IP ” 4. 物联网提出了很多新的研究课题 5. 三网均是交互信息网,是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结果,目的是更加方便的为人们提供 方便,快捷的数据服务,从更小的细节完善人们的需求。 ?互联网是人与人的信息交互。 ?物联网是物与物,物与人的信息交互。 ?泛在网等同互联通信网,目的是为了人与人,人与物的交互,突破时间,地点空间的限 制。 ④什么是互联网核心协议,P2P技术与节点计算机(PPT)(课本)(网络) ? TCP/IP协议是互联网的核心协议。 ?对等互联网络技术(Peer to Peer),互联网中节点计算机既可以作为客户机,又可以作为服务器的工作模式。 ?节点计算机是指一台电脑或其他设备与一个有独立地址和具有传送或接收数据功能的 网络相连。 ⑤嵌入式系统的概念与描述(PPT 嵌入式系统,也称作“嵌入式计算机系统”,它是针对特定的应用,剪裁计算机的软件 和硬件,以适应应用系统对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耗有严格要求的专用计算机系统。 SoC也称“片上系统”。 ⑥GPS既念(PPT ?GPS的英文全称是Navigation Satellite Timing And Ranging Global Position System 简称GPS 意为“导航星测时与测距全球定位系统”,或简称全球定位系统。这是一种全新的定位方法,它是将卫星定位和导航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具有全时空、全天候、高精度、连续实时地提供导航、定位和授时的特点,为空间定位技术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已经在越来越多的领域替代常规的光学与电子定位设备。 ?美国“全星球导航定位系统(GPS” ?俄罗斯“格洛纳斯(GLONASS卫星定位系统 ?欧盟的“伽利略(GNSS/Galileo )”卫星定位系统 ?中国的“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已发射13颗,到2020年达30多颗) ⑦计算机网络分类(按覆盖范围分类)“名称、范围” (PPT ?个人区域网(PAN 0 - 10M ?局域网(LAN) 10M - 10KM ?城域网(MAN 10KM - 100KM ?广域网(WAN 100KM - 1000KM ⑧云计算系统的组成部分(4个)(PPT) 云计算=云安全+云存储+云平台+云终端 ⑨数据挖掘和数据融合的基本概念(PPT) ?数据融合:针对物联网数据的多态性,需要研究基于多种传感器的数据聚合技术,综合分析各

物联网工程导论复习指导.doc

概念题 /物联网 〃物联网〃是指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 M2M M2M (Machine/Man to Machine/Man)是一种以机器智能交互为核心的、 网络化的应用与服务。简单地说,M2M是指机器之间的互联互通。 /智能家居 智能家居也叫数字家庭,或称智能住宅,在英文屮常用Smart Home,智能家居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嵌入式系统和网络通讯技术,将家庭中的各种设备(如照明系统、环境控制、安防系统、网络家电)通过家庭网络连接到一起。 丁 WS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无线传感网络 由部署在监测区域内大量的廉价微粮传感器节点组成,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一个多跳的口组织的网络系统。 / ZigBee ZigBee 是IEEE 802.15.4 协议(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IEEE)美国电气和电了工程师协会)的代名词,无线传感网络内的各个要素通过ZigBee进行信息的传输,这个协议规定的技术是一种短距离、低功耗的无线通信技术。 / WiFi (Wireless Fidelity) WiFi,全称Wireless Fidelity(无线保真),指具冇完全兼容性的802.□标准IEEE 802.11b 了集,它使用开放的2.4GHz直接序列扩频,最大数据传输速率为llMbpSo无需直线传播,传输范围为室外最大300米,室内冇障碍的情况下最大100米,是现在使用的最多的传输协议。 /蓝牙 蓝牙,是一种支持设备短距离通信(一般10m内)的无线电技术。能在包括移动电话、PDA、无线耳机、笔记木电脑、相关外设等众多设备Z间进行无线信息交换。蓝牙采用分散式网络结构以及快跳频和短包技术,支持点对点及点对多点通信,工作在全球通用的2.4GHz ISM(即工业、科学、医学)频段。 其数据速率为IMbpSo采用时分双工传输方案实现全双工传输。 / PLC PLC,电力线通信(Power Line Communication)技术,是指利用电力线传输数据和话音信号的一种通信方式。 /云计算 (1)狭义云计算是指IT :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资源; (2)广义云计算是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服务。 这种服务可以是IT和软件、互联网相关的,也可以是任意其他的服务,它具 冇超大规模、虚拟化、可靠安金等独特功效。

物联网工程概论期末考卷答案

《物联网工程概论》复习 一、选择题 1、MEMS是指(A) A. 微机电技术 B. 电子标签技术 C. 传感器技术 D. 自动识别技术 2、RFID技术是基于(B) A. 雷达原理 B. 电磁感应原理 C. IC卡原理 D. 其它 3、中国使用的Zigbee频率为(D)。 A. 13.56MHz B. 868MHz C. 900MHz D. 2.4GHz 4. 蓝牙(Bluetooth)无线通信技术采用(C) A. CDMA B. CSMA C. TDMA D. FDMA 5、传感器通常由(B )、转换元件、信号调节与转换电路构成。 A. 测量元件 B. 敏感元件 C. 感知元件 D. 探头 6、EPC是指(C ) A. 电子产品编码 B. 工程计划代码 C. 产品电子代码 D. 高档PC机 7. ZigBee具有三级安全模式,其数据加密标准是(C) A. AES 64 B. DES 64 C. AES 128 D. DES 128 8. 常见的无线路由器采用(A)技术。 A. WiFi B. AP C. UWB D. ZigBee 9. 热电偶是用于测量(C )的传感器。 A. 热量 B. 电量 C. 温度 D. 电流 10. 单片机与各种外围设备(Flash、RAM、网络控制器、A/D、传感器、MCU 等)进行直接串行通信通常采用(D)接口。 A. RS232C B. RS485 C. COM D. SPI 12、MEMS技术是一种(A) A. 传感器制造技术 B. 存储器技术 C. 短矩通信技术 D. 人机界面技术 13. 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3G移动通信网络标准是(C) A. WCDMA B. CDMA2000 C. TD-SCDMA D. LTE 14、EPCglobal是指(B) A. 电子产品编码 B. 国际物品编码组织 C. 产品电子代码 D. PC全球在线

太原理工大学网上书店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名称系统分析设计与开发方法 课题名称网上书店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专业软件工程 班级软件1319班 学号2013005655 姓名张卫东 指导教师xxx xxx 20xx年x 月x日

一、设计内容与设计要求 1.设计内容: 见附录 2.设计要求: 1).设计正确,方案合理。 2).界面友好,使用方便。 3).建模语言精炼,结构清晰。 4).设计报告4000字以上,含建模语言说明,用户使用说明,UML 建模图。 5).上机演示。 二、进度安排 第十六周星期四下午:课题讲解,查阅资料、系统分析 星期五上午:总体设计、详细设计 第十七周星期一:建模,上机调试、撰写课程设计报告 星期二下午:答辩 附: 课程设计报告装订顺序:封面、任务书、目录、正文、评分、附件(A4大小的图纸及程序清单)。正文的格式:一级标题用3号黑体,二级标题用四号宋体加粗,正文用小四号宋体;行距为22。 正文总字数要求在4000字以上。

附录: 设计课题: 一、问题描述: 对网络购物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对购物流程进行分析,对购物中关键环节进行设计,实现对商品的录入、显示、修改、排序、保存、销售、售后服务以及客户管理等操作。 二、功能要求: 1、用UML完成一个小型团购系统的分析、设计。 2、写出系统需求报告,说明系统的功能。 3、通过面向对象的分析和设计建立系统模型。 4、画出完整的用例图、类图、对象图、包图;及时序图、协作图、状态图、活动图;及组件图和配置图) 三、建模提示: 1、使用楚凡科技的Trufun plato x建模。 2、使用 Ration Rose 或StarUML建模。 四、其它 对该系统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实现上述基本功能后,完善系统的其它功能,特别是售后以及客户关系管理。

太原理工大学系统分析实验报告

本科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系统分析与设计 实验项目:《系统分析与设计》实验 实验地点:行逸楼B114 专业班级:软件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孟东霞 2015年11月4日

一、实验目的 通过《系统分析与设计》实验,使学生在实际的案例中完成系统分析与系统设计中的主要步骤,并熟悉信息系统开发的有关应用软件,加深对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熟悉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规范,为后继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实验要求 学生以个人为单位完成,自选题目,班内题目不重复,使用UML进行系统分析与设计,并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以纸质版(A4)在课程结束后二周上内提交(12周)。 三、实验主要设备:台式或笔记本计算机 四、实验内容 1 选题及项目背景 美食评价系统 背景:互联网时代下网络评论越来越随意,希望可以规范化的进行。 2 定义 美食评价系统为用户提供美食指导和参考。任何人都可注册为会员,个人资料包括姓名,性别,收藏的餐厅以及口味爱好。会员可以收藏餐馆,浏览餐馆信息以及其他会员的评价。餐厅必须向管理人员提出注册并审核通过后才能显示。管理人员需到工商局和餐厅具体审查后才能通过。会员可以提供来自餐馆提供的小票在次日来对用餐进行评价,一张小票仅可提供一次评价。餐馆则提供当日用餐小票记录给管理人员,用以核对用户提供的小票是否正确,然后系统则会审核评价有无不良信息,审核通过发布在餐厅信息上,并根据会员评价次数对给会员评星(1-5)。个人信息和餐馆信息可被所有人访问,管理员信息只能管理员访问。 3 参考资料 1.GB8567-88 《计算机软件产品文件编制规范》 2.GB/T11457-1995 《软件工程术语》 3.GB 1526—89 信息处理--数据流程图、程序流程图、系统流程图、程序网络图和系统资源图的文件编制符号及约定 4.GB8566-88 《软件开发规范》

《物联网工程概论》习题及思考题答案..

1-1简述物联网的定义,分析物联网的“物”的条件。 答: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各种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特别注意,物联网中的“物”,不是普通意义的万事万物,这里的“物”要满足以下条件:1、要有相应信息的接收器;2、要有数据传输通路;3、要有一定的存储功能;4、要有处理运算单元(CPU);5、要有操作系统; 6、要有专门的应用程序; 7、要有数据发送器; 8、遵循物联网的通信协议; 9、在世界网络中有可被识别的唯一编号。 1-2简述物联网应具备的三个特征。 答:一是全面感知,即利用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二是可靠传递,通过各种电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三是智能处理,利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物体实施智能化的控制。 1-4名词解释:RFID、EPC、ZigBee。 答:RFID即射频识别,俗称电子标签,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可以快速读写、长期跟踪管理,通过无线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双向数据通信对目标加以识别。 EPC(Electronic Product Code),即产品电子代码,为每一件单品建立全球的、开放的标识标准,实现全球范围内对单件产品的跟踪与追溯。 ZigBee技术是一种近距离、低复杂度、低功耗、低速率、低成本的双向无线通信技术。主要用于距离短、功耗低且传输速率不高的各种电子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以及典型的有周期性数据、间歇性数据和低反应时间数据传输的应用。 1-5简要概述物联网的框架结构。 答:物联网可以简要分为核心层、接入层,软件核心层主要是应用服务层,硬件接入层包括网络传输层和感知控制层。感知控制层一般包括RFID感应器、传感器网关、接入网关、RFID标签、传感器节点、智能终端等,网络传输层包括无线传感器网络、移动通信网络、互联网、信息中心、网管中心等;软件应用服务层是为了管理、维护物联网以及为完成用户的某种特定任务而编写的各种程序的总和。

物联网工程导论复习指导

目录: 概念题 选择题 填空题 简答题 论述题 1.物联网、无线传感网、RFID系统和泛在网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2.请简述物联网的体系结构 3.请简述物联网的技术体系结构。 4.你理解或了解的物联网特征是什么? 5.自动识别的功能是什么?主要有哪些类型的识别方式? 6.射频标签与条形码的区别是什么? 7.什么是RFID? 8.RDIF系统由哪些部分构成,各自有什么功能? 9.简述RFID标准体系的主要内容。 10.简述EPCglobal标准体系的体系框架。 11.通常情况下传感器有哪些组成部分,每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12.蓝牙系统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每部分的功能是什么? 13.由蓝牙技术组成的微网中允许有256个设备同时存在,但1个主设备最多只能与7个从设备进行通信。为什么? 14.现场总线的特点是什么? 15.无线局域网都由哪几部分组成?无线局域网中的固定基础设施对网络的性能有何影响?接入点AP 是否就是无线局域网中的固定基础设施? 16.在无线局域网中的关联(association)的作用是什么? 17.无线局域网的MAC 协议有哪些特点?为什么在无线局域网中不能使用CSMA/CD 协议而必须使用CSMA/CA 协议? 18.什么是Wi-Fi技术? 19.简述Mesh网络的优点与不足。 20.物联网中间件的主要作用? 21.云计算主要特点? 22.简述云计算体系结构(基本架构),每个组成部分的功能。 23..简述地理信息系统的类型。 24.IEEE 802.11n协议采用了哪些措施提高网络性能? 25.云计算技术体系结构包含那几部分,各部分功能? 26.简述云计算服务层次及各层典型产品? 27.GPS由那几部分的组成,各部分作用? 28.简述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29.物联网中间件的主要特点?

2020年太原理工大学招生专业目录 附各学院专业设置 .doc

2020年太原理工大学招生专业目录附各学 院专业设置 2020年太原理工大学招生专业目录附各学院专业设置 更新:2019-12-30 16:53:03 每个大学开始的专业都不相同,本文为大家介绍关于太原理工大学招生专业的相关知识。 包含太原理工大学有哪些系、太原理工大学各个系有什么专业和太原理工大学相关文章推荐的文章。 一、太原理工大学有哪些系和学院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电气与动力工程学院信息与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矿业工程学院轻纺工程学院艺术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数学学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力学学院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体育学院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大数据学院二、太原理工大学各个系有哪些专业学院专业机械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 机械电子工程(本) 工业设计(本) 车辆工程(本)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物理(本)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本) 金属材料工程(本)

材料化学(本)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本)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本)电气与动力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 能源与动力工程(本)信息与计算机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本)通信工程(本) 测控技术与仪器(本) 电子科学与技术(本)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 物联网工程(本) 信息安全(本)软件学院软件工程(本)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学(本) 土木工程(本) 城乡规划(本)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本)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水利水电工程(本) 农业水利工程(本)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本)化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本)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本) 制药工程(本) 生物工程(本) 应用化学(本)矿业工程学院采矿工程(本) 安全工程(本) 资源勘查工程(本)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本)

IOT导论——复习题

物联网工程导论复习 1.物联网、无线传感网、RFID系统和泛在网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从ITU、ISO等国际标准组织对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定义和标准化范围来看,传感器网络和物联网其实是一个概念的两种不同的表述,其实质都是依托于各种信息设备实现物理设备和信息世界的无缝融合。 “物联网”和“传感网”都是以传感器、RFID等客观世界标识和感知技术,借助于无线传感器网络、互联网、移动网等实现人与物理世界的信息交互。泛在网是面向泛在应用的各种异构网络的集合,更强调跨网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信息聚合与应用。 2.请简述物联网的体系结构 物联网包括三层结构,分别为感知层、网络层(传输层、互联网层)和应用层。 位于底层的是用来感知数据的感知层,中间层是数据传输的网络层,顶层则是内容应用层。 感知层:全面感知,利用传感器技术,RFID等随时随地的读取物体的信息 网络层:实时传递,利用各种网络传输手段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 应用层:全面应用,包括资源的共享和交换,对海量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 3.请简述物联网的技术体系结构。 物联网技术体系结构可分为五层:感知技术、传输技术、支撑技术、应用技术和公共技术。 ·感知技术:能够用于物联网底层感知信息的技术,包括:RFID、传感器网络技术等; ·传输技术:能够汇聚感知数据,并实现物联网数据传输的技术,包括M2M无线接入、Mesh网技术等; ·支撑技术:用于物联网数据处理和利用的技术,包括云计算,公共中间件技术等; ·应用技术:用于直接支持物联网应用系统运行的技术,包括物联网信息共享交互平台技术等; ·公共技术:是感知、传输、支撑和应用四层都需要的技术,包括标示解析、安全技术和应用管理等。 4.你理解或了解的物联网特征是什么? 物联网的特征:将人、物、机器等通过感知设备和通信网络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网络。主要特征: ·信息量:物联信息将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海量级。 ·设备接入:亿万异构设备的泛在接入,异构种类、接入方式应有尽有。 ·网络架构:信息和存储的边缘化,分散在机器、设备或物体之中。 ·网络管理:网络管理的高度自治化。 ·物物互联:物物互动的协同和智能化。 ·物理安全:隐私的易泄露,面临更多安全问题。 ·设备制造:设备的小型微型化。 ·能量获取:能量自取、大容量,设备所取能源多样化。 5.自动识别的功能是什么?主要有哪些类型的识别方式? 自动识别的功能:提供关于个人、动物和货物等被识别对象的信息。可分为两大类:数据采集技术和特征提取技术。 ·数据采集技术:需要被识别的物体具有特定的识别特征载体(标签、磁卡等); ·特征提取技术:根据被识别物体本身的行为特征完成数据的自动采集。 6.射频标签与条形码的区别是什么?

太原理工大学操作系统实验报告2016

课程名称:操作系统B 实验项目:操作系统实验 实验地点:逸夫楼402、逸夫楼502教室专业班级:软件1415班 学生姓名:朱伟学号:2014005960 指导教师:张俊花 2016年11月28日

实验一几种操作系统的界面 一、目的和要求 (一)目的 本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熟悉1—2种操作系统的界面,在熟练使用机器的基础上,能了解各种操作命令和系统调用在系统中的大致工作过程。也就是通过操作系统的外部特征,逐步深入到操作系统的内部实质内容中去。 (二)要求 1.能熟练的在1—2种操作系统的环境下工作,学会使用各种命令,熟悉系统提供的各种功能,主动而有效地使用计算机。 2.熟悉系统实用程序的调用方法和各种系统调用模块的功能和作用 二、实验内容 在某种操作系统的环境下建立、修改、运行、打印源程序和结果,最后撤消一个完整的程序。 提示:可按下述步骤进行 1.编写一个完整的源程序,通过编辑命令送入机器,建立源程序文件; 2.编译该源文件,建立相应的目标文件; 3.编译有错时,再用编辑命令修改源文件,消除全部词法和语法错误; 4.连接目标文件,形成可执行文件; 5.执行该文件,得到结果; 6.打印输出源程序和运行结果; 7.撤消本次实验中形成的所有文件。 三、实验步骤及程序流程图 1、按住Windows键+R输入notepad回车调出记事本。 2、编辑一个java程序选择另存为F:。

3、按住Windows键+R输入cmd回车。 4、进入Dos界面输入F:。 5、输入dir查看java文件,使用javac命令进行编辑

四、程序清单 class dem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 args) { System.out.print("软件1415班朱伟 2014005960"); } } 五、实验心得 这次实验是在win7操作系统下进行的,通过编译连接一个java小程序熟悉DOS命令的使用。实验中用到的DOS工具: dir:列出当前控制台所在的路径下的所有文件以及文件夹。

太原理工大学’物联网工程设计考试复习总结.doc

1.物联网工程 1.概念:物联网工程是研究物联网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工程科学,要求物联 网工程技术人员根据既定的目标,依照国家、行业或企业规范,制定物联网建设的方案,协助工程招投标,开展设计、实施、管理与维护等工程活动。 2?内容:1.数据感知系统2.数据接入与传输系统3.数据存储系统4.数据处理系统5.应用系统6.控制系统7.安全系统&机房9.网络管理系统 3.物联网工程目标:以工程的管理方法为指导,集成已有应用平台,建设相关领域的物联网应用 4.物联网工程的特点:涉及的相关领域繁多,背景知识相当庞杂;以应用为导向的技术集成; 5?工程〃的字典释义:泛指某项需要投入巨人人力和物力的工作。即物联网工程是需要投入巨大人力和物力的一项工作。 6??王良民教授给出“工程”的定义:工程是科学和数学的某种应用,通过这一应用,使自然界的物质和能源的特性能够通过各种结构、机器、产品、系统和过程,以最短的时间和精而少的人力做出高效、可靠且对人类有用的东西。 7 ?“工程“的特点: 1.工程是需要将科学与实践结合,综合使用多个技术方法来构建一个新的系统,这个 新的系统在客观上是一个创造物。 2.工程活动应该包括确立正确的工程理念、制定一系列合理决策、正确设计、合理构 建和运行等子活动,其结果往往又具体地体现为特定形式的一个或一组新的创造物。 3.发现、发明和制造:被发现的物体是客观存在的、发明是从无到有的制造、制造是 一个可重复的过程。 8?由“工程”衍生出一系列相关概念: 工程原理:是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基本方法及一般性原理,是抽象化的规律; 工程项目:是一个工程实施的实例,是具体化的工程; 工程设计:指为工程项目的建设提供技术依据的设计文件和图纸的整个活动过程, 是建设项目工程期的一个重要阶段; 9 .“工程“的特征: 1.工程是有原理的; 2.工程项目是通过建造项目目标来完成的; 3.工程实施要与环境协调一致; 4.工程设计还是可优化的; 10?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的工作内容:不是设计实现物联网所涉及的所有内容,而应该是寻找合适的、最优的工程方法和关键技术,选择已有系统部件的优化组合,搭建适合于特定应用领域的物联网服务平台; □?物联网工程的关键技术主要分为四个方面(谢金龙): 1.感知层,终端的数据釆集、处理、传输、终端网络的部署和协同等,以无线传感器网络的RFID为代表;(1.感知节点 2.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 3.射频识别技术 4.条码技术 5.智能IC卡技术6?光学字符识别技术7.声音识别/语音识别技术8.中间件技术) 2.网络层,异构的接入网络和基础的核心网络,包插基础的NGN核心网和3G、Wi-Fi、蓝牙等接入技术;(1.异构网融合技术2.远程控制技术 3.存储资源管理技术 4.互联网技术 5. 网络协议技术 6. M2M技术 7.无线接入技术 8.云汁算技术) 3?应用层,由屮间件、信息开放平台和服务支撑子层以及物联网应用领域示范系统等。第四,涉及各层的公共技术。(1.智能交通2?智能电网3.车联网4.智能农业5.智能家居6.

物联网工程导论总复习题

一~三:(填空、简答、画图分析题)候选题目 1. 简述物联网的定义,分析物联网的“物”的条件 答:物联网(the In ternet of Thi ngs, loT)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特别注意的是物联网中的“物”,不是普通意义的万事万物,这里的“物” 要满足以下条件:1、要有相应信息的接收器; 2、要有数据传输通路;3、要 有一定的存储功能;4、要有处理运算单元(CPU);5、要有操作系统;6、要有 专门的应用程序;7、要有数据发送器;8、遵循物联网的通信协议;9、在世界网络中有可被识别的唯一编号。 2. 简述物联网应具备三个特征 答:一是全面感知,即利用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 二是可靠传递,通过各种电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 三是智能处理,利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物体实施智能化的控制。

3. 简述计算十五年周期定律和摩尔定律。 答:十五年周期定律:计算模式每隔15年发生一次变革。纵观历史,1965 年前后发生的变革以大型机为标志,1980年前后以个人计算机的普及为标志,而1995 年前后则发生了互联网革命,2010年发生的变革出现在物联网领域。 18个月的摩尔定律: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 4. 名词解释:RFID、EPC、ZIGBEE. 答:RFID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即射频识别,俗称电子标签,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可以快速读写、长期跟踪管理,通过无线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双向数据通信对目标加以识别。 EPC(Electronic Product Code),即产品电子代码,为每一件单品建立全球的、开放的标识标准,实现全球范围内对单件产品的跟踪与追溯。 ZigBee技术是一种近距离、低复杂度、低功耗、低速率、低成本的双向无线通讯技术。主要用于距离短、功耗低且传输速率不高的各种电子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以及典型的有周期性数据、间歇性数据和低反应时间数据传输的应用。 5. 简要概述物联网的框架结构。 答:物联网的框架结构主要可以分为应用服务层,硬件接入层包括网络传输层和感知控制层。 应用服务层 网络传输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