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分析
大学生就业谨防求职陷阱
大学生就业谨防求职陷阱大学生就业谨防求职陷阱篇1实例一:小王是某高校的应届毕业生,一天接到了一家号称法国法马通(东莞)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的电话,说在网上查到了小王的个人资料,觉得不错,给了一个网址,让小王自己了解一下公司的情况。
网址是法马通官方的网站。
接下来小王于骗子进行两次非常正规的电话录音面试,两周后接到通知:7。
18日去东莞培训三个月,之后回青岛黄岛开发区工作,培训期工资1800,包吃住,转正后2500左右,并留下了一位小姐的联系电话,让小王到东莞后电话联系她,她会告诉小王怎样去公司。
后来小王去公司的网站查看具体情况,搜到法马通中国的联系方式,打过去询问。
对方却告诉小王,那家联系他的人是骗子,已经骗了好多人。
知道受骗后,没有过去培训。
7.24日上午又接到东莞的电话,同一个人,同一个电话,换了另一家外企以莱特(东莞)电子有限公司的名义,继续骗人。
据小王称,此类情况,她的同学也遇到过不少,大部分都是借他人公司的名号来进行一些诈骗活动。
而且进入正规公司是需要正规的面试程序,只凭所谓的电话录音面试就被录用,这种方式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大学生们还需要注意,如果接到某公司的应聘通知,务必要通过正规的渠道多收集一些对方公司的情况,以及联系方式。
主动与对方联系沟通,以防此类招生陷阱。
实例二:皮包公司高职诱惑骗培训费一天,小薛接到太平人寿保险公司的电话,竟然被告知她已被该公司录取为“储备经理人”。
小薛在兴奋之余不免纳闷,自己从未向该公司投送简历过呀?他们怎么会知道自己的电话?但小薛还是兴冲冲地来到该公司,可去过方知,原来是该公司从某招聘网站上的公开资料里“选”中了自己。
而所谓的预先被录取的职位“储备经理人”则被换成了“理财专员”记者采访应届毕业生小刘同学时,他告诉记者,上个月他接到某公司的面试通知,于是高兴地到该公司参加面试。
一番面试后,该公司并没有当时就向他收取培训费,只是说让他先试用一段时间,然后再考虑是否录取他。
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分享
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分享大学生求职常常会遇到陷阱,稍有不慎我们就会陷入其中!下面为大家介绍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希望能帮到大家!现场一:星级饭店招聘男女公关经理,无需工作经验,无学历要求;底薪200元,月薪可达数万元,具体根据个人所得小费而定。
要求女身高165cm以上,男身高 180cm以上,长相好。
专家解读:这样的招聘广告往往是骗人或是让人加入色情行业。
所以一定要多加小心,不要盲目前往。
现场二:某企业招聘,把笔试或者面试地点安排在员工上班可见的醒目位置,或者特设招聘台,或者把笔试和面试时间安排在非员工工作时间。
专家解读:这种招聘的真正目的,很可能并非为了招新人,而是为了给现有员工施压,所以求职者不要对这些招聘抱太大希望。
现场三:某企业常年招聘,但从不透露到底要招多少人,且招聘的信息从不更换或者很少更换。
招聘会上该公司往往发给求职者很多宣传册、介绍公司文化的资料等。
专家解读:这类企业的目的,大多是为了宣传或者为公司积累人才库,他们现在实际上并不缺人,所以求职者一定要查清楚底细,再去应聘。
求职分析:华夏心理教育中心心理咨询师荀炎认为,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求职者往往心情过于迫切,由此便容易掉入企业设计的陷阱。
因此,求职者在求职时不应该只看到某个职位的诱惑,而应该事先意识到,求职本身是有风险的,可能会遇到一些陷阱。
求职者应该保持冷静的心态。
事实上,很多求职陷阱有清楚的破绽可寻。
例如,以某种名义向求职者索取钱财,这是明显的可疑行为。
但是,一些人容易产生一种侥幸心理,认为或许付出100元或者几百元就能获得一个职位。
另外,求职者不要有依赖心理,不要把改变的权利永远放在对方手中。
例如,公司一再拖延实习期,让你陷入无限期等待状态,此时,留或不留应该早做判断。
潦草面试:“你怎么又来面试了!”这是一家新成立的民营贸易公司,寄出应聘信1星期后,接到了面试通知。
一位操北方口音的女士在电话中告诉我:“我是公司行政副总经理尤老师,约你明天下午2点面试,地点在兆丰环球大厦,具体在哪个房间,到时候再打你手机联系。
毕业季,4个典型案例剖析,让你远离求职陷阱
毕业季,4个典型案例剖析,让你远离求职陷阱毕业季如期而至,据统计,今年共有874万大学毕业生们走出象牙塔迎接职场的未知挑战。
但世界是美好的,社会亦是复杂的。
2020年的疫情更使本届毕业生们面临“史上最难毕业季”。
初入社会的他们涉世未深,一不小心就会落入求职陷阱。
受到欺骗的大学生,或是白做了苦力、或是损失了钱财,严重的还会身陷刑事犯罪。
如何防范“求职陷阱”,应成为社会萌新们踏入社会的“第一堂课”。
真实案例一:误入诈骗陷阱2016年7月,夏某大学毕业,屡次投递简历石沉大海后,通过网络招聘入职某电商服务公司。
入职时,负责人介绍公司为淘宝店铺提供代运营服务,提供一站式淘宝店铺申请、货源、发货、推广等服务。
夏某等新人的任务是按照公司提供的话术(推销套路模板)向客户介绍、推荐公司的服务,在与客户达成意向后协助客户完成合同签订、交款等事项。
但夏某入职一段时间后发现公司在向客户收取费用后并未真实进行推广,而是通过刷单及虚假发货等形式欺骗客户,让客户误以为刷单的流量是店铺推广后真正的访问流量。
公司实际并不具备代运营的能力。
“我发现公司其实是在骗钱。
我也想辞职,但想到之前找工作那么难,在公司一年的收入底薪加提成有10万左右,我没有勇气辞职。
”面对利益的诱惑和现实的困境,夏某选择了留下与妥协。
截至案发,一年多的时间里夏某骗取客户资金共计32万余元,通过底薪与提成收入13万余元。
而像夏某这样明知公司有问题,但仍然留在公司上班的人并不少。
检察官发现,本案中共有8名犯罪嫌疑人是首次就职的高校毕业生。
其中4名名犯罪嫌疑人尚未毕业的时候在这家公司实习,等到正式毕业后,由于找不到合适工作,便依然回到这家公司工作。
有的则是通过同学、朋友介绍来到这家公司工作,即使发现公司存在问题,看着身边的同学、朋友照做不误,内心的那点警觉也就放下了。
而他们的行为已构成诈骗罪。
那么,还有哪些看起来诱人的“工作”是不能做的呢?真实案例二:误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陷阱2018年,刘某某大学毕业,通过网络网络招聘入职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大学生刚毕业就业合同陷阱案例
大学生刚毕业就业合同陷阱案例案例一:薪资的文字游戏。
我有个同学叫小李,刚毕业那叫一个意气风发,觉得自己终于要大展宏图了。
他找了一份看起来特别不错的工作,在和公司签合同的时候,合同上写着“薪资3000 5000元”。
小李心想,这最低也有3000呢,自己刚毕业也还不错,而且努努力就能拿到5000,美滋滋。
结果第一个月发工资的时候,他就傻眼了,到手就2000出头。
他去问人事,人事指着合同说:“你看,这写的是3000 5000,这3000是包含了绩效、全勤奖还有各种补贴的,你这个月绩效没达标,还迟到了几次,扣掉这些可不就剩2000多了嘛。
”小李当时就懵了,他一直以为3000是基本工资呢,这才知道掉进了文字陷阱里。
这就好比你去饭店点菜,菜单上写着一道菜20 50元,你以为20元就能吃到,结果人家告诉你20元是包括了菜、米饭、调料、服务费啥的,最后你还得补差价,你说气不气人?案例二:超长试用期。
小张也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找了一家小型的创业公司。
签合同的时候,他看到试用期是6个月,当时心里有点犯嘀咕,因为一般不都是3个月嘛。
但是公司老板跟他说:“咱们公司比较特殊,需要多一点时间来考察员工是否适合岗位,不过试用期工资只比转正后低一点。
”小张想了想,觉得自己也没太多选择,就签了。
这6个月的试用期可真是苦不堪言啊。
他干的活一点不比正式员工少,甚至还更多,因为公司总是以“你还在试用期,要多学习多表现”为理由给他加任务。
好不容易熬到6个月结束了,老板又找他谈话,说觉得他还有些地方需要再锻炼锻炼,要再延长试用期3个月。
小张当时就火了,这不是坑人嘛。
可是他仔细看合同,发现合同里对试用期延长这一块写得很模糊,没有明确说什么情况下可以延长,也没有说延长的上限。
就像你去参加一场马拉松,本来以为跑42公里就结束了,结果跑到42公里的时候,人家告诉你赛程变长了,还得接着跑,你说绝望不绝望?案例三:服务期限与违约金。
小王毕业后进了一家比较有名的企业,签合同的时候,合同里有一条规定“员工需为公司服务满3年,如未满3年离职,需向公司支付违约金3万元”。
2022应届毕业生求职陷阱案例分析
2、登陆有关部门的网站查看,或与亲友交谈,看看该公司是否被列入黑名单之中。
3、问问自己,面试的职务内容是否与自己找工作时的初衷相符,并且所获得的待遇是否合乎期盼值。
4、当面试当天或初进该单位的数天内,求职者即须要付给该单位一笔钱者,就要特殊留意。
现在这种骗术非常流行,有的人无意间被骗子探听到家中的电话号码,就出现了类似的骗局。有的人在手机丢失后,没来得急挂失,骗子就利用手机里存储的电话号码,一一打过去。由于亲友众多,难免有上当受骗的,提示大家都要对这种骗术提高警惕。
2、以聘请之名非法敛财
高校毕业生小刘在郑州北环一家电器贸易公司面试通过后,被要求交360元服装费,然后才能签合同、培训,再起先工作。交费后,她同该公司签了劳动合同,上面还特殊注明:如因个人缘由辞职或自动离职,公司不予退还,服装费由自己担当。上班后,小刘因始终未被支配工作就要求辞职并退还服装费,被对方以签有协议为由拒绝。
典型的“粉饰岗位”的招数。因担忧招不来业务员、推销员、代理员等,聘请单位就把职位“美化” 成“市场部经理”、“事业部总监”等,以此来诱惑高校生。当应聘胜利后,聘请单位便会以“先熟识工作”或“到一线先熬炼熬炼”为幌子,欺瞒求职者接着工作下去。这类聘请信息一般比较简洁,涉及细微环节方面的东西都未明确注明,比如没有岗位职责和详细内容,询问工作细微环节,仔细考虑后再做准备。
3、进行面试的过程中,假如遇到用人单位要您交保证金或其它培训费用(如报名费、训练费、材料费等)时,肯定要慎重,千万不要为了保住工作而盲目交费。
4、面试最好有同学陪伴前往,并备有适当的防范器物。尤其是女性,要避开夜间到荒僻的地点面试。假如无法结伴而行,至少要将自己的行踪告知辅导员或同学,最好是让辅导员或同学知道面试的时间与地点。
大学生刚毕业就业合同陷阱案例
大学生刚毕业就业合同陷阱案例刚毕业的大学生们找工作的时候那可真是充满了希望又有点懵懂啊。
今天就给大家讲讲就业合同里那些隐藏的陷阱,可都是真实发生的事儿呢。
案例一:超长试用期还低薪的“大坑”我有个朋友小李,学计算机的。
毕业后去了一家看起来还挺酷的小科技公司。
签合同的时候,他就光想着能进这行开始工作了,也没太仔细看合同细则。
结果,合同上写着试用期6个月,试用期工资是正式工资的60%。
他想着,试用期长点就长点吧,自己能多学点东西。
可谁知道啊,这公司在试用期里就给他安排各种杂活儿,根本没让他接触到核心的项目。
而且,每次到快转正的时候,就挑他的小毛病,然后说再延长一个月试用期。
就这样,小李干了快8个月了还没转正。
他这时候才反应过来,这公司可能就是想一直用低价劳动力呢。
案例二:模糊工作内容和地点的“迷雾弹”小王是学市场营销的,找了个销售的工作。
签合同的时候,上面写着工作地点是“公司业务涉及区域”,工作内容是“完成公司销售相关任务”。
小王刚开始没觉得有啥问题,上班后才发现,这所谓的“公司业务涉及区域”简直就是个大圈套。
公司一会儿让他去这个偏远山区开拓市场,说是那边有潜在客户,一会儿又让他去隔壁城市常驻。
而且这“销售相关任务”也很模糊,今天让他去发传单,明天又让他做电话客服,完全和他想象中的销售工作不一样。
他想反抗,可公司就拿出合同说,这都是合同里规定的啊。
小王这才明白,这种模糊的表述就是公司给自己留的后路,方便他们随意安排员工。
案例三:违约金的“天价骗局”小张是个文科专业的毕业生,进了一家文化公司做编辑。
合同里有个条款写着,如果小张在三年内离职,需要支付公司20万的违约金。
当时小张看到这个条款的时候有点犹豫,但是公司HR说这是为了防止员工学会了公司的业务机密就跑了,一般情况下只要好好工作就不会有这个问题。
小张工作了一年后,发现这个公司发展前景不太好,而且自己的工资一直也没怎么涨。
他想跳槽的时候,才意识到这个20万的违约金就像一座大山一样压着他。
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分析【4则】
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分析【4则】近年来,因为求职难,不少大学生“病急乱投医”,在求职时“拉到篮子里就是菜”,不惜降格以求。
特别是许多外地大学毕业生,到沿海大城市找工作,人生地不熟,很容易上当受骗。
下面是由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大学生案例分析,希望能够帮到您!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分析一中介与医院成“联档模子”“一条龙”骗取“体检费”在广州市中心有不少"辉华贸易公司"张贴的职业介绍和招工广告,招聘的工种包括"经理助理、销售业务员"等,最低月薪1500元,还包吃住。
今年年初,有记者假扮成求职者暗访了这家位于白云区元下田村的辉华公司。
公司的办公条件十分简陋,在约10平米的房间里,只有两张办公桌、一部电话、一台电脑,没有营业执照。
一位自称是廖经理的人要求记者填写表格并开了一张到××医院体检的公函。
当记者提出到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体检时,廖经理一口回绝,说只承认××体检科的检验报告。
记者来到位于天河区的××医院体检科,现场有很多人在排队体检。
他们自称都是看到广告前去应聘的,每人都按要求交了86元的体检费。
三天后,记者拿到了体检结果。
一向身体健康的记者,体检单却显示得了"大三阳"(慢性肝炎)。
记者粗略统计了一下,现场40多名应聘者的体检单上竟有八成患有"大、小三阳"。
在随后的两个星期里,记者多次打电话到该公司询问结果,得到的都是"把身体养好了再上班"的答复。
据知情人士介绍,“体检费”已被中介和医院瓜分,求职者永远无法上岗。
点评:专家指出,这种“黑中介”与医院联手,骗取求职者体检费的手法,确实让人防不胜防。
因为按照现行有关法律、法规,执法部门很难查处以这种手法诈骗钱财的“黑中介”和医院。
求职者一定要提高警惕,加强自身保护能力。
遇到这种情况要多长一个心眼。
大学生就业陷阱案例分析
大学生就业陷阱案例分析大学生就业陷阱案例分析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初涉职场的毕业生来说,在求职的时候最容易遭遇就业陷阱。
就业陷阱指的就是用人单位以招聘就业为名义,非法牟利的活动。
就业陷阱可谓五花八门,x下面看看几个就业陷阱案例。
案例一:高职诱惑作为应届毕业生,需要把个人资料公开于各大网站上,以求得用人单位的赏识。
未曾想,这却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提供了制造陷阱的机会。
据小薛称,此类情况她的同学也遇到不少。
前不久,一家名为“华表服装”的公司给学校发来通知,营销助理若干名,很多同学都去了,结果就是招业务员,工作是销售服装……据了解,目前很多公司业务员都是到各网站搜集应届毕业生的资料,以高职加以诱惑。
对于诸如此类“挂羊头卖狗肉”的伎俩,毕业生一定要警惕,清楚自身实力,从基础做起,逐渐展现自己的才华,不要轻高职诱惑。
案例二:骗费以录取作为诱饵骗取费已是屡见不鲜了,但仍有毕业生求职心切,掉入此类陷阱。
访应届毕业生小刘同学他说,上个月他接到某公司的面试通知,于是高兴地到该公司参加面试。
一番面试后,该公司并没有当时就向他收取费,只是说让他先试用一段时间,然后再考虑是否录取他。
小刘十分高兴,想好好表现一下,争取能留在该公司工作。
于是,他起早贪黑地干了近一个月,结果却被告知:你干得不错,但专业知识不足,公司需要对你进行,请先交300元费。
当小刘对此进行质疑时,该公司却说,不交费可以走人,但此前工作一个月的薪水免谈,令小刘气愤不已。
值得毕业生注意的是,一般正规公司会向求职毕业生说明试用期,即使求职毕业生在试用期没有通过,也会得到相应报酬。
至于费,一般由公司担负。
借之名骗取费揭密骗钱手法案例三:“皮包公司”毕业生小李收到一个房地产公司的电子邮件,被通知去面试。
由于小李并未向该公司投送过简历,他怕遭遇“皮包公司”,为安全起见,决定上网先查一下。
让小李惊讶的是,当他用GOOGLE搜索后发现,该公司居然用同一个、地址注册了4个公司,涉及医药、保险、建材等不同领域。
大学生刚毕业就业合同陷阱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步入职场。
然而,在就业过程中,许多大学生由于缺乏经验和知识,往往容易陷入合同陷阱。
本文将以一起大学生刚毕业就业合同陷阱案例为切入点,分析合同陷阱的类型及应对措施。
二、案例简介小王,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通过校园招聘进入了一家知名企业。
在签订劳动合同前,小王并未仔细阅读合同条款,导致在入职后才发现合同中存在诸多陷阱。
以下是具体案例分析:1. 试用期陷阱合同中规定,小王试用期三个月,试用期工资为2500元。
然而,在试用期内,公司以小王工作能力不足为由,未给予任何培训,导致小王在工作中遇到诸多困难。
试用期结束后,公司以小王未达到公司要求为由,拒绝与其签订正式劳动合同。
2. 竞业限制陷阱合同中规定,小王在职期间及离职后三年内,不得在同类企业从事与原公司业务相关的竞争工作。
这一条款对小王来说过于苛刻,限制了其职业发展。
3. 保密条款陷阱合同中规定,小王需对公司的商业秘密进行保密,包括在职期间和离职后。
然而,在离职后,小王发现公司并未提供相应的保密费用,也未明确保密期限。
4. 福利待遇陷阱合同中规定,小王享有五险一金,但实际上公司并未按照规定缴纳,导致小王在离职后无法享受到应有的社会保险待遇。
三、案例分析1. 试用期陷阱试用期是用人单位考察员工能力的重要阶段,但许多企业利用试用期限制员工权益。
针对此类陷阱,大学生在签订合同时,应明确试用期期限、工资待遇、工作内容等,确保自身权益。
2. 竞业限制陷阱竞业限制条款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企业的商业秘密,但过长的竞业限制期限和过于苛刻的条件会对员工造成不利影响。
大学生在签订合同时,应关注竞业限制期限、范围和补偿标准,合理维护自身权益。
3. 保密条款陷阱保密条款旨在保护企业的商业秘密,但过于宽泛的保密范围和期限会对员工造成不必要的困扰。
大学生在签订合同时,应明确保密范围、期限和补偿标准,确保自身权益。
4. 福利待遇陷阱福利待遇是劳动合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在签订合同时,应关注五险一金、带薪年假、加班费等福利待遇,确保自身权益。
求职陷阱案例分析
求职陷阱案例分析一、引言在现代社会,求职是每一个人都会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然而,随着就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一些不法份子利用求职者的脆弱心理和渴望找到好工作的愿望,设下各种陷阱,进行求职诈骗。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实际的求职陷阱案例,揭示求职陷阱的运作方式和特点,以提醒求职者保持警惕,避免成为求职陷阱的受害者。
二、案例分析1. 虚假招聘网站案例某求职者在一个招聘网站上看到一则招聘广告,宣称某大型企业招聘大量人员,并提供高薪酬、福利待遇优厚等诱人条件。
求职者通过该网站提交了个人简历和联系方式。
随后,他收到一封看似来自企业的邮件,要求他先支付一笔“招聘保证金”才干进入下一轮面试。
求职者怀疑该邮件的真实性,与企业进行了核实,结果发现企业根本没有发布过这个招聘岗位。
分析:这是一个典型的虚假招聘网站案例。
不法份子通过制作虚假招聘网站和招聘广告,引诱求职者上当。
他们通过索要“招聘保证金”等方式获取非法利益。
求职者应该警惕招聘信息的真实性,提高辨别能力,避免在不法份子的陷阱中受骗。
2. 假冒猎头公司案例某求职者收到了一封自称来自知名猎头公司的邮件,称他们正在为一家大型企业招聘高薪职位,希翼求职者提供个人简历和联系方式。
求职者按照要求提交了相关信息,并很快收到了一封面试通知邮件,约定时间地点进行面试。
然而,在面试过程中,求职者发现对方并非真正的猎头公司,而是一伙诈骗团伙,他们通过冒充猎头公司的名义获取求职者的个人信息,用于其他非法目的。
分析:这是一个假冒猎头公司案例。
不法份子利用猎头公司的名义,吸引求职者提供个人信息,然后进行诈骗活动。
求职者应该注意核实招聘信息的真实性,通过多种渠道了解猎头公司的信誉和背景,避免上当受骗。
3. 虚假面试案例某求职者收到了一封面试通知邮件,约定时间地点进行面试。
求职者准时赴约,但在面试过程中发现对方并非真正的公司招聘人员,而是一伙不法份子。
他们通过虚假面试的方式获取求职者的个人信息,用于其他非法活动。
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分析「」
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分析「」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分析「4则」近年来,因为求职难,不少大学生“病急乱投医”,在求职时“拉到篮子里就是菜”,不惜降格以求。
特别是许多外地大学毕业生,到沿海大城市找工作,人生地不熟,很容易上当受骗。
下面是由应届毕业生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大学生案例分析,希望能够帮到您!在广州市中心有不少"辉华贸易公司"张贴的职业介绍和招工广告,招聘的工种包括"经理助理、销售业务员"等,最低月薪1500元,还包吃住。
今年年初,有记者假扮成求职者暗访了这家位于白云区元下田村的辉华公司。
公司的办公条件十分简陋,在约10平米的房间里,只有两张办公桌、一部电话、一台电脑,没有营业执照。
一位自称是廖经理的人要求记者填写表格并开了一张到××医院体检的公函。
当记者提出到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体检时,廖经理一口回绝,说只承认××体检科的检验报告。
记者来到位于天河区的××医院体检科,现场有很多人在排队体检。
他们自称都是看到广告前去应聘的,每人都按要求交了86元的体检费。
三天后,记者拿到了体检结果。
一向身体健康的记者,体检单却显示得了"大三阳"(慢性肝炎)。
记者粗略统计了一下,现场40多名应聘者的体检单上竟有八成患有"大、小三阳"。
在随后的两个星期里,记者多次打电话到该公司询问结果,得到的都是"把身体养好了再上班"的答复。
据知情人士介绍,“体检费”已被中介和医院瓜分,求职者永远无法上岗。
点评:专家指出,这种“黑中介”与医院联手,骗取求职者体检费的手法,确实让人防不胜防。
因为按照现行有关法律、法规,执法部门很难查处以这种手法诈骗钱财的“黑中介”和医院。
求职者一定要提高警惕,加强自身保护能力。
遇到这种情况要多长一个心眼。
其实,人才市场中的陷阱尽管很多,但任何形式的变化都离不开一个“钱”字。
大学生就业维权案例
500元;在食堂吃饭,剩饭、剩菜罚款100元。结果,大家一个月工作下
来,扣掉各种罚款,实际发到手里只有可怜的三四百元钱。学生集体反
抗,说要辞职不干了,该企业拿出工作合同,要求每个学生交8000元的
违约金。学生说,在学校谈的时候可不是这么说的,该企业则表示,请
拿出证据来,众学生木然。
9
专家建议
就业协议书是转递毕业生人事关系的依据,如果不签 订该协议,毕业生的人事档案、户籍等人事关系就无法转 入工作单位及所在城市。而这些关系的办理涉及毕业生切 身利益,如办理社会保险、购买经济适用房、评审职称等。
8
陷阱三:不签订就业协议书
• 2005届毕业生小宋通过招聘会进入杭州一家公司,当小宋提出要与公司 签订就业协议书时,公司表示不与小宋签订任何书面协议,甚至不签订 劳动合同。小宋觉得公司给出的薪水不错,就同意了公司的做法。
•
又如2004年,长春市某大学10名学生集体到广西的一家民营企业做
食品检验工作。当时该企业给学生的口头承诺是:月薪4000元,外加年
终分红;工作满一年,分房;工作满三年,配车。所有人都认为这几个
学生遇到了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这10人没有和该企业签订任何的书面合
同,就去了广西。
•
到了广西之后,急于求成的学生们草率地与该企业签订了工作合同。
一个月之后,所有人都大呼上当。他们的月薪确实是定在了4000元,但
是在工作中他们经常违反合同上的“霸王条款”。例如,迟到一次罚款
•
小刘很顺利通过了一家公司的面试,并参观了公司,觉得很正规。很快公司
通知其到参加培训,并要缴纳250元的培训费。小刘觉得机会难得,交了钱并参加
了培训。培训后公司又组织进行体检,体检费100元,但却因为视力较低公司拒绝
就业陷阱案例
就业陷阱案例近年来,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许多毕业生为了找到理想的工作,往往会陷入一些就业陷阱。
下面,我们将通过几个案例来分析一些常见的就业陷阱,希望能够帮助大家避免类似的困境。
第一个案例是关于虚假招聘信息的。
小张是一名应届毕业生,他在一家看起来很正规的招聘网站上看到了一份看似很不错的工作机会。
他按照网站上的联系方式投递了简历,并很快收到了面试邀请。
然而,当他到达面试地点后,却发现这是一家小作坊,根本就没有招聘的意向。
这就是典型的虚假招聘信息,让求职者白跑一趟,浪费了时间和精力。
第二个案例是关于低薪骗局的。
小王是一名大学毕业生,他找到了一份看似不错的工作,但公司却以试用期低薪为名义,实际上一直拖延正式转正和涨薪。
小王为了能留住这份工作,一直忍气吞声,直到实在无法忍受才选择离职。
这种低薪骗局让求职者在一开始就陷入了被剥削的境地。
第三个案例是关于劳动合同陷阱的。
小李是一名应届毕业生,他在一家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签订了一纸合同。
然而,当他入职后才发现,公司并不遵守合同上的约定,工作时间长、加班无偿、福利待遇不到位等问题层出不穷。
小李想要维权却发现自己束手无策,因为合同上的条款都是公司占据优势的内容。
以上这些案例都是真实发生的,它们展示了就业市场上一些常见的陷阱和问题。
为了避免陷入类似的困境,我们需要提高警惕,不轻易相信虚假招聘信息,不盲目接受低薪骗局,要仔细阅读劳动合同,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同时,政府和社会也应加强监管,打击虚假招聘和违法用工行为,为求职者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
总之,就业市场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陷阱,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对待就业,不被表面的诱惑所迷惑,要学会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避免陷入就业陷阱。
希望每一位求职者都能够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开启自己的职业生涯。
大学生刚毕业就业合同陷阱案例
大学生刚毕业就业合同陷阱案例刚毕业的大学生们,找工作的时候可得长点心眼儿啊!今天就给你们讲讲我那倒霉朋友小李遭遇的就业合同陷阱。
小李呢,是个挺优秀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
好不容易过五关斩六将,进了一家看着还挺高大上的小公司。
一进去,人事就拿了份合同给他,说啥这是公司的标准合同,赶紧签了就能正式上班了。
这合同乍一看,没啥毛病。
工资、工作内容啥的都写得清清楚楚。
工资呢,写着一个月八千块,小李心里还挺美呢。
可他没注意到一个小细节,合同里工资这一项后面跟着个括号,写着“包含绩效奖金”。
当时他也没细想,就签了字。
结果上班第一个月,到手工资才四千多块。
小李就懵了,找财务问。
财务说:“你看合同啊,八千块包含绩效奖金呢。
这个月你绩效不达标,就只有基本工资四千块。
”小李回去翻合同才发现这个大坑,可是已经晚了,合同都签了,只能认栽。
还有更坑的呢。
合同里有个关于工作时间的条款,写着“按照公司业务需求安排工作时间,员工需积极配合”。
小李以为就是偶尔加加班嘛,正常操作。
谁知道啊,这公司业务量一大,直接让他每天工作十二个小时,一周就休息一天。
小李跟领导抱怨,领导就把合同拿出来说:“你看,这上面写得清楚,要按照公司业务需求,你不配合就是违约。
”小李感觉自己就像掉进了一个无尽的黑洞,被这合同死死地困住了。
再说说小李同事小张的遭遇。
小张的合同里有个竞业限制条款,规定小张离职后两年内不能从事同行业相关工作。
但是呢,合同里可没提到竞业限制期间公司会给小张补偿。
小张当时刚毕业,哪懂这些啊,稀里糊涂就签了。
后来小张因为一些原因想离职,另找一家同行业发展更好的公司。
原公司就拿出合同威胁他,说要是去了就告他违约。
小张真是欲哭无泪啊,这竞业限制没有补偿是不合理的,可他当时没注意,现在想维权都很麻烦。
所以啊,刚毕业的大学生们,签就业合同的时候一定要像侦探一样,逐字逐句地看清楚。
别被那些看似不错的工作机会迷了眼,一不小心就掉进合同陷阱里,那可真是有苦说不出啊!。
大学生求职陷阱及防范
大学生求职陷阱及防范又到毕业生求职季,由于应届生缺乏经验,许多公司会趁机钻空子利用应届生。
下面由店铺为你提供的大学生求职陷阱及防范,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求职陷阱及防范(一)案例1:“招而不聘”马上就要从南京大学管理学院毕业的小张最近忙得四脚朝天,在各个招聘会上不断赶场,递出的简历大概就有300多份。
小张也陆续参加了一些面试,不过最终还是没有如愿找到工作。
小张说:“很多参加招聘会的公司根本就不打算招人。
有些是小企业借机来做宣传,还有一些就是走个形式而已。
我参加了好多场招聘会,经常能在招聘的企业中看到一些熟悉的面孔,每场招聘会都有很多人投递简历,他们怎么可能一直招不到人呢?”小张的疑问也反映了当前招聘市场上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学校与招聘会主办方会审查企业的招聘资格,但他们也无法确认企业是否真的招人。
因此,这些问题还需要求职的大学生们自身多加注意。
北京仁能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总监、著名职业咨询师谢伟老师认为,大学生在求职前要做好充分准备,要对企业的情况、招聘职位有全面了解,可以通过网络查询,或去相关服务中心咨询,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以免费时费力,无功而返案例2:“变相收费”小谢是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某专业大四的一名学生,他在网站上发现了郑州某电子公司的招聘信息,在和同学一起投递了简历之后又一起参加了公司的面试。
出乎小谢的意料,面试进行得十分轻松愉快,小谢和同学都很快通过了面试。
然后,公司的负责人让小谢和他的同学交200元的服装费。
小谢和他的同学商量,觉得钱不是很多,而且工作了之后应该能很快挣回来,于是就交了。
交钱之后,公司负责人与小谢他们约好一周后签订协议。
一周之后,小谢和同学来到这家公司所在的写字楼,发现已经是人去楼空。
这类打着招聘旗号的收费需要警惕,不能因为有些收费不高就接受了。
按照有关规定,招聘单位不得以招聘为由向求职者收取任何费用,因此,不管招聘单位是收取服装费、培训费,还是押金,求职者都应该坚定地说“不”。
大学生常见的就业陷阱经典案例分析
大学生常见的就业陷阱经典案例分析导语:求职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有对求职陷阱的担忧,以下为大家了大学生常见的就业陷阱经典案例分析,希望大家认真阅读防患于未然,不要掉以轻心~大学生常见的就业陷阱经典案例分析陷阱一、广告噱头骗骗人广告噱头骗骗人,收取费用“吓死人”近来发现极少数培训机构或培训公司以发布招聘信息为名,通过在招聘信息中撰写诱人广告用语,实则为其所谓招聘的岗位所对应的培训课程进行宣传,甚至向求职者推销培训教材及相应的产品。
临汾市人才市场提醒广大求职者,这类单位往往抓住求职者渴望高薪,并希望短期即能速成的心理,推出一些销售、创业类的培训课程,将从事这些工作所得报酬进行夸大描述,并配以一些诱惑性的话语,吸引求职者前去培训,以到达收取培训费和推销商品的目的。
案例:某商贸有限公司,近日发布了一条岗位名称为“网络销售员”的招聘信息,并在岗位描述中写道“网络销售的成本相当的低,开展的费用又相当的小,几乎可以说是没有费用。
只要在家有一台电脑即可进行自己的创业之路,很多通过网络至富的人,起初都是白手起家,慢慢的自己就做起了大老板。
网络销售不仅仅成本低,而且利润非常丰厚。
只要您能坚持正确的发展道路走下去,必然成功!”通过分析网络销售的好处,吸引求职者对网络销售员的工作的兴趣,随后的话语便显现出其真实目的——“如果您觉得对自己有信心,网络绝对是让您施展才华的用武之地!我们将为您提供最专业最完善的培训,让您在网络销售过程中更快人一步,解决您在网络销售中的不必要的麻烦。
公司还将提供您大量产品,无需您自己进货。
”专家建议:许多人会为案例中的这样一条极具诱惑力的招聘信息所吸引,对“网络销售”蠢蠢欲动,然而细细想来,便很容易识破这样一个骗局。
1、作为一家商贸公司,对外培训远远超出了其经营范围。
如果是一个专业的培训机构,其培训完全是合理合法的,大可通过广告媒体发布培训信息,而不用借助招聘渠道用招聘作为幌子。
2、一眼就能看出招聘和培训都是这家公司诱以赚钱的美丽外壳,求职者涉足其中后,其培训收费可能相当“野豁豁”,而且“网络销售”本来就十分虚拟,这样的培训又无凭无据,一旦发生任何问题,求职者或培训学员将无从求助。
大学生刚毕业就业合同陷阱案例
大学生刚毕业就业合同陷阱案例一、超长试用期,工资还超低——小李的悲催经历。
小李大学刚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可兴奋了。
他看到一家小公司在招聘文案策划,感觉和自己的专业挺对口的。
去面试的时候,老板可热情了,说他们公司前景无限,就缺像小李这样的新鲜血液。
谈合同的时候,小李也没什么经验。
合同上写着试用期六个月,他就觉得有点长,但老板说:“这是为了好好考察你,我们这儿要求比较高。
而且试用期工资是正式工资的60%。
”小李心想,自己刚毕业,先积累经验也不错,就签了。
结果呢,这六个月可把小李折磨坏了。
他干的活一点不比正式员工少,天天加班写文案,做策划。
有一次,他忍不住问同事为啥试用期这么长,同事偷偷告诉他:“公司就想找个便宜劳动力,好多人试用期没过就走了,然后又招新的。
”小李这才恍然大悟,自己掉进了试用期陷阱。
二、竞业限制条款不明——小张的迷茫遭遇。
小张学的是计算机专业,毕业后进了一家软件开发公司。
签合同的时候,合同里有竞业限制条款,说离职后两年内不能从事同行业相关工作。
小张觉得自己刚毕业,也没多想,就签了。
过了两年,小张因为一些个人原因想换工作。
他找了一家新的软件公司,待遇各方面都不错。
结果刚入职没几天,原来的公司就给他发律师函,说他违反了竞业限制条款。
小张懵了,他回去仔细看合同才发现,合同里只写了不能从事同行业工作,但是没写竞业限制期间公司会给他补偿。
他去和原来的公司理论,原来的公司就耍赖说:“我们当时没写补偿就是默认没有,你不能去新公司。
”小张这才知道自己当初没看清合同就签字,真是吃了大亏。
三、培训协议暗藏玄机——小王的无奈故事。
小王毕业于一所艺术院校,学的是设计。
他应聘到一家设计公司。
入职的时候,公司说为了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会提供专业培训,但是需要签一份培训协议。
小王觉得公司还挺重视员工发展的,就签了。
培训协议里写着,如果员工在培训后一年内离职,需要赔偿公司培训费用的80%。
培训的时候,小王确实学到了一些东西,但是公司的工作氛围很压抑,他实在干不下去了。
应届毕业生求职陷阱案例分析
应届毕业生求职陷阱案例分析求职者:毕业一个月前,我与一家私企签订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
毕业后,那家单位一直没有和我签劳动合同。
因为对签订劳动合同的重要性不了解,就没当回事。
在辛苦工作了4个月后,公司突然把我裁员了,最后我什么赔偿都没得到。
随着毕业季的来临,找工作成为了热门话题。
那么如何避开当下的社会上求职陷阱呢?这对于缺乏经验的应届毕业生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因此在求职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多长一个心眼。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几个有关大学生求职陷阱的案例,希望大家可以从中获取一点经验。
在校期间我获得了校级技术大赛密闭式技术操作第三名,获得礼仪之星赈灾爱新天使的荣誉称号。
在实习期间多次被院评比为月优秀实习生。
案例一:巧设名目要交钱没找到工作反蚀本“网络兼职,日赚百元”“会上网,就赚钱”……看着这样的说辞就会觉得心动。
可当心了,这可能是陷阱!在校领导和老师的引导下,我努力学好专业知识,训练专业技能,专业水平每一年都有明显提高,并将于今年7月份获得英语专业的学士学位。
同时,我已经以良好的成绩通过了教师资格证考试、全国英语公共六级考试,全国普通话考试和国家计算机二级、省计算机一级考试。
我能够熟练运用相关的英语教学法进行英语教学,并能运用英语自如的进行听、说、读、写。
我擅长演讲,是系辩论队的成员之一,学习之余积极参加院系的演讲比赛并且获得过系中文演讲赛三等奖。
毕业于我市某高校的蒋玉涵和她的两个同学近来就遇到了这样的闹心事。
她在网上找工作的时候,看到一个网站上的广告很诱人,说是只要会上网就能赚钱,并且每天收入上百元,非常轻松。
于是,蒋玉涵和同学便在网站上注册了,但却被告知,如果要做这个工作,首先要交500元的“保证金”。
当时想到500元也没有多少钱,只要工作几天就能赚回来了,她们也没多想,就支付了,就这样等候工作通知,结果几天过去了,依然没有消息,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记者在走访中还发现,一些类似的小广告不仅只是出现在网络上,还有一些甚至贴到了大街上,而骗人的伎俩通常是巧立名目通过交纳保证金、伙食费、押金等多种借口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求职陷阱案例汇编(招生就业指导处二○一二年十二月汇编)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和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大学生的就业焦虑也越来越高,求职心情非常迫切。
许多毕业生为了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遍投简历,广搜信息,只要是符合自己意愿的招聘信息,就积极行动,绝不放过,但这也给不法分子造成了可乘之机。
有的不法之徒利用大学生求职心切的心理,巧设名目,设置的求职陷阱,给大学生再次求职蒙上难以抹去的阴影,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据公安部门统计,这种案件在近两年内呈急剧上升趋势。
面对这些问题,除了学校要加强安全防护措施外,大学生自身在求职过程中更要注意提高警惕,增强安全自我防范意识。
一、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的受骗案例1ﻫ、以招聘之名盗取个人信息案例:小王是某大学的应届毕业生。
她想通过网络求职,于是将个人资料在互联网上公开,并将手机、寝室电话同时公布。
一段时间后,小王接到一个自称是上海一家公司的电话,称为了核实其大学生身份和家庭情况,要求小王告知其家庭电话号码。
小王觉得用人单位想核实她的真实情况也是正常的,于是将家庭电话告诉了对方。
就在这段时间里,远在郑州家中的王父接到了一自称是武汉市某医院急救中心主任的电话,称胡女因交通事故在医院抢救,需汇款30000元到院方指定的账户,否则将影响抢救.胡父在与校方、女儿同室同学多方联系未果的情况下,救女心切,当日先后分三次共汇款25000元到指定账号。
几个小时后,王父通过电话联系上女儿,才得知这一切竟是个骗局。
现在这种骗术十分流行,有的人无意间被骗子探听到家中的电话号码,就出现了类似的骗局。
有的人在手机丢失后,没来得急挂失,骗子就利用手机里存储的电话号码,一一打过去。
由于亲友众多,难免有上当受骗的,提醒大家都要对这种骗术提高警惕2、以招聘之名非法敛财案例一:大学毕业后,小吴在一家职业中介交了10元注册费,成为会员又交了150元的信息费后,中介将为他联系5个用人单位进行面试。
没想到,小吴5次面试均碰壁,对方要么称“已招到人”,要么称“不合适"。
小吴发现,其他在该中介注册的大学生也遇到了和他一样的情况,他明白自己碰上了“黑职介”.“黑职介”利用大学生缺少社会经验,同时又挣钱心切的心理,收取信息费后提供虚假信息,找几家用人单位来回“忽悠"学生。
甚至有些中介在收费后便人间蒸发,让学生投诉无门.案例二:大学毕业生小刘在郑州北环一家电器贸易公司面试通过后,被要求交360元服装费,然后才能签合同、培训,再开始工作。
交费后,她同该公司签了劳动合同,上面还特别注明:如因个人原因辞职或自动离职,公司不予退还,服装费由自己承担。
上班后,小刘因一直未被安排工作就要求辞职并退还服装费,被对方以签有协议为由拒绝。
向涉世不深的大学生收取所谓的服装费、资料费、手续费、培训费等费用后,却迟迟不给安排工作,迫使求职者自动辞职。
【温馨提示】凡应聘时,招聘单位提出收取服装费、押金,或以其他方式变相收钱的,都是非法的,很可能是个骗局,求职者可向劳动监察部门举报。
另外,遭遇诈骗后要及时报案,否则不仅本人的损失难以挽回,还会让更多人上当。
3、以招聘之名诱人犯罪案例:小林是某高校的应届毕业生,转眼就7月了还没有找到工作。
7月28日他接到同班同学的电话,说在安徽蚌埠有个好工作,做质检员,工资高,待遇好。
小林听了心动了,就赶了过去.到了蚌埠,那个朋友把他领到了一个很偏僻的宿舍,里面还住着男男女女十来个“同事”.其中几个同事特别热情冲小林招手“哎,帅哥辛苦了!辛苦了!怎么样?一路上怎么样?有没有吃过饭?……”,当她们把小林东西放好之后,就问小林:“借你的手机玩一下嘛”,就这样,对方要走了小林的手机,然后直言不讳告诉他,新工作不是什么质检员,而是传销.产品是2800元一套,小林身上没有这么多钱,他们就要求小林以在这边学驾驶为名,从家里骗钱,或者骗同学或朋友过来。
ﻫ4、粉饰职位信息骗取劳动力案例一:24岁的小刘去年毕业于郑州某高校经贸管理系,当年7月,他在一家公司应聘“市场部经理"成功。
第一天去上班时,公司老总让小刘这个“经理”去推销产品,美其名曰“了解市场”。
“我在那儿干了快一个月,天天出去推销。
”小刘说,一名与他关系不错的员工偷偷告诉他,公司最初招聘时就是要招推销员,怕招不来人,故意说成是“市场部经理”,他这才发现上了当。
典型的“粉饰岗位”的招数。
因担心招不来业务员、推销员、代理员等,招聘单位就把职位“美化" 成“市场部经理”、“事业部总监”等,以此来诱惑大学生。
当应聘成功后,招聘单位便会以“先熟悉工作”或“到一线先锻炼锻炼”为幌子,欺骗求职者继续工作下去。
这类招聘信息一般比较简单,涉及细节方面的东西都未明确注明,比如没有岗位职责和应聘条件等.因此求职者应聘时要提前搞清楚职位的具体内容,询问工作细节,认真考虑后再做打算.案例二:小宋的女朋友在网上应聘到一家私立高中任教,签合同时,该校承诺月薪2000元,包食宿,如果学生期末成绩考的好,另有奖金.合同规定签约的教师最少要任教一年,一年之内解除劳动合同的,要赔偿学校损失九千元。
她觉得没什么问题就签了合同.在她正式上班后,才发现这家学校食宿条件恶劣,工资也不按时发放,学校还以种种理由克扣她的工资.她有心辞职,但九千元的违约金也不是个小数目,让她左右为难。
5、假以考核之名盗取劳动成果案例一:林先生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自学成才成为一个手机铃声制作人。
毕业以后,在南方找到了一个工资和福利都不错的公司,但这家公司要求林先生在正式上班之前,做一套他们指定的铃声做为最后考核。
一套铃声9个格式,林先生在一天内就搞定,他很有把握地发了过去,但那家公司却以林先生的做的铃声不能令他们满意为由而拒绝了他.后来,林先生在另外一家公司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才知道有的做手机铃声的公司,用招聘的方法来骗取那些应聘者的作品。
由于应聘者得到的测试曲目都是各不相同的,而其为了能进入公司,个个竭尽全力,所以一次下来,能顶公司员工一周的工作量,一些公司就这样骗取应聘者的劳动成果。
案例二:某大学生刚毕业时,急于找到工作,就饥不择食地进了一家只有十几个人的没有名字的小工厂。
这个小工厂是一个厂中之厂,在一家工厂三楼的一个角落里。
那家工厂把他一叫进厂门就算招进去了,什么手续也没办,就要他马上参加生产。
那家工厂的经理告诉他,工资制度是计件,多劳多得,做坏了产品要扣工资.当一个小领导来检查时,却说他做的产品不合格,要扣工资。
问之产品不合格的原因,却是因为做的太快。
对于如此荒谬理由,他辞职不干了.出厂门没几步,发现一个和他一起进厂的人也出厂了,是莫明其妙的被厂长辞退了。
实际上,这家小厂经常招工,是一个经常骗人的厂。
这个小工厂招工,从来是只打招工牌,不写自己的厂名,而且有活干就招工,没有几天就炒掉他。
经常这样骗人白干活,不给钱。
6、利用求职心切心理侵害人身安全案例:安徽安庆一名电脑专业大学女毕业生,到安庆市一家人才交流市场找工作,一则招聘软件开发员工的启事吸引了她。
该招聘单位一名自称姓黄的经理在简单询问后,表示刘梅比较适合这个岗位,如果她愿意第二天可直接到公司办公室进行面试.第二天面试时才发现这个位于新河小区的“软件开发公司”的办公条件格外简陋,办公室里除了一张大床外什么办公用品都没有.该公司经理见她进来后,猛地将她摁在床上欲行不轨.慌乱中,该女毕业生咬破了黄经理的嘴唇,夺门而逃。
逃出来之后马上报警,警察在她的指引下找到该办公室时,所谓的黄经理已经逃跑,直至3月12日终将这名“色经理”擒获。
经警方调查,黄某系无业游民,招聘启事中所讲的软件开发公司也是一个皮包公司。
目前,黄某已被警方拘留。
7、不签订劳动合同案例:应届毕业生王某与某私企达成工作意向,双方签订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
1个月后,王某毕业,并顺利进入用人单位开始工作。
但该企业始终不愿意与小王签订《劳动合同》,得到的答复是:双方在《就业协议书》中并没有明确要求何时签订劳动合同,更何况关于工资、劳动期限等条款在《就业协议书》中已有约定,双方没有必要为此再另行签订《劳动合同》。
王某觉得双方确实没有约定什么时候签订劳动合同,而单位不签劳动合同似乎也有道理,就不再向单位提起此事.不料一日忽被裁员,公司一分赔偿金也没给。
王某后悔莫及.《就业协议书》与《劳动合同》存在着不同,《就业协议书》作为一份简单的格式文本,很多诸如工作岗位、工作条件等劳动合同必备条款并不在《就业协议书》中直接体现。
因此,单凭《就业协议书》对于学生正式报到就业后的劳动权利无法全面保障。
8、对工作待遇模糊,哑巴吃黄连案例:小宋的女朋友在网上应聘到一家私立高中任教,签合同时,该校承诺月薪2000元,包食宿,如果学生期末成绩考的好,另有奖金.合同规定签约的教师最少要任教一年,一年之内解除劳动合同的,要赔偿学校损失九千元.她觉得没什么问题就签了合同。
在她正式上班时,才发现这家学校食宿条件恶劣,工资也不按时发放,学校还以种种理由克扣她的工资.她有心辞职,但九千元的违约金也不是个小数目,让她左右为难,她只好安慰自己,算了,做完今年就不做了.9、盲目签约,不合理条款上当案例:王某,大学毕业生,由于急于找到工作,没来得及仔细推敲合同里的条款,结果不但失去了这份工作还付了一笔违约金.据其称,他与公司签合同时还未毕业,但公司要求其进入实习期。
在4个月的实习期里他卖力地工作,却只能得到300多元钱的“实习工资”。
实习结束后,他以为工作已经敲定,打算回学校修完剩下的一些课程,9月再回到公司正式上班.但当他向公司请假时,公司却以合同中“工作前两年不得连续请假一周以上”的条款为由,认定王某违约,索要违约金.王利只好交了2000元的违约金。
在大学生择业的过程中,像王某这种情况的比较普遍,由于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很多用人单位都提出了一些明显的不合理条款,如违约金、服务期等。
对于毕业生来讲,虽然知道这些附加条款是显失公平的,但也不敢明确表示异议。
现实生活中,在职场上把“试用期”当成“剥削期"已经成了一些无良老板逃避法定义务的惯用伎俩。
10、提高警惕,谨防落入传销陷阱案例:2011年,我校有一名2007级学生被骗入传销组织,在东莞市受控制16天.2011年3月初,海科学院一位2007级学生接到在湖州某学院读书的高中同班同学的电话,称在广东东莞市有一家公司要招聘人员,待遇丰厚,要其前往应聘.2011年3月23日该高中同学又来电,通知其已经顺利通过该公司网上初试,希望其能近期到广东东莞参加面试。
于是,该生3月24日离校,3月25日下午到达东莞,被高中同学和其他传销组织的人员带到一幢民宅的一个房间内控制起来,手机被收缴,其人身自由受到限制,手机不能正常使用,只有在来短信或者电话的时候,保证按传销公司人员写的语句回复,才能拿到手机,手机使用后又立即收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