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精要作者及作品简介
龙树的中观学说
龙树的中观学说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龙树的中观学说是大乘佛教的一个重要思想体系,它提出了诸多关于世界本体和人类认识的问题。
龙树被后世尊为中观宗祖师,其中观学说被誉为“瑜伽三论之首”。
本文将从龙树的生平及其思想发展背景出发,详细介绍龙树的中观学说及其意义。
一、龙树生平及思想背景龙树(约公元150-250年)是印度南部塔米尔纳德邦的一位著名佛教学者,他是佛教般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龙树在佛教中的地位崇高,他的著作和学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传说龙树曾担任过阿育王的宫廷神职,因此受到了皇家的厚待。
龙树的思想主要影响了佛教的般若学派,为中观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龙树在印度发展的背景为后来佛教中观学说的兴起提供了土壤。
在佛教传入印度后,印度的哲学界出现了佛教的“辩论宗教”——般若学派。
般若学派崇尚“般若智慧”,认为真理只有通过深思熟虑和经验实践才能获得。
龙树所处的时代正是佛教哲学逐渐兴起的重要时期,他对佛教中观学说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龙树的中观学说内容龙树的中观学说主要包括对世界解构和人类认知的讨论。
在龙树看来,世界的存在并非像我们所见到的那样坚固稳定,而是一种虚妄的幻象。
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因缘聚合而成,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存在。
在这种观点下,一切现象都是虚幻的,我们不能仅凭眼见为凭来认识世界。
龙树进一步探讨了人类对世界认知的局限性。
他认为人类的知识和感知都是受到条件限制的,我们的观念、观点和经验都是主观的,不能完全代表客观事实。
这种主观性导致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具有一定的偏见和误解,因此我们应该以中观的态度来看待一切现象。
龙树的中观学说提出了“空”和“无我”这两个重要概念。
他认为万事万物皆空,没有固有的实体存在;而人类之所以受苦,是因为贪执着念而产生的。
通过觉察自心和理解万法皆空的真理,我们可以超越贪嗔痴的束缚,获得解脱和智慧。
龙树的中观学说在佛教中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了大乘佛教中最重要的学说之一。
八宗概要 第一章 中观宗
八宗概要第一章中观宗第一章中观宗第一节略史中观宗是在印度发展起来的大乘佛教的一派,传到中国来成为三论师或三论宗。
约当佛灭后第七百年时,就是中国东汉中叶,公元二世纪初,龙树菩萨最初在印度依据大乘诸经,特别是《般若经》,建立了中观学派。
“中”是中道。
“观”是观智。
这派哲学要求每人运用智慧于一切事物中,从两个敌对方面来观察中道,体认中道,所以称为中观。
所以称为中道有四种含义:一是对偏中,因为大小乘学人有种种断常等偏执。
为对此偏执,所以要显示中道。
二是尽偏中,大小乘学人如除尽一切断常等偏执,中道自然显现。
三绝待中,中是与偏相待的,偏病若除,也就无所谓中了。
此中道本非偏非中,而为众生强名为中。
四成假中,说非有非无之中正是为成立有无之所以然,所以立中正是为了成假。
中观宗的基本思想是缘起性空,缘起和性空是事物的两个敌对方面。
所谓缘起,是说一切事物,包括人的生命在内,都是由内在的因和外在的缘和合而生,所谓性空,是说一切事物没有永恒的,不变的事物本体。
因和缘是变化不停的,因此事物也是刹那生灭不住的。
透过缘起的现象来观察事物的本体,这只是一切言说所不能表达、一切思维所不能考虑的空性而已。
缘起的道理是“俗谛”,性空的道理是“真谛”。
体会俗谛的智慧是“权智”,体会真谛的智慧是“实智”。
中观宗就是叫人以二智运用二谛的方法而观察中道。
龙树所建立的中观学派,经其弟子数传以后,发展为佛护(公元470--540)的应成派和清辩(公元490--570)的自续派。
“应成”和“自续”都是指这两派在敌对辩论时采用因明方法的特征。
中观学派的思想是随着佛教开始传来时,首先传人中国的。
最初是支娄迦谶于东汉灵帝光和二年(179)译出《道行般若经》十卷,以后其再传弟子支谦又于孙吴再译为《大明度无极经》四卷,康僧会与之同时,也在孙吴三译为《吴品经》五卷。
于是空虚无为的理论得到知识界的推崇。
曹魏时朱士行便由于讲说《道行》,叹其译理不尽,誓志捐身,往西域求取大品。
试论根敦群佩的中观哲学
★ 藏 学 ・康 巴学★
试 论 根 敦 群佩 的 中观 哲 学
仁 可
【 摘
要】根敦 群佩是 近代 藏族 著名佛 学思 想 家,人 文 主义 者 ,其 所著 的 《 中观精 要 》反 映 了他
对 中观 思想 的独特 解读 ,本 文从 事物认 识 的不可识 、事物认 识 的无差 别和 自心 的能动性 三 方面对
难 》 等 文 对 其 进 行 批 驳 。 然 该 文 以 中 观 哲 学 以 基 础 的 所 表 达 的 多 元 主 义 方 法 论 , 对 于 否 定 藏 族 传 统 神 权 ,反 对 先 验 主 义 独 断 论 及 绝 对 真 理 ,促 使 藏 民族 从 神 权 禁 锢 解 放 出 来 起 到 了 重 要 作 用 ,本 文 试 依 《 观 精要 》对根 敦群 佩 的中观哲 学作一 概略论 述 。 中
根敦 群佩 所 阐的 中观 哲 学进 行论述 ,肯 定 了根 敦群 佩 中观 思想 中人 文 主义精 神在藏 族 思想 史上 的
重要 地 位 。
【 键词 】根敦 群佩 ; 中观哲 学 ;《 关 中观精要 》
【 中图分 类号1 B 6 【 21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编 号】 1 0 - 0 6 2 0 )4 0 0 —4 0 8 5 7 (0 9 0 - 0 40
对 的 、假 借 的 , 它 们 本 身 没 有 独 立 的 实 体 或 自性 . 即 所 谓 的 “ 因 缘 生 法 ,我 说 即 是 空 , 亦 为 是 假 众 名 , 亦 是 中 道 义 ”】, 只 有 这 样 才 是 破 除 执 着 名 相 的 “ 见 ” 才 能 认 识 到 最 高 的 真 见 , 即 中 观 “ ” [ ] 边 , 空
康 定 民族 师 范 高等 专 科 学 校 学 报
印度早期中观三部论注释中论皈敬偈的比较
答曰:不来。何以故?因在世间可见,如同在世间可见诸法不从任何地方来。若香稻的苗来了,必不在香稻种子上安住。若苗从其它地方来,定能在种子上安住,如同看见鸟类﹝从其它地方来﹞在树上安住一样。因看不见,故不来。
10.问曰:若不异应有来?
答曰:无来,何以故?世间现见故,世间眼见万物不来。如谷子中,芽无所从来。若来者,芽应从余处来,如鸟来栖树,而实不尔,是故不来。
有人言万物从大自在天1生,有言从韦纽天2生,有言从和合3生,有言从时4生,有言从世性5生,有言从变化7生,有言从自然6生,有言从微尘8生,有如是等谬9,故堕10于无因11、邪12因、断13、常14等邪见,种种15说我我所,不知正法。佛欲断16如是等诸邪见,令知17佛法,故先于声闻法中说十二因缘,又为已习行有大心18,堪受深法者19,以大乘法说因缘20相,所谓「一切法不生、不灭、不一、不异等,毕竟空无所有」。如《般若波罗蜜》中说:「佛告须菩提:菩萨坐道场时,观十二因缘,如虚空不可尽。佛灭度后,后五百岁像法中,人根转钝,深着诸法,求十二因缘、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决定相,不知佛意但着文字,闻大乘法中说:毕竟空,不知何因缘故空,即生疑见——若都毕竟空,云何分别有罪福报应等,如是则无世谛、第一义谛?取是空相而起贪着,于毕竟空中生种种过。」龙树菩萨为是等故,造此中论。「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以此二偈赞佛。
前四种“不灭”等是专为佛教徒自宗开示。而为了破斥外道异说,数论师执因果是一,故需说“不一”,胜论派以为因果是异,故说“不异”,亦与《青目释》同,只是《青目释》只有提出异说,没有进行遮破论辩。又这两种外道执着有情有来、去,故说“不来”、“不去”。如同数论师与胜论师皆执“一”、“异”、“来”、“去”是异名,而主张因果是一、是异,声论师亦执作者与所作事是异名,但因「名」与「具名」的物体本身是非一、非异的关系,故「名」是无自性,所以“灭”等是无差别。最后举经证证明「名」是如阳焰的不真实,不应在「名」上,分别为真实。“灭”等名言是不真实,皆是无自性,不应执“灭”等为异名,故先讨论“灭”是无过失。
《三论玄义》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三论玄义》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三论玄义》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三论玄义》又称《中论玄义》和《四论玄义》,略称《中论玄》。
中观四百论思考题
中观四百论思考题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中观四百论的作者是谁呢?A. 龙树菩萨B. 世亲菩萨C. 无著菩萨D. 弥勒菩萨答案:A。
解析:中观四百论是龙树菩萨所造。
2. 中观四百论主要阐述的思想属于哪个佛教宗派?A. 唯识宗B. 中观宗C. 华严宗D. 净土宗答案:B。
解析:从名字中“中观”就能看出与中观宗紧密相关,它主要阐述中观思想。
3. 中观四百论一共有多少颂呢?A. 200颂B. 300颂C. 400颂D. 500颂答案:C。
解析:题目就叫中观四百论,所以是400颂。
4. 在中观四百论中,对于世间万物的本质观点是?A. 实有B. 虚无C. 缘起性空D. 永恒不变答案:C。
解析:中观宗强调缘起性空的思想,中观四百论也不例外。
5. 以下哪个概念不是中观四百论重点探讨的?A. 二谛B. 八不中道C. 六道轮回D. 无我答案:C。
解析:六道轮回更多是在讲业果等方面,不是中观四百论重点探讨概念,而二谛、八不中道、无我都是中观的重要概念。
6. 中观四百论对于解脱的看法更倾向于?A. 依靠神的救赎B. 通过智慧和对事物本质的洞察C. 积累功德就可解脱D. 生来就注定是否解脱答案:B。
解析:中观思想注重通过智慧来洞察事物本质从而走向解脱。
7. 如果要深入研究中观四百论,首先应该了解的是?A. 佛教的礼仪B. 中观学派的基本理论框架C. 印度的历史D. 其他宗教思想答案:B。
解析:因为中观四百论属于中观学派,了解基本理论框架有助于深入研究。
8. 以下关于中观四百论的说法错误的是?A. 它对后来的佛教发展有深远影响B. 它的理论很容易理解C. 它在藏传佛教中也备受重视D. 它充满了哲学思辨答案:B。
解析:中观四百论的理论比较深奥,并不容易理解。
9. 中观四百论在佛教哲学体系里的地位相当于?A. 基础入门书籍B. 高级进阶书籍C. 边缘性书籍D. 娱乐性书籍答案:B。
解析:它充满哲学思辨,对中观思想深入阐述,属于高级进阶书籍。
百年来中观学的代表——印顺“缘起性空”思想略谈
百年来中观学的代表——印顺“缘起性空”思想略谈百年来中观学的代表——印顺“缘起性空”思想略谈自唐武灭佛、三论宗中夭之后,曾盛极一时的中观学遂不绝如缕,人们只能在天台、华严以及禅宗等的典籍中找到一些它的踪迹。
随着佛教义学的普遍衰败,中观学在数百年来更是乏人问津。
清末民初,由于杨仁山、欧阳竟无和太虚大师等人的大力推动,佛教义学得以复苏,一时之间,法相唯识学、天台、华严等竟相争秀。
相形之下,虽有藏传宗喀巴中观学的刺激,鸠摩罗什师弟所倡导的中观学仍处于相对冷寂之中。
所幸的是,经过一代佛学泰斗印顺导师的毕生努力,古老的中观学终于焕发出了奔放的活力,成为当代台湾佛教的显学,影响了一大批的佛教徒和佛教学者,并波及香港、东南亚、大陆等地,诚可谓为中国现代佛教作出了最有创造性和影响力的贡献。
印顺导师可谓与中观学有不解之缘,第一部接触的佛典即是《中论》,出家后一直受嘉祥的三论宗影响。
抗战后西游四川,接触到藏传的中观学,并返源于阿含圣典,视野为之大开,终于形成了自己独到的中观思想。
三十年代的《中观今论》一书为印顺导师思想成熟期的杰作,系统、集中地展现了导师对中观学的独到见解,这在导师的庞大的著作群中是颇为引人注目的。
导师本人也对之甚为看重:“《今论》并不代表空宗的某一派,是以龙树《中论》1为本,《智论》为助,出入诸家而自成一完整的体系。
” 本文以《中观今论》的相关章节为中心,探讨印顺导师关于“缘起自性空”,“八不”,“有、时、空、行”三方面的中观思想,以期表明印顺中观学的创造性贡献。
一缘起自性空众所周知,“缘起自性空”是中观学的根本论题。
导师从三方面说明了缘起的特性:即相关的因待性,序列的必然性,自性的空寂性。
第一,相关的因待性,这是指由此故彼的因果关系。
这种相待的因果关系又可分为相顺相生的和相违相灭的,”缘起法有此二大定律?即相依相生的流转律,又相反的有相依相灭的还灭律。
依于缘起,成立生死,也即依之成立2涅盘,佛法是何等善巧~”; 第二,序列的必然性,即因果的序列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而是有着不变的必然性,是客观的规律;第三,自性的空寂性,即彼此因待,前后必然的一切法都是没有自性的,当体绝待,了无踪迹。
《中观论》哲学注释
《中观论》哲学注释
(最新版)
目录
1.《中观论》概述
2.《中观论》的哲学观点
3.《中观论》的注释及其影响
正文
【《中观论》概述】
《中观论》是佛教哲学中一部具有重要地位的经典著作,其作者是龙树菩萨。
全文分为上下两卷,主要论述了中观哲学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体系。
《中观论》是佛教中观学派的代表性著作,对后世佛教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观论》的哲学观点】
《中观论》主要阐述了中观哲学的观点,主张“中道”,即不偏不倚的道理。
中观哲学认为,万物皆无自性,一切事物都是在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存在。
这种存在方式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事物无固定之自性。
《中观论》还提出了“八不中道”的观点,即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用以说明万物的无常、无我和缘起性。
【《中观论》的注释及其影响】
《中观论》自问世以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古代印度的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注释,其中最著名的是世亲菩萨的《中观论注》。
世亲菩萨的注释对《中观论》的传播和理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自东晋时期以来,《中观论》就开始被翻译和传播。
唐代的玄奘法师翻译了《中观论》,并对其进行了注释。
玄奘法师的翻译和注释,使得《中观论》在我国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对佛教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
影响。
同时,《中观论》的思想也对我国道家、儒家等哲学流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总之,《中观论》是一部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的佛教哲学经典。
中观根本慧论文句释宝鬘论 【龙树菩萨造颂,僧成大师释,任杰译汉】_
中观根本慧论文句释宝鬘论【龙树菩萨造颂,僧成大师释,任杰译汉】中观根本慧论文句释宝鬘论①圣龙树菩萨造颂僧成大师释观空法师讲授并校正修改任杰译汉科判① 宗喀巴大师对龙树菩萨的《中观根本慧论》造《正理海》大疏,僧成大师以《正理海》文字浩瀚,初学者有望洋之叹,因而就《正理海》大疏提纲挈要,撮取它的文句玄旨以成《宝鬘论》。
中国佛学院的学员释常浩(文革中还俗后名任杰),在他的亲教师观空法师指导之下译出,全文最初发表在(现代佛学)杂志上。
中论文句释科分四:观缘品第一甲一,名义甲二,翻译敬礼甲三,正释论文分三:乙一,从佛说缘起离八边门礼赞大师乙二,释缘起离八边之理分三:丙一,示缘起自性空分二:丁一,正示分二:戊一,略示二无我分二:己一,观察因果作用已破法有自性分二:庚一,破所生果中之生有自性分二:辛一,破四边生辛二,破他生违教之铮分二:壬一,断诤壬二,答难庚二,破能生因中之缘有自性分三:辛一,总破缘有自性分二:壬一,破由能作故执为缘分二:癸一,破由能成办生的作用执为缘癸二,破由能生果执为缘壬二,破由作案故执为缘辛二,别玻四缘有自性分四:壬一,破因缘的相壬二,破所缘缘的相壬三,破等无间缘的相壬四,破增上缘的相辛三,示其他总破之理观去来品第二己二,观去来作用已破补特伽罗实有自性分二:庚一,广释分二:辛一,别破所作及作者中有作用分四:壬一,观所作已而破分二:癸一,总破三时中有作用癸二,别破正去时中有作用分二:予一,牒诤予二,答难分二:丑一,去时有去二语一有去义,一即无去义丑二,若两语都有去的意义即成太泛的过失壬二,观作者已而破壬三,观有作用之能立已而破分五:癸一,破初去的发足癸二,破去的时间癸三,破不去的住癸四,破返回癸五,破有住之能立壬四,观作用已而破分二:癸一,观去者与去’异已而破癸二,观有否第二作用已而破辛二,总破所作及作者中有作用庚二,略结观根品第三戊二,广释二无我分五:己一,别释法无我及补特伽罗无我分二:庚一:释法无我分二:辛一,破蕴处界三法上有我分三:壬一,破处上法我分二:癸一,牒诤癸二,示答分二:子一,破见的三法分二:丑一,破能见者分二:寅一,破眼是见者寅二,破我或识是见者丑二,破所见的事及见的作用于二,由如是理类推余法观蕴品第四壬二,破蕴上法我分三:癸一,破色蕴有自性分二:予一,破异体因果子二,破因中有果无果及因果相似与不相似癸二,由彼正理类知余法癸三,辩论和讲解时答问者之轨则观界品第五壬三,破界上法我分三:癸一,破空界有自性分三:子一,破空界上的能相所相子二,破有体无体子三,总结癸二,由彼正理类知余法癸三,呵责有无边见观贪贪者品第六辛二,破有我之能立①分三:壬一,破能依杂染分三:癸一,破贪与贪者有自性分二:① 能立:因。
评冯天瑜《明清文化史散论》
评冯天瑜《明清文化史散论》中国文化,历史悠久,渊源流长,是一个内容丰厚、层次多样的独特的文化系统。
中国文化史研究,出现较晚。
近几十年,方产生一批有影响的著作。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侧重学术,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重生活式样,陈友仁《中国上古文化史》重精神文化,杨东蕙《本国文化史大纲》重物质与精神生活,柳诏微的《中国文化史》则偏重史料。
这些奢作自有辟径开业之功,然而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未能尽如人意。
近读冯天瑜著《明清文化史散论》,耳目为之一新。
这部三十多万言的论文集,材料翔实博富,可与前贤方轨(1);文字通畅流达,时有精警华美之辞,更重要的是,这部书把中国文化作为一个整体,从它固有的系统大笔勾勒,反映其中精核,又把明清文化史作为中国文化史系统的一个有时代特色的分系统,详加研究,细以剖析,深究其中规律,并与世界其它文化系统横向比较,探寻本质特征,以期通过各种方法,多种渠道,反映明清文化史的全貌及其内在结构与原动力,试图为今天精神文明的建立与发展,提出史的借鉴与作为规律的张力。
这本书,堪称一部力作,是三十六年来,国内学者写的第一部明清文化史专著,在其理论的深度与内容的详备赅博上,较之我接触的解放前和港台学者所撰文化史著作,也自见功力,尤其是其整休性与系统性,更显示出特色。
文化史,是一门宏观的学问。
《明清文化史散论》在宏观把握中国文化及明清文化方面用力很深。
克罗齐曾说:历史“只有在我们自己胸中才能找到那种熔护,使确凿的东西变成真正的东西,使语义学与哲学携手去产生历史”(2)。
冯天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语义学,高屋建领地观照文化与文化史,显示出理论色彩。
开篇《文化·文化史·明清文化史》,提出文化的定义,为全书体系的构成,奠定了本体论基础,确立了划分和研究文化史的宏观尺度;这个尺度是根据中国文化的特色与文化史研究方法论熔铸而成,具有时向和空间的认识论基础,包括中国文化的延续力和对外接受的复合体两个方面。
哲学入门必备的知识读物
哲学入门必备的知识读物:1、《现代中国思想研究》张汝伦上海人民出版社以思想史的写法,重回现代中国之初的思想语境,通过追其源头,张汝伦老师认为,三大思潮,标着着现代中国知识精英,在面对现代问题之时所进行的最初探索,这三大思潮,虽表面看是舶来品,中国知识精英对它们的理解,却并非外烁,而是内生,融入了传统的因素,进行了本土化的阐释。
正是这些后来已经不太容易辨认的本土和传统因素,构成了中国自身的现代性。
只有理解了这一层面,才能理解今天的中国。
2、《肉身供养》蒋勋现代出版社《肉身供养》:在这部书中,蒋勋与您分享关于文明、艺术、肉身,最美的沉思。
哲学与美学,宗教与美学,传统文化与美学在这里充分地交融。
作者的思路天马行空,博大高妙,而于细微处都是娓娓道来,深入浅出,配以全彩美图,读来更是双重享受。
3、《哲学了没》张智皓中信出版社一周时间,读懂哲学。
囊括哲学5个基本主题,2个重要方法,2500多年的哲学发展历程一览,15位哲学大师的理论思想精华,认识与哲学"擦出火花"的5个分支学科,解读影响生活的11个哲学最热点问题,锻炼哲学思考的的5个工具。
4、《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朱光潜群言出版社《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寄希望于对现代青年能有所启发,书的内容都与现代青年生活密切相关:《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有关青年修养的十二篇文章,信中所说多为青年们所关心的事项,如读书、修身、、社会运动、爱恋、哲理等。
随后的《谈读书》部分则就具体读书的问题展开来谈,如何读书、读哪些书以及碰到各种题材时如:故事、诗歌、悲剧、书评、书牍该注意哪些问题,体现了作者对读书治学的感悟。
5、《哲学是每个人的事》穆蒂莫艾德勒北方文艺出版社《哲学是每个人的事》:这本书是一本人人宜读、人人能解的哲学入门书,它讲述生活中人人遇到而且要随时判断的真、善、美和实施具体行动时感知的自由、平等、公正等。
6、《受益一生的北大哲学课》廖志军南海出版社《受益一生的北大哲学课》汇聚北大知名学者和教授的思想精髓,撷取北大人精彩而富有哲思的言论,来阐明北大人的生命智慧和人生哲理。
中观他空思想要论
22在这里要了解大乘了义中观自性,总示教派差别,认识中观的建立,清除他分别边,首先要了解他部外道的观点是离解脱道,本派佛教主张与解脱道相关联。
外道教派虽然不承认有解脱道,但是在有关善趣增上生法方面,顺世派从“无”见谤果,意在说明障碍法上没有清净善趣道;数论派、裸体派、随行本尊殊胜派、静虑派主张有善趣道。
他们认为,弃罪修善,生为人和欲界天,修四静虑,生于色界,修无色界四定,生于无色界。
关于外道各派主张无解脱道的原因,是所谓“补特伽罗我执”,是不能抛弃执我之心。
所以,外道各派认为无解脱道。
各派都认为,在从无始轮回相续而来的坚固执我心上,我遍一切处,即立“有”。
修其义,我执没有其他对治,所以,不能舍弃我执。
我执又是产生其他一切烦恼之常,了解此生和欲界为苦,色等一切粗法不谛实,欲小知足,修习慈悲和敌我平等性的平等,四根本堕罪等也有见修善行,所以,承认有善趣道。
佛教主要分四大派别,即分别说部、经部、唯识派(瑜伽行派)、中观派。
其中的前两部属于小乘佛教声闻部,后两派属于大乘佛教。
把这些派别区分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是根据小乘藏为究竟佛语和大乘至言藏为究竟佛语分的。
一般所说的小乘和大乘是指小乘教派和大乘教派。
关于补特伽罗归于大乘佛教或大乘佛教观点的问题上,各教派的意见很不一致。
《大乘道意乐加行续》说,“生是大乘”。
《小乘意乐加行续》说:“生为小乘”。
如果任何续中未生前两者,如何读诵经典?如何记忆经义?如何开创教派?补特伽罗非大乘师,补特伽罗亦非小乘师。
有些人虽然属于大乘教派,却入小乘;有些人虽宗小乘教派,却入大乘道。
两者亦有大乘师,也有小乘,又有许多持教派而不入道者,入道之人无教派是根本不可能的。
说一切有部认为,心、心所、色境等十非有生灭等,行、虚空等三无为法及未来诸法从各自位成为实体,主张实有各分。
粗法和常住法没有谛实,从境、根谛生识,谓“现见眼色。
”迦湿弥罗分别说善派认为,一切有为法刹那灭是无常,补特伽罗我除了心所立外,『中观他空思想』要论23没有实体。
龙树的中观学说-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龙树的中观学说-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龙树的中观学说是佛教中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体系。
它由龙树(Nagarjuna)在公元2世纪创立,成为了佛教中观派(Madhyamaka)的核心教义之一。
中观学说强调通过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来研究事物的真实本质和存在方式。
龙树的中观学说在佛教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中观学说的核心观点是“般若空性”(Sunyata),即世间万事万物皆缺乏实性和永恒性。
它主张所有事物都是无常的、相对的、以因缘为起因的,不存在永恒不变的实体。
这一观点颠覆了传统佛教中的实体论,提出了一种观照事物真实性质的新方式。
龙树的中观学说对佛教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批判了形而上学的观点,否定了任何固定的本质和存在方式。
中观学说提出了依照因果关系和相对性来理解世界的方式,强调了人们应当超越二元对立和狭隘观念,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理解万有。
另外,龙树的中观学说也对后世哲学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它为佛教哲学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影响了其他哲学思想体系,如印度哲学和西方哲学。
中观学说的般若空性概念为后来无我学说和现代哲学中的唯识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综上所述,龙树的中观学说是佛教中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体系,它强调通过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来研究事物的真实本质和存在方式。
中观学说的般若空性观念对佛教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对后世哲学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超越二元对立和狭隘观念的方式,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理解世界的万有。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论述:首先,我们将对龙树的中观学说进行概述。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龙树的背景和其在佛教思想中的重要贡献。
我们将探讨他对佛教中观思想的独特解释,并介绍中观学说在佛教思想中的地位。
接着,我们将详细介绍龙树的中观学说。
我们将解析他的中观观点和理论,并探讨他对中观视角的重要贡献。
我们将介绍他的著作和文章,通过具体案例和实例解释他的观点,并分析其哲学思想的深层意义。
中观四百论科判(1-16品)
后八品偈颂中黑色字体部分由玄奘法师依据梵文译出,红色字体部分由法尊法师依据藏文译出。
表2—破乐执品 第二共16页—第2页丙二、断乐倒方便之瑜伽分二 丁一、于所依暇满身离损坏边之理虽见身如怨,然应保护身,具戒久存活,能作大福德。
丁二、于所依暇满身离耽著边之理分二戊一、总思有漏皆苦之自性分三己一、略明身为苦源分二庚一、明身为苦性人苦从身生,安乐由他起,身是众苦器,汝何重此身。
庚二、明身非乐性若人所生乐,不能大于苦,如是极大苦,宁犹思惟小。
世人皆趋乐,乐者实难得,故于此众生,众苦如随逐。
如欲能得苦,乐岂能如欲,汝何重稀者,多者何不畏。
已得安乐身,反成众苦器,重身与重怨,二者实相同。
己二、广说其性身虽久享乐,不能成乐体,谓他胜本性,此定不应理。
胜者为意苦,劣者从身生,即由此二苦,日日坏世间。
乐由分别生,分别随苦转,是故除苦外,更无大力者。
如如时渐进,如是苦渐增,故乐于此身,现见属客性。
己三、思维因果缘三法而摄义苦因缘众多,众病及外事,不见于人类,有尔许乐因。
如乐正增长,现见即回转,不见苦增长,有如是回转。
安乐俱因缘,现见可回转,众苦俱因缘,终无回转者。
汝正死时去,现去及当去,正死说为乐,毕竟不应理。
戊二、别思有漏苦之三相分三己一、思维有漏苦苦诸有情常有,饥渴等逼迫,逼迫说为乐,毕竟不应理。
无能诸大种,和合说名生,相违说为乐,毕竟不应理。
寒冷等对治,非能常时有,正坏说为乐,毕竟不应理。
无劳而享受,地上都非有,说作业为乐,毕竟不应理。
自于此后世,常应防罪恶,有恶趣云乐,毕竟不应理。
己二、思维有漏坏苦诸人于乘等,安乐非恒常,若初无发起,彼后何增长。
如有于金器,呕吐生欢喜,如是于治苦,有妄思为乐。
己三、思惟遍行之苦初起灭已生,苦起亦何乐,故思能仁说,生灭皆是苦。
异生不见苦,云被乐所覆,然能障蔽苦,其乐都非有。
当告异生说,汝苦不离染,如来决定说,痴中最下者。
无常定有损,有损则非乐,故说凡无常,一切皆是苦。
表3—破净执品 第三 共16页—第3页丙三、断净倒方便之瑜伽分三 丁一、略明其体虽经久受用,境无穷尽际,如恶医治病,汝身劳无果。
论阿来长篇小说《尘埃落定》中“二少爷”形象
论阿来长篇小说《尘埃落定》中“二少爷”形象摘要:阿来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是一部具有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现实主义作品,描述建国之前四川阿坝藏民族生活地区土司制度下人们的生活,塑造了一批形象鲜明的人物,其中麦其土司家的二少爷是一个经典的人物形象,经典在他是一个“傻子”,但是他的“傻”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傻,他的“傻”是他的缺陷,也是上天给他超越世俗的印记。
他是活在现实世界里的人,可是他经历的故事很魔幻,就像他的傻是事实,但他的不平凡的能力却很魔幻,他的傻似乎只是掩盖他“天才”灵魂的事实的一件袍子。
关键词:阿来;《尘埃落定》;“二少爷”《尘埃落定》的主人公“我”,就是麦其土司家的二少爷,一个人尽皆知的傻子。
客观上,二少爷的傻是由父亲喝酒后与母亲结合所致,但从他一些惊人的举动上来看,他是一个被上天选中的傻子,他的“傻”是不平凡的表现,他做了聪明人都做不出的一些令人惊叹的事情。
二少爷所处的社会和时代具有特殊性,这也造就了二少爷的特殊性。
同时二少爷的形象具有丰富的内涵,也蕴含多重意义。
一、“二少爷”形象的内涵因为二少爷是个傻子,所以在他具备一些超人的特点时,更会让人刮目相看,甚至会将他的形象纯化、升华。
比如一些关于二少爷的形象特点的言论,“在价值追求中,融合了哲学思辨、超然态度、高尚人文的道德原则”(一)生生不息的野心和欲望通俗地说,男人的欲望来自女人与权力,二少爷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他也拥有一般人所拥有的野心。
权力的争夺在土司家族是必会上演的戏份,但是因为在家人们眼中二少爷是傻的,于是出生在土司家族的兄弟俩因为二少爷是个傻子而暂时得到了珍贵的兄弟情,“哥哥因为我是傻子而爱我,我因为是傻子而爱他”。
(二)卓越不凡的品质和能力无论二少爷真傻还是假傻,“傻”这个词已经是二少爷身上撕不下的标签了,“其实这些傻与不傻只是一种假象而已,傻子只是以傻的形态存在而他真正拥有的却是大智若愚,上善若水的智慧”二、“二少爷”形象形成的原因二少爷出场时年仅十三岁,到最后他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多少岁。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学程设计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学程设计作者:李勇杨钎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20年第11期学程设计理论是以提出课程想要解决的问题或情境开始,激发或引导学习者,通过具体或综合的学科内容,习得个人成长需要和社会、时代发展需要的态度、知识以及技能,达到一定教育目标的课程规划基础理论。
[1]其基本模型如下:那么,整本书阅读学程设计的理论就可建构为:基于课程改革和学情现状等问题,落实“学主教从、以学定教”的理念,以《乡土中国》《红楼梦》等经典著作为内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阅读习惯,建构不同类作品的阅读方法,从而指向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一、为什么要设计《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学程1.落实学习任务群的课程内容。
在2017年版课标(2020年修订,下同)中,学习任务群作为课程内容的载体和语文学习的方式,立体化呈现了学生应具备的语文学科素养,重视育人价值,但对时间序列的规定性较小。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学习任务群1,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规定了总学分和总学时,但没有明确的先后次序和学期、学年段分布。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要求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长篇小说和一部学术著作,但没有规定在哪些时间段完成。
《乡土中国》作为统编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上册第五单元内容,大致呈现了教材时序,但作为一本书,难以按照传统的单元教学模式实施。
而日常语文教学实施需要以课时为单位安排教学内容和落实教学要求,即师生在实际教学中执行的教学时序。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如何保证国家课程计划的规定性,达成整体育人目标,怎样科学合理地建构教学流程和时间序列,这是教学实施者面对的关键问题。
学程设计则将立体序列的学习任务群转化为语文学习过程所需要明晰的、线性的时间序列[2],是解决高中语文课程时序缺失,突破语文教材单元设置局限的有效途径。
在教材中,《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设有“要有阅读的‘预期’”“先‘粗’后‘细’,逐步推进”“抓住核心概念,找出概念间的联系”“关注作者研究的思路”“反复阅读,积极思考”等5方面的“阅读指导”策略和“抓住核心概念,理解作者观点”“分析整体框架,把握知识体系”“关注‘问题’,学以致用”“拓展阅读,知人论世”等4个任务,但都比较籠统且局限于书本,不宜实施教学,需要借助学程设计细化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策略和评价方式,促使学生针对情境问题研究材料、辨析观点、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撰写文章,全面综合发展。
中观方法论之引解
关于第二节因明与中观的引解为革新以往含有普遍成见——俱生法执的世俗认识,掌握中观的方法论,需要对中道真理的方法论——中观与中论的论理、佛教尤其法相唯识学采用的因明论理法、以及西洋三段论法的形式逻辑论理方式能清晰的拣择、判别,依导师著作和有关论著,引摘理解如下。
请师兄们指正。
一、因明成立于西元之初的印度论理学,也称正理学,由总凡十六句五分论法,经法相唯识学世亲及弟子陈那加以改善,成为三支论法,主要是以理由——因支来证明宗义,取因支特别重要义,赋予概念名词——因明。
(一)正理學派的論理方法:A.十六句義:1、导师:《印度佛教思想史》,尼夜耶派的《正理經》,明十六諦(或作十六句義)。
1) 量,立現量,比量,譬喻量,聲量(教量)。
量是正確的知識,可作為知識的準量。
正確的知識,依此四量而得,所以『方便心論』說知四量名「知因」。
2 ) 所量,是所知的對象。
3 ) 疑。
4) 用:對所知見的事理,不能確定[疑];所以有求解決的作用。
5) 宗──悉檀,是立者所主張的,有遍所許宗,先稟承宗,傍準義宗,不顧論宗──四宗。
6) 喻,是舉例。
7) 支分,就是比量的五支:宗,因,喻,合,結(決定)。
8) 思擇。
9) 決,義理決定。
以上,是論證的重要事項。
以下,是實際論辯,論證的謬誤或失敗。
10) 論議,彼此互相論議。
11) 紛議。
12) 壞義。
13) 似因。
14) 難難。
15) 諍論。
16) 墮負,論議失敗。
從十六句義,可見與未來因明的關係。
B. 五分論法:見《如實論》(真諦譯)卷1五分者,一、立義言。
二、因言。
三、譬如言。
四、合譬言。
五、決定言。
譬如有人言:聲無常是第一分。
何以故?「依因生故」,是第二分。
「若有物,依因生,是物無常;譬如瓦器,依因生,故無常」,是第三分。
「聲亦如是」,是第四分。
是故「聲無常」,是第五分。
又,見《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註解》(明,宗泐、如玘同註)卷3五分論者。
一、宗。
二、因。
三、喻。
四、合。
五、結。
古印度中观九种论著
古印度中观论著九种·序言哈尔哇·嘉木样洛周仁波切序在佛教中,中观是一个很重要的法门,可以认为中观就是显教的精髓。
显教有两大内容——方便与智慧,中观讲的就是智慧。
藏传佛教格鲁派最重视的五大明论,其中最主要的一科就是中观,学习俱舍与因明都是为了学习中观。
先学因明,是因为因明是学般若的眼目;后学中观,是因为中观是学修般若的果实。
学中观的目的是要见道,是要得到清净的中观正见。
中观讲的是事物的根本规律,掌握了这个规律,可以证悟空性,可以做到“无所住而生其心”,可以断除烦恼的根本。
现在有些人有个误会,以为只有藏传佛教才讲中观,而汉地不重视中观。
其实不然,在隋、唐以前,汉地有许多高僧大德翻译和研修中观学派,留下了许多很好的译著,无论是传承还是内容,都与西藏没有区别。
在汉传佛教里,中观的传承,是由龙树菩萨而青目,青目而慧文,慧文而慧思,慧思而智者大师,并由智者大师结合龙树菩萨的直接加持“短传”,而开创了天台性空宗。
这些大德,对中观法门,对中观正见,都进行了很好的阐释与教授。
此外还有很多大德,如唐朝的清凉国师,也对汉地中观的弘传起了很大的作用。
而在藏传佛教宗喀巴大师的法脉中,清净的中观正见,也是由龙树菩萨、月称论师传承而来的,在宗大师身上,也同样有龙树菩萨的直接加持“短传”。
由此可见,中观学在汉地过去曾经是非常受重视的,只是后来逐渐地被淡忘了,今天则更难以寻见了,所以任杰老师此次翻译这些中观论著具有非常特别的意义和价值。
现在还有一种看法,有些人似乎以为密宗的特别之处就在于不需要任何的基础,一修就能即身成佛。
这也不对,其实密乘的基础就在于显教,特别是在于中观。
我们之所以认为中观那么重要,一个很主要的原因,也就在于它是学、修密乘的基础,只有得到了菩提心和中观正见,才能真正进入密乘。
在藏地,五大明论中,般若学得比较广,一般要学五到六年,而中观一般只需学两年。
这并不是说中观比般若要简单得多,而是因为般若学是中观的基础,中观正见是学般若的果实。
超于逻辑,越于言思——根敦群培绝对真理的超越性
‘ 有无 ’两 极之 间摇 摆不 定 。所 以 ,如果 按 照 ‘ 大 智者’们所信奉的 ‘ 三段式 ’逻辑 ,即把意识分成 几 个层 次的话 ,不要 说证悟 空性之究 竟 ,就连 常规 意义上的菩萨之理 ,也不会得知 。 ”[ 2 】 卯“ 空性之 辑 ”也是常规真理范畴体系中的特有概念之一 ,绝 究竟”属于绝对世界 , “ 常规意义上 的菩萨之理” 对真理范畴体系中无此概念 。在根敦群培的真理观 属于常规世 界 。 “ 三 段式逻辑 ” 由于建立 在实 执心 中 ,常 规真理 和绝对 真理 之间有一 条不可逾 越 的鸿 的基础 之上 ,这个局 限性 的存在使得 它 自然不 能通 沟 ,绝对真理处于超然的王者地位 ,绝对真理绝对 达属 于绝对 世 界 的 “ 空 性之 究竟 ” ,甚 至 于连 属 于 超 越 常规真 理 , 自然 ,绝对 真理也 就绝对 超越 常规 常规世界 的 “ 菩 萨之理 ”也不 能通达 。
真理 的特有概念 “ 三段式 逻辑 ” 。 在根敦群培 的心 目中 ,佛教 中观应 成派 ,是 最 高 的宗派形式 ,它 的观点应该说最接近 “ 真如 ” 、 “ 实相” 、 “ 中道”等佛教最高真理 , “ 不维护任何 主张”是 中观应成派 的最大特征 ,用 “ 三段式逻 辑 ”去攻击 中观应成派 的主张 ,结果 必然失 败 。原 因就在 于常规 真理 无论 如何 也 无 法超 越绝 对 真理 , “ 三段式逻辑 ”的威力仅 在常规世 界 才能显 现 出来 , 绝 对世界 中根本就没 有 “ 三段 式逻辑 ” 的位 置 。但 是 ,常规 世 界 的人 们 已经 习 惯 于使 用 “ 三 段 式 逻 辑 ” 了。 “ 三段 式逻辑 ”的广泛 使用 给人们 造成 一 个 错觉 ,好像 “ 三段式 逻辑 ”无 所不 能 ,人 们企 图 用 “ 三段式逻辑”来归纳概括现存世界的一切 。他 说: “ 实际上, ‘ 有火便有烟’的逻辑 ,是一种欲 把存在的实相——即完美无缺,尽善尽美的各种现 象 ,包括五颜 六色 的现象世界 ,以及 善恶 苦乐 的情 感 世界 ,统 统归纳到 自己针 眼般大小 的思 想 中的企 图。逻辑企图包打天下,但是 ,逻辑 自身的局限性 使得它丝毫不能染指绝对世界。逻辑不仅不能进人 绝对 世 界 ,有 时 连 常规 世界 的道 理 也 不 能 概括 。 ” 根敦 群 培说 : “ 总 之 ,世 俗 的 常 规 思想 ,总是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