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旱造林技术分析

合集下载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分析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分析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分析摘要:我国的林业进展对各个行业的生产活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确保林业工程能够高效地进行,深入研究抗旱造林技术的实际应用,从而尽可能地提高林区树木的存活率和覆盖率,确保林业工程在实施过程中能够获得良好的经济回报。

关键词:抗旱造林;林业工程;容器苗种植技术;覆膜造林种植技术引言我国对荒漠化的治理越来越加重视,加大了对林业工程的资金投入,并更加关心林业工程的实施效果。

由于干旱是导致植被大面积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加强对林业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抗旱性研究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为了推动林业工程的持续进步并增加我国的整体绿化面积,在采用抗旱造林技术时确保幼苗的存活率。

同时,采用容器苗种植技术和覆膜造林种植技术可以增加林区地面的水分,确保幼苗在成长过程中能够获得足够的水分和营养,从而提高林业工程的实施效果,并增加我国各地区的绿化面积。

1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概述在林业工程的抗旱造林工作中,蓄水保湿技术、高效集水技术和蓄水保墒技术是提升水分含量的核心技术。

这些保墒技术主要包括土壤保墒和地表覆盖保墒两大类。

土壤保墒有物理保墒法、化学保墒法等几种。

第一种策略是优化土壤的构造并提高其保水性能。

后一种则主要是通过灌水或施肥来调节土壤含水量。

经常在松软的土壤中,在树洞内施加绿色肥料、有机肥料和土壤改良剂。

这种方法虽然也能使土壤保持一定湿度,但效果并不理想。

在土壤水分含量相对较高的植树区域,为了更好地维护土壤的水分平衡,建议将土壤表层进行覆盖,这将有助于有效避免土壤水分因蒸发而遭受损失。

后两种措施主要是通过蓄水保墒来达到目的。

具体的操作步骤包括:在幼树培育完成后,将其修整成近似漏斗的形状,然后在土壤下铺设塑料薄膜,并在其上喷洒聚丙烯酸等化学试剂,这样可以有效地增加土壤的水分含量。

2林业工程抗旱造林工程存在的问题2.1水资源缺乏自然环境对林业工程的建设产生了直接且关键的影响。

在生态环境中,森林资源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人类生活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

试析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及节水保水技术

试析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及节水保水技术

试析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及节水保水技术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指降水量较少、蒸发量较大的地区,这种地区的气候条件对植被的生长和生存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为了改善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提高土地的资源利用效率,抗旱造林和节水保水技术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手段。

本文将就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及节水保水技术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抗旱造林技术1. 种苗选择选用适应性强、生长快、耐旱抗寒的树种进行造林是抗旱造林的基本要求。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适合进行抗旱造林的树种有松树、柏树、油松、樟子松等。

这些树种具有较强的耐旱抗寒能力,适应性强,生长速度较快,可以为当地的生态环境改善和土地的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

2. 土壤改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壤通常比较贫瘠,缺乏养分和有机质,这对于树木的生长和发育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在抗旱造林过程中,需要对土壤进行改良,增加土壤的养分和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常用的土壤改良方法包括施入有机肥、石灰、磷肥等,以及通过耕作和覆盖等措施改善土壤结构。

3. 水源供给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进行抗旱造林时,保证树木的充足水源供给是非常重要的。

需要建立起合理的灌溉系统,保证树木在生长期间能够得到充足的水源供给。

科学合理地运用雨水和地下水资源也是一种重要的补充水源供给的方式。

4. 技术指导在抗旱造林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制定合理的抗旱造林方案,并确保科学合理地实施。

对于树木的管理和护理也需要专业的技术指导,包括树木修剪、病虫害防治、生长调控等方面的技术支持。

二、节水保水技术1. 土壤保水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进行抗旱造林时,保持土壤的湿润状态是非常重要的。

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增加土壤的保水能力,包括覆盖、植被覆盖、遮阳等措施,以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和流失,保持土壤的湿润状态。

3.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改善土壤的肥力和保水性,减少土壤水分的流失。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进行抗旱造林时,可以通过施入有机肥、磷肥、钾肥等,来改善土壤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分析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分析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分析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增加,干旱逐渐成为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的利用,能够有效地保护水土资源,维护环境生态平衡,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文将从抗旱造林技术的意义、方法、实现过程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抗旱造林技术意义1、保持生态地貌平衡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能够有效地保护水土资源,预防干旱引发的水土流失、沙漠化等问题,维护生态地貌平衡。

干旱造成植被枯萎、土地裸露、地面裂缝等现象,加重了环境资源的破坏,形成了生态环境恶性循环。

2、提高资源利用率抗旱造林技术的利用,可以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抗旱造林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耐旱植物或技术,如种树选用深根植物、开展水分保护机制等,能够节约水资源、提高植物的抗旱能力,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3、构建生态工程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能够为城市植被运营、农田水利、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提供更多技术支持选项。

由于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可以控制水分损失,保护土壤水分,减少水分蒸发,减轻大气环境污染,从而构建一个完备的生态工程体系。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的方法,包括造林区域的确定、种植物的选择、土壤改良等方面。

1、造林区域的确定首先,要选取适宜的地域、气候和土壤条件,确定符合抗旱造林条件的造林区域。

在选择具有不良地质特征的区域时,也需要考虑到周边的水资源,如河流、湖泊等。

这样,才能实现水光环境建设的一体化、生态修复和环保。

2、种植物的选择如何选择适合抗旱造林的植物,是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的重要问题。

一般来说,选择深根、耐干燥、高服务价值的树种,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八角、龙柏、夹竹桃、芒、茶树等,是比较适合抗旱造林的品种。

3、土壤改良因为干燥的土壤不能养活植物生存,为提高水分的保留、储存和利用能力,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需要对土地进行改良。

通过对土壤进行施肥、混入适量的有机肥料、加入小石子减轻土壤重量,能够增加土地呼吸,从而促进植物生长。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浅析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浅析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浅析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旱灾已经成为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和木材资源供应的重要因素。

在林业工程建设过程中,抗旱造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的相关内容,从树种选择、水源管理、土壤改良等方面进行浅析。

一、树种选择树种选择是抗旱造林技术中最为关键的一环。

在选择树种时,需要考虑其耐旱性、适应性以及经济价值等因素。

在干旱地区,应当选择具有较强抗旱能力的树种,例如柽柳、沙柳、刺槐等。

这些树种具有较强的抗旱适应能力和快速生长能力,能够在干燥的环境中生存并发育,是抗旱造林的理想选择。

也可以选择一些经济价值较高的树种,如松树、柏树等,在其成熟后可供木材资源的采集和加工利用,提高造林的经济效益。

二、水源管理水源管理是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中的关键环节。

在干旱地区,林地的水资源较为匮乏,因此需要合理利用水资源进行林业工程的建设和管理。

可以通过建造水池、水窖等设施储备雨水,以应对旱季水源短缺的情况。

可以采用雨水收集和蓄水技术,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浇灌树木,提供其生长所需的水分。

还可以进行灌溉工程,通过灌溉系统向林地供水,确保树木生长所需的水分。

通过合理利用水资源,可以有效提高林地的水分利用率,保障抗旱造林工程的顺利实施。

三、土壤改良在抗旱造林技术中,土壤的改良对于树木的生长至关重要。

由于干旱地区的土壤多为砂壤土、砾石土等贫瘠土壤,其水分保持能力和肥力较低,难以满足树木的生长需求。

需要通过土壤改良技术来改善土壤的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

可以采用有机肥、无机肥、腐殖土等方式来改良土壤肥力,提高其对植物的营养供给能力。

可以添加吸水保湿剂、多肽物质等来改善土壤的保水能力,增加土壤的含水量,提高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

通过土壤改良技术,可以提升林地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为树木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四、抗旱管理在抗旱造林过程中,抗旱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抗旱管理包括灌溉、遮荫、修剪等一系列管理措施,旨在提高树木的抗旱能力和生长环境的质量。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浅析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浅析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浅析林业工程中的造林技术是指为了实现多种目标而进行的人工造林活动。

其中,抗旱造林技术是指在干旱条件下,通过科学合理的技术手段,提高树木的抗旱能力,从而实现良好的造林效果。

本文将围绕抗旱造林技术进行浅析。

一、选用适合干旱环境树种干旱环境下,树木需耐干旱能力强,生长快,效益好。

因此,选用适合干旱环境的树种非常重要。

常见的适合干旱环境的树种有沙漠刺槐、黄杨、云杉等。

采用合适的树种,可以保证树木在干旱条件下生长的健康稳定,增加了树木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

二、防护措施在进行抗旱造林时,为树木提供充足的水源是至关重要的。

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采用灌溉水源、降雨水源、堤坝蓄水等不同手段来为树木提供充足的水源。

针对特殊环境,我们也可以制定一些相应的防护措施,如搭建防风围栏、设置遮荫棚等,为树木提供适宜的条件,从而提高其抗旱能力。

三、科学管理良好的科学管理可以有效提高树木的生长质量,增强树木的抗旱能力。

在抗旱造林中,我们可以采用合理的修枝、施肥等措施,进一步增强树木的抗旱能力。

此外,应该定期对林分进行巡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树木生长过缓、虫害、病害等问题,从源头上保证干旱情况下的树木生长质量。

四、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技术调整在抗旱造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环境和气候条件等因素,进行合理的技术调整。

如根据当地石质土壤等情况,采用不同的水源稳定方案;结合当地气候变化,合理增加日光周期,提高树木的光合作用效率,提高其干旱生存能力等等。

因此,合理的技术调整可以更好地发挥抗旱造林技术的效益。

综上所述,抗旱造林技术是林业工程中的一项重要技术。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选用适合干旱环境的树种、采取合适的防护措施、科学进行林分管理和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技术调整等,才能更好地实现抗旱造林效益的发挥。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探讨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探讨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探讨林业工程是利用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来规划、建设和管理林木资源的一门学科,其目的是提高森林资源的产量和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而抗旱造林就是在干旱条件下进行林业工程建设的一种特殊技术,其目的是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提高林木对干旱的抵抗能力,保障木材的产量和质量,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本文将就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进行探讨。

一、优选树种抗旱造林的第一步是选择抗旱性强的树种。

干旱地区树种的选择要考虑其耐旱能力、适应性和生长速度。

在内蒙古地区,适宜的树种有沙柳、胡杨、胡桃楸等。

这些树种具有深根系、较强的抗旱能力和较快的生长速度,能够适应干旱环境的生长条件。

二、改良土壤在干旱地区进行造林工程时,土壤的改良至关重要。

通过合理施加有机肥、磷肥、钾肥等肥料,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和肥力,增加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提高植物的抗旱能力。

还可以采取保护地表、植被覆盖等措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湿润。

三、合理设计林地布局在抗旱造林工程中,合理的林地布局可以有效利用水资源,降低林木对水资源的需求。

合理的布局可以根据地形地貌、水资源分布等情况,将林地分成不同的区域,从而实现合理的水资源配置。

通过优化林地布局,可以减少水资源的蒸发损失,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

四、科学施肥浇水在抗旱造林工程中,科学的施肥浇水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合理的施肥浇水,可以提高林木的抗旱能力,增加生长速度,提高产量和质量。

在干旱地区可以采取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适时、适量地给林木施肥,以补充营养,增强林木的抗旱能力。

五、合理选择种植时间在干旱地区进行造林工程时,选择合适的种植时间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常在春季或秋季进行种植,此时气候温和,降雨较多,有利于树苗生长。

而在夏季高温干旱时期,不宜进行大面积的树木种植,以免造成大量树苗的枯死。

六、加强管理保护在干旱地区进行抗旱造林工程时,加强对林木的管理和保护也是至关重要的。

定期除草、整枝整理、采取覆盖物等方法,保持地表植被覆盖,保持土壤湿润。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浅析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浅析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浅析林业工程是指在林木生长的环境中,利用各种工程手段和技术手段,推动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保持森林生态平衡,提高林木的生长速度和质量。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林业工程中抗旱造林技术的研究和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进行浅析,从技术原理、实施方法和效果评估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技术原理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的核心原理是通过科学的林木选育和土壤改良技术,提高树木对干旱的抵抗力,从而在干旱地区建立起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

在技术原理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林木选育:通过选育对干旱具有一定抵抗能力的树种,或者进行杂交育种,培育出适应干旱环境的新品种。

2. 土壤改良:在干旱地区种植林木,需要对土壤进行改良,包括增加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改善土壤的排水性能,提高土壤的肥力等。

3. 灌溉技术:在干旱地区,利用科学的灌溉技术,为林木提供必要的水分,促进其正常生长。

4. 植被恢复:采用合理的密度和植被种类,通过人工造林或自然恢复的方式,建立符合生态环境要求的森林植被。

二、实施方法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的实施方法包括选址、种植、养护和管理等多个环节,需要系统地进行规划和实施。

1. 选址: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状况和地形地貌等因素,选择适宜的地块进行造林,确保后续树木生长的条件。

2. 种植:根据所选的树种和造林地点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种植方式,包括直播、定植或育苗移植等。

3. 养护:对初期树木进行适当的养护,包括浇水、施肥、防治病虫害等,确保树木的生长顺利进行。

4. 管理:根据树木的生长情况,进行相应的管理措施,包括修剪、疏伐、防火等,保持森林的健康生长。

三、效果评估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的效果评估是实践中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科学的评估方法,才能及时调整和改进技术手段,提升造林效果。

1. 林地覆盖率:以森林覆盖率为指标,评估造林效果,检测造林地区的植被覆盖情况,分析森林生长的趋势和规律。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浅析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浅析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浅析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加剧,干旱已经成为世界各地极其常见的天气现象之一。

在林业生产中,干旱已经成为一个极大的挑战,无论是种植造林还是林木管理,都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应对干旱。

本文将从林业工程的角度出发,浅析抗旱造林的技术。

一、水文学预测法水文学预测法是一种利用统计学和计算机模型来进行水文预测的方法。

对于抗旱造林,水文学预测法主要是通过对周边地区降雨量、气温、蒸发量等气象因素的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来预测未来的降雨情况。

这样可以在投资建设或者管理林木时,结合预测的数据来制定合理的计划,从而避免因极端干旱导致的林木死亡或者生长受到影响。

二、改进灌溉方法目前灌溉方法中最常见的一种就是滴灌法和喷洒灌溉法。

但是,这些方法在实际操作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滴灌管道容易堵塞,喷灌后地面容易产生浅层流失等。

因此,需要通过改进灌溉方法来提高灌溉效率。

比如,可以采用新型的滴灌管道材料以及更先进的灌溉控制系统,从而确保灌溉水分达到更精确的数量,避免过量浪费。

三、绿化带建设绿化带建设是一种抵御干旱的常用方法。

通过在沙漠化地区建设合理的绿化带,可以减缓土地水分蒸发率,从而达到抗旱的效果。

而绿化带建设也需要考虑土地的适宜性、植物的繁殖能力以及栽培技术等因素,结合实际情况,适度的调整绿化带的布局和栽植密度,以达到最佳效果。

四、选用适种植物在抗旱造林中,选用适种植物是十分重要的,不同类型的树种对干旱的耐受能力不同。

因此,在进行造林前,需要通过调研、调查等外界收集信息,选择能够适应当地干旱情况的植物。

比如,有些常绿树种有更强的抗旱能力,如油茶、榛树等,而有些耐旱野草则可以作为中旱绿化的首选植物。

五、土地改良技术在现实环境中,一些干旱地区的土地质量可能不是很好。

因此,通过改良保持土壤水分的能力,也是一种抗旱造林的有效方法。

其中,深翻、施肥、覆盖等手段可以增加土壤的保持水分的能力,从而使得树木更容易生长。

还可以通过建设排水系统来避免土壤过多水分堆积,从而保证土壤质量。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分析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分析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分析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工程措施,以提高林木对抗旱的能力,增加林地的抗旱能力。

下面对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进行分析:一、选择适合的树种选择适应干旱环境的树种是抗旱造林的关键。

树种的选择应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以及水资源状况来确定,常见的干旱适应性强的树种有柏树、杨树、刺槐等。

还可以通过培育育种适应干旱的新品种,提高树种的抗旱能力。

二、处理土壤干旱地区土壤的水分含量较低,土壤中的营养物质也相对较少,因此需要对土壤进行处理。

可以通过改进土壤结构、增加有机质含量、调整土壤水分状况等方法,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和养分供应能力,增加树木的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能力。

三、合理规划造林设计在干旱地区进行抗旱造林时,需要做到合理规划造林设计。

根据土地的坡度、坡向、风向等情况,合理设置防风林带和雨水集水设施,控制水土流失,提高树木的抗旱能力。

还需要合理控制林分的密度和林龄,以保证树木的充分生长发育。

四、科学管理抗旱造林抗旱造林过程中需要科学管理,包括及时浇水、施肥、修剪等。

及时浇水可以增加土壤湿度,提供充足的水分供应;合理施肥可以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增加树木的养分吸收能力;修剪可以促进树冠生长,提高树木的光合作用效率。

五、合理利用水资源在干旱地区进行抗旱造林时,需要合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

可以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微喷灌等,减少水分的浪费;可以利用雨水集水设施,将雨水集中利用,增加树木的水分供应。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是通过一系列的综合措施,以提高林木的抗旱能力和增加林地的抗旱能力,实现在干旱地区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林业。

通过选择适合的树种、处理土壤、合理规划造林设计、科学管理抗旱造林以及合理利用水资源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抗旱造林的效果。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浅析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浅析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浅析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措施,在旱地条件下进行林木种植及管理,以提高林木的生存率和生长速度,从而增加林地的抗旱能力和经济效益。

抗旱造林技术的关键在于有效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在旱地条件下创造良好的水分环境,为树木的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林木树种选择:选择具有抗旱性强的树种进行造林,如杨树、油松、柏树等。

这些树种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生命力,在水分紧缺的条件下能够较好地存活和生长。

2. 土壤改良:通过改良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和肥力,为树木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

常用的土壤改良方法包括增加有机质、施加有机肥料、改良土壤结构等。

3. 水源供给:建立有效的水源供给系统,以确保树木在根系生长初期获得充足的水分。

常用的水源供给方式包括建设灌溉系统、挖设水窖、种植沙坝等。

4. 植树技术:采用适当的植树技术,提高树木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

常用的植树技术包括垂直穿刺植树法、盆栽法、移栽法等。

5. 强化管理:加强对造林地的管理和保护,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树木的健康生长。

包括定期浇水、追施肥料、修剪树冠、病虫害防治等。

通过采用上述抗旱造林技术,可以在旱地条件下建立起一片绿色的森林,提高林地的抗旱能力和经济效益。

抗旱造林不仅可以改善旱地环境,防止水土流失,还可以增加森林资源,提供木材、果实等经济产品,促进生态平衡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抗旱造林技术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难点。

旱地条件下的水资源有限,如何合理利用和分配水资源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不同地区的旱地条件和树种适应性存在差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造林技术。

也需要注意树木生长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和森林火灾等问题。

抗旱造林技术在林业工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可以有效提高旱地的抗旱能力和经济效益。

需要科学合理地选择和应用相应的技术方法,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抗旱造林技术研究

抗旱造林技术研究

抗旱造林技术研究1抗旱造林技术措施1.1集水技术。

对干旱半干旱地区苗木成活率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是“水”,我们可以通过修筑蓄水池以及拦塘坝的方式将自然降雨集中在一起,从而为抗旱林木的早期生长提供水源。

集水整地系统主要由微集水区构成,比如产生径流的积水面或者渗蓄径流的植树穴。

结合实际地形情况,以林木为目标在整个林地形成不同的集水区和栽植区,从而构成一个完善的集水、蓄水系统。

如果在树木栽植区的自然降水无法满足林木的自然发育需要,在不同的时期内土壤水分缺乏,那么我们就能够通过集水技术来对水流量进行调整,从而对土壤进行补水,确保水分供需的平衡。

1.2栽植管理。

一方面是不同季节栽植的管理,春季栽植时通常在土壤解冻到20cm左右时进行。

嫩江地区一般春季造林时间为5月中上旬为宜,可以选择先植阳坡,再植阴坡的方式;按照先植小苗,后植大苗的原则,在土壤水分被大量蒸发之前,确保苗木均已被栽植入土;在雨季进行栽植通常可以选择透雨之后的连阴天或者是下雨之前进行栽植。

抗旱造林工作人员必须要了解当地天气的变化,多关注近期天气预报,从而把握好栽植的有利时机,这也是雨季栽植成功的重点;秋季栽植应该选择落叶之后,土冻之前的时间段,这一阶段气温开始降低,水分蒸发量明显的下降,有助于苗木根系吸收水分,来年春天还能够直接吸收冻土解冻水,让生根更快的萌芽和生长。

另一方面是苗木管理工作。

做好苗木运输管理,做到随起随运随栽,若遇无法第一时间进行栽植的情况应该做好假植,运输时间尽可能控制在早晚间;对于部分生命力较强的阔叶树种,可以采取截杆截根的方式,降低茎干的水分消耗;此外还应做好苗木分级管理以及灌溉管理等工作。

2抗旱配套技术措施2.1DJS造林技术。

DJS造林技术的主要是结合该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以及抗旱造林树种的基本特征,同时利用聚乙烯塑料不透水的特征,研制出装有营养土和水配比的混浆植苗袋,把林木植入袋中的一种新技术。

首先在塑料袋中下方均匀打通4个直径4mm小眼,已利根系扎出。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浅析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浅析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浅析一、引言林业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部门之一,对于维护生态平衡、防治水土流失等具有重要作用。

在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情况下,林业面临着严峻的抗旱挑战。

研究和应用抗旱造林技术成为当前林业工程中的重要课题。

二、抗旱造林技术概述抗旱造林技术是指通过科学合理的人工干预手段,建立具有较强抗旱能力的林木群落,提高林木的幸存率和抵抗逆境能力。

抗旱造林技术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如选择适合抗旱的树种、合理配置和优化林分结构、改良土壤、合理管理森林等。

三、选择适合抗旱的树种抗旱造林的首要问题是选择适合干旱环境的树种。

通常情况下,抗旱树种具有较强的抗旱适应性、耐贫瘠土壤能力以及强大的生长力。

在选择树种时,应考虑其耐旱性、耐寒性、生长速度等因素,并结合地理环境、土壤条件等综合考虑。

常见的抗旱树种有刺槐、沙柳、胡桃等。

四、合理配置和优化林分结构抗旱造林中,合理配置和优化林分结构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选择不同生命习性和生态功能的树种进行混交,可以减轻单一树种抗旱能力不足的问题,增加林分的适应能力。

构建丰富的林下植被也有助于调节水分和气候,提高林分的抗旱能力。

五、改良土壤改良土壤是提高林木抗旱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改良土壤方法有:增施有机肥料、调节土壤pH值、加深犁层、改善土壤结构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提高土壤保水和保肥能力,减少土壤蒸发和水分流失,为林木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

六、合理管理森林合理管理森林对于提高林木的抗旱能力至关重要。

合理管理包括合理选择砍伐时间、保持适度的森林覆盖度、加强抚育管理、防治病虫害等。

通过合理管理,可以降低森林的消耗水分,提高林木的生长速度和适应能力。

七、结论抗旱造林技术是应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有效手段,对于维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林业需求,选择合适的抗旱树种、优化林分结构、改良土壤、合理管理森林等手段来提高林木的抗旱能力。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分析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分析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分析【摘要】林业工程中的抗旱造林技术对于解决林木生长过程中的干旱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抗旱造林技术的重要性,分析了目前该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随后重点探讨了抗旱造林技术的关键技术,包括选用适合干旱环境的树种和改良土壤水分调控技术等。

最后列举了一些抗旱造林技术成功应用的案例,并总结了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的发展前景和实际应用价值。

通过本文的分析和讨论,可以清晰了解到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的重要性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分析、重要性、现状、发展趋势、关键技术、应用案例、发展前景、实际应用价值1. 引言1.1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分析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分析是当前林业领域的重要议题之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降雨不稳定性增加,抗旱造林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变得尤为关键。

抗旱造林技术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提高林业生产效益、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土壤水资源等方面,更能够有效应对干旱和水资源匮乏等林业灾害带来的危害。

通过对抗旱造林技术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可以有效提高林业工程的抗旱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抗旱造林技术的重要性、现状分析、发展趋势、关键技术和应用案例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以期为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将对林业领域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将促进林业工程技术的实际应用和推广。

2. 正文2.1 抗旱造林技术的重要性抗旱造林技术的重要性是林业工程中的关键问题之一。

随着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的加剧,干旱频发的情况也越来越严重。

采取有效的抗旱造林技术,是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手段。

抗旱造林技术可以增加森林的抗干旱能力。

通过选择适应性强的树种,合理配置种植密度和间距,采取科学的灌溉和土壤改良措施,可以提高森林的抗旱能力,降低因干旱造成的损失。

抗旱造林技术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浅析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浅析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浅析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干旱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面临的最大环境挑战之一。

干旱对于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开展抗旱造林技术研究和实践,对于提高森林资源的抗旱能力,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抗旱造林技术的原理,适用范围,关键技术和前景展望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抗旱造林技术的原理抗旱造林技术是利用各种措施,提高造林地区植被的适应干旱的能力,有效缓解水分不足对于树木生长的影响。

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选择抗旱树种。

合理选择抗旱树种是抗旱造林技术的基础。

抗旱树种具有较强的耐旱能力和对干旱环境的适应能力,可以在较少水分的条件下生存和生长。

2. 采取适当的栽培方式。

在造林过程中,采用适当的栽培方式,如合理施肥、保水保墒、合理密植等,可以提高植物对干旱的抵抗能力,从而增加树木的存活率和保证造林成活率。

3. 优化林分结构。

通过林分结构的优化,可以使林木间的竞争和协作关系更加协调,减少植被间的水分竞争,提高整个林分对水分的利用效率。

4. 合理配置水源。

在干旱地区进行造林时,必须合理配置水源,建立高效的水源管理系统,通过节水灌溉和水土保持等措施,合理分配和利用水资源。

抗旱造林技术适用于干旱地区的森林恢复、生态修复、四旧森林整治等项目。

尤其在我国北方干旱地区,如西北地区和内蒙古地区等,在进行森林资源的恢复和修复时,抗旱造林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抗旱造林技术还适用于沙漠化地区、山地裸露地、矿区生态修复等领域。

这些地区由于水分和土壤条件的限制,对于植被的恢复和生长存在很大的挑战,而抗旱造林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植物对干旱环境的适应能力,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 抗旱树种的选育和繁殖技术。

通过选育和繁殖适应干旱的树种,提高植物的适应能力和抗旱性。

2. 植被覆盖技术。

通过种植草本植物或灌木等,形成覆盖层,减少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水分。

3. 水源配置与灌溉技术。

探究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

探究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

探究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是指在干旱条件下,为了促进树木生长和提高造林的成活率而采用的一系列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

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凸显,干旱对林业生产的影响也日益严重,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抗旱造林成为了当前林业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围绕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展开探究,探讨其技术原理、应用效果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技术原理1.1 土壤改良土壤改良是抗旱造林的关键环节之一。

在干旱地区,通常土壤的贫瘠和干燥是导致造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采取有效的土壤改良措施对于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增加土壤透水性和保水性具有重要意义。

通常可以通过施用有机肥、石膏、腐植酸等物质来改良土壤,提高土壤的保水和肥力,为树木的生长创造更好的生长环境。

1.2 种植树种选择在进行抗旱造林时,选择适应干旱环境生长的树种是至关重要的。

通常在进行抗旱造林时,选择树种的抗旱能力、耐旱性、生长速度等因素都需要考虑在内。

在黄土高原等干旱地区,适宜选择柏树、松树等抗旱树种进行造林,以提高树木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

1.3 护林措施在抗旱造林过程中,加强护林措施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加强护林措施可以减少水土流失,保护水源,减少水分的蒸发等,为树木的生长提供更好的环境条件。

加强护林措施也可以减少外界干扰,提高树木的成活率。

二、应用效果2.1 提高了林木的成活率采用了抗旱造林技术后,林木的成活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通过土壤改良、树种选择和加强护林措施等一系列技术手段,可以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选择适应干旱条件的树种,加强护林措施等,有效地提高了林木的成活率,保障了造林工程的顺利进行。

采用了抗旱造林技术后,对于提高造林的效益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提高林木的成活率,缩短了造林的周期,减少了重新造林的次数,降低了造林的成本,提高了造林的经济效益。

2.3 保护了生态环境抗旱造林技术的应用也对保护生态环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通过加强土壤改良、选择抗旱树种等措施,提高了土壤和树木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了水土流失,保护了水源,改善了生态环境。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分析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分析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分析林业工程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来进行林木的种植、培育和管理的一门学科。

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干旱和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严重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林业工程中应用抗旱造林技术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分析林业工程中的抗旱造林技术,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一、选择适应性强的树种在林业工程中,选择适应性强的树种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干旱对水分的需求较大,因此选择抗旱性强的树种是至关重要的。

一般来说,柳树、松树、柏树、桦树、槲树等树种都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可以在干旱条件下生长良好。

一些其他的乔木和灌木如沙柳、胡杨、刺槐、沙漠柴胡等也具有良好的抗旱性能,可以在林业工程中被广泛应用。

二、改良土壤通过合理的土壤改良措施,可以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和抗旱性,从而为林木的生长提供更好的条件。

常见的土壤改良措施包括施加有机肥料、石灰、磷肥等,以改善土壤的结构和肥力。

还可以通过水土保持工程来减少水土流失,进而保持土壤的湿润度,提高土壤的抗旱能力。

三、合理的灌溉措施在干旱地区进行林业工程,灌溉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合理的灌溉可以为林木提供充足的水分,促进其生长和发育。

常见的灌溉方法包括滴灌、水滴灌、喷灌等,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有效地节约水资源,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同时减少水分的蒸发和散失。

四、加强抗旱管理在林业工程中,加强抗旱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这包括加强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修剪整形等方面的工作。

通过加强管理,可以提高林木的抗旱能力,促进其健康生长。

还需要合理安排林木的密度和间距,保证每颗树木都可以得到足够的阳光和空气,从而提高其抗旱性能。

五、科学施肥科学的施肥也是林业工程中的抗旱造林技术之一。

合理的施肥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促进林木的生长。

通常来说,可以根据土壤肥力情况和林木的需要来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矿质肥料等,以提供充足的养分。

还需要注意施肥的时间和方法,避免浪费养分和对土壤造成污染。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浅析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浅析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浅析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是指通过采用一系列技术手段,提高造林植物的抗旱能力,从而适应干旱环境并实现林业生产的技术方法。

抗旱造林技术的应用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林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土壤水分管理、选择抗旱物种、调节林分结构和适当施肥等方面对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进行浅析。

土壤水分管理是抗旱造林技术的重要环节之一。

通过科学合理的土壤水分管理,可以提高土壤蓄水能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能力。

在造林前,可以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如修建沟渠、防止水土流失等,避免水分流失。

在造林过程中,可以采用灌溉措施,如点灌、线灌、面灌等,合理利用水资源,补充植物所需水分。

还可以通过覆盖物材料、调整灌溉频率等方式来减少水分蒸发。

选择抗旱物种是抗旱造林技术的关键。

抗旱物种是指可以在干旱环境下生长良好、抵御干旱胁迫的植物。

在选择抗旱物种时,需要考虑物种的适应性、耐旱性、忍耐性等因素。

一般来说,草本植物抗旱能力较强,可以选择一些矮小的灌木、乔木作为抗旱物种。

还可以通过良种选育和采集岛屿、荒漠或沙漠地区的特殊植物资源,培育出更具抗旱性的物种。

调节林分结构也是抗旱造林技术的重要手段之一。

林分结构的调节可以通过优化树种的密度、间距和排列方式来实现。

在干旱地区,密度适中、间距适宜的林分结构可以提高林分叶面积指数,增加光能的利用效率,促进植物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

适当的林分结构还可以减少风速和蒸发量,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减轻植物的干旱胁迫。

适当施肥是抗旱造林技术的重要环节之一。

施肥可以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改善土壤环境,增强植物的抗旱能力。

在施肥过程中,应根据土壤类型和植物需求,合理配置有机肥、无机肥、微量元素等养分,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供给。

还可以通过施用保水剂、调节土壤pH值等方式来增加土壤保水能力和改良土壤质地。

探究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

探究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

探究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是指在林木生长环境受到干旱影响时,采用一系列的技术手段,通过改善土壤水分状况、选择适应性强的树种、合理布局和管理林地等措施,提高林木的抗旱能力,促进造林和林木生长。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降水不稳定性的加剧,干旱对林业生产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如何有效应对干旱成为了林业工程的紧迫问题。

探究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土壤水分管理、树种选择、林地布局和管理等方面,对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进行深入探讨。

一、土壤水分管理1. 合理施肥:施肥是改善土壤水分状况的重要手段。

通过施用有机肥、磷、钾等肥料,可以增加土壤保水性和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水分的利用率,有利于林木的生长和抗旱能力的提高。

2. 种植地被植物:在林木种植地上种植地被植物,如草、苜蓿等。

地被植物可以减少水分蒸发和土壤水分的蒸发量,抑制土壤水分的流失,提高土壤的水分含量,对保持土壤水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 覆盖地膜:在林地种植前,可以铺设地膜进行覆盖。

地膜可以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增加土壤的保水性,提高土壤的渗透性和减少土壤的流失,有利于减少干旱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二、树种选择1. 抗旱树种:在干旱地区进行造林时,应选择抗旱性强的树种。

如松树、柏树、杉树等。

这些树种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能够在干旱环境下良好的生长。

2. 适地适树:在选择树种时,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地形地貌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树种。

如在干旱地区,应选择较耐旱的树种进行造林,提高林木的抗旱能力。

三、林地布局和管理1. 合理布局:在进行林木造林时,要合理布局林地,控制造林密度,避免过密造林导致水分竞争激烈,影响林木的生长。

2. 加强管理:做好林地的管理工作,及时清除枯枝败叶,保持林地的清洁整洁,有利于减少水分的蒸发和土壤水分的保持,提高林木的抗旱能力。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涉及到多个方面,需要采取综合措施,针对不同的地区和环境特点,制定相应的技术方案。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分析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分析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分析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是指在干旱地区或缺水条件下通过合理的造林技术措施,提高造林地区的抗旱性能,实现林木的生长和发展。

选择适合干旱地区的树种是实施抗旱造林的前提。

树种的选择应根据干旱地区的气候条件、土壤状况和水资源情况来确定。

对于具有耐旱特性的乔木树种,如杨树、柽柳、沙柳等,可以选择种植在干旱地区;对于具有耐旱特性的灌木树种,如沙棘、金丝楠、绿化杨等,可以选择种植在干旱地区;对于具有耐旱特性的草本植物,如狗尾草、潺潺苔草等,可以选择种植在干旱地区。

进行土壤改良是提高抗旱性能的关键。

干旱地区的土壤往往缺水、贫瘠,不能提供充足的水分和养分供林木生长。

可以通过添加有机肥料、改善透水性、提高保水能力等手段,改善土壤的水分状况和肥力,为林木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

可以采取植物间作或轮作的方式,通过调整作物的类型和种植方式,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和养分供应能力。

合理的灌溉措施是保证林木生长的重要手段。

在干旱地区,灌溉是不可或缺的,能够提供水分供林木生长。

根据土壤、气候和植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灌溉方式和频率。

可以通过喷雾灌溉、滴灌、人工灌溉等方式,将水分均匀地分布到林木根部,保证其充足的供水量。

可以通过水培和地下水灌溉等技术手段,减少水分的浪费和损失,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加强维护管理是确保抗旱造林技术有效的关键。

对于已经种植的林木,应加强对林木的养护和管理,及时进行修剪、疏伐和追肥等工作,保证林木的健康生长。

应定期巡查林地,及时发现和处理病虫害和其他问题,防止对林木生长造成影响。

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不断提高抗旱造林技术水平,为干旱地区的林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主要包括树种选择、土壤改良、灌溉措施和维护管理等方面。

通过合理地应用这些技术手段,可以提高干旱地区的林木抗旱性能,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工程中的抗旱造林分析

林业工程中的抗旱造林分析

林业工程中的抗旱造林分析林业关系到人类生活环境,也是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

近年来,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人们在关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非常关注林业健康发展。

近年来,很重要的一个林业工程抗旱造林,不仅能够改善环境,还可以提高林业发展效果,促进当地生态环境改善,为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的打下基础。

标签: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前言我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到现在,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为了推动农业发展,很多林地被开发成为农田,这种情况下,我国林业资源进一步减少。

为了有效保护我国农业资源,近年来大力推进的一个策略就是抗旱造林。

通过抗旱造林,能够有效恢复森林面积,改善当地生态环境,还可以有效发挥林地的防止水土流失的积极作用,对土壤沙漠化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

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打下基础。

当前,植树造林是抗旱造林最直接的方式,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 抗旱造林实践过程中存在问题分析1.1 水资源紧缺我国虽然幅员广阔,但是地区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在自然环境方面。

这种情况下,部分地区自然环境比较恶劣,其中很典型的一个特点就是水资源短缺,这也是影响到当地植树造林的一个关键因素。

要想发展林业,水资源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缺乏水资源的地区往往难以发展林业。

这种情况下,水资源短缺的地区往往难以有效发展林业,这也直接影响到当地自然环境的改善效果,影响到当地林业发展的实践效果,影响到抗旱造林的实践效果。

如何在水资源匮乏的地区发展林业是当前抗旱造林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

1.2 树种选用不科学在抗旱造林过程中,要根据当地自然环境和林业发展需要科学选择树种,这关系到整体抗旱造林效果。

分析发现,当前在抗旱造林过程中,对树种的选择存在一定问题。

一是不是所有具有抗旱能力的树种都可以进行种植。

其次则是不同地区其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也存在差异,因此树种种植效果也存在差异,部分情况下难以达到良好的种植效果,影响到当地抗旱造林的实践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8卷第24期2012年12月甘肃科技Gan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Vol.28No.24Dec.2012抗旱造林技术分析赵峰(甘肃农业大学林学院,甘肃兰州730000)摘要:在分析抗旱造林技术探索历程的基础上,结合实例,提出两个抗旱造林的新思路:培育具有粗壮根系的优质苗木;采取保护措施防止苗木地上部分过度失水。

并对有关的应用基础研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抗旱造林;成活率;成活过程中图分类号:S728.2成活率低一直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工作的难点问题,严重制约着这一地区的林业建设进程。

另一方面,干旱、半干旱地区自然生态系统日趋恶化,大力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是改善生态环境、保证工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

提高成活率的关键在于抗旱造林技术(包括育苗技术)的突破性进步。

为此几代林业工作者和干旱、半干旱地区广大农民群众为提高造林成活率付出了艰苦的努力,进行着不懈的探索,探索总结出许多造林技术,多数技术在试验阶段均有一定效果,甚至非常突出。

但就总体而言,这些技术成果或者囿于应用范围,或者拘于可操作性,在提高大面积生产性造林的成活率方面作用有限,导致“年年造林不见林”的尴尬局面。

究其原因,与造林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滞后有很大关系。

多年来,有关苗木定植后成活机理的研究成果鲜见报道。

应用基础理论薄弱,技术探索就难免带有较大的盲目性。

黄河中上游多数地方气候干旱,年降水量不足600mm,退耕还林工程任务重,难度大。

在此形势下,更需要重新审视抗旱造林技术的探索历程,寻求理论突破,指导技术研究,加速开发新技术。

1抗旱造林技术研究概述根据技术着眼点,可以把抗旱造林技术概括为3个探索方向。

1.1选择适宜的造林时间黄土高原春旱频繁,对新植苗木的成活与生存构成巨大威胁,为此人们考虑选择适宜的造林时间,以避开干旱季节,如改春季造林为秋季造林、雨季造林的技术研究也有报道[1]。

但在生产上,仍以春季造林为主。

1.2改良环境,增强土壤蓄水保水和供水能力多数研究者认为,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低的根本原因是土壤水分不足。

基于这种认识,设计出许多增强土壤蓄水保水和供水能力的技术,主要包括:水平沟、水平台、反坡梯田、径流集水等工程整地措施;深坑大穴疏松土壤,增加土壤蓄水供水能力;覆盖地膜或覆草等保墒措施,并结合深栽,使苗木利用深层土壤水分;栽前植后浇水等。

1.3良种壮苗,提高苗木活力根据适地适树原则,筛选抗旱树种或进行遗传改良、培育壮苗;在某些针叶树种或灌木树种中推广使用容器育苗技术,造林时连同营养土一起植入穴内[2];为减少苗木定植初期的水分消耗,在造林时预先对苗木进行处理,去叶修枝,甚至截干定植等[3]。

在提高苗木活力方面,应用较多的技术有保护根系或根系蘸泥浆[4],对苗木进行抗旱驯化[5],用ABT生根粉、抗旱剂、菌根剂、根宝、稀土微肥等进行浸根处理等[6]。

2抗旱造林技术探索的得与失一切抗旱造林都是围绕提高成活率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的。

仔细剖析苗木在第一个生长季的生命历程,可以简单地分为两个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如果是雨季造林中,苗木表现为在新的环境中恢复其苗圃中原有的生理活动水平,继而延续其营养生长过程;如果是非雨季造林中,春季到来时,苗木首先是复苏,开始生理活动,芽体萌动,萌发新根,根系延伸生长,到幼叶展开,能进行光合作用而过渡到下一阶段,这一过程类似于种子萌发过程。

第二阶段就是苗木增加叶量,通过光合作用进行营养生长的阶段。

为便于论述,笔者把第一阶段称为成活过程,第二阶段称为营养生长过程。

2.1关于造林时间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就全国多数地区来说,此时的土壤墒情基本能满足苗木成活过程对水分的需求,进行春季植树是合理的。

但黄土高原地区春旱频繁,多数年份中土壤墒情很差,在植苗造林时,除容器苗外,起苗、运输、栽植都会或多或少伤及苗木,对根系的伤害尤为严重,苗木定植之后需要愈合伤口,形成新根新芽,多种生理过程混杂在一起,对外部不利环境的抵御能力很低,而此时土壤干旱、空气干燥并且多风,极不利于苗木成活,在长时间的水分胁迫下,苗木会逐渐失去活力。

造林实践中人们常常见到这种现象,空旷地上新植苗木容易发生抽条,其成活率远低于背风处的苗木。

其原因在于新植苗木根系少(裸根苗更甚),且均为老根。

植物生理研究证明新生根吸收作用旺盛,老根的吸收能力弱,即植物根系的吸收作用主要由新生根来承担。

新植苗木需经过一定时期才能生出新根,这期间苗木的水分补充就只能由吸收能力微弱的老根来承担,其对整个植株的供水能力极其有限。

新植苗木地上部分由于皮孔开张,在干燥的空气中过度失水,大风则进一步强化这一失水过程,使得根系供水不足而导致生理干旱。

这可能是苗木成活困难的关键所在。

苗木定植后采用浇水的办法可能缓解这一问题,但由于苗木容易失去水分,仍然难以有效提高成活率,即使成活下来,其活力也会受到很大损失,于以后的生长不利。

因此,只有解决好空气干燥和风影响苗木成活的问题,黄土高原地区春季造林才能切实可行。

对于雨季造林来说,由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不足,苗木成活过程会消耗较多的有机营养之后,留给营养生长过程的就只剩下半个生长季了,苗木能否积累起足够的有机营养以保证安全越冬和来年的复苏生长,令人怀疑。

秋季造林同样存在苗木地上部分在寒冷干燥且多风的冬春季节会过度失水的问题,容易发生生理干旱现象,导致活力迅速下降,削弱了来年春季成活过程的生理基础。

2.2关于改变环境不论是雨季造林,还是非雨季造林,苗木的成活过程都要动用体内的有机营养贮存,其前提是苗木具有良好的营养状况,其次才是较好的水分供应状况,以促进苗木体内营养物质的转移运输,加速成活过程。

反映各种以改良环境为关键技术的造林方法,尽管都显著提高了土壤蓄水保水能力,改善了苗木根系生理活动的外部环境,但这类措施实际上并没有根本改善苗木成活过程中的水分供应状况,而且在限根造林中,苗木根系中主要吸收功能的细根损失殆尽,吸收水分的能力大打折扣。

当苗木能够高效吸收土壤水分时,表明苗木已经生出新根,即苗木已经基本成活。

因此,改善土壤环境,对于促进苗木成活的作用很值得商榷,这类措施所改良的与其说是苗木成活过程的环境,到不如说是苗木成活之后的营养生长过程的环境。

2.3关于良种壮苗多数研究壮苗标准的学者都倾向于以茎干的高低粗细和根量的多寡作为苗木分级的主要标准,具有高大粗壮的茎干和较多的根量即为优质苗木。

这样的苗木贮藏了较多有机营养是其成活的物质基础,正是其成活率较高的关键。

用辩证的观点看,茎干高大粗壮的所谓优质苗木由于枝量多,增加了整个植株的耗水量,如前所述,此时苗木根系的吸水能力有限,在干旱胁迫下,苗木活力会受到严重影响,于成活不利。

截干造林[7]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苗木地上部分的生物量,减少了水分消耗,但是截干也同样截掉了贮藏在茎干中的大量有机营养,对于苗木成活来说实质上是一种浪费,也使优质壮苗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意义。

多数研究者把较多根量定为优质苗木的标准之一,都基于增加根量意味着增加了根系的吸收面积,改善苗木体内的水分供应状况方面的考虑;一些促进苗木活力的措施也主要在于增强根系吸收能力。

从苗木定植后的成活过程来看,其复苏、愈伤、萌动到出芽和形成新根并不需要太多的水分供应,水分消耗主要是暴露在空气中的茎干表面蒸腾所致,换句话说,在成活过程中,苗木不需要大量吸水。

植物生理学研究表明,贮藏是根系的四大功能之一,较多的根量同样意味着贮藏了较多的有机营养,从而强化了苗木的成活过程的物质基础。

综上所述,迄今为止的各类抗旱造林技术探索几乎都不约而同地忽视了苗木成活过程与营养生长过程的不同,导致技术的实际影响并未出现在苗木成活过程中,而是出现在营养生长阶段,这是抗旱造林成活率难以提高的关键。

3抗旱造林的新思路据笔者了解,有人在干旱山坡上新建花椒园获得成功。

其做法是:改春季造林为秋季造林;选用优质椒苗定植,约15天后进行截干处理,留下约10 15cm的茎段,再埋土助苗越冬;来春当树木开始发741第24期赵峰:抗旱造林技术分析芽抽梢时,分两次去除埋土,此时椒苗已经生发新芽,适当浇水后,椒苗就能正常生长。

调查结果显示,椒苗成活率接近90%。

这一措施成功的原因可能在于:其一,避开春旱对苗木成活的严重威胁,而且黄土高原秋季土壤墒情一般较好,已经进入休眠期的苗木更容易适应环境;其二,截干埋土能有效防止寒冷干燥且多风的冬季对苗木造成的生理伤害;其三,有研究表明,低温处理具有促进植物形成愈伤组织的作用。

一些扦插育苗试验表明,低温处理的插条生根率和发芽率都有明显增加,在果树生产中普遍采用秋季修剪与此也有一定关系;其四,苗木的整个成活过程完全置于土壤之中,避开了干燥气候对苗木的威胁,去土后适当浇水,新生苗能够以充裕的有机营养为依托,在适应环境的锻炼中顺利过渡到营养生长阶段。

从上面的例子中,笔者得到这样的启发。

抗旱造林的目的首先是苗木成活并保存下来,而非用成百上千的高大幼树迅速覆盖荒山。

苗木被定植到立地条件远差于圃地的干旱荒山荒坡,成活和生存都将经受严酷自然条件的考验。

苗木成活并保持旺盛活力的物质基础是体内贮藏的有机营养,因此要求育苗时必须着力增加苗木的有机营养积累。

鉴于全株均匀贮藏有机营养所带来的增加耗水量的弊端,笔者认为,有机营养贮藏应该以根系为主,在育苗时采用人工调控措施,如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控制幼苗光合产物的流向,尽量积累在根系中。

这是一种发挥根系贮藏功能的方法,因此还要控制根系的过分延伸生长和根数的过度增加,可以施用某些与茎干上所用的矮壮素功能相似的生物生长调节物质,促进根系的粗壮生长,使培育的苗木有如颗粒饱满的种子。

简而言之,抗旱造林中,育苗的目标是培育具有粗壮根系的优质苗木。

另有两个例子同样引起笔者的深思。

一是樟子松防风背阴整地造林试验[8],其具体做法是挖四面直立、深35cm的造林坑,苗木全株均位于坑内,使风不能直接吹在苗木上,太阳光线也不能直接照射在苗木上,苗木完全靠散射光生长成活,造林成活率达到96%;二是果树定植后套袋技术[9],其做法是在苗木栽植并定干后,套袋,袋顶高于苗顶1 2cm,以免顶芽伸展时触到袋膜而被灼伤,结合地膜覆盖保墒措施,其平均成活率高达98%。

这是采取保护措施防止苗木地上部分过度失水,从而提高成活率的成功探索。

据此笔者认为,抗旱造林技术探索的重点,应该从设法提高土壤水分转变到如何降低干燥空气和风对苗木成活的影响方面来,根据不同苗木类型、苗木规格以及立地条件等因素,设计开发相应的减少苗木地上部分失水的系列技术,为大面积生产性造林提供技术支撑。

4小结通过上述分析,认为抗旱造林应培育具有粗壮根系的优质苗木,在造林方式上可采取秋季截干定植并埋土;来年去土进行矮壮化抚育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