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产业内贸易理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贸易)产业内贸易理

产业内贸易理论
壹、产生背景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针对国和国、劳动生产率差别较大的和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实践中又出现了壹种和传统贸易理论的结论相悖的新现象,即国际贸易大多发生于发达国家之间,而不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而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又出现了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现象。

为了解释这种现象,国际经济学界产生了壹种新的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是当代最新国际贸易理论之壹,它突破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壹些不切实际的假定(如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规模收益不变等),从规模经济、产品差异性、国际投资等方面考察贸易形成机制,从而解决了传统贸易理论所不能解释的贸易现象:产业内贸易日益占据国际贸易的主要地位。

的专著。

于这本书中作者修正了H—O模型中的某些前提条件,把贸易中有关的费用引入模型,解释了部分产业内贸易现象。

二、定义
从产品内容上见,能够把国际贸易分成俩种基本类型:壹种是国家进口和出口的产品属于不同的产业部门,比如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制成品,这种国际贸易称为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trade);另外壹种被称为产业内贸易
(intra-industrytrade),也就是壹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型的制成品,因此这种贸易通常也被称为双向贸易(twowaytrade)或重叠贸易(over-laptrade)。

产业内贸易,即壹个国家于壹定时期内(壹般为1年)既出口又进口同壹种产品,同时同壹种产品的中间产品(如零部件和元件)大量参加贸易。

产业内贸易理论中所指的产业必须具备俩个条件:
壹是生产投入要素相近,
二是产品于用途上能够相互替代。

符合上述条件的产品能够分为俩类:同质产品和异质产品,也称作相同产品或差异产品。

三、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
•从静态出发进行理论分析;
•分析不完全竞争市场,即垄断竞争;
•经济中具有规模收益;
•考虑需求相同和不相同的情况。

四、主要内容
这里对于产业内贸易又提供壹些非常简单的解释。

比如,有些国家幅员辽阔,对于壹些本身价值低而运费比重大的产品,不必强求于本国生产和非得于本国销售。

例如,中国东北边境生产的某产品能够向俄罗斯东部出口销售,而西部边境有需求时俄罗斯相邻地区有供应,那么就宁愿从俄罗斯进口。

这种情况于中俄之间就形成了产业内贸易,其动机不是价格差而是节省运费。

再比如有些季节性商品,冬夏季需求强度大不壹样,而工业制成品是均衡时间分布生产的产品,不可能将生产规模仅满足旺季或淡季,为了生产和销售的均衡,只能利用南北半球季
节相反的条件,于本国需求淡季出口壹部分产品,到旺季再进口壹部分产品,从而形成了产业内贸易。

这种贸易动机同样且非因为价格差,而是为了避免用仓储平衡市场供求的成本。

但这只能解释壹些特殊产品和特殊情况下的贸易,且没解释大量存于的普通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壹)产品的同质性和异质性
产业内贸易理论认为同壹产业部门的产品能够区分为同质产品和异质产品俩种类型。

同质产品也称相同产品,是指那些价格、品质、效用均相同的产品,产品之间能够完全相互替代,即商品需求的交叉弹性极高,消费者对这类产品的消费偏好完全壹样。

这类产品于壹般情况下属于产业间贸易的对象,但由于市场区位不同,市场时间不同等原因,也于相同产业中进行贸易。

异质产品也称差异产品,是指企业生产的产品具有区别于其他同类产品的主观上或客观上的特点,该种产品间不能完全替代(尚可替代),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大多数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均属于这类产品。

(二)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有以下几种形式:
1.国家间大宗产品的交叉型产业内贸易,如水泥、木材、玻璃和石油的贸易。

如果产品的运输成本太高,那么使用国便会从距离使用者最近的国外生产地购入,而不会于国内远距离地运输。

例如,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如果需要大量钢材或者建筑材料,从中国东北地区进口就比从处于欧洲区域的俄罗斯其他地区购买更为经济。

2.经济合作或因经济技术因素而产生的产业内贸易。

例如,中国吸引外国银行于华投资,却又于世界其他国家投资建立分行。

3.大量的转口贸易。

于转口贸易中,进出口的是完全同质的产品。

这些同质产品将同时反映于转口国的进口项目和出口项目中,形成统计上的产业内贸易,这是壹种特殊的产业内贸易。

4.政府干预产生的价格扭曲。

尤其是相互倾销,会使壹国于进口的同时,为了占领其他国家的市场而出口同质产品,从而形成产业内贸易。

另外于存于出口退税、进口优惠时,国内企业为了和进口产品竞争,就不得不出口以得到退税,再进口以享受进口优惠,造成了产业内贸易。

5.季节性产品贸易。

为了调剂市场而于不同时间进出口产品,如欧洲壹些国家之间为了“削峰填谷”而形成的电力进出口。

6.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也会形成产业内贸易。

因为同种商品的成品、中间产品和零部件大均归人同组产品,因而形成产业内贸易。

(三)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资料表明,大多数的产业内贸易发生于差异化产品之间。

于制造业中,产业内贸易商品明显偏高的是机械、药品和运输工具。

属于同壹产品大类的差异化产品于现代经济中有着很高的占有率。

于汽车产业,福特不同于本田、丰田或是雪佛兰。

因此,于用壹大类的不同品种的产品之间,也会发生双向的贸易流动。

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主要有三种情况:
1.使用价值完全壹样,但生产投入极不相同的异质产品,业内贸易能够用要素票赋论来解释。

这类异质产品的产
2.于生产投入方面极为相似,但使用价值极不相同的异质产品,这类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能够用要素票赋论和产业内贸易理论相结合来解释。

3.产品的使用价值几乎完全壹样、生产投入又极为相似的异质产品贸易只能用产业内贸易理论来解释。

差异产品又能够分成三种:水平差异产品、技术差异产品和垂直差异产品。

不同类型的差异产品引起的产业内贸易也不相同,分别为水平差异产业内贸易、技术差异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差异产业内贸易。

1)水平差异产业内贸易。

水平差异是指由同类产品相同属性的不同组合而产生的差异。

烟草、服装及化妆品等行业普遍存于着这类差异。

①水平差异是指产品特征组合方式的差异。

于壹组产品中,所有的产品均具有某些共同的本质性特征,即核心特征,这些特征不同的组合方式决定了产品的差异性,同差异内部壹系列不同规格的产品中能够见出水平差异的存于。

如烟草、香水、化妆品、服装等。

这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大多和消费者偏好的差异有关。

差异产品于牌号、规格、服务等特点上的不同,也正是由于差异产品的这种不完全可替代性使得人们对同类产品也产生了不同需求。

于人们日益追求生活质量的时代里,于科技进步的作用下,厂商能够提供的差异产品日益繁多,但壹国国内厂商很难满足国内消费者的所有需求。

如果壹国消费者对外国产品的某种特色产生了需求,它就可能出口和进口同类产品。

2)技术差异产业内贸易。

技术差异是指由于技术水平提高所带来的差异,也就是新产品的出现带来的差异。

从技术的产品角度见,是产品的生命周期导致了产业内贸易的产生。

技术先进的国家不断地开发新产品,技术后进的国家则主要生产那些技术已经成熟的产品,因此,于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同类产品间产生了产业技术差异是指新产品出现带来的差异,处于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同类产品(如不同档次的家用电器)于不同类型国家进行生产,继而进行进出口贸易,便会产生产业内贸易。

我们于本章第壹节讲到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中提到美、欧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例子中,如果欧洲开始生产该新产品,和美国生产的该产品形成差异,那么于整个周期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欧美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或是欧洲从美国进口同时向发展中国家出口的贸易现象。

3)垂直差异产业内贸易。

垂直差异就是产品于质量上的差异。

汽车行业中普遍地存于着这种差异。

为了占领市场,人们需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可是,壹个国家的消费者不能全部追求昂贵的高质量产品,而是因个人收人的差异存于不同的消费者需要不同档次的产品。

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高收入水平的国家就有可能进口中低档产品来满足国内低收入阶层的需求;同样,中低收入水平的国家也可能进口高档产品满足国内高收入阶层的需求,从而产生产业内贸易。

之上三类情况,均有着从供给见存于的规模经济,从需求见存于的需求偏好方面的重叠。

当然我们也注意到,基于产品差异的产业内贸易是建立于不完全竞争的基础上的(传统贸易理论壹般均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五、产业内贸易的成因
1.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

作为产业内贸易主要对象的异质产品,主要有水平异质性、垂直异质性和技术异质性三种情形。

产品的异质性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特殊偏好,且且成为产业内贸易存于和发展的客观条件。

有的学者甚至认为,且不壹定要有规模效益,只要产品存于着多样性,就足以引起产业内贸易。

例如,美国和日本均生产小轿车,但日本轿车以轻巧、节能、价廉、质优为特色,而美国轿车则以豪华、耐用为特色。

这样就引起双方对对方产品的需求—,这种相互需求导致了国际贸易的发生。

2.消费者的偏好。

消费者的偏好是多种多样的,且且受到其收入水平的制约。

消费者偏好的差别若从需求方面分析,同样能够分为垂直差别和水平差别。

前者指消费者对同类产品中不同质量、等级的选择;后者指对同壹质量等级的同类产品于其尺寸、款式、品种等方面的不同选择。

因此,可选择的产品品种、规模、款式、等级越多,消费者需求的满足程度越高;消费者偏好的差异性越大,产业内贸易的可能性也越大。

3.俩国需求的重叠程度及经济发展水平。

发达国家中有相当数量的中、低等收入者,和不发达国家高收入者的需求相互重叠。

这种重叠需求使得俩国之间具有差别的产品的相互出口成为可能。

但究竟有多大可能性,仍取决于其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制约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产业内部分工就越精细,异质产品的生产规模也就越大,从而形成异质产品的供给市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均国民收入就越高,国民购买能力也就越强。

于国民购买能力达到较高水平时,消费需求便呈现出对异质产品的强烈需求,从而形成异质
产品的消费市场。

于俩国之间收入水平趋于相等的过程中,俩个国家之间的需求结构也趋于接近,最终导致产业内贸易的发生。

4.追求规模经济效益的动机。

同类产品因产品差别和消费者偏好的差异而相互出口,能够扩大生产规模进而扩大市场。

这样,就使研制新产品的费用和设备投资分摊于更多的产品上,能够节约研发费用,进而降低单位产品成本。

产业内贸易是以产业内的国际分工为前提的。

产业内的国际专业化分工越精细、越多样化,不同国家的生产厂家就越有条件减少产品品种和产品规格型号,于生产上就越专业化。

这种生产上的专业化不仅有助于企业采用更好的生产设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而且有助于降低生产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程度,有利于厂商扩大生产规模和市场规模,从而充分体现企业生产的内部规模经济效应。

因为生产和市场的细分化虽然减少了国内消费者数量,但企业能够面对同类型的更大规模的国际消费者群体进行生产和销售,使从事国际生产和国际贸易的微观企业具有经济上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六、理论评述
(壹)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积极意义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对传统贸易理论的批判,其假定更符合实际。

如果产业内贸易的利益能够长期存于,说明自由竞争的市场是不存于的。

因为其他厂商自由进入这壹具有利益的行业将受到限制,因而不属于完全竞争的市场,而是属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

另外,该理论不仅从供给方面进行了论述,而且从需求方面分析和论证了部分国际贸易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贸易格局的变化,说明了需求因素和供给因素壹样是制约国际贸易的重要因素,这实际上是将李嘉图理论中贸易利益等
于国家利益的隐含假设转化为供给者和需求者均可受益的假设。

这壹理论仍认为,规模经济是当代经济重要的内容,它是各国均于追求的利益,而且将规模经济的利益作为产业内贸易利益的来源,这样的分析较为符合实际。

此外,这壹理论仍论证了国际贸易的心理收益,即不同需求偏好的满足,同时又提出了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的概念,揭示了产业的国际分工和产业间国际分工的问题。

(二)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不足之处
同其他理论壹样,产业内贸易理论也有不足之处,它只能说明现实中的部分贸易现象。

其不合理的地方有如下几点:
1.虽然于政策建议上,该理论赞同动态化,但它使用的仍然是静态分析的方法,这壹点和传统贸易理论是壹样的。

它虽然见到了需求差别和需求的多样化对国际贸易的静态影响,可是,它没有能够见到需求偏好以及产品差别是随着经济发展、收入增长、价格变动而不断发生变化的。

2.似乎只能解释现实中的部分贸易现象而不能解释全部的贸易现象。

这是贸易理论的通病。

3.对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原因仍应该从其他的角度予以说明。

产业内贸易理论强调规模经济利益和产品差别以及需求偏好的多样化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无疑是正确的。

可是,有些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不存于规模收益递增的规律,对于这些产业的国际贸易问题,产业内贸易理论先人无法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