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讲稿心系第一节-心悸教案资料
中医内科学心悸课件

对于严重心动过缓的患者,植入起搏器改善心脏功能。
手术治疗
对于特定类型的心悸,如心脏瓣膜病等,手术治疗是有效的方法。
预防心悸的措施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避免过度 劳累。
避免诱发因素
避免情绪激动、过度兴奋等诱发心悸的因素 。
控制慢性疾病
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积极治疗和控制慢性 疾病。
养,引发心悸。
心悸的症状
心悸不安
自觉心脏跳动异常,心前区不适,或有心慌 、惊恐等症状。
脉搏跳动不规律
心悸时脉搏跳动不规律,或出现间歇脉、早 搏等症状。
心跳加快
心悸时常伴有心跳加快,患者可感到心脏跳 动过快或心脏漏跳等症状。
其他症状
心悸患者还可能出现胸闷、气短、乏力、失 眠等症状。
02
中医对心悸的认识
心理调适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缓解焦虑、抑 郁等情绪问题,增强治疗信心。
03
心悸的现代医学解释
心悸的生理机制
心跳的生成
心悸的产生与心脏电信号的传导和心脏肌肉的收缩有关,心 脏电信号由窦房结产生,通过心脏传导系统传导,引起心脏 肌肉收缩,产生心跳。
心跳的调节
心悸的发生还受到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如交感神经、副 交感神经、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这些因素可以影响 心脏电信号的传导和心脏肌肉的收缩,从而调节心跳。
心悸是心脏疾病的常见症状
心悸常常是心脏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如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这 些疾病都可以引起心悸。
心悸也可能是心脏疾病的唯一表现
有些心脏疾病可能仅以心悸为表现,如某些心律失常、心肌炎等,因此心悸也可 能是心脏疾病的唯一表现。
04
中医内科学案例教学法-心悸

●(4)感受外邪:风寒湿热合而为痹,痹证日久舍心;温病、疫毒伤及 心营。
●(5)药物中毒:药物过量或毒性较剧,损及于心,可引发心动悸、脉 结代。
2.病机
●(1)基本病机:气血阴阳亏虚,或痰浊瘀血阻滞,致心失所养, 心脉不畅。
●(2)病位:主要在心,发病与脾、肾、肺、肝四脏功能失调相 关。
●二诊:4月22日。心慌、气短明显减轻,睡眠易惊,汗多,加炙 黄芪30g,炒白术
●15g,浮小麦30g,五味子15g,龙骨加至30g。继服10剂,诸症皆 平。
●(2)问题设置 ●1)本案例的辨证依据是什么? ●2)发病有何特点?对辨证有何帮助? ●3)本案例的病机是什么? ●4)分析处方用药,心虚胆怯证的治法、主方是什么? ●5)处方用药有何特点?二诊时调整药物的目的是什么? ●6)临床出现气虚自汗或气虚血瘀、心气不敛者如何加减用药?
●(2)问题设置 ●1)本案例的发病诱因是什么? ●2)本案例辨证为心脾两虚型心悸的依据是什么? ●3)分析本案例的病机是什么? ●4)心脾两虚为什么会出现瘀血阻络? ●5)根据案例处方,心脾两虚型心悸的治法、方药是什么? ●6)心脾两虚型心悸并发阴虚、多汗、失眠者如何加减用药? ●7)本证型心悸平时如何调摄?
●2)诊断为肝肾阴亏证的根据:心悸眠差,头晕耳鸣,伴心烦急 躁,手心发热,盗汗,腰酸,双目干涩,大便干,舌红而少津, 苔少,脉沉细数。
●3)案例方中山萸肉、熟地黄、枸杞子滋补肝肾;白芍、麦冬、 知母滋阴润燥泻火;酸枣仁、茯神宁心安神;黄柏配知母清泻 相火;佐以火麻仁润肠通便,五味子敛阴生津,少量川楝子疏 肝理气,使滋而不腻。治以滋补肝肾,养心安神。方用一贯煎 或左归饮合酸枣仁汤加减。
中医内科学__第2章第一节心悸

九、病案分析
女,49岁,因惊吓而心悸半月。 半月前因突受惊吓而发心悸,惊惕不安,
自服舒乐安定心悸未见明显改善,遂来就 诊。现症见:心悸,坐卧不安,善惊易恐, 少寐多梦易惊醒,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弦。T 36.5℃ , P 80次/分, R 18 次/分, BP 130/80mmHg。神志清楚,精神不振,HR 80次/分,偶可闻及早搏,各瓣膜未闻及病 理性杂音。ECG示:室性早搏。
(一)、诊断要点
1.临床特征:自觉心慌不安,心跳剧烈,不能自主, 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心跳过重,或忽跳忽 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伴有胸闷不舒,易激动, 心烦、少寐、多汗、颤动、头晕乏力。中老年发作频 繁者,可伴心胸疼痛、甚则喘促、肢冷汗出、或见晕 厥。
2.病史:中老年常见,发作常由情志刺激、惊恐、紧 张、劳倦过度、饮酒饱食等因素而诱发。
7.痰火扰心
主症:心悸时发时止 兼症:受惊易发作,烦躁不安,失眠多梦,口干
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舌脉象: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病机:痰火扰心,心神不安 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 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 (清心降火,化痰和 中)
六、中医适宜技术
(一)单方验方
1.心悸而脉数或促者:苦参煎剂 2.心气、心血亏虚之心悸:定心汤 3.各种心悸而脉数者:朱砂0.3g,琥 珀0.6g,每日2次,吞服
(二)中成药
1.心悸气血亏虚者:珍合灵片、养心定悸口 服液 2.肾阴亏虚者:定心丸、六味地黄丸 3.心阳不振者:心荣口服液 4.气阴两虚:西洋参含片、参脉饮 5.气滞血瘀者:心可舒片、心宁片
(疗法 3.穴位注射疗法
九、病案分析
女,49岁,因惊吓而心悸半月。 半月前因突受惊吓而发心悸,惊惕不安,
中医内科学课件-心悸

3.感受外邪
中医内科学
风、寒、湿邪侵袭人体,合而为痹,日久不愈复感外邪,内舍于心, 痹阻心脉,心之气血运行受阻,发为心悸;或风、寒、湿、热之邪, 由血脉内侵于心,耗伤心之气血阴阳,亦可引起心悸。温病、疫毒 灼伤营阴,心失所养,或邪毒内陷,扰乱心神,可引起心悸。
4.药食不当
中医内科学
嗜食肥甘厚味、煎炸炙博,蕴热化火生痰,痰火上扰心神,发为心 悸;或药物过量或毒性较剧,损害心气,伤及心阴而引起心悸,如 中药附子、乌头、麻黄等,西药洋地黄、阿托品、肾上腺素等。
心之为病,不外虚实两端,虚多为气血阴阳亏虚,实则常 见寒邪、痰饮、气滞、瘀血等阻滞,治疗常以补益气血、 振奋心阳、活血化瘀、祛痰化饮、调理阴阳为主,并配合 应用养心安神或镇心安神之品。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火亢 盛,则常在清心火时配以利小便之品。心与他脏关系密切, 心之气血阴阳不足,治疗可用补肺气、健脾气、温肾阳、 滋肝阴等法治之;心肾失交则应交通心肾、调理阴阳。另 外,情志调摄在心系病证的防治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本章主要学习心悸、胸痹、不寐三个病证,要求 掌握各病证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辨证论治、 转归预后及预防调护。
心
悸
【学习目标】
1.掌握心悸的概念、诊断与病证鉴别、 辨证论治。
2.熟悉心悸的病因病机。 3.了解心悸的中医适宜技术、转归预
后、预防调护。
【学习内容】
【病因病机】 【诊断】 【辨证论治】 【中医适宜技术】 【转归预后与预防调护】 【小结与医案分析及思考题】
中医内科学
自觉心慌不安,心跳剧烈,不能自主,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 或心跳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性。常伴有胸闷不舒、 易激动、心烦、少寐、多汗、颤动、头晕乏力。中老年发作频繁者, 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肢冷汗出,或见晕厥。脉象可见数、 疾、促、结、代、沉、迟等。
中医内科学心悸PPT课件

辨证要点
1.分清虚实
虚:心悸气短、神疲乏力、 自汗者为气虚;心悸头晕, 面色无华者属血虚;心悸盗 汗,潮热口干者属阴虚;心 悸肢冷,畏寒气喘者属阳虚; 实:伴口苦便秘者为痰火; 心悸面浮,尿少肢肿者为水 饮;心悸心痛,唇暗舌紫者 为瘀血
2.详辩脉象变化 脉缓,促脉,结脉,代脉
3.辨证辨病相结合 明确其原发疾病 4.结合临床辅助检查 24小时心电图, 24 小时动态血压 胸片,心肌酶谱
六 风热扰心 主症特点:心悸胸闷,胸骨隐痛,身热 或微恶风寒,咽痛,四肢酸楚或咳痰, 苔薄脉浮(感受风热之邪,由表入里, 客及咽卫,正邪相争,内舍于心,阻塞 心脉,心气受阻) 治法:疏风清热,通络宁心 银翘散加减(加丹参、玉竹、太子参、 苦参养阴宁心) 加减:邪入气分,热毒盛,加石膏、知 母、黄连、板兰根
(心胆气虚,气血逆乱之相)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药:安神定志丸+琥珀、磁石、 朱砂
一.心虚胆怯 组方:龙齿、琥珀、磁石:镇惊宁神: 朱砂、茯神、菖蒲、远志安神定志 加减 心虚胆怯,神不自主而心悸者,加炙甘 草、黄芪 兼心阴不足,加柏子仁、酸枣仁、五味 子、天冬或天王补心丹 若心悸心烦,精神抑郁,胸胁时痛,加 柴胡、合欢皮、郁金
四 心阳虚弱 主症:心悸不安,动辄优甚,胸闷气短(久病体虚, 损伤阳气,水气凌心,心失温养),形寒肢冷,面色 苍白(心阳虚衰,血液运行迟缓,肢体失于温熏), 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或脉象虚弱。(心阳不足, 鼓动无力)。 治则:温补心阳,安神定志 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味 桂枝,甘草,温补心阳;龙骨牡蛎,安神定悸 加减:心阳不足明显,宜加人参、附子。兼有阴伤, 加麦冬、玉竹、五味子。 变证 1.病重,汗出肢冷,面青唇紫,喘不得卧,重用人参、 附子,加黑锡丹。 2. 肾阳不足者,或出现迟脉、结脉、代脉者,选麻黄 附子细辛汤。
《中医内科学》心悸 ppt课件

ppt课件
21
【辨证论治 】
三、 证治分类
(一)、心虚胆怯证 (二)、心血不足证 (三)、阴虚火旺证 (四)、心阳不振证 (五)、水饮凌心证 (六)、瘀阻心脉证 (七)、痰火扰心证
相同点——奔豚发作时,也有心胸躁动不 安
奔豚——上下冲逆,发自少腹 不同点 心悸——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
ppt课件
17
【诊查要点 】
三、 相关检查
1.心电图:是检测心律失常有效、可靠、方 便的手 段,它可以区分是快速性心律失常或是 缓慢性心律失常;识别过早搏动的性质,如房 性早搏、结性早搏、室性早搏、阵发性室上性 心动过速及室性心动过速,判断房室传导阻滞, 房扑与房颤,心扑与心颤动及病态窦房结综合 征等。
2.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也是心律失常 诊断的重要方法。
3.食道心房调搏,阿托品试验:对评价窦房 结功能,诊断病窦也有重要意义。
4.其它检查:测血压、X线胸部摄片、心脏 超声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ppt课件
18
【辨证论治 】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 虚——气血阴阳亏虚; 实——痰饮、瘀血、火邪上扰
二、文献摘要
1、病名:
《内经》无心悸或惊悸、怔忡之病名。 心悸之病名首见于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和《伤 寒论》,称之“心动悸”、“心下悸”、“心中 悸”及“惊悸”。
ppt课件
5
2.病因:
《内经》虽无病名,但已认识到心悸的病因。如 《素问•平人气象论》:“……左乳下,其动应 衣,宗气泄也”。《 素问•举痛论》:“惊则心 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素问•痹论》:“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 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
中医内科学——心悸(1)

辨证论治
临床应用: ③ 心悸气短,动则益甚,气虚明显时,加黄芪以增强益气
之功; ④气虚自汗加麻黄根、浮小麦、瘪桃干、乌梅;
⑤气虚夹瘀者,加丹参、桃仁、红花; ⑥气虚夹湿,加泽泻,重用白术、茯苓; ⑦心气不敛,加五味子、酸枣仁、柏子仁,以收敛心气, 养心安神; ⑧如睡眠易惊醒,可加重镇摄之品,如龙骨、牡蛎等; ⑨若心气郁结,心悸烦闷,精神抑郁,胸胁胀痛,加柴胡、 郁金、合欢皮、绿萼梅、佛手。
6、《景岳全书·怔忡惊恐》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且 “虚微动亦微,虚甚动亦甚”。清代《医林改错》重视瘀血 内阻导致心悸怔忡,记载了用血府逐瘀汤每多获效。
概述
(三)范围 根据本病的临床特点,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
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期前收缩、心房颤动 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 激综合征以及心功能不全、心肌炎、一部分神经官 能症等,如表现以心悸为主症者,均可参照本病证 辨证论治,同时结合辨病处理。
心悸因于痰浊、水饮、瘀血等实邪所致者,治当化痰,涤 饮,活血化瘀,配合应用重镇安神之品,以求邪去正安,心神 得宁。
临床上心悸表现为虚实夹杂时,当根据虚实轻重之多少, 灵活应用益气养血,滋阴温阳,化痰涤饮,行气化瘀,养心安 神,重镇安神之法。
辨证论治
分证论治 1.心虚胆怯 主 症:心悸不宁,善惊易恐,稍惊即发,劳则加重。 兼次症:胸闷气短,自汗,坐卧不安,恶闻声响,少寐多梦
概述
概念
心悸是指阴阳失调,气血失和,心神失养,出现心 中悸动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类病证。一般多呈阵发 性,每因情绪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
心悸发作时常伴不寐、胸闷、气短,甚则眩晕、喘 促、心痛、晕厥。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
脉象或数,或迟,或节律不齐。
《中医内科学心悸》课件

▪ 《素问 大奇论》:“脉至浮合,浮合如数,一息十至 以上,是经气不足,微见九十日死。”
▪ 《素问·三部九候论》说:“参伍不调者病。”
第二十四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六点 四十七分。
▪ ③下丹田,资先天:宗气作为后天生成之气,对先天元 气有重要的资助作用。藉三焦为通道,元气自下而上 运行,散布于胸中,以助后天之宗气;宗气自上而下 分布,蓄积于脐下丹田,以资先天元气。先天与后天 之气相合,则成一身之气。由于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 精的量是有限的,其化生的元气也是一定的,因而一 身之气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宗气的生成,而宗气的生 成,又取决于脾、肺两脏的功能是否正常及饮食营养 是否充足。因此,一身之气的不足,即所谓气虚,在 先天主要责之肾,在后天主要责之脾肺。
证候特征:以心悸,胸痛兼见气虚阳虚症状为特征。
病机:先天禀赋薄弱,年老脏器虚衰,或久病体虚,暴病 伤阳耗气,导致心失温阳,引起心悸,胸痹心痛,气短 畏寒等。
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六点 四十七分。
心阴虚 主要脉症:心悸而烦,失眠多梦,健忘,眩晕,口干
津少,面色无华,舌红或舌尖干红,苔少,脉细数。
声音洪亮。反之,则呼吸短促微弱,语言不清,发声低微。宗 气贯注于心脉之中,促进心脏推动血液运行。因此,凡气血的 运行,心搏的力量及节律等皆与宗气有关。宗气充盛则脉搏徐 缓,节律一致而有力。反之,则脉来躁急,节律不规则,或微 弱无力。
▪ ②贯心脉,行气血:《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说:“宗气者,
动气也。凡呼吸主症者,均可参照本病证辨证论治,同时 结合辨病处理。
第二十八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六点 四十七分。
中医急诊学心悸教案

中医急诊学心悸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心悸的定义和临床表现。
2. 熟悉心悸的中医分类及病因病机。
3. 掌握心悸的诊断要点和鉴别诊断。
4. 学会心悸的中医治疗原则和代表方剂。
5. 能够运用中医理论分析和解决心悸相关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心悸的定义:心悸是指自觉心中悸动,心跳加快,或心律不齐,或心慌不安的症状。
2. 心悸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心中悸动,心跳加快,心律不齐,心慌不安,头晕,乏力等。
3. 心悸的中医分类:根据中医理论,心悸可分为实证和虚证两大类。
实证心悸多由痰火、瘀血、湿热等原因引起;虚证心悸多由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心阳不振等原因引起。
4. 心悸的病因病机:心悸的病因病机复杂多样,主要与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累过度、体质虚弱等因素有关。
心悸的基本病机是心失所养,导致心神不宁,从而出现心悸等症状。
5. 心悸的诊断要点和鉴别诊断:心悸的诊断要点包括询问病史、观察临床表现、听诊心音、测量心率等。
心悸需要与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早搏等进行鉴别诊断。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心悸的定义、临床表现、中医分类、病因病机等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心悸的诊断要点和鉴别诊断,通过实际病例来加深学生对心悸的理解和认识。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心悸的治疗原则和代表方剂,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4. 实践操作法:安排临床实习或模拟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心悸的诊断和治疗过程,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 作业和测验:布置相关作业和测验,评估学生对心悸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的中医急诊学教材,如《中医急诊学》、《中医内科学》等。
2. 案例资料:收集心悸的临床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3. 教学视频:寻找相关的心悸治疗和诊断的视频资料,用于直观展示和教学演示。
4.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如医学网站、学术论文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信息。
中医内科学心悸

心悸源流:
《内经》已认识到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可致心中悸动等, 这是对严重脉律失常与疾病预后关系的最早记载。
心悸病名首见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和《伤寒论》,称之为“心下悸”、 “心中悸”、“惊悸”及“心动悸”,认为其病因主要包括惊扰、水饮、虚劳及 汗后受邪等,发作时常见结、代、促脉,以炙甘草汤等为常用治疗方剂。
(二)病机
心悸病位在心,但与肝、脾、肾、肺四脏密切相关 。若肝失疏泄,气滞血瘀,或气郁化火,心脉不畅, 心神被扰,而发心悸;或肾阴不足,不能上制心火, 或肾阳亏虚,心阳失于温煦,均可发为心悸;若脾胃 虚弱,心之气血化生乏源,或脾失健运,痰湿内扰心 神,亦可发为心悸;或热毒犯肺,内舍于心,或肺气 亏虚,不能助心治节,心脉运行不畅,亦可悸动不安 。基本病机为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饮、 瘀、火扰心,心神不宁。
方剂: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
常用桂枝、附子温振心阳;人参、黄芪益气助阳;麦冬、枸 杞滋阴;炙甘草益气养心;龙骨、牡蛎重镇安神定悸。形寒肢 冷,重用人参、黄芪、附子、肉桂温阳散寒;大汗出,重用人 参、黄芪、煅龙骨、煅牡蛎、山茱萸益气敛汗,或用独参汤煎 服;兼见水饮内停,加葶苈子、五加皮、车前子、泽泻等;若 夹瘀血,可加丹参、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兼见阴伤,加 麦冬、枸杞、玉竹、五味子;心阳不振,心动过缓,酌加炙麻 黄、补骨脂、附子,重用桂枝以温通心阳。
常用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熟地黄、当归 、龙眼肉补养心血;茯神、远志、酸枣仁宁心安神;木香理 气醒脾。
若心动悸而脉结、代者,乃气虚血少,血不养心,宜用炙 甘草汤。气虚甚加黄芪;血虚甚加当归、熟地黄;阳虚甚而 汗出肢冷,加附子、黄芪、煅龙骨、煅牡蛎;阴虚甚,重用 麦冬、地黄,加沙参、玉竹、石斛;白汗盗汗,加麻黄根、 煅龙骨、煅牡蛎、糯稻根收敛止汗;纳呆腹胀,加陈皮、麦 芽、神曲、山楂、鸡内金、枳壳健脾助运;失眠多梦,加合 欢皮、夜交藤、柏子仁养心安神;热病后期心阴受损而心悸 ,以生脉散加减。
中医内科学 第五章 第一节心悸

分证论治
心虚胆怯
症状: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 梦而易惊醒,食少纳呆,恶闻声响,苔薄白, 脉细略数或细弦。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药:安神定志丸。
安神定志茯苓神,远志菖蒲与人参。 再加龙齿和丸服,心虚胆怯悸得宁。
分证论治
心血不足(心脾两虚)
症状:心悸气短,头晕目眩,面色无华,神疲乏 力,纳呆食少,腹胀便溏,少寐多梦,健忘, 舌淡红,脉细弱。
治疗原则
1、心悸由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心神失养所致者: 治当补益气血,调理阴阳。配合养心安神,促 进脏腑功能的恢复。
2、心悸因于痰饮、瘀血等邪实所致者,治当化 痰,涤饮,活血化瘀,配合重镇安神之品。
3、心悸表现为虚实夹杂时:根据虚实轻重之多 少,灵活应用益气养血,滋阴温阳,化痰涤饮, 行气化瘀,养心安神,重镇安神之法。
辨证要点
1、分清虚实:心悸证候特点多为虚实相兼,
虚者---指脏腑气血阴阳亏虚 实者---指痰饮、瘀血,火邪上扰
2、明辨惊悸与怔忡 3、详辨脉象变化 4、结合辨病辨证
审脉辨证 过速型脉象与心律失常
数脉1息6至 疾脉1息7至 极脉1息8至 脱脉1息9至 浮合脉1息10至 以上
阳盛实热 阴盛火旺 气阴两虚 气竭阳脱
窦性心动过速 室上性心动过速 室性心动过速 房扑呈2:1房室传导
过缓型脉象与心律失常
迟脉1息3至 损脉1息2至 败脉1息1至 夺精脉2息1至
气虚阳衰 痰瘀阻脉 邪阻气机
窦性心动过缓 窦性停搏 窦房传导阻滞 交界区心律 房室传导阻滞
常见不规律性脉象特点
涩
促
结
代
基础 脉律 (率)
无
有基础脉律, 脉率过速
概述----定义
心悸PPT-中医内科学新世纪第五版

辨证要点
辨心悸是否有心律失常,什么性质的心律失常?
辨心悸是单纯性心悸还是疾病中的一个症状?
辨心悸的虚实 从心悸的临床表现 从兼证、舌、脉
治则治法
➢治疗引起心悸的原发病为主 ➢虚证分别予以补益心之阳气,滋养心之阴血为主 ➢实证分别予以祛痰、化饮、清火、行瘀 ➢配以宁心安神之品,如龙骨、牡蛎、酸枣仁等
心悸的概念
• 症状: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 • 特点:多呈发作性 ,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 • 以心悸为主症
历史沿革
《内经》
➢《素问.平人气象论》:“左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素问.举痛论》:“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 矣”;
➢《素问.痹论》:“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
分证论治(一)
【主症】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 【兼次症】少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 【舌象】舌质淡红,苔薄白 【脉象】细略数,或细弦 【辨证】心虚胆怯证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药】安神定志丸加味
安神定志丸----源于《医学心悟》 ➢ 朱砂、龙齿、琥珀---镇惊安神 ➢ 酸枣仁、远志、茯神---养心安神 ➢ 人参、茯苓、山药---补气宁心 ➢ 天冬、生地、熟地---滋养阴血 ➢ 肉桂---入心经,鼓舞气血 ➢ 五味子---收敛心气
持续性,病情重
鉴别诊断
•奔豚
奔豚发作之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故本病与心悸的 鉴别要点为: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奔豚乃上 下冲逆,发自少腹。
鉴别诊断
•惊悸与怔忡
惊悸发病多与情绪因素有关,阵发性,病情相对较轻, 实证多,可自行缓解,不发时如常人。
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诱因亦可发生, 常呈持续性,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多属虚 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内科学讲稿心系第一节心悸心悸【概说】一、概念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
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
病情较轻者为惊悸。
病情较重者为怔忡。
二、沿革(一)《内经》虽无心悸或惊悸、怔忡之病名,但已认识到心悸的病因有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
最早记载脉律不齐是本病的表现。
最早认识到心悸时严重脉律失常与疾病预后的关系。
《素问·举痛论》云:“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素问·痹论》亦云:“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
”《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
”(二)《金匮要略》和《伤寒论》提出心悸的病名.病因有惊扰、水饮,虚劳及汗后受邪等。
脉象表现为结、代、促脉等。
提出了基本治则及炙甘草汤等为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
(三)《伤寒明理论·悸》提出心悸病因不外“气虚”、“痰饮”两端。
(四)《医学正传·惊悸怔忡健忘证》对惊悸、怔忡的区别与联系有详尽的描述(五)《丹溪心法·惊悸怔忡》提出责之虚与痰的理论。
(六)《医学正传·惊悸怔忡健忘证》对惊悸、怔忡的区别与联系有详尽的描述。
(七)《医林改错》重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
三、讨论范围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以及心功能不全,一部分神经官能症等,如具有心悸临床表现的,均可参照本病证辨证论治,同时结合辨病处理。
【病因病机】一、病因(一)体质素虚禀赋不足,素质虚弱,或久病失养——耗伤心之气阴,气血阴阳亏乏,脏腑功能失调,致心神失养。
(二)饮食劳倦。
嗜食膏梁厚味、煎炸炙煿——蕴热化火生痰,痰火上扰心神。
劳倦太过伤脾,脾虚生化之源不足——致心血虚少,心失所养,神不潜藏。
(三)七情所伤。
平素心虚胆怯,突遇惊恐——忤犯心神。
心神动摇,不能自主。
长期忧思不解——心气郁结,阴血暗耗,不能养心。
或化火生痰——痰火扰心,心神失宁。
(四)感受外邪。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证日久,复感外邪,内舍于心,痹阻心脉,心血运行受阻。
风寒湿热之邪,由血脉内侵于心——耗伤心气心阴。
温病、疫毒——可灼伤营阴,心失所养。
(五)药食不当。
药物过量或毒性较剧——耗伤心气,损伤心阴。
用药失当,如补液过快、过多——心脏功能失调,气血阴阳紊乱。
二、病机(一)心悸的病位在心,与肝、脾、肾、肺四脏密切相关。
心之气血不足——心失滋养,搏动致乱心阳虚衰——血脉瘀滞,心神失养肾阴不足——不能上制心火,水火失济,心肾不交肾阳亏虚——心阳失于温煦,阴寒凝滞心脉肝失疏泄——气滞血瘀,心失条达心脉运行不畅脾胃虚弱——气血乏源,宗气不行,血脉凝留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扰动心神热毒犯肺——肺失宣肃,血运失常肺气亏虚,不能助阳以治节(二)心悸的病理变化主要有虚实两方面,虚实之间可以相互夹杂或转化。
气,血、阴、阳亏损,使心失滋养——虚证痰火扰心,水饮上凌或心血瘀阻,气血运行不畅——实证实证日久,病邪伤正,损伤气、血、阴、阳——实证转虚阴虚者常兼火盛或痰热阳虚易夹水饮、痰湿因虚致实气血不足者,易见气血瘀滞,痰浊(三)本虚初起以心气虚为常见,可出现气阴两虚,气血不足,阴阳俱虚之候。
后期可见心阳暴脱等危候。
心脾两虚心气虚心肺气虚心虚胆怯心阳不振阳虚脾肾阳虚水饮凌心心血不足阴虚血亏肝肾阴虚心肾不交气阴两虚病久,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气血不足,阴阳俱虚若病情恶化,心阳暴脱——厥脱,抽搐等危候,甚至死亡。
心悸病因病机示意图:体虚--------------------- 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虚)耗气伤心外邪入侵内舍于心心络瘀阻----- 血脉不利心动不宁---心悸情志刺激————————(实)生痰化火-------上扰心神【诊查要点】一、诊断依据(一)一般症状:自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过重,或忽跳忽止。
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神情紧张,心慌不安,不能自主。
(二)常见伴有症状: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
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或见晕厥。
(三)常见脉象:数、促、结、代、缓、沉、迟等。
(四)常见诱发因素: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饮酒、饱食等。
二、病证鉴别(一)心悸与怔忡的鉴别心悸发病,多与情绪因素有关,可由骤遇惊恐,忧思恼怒,悲哀过极或过度紧张而诱发,多为阵发性,病来虽速,病情较轻,实证居多,病势轻浅,可自行缓解,不发时如常人。
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等因素亦可发生,常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每属实证,或虚中夹实,病来虽渐,病情较重,不发时亦可兼见脏腑虚损症状。
(二)心悸与奔豚的鉴别奔豚发作之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但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奔豚乃上下冲逆,发自少腹。
(三)心悸与卑喋鉴别。
卑喋之胸中不适由于痞塞。
心悸则缘于心跳,有时坐卧不安,但不避人,无情志异常;卑喋为一种神志异常为主的病证,一般无促、结、代、疾、迟等脉象出现。
三、相关检查(一)心电图检查。
必要时记录24小时心电活动心电图可区分快速性心律失常,缓慢性心律失常;识别过早搏动的性质,为房性早搏、结性早搏、室性早搏、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及室性心动过速,判断Ⅰ度、Ⅱ度、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及预激综合征等。
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能发现短暂、隐性的心律失常、评价患者活动、症状与心律失常的关系,鉴别良性与恶性心律失常,观察药物的作用。
(二)食道心房调搏和阿托品试验对评价窦房结功能,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有重要意义。
(三)心室晚电位检测判断缺血性心脏病与心梗后恶性心律失常与猝死有一定价值。
(四)配合测量血压、X线胸部摄片、心脏“B”超检查等有助于明确诊断。
【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一)分清虚实之程度虚者系指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实者多指痰饮、瘀血、火邪之类。
辨证时,不仅要注意正虚一面,亦应重视邪实一面,并分清虚实之程度。
(二)分清心脏与他脏的病变情况心悸的病位在心,心脏病变可以导致其它脏腑功能失调或亏损,同样,其它脏腑病变亦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于心。
应分清心脏与他脏的病变情况,有利于决定治疗的先后缓急,避免心悸病证单纯治心之弊。
(三)辨病以提高辨证准确性功能性心律失常所引起的心悸,常表现为心率快速型心悸,多属心虚胆怯,心神动摇;冠心病引起的心悸,多为气虚血瘀,或痰瘀交阻而致;风心病引起的心悸,以心脉瘀阻为主;病毒性心肌炎引起的心悸,多由邪毒内侵,内舍于心,常呈气阴两虚,瘀阻络脉证。
二、治疗原则(一)分虚实治疗虚证分别予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
实证则应祛痰、化饮、清火、行瘀。
但本病以虚实错杂为多见,且虚实的主次、缓急各有不同,故治当相应兼顾。
(二)酌情配入镇心安神法心悸以心神不宁为其病理特点,故应酌情配入镇心安神之法。
三、证治分类(一)心虚胆怯证1、症状:主症: 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2、证机概要:气血亏损,心虚胆怯,心神失养,神摇不安。
3、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4、例方:平补镇心丹加减。
本方益气养心,镇惊安神,用于心悸不宁,善惊易怒,少寐多梦,食少,纳呆者。
5、常用药:朱砂、龙齿、琥珀——镇惊安神酸枣仁、远志、茯神——养心安神人参、茯苓、山药——益气壮胆天冬、生地、熟地——滋养心血配伍少许肉桂——鼓舞气血生长之效,五味子——收敛心气。
6、加减:若气短乏力,头晕目眩,动则为甚,静则悸缓,为心气虚损明显,重用人参,加黄芪以加强益气之功;兼见心阳不振,用肉桂易桂枝、加附子,以温通心阳;兼心血不足,加阿胶、首乌、龙眼肉以滋养心血;兼心气郁结,心悸烦闷,精神抑郁,加柴胡、郁金、合欢皮、绿萼梅以疏肝解郁;气虚挟湿,加泽泻,重用白术、茯苓;气虚挟瘀,加丹参、川芎、红花、郁金。
(二)心血不足证1、症状:主症: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兼症: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纳呆食少苔脉:舌淡红,脉细弱。
2、证机概要: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心神不宁。
3、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4、例方:归脾汤加减。
本方有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的作用,重在益气,意在生血,适用于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头晕目眩之证。
5、常用药: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熟地黄、当归、龙眼肉——补养心血;茯神、远志、酸枣仁——宁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
6、加减:若五心烦热,自汗盗汗,胸闷心烦,舌淡红少津,苔少或无、脉细数或结代,为气阴两虚,治以益气养血,滋阴安神,用炙甘草汤加减,益气滋阴,补血复脉气虚甚者加黄芪;血虚甚者加当归、熟地;阳虚甚而汗出肢冷,加附子、黄芪、煅龙骨、煅牡蛎;阴虚甚,重用麦冬、地黄、阿胶,加沙参、玉竹、石斛;自汗盗汗者,加麻黄根、山萸肉、煅龙骨、煅牡蛎、糯稻根收敛止汗;纳呆腹胀,加陈皮、谷芽、麦芽、神曲、山楂、鸡肉金、枳壳健脾助运;神疲乏力,气短,重用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益气;少佐肉桂,取少火生气之意;失眠多梦,加合欢皮、夜交藤、五味子、柏子仁、莲子心等养心安神。
若热病后期损及心阴而心悸者,以生脉散加减。
有益气养阴补心之功。
(三)阴虚火旺1、症状:主症: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
兼症:耳鸣腰酸,头晕目眩,急躁易怒。
苔脉: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象细数。
2、证机概要:肝肾阴虚,水不济火,心火内动,扰动心神。
3、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4、例方: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加减。
前方滋阴养血,补心安神,适用于阴虚血少,心悸不安,虚烦神疲,手足心热之证,后方清心降火,重镇安神,适用于阴血不足,虚火亢盛,惊悸怔忡,心神烦乱,失眠多梦等证。
5、常用药:生地、玄参、麦冬、天冬——滋阴清热;当归、丹参——补血养心;人参、炙甘草——补益心气;黄连——清热泻火;朱砂、茯苓、远志、枣仁、柏子仁——安养心神;五味子——收敛耗散之心气;桔梗——引药上行,以通心气。
6、加减:若肾阴亏虚,虚火妄动,遗精腰酸者,加龟板、熟地、知母、黄柏,或加服知柏地黄丸;若阴虚而火热不明显者,可单用天王补心丹;若阴虚加有瘀热者,加赤芍、丹皮、桃仁、红花、郁金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四)心阳不振证1、症状:主症: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
兼症:面色苍白,形寒肢冷。
苔脉: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
2、证机概要:久病体虚,损伤心阳,心阳不振,无以温养心神。
3、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4、例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
前方温补心阳,安神定悸,适用于心悸不安、自汗盗汗等症,后方益心气,温心阳,适用于胸闷气短、形寒肢冷等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