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融合解读(上)

合集下载

我国产城融合发展现状及对策

我国产城融合发展现状及对策

我国产城融合发展现状及对策1. 引言1.1 产城融合发展的重要性产城融合发展是当今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是指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将产业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有机结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模式。

产城融合发展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产城融合可以有效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力。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

而通过产城融合,可以有效整合城市资源,提高城市的产业影响力和吸引力,进而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产城融合有利于促进城市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传统的城市产业结构往往过于单一,难以适应当下经济发展的要求。

而产城融合可以有效打破传统的产业界限,促进各个产业间的融合创新,推动城市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产城融合也是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城市的有效途径。

通过将产业与城市规划、建设有机结合,可以更好地满足市民对于就业、生活、休闲等方面的需求,提升城市的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

产城融合对于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我国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1.2 产城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我国产城融合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产城融合的健康发展。

产城融合中存在产业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一些地区过度依赖某一产业,导致经济结构单一,缺乏可持续发展性。

产城融合中的城市规划和用地规划不协调,城市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之间缺乏有效对接,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益降低。

产城融合的管理水平有待提升,缺乏统一的管理规范和监管措施,容易引发管理混乱和效率低下。

产城融合中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不完善,影响了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竞争力。

产城融合中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政策支持,企业缺乏动力参与产城融合,影响了产城融合的效果和效益。

解决这些问题,促进产城融合的健康发展,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和政策,推动产城融合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2. 正文2.1 我国产城融合发展现状分析在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产城融合的概念逐渐受到重视,我国也在积极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025.从“产城融合”走向“产城人融合”——浅析“产—城—人”融合的内在逻辑与互动关系

025.从“产城融合”走向“产城人融合”——浅析“产—城—人”融合的内在逻辑与互动关系

从“产城融合”走向“产城人融合”——浅析“产—城—人”融合的内在逻辑与互动关系何笑梅,洪亮平摘要:随着以“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人们对“产城融合”的认知:过于关注“产”和“城”,而忽略“人”的发展思路已不合时宜。

本文重点在厘清“产-城-人”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和互动关系,探索“产-城”融合向“产-城-人”融合转变的着力点,明确只有实现产业城镇化、城市功能城镇化和人的城镇化,才能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研究认为“产”是动力系统,提供就业岗位;“城”是硬件系统,提供生产生活服务;“人”作为主体,是活力系统,提供劳动力和技术支撑。

关键词:产城人融合,内在逻辑,互动关系,产城融合“产城人融合”是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产生的新名词,是产城融合的升级,暂未作为一个专门的理论体系来进行探讨,仅以一种发展理念和转型思路,隐含在城市开发建设的实践中。

“产城人”融合其本质是围绕人的多元需求,在空间中合理配置各类生产、生活要素,以产业发展和能级提升为动力,以城市发展及功能完善的载体,并最终实现人与城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人是城市各系统动态变化的起点和要素互动的支点。

以人为主体,研究产业发展、人口集聚和城市功能建设三个系统的互动关系,实现产业、城市、人之间的持续发展模式,更符合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

1 “产城融合”向“产城人融合”转向1.1 产城融合的研究动向目前国内外对产城融合的相关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产城融合的概念及内涵、发展模式、路径及规划策略和发展水平评价,呈现出以下趋势(图1):图1 产城融合的研究趋势图片来源:作者自绘第一,突出人的主体性。

研究的重点由“产、城”逐步向“人”转变,可以看出研究思路是物理逻辑向人性逻辑的转变;第二,向多学科、多元化的视角转变。

研究由传统的用地布局、城乡关系向空间结构、经济效益等功能模式的转变,更加注重多学科交叉、多元化的视角分析问题;第三,土地城镇化向人的城镇化的转变。

名词解释【什么是产城融合?】

名词解释【什么是产城融合?】

名词解释【什么是产城融合?】名词解释:产城融合“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进一步提升土地价值,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模式。

关键词:功能融合产城匹配城市规划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

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

发展路径(1)产城规划先行,实现产城互动。

核心在于产业、城市做好前瞻性的规划和定位,避免盲目地城市化导致城市空心化,真正落实产业定位,实现城市与产业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

(2)把握产业趋势,引领产业变革。

产城融合在于突破早期城镇化的弊端。

而城市更新的土地资源、空间资源用于发展新兴产业(或未来前沿产业)具有非常重要的城市发展意义,如此落实产城融合,城市才具有发展的可持续性。

(3)兼顾国际化城市竞争。

国际化竞争格局是中国搞新型城镇化不可回避的问题,当前,全球产业正在发生新的重点转移。

借助产业结构转型机遇,吸引优质产业,鼓励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参与国际化竞争,不断提升城市的国际影响力。

在中部智能发展核心城市长沙,有这样一个项目,深刻诠释了现代产城融合项目的标准。

湘江智谷·人工智能科技城作为长沙市政府与碧桂园联手打造的产城融合项目,着眼城市未来站位,以人工智能产业为核心推动力,结合碧桂园·智慧城市的住宅、商业配套,在湘江新区再造一座花园式研发新城,助力城市升级,赋能产业转型,是中部产城融合的代表作,更是碧桂园第五代产城融合产品策略的重心作品。

整体规划上,项目规划人口5.5万人,总用地为1491.70公顷,建设用地面积为690.69公顷。

其中,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651.96公顷,非建设用地面积为801.01公顷。

其中工业用地面积178.9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1.08%;居住用地面积为131.14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0.11%,分配科学合理,最大化平衡居住与产业的占比。

明确产城融合发展目标

明确产城融合发展目标

明确产城融合发展目标产城融合发展是指将城市发展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通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完善产业结构,实现城市经济、人口、生态、文化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产城融合发展的目标是建设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城市,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就业环境,推动经济转型、提高城市竞争力。

产城融合发展的目标首先是宜居城市的建设。

这意味着要通过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

这包括建设优质的住房、改善交通条件、提供优质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使居民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

其次,产城融合发展的目标还包括宜业城市的建设。

宜业城市是指创造一个有吸引力的产业环境,吸引各类企业入驻,并提供良好的商业环境和优惠政策,促进创新创业和产业升级。

通过优化城市的产业结构,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宜业城市还需要提供良好的科研机构、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平台,吸引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促进产业创新和科技进步。

产城融合发展的目标之一是宜商城市的建设。

宜商城市是指创造一个有利于商业发展的环境,吸引国内外企业和投资者进行商业活动。

为此,需要提供完善的商业设施和服务,为企业提供便利和支持。

同时,还需要改善城市的投资环境,降低企业的成本,提供优惠政策和配套服务,吸引更多商业机构和投资者来城市投资兴业。

最后,产城融合发展的目标还包括宜游城市的建设。

宜游城市是指创造一个吸引游客和居民休闲娱乐的环境。

这包括提供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和景点,拓展旅游产业,培育文化产业,举办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和体育赛事,打造城市的文化品牌和特色。

宜游城市还需要提供良好的旅游设施和服务,保护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为游客提供独特的游览体验。

总结起来,明确产城融合发展的目标是建设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城市。

这需要通过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和提升基础设施,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同时,还需要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提供良好的商业环境和优惠政策,促进经济的发展。

关于产城融合的情况汇报

关于产城融合的情况汇报

关于产城融合的情况汇报产城融合是指城市与产业的融合发展,是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产城融合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产城融合发展过程中,城市和产业相互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首先,产城融合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

通过产城融合,城市可以吸引更多的产业资源,推动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升级,推动城市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

同时,产城融合也可以促进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提高城市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推动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产城融合可以改善城市的产业环境。

通过产城融合,城市可以优化产业布局,实现产业集聚效应,提高产业的集约化、集聚化水平,推动城市产业的协同发展。

同时,产城融合也可以提升城市的产业配套设施和服务水平,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提高城市的产业竞争力和吸引力。

再次,产城融合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通过产城融合,城市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污染,推动城市产业的绿色化、低碳化发展。

同时,产城融合也可以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城市产业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最后,产城融合可以促进城市的社会发展。

通过产城融合,城市可以提高就业机会,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城市居民的就业、创业和生活环境的改善。

同时,产城融合也可以促进城市的社会文化发展,推动城市文化产业的繁荣,提高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和吸引力。

总的来说,产城融合是城市发展的内在需求,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产城融合发展过程中,城市和产业相互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产城融合的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需要形成政策、市场和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推动城市产业和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

希望各方能够共同关注产城融合的发展,共同推动城市产业和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共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产城融合”的新理念

“产城融合”的新理念

“产城融合”的新理念一、概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多元化需求。

在这一背景下,“产城融合”作为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应运而生,成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产城融合,顾名思义,即将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紧密结合,实现产业、城市、人口、生态等多方面的协调共进。

这一理念强调城市规划与产业布局的相互融合,通过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功能、促进产业集聚,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发展。

在实践中,产城融合的理念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许多城市在规划建设中注重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同步推进,通过打造产业园区、推动产业升级、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等方式,不断提升城市的产业竞争力和综合承载能力。

同时,产城融合也促进了城市人口结构的优化,吸引了更多高素质人才聚集,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产城融合不仅有助于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力,还能够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实现产业间的相互衔接和协同发展,进而推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产城融合的实现并非易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共同努力。

政府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政策,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和城市发展企业需要积极参与城市建设和产业升级,提升自身竞争力社会各方也需要积极参与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共同推动产城融合的深入发展。

产城融合作为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对于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产城融合将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重要方向。

1. 介绍产城融合的概念及其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产城融合,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它强调产业与城市空间的有机结合,实现产业、城市、人口、生态、文化等多方面的协调共生。

在产城融合的理念下,产业发展不再是单一的经济活动,而是与城市空间布局、功能定位、人口聚集等紧密相连,共同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当今社会,产城融合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我国产城融合发展现状及对策

我国产城融合发展现状及对策

我国产城融合发展现状及对策产城融合是指城市发展中产业与城市空间的紧密融合和互动发展。

近年来,我国产城融合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我国产城融合发展现状入手,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为产城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1.产城融合成就我国产城融合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城市空间结构得到优化。

各地政府在规划中注重产城融合,打破了传统城市规划的隔离模式,实施了工业园区改造、城市更新等项目,有效推动了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政府积极引导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了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形成了诸多特色产业聚集区。

城市功能日益完善。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产城融合使得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包括工业、商业、居住、文化等多个功能相互融合发展,促进了城市的整体发展。

尽管我国产城融合取得明显成绩,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土地资源浪费。

产城融合带来了土地资源的重复利用和低效利用,导致土地浪费和城市空间错综复杂。

其次是环境污染。

产业与城市紧密融合,也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一些工业园区周边环境恶化,对居民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

再者是交通压力加大。

随着产城融合的发展,城市交通压力不断增大,交通拥堵、交通事故频发成为城市人民的一大困扰。

最后是产城发展不平衡。

一些地区的产城融合的发展并不平衡,产业和城市发展不协调,导致了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

1.加强规划引导要加强对产城融合的规划引导,明确城市和产业发展的方向。

各级政府要结合实际,制定详细的产城融合规划,引导城市空间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城市功能完善,形成优质的产城融合发展。

2.加强土地资源整合利用要加强土地资源的整合利用,避免出现资源浪费和城市空间错综复杂的问题。

政府要建立统一的土地资源整合利用机制,推动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实现产城融合的绿色发展。

3.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要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引导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推进产城、景城、城乡深度融合

推进产城、景城、城乡深度融合

推进产城、景城、城乡深度融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产城、景城、城乡深度融合已经成为当今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

产城融合是指将传统的工业生产与城市建设无缝连接起来,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的良性互动。

景城融合是指将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城市建设相结合,通过城市规划和设计,将城市打造成一个宜居、宜游、宜业的美丽景区。

而城乡深度融合则是指将城市和农村紧密结合,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等措施,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致富。

产城融合的推进首先需要加大产业转型升级的力度。

传统的重工业产业链已经不再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因此需要通过发展新的产业领域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例如,可以发展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创意设计等新兴产业,将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此外,还需要加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优化产业布局,实现产业与城市空间的有机整合。

景城融合的推进需要加强城市规划和设计的力度。

城市需要有独特的文化氛围和人文景观,才能吸引人们居住、工作和旅游。

因此,城市规划和设计要充分考虑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环境特点,注重保护和利用历史建筑、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

同时,还要注重提升城市的绿化水平,建设公园、广场、步行街等人文景观空间,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城乡深度融合的推进需要注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增收致富。

农村基础设施是城乡融合的重要支撑,加强农村公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吸引城市居民前往农村休闲度假或者养老。

同时,还要加强农村产业发展支持,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农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推动农民增收致富,实现城乡经济的良性互动。

总之,产城、景城、城乡深度融合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推进产城、景城、城乡深度融合,需要加大产业转型升级的力度,加强城市规划和设计的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增收致富的力度。

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才能实现产城、景城、城乡深度融合,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城市。

产城融合的概念

产城融合的概念

产城融合相关资料一、产城融合的提出及背景“产城融合”的提出与我国开发区的发展及其承担的历史使命密切相关。

伴随着19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推进, 全球资本流人中国, 我国开始了以工业化为核心推动的经济发展,开发区作为招商引资的主要窗口和空间载体, 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开发区经过30年的发展,逐渐步人成熟阶段, 在地区发展中承担着经济推动器的作用,但同时开发区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主要是功能结构单一、产业结构单一、与区域发展脱节、就业人群与消费结构不相匹配等,开发区一方面为地方发展做出了经济上的重要贡献, 另一方面由于开发区发展的初衷而形成的孤岛经济, 已经越来越制约开发区的发展, 以及开发区与周围城镇之间的相互融合。

在转型发展的新时期,伴随着全球化的深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要求,以及城市空间不断生长, 开发区需要寻求新的发展思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城融合发展, 成为开发区转型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明确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

江苏省委罗志军书记在2012年6月5日召开的全省对外开放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开发区要走产城融合的路子。

二、产城融合的内涵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

“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即便再漂亮,也就是空城,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只能空转”。

城市化与产业化要有对应的匹配度,不能一快一慢,脱节分离,而且产城融合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对于产城融合内涵的理解主要着眼于以下3个方面:人本导向、功能融合和结构匹配。

1、人本导向:产城融合的本质是从功能主义导向人本主义导向的一种回归。

从开发区发展历程的梳理及每个时期的发展重点来看,产城融合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反映到空间上的一种表征,是资本积累到一定阶段寻求新的空间生产的必然产物,也是资本进入第三重循环提升创新能力、提高人的素质的必然要求。

产城融合与城市更新

产城融合与城市更新

产城融合与城市更新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产物,而城市更新则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更新和产城融合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产城融合与城市更新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城市的现代化发展。

一、产城融合的定义与意义产城融合,即是将产业和城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优化空间布局,打造特色产业,吸引优质人才,提升城市品质,实现城乡一体化,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战略。

产业是城市的生命线,而城市则是产业的重要承载地,产城融合则是在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品质,推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的一种战略性的融合。

产城融合的意义在于,它可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的协调发展。

此外,它还可以提升城市品质和文化底蕴,塑造城市特色和风貌,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同时,产城融合还可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弥合城乡差距,减轻城市压力,优化资源配置。

二、城市更新的定义与目标城市更新,即是对城市旧区进行改造和提升,以利于城市现代化的建设。

城市更新的目标是实现城市品质的提升和功能的优化,使城市更适宜人类居住和生活,同时解决城市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工业遗存,城市旧区,楼宇老旧,环境污染等问题。

城市更新的核心是改善旧城区的环境质量和提高城市品质,推动城市向现代化、科技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同时,城市更新还可以激活城市的潜力和动力,促进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源投入到城市建设。

三、产城融合与城市更新的关系产城融合与城市更新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

城市更新是建设具有现代化标准的城市的重要手段,而产城融合则是实现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二者可以互相促进,共同推动城市的现代化发展。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应该重视产城融合的要求,通过协调和整合城市产业与城市建设,实现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改善城市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在产城融合过程中,城市更新也是产城融合的重要内容,通过城市更新,可以提升城市的品质和活力,为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产城融合方案

产城融合方案

产城融合方案引言随着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对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方案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产城融合是一种综合性的规划理念,旨在实现城市发展与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

本文将探讨产城融合的概念和意义,并提出一种具体的产城融合方案。

产城融合的概念和意义产城融合,即产业与城市的无缝融合,是指通过在城市规划与发展中融入产业要素,实现城市与产业的良性互动和共生发展。

产城融合的目标是打破传统城市规划中产业区和城市区域的划分,为城市和产业提供更加持续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产城融合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优化资源配置:通过产城融合可以更好地利用城市和产业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流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提升城市竞争力:将优势产业与城市紧密结合,可以促进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升城市的经济竞争力。

3.优化生态环境:产城融合可以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更好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产业与生态的良性共生。

4.创造舒适居住环境:通过在城市规划中考虑居住要素,可以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产城融合有助于形成高效、绿色、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方案:以智能制造产业为例以智能制造产业为例,可以具体展示一种产城融合方案。

1.产业发展规划:制定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目标和方向。

根据城市的资源和条件,确定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主导方向和优势领域。

2.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智能制造产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包括工业园区、科技创新中心、研发机构等,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持。

3.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培养和吸引智能制造领域的专业人才。

通过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培养人才并提供创新创业平台。

4.产业与城市区域的融合:将智能制造产业布局在城市区域,并与城市的功能区进行良好的融合。

例如,将智能制造企业紧邻居民区,通过产业升级和环境改善,提供良好的就业和居住环境。

5.产业链整合和创新:鼓励智能制造产业链的整合和创新,促进资源共享和合作。

新型城镇化模式下的产城融合

新型城镇化模式下的产城融合

新型城镇化模式下的产城融合
当前中国面临的城镇化进程是一个全新的阶段,即新型城镇化。

在传统的快速城镇化
模式下,往往出现城市和农村之间明显的二元对立,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相对脱节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新型城镇化模式提出了产城融合的概念,旨在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
调发展。

本文将对新型城镇化下的产城融合进行详细阐述。

产城融合是指城市与农村之间经济、社会、人口等要素相互交流、融合和协调发展。

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农村产业融入城市化进程;二是城市产业向农村延伸;
三是城市和农村深度融合,共同发展。

农村产业融入城市化进程。

传统的城镇化模式往往将城市作为主要经济增长点,而农
村则被忽视。

新型城镇化模式则提出了将农村产业纳入城市化进程的理念。

这要求通过优
化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农村产业,使农民从事非农产业,并将其产业融入城市化进程中。

这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品质,实现农村城市化的有机衔接。

城市和农村的深度融合。

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存在着许多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为了
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实现城市和农村的深度融合。

这不仅包括在经济上的融合,还包括在
社会、人口等其他方面的融合。

在经济方面,可以通过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市场体系,推动
城市和农村资源要素的流动和优化配置。

在社会方面,可以加强城乡社会服务的平衡发展,提高农村社会事务的治理能力和水平。

在人口方面,可以推动人口流动的自由化,为农民
工等农村人口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社会保障。

城市集聚-产城融合PPT幻灯片课件

城市集聚-产城融合PPT幻灯片课件
1、提质升级——促进创新驱动,实 现开放合作
2、城乡重塑——提升空间品质,突 出城市魅力
3、品牌推广——促进整体品牌的塑 造与推广,树立多元特色魅力南安
THUPDI
3. 产城融合到三生统筹
3. 1 产城融合的提出
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而提出的一种发 展思路,是我国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 基本战略。进入“十二五”,产城融合作为一个重要概念,被各地政府 纷纷提出。
城镇集聚—产城融合—三生统筹 ——提高城镇化质量,优化可持续发展能力
张险峰
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规划师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6.3
交流内容
1. 南安产、居的聚与散 2. 转型提升与再度积聚 3. 产城融合到三生统筹 4. 案例借鉴与路径建议
1、南安产、居的聚与散
1.1 南安是个好地方
生态的南安,文化的南安

THUPDI
2、转型提升与新的积聚
2.1 转型发展形势
2015年底,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 56.1%,人均GDP达到8016美元, 但比欧美国家的人均3-4万美元还 有很大差距。
我国城镇化人口红利即将消失,以 投资、出口、内需拉动的城镇化模 式已经走到尽头,下一步必须转型 ,以提高人均劳动生产力来拉动经 济,走向富裕。
THUPDI
1.2 南安城镇化特征与矛盾
(2)产业居住高度混杂、城郊- 乡村布局失序的地区
THUPDI
1.2 南安城镇化特征与矛盾
(3)个体富足生活有品质,与 整体公共环境品质缺失并 存的城乡
THUPDI
1.2 南安城镇化特征与矛盾
实质是30多年来,以村、户、私企为 主,自下而上推进城镇化模式,造成 的分散建设弊病:

产城融合规划

产城融合规划

产城融合规划产城融合规划是指将工业生产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协同发展的规划。

产城融合规划强调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的相互融合,促进城乡一体化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下面就产城融合规划的重要性及实施策略,做一个简要探讨。

产城融合规划的重要性在于推动城市发展的新路径,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一方面,产城融合规划可以将传统农业、工业和服务业进行整合和优化,推动产业向高端、绿色、智能化转型,提高产业品质和竞争力。

另一方面,产城融合规划可以提升城市环境品质,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提高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

通过将产业集聚和城市发展相结合,实现资源共享和互补优势,促进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

实施产城融合规划的策略有几个方面。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产城融合规划体系。

这包括制定产城融合规划的纲要和指导原则,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和任务,推动产城融合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有机融合,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其次,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改善交通运输、水、电、气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城市物流和信息流畅性,为产城融合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次,要优化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

通过划定产业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的界限,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促进城市和地区的发展平衡。

此外,要加强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

通过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向绿色、智能化发展,实现产城融合的双赢。

最后,要加强政策引导和金融支持。

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如减税、补贴、优惠政策等,吸引和扶持优质产业项目,引进高端人才和科技成果,提供金融支持和风险投资,为产城融合提供有力支持。

总之,产城融合规划是推动城市发展新路径的重要举措,对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建立完善的规划体系,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管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加强政策和金融支持,可以实现产城融合的良性循环,为城市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产城融合经验做法

产城融合经验做法

产城融合经验做法产城融合经验做法:(1)秉承产城规划先行,实现产城融合,联动发展的理念。

产城融合的目标是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

清水河配套园区(霍城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对园区和清水河镇城市发展做了前瞻性的规划和定位,投资300万元,完成清水河镇(开发区)总体规划、园区产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配套区控制性详规、基础设施(道路、供排水、电力等)专项规划。

提出了“提升实现城市与产业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

(2)抢抓招商,实现以产促成,提升城市发展。

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即便再漂亮,也就是“空城”;清水河配套园区(霍城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抢抓园区招商,通过二产带动三产发展。

截止目前,已建成“五横三纵”18公里道路,供排水、电、亮化、绿化、配套设施同步到位,同时不断完善餐饮、购物、娱乐、金融、保险、通讯、物流等公共配套服务设施,推动教育、卫生资源向集聚区入驻辐射,致力构建产城一体的复合型新区。

园区入驻企业60余家,提供就业岗位5000多个,农民转移到城市有5000人,实现了就近就业,带动了镇区餐、宿等服务业的发展。

(3)打造城区新城,实现以城兴产,破解发展瓶颈。

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只能“空转”。

为园区产业发展提供依托和拓展城区空间,清水河配套园区(霍城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按照“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发展路子,以产业发展推进城市建设,以城市建设促进产业发展理念,启动2.2平方公里的西城区建设,加大学校、医院、商住、文化娱乐等设施建设,为产业集聚区生产、生活的需要服务,让园区发展由宜业向宜居宜业兼顾转变,把城市的发展和产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良性互动。

存在的问题:1、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量大,县级财政支撑困难,影响城区建设速度。

2、园区优惠政策尚未细化,对区域外资源和企业聚集吸引不大,尚未形成企业聚集和聚集效益,城市发展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下一步工作建议:1、国家给予基础设施建设一定的资金支持,为产城融合发展夯实基础。

产城融合解读上

产城融合解读上

关于“产城融合”的解读上产城融合是在开发区升级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业园区城市化与城市产城一体化的双向发展导致的共同需求,是产业园区发展的第四个阶段;本文将对产城融合的背景、内涵以及构成要素进行解读,以达到对产城融合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一、背景解读一在国外,“产城融合”发展模式形成了区域新的经济增长极20 世纪40 年代,英国开始建设卫星城,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有意识地在特大城市周围培育生活和工作平衡的独立新兴城市,成为产城融合发展的雏形,如日本筑波科学城和法国索非亚·安蒂波里斯科学城等从产业园区开始培育功能完善的产业新城,有效缓解了中心城市的人口、交通压力,形成了区域新的经济增长极;日本筑波科学城是世界范围内产业新城的典型案例之一,坐落在离日本东京东北约60公里的筑波山麓,距东京成田国际机场约40公里,总面积284.07平方公里,现有人口约20万,区域包括两个部分:研究学院地区和周边开发地区,研究学院地区包括国家研究与教育机构区、都市商务区、住宅区、公园等功能区;周边开发区主要用于设立私人研究机构;二在国内,产业园“孤岛经济“催生产城融合的新型城镇化规划2005年后,我国产业园区发展带动了新城、新区和大学城等多种新型城市空间的出现,逐步在地区发展中承担起经济推动器的作用;然而,产业园区缺乏必要的配套设施,形成“孤岛经济”,制约了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及其与周边城市的融合;随着全球产业升级及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传统以制造业为主、强调对外出口、以外资为导向的产业园区发展策略逐渐被以产业集群为单位、规模化发展、高新科技与现代服务业相结合的发展理念所取代;与产业园区密切相关的城区面临区域化发展的趋势,城乡地域空间结构开始向一体化协调发展,“大都市区”概念逐步形成,对产业园区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2014 年3 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提出,“统筹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商业区等功能区规划建设,推进功能混合和产城融合,在集聚产业的同时集聚人口,防止新城新区空心化”;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位于江苏省昆山市,是上海的卫星商务城,围绕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产城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打造服务外包基地和国家级金融服务外包示范区;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在提供大量工作机会的同时,促进商业、居住、教育等生活配套的改善,产业环境与生活环境协同发展,共筑产城一体化;二、产业园区不同发展阶段的内涵发展阶段空间动态园区发展动力园区特征产业发展需求因素要素集聚阶段园城空间关系:基本脱离;纯产业区,空间上沿交通轴线布局,单个企业或同类企业集聚低成本导向:低成本吸引生产要素集聚人才、技术、资本,但要素配置效率低功能:加工型,单一产品制造、加工;产业: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廉价土地、劳动力、优惠的税收政策产业主导阶段园城空间关系:园城相对脱离串珠式;纯产业区,空间上围绕核心企业产业链延伸布局产业链导向: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关联产业集聚功能:关联性产品制造;产业:资本密集型、外向型产业,以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为主一定的配套服务和研发能力,研发主要靠外部科研机构和大学,企业自身研发能力较弱创新突破阶段园城空间关系:园城互动;产业社区,产业间开始产生协同效应,空间上围绕产业集群圈层布局创新文化:研发和创新吸引企业集聚, 侧向关联产业集聚功能:研发复合;产业:技术密集型、创新型产业,高速信息网络技术、生物技术、新型能源技术、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等新兴领域高素质人才、良好的信息、技术及其他高端产业配套服务、园区自身科研能力不断增强产城一体阶段园城空间关系:产城融合;综合新城,空间上城市功能和产业功能完全融合园城优势互补、互促发展,高势能优势功能:城市复合产业、人气、文化、资本;产业:文化创意、科技创新产业、高端现代服务业高价值的品牌、高素质的人才资源、高增值能力和高回报率的巨额金融本金三、产城融合三大构成要素产城融合三大构成要素分别是:产业结构、空间结构、社会结构三大结构的融合;其中:产业结构是动力,良好的产业基础是产业园区发展的初始驱动力,产业结构升级导致社会结构中的就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影响空间结构分异;空间结构是载体,随着产业结构沿“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路径的升级,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的联系更加密切,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生活空间,而城市空间功能与产业功能的融合有助于创新型产业的发展;社会结构是保障,居住人群的教育结构决定就业需求的匹配度,不同产业工人对产业、交通空间的需求不一,消费能力的分层也导致了居住、游憩空间需求的多样化;一产业结构的融合产业结构的融合是指园区在产业组织过程中,要结合主导产业的不同需求及特点,既要配备与生产紧密结合的生产性服务业,又要配套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性服务业,形成网络化产业关联结构;二空间结构的融合雅典宪章提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促进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这些功能区相互交织,形成网状系统;产城融合将产业的不同空间需求与城市的不同功能区作为彼此联系的网络空间单元,构建起产业复合、职住平衡、服务配套和生态宜居的空间组织方式,从而达到让居民在不同的城市空间单元中就近就业、购物和休闲的目的;三社会结构的融合社会结构的融合是指产业园区内居民的教育结构、从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相互匹配,并与产业结构、空间结构相协调;产城融合的核心是促进居住和就业的融合,产业结构决定就业结构;就业结构直接影响居民收入水平,不同的收入水平使得消费结构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并导致社会服务需求的差异化,进而反过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因此城市的居民是否与当地就业需求相匹配成为促进产城融合的基础;随着园区产业结构的升级,就业人群的构成趋于多样化,消费结构趋于高级化,因此应逐步建立与城市化发展相契合的,由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公共安全和公共管理构成的产业园区社会管理架构,形成园区与母城一体的、全面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公共服务配套、公共安全系统与行政管理体系;总体概况科学城的原计划人口为22万,其中研究与教育区10万人,周边都市区12万人;现今人口,到1988年底,科学城人口为18.8万,其中研究与教育区6.5万,都市周边12.3万,其中有科学研究人员13000人;而拟定未来2030年人口达到35万,其中研究学园地区10万,周边开发区25万;发展历程项目规划区域包括两个部分:研究学院地区和周边开发地区,研究学院地区包括国家研究与教育机构区、都市商务区、住宅区、公园等功能区;周边开发区主要用于设立私人研究机构;研究学院区根据用途分为城市中心区、居住区、研究和教育设施区三个区域;主要有中心大厦、购物中心、汽车终点站、泊车大厦等建筑及其他用于文化活动、公共管理、商业和研究交流目的的设施;筑波中心大楼中心标志性建筑有筑波中心大楼、筑波会展中心、筑波公共图书馆、筑波文化中心、筑波艺术博物馆等;项目成功因素1、筑波大学成为联系各个科研机构的纽带筑波大学的前身是东京教育大学,东京教育大学即是1872 年成立的东京师范学校;1973 年日本众院文教委通过“筑波大学法案”;同年10 月1 日筑波大学开学,新校区占地3700亩,拓展了学校的办学空间;在实际城市发展中,筑波大学很好的发挥了作为各个科学研究机构纽带的作用;科学城以筑波大学为中心,加强科学园内各研究机构的相互合作和有机联系,从而使筑波地区成为一个综合的研究都市;同时,筑波大学也为各个研究机构输送了大量优秀的后备人才;2、采用健全的立法保障和大量优惠政策筑波科学城建设的法规相当健全,可以说是世界上新城建设立法最多的城市;这些法律法规大体上分为两类:一是专门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地区制定的法律;二是与高新技术产业区相关的国家科技经济乃至社会方面的法律法规,其中第一类法律更集中有力,这是筑波科学城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筑波研究学园都市建设法分章对“研究学园地区建设计划”、“周围开发地区正被计划”、“基于研究学园地区建设计划及周围开发地区整备计划的事业实施”等作以明确说明;通过立法等手段,采取多种优惠政策和措施,对房地产租赁、设备折旧、税收、信贷、外资引进等多方优惠,有力保障和促进了科学城区的发展;3、保护环境协调发展的规划理念筑波科学城北倚日本关东名峰筑波山;东邻日本第二大淡水湖霞个浦;南接关东有名的池沼牛久沼;小贝河、樱河和谷田河穿境而过;山地森林平地人工林、农田旱田和水田以及公园绿地等占其总面积的65%以上,特别水绿一体的绿色回廊;更是名闻遐迩;被誉为人和绿色共存的田园都市;筑波科学城建设之初的规划理念就是“科学城的建设应该尽可能的是各种活动达到有机的联系,与此同时,通过保护自然环境和历史遗产使科学城的建设能让居民保持健康和文明的生活”,并且一直以建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型城市为目标,经过40 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筑波科学城现有绿地面积1031 8.47hm ,人均绿地水平达到59 58 hm ,成为世人所公认的生态型科学城;4、1985年筑波世界博览会促进了筑波的城市发展日本政府在筑波举办世博会的首要目标是提高该市作为“筑波科学城”的声誉,使筑波成为国际级高科技研究中心;通过举办世博会使全世界目光聚焦到这座新兴城市,为世博会而建造的设备与基础设施,将有助于该市发挥潜能,逐步成为日本乃至亚洲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研究与开发中心;。

产城融合调研报告

产城融合调研报告

产城融合调研报告产城融合是指城市发展中产业与城市相互融合,形成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在过去的发展中,城市往往是产业的聚集地,而产业则是城市经济的支撑。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的需求,产城融合成为了一种新的趋势。

一、产城融合的概念和特点产城融合是指将产业和城市作为整体进行规划和发展,使产业与城市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

产城融合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产业与城市紧密结合,实现互动发展。

2. 产业在城市中形成集聚效应,提升城市的经济核心竞争力。

3. 城市提供优质的生活环境和配套设施,吸引人才和企业落户。

4. 通过创新和协同,实现产业和城市的优化集约发展。

二、产城融合的实践案例1. 上海自贸区:上海自贸区通过创新金融、贸易、产业等方面的规则与制度,打破了传统区域经济壁垒,吸引了大量跨国企业和金融机构在该区落户,形成了金融、贸易等产业与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

2. 纽约创意产业园:纽约将原先废弃的工业区改造成为创意产业园,吸引了大量的创意企业和年轻人才,为该区域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城市带来了经济的增长和文化的繁荣。

3. 深圳创新产业园:深圳在发展创新产业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通过建设科技园区、创客空间等配套设施,吸引了大量的高科技企业和创业者,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三、产城融合的优势和挑战1. 优势:产城融合可以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同时,产城融合还可以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2. 挑战:产城融合需要解决一些问题和面临一些挑战。

比如需要解决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之间的协调问题,避免产业过度聚集和城市空间过度扩张的问题。

同时,还需要解决产城融合的规划和管理问题,提高城市的整体规划能力和治理水平。

四、产城融合的启示和建议1. 建立创新的产业政策和机制,为创新创业企业提供更好的扶持和支持。

2. 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避免产业过度集中和城市空间扩张过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产城融合”的解读(上)产城融合是在开发区升级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业园区城市化与城市产城一体化的双向发展导致的共同需求,是产业园区发展的第四个阶段。

本文将对产城融合的背景、内涵以及构成要素进行解读,以达到对产城融合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一、背景解读(一)在国外,“产城融合”发展模式形成了区域新的经济增长极20 世纪40 年代,英国开始建设卫星城,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有意识地在特大城市周围培育生活和工作平衡的独立新兴城市,成为产城融合发展的雏形,如日本筑波科学城和法国索非亚·安蒂波里斯科学城等从产业园区开始培育功能完善的产业新城,有效缓解了中心城市的人口、交通压力,形成了区域新的经济增长极。

(日本筑波科学城是世界范围内产业新城的典型案例之一,坐落在离日本东京东北约60公里的筑波山麓,距东京成田国际机场约40公里,总面积284.07平方公里,现有人口约20万,区域包括两个部分:研究学院地区和周边开发地区,研究学院地区包括国家研究与教育机构区、都市商务区、住宅区、公园等功能区。

周边开发区主要用于设立私人研究机构。

)(二)在国内,产业园“孤岛经济“催生产城融合的新型城镇化规划2005年后,我国产业园区发展带动了新城、新区和大学城等多种新型城市空间的出现,逐步在地区发展中承担起经济推动器的作用。

然而,产业园区缺乏必要的配套设施,形成“孤岛经济”,制约了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及其与周边城市的融合。

随着全球产业升级及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传统以制造业为主、强调对外出口、以外资为导向的产业园区发展策略逐渐被以产业集群为单位、规模化发展、高新科技与现代服务业相结合的发展理念所取代;与产业园区密切相关的城区面临区域化发展的趋势,城乡地域空间结构开始向一体化协调发展,“大都市区”概念逐步形成,对产业园区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

(2014 年3 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提出,“统筹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商业区等功能区规划建设,推进功能混合和产城融合,在集聚产业的同时集聚人口,防止新城新区空心化”。

)(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位于江苏省昆山市,是上海的卫星商务城,围绕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产城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打造服务外包基地和国家级金融服务外包示范区。

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在提供大量工作机会的同时,促进商业、居住、教育等生活配套的改善,产业环境与生活环境协同发展,共筑产城一体化。

)二、产业园区不同发展阶段的内涵发展阶段空间动态园区发展动力园区特征产业发展需求因素要素集聚阶段园城空间关系:基本脱离;纯产业区,空间上沿交通轴线布局,单个企业或同类企业集聚低成本导向:低成本吸引生产要素集聚( 人才、技术、资本),但要素配置效率低功能:加工型,单一产品制造、加工;产业: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廉价土地、劳动力、优惠的税收政策产业主导阶段园城空间关系:园城相对脱离( 串珠式);纯产业区,空间上围绕核心企业产业链延伸布局产业链导向: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关联产业集聚功能:关联性产品制造;产业:资本密集型、外向型产业,以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为主一定的配套服务和研发能力,研发主要靠外部科研机构和大学,企业自身研发能力较弱创新突破阶段园城空间关系:园城互动;产业社区,产业间开始产生协同效应,空间上围绕产业集群圈层布局创新文化:研发和创新吸引企业集聚, 侧向关联产业集聚功能:研发复合;产业:技术密集型、创新型产业,高速信息网络技术、生物技术、新型能源技术、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等新兴领域高素质人才、良好的信息、技术及其他高端产业配套服务、园区自身科研能力不断增强产城一体阶段园城空间关系:产城融合;综合新城,空间上城市功能和产业功能完全融合园城优势互补、互促发展,高势能优势功能:城市复合(产业、人气、文化、资本);产业:文化创意、科技创新产业、高端现代服务业高价值的品牌、高素质的人才资源、高增值能力和高回报率的巨额金融本金三、产城融合三大构成要素产城融合三大构成要素分别是:产业结构、空间结构、社会结构三大结构的融合。

其中:产业结构是动力,良好的产业基础是产业园区发展的初始驱动力,产业结构升级导致社会结构中的就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影响空间结构分异;空间结构是载体,随着产业结构沿“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路径的升级,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的联系更加密切,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生活空间,而城市空间功能与产业功能的融合有助于创新型产业的发展;社会结构是保障,居住人群的教育结构决定就业需求的匹配度,不同产业工人对产业、交通空间的需求不一,消费能力的分层也导致了居住、游憩空间需求的多样化。

(一)产业结构的融合产业结构的融合是指园区在产业组织过程中,要结合主导产业的不同需求及特点,既要配备与生产紧密结合的生产性服务业,又要配套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性服务业,形成网络化产业关联结构。

(二)空间结构的融合《雅典宪章》提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促进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这些功能区相互交织,形成网状系统。

产城融合将产业的不同空间需求与城市的不同功能区作为彼此联系的网络空间单元,构建起产业复合、职住平衡、服务配套和生态宜居的空间组织方式,从而达到让居民在不同的城市空间单元中就近就业、购物和休闲的目的。

(三)社会结构的融合社会结构的融合是指产业园区内居民的教育结构、从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相互匹配,并与产业结构、空间结构相协调。

产城融合的核心是促进居住和就业的融合,产业结构决定就业结构。

就业结构直接影响居民收入水平,不同的收入水平使得消费结构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并导致社会服务需求的差异化,进而反过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因此城市的居民是否与当地就业需求相匹配成为促进产城融合的基础。

随着园区产业结构的升级,就业人群的构成趋于多样化,消费结构趋于高级化,因此应逐步建立与城市化发展相契合的,由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公共安全和公共管理构成的产业园区社会管理架构,形成园区与母城一体的、全面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公共服务配套、公共安全系统与行政管理体系。

日本筑波科学城案例解读:总体概况科学城的原计划人口为22万,其中研究与教育区10万人,周边都市区12万人。

现今人口,到1988年底,科学城人口为18.8万,其中研究与教育区6.5万,都市周边12.3万,其中有科学研究人员13000人。

而拟定未来2030年人口达到35万,其中研究学园地区10万,周边开发区25万。

发展历程项目规划区域包括两个部分:研究学院地区和周边开发地区,研究学院地区包括国家研究与教育机构区、都市商务区、住宅区、公园等功能区。

周边开发区主要用于设立私人研究机构。

研究学院区根据用途分为城市中心区、居住区、研究和教育设施区三个区域。

主要有中心大厦、购物中心、汽车终点站、泊车大厦等建筑及其他用于文化活动、公共管理、商业和研究交流目的的设施。

筑波中心大楼中心标志性建筑有筑波中心大楼、筑波会展中心、筑波公共图书馆、筑波文化中心、筑波艺术博物馆等。

项目成功因素1、筑波大学成为联系各个科研机构的纽带筑波大学的前身是东京教育大学,东京教育大学即是1872 年成立的东京师范学校。

1973 年日本众院文教委通过“筑波大学法案”。

同年10 月1 日筑波大学开学,新校区占地3700亩,**拓展了学校的办学空间。

在实际城市发展中,筑波大学很好的发挥了作为各个科学研究机构纽带的作用。

科学城以筑波大学为中心,加强科学园内各研究机构的相互合作和有机联系,从而使筑波地区成为一个综合的研究都市。

同时,筑波大学也为各个研究机构输送了大量优秀的后备人才。

2、采用健全的立法保障和大量优惠政策筑波科学城建设的法规相当健全,可以说是世界上新城建设立法最多的城市。

这些法律法规大体上分为两类:一是专门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地区制定的法律;二是与高新技术产业区相关的国家科技经济乃至社会方面的法律法规,其中第一类法律更集中有力,这是筑波科学城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

《筑波研究学园都市建设法》分章对“研究学园地区建设计划”、“周围开发地区正被计划”、“基于研究学园地区建设计划及周围开发地区整备计划的事业实施”等作以明确说明。

通过立法等手段,采取多种优惠政策和措施,对房地产租赁、设备折旧、税收、信贷、外资引进等多方优惠,有力保障和促进了科学城区的发展。

3、保护环境协调发展的规划理念筑波科学城北倚日本关东名峰筑波山。

东邻日本第二大淡水湖霞个浦。

南接关东有名的池沼牛久沼。

小贝河、樱河和谷田河穿境而过。

山地森林平地人工林、农田(旱田和水田)以及公园绿地等占其总面积的65%以上,特别水绿一体的绿色回廊。

更是名闻遐迩。

被誉为人和绿色共存的田园都市。

筑波科学城建设之初的规划理念就是“科学城的建设应该尽可能的是各种活动达到有机的联系,与此同时,通过保护自然环境和历史遗产使科学城的建设能让居民保持健康和文明的生活”,并且一直以建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型城市为目标,经过40 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筑波科学城现有绿地面积1031 8.47hm ,人均绿地水平达到59 58 hm ,成为世人所公认的生态型科学城。

4、1985年筑波世界博览会促进了筑波的城市发展日本政府在筑波举办世博会的首要目标是提高该市作为“筑波科学城”的声誉,使筑波成为国际级高科技研究中心。

通过举办世博会使全世界目光聚焦到这座新兴城市,为世博会而建造的设备与基础设施,将有助于该市发挥潜能,逐步成为日本乃至亚洲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研究与开发中心。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