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都心扩散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规划原理论文
东京都心扩散规划
姓名刘硕
班级城市规划0501
学号11号
日期2008 年1 月1日
授课老师任芸英
1
东京都心扩散规划
摘要本文通过运用城市规划等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分析自二战以来东京的五次重要规划,重点为文章的二三部分,主要分析研究东京的都心扩散理论与实践。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件要介绍东京的城市概况及其20世纪的主要规划,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东京的城市问题即都心扩散理论产生的原因,第三部分主要研究东京的都心扩散理论及其实践,第四部分分析21世纪的东京规划,第五部分为结语。
关键词都心扩散城市问题东京
1 东京的城市概况及其20世纪的主要规划
1.1东京的城市概况
东京是日本的首都,是世界大城市之一。东京位于本州关东平原南端,总面积2155平方公里,东京都人口约1264万,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其中东京23区人口为852万,东京都市圈人口约3400万人以上,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圈。东京与附近的千叶、埼玉、神奈川共同构成日本的最大的城市圈,铁路和公路以东京为中心呈放射状射向各地,东京交通的主干线为山手线,东京地铁和都营地铁。地铁线如蛛网一般通往东京的各个区和邻近的县市,并与通往市外的各条私铁线路相衔接。
1.2 20世纪东京城市规划的四个阶段
1城市规划起步期(1889~1922年)
1919年东京颁布了《提高城市防卫法》,同时开始实施《城市规划法》和《城市建设法》。1922年9月东京爆发了大地震,44%的城市区域被毁,11月制定了灾后重振计划。这一阶段的规划工作主要是指导居住区、商业区的建设和解决工厂的选址问题。
2 城市规划缓慢发展期(1922~1957年)
随着灾后重振计划的实施,城市开始快速膨胀,人口与工厂不断向郊区蔓延。加上1921年二战开始后城市区域不断遭到破坏,因此东京规划建设了绿带,一是为控制城市的无序蔓延,二是为减少战争破坏。二战结束后,1946年东京都市区政府实施了东京战后城市重振规划,建设了卫星城镇来分散人口,绿带仍然保持。
3 城市规划发展恢复期(1958~1968年)
高速的经济发展使日本从战争的阴影中恢复过来,虽然人口与工业不断集中,东京却发展成了大都市连绵区。1958年日本颁布了《国家首都区域发展规划法》,这是东京都市区的第一个发展规划法。这一阶段东京开始建设快速交通系统和多功能的住宅单元,并于1964年开始建设Tama新城。
4 城市规划高度发展期(1968年至今)
城市规划的前进跟不上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这造成了大都市区的蔓延。这一问题在东京尤为突出,由此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环境污染的加剧。1968年新《城市规划法》的出台和1970年《建筑标准法》的修订,确立了现今城市规划系统的所有组成部分,促进了城市规划的大发展。1980年日本又出台了区级规划系统,从而加强了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接着在1992年《城市规划法》和《建筑标准法》重新被检验,并开始成为总体土地发展政策的一部分。
2 东京的城市问题
明治维新以后,由于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东京沿海建设了工业区。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已发展成一个具有70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用地紧张,城市拥挤。二次大战结束时,由于战争的影响,东京城市遭到很大破坏,人口也大为减少第一次产业社会中的“据点型都市”,到了第二次产业社会时,都市以老城为中心,依山建住宅区,傍海靠河建工厂企业,它们之间用铁路和
2
3
公路干线即“通勤干线”相连接形成了上班与居住分离的近代生活模式。通勤干线日益扩大,与日本的经济高度增长成正比,住宅区不断深入山区和零散用地,用于工厂的用地填海造地,也不断发展,这种远心型的自然环境的破坏现象在全国范围内迅速蔓延。
图表 2
到了八十年代,由于亚洲发展中国家迅速成长,使日本的产业更强调向第三次产业型的结构转换,,城市中心型的,上班同居住地相接近的问题,又被提到议事日程。但由于城市中心的地价暴涨,办公室不足,结果使城市中心的住宅用地,在地产投机商逼迫下,不断流向郊外。与城市中心白天人口增加成反比,夜间人口反而减少。都市中心的商业地区与工业地区一样,“职住分离问题”更加严重。这就势必使都市的繁华景象消失而加速出现萧条的现象。1960~1980年间,东京市中心建起135幢超高层建筑,造成空间拥塞,社会问题严重。尽管东京业务信息速度快而且又丰富,但缺乏人际的交往仍是最大的缺点之一。一个人每天去上班就必需花掉一个半小时。这样,去看望朋友所剩下的时间就很少,甚至情况更坏,同他自己家庭的接触也很少。在这种情况下,家务和社会活动都失去应有的联系。上班地点无限集中和居住地点无限分散的同时,国家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的矛盾,它们对交通和城市设施投资的矛盾,以及对自然资源的破坏等等,都以难以预料的速度发展着。城市问题还反映在城市建设的不同发展阶段。
东京都中心随着这些城市问题的产生而崩溃,取而代之的是都心的扩散。 3 东京的都心扩散及其实践 3.1 都心扩散理论
“东京像一个多细胞生物,似乎在无序的蔓延,但其实有一种隐藏的秩序。”——芦原义信
日本第一次全国综合开发规划是为了分散集中于东京的劳动力,把工厂向地方分散;第二次是以新干线为胃干建立全国的工业网络系统,第三次的目的是,使以工厂为中心的城市居民定居于工厂所在地区。
“一都四县”的首都圈,从规模来说,只是相当于北京市加上上海市,但是3100万人口却过于集中在中核的都心地带。由于所有的机能都以东京为中心,那就需要分散对东京都的压力而把它的机能之一——中央政府的都厅试着分散和转移。也就是说,从核心这个集中点开始,向山手线的内侧转移,这就是从点至面的“都心扩散”构想。
从山手线内侧三、四十公里处,布置四个卫星城:其一,大宫、浦和、川口的埼玉中枢城市;其二,多摩、八王子、立川为中心的与多摩有关的城市群;其三,川崎、横滨;其四,千叶。这四个卫星城加上国土厅人为地建设的筑波研究学园城,形成了五核都市的构想,把东京原来
图表 1
图表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