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都心扩散规划

合集下载

产业新城案例——以日本幕张、美国尔湾、加拿大温哥华为例

产业新城案例——以日本幕张、美国尔湾、加拿大温哥华为例

日本东京海滨幕张新都心
案例研究 案例分析
城市发展历程
——30年的发展历程,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会展、商务功能的引入,形成了综合新城
1973-1982 前期准备
1983-1990 起步阶段
1991-1997 发展阶段
阶段特征
日本东京海滨幕张新都心
1998至今 成熟阶段
主要表现
案例研究 案例分析
美国尔湾产业新城
案例研究 案例分析 城市发展历程
美国尔湾产业新城
案例研究 案例分析
总体布局
• 尔湾发展空间布局以尊重土地资源条件为前提,合理分布功能和开发强度。 • 由于尔湾占地规模较大,所以尔湾在规划初期依据地形地质和原有基础设施状况将地块分
成了沿海部分、峡谷部分以及山区三大部分进行规划。
由于洛杉矶的发展空间越来越有限,区域重心逐渐想歪转移。尔湾凭借良好的区位、交通与自然环境, 成为吸引人口和产业聚集的重要地区。 位置和规模:位于加利福尼亚州以南五十公里处,属于橘郡管辖范围。占地88平方公里,现有人口17.5 万,就业岗位16.8万。 主要特点:城市均衡发展、多元化的产业结构、便捷的交通、市场化的运作机制。
• 居住区:为区域就业以及周边人口提供居住,高强度开发为主 • 文化教育区:教育机构设施为主,共有3所大学、1所研究员以
及4所高中 • 公共开放区:以公园、体育以及开放空间为主
战略储备区
道路, 135.8, 27%
储备保留, 7.3, 1% 公共设施, 27.7, 5%
公园以及开放空 间, 107.5, 21%
• 相关产业的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成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总 部经济委特色、高科技为核心竞争力的高附加值、低环境影响的产业特征, 吸引了大量高素质人口进入。

东京城市管理

东京城市管理

题目:东京城市管理东京是日本的首都。

东京都由23个特别区和26个市、7个町、8个村组成,面积2100余平方公里,人口1299万人。

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从京都迁都江户,将江户改称东京。

15世纪中叶修筑的江户城,主要考虑城市的防御功能,所以街道狭窄弯曲,有很多死胡同。

1888年制定了第一个城市规划法规《东京市区改正条例》,在开辟和拓宽道路、建设上下水道、设置公园、疏浚河川等方面取得一些成果。

20世纪初,东京随着近代产业的发展而迅速扩大。

1920年城市人口已达369万人。

东京开始重视运用近代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试图解决因工业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集中所带来的各种问题,1915年制定了《都市计划法》。

1923年关东大地震后,制定的《震灾复兴计划》,1945年东京大空袭后,制定的《战灾复兴计划》,对后来的东京城市规划和建设都有重大影响。

震灾复兴计划(1923~1941) 1923年因关东大地震和由此引起的大火,东京受灾面积约3600公顷(占当时全市面积46%),约36万户(占户数83%)家庭住宅被毁。

但是这次自然灾害却为城市改造提供了机会。

灾后东京在《特别都市计画法》的指导下,制定了《震灾复兴规划》,按照近代城市规划的原则整治了大部分受灾地区,基本改变了东京原来的江户时期的城市结构和城市无秩序发展的状态。

规划的主要内容有:①确定了宽度在22米以上的城市干线道路系统。

以纵贯南北的昭和大道和横贯东西的大正大道为基准,规划了间隔约1公里的格子状的干线道路网和间隔约500米的格子状支线道路网系统。

还兴建地下铁道。

②对大部分受灾地区进行了土地区划整理。

对原来狭窄、弯曲的道路进行了调整,以完善由干道围成的面积为25公顷的生活近邻单位,形成若干以小学为中心的既规则又安全的新街区。

③加强城市的防灾功能,在规划的街区中安排3处城市公园和52处绿地,在修复桥梁中采用了耐震、耐火构造。

战灾复兴规划(1946~1964)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东京受到上百次空袭,城市被严重破坏的面积约19000公顷(占当时全市面积的28%),约71万户家庭的住宅被毁(占住户数50%),城市的主要地区基本上成为废墟。

东京城市发展模式

东京城市发展模式

8
9
3.东京都市圈的通网络模式
• 东京都市圈是由铁路网络引导城市扩散而 形成的
➢明治初期,东京就有两条分叉的铁路路线 ➢明治中期,这两条线路已经形成了环线状,
将一部分区域包围起来,并且延伸出其它 两条线路 ➢昭和 50 年代,东京都市圈铁路网络雏形 ➢在 20 世纪60 年代时,东京都市圈内的铁路 交通网络已经连成片状分布
10
11
12
东京城市规划对北京的借鉴
• ①北京城市定位的选择 • 北京应该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有一个清醒地
认识,应该明确并不是经济增长就可以解 决所有的问题,经济增长不等于城市的健 康发展。 • 北京城市定位的选择应当首先立足于民, 处理好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的关系,形成 城市发展方向的共识。
13
• ②北京交通的发展 • 利用多修路来解决交通问题存在很大局限
3
2.东京都市圈的产业布局模式
• ①产业结构的地域分布
4
• 首先,产业结构的不均衡分布。 • 由于东京都市圈受到历史发展、区位条件
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都市圈内各区域在产 业层次上具有不同的特征,产业结构表现 为较不均衡的空间分布,并出现了都市圈 内“梯度”分布的特点。
5
6
•其次,行业的地域分布。
• ②区域的职能分工
• 经过长期的发展,东京都市圈内各城市形 成了明显的区域职能分工,各主要城市充 分发挥产业优势,在都市圈内占据了重要 的地位。
• 东京都中心区借助发达的都市型工业和生
产性服务业,这里集中了大部分政府行政
机构、教育文化机构、批发零售业、住宿
餐饮等服务行业,以及金融保险业、不动
产业等,发挥着巨大的中枢作用。
东京都市圈的发展模式

日本东京城市带发展——多中心城市结构的形成

日本东京城市带发展——多中心城市结构的形成

日本东京城市带发展——多中心城市结构的形成1、多中心城市结构形成的背景东京的都心(市中心)是指位于东京市区中央的千代田区、中央区、港区的中央商务地区,聚集了国会.国家各部.许多大使馆和主要大企业的总部。

都心的建设始于20世纪30年代,二战中大部分被毁坏。

5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都心的商务功能得到快速发展,很快形成了高度集中的中央商务区。

与此同时.都心地价高涨.居住开始向郊外转移.出现了城市功能的单中心高度聚集、通勤长时间化等大城市问题。

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期,都心内商务办公用房出现短缺,政府开始意识到必须抑制商务功能继续向都心的聚集,要向外分散实现工作和居住就地平衡的城市构造。

因此东京都提出了建设副都心,引导城市由单中心结构向多中心结构转移的构想和规划。

经过近30年的建设都心的商务功能聚集得到有效控制,目前东京已形成了包括七个副都心和多摩地区五个核都市的多心型城市结构。

七个副都心是池袋、新宿、涉谷、大崎.上野、浅草、锦系町、龟户、临海,它们基本上位于山手线(环线)与各个铁路放射线的交汇处,充分利用了交通枢纽对于商务及人流的聚集效应.其中最具成效的是新宿和临海两个具有强大商务中心区功能的副都心:多摩地区的五个核都市是八王子、立川.青梅、町田和多摩新城.它们分别位于西部地区进入东京市区的交通枢纽处。

2、副都心的主要功能东京的副中心是具有多功能、高度复合的区域.在满足商务活动的同时.还具有商业、文化、娱乐、居住等其它功能。

新宿副都心开发历时25年.形成了以新宿车站大楼和车站以东地区为商业娱乐中心、车站以西为行政办公及商务办公中心的集商务、购物、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完整布局。

由于东京都政府从都心迁到了西额宿,使得新宿成为东京最大的副中心。

目前.随着功能需求的增加.其建设也在向西扩展.东京新国立剧场及其周边的改造.标志着新宿副都心新的发展阶段已经开始。

临海副都心规划吸取了以丹下健三为代表的东京湾未来发展规划设想。

新城与多中心城市区域的理论_辩证与实践_杨卡

新城与多中心城市区域的理论_辩证与实践_杨卡

2015.08文章编号:1009-6000(2015)08-0042-06中图分类号:F127.41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9-6000.2015.08.007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城市建设与“城市病”治理(12CRK022);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新城建设与“城市病”治理研究(15JGC151);国际关系学院中央科研业务费项目:北京市公共资源配置空间均衡化的路径与制度创新研究(3262014T52)。

作者简介:杨卡(1980-),女,汉族,河南社旗县人,国际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城市地理与城市规划研究。

摘要:近二三十年以来,全球大都市区的发展格局已经发生了显著转变,许多发达都市区都在朝着多中心格局演进。

文章对多中心城市区域的理论发展和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并深入分析多中心城市区域的历史辩证特征,重点探讨城市区域发展中多中心和一体化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现阶段多中心体系和新城建设中面临的问题进行思考,提出解决集聚力不足、功能依赖和空间浪费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多中心区域;新城;城市空间格局Abstract: Fo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lobal pattern of the metropolitan area has undergone significant changes, and many urban areas are developed in the evolution towards multi-center pattern.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polycentric urban regions,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historical dialectic, focusing on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of integration and polycentric. On this basis,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problems facing the Chinese metropolis, proposes to solve the general path for gathering force shortage, functional dependency and wasted space.Key words: polycentric urban region; new town; urban spatial structure新城与多中心城市区域的理论、辩证与实践Theory, Practice and Dialectic of New Town and Polycentric Urban Region杨卡YANG Ka在技术进步、经济转型和后工业化生产的背景下,全球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人口都面临着新的境况,如:生育率和人口增长率逐渐降低、预期寿命和夫妻分居比例逐渐增高、家庭规模明显缩小、同居者与新型家庭模式增长,以及老龄化与移民浪潮等,克利凯(Cliquet,1991)[1]用“第二次人口转变(seconddemographic transition)”来形容这些现象。

居住区案例分析--日本幕张新城

居住区案例分析--日本幕张新城

●都市侧
由办公地区的超高 层建筑群形成连续的 新都心的天际线
●城中心
既是成为居住区 核心的文化设施、 同时作为城市中心, 形成具有标识性的 市中心
●内城
由带中庭的围合 式住宅单体形成连 续的沿街景观、形 成热闹的、欢快的 市中心
●河边
是沿河的地区, 形成清静的、很舒 展的居住区
● 城中心
・形成居民・来访者的活动中心,并形成能 够成为沿街景观据点的中心设施区域 ・形成以街道交叉口空间为中心的象征性空 间
• 居住区规划设计图
• 规划形象图(1990.10 控制性详细规划)
街区的立面造型设计指针
・既要满足高密度设计、又要达到形成宜人尺度的沿街立面,住宅单体形式采用了 多层围合型单体。
・为了形成更加亲近的街道空间,在超高层・高层街区,把一部分单体沿街布置。 ・将居住区划分为适当的组团,形成一定规模的、有领域性的街坊。 ・为了形成热闹的街坊,在主要的沿街型住宅的1、2层布置商业・办公等设施。
整师
提助
提助
案言
案言
公共设施 住宅设计师 委托 住宅开发商
设计师
各街区2名以上
①规划造 型会议
主要是幕张海滨设施规划与造型 的调整,为了创造出都市造型上 优秀的有魅力的街坊所做的探 讨·调整工作。
最終的な都市デザインの承認など の作業が行なわれている。
项目规划调整委员 (渡辺定夫・蓑原 敬)、规划设计调整 师(7名)、企业厅 地区治理部长、都 市部技官、千叶市 城市局长
由沿街型住宅形成街 坊结构
沿街型住宅: ・为宜人尺度的、由连续的 单体形成沿街 立面 ・在建筑下层部布置 商业办公设施,形成街坊 热闹气氛的住宅单体 ・设计联拱廊等,形成舒适 步行环境的住宅单体

老高考旧教材适用2025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6人口与城市核心考点练2人口迁移及其影响

老高考旧教材适用2025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6人口与城市核心考点练2人口迁移及其影响

核心考点练2 人口迁移及其影响(2024·河北石家庄二模)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发达的三大城市群之一,依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长三角三省一市流淌人口总量为7357.3万人,占全国流淌人口的19.6%。

提高流淌人口长期居留意愿并使其在城市稳定居住,是实现转移人口市民化和提高城镇化质量的关键。

下图示意长三角城市群流淌人口来源—居留意愿组合类型。

据此完成1~2题。

1.流淌人口在Ⅰ类城市长期居留意愿比例高的主要缘由是流淌人口( )A.迁移距离短,心理认同度高B.经济收入水平较高C.迁移距离长,城市归属感强D.就业机会较多2.Ⅱ类和Ⅲ类城市的流淌人口长期居留意愿不同,主要由于Ⅱ类城市( )A.地理位置优越,交通通信便捷B.基础设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C.经济水平突出,发展前景广袤D.自然环境美丽,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24·河南开封二模)某地级市位于珠江东岸,处在广州和深圳之间。

改革开放后,该市利用自身优势,吸引大量人口和投资,成为“世界制造业之城”。

下图为该市1990~2024年人口变更图。

据此完成3~4题。

3.2000年前,促进该市人口爆发式增长的最主要缘由是( )A.养老环境优B.就业机会多C.教化水平高D.矿产储量大4.2010~2024年,该市人口增长较快的缘由有( )①生育政策调整②医疗条件改善③产业结构优化④国家财政补贴⑤落户政策放宽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③⑤(2024·四川南充二模)我国中部地区某地级市辖6县2区,代管1县级市。

下图为2010~2024年该市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变更。

据此完成5~7题。

5.依据图示资料推想,2010~2024年该地级市( )A.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B.老年人口比例下降C.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D.外出务工求学人口增加6.2013年户籍人口明显削减,可能是因为( )A.营商环境变更B.生育政策调整C.户口管理政策变更D.经济增速下降7.为应对图示人口削减的现象,该地级市应当重点( )A.完善生育支持体系B.培育突出的优势产业C.建设交通枢纽城市D.限制城市房价上涨8.(2024·广东东莞高三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总部经济与都市圈联动发展研究——以东京为例

总部经济与都市圈联动发展研究——以东京为例

~i , 艇 ③ ,



, 、
, ~ ~
一 一


图 2 都 市 圈发展 结 构 简 图
地区, 并且拥有天然良港。这种区位一般有利于各种资源的集
中与扩散 , 便于两种经济形态 的形成 。 第二 , 交通和通讯。 任何经济 中心城市都离不开便捷 的交通
传统 工业城市一大城 市一郊 区化成长一银 河状大城 市几 个时 期组成 。都市圈基本追随了城市发展 的这一规律。而 总部经济
发展略晚 , 但也依附于城 市发 展的规律 。 其次 , 从演化 动力角 度 , 市发展 的推动力是聚 集与扩散 两种力量 的互动 , 为在 城 作 城市发展基础上形成的总部经济和都市圈来说, 这种推动力也 是不可或缺 的。
’ lΒιβλιοθήκη _ 区 域 经 济 C : E O A Y C NOMI S O  ̄ MP R R E O C 。
总部 济 一D I . 一. I , 与都市固联动发展研究 经
以 东 写已


j 。
… 二 砚丹 张永 庆 茅 留 上簿理I大学管理 学, 上a 003 ( ) 岩  ̄ 20
总部经济与都 市圈在发 展过程 中有很多交 叉融合之处 , 从
发展条件 、 发展结构 、 展规律 、 发 以及理 论基础几个方面 展开分
析, 二者具有联动发展的基础 。
1发展条件相似。能够最终成为总部经济城市和都市圈中 、
、 , … ’l 一 ' 次级都 市圈 V ,l 一 _-

心城 市的大都 市肯定有很 多客观优势 , 总部经济和都 市圈经济 在发 展过程 中有很 多对 客观条件的相似需求 , 我们列举 几个较 为主要 的进行论述。 第一 , 区位条件 。 与具有总部经济潜能和位于都市圈中心地

日本东京中央环状新宿线工程特点

日本东京中央环状新宿线工程特点

3
结论
( 1) 通过完善以放射线形道路为主、 环状道路为
辅的城市路网结构的方法 , 可为解决我国类似路网结 构的城市交通拥挤问题提供良好的借鉴与对策。 ( 2) 为避免穿越人口与建筑密集地区而修建地下 隧道的方式, 解决了修建地上高架桥所带来的噪音、 震 动、 污染、 空间压抑等环境问题, 并对目前国内诸多城 市运用修建地上高架桥的方式来解决道路交通问题提 出了环境问题上的质疑。 ( 3) 解决了城市地下隧道与地面道路出入口衔接 设计与施工问题; 通过采用 U 形回头盾构挖掘技术解 决了近距离施工成本问题 ; 对城区互通立交的环境影 响与周边地区的环境协调等问题, 提供了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
图 1 东京都道路网概 况
环状道路的 修建迫在 眉睫, 而作为最 内侧的环 状道 路 中央环状线最先修建。 ( 1) 东京都道路网弱点之一, 目前 3 条环状道路 修建不全 , 使得其承担过境交通的快速通行能力低下。 东京首都圈道路网特征是以 9 条放射线和与之相 连接的 3 条环状道路为主的路网体系( 图 1) 。
[ 1] 日本首都高速道路株式会社 . 進行 % & ∋ , 2007. 、 東京 ! ∀ # 何∀ ∃
图6
大桥 JCT 封闭型螺旋状匝道
( 5) 在设计上采取良好的环境与安全对策 不仅在地下 , 而且在地上与既有高速公路相连接 的立体交叉桥部分, 都采用很多新的工法。 例 1, 在西新宿 JCT , 首都高速中央环状线新宿线 和 4 号新宿线相连接 , 同时在此处 , 甲州街道和山手大 街也互相交叉, 这样 , 就形成多路交叉复 杂的立体构 造, 由于交通量大, 安全施工受到严重的威胁 , 另外 , 针 对环境保护问题 , 在新建的连接线两侧设置声屏障 ( 隔 音板 ) , 在桥下设置吸音板来降低来自 其他道路的噪 音, 另外, 对联络线的路面采用降噪沥青路面结构。 例 2, 在大桥 JCT , 设置 2 层螺旋 状匝道, 实现中 央环状( 渉谷线 ) 与高速 3 号线渉谷线相连接 , 外观上 采用封闭型无窗构造 , 像一幢圆形的建筑物, 实现与周 围环境的协调 ( 图 6) , 同时 , 采用这样的构造, 减少了

Sub-CBD产业空间组织研究——以东京都新宿区为例

Sub-CBD产业空间组织研究——以东京都新宿区为例
成 为 豪华 消 费 空 间 与居 住 空 间 ,而 生
区和 港 区。 为了疏 解 都 心三 区过 度 集
京都统计年鉴、政府 网站等相关数据. 以新宿 S b C D为研究案例,研究新 u— B
宿 S b C D商业与生 产 性服 务业 空 问 u— B
集聚 与关联 .探 讨 S b C D产业 空 间 u- B
国外文 献 常见 的次 级 中心 (u - sb
c ne) 少可 以划 分为 因制造 业 集聚 e t 至 r
产 业 发 展 与空 间 组 织 。 对 新 宿相 关 研
究 .也 较 少关 注 到 生 产 性 服 务 业 与商 业 的互 动 机 理 以 及 产 业 空 间组 织 内 部 的 集 聚 与 关联 。 由 此可 见 基 于 新
改 善交 通 组 织 .围 绕 内核 、 拓 展 外 核 等是 S b B —C D功 能拓 展 的 有效 路 径 。 u
32 对相关 研究的评述 . 对 s b C D产 业 空 间组 织 的研 u B
国际 大都市 出现 了规 划 兴建 S b u- C D的热 潮 。纽 约在 17 B 90年代 为补充
聚 的产业与就业 人口,解 决地价高腾 环境恶化,交通堵塞 区域发展不平
衡 等 问题 15 下半 年 日本 城 市 9 8年
规 划者 提 出建设 S b B u-C D的设 想 拟
组织优 化 的机 理 。
产 性 服 务业 发 展 缓 慢 ,无 法 成 为跨 国 公 司 亚 太 营 运 中心。 周诗 严 等 通 过 对
ae e l-etrT is d css nSijk , o y, nlzstpo ue ri s n rat b tcne hs t yf ue hn u T ko aaye s rdcr evc d o mu i u o o u i s ea

看东京的城市规划:有条不紊的全球最大规模都市圈|居外网

看东京的城市规划:有条不紊的全球最大规模都市圈|居外网

看东京的城市规划:有条不紊的全球最大规模都市圈|居外网去年底,中央明确提出推进城镇化的工作内容,揭开了此后各界热议「新型城镇化」的序幕。

而近期已有多家媒体报道,藉此次城镇化的契机,中国政府将推进多处世界级与国家级城市群的崛起。

据《21世纪经济报道》7月5日消息,京津冀三省市近期终于「破天荒」地放下一贯的消极姿态、互签了区域合作框架协议。

下一步,首都经济圈的整体发展规划编制即将启动。

此报道称,促成此次重大进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北京市内部终于就向外扩散资源、疏解北京城市压力这一发展思路达成了共识。

事实上,北京之所以对外扩有所顾虑,除了区域内部存在诸如京、津间的竞争外,恐怕也有其城市发展思路的历史影响。

那么,特大城市的规模限制与人口疏散是否可能?其实这已经成为一个全球范围的问题。

伦敦、墨西哥城、东京、首尔、台北等特大城市皆有过规划和制度方面的实践。

东京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都市圈,有条不紊的城市规划值得借鉴尤其,东京同北京非常相似,也是从一个单中心的形态开始向四周扩张,形成了俗称「摊大饼」的城市空间形态;同时,在城市扩张过程中,两地的城市及国家政府也都试图采取各种规划及法律对策,来抑制城市的扩张。

但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圈,东京的实践最终没有成功。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东京城市规划分五个层次东京是自1868年(明治元年)以来的日本首都,拥有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也是世界经济最繁荣、商业最发达的城市之一。

不过也许很多人不清楚,我们习惯称为「东京」的这一概念,其实可以包括不同层次的地域范围。

最狭义的东京是指「东京都心」,包括东京都中心区域最主要的三个区——千代田区、中央区与港区,总面积仅同合并后的北京新东城区差不多大;第二层是俗称「东京23区」的东京都区部,也是一般东京所指的范围;三是东京都,包括23个特别区、26个市、5个町和8个村;四是东京都市圈(下称「东京圈」),包含东京都和崎玉县、千叶县和神奈川县共「一都三县」;而范围最大的一层就是首都圈了,包括东京都及周边的千叶县、神奈川县、山梨县等「一都七县」,总面积达3.69万平方公里之广。

都市构造与铁道:东京都市的铁道变化和公共交通

都市构造与铁道:东京都市的铁道变化和公共交通

都市构造与铁道:东京都市的铁道变化和公共交通横尾茂【摘要】<正>东京都市圈的构造和铁道全世界最密集的轨道交通网托起了整个东京都市圈。

所谓东京都市圈是指以都心为中心半径70公里范围的城市圈,这些城市与东京的经济成长共同扩大,并居住着大量的往返于市中心的通勤人口。

东京都市圈面积与北京市相当,约有3700万人口;东京都23区的面积与北京5环内相当,居住人口约为1000万人。

东京大部分商业、酒店、办公等设施高度集中在山手线内侧,然而晚间大部分人口均在山手【期刊名称】《城市轨道交通》【年(卷),期】2017(000)003【总页数】4页(P50-53)【作者】横尾茂【作者单位】日建设计公司TOD事业部【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12横尾茂,现任日建设计公司TOD事业部总规划师。

1983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建筑系后,加入东京急行电铁公司,参与火车站和车站地区的开发工作,其项目包括二子玉川站、谷涩站、东京地铁车辆段上盖酒店和其他设施的再开发等。

2008年,加入日建设计公司,参加了东京都市区一些关键车站的重建,包括横滨、新宿、品川等。

他也曾参加海外项目,如深圳前海交通枢纽工程、雅加达Dukuh Atas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开发。

横尾茂先生是《综合车站城市开发——TOD的未来》(建筑与城市规划,2013年10月)的主要作者之一。

全世界最密集的轨道交通网托起了整个东京都市圈。

所谓东京都市圈是指以都心为中心半径70公里范围的城市圈,这些城市与东京的经济成长共同扩大,并居住着大量的往返于市中心的通勤人口。

东京都市圈面积与北京市相当,约有3700万人口;东京都23区的面积与北京5环内相当,居住人口约为1000万人。

东京大部分商业、酒店、办公等设施高度集中在山手线内侧,然而晚间大部分人口均在山手线外侧活跃,很显然,山手线内侧的地价水平非常高。

东京传统型CBD有丸之内、大手町等,该地区集中了民间企业的营业功能,以及中央政府与法院的集中地;官方认定的副都有新宿、涩谷、池袋等,该地区是环线与通勤用城郊铁路的节点,主要具有商业、办公、文化功能,作为枢纽车站发展成为了商业中心,实现了东京的均衡发展;城市功能更新型有六本木、品川、汐留等,该地区是原有市区、铁路车站、临海地区物流与工业地区的二次开发,也是市中心住宅和经营活动的平台,是东京新的增长点,有助于恢复常住人口规模。

日本人口加速向东京都市圈集中

日本人口加速向东京都市圈集中

[\]^?_`abABCcd◇江苏省泗阳县实验高级中学 刘瑞松【时政材料】《人民日报》2月22日电 日本政府公布的2023年人口迁移报告显示,东京都人口净迁入6.8万余人,较上年大幅增加80%。

日本人口向东京都市圈集中趋势加剧。

包括神奈川县、千叶县和 玉县在内的东京都市圈面积约占日本国土面积的3.6%。

截至2023年,该区域人口为3693万,约占日本总人口的29.6%。

日本地方人口不断流失,引发当地医疗、交通、养老等公共服务质量下降,进一步导致当地人口向东京等大都市迁移的恶性循环。

一旦多个地方陷入人口衰退,将对整个国家都产生影响。

【日本地理概况】1.自然地理日本位于太平洋西岸,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和6800多个小岛组成。

全境崎岖多山,河谷交错,地形破碎,平原面积狭小,海岸曲折。

山地约占全国总面积的76%。

富士山海拔3776米,是全国最高峰。

关东平原、浓尾平原等零星分布在大河下游和沿海地区。

日本多火山,地震十分频繁,温泉分布甚广。

河流短小,水量充沛。

信浓川最长,利根川流域面积最大。

湖泊较多,分布于高山28··上,琵琶湖是全国最大湖泊。

公元3世纪末,大和国兴起于以奈良为中心的畿内地区;4世纪末至5世纪初基本统一了日本。

645年实行大化革新,建立以天皇为绝对君主的封建中央集权体制。

12世纪末形成军事封建国家。

1868年实行明治维新,废除封建割据的幕藩体制,重建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并逐步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1894年发动甲午战争,1904年挑起日俄战争,1910年吞并朝鲜,1937年全面入侵中国,1941年发动太平洋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发动国之一。

1945年8月15日战败,无条件投降。

战后初期被美军占领并进行民主改革。

1972年9月29日与中国建交。

日本是世界第三经济大国,但资源贫乏。

矿产除铁、铜、煤、硫黄有一定储量外,绝大部分依赖进口。

东京地铁副都心线工程

东京地铁副都心线工程

东京地铁副都心线建设和运营日本东京地铁副都心线全长20.2km,从和光市—涉谷,于今年6月14日全线通车运营。

该线路中的有栾町线(和光市—小竹向原)于1987年建成运营,延伸线(小竹向原—池袋)于1994年建成运营,加上刚建成运营的13号线池袋—涉谷8.9km,连接位于东京西区的池袋、新宿、涉谷3个副都心,形成地铁副都心线,见图1。

图1东京地铁副都心线示意图1.地铁13号线工程概况东京地铁13号线(池袋—涉谷)于1999年1月25日起筹建,经规划和环境影响评审后于20东新宿01年6月15日开工建设。

13号线把东京西区的池袋、新宿、涉谷3个副都心连成一线,共设池袋、雑司谷、西早稻田、东新宿、新宿三丁目、北参道、明治神宫前、涉谷8个地铁车站。

13号线与JR山手线(地面和高架环线)并行,见图2。

图2东京地铁13号线平面图工程建设总费用约2500亿日元(相当于人民币200亿元,每公里地铁建设费约22亿元),包括用地费、土木·设施工程费、车辆费等。

其中土木·设施工程费占62%,电气费占11%、车辆费占7%、用地费仅占4%。

建设资金来源于东西高速铁道整备事业费补助金、大陆特定财源和地铁公司自有资金。

副都心线由东京地下铁株式会社承担建设和运营。

该公司目前经营9条地铁线,运营里程204km,车站191座,资本金581亿日元,职工8509人。

2.副都心线地铁运营计划列车运营类别设“快车”、“通勤快车”、“普通”3类,见表1。

为提高运营速度,在东新宿地铁站的上下行线设置越行设备。

表1列车类别列车类别停车站运营时间段快车和光市、小竹向原、池袋、新宿三丁目、涉谷早晚高峰除外通勤快车和光市—小竹向原各站、池袋、新宿三丁目、涉谷早峰时普通和光市—涉谷各站全天列车运营时间,快车从和光市—涉谷25分钟,池袋—涉谷间11分钟;普通车分别为35分钟和16分钟。

运营列数,早峰1小时内发8列通勤快车(10辆编组)和9列普通车(8辆编组),合计17列,平均间隔3分35秒。

东京时间规划分析

东京时间规划分析
居民生活满意度指标
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居民对于时间规划的满意度,反映时间 规划对于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
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方法
数据采集
通过交通监测设备、问卷调查、统计数据等多种渠道收集相关数 据。
数据处理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分类等处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和可用性。
数据分析
运用统计分析、数据挖掘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揭示时间规划实 施效果的内在规律和影响因素。
城市化水平及发展趋势
城市化水平
东京都市圈的城市化水平极高,拥有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
发展趋势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持续发展,东京都市圈的城市化进程仍在继续, 同时也在面临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化问题。政府和企业正在积极采取 措施,推动可持续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
02 东京时间规划背景与意 义
人、遵守交通规则等,营造文明和谐的交通环境。
05 东京时间规划实施效果 评估
实施效果监测指标体系建立
时间利用效率指标
包括平均通勤时间、工作时间、休闲时间等,用于评估时间规划 对于提高时间利用效率的效果。
交通拥堵改善指标
通过监测主要路段的交通流量、拥堵时长等,评估时间规划对于 缓解交通拥堵的效果。
实施效果评估结果及反馈
评估结果
根据监测指标体系和数据分析方法,得出时间规划实施效果的评估结果,包括时间利用效率提升、交通拥堵改善 、居民生活满意度提高等方面。
结果反馈
将评估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和居民,为进一步优化时间规划提供参考依据。同时,通过媒体宣传等方式增强 公众对于时间规划的认知和认同感。
现状分析与挑战
现状分析
目前,东京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时间规划体系,包括发达的公共交通网络、智能化的交通管理系统 、便捷的共享出行服务等。这些措施有效地缓解了东京的交通压力,提升了城市的运行效率。

东京城市规划简述

东京城市规划简述

樱花节
烟火会
浅草时代祭
东京区域地形条件
东京23区地势平坦开阔,有利于城市建设
一、东京城市发展
1、东京的历史
东京的历史比北京要短很多,东京(江户)的建城在400年前的中国明朝末期才刚刚 开始。1590年德川家康(とくがわ いえやす)在小田原之战中消灭了北条势力,1603 年自任命为征夷大将军,日本正式进入江户时代。江户是日本历史最长的幕府时代(历 时264年)。 500多年前,东京还是一个人口稀少的小渔镇,当时叫作江户。1457年,一位名叫太 田道灌的武将在这里构筑了江户城。此后,这里便成了日本关东地区的商业中心。1603 年,日本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德川幕府,来自日本各地的人集中到这里,江户城迅速发展 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
大正九年(1920)年东京地图
4、现代东京
东京都,简称东京(Tokyo),是日本的首都,也是日本政治、经济、文化、 教育中心和海陆空交通的枢纽。作为亚洲第一大城市,东京与美国纽约、英国伦 敦并列为“三大世界级城市”[1] 。东京位于日本列岛中央的关东地区南部,是 由23个特别区及26个市、5个町、8个村构成的广域自治体,人口约1329万。 多摩地区 东京23区
二、东京都市圈的发展
东京都市圈组成与界定 • 东京都市圈由以东京市区为 核心、半径 80 公里的区域 组成,总面积 13400平方千 米,占日本全国面积的 3.5%; 人口多达 3400万人,约占 全国人口的27%; 城市化率 达到 80%以上 广义:包括东京都、神奈川、 千叶、琦玉、群马、茨城、 山梨和枥木县7县,即我们 常说的一都七县 狭义:东京都、神奈川、千 叶、琦玉(好像是蜡笔小新 住的那个县哦),一都三县
城市鸟瞰
寺庙与东京塔
樱花
东京特色节日

国研丨东京都市圈的发展模式、治理经验及启示

国研丨东京都市圈的发展模式、治理经验及启示

国研丨东京都市圈的发展模式、治理经验及启示日本是世界上最早提出“都市圈”概念,并且对都市圈进行统一规划和跨区域联合治理的国家,在都市圈发展与治理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

这其中,以东京都为主要核心城市的“东京都市圈”最具代表性。

对东京都市圈的界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东京都市圈是指东京都及周边的崎玉、千叶、神奈川(即“一都三县”),面积1.3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3.5%),人口规模4000多万(占全国约1/3),经济总量接近全国一半,城市化率超过90%。

广义的东京都市圈又称“首都圈”,是在“一都三县”的基础上加入茨城、枥木、群马及山梨等四县(即“一都七县”),总面积达3.6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9.8%)。

本报告着眼于更大范围的“一都七县”进行分析。

东京几乎是从战后的废墟上重建而成,在不到半个世纪内发展成为日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创新中心,也成为与伦敦、巴黎、纽约相齐名的世界城市,并带动了整个日本首都圈的繁荣。

东京都市圈发展和治理的借鉴意义,不仅在于它已达到的领先规模和发达水平,更在于其集约化、多核心的发展模式和政府主导型的治理机制(这不同于传统的欧美大都市区),还在于其饱经日本经济和社会跌宕起伏的历史演变而始终保持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东京都市圈的发展历程及特点东京的历史源远流长,其作为日本的政治和经济中心最早可追溯到四百多年前德川幕府时期的江户时代,并于1868年正式成为日本首都。

尽管在1920年东京已是一个拥有330万人口和35个区县的工业化大城市,但真正以都市圈模式开始发展始于战后复兴阶段的20世纪50年代初。

从日本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和日本政府的五轮首都圈规划来看,东京都市圈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并表现出各具特色的发展特点,最终形成了当前“多核心、多圈层”的区域空间结构和高度互补的城市功能布局。

(一)经济高速增长背景下以控制规模、开发新城为主要特征的都市圈雏形期(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经历了近10年的战后复兴,整个日本经济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进入了高速增长阶段。

东京大都市圈内各核心城市的职能分工及启示研究

东京大都市圈内各核心城市的职能分工及启示研究

收稿日期:2002-05-18;修订日期:2002-08-13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项目“首都空间发展新战略———关于营建首都圈的理论与规划实践研究(Z 00029)”、日本(财)住友财团2000年度「 诸国における日本关连研究助成」课题(首都圈の地域构造及び首都机能に关する日中比较研究)的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卢明华(1978-),女,江苏省丹阳市人,博士研究生,区域经济学专业。

文章编号:1000-0690(2003)02-0150-07东京大都市圈内各核心城市的职能分工及启示研究卢明华,李国平,孙铁山(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城市与区域管理系,北京100871)摘要:东京大都市圈是日本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集聚体,在承担日本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职能的同时,更是担负了重要的全球经济控制职能。

在东京大都市圈内部各核心城市间形成了相对比较明显的区域职能分工与合作体系,从而支撑这一全球区域发挥出了集聚优势。

在对东京大都市圈内各核心城市职能分工的分析与把握基础上,考虑中国首都圈内各主要城市的基础和优势,提出各城市职能分工的构想,以加速该区域合理分工与合作体系的形成。

关 键 词:职能分工;东京大都市圈;首都圈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引 言区域职能分工研究一直是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研究的核心问题,良好的区域分工是一个地区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

日本是历来注重区域规划与政府作用的国家,同时也是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在东京大都市圈内应该说是形成了相对比较明显的区域职能分工。

各主要城市根据自身的基础和特色,承担不同的职能,在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共同发挥出了整体集聚优势,使作为日本三大城市圈之首的东京大都市圈,很好地发挥了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职能,并逐步确立起全球三大金融中心的地位,成为日本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集聚体。

而中国首都圈内各城市大多已形成封闭的自我循环的“都市经济圈”,不仅寻求联合的意愿不强烈,而且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明显,造成各城市间竞争性大于互补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规划原理论文东京都心扩散规划姓名刘硕班级城市规划0501学号11号日期2008 年1 月1日授课老师任芸英1东京都心扩散规划摘要本文通过运用城市规划等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分析自二战以来东京的五次重要规划,重点为文章的二三部分,主要分析研究东京的都心扩散理论与实践。

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件要介绍东京的城市概况及其20世纪的主要规划,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东京的城市问题即都心扩散理论产生的原因,第三部分主要研究东京的都心扩散理论及其实践,第四部分分析21世纪的东京规划,第五部分为结语。

关键词都心扩散城市问题东京1 东京的城市概况及其20世纪的主要规划1.1东京的城市概况东京是日本的首都,是世界大城市之一。

东京位于本州关东平原南端,总面积2155平方公里,东京都人口约1264万,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其中东京23区人口为852万,东京都市圈人口约3400万人以上,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圈。

东京与附近的千叶、埼玉、神奈川共同构成日本的最大的城市圈,铁路和公路以东京为中心呈放射状射向各地,东京交通的主干线为山手线,东京地铁和都营地铁。

地铁线如蛛网一般通往东京的各个区和邻近的县市,并与通往市外的各条私铁线路相衔接。

1.2 20世纪东京城市规划的四个阶段1城市规划起步期(1889~1922年)1919年东京颁布了《提高城市防卫法》,同时开始实施《城市规划法》和《城市建设法》。

1922年9月东京爆发了大地震,44%的城市区域被毁,11月制定了灾后重振计划。

这一阶段的规划工作主要是指导居住区、商业区的建设和解决工厂的选址问题。

2 城市规划缓慢发展期(1922~1957年)随着灾后重振计划的实施,城市开始快速膨胀,人口与工厂不断向郊区蔓延。

加上1921年二战开始后城市区域不断遭到破坏,因此东京规划建设了绿带,一是为控制城市的无序蔓延,二是为减少战争破坏。

二战结束后,1946年东京都市区政府实施了东京战后城市重振规划,建设了卫星城镇来分散人口,绿带仍然保持。

3 城市规划发展恢复期(1958~1968年)高速的经济发展使日本从战争的阴影中恢复过来,虽然人口与工业不断集中,东京却发展成了大都市连绵区。

1958年日本颁布了《国家首都区域发展规划法》,这是东京都市区的第一个发展规划法。

这一阶段东京开始建设快速交通系统和多功能的住宅单元,并于1964年开始建设Tama新城。

4 城市规划高度发展期(1968年至今)城市规划的前进跟不上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这造成了大都市区的蔓延。

这一问题在东京尤为突出,由此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环境污染的加剧。

1968年新《城市规划法》的出台和1970年《建筑标准法》的修订,确立了现今城市规划系统的所有组成部分,促进了城市规划的大发展。

1980年日本又出台了区级规划系统,从而加强了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

接着在1992年《城市规划法》和《建筑标准法》重新被检验,并开始成为总体土地发展政策的一部分。

2 东京的城市问题明治维新以后,由于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东京沿海建设了工业区。

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已发展成一个具有70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用地紧张,城市拥挤。

二次大战结束时,由于战争的影响,东京城市遭到很大破坏,人口也大为减少第一次产业社会中的“据点型都市”,到了第二次产业社会时,都市以老城为中心,依山建住宅区,傍海靠河建工厂企业,它们之间用铁路和23公路干线即“通勤干线”相连接形成了上班与居住分离的近代生活模式。

通勤干线日益扩大,与日本的经济高度增长成正比,住宅区不断深入山区和零散用地,用于工厂的用地填海造地,也不断发展,这种远心型的自然环境的破坏现象在全国范围内迅速蔓延。

图表 2到了八十年代,由于亚洲发展中国家迅速成长,使日本的产业更强调向第三次产业型的结构转换,,城市中心型的,上班同居住地相接近的问题,又被提到议事日程。

但由于城市中心的地价暴涨,办公室不足,结果使城市中心的住宅用地,在地产投机商逼迫下,不断流向郊外。

与城市中心白天人口增加成反比,夜间人口反而减少。

都市中心的商业地区与工业地区一样,“职住分离问题”更加严重。

这就势必使都市的繁华景象消失而加速出现萧条的现象。

1960~1980年间,东京市中心建起135幢超高层建筑,造成空间拥塞,社会问题严重。

尽管东京业务信息速度快而且又丰富,但缺乏人际的交往仍是最大的缺点之一。

一个人每天去上班就必需花掉一个半小时。

这样,去看望朋友所剩下的时间就很少,甚至情况更坏,同他自己家庭的接触也很少。

在这种情况下,家务和社会活动都失去应有的联系。

上班地点无限集中和居住地点无限分散的同时,国家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的矛盾,它们对交通和城市设施投资的矛盾,以及对自然资源的破坏等等,都以难以预料的速度发展着。

城市问题还反映在城市建设的不同发展阶段。

东京都中心随着这些城市问题的产生而崩溃,取而代之的是都心的扩散。

3 东京的都心扩散及其实践 3.1 都心扩散理论“东京像一个多细胞生物,似乎在无序的蔓延,但其实有一种隐藏的秩序。

”——芦原义信日本第一次全国综合开发规划是为了分散集中于东京的劳动力,把工厂向地方分散;第二次是以新干线为胃干建立全国的工业网络系统,第三次的目的是,使以工厂为中心的城市居民定居于工厂所在地区。

“一都四县”的首都圈,从规模来说,只是相当于北京市加上上海市,但是3100万人口却过于集中在中核的都心地带。

由于所有的机能都以东京为中心,那就需要分散对东京都的压力而把它的机能之一——中央政府的都厅试着分散和转移。

也就是说,从核心这个集中点开始,向山手线的内侧转移,这就是从点至面的“都心扩散”构想。

从山手线内侧三、四十公里处,布置四个卫星城:其一,大宫、浦和、川口的埼玉中枢城市;其二,多摩、八王子、立川为中心的与多摩有关的城市群;其三,川崎、横滨;其四,千叶。

这四个卫星城加上国土厅人为地建设的筑波研究学园城,形成了五核都市的构想,把东京原来图表 1图表34集中的机能分散到这五核都市中,构成 21世纪的大首都圈。

3.2都心扩散实践都心扩散的结果是卫星城的建立及其城市化的进程。

也就是副都心的建立。

卫星城市群形成伴随东京城市的扩张,东京周边出现了很多接受分散出来的职能和人口的城市。

东京大都市圈周围卫星城市具有以下几种:1、原来是近郊村落,都市圈范围扩大之后成长为中等城市。

2、已有的城市,随都市圈范围扩大成长为卫星城。

3、作为缓解首都过度集中状况,政策上鼓励发展建设的卫星城市。

城市规划建设的多数是第三种,但是现实形成的往往是第一与第二种卫星城市。

东京近郊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后东京区部已经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各项需求,城市用地和各项城市功能迅速向外扩展和蔓延,东京大都市圈的近郊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

1、东京北郊崎玉的发展方向,崎玉县有个中枢城市的构想。

崎玉县曾经是东京的食品、原料的供给的近郊农业带。

由于在都市规划中,东京都河崎玉县的建筑密度、容积率和土地功能分区标准等有关都市规划的标准不同,例如在东京都范围内,只能建二三成,而一进入崎玉县境内则可建五六成,因此,凡是不能进入东京居住的人们,就可以集中居住在崎玉。

2、多摩新城规划美军立川基地的归还,为多摩都心的规划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立川的规划具有防灾据点城市的性格。

就是说,在东京都心一旦有了灾情的非常时期,立川就能代替都心。

以内阁为首的各部门转移至此,发挥管理中枢机能,这里就成为指挥部。

3、东京南郊神奈川的发展方向神奈川位于东京的南郊,是东京大都市圈首选的发展方向。

沿着连接东京和大阪日本中枢地带,交通便利并且已经存在横滨和川崎两个中心城市。

横滨、川崎两市已经高度城市化称为京滨工业带的核心城市。

已经呈现连续的城市景观。

与横滨和川崎两城市相反,城市聚集大量第三产业,成为第三产业核心城市。

与以上两市相比市域广阔,有很多还未开发的城市丘陵地,为东京大都市圈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城市发展用地。

横滨的南部是三浦半岛东北部利亚斯式海岸,古代被用做横须贺军港,后来发展成为横滨临海工业地带。

图表 4图表 5 图表 654、千叶——新产业三角的构想东京东郊千叶的发展方向千叶是东京向周边扩展的各个方向中比较缓慢的一个。

主要是由于千叶地处于东京西侧靠海低地地区,交通不便等原因。

进入1960年代以后,千叶县也进入急速的城市化阶段。

但是与东京大都市圈其他地区相比仍然存在差距。

千叶北部曾经是台地和小城镇,为了方便区域之间的联系在此修建了成田机场的修建更加完善了区域交通网组织。

借助新航空港和东京湾横跨大桥的建成,千叶可以进入一个新时代。

5、筑波——日本的硅谷筑波是日本科学城,东京的卫星城市。

位于东京东北约60千米处的筑波山西南麓。

面积286平方千米,人口约13万。

地理条件优越,为科学城的建立提供了优良的条件。

集中了数十个高级研究机构和两所大学,并以设备精良、人才众多、研究基础雄厚著称。

人口职业构成主要是科技人员、大学生及其家属,其次是有关服务人员。

城南的电子技术综合研究所是全国研究开发电子技术的最大基地。

筑波大学是新型国立综合大学。

筑波高能物理研究所是国际上重要的高能物理研究中心之一。

市区规划面积27平方千米,其中15平方千米为科研、文教机构建设用地,12平方千米为住宅建设用地。

市区中部为服务和商业中心;北部为文教、科研区;南部为理工研究区;西北部为建筑研究区;西南部为生物、农业研究区。

3.3都心之间的交通都心的扩散加强了对交通运输的要求。

都心之间主要依靠东京大都市轨道网络系统。

对东京大都市圈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认识归纳如下:(1)从开始的时候(自从1910年代),国家铁路公司就积极参与了东京大都市城市轨道网络的建设,这大大促进了以后的发展。

(2)私营企业从开始就利用各种新颖的设想积极建设和运营城市轨道网络,带来了繁荣发展。

(3)私营铁路公司支持了城市轨道网络,即使在因制度的原因而导致日本国家铁路公司停止营业的时候也是如此。

(4)具有极强能量的城市轨道网络带来了办公和居住区的明显分离,导致上班族长距离的行程。

(5)有必要建立恰当的城市发展规划并促进与之配套的城市轨道网络规划。

(6)在人口减少和老龄化的年代,提高服务质量比扩展数量更需要。

(7)靠建设城市轨道盈利已经成为过去,提供合适的融资渠道已经变得非常重要。

这样经过都心扩散,东京由一个集中的都心,转化为五核都市。

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城市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

都心扩散将集中于东京都的各种机能以一种有序的方式转化出去,这样既减轻了东京的都心负担,也促进了副都心的城市化进程,提高了副都心的城市知名度。

形成都心与副都心共图表 8图表 76同发展的和谐局面。

4 21世纪的东京规划2000年东京都市区战略规划内容主要包括对东京规划历史和本次规划基础的介绍、对东京都市区概念的阐述、东京新城市图景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建筑引导规划、城市重点地区发展规划、城市景观和绿地系统规划、交通规划、公共设施和生活设施规划、城市防灾规划、城市发展新科技规划共11个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