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观沧海》曹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沧海》教学设计
曹前文曹操的《观沧海》写景寄情,气势豪迈,语言自然流畅。

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荡平割据、统一宇内的雄心壮志。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2.体会诗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体会诗人的宽阔胸怀和豪迈进取的精神。

3.培养学生想象和再造想象能力。

4.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诗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难点:培养学生想象和再造想象能力。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想象。

四、教学时数: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汉献帝时任丞相,封为魏王。

其子曹丕代汉称帝,追尊他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

曹操一生南征北战历尽艰辛,其中既有胜利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

但是他从不消极,总是积极进取,把统一中国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最大追求。

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在文学方面,他创作了《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优秀的诗篇,其诗歌以“慷慨悲壮”的艺术风格而留名于后世。

写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率兵讨伐乌桓;八月即大获全胜;九月,班师凯旋。

归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山观海,看到了雄伟壮观的沧海景象,触景生情,于是就写下了这首名传千古的佳作《观沧海》。

诗中写山岛的盎然生机,寄托了他的昂扬斗志;写沧海的波澜壮阔,表达了他豪迈乐观、勇往直前地进取精神;写沧海吞吐日月,展示了他胸襟博大、气吞山河的气魄。

今天,我们学习《观沧
海》来认识了解曹操,其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学习他这种豪迈乐观、勇往直前地进取精神。

这是一首四言古体诗,选自《乐府诗集》。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弄清课文的生字词。

2.课文题解。

《观沧海》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作何解,能否换“观大海”这个题目?
讨论、归纳、明确:“沧”是暗绿色的意思,“沧海”就显示了大海的色彩,比用“大海”更形象、更生动,所以不能换。

3.师生读课文。

把握两点:
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但有时也要根据意义加以调整,以避免读破词语。

四至七言句的节奏型依次是:四言句 X X/ X X 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五言句 X X/ X X/ X 或者 ( X X/ X/ X X )
七言句 X X/ X X/ X X/ X 或者 (X X/ X X/ X/ X X ) 2、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教师要范读,把时间给学生。

教师的指导要跟上去!放到最后一个环节也可以,“读出感情”必然是建立在理解了文本的基础之上的。

曹操以强大的优势平定了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实现了人生的第一个目标,心情自然是豪情万丈,激动万分。

此时登碣石山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更是触景生情,坚定了他建功立业,统一中国,要做一番大事的人生信念。

所以,要用“激动、豪迈、乐观、激昂”的语气,读出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4.问题展示。

1、作者登上碣石山之后看到了哪些景物?
2、作者因眼前所见有想到了哪些?
3、作者所写景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4、所写景物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深入分析。

提问: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

“临”作“登临”讲。

提问: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
回答:写观海所见的情景。

提问: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
回答:到“洪波涌起”为止。

(如有同学答到“若出其里”为止,就要引导学生明白:以下四句并非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

)
提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

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

这两句是
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

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

“洪”,大的意思。

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

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提问:“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
明确: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

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

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想象,我们不难体会,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

根据“阅读提示”我们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

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

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解释:最后两句是一般的结束句。

6.朗读背诵。

朗读: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背诵:牢记诗歌,并默写。

7.作业布置。

诵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和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附:板书设计: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
..........................................叙事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动)远眺
山岛............竦峙(静)
树木............丛生(静) ......实写
百草............丰茂(静)
秋风............萧瑟(动)近观 ......写景
抒情洪波............涌起(动)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想象
......虚写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抒情:胸襟开阔,胸怀博大。

建立功业,统一宇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