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学角度分析林黛玉的悲剧之美
浅谈林黛玉的悲剧性格之美
浅谈林黛玉的悲剧性格之美[内容摘要]:林黛玉是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塑造出来的《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二百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
她姿容娇美,体态风流,楚楚动人却又弱不禁风。
她聪慧过人,口齿伶俐,才华横溢却是红颜薄命。
她冰清玉洁、坦率纯真、敢爱敢恨,却只能独享寂寞。
这种性格使得黛玉在红楼诸姐妹中清丽脱俗、卓然独立。
但这种性格也注定了她的悲剧命运。
[关键词]:林黛玉、悲剧性格、小性子、坦率、真诚一、多疑、小性、爱生气看第十七回:“少时袭人倒了茶来,见身边佩物一件不存,因笑道:‘带的东西必又是那起没脸的东西们解了去了。
’黛玉听说,走过来一瞧,果然一件没有,因向宝玉道:‘我给你的那荷包也给他们了?你明儿再想我的东西,可就不能够了!’”这事还得从“大观园试题对额”说起,宝玉得以大展其才,贾政的小厮们上来闹着玩,将宝玉身上的佩物一起解了去讨赏。
黛玉以为她送给宝玉的荷包也被人拿走了,所以生气。
也许有人会不理解:这幸好是一场误会,就算是真给别人拿走了,宝玉身上的佩物又不差一个小小的荷包,谁都不闹不气的,偏偏黛玉生气,不是她爱生气是什么。
依我看,一个最后可以将自己的情敌当成好姐妹的女子,气量是不会小的,她对情故都可以坦露心扉,姐妹相称,却唯独不放过一个小小的荷包,这其中必有原因。
我个人认为归根结底,便是一个“情”字,除了宝玉,她还送给别人亲手做的小饰品吗?没有,只是宝玉一人。
虽然荷包谈不上什么定情信物,可我们按照常理分析,黛玉有可能是借荷包来试探宝玉。
荷包虽小,情意深重。
如果宝玉真将黛玉看来如此贵重的试情之物随便送给他人的话,那么黛玉有充分的理由生气,气宝玉,也气自己。
“你连我送的东西都不在乎,对我的人也就更不在乎了!”在林黛玉的丰富性格中,较为突出也最为世人所公认的就是那所谓的“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不饶人、诸事好挑剔等。
其实,这些都是一种表面现象,在其“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等令人不喜欢的性格背后,隐藏的正是她那颗十分强烈的自尊心。
林黛玉形象的美学意义
林黛玉形象的美学意义
林黛玉形象的美学意义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林黛玉身上展现出来的精神雅美、性格挚美和爱情凄美,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的特殊艺术品。
她追求生活和爱情的完美,尽管最后肉体消逝,但精神犹存,让人们感受到追求独特人生的体验。
这种悲剧给人的美感是崇高的,人们对黛玉的苦难遭遇和不幸表示同情,对她那坚贞的品质高度认可,这种审美是具有民族传承性的。
其次,林黛玉这一形象的独特的审美价值在于,她不仅是封建时代名门闺秀悲剧命运的历史缩影,更是中国文学史上跨界的先锋。
她追求生活和爱情的完美,尽管最后肉体消逝,但精神犹存,让人们感受到追求独特人生的体验。
这种美学内涵使得林黛玉这一形象具有一种难以替代的独特的性格表现形式。
此外,林黛玉这一形象的美学意义还体现在她的性格特征上。
林黛玉生活在封建王权逐渐没落的时代,这一时期封建统治者在做最后的挣扎。
作者通过对四大家族的描绘,揭露了封建统治下黑暗腐朽的一面。
林黛玉的患情任性、孤标自傲以及内心情感化的生存方式,都凝聚成为一种超越形象自身的文化精神,具有一种难以替代的独特的性格表现形式。
综上所述,林黛玉形象的美学意义体现在其精神雅美、性格挚美和爱情凄美的特殊艺术品特质上,同时也体现在她所代表的悲剧美感和文化精神上。
她不仅是封建时代名门闺秀悲剧命运的历史缩影,更是中国文学史上跨界的先锋,具有独特的性格表现形式和美学内涵。
解读林黛玉的艺术形象
孤凄悲凉的身世、寄人篱下的处境造成了林黛玉的多愁善感与小性儿。然多愁善感实为蕙质兰心的她增添了几许纤柔婉约与诗情画意。而小性儿亦使清灵疏秀的她更多了几许灵慧与可爱,且小性儿亦仅表现于她尚未探明贾宝玉真心之时,委实无可厚非。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林黛玉的多愁善感与小性儿,是其内在之凄,仅是一种表面现象;而林黛玉的率真诚挚、活泼开朗、宽容大度、善良热情、随和仁厚、可亲可敬、温柔体贴,则是其内在之美。以下试举几例。
1、率真诚挚——林黛玉的纯洁使然
林黛玉和薛宝钗是并列《金陵十二钗正册》第一位的两株奇葩。在《金陵十二钗判词》中,唯有黛钗二人的判词是合二为一的,“可叹停机德(赞薛宝钗具有乐羊子妻相夫教子的美德),堪怜咏絮才(赞林黛玉之聪慧才华不在东晋著名才女谢道韫之下)!玉带林中挂(叹林黛玉),金簪雪里埋(叹薛宝钗)。”因之这对“两峰对峙、双水分流”的红楼双璧“孟光接了梁鸿案”的深情厚谊,无疑是曹雪芹和理智的红楼爱好者所乐见其成的。而林黛玉的率真诚挚于其和薛宝钗的友谊中就可见一斑。平心而论,最初林黛玉因为情所累而对薛宝钗心存芥蒂是无可指摘的,从滴翠亭薛宝钗扑蝶时偷听了丫鬟说话而后又使金蝉脱壳之计嫁祸林黛玉此事就可知薛宝钗为人的确奸诈,是以林黛玉对她怀有戒心是很自然的。然人多有两面性,薛宝钗便是如此,其工于心计的另一面是温柔敦厚。在第四十二回薛宝钗“兰言解疑癖”,继而第四十五回薛宝钗提出为林黛玉送燕窝后,林黛玉柔情易感、温软宁洁的心便彻底被薛宝钗的温柔敦厚感动了。因之林黛玉率真诚挚地对薛宝钗推心置腹,与薛宝钗“互剖金兰语”,还直言:“若不是从前日看来,今日这话,再不对你说。”钗黛之间的矛盾就这样在林黛玉的率真诚挚中得到了缓和,且钗黛二人至此成为惺惺相惜的金兰姐妹。此后,林黛玉待薛宝钗“竟更比他人好十倍”,且于一次偶然的机会在贾宝玉面前坦言薛宝钗“竟真是个好人”,林黛玉风清月明般的率真诚挚由此一览无遗,这是林黛玉的纯洁使然。
林黛玉是一种悲剧美
林黛玉是一种悲剧美在百花斗妍的大观园里,有妩媚丰美的薛宝钗,有风流娇艳的史湘云,有文采精华的贾探春……为什么独有林黛玉那样牵动人的衷肠,甚至有人因她而狂,为她而死呢?她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艺术魅力?她究竟美在何处,动人在何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一点,则是林黛玉具有一种悲剧美,真正的悲剧总是动人心魄,因为悲剧将美毁灭给人看。
越是美的有价值的人生被毁灭,其悲剧越壮美越动人。
当人们说《红楼梦》是一部悲剧时?最悲者莫过于林黛玉之悲了。
(一)寄人篱下的悲剧林黛玉父母双亡、背井离乡、寄人篱下的凄凉身世在其内心深处结成了解不开的隐痛,造成她自矜自重、警惕戒备、孤高自许的独特个性。
她出身在一个走向衰弱的封建官宦家庭,却由于母亲去世得早,没能受到封建礼教、妇德等方面的熏陶和训练。
她接受了封建文化的教育,却因身体羸弱,功课上得不到严格的要求。
至于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等社会知识对她的影响显然非常有限了。
这也是她保持着纯真的个性的原因。
但是这样的个性使她在寄居的声势显赫却又充满着仇恨、倾轧、争夺、势利的荣国府中“步步小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
”林黛玉不得不小心提防自己的行为是否和别人合拍以及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与做法了,这是黛玉“自尊、自爱”的表现。
这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寄人篱下的生活是那样的无奈和凄凉,更能让读者感到黛玉的可怜、可敬。
(二)爱情婚姻的悲剧古代的夫妻之爱,仅仅是婚姻的附加物,爱与不爱,都只是男子的权利,根本用不着去征得女子的同意。
这种情爱完全排除在外的夫妻之爱,是只需婚姻,不需爱情。
而宝黛竟在这严酷的封建礼教夹缝中产生真挚的爱情。
在黛玉爱情生活中,她一面承爱着以贾母为代表的封建家长的百般阻挠和干涉,一面又经历着内心强烈思想矛盾的磨难。
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的林黛玉思想上不能不受着封建阶级的教养和熏陶,不能不在爱情上承受着痛苦和压力。
因此,她一方面本能地热烈希望贾宝玉向她诉衷肠;另一方面,在宝玉真的向她坦露爱情时,她又“气得说不出话来”,认为那是“胡说”,是“欺负”她。
红楼梦第八章黛玉的美与悲的交织与命运的安排
红楼梦第八章黛玉的美与悲的交织与命运的安排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描绘了一个虚构的大家族贾府的兴衰过程。
其中,黛玉作为贾府的女性成员之一,以其独特的美与悲深深吸引着读者的注意。
本文将围绕黛玉的美与悲的交织以及命运的安排展开讨论。
黛玉虽然外貌清丽动人,但却是一个内心多愁善感的女子。
她的美丽并非表面的华丽,而是透露着一种深邃的哀愁。
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有着柔美的神韵,仿佛蕴含着千年的凄艳。
这种美与悲的交织,既是她独特的气质所决定,也是她成长环境的熏陶所致。
黛玉的成长经历充满了悲欢离合。
她从小便被定为贾府的宝玉,与表兄宝玉相伴成长。
然而,命运的安排却注定了他们不能走到一起。
宝黛两人的爱情注定了是悲剧,黛玉的存在是为了凄美。
她深爱着宝玉,却只能暗中关注他的生活,默默承受着无法在一起的痛苦。
这种命运的安排使黛玉的美与悲更加凸显,也使读者为她的遭遇而心生同情。
在红楼梦这个巨大的家族叙事中,黛玉的命运也充满了戏剧性的安排。
她被赋予了先天的病弱体质,被称为“林黛玉”。
林黛玉这个名字寓意着虽然美好,却注定了她的悲剧人生。
她的父亲林黛玉幼年早逝,母亲黛玉带着她生活在荒凉的草庐中。
黛玉的落魄身世以及与贾府的联系,使她成了无法完全融入贾府的局外人。
这种命运的安排让读者对黛玉充满了同情与关注。
另一方面,黛玉的美与悲的交织也与她的性格密不可分。
她内心敏感脆弱,具有艺术家的气质。
她喜欢文学与音乐,在贾府中经常以吟诗作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她的诗画充满了忧伤与哀愁,通过这种方式,她将自己的美与悲深深地融入了艺术之中。
黛玉的美丽也受到了她的性格和命运的共同塑造。
她具有冷艳的外貌,但内心却是柔软而敏感的。
她对爱情的执着使她的美丽更加纯净与动人。
同时,黛玉的美与悲的交织也是她承受命运安排的结果。
她的悲剧人生使她的美丽更加具有独特而深远的意义。
红楼梦第八章黛玉的美与悲的交织与命运的安排,展现了一个复杂而富有震撼力的形象。
从美学角度分析林黛玉的悲剧之美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论文)评审表题目从美学角度分析林黛玉的悲剧之美姓名:杨毅教育层次:专科学号: 1461001464860省级电大:陕西电大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分校:陕西商务信息中心教学点指导教师:诚信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毕业论文(设计)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在网上发表的论文。
特此声明。
论文作者签名:杨毅日期:2016年05月07日中文摘要曹雪芹的《红楼梦》写了一大群美人,作为女主角之一的林黛玉,她是作者极力描写的一个人物形象。
林黛玉虽然作为悲剧人物形象典型代表,我们在为她与贾宝玉之间的爱情悲剧扼腕叹息之时,更多的是被她本身所具备的的人格魅力深深的折服了。
本文从美学角度分析了林黛玉的悲剧之美,她的悲剧美体现在三个方面:外在之凄美、内在的含蓄美、个人所具备的人格魅力。
林黛玉不仅外表美丽动人,更重要的是她所具备内在美,她的聪慧、才华、善良、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让我们产生了怜爱。
虽然生活在封建的大家庭里,宝黛的爱情是不被赞成的,但林黛玉没有选择退缩,她不断的追求,直到耗尽自己的生命。
林黛玉是一个充满诗之意蕴的艺术形象,她本身所具备的人格魅力,值得我们永远称颂。
关键词:曹雪芹《红楼梦》; 美学; 林黛玉; 悲剧美目录1.引言古往今来,文学作品中多愁善感的女子太多了,却还很难找到可以同林黛玉相提并论的人物。
林黛玉不仅是《红楼梦》的第一女主人公。
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整个中国文学史的第一女主人公。
犹如莎翁笔下的朱丽叶、普希金笔下的达吉亚娜,她们各自身后都带着本民族文化的长长投影,凝聚着本名族文化的精髓。
林黛玉作为中国悲剧人物的典型代表,悲剧的元素贯穿她的整个命运始终,寄人篱下,没有父母的关怀与疼爱,唯一令人欣慰的是她与贾宝玉的爱情,但最后也是以悲剧收场。
悲剧美学视野下《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
悲剧美学视野下《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悲剧美学视野下〈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在《红楼梦》那如梦如幻的世界里,林黛玉就像一朵盛开在风雨中的娇花,美得让人心疼。
她的形象在悲剧美学的视野下,就像是一首凄美悠扬的挽歌,久久回荡在读者心间。
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就像是一只小心翼翼的小鹿闯进了一个看似繁华却暗藏汹涌的森林。
她的那种寄人篱下的感觉,从她的一言一行中透露出来。
她不敢多行一步路,不敢多说一句话,眼睛里满是谨慎和不安。
这和我们生活中那些到了陌生环境里,变得小心翼翼的人多么相似啊?你想啊,突然到了一个新地方,周围都是陌生的人,自己又没有什么依靠,可不就得小心翼翼的嘛。
林黛玉在贾府里的这种处境,从一开始就为她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
她的美是独特的,是一种病弱娇柔的美。
她就像那柔弱的柳枝,风一吹就似乎要折断。
这种美不仅仅是外貌上的,更多的是从她的气质里散发出来的。
她的多愁善感,就像是那绵绵不断的春雨,说来就来。
一片落花,就能让她落泪感伤。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她对着落花吟出这样的诗句,仿佛她自己就是那落花,无人怜惜。
这多像我们有时候啊,看到一些景象,就莫名地伤感起来。
比如说看到秋天的落叶,就会感叹时光的流逝,生命的短暂。
林黛玉把这种对生命易逝、自己命运飘零的感伤,都融入到了她对周围事物的态度里。
林黛玉对待爱情也是充满了悲剧色彩的。
她和贾宝玉之间的爱情就像是一场镜花水月的美梦。
她爱得那么纯粹,那么热烈,却又被封建礼教这张大网紧紧束缚着。
她的爱就像藏在心底深处的火焰,只能在无人的时候悄悄燃烧。
她不敢明目张胆地表达自己的爱意,只能通过一些细微的举动,一些含情脉脉的眼神去传达。
这就好比是两只想要靠近却又被栅栏隔开的小动物,只能彼此守望。
她会因为贾宝玉的一个眼神,一句话而欣喜或者忧愁。
她的喜怒哀乐几乎都被贾宝玉所牵动着。
可是在那个时代,他们的爱情注定是没有结果的。
再看看她的性格,她的敏感多疑,就像刺猬的刺一样,既是保护自己的武器,也是让自己受伤的原因。
(13)浅析林黛玉的悲剧美及其文化意蕴
浅析林黛玉的悲剧美及其文化意蕴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滨海分校11春汉语言王本红内容摘要:林黛玉在《红楼梦》描绘的众多女性形象中最具时代的典型意义,曹雪芹把最富有魅力的悲剧美给了林黛玉,使林黛玉的形象栩栩如生。
林黛玉既自尊又自卑,既敏感又坦荡,既尖刻又宽厚,既孤傲又谦和,既脆弱又坚强,她的性格可谓既复杂又统一,统一在她的叛逆性格里。
林黛玉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揭示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摧残,从而引发人们对理想社会和健全性格的向往和追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文化艺术内涵,留给人们的思考是幽长的、给人们的印象也是深刻的。
关键词:《红楼梦》林黛玉悲剧美叛逆文化艺术内涵《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带有浓重悲剧色彩的一部宏篇巨著,从开篇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到“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都是对“悲剧”二字的心情演绎、完美诠释。
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是《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她为恋爱而生,为恋爱而死。
本文将从各种角度分析林黛玉悲剧之美,揭示其丰富而又深刻的具有时代性的文化艺术内涵。
一、林黛玉的悲剧美之体现1、外在之凄美林黛玉的娇美姿容是迷人的,她具有绝世的姿容。
我们可从开篇的“绛珠仙草”得“受天地之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换得人形”这些句中体会到“仙草化身”一种超凡脱俗,得天地精华的清秀非凡之美。
一切自然造化都是美的,一草一木俱是,更何况是一株得受天地精华,甘露滋养的“仙草”了!此时作者虽然尚未直接描述黛玉之美,但在读者心里,早已对这株“仙草修成的女体”心仪已久了。
到此作者已经成功塑造了黛玉一种“清秀灵幻”的美丽形象。
作者有意将林黛玉的外貌与西施联系起来,并将西施“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赋予林黛玉,还借宝玉之口给她取字“颦颦”。
黛玉初进贾府,作者也未直接着墨来描写她的外在美,而是巧借凤姐的嘴及宝玉的眼来看出林黛玉的美。
冷月花魂以泪偿灌--浅议林黛玉的悲剧美的意蕴
2004年第2期(总第70期)广西教育学院学报GUANGX I JI AOYUXUEYUAN XUEBAONO.2,2004(S erial NO.70)冷月花魂以泪偿灌———浅议林黛玉的悲剧美的意蕴程智江(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南宁邮编:530001)摘要:本文从美学的悲剧角度,浅议《红楼梦》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以林黛玉为悲剧的典型,“以泪偿灌”为主题,从美学的角度,以林黛玉性灵之美诉说人生的蕴藉,从缘起的美丽到消亡的凄绝,让人经验人生,领悟审美之极致。
感叹世界的悲凉,感叹人生的无奈!关键词:悲剧木石前盟诗魂花魂中图分类号:1207.4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410(2004)02-0121-05“悲剧”,并非戏剧专有的范畴。
在美学史上,它早已是作为一种审美的基本形式不断地丰富着,发展着,而且每个民族、每个时代都在悲剧的范畴里注入了自己的个性生命。
譬如燕赵的慷慨悲歌,楚辞的哀感顽艳,对以后的悲剧性的音乐与诗歌的创作,不就有着很深远的影响吗?从情节结构的一般倾向看,我国古典悲剧都以大团圆结局的为多。
可以说,这是人民在长期的苦难生活中形成的审美理想,也是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历史局限。
正如王国维先生所说:“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
!”此乃中国传统文艺中常常出现的美学现象,也是长期形成的审美心理和“习惯”。
然而,《红楼梦》的惊天问世,“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
“敢于实写。
”“敢于睁眼看人生。
”"鲁迅曾指出:“中国的文人,对于人生———至少是对于社会现象,向来就多没有正视的勇气。
……不但‘正视’,连‘平视’、‘斜视’也不许。
”“于是无问题,无缺陷,无不平,也就无解决,无改革,无反抗。
因为凡事总是要团圆,正无须我们焦躁。
”#鲁迅称这种“团圆”是一种“瞒”和“骗”,“由此也生出‘瞒’和‘骗’的文艺来”。
然而,也有例外,那就是鲁迅给予很高评价的“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的《红楼梦》了。
浅谈林黛玉艺术形象的悲剧美(完)
浅谈林黛玉形象的悲剧美李强[内容提要]林黛玉是曹雪芹笔下塑造出来的极富诗意美的悲剧形象。
秀外慧中,喜散不喜聚、强烈的叛逆精神,是林黛玉性格的主要特征。
林黛玉的爱情和命运也是悲剧性的,其悲剧的形成既有个人原因,也有社会原因,林黛玉的悲剧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红楼梦》林黛玉性格命运悲剧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是曹雪芹笔下塑造出来的《红楼梦》中极富诗意美的悲剧形象,她就是林黛玉。
这首词中尽显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
此外,林黛玉的美还表现在她的才学横溢,这些都与她的悲剧命运密不可分。
一、林黛玉的悲剧及其具体体现(一)黛玉的性格秀外慧中,是林黛玉的性格特点之一。
她的蒙师贾雨村说,他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凡女子相同。
”因其母名贾敏,“他读书凡‘敏’字他皆念作‘密’字,写字遇着‘敏’字亦减一二笔。
”她到贾府时,尚在孩提,却牢记母亲生前的嘱咐:“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
”她总是眼看心想,暗暗审视;然其言行举止,却又那样彬彬有礼,适份合度。
但我们同时也感觉到,她一开始便受到心理上的压抑。
她诗思敏捷,别人写诗,总是苦思冥想,而她却“一挥而就”。
她对贾宝玉说:“你能一目十行,我就不能过目成诵?”的确,林黛玉的聪明在大观园里是有名的。
她善于触景生情,借题发挥。
一次宝玉去看宝钗,正在一个“识金锁”,一个“认通灵”,不期黛玉已摇摇摆摆的进来,一见宝玉,便笑道:“哎哟!我来的不巧了!”宝钗笑问“这是怎么说?”黛玉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
”宝钗又问“这是什么意思?”黛玉道:“什么意思呢,来呢一齐来,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明儿我来,间错开了来,岂不天天有人来呢?也不至太冷落,也不至太热闹。
浅析红楼梦中得林黛玉的悲剧因素
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悲剧美———大观园中的一株奇葩胡莹内容摘要:林黛玉感情丰富,才情横溢,执著地追求爱情,具有坚贞不屈的叛逆性格和强烈的自尊心,身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面对孤苦哀怨的内心压力和外在的封建势力压迫,泪尽而逝,香消玉殒,成为永恒的悲剧形象。
曹雪芹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完美结合,塑造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悲剧形象。
关键词:红楼梦林黛玉悲剧美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塑造了众多内蕴丰富,深刻感人的文学形象。
在百花斗妍的女儿国大观园里,有妩媚丰美的薛宝钗,有风流娇艳的史湘云,有文采精华的贾探春,有美貌不亚于其家姐的薛宝琴……为什么独有黛玉那样牵动人的衷肠,甚至有人因她而狂,为她而死呢?那么,她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艺术魅力?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一点,就是林黛玉具有一种悲剧美。
本文从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等方面来探究林黛玉这一悲剧人物。
一、黛玉的诗意美林黛玉一出场,举手投足便流露出一种诗意的美。
第三回写道:“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找不到更恰当的词语来形容这样的美和媚。
黛玉之美天生一股神韵,是诗意之美。
黛玉所居的是翠竹环绕的潇湘馆,“一进院门,只见满地下竹影参差,苔痕浓淡”,不觉又想起《西厢记》中所云‘幽僻处可有人行,点苍苔白露伶冷’二句来”第三十五回。
环境描写,更是一种诗意的境界。
“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几竿竹子,映着一道曲栏,比别处幽静。
林黛玉在诗社中的别号“潇湘妃子”,化用娥皇女英泪竹成斑的典故。
“金陵十二钗”唯有黛玉的住处有竹相伴。
竹子映衬劲直、孤洁、多愁善感的本性,娥皇女英则映照了黛玉还泪的人生。
走进潇湘馆看一看,“窗下案上设着笔砚,书架上放着满满的书”,满屋的书香和墨香。
就连鹦哥也耳濡目染,学会了吟诗。
红楼梦之林黛玉的忧郁美
红楼梦之林黛玉的忧郁美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一个关键角色,她以其独特的个性和忧郁的美感而深受读者喜爱。
她的形象给人一种悲伤的感觉,这种忧郁美对于整个小说的情节推进起到了重要作用。
下面我将从她的性格特点、外貌描写以及与其他角色的关系三个方面展开,更详细地探讨林黛玉的忧郁美。
首先,让我们从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来认识她的忧郁美。
林黛玉是一个极端敏感和多愁善感的女孩,她比常人更容易受到外界的伤害。
她对于爱情和友情都有着非常高的标准,对于她来说,遭受背叛和痛苦是难以承受的。
她常常沉浸在自己的情感世界中,对于世事和人情的冷漠和无奈让她陷入忧郁之中。
她常常用诗词和音乐来宣泄内心的痛苦和无助,这也为她增添了一种神秘而忧郁的美感。
其次,林黛玉的外貌描写也体现了她的忧郁美。
她有一张苍白的脸庞,纤瘦的身形和乌黑的长发。
她常常穿着深色的衣物,给人一种暗淡和忧郁的感觉。
她的眼睛深邃而忧伤,像是淹没在无尽的忧郁中。
她的美丽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娇美和妩媚,而是一种与众不同的神秘和诗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后,来看一看林黛玉与其他角色的关系,这也是她忧郁美的重要来源之一。
林黛玉与贾宝玉之间有着一种特殊的关系,可谓是“红楼梦”中最动人的爱情。
然而,这段爱情却充满了痛苦和无奈。
贾宝玉是一个喜欢调皮捣蛋的少年,而林黛玉却过于敏感和思虑太多,这使得两人之间常常产生隔阂和矛盾。
他们之间的爱情受到了外界的干扰和阻碍,最终以悲剧收场。
这种痛苦和无奈的爱情使得林黛玉更加忧郁,也加深了她的忧郁美。
综上所述,林黛玉作为《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以其独特的个性和忧郁的美感赢得了读者的赞美。
她的性格特点、外貌描写和与其他角色的关系构成了她的忧郁美。
她的忧郁美不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现,更是对于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和抗争。
她的形象让人深思,也为整个小说增添了一份忧伤的美感。
浅析林黛玉艺术形象
浅析林黛玉的艺术形象《红楼梦》是我国清朝带有浓重悲剧色彩的宏篇巨著,篇中的每一个角色都隐含着悲剧性特征,其中林黛玉是一个代表:曹雪芹将其塑造成一个独具灵性、异常聪颖而偏有多难命运的让人怜爱的少女形象。
1 、林黛玉的艺术形象悲剧色彩非常浓重凄凉的身世造成她自矜自重、警惕戒备、孤高自许的独特个性。
她出身在一个走向衰弱的封建官宦家庭,却由于母亲去世的早,没能受到封建礼教、妇德等方面的熏陶和训练。
她接受了封建文化的教育,却因身体赢弱,功课上得不到严格的要求。
至于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等社会知识对她的影响显然非常有限了。
这也是她保持着纯真的个性的原因。
但是这样的个性使她在寄居的声势显赫,却又充满着仇恨的荣国府中“步步小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
”林黛玉不得不小心提防自己的行为,是否和别人合拍,以及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与做法,。
这是黛玉“自尊、自爱”的表现。
这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寄人篱下的生活是那样的的无奈、凄凉,更能让读者感到黛玉的可怜、可敬。
林黛玉纤弱多病让人怜爱。
故事中对于她的病有多处描述。
如其母亡故时黛玉旧症复发;如宝黛初次见面,宝玉送黛玉“颦颦”二字;而林听到宝玉将与宝钗成婚的消息时更是怨急攻心,在极度的悲哀中迷了心智,于是有了与宝玉相对傻笑的一段等等,让人们对她的纤纤弱质有清晰的印象。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并未花费太多笔墨描写林黛玉的外在美,却给人留下了非常精致的美丽形象。
小说写林黛玉的出世,用“仙草化身”让读者体会她的超凡脱俗,想像她的清秀非凡之美。
在人们的审美观念中,自然即是美,草木俱有天然韵致,不用说,一株得到天地精华、甘露滋养的“仙草”是何等的美丽!在安排林黛玉出场时,曹雪芹没有直接正面来描绘她的秀美,而是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借助于凤姐夸赞和宝玉的感受来表现林黛玉的绝代美丽。
凤姐心直口快,一见黛玉就惊叹到:“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在贾宝玉的眼里,林黛玉是“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红楼梦第三十回林黛玉的形象塑造与悲剧命运
红楼梦第三十回林黛玉的形象塑造与悲剧命运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珍品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的巅峰之作。
其中的女主角之一,林黛玉,在整个故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她的形象塑造以及遭遇的悲剧命运也令人深思。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是一个独特而复杂的人物。
她是贾宝玉的表妹,天资聪颖,才情出众。
她以其美丽、聪明和敏感而受到众人的喜爱。
她的形象塑造特点丰富多样,不仅是一个具有鲜明个性和情感的人物,还象征着时代的转变和社会的困境。
首先,林黛玉的美丽和聪明使她成为故事中的焦点。
她有着如诗如画的容貌,皮肤白皙,眼睛明亮,嘴唇红润。
她的聪明才智也使她在诗词歌赋上卓有成就。
然而,正是这种美丽和聪明也成为了她悲剧命运的开始。
林黛玉的敏感和脆弱是她的另一个特点。
她对于世俗之事的态度常常是冷漠和无视,她喜欢独自在自己的世界里沉思和思考。
她对于友情和爱情都有一种病态的依赖,这使得她的情感世界变得异常脆弱。
她的敏感性以及对于友情和爱情的执着追求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命运。
然而,林黛玉的性格使她不适应封建社会的规则与道德。
她对于权贵家族的虚伪和世俗之事的无奈感到不屑,这使得她成为了红楼梦中一个反封建、反权贵的象征。
她的自由和独立的个性与封建礼教的束缚产生了冲突,最终导致了她的不幸命运。
林黛玉的悲剧命运主要体现在她与贾宝玉之间的爱情故事中。
尽管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但由于众多的复杂利益关系和一系列的误会,他们无法走到一起。
林黛玉的个性和境遇注定了她不能与贾宝玉共度一生。
最终,她因为心碎而病倒,最终离开人世,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悲伤与遗憾。
林黛玉的形象塑造和悲剧命运引发了读者们对于生活的思考。
她的形象既是时代背景的写照,也是对封建礼教束缚下的女性的思考和反叛。
她的悲剧命运提醒了人们尊重他人的感受,珍惜眼前的人和事,并反思封建社会的制度弊端。
总之,红楼梦第三十回所描绘的林黛玉的形象塑造与悲剧命运让读者深受触动。
她的美丽、聪明、敏感以及对封建社会的不适应成为了她命运悲惨的原因。
林黛玉形象的美学特征及功能性分析
170
2009 年第3期安徽文学经 典 重 释
林黛玉形象的美学特征及功能性分析
◎余世锋
(军事经济学院人文教研室 湖北・武汉 430035)
摘 要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历来众说纷纭, 本文从美学特征的角度说明林黛玉身上的悲剧美和诗性特质,并且藉此说 明林黛玉形象在红楼梦中的功能。林黛玉的悲剧性和诗性共同创造出来的诗意从而成为与贾宝玉精神契合的基础, 从贾 宝玉的角度上, 林黛玉的形象也便成了他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美学特征 功能性分析 诗意
。至于共读西厢, 吟诗作偈无不表现 当然, 林黛玉并不完美。她性格中存在很多弱点, 例如, 良缘 , 俺只念木石前盟” 在她禀性清标的同时, 还气高、 量褊、 刻薄; 她恋情清纯的同 时, 还有种种牢骚苦闷与忧虑。 但从一定意义上说, 恰恰因为 林黛玉是个多有性格弱点的人, 才成为中外文学史上最动人 的悲剧主人公之一。因为这样林黛玉才更生动和立体。 林黛玉的悲剧气质和率真诗性成全了她为宝玉生命作证 的功能。不仅使她的形象独特而丰满, 而且正是这一特质成 就了她与宝玉的爱情 (他们的爱情基于精神的契合) 。 或者说 是是林黛玉完成了宝玉的完整生命的精神部分。 无论是悲剧 出他们精神的契合。 所以林黛玉形象的塑造是贾宝玉精神历 险的一部分, 是宝玉沐浴诗性和纯情的一部分, 也是宝玉最为 值得珍视的一部分。 而史湘云既有薛宝钗的俗世追求又有林 黛玉的诗意还有秦可卿的情欲 (如湘云眠石金麒麟和 “湘江水 逝楚云飞” 的诗句等) , 应该她的地位更加特殊, 限于篇幅, 此 处不一一赘述。 总之, 林黛玉的形象具有悲剧美和诗性的诗意特征, 这使 林黛玉与贾宝玉在精神上得以契合, 从而使她成为贾宝玉红
浅析林黛玉的艺术形象
浅析林黛玉的艺术形象论文摘要:曹雪芹通过对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感悟而塑造出来的林黛玉,在《红楼梦》里既是一个独具灵性、天资聪颖而命运多舛的“可怜人”,又是一个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
林黛玉的悲剧是女性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她的个性具有前卫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红楼梦》是我国清朝有着浓重悲剧色彩的一篇巨著,篇中的每一个角色都隐含着悲剧性,,“心较比干多一窍,病比西子胜三分”的林黛玉是《红楼梦》中当之无愧的女主角,曹雪芹用饱含深情的笔墨将其塑造成一个容貌娇美,天资聪颖,坚贞纯情,才华横溢,并具有诗人的气质和独特的的艺术形象。
关键词:林黛玉;时代悲剧;前卫性;现实意义。
在我国文学史上,《红楼梦》是一部悲剧色彩较浓重的言情著作,悲剧性特征笼罩在每一个角色身上,其著名代表是林黛玉。
她在曹雪芹的笔下是一个有灵性而又聪颖,命运几经苦难而又惹人怜爱的女性形象。
1、林黛玉的艺术形象具有浓重的悲剧色彩黛玉本是西方灵河岸的绛珠仙草,作者在小说一开始就赋予林黛玉这一神话色彩,说明林黛玉的美是超凡脱俗的。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小说中的林黛玉通过凤姐的“嘴”和宝玉的“眼”,描绘了她天仙似的人品。
凤姐一见就惊叹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就连“凤辣子”都禁不住夸赞她是“老祖宗的嫡系亲孙女”。
在宝玉的眼里,这“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美的夺人心魄。
为了突出林黛玉的悲剧性格,在她出世之前,曹雪芹就创造了“还泪”说,以象征林黛玉是带着宿根、宿情、宿恨来到人世的。
命运对她太残酷,太不公平了。
林黛玉少年丧母,不久丧父,而且体弱多病,孤苦零丁,不得不背井离乡,寄人篱下。
在“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一回中,林如海这样对黛玉说:“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
林黛玉的真与美及其悲剧探析 正文
一、引言读《红楼梦》,读到林黛玉死后,接下来的故事情节是失色的。
剩下一个疯疯癫癫的宝玉,纵然有薛宝钗这么一个大家闺秀,温柔体贴,周到备至地支撑着,照顾着宝玉,维持着他们的家庭,但贾府终究缺乏着生气。
是什么使得林黛玉具有如此大的魅力,没有了她,贾府大观园里的女孩子们再也没有争芳斗妍,生机盎然的风采。
林黛玉的魅力反映在她的形象上。
林黛玉的形象是丰富的,其形象中的“真”与“美”,是其形象吸引人之处。
关于林黛玉形象的真与美,蒋晓兰副教授在《论林黛玉的真与美》一文中曾论述,林黛玉是真与美的化身,从艺术真实上,认为她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从李贽的“童心”说,认为林黛玉是具有“童心”的“真人”。
他还简略论述了林黛玉的美表现为内在美,情态美,缺陷美。
余世锋先生在《林黛玉形象的美学特征及功能性分析》一文中谈到,林黛玉打动读者的美学特征是她的悲剧美和率真诗性。
“她其实无意充任那一时代的叛逆,只是任情任性地展示着生命的本色。
她是以一种感性的生命形式打动着读者的心。
”[1]林黛玉的“真”主要表现为她性格上的率真、任性,她的真诚、坦白,和她在真情至性爱情的追求上的一片真心。
她的“美”当然不可或缺她的花容月貌,她美丽的形体,她的美还表现在她具有传统的道德文化内涵,她的文化修养,诗词才情,她的悲态美,她的悲剧。
二、林黛玉的“真”林黛玉是率真,任性的。
她的“真”可表现为她的尖酸刻薄,见一个打趣一个,她的自尊心强,她的小性儿,她的多疑,她的醋意、猜忌,以至于对人冷嘲热讽,她的克己随和,对老太太的承欢。
这些性格特点,反映在林黛玉身上,都不失真诚与坦白。
林黛玉的尖酸刻薄,表现出来的是她的直率个性,想到什么讲什么,不转弯抹角,可谓“怒”形于色,心口如一。
在薛姨妈处,宝玉的奶妈李嬷嬷不让宝玉多吃酒,林黛玉打趣李嬷嬷当薛姨妈为外人,不当在这里的。
李嬷嬷急的说:“真真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尖。
”(第8回)其实林黛玉的尖酸不过是对李嬷嬷的刻薄的回应,是林黛玉对李嬷嬷太管事,仗着主子(老太太)给她的权势一味维护自己的地位并力求推卸责任的蔑视。
浅谈林黛玉艺术形象的悲剧美
浅谈林黛玉艺术形象的悲剧美作者:admin 来源:网络日期:2009-2-27 15:35:19文章从《红楼梦》人物性格的塑造、情节的发展和环境的衬托三方面揭示了林黛玉这个悲剧人物典型的审美特点,独辟蹊径地分析其悲剧不仅是性格悲剧,还兼有社会悲剧和命运悲剧的特点。
——题记林黛玉,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女主人公,不仅是作者曹雪芹塑造得最成功的典型形象,更是中国文学史上乃至世界文学之园中的一朵奇葩。
作为悲剧人物,她身上闪烁着异样的美,那是因为读者第一次从她身上真正感受到中国式爱情悲剧的力量,它催人泪下,震撼人心。
以往如刘兰芝和焦仲卿、梁山泊与祝英台等爱情悲剧都在浪漫化的大团圆结尾中结束,虽然满足了世俗观众的心理,但无论是比翼鸟还是双飞蝶都使悲剧本身的魅力大打折扣。
所以有人说:宝黛爱情悲剧是中国爱情悲剧的顶峰。
笔者认为不仅如此,作为成就这场轰轰烈烈爱情的女主人公——林黛玉,便成了为情而生且为情而死的千古绝唱。
首先,作者着意刻画了一个从外貌、外形到内在气质都充满诗意的理想化的贵族少女形象。
诗一般的容貌,如文中正面写到:“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比西施胜三分”,再如侧面从旁人口中的赞叹:“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王熙风语)“神仙似的妹妹”(贾宝玉语)诗一般的才情,如文中写她爱诗、写诗、品诗,所谓“堪怜咏絮才”“冷月葬诗魂”;诗一般的个性,如她多愁善感,一草一木,都能勾起她无尽的烦恼,无边的哀愁。
以上都是人物的表象特征,其实作家真正要让读者看到的是她如诗一般痛苦、忧郁的灵魂。
她的咏海棠的诗表达了她内心的孤独、寂寞和痛苦,她的咏菊花的诗更表达了她高洁的品格和痛苦的灵魂,再让我们来读她的《葬花吟》中的几句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可见,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作家带着理想与激情把浓郁的诗意和悲剧气氛渲染到了极致。
论林黛玉的凄美形象
论林黛玉的“凄美”形象论文提要:《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以千行的热泪凝成了林黛玉,林黛玉是《红楼梦》里刻画得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
她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而是有血有肉的,甚至还“爱耍小性儿”,似乎尖酸刻薄,却是红楼里的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
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
在大观园众多女儿之中,林黛玉的性格最为鲜明,那是因为她的性格具有明显的悲剧性。
她姿容娇美,体态风流,楚楚动人却又弱不禁风。
她聪慧过人,口齿伶俐,才华横溢却是红颜薄命。
她冰清玉洁、坦率纯真、敢爱敢恨,却只能独享寂寞。
敏感、孤高、率真、叛逆是她悲剧性格中的突出特征。
这种性格使得黛玉在红楼诸姐妹中清丽脱俗、卓然独立。
关键词:林黛玉悲剧身世凄美爱情对于中国人来说,《红楼梦》是个经典,林黛玉可能是个神仙,可望而不可及,既期许又推舍,似乎沦落尘世也是一种姻缘,不想命运如此多作弄,到最后只留得一个形象——“凄美”。
《红楼梦》可说是我国古代带有浓重悲剧色彩的一部宏篇巨著,从开篇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到“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都是对“悲剧”二字的尽情演绎、完美诠释。
悲剧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同时,它留给人们的思考是幽长的、给人们的印象也是深刻的。
小说如此,诗歌亦如是。
诗话有云:“诗先穷而后工”,穷者,山穷水尽、几入绝境也,就是强调了悲剧色彩在文学作品中的独特性。
而在《红楼梦》中近乎每一个角色都具备其悲剧特征,从贾宝玉的“俗缘已毕、修成圆觉”后复为石到林黛玉“两眼一翻、香魂一缕随风散”就可以看出个大概,而其中林黛玉更是小说中一个感人至深、萦回不尽的例子。
曹翁在《红楼梦》中把林黛玉塑造成了一个灵性独具、聪颖异常而偏又命运多难的“凄美”形象。
在第三回“接外孙贾母惜孤女”中,黛玉“年貌虽小,却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弱不胜衣,却有一段风流态度”,黛玉之“凄美”已初见端睨。
而小说是“凄美”二字,又是着重的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写作的,“凄”则主要表现在林黛玉的“身世凄凉、纤弱多病”,“美”则表现在“外在、内涵、艺术”这几个方面。
林黛玉诗意美形象分析
林黛玉诗意美形象分析【摘要】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具有诗意美的少女,作者倾注在这个形象身上的审美情趣,不仅在于同情她的不幸,,更在于显示前卫的女权理想与封建伦理的对撞,让弱者的自我毁灭来激发读者思维的火花,呼唤女性的觉醒,她有着木石前盟一生为还泪而来和一生香艳凄凉充满悲剧色彩的传奇美,弱柳扶风的病态美,追求真爱的脱俗美,才华横溢的才学,美自尊自卑的赤子美,她与宝钗相比更具有新思想,她性格叛逆,不慕功名,大胆的追求爱情。
林黛玉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她的个性具有前卫性,具有号召力,具有启蒙性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林黛玉诗意形象红楼梦【引言】《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名著中最耀眼的明珠,是我国清朝带有浓重悲剧色彩的宏篇巨著,篇中的每一个角色都隐含着悲剧性特征,林黛玉是《红楼梦》的女主人公,是中国小说史上一个新的悲剧性典型,曹雪芹将其塑造成一个独具灵性、异常聪颖而又命途多舛的让人怜爱的具有诗意美的少女形象。
文章即以“诗意”为着眼点,从黛玉的前世今生、诗意姿容﹑现实意义等方面来进行分析,将林黛玉身上所蕴含的诗意美一点一点展现出来。
一前世今生的诗意传奇1.1木石前盟一生为还泪而来世外仙姝的诗意前世,《红楼梦》第一回作者就借甄士隐的梦境提到黛玉的来历:“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
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
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
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
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
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
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
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
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
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黛玉本是天上一棵绛珠仙草,宝玉是天上赤霞宫的神英侍者,下凡后,绛珠草化为林黛玉,要用一生的眼泪,还神瑛侍者化做的贾宝玉的灌溉之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论文)评审表题目从美学角度分析林黛玉的悲剧之美姓名:杨毅教育层次:专科学号: 1461001464860省级电大:陕西电大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分校:陕西商务信息中心教学点指导教师:诚信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毕业论文(设计)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在网上发表的论文。
特此声明。
论文作者签名:杨毅日期:2016年05月07日中文摘要曹雪芹的《红楼梦》写了一大群美人,作为女主角之一的林黛玉,她是作者极力描写的一个人物形象。
林黛玉虽然作为悲剧人物形象典型代表,我们在为她与贾宝玉之间的爱情悲剧扼腕叹息之时,更多的是被她本身所具备的的人格魅力深深的折服了。
本文从美学角度分析了林黛玉的悲剧之美,她的悲剧美体现在三个方面:外在之凄美、内在的含蓄美、个人所具备的人格魅力。
林黛玉不仅外表美丽动人,更重要的是她所具备内在美,她的聪慧、才华、善良、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让我们产生了怜爱。
虽然生活在封建的大家庭里,宝黛的爱情是不被赞成的,但林黛玉没有选择退缩,她不断的追求,直到耗尽自己的生命。
林黛玉是一个充满诗之意蕴的艺术形象,她本身所具备的人格魅力,值得我们永远称颂。
关键词:曹雪芹《红楼梦》; 美学; 林黛玉; 悲剧美目录1.引言古往今来,文学作品中多愁善感的女子太多了,却还很难找到可以同林黛玉相提并论的人物。
林黛玉不仅是《红楼梦》的第一女主人公。
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整个中国文学史的第一女主人公。
犹如莎翁笔下的朱丽叶、普希金笔下的达吉亚娜,她们各自身后都带着本民族文化的长长投影,凝聚着本名族文化的精髓。
林黛玉作为中国悲剧人物的典型代表,悲剧的元素贯穿她的整个命运始终,寄人篱下,没有父母的关怀与疼爱,唯一令人欣慰的是她与贾宝玉的爱情,但最后也是以悲剧收场。
我们再为林黛玉的悲惨遭遇感到深深惋惜的时候,更多的是被她自身所具备的其他品质深深的吸引了。
本文主要从美学的角度探讨林黛玉的悲剧,从林黛玉的身上不仅体现了她悲剧的一身,从而让人们对她的不幸遭遇产生了深切的同情,除此之外的是对她的敬佩,她身上其它的一些更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一些更具价值的东西。
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林黛玉本身所具备美的品质,从外在美、内在美、人格美着重描写林黛玉,使人们在为她的悲惨身世深深惋惜的同时,进一步了解人物本身所具备的价值。
早在古希腊时代,悲剧创作就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悲剧家,以后在近代乃至现代,悲剧艺术仍然历久不衰。
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奠定了悲剧理论基础的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在《诗学》中对古希腊的悲剧艺术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对于悲剧的情节人物以及悲剧艺术的审美特征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探讨。
他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1]他认为,悲剧能够借助于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来使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和陶冶。
西方悲剧大多充满了不幸与死亡,如《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在暴风雨中随悬崖一起坠入深渊;《俄底浦斯王》无法逃脱杀父娶母的命运,最后不得不自刺双目永远流亡外乡以自责;《美狄亚》杀死亲生子,与喜新厌旧的丈夫伊阿宋诀别;《安提戈捏》中的四个主要人物都死在台上。
中国文学受和谐文化精神制约,其中文学作品的内容体现了悲剧不悲。
嫦娥奔月本来应当是个悲剧,但人们习惯于淡化其悲剧色彩,使她成为一个美丽而快活的神仙。
因而不仅她住的广寒宫齐美无比,还可以经常来往于众仙之中,于是才有猪八戒调戏和促成唐明皇与杨贵妃的团圆之事。
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中形成了不愿英雄人物或崇敬、喜爱者死亡或结局不幸的传统。
即使死了,也要有人为他们平反昭雪,或登仙籍,或封妻荫子,或者死而复活。
其中中国悲剧中的内容是指作品中处于特定坏境中的先进的或善良的主人公及其所从事的正义事业在同发动邪恶势力斗争中遭致失败或死亡的结局。
这种作品内容给观众一种悲痛、恐怖的感觉,并由此达到感情上的宣泄和精神上的净化。
恩格斯在评论拉萨尔的《济金根》时曾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2]老舍曾说,“悲剧是描写在生死关头的矛盾和冲突,它关心人的命运。
它郑重严肃,要求自己具有惊心动魄的感动力量。
”这说明悲剧的戏剧冲突是正面主人公为某种正义的事业而牺牲,他的牺牲引起人们的同情和敬仰,并给人以积极有力的启示。
《红楼梦》作为高居中国小说第一把交椅的现实主义作品,曾被王国维称之为“悲剧中之悲剧”,鲁迅先生也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想法都打破了。
”诚然,贾府的衰落已是不争的事实,这奠定了大悲剧的基调,“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其中林黛玉的形象更好的诠释了悲剧的真正意义。
《红楼梦》中写了一大群青年女性,她们住在大观园内,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女儿国。
几十个青年女性,一个个不仅美丽、聪明,而且是具有思想、有感情、有意志的,“行止见识”不凡的、有独立人格的人。
作者有意让书中的一位优秀男性唱出“凡山川明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那么热烈的颂歌。
但是《红楼梦》既是女性的颂歌,又是女性的悲剧。
就是这些作者所极力赞颂的优秀女性,却成了“薄命司”册子上注定没有好结局的人物,作者用她们的悲剧的泪水酿成了芳醇甘洌的艺术美酒,这就是书中所说的“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
”在《红楼梦》众多女性中,作者塑造的最美好,也是作者极力赞颂的一个人物,就是书中的主角之一林黛玉。
曹雪芹将其塑造成一个独具灵心、异常聪疑而偏有多难命运的让人怜爱的少女形象。
作者倾注在这个形象身上的审美情趣,不仅在于同情她的不幸,更在于显示前卫的女权理想与封建伦理的对撞,让弱者的自我毁灭来激发读者思维的火花,呼唤女性的觉醒。
林黛玉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她的个性具有前卫性,具有号召力,具有启蒙性的社会意义。
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因此,人们对正面人物遭遇苦难和不幸都是深表同情的,而悲剧美给人的美感也是崇高的,所以悲剧美就是人格美。
曹雪芹在描绘林黛玉形象的清瘦面影时,便是结合人格美的内在素质进行刻画的,这种审美认识也是从中国传统的文化形态中借鉴得来的,具有民族的继承性和历史的深度。
我们在阅读欣赏《红楼梦》时,在大观园的女儿国里,独有林黛玉那样的牵动人的衷肠,她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艺术魅力?最根本的一点,是林黛玉具有一种悲剧美。
为突出林黛玉的悲剧性格,还在她出世之前,作者就用浪漫的笔调、奇特的想象,创造了前古未有的“还泪”之说,以象征林黛玉是带着宿情来到人世的。
在小说中,曹雪芹把我们民族的审美积淀进行了新的熔铸与创造,他把最高有魅力的悲剧美给了林黛玉,使黛玉的形象栩栩如生。
2.外在之凄美2.1天生丽质、柔弱纤细林黛玉的纤弱多病让人怜爱,故事中对于她的病有多处描述,如其母亡故时,黛玉旧病复发,宝黛初次见面,宝玉送黛玉“颦颦”二字,当林黛玉听到宝玉将与宝钗成婚的消息时,她更是怨急攻心,在极度的悲伤中迷了心智,于是有了与宝玉相对傻笑的一段,这些让人们对她的纤纤弱质有了更清晰的印象。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并没有花费太多的笔墨描写林黛玉的外在美,却给人留下了非常精致的美丽形象。
林黛玉的娇美姿容是迷人的,她具有绝世的姿容。
我们可以从开篇的“降珠仙草”得“受天地之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换得人形”,这些句中体会到“仙草化身”一种超凡脱俗,得天地精华的清秀之美。
一切自然造化都是美的,一草一木俱是,更何况是一株得受天地精华,甘露滋养的“仙草”了!此时作者显然尚未直接描述黛玉之美,但在读者心里,早已对这珠“仙草修成的女体”心仪已久了。
到此作者已经成功塑造了黛玉一种“清秀灵花费幻”的美丽形象,作者有意将林黛玉的外貌与西施联系起来,并将西施“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赋予林黛玉,还借宝玉之口给她取字“颦颦”。
黛玉处进贾府,作者也未直接着墨来描写她的外在美,而是巧借凤姐的嘴及宝玉的眼光来看出林黛玉的美。
心直口快的凤姐一见黛玉即惊叹:“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日才算见了!”这话虽未直接写出黛玉的美丽,却给读者在心里留下了一个“绝美”的形象。
我们再从宝玉的眼来看看黛玉的形象:“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身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千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3]可以说,这既是宝玉的视觉眼光和心里活动传达出来的,又是作者想要表现的美丽。
宝玉竟称她为“神仙似的妹妹”、“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从贾宝玉的美学意识来看,这是她的美人标准,也就是说这也是曹雪芹心中的美学意识。
笔至此处,一个活生生的“绝美”黛玉已跃然纸上。
林黛玉凄凉的身世造成她自矜自重、警惕戒备、孤傲自许的独特个性。
她出身在一个走向衰弱的封建官僚家庭,却由于母亲去世的比较早,没能受到封建礼教、妇德等方面的熏陶和训练。
她接受了封建文化的教育,但却因身体羸弱,功课上得不到严格的要求。
至于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等社会知识对她的影响显然是非常有限了,这也是她保持着纯真的个性的原因。
但是这样的个性使她在寄居的身世显赫却又充满着仇恨、倾轧、争夺、势力的荣国府中“步步小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
”林黛玉不得不小心堤防自己的行为是否和别人合拍以及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与做法了,这是黛玉“自尊、自爱”的表现。
这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寄人篱下的生活是那样的无奈和凄凉,这也更能让读者感到黛玉的可怜、可敬。
作者在交代林黛玉处到贾府时,通过众人的关心来表现她的病态,老太太等人见她体弱,便询问她“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治疗?”王熙凤第一次见到黛玉时张口就问“近来吃些什么药……”等等,我们不难想象,林黛玉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病态。
而“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等赞语更是让一个活生生的“绝美”黛玉形象跃然纸上。
作者在作品中并没有批判她的病态美,反而借住她的病态美,使林黛玉得美丽形象更完美,更深入人心。
2.2凄凄惨惨,哭断衷肠林黛玉最大的特点是哭,其中文章花了很多笔墨来描写她的这一特点,例如有一次她去敲宝玉的门,当时晴雯正在气头上就没有给她开门,林黛玉当时就哭,最后宝玉经过好长时间的解释与劝导,她才想通了。
一个生来柔弱的身材与善感的心灵,后因受环境的压迫而成为忧郁病,那么,她的忧郁的发泄就是哭,哭到后来泪也干了,心也碎了,仍然不能与所爱的人结婚,于是只有死。
黛玉对宝玉的哭最多,这是因为二人从小时候一同坐起。
及至长成后,彼此过从甚多,以至于每每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