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的课(章)后习题详细分析解答(第4章 文学与文化)【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课后习题答案+要点概念完整版(已使用)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课后习题答案+要点概念完整版(已使用)

《文学理论教程》基本概念,习题答案。

第一章基本概念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它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①文学理论:以文学原理、范畴、价值判断为研究对象;②文学批评:以作家、作品、文学思想的评论为研究对象;③文学发展是史:以文学的产生、发展、衍变及创作经验为研究对象。

2、文学活动: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其基本内容包括:文学活动论、文学本质论、文学创造论、文学接受论和文学作品论。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但是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从对象任务上看:①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从而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这就构成了文学活动发展论。

②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这就形成了文学活动本质论。

③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但社会生活本身还不是文学,社会生活的原料必须经过艺术家的艺术创造,才能变成文学文本,而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就形成了文学创造论。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课后习题](第3章 文学与审美)【圣才出品】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课后习题](第3章 文学与审美)【圣才出品】

第3章文学与审美1.康德把艺术分为“机械的艺术”、“快适的艺术”和“美的艺术”三类,请结合你的审美经验,说说这三类艺术的特点。

答:康德对广义的艺术分类:(1)机械的艺术机械的艺术只是为了实现对某一对象的认识。

在广义的艺术概念中,自然的、科学的、手工的技艺和实践都被归入艺术范围之内,而这些艺术被康德称为“机械的艺术”。

例如关于植物生长的研究,天体运行的奥秘等等,这些机械艺术都伴随着对某一对象的理性认识。

(2)审美的艺术审美的艺术是以直接的快感作为目的,可分为“快适的艺术”和“美的艺术”。

①快适的艺术快适的艺术是一种单纯的快感。

在这样的艺术形式中,感官的愉悦感是其最直接的目的,在得到感官享受之后,快适的艺术戛然而止。

例如蛋糕的香气、丝绸的柔软,这些都给人带来了感官的快感。

②美的艺术美的艺术与快乐伴随的是理性认识。

例如绘画、诗歌等今天仍然界定为艺术的形式。

在这些美的艺术当中,创作者是自觉自愿的,心理状态是自由的,创造者内心是愉快的,通过对形式的理性认识和表达表现内心的自由,同时也引发出欣赏者的愉悦感。

2.康德认为天才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学史谈谈你的理解。

答:(1)天才的定义天才就是天生的内心素质,通过它自然给艺术提供规则。

(2)天才的特点①独创性天才的独创性包括立意的独创性和形式的独创性。

天才提供的规则是不确定的,也即是说天才创造的艺术规则是前无古人的;天才创造的规则是无法重复的,也即是说天才提供的规则是后无来者的。

以唐代诗人李白为例,其以才为诗的创作方式,飘逸豪放的创作风格是极具独创性的,同时,这种极富个性化的创作方式并不能带给后人超越的机会,后代诗人只能进行模范而难以超越。

②示范性天才的作品是艺术中的典范。

天才的示范性是对天才的独创性的限制,独创性应达到示范性的高度,才会有意义。

同样著名的唐代诗人杜甫在诗歌创作当中将律诗用韵达到了圆融的地步,其诗歌用韵严谨规范同时不漏痕迹,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笔记)和习题练习附答案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笔记)和习题练习附答案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笔记)和习题练习附答案文学概念“三义”——三种不同概念,广义文学(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总称,包括今天所谓的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狭义文学(是指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括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小说、散文等)折中义文学(介乎广义文学和狭义文学之间而又难以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2、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蕴含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3、原始意象——按容格的解释,就是“人类远古的深层集体无意识”,是自远古人类在生活中形成的、并且时代遗传下来的深层心理经验,是一种亘古绵延、无所不在、四处渗透的最深远、最古老和最普遍的人类思想,即人类精神本体。

4、艺术构思——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指导下,以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意象序列的思维过程。

5、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等综合特性的话语活动。

6、精神生产——指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艺术(7种)都属于精神生产。

(精神生产的概念首见于《德意志的意识形态》,此后在《共产党宣言》《剩余价值理论》等著作中多次出现)7、文学创造材料——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8、物化阶段——是文学创造过程的最后阶段。

它是指作家将在构思过程中已基本酝酿成熟的形象和意念转换为文学符号,并固定在纸张上,使其成为可以流通和消费的意识形态话语系统的阶段。

9、艺术发现——是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材料的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的课(章)后习题详细分析解答(第6章 文学叙事)【圣才出品】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的课(章)后习题详细分析解答(第6章 文学叙事)【圣才出品】

第6章文学叙事6.1 复习笔记小说是一种典型的叙事文学。

小说作为一种叙事文学涉及两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人物与叙事时间。

叙事时间的安排问题,归根结底又是事件的组织安排问题,即小说的情节布局问题。

人物与情节,向来被视为小说的两个要素。

一、《小说面面观·圆形人物和扁形人物(节选)》(E.M.福斯特)(一)作者简介1.人物简介E.M.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1879~1970),英国作家和评论家。

生于英国伦敦一个中产阶级家庭。

1897—1901年就学于英国剑桥大学。

毕业后与母亲一起到希腊、意大利旅行,两年后返回英国,并开始写作随笔和短篇小说。

2.主要作品(1)1905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

(2)1907年出版长篇小说《最长的旅途》,1908年出版长篇小说《带风景的房间》。

这两部小说的部分材料来自于大学毕业后他与母亲一道的意大利旅行。

(3)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前,还写有许多短篇小说,这些小说于1914年结集出版,它们大部分是富有象征意味的幻想与寓言故事。

(4)1924年出版著名的长篇小说《印度之行》,这也是他最后的一部小说。

此后46年他从事别的一些活动,曾经为众多的杂志写过评论与随笔文章。

(二)背景知识1.克拉克讲座英国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有一个著名的讲座,叫克拉克讲座。

该讲座每年就“乔叟以来的某一个时期或几个时期的英语文学”这一个题目,邀请学者与作家前来发表一系列演讲。

1926年3月,三一学院邀请当时知名的小说家福斯特主持次年举行的克拉克讲座。

2.福斯特主持克拉克讲座(1)他系统地阅读了18世纪以来所有重要的英语小说(包括部分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写下了详细的读书笔记,为讲座做了精心的准备。

讲座结束后他将讲稿整理,并于同年10月出版。

这本书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成了20世纪研究小说的经典著作之一。

(2)福斯特是以小说家和学者的双重身份来讨论和研究小说的,自然与一般的学者谈论小说有诸多不同。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课后习题(1-13章)]【圣才出品】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课后习题(1-13章)]【圣才出品】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课后习题(1-13章)]【圣才出品】第二部分课后习题第1章文学与文学理论1.刘勰《文心雕龙·原道》的“道”是什么?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文学观念?答:儒家的诗教在古代中国占有重要地位。

刘勰《文心雕龙·原道》中探讨文学的本源的时,没有重复儒家的诗教,提出“文原于道”的看法,认为文学是从“道”那里衍化而来的。

(1)对刘勰“道”的四种解释①刘勰的“道”,是儒家的以礼教为核心的“道”。

原因在于“文之枢纽”有五篇,其中头三篇是《原道》、《征圣》和《宗经》,这三篇在一个思想线索上,《征圣》和《宗经》是鼓吹儒家思想的,由此可以推测第一篇《原道》中的“道”是儒家礼教之道。

②刘勰的“道”是道家之道。

具体表现为:类似道家“先天地生”的“道”,刘勰把“道”与神秘的“神理”相联系,是先验的,相当于柏拉图的“理念”或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因此刘勰的“道”是“客观唯心主义”的。

③刘勰的“道”是兼有儒、道两家的道。

刘勰的“道”兼有双重的意思,以儒家思想为主,也不排斥道家的影响,广义的是“自然之道”,狭义的是“儒家之道”。

这又有“内儒外道”和“内道外儒”和“儒体道用”的说法。

④刘勰的“道”就是“自然之道”,是自然本身。

代表人物如下:a.黄侃黄侃《文心雕龙札记》认为《原道》中多次谈到“自然之道”、“自然”和“神理”,实际上都是讲先有“自然”,然后才有“思心”,然后才有“言语”,然后才有“文章”。

b.刘永济刘永济《文心雕龙原道篇释义》中从“道”与“文”的密切关系来解释“道”为自然,“文”为自然经纬错综的状况,即包括人的整个自然都是“文”,那么“道之文”,就是自然之文,而道也就是“自然”本身。

我们认为刘勰的“道”表达的就是第四种看法,它表达作者这样的文学观念:从根本上说,文源于原始的天道自然,自然(包括人的自然)是最美的,人文(包括文学)与自然万物有着同构的关系。

(2)刘勰的文学观的根基——天道自然刘勰认为文学作为一种人文,是人心在自然中获得感动,通过语言而传达出来的文化形态。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课后习题附标准答案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课后习题附标准答案

童庆炳主编(修订二版)《文学理论》课后习题及答案《文学理论》课后习题及答案第一章第一章基本概念基本概念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地学科.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地一种高级地特殊地精神活动.3.文学理论:对文学地原理.文学地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地研究.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地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地,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地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思考问题: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地性质说明文学理论地性质答:文学理论地学科归属:文学理论地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地三个分支之一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地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地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地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地研究.从对象任务上看,文学活动作为人类地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地发展而发展地,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地特征.它作为人类地一种特殊地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地特殊性质.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地文学艺术地源泉.经过作家地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研究作品地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地价值取向.2.文学理论地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文学理论地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第二章第二章基本概念基本概念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地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地基础上创立地2.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地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地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地结合点.3.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地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地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地新问题.必须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地挑战.随着科学地发展,20世纪出现了许多新地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思考问题思考问题1.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地基石是什么?.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地基石是什么?答: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地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地精神性地生活活动,也是人地本质力量地对象化,人地本质力量地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地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文学是作为主体地人地能动地创造,它塑造人,是一种“人学”.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地存在与意识地相互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地主体对于客体地认识与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地反映,是一种艺术地反映.艺术生产论:人学作为人地活动之一,进入社会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因此,马克思随着时代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艺术生产”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地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地艺术创作过程.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地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地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地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地性质,又具有审美地性质,是这两者地有机结合.艺术交往论: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地艺术,更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对话与交往地理想之域.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地一个交往结构.2.试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对文学地理解地特点.答:由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构建其革命学说时创立地,因此,这种理论地创立,总是与革命实践地需要密切相关地,同时也是被实践证明了地.3.建设中国当代地文学理论应注意地问题.建设中国当代地文学理论应注意地问题答: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中国当代地文学理论应具有中国特色;建设中国当代地文学理论,要具有当代性,体现时代精神.第三章第三章基本概念基本概念1.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地,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地活动系统地总称.2.本质力量地对象化: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化了人化地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地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3.文学活动地“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读者4.文学活动地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地互动关系.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地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地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一方面是主体地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地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地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地社会地和审美地本质属性.5.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地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地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地世界和作者.6.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地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地起点.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地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地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地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地形式7.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地“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地发展并不总是同步地.有时甚至是反方向地发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地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地阶段随生产力地发展,它地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地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地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思考问题思考问题 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地关系?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答:人地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地前提.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地诗意情感关系,生活活动导致人地自觉能动地文学创造.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地本质力量地确证.位置: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地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2.文学活动地四种理论视角各自地理论依据是什么?答:文学活动地四种理论视角分别从文学活动地四个要素为依据.从作品角度出发地本体论(形式主义);从作家角度出发地接受论(接受美学主义);从世界角度出发地再现论(现实主义);以及从读者角度出发地表现论(浪漫主义).3.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地“劳动说”.答: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地前提条件:人类地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本活动地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地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地需要,人地活动都伴随着一个自觉地目地,而这一目地又是源于某种需要而设定地.史前人类在劳动中,为了协调行动,交流情感信息,减轻疲劳等,就由这些需要产生了语言和最初地文学.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地主要内容.远古遗存地作品中大都描写了当时人们劳动生活地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形式.早期地文艺形式同劳动过程直接相关,所以是诗.乐.舞三位一体地结合体.4.试辨证说明文学发展地诸多原因. 答:文学发展地动力.动因问题有如下观点:动因问题有如下观点:有地认为是社会风气地变化有地认为是社会风气地变化.有地认为文学地发展与时代地变化密切相关.有地认为是某种非人力可改变地因素.另有学者从文学内部来探求文学发展动因,以为文学地发展像自然界运行一样只在于它地内在动因.另外有学者认为文学地发展只是文学固有地因素地不同组合引起了形态变化.另有大部分学者认为文学发展地根本力量在于劳动.輒峄陽檉簖疖網儂號泶。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读书笔记【范本模板】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读书笔记【范本模板】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读书笔记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1、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目前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美国学者韦勒克、沃伦在其合著的《文学理论》中认为,文学是一个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类问题的研究,文学批评(其批评方法基本上是静态的)或文学史则是研究具体的文学艺术作品.(2)这里所说的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和互相作用的。

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

①如果文学理论不根植于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文学发展历史的研究,文学理论所概括的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失去了存在的依据。

②反过来,文学史、文学批评又必须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离开这种指导,文学史、文学批评就失去了活的灵魂,成为一堆混乱的材料和随心所欲的感想的拼凑。

(3)既然文学作为“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从而构成“文学史”这个分支,那么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同样作为“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也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从而构成“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这两个分支。

因此,文艺学的分支应该有五个,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

这五个分支建立在一般与特殊、共时与历时这两根交叉的轴线上。

①从一般与特殊这个竖轴线看:文学理论与文学理论史处在“一般”这一端,因此这两个分支侧重于对文学的一般性的普遍规律的探讨,主要不以个别具体的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为研究对象;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文学史处在“特殊”这一端,因此这三个分支侧重于对个别具体的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解释、分析和评价,着眼于特殊规律的揭示.②从共时与历时这个横轴线看: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处在“共时”这一端,因此它们在面对文学这同一客体时,以横向的审视,对文学的要素、结构、逻辑关系、功能、规律等进行分析与综合,一般不研究上述研究对象的历史演进过程与规律;而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文学史处在“历时”这一端,尽管在研究的具体对象上是不同的,但都以纵向追溯它们所关照的问题,揭示其发生、发展的演进过程和规律。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课件第四章PPT学习教案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课件第四章PPT学习教案
——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第28页/共71页
鲁迅
中国人看小说,不能用赏鉴 的态度去欣赏它,却自己钻入 书中,硬去充一个其中的角色。 所以青年看《红楼梦》,便以 宝玉、黛玉自居;而老年人看 去,又多占据了贾政管束宝玉 的身份,满心是利害的打算, 别的什么也看第29页不/共71见页 了。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
第15页/共71页
《便条》分析
分行排列成“诗” 的样式,无诗意的 应用文就摇身一变 成“诗”了吗?
第16页/共71页
第二节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的表现
第17页/共71页
一、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
文学是上层建筑中社会意识形态的组成 部分
第39页/共71页
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形象与理性(小结)
➢ 文学的直接的审美感性特征决定 了文学是形象的
➢ 文学的人类活动属性本身决定文 学蕴含某种理性
➢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在表现 方式层面表现为文学直接地是形 象的,在深层具有某种理性
第40页/共71页
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文学的功利性
➢ 文学直接地是无功利的,但间接地或内在地又隐伏着某种功 利性(interestedness)
➢ 作为再现现实社会生活的话语结构,文学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 当做实现其再现社会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
第30页/共71页
文本赏析
淮中晚泊犊头
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 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 满川风雨看潮生。
第9页/共71页
魏晋时期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的课(章)后习题详细分析解答(第10章 文学批评)【圣才出品】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的课(章)后习题详细分析解答(第10章 文学批评)【圣才出品】

第10章文学批评10.1 复习笔记一、《自我和风格》(李健吾)(一)作者简介1.人物简介李健吾(1906~1982),山西运城人。

中国作家、戏剧家、文艺评论家、翻译家、法国文学研究专家。

2.创作历程(1)李健吾共创作多幕剧13种、独幕剧11种、改编多幕剧13种、独幕剧1种。

(2)他一生翻译了大量外国剧本,包括莫里哀、雨果、托尔斯泰、契诃夫、屠格涅夫、高尔基、罗曼·罗兰的剧本,总计约在80~90种之间。

(3)李健吾还有许多小说创作、文学和戏剧评论、外国文学译作等。

3.文学批评观(1)在文艺批评方面,李健吾独树一帜,不仅立论公正、见解精辟,而且论据丰富、文笔华美。

(2)1936年,李健吾出版了文艺评论集《咀华集》,其后又出版了《咀华二集》。

(3)其文艺批评独具慧眼,不仅能引导读者去体会作品的精华真谛,又能客观地指出作品的成就和缺点,使作者心悦诚服。

(二)背景知识1.法国印象派批评(1)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批评界出现了浪势强劲的、反实证主义的“印象派批评”,分别以勒麦特和法朗士为代表。

虽然他们的政治立场大不相同,但都认为批评是一种印象,是“灵魂在杰作之间的奇遇”,强调批评的主观性和相对性。

(2)勒麦特认为批评的使命在于:“说明具体的艺术作品在一定时刻给我们留下的印象,而作家本人则是把他在某个特殊时间从世界上得到的印象一一记录下来。

”(3)他们认为,美学只是“空中楼阁”,而批评绝不可能成为一门科学,因为“每部作品都有许多不同的副本,如同读者有形形色色,一首诗仿佛一处景色,在各个观者心目中各有不同”。

因此,一个批评家唯一能做的就是记录一件作品给予他的主观印象与乐趣。

2.李健吾批评观的特点法国印象派批评对现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相当的影响,在中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现了独具特色的现代印象批评潮流,李健吾是这一潮流的佼佼者。

鲜活的直观批评是李健吾印象式批评的最大特色。

(1)20年代以来,左翼批评推动的社会历史批评占据主流地位时,李健吾的文学评论带给读者以轻松、舒展的阅读感觉,李健吾的批评文字大都可以当优美的散文来阅读。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的课(章)后习题详细分析解答(第11章 文学的风格)【圣才出品】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的课(章)后习题详细分析解答(第11章 文学的风格)【圣才出品】

第11章文学的风格11.1 复习笔记一、《文心雕龙·体性》(刘勰)(一)作者简介1.人物生平刘勰,字彦和,大约生于宋明帝泰始元年(465),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二年(520~521)。

祖籍山东东莞,今山东莒县。

其祖在永嘉之乱时南迁,侨居京口(今江苏镇江)。

其人生轨迹如下:(1)刘勰早孤,家境贫寒,未婚娶。

刘勰从小就很好学,跟随当时的高僧学习并校订编订佛经,经过十余年的努力,“遂博通经论”。

(2)天监初年(502或503),“起家奉朝请”,开始做官,曾当过昭明太子“东宫通事舍人”。

(3)著《文心雕龙》五十篇。

他“自重其文”,但未有识者,求助于当时文坛领袖沈约,沈约认为“深得文理”。

(4)刘勰后半生又回到修订佛经上,在他出家一年后死于庙中。

2.《文心雕龙》与佛学影响刘勰之所以能够完成中国第一部体系恢弘、逻辑严密、观点深刻的文论著作,是与他早年整理、修订佛经密切相关的。

佛经从印度传入的,有严密的体系和逻辑。

刘勰从佛经里吸取了构建体系、框架的本领,并把它运用于文论的著述中。

从这一意义上看,《文心雕龙》是中外交流的产物。

这也说明,一种思想若是定型,就可能僵化,这时就需要外来思想加以撞击。

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儒、道、佛三种思想并存。

(二)背景知识1.“体”《文心雕龙·体性》的背景,首先是在古典文论的大语境中,尤其是齐梁时代的时代语境中如何理解“体”的问题。

《文心雕龙》一书中“体”字大概出现了八十余次,在不同的语境中意义是不同的。

(1)《文心雕龙》中的“体”①在《文心雕龙》的研究中,一般把“体”理解为“体裁”和“风格”,这种理解大体上是不错的,但不是一种很完善的理解。

a.《文心雕龙》中的“体”字,有的地方明确是指体裁,如:夫才量学文,宜正体制。

(《附会》)b.有的地方,明显是指风格而言的,如:体式雅郑,鲜有反其习。

(《体性》)这都是直接谈风格的,可见刘勰笔下的“体”确有体裁和风格这两种含义。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章节题库(1-13章)]【圣才出品】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章节题库(1-13章)]【圣才出品】

第三部分章节题库第1章文学与文学理论一、填空题________的《镜与灯一一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论述了文学的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要素。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相关试题:艾布拉姆斯的代表作品是________。

[四川大学2011年研]【答案】M.H.艾布拉姆斯【解析】美国康奈尔大学英语系M.H艾布拉姆斯教授作于1953年的《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是现代文学理论的扛鼎之作。

本书着重讨论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同时也对西方文艺理论做了一个全面总结和回顾,从历史发展角度阐述了“模仿说”、“实用说”、“表现说”和“客观说”。

此外,艾布拉姆斯还在该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文学四要素理论,即“作品、宇宙、作家、读者”。

二、名词解释1.文学活动[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它本身是一个包含诸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同时又是作为人的整个社会活动的一个子系统而呈现出来的。

文学作品是人写的,是直接或闻接地写人的。

并且是为了人的需要而写的,人是文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根据美国当代文论家M.H.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

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2.艾布拉姆斯的艺术四要素[南京大学2011年研]相关试题:艾布拉姆斯所说的文学活动四要素[南京大学2010年研]答:艺术四要素是艾布拉姆斯提出的艺术活动观点。

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在他的《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艺术是一种活动,由四个相关的要素构成,即世界、艺术家、作品和读者,四者共同构成艺术活动活动。

这四个要素在艺术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当下,“世界-作家-作品-读者”的四要素艺术活动说已经成为了中西文论界特别是中国当代文论界解释文学现象通用的和处于主流地位的艺术活动范式。

(完整word版)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课后习题答案

(完整word版)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课后习题答案

《文学理论教程》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称为文艺学。

文学理论属于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如果说文学批评、文学史主要是研究文学中的“特殊”,即具体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的话,那么文学理论则是研究文学中的“一般”,即它的任务是探讨文学活动的普遍规律、概念范畴和相关的方法,形成理论系统。

文学理论与别的理论一样具有实践性和阶级性的品格。

由此可见,文学理论作为文艺学的一个分支,主要通过对文学活动的横的审视侧重研究其中带一般性、普遍性的规律,一方面它制约着文艺学其他分支的研究,另一方面它本身又有赖于具体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的研究作为基础。

2.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可分为以下七种: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和文学文化学。

文学理论分为这些形态的依据是: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活动。

从文学创作到文学作品产生再到文学接受,这是一个活动过程。

按马克思的理论,文学创作是一种“艺术生产”。

这样,实际上同一个文学活动,在意向上可以理解为两个过程: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文学生产——作品价值——文学消费这就是说,文学理论只有一个认识客体——文学活动,但同一客体可以成为多种视角所观照的多种对象,形成不同的研究形态。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试作简要的说明。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内容十分丰富,概而言之,以下五个基本观念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

(1)文学活动论。

马克思主义把文学艺术看成是“人的生活活动”,这种活动的基本特性是“自由自觉”。

(2)文学反映论。

把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阐述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运用于文学活动中,就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学反映论: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并非刻板的反映。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课后习题答案+要点概念(1-16章)完整版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课后习题答案+要点概念(1-16章)完整版

《文学理论教程》基本概念,习题答案。

第一章基本概念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它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①文学理论:以文学原理、范畴、价值判断为研究对象;②文学批评:以作家、作品、文学思想的评论为研究对象;③文学发展是史:以文学的产生、发展、衍变及创作经验为研究对象。

2、文学活动: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其基本内容包括:文学活动论、文学本质论、文学创造论、文学接受论和文学作品论。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但是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从对象任务上看:①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从而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这就构成了文学活动发展论。

②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这就形成了文学活动本质论。

③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但社会生活本身还不是文学,社会生活的原料必须经过艺术家的艺术创造,才能变成文学文本,而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就形成了文学创造论。

童庆炳《文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加补充完整版

童庆炳《文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加补充完整版

童庆炳《文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加补充完整版文学理论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基本概念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它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①文学理论:以文学原理、范畴、价值判断为研究对象;②文学批评:以作家、作品、文学思想的评论为研究对象;③文学发展是史:以文学的产生、发展、衍变及创作经验为研究对象。

2、文学活动: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其基本内容包括:文学活动论、文学本质论、文学创造论、文学接受论和文学作品论。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但是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从对象任务上看:①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从而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这就构成了文学活动发展论。

②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这就形成了文学活动本质论。

③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但社会生活本身还不是文学,社会生活的原料必须经过艺术家的艺术创造,才能变成文学文本,而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就形成了文学创造论。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的课(章)后习题详细分析解答(第3章 文学与审美)【圣才出品】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的课(章)后习题详细分析解答(第3章 文学与审美)【圣才出品】

第3章文学与审美3.1 复习笔记现代文学观念的确立是与现代美学观的发展分不开的,现代文学的三个特征—虚构性、想象性和抒情性,即是文学审美特征的具体表现。

一、论美的艺术(节选)(康德)(一)作者简介1.简介伊曼纽尔·康德(1724~1804),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者。

康德一生留下了丰厚的理论著述。

1920年整理完成的《康德全集》已有28卷。

其代表性著作除三大批判以外,还有《自然通史和天体论》、《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道德形而上学》、《实用人类学》、《论优美感和崇高感》等。

2.学术研究生涯(1)1755年康德经过两次论文答辩,被哥尼斯堡大学授予编外讲师资格,开始公开授课。

先后讲授过逻辑学、形而上学、自然科学、数学、自然地理、伦理学、人类学等课程。

(2)1762年,康德被卢梭的《爱弥尔》的理性精神和民主思想打动,转入对人的本性和能力的研究。

(3)1770年康德开始建立批判哲学,1781年第一部批判哲学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出版,1788年《实践理性批判》出版,1790年《判断力批判》出版,完成了批判哲学体系的建构。

3.影响(1)康德的哲学思想与当时欧洲的重大历史事件遥相呼应,直接影响了欧洲19世纪的浪漫主义运动,对欧洲思想界产生巨大深远的影响。

(2)他建立的德国古典美学,经过席勒、谢林等人的发展,至黑格尔达到高峰。

西方19世纪至20世纪各种流派的美学思想,几乎都与康德美学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二)背景知识1.康德之前的西方哲学体系西方哲学发展至康德之前,已经形成了两个体系:(1)以德国莱布尼茨和沃尔夫为代表的理性主义体系,主张以生而有之的先验的理性作为客观世界和人类知识的基础;(2)以英国洛克和休谟为代表的经验主义体系,主张物质世界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一切知识都源于人的感性经验。

2.康德的哲学体系(1)康德试图以先验唯心主义调和德国的理性主义和英国的经验主义。

(2)他在传统哲学将人类的心理机能分为知、情、意的基础上,致力于解决三个问题,即认识如何可能、道德如何可能和审美如何可能。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的课(章)后习题详细分析解答(第5章 文学抒情)【圣才出品】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的课(章)后习题详细分析解答(第5章 文学抒情)【圣才出品】

第5章文学抒情5.1 复习笔记在西方文学传统中,文学一般划分为抒情、叙事与戏剧三大文类。

中国现代以降惯常使用的诗歌、小说、戏剧与散文四分法,与西方的三分法有所不同,像史诗与叙事诗在三分法中归入叙事一类,而在四分法中归入诗歌一类。

一、《抒情歌谣集》一八○○年版序言(华兹华斯)(一)作者简介1.人物简介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先驱,“湖畔派”诗人之一,被授予“桂冠诗人”称号。

他生于英国北部坎伯兰郡考克茅斯的一个律师家庭,家乡以秀丽的湖光山色闻名。

1787年,他进入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学习,其间阅读大量古典文学作品,学习法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

2.主要作品(1)1798年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一起出版诗集《抒情歌谣集》。

(2)1798年9月至1799年春,华兹华斯旅居德国,开始写作长诗《序曲》。

(3)1803年作者游苏格兰,写了《孤独的收割者》和其他一些纪游诗。

(二)背景知识1.《抒情歌谣集》的出版1798年,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共同出版的诗集《抒情歌谣集》受到一些读者和批评家的责难。

1800年,诗集再版,这篇序言的目的是为他的写作原则和写作实践辩护,并且驳斥同时代人对他的诗的冷漠与责难。

2.序言中的观点该序言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的观点,对英国浪漫主义批评家对诗的本质的看法影响深远,因而成为西方抒情理论的代表性观点,使诗人的情感成为批评指向的中心,标志着英国文学理论的转折。

3.序言的历史意义(1)这篇序言的出版,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新时代开创的标志。

它提出了全新的主张情感表现的文学观念,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即“浪漫主义时代”。

(2)这篇序言成为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它的重要性在于提出了有关诗歌本质和评价标准的新命题。

(三)文本解读浪漫主义的诗论,是一种抒情理论。

这种抒情理论强调情感表现,强调诗人的主体性,认为诗歌作品的本质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外化,即华兹华斯所称的“流溢”。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课后习题](第4章 文学与文化)【圣才出品】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课后习题](第4章 文学与文化)【圣才出品】

第4章文学与文化1.如何理解作家的“深入生活和占有生活”?当代作家史铁生因为疾病,每天坐在轮椅上,他不可能像20世纪50年代的作家那样深入生活,为什么他同样写出了许多震撼人心的作品?答:(1)“深入生活和占有生活”①含义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

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源泉。

生活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

因此只有深入生活和占有生活才能创造出优秀的文艺作品。

②哲学依据a.强调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实际上是把文艺与生活的关系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石上。

b.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文学艺术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它是社会存在于文学艺术家头脑中的主观反映,归根到底要受到社会存在的决定和制约。

(2)对史铁生创作情况的理解①文学艺术家对生活的反映总是一种能动的反映。

艺术反映是经过作家的头脑加工和改造过的。

社会生活,是被反映的客体;人的头脑,是反映的主体。

②文艺作品既然是作家头脑对社会生活反映的产物,就意味着作家在反映生活时会对生活进行分析、选择、加工、改造。

只要作家这样做了,其作品也就渗透了作家的主观意识和主体意识。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毛泽东才指出:作家艺术家必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

③“观察、体验、研究、分析”,其实就是作家对生活的审美的感受和对生活的理性分析与研究。

在这一过程中,作家既有强烈的情感活动的参与,又包含着深刻的理性认识活动。

可以说,作家的能动作用就是这样体现出来的。

史铁生虽然行动不便,但仍然具有之前所体验的社会生活场景,同时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卓越地“观察、体验、研究、分析”因而也能够创造出感人至深的作品。

2.鲁迅是怎样论述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的?他与毛泽东在论述这一问题时有怎样的区别?为什么?答:(1)鲁迅关于文艺与政治关系的论述①鲁迅认为文艺与政治不可能相安无事,冲突很可能是二者关系的常态。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文学与文学理论本章选择刘勰的《文心雕龙·原道》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第一章至第三章两篇“经典文本”作为学习的重点,对相关问题做出描述。

通过学习,了解两个问题:第一,文学的基本观念有哪些;第二,文学理论具有什么性质。

一、《文心雕龙•原道》(一)作者简介1作者生平概述刘勰,字彦和,大约生于宋明帝泰始元年(465),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二年(520—521)。

祖籍山东东莞,今山东莒县。

其祖在永嘉之乱时南迁,侨居京口(今江苏镇江)。

其人生轨迹如下:(1)刘勰早孤,家境贫寒,未婚娶。

刘勰从小就很好学,跟随当时的高僧学习并校订编订佛经,经过十余年的努力,“遂博通经论”。

(2)天监初年(502或503),“起家奉朝请”,开始做官,曾当过昭明太子“东宫通事舍人”。

(3)著《文心雕龙》五十篇。

他“自重其文”,但未有识者,求助于当时文坛领袖沈约,沈约认为“深得文理”。

(4)刘勰后半生又回到修订佛经上,在他出家一年后死于庙中。

2《文心雕龙》与佛学影响刘勰之所以能够完成中国第一部体系恢弘、逻辑严密、观点深刻的文论著作,是与他早年整理、修订佛经密切相关的。

佛经从印度传入的,有严密的体系和逻辑。

刘勰从佛经里吸取了构建体系、框架的本领,并把它运用于文论的著述中。

从这一意义上看,《文心雕龙》是中外交流的产物。

这也说明,一种思想若是定型,就可能僵化,这时就需要外来思想加以撞击。

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儒、道、佛三种思想并存。

(二)背景知识1题解《原道》是《文心雕龙》一书首篇,它与《征圣》、《宗经》、《正纬》和《辨骚》构成刘勰所说的总纲,即“文之枢纽”。

所谓“枢纽”即是“关键”、“纲领”的意思。

“原”,“本于”的意思。

“原道”就是本于“道”。

《原道》这篇文章就是要确立自己的文学观,回答文学从哪里来的问题。

2《文心雕龙》写作背景刘勰生活的时代是中国社会矛盾激化,内乱不止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课后题答案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概念: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文艺学。

东西方最早都称为“诗学”。

文艺学可分为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三个分支。

2.文学活动:以文学创作、文学欣赏和文学批评、文学消费为主要内容的活动的总称。

其一,它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元素构成。

其二,它在意向上可分为两个过程,一是从创作到作品到欣赏接受的过程,这是一个精神过程。

二是从文学生产到产品形成再到交换买卖的过程,这是一个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过程。

3.文学理论:是着重探讨和总结文学现象中带有规律性的问题的一门科学,其具体研究对象为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

文学理论的体系一般包括文学发展论、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论、文学接受论五大部分4.文学批评: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一切文学现象进行阐释和评价的科学。

5.文学史:叙述和研究文学发展过程、分析评价各个时代的作家、作品和文学思潮的学科。

问题:1.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方面,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一个分支,属于社会科学。

它以文学规律、特征、性质为研究对象,任务是对文学本质、文学创作、作品构成、文学接受四大方面做出理论阐释,建立起基本理论和概念系统。

其品格应是实践性和一定的价值取向。

实践性即它应来源并指导文学实践活动;价值取向即每一种文学理论总有一个肯定、提倡或否定、反对什么文艺与艺术趣味的倾向性。

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价值取向当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审美趣味与理想,为社会主义和人民服务。

2.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概念: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其它马克思主义者继承发展了的文学理论。

它有五大基石,分别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生产论、文学交往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文学与文化
4.1 复习笔记
文化是一个大概念,政治、经济、道德、社会生活、意识形态等均可纳入文化的视野加以考察。

另一方面,文学既是文化的一个分支,又是文学的一个重要维度。

因此,文学在与文化结构中的种种要素进行交往时又生成了许多不同的文学观念。

一、《文艺与政治的歧途》(鲁迅)
(一)作者简介
1.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病逝于上海。

2.作品
(1)1905~1907年,曾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2)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

(3)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4)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
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5)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6)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

3.文化成就
(1)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
(2)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
(3)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
(4)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
(5)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

(二)背景知识
1.时代背景
(1)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后,在全国战场取得了一连串的重大胜利,全国的工人运动与农民运动也有了巨大发展,革命形势一片大好。

(2)他的政治态度站在了革命的一边。

在这样一种革命的氛围中,鲁迅辞去厦门大学的教职,于1927年1月16日前往广州,来到了革命的策源地。

但不久就对广州的革命现状十分失望。

(3)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4月15日,李济深在广州也开始逮捕和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中山大学有40多个学生在这天被逮捕。

(4)“四一五”政变后,广州的政治形势马上起了很大变化,鲁迅在这里已很不安全。

八个多月的时间,鲁迅目击了中国现代政治史上的巨大事变,终于“被血吓得口呆目瞪”,决定离开这个是非之地前往上海。

2.论争
可把鲁迅的这篇演讲看作1928年“革命文学”论争的一个前导。

(1)论争背景
①由于国民党的清党,中国开始进入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②共产党人和左翼文化人,开始重新寻找精神上的支点。

③一些早期浪漫主义的文化团体如创造社,在阶级斗争的血雨腥风中,也开始由浪漫主义转向革命。

④当时创造社的郭沫若、成仿吾、冯乃超等人,还带着青年人特有的冲动和轻率的个性。

受苏联革命理论的影响,觉得有必要对中国旧的作家队伍进行一次彻底的清算。

(2)论争过程
创造社、太阳社的才子们发起了一场声讨鲁迅的文化围剿。

①在这次围剿中,鲁迅被描述为“常从幽暗的酒家的楼头,醉眼陶然地眺望窗外的人生”,“他常追怀过去的昔日,追悼没落的封建情绪,结局他反映的只是社会变革期中的落伍者的悲哀,无聊赖地跟他弟弟说几句人道主义的美丽的说话,隐遁主义!”(冯乃超)后来又被定性为“二重反革命”。

②当时化名杜荃的郭沫若发表《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文中说:鲁迅“是资本主义以前的一个封建余孽。

资本主义对于社会主义是反革命,封建余孽对于社会主义是二重的反革命。

鲁迅是二重反革命的人物。

……他是一位不得志的Fascisti(法西斯蒂)。


③鲁迅被迫应战,在《“醉眼”中的朦胧》、《文艺与革命》等文章中,鲁迅又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了他在《文艺与政治的歧途》中的论述。

(三)文本解读
鲁迅以文艺与政治的冲突为逻辑起点,论及许多很有价值的问题。

其中最重要的有两个方面:其一是文艺与社会;其二是文艺与政治。

1.文艺与社会
在文艺与社会的问题上,鲁迅并不认同那些离开现实人生营造出来的风花雪月的作品,而是肯定了文学与现实人生的联系。

(1)含义
①人生的经验、生命的体验是文学写作的重要来源。

一个作家如果对当下的现实人生没有体验,他就无法写出真情实感的东西来,而只能是无病呻吟。

②并不反对间接经验的重要性,但是间接的东西有一个前提,即他必须长期浸泡于某种社会人生之中,以至于所见所闻仿佛成了自己经历的一样,然后方可入文。

而面对新的社会格局,新的人物和环境,作家则必须感同身受,如此写出来的东西才不至于离谱。

(2)强调“感同身受”
①表面上看,这似乎只是鲁迅所欣赏的一条创作原则,但在其背后却隐含着鲁迅的文艺观——“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②“中国人向来因为不敢正视人生,只好瞒和骗,由此也生出瞒和骗的文艺来,由这文艺,更令中国人更深地陷入瞒和骗的大泽中。

”这种恶性循环,已经使中国的文艺病人膏肓。

③鲁迅明确地赞同“为人生的文学”,而所谓“为人生的文学”其实就是“揭出病苦,引起
疗救注意的文学”,是关注底层民众疾苦的文学。

2.文艺与政治
(1)文艺与政治的冲突
①鲁迅认为文艺与政治不可能相安无事,冲突很可能是二者关系的常态。

②鲁迅对政治和革命做出了细微的区分。

社会革命虽然最终会与政治联系到一起,但革命的目标无异是求新求变;而当文学发展到某一阶段出现了停滞不前的局面时,革命也常常成为它必须采用的手段。

③不安于现状的文学与革命并不相互排斥,两者有着相同或相似的诉求。

④当革命成功或失败,一个政府或政党开始它的统治的时候,为了维护政府或政党的利益,政治往往希望社会求稳定求平安,于是,维持现状就成了政治必须奉行的基本原则。

⑤文艺不安于现状,政治却要维持现状,这样,两者的冲突就无法避免了。

(2)文学家与政治家的冲突
鲁迅所说的文艺与政治的冲突其实又是文学家和政治家的冲突。

①文学家感觉灵敏,许多观念,文学家早感到了,社会还没有感到。

而一旦他感觉到什么,就会通过种种方式说出来。

②政治家认定文学家是社会扰乱的煽动者,为了社会平安就想杀掉他,殊不知杀了文学家,社会还是要革命。

③文学家死后才为社会所认识,引起社会议论。

政治家因此更厌恶文学家,以为文学家早就种下大祸根。

(3)文学与革命
①关系
a.鲁迅认为在革命中,“革命文艺家”没有闲暇,“革命文学”无从谈起;
b.革命成功后,文学家有了闲工夫,这时候,他们“恭维革命,颂扬革命”,但已经不是革命的文学。

c.当革命成功之后,“革命”便淡出了,取而代之的是“政治”。

一旦文艺成为政治的附庸,文艺家成为政治的吹鼓手,即意味着革命不再是革命,文艺也不再是文艺。

②启示
a.革命是永无止境的:“所谓‘革命成功’,是指暂时的事而言;
b.作为一个真正的、革命的文学家,最重要的是成为一个“永远的革命者”,而不是把革命挂在嘴上;
c.不能把文学当成颂扬革命(政治)的工具。

如果文学家不去善待文学,政治家就更有了利用和作践它的借口和理由。

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节选)》(毛泽东)
(一)作者简介
1.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2.著作
(1)抗日战争开始后,发表《论持久战》、《<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重要著作。

(2)三年内战结束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之后发动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运动。

主要著作有《毛泽东选集》(四卷)、《毛泽东文集》(八卷)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