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任新制度经济学0111510135

合集下载

制度经济学阅读材料

制度经济学阅读材料

制度经济学阅读材料1、周其仁给学生开列的书单必读教材Furubotn G. Eirik and Rudolf Richter. 2000.Institutions and Economic Theory,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读物Pranab Bardhan, 1991.”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nd Development Theory: A Brief Critical Assessment.” J of World Development.Alchian, A. 1950. "Uncertainty, Evolution and Economic Theory," J of Political Economy, June 1950.Milton Friedman, “The Methodology of Positive Economics,” in Essays in Positive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3.*张五常,1990。

“关于新制度经济学”,见科斯等编,《契约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版,第3章。

Coase, R.H. “The Lighthouse in Economics”, J of Law and Economics, V.17, N. 2(Oct. 1974).周其仁,1996. 《真实世界的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版。

Property RightsAlchian, A.A. “Property Rights”, pp1101-1104.张五常:《卖橘者言》,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新制度经济学的五位代表人物及其观点5篇》

《新制度经济学的五位代表人物及其观点5篇》

《新制度经济学的五位代表人物及其观点5篇》第一篇:新制度经济学的五位代表人物及其观点新制度经济学的五位代表人物及其观点新制度经济学是二十世纪一支突起的异军,它的源头是大家公认的科斯教授1937年的那篇短文《企业的性质》。

之后几十年间,经济学家似乎对这篇文章视而不见,直到1959、1960年科斯的另两篇宏文问世之后,他的思想才逐渐被大家注意。

然而,即便如此,仍然是引用者多而深入研究者少。

对此,科斯常有抱怨之词。

但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一些大经济学家认为1937年的文章太过空泛,从逻辑上看虽然无懈可击,毕竟难以操作。

新制度经济学的名字是威廉姆森给起的,在他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的一系列文章中他提出了一个所谓的新制度学派,之所以有一个新字冠在前头,主要是为了和以凡伯伦、康芒斯、密切尔为首的老制度学派相区分。

老制度学派曾一度在美国成为主流,那是大萧条之后的几年里,马歇尔和凯恩斯之间的过度时期,迷茫的美国人对自己国人的思想第一次重视,但是,可是说旧制度学派几乎没有给现代经济学留下多少东西,也许正如科斯所说他们本来也不愿留下些什么。

科斯在xx年的aer上发表的《关于新制度经济学》一文中说:“老制度经济学的代表康芒斯、密切尔等都是一些充满大智慧的人物,但是他们却是反理论的,他们留给后人的是一堆毫无理论价值的实际资料,很少有东西被继承下来。

”虽然其中的代表人物都曾一度在美国经济学家中声名显赫,但对现代经济学范式的影响几乎看不到。

然而,新制度经济学(nie)的情形就大不相同,他们非常活跃,而且也逐渐得到了主流的承认。

xx年,matthews就任皇家学会主席的演说中提到:“在我们的学科领域里,制度的经济分析已经成为一个极为活跃的研究领域。

”(maathews,xx)在他看来,nie所以能够如此,主要是他提出了两个有意义的命题,第一,制度是重要的;第二,制度现象将影响经济理论工具的分析。

对于第一点来说,倒算不上是新制度分析的功劳,因为无论新旧,两派都强调制度是重要的。

新制度经济学第四章产权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第四章产权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第四章产权理论产权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对经济制度及其效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产权理论为主线,对第四章《产权理论》进行深入探讨。

产权是指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它规定了资源和收益权的归属和使用方式。

产权的存在对于经济活动的进行至关重要,不仅决定了资源的配置和经济权益的分配,还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组织效率和创新能力。

因此,理解产权的性质、特征和变迁对于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和强化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制度经济学中,产权理论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产权的定义和性质、产权的决定因素、产权的变迁以及产权的制度设计。

首先,产权的定义和性质是理解产权理论的基础。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产权是一种特定的权限,它规定了资源的使用方式和经济权益的归属。

在市场经济中,产权可以分为私有产权和公有产权。

私有产权是指资源和收益权归个人或企业所有,公有产权则归国家或集体所有。

私有产权具有明确的界定、完整的权益和自由的流转特点,而公有产权则具有权力集中、界定不清以及权益不明确等问题。

其次,产权的决定因素是影响产权性质和变迁的核心因素。

产权的决定因素主要包括所有权、承受成本和交易成本。

所有权决定了资源和收益权的归属,是产权制度的基础;承受成本是指个体为获取和保护产权所付出的成本,其高低决定了个体对产权的保护程度;交易成本是指在产权交换过程中所付出的成本,包括信息获取成本、协调成本和执行成本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产权的性质和效率。

第三,产权的变迁是产权理论中一个重要的议题。

产权的变迁是指产权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经济条件下的变动和演变。

产权的变迁对经济效率和社会福利产生着重要影响。

例如,从集体产权向私有产权的转变可以降低资源的浪费和提高生产效率,而从私有产权向公有产权的转变则可能增加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导致资源的低效配置。

因此,深入理解产权变迁的规律和机制对于推进经济和提高经济效率非常重要。

最后,产权的制度设计是产权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

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引言新制度经济学是对主流经济学的新兴流派,其基本观点是经济行为者与制度之间互动的重要性。

产权理论作为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支柱之一,探讨了产权在现代经济制度中的作用和属性,认为产权变迁是经济制度变迁和经济效率提高的重要动因。

本文将介绍产权的定义、分类及其在现代经济制度中的作用。

产权的定义产权是指对经济物品或资源的控制权或支配权,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支配权和许可权等。

产权是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之一,它与资源配置和收益分配密切相关。

经济活动无论是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都离不开产权的约束和规制。

产权的分类产权可以按照属权者、资源性质、产生方式、使用方式和应用对象等方面进行分类。

1.按属权者分类:•私有产权•政府产权•公有产权•集体产权2.按资源性质分类:•自然资源产权•人力资源产权•知识产权•资本产权3.按产生方式分类:•创造性产权•转移性产权•附着性产权4.按使用方式分类:•产权的授权使用•产权的合作使用•产权的控制使用5.按应用对象分类:•生产要素产权•商品与服务产权•生态资源产权产权的作用产权是现代经济制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在市场经济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产权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产权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主要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而产权是市场交易的重要依据,不同的产权关系决定了不同的资源配置结果。

私有产权所形成的产权关系使资源的使用者对自己的资源承担责任,同时对资源收益享有所有权。

在产权明晰、权责分明的制度下,资源的配置优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 产权在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知识产权是创新的重要保护机制,它刺激了人类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现代经济制度中,专利法、版权法等法律法规的出现,鼓励了知识创新和产业升级,促进了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3. 产权促进了财富的创造和积累产权关系的形成保护了企业的利益,鼓励企业进行创新和投资,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了财富的创造和积累。

周其仁 1994

周其仁 1994

中国农村改革:国家与土地所有权关系的变化——一个经济制度变迁史的回顾周其仁中国的经济改革正在广泛地改变资源利用的产权形式和效率。

这场变革的背景,是原有社会主义国家对经济活动控制模式的失效和日益松弛。

本文讨论这场大变革的发源——农村改革的经验。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农村改革,一方面是国家集中控制农村社会经济活动的弱化,另一方面是农村社区和农民私人所有权的成长和发展。

经过10年分权化的渐进改革,国家与农村社会的关系已经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本文通过对农村改革经验的回顾,把国家行为引入农民所有制建立、执行和改变的说明。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国家保护有效率的产权制度是长期经济增长的关键。

但是,国家通常不会自动提供这种保护,除非农户、各类新兴产权代理人以及农村社区精英广泛参与新产权制度的形成,并分步通过沟通和讨价还价与国家之间达成互利的交易。

中国的经验表明,有效的私产权利可以在原公有制的体系中逐步生成。

本文共分5个部分:第一部分讨论国家与产权关系的理论,第二部分概述改革前农村产权制度的特征和由来,第三部分研究在人民公社体制内包含的变革因素,第四部分分析20世纪80年代农村产权改革的经验,最后是一个结论性评论。

一、已有的讨论:所有权和国家(一)所有权悖论人们在广泛讨论所有权或产权的问题时,常常利用的概念包括合约、激励机制、监督费用、排他性收益权、风险、机会主义倾向、组织成本和资产专用性等。

所有这些概念,涉及到的基本上是社会成员的私人考虑和私人之间的关系。

这主要是指Coase (1937,1960),Alchian和Demsetz (1972),Steven Cheung(1969a ,b)和North (1973,1981,1990)等人的工作。

这方面的主要文献近年已被盛洪,陈郁(1990),刘守英等(1991)和陈郁,罗华平等(1991)译成中文。

杨小凯的文章(1993)介绍了产权经济学及其数学模型的最近进展和他本人在这方面的工作成果。

新制度经济学(周其仁)第05讲转让权与集市

新制度经济学(周其仁)第05讲转让权与集市

“丙”为何而来?“丁”为什么接 踵而来?
2020/5/31
25
交易中的“公共域”
从“消费者剩余”谈起
个别买家的“需求表” 意愿支付与实际支付的差额
“消费者剩余”究竟是谁的?“生产者剩余”究竟又 是谁的?
实例:2003年我和同学在北大周未文化书市上,买同 一本英文词典,分别花费9.70元, 8.00元和6.50元(为 什么在同一个小市场上,我的“消费者剩余”是变化 的?)
2020/5/31
8
关于集市的文本知识
从斯密到马歇尔 F. Braudel(1985)Civilization and
Capitalism 15Th-18th Century, I-III
着眼于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历史 集市(the market places):全球普及、古今相似 商业活动的等级结构
2020/5/31
5
思考转让
人们互相转让的是物,还是对物的权利? “相对产权”概念 在专用权利转让中实现排他性 问题:为什么界定使用权的排他性还不够,人
类社会还要支付非常昂贵的代价,通过交易来
实现转让权? “转让、让度和交易”究竟为什么?
互通有无? “不等价交易”而图利? “交易可以扩大经济规模”? ?
进一步问:那些得到良好治理的公产与 那些得到良好执行的私产,究竟还有什 么不同吗?
2020/5/31
4
从使用权到转让权
瑞士高山林地的使用和转让 知青集体宿舍里的换货 票证黑市
粮票换鸡蛋 户口 交通死亡指标 外汇额度 学生宿舍的出租 “闲置的办公室” 选课权
北大“周末文化书市” 复旦商业街
2020/5/31
28
荷兰花卉拍卖行(续1)
阿斯米尔联合花卉拍卖行由荷兰5000家园艺种 植公司所共同拥有,这些成员公司按规定把自 己的产品经由拍卖行出售,每个成员要从营业 额中提出一个百分比作为佣金上缴给拍卖行。 拍卖部设有拍卖厅、发货厅和一条横贯拍卖大 楼的参观走廊。这里共有5个交易拍卖大厅, 13口电子拍卖大钟。每口电子拍卖钟下站着 一位拍卖师和他的助理。将要出售的花卉,被 装入成串的推车从拍卖钟下侧的门里转出。拍 卖师助理把每一批花卉的信息输入电脑,显示 在电子拍卖钟的钟面上。同时,拍卖师助理还 随意从推车中抽出一束或几束花卉供购货商观 看。拍卖师则不断地重复地念出这批产品的信 息,还读出运货单上的质检结果。

周其仁新制度经济学

周其仁新制度经济学

周其仁《新制度经济学》课堂笔记第一章新制度经济学导论从一支铅笔开始? 铅笔的来历–铅?? 1779年,瑞典化学家谢勒指出,“铅”原来是“石墨”(graphien, 希腊字,意思是“书写”),是碳的一种形态? 石墨矿主要分布在斯里兰卡、马达加斯加、墨西哥、加拿大安大略、西西伯利亚、美国纽约州和朝鲜? 1896年首次偶然合成了石墨,取得专利权? 1897年开始石墨的商业性生产? 1918年后,主要用石油焦生产高纯度石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铅笔”“石墨”–“前身”数之不尽《我,铅笔》伦纳德·里德(1958),秋风译“我的家谱得从一棵树算起,一棵生长在加利福尼亚北部和俄勒冈州的挺拔的雪松。

现在,你可以想象一下,锯子、卡车、绳子,以及无数用于砍伐和把雪松圆木搬运到铁道旁的各种设备。

再想想制造砍伐和运输工具的形形色色的人和数不胜数的技能:开采矿石,冶炼钢铁,再将其加工成锯子,轴,发动机;要种植大麻,经过复杂的工序将其加工成粗壮的绳子;伐木场要有床铺,有帐篷,要做饭,要消耗各种食物。

哎呀,忘了说了,在伐木工喝的每杯咖啡背后,也有成千上万的人的劳作!”? 圆木运输:平板大卡车、铁轨、火车头、整个交通体系;? 木材加工厂:切割、板条上蜡,烘干需要的热量,照明,电力,传动带,电动机,一家工厂所需要的一切设备,甚至工厂里的清洁工,还有天然气与电力公司;? 铅笔制造厂:? 石墨:开采、提炼、加工、包装、运输? 添加黏土:精炼工艺过程,用到氢氧化铵,添加增湿剂,比如经过磺酸盐处理的油脂,经过一道又一道机器,这些混合物最后源源不断地挤出来,按尺寸切断,晾干,再在华氏1850度的温度下烘烤数个小时,还要用一种滚热的混合物处理铅笔芯,其中包括固体石蜡、经过氢化处理的天然脂肪和产自墨西哥的石蜡;? 雪松木杆上涂了六层漆:蓖麻子的种植者和蓖麻油的加工者,油漆调制;? 标签:炭黑跟树脂加热混合而形成的一张薄膜(制造树脂和炭黑);? 金属箍:开采锌矿石和铜矿石,制作成闪闪发光的薄铜片,加上黑圈(黑镍);? 橡皮头:硫化油胶(由荷兰东印度群岛出产的菜籽油跟氯化硫进行化学反应制造出),橡胶仅仅起粘合的作用,各种各样的硫化剂和催化剂,上色的颜料则是硫化铬。

第三讲周其仁 制度经济学

第三讲周其仁 制度经济学
(阅读 /tie_2583.html)
– 为什么?究竟与什么有关? 为什么?究竟与什么有关?
问题
• 捕猎与饲养,都是人的活动。这两者究竟有什 捕猎与饲养,都是人的活动。 么不同呢? 么不同呢?
– 分配性活动 – 生产性活动
• 到底是什么力量造成了上述的行为分歧? 到底是什么力量造成了上述的行为分歧?
/fromlhh/blog/item/ae6772cfbd37443ef9dc61 2a.html
/html/n30/116/2009-8-7/20098715224009.shtml
思考
• 野生与家养:为什么同命不同运? 野生与家养:为什么同命不同运?
• 竞争(稀缺)无处不在,但任何竞争都是在特定的限 竞争(稀缺)无处不在, 制条件下进行的; 制条件下进行的;竞争的类型其实是由其限制条件来 定义的 • 理解竞争的限制条件,才能理解人的行为;而“看不 理解竞争的限制条件,才能理解人的行为; 的制度是约束人们行为的非常重要的限制条件。 见”的制度是约束人们行为的非常重要的限制条件。
• 从稀缺(竞争)和竞争性行为的假定出发,开始经济 从稀缺(竞争)和竞争性行为的假定出发, 分析
同学阅读笔记中的问题
• • • • • 储云燕:稀缺与“短缺” 储云燕:稀缺与“短缺”、“过剩”的关系。例如居高不下的房价究竟“是由稀 过剩”的关系。例如居高不下的房价究竟“ 缺性决定,还是由生产房子所耗去的劳动量决定” 人们排队买房, 短缺” 缺性决定,还是由生产房子所耗去的劳动量决定”?人们排队买房,是“短缺” 那么,许多房子卖不出去的“过剩” 是不是说明“稀缺”就消失了? 吧?那么,许多房子卖不出去的“过剩”,是不是说明“稀缺”就消失了? 周平: 多胜于少”是张五常对“经济物品”的定义。我们来教室上课, 周平:“多胜于少”是张五常对“经济物品”的定义。我们来教室上课,希望有 一个好座位,甚至愿意为此付出代价,但每人只要一个座位就够,没有“ 一个好座位,甚至愿意为此付出代价,但每人只要一个座位就够,没有“多胜于 的意思。那么,教室里的好座位,还是不是“经济物品” 少”的意思。那么,教室里的好座位,还是不是“经济物品”了? 同学:稀缺之物人们必为此付价?那么,学校食堂高峰期排队怎么看? 同学:稀缺之物人们必为此付价?那么,学校食堂高峰期排队怎么看?怎样解释 同学们经过学习和选择,避开高峰排队的行为?还有,古人“以患为利”的故事 同学们经过学习和选择,避开高峰排队的行为?还有,古人“以患为利” 怎样讲?加州淘金潮里卖水发财的故事又有什么启示? 怎样讲?加州淘金潮里卖水发财的故事又有什么启示? 杨益隆:如何衡量“经济物品”的价值?有主观色彩, 杨益隆:如何衡量“经济物品”的价值?有主观色彩,无法直接进行社会性的等 量交换,总不能说用你收到的情书去换取别人的100块钱吧. 量交换,总不能说用你收到的情书去换取别人的100块钱吧. 100块钱吧 周耀凤:能不能用“稀缺” 竞争”直接解释周围的现象, 周耀凤:能不能用“稀缺”、“竞争”直接解释周围的现象,譬如文化书市里的 盗版书籍?以及街上的“黑车” 作者对此有兴趣,不过也得出结论: 盗版书籍?以及街上的“黑车”?作者对此有兴趣,不过也得出结论:“我们必 须要紧密联系那些情境下的制度,不同的制度往往使得竞争的方式不同, 须要紧密联系那些情境下的制度,不同的制度往往使得竞争的方式不同,因而会 导向不同的结局” 导向不同的结局”。 杨益隆:胜负准则一定先于游戏规则吗?如航空公司之间争快, 杨益隆:胜负准则一定先于游戏规则吗?如航空公司之间争快,如果不先确定航 游戏规则),那么比快不是要出事吗?还有药物、食品的质量, ),那么比快不是要出事吗 线(游戏规则),那么比快不是要出事吗?还有药物、食品的质量,如果没有质 量标准,能等到出了问题被市场淘汰吗? 量标准,能等到出了问题被市场淘汰吗?

北大EMBA师资与课程-北大国际(BiMBA)

北大EMBA师资与课程-北大国际(BiMBA)

北大国际(BiMBA)EMBA顶级师资阵容北大国际EMBA汇集了国内最大一批世界级专家学者和教授,他们学贯中西,务实求新,在教学实践、理论研究、政策分析与管理咨询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其中的代表包括原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现任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在产权经济研究方面享有巨大声誉、被张五常教授评价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经济学家”之一的周其仁教授;现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兼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被誉为“中国的格林斯潘”的著名经济学家易纲教授;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分析方面无人能出其右、素有“中国宏观经济预测第一人”之称的宋国青教授;在经济学界享有盛誉、中国国际贸易领域颇有影响力的著名专家、北京大学副校长海闻教授;来自台湾、在金融领域享有国际学术声誉的巫和懋教授;我国粮食问题研究专家、著名经济学家卢锋教授;我国著名人力资源专家、美国福坦莫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北大国际外方院长杨壮教授;著名系统工程和环境问题研究专家、北大国际中方院长胡大源教授等。

胡大源教授让抽象的数据还原为丰富的现实商务统计由于涉及很多数学知识,被许多EMBA学生视为畏途。

胡大源教授在其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致力于收集运用大量中外实例,使学生了解抽象的理论原本来自生动丰富的现实生活,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不但有用,而且有趣。

北大国际(BiMBA)中方院长、教授,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副主任、教授。

美国肯塔基大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学士。

曾参与创建中国唱片公司北京分公司并负责计划、统计等业务。

80年代曾致力于应用系统工程等现代管理方法改进各级政府的经济管理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咨询和培训工作经验。

主要教学及研究领域包括环境与资源经济学、商务统计和管理经济学。

周其仁教授把握中国经济现象背后的制度变迁周其仁教授的课程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学术传统,结合大量中国的实例探讨制度和政策环境的变化趋势,总结隐含在其中的规律,旨在增加学员对中国商务活动的制度和政策条件的理解,掌握“制度怎样影响经济行为”。

《新制度经济学》课件

《新制度经济学》课件
总结词
详细描述
04
新制度经济学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新制度经济学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概念和方法论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理论基础薄弱
新制度经济学在实证研究方面相对薄弱,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持和实证检验。
实证研究不足
新制度经济学过于关注个体行为和制度设计,忽视了制度环境对经济行为的影响。
忽视制度环境
过分简化现实
制度变迁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中研究制度变革和演化的理论。
总结词
制度变迁理论分析了制度如何随着时间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革,以及这些变革对经济绩效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它关注制度创新的动因、过程和结果,以及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和锁定效应。
详细描述
03
新制度经济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VS
探讨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分析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的优缺点。
总结词:新制度经济学与其他经济学派别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区别在于强调制度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区别在于强调市场机制和产权的重要性。同时,新制度经济学也吸收了其他经济学派别的理论观点,如演化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
02
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总结词
交易费用是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描述了达成和执行交易的成本。
详细描述
总结词
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新制度经济学在社会保障领域的探索,通过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和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了社会保障的可持续性和效率。
要点一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德国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推动社会保障服务的专业化和社会化。同时,改革还强调个人责任和自我保障,鼓励个人积极参与社会保障管理和投资。这些改革措施提高了社会保障的可持续性和效率,为德国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一次,周其仁,新制度经济学

第一次,周其仁,新制度经济学
2006/9/16-12/30 北大CCER双学位选修课
新制度经济学引论
周其仁
qrzhou@
第1讲 问题、态度与方法
• 现象与规律
– “科学”首先是一个信念:凡现象皆有规律
• 发现规律的途径
– 迷信:臆想事物的因果联系,并拒绝验证 – 经验:根据重复发生的事件,归纳 – 经验科学:从经验上升到运用理论并检验理论
1958年发表了《我,铅笔(I, Pencil)》(秋风译)

我是一支铅笔——最普通的木杆铅笔,只要是能读会写的男女老少都
最 再熟悉不过的铅笔。
写字是我的职责,也是我的业余爱好;那是我的全部工作所在。
你肯定有点奇怪,我干嘛要搞一个什么家谱。好吧,我来解释一下, 嗯,首先,因为我的故事很有趣。其次,我是一件神秘的东西——要比树木、 比日落、甚至比闪电要神秘多了。不过,很不幸,那些用我的人把我看得平 淡无奇,就好象我完全是自己钻出来的,一点背景都不需要。这种目空一切 的心态把我归入大路货的档次。这实在是一个令人伤痛的错误,而如果人们 一直犯这种错误,难免会出乱子。因为,博学的G.K.Chesterton曾经说过: “我们会因为缺乏好奇而毁灭,而不会因为期望奇迹而毁灭。”
恰是因为,我看起来是这么地简单。

简单?在这个地球上,没有一个人能了解我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这听
起来实在有点荒唐,是不是?尤其是当我们得知,在美国,每年要生产15亿
支我,就更荒唐了。
2006/9/16上午
8
《我,铅笔》伦纳德·里德(1958),秋风译
• 我的家谱得从一棵树算起,一棵生长在加利福尼亚北部和俄勒冈 州的挺拔的雪松。现在,你可以想象一下,锯子、卡车、绳子, 以及无数用于砍伐和把雪松圆木搬运到铁道旁的各种设备。再想 想制造砍伐和运输工具的形形色色的人和数不胜数的技能:开采 矿石,冶炼钢铁,再将其加工成锯子,轴,发动机;要种植大麻, 经过复杂的工序将其加工成粗壮的绳子;伐木场要有床铺,有帐 篷,要做饭,要消耗各种食物。哎呀,忘了说了,在伐木工喝的 每杯咖啡背后,也有成千上万的人的劳作!”

周其仁

周其仁

市长经济学的特别之处2010-09-01 08:58市长经济学的特别之处如果不是对本书作者有点了解,我是不敢为这样一本自己也写不出来的著作写序的。

王敏正市长是老朋友了:20多年前在杜老(杜润生)领导下从事农村改革研究时,我们就在一起做过实地调查。

多年未见,两年前在一个会议上不期而遇,他已经在云南省拥有500万人口的昭通市当了三年市长了。

当市长总之是忙。

可敏正还对学问有那么大的兴趣。

别的学问也罢,他偏对经济学情有独钟——还不是属于拿个把新鲜术语让同僚和属下感到深不可测的那种,而是真下气力、真花工夫,不但系统阅读,而且自己梳理,硬是洋洋洒洒下笔数十万言,写出这么一本《市长经济学》来。

一周前他来北京参加“两会”,给我看该书的打印本。

我一边感叹一边翻阅,想来想去就想到了一个问题:市长要掌握的经济学,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可能的答案,特别之源应该不在经济学,而在“市长”本身吧?那么,市长——一个城市的行政长官——又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开门见山,本书的前言说,“无论行政管理,还是经济调控,市长都是一个市域的‘总经理’”(第6页)。

有点意思了,原来这位自家就是市长的《市长经济学》作者,对市长的定位就是一家市域公司的老总。

难怪我们见过当今不少市长,也包括镇长、县长、区长和省长等,无论外形、语言思维特征还是行事格调,如果取某一个侧面看,真的就像公司大老总。

实话实说,本书作者也许是书卷气压身,还是我见过的最不像老总的一位市长哩。

说起来,把行政长官和公司老总看成差不多一回事,在学术上还大有讲究。

因交易费用学说而拿到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科斯(R.Coase),主要贡献之一就是为理解市场里为什么存在企业提供了理论解释。

1988年,科斯回顾平生,坦承他早在上世纪30年代形成他的企业理论的时候,受过列宁的影响。

这段公案,我们中国读者可能比很多西方人还要熟悉,因为列宁当年写下的《国家与革命》,在论证未来苏联经济的组织方式时,就把苏维埃国家看作一个雇佣全体国民的超级公司。

新制度经济学派

新制度经济学派

演变
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创始者和
代表人物为凡勃伦,还有康芒斯,米契
主要代表1人9 世物尔纪。包末括至加2尔0 世布纪雷思、包
尔丁、海3尔0 年布代罗,纳创、始华者尔和德等美国经济学家。
代表旧人制物度为经凡济勃学伦 ,
过渡时期制度经济学
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主要代表人物 包括加尔布雷思、包尔丁、海尔布罗纳、 华尔德等美国经济学家。
究制度的构成、运行以及制度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但与前一种新制度学派所不同的是,
后者是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逻辑和方法进行制度分析,并把自身的理论视为是对新古典经
济学的发展。因而,这一学派的理论普遍地被主流学派所接受。其主要理论包括产权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委托-代理理论、新经济史理论、新产业组织理论和法与经济学等。
代表的旧制度学派的传统,主要研究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决定作用以及制度进化过程,
同时也强调技术变化在制度进化过程中的作用。
主要代表人物另包一括是加以尔科斯布和雷诺思斯、等包人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The New institutional 尔丁、海Ec尔on布o罗mi纳cs、)。华这尔一德学等派美不国仅经注重济从学现家实。世界存在的问题出发,而且侧重于从微观角度研
第 12 页
03 新制度经济学派的学术渊源
2 新制度主义关于制度的广泛探讨和学术批评具有启示作用
正文 . 第一章
渊源2
1 概述
2
主要代表 人物
3 主要理论
4 简要评价
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制度学派在加尔布雷斯的倡导下重整旗鼓,并名为“新 制度主义”。前者强烈批评社会现实和新古典方法,是凡勃伦传统的新发展,后者 则热衷于考察制度非中性环境下如何实现制度分析与新古典理论的耦合。加尔布雷 斯沿着凡勃伦——艾尔斯传统,分析了市场与社会组织制度和权力结构的整合, 主要代表社人会物经包济括组加织尔中布抗衡雷力思量、的包存在和种种表现及国家对协调双方力量的作用,反映了 尔丁、海应尔用布政罗治纳模、式华处尔理解德决等问美题国的经尝济试学。家。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与案例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与案例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与案例新制度经济学(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简称NIE)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种经济学分支,它针对传统经济学理论的不足和局限,试图通过对制度变量的研究来解释经济现象,经济行为和市场的运作。

一、新制度经济学理论NIE理论强调市场本身作为一个制度并非自然存在,而是通过人们的行为和互动构建起来的。

NIE理论主要关注的是市场之外的非市场制度,比如公司、法律和政治制度等。

NIE理论认为这些制度对于市场的发展和运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NIE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包括:1.交易成本:交易成本指进行经济交换所需要的各种成本,包括信息成本、谈判成本、监督成本、执行成本等。

NIE理论认为,这些成本会影响交易的性质和方式,从而影响市场的运作。

2.契约理论:契约理论是NIE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注的是约束各方行为的契约,从而使市场更有效地规范和约束各方行为。

3.制度设计:制度设计是NIE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关注的是如何设计一系列包括市场,公司和政府等在内的制度框架,来解决市场发展和运作中的问题。

NIE理论认为,市场是存在欠缺的,包括信息不对称、不完备和拍卖制度的不完美等问题。

公司则通过公司内部制度来解决这些问题,如通过合约来规范员工行为、专门化分工来创造效率、公司治理机制来保护股东权益等。

政府作为一个重要的制度,负责市场的监管和规范,不断完善市场在法律和政治制度上的规范。

二、新制度经济学案例1.契约理论在高频交易中的应用在交易市场上,高频交易是一种相对较新的交易方式。

这种交易方式通过计算机算法和快速数据传输,可以在毫秒级别内完成交易。

然而,在进行高频交易时,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的问题,许多交易者并不愿意进行高频交易。

为了解决这种限制,交易者开始使用契约来规范交易行为。

这些契约可以规定交易者之间的义务和责任,从而创造更公平和透明的市场。

2.制度设计在中国三农政策中的应用中国的三农政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涉及到土地流转、农业保险、农村金融等方面。

新制度经济学(周其仁)第08讲 合约研究PPT课件

新制度经济学(周其仁)第08讲 合约研究PPT课件

3
17.09.2020
4
交易费用的测定(续)
Hernando de Soto (1989):在秘鲁首都利马, 采用“适度手段”(modest means)申请设 立一个仅雇佣2个员工的小型成衣厂的开办 许可,花费了289天;在佛罗里达州,只要 2小时;(1000倍)
——《资本的秘密》,2000
类似的调查:在坦桑尼亚首都以外的一个小 地方,申请创办一个小型合伙公司的费用, 比在其首都的费用高5-10倍
2 1 3
以状态 2 比 1 以状态 3 比 2
17.09.2020
பைடு நூலகம்
8
生产成本、交易费用与经济增长


交易费用1
节约交易费用的努力
交易费用2
村庄经济 17.09.2020
生产成本
市场规模(分工深度)
9
转让权与“合约”
转让权——关于资源自用与出让的选择权 利 “合约”的要素:
两方或多方实施转让权的权限与能力 双方或多方的合意:“邀约(offer)”与“对价
房地产交易费用
开罗,占交易房价的12%(6%为税,6%为注册和律师费,其中房地产 经纪人费1.5%); 美国的圣路易斯,1.5%;加经纪人6%
得到大型进口设备的关键配件的费用
1989年的秘鲁,价格上比美国高4倍,等待时间为280倍(41周对1天) 阿根廷,价格是美国的2倍,等待时间30倍 马来西亚,与美国的价格和等待时间相同 匈牙利1989年前,要等30-40星期,取消货币和进口管制后,2周
港口办理清关手续(clear items)的时间:新加坡 15分钟,坦桑尼亚 7-14天,最长的有91天的报道
17.09.2020
6

系统阐述人力资本产权理论的周其仁

系统阐述人力资本产权理论的周其仁
系统 阐述 人 力资本 产权 理 论 的
周 其仁 ,我 国著 名制度 经 济 学理 论 家 ,他 以科 斯 企 业合 约 理论 为 基 础 , 系统 阐述 了人 力 资本 产 权理 论 。
口 卢栎 仁
周 其 仁 , 男 ,1 5 9 0年 8月 7 日 出 生 ,1 6 9 8年 从 上 海 到黑 龙 江 上 山下 乡 :
要著作有 《 改革面临制度创新 》 农村 了人 力 资 本 ( 、《 工人 的 、经 理 的和 企业 家 变革与 国民经济发展 》 真实世界的经 的 )的参与。企业 是~个市场契约的思 、《
17 9 8年 恢复 高考 考入 中国人 民大学 ; 济学 》 产权 与制度 变迁 》《 、《 公有制企 想 ,说 明 企业 不 可 能 只 有 ~ 个 所 有 权 。
或 国经济研 究 中心任教 ; 0 1年起 ,每 ( 它 的 所 有 者 )之 间 的一 系列 契 约 被 交易从内容到形式 的复杂、企业组织的 20
年春季在浙 大任教 ,秋季在北 大任教。

个契约替代 了” ,表 明科 斯 已经 把 企 成 长 ,使 企业 家和 企 业 管 理 的 人 力 资本
人 力 资 本产 权 是 天 然 的 个人 私 产
任 何 其 它 经 济 资源 包 括 各 种 非人 力
垄断 、管 制 与 管 制改 革 等 理 论研 究 ,主 的 源 泉 。企 业 契 约 的特 别 之 处在 于 包 括 资 本 和 土 地 所 有 权 , 既 可 以 属 于 个 人 ,
央 制 定 农 村经 济 政 策 提供 中长 期 背 景 研 究 》 企业家人力资本经验研究 》等。 、《 究 ; 9 9年 至 1 9 18 9 5年 先 后 在 科 罗 拉 本 家 就 是 这 种 古 典 资 本 的 人格 化 代 表 。

周其仁(公有制经济中的企业家人力资本)-横店集团公司产权模式的个案研究

周其仁(公有制经济中的企业家人力资本)-横店集团公司产权模式的个案研究

“公有制经济”中的企业家人力资本-—横店集团公司产权模式的个案研究周其仁引言本文通过一项个案研究公有制企业中的企业家人力资本。

这项个案,就是浙江省横店集团公司的产权制度.由于横店集团比绝大多数乡镇集体企业更早地界定了企业与社区政府的权利关系,这就使我们有可能集中考察:在一个独立于行政权力控制之外、因而不再是经典的“集体所有制”的企业中,企业家个人的人力资本产权是否存在、怎样存在、如何实际发生作用、以及如何进一步影响企业产权制度的变化。

“社团所有制”名与实横店集团公司的产权被概括为“社团所有制模式”。

什么是“社团所有制”?《横店集团公司社团所有产权制度纲要(草案)》(1994)定义如下:“社团经济的资产所有权不属于国家所有,也不属于当地政府所有,也不属于各村所有,更不属于社团经济领导层个人所有和企业员工个人所有,它属于社团范围内的成员共同所有(即共有)”.这个定义涉及从古典所有权理论到现代产权经济学的许多复杂概念,因而并不简单.但是我们在这里关心的首要问题是,上述“社团所有制"的定义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横店集团公司事实上的产权关系?我们的调查首先确认,横店集团公司公司既不归乡镇政府或其他任何一级政府所有,也不由乡镇政府或其他任何一级政府控制。

横店集团的早期企业模式与我国一般的集体乡村企业并无原则上的不同,这就是企业资本形成与社区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天然联系.在那个时代,只有以政社合一的社队集体的名义才具备办企业的合法性。

因此,即使办企业原始集资的发起和偿还责任都由企业家承担,企业还是属于社队集体企业.根据《横店集团公司总纲》的记载,横店集团直到1989年还定性为“镇办集体企业”。

但是自集团公司成立(1990年)之日起,企业性质就改成“集体所有制,棣(隶)属于浙江横店集团公司公司领导和管理”。

相应的实质性变化是:(1)集团公司总经理从这一年起明文规定“由董事会推选任命”,而不再由镇政府任命,也不需要经由镇政府同意。

周其任新制度经济学01-11-5-10-1-35

周其任新制度经济学01-11-5-10-1-35

垄断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1923年),曾把垄断简单定义为“竞争的缺乏”。

按照这种观点,对于垄断的各种看法或批评总是与各个作者对于竞争的具体认识相联系的。

在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看来,垄断与现在教科书中常见的“完全竞争”是截然对立的。

但是,遵循古典主义传统的现代学者们则抱怨,完全竞争这个概念忽略了竞争活动的过程,忽视了时间在竞争进程中的重要性,完全不考虑交易或信息的费用。

实际上,对于新古典主义来说,“完全竞争”意味着当交易费用碰巧为零时的完全分散经营。

但是,现代批评家们则坚持认为,交易不可能没有费用。

由于这种原因,竞争可以被认为是和那些用于应付时间因素,不确定性和交易成本的制度不相矛盾的(德姆塞茨(Demsetz),1982年)。

上述制度安排包括诸如搭配销售、纵向联合以及厂商之间关于不得低价转售商品的规定。

这种定价行为表明,在现实生活中,分散经营是不完全的。

在古典的自由放任范例中,说的就是不完全的分散经营。

因而,许多被新古典主义自动看作完全竞争的缺乏或者是垄断行为的现象,依照古典主义的传统却时常是被肯定的。

人们普遍认为,在历史上,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国富论》对垄断的攻击最为持久不懈和最具破坏力。

斯密确实经常提到“垄断”,他是典型地按照18世纪的广义使用这个词,其中包含各种政治限制。

现代意义的垄断,作为单一的不受竞争的厂商,则并非斯密惯常所指的。

他最经常使用垄断这个名词,指享有法律保护的多厂商行业。

比如,“法律给制靴商和制鞋商垄断的地位,不仅对我们的牧场主,而且对我们的鞣皮商都实行垄断”(斯密(1776年),1960年,第2卷,第153页)。

同样,他对整个重商主义体系判定为垄断的:“确实,这种或那种的垄断,看来就是重商主义的唯一手段”(同上,第129页)。

李嘉图学派也更为关心一般的限制,特别是土地的有限供应。

事实上,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在292页的篇幅中只有5页讨论了垄断,而约翰·斯图亚特·穆勒长达1004页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只有2页涉及到垄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垄断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1923年),曾把垄断简单定义为“竞争的缺乏”。

按照这种观点,对于垄断的各种看法或批评总是与各个作者对于竞争的具体认识相联系的。

在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看来,垄断与现在教科书中常见的“完全竞争”是截然对立的。

但是,遵循古典主义传统的现代学者们则抱怨,完全竞争这个概念忽略了竞争活动的过程,忽视了时间在竞争进程中的重要性,完全不考虑交易或信息的费用。

实际上,对于新古典主义来说,“完全竞争”意味着当交易费用碰巧为零时的完全分散经营。

但是,现代批评家们则坚持认为,交易不可能没有费用。

由于这种原因,竞争可以被认为是和那些用于应付时间因素,不确定性和交易成本的制度不相矛盾的(德姆塞茨(Demsetz), 1982年)。

上述制度安排包括诸如搭配销售、纵向联合以及厂商之间关于不得低价转售商品的规定。

这种定价行为表明,在现实生活中,分散经营是不完全的。

在古典的自由放任范例中,说的就是不完全的分散经营。

因而,许多被新古典主义自动看作完全竞争的缺乏或者是垄断行为的现象,依照古典主义的传统却时常是被肯定的。

人们普遍认为,在历史上,亚当•斯密(Adam Smith )的《国富论》对垄断的攻击最为持久不懈和最具破坏力。

斯密确实经常提到“垄断”,他是典型地按照18世纪的广义使用这个词,其中包含各种政治限制。

现代意义的垄断,作为单一的不受竞争的厂商,则并非斯密惯常所指的。

他最经常使用垄断这个名词,指享有法律保护的多厂商行业。

比如,“法律给制靴商和制鞋商垄断的地位,不仅对我们的牧场主,而且对我们的鞣皮商都实行垄断”(斯密(1776年),1960年,第2卷,第153页)。

同样,他对整个重商主义体系判定为垄断的:“确实,这种或那种的垄断,看来就是重商主义的唯一手段”(同上,第129页)。

李嘉图学派也更为关心一般的限制,特别是土地的有限供应。

事实上,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在292页的篇幅中只有5页讨论了垄断,而约翰•斯图亚特・穆勒长达1004页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只有2页涉及到垄断。

在李嘉图学派之后,19世纪中叶达尔文哲学的发展只是支持了古典主义者对竞争必要性一一即使并非其不可避免性一一的重视。

诚然,“现代的”和更为严格的垄断理论一一指出均衡决定于边际收入和边际成本相等――是由古诺(Cournot)早在1838年引进的,但很久以后,这一理论才引起人们的注意。

在美国,有关竞争和不完全分散经营的古典主义自由放任观点,至少到19世纪末仍很风行。

当谢尔曼(Sherman)反托拉斯法于1890年通过时,经济学家们几乎一致反对。

例如,美国经济学会的创始人理查德•T •伊利(Richard T. Ely, 1900年)尽管对广泛的政府干预一般持否定态度,但坚决反对“解散托拉斯”这种政治上有号召力的政策。

19世纪80年代后期,约翰•贝茨•克拉克(John Bates Clark)也曾担心反托拉斯法会使联营或托拉斯所能产生的效率优势损失掉。

联营本身常常是形成足额资本和在经济周期萧条阶段应付灾难所必需的。

当代其他一些经济学家,包括西蒙•N •帕滕(Sim on N. Patten ),戴维• A •韦尔斯(DavidA.Wells)和乔治•冈顿(George Gunton)也持类似的观点。

冈顿认为,资本的集中并非把小生产者赶走,“而只是将他们并入一个更大、更复杂的生产体系,使之能够更廉价地为共同体生产财富,同时也使他们自己获得更多的收入。

”有人说资本的集中会破坏竞争;这不是真的。

相反地,“通过运用大额的资本,精良的机器设备,较好的设施,托拉斯的商品售价比单个公司要低”(冈顿,1888年,第385页)。

细想起来,随后的新古典学派观点是不同的:他们终于把垄断与它的对立极端即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相比较。

这种方法是从19 世纪晚期逐渐发展起来的;到20世纪50 年代,达到了对所谓垄断的社会成本作验证计量的阶段。

最有影响的研究是由哈伯格 (Harberger,1954 年)所作的,他的基本论点可以用图 1 来概括。

假定长期平均成本对于厂商和行业都不变,并通过直线M c=A c 来表示。

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产出将为Q c,在这位置上,M e与需求曲线DD相交。

如果卖方是一个垄断者,他可以生产Q m按价格P售出而获得最大利润。

他的垄断利润不可用矩形ABCP表示。

消费者盈余的损失则以梯形AECP 计量。

但是,ABCP 表示的这个区域并非损失的福利,而只是财富从消费者转移到垄断者。

社会整体由于垄断的净损失为“福利三角形”ABE,在图1中用字母W来表示。

哈伯格作出一些很大的假定,特别是假定所有产业的边际成本( M e)都不变,需求的价格弹性处处都等于1,然后估计美国制造业部门在20 世纪20 年代的年福利损失为5900 万美元。

这个数字出奇地小,因为它只占那一时期美国国民收入的千分之一。

后来的经济学家们则诊断,由于统计和其他方面的原因,哈伯格的测算是严重低估了。

乔治•施蒂格勒(George Stigler,1956年)提出下列反对意见:(1)垄断者通常在价格弹性大于 1 的范围内生产;(2)垄断的某些利益已包含在资产的帐面成本中,因而导致了报告利润的低估。

后来的研究采纳了施蒂格勒的反对意见,它们报告的垄断社会成本要比哈伯格所说的高得多。

例如, D • R •卡默申(D • R • Kamerschen, 1966年)提出,1956-1961年间,由于垄断而造成的年福利损失大约为国民收入的6%。

另一方面, D • A •小武斯特(D • A • Worcester, Jr., 1973年)采用厂商的而不是行业的数据,同时假定价格弹性之一2, 提出1965-1969 年的福利损失最大估计值为国民收入的0.5%。

考林( Cowling )和米勒(Mueller )( 1978年)针对这样的抱怨——哈伯格假定正常的竞争利润率可用实际赚得的平均利润率来表示, 而后者本身已包含垄断利润的因素——计算出1963-1966 年间美国734个大厂商造成的年福利损失共计150 亿美元,相当于公司生产总值的13%。

所有这些批评显然都是技术性的,因而从内容说是接受了哈伯格的基本方法论。

现在考察另一种限制条件, 它从其核心看也接受了同样的方法论。

在新古典主义模型的无磨擦因素的世界中,所有的交易成本都为零,因而对于垄断者来说,生产多于图 1 中Q m 的产品是有利可图的。

例如,实施两部分收费而对超过Q m的所有购买都按第二种价格收费,就会发生上述情况。

如果这种价格正在P 和 C 之间的中点,那就可以看到福利损失的三角形会缩小到W 现有面积的1/4。

当然, 上述那种多部分定价越扩展, 福利损失的三角形会越小。

在新古典主义的世界中交易成本既然为零,百分之百的差别定价是可能的。

如此, 则整个梯形CPAE 将包括从消费者转移到生产商的财富。

由垄断造成的福利损失的负担将为零。

如果新古典主义分析家认为百分之百的差别定价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 那么, 他必须说明原因。

但是, 除了值得注意的交易成本,譬如确定的信息费用和风险之外,很难设想还有别的什么能够作出实际的解释。

不过,这种解释又与新古典模型的“纯粹性”不符,使我们只能走向不完全的分散经营的古典主义模型, 而后者的特点是现实生活中知识的有限和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动态变化。

借助于图 1 来描述古典主义的分析是有用的。

但首先不要忘记, 我们的出发点不是一种静态的长期均衡的完全竞争概念,而是亚当・斯密及其继承者所信奉的在某个时间条件下进行竞争的过程这样一种竞争的观点。

例如,在熊彼特( Schumpeter)看来,竞争好似“持续的阵风,造成创造性破坏” 。

当然,盈利的可能驱使着创新的企业家。

如果没有竞争,分散经营的自由放任模型就会崩溃。

不过一俟成功的先驱者获得利润, 其他人即会效法, 因此企业家利润就会不断地因竞争而被他人夺去。

这种观点着眼于无数短期的连续不断的序列, 而“完全竞争”的分析则始终以很长期来表达的;二者的区别正在于此。

假定某个企业家发明一种新产品X,当价格为P时,他提供的产品数量为Q m (参见图1)。

如果说,与他潜在的竞争对手假定也掌握他的知识、同他一样精明的条件下将会生产的数量相比,他会限制产品的数量,那只是在基本上说得通。

但实际上对手们并没有这样的条件,因而如果不是供应Q m 的X 产品就只能是用原来的生产要素去生产一定数量的原来的产品(而X 的供应则为零)。

因此,他生产X 产品的结果是纯粹的社会收益,可以图1中的利润加消费者盈余S来测算。

社会损失的福利三角形(w)也就不存在了。

可以预料,这位企业家的行为将最终导致竞争对手的进入。

到这一阶段,竞争将导致价格向成本下降。

接下来,这一过程又会引起财富从原来那位企业家向消费者转移。

不过,企业家原来的暂时的利润是促使他较之没有这种利润更早地引进新产品。

正是这种较早的引进产生社会收益。

因此,虽然这种暂时的利润可能被描述为来自“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但根据斯密-熊彼特的分析,为此描绘的垄断也是必要的制度,因为缺少它经济增长将会慢得多。

当社会以专利权的形式赋予暂时的合法垄断时,社会也就承认了这种逻辑。

现在有必要考察一下通常称之为“自然垄断” 的现象这一特殊领域。

据说,自然垄断的存在条件是:当只有一个生产商或企业时,技术上效率较高。

这种单个厂商之最终得以生存,通常是几个竞争者之间原来竞争的自然结果。

J • S •穆勒(J • S • Mill )(1848年),1965年,第962页)看来是使用“自然的”这个形容记号的第一人;当时他是以此与“实际的” 一词通用的。

穆勒在书中举出的例子包括煤气供应、水供应,以及公路、运河和铁路。

在其《社会经济学》(1914年)一书中,弗里德里希•冯•维塞尔(Friedrich von Wieser )可能是第一个区分现代垄断学说和古典垄断学说的人。

古典学派(马克思主义?)把垄断看作是资本对劳动处于“优势”市场条件,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

李嘉图在提到农业土地的“垄断”时,就是这么看的。

城市的房租价格也是一个竞争价格。

按冯•维塞尔的观点,具有典型意义的真正的垄断是他所谓“单一企业”也就是和穆勒曾经定为“自然垄断”完全相同的组织。

邮政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面对这种单一企业管理,竞争的原则彻底破产了。

如果于已在发挥功能的邮政之外又建立另一个平行的邮政网络,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为房屋和管理必需耗费巨额钱财,却一无所获。

”(冯•维塞尔(1914年)1967年,第216-217页)结论是,某种诸如价格管制式的政府控制是必要的。

可以想得到,如果在80年代把“可竞争的市场”新理论应用于自然垄断,冯•维塞尔是会大吃一惊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