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思考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分生组织按在植物体上的位置可分为哪几类?在植物生长中各有什么作用?
答:(1)分生组织包括顶端分生组织、侧生分生组织、居间分生组织。

(2)顶端分生组织产生初生结构,使根和茎不断伸长,并在茎上形成侧枝、叶和生殖器官。

(3)侧生分生组织形成次生维管组织和周皮。

(4)禾本科植物等单子叶植物借助于居间分生组织的活动,进行拔节和抽穗,使茎急剧长高,葱等因叶基居间分生组织活动,叶剪后仍伸长。

2、从输导组织的结构和组成来分析,为什么说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更高级?
答:植物的输导组织,包括木质部和韧皮部二类。

裸子植物木质部一般主要由管胞组成,管胞担负了输导与支持双重功能。

被子植物的木质部中,导管分子专营输导功能,木纤维专营支持功能,所以被子植物木质部分化程度更高。

而且导管分子的管径一般比管胞粗大,因此输水效率更高,被子植物更能适应陆生环境。

被子植物韧皮部含筛管分子和伴胞,筛管分子连接成纵行的长管,适于长、短距离运输有机养分,筛管的运输功能与伴胞的代密切相关。

裸子植物的韧皮部无筛管、伴胞,而具筛胞,筛胞与筛管分子的主要区别在于,筛胞细的胞壁上只有筛域,原生质体中也无P—蛋白体,而且不象筛管那样由许多筛管分子连成纵行的长管,而是由筛胞聚集成群。

显然,筛胞是一种比较原始的类型。

所以裸子植物的输导组织比被子植物的简单、原始,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更高级。

3、厚角组织与厚壁组织有何不同?
厚角组织细胞成熟后有不均匀加厚的初生壁,有活的原生质体,细胞具有潜在的分生能力。

厚壁组织细胞成熟后,细胞壁一般有次生壁加厚,没有活的原生质体,成熟后的厚壁组织是只有细胞壁的死细胞,没有分生潜力。

4、筛管和筛胞在结构及分布上有何不同?
1)结构:筛管为管状结构,由侧壁和端壁构成,端壁与侧壁以较大的角度结合,端壁上有筛板、筛孔,筛管是特化的细胞,成熟后无细胞核,但有活的原生质体,被称为筛管分子;
筛胞也是管状结构,但筛胞没有端壁,筛胞的两端呈尖斜状,尖斜状的两端侧壁上分布有筛域、筛孔,筛胞运输同化产物是通过侧壁上的筛域、筛孔来完成。

2)分布:筛管分布于被子植物的韧皮部中,筛胞分布于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的韧皮部中。

5、什么是组织系统,植物体的组织系统有哪几类?
答:植物体,承担一定生理功能的不同简单组织和复合组织在植物体贯穿在一起构成了组织系统。

如由贯穿于植物各个器官的维管束构成了植物体的维管系统;覆盖于植物体表的表皮和周皮构成了植物体的皮系统;皮系统与维管系统之间的部分构成了植物体的基本组织系统。

1.根尖分几个区域?试述各区细胞特点及活动规律。

答:每条根的顶端根毛生长处及其以下一段,叫根尖。

根尖从顶端起,可依次分为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根毛区等四区。

根冠:外层细胞排列疏松,外壁有粘液(果胶)易于根尖在土壤中推进、促进离子交换与物质溶解。

根冠细胞中有淀粉体,多集中于细胞下侧,被认为与根的向地性生长有关。

根冠外层细胞与土壤颗粒磨擦而脱落,可由顶端分生组织产生新细胞,从侧给予补充。

分生区:(又叫生长点)具有分生组织一般特征。

分生区先端为原分生组织,常分三层。

分别形成原形成层、基本分生组织、根冠原和原表皮等初生分生组织,进一步发育成初生组织。

伸长区:分生区向上,细胞分裂活动渐弱,细胞伸长生长,原生韧皮部和原生木质部相继分化出来,形成伸长区,并不断得到分生区初生分生组织分裂出来的细胞的补充。

伸长区细胞伸长是根尖深入土壤的推动力。

根毛区(也叫成熟区):伸长区之上,根的表面密生根毛,部细胞分裂停止,分化为各种成熟组织。

根毛不断老化死亡,根毛区下部又产生新的根毛,从而不断得到伸长区的补充,并使根毛区向土层深处移动。

根毛区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地方。

2.双子叶植物根的次生结构是怎样产生的?
1).在完成初生生长后,中柱鞘细胞最先开始恢复分生能力,转化为木拴形成层、维管形成层.并长出侧根.
2).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之间的薄壁细胞及初生木质部顶端的中柱鞘细胞恢复分生能力,形成了维管形成层(简称形成层).
3).形成层向外分生分化次生韧皮部,加在初生韧皮部之,向分生分化次生木质部,加在初生木质部之外,这样就形成了次生维管组织.
4).木栓形成层向外分生分化木栓层,向分生分化栓层,木栓层、木栓形成层和栓层合称为周皮.表皮被挤毁.
由此,双子叶植物根的次生构造由外到可分为周皮、初生韧皮部、次生韧皮部、形成层、次生木质部、初生木质部和射线.
3.禾本科植物根的结构与双子叶植物根的结构异同点是什么?
答:1) 共同点为:均由表皮、皮层和维管柱三部分组成;成熟区表皮具根毛,皮层有外皮层和皮层,维管柱有中柱鞘;初生维管组织的发育顺序、排列方式相同。

(2) 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在根的初生结构上的差别是:单子叶植物的皮层不是停留在凯氏带阶段,而是继续发展,成为五面增厚(木质化和栓质化)。

仅少数位于木质部脊处的皮层细胞,仍保持初期发育阶段的结构,即细胞不具凯氏带增厚,此为通道细胞
4.为什么水稻秧苗移栽后生长暂时受抑制和部分叶片会发黄?
答:植物移栽,即使是带土移栽,都会使根尖、根毛受损。

根尖、根毛受损,根系吸收水分、无机盐能力下降,地上部分生长发育受影响,故水稻大田移栽后,常有生长暂时受抑制和部分叶片发黄的现象
5.小苗为什么要带土移栽?果树带土移栽为什么要剪去次要枝叶?
6.根系有哪些类型?对农业生产有何实践意义?
答:植物根的总和根系,有直根系和须根系两种类型。

大多数裸子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主根继续生长,明显而发达。

由主根及各级侧根组成的根系,称为直根系。

如:棉花。

大多数单子叶植物的主根在生长一个短时期后,即停止生长而枯萎,并由茎基部节上产生大量不定根,这些不定根也能继续发育,形成分枝,整个根系形如须状,故称须根系。

如:小麦、水稻、玉米。

意义:深耕改土,结合合理施肥,为根系发育创造良好条件;须根系的作物与直根系的作物间作或套作,可以增产,同时对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有显著效果。

7.豆科植物为什么能够肥田?
答:豆科植物根与根瘤菌共生,形成根瘤。

根瘤能将大气中不能被植物直接利用的游离氮转变成可利用的氮素。

根瘤留在土壤中可提高土壤肥力(土壤常总是缺氮的),,所以一些豆科植物如紫云英、三叶草等常作绿肥,也常见将豆科植物与农作物间作轮栽。

1.果树环剥、环割后会提早结果,为什么?
2.俗话说树怕剥皮猪怕壮,为什么?
树皮环剥后,由于环剥过深,损伤形成层,通过形成层活动使韧皮部再生已不可能;环剥过宽。

切口处难以通过产生愈伤组织而愈合。

韧皮部不能再生,有机物运输系统完全中断,根
系得不到从叶运来的有机营养而逐渐衰亡。

随着根系衰亡,地上部分所需水分和矿物质供应终止,整株植物完全死亡
4.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结构是怎样产生的?
答: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结构包括周皮和次生维管组织。

次生维管组织的产生:束中形成层和连接束中形成层的那部分髓射线细胞恢复分裂性能,变成束间形成层,束中形成层和束间形成层连成一环,共同构成维管形成层。

维管形成层随即开始分裂活动,较多的木本植物和一些草本植物,维管束间隔小,维管形成层的主要部分是束中形成层,束中形成层分裂产生的次生韧皮部和次生木质部,增添于维管束,使维管束的体积增大,束间形成层分裂产生的薄壁组织增添于髓射线,维管束增大,茎得以增粗,许多草本植物和木本双子叶植物,茎中维管束之间的间隔较大,束中形成层分裂产生的次生韧皮部和次生木质部,增添于维管束,而束间形成层分裂产生的次生韧皮部和次生木质部则组成新的维管束,增添于原来维管束之间,使维管束环扩大。

次生保护组织的产生:双子叶植物茎在适应部直径增大的情况下,外周出现了木栓形成层,并由它向外产生木栓层,向产生栓层,木栓形成层、木栓层、栓层三者共同构成次生保护组织-周皮,至于茎中木栓形成层,不同植物,来源亦不同,有最初起源于表皮(如苹果、梨)的;也有起源近表皮的皮层薄壁组织(如马铃薯)或厚角组织中(如花生、花生)的;还有起源于皮层深处薄壁组织(如棉花)或韧皮部的。

4.比较禾本科植物茎与双子叶植物茎初生结构的主要区别。

答: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茎的横切面)由表皮、皮层、维管柱三部分构成。

禾本科物茎没有皮层和中柱界限,维管束散生于基本组织中。

其茎由表皮、基本组织、维管束三个基本系统构成。

双子叶植物茎表皮一般由一种类型表皮细胞构成,细胞外壁有角质层,表皮上有气孔分布,并常有表皮毛等附属物的分化。

而禾本科植物茎表皮由长细胞、短细胞、气孔器有规律排列而成。

长细胞是构成表皮的主要成分,其细胞壁厚而角质化,纵向壁呈波状。

排成纵列。

而短细胞亦排成纵列,位于两列长细胞间,一种短细胞具栓化细胞壁的为栓细胞,另一种是含大量二氧化硅的硅细胞。

表皮上气孔由一对哑铃形的保卫细胞构成,保卫细胞的旁侧各有一个副卫细胞。

双子叶植物茎的皮层位于表皮与维管柱之间。

由多层细胞构成,有多种组织,其中以薄壁组织为主。

皮层是维管柱,它由维管束、髓和髓射线等组成,在幼茎中央的为髓。

而禾本科植物茎维管束散生于基本组织中,基本组织主要由薄壁细胞组成,紧连表皮侧常有几层厚壁细胞形成的机械组织。

中央由薄壁细胞解体的形成髓腔的(如小麦、水稻等)茎中空,不形成髓腔者(如玉米、高梁等)则为实心茎
6.植物有哪些分枝方式?举例说明农业生产上对植物分枝规律的利用。

答:不同植物形成分枝的方式通常有单轴分枝、合轴分枝和假二叉分枝三种类型。

农业生产上利用植物顶端优势强烈的单轴分枝规律进行合理密植麻类作物,可增加其纤维的长度。

利用合轴分枝规律进行棉花等作物或花卉植物的打顶,促使侧枝发育而形成较多的分枝增加花果数量
7.试述双子叶植物根与茎初生结构的异同点。

答:(1)相同之处:均由表皮、皮层、维管柱三部分组成,各部分的细胞类型在根、茎中也基本相同,根、茎中初生韧皮部发育顺序均为外始式。

(2)不同之处:
a.根表皮具根毛、无气孔,茎表皮无根毛而往往具气孔。

b.根中有皮层,皮层细胞具凯氏带,维管柱有中柱鞘;而大多数双子叶植物茎中无显著的皮层,更谈不上具凯氏带,茎维管柱也无中柱鞘。

c.根中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相间排列,各自成束,而茎中初生木质部与初生韧皮部外并列排列,共同组成束状结构。

d.根初生木质部发育顺序是外始式,而茎中初生木质部发育顺序是始式。

e.根中无髓射线,有些双子叶植物根无髓,茎中央为髓,维管束间具髓射线。

根与茎的这些差异是由二者所执行的功能和所处的环境条件不同决定的。

8.如何利用射线来判断木材三切面?
横切面:射线呈放射状,可见射线的长度和宽度。

径向切面:多列细胞整齐排列似"砖墙"与纵向分子垂直,可见射线的长度和高度。

切向切面:射线呈纺锤状,可见其高度和宽度。

9.年轮是如何形成的?
10.简述裸子植物茎的结构特点。

1)裸子植物的韧皮部主要由筛胞组成,无筛管、伴胞,韧波薄壁组织少,韧皮纤维有或无。

2)裸子植物的木质部无导管,无木纤维,木薄壁细胞少,输水兼机械支持作用靠管胞。

3)裸子植物木射线是单列的。


4)大多数裸子植物茎中具树脂道。

1.表解种子的基本结构,并指出各部分的主要作用。

种子的基本结构包括种皮,胚和胚乳。

种皮包被在种子外围,是种子的保护层。

胚由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组成,胚芽由生长点和幼叶组成,胚轴连接胚芽胚根和子叶的短轴,可分为上胚轴和下胚轴,胚根由生长点和根冠组成,双子叶植物的胚有两片子叶,单子叶植物的胚只有一片子叶。

胚乳是种子中贮藏营养物质的组织。

胚是构成种子最重要的部分,由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4部分组成。

种子萌发后,胚根,胚轴和胚芽分别形成植物体的根,茎,叶及其过渡区,因而种子的胚是新一代植物体的雏体
2.种子休眠的原因何在?如何打破种子的休眠?
. 有些植物的种子,即使是环境条件适合,也不立即萌发,需要隔一段时间才能发芽,这种现象叫做休眠。

种子休眠的原因:种子中的胚没有发育完全;种皮过厚不易透水而限制种子萌发;种子部产生抑制萌发的物质。

打破种子休眠的方法很多,在农业生产上,为了提高种子的生活力,使种子发芽整齐迅速,幼苗生长健壮,或加快作物发育,使其提早成熟并提高产量等,对种子进行不同处理,统称为种子处理。

种子处理虽然种类很多,但不外是物理因素处理,化学物质处理和生长调节物质处理3个方面
5.研究幼苗的类型在农业生产上有何意义?
了解幼苗类型对农业生产中播种很有意义。

对于子叶出土幼苗的种子宜浅播;而对于子叶留土幼苗的种子可稍深播,但深度应适当
1.简述旱生植物叶的形态结构特点。

答:旱生植物叶对干旱高度适应。

适应的途径有二:一是叶小,以减少蒸腾面;二是尽量使蒸腾作用受阻,如叶表多茸毛,表皮细胞壁厚,角质层发达,有些种类表皮常由多层细胞组成,气孔下陷或限于局部区域,栅栏组织层数往往较多,而海绵组织和胞间隙却不发达。

2. 简述落叶的原因。

答:落叶是植物减少蒸腾、渡过寒冷或干旱季节的一种适应。

植物在不良季节到来之前,叶子中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变化。

首先是日照变短,脱落酸(ABA)的含量增加,促使细胞中有用物质逐渐分解运回茎。

叶绿体中叶绿素分解比叶黄素快,叶片逐渐变黄。

有些植物在落叶前细胞中有花青素产生,绿叶变为红叶。

与此同时,在叶柄基部或靠近基部的部分,有一个区域的薄壁组织细胞开始分裂,产生一群小型细胞,以后这群细胞的外层细胞壁溶解,细胞成为游离状态,使叶易从茎上脱落,这个区域称为离层。

不久这层细胞间的中层分解,继而整个细胞分解,叶片逐渐枯萎,以后由于风吹雨打等机械力量,使叶柄自离层处折断,叶子脱落。

在离层折断处的细胞栓质化,起着保护“伤口”的作用。

叶脱落后,在茎上留有的疤痕,叫做叶痕。

3.怎样区别单叶和复叶?
答:区别单叶和复叶的关键在于区别叶片着生在哪种结构上-是叶轴还是小枝。

叶轴与小枝的区别:1),叶轴的先端没有顶芽,而小枝的先端具顶芽;2),小叶叶腋无腋芽,仅在叶轴腋有腋芽,而小枝上的每一单叶的叶腋均具腋芽;3),通常复叶上的小叶在叶轴上排列在同一平面上,而小枝上的单叶与小枝常成一定的角度;4),复叶脱落时,是整个脱落或小叶先脱落,然后叶轴再脱落,而小枝一般不脱落,只有叶脱落。

4.试述双子叶植物叶的解剖构造。

答:双子叶植物叶柄解剖构造和茎的构造相似,由表皮、皮层、中柱三部分构成。

其特点是皮层外围有较多的厚角组织,叶柄维管束常半环状,缺口向上。

每个维管束木质部位于韧皮部上方。

双子叶植物叶片解剖构造从横切而可见由表皮、叶肉和叶脉三部分构成。

表皮由形状不规则的细胞紧密嵌合而成。

其细胞外壁角质层发达。

表皮细胞间分散有许多气孔器,气孔器由一对肾形保卫细胞围合而成,表皮上常有表皮毛等附属物。

叶肉位于上、下表皮之间,由大量含叶绿体的薄壁细胞构成。

上部分化为栅栏组织,下部分化为海绵组织。

叶脉分布于叶肉中,主脉和大的侧脉含1个或几个维管束,上部为木质部,下部为韧皮部,两者间尚存有维管形成层。

在脉肋的表皮层下面还有厚角组织和厚壁组织。

随叶脉的逐渐变细,维管束的结构趋于简化。

首先是形成层和机械组织消失,木质部、韧皮部组成分子逐渐减少。

至细脉末端,韧皮部只有数个筛管分子和伴胞,木质部也只有1-2个螺纹导管。

5.试述禾本科植物叶片的解剖构造特点。

答:禾本科植物叶片由表皮、叶肉和叶脉三部分组成,但各部分均有其特点。

表皮:有表皮细胞、气孔器和泡状细胞。

其表皮细胞分为长细胞和短细胞两类。

长细胞呈纵行排列,其长径和叶片延伸方向平行,长细胞也可与气孔器交互组成纵列,分布于叶脉间。

短细胞又有硅细胞和栓细胞两种,有规则纵向排列,分布于叶脉上方。

泡状细胞为一些具有薄垂周壁的大型细胞,其长轴与叶脉平行,分布于两个叶脉之间。

气孔器由两个长哑铃形的保卫细胞组成,保卫细胞外侧还有一对菱形的副卫细胞。

叶肉:没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分化。

叶肉细胞有峰、谷、腰、环的分化,排列成整齐纵行。

细胞富含叶绿体。

叶脉:叶脉的维管束为有限维管束。

外围有1层或2层细胞组成的维管束鞘。

6. 简述水分从土壤经植物体最后通过叶散发到大气层所走的路程
答:水分在植物体的历程主要是由维管系统上升。

所走路程可表示为:
根毛细胞→根皮层→皮层→根木质部→茎木质部→叶柄木质部→各级叶脉木质部→叶肉细胞→细胞间隙→孔下室→气孔蒸腾作用→大气
1.什么叫传粉?传粉有哪些方式?植物有哪些适应异花传粉的性状?请举例。

答:成熟的花粉借外力的作用传递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称为传粉。

成熟的花粉传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称为自花传粉。

如:水稻、豆类等都进行自花传粉。

异花传粉是指一朵花上的花粉粒传送到另一朵的柱头上的过程。

异花传粉可发生在同株异花间,也可发生在同一品种或同种的不同植株之间,如:玉米、向日葵等都进行异花传粉。

异花传粉植物的话由于长期自然选择和演化的结果,在结构和生理上以及行为上产生了一些特殊的适应性变化,使自花传粉不可能实现,主要表现在:1)花单性,如蓖麻为雌雄同株,柳树为雌雄异株;2)雌、雄蕊异熟,使两性花避免自花传粉,如向日葵;3)雌、雄蕊异长、异位,如报春花;4)自花不孕,如荞麦。

2.各种不同传粉方式的花的形态结构特征如何?
植物传粉的形式有两种,
自花传粉植物的花均为两性花,其雄蕊的花粉囊和雌蕊的胚囊同时成熟,自交是亲和的。


粉方式与花的形态结构的密切关系在异花传粉植物上得到充分体现。

异花传粉主要有虫媒传粉和风媒传粉两种类型。

风媒植物的花小而多,常密集成穗状花序、葇荑花序等,能产生大量花粉,同时散放;花粉一般质轻、干燥、表面光滑,适应被风吹送。

在禾本科植物中,花丝细长,易为风吹动,利于散粉;花柱往往较长,柱头常呈羽毛状,伸出花被,利于承受花粉;花被常退化,花常先叶开放,避免花粉传送受阻挡;常雌雄异花或异株,不具香味或色泽。

适应昆虫传粉的花(虫媒花)一般花冠大而显著,色彩鲜艳,花具特殊的气味(芳香的,甚至恶臭的),往往具蜜腺,均利于吸引昆虫;花粉粒较大,外壁粗糙,有粘性,易粘附在虫体上;花粉粒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等,可作为昆虫的食物。

此外,虫媒花的大小、形态、蜜腺位置等,常与传粉昆虫的大小、形态、口器的类型和结构等特征相适应。

典型例子之一是鼠尾草的花形态结构,对蜜蜂传粉的适应。

从上述可知,异花传粉的花对其特定的传粉方式存在高度的适应性。

但必须指出的是,并非所有特征都是必不可少的,各特征与传粉方式的对应关系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如禾本科植物的花是风媒花,但却是两性的,枫、槭等植物的花也为风媒花,却具花被;柳属植物具葇荑花序,无花被,却是虫媒花植物。

3.什么叫双受精?简述双受精过程的生物学意义。

答:双受精是指卵细胞和极核同时和2精子分别完成融合的过程。

花粉管到达胚囊后,释放出二精子,一个与卵细胞融合,成为二倍体的受精卵(合子),另一个与两个极核(或次生核)融合,形成三倍体的初生胚乳核。

双受精是被子植物有性生殖特有的共有的特征,也是它们系统进化上高度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在生物学上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2个单倍体的雌、雄配于融合在一起,成为1个二倍体的合子,恢复了植物原有的染色体数目,保持了物种的相对稳定性;其次,双受精在传递亲本遗传性,加强后代个体的生活力和适应性方面具有较大的意义。

因为精、卵融合把父、母本具有差异的遗传物质重新组合,形成具有双重遗传性的合子,合子发育成的新一代植株,往往会发生变异,出现新的遗传性状。

而且,由受精的极核发展成的胚乳是三倍体的,同样兼有父、母本的遗传特性,生理上更活跃,井作为营养物质被胚吸收,使子代的生活力更强,适应性更广。

双受精在植物界有性生殖过程中最进化的型式,也是植物遗传和育种学的重要理论依据。

3.简述孢原细胞到形成成熟花粉粒的过程。

在花芽分化过程中,雄蕊原基经细胞分裂、分化体积逐渐增大,以后顶端膨大发育为花药,基部伸长形成花丝。

在花药逐步长大过程中,花药的四个对称方位处的细胞分裂较快,使花药的横切面由圆形逐渐变成四棱形状。

随之,在四个棱角处的表皮细胞侧,分化出一或几纵列的孢原细胞。

孢原细胞的体积和细胞核均较大,细胞质也较浓,通过一次平周分裂,形成外两层细胞,外层为周缘细胞,层为造孢细胞。

以后周缘细胞再进行平周分裂和垂周分裂,产生呈同心排列的数层细胞,自外向依次为药室壁、中层和绒毡层,它们形成了花粉囊的囊壁,将造孢细胞及其衍生的细胞包围起来。

囊壁连同包被在整个花药的表皮则构成了花药壁。

在花药壁分化形成的同时,造孢细胞也进行分裂或直接发育为花粉母细胞(小孢子母细胞),花粉母细胞体积较大,核大,细胞质浓,没有明显的液泡,彼此之间以及绒毡层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连。

花粉母细胞发育到一定时期便进行减数分裂形成具有胼胝质壁的小孢子四分体,四分体在绒毡层分泌的胼胝质酶的作用下相互分离形成四个小孢子(单核花粉粒),单核花粉粒在形成花粉壁的同时,继续从周围吸取营养和水分,体积迅速增大,逐渐形成中央大液泡,细胞核随之移到一侧,进行一次不均等有丝分裂产生大小不同的两个细胞达到成熟,大的称为营养细胞,小的称为生殖细胞。

但有些植物的花粉,在花药开裂前其生殖细胞再进行一次有丝分裂产生2个精子才能成熟。

2-细胞或3-细胞的成熟花粉粒称为雄配子体,精子则称为雄配子。

2-细胞花粉传到柱头上萌发形成花粉管以后,在花粉管其生殖细胞分裂产生2个精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