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古代文学简史》和《古代汉语》教学总结清迈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马驰一、目前教学现状分析。
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古代文学简史》和《古代汉语》教学大纲两个突出点:(一)、《古代文学简史》压缩基础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素质作为基本出发点。
但是将文学史与文学作品选分开,只注重培养学生“史”的宏观视野,忽视了培养学生审美直觉与作品分析能力。
常需要老师和同学上网查找一些和文学史相对应的文学作品,增加了老师和同学的教学负担。
(二)、《古代汉语》文章选材太窄,太过生涩,对学生实际的指导性意义不大。
教学内容大部分限制在宋代以前,以先秦文学居多,不利于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全面了解。
其中有些章节和《古代文学简史》在内容上有重合的地方,造成重复教学,浪费有限的教学时间。
(三)、由于基础课实际教学时数不足,这就使文学史教学容易流于浮光掠影,作品阅读与分析量上也明显不足。
这种教学容量大与教学时数少的矛盾,往往只能通过压缩作品的阅读与分析,以保证在形式上完成教学任务,这就不利于培养学生对经典作品的审美直觉与分析能力。
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大胆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建立一个新型的教学模式。
“以提高教学效率、注重人才培养效益为基本途径,以提高教学质量、注重人才综合素质为宗旨”,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向新的教学模式转化。
二、改革目标与具体内容这一课题改革的具体目标是:建立新型教学模式完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古代文学的综合素质。
1.建立新型教学模式。
改革传统的平面的知识传授模式,建立一个新型的立体的综合培养模式。
将《古代文学简史》和《古代汉语》两门课程融合成一门课程——《中国古代文学》。
除了具体的《文学简史》课本外,还要增订一本《文学作品选》,但废除使用《古代汉语》课本。
即注重史又辅助以各个时期的著名作品,让学生从直观和理性能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一个综合全面地了解。
新型教学模式应该分为三个基本层次:基础层——知识积累层;中间层——思维训练层;提高层——能力培养层。
关于编写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文学专用教材的几点思考
关于编写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文学专用教材的几点思考【摘要】本文针对编写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文学专用教材进行了思考。
在引言部分中,对研究背景进行了概述。
在正文部分分析了专业教育的需求,古代文学教材选取的原则,编写方法,内容设置和教材实用性的考量。
在结论部分总结了这些思考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在国际教育领域的应用。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未来古代文学专业教材的编写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以更好地满足专业教育的需求和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古代文学专业教材、汉语国际教育、编写、教育需求、选取原则、编写方法、内容设置、实用性、重要性、未来展望1. 引言1.1 概述中国作为传统文化大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加,对汉语国际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古代文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中国人民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编写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文学专用教材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海外学习者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古代文学教材的编写需要符合汉语国际教育的特点和需求,既要具有学术性和严谨性,又要具有实用性和现代性。
编写这样一本教材需要经过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从专业教育需求、教材选取原则、编写方法、内容设置和实用性等方面进行全面考量。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教材的质量和有效性,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古代文学知识,提升汉语国际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1.2 研究背景古代文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被视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随着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对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由于古代文学内容复杂、语言古奥,且语言障碍等问题,很多外国学生在学习古代文学时遇到了困难。
针对这一现状,编写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文学专用教材势在必行。
通过深入研究外国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结合古代文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材编写方针和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外国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和能力,促进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
[其他论文文档]浅谈留学生汉语言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的定位及教学策略
浅谈留学生汉语言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的定位及教学策略一、中国古代文学课在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体系的定位在汉语国际教育大潮流下,与如火如荼地开展的外国留学生汉语普通语言进修教学相对照的,是平稳有序的汉语言本科专业的学位教育。
我们在重视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生的量的同时,也应注重汉语教育的质,即切实地培养具有良好的汉语言能力和汉语文化知识的人才,这项任务需要汉语言本科及硕士甚至博士教育来完成,虽然与普通进修生的汉语教学相比,学历教育培养的数量有限,产出周期较长,但是它有着普通语言教学所不能相比的意义。
张和生先生曾指出一所大学的汉语国际教育事业要依托汉语言本科专业,以及随之建立起来的研究生学位教育。
高等院校理想的对外汉语教学学生结构应当是以四年制汉语言专业本科生为主体,同时招收应用语言学专业对外汉语教学方向的中外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及中、短期汉语进修生。
人为地适当控制汉语生或非学历生在留学生中的比例,将是高校特别是知名高校发展的一种趋势。
这种高瞻远瞩的观点无疑是将我们的汉语教学放在全球知名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来关照的。
值得汉语国际教育界借鉴。
针对外国留学生的汉语言本科专业教学体系既属于汉语国际教育的范畴,也属于国家高等教育本科教学体系范畴。
因此留学生汉语言本科教学就包含了二者各自的教育教学特征,也应遵循二者的教育规律。
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的教学体系要从各类课程上保证本科培养目标的实现,确保培养符合本科培养目标的人才。
规范的四年制汉语言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通过系统的汉语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汉语语言及文化类专业课程的学习,培养出具备良好的听说读写的汉语技能,并能熟习中国国情及中国文化的复合型人才,甚至学生有潜质成为各国的汉学家。
在汉语言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根据大纲的要求,教学内容包括:1.汉语言语技能教学,也就是进行汉语听、说、读、写各专项技能及综合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汉语言语能力及交际能力。
2.汉语知识教学,比如词汇、语音、汉字等基础知识的讲授,使学生具备系统完整的汉语言理论知识。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汉语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汉语课程思政建设初探CATALOGUE目录•引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汉语课程现状•古代汉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古代汉语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古代汉语课程思政建设案例分析•结论与展望研究背景与意义背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汉语教师,古代汉语课程是该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
在当前形势下,将古代汉语课程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对于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意义通过古代汉语课程思政建设,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视野,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教学水平。
研究目的与方法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汉语课程中,以实现课程思政建设的目的。
具体包括:分析古代汉语课程中思政教育的内容和特点,探讨古代汉语课程与思政教育的结合方式,提出古代汉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措施和建议。
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通过对古代汉语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总结出思政教育在古代汉语课程中的具体内容和特点。
同时,结合实际案例和专家意见,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
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文字、音韵、语法、词汇、修辞等方面的知识,以及经典文献的阅读与理解。
教学内容古代汉语课程具有较高的难度和深度,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古文基础和语言分析能力。
同时,古代汉语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翻译和写作能力,以适应汉语国际教育的需求。
课程特点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特点现状在当前的古代汉语课程中,思政教育存在一定的缺失和不足。
一些教师过于注重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中,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中华文化、历史和价值观的深入了解。
问题古代汉语课程的思政教育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学内容中缺乏对中华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深入挖掘;二是教师缺乏思政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三是学生对于思政内容的学习兴趣不高,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浅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的教学方法
赵 爱 华
摘 要: 当今 多媒 体 教 学 手段 已在 高校 课 堂 上 普 遍 使
的 文学 史 和作 品选 . 大 多要 靠 教 师 根 据 教 学 实 际来 统
因此 对 古 代 文 学 课来 说 , 从 教 学 实 际 出发 . 运 用. 但 最 近 也 出现 了质 疑 的 声音 . 认 为 多媒 体 教 学 不 筹 安排 。 利 于锻 炼 教 师 的 板 书 能 力 . 希 望 限 制使 用 但 是 由于 大 学课 堂教 学的 随机 性 、 时 间性 都很 强 . 因此 教 学 手
体 教学 中少 部 分 教 师 的弊 病 作 对 比 . 难 免 有 以偏 概 全 讲 者 充 分 认 识 到 唐代 疆 域 广 阔 的程 度 而 且 很 自然 地 之 嫌 实 际上 不 论 是 使 用 多 媒 体 还 是 传 统 的 板 书都 应 就 延 伸 到 讲 解 隋 唐 五 代文 学 各 自不 同的 状 况 、 唐 代 文 该 从课堂教学 的需要出发 . 最好利用 两者之长 . 从 而 人 的 开 放 思 想 和 狂 放 精 神 以 及 盛 世 和 乱 世 时 期 不 同
端. 毁掉 了学生学 习书法的积极性 . 使 一 些 教 师 依 赖 文 学 的 繁 荣 提供 了很 好 的政 治 环 境 因 此 怎样 将 大 唐
教 案. 不 利 于 教 学 质 量 的 提高 等 等 . . 的大 气 象 展 现 出 来非 常关 键 . 在这 方 面 多 媒 体 教 学 就 作 为一 名 大 学 文 科 教 师 .仔 细 思考 这些 问题 . 发 提 供 了很 好 的便 利 条件 教 师可 以将 隋 代 地 图 、 唐 代 现 他 们 所 指 出 的 多 媒 体 教 学 的弊 端 可 能 在 某 些 时 候 地 图和 五 代 地 图 展示 来 . 让 学 生 在对 比 中去 体 会 盛 确 实存 在 . 但 绝 对 不 是 一 种普 遍 现 象 而 且 这 些 指 责 唐 疆 域 的辽 阔对 作 家 漫游 生活 和创 作 激 情 的影 响 是 将 传 统 板 书教 育 中极 少 数 优 秀 教 师 的优 点 和 多 媒 通过隋 、 唐、 五代 这 三个 疆 域 图 的对 比 , 可 以让 听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探索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探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为适应国家汉语国际推广战略和频繁的国际交流而设置的特色鲜明的专业,有其独特的培养目标。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汉语国际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需要在授课中有针对性地突出专业特色,因此需要确立审美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教学目标,突出专业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创建具有专业性教学目标的实现途径,努力实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改革探索和多维拓展。
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和世界汉语热的呈现,以及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很多高校在传统的中文系下设置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我国大学本科教育中的对外汉语教育,既蕴含着普通高等教育的属性,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1]“对外汉语专业是为适应汉语国际推广战略和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而设置的特色鲜明的专业,专门培养能够在国内外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教学的师资,以及从事中外文化交流的专门人才。
”[2]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双语、双文化基础,并拥有能够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教学的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跨文化交流和跨文化思考的能力;具有对新问题进行综合和表达的能力,能够在复杂的信息环境下对外来文化和变化中的世界进行了解和判断的能力。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中文系的主要课程之一,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也是一门必修课。
但由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与汉语言文学专业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其相对来说是一个实践性、操作性更强的专业,因此在这一专业特征下的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一门本身内容庞杂多元,线索和思路丰富多样,且还是在发展和延续中的学科。
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来选择深化和拓展的内容,建立一套更符合这一专业的教学体系和授课内容及方式,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这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一课程教学改革的有利探索和多维拓展。
正如温儒敏先生所说:“在整个中文系课程体系中,现当代文学课程如何适应当前中文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这门课的功用是否应当有所变通,这个定位的调整,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高校对外汉语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探索
94高校对外汉语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探索田月丽 李 娟 刘 佳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中文系摘要:高校对外汉语专业开设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但现状并不令人乐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本文从知识结构的调整、教学模式的转换、教学思路的突破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对外汉语;知识结构;教学模式;教学思路随着中国与世界接轨的深入化,以及国际间的对话与合作,近些年逐渐掀起了外国人认识中国,学习中国语言与文化的热潮。
目前国家汉办已经在许多国家办了孔子学院,弘扬中国文化。
全国各高校也纷纷开设了对外汉语专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深厚的中国语言文化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具有中英双语交流和教学的能力,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流有较全面的了解。
同时具备跨文化交际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拥有广阔的国际视野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应用型专门人才。
对外汉语专业开设中国古代文学课作为专业必修课程,课程一般设置二或三学期,总课时约150左右。
由于专业方向和培养方案的不同,对外汉语专业和汉语言文学专业虽然都开设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但是针对不同的受众,教学必须有差异性。
以下是本人根据自己的上课体验和教学反思,对对外汉语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探索。
一、调整知识结构,丰富教学内容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一般四学期或以上,总课时量超过270,教师有充足的时间把文学史的线索和作品选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系统梳理知识点的同时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接受视野,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有全面的把握和深入的探究,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对外汉语专业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由于课时量的限制,还有学生定位于文化传播方向,教师讲授这门课程时必须调整知识结构。
由文学史与作品选齐头并重调整为轻史的勾勒重作品的解读上,将文学史的发展线索粗线条理清即可,重心放在作品的赏析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上面。
知识结构有所调整,但教学内容不能单一化,不能切割知识点,变成了碎片化教学了,更要力求知识有体系,做到丰富而详瞻,比如讲授唐代文学,在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的同时,要精选能够体现唐代政治文化、民族习惯及其民俗文化的作品,还要把唐代宗教发展、科举制度、商业文化、农业文化、知识分子的隐逸风气、军旅文化、音乐文化等渗透其中。
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精品文档3页
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古代汉语是对外汉语专业一门主干课程,其教学效果如何,取决于教师对课程准确定位,明确在教学过程中,课程要符合专业特点,以培养学生掌握古代汉语基本理论知识、阅读古代文献及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为目标。
注重古代汉语与其他学科知识有机结合,实现从专业角度设计课程,在课程方面融入专业。
一、古代汉语教学目前存在问题(一)课程内容设计不够合理古代汉语课程涵盖大量语言知识点与丰富古代文化要素。
古代汉语教学内容分为通论与文选两大部分。
如何有选择性讲授必要符合专业需求基础知识是教学中重要问题。
由于古代汉语历时久远,古代汉语知识生涩古奥,学生接触初始阶段往往容易出现抵触情绪,对大量语言知识点理解只能靠记忆。
在文字教学方面,如何做到使教学内容直观简单化;在词汇教学方面,如何让学生加深理解古今词义变化等问题也是需要认真解决。
这就对古代汉语课程内容选择、文选与通论整合提出了新要求。
(二)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性需加强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原则已经普遍被认可。
但是古代汉语这样传统课程仍以教师讲授为主。
由于大学阶段古代汉语课程较高中阶段文言文相比增加了很大难度,在授课初期,学生遇到难懂语言知识点与古代文献,容易产生消极心态,这个阶段必然要采用教师为主讲课方式,介绍语言知识与相关文化背景,但是,这样讲授方式,学生可能出现依赖情绪,学习积极性不容易被激发,随着学生对古代汉语知识点逐渐积累,激发学生互动参与性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三)实践训练环节明显不足古代汉语知识庞杂,教师需要在有限课时里完成系统教学任务,就会加大内容密度,学生吸收信息量大,在学习过程中疲于记忆,以往教师多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方面薄弱,使得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停滞不前,表现为学生遇到新知识,不能在原有知识基础上举一反三、活学活用。
对于布置课前演讲有些学生也是流于形式,应付了事。
这些问题都会影响教学效果,如何让学生更好消化吸收课堂教学内容,另外,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如何将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落到实处,为将来从事本专业岗位工作打基础,这些都是教师需要反思地方。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文学课程教学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文学课程教学随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程度的不断深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培养高层次对外汉语专门性人才的作用日趋明显。
作为该专业基础课程之一的中国古代文学,由于受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影响,在教学上出现了一些难以适应的新问题。
本文从教学内容筛选、教法选择与课后要求三方面呼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文学课程进行一些探索,以期充分发挥该门课程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作用。
一、注重教学内容选点,兼顾培养学生兴趣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的了解,进一步培养有潜能的对外汉语专门人才。
然而,许多学生将这个专业理解为教外国人说汉语,不可能再深入到教外国人学中国文学经典。
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忽略了汉语国际教育所承载的文化传播与交流作用。
在此错误观念基础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古代文学课程学习现状从开始就偏离了应有的方向。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文学课程设置仅有80学时,时间短,任务重,老师缩减授课内容,最终却顾此失彼,无法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学生听课犹如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既领略不到文学瀚海的博大精深,也难以对课程知识留下深刻印象,更不用说对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喜好,古代文学课程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所发挥的作用明显不足。
因此,结合该专业需求,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是汉语国际专业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值得思考的问题。
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重在文学史的构建,以时段为界将古代文学划分为几个部分,同时,对代表作家的生平、创作思想内容、作品艺术特色加以介绍分析,重在知识的传授,重结论,轻赏析,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有一定距离。
作为新兴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要想发挥古代文学课程应有的作用,就要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使学生领略到古代文学经典之美。
以讲授杜甫为例。
学校课时差别大,选择内容不同,可以说体现了一个学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主观倾向。
把握“三个层面”,坚持“三步走”———汉语国际教育本科“汉语+”课程体系模块化改革与实践
第9期2019年9月现代教育科学ModernEducationScienceNo 9Step 2019[收稿日期]2019-07-10[作者简介]杨锋(1980-),男,浙江绍兴人,博士,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把握“三个层面”,坚持“三步走”———汉语国际教育本科“汉语+”课程体系模块化改革与实践杨 锋(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摘 要]本文针对目前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存在的课程设置不够优化、实践不足、专业就业不对口等问题,提出“汉语+”专业课程体系模块化的方法,优化课程体系。
针对海外中小学汉语教师和在线汉语教师两个重要的社会需求和就业方向,注重“三个层面”的培养,一是扎实的汉语言文化专业基础知识;二是汉语教学技能;三是英语和第二外语能力。
本文探讨了汉语教学实践“三步走”:校内实践、线上汉语教学、海外实习;专业培养过程“三步走”:专业学习、教学实践、教学提升与研究,并分析了我院泰国汉语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经验和实习效果。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本科培养;课程设置;模块化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9)09-0020-05 [DOI]10 13980/j cnki xdjykx 2019 09 004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是一门应用学科,为汉语言文化传播培养师资力量。
培养的重点有“三个层面”,一是具备“汉语”的语言文化基础;二是汉语教学技能;三是具备国际化的文化传播和交际能力。
在“汉语”基础知识之上,突出“国际”和“教育”。
根据国家汉办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有一亿多人把汉语作为外语进行学习,有500多所孔子学院和1000多个孔子课堂,海外汉语教师有500万的缺口,也就是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最大的需求方在海外。
但与此不相符的是,该专业毕业的学生走出去的很少,国内有近400所高校开设了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每年约有2万多名本科毕业生,但到海外从事汉语教学的比例很低,存在就业难、就业专业不对口等问题。
对外汉语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Ap r . 2 0 1 3
Vo 1 . 3 2 NO. 2
网络 出版时间 : 2 0 1 3一o 4—0 3 1 1 : 2 3 网络 出版地址 : h t t p : / / w w w . c n k i . n e t / k c m a / d e t a i l / 3 4 . 1 0 4 5 . C . 2 0 1 3 0 4 0 3 . 1 1 2 3 . 0 3 1 . h t ml
方法 , 本文将就应用型本科 院校对外汉语专业此 门课程的教学略作探讨。 转变 思想 , 走 出认 识误 区
一
使学校与学生 在思想上发生转变 , 重视 “ 中国古
、
代文学” 课程 , 不再把此 门课程 当做 可有可无 的 装点 , 走 出认 识 误 区 。从 应 用 型 本科 院校 管 理 者
+
思想亦是刻不容缓。不 同于研究型高校的学生 , 应用型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与文学的兴趣不高 , 而对应用性 、 实践性较强的课 目比较热衷。尤其
收稿 日 期 :2 0 1 2— 0 8 —1 5 基金项 目 : 合肥学院教研项 目“ 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外汉语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模式与方法研究” ( 2 0 1 0 j y y b 3 3 ) 。 作者简介 :查金萍 , 女, 安徽太湖人 , 合肥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 文学博士 。
对外汉语专业是近 2 0年来为适应 国内外大 量需求对外教学师资力量这一形势而应运而生 的 个 专业 。 由于 此 专业 培 养 的是 应 用 型 人 才 , 故
一
而绝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皆设立 了此专业 。从 对外汉语专业 的人才 培养 目标不难看 出, “ 中国 古 代 文学 ” 课 程 是 这个 专 业 的 一 门基 础 且 重 要 的 课 程 。然而 在 实 际 的课 程 设 置 与课 程 教 学 中 , 学
对外汉语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探讨
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 了解 , 有进一 步培养潜 能的高层 次对
外 汉 语 专 门 人 才 ; 及 能 在 国 内外 有 关 部 门 、 类 学 校 、 以 各 新 闻 出版 、 化 管 理 和 企 事 业 单 位 从 事 对 外 汉 语 教 学 及 中 外 文
文化交流相关工作 的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 才。 业务培养要求 : 本专 业学生 主要学 习语 言学和第 二语 言教育 的基本理论 , 握扎实 的汉语言文学 基本理论 和知 掌 识, 受到中国文学、 比较文学 、 英语语言文学 、 中西 比较文化
4 有较全面 的英语 听、 、 、 、 的能力 ; . 说 读 写 译 5 了解对外交往的有关方针 、 . 政策和法规 , 具有一定 的
外事活动能力 ;
题, 教育部在 19 9 8年出版 的《 普通高 等学校本科专 业 目录
收稿 日期 :0 9一o 20 6一 一)女 安徽太湖人, 士, 博 讲师 , 主要从事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
外 的汉语教学都少不 了对 外教学 的师资力量 , 目前培养对
外 汉语师资力量 的任 务 主要落 在高校 对外汉 语专 业的 肩
上。对外汉语本科 专 业初设 于 18 9 3年 ,9 5年全 国 已有 18 北京语 言大学 、 京外 国语学 院 、 北 华东师范 大学 、 上海外 国 语学 院四所 院校设立此专业 , 当时由于需要积累经验 , 此专 业教育部始终 是个 “ 控制 设点 ” 的专业 。这 一状 况一直 持 续 到 20 , 0 0年 为适应对外汉语教学形势的发展 , 另外 , 随着 专业审批权 的下放 , 20 到 0 3年 , 据统 计 , 国已有 3 高 全 5所 校设立 了这个专业 , 目前 为止 设立此专业 的学校还 在不 到 断增加 。随着数量 的增 加 , 对外 汉语专业 的学科建设质 量 也逐步趋 于完善与合理 。为进一步细致 地探讨对外汉语专
关于编写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文学专用教材的几点思考
关于编写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文学专用教材的几点思考【摘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古代文学专用教材编写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本文从古代文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关系、专业教材编写的重要性、教材内容和形式的选择、跨文化交流与教材创新、教材编写的方法和策略等方面展开论述。
通过加强古代文学教育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地位,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推动古代文学专业教材的更新与完善,可有效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传播,促进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多样性和交流。
为适应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能力的学生需求,教材内容和形式的选择至关重要,跨文化交流和教材创新是教材编写的关键。
应不断探索教材编写的新方法和策略,推动古代文学专业教材的不断更新和完善,实现双向文化交流和传播。
【关键词】古代文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材、跨文化交流、教材创新、教育地位、文化交流、教材更新、教材完善。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古代文学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对于汉语国际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文学专用教材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目前在这一领域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教材内容不够系统和完整、教学方法陈旧等。
有必要对编写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文学专用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通过系统梳理古代文学与汉语国际教育之间的关系,探讨专业教材编写的重要性,分析教材内容和形式的选择,探讨跨文化交流与教材创新之间的关系,总结教材编写的方法和策略,可以为加强古代文学教育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地位、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推动古代文学专业教材的更新与完善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古代文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风俗和人文精神,对于汉语国际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编写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文学专用教材的目的和意义,旨在提高对古代文学的学习兴趣和理解,促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和体验,构建汉语国际教育的多元文化体系。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中华文化素养培养探究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中华文化素养培养探究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上升,汉语国际教育也逐渐成为热门专业,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来中国学习汉语和中华文化。
在培养国际学生的汉语能力的中华文化素养的培养也成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将通过探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中华文化素养培养,以及实际教学中的相关策略和实践,来探讨如何更好地培养国际学生的中华文化素养。
一、中华文化素养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意义中华文化素养是指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价值观念和民俗习惯的理解、接受和尊重程度。
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培养国际学生的中华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习中华文化可以帮助国际学生更好地理解汉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汉语的词汇、语法、表达方式等都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通过学习中华文化,国际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汉语的内涵和深层意义,从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表达水平。
中华文化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增进国际学生对中国的了解和认同。
中国拥有悠久的文明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包含着许多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通过学习中华文化,国际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风俗和价值观念,增进对中国的尊重和认同,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培养中华文化素养也有助于国际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全面发展。
中华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观念,培养国际学生的中华文化素养有助于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水平,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对其个人成长和社会适应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如何更好地培养国际学生的中华文化素养是一个重要课题。
以下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三个方面探讨相关的策略和方法。
1. 教学内容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应重视中华文化的教学内容。
除了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将中华文化的相关内容纳入教学大纲中,设置专门的中华文化课程,包括中国传统节日、文学艺术、历史地理、传统礼仪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系统地讲授和讨论,引导国际学生深入了解和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培养其对中华文化的浓厚兴趣和理解。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汉语教学改革初探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汉语教学改革初探作者:杨惠栋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14年第12期【摘要】目前各大高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普遍开设了古代汉语课,但其教学模式却完全照搬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课的教学模式。
这种做法,未考虑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自身的特点,不能满足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需要。
长此以往,既不利于古代汉语学科的发展,也不利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古代汉语课必须有自己的特点,紧紧围绕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设置符合其专业特点的教学模式,从而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国际性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服务。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汉语言文学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一门古老的学科,目前国内各大院校的文科专业普遍开设了古代汉语课,作为一门培养阅读文言能力的工具课,它涵盖了古汉语文字、音韵、词汇、语法、训诂等方面的知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代汉语教学模式的改革也在一步步推进,着眼点都集中在教材的选用、教学方法及如何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上。
在关注这些的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古代汉语教学的专业针对性,即不同专业开设的古代汉语课,内容上应有所不同。
新时代的古代汉语教学在面向不同专业时,应在教学内容上作出调整和更新,以适应不同专业、不同时代的发展需要。
当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古代汉语教学模式存在明显的空缺,应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探索其适应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现有古代汉语教学存在空缺古代汉语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所以很多高校将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课的教学模式直接照搬过来,运用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于是两个专业的古代汉语课选用同样的教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完全一致。
这种做法看似没有问题,学生通过学习可以掌握古代汉语的相关知识。
但深入探究起来就会发现这种模式存在很大的空缺,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掌握古代汉语的相关理论知识仅是第一步,还有第二步,即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用于指导其对外汉语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
探索
摘要:《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
本文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为例,探讨如何根据该课程的性质、内容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进行改革实践与探索,以期为国内高校该专业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改革;翻转课堂;微课
doi:10.16083/ki.1671――1580.2016.07.02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7―0099―03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性质与教学内容
(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从1950年7月清华大学正式成立“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进修班”,到1961年北京大学中国语文专修班与北京外国语学院非洲留学生办公室合并成立北京外国语学院外国留
学生办公室,新中国从无到有开始建立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教学机构,并初步组成专职对外汉语教师队伍,对外汉
语教学事业正式开始。
1978年,吕必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的“北京地区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上首次提出“应当把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应在高校中设立培养这类教师的专业,并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
会后,《中国语文》刊发“北京地区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简况”,指出:“要把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来研究,应成立专门的机构,培养专门的人才。
”对外汉语教学开始向学科建设的方向和目标启动。
此后,致力于培养有扎实汉语基础和较高英语水平、对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流有较全面了解、具备良好文史素养及英汉双语教学能力的对外汉语教学师资的对外汉语专业,从1983年试办,1985年正式设立,2012年教育部将其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至今已走过30年历程。
(二)《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性质与教学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对外汉语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
本课程旨在通过对文学史发展和各个历史时期重点作家作品的讲授和分析,使学生初步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基本面貌、主要规律和精华所在,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素养及评价和研究我国古代
文学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作为未来对外汉语教师的文史素养和传统文化自豪感。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分《中国古代文学Ⅰ》和《中国古代文学Ⅱ》,一般于
本科二年级上学期和下学期分别讲授,均为每周4学时,共64学时,总学时128学时。
前者讲授先秦文学至隋唐五代文学部分,后者讲授宋辽金文学至清代近代文学部分。
《中国
古代文学Ⅰ》和《中国古代文学Ⅱ》均包含历代文选和文学史两部分。
在教材讲授中,以“史”为线索,以“文”为重点,二者既有相对独立性,又紧密结合,融为一体。
二、《中国古代文学》“新课程改革”实践与探索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新课程改革项目”根据该课程性质、内容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改革,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人才培养质量。
改革的亮点主要表现在:
(一)翻转课堂,挖掘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寻及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翻转课堂,即学生提前观看名师教学视频,提前钻研教材,遇到问题在课上向教师和同学请教。
以《中国古代文学Ⅱ》为例,除积极引导学生提前预习教材内容――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四卷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二版)第三、四卷(宋辽金至清代近代文学史部分)及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六册中后三册(宋辽金至清代近代文学作品选部分),教师还提供大量的相关“超星名师讲坛”教学视频资源及国家精品课程网络资源供学生提前参考学
习。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把学习时间放到了课下,放到了课前。
另外,为适应专业特点,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将来向海外传播汉语和中华文化的能力,“新课程改革项目”
还安排每个学生重点钻研两个专题,和教师一起课前备课,师生共同探究,制作PowerPoint并进行课上教学实践及课堂点评、讨论。
教材所有专题均安排学生深入钻研,重点专题安排两个学生深入钻研。
前一学期末开始安排,从暑假(或寒假)即开始准备,学生有大量时间钻研教材、观看视频、浏览精品课程网络资源。
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学生和教师一起完成了两个PowerPoint并进行了课上教学实践。
(二)立体化课堂教学,纸质教材、教学视频和网络资源等立体化教学媒介综合使用,课内课外相结合,把课堂延伸到课外
本课程改革的第二个亮点是立体化课堂教学,纸质教材、教学视频和网络资源等立体化教学媒介综合使用。
立体化课堂教学,关键是需要教师提供大量的优质资源,通过将“预习时间”最大化来完成对教与学时间的延长,同时认真考虑如何利用课堂中的时间来完成“课堂时间”的高效化。
本课程改革除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四卷本,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六册(上、中、下三编各两册)两套纸质教材和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修订本)(一、二、三、四全四册),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
(上、中、下全三册)等《中国古代文学》辅助纸质教材,教师提供的“超星名师讲坛”教学视频资源和国家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均来自985、211高校或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等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及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研究的名师、学者或专家团队,如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志啸《楚辞研究》18集,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骆玉明《世说新语》26集,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尚永亮《唐代文人生活与创作》60集,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诸葛忆兵《宋词创作及文学特征》64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英德《元代文学》31集,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国风《〈红楼梦〉研究》36集、《〈儒林外史〉研究》30集,另外还有中国戏曲学院研究员周育德《元杂剧和清朝戏剧》40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研究员金宁芬《中国宋元明戏曲概说》108集等等,几乎涵盖了教师能找到的关于先秦文学至清代近代文学的所有优质资源。
大量的资源供学生选择、观看、浏览。
学生提前钻研教材、观看视频、浏览精品课程资源,学习中遇到困难及时查阅资料,和教师在线讨论或留待课上寻求讨论和解答。
同时,本课程除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超星名师讲坛”教学视频资源和国家精品课程网络资源,课内课外相结合,把课堂延伸到课外,还积极鼓励学生结合课堂教学,阅读相关的学术论著及论文,比如中国知网相关文章,
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三、《中国古代文学》“新课程改革”的初步成效及与此有关的新思考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容量大,教材就有十本: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四卷本,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六册(上、中、下三编各两册)。
因此,
加强课程教学改革,采用翻转课堂及立体化课堂等方法,挖掘学生课前课后自主学习、主动探寻的能力就显得尤为必要。
从实施效果看,《中国古代文学》“新课程改革项目”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如何更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主动研究的意识与能力,同时顺应时代发展,更好地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未来从事对外汉语教学
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我们有以下两点新的思考和设想:(一)除了翻转课堂,让学生独立撰写教案并走上讲台讲课,还可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应用知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写作科研论文的能力,引导学生随手写一些读书笔记或研究性的小文章;将学生们的原创教案及钻研教材后的读书笔记和研究性小文章结集成书,编印学生原创教案集、读书笔记集或课程论文集等。
这样,让学生进一步在实践中锻炼,学习与研究相结合,学生们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及钻研教材的积极性、主动性会更强,科研意识和主动思考的能力及习惯会很快得到提高,为撰写毕业论文打下
一个很好的基础。
(二)在现在慕课(MOOC)和微课(Micro-lec-ture)悄然兴起并以蓬勃之势发展的新时代,为适应学习者个性化自主学习及终身学习的迫切需要,微课将为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不可或缺的前置学习资源。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作为未来的对外汉语教师,掌握微课技术将是必需的。
在进行《中国古代文学》等本科课程教学的同时,适时地在微课制作、设计、开发方面提前给学生一些引导,引领他们迅速提升教育教学技能,走在教育信息化的前列,比如请学生们把自己讲课中的某一个知识点精选出来,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5~10分钟)形式,录制一个微课视频。
学生对拍摄型微课、录屏式微课、动画型微课、混合式微课及相关的制作软件(如Camtasia Studio录屏软件、Easy Sketch Pro
手绘视频制作软件等)都主动进行了一定的涉猎和学习、实践,将来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时必将得心应手,站在时代的潮头。
[责任编辑:刘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