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案例分析
情境教学实践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
情境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创设真实、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以某小学语文课堂为例,对情境教学实践进行案例分析。
二、案例描述某小学五年级语文课堂上,教师正在进行《小石潭记》的教学。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师采用了情境教学法。
1. 创设情境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段山水风光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去过山清水秀的地方?如果让你用几句话来描述这个地方,你会怎么表达?”通过这个问题,教师让学生将生活实际与课文内容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导入新课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课文《桂林山水》,并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桂林山水》,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小石潭记》,请大家先预习一下课文,找出课文中与山水风光相关的句子。
”通过这个问题,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情境体验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一名代表,用绘画、手工制作等形式,展示自己对课文中所描绘的山水风光的理解。
在展示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 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内容展开讨论,如:“小石潭记”中的小石潭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作者会如此喜爱小石潭?通过讨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情境教学法的认识。
教师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强调情境教学法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三、案例分析1. 创设情境的有效性本案例中,教师通过播放山水风光视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真实、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这种情境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余文森情境教学案例(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情境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的教学方法。
余文森是我国著名的情境教学专家,他的情境教学理论在我国教育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本案例以小学语文《小草》一课为例,探讨余文森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二、案例描述《小草》是一篇描写小草坚强、顽强的课文。
本案例以五年级一班的语文课堂为背景,由一位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进行教学。
(一)课前准备1. 教师准备:教师提前收集有关小草的图片、视频、歌曲等资料,以便在课堂上创设情境。
2. 学生准备: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小草的基本特点。
(二)课堂实施1.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一首关于小草的歌曲,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课堂。
歌曲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歌曲内容,引入新课。
2. 创设情境(1)展示小草图片:教师展示多张小草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小草的特点,如绿色、柔软、生命力顽强等。
(2)讲述小草故事:教师讲述一个关于小草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小草的生存环境、生长过程等。
3. 互动探究(1)小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小草为什么能顽强生长,以及小草的精神品质。
(2)角色扮演:学生扮演小草,模拟小草在恶劣环境中生长的过程,体会小草的顽强。
4.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小草的精神品质,如坚强、顽强、勇敢等,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扬这种精神。
5.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植物,了解它们的生长过程,并撰写一篇关于植物的文章。
三、案例分析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本案例中,教师通过播放歌曲、展示图片、讲述故事等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探究,培养能力教师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总结提升,内化知识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小草的精神品质,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 作业布置,巩固知识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观察身边的植物,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案例1. 案例背景这个案例发生在某小学的语文课堂上。
班级里有30名学生,他们大部分是来自农村的孩子。
由于学生们生活环境的特点,他们对于语文的兴趣和理解度相对较低,研究成绩也普遍较差。
为了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素养,教师们决定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来教授语文知识。
2. 案例过程2.1 确定情境教师们首先选择了一个与学生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农村田园生活。
他们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一个具体的情境任务。
比如,一个小组负责描述农田里的四季变化,另一个小组负责描述田园里的生活场景等。
2.2 调查收集信息学生们进行了一次实地考察,他们到附近的农田中观察、拍照,并与农民进行交流。
之后,他们把收集到的信息和照片整理起来。
2.3 研究和创作学生们带着收集到的信息和照片,进入到语文课堂。
教师们引导学生们分析所收集到的素材,研究相关的语文知识,比如写作技巧、修辞手法等。
然后,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情境任务,展开创作,写作文章、绘制漫画等形式。
2.4 展示成果学生们完成了自己的创作后,进行了成果展示。
他们用PPT、展板等方式展示了自己的作品,让其他同学和老师欣赏和评价。
3. 案例效果通过情境教学的方式,学生们的研究积极性得到了提高,他们愿意参与到研究中来。
同时,情境教学也提高了学生们的语文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通过实地考察和创作,学生们对农村田园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用语文知识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4. 结论这个案例表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是有效的。
通过与学生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同时,情境教学也能够帮助学生们将语文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提高语文素养。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探索和应用情境教学的方法,进一步提升学生们的语文能力和学习兴趣。
创设小学语文教学情境 ( 课题研究方案)
“创设小学语文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当今世界,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离不开课程的改革,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
从一定意义上说,怎样的课程设置就培养出怎样的人。
而从大量的现实和有关的调查中反映出这样一个现实:尽管经过许多年语文课堂上的学习,但学生却积累浅薄,阅读面狭窄;写文章时言之无物,常感到没有生活;学得很苦却收获很少,对语文课感兴趣的同学越来越少,厌学情绪较浓。
究其问题的根本,在于语文教学只盯在几本教材上,远离了生活的源泉。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体现“全面”与“综合”是新时期语文教育的一个新理念。
语文综合素质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
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
新课程倡导我们进行语文生活化的教学。
要变“应试语文”、“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
我们希望通过多渠道的研究,能寻找到一条突破课堂教学封闭模式的新道路,扩大学语文和用语文的时空界限,使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识”,到生活中去广泛的运用。
通过老师在课堂上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赋予课堂教学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活动的主体,使学生掌握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学习方式。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一)研究的主要目标1、教师方面让教师努力研究改进传统的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并要在解放教师教学思想,改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和生活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广泛的生活实践与阅读精品中吸取生活素材,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增加生活积累,提高语文的实践能力、审美情趣和创造思维。
2、学生方面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施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语文学习中能将已有生活经验化为文字、感受、理解来吸收知识,获取知识。
创设情境,提高教学效果——一年级语文教案案例分析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方式也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
而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创设情境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具有极大的意义和价值。
一、什么是创设情境创设情境是指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学生生活经验和感兴趣的主题或游戏活动来设计一系列真实性和有意义性较强的环境、情境和任务,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情境的感受并通过互动学习达到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在情境创设中,教师可以通过选取适当的材料、选取恰当的教学策略、创设生动直观的活动环境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二、情境创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中,通过情境中的互动来学习各种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等。
以下是一年级语文教案中的情境创设案例分析:一、教案题目:句子谜语王国——通过句子谜语顺利掌握“主语”和“谓语”二、教案分析:本教案创设了一个句子谜语王国的情境,将主语和谓语的概念引入其中,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两个语法知识点。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选用了生动、富有吸引力的游戏方式,将学习和游戏相结合,使学习过程吸引学生注意。
三、具体实施:(一)步骤一——学习新知教师可以使用课件、图片以及实物等方式,展示“主语”和“谓语”的概念,向学生讲解这两个语法知识点的定义和特点,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让学生初步理解这两个概念。
(二)步骤二——学习活动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教师引入一个句子谜语的环节。
通过谜语游戏的方式,教师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同时体验“推理”的乐趣。
同时,学生在玩谜语宋欧的同时,还能够巩固和加深对于主语和谓语这两个知识点的理解。
下面是谜语宋欧的部分内容:锤子爸爸拿锤子,锤子奶奶拿桶,锤子哥哥拿书,锤子妈妈拿什么?(解答:锤子妈妈拿线)(三)步骤三——小组合作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再玩上几个谜语游戏,并根据谜语判断出主语或谓语。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情景式教学案例与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情景式教学案例与分析我们永远在一起——《地震中的父与子》情景式教学案例与分析在语文教学中,应多注重创设一种恰当的情景,通过对情境的体验,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深度。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生动的故事,其中蕴涵着丰厚的人文资源。
语文教学的任务显然不仅仅在于单纯地教会学生识字,认词,读文,分段或概括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
更重要的是应该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故事背后所传承的人文精神。
然而,由于小学生还缺乏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中若仅仅是通过课文分析或是以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式来将课本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告诉给学生的话, 学生得到的只是空洞的说教, 苍白无力, 即使在思想上能接受, 在行动中也是无所适从的。
因此, 为了真正让语文教学传承人文之道, 针对小学生善于形象思维的认知特点, 结合现实,开展情景式教学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情境式教学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多环节、多手段来创设一种情境交融的氛围, 一种有形与无形组成的教学情意场 , 使学生触景生情 , 领会文章所表达的人文精神, 认同文章所传递的思想感情, 从而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
以下就以这次5·12大地震中的许多鲜活的实例来讲述《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 阐释情景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教材梗概:1989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 30多万人在不到几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在混乱中, 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
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漂亮的三层教学楼, 已经变成一片废墟。
但是万分悲痛的他想到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 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正是凭借这一坚定信念, 这位父亲孤身一人, 不顾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 经过38个小时的挖掘, 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孩子和其他14位同学。
情景教学案例:片段一结合实际, 营造情景气氛(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 教师首先展示这次5·12汶川大地震的相关视频图片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用3一4分钟时间再次熟悉文本, 理清思路。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景教学法与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的定义和作用
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语文作文教 学中的实施效果
03
情景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情景创设
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 分析学生的需求和特点 选择适当的情景创设方式 实施情景教学并进行评估
学生参与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引导观察,加深理解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总结评价,提升认识
教师引导
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实物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增强情感体验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究问题 总结评价: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强化教学效果
THANK YOU
汇报人: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 景教学法与案例分析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Part One
添加标题
Part Two
情景教学法的 定义与作用
Part Three
情景教学法的 实施步骤
Part Four
情景教学法的 应用案例
Part Five
情景教学法的 实践反思与改 进
01
添加章节标题
情景教学法02的定义与作
情景教学法05的实践反思
与改进
情景教学法实践中的问题与反思
问题:情景创设 与教学内容脱节
问题:过度依赖 多媒体,忽视传 统教学方法
问题:情景创设 过于复杂,影响 教学效果
反思:教师应根 据教学内容和学 生实际情况,合 理创设情景
教育点评案例分析(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课堂情境创设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一堂小学语文课堂情境创设课为例,分析其教学过程,探讨如何有效进行课堂情境创设。
二、案例描述本节课的主题为《春晓》。
教师通过以下环节进行课堂情境创设:1. 导入环节教师首先播放一段关于春天的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春天的气息。
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春-related知识,如《咏柳》、《春夜喜雨》等,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课堂情境创设(1)朗读课文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跟随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诗句中的关键词,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等。
(2)情景表演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句诗句进行情景表演。
如“春眠不觉晓”,学生可以表演在床上醒来,发现春天已经来临的场景。
(3)绘画创作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力,绘制一幅春景图。
学生可以通过绘画,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诗歌知识,并鼓励学生在课后搜集更多关于春天的诗歌,进行拓展阅读。
三、案例分析1. 课堂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本节课中,教师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课堂情境创设,如视频导入、情景表演、绘画创作等,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这些情境创设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课堂情境创设的针对性教师根据《春晓》这首诗歌的特点,选择了合适的情境创设方式。
如在朗读课文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句中的关键词,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在绘画创作环节,学生可以通过绘画表达自己对春天的感受,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课堂情境创设的层次性本节课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逐步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学习。
从视频导入到情景表演,再到绘画创作,层层递进,使学生在不同层次上获得知识。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设情境教学设计
探索篇•方法展示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在素质教育下要求教师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在改革实践中,情境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广受师生欢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很多教师通过情境教学模式,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大大提高了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率。
一、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1.营造课堂氛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实施,教学要求也在不断改变。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教材内容,并且还要加强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能够为学生奠定文化基础,特别是在民族气息浓厚的民族区域中,情境教学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对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情境教学模式,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将语文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能够实现学以致用,提高教学质量。
2.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化学生在小学阶段时,其心智和思维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对于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很难完全掌握,容易使教学内容出现漏洞,从而降低教学质量,并且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采取情境教学模式,能够将课堂内容与实际内容相结合,让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不仅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能够自主学习。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设情境教学设计情境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形成语文学习能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空间。
随着情境教学被广泛应用,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都有一定的变动,情境设计内容必须落实到教学内容上,保证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从而起到引导学生思维的作用。
1.确保情境设计的有效性小学语文知识主要是对知识的读、写阶段,更多的是通过教材内容进一步了解文章含义和内在情感,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情境创设。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情境教学,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情境教学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本文以《春天的故事》为例,探讨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实践。
二、情境教学的理论基础情境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体验、探究、合作,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情境教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与外界环境的互动,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2. 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强调人的主体性,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和个性发展。
3. 情境认知理论: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存在于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应该发生在真实的情境中。
三、情境教学实践案例分析以《春天的故事》为例,以下是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实践步骤:1. 创设情境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春天的美景,如盛开的花朵、飞翔的蝴蝶等,让学生初步感受春天的气息。
同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关于春天的歌曲,如《春天在哪里》,让学生在音乐中放松心情,激发学习兴趣。
2. 导入新课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课文,如《冬天的故事》,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春天的特点。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春天的故事》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 合作探究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取一个春天的场景进行合作探究。
例如,一组探究“春天的花”,另一组探究“春天的雨”。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如查阅资料、观察图片、讨论交流等,了解春天的特点。
4. 展示交流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探究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展示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和纠正。
5. 情境体验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春天的场景。
例如,让学生扮演花朵、蝴蝶、小鸟等角色,感受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
6. 总结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春天的故事》的主要内容,强调春天给人们带来的美好。
一年级语文:创设情境感受美——《小小的船》案例分析
一年级语文:创设情境感受美——《小小的船》案例分析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作为一名从事小学低年级教学多年的语文教师,我以为: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上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扎实语言文字的训练。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一年级语文:创设情境感受美——《小小的船》案例分析,供各位教师参考!一、有关背景《小小的船》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和幻想的写景诗,作者通过诗歌的形式描写了秋天夜空的美丽景色。
这首诗韵律协调,音乐性很强。
作者选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了色彩鲜明的自然景物。
课文前两行写月儿的美,引起儿童丰富的想象,把弯弯的月儿比作小费品后两行写"我"坐在小船里尽情地欣赏美丽的碧空和满天的繁星。
诗中有景,有情,有韵,孩子们读起来心情愉快,朗朗上口,便于在读中陶冶儿童美的情操。
教学中如何从一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入手,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体现形式和内容的直观性、形象性,创设情境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现摘以下几个教学片断。
二、实施(课堂教学节录)(一)激趣引题,感受美师:你们知道有哪些船?生:轮船。
生:货船。
生:军舰。
生:潜水艇。
生:帆船。
师:这些船在哪里行驶的?生:所有的船都在大海中行驶。
师: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是一种有趣的船,它是在什么地方?生:老师,我知道,这种有趣的船,它叫“月亮船”,它在天上。
出示图〈一〉师:图上画的是哪里?谁坐在那里,她干什么?生:图上有一个小女孩,她坐在月亮船里看星星。
生:这个小女孩,坐在月亮船里看见了很多很多的星星和蓝蓝的天。
生:小女孩坐在月亮船里看见了无数闪闪的星星和蓝蓝的天。
师:我们先来放松一下,请大家闭上眼睛,听一听,歌里唱的是什么?生:一闪一闪亮晶晶,漫天都是小星星。
生:挂在天空放光明,好像许多小眼睛师充满感情对学生说:是呀,在晴朗夜晚,满天都是小星星多美啊,你们想不想也上天去看看?好,老师带你们和小女孩一起上天去旅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当学生们上小学语文课时,情境创设是一种有趣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下面是一个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的例子:情境:品味诗词老师带领学生们进入一个装饰得像个大花园的教室,桌子上摆满了花朵和绿叶,教室里弥漫着迷人的花香。
墙上贴满了各种美丽的诗词。
老师:同学们,欢迎来到诗词花园!今天我们将一起品味中国古代诗词。
首先,请观察周围的环境,直观感受一下花园的美丽。
然后,我将给你们朗诵一首经典的诗词,你们要仔细聆听,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
老师开始朗诵《登鹳雀楼》。
学生们:(静静地聆听,全神贯注)老师:同学们,诗词是用文字表达情感和意境的艺术,它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情绪和美好的意境。
接下来,我将分组让大家进行小组讨论。
学生们被分成小组,每组四人,他们坐在一起开始讨论。
学生A:这首诗真美!我感受到了山水之间那种壮丽和辽阔。
学生B:我也有同样的感受。
这首诗描绘了自然界的壮丽景象,让我仿佛置身于其中。
学生C:我觉得这首诗中还有一种崇高的情感,仿佛在赞美和肯定人的奋斗和进取精神。
学生D:诗中还有一层意味深长的思考,登高观景让我想到了在生活中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老师:你们每个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分享你们的讨论结果。
学生们轮流上台,分享他们小组的讨论结果。
学生1:我们小组都认为这首诗给人一种向上的力量,让人觉得要积极向上,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
学生2:我们小组讨论发现,这首诗里的山水之间意味着人生的曲折和挑战,但只要我们坚持,就能看到美好的彼岸。
学生3:我们小组还发现,诗中的楼代表着人生的理想和目标,我们要登上人生的每一个楼,实现我们的梦想。
老师:非常好!你们的讨论非常深入,对于诗歌的理解也很到位。
通过这个情境创设,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诗词的美妙,也能在讨论中获得更多的启示。
通过这个情境创设,学生们沉浸在一个充满诗意的环境中,与诗词产生了更深的情感连接。
他们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参与,通过分享和倾听,不仅加深了对诗词作品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分析
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进,教学模式也在与时俱进,从而有了不小的成绩和进步。
情境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喜爱。
由于它的出现,我们的课堂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面就由情境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做一些简单的探讨。
一、情境教学法(一)什么是情境教学所谓的情境教学,简单的来说就是老师通过课文所描述出来的情景,按照一定的步骤有目的性创造出具有一定的感情色彩的、形象生动的场景。
从而引导学生自主的探究和学习,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用以提高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寓教于乐,动态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情境教学的特点1.形象逼真。
老师通过一定的方法使得情境简化,从而获取和实体相对相似似的形象,给学生以真是的感受和直接的理解。
2.情深意长。
用生动形象的场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情绪和感知的体验。
通过教师的语言和场景的描述,把情感寓于课文当中,促使学生主动的去理解和掌握教材。
情境教学倡导“情趣”和“意象”合理的结合。
为学生开创了一个广阔的想象天空,可以自由的发挥,天马行空的臆想,使学生在心理上得到了很好的释放。
3.知、情、意、行合为一体。
教师要创造一个教学情境,就要结合生活,通过实物的演示、语言的描述、角色的扮演和音乐的渲染等来直观的反映情境。
(三)情境教学的作用1.陶冶情操,提高欣赏水平古人有云:“人在少年,精神未定,所与款押,熏清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拟之。
”。
在各种艺术种类当中,要数音乐的审美最具特性。
它借助有情感的音符来表现生活和人们的情感。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要建立儿童的感知性和情感性的审美,音乐是最好的选择。
大自然中重来都不缺乏音乐的美。
而学生们对大自然的声音也从来不会陌生,小鸟的鸣叫、溪水潺潺、风声呼呼等,带着孩子们在大自然的怀抱徜徉。
这样的感知是很容易让学生所接受的,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欣赏水平。
2.培养学生适应能力和自主学习、合作能力一位保加利亚的暗示学家G•洛扎诺夫曾指出:“我们是被我们生活的环境教学和教育的,也是为了它才教学和教育的。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分析引言情境教学法是通过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环境中学习知识和技能,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理解力和表达能力。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分析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背景本文选取的是三年级《春天的故事》一课。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春天的特点,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春天,并通过故事理解春天的美好与生机。
情境创设引入情境:教师在课堂一开始,通过播放一段春天的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春天的情境。
视频中展示了春天的景色,如绿草如茵、花朵绽放、鸟儿歌唱等。
角色扮演:教师安排学生扮演春天里的各种角色,如小草、花朵、小鸟等。
每个学生根据自己扮演的角色,描述自己在春天的感觉和变化。
这种方法不仅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春天,还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
情景对话:教师设计了一段关于春天的情景对话,学生分组进行练习和表演。
例如,两位学生可以扮演春天的使者,互相介绍春天带来的变化和景象。
通过这种互动,学生们更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导入环节:教师通过提问“春天来了,你们看到了什么?”引出学生的思考,并引导他们观看视频。
在观看视频后,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描述自己看到的春天景象。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补充。
学习新课:教师讲解课文内容,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描述,将春天的美景展现在学生面前。
然后,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视频内容和课文描述,说出自己对春天的理解。
角色扮演:学生根据教师的安排,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
每个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自己在春天的感受和变化。
教师在学生表演过程中,进行适当的点评和指导。
情景对话:学生分组练习情景对话,每组学生进行不同的情景模拟。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们互相帮助,完善自己的表演。
最后,每组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他们的情景对话,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教学效果通过情境教学法,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课文内容,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语文情境教学案例
语文情境教学案例【篇一:语文情境教学案例】情景-陶冶教学一方面可以缩短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但是由于一些教师由于自身知识和能力的不足,产生对教材的理解不够或模糊,煞费苦心所创设出来的情景成了“花架子”,造成课堂气氛很活跃,但学生获得的很少。
因此,在本文中,我将谈谈我对情景-陶冶教学的看法。
关键词:情景教学学习兴趣随着新课标的改革,许多一线教师都在采用情景-陶冶进行教学,其中李吉林老师认为情景-陶冶教学就是:“创设典型情景,激发儿童热烈的情绪,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活动。
”但在我们的课堂上,总是避免不了注重认知活动的教学而忽视学生情感需要。
这就容易形成课堂上生硬的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从而造成“一言堂”、“满堂灌”局面的产生,而这并不利于学生学生知识的有效吸收和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情景-陶冶教学的想法。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
”反映出了他对情景教学的重视,把文中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从而使学生更容易进行认知活动。
一方面,形象的情景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而让学生处于一种熟悉,轻松的环境中学习。
因为没有任何一个有效地学习是在学生心情压抑,沉闷中进行的。
同样的,人在熟悉的环境中感到安逸,而在未知的环境中而恐惧。
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去探究学习。
另一方面,通过情景的直接体现,让学生迅速感知知识,提高认知能力。
郑桂华老师在执教《安塞腰鼓》的时候,考虑到大部分学生对安塞腰鼓的不熟悉,很难理解文中所表达那种磅礴的气势,也就很难朗读出文章所蕴含的感情。
因此,郑桂华老师采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先让学生欣赏一段安塞腰鼓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安塞腰鼓气势的磅礴,节奏的欢快,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再让其去朗读课文,这样,学生就更容易去理解课文,而这篇课文在他们心中也不再是陌生文字的排列组合。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精选五篇)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精选五篇)第一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与多媒体运用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空,现代教育技术给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它犹如一座架设在学生和教材之间的不可替代的桥梁,具有举重轻重的作用。
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
而小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非常有利于他们知识的获取、存储与建构。
教育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合理整合,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活”起来了,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的这段话,强调了启发学生的重要性。
而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启发学生思考,与文本内容进行真切而有效的对话,这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创设、提供符合学生生活和学生文化的教学情境,对于调动学生的感情、点燃学习的激情、促进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具有积极的作用,从而能够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一多角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全过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这就要求教师从多角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情境教学正是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学习的必须手段。
在语文教学中,几乎每篇课文都描写了一个特定的情境,课文中的一个情境便是一个整体。
多角度创设情境,能缩短我们与文本的距离,是语文教学取得最优化教学效果的必由之路。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实例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实例分析)一、引言情境创设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通过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本文将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实例进行分析,探讨其应用效果和注意事项。
二、情境创设实例分析1.故事情境创设故事是小学生最喜爱的形式之一,将课文内容转化为故事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授《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扮演小蝌蚪、鲤鱼、乌龟等角色,通过表演故事情节,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生活情境创设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将课文内容与生活情境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例如,在教授《秋天》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观察秋天的景色,让他们说说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和想法,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描写。
3.音乐情境创设音乐是一种极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将音乐与语文课文相结合,可以营造出优美的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情感和意境。
例如,在教授《让我们荡起双桨》一文时,教师可以播放相应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感受课文的情感和意境。
三、情境创设的应用效果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通过创设各种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在故事情境中扮演角色、在生活中观察思考、在音乐中感受情感,这些活动都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2.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情境创设可以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故事情境的表演、生活情境的观察、音乐情境的感受,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课文中的描写和情感,从而更好地掌握课文知识。
四、情境创设的注意事项1.情境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与成年人不同,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避免过于复杂或过于简单的情境,以免影响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课堂中有效情境教学与案例
小学语文课堂中有效情境教学与案例二十多年来,我和老师们一起参加语文教学工作,我们观看课程视频、聆听专家讲座、反思教学实践、撰写研修作业、交流心得体会,匆忙有序,受益匪浅。
通过与同行们的讨论、交流,思维的碰撞,发现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不足,也找到了许多解决问题的办法。
现将多年来的情况总结如下:我们教书育人的对象都是6—12岁的小学生,我们从事的小学语文教学和初中、高中的语文教学可能不一样,我们做的是启蒙教育,小学六年里,我们需要完成教会学生认读3500个汉字,会写其中的2500个汉字,教会朗读,学会思考与品味,教会表达,尤其是书面表达。
除了落实好这些保底的教学工作,我们还需要将学生引导到喜爱读书思考这条道路上来,完成大量的课外阅读,比如,咱们的人教版三年级上学期要求学生完成10万字的阅读量,相当于四本语文书的课外阅读量。
要落实好这些方面的教学,我觉得核心应是通过小学六年的阅读训练,教会我们的孩子读书,达到拿起一篇文章便能自觉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让我们的孩子能够养成这样的读书品质,便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
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创设教学情境应该是我们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显得特别重要的手段。
为什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特别提出创设教学情境呢?这得谈一谈我们现在这些6—12岁的孩子的阅读现状。
现在,电子产品层出不穷,更新换代尤其快,我们的小学生除了网上电子游戏、动漫,还有许多类似于《老夫子》之类的图画书,他们一个人可以看很长时间,凝神专注,不需大人引导,却很容易达到上瘾程度,可是去读积极健康的文字书,却不容易读进去。
这种情况,男孩居多。
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也认识许多特别爱读书的孩子,女孩偏多,男孩也有。
有个叫刘滢的小姑娘,才上一年级,便看上了大部头的没有拼音的文字书。
中午,教室门还没开,她就背靠着墙,坐在走廊上看书,下课也看,别的孩子就在她的周围撒野似的疯着玩,她却如入无人之境,沉浸在文字描写的情境之中。
一个叫刘嘉怡的小姑娘,虽说只有七岁,却像大孩子一样可以安神地读半天的文字书,格外享受似的。
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深化。
在这个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本案例选取了一堂小学语文课,通过分析这堂课的教学过程,探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二、案例描述1. 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为小学语文二年级《秋天的雨》一文。
文章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秋天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秋天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接着,教师提出问题:“文章中哪些句子让你印象深刻?请说出理由。
”(3)合作学习教师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以下问题:①文章中哪些词语表达了秋天的特点?②作者为什么喜欢秋天?③文章中哪些句子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4)展示交流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展示交流,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5)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三、案例分析1. 教学亮点(1)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通过展示秋天的图片、提出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倡导合作学习。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2. 教学不足(1)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
在小组讨论环节,教师没有给予充足的时间,导致学生讨论不充分。
(2)教师引导不足。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缺乏针对性的引导,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
(3)教学评价单一。
教师仅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未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四、改进措施1. 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在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应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讨论。
2. 加强教师引导。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讨论过程,适时给予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案例分析我们教书育人的对象都是 6—12 岁的小学生,我们从事的小学语文教学和初中、高中的语文教学可能不一样,我们做的是启蒙教育,小学六年里,我们需要完成教会学生认读 3500 个汉字,会写其中的 2500 个汉字,教会朗读,学会思考与品味,教会表达,尤其是书面表达。
除了落实好这些保底的教学工作,我们还需要将学生引导到喜爱读书思考这条道路上来,完成大量的课外阅读,比如,咱们的人教版三年级上学期要求学生完成10 万字的阅读量,相当于四本语文书的课外阅读量。
要落实好这些方面的教学,我觉得核心应是通过小学六年的阅读训练,教会我们的孩子读书,达到拿起一篇文章便能自觉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让我们的孩子能够养成这样的读书品质,便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
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创设教学情境应该是我们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显得特别重要的手段。
为什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特别提出创设教学情境呢?这得谈一谈我们现在这些 6—12 岁的孩子的阅读现状。
现在,电子产品层出不穷,更新换代尤其快,我们的小学生除了网上电子游戏、动漫,还有许多类似于《老夫子》之类的图画书,他们一个人可以看很长时间,凝神专注,不需大人引导,却很容易达到上瘾程度,可是去读积极健康的文字书,却不容易读进去。
这种情况,男孩居多。
这是什么原因呢?同样是爱看,如痴如醉,为什么读书带来的结果却大相径庭呢?韩国推广阅读的南美英博士举过一个例子,我觉得很有意思。
“将军身中一箭,发出震天的叫声,好像大树轰然倒下。
”这样一句话,在漫画书里只剩下了“咚”这样一个拟声词,而就在这文字和漫画之间,越来越多的孩子喜欢看漫画,不喜欢读文字,因为读那些文字,他们想象不到那个画面,进入不了那个情境,更体会不到文字背后的情感倾向,不会体验文字里的东西。
如果这些孩子读文字时能够想象、体验,“将军身中一箭,发出震天的叫声,好像大树轰然倒下”,那该是多么惊心动魄的一个场面啊!久而久之,那些迷恋于电脑游戏、图画书之类的孩子,对形象、对场景、对情感的体验能力会越来越弱,以致于不喜欢读文字书,读不起劲儿来。
即便是读,也是一种迸字似的读,看悲伤的场面不流泪,看幽默的细节不展颜……从来就享受不到文字阅读真正乐趣。
作为小学里的语文老师,面对 6—12 岁处于起步开始学习读书的孩子,我们该如何在小学六年里,引导孩子们喜欢阅读文字,会阅读文字,从而享受到阅读文字那种宁静中边读边思的快乐呢?无疑,创设情境教学是我们的必经之路。
为什么呢?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去创设情境教学是有科学道理的:1、因为咱们人的大脑特点。
咱们人的大脑功能,左右两半球既有分工又有合作。
大脑左半球是掌管逻辑、理性和分析的思维,包括言语的活动;大脑的右半球负责直觉、创造力和想象力,包括情感的活动。
一般,咱们老师的分析、讲解,学生的写字、阅读、组词等书面的单项训练,以及机械的背诵,所调动的主要是逻辑的、无情感的大脑左半球的活动。
如果我们想办法在课堂需要的地方创设情境教学,通过音乐、实物、图画、表演、语言描述等方法,来让学生先感受而后用语言表达,或者是边感受边促使内部语言的积极活动。
感受时,掌管形象思维的大脑右半球开始兴奋;表达时,掌管抽象思维的大脑左半球开始兴奋。
这样,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抑制或同时兴奋,这样协同工作,大大挖掘了大脑的潜在能量,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
因此,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创设情境教学可以获得比一般教学明显良好的教学效果。
2、因为儿童认识世界的规律。
300 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思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
”也就是说,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儿童的意识的。
这种论述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
卢梭也说过:“进入人类理性的所有一切东西,都是通过感觉实现的。
”感觉又是通过感官来获得的。
儿童的感官,可塑性极大,在这个时期,我们根据文字,借助音乐、图画、表演等方法,来直观地作用于儿童的感官,引导学生或听,或看,或操作,儿童的视觉、听觉、运动觉就在这种不断的有指导的兴奋中日益敏锐、完善起来。
他们的眼睛会特别亮,耳朵会特别灵,感官、感觉的训练,使儿童对周围世界日渐留心、敏感,这就拓展了他们进一步认识世界的通道,并且成为他们思维、想象、创造的重要基础。
相反,这个时期,如果我们不去着意训练,儿童的感觉就会变得迟钝,而感官的迟钝必然会成为儿童提高直觉、提高悟性的一大障碍。
这样的训练,仅靠音乐、美术、体育等术科的训练是不够的,我们小学语文也应该承担起这份责任,在课堂中根据语言文字去创设情境教学,通过给学生展示鲜明具体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获得从形象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的顿悟。
那么,我们该如何在课堂中去创设情境教学呢?我想主要是四处设置,七大方法。
四处设置为:情境中导入、情境中体验、情境中提升、情境拓展,七大方法为:生活展示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与声响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述情境以及阅读体验情境。
这些方法的运用,我们一般根据课文内容的所需,有选择地运用到四大设置之处。
一、情境中导入。
一般来说,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我们在学习新课之前,创设一种情境,将学生不知不觉地引入课堂之中。
归纳一下,也有几种做法:1、出示实物,在观察中引发思考,使孩子们因探索而要学习。
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 14 课《邮票齿孔的故事》。
我们可以同时展示两张不同的邮票,引导学生观察。
“你们看了这两枚邮票有什么发现?”一枚边缘无齿孔,另一枚边缘有整齐的齿孔。
这时能引发学生什么思考呢?“这两枚邮票为什么一枚有齿孔而一枚没有呢?”为了引发更深层的思考,我们可以继续展示:这是一大张边缘无齿孔的邮票,人们要用时得找来剪刀,用一枚便裁剪一枚,难免裁剪得不整齐。
后来,一枚枚邮票的边缘多了一圈均匀的齿孔,用时,只需用手沿着齿孔轻轻一撕,就能整齐地撕下一枚一枚的邮票了。
介绍到这,同学们是不是有问题想问呢?于是学生想知道:“邮票的齿孔是谁想出来的?他是怎样想到这个办法的呢?”行,我们今天就带着这些问题来读 14 课《邮票齿孔的故事》学生便带着探索的欲望开始愉快而主动的自由朗读。
2、触及孩子的情绪领域,唤起孩子心灵的共鸣,使孩子因情感的驱动而要学习。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 1 课《窃读记》。
这是一篇非常平实的课文,没有跌宕的情景,没有华丽的描写,但平实中蕴含着渴望读书的切切真情,就像一位和善的人忆着童年向我们娓娓道来。
如何引导孩子们走进《窃读记》呢?“同学们,上课之前我想给大家唱一首歌,这首歌大家可能听过。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扶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放野鸭子合唱)”老师唱着唱着,引发了学生的回忆,也纷纷跟着唱,逐渐有一种悠扬、怀念的感觉。
“同学们,每当我听到这首《送别》,我就回想起曾经看过的一部电影《城南旧事》,里边有个小姑娘叫小英子,小学毕业典礼的时候,小英子和同学们就是唱着这首歌告别老师和小学生活的。
《城南旧事》这部电影是根据小说《城南旧事》拍摄的,作者就是我要给同学介绍的林海音。
”出示林海音照片及简介:“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台湾作家。
小学至大学在北京读书,后回台湾从事编辑、教师和写作工作,共出版《城南旧事》《冬青树》《林海我们将在小学和初中读到她的散文《窃读记》《冬阳·童音童话集》 86 部作品。
等年·骆驼队》《爸爸的花儿落了》等。
林海音之所以能成为这样著名的作家,离不开她小时候对读书的酷爱。
这节课我们要走进林海音童年生活的回忆《窃读记》”孩子们在悠扬、怀念的感觉之后,又产生了对作家林海音的敬佩,于是会萌生对林海音童年生活进一步了解的兴趣。
于是,情感萌生动机,便愉快地跟着老师走进文字。
3、联系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亲切感,使学生因贴近生活形成关注而要学。
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16 课《充气雨衣》。
出示图片,“同学们,下雨了,许多人穿雨衣出行,旅游,上班,上学,划船……我们班哪些同学下雨天也是穿雨衣出行?能说说穿雨衣的方便之处吗?”(可以遮住背上的书包不被雨水淋湿;轻便,比打雨伞方便,可以腾出手来干别的……)“有没有同学感觉到穿雨衣也有让人烦恼的地方呢?”(有不少同学说穿雨衣的时候,雨水会顺着雨衣的下摆流到裤腿上,被风一吹,冷极了。
“我们有)什么办法来改进一下,解决这样的问题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16 课《充气雨衣》”。
4、描绘画面,呈现形象,产生美感,是孩子因爱美而要学。
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 4 课《槐乡的孩子》。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的家乡在哪儿吗?我的家乡在湖北省潜江市总口农场。
我的小学和初中是在那儿度过的。
每到五月夏季来临的时候,路边、沟边的许多槐树便开花了,树上像铺了雪,成串的槐花散发出幽幽的淡香,深深地吸一口气,那清淡的香气使人心旷神怡。
一场大雨下过,洁白的槐花瓣撒落一地,跟下过雪似的,小沟里也漂浮着一层夹杂着绿叶的白花,偶尔会有青蛙呱呱地叫着,顶着一头白花瓣从水波里钻出来,爬上岸去。
小伙伴们也不闲着,年龄大的将镰刀捆扎在竹篙的顶端,把一串串槐花勾下来,这时,地上的槐花散落一片,槐花的清香也弥散开去。
年龄小的也不闲着,他们翘着屁股忙着把地上的槐花捡进竹篮里。
待竹篮满了,便提回家去让妈妈和上面粉,撒上盐和油,蒸着吃。
这蒸槐花香而不腻,小伙伴们可喜欢吃了。
听说有个地方比我的家乡槐树要多,人们称它槐乡,那里有令人稀罕的红槐花。
那儿的槐花何时开?那儿的孩子也忙着采槐花吗?采回的槐花仅仅也是蒸着吃吗?我很想知道,你们想知道吗?请自由朗读。
第 4 课《槐乡的孩子》”老师对童年生活回忆和描绘,让孩子们有一种美感和向往,因此急于拜读。
5、创设问题情境,造成悬念,让孩子因好奇而学习。
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17 课《小壁虎借尾巴》。
先板书“小壁虎”,问:“同学们见过小壁虎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零星介绍之后,出示几幅小壁虎的图片,老师简单介绍:“壁虎,外貌像蜥蜴,对人完全无害,全世界有 750 种。
他们头大个小,足趾大都伸展且有吸盘,喜欢夜里爬在墙上静候蚊蝇,尾巴有的尖长,有的短钝,有的是球形。
”介绍到此,添加“借尾巴”,读课题,有什么疑问?(小壁虎不是有尾巴吗,为什么还要借尾巴呢?向谁借?)“我跟大家一样好奇,我们来读课文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