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小学二年级第八周数学教案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 第八单元 【第二课时】 搭配例2 》教案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第二课时】搭配例2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理解搭配的概念,知道什么是搭配的意思。
2.能够运用搭配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能够学会分析问题,理清思路,有效运用搭配方法解题。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搭配的概念和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应用搭配方法解决问题。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案、教材、黑板、彩色粉笔、实物道具等。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教材内容,准备好课堂所需学习工具。
四、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新知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引出搭配的概念,让学生猜测什么是搭配。
第二步:讲解搭配概念
•通过实物或图片等形象化的方式介绍搭配的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搭配的含义。
第三步:搭配例2讲解
•以教材中的搭配例2为例,详细讲解解题方法和步骤,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搭配方法解决问题。
第四步:操练与训练
•给学生一些相关练习题,让他们在课堂上尝试运用搭配方法解决问题,并在解答过程中进行指导和帮助。
第五步:师生互动
•老师与学生互动,纠正错误,解答疑惑,加深学生对搭配方法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内容,强调搭配的重要性并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六、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搭配练习题目,巩固加深学生对搭配方法的理解,督促学生复习。
七、教学反思
•对本节课教学情况进行总结反思,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学生能够认真学习,加深对搭配方法的理解,
提高解题能力。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2一个星期有几天|北师大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2 一个星期有几天|北师大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的第八章第二节内容,主题是“一个星期有几天”。
我们将通过学习,让孩子们掌握一个星期的天数,以及星期与日期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孩子们能够理解一个星期有七天,并能用数字7来表示;能够根据日期推算出是星期几;能够灵活运用星期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孩子们掌握一个星期有七天,星期与日期之间的关系。
难点:能够根据日期推算出是星期几,以及运用星期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星期天数的图片,日历表学具:作业本,彩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大家好,我们每天都在和时间打交道,你们知道一个星期有多少天吗?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请看大屏幕(出示星期天数的图片)。
2. 知识讲解:一个星期有七天,分别是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和星期日。
我们可以用数字7来表示一个星期的天数。
3. 例题讲解:请看这道题目,8月2日是星期几?(出示日历表)我们可以通过日历表来查找8月2日是星期几,也可以用我们刚刚学到的知识来推算。
谁能来说一说?(引导学生运用星期知识,推算出8月2日是星期五。
)4. 随堂练习:请孩子们拿出作业本,用彩笔将一个星期的七天都画出来,并标上对应的星期数字。
5. 知识巩固:我们再来玩一个小游戏,我来说一个日期,你们来说出是星期几。
准备好了吗?开始!(出示日期,引导学生回答。
)六、板书设计一个星期有七天,星期与日期之间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1. 请孩子们用彩笔在日历表上标出一个星期的七天。
答案:略2. 根据日期,写出对应的星期数字。
日期:8月2日,8月9日,8月16日答案:8月2日是星期五,8月9日是星期六,8月16日是星期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孩子们掌握了星期知识,能够灵活运用星期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但在课堂中,我发现部分孩子对日期的认识还不够熟悉,我在课后会针对这部分孩子进行辅导,加强他们对日期的认识。
第八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能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数据。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二、教学内容1.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概念和方法。
2. 数据的呈现方式,如表格、图表等。
3. 数据的简单分析,如比较、排序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并能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数据。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教学卡片、实物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PPT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需要收集和整理数据的事例,引导学生思考数据收集和整理的重要性。
2. 新课导入:讲解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概念和方法,通过实例演示如何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师巡回指导。
4. 数据呈现: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数据,如制作表格、图表等。
5.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判断,如比较、排序等。
六、板书设计1.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2. 主要内容: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概念和方法、数据呈现方式、数据简单分析。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收集和整理自己家庭一周的生活开支数据,并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数据。
2. 让学生分析自己收集的数据,如比较不同项目的开支,判断哪些开支可以节省等。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中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
2. 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数据。
3.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判断,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内容能否被学生有效吸收,以及教学效果的好坏。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并掌握数字0-1000的读写
2.能够灵活运用千位数、百位数、十位数、个位数表示数字
3.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计算,包括进位和退位
4.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二、教学内容
1.数字0-1000的读写
2.千位数、百位数、十位数、个位数的表示和运用
3.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
4.进位和退位的概念和运用
5.实际问题的解决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数字0-1000的读写
2.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难点:
1.进位和退位的概念理解
2.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老师通过数字卡片让学生认识0-1000的数字,并让学生用卡片组合出不同数字。
2. 理解千百十个位数
老师通过实物和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千位数、百位数、十位数、个位数的概念,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这些概念表示数字。
3. 加法和减法基本运算
老师通过具体的例子讲解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方法,包括进位和退位的操作,让学生掌握这些技巧。
4. 实际问题解决
老师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
能力。
五、教学反馈
老师布置相关练习,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和复习。
下节课老师将进行针对性
的讲解和指导。
六、教学资源
1.教科书
2.数字卡片
3.实物和图片
4.练习册
以上为本节课教案内容,希望全面涵盖了教学内容和过程。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周教法学法
二年级数学第八周教法学法
这周复习第二、三、四单元的内容。
第二单元,针对学生对“什么在什么的什么方向”很难理解,我引导学生先找出中心点,中心点就是“在”后面的那个,然后想象自己就站在中心点,看“在”前面的在什么方向,或者以中心点为中心画方向板,然后判断另一个在什么方向。
第四单元中的长度单位换算是一个难点,一共学了五个长度单位,学生很难记清每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所以学得一塌糊涂,复习时我让学生将一把手的五根手指头看作这五个长度单位,即大拇指看作千米,食指看作米,中指看作分米,无名指看作厘米,小拇指看作毫米,每根手指之间的缝隙看作1个0(也就是相邻两个长度之间的进率是10),但米和千米之间的缝隙大,看作3个0,并记住一句话“大单位化小单位加零,小单位化大单位去零”,这样只要知道要换算的两个单位之间有几个缝隙,就知道要加几个零或者去几个零,这样教下来,学生对这几个单位更加的熟悉,并且做题正确率有很大的提高。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周教案
4)引导学生列出乘加或乘减的算式。刚才有人用12减1,而12又是从哪里得来的?既然12是刚才用3×4、4×3或3+3+3+3算出来的。那么如果把这两次的计算写成一个算式,你会写吗?
请大家在小组内商量商量,然后试一试。小朋友真能干,不仅列出了含有加减法的算式,,还列出了含有乘减法的算式。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熟记6的乘法口诀,并能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方法与媒体
教学方法:练习法、发现法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6的乘法口诀
1、同桌对口令。
2、师生互补口诀。
3、
二、指导练习第4~10题
1、第4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第5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可以看着图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对于求“一共有多少人?”可以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促使学生发现不同的方法。注意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教师要注意加强对“乘加、乘减”算式中运算顺序的指导。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够正确而比较熟练的运用6的乘法口诀。
教学方法与媒体
教学方法:练习法、发现法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题目,
要求:1、先想好用什么方法算得快。2、1分钟内完成。
4+4+4+4 3×5 2×3 4×2
5×5 1×3 3+3+3 2×5
5×1 2+2+2 3×5 5×2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周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周教案第一篇: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周教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周教案第一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课本第56、58页练习十二1~8题教学目标:1、学生进一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
2、能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一般解方法。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过程并会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学会用转化的方法解决该类问题。
教学准备:图片、表格、实物投影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口算:24÷6 56÷8 32÷4 6×72、口答:56是7的几倍? 18是6的几倍?二、展开学习引导学生完成书本第56页1、2、3题。
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必要时进行讲解1、用投影出示练习十二第4题(1)解答兰圆是红圆数目的几倍?你是怎么想的?(2)请你给每一行的圆涂上两种不同的颜色。
根据你涂的情况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放手让学生自己涂,自己找出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完成表格。
一种颜色圆片的个数另一种颜色圆片的个数你能提哪些问题2、完成练习十二第5题独立计算,集体校对,通过加、减、乘、除的口算练习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3、完成练习第6题(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有哪些信息,有哪些问题。
(2)学生独立解答。
(3)深化练习如果没有第一个问题你会算第二个问题吗?尝试解答。
【设计意图】:利用各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应用1、完成练习十二第7题(1)自己观察统计图并完成右边的表格。
(2)解决下面的3个问题(3)发挥学生的想象提出多种问题,可以是加、减、乘、除多方面的。
2、完成练习十二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用“去年小红几岁?妈妈几岁?”进行降难指导。
四、课堂总结:第二课时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教材59页例4 目的要求: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除混合两步计算的问题的结构特征,掌握这类问题的数量关系及解题方法,能正确的解答这类问题。
第八周教学活动安排小学
日期/时间
科目
活动地点
项目主持人
基地负责人
10月24日(周三)
下午13:00
1、《纸艺》
江海一小
沙秀宏
潘春龙
2、《好玩的彩泥》
华亭学校
王一萍
高留英
3、《炫动足球》
解放路小学
叶灵芝
《预防营养不良与肥胖症》
三等奖
惠敏学校
沈佩
《我和我的朋友们》
帕丁顿双语学校
翁丽娜
《呵护我们的眼睛》
四团小学
孙艳慧
《秋游活动时要注意什么》
海湾小学
钟秀兰
《吸烟的危害》
金汇学校
杨威
《多彩的情绪》
金水苑小学
顾佳
《成功的三个秘诀》
水平三、四
一等奖
实验中学
董丽丽
《让青春远离毒品》
育秀实验学校
方华
第八周教学活动安排小学
(2018)108
1.语文
时间:2018年10月23日周二下午一点(半天)
内容:“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研讨会议
对象:(1)各校语文中心组长徐娜(2)一、二年级备课组长胡雯漪王洁
地点:区教育学院(蒋莉莉张海萍)
2.数学
时间:
2018年10月25日(星期四)下午12:45
内容:
主题:“关注生活实际,理解生活问题,感知生活数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一、教学研讨:
课题:《单价、数量、总价》金汇学校三年级王佳
课题:《条形统计图(一)》金汇学校二年级周妳娜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第2课时一共有多少天北师大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第2课时一共有多少天北师大版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第2课时一共有多少天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第八单元,第2课时,主要学习天数的认识。
具体内容包括:了解年、月、日的概念,认识大月和小月,以及闰年的特殊情况。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年、月、日的基本知识,能够计算出一年的总天数,理解大月和小月的概念,以及闰年的特殊情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们掌握年、月、日的概念,以及如何计算一年的总天数。
教学难点则是让学生们理解闰年的特殊情况,以及如何判断一个年份是否为闰年。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准备了PPT、日历、卡片等教具,以及练习本、笔等学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通过提问学生们对日历的了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天数的认识。
2. 讲解:我使用PPT展示年、月、日的概念,以及大月和小月的区别。
接着,我讲解闰年的特殊情况,以及如何判断一个年份是否为闰年。
3. 练习:我给出一些年份,让学生们判断它们是否为闰年,并解释原因。
六、板书设计我在黑板上写下“年、月、日”和“闰年”两个关键词,并围绕它们展开讲解。
七、作业设计2. 一年的总天数是多少?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我反思学生们对年、月、日的认识和闰年的特殊情况的理解情况。
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我建议他们在家里多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同时,我也可以在下一节课中针对学生们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拓展学习一些关于年、月、日的更多知识,例如月份的命名、闰年的历史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关于年、月、日的概念,我通过PPT展示和讲解,让学生们了解到一年有12个月,每个月的天数不同,有的是31天,有的是30天,而二月份则根据是否为闰年有不同的天数,平年有28天,闰年有29天。
我还解释了大月和小月的概念,大月指的是31天的月份,小月指的是30天的月份。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智慧广场《图形排列的周期》青岛版五四制
- 能够将图形排列周期性的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如设计装饰图案等。
举例:通过教材中的例子,如“笑脸”图形的排列,学生需要学会观察每一行或每一列的图形是如何重复出现的,理解这种重复的规律,并能用数学的方式表达出来。
2. 教学难点
- 通过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技巧。
3. 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 布置作业: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布置相关的作业,如设计一个具有周期性的图案并解释其规律。
-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相关书籍、网站、视频等资源,供学生进一步探索图形排列的周期性。
-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作业,巩固课堂学习的知识点。
- 拓展学习:利用提供的资源,进行进一步的自主学习和探索。
-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通过反思,促进自我认知和提升。
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如在线教育平台和数学学习网站,提供丰富的图形排列实例和练习题,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增加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学校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预习指导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强调图形排列周期性的基本概念。
-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图形排列的周期”课题,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有规律的图形排列?它们是如何重复的?”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的数据分析功能或学生的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周备课
二年级数学上第八周备课第五课时 5的乘法口诀练习新课标要求: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课型:练习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3页练习十第4`~8题。
教材分析:本部分教材主要是对上一节课的巩固练习,让学生熟记口诀,并熟练运用口诀。
学情分析:本部分教材对学生来说,没有什么困难,只是上一节的巩固练习。
教学目的:知识目标:1、使学生熟悉5的乘法口诀,记住5的乘法口诀。
2、学会用口诀进行计算。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乘法口诀的学习,训练学生观察、比较和归纳的努力。
教具、学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对口令一五()()()()一十四五()()三五()()()()二十五二五()()学生模仿,同桌同学互对口令,看谁对得又对又快。
2、写乘法算式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3、填口决。
三五()()()()一十四五()()五五()()()()二十五二五()()4、计算5×3= 5×1= 1×5= 5×5= 5×2= 4×5= 5×4= 2×5=5、看图写算式。
△△△△△△△△△△△△【设计意图】把枯燥的练习融入到形式多样的习题中去,虽然都是5的乘法口诀不断重复,但是不断变换形式,使学生学而不厌,兴趣盈然。
二、实践题1、先把口诀补充完整,再根据口诀写出算式。
三五()二五()四五()三、随堂测试:三五()()()()一十四五()()五五()()()()二十五二五()()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六课时:2、3的乘法口诀新课标要求: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教学内容:书本第54、55页的例2~例3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十一的第1题教材分析:本部分教材是在5的乘法口诀的学习基础上教学的1、2、3的乘法口诀的运用,是这节课的重点。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教案(5篇)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教案(5篇)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教案(5篇)无限!再也没有其他问题如此深刻地打动过人类的心灵。
宇宙的伟大建筑是现在开始以纯数学家的面目出现了。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教案(精选篇1)课题:混合运算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没有括号的两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并会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及书写规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没有括号、含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正确进行计算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
1.口算24+832-63618947-1037+52874647-25492.计算24+8-636947-21+52876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个算式里含有哪些运算,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
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二、探究新知。
我们计算的两步式题,都是直接写出得数。
为了看清楚运算的步骤,便于检查运算过程,可以写出运算的步骤和每次计算的结果,用一种新的格式来表示,即脱式。
1.教学例1(1)板书:47-12+5教师提问:观察算式发现什么?引导学生明确:算式中只有减法和加法,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运算。
教师讲述:用脱式计算两步式题时,要先在原题下面的左边写=,再在=后面写第一步运算的结果,还设计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接着对齐上面的=,在下一行写=,在=后面写第二步运算的结果。
(边说边板演)教师板书:47-12+5=35+5=40(2)学生试算:48+16-375497指定两名学生板演。
订正时再强调书写格式。
2.教学例2(1)板书:63+5050-63教师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教师说明: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乘法。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2一共有几天7的乘法口诀|北师大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2 一共有几天 7的乘法口诀|北师大版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2 一共有几天 7的乘法口诀|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八章第二节"一共有几天",主要学习7的乘法口诀。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日常生活场景的引入,让学生掌握7的乘法口诀,并能够运用口诀计算简单的乘法题目。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场景的引入,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2. 能够熟练掌握7的乘法口诀,并能够运用口诀计算简单的乘法题目。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熟练掌握7的乘法口诀,并能够运用口诀计算简单的乘法题目。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教学卡片、课件学具:练习本、笔、学习卡片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的场景,比如一周有7天,让学生思考和讨论一周中有多少天。
2. 讲解7的乘法口诀: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7的乘法口诀。
例如,7乘以1等于7,7乘以2等于14,以此类推。
3. 练习:通过一些练习题目,让学生运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通过合作和交流,进一步理解和掌握7的乘法口诀。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一共有几天7的乘法口诀七、作业设计1. 请写出7的乘法口诀。
答案:7乘以1等于7,7乘以2等于14,以此类推。
答案:14+7等于21,21+7等于28,以此类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7的乘法口诀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如何?是否能够运用口诀进行简单的乘法计算?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引导了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是否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进行练习和巩固?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其他乘法口诀,例如8的乘法口诀、9的乘法口诀等。
可以让学生尝试运用乘法口诀解决更复杂的乘法题目,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教案范文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教案范文教案与教学设计进行比较,从中可以看出,从关注“具体的教材教法的研究”转变为关注“以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的教学策略研究”是从传统教案走向现代教学设计的根本转折点,今天我在这里整理了一些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教案范文1教学目标:1、通过比一比的活动,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方法,能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多形式活动,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教学难点:让学生总结并熟练掌握和运用比较大小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名山大川更是让世人心驰神往。
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近几个美丽的风景区,在领略美丽风光的同时学到一些数学知识。
二、(出示情景图)。
1、观察情境图,寻找数学信息。
2、根据情境图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1)谁?谁最低?(2)比较黄山和泰山谁高?(3)恒山和华山比较,哪座山比较高呢?三、自主学习根据提出问题选择一到二个问题,小组讨论学习。
四、汇报学习情况板书:位数不同直接比位数相同,比首位首位相同,依次比五、你能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填一填吗?( )( )( )( )六、提高训练我们都是两个数两个数地比较,你们敢不敢一次比较6个数,把6个数从小到大的排列?1、(课件演示题目)387,809,1752,345,99和4300。
2、独立思考解决,思考用什么符号连接排序。
3、小组讨论:这么多数,怎样能很快从小到大排列呢?4、汇报讨论结论。
生可能会把这些数分成了两位数、三位数和四位数三类。
指导学生一起用这个方法来试一试。
七、巩固练习完成课后练习1、收玉米。
2、比较大小八、课堂总结学生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老师和学生共同总结万以内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板书设计:比一比位数不同直接比位数相同,比首位首位相同,依次比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教案范文2教学内容:新课标北师大版第四册铅笔有多长;教材P40、P41。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8周
二、研讨互学。
(一)第二次感知。
1.观察图片,发现角。
(1)师:我们比一比,看看谁眼睛最会发现,能把实物图中的角找出来。(出示剪刀图,吸管图)
(2)学生汇报所发现。
(3)师:你能用小纸条把你发现的角的样子描出来让我们欣赏吗?
——学生描出剪刀、吸管上的角的样子。
2.二次观察角,感知大小,教学名称。
第八周第二课时电子备课教案
科目
数学
年级
二
单元
三
撰写人
刘静
第二备课人
白亚妮
课题
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签阅人
曹淑萍
教学目标
紧密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学生充分感受到角和直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充分感受到角和直角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加深对角和直角的把握。
教学难点
充分感受到角和直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法
启发式合作式
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方格纸、正方体和长方体盒子、直尺、三角板等。
教学课时
第3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
完成第42页练习八的第2题。
出示三角形和四边形。
观察这两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指名汇报。
学生观察图形并思考。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角和直角。
[设计意图]:情境学习,进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
1、完成第42页练习八第3。
设计意图:听童话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学而有乐;欣赏图形画,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不但巩固了知识,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课后作业
用纸折直角。
特色作业
思考题:一个正方体的盒子的表面上一共有多少个直角?
实验学校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第1课时《简单的排列》教案
实验学校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第1课时《简单的排列》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排列的概念。
2.能够进行简单的排列操作。
3.能够用排列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1.掌握排列的定义。
2.能够进行简单的排列操作。
教学难点1.理解排列中的顺序问题。
2.运用排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教学课件。
2.教师准备学生参与的互动环节。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举例子引入排列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排列。
2. 讲解排列的定义(10分钟)教师向学生讲解排列的定义,说明排列中元素的顺序很重要。
3. 进行简单的排列操作(15分钟)教师让学生上台做简单的排列操作,巩固排列的概念。
4. 实例分析(15分钟)教师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排列的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如何运用排列。
5. 拓展练习(15分钟)教师布置拓展练习,让学生在课后巩固和练习排列的知识。
6. 总结(5分钟)教师对今天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排列的重要性和应用。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排列有了基本的认识,但是在实际解决问题时还需要加强练习,增加应用能力。
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尝试设计自己的排列问题,让同学互相交换解答。
2.可以用游戏的形式加深学生对排列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
小结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掌握了排列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方法,能够简单地解决排列问题,并且了解到排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接下来需要学生多加练习,巩固和拓展排列的知识。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学生们能够通过学习,对排列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 青岛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青岛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两位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并能正确计算。
2. 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应用意识。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勇于尝试等。
二、教学内容1. 两位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2. 两位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3. 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加减法进行计算。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2. 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
3. 采用分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旧知,引导学生回顾两位数的组成和加减法运算规则,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新课:通过讲解两位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同时,通过例题示范,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3. 练习巩固:设计不同类型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最后,各小组汇报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注意易错点。
6. 布置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计算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度、合作精神、思维活跃度等。
3. 测试成绩:定期进行单元测试,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青岛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2. 辅导资料:同步练习、专项训练等。
3. 网络资源:相关教学视频、课件等。
1.小学二年级第八周数学教案
(2)学生汇报。(3)讨论:大家的桌子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你们说的数却不同?要使量得的结果一样,怎么办?
师:看来,统一测量的工具非常重要,那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呢?
2.找一找:(1)认识刻度尺(2)认识1厘米
①认识1厘米。
师: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几厘米?用字母怎样表示?
②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
a.用尺子上的1厘米比一比,图钉大约有多长?并说说你的方法。b.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三)动手操作,深化新知
1.估计大约是几厘米?(如:书的厚度,小棒、铅笔的长度等。)
2.请几名同学分别量出这几种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并注意测量的方法。
3、教师组织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展示和交流
引导学生思考:在复习的过程中你都想到了哪些问题?还想解决什么问题?
学生一时提不出什么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课件:小朋友提出的问题
4、请学生谈谈对这些问题的理解。
5、关于人民币的问题,以“角”为单位的面额只有1角、2角、5角。告诉学生乘法与加法有关系,除法与减法有关系。国外的小学生大多数不学乘法口诀,他们用加法算式进行推算或者利用点子图数线等进行推算。关于镜子里和水中字的问题,实际上是数学中的镜面对称。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此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主要考查学生对加减法运算的灵活运用。
学生应该先确定买哪两盏台灯,再列式计算。
集体订正。
3、独立完成第3、4、5题。
4、教师指导完成第6题,集体订正
5、看图列式
先让学生说一说每幅图各表示几个几,再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6、独立完成第8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巩固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练习四
总计32节
课题
练习四
第2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
目标
1、巩固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估计测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一定的技巧技能。
板书设计
1米有多长
1米=100厘米
教学反思
总计第31节
课题
练习四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第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具,课件
教学
目标
1、巩固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估计测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一定的技巧技能。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巩固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练习四
铅笔长15----
橡皮长3----
毛巾长60---
房子高3---
丝瓜长35---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个长度单位——米,知道了课桌的长度大约有1米,并且知道了测量较短的物体要用“厘米”做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要用“米”做单位,要记住1米=100厘米。还学会了测量物体的长度,注意测量时要从0刻度量起。
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使学生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2、比一比,说一说。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描述一下1米有多长。学生用米尺进行测量,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演示自己伸开手臂比划1米长。
3、小组合作,用尺子量一量。测量教室的长、黑板的长。
4、巩固练习。
师:“厘米”和“米”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结合实际情况完成下面的填空。
课件出示:教材第53页最下面练习题。重点说说自己是通过怎样对比确定填写什么单位的。
总计第29节
课题
课桌有多长
第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具,课件
教学
目标
1、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重点
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用直尺正确量出物体的长度。
难点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从哪个刻度到6cm这个刻度才是6cm的长度?
3.直尺的使用
A播放课件,出示一些测量的错误示范,让学生讨论错在哪里,从而感受正确的测量方法。
B在感受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总结出正确的测量方法。
理解与应用
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
巩固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
巩固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 学 过 程
教学
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
自主学习
总结概括
1测量物体长度时要注意什么?
讨论交流,得出: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得到的测量结果也是不一样的。
那么,有什么工具使得不同的人使用这种工具的时候,测量出来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1.初步认识直尺幻灯片出示一直尺,让学生观察,从直尺上,你看到了什么?
板书:刻度,刻度值,单位
2.进一步认识直尺
从直尺上你能找到1cm的长度吗?你能找到6cm的刻度吗?
3、出示:教材53页情境图。
1看下面的物体,比1米长的画“√”,比1米短的画“×”。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课件出示:教材第57页第4题。
2判断,说理由。
3师讲解:当选择合适的单位时,就应该这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自己熟悉的事物作比较,进行判断区分,才能选出合适的。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积累的同学,解决问题时说得有理有据,真棒!希望今后大家都能做生活的有心人,运用我们所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在的实际问题。
难点
使学生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教 学 过 程
教学
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情境导入
自主探究
总结提升
1、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看看长颈鹿和小乌龟子在游乐园的门口遇到了什么问题?课件出示情境图。
2、观察汇报。
1、认一认,想一想。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我们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现在请大家拿出直尺,找出1厘米给同桌看。学生找出1厘米的长度,展示给同桌看。
教 学 过 程
教学
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二、建立模型
三、理解与应用
“知道自己的课桌有多长吗?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自己课桌的长度的?”学生提出各种量法,例如用手,用铅笔,用笔盒……
实际测量:分别统一用手量,然后再统一用铅笔,用笔盒量,把学生测量的结果分类记录在黑板上。
根据测量结果,发现了什么?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板书设计
课桌有多长
厘米cm
教学反思
总计第30节
课题
1米有多长
第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具,课件
教学
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使学生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重点
使学生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重点
巩固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
巩固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 学 过 程
教学
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自主探究
总结提升
1、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米和厘米)
2、什么情况下“厘米”用来表示较短的物体长度或距离,“米”用来表示较长的物体长度或距离。你能举出例子吗?(举例)
2画一条4厘米唱的线段
1说出下面物体的长度各是几厘米
2想一想,填厘米还是米?
3怎样用断尺子画一条6厘米唱的线?
4那辆汽车能从桥下通过?
图略
5填一填
铅笔长15----
橡皮长3----
毛巾长60---
房子高3---
丝瓜长35---
6估一估
教室高---
门高---
7完成书上57页5,做一做,量一量
8完成57页6读一读做一做
师:同学们找的非常准确,100段这样的1厘米接起来就是1米。看(出示米尺),这就是米尺,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朋友。注意看,自己数一数是不是有100厘米。
学生自己数,明确:1米就是100厘米。我们可以写成:1米=100厘米。
测量比较短的物体,一般我们用“厘米”作单位。在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用“米”作单位,“米”也是国际上通用的一个长度单位,“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