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勒第一交响曲的优秀版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勒的前4部交响曲因主题和情绪与德国民歌《少年的魔角》密切相关而常被归类为"魔角交响曲"。严格意义上说,第一交响曲并不符合这一标准,因为其主题与作曲家第一次恋爱被拒绝后所写的《旅行者之歌》关系更密切。
第一交响曲体现了马勒的创作个性,深刻展示了那个时代艺术家的风貌,它是打开马勒精神世界的一把钥匙。乐曲一开始弦乐描绘出盛夏早晨的心境;第二乐章农民舞蹈旋律最终演变成一种精神困扰;第三乐章以儿歌《雅各兄弟》为基础,神秘的卡农构成了葬礼进行曲;最后一个乐章,暴风雨般的引子之后,音乐进入激动的快板,描绘从地狱到天国的历程。整个作品有两处明显引用了《旅行者之歌》的旋律。
马勒第一交响曲最初总谱的配器与现在略有不同,还多出一个乐章。这个早期版本还有一个标题叫做"巨人",当时它是按照交响诗的格式写的。这个标题与多余的乐章在修订时被作曲家删掉,所以一些唱片公司或者音乐会海报把最后定稿的马勒第一交响曲冠之以“巨人”之名是没有道理的。
有一位对马勒第一交响曲有精深研究的指挥家,他对这部作品的各个方面都有深刻了解,这个人就是捷克的库贝利克。他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在50年代中期为DECCA公司录制了最早的马勒第一录音室版本。这个录音很值得再版。现在我们通常听到的是库贝利克在DG公司录的第二个版本(449 735-2GOR),唱片上还有费舍-迪斯考演绎的《旅行者之歌》。库贝利克的这个录音突出了作品对大自然描绘和对情场失意心情的抒发。我们可以从第一乐章开始兴奋的鸟鸣,和夏日早上回荡在乡间的旅人之歌中听出这一点。乐章最后的高潮爆发没有强迫感,它传递着摆脱世间羁绊的巨大能量;第二乐章谐谑曲,库贝利克始终让听众感觉到旋律的流动性,三重奏段落令人愉快,特别是小号的插入,体现出马勒独特的管弦乐音响组合;第三乐章葬礼进行曲是马勒笔下最为奇特的乐段,“雅各兄弟”旋律的古怪卡农先由低音演奏然后插入乖戾的乐队音乐,第二段旅行者之歌的引用成为其核心。我们可以从库贝利克的演奏中听到门德尔松和韦伯进行曲的影子(这两位作曲家都是马勒所尊崇的)。这张唱片的过人之处在于第4乐章,库贝利克在此强调戏剧性,兼顾抒情。终曲并不因为饱满的中间段落而显得失色,特别是高潮段落的小提琴齐奏让人激动不已。这个录音的主要缺陷是个别高频声部显得不自然,特别是铜管乐,作为马勒作品这实在太不应该了。
50年代灌录过马勒第一交响曲的还有亚
沙·霍仁斯坦。这张唱片可以在VOX公司的目录上找到(CD
X25508)。霍仁斯坦没有机会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但他手下的维也纳交响乐团也有上佳表演。这张录音不太丰满,幸运的是1970年霍仁斯坦又与伦敦交响乐团为UNICORN-KANCHANA公司录制了马勒第一(UKCD 2021),这个版本完全可以取代VOX的录音。第一乐章的引子非常清晰,让人充满期待,有广大的空间感。霍仁斯坦对于主题的处理与库贝利克一样朴实。我非常喜欢他用圆号营造的神秘气氛,这为后来的高潮的爆发作了很好的铺垫。唱片充满了现场的激动气氛,很有富特文格勒的气势。谐谑曲的舞曲有浓烈的田园情趣,与三重奏中的活跃优美单簧管相呼应。第三乐章葬礼进行曲速度稍快。霍仁斯坦的演奏速度总是中规中矩,他突出作品的细节,削弱了整个外在结构。伦敦交响乐团在第四乐章开头表现出强烈的冲击力,那是受伤心灵的呐喊。乐队把这一段推到了宇宙般广阔的空间,让我们体会青年马勒的万丈豪情。在抒情的第二主题,霍仁斯坦拒绝流露出儿女情长,这一段的出现像是一种安慰,一种心灵的放松,而不是受伤后的呻吟。这是很有特点的马勒第一交响曲录音,值得每一位马勒爱好者留意。
瓦尔特是马勒的门徒和挚友,曾多次录制第一交响曲,但只留下两套录音室版本。第一次是1954年在纽约,由纽约爱乐乐团演奏,这是世界上最优秀的马勒乐团,作曲家本人曾指挥过它。这个录音演奏得非常好,是单声道录音的珍品。我在这里要推荐1961年瓦尔特指挥哥伦比亚交响乐团录制的立体声版,原因在于此时瓦尔特对作品的认识更加深刻,尽管哥伦比亚的音响的厚重度方面不如纽约爱乐。瓦尔特对第一乐章的引子的处理不似库贝利克、霍仁斯坦那样夸张,展开部的高潮蕴藏着惊人的能量,结尾处更让人振奋,人们很难想象这样气宇轩昂的音乐是出自80多岁的指挥家之手。聆听这个版本的谐谑曲后,再听别的唱片总感觉失去了很多宝贵的体验,所以我建议青年指挥家在指挥马勒第一前最好听一听瓦尔特这个录音。第三乐章我们感受到瓦尔特对此曲的深刻理解,他不仅突出了作品的悲剧暗示,而且告诉我们更多的东西,旅行者之歌非常接近原曲,歌唱性极强,进行曲的再现段落速度加快,气氛与前一段发生了变化。这种戏剧性只有在瓦尔特那里才能体会到。第四乐章与瓦尔特50年代的版本有很大的不同,那时纽约爱乐的整体速度比较平和,1961年版更加宏伟。很难说两种处理那一种更好,我个人倾向于第二次录音,音乐不再狂乱,更加广阔,更像霍
仁斯坦的处理,第二主题处理得更抒情,给人以新生力量在萌发的感觉。
另一个伟大的马勒
第一的录音是最近刚刚整理出来的。1957年巴比罗利与他的亲兵哈雷交响乐团录制了马勒第一交响曲。DUTTON公司新近出版了这张(CDSJB1015)CD。巴比罗利公认的马勒专家,处处有新意。第一乐章的展开部,巴比罗利拒绝减慢速度,他深知细节与外部结构平衡对于交响乐演奏的重要性。在他的其他马勒交响曲演奏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这一点。第三乐章的低音提琴很忧郁,在进行曲的重复段落也像瓦尔特那样加快速度。巴比罗利突出了作品万花筒般的纹理构造,木管和圆号的表演非常出色。第四乐章的开头积蓄了无尽的能量,弦乐如烈火一般插入,向抒情的第二主题过渡,把我们带入了另外一个时代——马勒的时代。尾声给听众以释放欢乐的感觉,此时巴比罗利依然没有减速。这张唱片缺点在于,50年代的哈雷交响乐团的“重量级”不够,演奏尽管朴实,个别细节显得粗糙,不够饱满。
伯恩斯坦曾多次录制马勒第一交响曲,最新也是最好的一个版本是DG公司(431 036-2)的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的版本。第一乐章最为出色,一开始就把听众引入一个梦幻世界,展示部的高潮是真正的大爆发,让人真实地感到末日冲击的到来。谐谑曲的主题辉煌有力,三重奏的段落处理过于夸张,使这一段音乐显得不自然。第三乐章,伯恩斯坦采用惊人的节奏——一个比任何人都快的节奏。但这种节奏对音乐的表达没有多大益处。第四乐章伯恩斯坦在转入抒情的第二主题时速度放慢,用相对简明的手法表现这一主题,尾声处音乐厅管弦乐团有惊人的表演,让人感到无比激动。
提到音乐厅管弦乐团不可避免地联想到海丁克。他与这家乐团两次合作录制马勒第一。现在最常见的(420 936-2)是他第三次在菲利普的录音,能全面代表其诠释风格,乐团是柏林爱乐乐团。(平心而论,这家乐团对马勒作品风格的把握比不上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乐团)。海丁克对此曲的处理比上面的指挥更通俗,他为我们展示出一个更老练更成熟的马勒形象。这一点在第一乐章体现得很明显,静寂的开头持续时间很长,让人深不可测,后面的高潮段落非常宏大。第二乐章海丁克的处理很简洁,第三乐章的节奏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雅各兄弟的卡农曲演奏出了催眠效果。第四乐章速度太慢,有懈怠感。
音乐厅管弦乐团现任首席指挥里卡尔多·夏伊在DECCA公司(448 813-2)录制了这部交响曲。他的诠释与海丁克的柏林爱乐版有些相似,两者最大的不同
点是荷兰乐团对乐曲的理解更深入。音乐厅管弦乐团有丰富马勒演奏经验。与伯恩斯坦的版本相比较,两者的区别也比较大。DECCA有一流
的录音技术,引子里的鸟鸣和圆号声非常有魅力,旅行者之歌甜美异常,齐奏段落可以听出音乐厅管弦乐团独特的音响。向发展部的转折,夏伊以浪漫风格来演绎,但没有自我放纵痕迹。第二乐章谐谑曲厚实、自信,三重奏与伯恩斯坦版一样由于速度快而失去厚重感。第三乐章很精彩,巴松管异常突出,夏伊非常了解此乐章格调上的变化。最后乐章从高潮向抒情段落的转折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境地。在中间段落,夏伊继续保持着紧张感。录音完美无瑕,看重录音效果的人应当选择这个版本。
最新的马勒第一录音是布列兹指挥在DG公司的版本(289 459 610-2)。布列兹的马勒有很多人不喜欢,一个冷若冰霜的人如何表现马勒的炽热情感?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我的回答是布列兹有能力表现各种情绪,冷若冰霜只是个别人的偏见。他的马勒第一绝对可以与前辈大师相提并论,芝加哥交响乐团也有上佳的表现。第一乐章好象所有的音符都被重新提炼过,但丝毫没有损失其抒情性。布列兹很注重内部细节和外部结构的平衡,高潮的到来水到渠成,毫不突兀。第二乐章采用较快的速度,其他版本的一些特质在这里听不到,但听众可以感到充实的能量,三重奏非常优美,把这个乐章推进一个古典框架之中。布列兹把第三乐章葬礼进行曲中潜在的悲剧色调表现出来,其沉重感与第二乐章的轻快形成对照。第四乐章精彩演奏证明芝加哥交响乐团不愧为顶级乐队,向抒情主题的过渡自然,不留痕迹,即使是对布列兹的马勒有强烈偏见的人,在此也会点头称道。在我看来那些最伟大的马勒指挥家也不会超过布列兹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