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世纪史:第七讲 15世纪前的德意志和意大利分解
第7课基督教兴起和法兰克王国(课件)—2022-2023学年九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必备优质课件(部编版)
![第7课基督教兴起和法兰克王国(课件)—2022-2023学年九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必备优质课件(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ec40fa11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8f.png)
世界古代史
古典时代
中世纪
近现代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 第三单元 封建时代的欧洲
第7课 基督教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地图、图片和阅读教材,了解基督教的兴起,知道其与世 俗统治互相依存发展,是历史条件的产物。
2.通过观察地图和阅读材料,梳理法兰克王国的发展历程,知道法兰 克王国是西欧封建社会早期代表性国家。
查理·马特改革(采邑制改革)
三、封君与封臣
2.分封形式:
以土地封赐为纽带
无偿地赏赐
西欧封建等级 有条件的封赏 (提供兵役服务)
封君
封臣
三、封君与封臣
2. 权利与义务:
3.基督教的传播:
封臣
对封君忠诚,无偿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等 封君
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 当封臣受到外来攻击时,封君必须提供保护。
继西罗马帝国之后,“皇帝”的尊号在 西欧再次复活。教皇赋予皇帝以神圣合 法性,皇帝则为教皇提供政治和军事支 持。
欧洲所有的皇帝都由需要教皇加冕以得 到上帝的认可,直到拿破仑时期,这一 传统还在继续。
பைடு நூலகம்、查理曼帝国 (五)帝国分裂
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缔结条约,将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以后德意 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
➢ 定义:“救世主”希腊语中称 “基督”,信仰耶稣基督 的宗教被称为“基督教”
➢ 教义:耶稣教导人们忍受苦难, 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耶稣传教示意图
一、基督教的兴起
1-2世纪:遭到压制和迫害
3世纪:发展和压制的高潮
2.基督教的发展: “三百年教难”(统治者打压)
4世纪:定位国教
统治阶级改信基督教
中世纪德意志史ppt
![中世纪德意志史ppt](https://img.taocdn.com/s3/m/0a7a341ea300a6c30c229f11.png)
丹麦
波兰
德意志王国名称的演变
法兰克王国 东法兰克王国 神圣罗马帝国(1157) 德意志民族的神圣 罗马帝国
理解神圣罗马帝国的四个维度: 皇 权
教 皇
诸 侯
城 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康拉德王朝(911-918年) 萨克森王朝(奥托王朝) (919-936年) 萨利安王朝(1024-1125)亨利二、四世 苏普林堡王朝(1125-1137) 霍亨斯陶芬王朝(1138-1208) 韦尔夫王朝 奥托四世(1198-1215) 霍亨斯陶芬王朝(1212-1250) 空位时期 (1254-1273)与七大选侯制度 混和家族世系时期 (1283-1438)与黄金诏书 哈布斯堡王朝(1438-1806)
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七世趁国内局势未稳之际,命令 亨利四世放弃任命境内各教会主教的权力,宣布教 皇的地位高于一切世俗政权,甚至可以罢免皇帝。 对此,亨利四世以召集德意志主教会议,宣布废黜 教皇相对抗。于是格里高利七世发布敕令,废黜亨 利四世,革除其教籍,解除臣民对他的效忠誓约。 在种种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亨利四世再也无法 顾及自己高贵的皇帝身份,演出了一场德国版的 “负荆请罪”。 1077年1月,年仅26岁的亨利四世 带着他的妻子和孩子站在满地白雪的卡诺莎城堡的 院子里,格里高利七世这位出身低微的手工匠人的 儿子,硬是让高贵的德皇在室外整整等了三天。
授职权之争
主 教
修 道 院 长
教皇国(拉丁语:Civitas Ecclesiae;意大利语: Stato Pontificio或Stato della Chiesa)位于亚平宁 半岛中部,是由罗马教皇统治的世俗领地,也 是一个已经不存在的国家。
中世纪德国和意大利政治制度..
![中世纪德国和意大利政治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1deadc37915f804d2b16c14d.png)
一、德意志帝国16世纪前的封建政 治制度
• (一)德意志帝国早期的封建政治制度 • 德意志帝国是在法兰克王国解体后,根据843年 的凡尔登条约所形成的一个独立国家。开始时称 为东法兰克,直到11世纪末才取得了德意志这一 名称。从9至11世纪,德国一直处于四分五裂的局 面,当时存在着五大公国,即萨克森、法兰克尼 亚、士瓦本、巴伐利亚和洛林,相互对峙,各自 为政,国王徒有虚名。
萨克森王朝
神权与俗权的对立与“教皇革命”
• 鄂图在得到皇帝的称号后,承认了教皇对意大利地产的要 求,却保留了德意志皇帝对地产的所有权,而且要求教皇 就职后应向德意志帝国皇帝宣誓效忠,鄂图还不经教皇同 意便撤换了拉文那大主教,引起了教皇约翰十二的极大不 满,从而开始了世俗政权与罗马教皇之间的长达几个世纪 的关于主教授职权的争论。这场争论实际上是一场世俗政 权高于教权还是教权高于世俗政权的争论。 • 12世纪德皇亨利五世与教皇卡立克斯特二世签订沃姆斯 和约,规定主教和修道院长由教士选举,德皇归还所侵 占的教会财产,由教皇赐与指环和权杖表示对世俗政权的 承认,但德国主教和修道院长的选举应在皇帝或其代表的 参加下进行,并由皇帝赐与节杖作为认可的象征,这项和 约虽使争议暂时告一段落,但争议并未结束。
(二)德意志帝国13至16世纪的政治制度
• 13世纪是德意志城市发展的繁荣时期,农村居民大批流入城市,城市 中出现了各种商业行会和手工业行会,但各城市之间往往缺乏联系, 而且没有一个城市像英国伦敦那样发展成为全国工商业的中心。德国 城市的发展也没有能够促成德意志帝国政治上的统一,反而更加促进 了它政治上的分裂。 • 1220年,霍亨斯陶芬家族的腓特烈二世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他把自己的统治重心放在意大利,他把德国留给四分五裂各自为政的 封建贵族去进行统治,而把自己的注意力专注于意大利和西西里,因 而对德国诸侯作出了许多的让步。 1250年霍亨斯陶芬王朝覆灭,德 意志帝国便处于分崩离析的境地, 从1254—1273年的20年间,出现 了没有皇帝的所谓“大空位时期”。在此期间,王室领地和特权 几乎被诸侯瓜分殆尽,封建割据局面更趋严重,大空位时期,德国分 裂为300多个大小不同的公国和侯国。 • 1273年在法兰克福召开的选侯会议上,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伯爵当 选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大空位时期方告结束。自此皇位辗转于哈布斯 堡家族和卢森堡家族之间,皇帝徒具虚名,国家实际权力掌握在七个 最大的诸侯手里,这七个诸侯是:美因兹、科伦、特里尔的三个大主 教,波西米亚(捷克)国王,莱茵区的巴拉丁伯爵,萨克森公爵和勃 兰登堡边地侯。
部编九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部编九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https://img.taocdn.com/s3/m/cd0aaa19da38376bae1fae45.png)
哥特式教堂、传奇文学、大学和学院,又有王权
和教权的争斗、十字军的远征、饥荒瘟疫的侵扰
……”
——美国《出版人周刊》
中世纪:5世纪——15世纪
封建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解体是这一时期欧洲历史的主线。
第7课
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上帝给了世界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 ――摘自犹太教圣经《塔木德》
肆
查理曼帝国
肆
【武功】
查理曼在位四十余
年,对外征战达五十
三次之多,平均每年
都要外出征战一次。
也是因此,他能建立
查理大帝像
(742—814)
【文治】
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后 西方最大的王国。
今西班牙
查理曼的理想是恢复昔日罗马的
繁盛,在文化上恢复罗马的传统。他在宫廷中聘请学者,创办
皇家学校。开办过教会学校,提高教士文化。促进了文化的繁
读图解惑
采 邑 制 改 革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封君与封臣
直 接 隶
①给予土地者为封君 接受土地者为封臣
属
② 封建等级关系。
关
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安
系
全,有义务保护和维持封
臣生存;而封臣要 ,
无偿地服兵役、提供金钱
等。(自备军役装备)
③核心:土地和兵役; 层层分封。
特点
依
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
封 礼
封地。骑士是勇敢、忠诚 的象征,每一位骑士都以 骑士精神作为守则,是英
仪 他的脸颊,宣誓保护封臣,
并将信物交给封臣。
雄的化身。
生平介绍
丕平三世
(矮子丕平) (714——768)
第7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历史课中的世界】2023-2024学年九年级历史上册优质教学课
![第7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历史课中的世界】2023-2024学年九年级历史上册优质教学课](https://img.taocdn.com/s3/m/e80f7221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e0.png)
大的王国; 教皇为_查__理 加冕
一分 为三
基 督 教
1世纪 兴起于 巴_勒__斯_坦_
4_世_纪__末 481年
成为_罗_马__帝_国 法兰克王国 的国教 改信_基__督_教_
8世纪 前期
800年 _8_4_3_年
教会享有 “__什_一__税__”;
探究一:王权与神权——克洛维与基督教 1、基督教的兴起
探究二:封君与封臣 8世纪前期:法兰克国王对土地分封形式进行改革;
改革前:无偿赏赐土地
改革后:
11世纪:以土地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欧普遍存在。
在法兰克王国的发展过程中,历代国王们既利用基督教巩固了统 治,又建立并完善了封君封臣制度,从而推动了法兰克王国乃至整个 西欧的封建化进程。在这个过程中,基督教也进一步传播。法兰克王 国与罗马教廷的结合,也是日耳曼蛮族文化与罗马基督教文化的结合。 欧洲文明不再局限于地中海沿岸,西欧文明逐渐发展起来。
时间:481年;建立者:克洛维
蛮 族 王 国
探究一:王权与神权——克洛维与基督教
结合书本p33页回答以下问题。 ①克洛维皈依了哪一宗教?用什么方式拉拢教会和部下? ②根据地图,法兰克王国控制了哪一地区? ③皈依该宗教对法兰克王国的发展有何意义?
皈依基督教巩固了法兰克王国的统治,促进法兰克王国的扩张。
封君封臣制度示意图
封君封臣的关系具有契约性。
材料二 将的土地分封给官员和将领 4.总结封君封臣制度的特点。
,条件是必须服兵役和履行臣民义务
。受封者不履行义务,则收回封土。
封主或封臣一方死亡,也收回土地,
关系终止。
——《世界中古史》
①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②封君封 臣关系有严格的等级性;③权利与 义务交织;④有一定契约意义。
第四节 封建分裂的德国和意大利
![第四节 封建分裂的德国和意大利](https://img.taocdn.com/s3/m/31d9377c27284b73f24250f4.png)
米 兰 大 教 堂
参考书目
詹姆斯·布赖斯: 神圣罗马帝国》 詹姆斯·布赖斯:《神圣罗马帝国》,商 年版。 务印书馆 1998 年版。 侯树栋: 德意志中古史》 侯树栋:《德意志中古史》,商务印书馆 2006年版 年版。 2006年版。 马丁‧基钦: 剑桥插图德国史》 马丁‧基钦:《剑桥插图德国史》,世界知 识出版社2005 识出版社2005 年版
一、德国历史发展的特点
1、封建化(8世纪末—12世纪初)进程的缓慢,原 封建化(8世纪末—12世纪初)进程的缓慢, (8世纪末 世纪初 罗马化微弱和起点低;马尔克的传统、 因:罗马化微弱和起点低;马尔克的传统、自由 农民爱好自由 2.中央王 中央王( 权软弱, 2.中央王(皇)权软弱,地方封建势力强大 a.王位继承选举制 王位继承选举制。 a.王位继承选举制。 德国最初分裂为许多大公国,最著名的有萨克森、 德国最初分裂为许多大公国,最著名的有萨克森、 法兰克尼亚、巴伐利亚和士瓦本4大公国。 法兰克尼亚、巴伐利亚和士瓦本4大公国。 b.城市兴起晚 外向性强。 城市兴起晚, b.城市兴起晚,外向性强。 c.“神圣罗马帝国 的负担,不注重对内整饬, 神圣罗马帝国” c.“神圣罗马帝国”的负担,不注重对内整饬, 注重对外扩张。 注重对外扩张。
1258年 律伯克之印 1258年
五、意大利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1.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 1.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北部波河流域达,中部教皇领地主 要是农业区,工商业不甚发达, 要是农业区,工商业不甚发达,南部地区经济 落后。 落后。 2.政治上长期处于分裂状态 政治上长期处于分裂状态: 2.政治上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北方公国和城市 共和国; 拉丁平原的教皇国; 共和国;中部是 拉丁平原的教皇国;南部是西 西里国王
第七章 中世纪德意志帝国和意大利城市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第七章 中世纪德意志帝国和意大利城市共和国的政治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69d937ee551810a6f52486de.png)
第七章中世纪德意志帝国和意大利城市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一、德意志帝国16世纪前的封建政治制度(一)德意志帝国早期的封建政治制度1.德意志国家的起源德意志民族的先祖是日耳曼人,因为德意志帝国是在法兰克王国解体后,根据843年的凡尔登条约所形成的独立国家。
开始时称东法兰克,直到11世纪末才取得了德意志这一名称。
2.萨克森王朝鄂图一世的统治* 对外扩张9~11世纪,德国一直四分五裂,当时存在着五大公国:萨克森、士瓦本、巴伐利亚、法兰克尼亚、洛林相互对峙。
公元911年,东法兰克国王路易死后,加洛林王朝在东法兰克的统治结束。
911——919年法兰克公爵康拉德短暂执政,接着经各大公国贵族代表会议的讨论,萨克森公爵被推选担任国王,是为亨利一世,开始了萨克森王朝的统治。
919年萨克森王朝第一位国王亨利一世积极推行对外扩张的政策。
亨利对外扩张的时间表是:923-925年夺得了洛林(今法国境内,洛林大区位于法国东北部,与比利时、卢森堡、德国接壤)的最高统治权;928年夺得了勃兰登堡并在易北河建立了墨森堡;929年迫使捷克承认其统治权。
936年,亨利逝世,其子鄂图一世继位。
鄂图一世继续父亲的对外扩张政策。
940年前后,征服了易北河和奥德河之间的广大地区,占领了斯拉夫人的大量土地,建立了边区马尔克和两个住郊区。
鄂图的势力一直延续到德兰半岛;951年率军侵入意大利,占领了伦巴第;962年,鄂图一世率军进入罗马,在罗马的圣彼得教堂接受教皇的加冕,称为,“罗马帝国皇帝”(12世纪后,又将这个称号改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在获得皇帝的称号后,鄂图一世承认教皇对意大利地产的要求,但保留了对意大利地产的所有权。
并要求教皇就职后应向皇帝宣誓效忠,鄂图常驻意大利的代表有权直接向皇帝上奏。
但是后来鄂图不经教皇同意撤换了拉文那大主教,这引起了教皇约翰十二世的不满。
罗马教皇为了和鄂图一世进行斗争,反过来与意大利贵族结成联盟。
但最终的结果是约翰十二世被鄂图废黜。
历史学基础(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模拟试卷19(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历史学基础(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模拟试卷19(题后含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396019a33687e21ae45a9b2.png)
历史学基础(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模拟试卷19(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名词解释 3. 史料分析题 6. 论述题单项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对阿拉伯半岛的统一起了促进作用的宗教是( )。
A.犹太教B.基督教C.伊斯兰教D.琐罗亚斯德教正确答案:C解析:阿拉伯半岛上的各部落民众在伊斯兰教旗帜的引导下走上了建立统一国家的历程。
知识模块:世界古代中世纪史2.中古时代著名的阿拉伯学者阿维森纳的代表作是( )。
A.《古兰经注》B.《医典》C.《黄金草原》D.《地形学》正确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阿拉伯文化。
伊本.西纳,西方称为阿维森纳,是伊斯兰世界著名医学家和哲学家,著有医学百科全书《医典》。
知识模块: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名词解释21-2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
3.丕平献土正确答案:丕平献土:751年,法兰克宫相查理.马特之子矮子丕平与罗马教廷相勾结,自己登上王位,建立了加洛林王朝。
754年,教皇为丕平加冕。
为了报答教皇,丕平率军进攻威胁教皇的伦巴德人,把夺得的意大利中部的部分赠与教皇,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
这一事件史称“丕平献土”。
“丕平献土”影响了后来欧洲的政治宗教进程,创造了教皇国,教会势力开始拥有世俗权力从而权势日增。
日耳曼蛮族文化与罗马基督教文化的结合,构成了中世纪欧洲文化的底色。
解析:“丕平献土”说明教会需要依靠一个强有力的世俗力量来保护。
知识模块:世界古代中世纪史4.查理大帝正确答案:查理大帝是矮子丕平的儿子,在其统治时期,加洛林王朝臻于极盛。
查理大帝在位46年,通过开疆扩土,形成了一个版图广大、民族众多的帝国。
公元800年的圣诞节,教皇利奥三世在罗马圣彼得教堂为其举行加冕礼,称其为“罗马人的皇帝”。
他在政治上加强世俗政权与教权结合。
推行封君封臣制,同时发展文化事业,在其统治时期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文艺复兴,称为“加洛林文艺复兴”。
德国和意大利的政治制度
![德国和意大利的政治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f199e3100b4e767f5acfcede.png)
1.德意志宗教骑士团的殖民国家 2.普鲁士王国: ※ 普鲁士的前身是中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的条 顿骑士团在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时建立的布 兰登堡殖民地。1415年,霍亨索伦家族获得 了布兰登堡领地和神圣罗马帝国选侯的封 号。十六世纪宗教改革时,布兰登堡接受 了路德新教,从此成为一个重要的新教国 家。
※ 腓特烈二世统治期间(1740—1786), 是普鲁士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他依浩 一支庞大的、训练有素的军队和绝对的君主专 制统治,对外发动和参加了一系列战争,扩展 了普鲁士王国的版图;对内实行“开明专制”, 进行多方面的改革。他改革了普鲁士的法律制 度,减轻刑法,提倡科学文化,创办柏林银行, 采取保护关税和重商主义政策等等,使得普鲁 士王国的面貌为之一新。腓特烈二世的改革, 对于普鲁士国家的进步和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 作用。
3. 普鲁士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比较完备的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
军队
外交部 内务部 司法部 枢密院 财政管理委员会 军事管理委员会(编制、权威最大) 王室领地管理委员会 警察
国王
三、中世纪时期的意大利及其城市共和国的 政治制度
(一)中世纪时期的意大利
政治形势
北方 公国: 米兰、萨伏衣、皮埃蒙特、 摩德纳、斐拉拉。 侯国:孟斐拉、萨鲁索。
承认对路德教和加尔文教的信仰自由
进一步承认了德国诸侯的完全独立 德国皇帝的帝位不得世袭 帝国一切重大事务都由帝国议会决定 ※ 君主专制体制在各诸侯国建立起来
(二)普鲁士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1. 普鲁士的兴起:
※普鲁士作为政治地理概念有三个含义:
(1)中世纪早期在德意志宗教骑士团统治下的,
中世纪意大利史 ppt
![中世纪意大利史 ppt](https://img.taocdn.com/s3/m/aa5ffd52ad02de80d4d84012.png)
柯西莫· 美第奇(1389德· 1464)
洛伦佐· 美第奇(1449年德· 1492年)
+ 该家族的祖先原为托斯卡纳的农民,后以经营工商业致
富。13世纪成为贵族,参加佛罗伦萨政府。该家族的萨 尔韦斯特罗· 美第奇是第一个被载入历史的梅第奇家族成 员,他在1378年震动整个佛罗伦萨的梳毛工起义爆发时, 是当值的正义旗手(佛罗伦萨共和国的最高司法长 官)。 家族创始人乔凡尼· 迪比奇· 美第奇 德· + 1378年,萨尔韦斯特罗当选为佛罗伦萨市政委员会主席, 但1381年民选政府垮台后,被逐出佛罗伦萨。 + 乔瓦尼· 美第奇使美第奇家族重新兴盛,他的银行赚 得巨额利润,成为佛罗伦萨的首富。其长子科西莫· 美第 奇曾代表美第奇银行接管教皇的财政。 + 1433年,由于对卢卡的战争失败,科西莫被判流放 10年,但次年即被新的长老会议召回,他依靠民众支持, 驱逐阿尔毕齐家族。
+ C.奥托一世在意大利的政策及影响:支持主
教扩大权力,打击世俗贵族,致使意大利 政治斗争更加复杂 + D.北、中、南部地区:与日耳曼帝国、东罗 马帝国、穆斯林王国的关系:控制、反控 制、战争、贸易
+ 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其周围的乡村
(村社)地区形成的统一政治经济共同体, 由共同体自由地支配以城市为中心的地区, 类似自由独立的国家。 + 在现代指以一个城市为主、此城市占据大 部分面积的国家。此类国家主要是一些宗 教类、文化类的袖珍之国,如梵蒂冈等, 虽然它们是小国,却受到各国的尊重。
+ 历史地位:威尼斯以商业立国,在经济上构建了一个欧 + +
+ + +
洲最强大的海上商业帝国,特别是它长达数世纪的商业 繁荣更成为世界商业史中的一段佳话。 繁荣原因分析: A.自然前提:威尼斯位于亚德里亚海的北端,意大利的东 北部,由一百多个大小岛屿组成,许多纵深的水道,易守 难攻,凭借这一战略位臵躲避了许多大陆争端与战争,维 护了共和国的稳定与发展。 威尼斯自然资源匮乏,但它有着丰富的海盐资源 B.政治基础:威尼斯从发展之始,就未受到西欧封建庄 园制经济的太大阻碍,在宗教事务方面,威尼斯人虽 然信奉天主教,但它并不受教皇控制。
中世纪德意志意大利经济与社会
![中世纪德意志意大利经济与社会](https://img.taocdn.com/s3/m/b332e834a32d7375a4178010.png)
12
中世纪意大利经济社会史
概况:以十字军东征为契机,意大利城市国家经济开始迅 概况 速发展,约自13世纪末期起开始全面繁荣。14和15世纪 时,意大利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国家出现了资本主义生 产关系的萌芽。进入16世纪后,欧洲商业中心转移到了 大西洋沿岸,意大利城市国家经济日趋衰弱。 阿马尔菲: 阿马尔菲:是第一个以商业为主导的意大利城市,它与巴 里都是意大利的第一代商业城镇。早在9世纪时,它们就 都致力于与拜占庭帝国、地中海东部城市、西班牙、埃 及和北非伊斯兰教各国的商业贸易。阿马尔菲的后继者 是威尼斯。威尼斯人一开始就以捕鱼和煮盐为生,与航海 贸易天生有着密切联系。到10世纪末,“威尼斯几乎完 全垄断了从君士坦丁堡与小亚细亚港口向西方运输的贸 易”。
10
汉萨同盟
是德意志北部城市之间形成的商业、政治联盟。 汉萨(Hanse)一词,德文意为“公所”或者“会 馆”。 兴衰: 兴衰:13世纪逐渐形成,14世纪达到兴盛,加 盟城市最多达到160个。1367年成立以吕贝克 城为首的领导机构,有汉堡、科隆、不莱梅等 大城市的富商、贵族参加。拥有武装和金库。 1370年战胜丹麦,订立《斯特拉尔松德条约》。 同盟垄断波罗的海地区贸易,并在西起伦敦, 东至诺夫哥罗德的沿海地区建立商站,实力雄 厚。15世纪转衰,1669年解体。
7
有四条和东方 四条和东方连接的路线: 四条和东方 (1)经由威尼斯及其他意大利城市 (2)通过君士坦丁堡 (3)通过俄罗斯,或经由“发兰琴路”或经由累根斯堡到基辅 (4)经过西班牙。一切路线都给德意志提供了东方的消费品 例子:973年有一个拜占延使节来到魁德林堡。科维寺院的一 例子 本市场帐簿提供了一张应用的香料表册,这帐簿也许是从十世 纪开始的。里面的数字,可使我们了解中世纪时代对香料需要 的情况。帐册中列出:蜡六百磅;胡椒和小茴香籽各一百二十 磅;生姜七十磅;肉桂十五磅;丁香、姜根、大黄、香油膏、 霍香、香树脂、乳香、没药和百里香各二磅。伊克哈德四世写 道,圣加尔寺院曾在君士坦司采购过香料。
九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知识点+练习题
![九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知识点+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ddc59686a32d7375a5178091.png)
九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知识点+练习题一、学习目标1.了解基督教兴起的时间、原因、创始人及传播情况。
2.了解法兰克王国的建立和发展及分裂的基本史实。
3.了解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知道封君和封臣的关系,能准确简述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
4.通过基督教在法兰克王国的发展壮大,初步认识西欧封建王权与教权的关系。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西欧封建等级制度难点:封君与封臣的关系三、知识梳理知识点一、法兰克王国1.建立: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了许多“蛮族王国”,其中最为强大的是481年建立的法兰克王国。
2.建立者:克洛维3.克洛维巩固统治的措施:①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克洛维皈依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
作用:在他的推动下,整个法兰克王国都信仰了基督教②克洛维保留了原来罗马大地主的土地,把原属罗马国有的土地和无主土地赐给教会和部下;作用:取得了罗马教会、信基督教的高卢罗马人和部下的广泛支持。
③克洛维统治时期,法兰克王国不断对外扩张。
到他去世时,法兰克王国的版图已经延伸至高卢南部地区以及菜茵河以东至多瑙河之间的大部分地区;作用:实力强大。
知识点二、封君与封臣1.形成: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
这样,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土地的人成为封巨。
2.发展:11世纪时,这种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欧已经普遍存在。
3.关系:封臣对封君要忠诚,在封君需要的时候,要无偿地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等;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当封臣受到外来攻击时,封君必须提供保护。
4.特点:①等级森严,但在不同等级贵族之间,逐级保护和负责,没有严格的上下级制约关系;②以土地为纽带;③层层分封;5.影响:11世纪,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等级)制度在西欧已经普遍存在。
(注意:在中世纪的欧洲,封建等级制度是经过土地的层层分封形成的。
第一单元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走出中世纪,资本
![第一单元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走出中世纪,资本](https://img.taocdn.com/s3/m/62b50dcf0029bd64783e2cd1.png)
一、单元导言解读1、演变时间:15、16世纪(中世纪晚期,封建制度走向解体)2、演变空间:西欧(包括哪些国家?英法西葡、意、德等,和今天西欧不同)3、演变方向:从文明形态看: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变(或古代社会向现代社会演变)从社会形态看: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从历史发展看:从分散的古代世界向整体的现代世界演进4、演变原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封建制度的解体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5、演变表现: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领域发生变化具体表现:(1)、经济领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封建制度的解体(手工工场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标志)生产力发展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资本原始积累——手工工场途径:暴力手段资本主义生产最初组织形式圈地运动、殖民扩张、三角贸易后期为机器生产的工厂制(2)、政治领域:英法等国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君主专制取代等级君主制(君主专制是经济变化的结果),(作用)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是工业革命的政治基础。
(3)、思想文化领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影响)冲击中世纪西欧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对摧毁封建制度和建立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
反封建和反天主教会是共同本质特征。
(启迪思想,提供新教伦理),为工业革命来临做思想准备。
(4)、对外关系: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活动,推动分散的古代世界向整体的现代世界演进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是中世纪和近代分水岭。
提供市场、资金、原料、劳动力等条件。
二、单元知识延展(一)、为何西欧能走出中世纪?1、西欧古代奴隶制文明:公元前8世纪到476年,古希腊、古罗马文明2、中世纪西欧展脉络476(5世纪):西欧进入中世纪;476西罗马灭亡,496年基督教在为国家机器一部分6世纪下半叶:封建制度产生(隶农制和氏族制因素催生)8世纪上半叶(750年)采邑改革,封建等级制形成9世纪,庄园制度形成11世纪:封建制度确立12世纪,城市兴起,商品经济活跃13世纪下半叶,等级君主制形成(英法)14世纪庄园制度衰败15——16世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注:中世纪文明的三个源头:罗马遗留下来的古典文化、日耳曼带来的蛮族文化和开始独立发展的基督教文化,三者相互整合相互适应,共同促成了中世纪的欧洲文明。
西欧封建国家
![西欧封建国家](https://img.taocdn.com/s3/m/ad80249ab9f3f90f76c61bca.png)
第1课时
古代希腊、罗马文明衰落后,欧洲进入了封建社会, 直到14、15世纪。人们把这段历史时期称为“中世纪”。 在经济衰退的同时,灿烂的古典文化也受到了摧残,基督 教成为中世纪前期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古希腊、罗马文明衰落——14、15世纪)
中世纪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 当时日尔曼民族建立了很多国家。
西欧城市的兴起
说说为什么“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庄园里的农奴和城市的市民的生活有哪些不同? 从政治角度说,生活在乡村的农奴缺乏人身自由, 基本上被束缚在土地上,与庄园主人有依附关系,而城 市中的市民则相对具有很大的自由。 从经济角度来说,乡村的庄园生活基本上是自给自 足的封闭生活,而城市中商业发达,贸易繁荣,十分开 放。
5)农奴耕种地主土地,是否意味着过上了 自给自足的生活?比较农奴与领主的生活, 说说农奴的社会地位。
农奴生活的世界以庄园为中心,他们终年 辛劳依然得不到温饱,低矮的茅舍内潮湿拥 挤,许多人因饥饿和营养不良过早死去。
农奴是社会的主要生产者,但他们生活最 低,受压迫最重。
庄园是“世外桃源”吗?在庄园内的人们 到底生活得怎么样?
西欧在中古初期,由于战乱和经济衰 败,昔日繁荣的罗马城市大多变为废墟。 11世纪前后,随着生产力提高,手工业逐 渐发展起来。一些有专门手艺的农奴逃离 封建庄园,到交通要道、渡口或寺院、城 堡附近开设作坊,成为手工业生产者,商 人也随之在这些地方聚集。为防御侵扰, 他们在聚居地筑起栅栏或围墙,在此基础 上,逐渐形成了新的工商业城市。
1、西欧封建国家的兴起 ——法兰克王国
在西罗马的废墟 上日尔曼民族建 立的国家中, 法兰克人(日耳 曼人的一支)建 立的法兰克王国 是最为强大。 左图是它6世纪 初的版图。
中世纪德意志 意大利的政治制度 西方政治制度史
![中世纪德意志 意大利的政治制度 西方政治制度史](https://img.taocdn.com/s3/m/79afe331767f5acfa0c7cd3c.png)
③行政权力分散,帝国空有其名, 高级官吏由大公爵、主教担任, 职务世袭
④受罗马国家制度的影响较小, “强权就是公理”的强权法普遍 存在
⑤没有建立一支强大的常备军,军 事上依赖各公国和主教
二、选举君主制——软弱的中 央皇权与诸侯割据
地内享有各种特权,领地世系,由长子继承 ④ 承认封建主私战的合法性;禁止城市结盟等
帝国国会
选侯会议
封建主代表大会
帝国宫廷总务府 城市代表会议
帝国宫廷参议院
帝国执政府
帝国法院
三、德国的城市同盟
1.13世纪德国城市的发展 2.“汉萨”同盟
莱茵同盟 士瓦本同盟
3.城市结盟的原因 自我保护的需要;维护共同的 商业利益
2.“黄金诏书”
——德国封建割据局面合法化 ① 确 选定侯黄之七选金后大举诏,选侯书再与的也皇颁没帝布有地使一位得个相德皇同国室,皇从强帝此大由七大 ② 选举到会足议以由美成因为兹民大族主的教代主表持,,会再议建每年召
——马思 开一立次中,央在法集兰权克的福统举一行的国家,德
③ 全国国重四大分问题五均裂由的选局侯面会进议一决步定,加选深侯在领
开始
• 鄂图一世(936-973年),打击割 据势力,加强王权;在罗马接受教 皇加冕,称“罗马帝国皇帝”
• 亨利五世(1106-1197年)与教皇 卡立克斯特二世签订《沃姆斯和约》
• 腓特烈一世(1152-1190年)“神 圣罗马帝国皇帝”
2.德意志帝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①政治分裂,中央集权软弱,封 建主大会决定帝国重大事务
黄金诏书 选举君主制 城市共和国
思考题
中考历史世界史第7课 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周周)
![中考历史世界史第7课 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周周)](https://img.taocdn.com/s3/m/bc796bfc0029bd64793e2c0c.png)
材料:中世纪的欧洲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王国,国王是最高的世俗统 治者。但国王的权力受到教皇的制约,国王无权任命本国境内的教 职人员,甚至连国王登基也要经过教皇加冕才算有效。
——岳麓书社《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思考:材料反映出教皇与国王呈现怎样的关系?出现这种关系最主要的 原因是什么? 关系:国王的权力受到教皇的制约(教权制约王权) 原因:基督教会是整个西欧世界的精神和政治主宰,人们普遍信仰基督教。
时局
措施
作用
大量罗马遗民信仰 皈依基督教,承认罗马 基督教,与日耳曼 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
多神教信仰相冲突。
与罗马教会政治联合,地位提高; 整个法兰克王国都信仰了基督教;
原罗马大地主为了 保卫自己的土地,
保留原来罗马大地主的土地,得到了罗马教会、信仰基督教的 把原属罗马国有的土地和无 高卢罗马人和部下的广泛支持;
或“查理曼”,
他统治时期的
法兰克王国称 为“查理曼帝
教皇利奥三世为查理加冕
国”。
欧洲所有的皇帝都由需要教皇加冕 才能得到上帝的认可,直到拿破仑 时期,这一传统还在延续。
君权神授 教
国
会
王
物质、军事支持
王权与教权关系: 相互合作、相互利用;教权高于王权
教会的地位: 政治上:教权高于王权(教权制约王权); 经济上:到13世纪,罗马教廷已成为西欧最 大的封建主,教会占据了各国超过1/3的土地, 掌管着大量的庄园地产。教会有权收取各种 税收。最主要的是什一税,即所有人收入的 1/10是属于上帝的。 思想上:基督教会是整个西欧世界的精神领 袖和政治主宰,人们普遍信仰基督教。
奋力抵抗“蛮族王国” 主的土地赐给教会和部下。 促进土地私有,推动西欧封建化
世界中世纪史名词解释
![世界中世纪史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9e3240e5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ff.png)
世界中世纪史名词解释世界中世纪史名词解释奥古斯丁:354⾄430年在世,基督教思想家,教⽗哲学的主要代表⼈物。
早年为摩尼教徒,后皈依基督教,任希波城主教。
他⽤柏拉图主义论证基督教教义,宣扬“原罪”说:⿎吹教权主义,提出世俗政权最终⼀定覆灭,并逐步由“上帝之城”取代,教会则是上帝之城在地上的体现。
这⼀说法为中世纪西欧天主教会的教权⾄上论提供了理论依据。
代表作品有《上帝之城》、《忏悔录》等。
教⽗哲学:罗马帝国晚期及中世纪前期的基督教神学,是经院哲学的前⾝,因这⼀时期的⼀些神学家被尊为“教⽗”⽽得名。
教⽗哲学主要利⽤古希腊罗马哲学,尤其是新柏拉图主义、新斯噶多哲学等制定并论证基督教的“三位⼀体”、“创世”、“原罪”和“救赎”等学说,并制定了⼀套相对完善的教义。
代表⼈物有奥古斯丁、奥利⾦、德尔图良、西普⾥安、克莱门、安布罗斯、哲罗姆、巴西尔和格⾥⾼利等。
汪达尔⼈:古代东⽇⽿曼⼈的⼀⽀。
409年越过⽐利⽜斯⼭占领西班⽛半岛⼤部分地区,429年由领袖该萨⾥克率领进⼊北⾮,439年攻克罗马在北⾮的⾸府迦太基,并迁都于此。
455年攻⼊罗马,⼤肆抢掠,因此出现了毁灭⽂化的的代名词“汪达尔主义”,此后⼜多次⼊侵意⼤利。
汪达尔⼈信奉阿⾥乌派基督教,残酷迫害正统派基督徒。
533年查⼠丁尼⼀世派遣⼤将贝利撒留远征北⾮,次年汪达尔王国灭亡。
克洛维:法兰克王国创⽴者。
481年建⽴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486年在苏⽡松击败罗马在⾼卢的残余部队,占领卢⽡尔河和塞纳河流域;496年皈依基督教,在位时编纂《萨利克法典》,在保存了罗马地主财产的同时将罗马国有⼟地和⽆主⼟地赐给亲兵和官吏。
其建⽴的王权很弱,死后其⼦⽠分国家,分裂兼并战争不断。
《萨利克法典》:法兰克⼈习惯法的汇编,克洛维统治时期编纂,⼤体反映6世纪前后法兰克⼈的社会状况、社会结构(农村公社制、等级);政治结构(国王、伯爵、百户长)、经济结构(⼟地公有制、份地、公有地)。
马尔克公社制:中世纪⽇⽿曼⼈的⼀种农村公社。
14合分无定常中世纪的德意志和意大利
![14合分无定常中世纪的德意志和意大利](https://img.taocdn.com/s3/m/6450fcce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9b.png)
14合分无定常中世纪的德意志和意大利14.1德意志:欧洲的心脏。
早期日耳曼人。
德意志的起源。
鄂图一世加冕:并不神圣的“罗马”帝国德国,欧洲的心脏,不但由于它处在欧罗巴洲中央的位置上,同时,还因为欧洲大多数民族与德意志这块土地多少有点历史渊源关系。
大约在50万年前,德意志土地上就有人类在生活,海德堡猿人基本与北京猿人同时代。
10至20万年前著名的早期智人代表尼安德特人化石,也是在德国境内发现的。
新石器时代,这里的人们开始学会简单的农牧业。
公元前1500年左右,日耳曼人从日德兰半岛一带迁移到今天的德国北部,以后继续往南移动,直抵多瑙河和莱茵河上游地区。
公元前1世纪,日耳曼人开始和罗马人发生冲突,被罗马人视为蛮族的日耳曼部落共有20多个。
古罗马凯撒大帝和历史学家塔西陀,都曾详细记载了日耳曼人的情况。
这时的日耳曼人,按照恩格斯的说法,“已处在文明的门槛上”。
他们已从过去的游牧生活转向定居农业,土地由氏族大家庭公社共同耕作,逐渐发展到分配给小家庭耕种。
崇尚武力,部落联盟的军事首领有很大的权力,并培养亲信卫队。
这些人成了后来中世纪贵族的最初来源。
404公元1世纪,日耳曼人和罗马人之间的战争日趋激烈,多瑙河、莱茵河以及易北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都归了罗马。
罗马人的扩张遭到了日耳曼人的极力反抗。
公元9年,日耳曼人在阿尔美纽斯的领导下,一举全歼瓦洛斯率领的2个罗马军团。
自此之后,罗马人再也没有向日耳曼人居住的地区扩张。
公元2世纪末,在罗马皇帝的许可下,日耳曼人开始越过边界向南和平地移动^ 4世纪末,这种迁移形成了高潮。
正是由于各支日耳曼人部落的大规模南迁,才促使了西罗马帝国在5世纪后期的最后灭亡。
6世纪以后,德意志这块土地归属于法兰克王国,称为奥斯达拉西亚。
相对而言,这里的社会变化不如西法兰克和意大利那样剧烈,社会发展速度较慢,反过来说,也就是社会矛盾不如王国内的其他地区那样尖锐,从而力量更为强大。
因此,每当法兰克王国走向分裂之后,再度实现法兰克统一的都是来自奥斯达拉西亚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教权与皇权的斗争(续)
5 、《沃姆斯宗教协定》: 1122 年, 教皇卡里克斯托斯二世 (1119-1124) 和皇 帝亨利五世签订。 ①德意志境内所有主教和修道院院长, 由神届法规规定选举产生,皇帝或皇帝 的代表可临场监选。 ②德意志皇帝交出神职叙任权,但仍 享有管理主教财产的权力。
(二)教权与皇权的斗争(续)
5、《沃姆斯宗教协定》: ③主教授职时,由教皇授予象征宗教 权力的指环和权杖,由皇帝授予封地, 德国境内的主教和修道院院长,还首先 由皇帝赐予权节作为世俗权力的象征。 《沃姆斯宗教协定》签订后,主教授 职权之争暂告一段落。这样,在德意志 境内形成这样一种局面:一个主教和修 道院院长的任命,需经过教会和皇帝两 方面的批准才有效。
(二)教权与皇权的斗争(续)
4、卡诺莎会见:1077年1月,亨利四 世赤足披毡越过阿尔卑斯山,到达卡诺 莎城堡,他穿着悔罪人的衣服,在城堡 下等了三天 (25-28日 ),表示悔过,终于 得到教皇赦免,恢复了教籍。这就是著 名的“卡诺莎会见”(又称卡诺莎请罪、 卡诺莎事件、卡诺莎晋见)。从此,“到 卡诺莎去”这句话就成了“屈膝投降” 的代名词。
返回
(五)德意志政治分裂的原因
1 、德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分散性 和不平衡性. 2 、德国长期奉行对外侵略的政策。 这对德国中央集权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3、选侯政治影响. 4 、罗马教皇对德国的干涉。即主教 授职权之争。
返回
二、意大利(中世纪意大利历史 发展特点) (一)政治上四分五裂,最为严重 (二)最先爆发反农奴制起义 (三)最早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四)最先爆发雇佣工人起义 (五)最早出现文艺复兴运动
返回本节
(一)政治上四分五裂,最为严重
意大利分为三个部分:南部西西里和 那不勒斯称为西西里王国;中部是教皇国; 北部是一些城市共和国。分裂原因: ①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没有形成统一 的市场和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 ②外国的侵略:拜占廷、德意志、法国、 西班牙在不同时间都入侵过意大利。 ③罗马教廷的阻挠。
世界中世纪史
第七讲:15世纪前的德意志和意大利
第七讲
15世纪前的德意志和意大利
中世纪的德意志和意大利两国 与英法两国不同,它们没有形成统 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两国历史发展 的共同特点是:政治经济四分五裂, 王权弱小。
一、德意志 二、意大利
一、德意志
(一)神圣罗马帝国的建立 (二)教权与皇权的斗争 (三)德意志经济发展的特点 (四) 《黄金诏书》与选侯政治 (五)德意志政治分裂的原因
返回
3、承认封建主之间的私战合法化 只规定附庸不得发动反对自己领主 的战争,城市之间不得结成同盟反对 诸侯。市民和农民都属于大领主。
返回
4、选侯委员会 每年召开一次,为期一个月 (复活节之后)。商讨国家大事。选侯 委员会变成国家常设管理机构,选侯 成为国家命运的主宰者,国家大事统 由他们同意才能执行。
1、确定了皇位选举法
①把萨克森公爵、勃兰登堡侯爵、 捷克国王、巴拉丁伯爵,以及美因斯、 科伦、特里尔三大主教列为“七大选 侯”,以后皇帝就由这七大选侯选举, 固定在法兰克福城举行。 ②选举会议由美因斯大主教召集 并主持。 ③按多数票决定的办法。
返回
2、诸侯权利
承认诸侯在其领地内的政 治独立、享有司法、征税、铸币 和经营盐铁矿山、军事等权利, 皇帝不得干涉。领地可世袭由长 子单独继承,男性相续。
返回
(四)《黄金诏书》与选侯政治
皇 帝 查 理 四 世 于 1356 年 颁 布 了 “ 黄 金 诏 书”。 1、确定了皇位选举法 2、诸侯权利 3、承认封建主之间的私战合法化 4、选侯委员会 《黄金诏书》事实上把德意志的分裂以 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帝国长期没有形成统一 的中央集权国家。马克思称之为“德国多头政 治的根本法”。 返回
返回
(二)教权与皇权的斗争
罗马教皇与德意志皇帝虽然互相勾结, 但双方为争夺主教授职权存在着尖锐的矛 盾,实质上是为争夺主教领地上的政权和 捐税的斗争。到了德意志皇帝亨利四世 (1056-1106) 和教皇格里哥利七世 (10731085) 时,政教冲突趋于紧张,公开展开 了斗争。
(二)教权与皇权的斗争(续)
返回本节
(一)神圣罗马帝国的建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从查理曼帝国分裂出来的东法兰克 王国,逐渐发展为德意志王国。 911年,东法兰克国王路易去逝, 加洛林王朝在德意志的统治结束。919 年,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当选为国王, 建立萨克森王朝(919-1024)。
(一)神圣罗马帝国的建立
961年,教皇约翰十二世遭到罗马贵族的反 对,请求德意志出兵援助,奥托一世进军意大 利,平息了反对教皇的封建主,巩固了教皇的 地位。为感谢奥托,教皇于962年2月在罗马圣 彼得大教堂为奥托加冕,称为“罗马帝国”的 皇帝。后来1155年,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皇帝腓 特烈一世加冕时,又加上了“神圣”二字。这 样,查理曼帝国解体后,西欧又出现了一个 “神圣罗马帝国”。其领土除德意志外,还包 括意大利北部和中部。
1 、格里哥利七世坚决主张实现“教权高 于皇权”的目标。1075年,他在罗马宗教会议 上发表《教皇敕令》。 2、亨利四世于1076年1月24日在沃姆斯召 开会议。 3、格里哥利七世1076年2月22日在拉特兰 召开宗教会议,发布了被称为“中世纪最著名 的教皇法令”,宣布革除亨利四世的教籍,废 除其帝位,取消他统治德意志和意大利的权力, 解除其臣民的效忠誓约。
返回
(三)德意志经济发展的特点
德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是它的分散性和发展的不平 衡性。 城市同盟:势力最大的是汉萨同盟。该同盟最初 由律贝克、汉堡、不来梅为首的北部各城市结成的联 合,14世纪中期才扩大形成,最盛时期有100多个城市 加入同盟。该同盟长期垄断了北海和波罗的海沿岸各 国的贸易,在邻近各国中享有商业特惠权,在伦敦、 布鲁日、卑尔根、诺夫哥罗德等地设有商站。 南部的奥格斯堡、纽伦堡、乌尔姆组成士瓦本同 盟;西部的科伦、沃姆斯、美因斯、斯特拉斯堡等城 市为主组成莱茵同盟。这些同盟都包括邻近的几十个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