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消化-吸收-代谢
第六章消化吸收

(二)外来神经系统 胃肠道的外来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 感神经(图6-3)。
四、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 胃肠激素:由胃肠粘膜的内分泌细胞合成并分 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统称为胃肠激素 (gastrointestinal hormone)。 胃肠激素的生理作用,主要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①调节消化道的运动和消化腺的分泌。 ②调节其他激素的分泌和释放。 ③刺激消化道组织的代谢和生长(即营养作用)。 ④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 ⑤调节肠上皮的分泌和吸收,影响水和电解质在肠 粘膜上皮的转运等。
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消化液的主要作用有: ①分解食物中的复杂成分使之便于吸收; ②为各种消化酶提供适宜的pH环境; ③稀释食物,使消化道内容物的渗透压与 血浆渗透压接近,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④所含的粘液、抗体和大量液体具有保护 消化道粘膜的作用,防止物理和化学因素造 成消化道损伤。
三、消化道的神经支配
(二)胰液分泌的调节
胰液的分泌也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但以体液 调节为主。胰液分泌的调节也可分为头期、胃期、 和肠期(图6-9)。 1.头期胰液分泌 此期 胰液分泌的特点是水分和 HCO-3较少,而酶含量多。 头期胰液的分泌量占消化 期胰液分泌量的约20%。 2.胃期胰液分泌 此期的 胰液分泌酶多液体量少, 其量占消化期胰液分泌的5%~10%。 3.肠期胰液分泌 此期分泌量最多,占消化期胰液 分泌量的70%,HCO-3和酶的含量均高。
(二)胃液分泌的调节
一般根据感受食物刺激部位的先后,分为三期: 头期、胃期和肠期。
1.头期胃液的分泌 头期胃液分泌的机制曾用
假饲方法进行研究(图6-7)。 头期胃液分泌包括条件反 射和非条件反射。 头期胃液分泌量约占整个 消化期分泌量的30%,胃液的 酸度和胃蛋白酶含量均很高。 2.胃期胃液分泌 胃期分泌的胃液量占整个消化 期分泌量的60%,酸度也很高,但胃蛋白酶原的含 量较头期分泌少。
生理学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ppt课件

——胰淀粉酶(pancreatic amylase) 将淀粉、糖原、 及其它碳水化合物水解为水解为二糖、三糖
——胰脂肪酶 胰脂酶(lipase) 、胆固醇酯水解酶、磷
脂酶A2 水解甘油三脂、胆固醇和磷脂
——蛋白水解酶 胰蛋白酶(trypsin)、糜蛋白酶
(chymotrypsin)、羧基肽酶(carboxypeptidase)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概述 口腔内消化 胃内消化 小肠内消化 大肠的功能
(自学) 吸收 复习与思考题
精选ppt
1
消化和吸收的概念
消化 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的 过程,称为消化(digestion)。
——机械消化
——化学消化
吸收 食物经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以及 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 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称为吸收 (absorption)。
——缩胆囊素 使胆囊强烈收缩,胆囊排放大量 胆汁
——促胰液素 增加)
促进胆汁分泌(量和HCO3-含量
——胃泌素 促进胆汁分泌和胆囊收缩
——胆盐 经肠-肝循环返回肝脏后刺激胆汁分泌
精选ppt
41
小肠液
小肠液是由十二指肠腺和小肠腺分泌的碱性 液体(pH7.6);1~3L/d
主要成分为水、电解质、粘液、IgA和消化 酶
33
呕吐
呕吐 (vomiting) 是机体将胃及小肠内容物 从口腔驱出体外的过程。
呕吐中枢位于延髓
剧烈呕吐可导致消化液大量的丢失
精选ppt
34
胰液排放管道示意图
精选ppt
35
胰液的主要成分和作用
无色、无臭;1~2L/d;pH7.8~8.4;渗透压与血浆 同
生理学消化与吸收精选全文

二、胃液的分泌
(一)胃的分泌细胞
贲门腺:分布于胃和食管连接处的环状区,
外(
分分
泌
细 胞
泌 胃 液 )
分泌碱性黏液 外分泌腺
幽门腺:位于幽门部,分泌碱性黏液
泌酸腺:分壁布细于胞胃(底分和泌胃盐体酸部和内因子)
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
胃黏膜上皮细胞
黏液颈细胞(分泌黏液)
二、胃液的分泌
(一)胃的分泌细胞
机制:
K+外流 生电性钠泵
慢波电位(基本电节律) :
自发的周期性波动。 达机械阈时可引发肌收缩 (肌收缩幅度与慢波幅度呈正相关)。 达电阈时引发动作电位的产生使肌收缩增强。 决定肌收缩的频率、传播速度和方向。
动作电位:
发生在慢波电位的基础上,单个或成簇出现。 动作电位的数目影响平滑肌收缩的张力。 去极(Ca2+内流)复极(K+外流)。
增强消化道运动 促进腺体分泌 舒张胃肠括约肌
内在神经系统
❖ 位于消化管壁的壁内神经丛,包括 ✓肌间神经丛:位于纵行肌与环行肌之间 ✓粘膜下神经丛:位于环形肌与粘膜层之间。
❖ 通过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运动神经元联系壁内感受器 与效应器,构成一个完整而相对独立的整合系统,完成局部 反射,有“肠脑”之称。
❖ 黏液的主要成分为糖蛋白
❖ 泌酸腺、幽门腺和贲门腺分泌可溶性黏液
❖ 表面上皮细胞分泌的黏液,呈胶冻状,在胃黏膜表 面形成厚约0.5mm的凝胶层,与HCO3-共同组成粘液碳酸氢盐屏障
❖ 作用:
润滑作用 保护胃粘膜免受食物机械性损伤 中和胃液的酸度 其粘滞性减慢H+向胃壁扩散的速率
胃黏膜的自身保护作用
第一节 概述
❖ 消化系统的组成:
六章:消化吸收思维导图

钙、低血糖、咖啡因和乙醇刺激胃酸分泌
调节胃液分泌的神经和体液因素
脂肪 心高张溶液
盐酸
生长抑素:抑制GC、ECL和壁细胞使分泌↓
抑制胃酸分泌的主要因素
前列腺素 上皮生长因子
VIP
抑胃肽
缩胆囊素(+) 塘铃素(+)蛙
皮素,迷走神经(P细胞分泌)
紧张性收缩
概念:周壁平清肌经常处于一定程度的特续 收缩状态。
胃运动的主要方式
蠕动
作用: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搅拌和粉碎食物;推进胃 内容物分批入十二指肠。
影响:蠕动受BEM的控制,受迷走N、促胃液素和胃动素影响:迷走N、促胃液 素和胃动素→BEM,AP频率↑→蠕动↑交感N、,胰泌素和抑胃肽→BEM,AP频率 ↓→蠕动↓
概念:胃肠道在消化间期呈现间歌性强力收缩+较长静息期的周期性运动称为移 行性复合运动(MMC)
交感神经
脊髓T5
−
L2
侧角→腹腔,肠系膜和腹下神经节→内在神经元→抑制兴奋性(肾上
腺素能,去甲肾上腺素)→胃肠平滑肌舒张,血管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减少
副交感神经
迷走神经,盆神经→内在神经元→上皮细胞,腺细胞和平滑肌细胞→节后纤维: 胆碱能→胃肠平滑肌收缩,血管平滑肌舒张,腺体分泌增多
定义:感觉,中间和运动神经元,构成独立完成反射活动系统
稀释消化产物利于吸收
紧张性收缩
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利于化学消化
消化期小肠运动的形式
分节运动
意义
食糜与肠壁紧密接触,利于吸收
小肠的运动
蠕动:蠕动冲
挤压肠壁,有助于血液和淋巴的回流
消化间期小肠运动的形式:MMC:起源于胃
第六章:消化和吸收
生理学第六章消化和吸收练习题及答案

生理学第六章消化和吸收练习题及答案第六章消化和吸收一、填空题1.消化可分为①消化和②消化两种方式。
2.消化道平滑肌的电活动有①、②和③等三种形式。
慢波的起步点是④细胞。
3.副交感神经兴奋通常引起胃肠道运动①,腺体分泌②;交感神经兴奋主要引起胃肠道运动③,腺体分泌④。
另外,消化管壁内还有完整的、可以独立完成反射活动的整合系统,称为⑤。
4.胃肠激索的作用主要有①、②和③。
5.胃肠道共有的运动形式是①,小肠所特有的运动形式是②;最重要的消化液是③;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的最主要部位是④。
6.胃的功能是①食物并向十二指肠输送②。
胃的运动形式主要有③、④和⑤。
7.胃液的成分除水以外,主要还有①、②、③和④。
8.内因子是由胃的①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有促进回肠上皮细胞吸收②的作用,缺乏它时将引起③。
9.消化期胃液的分泌,按照感受食物刺激的部位可分为①期、②期和③期三个时期。
10.胰液中消化蛋白质的酶有①和②,消化淀粉的酶是③,消化脂肪的酶是④,此外,还有碱性物质⑤。
11.胆汁成分包括①、②、③等,其中与消化活动有关的是④,其主要作用是⑤。
12.糖类和氨基酸的接收是经过①途径,而大份子脂肪酸的接收是经过②途径。
糖类接收的主要份子方式是③,蛋白质接收的主要方式是④,脂肪接收的主要方式是甘油、脂肪酸和⑤。
回肠能主动接收⑥和⑦。
13.肝脏介入体内①、②、③、④和⑤等功用,个中以⑥功用最为重要。
二、选择题[A型题]1.胃肠道平滑肌节律性收缩的频率主要取决于()A.慢波的幅度B.慢波的频次C.动作电位的幅度D.举措电位的频次E.光滑肌本身的节律2.消化道光滑肌的基本电节律的起步点为()A。
Cajal细胞B.浆膜层C.黏膜层D.纵行肌E.环行肌3.消化道光滑肌的严峻性和主动节律性主要依靠于()A.交感神经支配B.副交感神经支配C.肌间神经丛的感化D.黏膜下神经丛的作用E.平滑肌本身的特性4.胃肠平滑肌细胞动作电位去极化期产生的主要离子基础是()A。
动物生理学课件:7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消化与吸收
内因子
分泌:由壁细胞分泌。
特性:分子量约6万的糖蛋白。
作用:与食糜中的维生素B12结合而促进B12 的吸收。(与红细胞生成有关)
红细胞的生成条件
消化与吸收
消化期的胃液分泌调节:
头期(cephalic stage) 持续时间长,分泌量大,酸度高,胃
蛋白质
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
HCl
最适pH1.8-3.5; pH>5,失
胨
活
凝乳酶:使乳中酪蛋白凝固,有利乳汁消化;
(幼畜)
胃脂肪酶:肉食动物。
消化与吸收
胃 蛋 白 酶
消化与吸收
黏液
分泌: 糖蛋白
表面上皮细胞(不溶性黏液) 黏液细胞(可溶性黏液)
特性: 粘滞性高,能形成凝胶层(500µm)
作用: 1、润湿食物,保护胃粘膜免受机械损伤;
动
微生物消化 大肠
消化与吸收
二、采食(prehension)及其调控
动物通过采食器官捕捉食物,并将食物送入 口腔的过程称为采食(prehension)。
采食活动是动物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活动之一, 也是动物消化代谢过程中的首要环节。
不同动物其采食方式不同。但唇、舌、齿是 各种动物采食的主要器官。
消化与吸收
化学性消化
是指消化腺所分泌的各种消化酶和植物饲料本身 的酶将饲料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分解成为小分 子物质的过程。
微生物(生物性)消化
是指由栖居在畜禽消化道内的微生物对饲料进行 发酵的过程。
采食
唾液
口腔
咀嚼
物
化
咽、食管
学 性
动物生理学课件:第6章消化

*脑—肠肽的概念
▪ 产生于胃肠道的一些肽,不仅存在于胃肠道,也 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而原来认为只存在于中 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肽,也在消化道中发现。这种 双重分布的肽统称为脑—肠肽(brain-gut peptide)。
▪ 已知的脑—肠肽有胃泌素、胆囊收缩素、P物质、 生长抑素、神经降压素、血管活性肠肽、内啡肽 等约20余种。
*慢波、动作电位和肌肉收缩的关系:
平滑肌的收缩是继动作电位之后产生的,而动作电位是在慢 波去极化的基础上发生的。慢波(前电位)是平滑肌的起步电 位,是平滑肌收缩节律的控制波,它决定胃肠道蠕动的方向、 节律和速度。
2.消化道平滑肌电活动与胃肠运动
胃肠运动形式很多,但都依赖于平滑肌的电活动。静息电位 的周期性变化形成慢波的自发基本电节律。慢波影响胃肠平滑 肌的紧张性,但并不直接引起平滑肌收缩。慢波可以触发动作 电位的发生,在慢波上叠加的动作电位才能引起平滑肌收缩。 峰簇与小肠运动周期相一致。
1.摄食短时调节的外周信号 摄食后开始,来自消化道、肝脏等处的机械、化学感受器的信号,
经四条途径进入中枢(自学)。 短时调节本身不能持久改变能量和体脂状态。
2.摄食长期调节的外周信号 胰岛素和瘦素是调节摄食和能量平衡的两个最重要的长期信号。
二者作用于中枢后抑制摄食,增加能量消耗。胰岛素可促进瘦素产生, 瘦素则抑制胰岛素分泌。生长素可促进摄食。
肽
液分泌
P物质 刺激肠平滑肌收缩
生长抑素 抑制胃液、胰液分泌,抑制多种胃、肠、胰激素释放
脑啡肽 减慢胃肠和胆囊运动,抑制胃酸、胰液和胆汁分泌,镇痛
蛙皮素 刺激胃液、胰酶、胃泌素分泌,刺激小肠、胆囊、动脉血管平滑肌 收缩,血压上升
神经降压素 抑制胃酸、胰岛素分泌,刺激胰高血糖素分泌,血糖升高,血压下 降
消化吸收代谢PPT

一、消化道的运动功能
(二)消化道平滑肌电活动与胃肠运动
平滑肌慢波、锋电位与收缩的关系 6
二、消化道的分泌功能
(一)消化腺的种类
1、单细胞黏液腺 2、肠腺 3、管状腺 (4)复杂的腺体:壁外腺。
(二)腺细胞(glandular cells)分泌的基本机理
1、有机物的分泌
神经、体液
Ca++
毛
细
细 血
第六章 消化 吸收 代谢
•目的要求
明确食物在消化道中进行消化和吸收的基本过程,认 识消化系统活动的整体性和神经、体液因素对消化腺分泌 和消化管运动的调节作用。
通过自学了解各种类型动物消化特点。
1
概述
• 一、消化道的组成与构造 • 消化道:口腔 咽 食管 胃 肠(小肠,大肠)肛门
消化腺:唾液腺 肝 胰 肠腺 • 二、消化的方式
胃
肠
内
分
泌
细
胞
小肠腺内APUD细胞(电镜照片)
模 式
10
三、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
胃肠激素的概念:分布于胃肠道壁内的内分泌细胞形成的胃肠内分 泌系统,目前已发现有40余种内分泌细胞。已确认的胃肠激素和肽 类已有20余种。见教科书P136
胃肠激素的主要作用 1、调节消化道分泌和运动 2、调节其他激素的分泌 3、调节消化道组织的代谢与生长(滋养作用)。
十二指肠
作用
增加下食管括约肌压力,促进小肠蠕动 和胆囊收缩。
促进胆囊收缩。减缓胃排空并减少小肠 蠕动
通过增加幽门压力抑制胃排空,抑制小 肠和大肠运动。
加速胃排空,调节移行性运动复合波。
生长抑素 SS
抑胃肽 GIP
胰腺(朗格罕斯岛)和 抑制许多胃肠激素分泌。在动力方面的
第六章 消化生理

定义: 特点:是迷走-迷走反射 生理意义:食物大量入胃,胃内压不变, 可暂时贮存食物。 胃内食团呈明显的分层排列(见下图) (2)蠕动 食物入胃后5分钟左右,即开始舒张和收缩 交替进行的蠕动。 胃中部 幽门部;受胃平滑肌的慢波控制 生理意义:食物与消化液混合,推动食物由 胃进入十二指肠。
(3)紧张性收缩(tonic contraction) 以平滑肌长时间的收缩为特征 作用:使胃维持一定的形状,维持和提高胃 内压力,利于化学消化 2. 胃运动的调节
(1) 当食物离开胃进入小肠后,还有继续刺激胃
液分泌的作用。
(2) 机制:主要是体液调节的作用。 食糜入小肠 小肠粘膜 小肠吸收的氨基酸 胃泌素 肠泌酸素 胃酸
(3) 特点:量少,约占总量的10%。
(四)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 除精神、情绪因素外,主要有: 1 盐酸: 抑制G细胞—胃泌素 胃窦:pH 1.2-1.5 促进D细胞—生长抑素 十二指肠:pH 2.5
(三)消化期的胃液分泌
1 头期胃液分泌: (1) 冲动均来自头部感受器(眼、耳、鼻、口腔、 咽、食管) (2) 机制: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均为神经调节) 传出神经为迷走神经 A、直接刺激壁细胞 B、胃窦部的G细胞 胃酸
胃泌素
(3) 特点: 量多,占总分泌量的20%,酸度和胃蛋白酶原的含 量高,消化力强。
与神经系统共同调节消化器官的活动,作用广泛。
2 胃肠道是体内最大、最复杂的内分泌器官。
3 内分泌细胞形态特点:
(1) 开放型(多):感受胃肠腔内食物成分pH的变
化,引起分泌活动
(2) 闭合型(少):分泌与受神经兴奋或周围内环境 变化调节,而食物成分无关
4 作用方式:
内分泌、旁分泌、神经分泌、自分泌 内分泌:激素经血液运输至靶组织而发挥作用。 旁分泌:某些激素可不经血液运输,仅通过细胞 外液扩散至邻近靶细胞发挥调节。 神经分泌:一些激素作为神经递质发挥作用。 自分泌:指激素通过局部扩散至细胞间隙,又返 回作用于该内分泌细胞而发挥反馈作 用,这种方式称为~。
生理学第六章小肠内消化和吸收课件

提供最适pH
5
2.消化酶 由腺泡细胞分泌
1)胰淀粉酶 淀粉----糊精、麦芽糖、麦芽寡糖
2)胰脂肪酶 甘油三酯----脂肪酸、甘油、甘油一酯
3) 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 4) 羧基肽酶 5) 核糖核酸与脱氧核糖核酸酶
6
胰蛋白酶原 肠致活酶
20
第六节 吸 收
消化产物通过上皮细胞进入血液与 淋巴的过程。
21
一、吸收过程概述
(一)营养物质的吸收部位 H20, alcohol
H20, NaCl
22
小肠是主要的吸收部位:Why ?
1、小肠有巨大的吸收面积。 2、食物在小肠停留时间长(3-8h)。 3、食物在小肠已分解为小分子物质。 4、小肠壁内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结合钙 Vit. D 脂肪、酸度
主动转运
Ca2+
被吸收
4、负离子的吸收:Cl- 和 HCO3由钠泵产生的电位差促使负离子顺电势梯度被动扩
散入小肠粘膜细胞。
31
32
(三)糖 形式: 单糖(半乳糖,葡萄糖>果糖>甘露糖) 机制 : 继发式主动转运 途径:入血
33
肠上皮细胞
肠腔
血
管腔侧:以Na+
-载体-葡萄糖复合
+ 胰蛋白酶
糜蛋白酶原 糜蛋白酶
蛋白质 多肽和氨基酸
月示 胨
7
(二)胰液分泌的调节
1、神经调节:迷走神经 特点:水分和碳酸氢盐不多,酶的含量多
2. 体液调节 (1) 促胰液素 分泌部位:S细胞分泌 有效刺激:HCl、蛋白分解产物、脂肪酸 作用特点: 水与碳酸氢盐多,酶不多。
6 消化与吸收

4.免疫作用:唾液中的免疫球蛋白可直接对抗细菌, 若缺乏时易患龋齿。
(三)唾液分泌的调节
咀嚼
非条件反射
+
味 觉、颜色、
进食环境、嗅
觉等
条件反射
交感N
β
NE
受
体
延髓唾液 分泌中枢
-
副交感N
ⅦⅪ
ACh
M受体 唾液腺
分泌增加 肌样上皮收缩
慢波电位产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 慢波电位起源于纵行肌和环行肌之间的Cajial细胞 (是一种兼有成纤维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特性的间质细 胞),可能与生电作用钠泵的周期活动有关。
慢波电位作用:本身不引起肌肉收缩,但能降 低AP产生的阈值(使RP接近于产生AP的阈电位); 是控制胃肠运动(蠕动的方向、节律、速度)的起步电 位。
食管下括约肌主要受迷走神经和体液(促胃液素、 促胃动素)的调节:如食团的机械刺激,可反射性的 引起其舒张。此外,NO、PGE1及异丙基肾上腺素等) 也能引起其舒张。食物入胃后,又可引起食管下括约 肌收缩,恢复静息时的张力,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入食 道。
第三节 胃 内 消 化
一、胃的化学消化
(一)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细胞性贫血。 ⑸特点:分泌能力和刺激因素与胃酸相当。
4.粘液和HCO3-
⑴来源:粘液由表面上皮细胞、贲门腺和幽门腺细
胞、泌酸区的粘液颈细胞分泌;HCO3-主要由非泌酸 细胞分泌,少量由组织间液渗入胃内。
⑵成分:粘液主要成分为糖蛋白,具有较高的粘滞
性和形成凝胶的特性。PH值为中性。
⑶作用:形成胃粘液-HCO3-屏障,保护胃粘膜。
性 质:无色,pH0.9~1.5, 是体内pH最低的液体。
生理学第六章-消化和吸收

2.紧张性收缩
• 胃壁平滑肌经常保持一定程度的持续收缩状 态, 称为紧张性收缩(tonic contraction)。
• 这是消化道平滑肌共有的运动形式。胃的紧 张性收缩使胃腔内具有一定的压力, 这种压力 有助于胃液渗入食物, 促进化学性消化。
3.胃的蠕动
作用:
① 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 合,有利于化学性消化
十二指肠黏 膜内分泌细 胞
肠-胃反射
胃
胃运动减弱 排
• 化学结构----肽类 • 分子量-----2000~5000 •它们不仅存在于消化道内, 还存在于神经组织内。
主要的胃肠激素
激素
分泌 刺激物
功能
促胃液素
促胰液素
缩胆囊素 (CCK) 抑胃肽
G cells
S cells
I cells
•迷走N(GRP) •蛋白质消化产 物 •胃扩张
•盐酸 •蛋白质分解产 物 •脂肪酸
(三)唾液分泌的调节
完全由神经反射引起。
非条件反射: 诱发因素: 食物对口腔的物理、化学刺激 产生机制: 感受器(口腔、舌神经末梢)→ 传入神经纤维→中枢
(延髓、下丘脑、皮层) → 传出神经(副交感为主,末梢 递质为乙酰胆碱,对抗药: 阿托品) → 腺体
条件反射: 就餐环境、食物形状、颜色、气味引起唾液分泌。
1.分类
1)肌间神经丛 (位于纵行肌和 环行肌之间)
主要参与对消 化道运动的控制。
内在神经丛:
交感神 经
副交感神 经
肌间 神经 丛
黏膜下 神经丛
2)黏膜下神经丛 (位于黏膜层和环 行肌之间)
主要参与消化道 腺体和内分泌细胞 的分泌, 肠内物质 的吸收以及对局部 血流的控制。
第六章消化与吸收习题(带答案)

第六章消化与吸收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消化道平滑肌生理特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兴奋性比骨骼肌高B.伸展性小C.收缩缓慢D.对化学刺激不敏感E.自律性频率较高且稳定2.正常人每日由各种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总量为A.2~4LB.3~5LC.4~6LD.5~6LE.6~8L3.下列关于消化道活动的内在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是指消化道壁内的神经丛B.能独立行使其功能C.不受外来神经的调节D.含有大量的神经纤维和神经元E.参与消化道运动和消化液分泌的调节4.下列关于消化道外来神经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参于肠壁的局部神经丛反射B.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消化液分泌增加C.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消化道括约肌舒张D.交感神经兴奋引起消化道运动加强E.交感神经兴奋引起消化道括约肌收缩5.唾液中的惟一的消化酶是A.溶菌酶B.唾液淀粉酶C.粘液D.蛋白酶E.脂肪酶6.下列关于壁细胞质子泵的叙述,错误的是A.存在于顶端膜内凹的分泌小管膜上B.是一种H+-K+依赖式的ATP 酶C.抑制质子泵不影响胃酸的分泌D.分泌H+同时伴有K+进入细胞E.分泌H+同时伴有HCO3-移出细胞7.下列哪种物质能促使胃蛋白酶原转变为胃蛋白酶?A.CI-B. HClC.K+D.Na+E.内因子8.关于内因子的描述正确的是A.与空肠吸收维生素B12 有关B.促进小肠粘膜吸收维生素DC.与维生素B1 吸收有关D.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有关E.与缺铁性贫血有关9.关于胃粘膜自身保护作用的描述,正确的是A.粘液-碳酸氢盐屏障,防止H+和胃蛋白酶对胃粘膜的侵蚀B.胃粘膜上皮细胞顶部的细胞膜与相邻细胞间的紧密连接,防止H+透过的作用C.胃粘膜血流十分丰富,为胃粘膜细胞提供了丰富的代谢原料D.胃粘膜局部还存在着自身保护性物质E 以上均是10.胃液分泌头期的特点是A.分泌量多,酸度高,含酶丰富B.分泌量少,酸度高,含酶丰富C.分泌量多,酸度低,含酶丰富D.分泌量多,酸度高,含酶量少E.分泌量少,酸度低,含酶丰富11.促胃液素由以下哪一种细胞分泌A.D 细胞B.G 细胞C.K 细胞D.I 细胞E.M 细胞12.下列哪项不属于胃酸的生理作用A.杀菌B.激活胃蛋白酶原C.水解蛋白质D.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E.促进维生素B12 吸收13.胃的排空A.动力是胃和十二指肠之间的压力差B.通常排空最快的食物是脂肪C.副交感神经兴奋延缓排空D.固体食物比流质食快E.混合食物完全排空需时3~5 小时14.胃特有的运动形式是A.紧张性收缩B.蠕动C.蠕动D.容受性舒张E.分节运动15.下列关于胰液的叙述,正确的是A.胰液的pH 值约为7.0B.其分泌主要受神经调节C.在非消化期几乎不分泌D.胰酶主要由小导管细胞分泌E.每日分泌量约为0.6~0.8 L16.使胰蛋白酶原激活的主要物质是A. HClB.肠激酶C. HCO3-D.胰蛋白酶E.糜蛋白酶17.最重要的消化液是A.胃液B.胰液C.胆汁D.小肠液E.唾液18.酸性食糜进入小肠引起大量胰液分泌的主要机制是A.交感神经兴奋B.迷走神经兴奋C.小肠粘膜释放促胃液素D.小肠粘膜释放缩胆囊素E.小肠粘膜释放促胰液素19.促胰液素A.引起酶多、水和HCO3-少的分泌B.引起水、HCO3-多而酶少的分泌.C.引起水、HCO3-和酶均多的分泌D.无明显的促进作用E.起明显的抑制作用20.胆汁中与食物消化有关的成分是A.胆盐B.胆色素C.胆固醇D.脂肪酸E.卵磷脂21.胆盐的肠肝循环可以促进A.肠运动B.肝细胞分泌胆汁C.胃运动D.胆囊收缩E.以上均是22.下列哪种食物引起胆汁流出最多A.糖类B.蔬菜C.动物油D.水果E.瘦肉23.关于葡萄糖吸收的描述错误的是A.小肠粘膜主要吸收单糖B.吸收的途径是血液C.若小肠中乳糖酶的活性显著降低,饮牛奶后会产生腹胀和腹泻D.葡萄糖的吸收有赖于Na+的主动转运E.小肠粘膜上皮细胞的侧膜上存在葡萄糖转运体24.维生素B12的吸收部位在A.胃B.十二指肠上部C.空肠上部D.结肠E.回肠25.关于铁吸收的描述错误的是A.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B.食物中的铁绝大部分是三价的高铁形式,不易被吸收C.急性失血患者、孕妇、儿童对铁的需要量增加,铁的吸收也增加D.维生素C 能将高铁还原为亚铁而促进铁的吸收E.铁在碱性环境中易溶解而便于被吸收26.关于钙吸收的描述错误的是A.钙的吸收主要部位在十二指肠B.脂肪食物对钙的吸收有促进作用C.维生素D 有促进小肠吸收钙的作用D.碱性环境促进钙的吸收E.只有可溶性钙才能被吸收27.萎缩性胃炎患者壁细胞大量减少,胃酸缺乏,但促胃液素水平增高,该患者促胃液素分泌增多的原因是A.迷走神经兴奋B.胃酸对G 细胞的抑制减弱C.促胰液素分泌减少D.肠-胃反射减弱E.交感神经兴奋28.在胆囊造影时,检查胆囊的收缩功能让受检者进食油煎荷包蛋是为了促进A.促胃液素分泌B.胆固醇合成C.迷走神经兴奋D.胆盐合成E.缩胆囊素释放29.消化性溃疡患者胃酸分泌过多,为了减少胃酸,下列哪种治疗无效A.M 受体阻断剂B.交感神经切断C.高位迷走神经切断D.质子泵抑制剂E.促胃液素受体的阻断剂30.部分人在饮用牛奶后出现腹胀、腹泻的症状,这是由于A.胰蛋白酶含量较低B.乳糖酶的含量较低C.胰淀粉酶含量较低D.胃蛋白酶含量较低E.胰脂肪酶含量较低31.胃大部分切除的患者出现严重贫血,表现为外周巨幼红细胞增多,其主要原因是下列哪项减少A.胃蛋白酶原B.黏液C. HClD.HCO3-E.内因子32.胆瘘患者胆汁大量流失至体外,胆汁分泌比正常人少数倍,这是由于下列哪项减少A.合成胆盐的原料B.胆盐的肠肝循环C.促胃液素D.促胰液素E.缩胆囊素33.大量使用肠道抑菌药物可导致缺乏的维生素是A.维生素AB.维生素BC.维生素CD.维生素DE.维生素E34.医生不轻易切除小肠,即使切除也不超过50%,原因是A.小肠回盲瓣的功能B.小肠具有移行性复合运动C.十二指肠腺和小肠腺是重要的消化腺D.小肠是食物消化吸收的重要部位E.小肠液含有胰液和胆汁35.离体小肠置于适宜的环境中仍然能进行很好的节律性运动,表明小肠平滑肌A.有自律性B.传导性好C.伸张性好D.兴奋性高E.收缩性强二、B 型题A.D 细胞B.G 细胞C.主细胞D.壁细胞E.S 细胞1.分泌促胃液素的细胞是2.分泌内因子的细胞是3.分泌胃蛋白酶原的细胞是A.促胃液素B.缩胆囊素C.促胰液素D.抑胃肽E.促胃动素4.可促进胆囊收缩和胰酶分泌的胃肠激素是5.可促进胃液分泌和胃运动的胃肠激素是6.可促进胰腺和肝脏分泌NaHCO3的主要胃肠激素是A.唾液B.胃液C.胆汁D.胰液E.小肠液7.含消化酶种类最齐全的是8.对蛋白质消化能力最强的是9.促进脂肪消化和吸收的是10.含肠激酶的消化液是三、填空题1.消化道平滑肌经常保持微弱持续的收缩状态称为________收缩。
生理学(第九版)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㈡ 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
慢波起源于消化道纵行肌和环行肌之间的Cajal 间质细 胞(interstitial cell ofCajal,ICC) ,因此ICC 被认为是胃肠 运动的起搏细胞。产生慢波的离子机制尚不清楚,目 前认为与细胞内的钙波有关,当细胞内Ca2+ 浓度增高 时,激活细胞膜上钙激活的氯通道, Cl-外流,膜电位 去极化。慢波电位通过ICC 与平滑肌细胞之间的 缝隙 连接扩布到平滑肌细胞,引起平滑肌细胞电压门控钙 通道开放, Ca2+内流。
5
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
在整个消化道中,除口、咽和食管上端的肌组织以及 肛门外括约肌为骨骼肌外,其余部分的肌组 织均属于 平滑肌。消化道通过这些肌肉的舒缩活动完成对食物 的机械性消化,并将食物推向前进;消化道的运动对 食物的化学性消化和吸收也有促进作用。
6
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
(-)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 消化道平滑肌具有肌组织 的共同特性,如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但这些特性的表现 均有其自 身的特点。
3. 营养作用有些胃肠激素可促进消化系统组织的生长, 例如,促胃液素和缩胆襄素分别能促 进胃黏膜上皮和胰 腺外分泌部组织的生长。
脑-肠肽
一些被认为是胃肠激素的肤类物质也存在千中枢神经系统, 而原来认为只存在千中枢神经系统 的神经肤也在消化道中 被发现。这些在消化道和中枢神经系统内双重分布的肤类 物质统称为脑-肠 肤(brain-gut peptide) 。目前已知的这 些肤类物质有20 多种,如促胃液素、缩胆襄素、胃动素、 生长抑 素、神经降压素等。脑-肠肤概念的提出揭示了神 经系统与消化道之间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
㈡ 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
2. 慢波电位 消化道平滑肌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 自发地产生周期性的轻度去极化和复极 化,由于其频 率较慢,故称为慢波(slow wave) ; 因慢波频率对平滑 肌的收缩节律起决定性作用,故又称 基本电节律 (basal electrical rhythm, BER) 。消化道不同部位平滑肌 的慢波频率不同,人的慢波频率在 胃约每分钟3 次, 在十二指肠约每分钟12 次,回肠末端为8 -9 次。慢波 的幅度为10-15mV, 持续时 间由数秒至十几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功能: 1、粘合食物成团 2、防止粗糙食物和消化酶对消化道黏膜的损伤。 3、躺蛋白为两性物质,可缓冲少量酸碱。 4、形成黏液-碳酸氢盐“屏障”(mucus—bicarbonate barrier), 防止H+向黏膜内扩散。
三、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
胃肠道为体内最大内分泌器官,分泌大量胃肠激素 (gastrointestinal hormone),已发现有40余种内分泌细胞.20余种 胃肠激素和肽类已被发现。But the list is still increasing.
1、短时调节外周信号
(1)来自消化道、肝脏等部 位机械、化学感受器信号 (2)葡萄糖、酮体(丙酮、 乙酰乙酸、B-輕丁酸)、氨
Ketone bodies: acetone, acetoacetic acid and B-hydroxybutyric acid,脂肪代谢产物
(二)调节食欲的外周信号
摄食调节分为
短时(short term)调节:进食后数小时到下一次采食间的 调节。与食物、饲料特性、胃肠道状况有关。
长期(long term)调节:保持动物机体营养状况长期稳定 的调节活动。恒糖学说、恒脂学说、恒氨基酸学说等;植物性神经系统与
长期性摄食调节;内分泌激素与长期性摄食调节
+
胰岛素
+
+
中枢
(抑制摄食、 增加能量代谢)
?
瘦素(Leptin)
+
+
+
间接
+
葡萄糖代谢
2、摄食长期调节的外周信号
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和胃肠生长素(ghrelin)
GH
ghrelin
促进蛋白质合成、脂肪分解
摄食增加、脂肪合成增加
胃 腺 细 胞
(三)中枢神经递质和脑肽对摄食的调节。
门静脉 (3)胆囊收缩素(CCK)
肝CCK-A 受体(抑制食欲)
中枢CCK-A 受体(抑制 食欲)
(4)胰高血糖素样肽-1 (GLP-1)
体循环
抑制胃排空,从而抑制摄食
2、摄食长期调节的外周信号
胰岛素(insulin)和瘦素(Leptin)
血糖、氨基酸 肠促胰岛素(incretin) 抑胃肽(GIP) 肠高血糖素样肽-1(GLP-1)
黏膜
黏膜下层 黏膜下神经丛 环肌层
肠肌间神经丛 纵肌层
交感神经系统
椎前神经节
肌间神经丛和 黏膜下神经丛
副交感神经系统
-
+
肠神经系统(ENS) 中间神经元
肌细胞
腺体
2、外来神经
主要是 交感和副交 感(迷走) 神经
3、中枢神经系统
在脊髓、延脑、 下丘脑和大脑 皮层有不同等 级的调节中枢, 通过条件和非 条件反射来调 节各部分活动。
激素 胃泌素 gastrin 胆囊收缩素 CCK
来源 胃窦
作用 增加下食管括约肌压力,促进小肠蠕动 和胆囊收缩。 促进胆囊收缩。减缓胃排空并减少小肠 蠕动
十二指肠和空肠
胰泌素 secretin
胃动素 motilin 生长抑素 SS 抑胃肽 GIP
十二指肠和空肠粘膜
通过增加幽门压力抑制胃排空,抑制小 肠和大肠运动。
一、消化道的运动功能
(二)消化道平滑肌电活动与胃肠运动
平滑肌慢波、锋电位与收缩的关系
二、消化道的分泌功能
(一)消化腺的种类
1、单细胞黏液腺 2、肠腺 3、管状腺 (4)复杂的腺体:壁外腺。 (二)腺细胞(glandular cells)分泌的基本机理 1、有机物的分泌
神经、体液
Ca++
与细胞膜融合
十二指肠
加速胃排空,调节移行性运动复合波。
胰腺(朗格罕斯岛)和 下丘脑 上段小肠粘膜
抑制许多胃肠激素分泌。在动力方面的 作用尚不清楚,进流质后加速胃排空。 当小肠充盈时减缓胃排空。
四、消化道的保护功能
营养物质 致病因子
共同进入
消化道
黏膜屏障(mucosal barrier)包括: 1、物理屏障:非特异性屏障,简单阻隔作用。 2、免疫性屏障:特异性屏障,由淋巴组织构成。 (一)消化道的细胞保护功能 慢性炎症和溃疡与消化道的细胞保护作用的减弱有关。 1、前列腺素(PG):消化系统内广泛分布,主要作用为:促进黏 液-碳酸氢盐“屏障”的建立以防胃损伤;促进胃黏膜细胞的更新, 改善黏膜的血液供应,另,对胰腺、肝细胞都有保护。
肠腔 抗原
sIgA
吸收细胞
(IgA)
分泌型IgA J链(浆细胞产生)
基底面
基膜
分泌片
肠上皮细胞
腔面
(二)胃肠道的免疫功能
3、细胞免疫 胃肠相关淋巴组织(GALT)
图6-2 胰腺分泌细胞内的两种介导机制
五、消化道的血液循环
1、胃肠道血液循环占心输出量的1/3
2、门脉循环:收集胃、肠、脾、胰等的血液经门静脉进入肝 脏,汇入肝静脉,然后经后腔静脉回流到右心房。 作用:收集营养物质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3、消化器官血流量与消化功能相适应,消化期:血流量大增, 消化间期血流量下降。 机理: 1)扩血管物质的释放增加,CCK,VIP、胃泌素及胰泌素等。 2)肠腺分泌扩血管物质,如肠激肽等。 3)胃肠壁和黏膜本身代谢的增加,导致氧的浓度下降,从而 血流量增加,可能达50-100%。
毛 细 血 管
细 胞 扩散或 主动运输 内
营养
Ca++ Ca++ Ca++
分泌囊泡
腺粒体ATP
分泌物(由内质网和 高尔基提合成)
二、消化道的分泌功能
2、水、电解质分泌
水、电解质外溢
顶部
细胞破裂 水分增加 渗透压、流体静力压
基底部
神经刺激
Na+ Cl-、Cl-、ClClNa+
二、消化道的分泌功能
3、黏液的分泌
淋巴集结
(二)胃肠道的免疫功能
1、肠道淋巴细胞的转移
肠腔
乳腺
支气管 血管
肠系膜 淋巴结
雌性生殖道
胸导管
Peyer”s patches 细胞转移
(二)胃肠道的免疫功能
2、体液免疫
肠道B淋巴细胞合成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和IgM( IgA和IgM )为双聚体,每个sIgA分子含一个J链和一个分泌片。J链均由浆细胞产生,而分泌片由上皮细胞合 成。J链通过倒数第二位二硫键将2个IgA单体互相连接;结合分泌片后SIgA的结 构更为紧密而不被酶解,有助于SIgA在粘在粘膜表面及外分泌液中保持抗体活性。 外分泌液中的高浓度IgA主要为局部合成,特别是在肠相关淋巴样组织(GALT) 内。 分泌型IgA性能稳定,在局部浓度大,能抑制病原体和有害抗原粘附在粘膜 上,阻挡其进入体内;同时也因其调理吞噬和溶解作用,构成了粘膜第一线防御 机制;母乳中的分泌型IgA提供了婴儿出生后4~6月内的局部免疫屏障;因此常 称分泌型IgA为局部抗体。
六、消化道功能的整合
消化道功能的整合涉及到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相互作用 (一)神经机制 两类神经参与了功能整合。
1、内在神经系统(intrinsic nerve system):胃肠道内的神经系 统,也称肠神经(enteric nerve system),存在于胃肠道壁,主要 由两类神经丛构成,肌间神经丛(myenteric plexus or Auerbach Plexus )和黏膜下丛(mesenteric plexus, Meissnere’s Plexus)。
APUD细胞(amine precursor uptake and decarboxylation cell): 特指那些具有摄取胺或胺前体物(氨基酸、多巴),并脱去 羧基、进而转变为活性胺能力的细胞。
胃 肠 内 分 泌 细 胞 模 式
小肠腺内APUD细胞(电镜照片)
三、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
胃肠激素的概念:分布于胃肠道壁内的内分泌细胞形成的胃肠内分 泌系统,目前已发现有40余种内分泌细胞。已确认的胃肠激素和肽 类已有20余种。见教科书P136 胃肠激素的主要作用 1、调节消化道分泌和运动 2、调节其他激素的分泌 3、调节消化道组织的代谢与生长(滋养作用)。 脑畅肽(brain-gut peptide):在脑和胃肠道中双重分布的肽类的总 称。CCK、GH、Gastrin 等。 APUD细胞:可摄入胺或胺的前体物并通过脱羧,而形成肽类的细 胞。
第六章 消化 吸收 代谢
•目的要求
明确食物在消化道中进行消化和吸收的基本过程,认 识消化系统活动的整体性和神经、体液因素对消化腺分泌 和消化管运动的调节作用。 通过自学了解各种类型动物消化特点。
概述
• 一、消化道的组成与构造 • 消化道:口腔 咽 食管 胃 肠(小肠,大肠)肛门 消化腺:唾液腺 肝 胰 肠腺 • 二、消化的方式 胞内消化 机械性消化 消化 胞外消化 化学性消化 微生物消化 接触性消化(膜消化)
一、咀嚼(mastication)
㈠ 咀嚼:由颌部各肌肉协同作用完成。软化食物、破碎植物细胞、 释放其内营养成分,易于与消化酶接触,有利胃排空。由咀嚼 反射(chewing reflex)调控。
二、唾液分泌
唾液(saliva)由腮腺(parotid gland)、颌下腺(submaxillarg gland) 、舌下腺(sublingual gland)分泌物组成。无色、无味,pH7.328.1(反刍动物),因日粮成分而变。 (一)唾液的主要成分 有机物主要为粘蛋白,还有球蛋白、氨基酸、尿素、尿酸、唾液淀 粉酶和溶菌酶等。唾液中的无机物有钠、钾、钙、硫氰酸盐、氯、 氨等。此外,唾液中还有一定量的气体,如氧、氮和二氧化碳。 唾液中含量(%) 水分 98.92 固型物1。08 (有机物0.27) (无机物0.81) 无机物的含量(%) NaCl,K+ (高) CaCO3 (高)或(MgCO3)4.1 PO24 SO24 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