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对中国绘画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绘画的影响——以汉代人物画比较为例
2018-10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绘画的影响———以汉代人物画比较为例郝美娜(青岛科技大学,山东青岛266000)摘要: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人物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以及积极入世的审美取向对汉代人物画造型及其精神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儒家思想;人物画;天人合一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30-0062-01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与礼,仁与礼是孔子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
孔子所说的“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仁”的含义就是“爱人为仁”;“仁”的第二个含义就是“克己复礼为仁”,孔子认为人们应该克制自己的私欲,恢复西周的礼仪制度方可为仁,这里的“仁”是指一个人的品德修养。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学说,他把孔子的“仁”之深层文化意义确立在士人身上,提出了“义”的主张,同时以道家思想为参照,并加以吸纳,提出“浩然正气”说,实现了道家的自然之道与儒家的伦理之道的完美结合。
由此,儒家精神表现在绘画上,首先是一种教化人伦的功利性功能,其次是一种积极的、入世的审美取向,再次,传递出“天人合一”的精神内涵。
在中国历史上,汉(尤指西汉)受到儒家思想影响尤为明显,以下是以汉朝人物画为例阐释中国古代人物画中体现的儒家精神。
汉代人物画中的儒学思想。
儒家思想由先秦时期的民间学说发展到汉代的官学,是汉代“大一统”的哲学根基。
汉代董仲舒以“天人感应”学说为哲学基础,引入阴阳五行及“三统”循环学说作为理论基础,糅合并改造儒、墨、道、法、名、杂、术数、方技等各家思想建立了新儒学体系。
汉画从题材到内容、从形式到精神无不彰显着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
汉画中以“天地人”为主题的“天人合一”思想重在宣传“君权神授”;以“孝”文化为主题的图像内容在汉初大量出现,汉代后期南阳、四川、江浙出土的汉画中更多地反映了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是儒家入世文化思想的体现。
论儒道思想对中国古代绘画色彩的影响
论儒道思想对中国古代绘画色彩的影响金鑫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与世界其他文明背景下的艺术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究其原因,离不开儒道思想对中国古代绘画的影响,在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中,影响较大的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色彩观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色彩审美意识之中。
他们对中国绘画、工艺美术以及建筑装饰艺术等诸方面的色彩应用及其色彩审美观念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中国绘画的儒家美学观、道家美学观谈谈儒道思想对中国古代绘画色彩的影响。
一、儒家美学观对中国古代绘画色彩的影响1.先秦时期的“五色体系”早在公元前500年,中国先秦时期就建立了“五色体系”,它包括“青、赤、黄、黑、白五原色论”“正色与间色论”“五色与五行论”等。
“五色体系”的发明不仅在时间上远远超过西方,而且有着许多不同于西方的文化内涵特色,它反映了我国先民对色彩科学的认识和色彩规律的把握,大大地推动了我国古代色彩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色彩艺术的繁荣。
至春秋战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中国古典美学思想进入启蒙阶段。
以儒道两家为代表的古典美学思想已经形成,并不断地推动着“目观为美”简单朴素的低层次色彩美感认识向高层次色彩审美认识的发展。
2.孔子“仁”的儒家思想孔子在奴隶社会末期提出“仁”这个儒家的核心思想,对于色彩的主张,从“礼”的规范出发,最终实现为仁的目的。
孔子在《论语・子罕》中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孔子时出此语是劝教人要像爱色那样好德为“仁”。
儒家把颜色中的五色定为“正色”。
色彩作为装饰生活的手段也不可避免地打上孔孟之道的印记,被纳入封建礼教和等级的规范。
儒家色彩观念强调“礼”的规范和“仁”的意义,极力维护周时建立的色彩典章制度,把“五色”定为正色,把其它色定为间色,并赋予尊卑、贵贱等级的象征意义,分别代表君臣民上下关系,色彩装饰不可混淆,更不可颠倒。
孔子斥责齐恒公“恶紫夺朱”,实际意思是认为间色紫夺走了正色赤的地位,夺正为不“仁”,违背了礼制规范。
儒学精神在中国美术作品中的体现
儒学精神在中国美术作品中的体现作者:范成元(河南省美术家协会河南郑州450000)摘要:儒学精神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多年的传承和发展中,儒学精神深入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多个方面,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我国的美学艺术发展已达到很高的造诣水平,美术作品中融合了各种文化思想和艺术潮流,因而每个艺术作品中都呈现出独特的时代特色。
本文通过分析儒学精神的发展历程,论述儒学精神在我国绘画领域和书法作用中的具体体现,促进我国儒学精神的传承和美术作品的发展。
关键词:儒学精神;中国美术;传统书画;融合我国的儒学精神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我国的儒学精神以孔孟思想为核心,成为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代表。
儒学精神在长期的发展中,已渗透到我国的很多行业,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绘画和书法具有最直观的影响,在不同的时期和年代,儒学精神都有显著的体现。
儒学精神讲求艺术性,其仁爱、中庸的思想体现在政治教化和道德教育方面,在美术作品中形成最直接的表现,从而实现艺术作品的教育性。
1.儒家精神的发展传承1.1春秋、秦汉至南北朝1.2魏晋隋唐时期1.3宋代之后的变化和传承2.儒学精神在书画艺术中的体现2.1儒学精神在绘画艺术中的体现2.2儒学精神在书法中的体现3.孔子“文质观”对绘画的影响3.1“文质观”在绘画中的体现3.2“文质观”对绘画创作的启示结束语:儒学在我国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具有特殊的思想文化背景。
儒家学派的文化经典在两千多年的演变中,对中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儒学精神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丰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和民族特色。
在其不断的传承和发展中,带有鲜明的政治特色,一度为统治阶级发挥思想指导作用。
中国的美术作品,不论绘画作品还是书法作品都深受儒家经典文化的影响,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都有一定的艺术作品反映其存在的形态。
随着当今艺术的发展,我国的美术作品受外国的艺术风格的影响巨大,因而加强对中国美术艺术的传承至关重要。
儒道文化对前山水画艺术风格形成的影响
儒道文化对前山水画艺术风格形成的影响郭兴旺【摘要】中国的山水画艺术的发展与演化,离不开中国特有的文化滋养。
庄子从繁重的世事和“伪”的行动中解脱出来,自由自在地去“逍遥游”名山大川,去发现和享受自然之美,道家的山水观念。
孔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天人合一”的观念和对山水“善”、“美”的认识及崇敬也深深影响着中国山水画艺术的形成与发展。
【期刊名称】《艺术百家》【年(卷),期】2013(000)0z1【总页数】3页(P197-198,83)【关键词】绘画艺术;中国画艺术;儒道文化;山水画;影响【作者】郭兴旺【作者单位】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20中国的山水画艺术也有着同其他文化艺术一样的发展与演化过程,离不开中国特有的文化滋养。
夏商周时期农耕氏族部落逐渐向宗族、城邑、国家形态演进,此时中国已进入了有历史记载的时期。
这一时期人类开始逐渐对大自然的心理由恐惧到产生崇敬甚至崇拜转变为亲和与认识。
他们在寻求一种平和、平等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寻找知识和驾驭自然界的能力和信心,因而使内心产生出理性的精神状态,对美的追求便油然而生。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老子及其思想文化的出现,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诸多艺术的发展。
他有“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等大量朴素的辩证观点。
他用“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认为“道”在验证客观自然规律的同时又具有“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定义,使人们在接受“天道”的同时深刻认识自身的不足,一种“虚静”、“无为”、“宽松”、“自然”的意识形态逐渐形成。
“和中”的思想逐渐萌芽,大自然与社会“天人合一”的关系在人们的心中也已逐步完善。
人们对一些事和物的美都在进行着有目的的创造,他们同时也能从中感受到生活、自然和自身创造的美。
论孔子美学对中国绘画审美的影响——孔子美学的意义
93 NORTHERN ART 2017 09ART HISTORY AND THEORIES摘 要:孔子对于中国人人格的塑造和构建上起到了最为重要的作用,他的美学思想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具有开端意义,他的古典美学亦可以作为中国画的某种前进道路上的指导。
关键词:中国画;孔子;乐;美从中世纪到19世纪,由于工商业的初步发展与垄断,社会资源向一些地区汇聚,导致贫富差距变大,因此更多人愿意选择富裕地区工作学习。
该时期的画派常以地方来命名,如欧洲的罗马画派、佛罗伦萨画派;明朝的吴派、浙派。
到了20世纪,强国的经济发展逐渐平衡,贫富差距缩小,而交通与传媒迅猛发展,导致艺术的发展基本上已经打破了民族和区域的分界线,人们已经很少用民族或地区来命名一种艺术流派。
艺术家靠相同的艺术理念聚集而不再是以其居住地为中心,相同画派的画家之间可能隔着大西洋。
这现象在今天更为明显:中国近代经济水平突出的地方出现了沪派、京津画派等地区性的团体,而当代的“新文人画”“85新潮”“星星画展”等都是因艺术家在见解和追求上有共同之处而组成的团体。
单讲“中国画”,它就是一种民俗艺术,一种手工艺。
要将其上升为“某中国画派”,就必须涉及一个中国画创作团体共同理想的由来、发展和结果。
这时,对于中国古典美学与传统绘画联系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孔子的美学思想应成为首要的研究对象。
首先,孔子对于中国人人格内心的塑造和构建上起到的是最为重要的作用。
孔子之前的主流思想(尧舜禹汤文武周),在孔子处汇总,孔子之后的主流思想(孟、庄、程朱、陆王等),又从孔子处发散。
这也使得孔子哲学在几千年来一直充满着生命力,大到影响着治国理政外交,小到指导为人处世。
其次,在环境上,孔子所处的时代和当代类似,都是大变革的时代。
新观念与旧观念矛盾并存,文化与物质的更变极快。
再者,在方法上,孔子自言“述而不作”,实质上是对古礼的再解释、再利用。
后来的董仲舒、朱熹、王阳明,到康有为大讲托古改制,也都是这样通过注解来将传统不断地更新。
浅谈儒学精神在中国美术作品中的体现
摘要:美术作品是各种文化思想、文艺潮流的最直观的体现方式,每一幅美术作品中都有其独特而鲜明的时代烙印,而在中国的美术作品中,儒学思想却以其深厚的政治背景和文化影响成为唯一的贯穿始终的精神体现。
笔者从儒学的角度出发,对我国美术作品的思想表现进行论述,以分析儒家精神在我国艺术中的影响。
关键词:儒学精神;美术作品;体现儒学精神以孔孟思想为核心,经过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的渗透和传承,已经成为根深蒂固的中国历史文化表现,且以其仁学、博爱、中庸思想为主轴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主导思想,渗透进中国历史文化中的每一个表现形式之中。
而美术作品作为文化思想、艺术特征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随处可见儒学精神的影响。
儒家的艺术理论皆是从教化人伦、道德培养角度出发,主要要求的足艺术作品的教化性和实践性,所以甚少涉及艺术的本质内容。
一、儒学思想的发展传承1.春秋、秦汉至南北朝孔子是儒家思想的鼻祖,其在艺术方面的理论皆是围绕礼乐教化而提出,具有明显的实践性意义,而非单纯的欣赏性艺术。
自孑l子艺术理论倡导,礼乐思想整个贯穿了春秋、秦汉至三国时期的艺术、美学思想之中。
自此始,孟子、苟子等儒家弟子,以及儒家的经典典籍中,皆对艺术的产生渊源、创造条件、审美特征及标准、艺术审美教育以及其与政治、道德的教化关系,提出了系统的论述和阐释。
虽然战国至秦朝时期儒学受到极大的摧残和压制,但是至汉朝武帝以后,儒学思想成为政治领域的正统思想,由于得到国家官方的认可和支持,儒学思想立即以席卷之势成为整个社会的思想典范,而士族力量的形成,也确保了其思想、政治地位不受限制的发展和传承。
至此,儒学思想开始有意识的反映在各个领域,而绘画艺术的直观的表现特征,也使其思想精神开始逐渐朝着儒学的精神内容靠近。
至西汉后期开始,中国美术作品的题材已经有很大·部分开始宣扬统治阶级的威严以及儒家的尊君、忠孝、节义等伦理观。
汉代以及两晋时期,尤重孝廉之节,是以其墓葬绘画中多是对孝廉的恭维和宣扬。
儒家思想与古代绘画艺术
儒家思想与古代绘画艺术自古以来,儒家思想和古代绘画艺术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人伦道德和社会秩序,而古代绘画艺术则以山水人物为主题,注重表现艺术家的内心感受和审美情趣。
两者虽然看似毫不相干,但实际上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儒家思想对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理念,并在历史上留下了众多不朽的艺术品。
儒家思想强调“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认为文化和友谊是重要的人生价值,同时重视仁、义、礼、智、信等五德,鼓励人们追求道德修养和精神层面的美。
在绘画艺术方面,中国画家们则通过表现山水人物、描绘文人雅士、绘制各种器物等方式,去探索人生价值、追求审美情趣,从而创造出了一系列不同风格的画作。
其次,古代绘画艺术对儒家思想的传承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艺术家们在独特的审美境界中不断研究儒家思想,将这些思想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例如,明代画家陈洪绶的作品《季春图》就是一幅充满儒家精神的画作。
画中半山而立的文人仰望红梅,表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境界;远处的山水则借意于儒家“道德经”中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朴素的笔墨和空灵的构图,深入寓意着艺术家对道德和精神层面的追求。
而明代画家仇英则在其《清明上河图》中,通过描绘繁华市井、庄稼人家、官府祭祀等画面,阐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天下,平治天下”理念,表现出艺术家对社会和人性的关注。
最后,儒家思想和古代绘画艺术都具有极高的时代性和普遍性。
儒家思想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精髓,其代表人物如孔子、孟子等被后人推崇为伟大的思想家。
而古代绘画艺术则因其独特的风格和强大的感染力,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广泛的声誉。
两者均是中国文化的典范,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卓越成就,且影响至今仍在不断发扬光大。
总之,儒家思想和古代绘画艺术虽然从不同角度探索了人生、道德和社会等诸多问题,但实际上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浅谈儒释道思想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浅谈儒释道思想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作者:蒋静来源:《艺术科技》2015年第08期摘要: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儒、释、道对艺术的影响虽各有不同,却都对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艺术的理论正是以此为基础不断地向前发展,这不但体现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本质,而且也奠定了艺术美学的发展规律。
无论是儒,是释,或是道,它们无不把审美主体与终极美学价值之间的一种同一关系视为审美和艺术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儒家;释家;道家;中国艺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总和,包括了各种观念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文化。
春秋之后的两千五百多年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深的是儒家、释家和道家,即儒释道。
儒指的是孔子开创的学派,也称儒教,以孔孟思想为主;曾长期作为中国官方意识形态存在,居于主流思想体系地位,其影响波及朝鲜半岛、日本、中南半岛、中亚、东南亚等地区。
释即佛教,是外来文化,其创始人是印度的释迦牟尼佛,在中国以禅宗为主。
道指的是东周时期黄老道神仙家依据《道德经》(即《老子》)和《南华经》(即《庄子》)而长期演变创立的宗教,是中国本土宗教,在中国境内广泛传播,影响巨大。
[1]儒家思想的中心概念即是“中和”,强调要“入世”,面向现实的道德和责任,是一种“有为”精神,且提倡“修身必先修心,修心必先修德”。
儒家的美学中心概念就是“中庸”之美,崇尚追求中和的美、至善的美。
在此以书法为例,从书法的发展史上来看,最能体现“中和之美”的当属隶书与楷书。
隶、楷皆以对称、匀称、安稳、整齐为美,线条方润,笔态中和。
隶书最早出现在西汉。
西汉的大一统政策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得到空前的推崇,儒学那种重视“和”为归趋的伦理道德观念,以及讲求礼仪、提倡仁义理智的人生态度的文化氛围,使得隶书获得了极好的发展。
“约在东汉桓帝之间,书法在儒家思想的引导下达到了完全成熟。
”[2]这时候出现了规整平正,稳实雍容的隶书。
东汉的《熹平石碑》《张景碑》《史晨碑等碑刻》代表了汉代隶书的成就。
论儒家思想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
论儒家思想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摘要:中国绘画艺术源远流长,其产生和发展于我国文化传统,具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
中国绘画艺术与哲学有着难解难分的联系,并且具有强烈的艺术功用观。
在我国先秦时期,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学对我国古代绘画美学有了创造性的建树。
儒家从社会功利和国家政治的利益需求出发,将中国绘画艺术视为一种政治教化的重要手段,确定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存劝戒、助人伦”的创作宗旨。
中国绘画被儒家思想给以理性的实用功利的思考,被规定为“存鉴戒”、“言志”、“载道”的社会功利作用。
关键词:儒家思想;中国绘画;艺术功用;政治教化中国绘画艺术源远流长,其产生和发展于我国文化传统,具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
中国绘画艺术与哲学有着难解难分的联系,并且具有强烈的艺术功用观。
在我国先秦时期,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学对我国古代绘画美学有了创造性的建树。
起源于先案、成就于汉朝的儒家思想,它以“仁”的思想为核心伦理,包括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智慧。
儒家讲究“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告诉人们,首先要修身养性、懂得生活,然后再来谈如何治家治国,最后达到以利天下的境界。
儒家思想的智慧,都是积极入世的,它提高人们的道德思想水准,增强人们的立身处世能力。
儒学是一种直接体现和维系封建统治阶级权益的意识形态,儒家思想的美学观念立足于对社会的实用价值,注重政治和注重功利,把“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作为中国绘画的依据,这是儒家文化一以贯之的观点,不论是哪个方面的“艺”都包涵在内,中国绘画当然不例外,这给后世的作画者的人格,素质,修养等方面定了一个宽度和高度。
可以说,几千年来的文人墨客,无不为儒学的思想所倾倒。
儒家思想讲求社会的“仁”、“礼”,儒家希望通过礼乐教化和修身实践,使得人们能够尽心知性而知天下。
所以,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绘画被纳入“博学以文,约之以礼”的宗旨之下,儒家从社会功利和国家政治的利益需求出发,将中国绘画艺术视为一种政治教化的重要手段,确定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存劝戒、助人伦”的创作宗旨,是实现安邦定国的必由之道。
儒家文化对中国画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中国画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中国画有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强调礼仪、仁爱、道德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些价值观也体现在中国画中。
儒家文化强调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性,这在中国画中得到了体现。
中国画常常以家庭和社会生活为题材,描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亲情关系。
这些作品以温暖、和谐的画面呈现出人们之间的关系,强调家庭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儒家文化注重道德和品德修养,这在中国画中也得到了体现。
中国画强调艺术家的品德和修养对作品的影响。
艺术家需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才能创作出真正优秀的作品。
同时,中国画作品也常常通过描绘人物的姿态、表情和举止来传达对道德品质的追求。
儒家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也在中国画中得到了体现。
中国画常常描绘自然景色,如山水、花鸟等。
这些作品通过描绘自然界的美景,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强调人们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儒家文化对中国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其成为了一种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艺术形式。
儒家的价值观和思想理念贯穿于中国画的创作和表达中,使其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表达方式。
儒家思想在绘画作品中的审美韵味
儒家思想在绘画作品中的审美韵味作者:苏洋084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4年第10期摘要:儒学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典范例,在绘画作品中也可以找到存在形态及儒学精神,对我国绘画作品有着潜在的审美意识,文章从儒家美学思想的视角探究在我国绘画中的审美韵味和价值。
关键词:儒家思想;绘画作品;审美;韵味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纵观绘画史,每一幅绘画作品图像承载着独特的文化思想和审美形态,绘画图像作为表现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同传统文化密切联系,是传统文化最直接的表现方式。
儒家思想历经中国多年文化底蕴的积淀,成为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的一部分,以独特的面目呈现在我们面前,对我国绘画作品有着潜在的审美意识,分析儒家思想在我国绘画中的价值取向。
一、儒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儒家思想是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知识的沉淀,以孔孟思想为代表,绘画方面主要以礼乐教化为主,孔子主张的艺术理论思想贯穿了春秋、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春秋、秦汉时儒学思想不被接受,受到压迫和制约,直到汉代以后,儒学思想发展起来,在整个社会占有一定地位,绘画精神意境与儒学思想相关,西汉以后,绘画作品的题材囊括了忠孝、节义的儒家理论观点,墓葬绘画、画像石、画像砖、壁画等都蕴含了儒家思想孝廉的精神。
到了隋唐时期,儒家思想文化发展趋势出现彻底颠覆,在史界形成新的文化现象,儒佛道三教融合贯穿发展于传统文化当中,但仍然以儒家思想为社会文化艺术的核心,同时取其佛、道思想共同发展的全新儒学思想的特征。
宋朝的儒学思想在中国历史发展上呈现了里程碑意义,韵味和价值深远,把理学内容融汇到儒家思想精神中,朱熹曾编撰儒家四书,成为后世精典作品,这一时期的儒学思想内涵对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至深至远。
二、绘画作品中的儒学精神在中国封建社会设立的太学、国子学等也广涉儒学,并起着重要的作用,每一位官僚或文人都把儒学的内涵视为生活中不可缺的一部分,儒学思想创始人孔子宣扬中庸之道的审美观念,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天道、人道的哲学思想,这一思想在绘画作品中广为应用,人们向往寄托于这种千百年来凝聚成的思维习惯、文化积淀,对先贤圣哲崇拜,儒学精神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发展下去,体现着时代的特点,时代文化的反映。
浅谈孔子的绘画功能论及其影响
浅谈孔子的绘画功能论及其影响摘要:孔子和他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是对后世中国人影响最大的主流意识,从根本上说,儒家学派是把“艺术”纳入“政教”的功能范畴之内,儒家的艺术观,本文主要论述了孔子的绘画功能及其影响。
关键词:孔子绘画功能论意识形态在中国古代绘画理论的发展历史上,绘画论著卷帙繁浩,许多论点的提出,都具有其非凡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推移,后人又不停地赋予了新鲜的时代内容。
使我们受益匪浅,更加勇于去探索和研究。
粗略的翻阅丛书,却发觉众多分析古代绘画理论的著述,对春秋至汉代绘画理论的提及只是蜻蜓点水,认为诸子论画等,只是在有些篇章中谈到绘画,论述也比较简略,且作者的本意往往不在论画中,而是借画而喻,为的是论述他们在文学、礼教中的思想观念。
后人对这个阶段的研究著作,也更不及唐人、宋元。
但就我个人而言,认为一些简练的绘画论句,对于绘画乃至艺术,都具备很深的影响和贡献价值,很值得思考和探究。
孔子作为“百家争鸣”这一学术活跃时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政治家。
他的一些关于绘画理论的观点,对后人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孔子作为春秋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在绘画艺术中,也有其带有政治色彩的见解。
这与其特殊的政治地位,提倡“礼”的政治思想是分不开的。
孔子《论语》中谈服装色彩的意见:“子曰: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
(《乡党篇》)。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阳货篇》)”。
孔子所谈并不单纯是服装的色彩问题,而是把服装的色彩同是否遵守“礼”的问题连接在一起了。
孔子提倡的“礼”,是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思想。
色彩的搭配明显的尊重于政治场合和人文思想。
《论语·八佾》中:“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孔子的这一“绘事后素”论,是说先有白底子,后有画。
其实际上包含一个道理。
孔子认为,礼、乐这类活动只是礼的仪式,这正的礼是内在的思想而不是外在的形式。
谈谈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影响
谈谈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影响?
孔子的儒学艺术批评观,对中国人物画的发展特别是对人物画的功能产生较大影响,曹植、谢赫、张彦远等人在绘画批评中都十分重视兴成教化的道德伦理作用,形成中国美术批评中的儒家传统精神.而中国古代壁画、卷轴人物画多有表现功勋英雄、帝王将相和令妃顺后、贞妇孝女的形象,这一方面促进了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提升了绘画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
孔子的儒学艺术批评观,对其后中国绘画的影响,特别是对中国人物画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人物画在表现礼、德和兴成教化方面有着独特的优胜之处,它以直观感性的形象,描绘帝王功臣、贞女烈士,从而感染观众,达到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儒家思想在美术批评中,也是主要体现在这一方面,而且在历史中,形成兴成教化的儒家艺术批评传统.。
儒道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
儒道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儒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主流思想体系,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深远而广泛。
儒家注重人伦道德、礼仪规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道家注重自然与自我修炼,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以下将分别从儒家和道家两个方面来探讨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
儒家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儒家主张社会秩序的维护和人际关系的和谐,这种价值观也渗透到了传统艺术中。
例如,中国传统绘画强调以人为本,通过描绘人物的姿态、神情和情感,表达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此外,儒家追求道德修养,强调君臣、父子、朋友、师生等不同人伦关系中的亲和、恭敬、忠诚等道德准则,这也在传统艺术中得到了体现。
其次,儒家注重礼仪规范,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的礼制思想使得传统艺术中的礼仪元素得到了广泛运用。
特别是在古代宫廷绘画和音乐中,礼制的规范影响下,艺术作品注重平和、庄重、内敛的风格。
这种风格追求的是出自艺术家的个性表达,而是更多地追求表现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符号化表达。
第三,儒家注重文化传承与教育。
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技艺传承和师徒制度正是由儒家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
通过传统的师父教徒的方式,艺术家们能够从前辈艺术家那里学习到传统艺术的技巧和精神内涵,从而保持了传统艺术的连续性和纯正性。
儒家所倡导的“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也将道德修养与艺术修为相结合,使得艺术家在创作中更能够坚守道德底线,成为社会的表率和楷模。
其次,道家追求修炼和内省,对中国传统文人艺术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文人通常以诗词、书画等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种艺术追求深寻内心的境界与道家内省修炼的思想遥相呼应。
道家的“道法自然”观念,强调个体的自由和反传统,这种观念对中国传统文人艺术的创新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儒道两大主流思想体系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是多方面而深刻的。
儒家注重人伦道德和礼仪规范,使得传统艺术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道家注重自然与自我修炼,强调个体情感和自由表达,在传统艺术中体现为写意风格和文人艺术的崇尚。
儒道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
儒道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引言:中国传统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历经千年的发展,凝聚了儒道思想的深刻影响。
儒道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支柱,对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儒道思想对中国传统艺术的价值观、审美观以及艺术创作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儒道思想对中国传统艺术的价值观影响儒道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对中国传统艺术的价值观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注重人伦关系,强调中庸之道,追求人的完善和社会和谐。
这种价值观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得到了体现,如山水画中的山水并茂、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表达了儒家思想中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道家注重自然之道,追求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的原则。
这种价值观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得到了体现,如古琴音乐追求的是自然流畅的音韵,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表达了道家思想中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二、儒道思想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观影响儒道思想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注重礼仪和规范,追求的是稳重、庄重的审美情趣。
这种审美观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得到了体现,如古代宫殿、庙宇建筑中的规整布局、庄严肃穆的氛围,表达了儒家思想中的庄重美。
道家注重自然和谐,追求的是自由、恬淡的审美情趣。
这种审美观在中国传统诗词中得到了体现,如唐诗中的山水田园、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道家思想中的恬淡美。
三、儒道思想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创作方式影响儒道思想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创作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强调知行合一,注重实践和实用。
这种思想在中国传统书法中得到了体现,书法家通过反复练习提高自己的技巧,注重实际运用,追求书法的实用性。
道家注重自然之道,追求无为而治。
这种思想在中国传统舞蹈中得到了体现,舞蹈家通过放松身心,顺应自然的节奏,追求舞蹈的自然流畅,表达了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
结论:儒道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支柱,对中国传统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强调人伦关系、中庸之道,对艺术的价值观、审美观以及创作方式产生了影响。
儒、佛、道思想对中国古代绘画色彩的影响
J n20 u .0 6
V0 . + 1 9 No 3
第9 卷第 3 期
儒、 、 佛 道思想对中国古代绘 画色彩的影响
汪保 群
( 安徽 师范犬学 美术学院, 安徽 芜湖 2 10 ) 4 00
摘
要: 中国绘画使用色彩的年代很早 , 色彩的种类 也很丰 富。但 中国绘画在历 史 的发 展过程 中并没有走 以
中国不像西方那样 以教权为中心 , 教皇有至高无上
的权力 , 中国则是皇权大于教权 , 任何宗教都控制在 皇权之下。表现宗教的人物画上的人物服饰也是受
世俗的封建等级观念 的影响 , 自然不能有越过皇权
相“ 而成 的文 、 、 、 次” 章 黼 黻作为 问色。正色为尊 , 问色为卑 , 上尊下卑 。官位等级、 宗教祭祀都要选配 相应 的色彩 。色彩被 周人纳入 “ ” 礼 的范畴 而具有
了象征 意义 。就服饰 色 而言 , 在不 同的时 问 、 同的 不
场合 , 的服饰色彩都有特别的规定。所 以孔子 周人 说 :君子不以绀顾饰 , “ 红紫不以为亵服 。 ( 论语 ・ ”《
作者简 介: 群(98 , , 繁 昌 , 汪保 16 一)男 安徽 人 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 院硕 士研究生 。
・
2 ・ 7
维普资讯
给平常穿的衣服镶边 , 这两种颜色都是 问色而非正
色。不能用红紫二色作便服的颜色, 因为红紫是礼
服的颜色。孑子还说 : 恶紫之夺朱也。 ( 论语 ・ L “ ”《
乡党》 这里的“ 是“ 里透红 的颜色” 斋服 的 ) 绀” 黑 ,
、
儒家思想对 中国绘 画用色 的影响
颜色。“ ” 顾 是黑 中带 红的颜色 , 称青红色 , 俗 丧服 的颜色。“ 亵服” 是家常便服 。即不用“ ” 顾 ” 绀 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对中国绘画的影响
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从历代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方式或者中国的传统诗歌、绘画所表现的主题看,对生活中细微之物的玩赏、品玩、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孔子这几句话表面上说是诗,其实也适用于绘画。
孔子为代表的儒学思想对后代绘画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国时期曹植的绘画评论,可以说是儒家兴成教化观念在批评上的集中体现,由绘画表现的不同人物对象,而引起观众“仰戴”、“悲惋”、“切齿”“嘉贵”等不同的情感反应,使观众在思想上受到启示。
他的这个“存乎鉴戒者图画也”的结论,明显的渊源于孔子的绘画功能说。
谢赫也认为图绘的根本作用是明劝诫,著升沉”,这也是他对绘画本质特点的看法。
这正是与孔子“绘事后素”力求“质”的画论观点相契合。
从曹植和谢赫的评论可以看出,儒家兴成教化、鉴戒贤愚的思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被自觉地运用到绘画中去。
唐代著名的绘画理论家张彦远的绘画功能论也是孔子绘画功能论的继承和发展。
孔子的绘画批评,对后世的绘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孔子将人格品质或道德向艺术领域和审美活动中渗透,加强了艺术的超形式特质,对绘画者本身也是一种完善性格的手段,形成了“人品与画品想统一”的需要和主张对后世的画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孔子思想中,艺术是和政治伦理联系在一起的,他的这种理论使绘画带上了政治和文化的观念。
有了教育意义。
但也使后世的儒家往往因此而把艺术政治化、功利化、狭隘化,甚至有的扼杀了艺术的自由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