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儒家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
诸子百家先秦十二大流派代表人物与主要思想概述
![诸子百家先秦十二大流派代表人物与主要思想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4597892b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5c.png)
诸子百家先秦十二大流派代表人物与主要思想概述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
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
近代吕思勉认为:“故论先秦学术,实可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兵、医十二家也。
”十二大流派代表人物一、儒家(崇古思想):代表人物:孔丘、曾参、卜商、公羊高、卜商、左丘明、谷梁俶(chù)、颜回、孟轲、荀况、鲁仲连、告子等作品:四书五经、《荀子》、《景子》、《徐子》、《芈子》、《宓子》、《世子》、《羊子》、《宁越》、《子思子》、《王孙子》、《漆雕子》、《公孙尼子》、《鲁仲连子》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的表现。
孔丘像墨翟像四、法家(法治思想):代表人物:商鞅、李悝(kuī)、管仲、子产、慎到、吴起、申不害、韩非、李斯等作品:《法经》、《管子》、《申子》、《李子》、《处子》、《慎子》、《商君书》、《韩非子》等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韩非子,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及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书》和《韩非子》。
儒家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解读
![儒家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6e48ee1476c66137ee0619d3.png)
(一)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异同一、孔、孟政治思想的相同点:孔子是儒家是想的开创人,孟子是孔子的继承和发展者,所以孔子与孟子的政治思想从本质上讲是一致的,都主张“仁”的思想,其具体表现在:(一)、孔子、孟子政治思想基础是一致的,主要从“仁、爱、善”角度思考问题。
孔孟都主张“仁者爱人,人恒爱之”。
也就是说,他们二人不约而同的认为“仁”对一个人的情操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他们认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自身的“仁”,才能靠这种魅力影响和感化他人,也才能凭此效力于社会奉献于他人,否则“为人者难成君子,为王者难得天下矣”。
翻开《论语》,我们不难发现孔子在很多场合和自己的学生说教时都会涉及到“仁”的理念。
比如说,他曾针对对自贡提出的什么是“仁”时回答说“夫人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尔达人。
能近去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在回答曾子提出的问题“仁以为己任”时,孔子解释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这就是说,为了实现所谓的“仁”,人们可以赴汤蹈火义无反顾。
由此可见,孔子理解“仁”就是爱人,同情人,舍身处地的体贴人。
翻开《孟子-离娄》一文,孟子就明确提出了“君子所以易于仁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之。
爱人者,人常爱之。
敬人者,人常敬之。
”显而易见在这里分明强调了“仁”对一个人的情操培养的重要性。
孟子提出“性善论”从“人性本善”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而孔子直接说过一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从这句话看不出从皆有的那个“相近的”“天生”的人性是善还是恶,但加上他实际上认定了仁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的品性,而仁的本质规定就是“爱人”,所以他心中本有“人性本善”的意思事实未予说明而已。
所以说,孔子与孟子都是从“仁、爱、善”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其思想基础是一致的。
(二)、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理念是一致的,主张“仁治”和“法治”。
孔子主张“德治”即“为政以德”。
孔子的政治思想中揭示了一个基本原则,即为人君者当以德治国,为政与为德是根本分不开的。
儒家主要思想(孔子、孟子、荀子)
![儒家主要思想(孔子、孟子、荀子)](https://img.taocdn.com/s3/m/7ff141e5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e8.png)
儒家主要思想(孔子、孟子、荀子)孔子主要思想孔子主要思想有:仁、礼、孝、中庸之道、君子人格的塑造、教育、天命、治国安邦等思想。
1、仁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以“仁”为核心,但“仁”具体指的是什么?孔子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概念。
“仁”的基本要点是“爱人”:(1)“恭、宽、信、敏、惠”,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孔子认为“仁”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准则,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爱,以教化的方式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2)孝悌。
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这是他实践仁的方法。
(3)“忠恕”之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强调一定要由自己的难处或愿望想到别人的难处愿望,同时,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总之,从统治阶级,到家庭,再到个人修养,“仁”无所不在。
体现在日常的点滴生活中,具体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
圣人的仁德之心是随时随地都会流露出来的。
孔子还认为,每个人都有为仁的愿望,“仁者,人也”。
为仁的关键在于个人的主观努力,“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2、礼(1)“礼”的内涵:“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
孔子告诫统治者要依礼行事,对人民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达到和谐的“礼”治境界。
二是个人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
孔子认为,“正”就是合礼,在日常生活中,就算细小之处也要讲究合礼。
如“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
(2)“礼”与“仁”。
礼的内核是仁,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
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德基础上的礼,讲制度、讲规范,都是为了坚守伦理道德。
(3)克己复礼: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所规范的要求,从而达到“仁”的道德境界。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儒释道三家七大思想精髓
![儒释道三家七大思想精髓](https://img.taocdn.com/s3/m/97aedd55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fe.png)
儒释道三家七大思想精髓
一、文化主旨
儒家文化:进取文化。
道家文化:规律文化。
佛家文化:奉献文化。
二、做人标准
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
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
三、人生观
儒家文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道家文化:顺其自然、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四、世界观
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创造地狱、极乐。
五、价值观
儒家文化: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道家文化: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的社会。
佛家文化: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六、哲学倾向
儒家文化:入世哲学。
道家文化:出世哲学。
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
七、物质食粮对精神食粮的比喻
儒家文化:主食(如米饭、馒头等),不吃就会饿。
道家文化:副食(如各种炒菜、汤羹等),不吃没滋味。
佛家文化:水果(如:苹果、香蕉等),不吃不甜蜜。
(铁树)。
儒道释墨法各家思想概括
![儒道释墨法各家思想概括](https://img.taocdn.com/s3/m/469605d8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96.png)
儒道释墨法各家思想概括
一、儒家思想
1.创始者——孔子
主要思想:①仁“仁者,爱人”
②礼“克己复礼”
③德“为政以德”
④民“民本思想”
在教育上:①有教无类
②因材施教
③开办私学
2.继承者——孟子、荀子
(1)孟子
主要思想:①仁政
②民贵君轻
③性善论
(2)荀子
主要思想:①仁义和王道
②君舟民水
③性恶论
④制天命而用之
二、道家思想
1.创始者——老子
主要思想:①道“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
②辩证法“世间万物都在不断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③小国寡民
④无为而治
2.继承者——庄子
主要思想:①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大小、难易、贵贱等”
②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③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三、法家思想
集大成者——韩非子
主要思想:①因时而变,提倡变革
②以法治国
③加强中央集权
④加强君主权威
四、墨家思想
核心人物——墨子
主要思想:①兼爱非攻
②尚贤尚同
③天志明鬼
④节用节葬。
儒家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
![儒家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f4e1d5f56529647d2628526c.png)
(一)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异同一、孔、孟政治思想的相同点:孔子是儒家是想的开创人,孟子是孔子的继承和发展者,所以孔子与孟子的政治思想从本质上讲是一致的,都主张“仁”的思想,其具体表现在:(一)、孔子、孟子政治思想基础是一致的,主要从“仁、爱、善”角度思考问题。
孔孟都主张“仁者爱人,人恒爱之”。
也就是说,他们二人不约而同的认为“仁”对一个人的情操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他们认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自身的“仁”,才能靠这种魅力影响和感化他人,也才能凭此效力于社会奉献于他人,否则“为人者难成君子,为王者难得天下矣”。
翻开《论语》,我们不难发现孔子在很多场合和自己的学生说教时都会涉及到“仁”的理念。
比如说,他曾针对对自贡提出的什么是“仁”时回答说“夫人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尔达人。
能近去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在回答曾子提出的问题“仁以为己任”时,孔子解释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这就是说,为了实现所谓的“仁”,人们可以赴汤蹈火义无反顾。
由此可见,孔子理解“仁”就是爱人,同情人,舍身处地的体贴人。
翻开《孟子-离娄》一文,孟子就明确提出了“君子所以易于仁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之。
爱人者,人常爱之。
敬人者,人常敬之。
”显而易见在这里分明强调了“仁”对一个人的情操培养的重要性。
孟子提出“性善论”从“人性本善”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而孔子直接说过一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从这句话看不出从皆有的那个“相近的”“天生”的人性是善还是恶,但加上他实际上认定了仁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的品性,而仁的本质规定就是“爱人”,所以他心中本有“人性本善”的意思事实未予说明而已。
所以说,孔子与孟子都是从“仁、爱、善”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其思想基础是一致的。
(二)、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理念是一致的,主张“仁治”和“法治”。
孔子主张“德治”即“为政以德”。
孔子的政治思想中揭示了一个基本原则,即为人君者当以德治国,为政与为德是根本分不开的。
儒家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儒家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https://img.taocdn.com/s3/m/c82bc427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09.png)
儒家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等人,其中孔子提出“仁”,主张“礼”;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孔子思想主张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和“礼”。
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孟子,儒家理想主义派代表,核心思想是“仁政”,主张“政在得民”,要养民、教民,取民有制,反对苛政。
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推崇“得民心者得天下”。
荀子,儒家现实主义派代表,继承并发展早期儒学的“礼乐”思想,并吸纳了法家的法治思想,主张礼法并重、王霸兼行。
在人性论上与孟子相对立,提出了“性恶论”。
朱熹,新儒家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提出了“理气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
简述儒家主要思想
![简述儒家主要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ec57964f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dc.png)
简述儒家主要思想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是以"仁为核心"和"人为贵"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传统文化。
九大核心思想: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更是对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问易》提出的最新研究成果认为:儒家思想核心,就个体而言,是仁义礼智圣德性论“五行”思想;就社会而言,是德道思想,即博爱、厚生,公平(涵盖“中”)、正义(涵盖“正”),诚实、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谐,民主、法治等,它是我们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基石。
1、仁:仁爱。
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
“‘仁以处人,有序和谐’是孔子思想的原发点,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
”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治",德治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
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2、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
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义(谊)者,人所宜也。
段玉裁注《说文·言部》曰:‘谊、义,古今字,周时作谊,汉时作义,皆今之仁义字也。
’义有君子义与小人义,君子义大我,小人义小我。
大我,为大众、为社会也;小我,撮伙偏党也,今所谓‘哥们义气’是也。
”(陈志岁《载敬堂集·民说》)3、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儒家的思想主张总结
![儒家的思想主张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781d3ff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bf.png)
儒家的思想主张总结儒家的思想主张可以概括为仁、礼、义、智、忠、孝、和平、和谐等核心理念。
儒家思想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社会秩序的稳定,关注个体、家庭和社会的发展。
以下是对儒家思想主张的详细概述。
首先,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仁(ren)。
仁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概念,指的是对他人的关怀和爱护。
仁心涵盖了关爱他人、关注社会和追求公共利益的意义。
儒家认为,一个人应该以仁心对待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并推动社会和谐。
其次,儒家强调礼(li)。
礼是指行为规范和社会习俗,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
儒家认为,通过遵循礼制,人们可以培养出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从而维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礼在儒家思想中被视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守望传统价值和规范社会行为的作用。
第三,儒家强调义(yi)。
义有两个层面的含义。
一方面,义意味着一个人应当明辨是非,正义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另一方面,义也表示人们对社会和公共利益的忠诚和奉献。
儒家主张人们应当为社会和谐而努力,为公共利益而奉献,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义务。
第四,儒家强调智(zhi)。
智在儒家思想中代表着知识和智慧,强调人们通过学习和思考来提高自己的智力和理解力。
儒家认为,只有经过教育和修养,才能够实现真正的人文关怀和对他人的理解。
智慧的追求是儒家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第五,儒家强调忠(zhong)。
忠指的是对君主或领导者的忠诚和奉献。
儒家认为,一个人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国家和社会的福祉做出贡献。
忠诚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价值观,认为个体的忠诚和奉献精神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第六,儒家强调孝(xiao)。
孝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观念之一,代表着对父母的尊敬和关怀。
儒家认为,孝顺父母是人际关系和家庭和谐的关键。
孝子是儒家最为推崇的人格形象,认为孝顺父母能够培养出充满仁爱和家庭责任感的个人。
此外,儒家还强调和平与和谐。
儒家主张,个体与个体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都应该建立和谐的关系。
【最新精选】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髓
![【最新精选】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髓](https://img.taocdn.com/s3/m/9df4c157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5f.png)
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髓儒家的思想儒家的创始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家孔子。
他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
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
孔子还提出“中庸之道”。
对于“中庸”的概念,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学者张辛博士介绍了自己的观点,‘中’是适合,‘庸’是按照适宜的方式去做事。
而按照适宜的方式做事就可以长久,就是‘善’。
“中庸”的核心是礼乐文化。
张博士对发源于齐鲁大地的“中庸精神”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他认为,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而山东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发源地,从山东走出来的孔子、孟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资源。
此外,中庸思想对中国古典艺术精神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在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中庸思想具体物化为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从两汉、魏晋南北朝到宋元明清,一直发挥着或隐或显的作用。
道家的思想道家学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人们所提出的哲学思想。
他们的学术思想在中医养生学的形成过程中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
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
《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
所以,人的生命活动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够长寿。
一个国家只有顺应自然和民意,才能国运昌隆。
道家思想中,“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等主张,对中医养生保健有很大影响和促进。
庄子在《应帝王》中认为只有凭借天地的正道,驾御阴、阳、风、雨、晦、明六气的变化,以遨游于无穷者,才是无所待、无所累的至人。
先秦诸子百家各大思想及主张(排名不分先后)
![先秦诸子百家各大思想及主张(排名不分先后)](https://img.taocdn.com/s3/m/9399981f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e7.png)
先秦诸子百家各大思想及主张(排名不分先后)1.儒家: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仁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
“‘仁以处人,有序和谐’是孔子思想的原发点,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
”2.道家: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3.墨家:墨家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关注现世战乱,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开始向科学研究领域靠拢。
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
重视文化传承(明鬼),掌握自然规律(天志)。
4.法家:法家以法制为核心思想,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
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的思想是难能可贵的。
法家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研究国家治理方式的学派——法家提出的思想,其范围涉及法学、经济学、金融、货币、国际贸易、行政管理、组织理论及运筹学等。
5.阴阳家:阴阳家的思想——其思想主要源于孔子创立的儒家和儒家所推崇的'六经'。
在自然观上,利用《周易》经传的阴阳观念,提出了宇宙演化论。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6.纵横家:凭辩才进行政治活动者为“纵横家”。
纵横即合纵连横。
合众弱以攻一强,此为纵;或事一强以攻诸弱,此为横。
所谓合纵连横,从策略上来说,合纵是“合众弱以攻一强”,阻止强国进行兼并。
纵横家,其实是一类杰出的谋士和辨家,一直是战国社会舞台上的活跃分子,并且举足轻重,被形容为“翻手为云,覆手变雨”,操纵战国斗争的局势。
新儒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新儒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c00efb676bec0975f565e23a.png)
新儒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说起儒,儒学,儒家一类的词,大家也许就会首先想到春秋战国时候的孔子。
原因很简单,孔子是大学问家,大圣人。
中国历史上称得上圣人的也才两个,一个是武圣人关羽,另外一个就是大学问家孔子,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新儒学可分为宋代新儒学和近现代新儒学。
近现代新儒学又称新儒家,是近代西方文明输入中国以后,在中西文明碰撞交融条件下产生的新的儒家学派。
狭义的新儒学,是指梁漱溟、张君励、熊十力等人所提倡的新儒学。
广义的新儒学则可上溯到鸦片战争以来关于儒学变革的所有学说。
而当代新儒学,是继先秦儒学、宋明儒学之后试图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再度复兴儒家之道的一种文化思潮。
而当代新儒学,是继先秦儒学、宋明儒学之后试图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再度复兴儒家之道的一种文化思潮。
从鸦片战争到戊戌变法是新儒学的准备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儒家学者在西方文明冲击之下被动接受西方文明的一些内容以求自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这一阶段的代表思想。
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是新儒学的萌芽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日趋成熟的托古改制的社会改进思想,即用儒学来解释改进思想。
代表作有《大同书》等。
从戊戌变法到五四运动是新儒学的嬗变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孙文的籍古创制,孙文在学习西方民主经验和思考西方弊政的基础上,仿慕儒家体制创立了政权与治权分立的民权学说和五权分立的政体学说。
在《建国方略》中慕仿周礼制订了非常详细的“结会”“动议”等程序和仪规;在《民族主义》讲稿中以恢复“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儒家道德,作为复兴民族的基础;在《民权主义》讲稿中以儒家“圣贤才智平庸愚劣”的观念来讲解真平等与假平等的分野。
在《民生主义》讲稿中以儒家倡导的大同主义作为民生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同义语。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建立是新儒学的开宗明义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梁溯溟、张君励、熊十力等人开始在“新儒学”旗帜下进行的儒学研究。
新儒学开宗的政治基础是当时的官方意识形态三民主义中含有儒学的内容。
儒家代表人物思想总结
![儒家代表人物思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6bd7837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83.png)
儒家代表人物思想总结儒家代表人物思想总结儒家是中国古代思想学派之一,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朱熹等。
他们的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下是对儒家代表人物思想的总结:一、孔子(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强调人际关系和道德行为的重要性,认为人应该遵循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他认为仁是最重要的道德品质,主张以仁为中心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孔子提出的“四端”指引了人们的行为规范,他认为君子应该有君子之道,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孔子的思想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主张通过教育塑造人的品德和修养。
二、孟子(公元前372年至公元前289年)孟子是孔子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发展和阐释。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并认为人应该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
他主张心性修养,强调人的内在道德感和良知,并提出“性善论”的观点。
孟子的思想强调了人与天道的关系,认为人应该顺应天命,追求“仁政”和社会和谐。
他主张君主应当以仁道治国,并提出了“王道”和“民本”的政治理念。
孟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并主张素质教育和道德教育,通过教育来改善社会风气和民众品德。
三、荀子(公元前313年至公元前238年)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以政治理论为主要内容。
荀子强调人性的恶与人类社会的纷争,并主张人应该通过教育和自我约束来控制和改造自己的恶性。
他提出了“性恶论”的观点,认为人性本恶,人需要通过道德教育和政治制度来约束自己的欲望和行为。
荀子的思想强调了政治的重要性,他主张君主应当通过严厉的法律和制度来管理人民,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荀子还主张儒家学问的传承和发展,认为学问应该有实效,即通过学问来改善社会风气和政治制度。
四、朱熹(1130年至1200年)朱熹是宋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对儒家经典进行了系统的注解和解释,形成了朱子学派。
朱熹认为人的本质是一种道德的存在,强调人的道德自觉和自律。
总结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和思想
![总结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和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a9977640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88.png)
总结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和思想诸子百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阶段,涵盖了丰富的思想流派和代表人物。
本文将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他们的思想进行总结。
儒家思想是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一支,其核心人物是孔子。
孔子的思想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强调道德修养和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仁爱”、“忠诚”、“孝顺”等重要概念。
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和正确的行为,才能达到社会和谐与稳定。
墨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墨子。
墨子提出的核心思想是“兼爱非攻”。
他强调人们应该彼此关爱,摒弃战争和争斗。
墨子还强调实用主义和技术创新,提出了很多工程技术的原则和发明,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老子提出了“道”、“无为而治”等重要概念。
他认为宇宙的本质是道,人们应该返璞归真,摒弃功利和私欲。
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提出了“自然”、“无我”等概念,强调个体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和无拘无束。
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和商鞅。
韩非子提出了“法治”、“严刑峻法”等重要原则。
他认为法律应该是国家统治的中心,通过严格的法律制度来实现社会的秩序与安定。
商鞅也提出了一系列的法律改革措施,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兵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孙子和吴起。
孙子的《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之一,强调军事战略和组织管理。
吴起在战争理论和战术实践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兵家思想对中国军事制度和战争策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名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荀子和韩非子。
荀子强调人性本恶,并提出了“性恶论”和“教化论”。
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和规范,人们才能追求道德和正义。
韩非子则进一步发展了荀子的思想,主张用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鬼谷子和公孙龙。
他们强调实用主义和灵活变通,认为人们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策略,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需求。
这些代表人物和思想仅仅是诸子百家中的一部分,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观点和主张。
然而,他们都通过思辨和实践,对古代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儒道佛核心思想
![儒道佛核心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a02c34a5dd3383c4bb4cd25f.png)
1、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答:“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基础,主要思想包括:仁、义、礼、智、信、孝、悌、忠、恕。
儒家以孔孟为代表,以“人性善”为出发点,主张“德治”和“仁政”,崇尚中庸之道,讲究“天人合一“,“仁者爱人”,“讲信修睦,修已及人”。
2、道德经的大致内容答:大体包括两个部分:对宇宙的认识和对人生的认识,前三十七章《道经》主要是讨论宇宙问题;后四十四章《德经》是讨论人生问题的。
道家思想的核心:以“道”为核心观念,强调天道自然无为、人道顺应天道。
道家的“道”的含义:一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二,道法自然无为,三道无形而实存。
四道具有普遍性,无所不在,无时不在。
3、老子的“三宝”“七善”答: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七善:居善地,低调做人、心善渊、,开放包容,与善人、团结仁爱,言善信、恪守信用,正善治、精于管理,事善能、善于用人,动善时,把握时机。
4、法家的核心思想及现代价值答:核心思想:尊礼重法,强调他律。
排斥儒家道德自律救世原则。
主张以法律科例治国。
希望通过制度的确立打破人治的道德力量不确定性,已达到法律意义上的公平。
现代价值:对于现代企业来说,“法”的重要性一方面意味着要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尊重法律的地位和权威;另一方面意味着要重视企业内部的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每一个追求卓越的企业都必须做好的重要环节,因为好的制度是企业基业常青的基础。
5、墨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答:代表人物:墨子、鲁班主要思想:兼爱、非攻6、禅宗思想基本介绍答:禅宗,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是中国独立发展出的三个本土佛教宗派之一,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意指透过自身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
禅宗的“禅”由梵文”、“禅那”音译过来,意为“静虑”、“思维修”等。
它是指经由精神的集中,以进入有层次冥想过程。
它是佛教很重要而且基本的修行方法之一。
儒家主要思想、代表人物
![儒家主要思想、代表人物](https://img.taocdn.com/s3/m/7cca662e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aa.png)
儒家主要思想、代表人物儒家主要思想、代表人物儒家是中国古代自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最有影响的学派。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儒家代表人物,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儒家概述: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儒家主要思想主张:(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
(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
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4)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
《周易》、《老子》、《庄子》称之为“三玄”。
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主要活动在洛阳。
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
(5)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
(6)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
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
儒家代表人物——儒家五圣:儒家五圣是指包括了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在内的,以及孟子、颜子、曾子、子思五人的合称。
儒家思想重点及笔记总结
![儒家思想重点及笔记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eb09242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bf.png)
儒家思想重点及笔记总结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国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重点总结儒家思想的要点,并提供一份1000字的笔记总结。
一、儒家思想的重点1. 仁义礼智信: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以仁为中心的道德伦理观。
儒家主张人性本善,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和谐社会。
儒家思想主张人们要尊重他人,重视仁义,践行礼仪,提高智慧,恪守诚信。
2. 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强调个人修养和责任,认为个人修身可以带动更广大的社会秩序。
而家庭则是社会的基本单位,重视家庭和谐。
治国平天下则是指君主应该通过仁政和德行来治理国家,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3. 博爱和孝道:儒家主张广泛的博爱,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对他人保持一种关爱和善意,以促进社会和谐。
孝道则是儒家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和尊敬,认为孝道是家庭和社会的核心价值。
4. 教育和学问:儒家重视教育,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中,要通过学问的积累获取智慧和知识。
儒家思想中的经典著作,如《论语》、《大学》和《中庸》等,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基石,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儒家思想的笔记总结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的思想、社会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一个1000字的儒家思想笔记总结: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强调个人的修养和社会的和谐,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是仁义礼智信,这些价值观构成了儒家思想的理论体系。
仁义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指的是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
儒家认为人性本善,人们天生具有关爱和同情心。
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儒家思想中,仁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和美德,儒家主张人们要追求仁,并以仁为中心的行为方式来对待自己和他人。
儒家思想强调个人修身的重要性。
儒家认为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可以通过学习和自省来提高。
儒家思想中的修身要求人们要有自制力和自律性,要修正自身的缺点和错误,不断追求完美。
儒三家思想简短总结
![儒三家思想简短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8c41bbb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7d.png)
儒三家思想简短总结儒三家,指的是儒家、道家和墨家。
这三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是中国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儒家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其核心思想是仁、义、礼。
孔子认为人具有天赋的仁爱之心,即仁心,通过学习和修养,可以不断发展和完善这种仁心,实现和谐和善的社会关系。
孔子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主张以仁为中心,实行“君子”的思想和行为规范。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和谐和公正,主张尊重他人,尊重礼仪和传统价值观。
儒家思想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道家是古代中国思想体系中的另一重要流派,主张追求自然和道的境界。
道家的核心思想是“道”,认为宇宙万物都是通过“道”而运行和发展的。
道家主张超越边界和限制,追求真正的自由和自然的状态。
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即追求无为而无不治的境界。
道家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主张追求内省和个体的成长与发展。
道家的思想为后来的文人墨客提供了重要的哲学支持和诗歌创作的灵感。
墨家是中国古代思想中的另一重要学派,墨家的核心思想是兼爱、非攻。
墨子强调宽容、平等、公正和普遍的爱,主张通过兼爱和非攻的原则来实现和平和社会的和谐。
墨子批判了当时的战争和社会不公现象,主张废除战争和暴力,推崇和平与爱的理念。
墨子的思想对后来的中国哲学和伦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儒三家分别代表着儒家、道家和墨家的思想。
儒家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主张以仁为中心,实现和谐和善的社会关系;道家强调追求自然和道的境界,倡导无为而治和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墨家主张兼爱和非攻,反对战争和社会不公现象,追求和平和社会的和谐。
这三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传统有着重要的影响,也为后来的中国哲学和伦理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儒家的领导思想
![儒家的领导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557f13e527284b73f24250eb.png)
儒家的领导思想儒家是一种为仁由己,觉仁成德,追求天人、物我内在和谐的道德文化,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领导思想。
儒家学说在封建社会中是治理社会、国家比较完备的理论。
乃至今天,儒家学说仍具极其巨大的积极意义,其中的很多理论观点都值得现代领导者去思考、学习与践行。
一、儒家的代表人物儒家思想是众多传统文化的主流,其以民文本、仁者爱人、为正义的等思想对当今“以德治国”有着重大的意义;其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以义制利等思想契合当今人鱼之然、人与人之间的可持续与和谐发展。
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今山东省曲阜市南亲镇)人,祖籍为宋国贵族。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及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世界各地都有空庙祭祀孔子。
孟子(约公年前372年~约公年前289年),名轲。
东周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东周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有人认为邹国是如果的附属国,也有人说孟子是鲁国人。
是儒家思想的主要流派。
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有加入了自己对儒术的理解,有些思想也较为偏激。
加封为“亚圣公”,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其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
儒家思想自孔子创立以来,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
二、儒家的核心领导思想(一)仁者爱人“仁者爱人”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孔子说:“仁者人也,仁者爱人”。
明确仁的本质是爱人。
人不仅要爱父母,爱子女,还要爱普通的老百姓。
诸子学派的基本内容
![诸子学派的基本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33007b22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27.png)
诸子学派的基本内容
诸子学派主要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农家,他们的基本内容如下:
1.儒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其核心思想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五常”、“仁、义、礼、智、信”等。
儒家强调礼乐、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
2.道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其核心思想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
名,非常名”。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返璞归真,倡导个人的自由和超越常规的思考方式。
3.墨家: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墨子,其核心思想是“兼爱”、“非攻”、“尚
同”、“尊师重道”。
墨家注重实用主义和全民平等,强调农业经济和军事力量,以创造更加稳定的社会秩序和经济繁荣。
4.法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其核心思想是“法治”、“律而不破、
弊而不改”。
法家强调法律和法治的实际效果,认为政治应该依靠法律和制度管理。
5.名家:名家学派是诸子学派中非常特殊的一支,其代表人物是韩非子。
名家
的思想特点是提倡权谋政治,强调以稳妥、灵活、有技巧的方式处理社会问题。
6.农家:农家学派主张天下大同和平共处,强调农业经济和军事力量,以创造
更加稳定的社会秩序和经济繁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异同一、孔、孟政治思想的相同点:孔子是儒家是想的开创人,孟子是孔子的继承和发展者,所以孔子与孟子的政治思想从本质上讲是一致的,都主张“仁”的思想,其具体表现在:(一)、孔子、孟子政治思想基础是一致的,主要从“仁、爱、善”角度思考问题。
孔孟都主张“仁者爱人,人恒爱之”。
也就是说,他们二人不约而同的认为“仁”对一个人的情操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他们认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自身的“仁”,才能靠这种魅力影响和感化他人,也才能凭此效力于社会奉献于他人,否则“为人者难成君子,为王者难得天下矣”。
翻开《论语》,我们不难发现孔子在很多场合和自己的学生说教时都会涉及到“仁”的理念。
比如说,他曾针对对自贡提出的什么是“仁”时回答说“夫人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尔达人。
能近去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在回答曾子提出的问题“仁以为己任”时,孔子解释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这就是说,为了实现所谓的“仁”,人们可以赴汤蹈火义无反顾。
由此可见,孔子理解“仁”就是爱人,同情人,舍身处地的体贴人。
翻开《孟子-离娄》一文,孟子就明确提出了“君子所以易于仁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之。
爱人者,人常爱之。
敬人者,人常敬之。
”显而易见在这里分明强调了“仁”对一个人的情操培养的重要性。
孟子提出“性善论”从“人性本善”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而孔子直接说过一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从这句话看不出从皆有的那个“相近的”“天生”的人性是善还是恶,但加上他实际上认定了仁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的品性,而仁的本质规定就是“爱人”,所以他心中本有“人性本善”的意思事实未予说明而已。
所以说,孔子与孟子都是从“仁、爱、善”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其思想基础是一致的。
(二)、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理念是一致的,主张“仁治”和“法治”。
孔子主张“德治”即“为政以德”。
孔子的政治思想中揭示了一个基本原则,即为人君者当以德治国,为政与为德是根本分不开的。
他说:“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上之风必偃。
”①孔子主张的“礼治”与“德治”并无不同,如“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统治者,领导者要重德轻政即要通过自身为榜样作用和对人民实行道德教化来引导人民。
其德治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以惠民的方式巩固统治权,要求“为政者正身”他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其身正,不令而行”,“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②其要求“正身”的思想最终是为了达到“德治”的效果。
孔子考虑政治问题基本精神理念就是“德治”思想。
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典型的“德治主义”,故而和孔子政治主张完全一致。
他们两人的政治思想都是道德的延伸,都想使政治手段和目的都是以道德为依归,而他们的道理思想又几乎是完全相同的。
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其“仁政”思想的基本精神理念与孔子相同即用“仁政”、“德治”,来教化人民,用道德理念使人们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
比如他提出的“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等,看到了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苦难,企图采用这些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
这些都是他“德治”的表现。
所以说,孔子与孟子的政治思想基本精神理念是一致的,都主张“德治”。
(三)、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中的基本方法也是一致的。
1、都主张通过“教化”的手段来治民,强调“重教化”。
孔子主张:“善政者不如善教者得民也,善政者民畏之,善教者民爱之,善政者得民财,善教者得民心,上无礼,下无教,赋民兴,丧无日也。
”突出强调“教化”人民对于君主得民心以及国家兴衰的重要性。
而孟子也曾提出过“不教而使民,谓之殃民,不容于尧舜之世。
”“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孟子提出的“教化”的方法主要是“谨详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而孔子则提出“对百姓,教以人伦”则“父子亲,君臣义,夫妇别,长幼序,朋友信”。
2、都强调“富民”政策。
孔子的“德治”主张中提出了“实行平均主义”的政策。
孔子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③孔子试图通过平均主义政策尽可能缩小个体农民之间的贫富差距。
这种平均的目的是使民众能够达到共同富裕。
《论语-颜渊》谈到:“自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虽然这种平均在当时生产力极为不发达的时代不可能“平均富”,但也体现了孔子“富民”政策的一方面。
而孟子的“仁政”主张主要就是着眼于社会经济政策上,其主要目的在于说服各国的统治者都能够不与民争利。
主张“制民恒产”“不勿农时”其目的都是使人民得利而富起来。
孟子也提出过“达则兼济天下”使“民富”“君才无忧”“国才强”。
3、都主张“德、理”并用,以“刑”为辅助“道之以德,刑之以理”。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就是说,用政令和刑罚这些办法进行统治,只能惩罚于事后,即使可以一时避免犯上作乱的事情继续发展,但并没有使人们认识到这类事件的罪恶最终有一天还会发生。
如果运用礼治德化和政令刑罚相辅而行的礼治德化的两手办法,也成为以后历代统治者一贯使用的统治手法。
孟子的“仁政”学说在政治上主张“以德服人”的办法。
孟子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也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反对暴力,主张以仁义说教的感化政策。
他一方面主张“以德服人为主”,但又提出“徒善不足以为政”的观点。
应该加之以必要的刑罚,“徒法不能以自行”所以要“德、刑”结合,以“德为主,刑为辅”的政策。
4、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出发点是一致的,即要“救世”拯救当时社会,解决社会问题。
孔子随为鲁人,但却有拯救天下之志。
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诸侯争霸局面愈演愈烈的时代。
孔子多年游历在各国之间,希望自己的思想能被统治者接受,挽救纷争,缓和阶级矛盾,使社会稳定。
但是由于孔子的思想过于柔和,是纷争不断的春秋时期,并没有起到“救世”的作用。
同样,孟子继承孔子的思想,提出多项“仁政”“王道”的具体措施。
比如说:“制民恒产”,“不违农时”“为政以德”“德刑并用”等等。
但是这些思想措施如果放在一个阶级矛盾比较缓和的社会,相对稳定的时代,会促进社会经济与人的的发展。
但很显然,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孟子又推崇反战的思想,不能解决实质的社会问题,知道法家思想的形成,才真正的结束了纷争完成了统一。
但是,不管结果如何,孔子与孟子的政治思想出发点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的。
二、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不同点:(一)、孔子的政治思想简单、原始,而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政治思想的展开,相对较详细、具体也更为复杂。
比如说,前面提到的“性相近,习相远”是孔子所提出的,这里的“性”是指人性本为“仁、善”,但孔子却没有系统的提出“性善论”观点也比较抽象。
但是后来孟子则明确具体的阐述了“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为善。
考虑问题也要从“仁、爱、善”的角度去看。
同时孟子的政治思想也较为复杂,他的观点中包含了一定的唯心主义成分,但主要以唯物主义成分居多。
《孟子》一书中反映出来的关于认识论的简介,包括着许多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比如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夫乱其所为”体现了可观世界自身规律不能违背。
(二)、和孔子政治思想相比较,孟子的政治思想具有更强的人民性。
孟子站在劳动人民得立场上,是为群众着想的。
孟子的政治思想史建立在“民”的基础之上的。
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④提出了“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政治行为观。
这体现了“圣人无常心,以百姓的心为心”的科学的政治思想。
孟子对齐宣王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全码,则臣视君为过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蔻稚。
”⑤孔子的政治思想中,虽然有平均主义政策和富民政策,也是“民本”的,但没有没有孟子的鲜明和具体。
我们也可以认为,但是孟子的这种思想应当说是民主政治思想的发端。
(三)、孟子政治思想比孔子的更具革命性和进步性。
孟子的政治思想具有很强的战斗性。
面对黑暗政治,孔子采取了退让的方法,孟子则与孔子恰恰相反,他鼓励人民起来造黑暗政治的反,杀掉厉王,纣王这样的暴君不算“弑君”。
她们恣意吞噬人民得血汗,已经成了披着君王外衣的食人野兽了,人民不打到他,他就要吃掉人们。
孟子说:“杀掉那暴君,安慰那百姓,好像及时雨从天而降,百姓们非常高兴。
”而孔子的“尊君”思想中是断然不会提到这些具有进步意义的思想的,缺乏革命战斗性,一味的“克己复礼”没有进步意义。
(四)、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概念不同,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为“礼”,而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为“义”。
我们从《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花了大量的篇幅所要阐述的是一个“礼”字。
“克己复礼”主张的是民众向上级的绝对服从和尊敬。
孟子则反其道而行之,把主次掉了个儿。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从这个方面看,孔孟区别很大。
孔子在论祭祀时,讲究必须恭恭敬敬,记得又一次自贡祭祀时心痛养遭到孔子的批评,他说“你心疼你的羊,我心疼我的礼”。
他的“君本思想”和“臣本位”,都是为礼服务的,是以礼的方式来维持一种秩序。
他的“正名”思想,也是要求恢复“周礼”,按“周礼”来律自己。
孔子从对父兄的爱出发,扩展为对百姓、朋友、夫妇、乡党之爱等等进而扩展为“仁者爱人”都是他对“礼”的一种要求。
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一个“义”字。
孟子认为人只有在逆境中奋斗,才能激发出强烈的进取精神。
人只有在忧患中才能生存,贪图安乐就必然会导致灭亡。
孟子非常重视任何修养,他认为人生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正义”。
为了“正义”可以舍去生命,即他说的“舍生取义”。
孟子主张“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若“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不听,则易位”。
由此可见,孔子要把人们的思想行为局限在“礼”的权限范围内,不让人们对统治阶级有丝毫的反叛;而孟子主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也。
”也就是说孟子主张人要有个性,不能畏首畏尾,惟命是从。
孔孟之道是中国古代长达两千多年封建统治者所竭力提倡的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文化思想。
孔孟两人作为儒家俩个代表,其思想具有上承下接的联系。
孟子作为孔子直系孙子的弟子,把孔子的思想更加的发扬和继承。
他们思想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仁政”的代表,但孟子教孔子的思想更为先进,具体和复杂。
在一些具体的政治思想方法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所以,我们在学习孔子与孟子的政治思想的时候,必须认真把握他们政治思想的异同。
(二)孟子与荀子思想的异同相同点:都教育人要为善,都继承了孔子的“仁”的思想不同点是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