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性的关系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性的关系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性的关系

研究论文

附图

IMTofRCCAwasmeasuredbyFig.1Thenormal

highfrequencylineararraytransdurer

15

心血管病与危险因素管理

心血管病与危险因素管理 2019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糖尿病诊疗标准(Sta n dards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19)刚刚正式颁布。该指南中关于心血管病防治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管理做出以下推荐建议: 一.高血压 1. 每次患者就诊均应测量血压,非同日重复测量血压≥140/90 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 2. 所有伴有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均应在家中监测血压; 3. 为每位患者确定个体化的血压控制目标; 4. 若能安全达标,应将心血管高危患者(确诊ASCVD者或10年心血管风险>15%的患者)的血压控制在<130/80mmHg; 5. 若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较低(10年心血管风险<15%),血压控制目标为<140/90 mmHg;

6. 合并糖尿病的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 120~160/80~105 mmHg范围内; 7. 血压>120/80 mmHg的患者应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包括体重控制、合理饮食(低钠高钾)、减少酒精摄入、增加体力活动等; 8. 血压≥140/90 mmHg者应在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立即启动降压药物治疗以保证血压达标; 9. 血压≥160/100 mmHg的患者,应在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及时启动两种降压药物联合治疗或应用单片复方制剂,以期降低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 10.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降压药物可应用ACEI、ARB、利尿剂或CCB; 11. 为使糖尿病患者血压达标通常需要联合应用多种降压药物,但不宜联合应用ACEI与ARB或ACEI/ARB与直接肾素抑制剂;

12. 尿蛋白排泄量增高(尿白蛋白肌酐比值≥30)的患者,应该首选最大耐受剂量的ACEI或ARB治疗; 13. 应用ACEI、ARB或利尿剂治疗的患者,每年至少应监测一次血肌酐、eGFR和血钾; 14. 应用包括利尿剂在内的三种降压药物治疗后血压不能达标者应考虑加用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治疗; 二.血脂管理 15. 生活方式干预是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管理的基石; 16. 对于甘油三酯升高(≥1.7 mmol/L)或/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男<1.0、女<1.3 mmol/L)的患者应该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并优化血糖控制; 17. 建议未应用他汀或其他降脂药物治疗的患者检查血脂。年龄40岁以下者至少每5年检测一次,必要时增加监测频度;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斑块大小变化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斑块大小变化 使用PHILIPS HD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5~10 MHz。患者采用去枕仰卧位,即肩下垫枕,头后仰,充分暴露颈部,检查时头偏向对侧,超声探头沿颈动脉,由下及上,依次检查双侧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颅外段。于血管的长轴及短轴切面测量内膜厚度,并观察有无AS斑块,记录斑块性质、形态、数量、质地及大小,并用彩色多普勒及脉冲多普勒技术检测血流参数,如颈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阻力指数。 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病变特征为动脉某些部位的内膜下脂质沉积,并伴有平滑肌细胞和纤维基质成分的增殖,逐步发展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从而导致血管狭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此病理改变主要累计大中型肌弹力型动脉,其中颈动脉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发部位(洪玉娥,吴倩,贺军.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危险因素与梗死的关系[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9,22(3):212—214.),且颈动脉位于颈部较浅表位置,超声易于探及,故多选择颈动脉作为检查部位。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特征性改变为动脉内膜下斑片状增厚,因而评估颈动脉内膜厚度对脑梗死的发生、预后及转归有积极作用。 有报道称,25%的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进行性加重的颅外颈动脉狭窄导致的(李凤莉.张丽娜.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的临床分析.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26)。另有研究提示,初发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74%(王春雨,王海鹏,刘洁. 初发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HCY、DD相关性分析.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3):54-55),大量研究也都证实脑梗死患者颈部血管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非脑梗死患者,且超过半数为多发斑块,以硬斑为主,软斑和混合斑也占有较大比例,且斑块多发生于颈动脉分叉的膨大处,这可能是由于颈动脉的高切应力和湍流机械损伤等因素所致(张琴,黄波. 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3):17-19)。有研究将150例脑梗死患者与150例健康体检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流速度情况做比较发现脑梗死患者的斑块检出率、阻力指数均高于健康人群,颈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及舒张末期流速均低于健康人群(相远英. 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研究.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4,31(2):280-281),提示脑梗死发生时颅内血管床阻力增高,血流缓慢,远端组织血流灌注减少,并影响脑部血供。且脑梗死的病情轻重程度与软斑和混合斑出现的概率呈正相关(谢宏.颈动脉超声检查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价值.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12(4):539-540),因此改善颈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状态对于脑梗死的治疗有较大临床价值。 目前,临床主要应用的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方法为他汀类药物治疗,但该药物存在影响肝肾功能、肌酶等副作用,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在寻去一种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针刺治疗不失为一种值得推崇的治疗手段。有研究发现头部针刺透穴可降低脑梗死患者动脉硬化斑块厚度,降低血脂水平及血液粘滞性,从而改善微循环状况,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组织血氧供应,使病损脑细胞功能得以修复,减轻脑动脉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李彦会,黄海波,王文星,杨立霞.头部针刺透穴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30例临床观察.河北中医.2014,36(8):1199-1202)。有研究者采用“调神通络”针刺法观察其对颈动脉低回声斑块的影响,结果发现短期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狭窄率、斑块声学密度等指标几乎没有影响,但可有效降低

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大血管并发症的关系

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与大血管并发症的关系 (余晓慧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 摘要:目的分析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在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并发症患者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正常对照组20例,2型糖尿病无合并症组20例,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并发症组20例,分别测定各组血清IGF-1水平、颈动脉中层厚度。结果 2型糖尿病无合并症组IGF-1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并发症组IGF-1较2型糖尿病无合并症组降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并发症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比对照组、2型糖尿病无合并症组明显增加,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GF-1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有显著相关性,是敏感的预警指标。 关键词:2型糖尿病;糖尿病大血管病变;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The relationship of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and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with Ma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in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of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and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 with Ma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in type 2

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及其防治策略

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及其防治策略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木胡牙提 心血管疾病(CVD)已成为人类健康无可争议的“第一杀手”。2003年世界212dz组织报告,全球每年约1670万人死于CVD,占总死亡人数的1/3;每年至少2000万的心脏病和卒中生还者需长期医疗护理;每年全世界用于CVl)治疗的费用高达3300亿美元。美国心脏学会(A—HA)发布的心脏病和卒中统计—2010更新数据显示,近50年美国CVD所致死亡率持续下降,但2006年美国CVD致死人数仍占全部死亡人数的34.3%。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05》,我国每年死于CVD的人数约30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45%。2008年,CVD所致死亡人数仍占我国总死亡人数的40.27%。因此,正确认识CVD的危险因素及其防治是当务之急。 一、心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 自1961年公布的FraminR—ham随访6年报告首次提出“危险因素”概念以来,欧洲、美国和亚洲开展的多项前瞻性队列研究一致证明了CVD的三大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清总胆固醇(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吸烟。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心血管疾病前瞻性研究高潮,不仅发现了新的危险因素,而且对三大危险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 1、传统危险因素 (1)年龄和性别:是不可控制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随年龄增长,暴露于心血管疾病危险的时间增加,患CVD的可能性增加。近年的研究显示,男性的CVD发病率高于女性,但女性的发病年龄晚于男性,致死性心肌梗死更为常见。 (2)家族史:研究表明一级亲属出现早发CVD时,个体患CVD的危险增加。而男性在55岁前或女性在65岁前患CVD即为早发。 (3)高血压:大量研究表明血压水平与CVD密切相关,50岁以上成人,与舒张压(DBP)相比.收缩压(SBP)更显重要。

心率血压乘积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分析

疑难病杂志 2019 年 1 月第 18 卷第 1 期Chin JDiffic and Compl Cas January 2019,Vol. 18 No. 1? 15 ? 心血管疾病专题心率血压乘积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分析张莹,杜鑫,李劼,吴寿岭,马琳,张树华 作者单位:063000河北省唐山,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超声科(张莹、李劼、马琳、张树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开深总医院心内科 (杜鑫,吴寿岭) 通信作者:杜鑫,E-mail 52244475 @q q.c o m 【摘要】目的分析心率血压乘积(RPP)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相关性。方法分析2010—2011 年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开溧医院对开溧职工进行健康查体数据5 187例,并进行统计学。依据体检时R P P四 分位数将研究对象分为RPP <7 700 J 700矣RPP <8 961 J 961矣RPP < 10 400,RPP&10 400等4组,采用逐步线性回 归分析RPP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结果(1)5 187例研究对象中男3 121例,女2 066例,年龄40 ~94 岁;(2)随着R P P的增加CIMT逐渐增厚J组CIMT的厚度分别为(0. 80 ±0. 17)m m、(0. 83 ±0. 19)m m、(0. 86 ± 0.19)m m、(0.89±0.20)m m;(3)将CIMT作为因变量,RPP作为自变量,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显示:通过校正 其他混杂因素后,结果发现R PP与CIMT呈正相关,随着R P P的,CIMT逐渐增厚。结论R PP与颈动脉内膜中厚度呈正相关。 【关键词】心率血压乘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相关性 【DOI】10.3969 / j. issn. 1671-450.2019.01.004 The correlations of rate pressure product w ithcarotidintim am edia thickness * DU Xin,LI Jie,Shouling,MA Lin,ZHANGShuhua. * Department of Ultrasound , Hospital Hebei Province, Tangshan 063000,China Correspondence author:DU Xin,E-rnaii 552444477 @ qq. com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s of rate pressure product with carotid intima media thickness. Metliods The data of health examination for employees of Kailuan Group in Kailua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North China Uni- versity of Technology from 2010 to 2011 were analyzed and statistically processed. The subjects wer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 RPP < 7 700,7 700 < RPP < 8 961,8 961 < RPP < 10 400 and RPP < 10 400.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RPP and ca- rotid intima - media thickness was analyzed by stepwise linear regression. Results ( 1) There were 3 121 males and 2 066 fe- males aged 40 -94 years in 5 187 subjects;(2) With the increase of RPP,CIMT gradually became thicker,and the thick- ness of CIMT in four groups were (0. 80 ± 0. 17) mm,(0.83 ±0.19) mm,(0.86 ±0.19) mm,(0.89 ±0.20) mm;(3) Using CIMT as dependent variable and RPP as independent variable,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ater ad-justing for other confounding factors,it was found that RPP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CIMT. With the increase of RPP, CIMT became thicker. Conclusion RPP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Key words】Heart rate and blood pressure product;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orrelation 据估计全球每年大约有1 7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 疾病,其中高血压导致的死亡 940万,逐渐 的心 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密切相关[1]。心率血压乘积(rate-pressure product,RPP)为静息心率 与收缩的乘积, 心肌耗氧量的指标[2],与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目前针对RPP与动 脉粥样硬化疾病的相关性研究已逐渐成为热点[3],但 论尚存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是超声检查中最直观检测到的与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相关的指标[45],国内关于 RPP与CIMT相关性的大 阐少,因此笔者据开溧 职工近年的查体据对此进行了相关性,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整理分析2010—2011年华北理工大 学附属开溧医院对开溧 职工进行的健康体数据,最终纳人5 187例研究对象,其中男3 121例,女 2 066例,年龄40 ~ 94岁。根据研究对象心率血压乘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背景】还记得赫赫有名的Framingham危险评分吗?Framingham危险评分来自于弗明汉心脏病研究(Framingham Heart Study),它是根据胆固醇水平和非胆固醇因素计算个体未来10年冠心病的发作几率。胆固醇以及非胆固醇因素如糖尿病、腹主动脉瘤、中风,都是让人惴惴不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人们在波澜不惊的生活之下必须时刻警惕心血管事件的不期而至。 然而,你相信吗,2011年7月21日的NEJM一篇原始论文指出,颈动脉壁内中膜厚度是继Framingham危险评分之外,又一达摩克利斯之剑?你信与不信,我反正是信了~【方法】来自Tufts大学的Joseph F.Polak等人筛选出来自Framingham Offspring的2965名志愿者,以平均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和颈内动脉最大内中膜厚度为暴露因素,经过平均7.2年后,观察志愿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之后,再利用多变量Cox模型分析内中膜厚度与其他危险因素。此外,研究者还根据长达八年的Framingham危险评分将志愿者分为低危、中危、高危组,并加入颈内动脉厚度重新分类,观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是否变化。 【结果】在2965名志愿者中,共有296人发生了心血管事件,如冠心病、脑血管意外、周围血管病、心衰。在颈

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的大PK中,颈总动脉完全败走麦城。重新分类统计结果显示,当颈总动脉厚度作为暴露因素时,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变化在1个标准差之内,而C统计量(C statistics)更是没有显著变化。而反观胜利者颈内动脉,当颈内动脉内中膜增厚时,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比为1.21,C统计量也轻度增高。此外,在把Framingham研究中的危险因素当做整体进行分类后,再观察颈内动脉与颈总动脉的影响力,发现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加时,志愿者患病的危险率为 7.6%,瞬间秒杀颈总动脉的0%。脂质斑块通常是心血管事件的幕后黑手,不仅仅是冠状动脉,颈内动脉也未能幸免。在内中膜厚度大于1.5mm时,即有脂质斑块形成时,心血 管事件发生危险率为7.3%,且C统计量为0.014。 【讨论】当C统计量变化较小时,应该如本研究所示,观察对象重新分类,来确定新的危险因素是否真的影响观察结果。净重新分类指数(Net Reclassification Index)也是一个有效评价新危险因素的指标。尽管本例研究只是局限于白种人,但是介于Framingham危险因素是一个不论国籍不论种族不论肤色四海皆宜的国际主义战士,有理由相信颈内动脉内中膜的确会影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如今,美国心脏病协会已经将其作为Ⅱa级危险因素写入指南,这项研究无疑为其提供了更加确凿的依据。 【结论】颈内动脉最大内中膜厚度(颈动脉球至颈动脉窦

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血浆纤维蛋白原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

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 mellitus,T2DM)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其引起的大血管并发症是该病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T2DM大血管病变的基本病理改变为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可影响冠状动脉、脑部动脉、颈动脉及外周动脉等,严重威胁T2DM患者的生命安全。颈动脉作为全身动脉的窗口,其硬化程度与冠心病、脑动脉及外周动脉硬化性疾病明显相关。而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反映AS最早期的病理改变,可作为早期AS的替代指标[1]。众多研究提示,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是AS发病的炎症活性标志,其水平增加可导致体内血液黏度和血小板聚集性增加,促进AS的发展。本研究旨在探讨T2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Fib和IMT变化的关系,以及Fib在T2DM患者大血管病变发生过程中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西安市中心医院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内分泌科住院患者72例,其中男38例,女34例,诊断均符合1999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T2DM诊断标准,为新发现并临床诊断为T2DM且未服用过任何降糖药物治疗的患者。34例健康者为对照组。仔细收集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各组均排除近期内发生酮症或感染、创伤等应激情况;无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急、慢性胰腺炎;无明确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肝、肾、肺疾病;无妊娠、肿瘤;无口服抗凝剂和类固醇激素等影响凝血状态和糖代谢药物史。 1.2分组情况对照组:34例,HbA1c≤6.5%,其中男18例,女16例,平均年龄(46.3±10.4)岁;空腹血糖(4.67±0.68)mmol/L,餐后2h血糖(6.52±1.13)mmol/L,HbA1c(5.62±0.43)%。72例T2DM 分为A组:33例,HbA1c6.5%~8.0%,其中男15例,女18例,平均年龄(48.7±9.6)岁,空腹血糖(6.92±1.17)mmol/L,餐后2h血糖(10.37±3.25)mmol/L,HbA1c(7.23±0.69)%;B组:39例,HbA1c>8.0%,其中男20例,女19例,平均年龄(47.8±7.2)岁,空腹血糖(8.48±1.74)mmol/L,餐后2h血糖(14.63±3.77)mmol/L,HbA1c (10.87± 2.85)%。3组资料具有可比性。 1.3方法所有入选对象在空腹10~12h后,次晨抽取第1次静脉血,分别检测空腹血糖、尿酸、HbA1c及Fib,继之将75g葡萄糖溶于250~300ml温开水中,5~10min内服,服糖后120min抽取静脉血4ml送检血糖。试验中禁止吸烟、饮食和剧烈运动等。检验科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Fib等指标;IMT检测应用美国产HP5500型超声诊断仪,由超声室专业医生操作。正常颈动脉超声呈典型“双线征”,表现为由相对较低回声分隔的2条平行亮线,两线间垂直距离为IMT。受检者取平卧位,头部偏向检查对侧,充分暴露颈部,取左右颈总动脉远端、颈内动脉外动脉分叉下方1.0cm处分别测量3次,取其均值即为颈总动脉IMT(≥0.09cm 确定为IMT增厚,<0.09cm为正常)。斑块定义为动脉壁局限性回 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血浆纤维蛋白原及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 刘晓霞,施秉银(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陕西西安710061) 【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变化的关系,以及Fib在T2DM患者大血管病变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72例T2DM患者依照HbA1c水平分为A组33例和B组39例,34例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色谱法测定HbA1c水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Fib,颈动脉超声测定IMT。结果随着HbA1c水平的升高,Fib、IMT逐级升高,斑块发生率及斑块严重程度增加,且患者HbA1c水平与IMT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结论T2DM可通过Fib水平改变引起动脉内膜厚度增加,且随着HbA1c水平的升高,T2DM患者大血管病变严重程度逐级增加。 【关键词】纤维蛋白原;颈动脉;血红蛋白A,糖基化;糖尿病,2型 文章编号:1009-5519(2012)08-1140-02中图法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sma fibrinogen level and intima-media thickness of carotid artery in type2diabetes mellitus pa-tients LIU Xiao-xia,SHI Bing-yin(Medical College,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Shaanxi710061,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lycosylated hemonglobin A1c(HbA1c)and the changes of plasma fibrinogen(FIB)level with intima-media thickness of carotid artery(IMT)in type2diabetes mellitus patients and the roles of FIB in the occurrence course of atherosclerosis(AS)in type2diabetes mellitus patients.Methods72patients with type 2diabetes mellitus were divided into the group A and the group B according to HbA1c level.34normal healthy persons were in the control group.HbA1c,FIB and IMT and were detected by chromatography,fully automatic biochemical analyzer and carotid arte-rial ultrsound.Results With the increase of HbA1c level,FIB and IMT were heightened step by step,and the incidence and se-vere degree of plaque both were increased.The HbA1c level had significantly positive relation with the IMT level.Conclusion Type2diabetes mellitus may cause the increase of IMT by the changes of FIB,and atherosclerosis become more serious with HbA1c level increasing. 【Key words】Fibrinogen;Carotid artery;Hemoglobin A,glycosylated;Diabetes mellitus,type2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颈、股动脉内中膜厚度及血管内皮舒张功能与冠心病相关性研究 张琼 【摘要】:研究背景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是常见病,多发病,在我国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如何在急性冠脉事件前诊断冠心病、积极预防和治疗甚为重要。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一直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但是由于费用高昂、有创、需要设备条件高等难以广泛普及,也很难成为观察病情变化、病变消长的手段。探索一种既经济又简便的方法来评估冠心病将一直是冠心病防治史上的一项重大研究课题。冠心病的主要病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外周动脉和冠状动脉同为全身血管床一部分,它们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存在相同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学过程。动脉粥样硬化从早期阶段到最后出现临床综合征,其病理过程大概可分为3个阶段:血管内皮功能受损、血管内膜增厚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其中血管内皮功能受损、内膜增厚阶段为动脉粥样硬化早期阶段,增厚内膜将来可形成斑块,而斑块形成为其晚期阶段。内中膜厚度(inti ma-media thickness,IMT)是动脉壁内膜和中膜厚度之和,动脉粥样硬化最早累及内膜,故IMT 增厚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标志。1986年,Pignoli等首先描述了用高分辨率超声的方法测量IMT,并与病理组织学方法进行比较,发现这两种方法测量的I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超声这一无创性检查手段可以准确检测大、中血管的内膜。正常动脉管壁的血管超声表现为“双线征”,即两条平行的强回声线中间有一无回声区或低回声区,而这两条回声线之间的距离即为内膜中膜厚度。彩色多普勒超声问世以来,以其经济、简便、无创等优点已成为临床检测外周大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检查方法。外周大动脉如颈动脉、股动脉其解剖部位固定,解剖标志清楚,位置表浅,易于辨认和寻找,超声能直接测量,所以可以使用小而轻的高分辨、高频率探头观察外周血管形态学改变从而间接动态观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损伤情况。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研究试图探讨颈动脉及股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发生以及冠脉病变的相关性,颈动脉或股动脉粥样硬化何者与冠脉病变的关系更为密切,结论尚未完全明了。1980年,Furchgott 等首次发现血管内皮细胞能分泌内皮源性血管舒张因子(endothelium derived relaxing factor, EDRF),随后证实EDRF的化学成分就是一氧化氮,由此表明一氧化氮是血管内分泌的重要舒张因子。Celermajer等于1992年应用高频率超声,对吸烟者、家族高胆固醇血症儿童、临床确诊冠心病患者肱动脉和股动脉的血流介导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和硝酸甘油引发的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进行评价,首创判断血管内皮功能无创方法.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flo w-mediated dilation,FMD)。Anderson等于1995年应用心导管介入造影法和肱动脉FMD法,证实冠状动脉内皮功能与肱动脉内皮功能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目前此方法是国内外大型临床试验最常用的评价血管内皮功能的方法,新近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血管内皮功能失调参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并认为内皮功能失调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最初事件即“启动子”。目前,通过无创高频超声可以了解外周动脉粥样硬化形态学和功能学改变,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外周动脉粥样硬化以及肱动脉内皮功能与冠心病的关系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但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利用高频超声技术研究冠心病患者颈动脉、股动脉IMT和肱动脉FMD,探讨颈动脉、股动脉IMT和肱动脉FMD在冠心病诊断的意义以及与冠心病的相关性,从而探讨其应用价值。研究目的1.探讨肱动脉、颈动脉以及股动脉作为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 兰陵县人民医院刘秀广 近3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的生活和医疗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从总体看,人民的健康水平明显提高,人均寿命逐年延长。但研究表明,我国人群心血管病(主要是冠心病、脑卒中和周围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发病年龄提前。 这种上升趋势主要与下列两项因素有关:(1)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上升;(2)人口老龄化。由于心血管病的高致残率和死亡率,心血管病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如何应对和遏止我国心血管病的上升势头是摆在政府和每一位医务工作者面前的严峻挑战。 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性别、年龄、家族史; 可干预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代谢异常、血脂异常、吸烟、缺少运动、心理压力、不良生活方式。 常见心血管病包括:冠心病;脑卒中;心力衰竭;周围血管病(主动脉瘤、下肢动脉硬化性疾病)。 图1常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

图2各种危险因素的关系 高血压病 高血压的发病危险因素主要是血压偏高(即所谓的“高血压前期”),高盐低钾膳食,超重和肥胖,体重增长过快和过量饮酒。血压升高又是脑卒中、心肌梗死、心衰、肾功能不全等严重致死致残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当3次非同目诊室测量血压的平均水平收缩压≥140 mm Hg及(或)舒张压≥90 mm Hg时,即可诊断为高血压。高血压一经诊断应立即进行全面的诊断评估和危险分层,在此基础上,根据血压水平以及伴随疾病、靶器官损害以及其他危险因素的情况。 我国有2亿高血压患者,三高(患病率高、危害性高、增长趋势高);三低(知晓率、治疗率、达 ①选择符合计量标准的水银柱血压计,或者经过验证(BHS、AAMI和ESH)的电子血压计。 ②使用大小合适的气囊袖带,气囊至少应包裹80%上臂。大多数成年人的臂围25~35cm,可使用气囊长22~26cm、宽12~14cm的标准规格袖带(目前国内商品水银柱血压计的气囊的规格:长22cm,宽 12 cm)。肥胖者或臂围大者应使用大规格气囊袖带;儿童应使用小规格气囊袖带。 ③测血压前,受试者应至少坐位安静休息5分钟,30分钟内禁止吸烟,饮咖啡、茶和排空膀胱。 ④受试者取坐位,最好坐靠背椅,裸露上臂,上臂与心脏处在同一水平。如果怀疑外周血管病,首次就诊时应测量左、右上臂血压,以后通常测量较高读数一侧的上臂血压,必要时加测下肢血压,选择宽度>16cm的袖带。特殊情况下可以取卧位或站立位。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及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情况者,应加测站立位血压。站立位血压应在卧位改为站立位后1分钟和5分钟时测量。 ⑤将袖带紧贴缚在被测者的上臂,袖带的下缘应在肘弯上2.5cm。将听诊器探头置于肱动脉搏动处。 ⑥使用水银柱血压计测压时,快速充气,使气囊内压力达到桡动脉搏动消失后,再升高30 mmHg,然后以恒定的速率(2~6mmHg/s)缓慢放气。心率缓慢者,放气速率应更慢些。获得DBP读数后,快速放

心血管危险评估因素表

影响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预后的重要因素 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TOD)伴临床疾患 ·高血压(1-3级) ·男性55岁;女性65岁 ·吸烟 ·糖耐量受损(2小时血糖mmol/L)和/或空腹血 糖异常(mmol/L)·血脂异常 TC≥L(220mg/dL) 或 LDL-C>L(130mg/dL)或 HDL-C38mv 或Cornell>2440mm·mms 超声心动图LVMI: 男125, 女120g/m2 ·颈动脉超声IMT0.9mm 或动脉粥样斑块 ·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 12m/s (* 选择使用) ·脑血管病: 脑出血 缺血性脑卒中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心脏疾病: 心肌梗死史 心绞痛 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史 充血性心力衰竭 ·肾脏疾病: 糖尿病肾病 肾功能受损 血肌酐: 男性133mol/LdL) 女性124mol/LdL) 蛋白尿(300mg/24h) ·外周血管疾病 ·视网膜病变: 出血或渗出, 视乳头水肿 糖尿病 空腹血糖:≥L ( 126mg/dL) 餐后血糖:≥L ( 200mg/dL) 糖化血红蛋白:(HbA1c )%·踝/臂血压指数< (* 选择使用) ·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eGFR<60ml/min/1.73m2) 或血清肌酐轻度升高: 男性115-133mol/L(), 女性107-124mol/L() ·微量白蛋白尿: 30-300mg/24h或 白蛋白/肌酐比: ≥30mg/g(mmol) TC:总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VMI:左心室质量指数;IMT: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BMI:体质量指数。

心脑血管危险因素包括

我们传统的心脑血管危险因素包括:男性大于50岁或者女性绝经后、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肥胖、早发心脑血管病家族史(也就是说你的直系亲属男性在小于55岁,女性在小于65岁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吸烟这7项。如果你目前没有冠心病,没有脑梗塞,但是你有这7个危险因素中3个以上,那么就就是属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以后你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几率很高,指南推荐应该服用阿司匹林,剂量是75-100mg,在我国,主要是使用100mg每天。 高血压同时合并有慢性肾脏病的人群,这些人10年心血管风险明显升高,同样可以从阿司匹林的服用中获益。这里注意什么是慢性肾脏病:一个是说传统意义上的肾脏疾病,例如慢性肾炎,乙肝相关肾炎,糖尿病,肾动脉狭窄,高血压导致的肾脏疾病,只要有肾脏结构或者功能异常超过3个月就诊断为慢性肾脏疾病,它可以伴有或者不伴有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第二个就包括那些没有以上相关疾病,也就是说没有高血压,没有糖尿病,没有慢性肾炎,没有糖尿病等等,只是由于年龄增加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这种情况,也是慢性肾病的范畴。这样的话,很多高龄病人由于肾功能减退,被归入到高危人群中。 美国糖尿病学会的推荐是:将糖尿病人群分为心血管高危、中危、低危三级。男性超过50岁,女性超过60岁且合并以下1项以上心血管危险因素(血脂异常、高血压、蛋白尿、心血管疾病家族史),那非常不幸,就是属于高危组,也就是说10年风险超过10%,那就应该开始服用阿司匹林。毫无疑问,这个范围是很大的,在我国,至少70%的糖尿病人是属于这一范畴,是属于高危人群,应该尽早开始阿司匹林一级预防。 单纯的血糖升高可能对小血管和微血管病变的贡献比较大,而控制好血糖能够明显减少小血管和微血管病变并发症,一系列研究的确证实了这一点。 但是,中、大血管病变,也就是心脑血管病变,单纯血糖升高的贡献就比较小了,很多情况下可能和糖尿病导致的血脂异常,血小板功能异常,血管内皮功能异常有关,单纯控制血糖对于这些并发症的预防作用微乎其微,尤其在糖尿病已经有相当长病程的病人中。鉴于这样的考虑,目前认为糖尿病治疗不应该仅仅把焦点放在血糖上面,还有更重要的血脂,血小板上等等。例如许多的临床研究证实,对于糖尿病的病人,即使血脂化验正常,使用他汀类药物仍然能够降低心脑血管事件,所以各国的指南一致推荐,对于糖尿病病人,除非有禁忌症,应该常规使用他汀类药物。 高血压其实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最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一旦病人出现了动脉粥样硬化,不管是有临床表现的心肌梗塞,脑梗塞等,还是没有症状的颈动脉斑块,这些都属于ASCVD,那么这个病人都要按照类似冠心病的二级预防来处理,需要使用他汀来治疗。其中英国的NICE指南最为激进,认为他汀在二级预防上应该使用80mg阿托伐他汀的剂量。单纯的降压治疗主要在降低中风和心力衰竭上面起作用,当收缩压降低10~12 mmHg或舒张压降低5~6 mmHg时,心力衰竭和卒中风险降低明显,分别下降52%和38%;当然冠心病也有下降,但是冠心病事件风险仅仅降低16%,但与预期的25%~48%相去太远。随着对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进一步认识,大家认识到:高血压其实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其中一个危险因素,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动脉粥样硬化,例如年龄,肥胖,吸烟,高血糖等。这些危险因素相互聚集,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导致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风险呈现指数级递增,所以高血压病人不能仅仅局限于降压,就像大家目前认为的糖尿病病人不能单纯降糖一样,应该综合管理,这其中包括改变生活方式,控制血糖,控制血脂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