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贝氏体转变
第4章 材料的固态相变及热处理

变为另一个成分和晶格类型的新相,在转变过程中要发生晶
格改组和碳原子的重新分布,这一变化均需要通过原子的扩
散来完成,所以奥氏体的形成是属于扩散型转变。奥氏体的
形成一般可分为如图4-3所示的四个阶段。
第4章 材料的固态相变及热处理
图4-3 (a)A形核;(b)A长大;(c)残余渗碳体溶解;(d)均匀化
A1 、A3、Acm点高,分别用Ac1、Ac3、Accm表示。同样,在 冷却时奥氏体分解的实际温度要比A1 、A3、Acm点低,分别 用A1 、A3、Acm表示,如图4-2所示。一般热处理手册中的 数值都是在30~50℃/h的加热(或冷却)速度下所测得的结 果,以供参考使用。
第4章 材料的固态相变及热处理
第4章 材料的固态相变及热处理
第4章 材料的固态相变及热处理
4.1 固态相变概述 4.2 钢的热处理原理 4.3 钢的热处理工艺
第4章 材料的固态相变及热处理
4.1 固态相变概述
相变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如物质三态的相互转化、 固态物质内部结构的转变等都属于相变的范畴。固体材料的 组织、结构在温度、压力、成分改变时所发生的转变称为固 态相变。固态相变的规律是金属材料热处理的基础。通过热 处理,可以改善材料的性能,强化材料,充分发挥材料的潜 力。如马氏体相变使钢淬火强化;过饱和固溶体分解使合金 时效强化等。因此,研究固态相变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4)合金元素。钢中的合金元素不改变奥氏体形成的 基本过程,但显著影响奥氏体的形成速度。如钴、镍等增大 碳在奥氏体中的扩散速度,因而加快奥氏体化过程;铬、钼、 钒等对碳的亲和力较大,能与碳形成较难溶解的碳化物,显 著降低碳的扩散能力,所以减慢奥氏体化过程;硅、铝、锰 等对碳的扩散速度影响不大,不影响奥氏体化过程。因为合 金元素可以改变钢的临界点,并影响碳的扩散速度,它自身 也在扩散和重新分布,且合金元素的扩散速度比碳慢得多, 所以在热处理时,合金钢的热处理加热温度一般都高些,保 温时间要长些。
材料科学基础考研知识点总结

材料科学基础考研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原子结构和键合1.原子键合●金属键●离子键●共价键●氢键●范德华力:静电力诱导力色散力第二章固体结构1.晶体学基础●空间点阵和晶胞●七个晶系14种点阵2.金属的晶体结构●晶体结构和空间点阵的区别3.合金的相结构●晶相指数和晶面指数●晶向指数●晶面指数●六方晶系指数●晶带●晶面间距●晶体的对称性●宏观对称元素●极射投影●金属的晶体结构●三种典型的金属的晶体结构●多晶型性●置换固溶体●间隙固溶体●固溶体的围观不均匀性●影响固溶度的主要因素●固溶体的性质●中间相●正常价化合物●电子化合物●与原子尺寸因素相关的化合物●超结构(有序固溶体)4.常见离子晶体结构●离子晶体配位规则(鲍林规则)●负离子配位多面体规则(引入临界离子半径比值)●电价规则(整体不显电性)●负离子多面体共顶,棱和面规则(由于共用顶,棱和面间距下降,导致库仑力上升,稳定性下降)●不同种类正离子配位多面体规则(能量越高区域越分散)●节约规则(【俄罗斯方块原理】)●典型离子晶体结构●AB型化合物【CsCl结构 NaCl结构 ZnS型结构】●AB2型化合物结构【CaF2 萤石 TiO2金红石型结构】●硅酸盐的晶体结构●孤岛状硅酸盐●组群状硅酸盐●链状硅酸盐●层状硅酸盐●架状硅酸盐5.共价晶体结构第三章晶体中的缺陷1.点缺陷●点缺陷形成●点缺陷的平衡浓度2.位错●刃型位错●螺型位错●混合位错●伯氏矢量●位错运动●位错弹性性质(认识)●位错生成与增值●实际位错中伯氏矢量3.面缺陷●外表面与内表面(了解)●晶界和亚晶界●晶界的特性●孪晶界●相界第四章固体中的扩散1.扩散的表象理论●菲克第一定律●菲克第二定律●扩散方程●置换固溶体扩散(柯肯达尔效应)2.扩散热力学●扩散的热力学分析(上坡扩散)3.扩散的微观理论与机制●扩散机制●晶界扩散及表面扩散●扩散系数4.扩散激活能5.影响扩散的因素●温度●晶体结构●晶体缺陷●化学成分●应力作用6.反应扩散7.离子晶体中的扩散第五章材料的变形1.弹性变形●弹性的不完整性●包申格效应●弹性后效●弹性滞后2.黏弹性变形3.塑性变形●单晶体塑性变形●滑移●孪生●扭折●多晶体的塑性变形●晶粒取向的影响●晶界的影响●合金的塑性变形●单相固溶体塑性变形●影响因素●曲服现象●应变实效●多相合金的塑性变形●弥散分布型合金的塑性变形●塑性变形对组织性能影响●显微组织变化●亚结构变化●性能变化●形变织构●残余应力4.回复与再结晶●冷变形金属在加热时组织与性能的变化●回复●再结晶●晶粒的长大5.热加工●动态回复●动态再结晶●蠕变●超塑性第六章凝固1.相平衡和相率●吉布斯相律2.纯晶体的凝固●液态结构●晶体凝固的热力学条件●形核●晶粒长大●结晶动力学及凝固组织●凝固理论应用3.合金的凝固●正常凝固●区域熔炼●合金成分过冷4.铸锭组织与凝固技术●铸锭的宏观组织●铸锭的缺陷第七章相图1.二元相图基础●2.二元相图●匀晶相图●共晶相图●包晶相图●铁碳相图3.三元相图基●基本特点●表示方法●杠杠定律及重心定律第八章材料的亚稳态1.纳米材料2.准晶3.非晶态4.固态相变形成亚稳相●固体相变形成的亚稳相●固溶体脱溶分解产物●脱熔转变●连续脱溶●不连续脱溶●脱溶过程亚稳相●脱溶分解对性能影响●马氏体转变●特征●形态●贝氏体转变●钢中贝氏体转变特征●贝氏体转变的基本特征。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习题

第1章钢的热处理一、填空题1.整体热处理分为、、和等。
2.热处理工艺过程由、和三个阶段组成。
3.共析钢在等温转变过程中,其高温转变产物有:、和。
4.贝氏体分和两种。
5.淬火方法有:淬火、淬火、淬火和淬火等。
6.感应加热表面淬火,按电流频率的不同,可分为、和三种。
而且感应加热电流频率越高,淬硬层越。
7.按回火温度范围可将回火分为:回火、回火和回火三种。
8.化学热处理是有、和三个基本过程组成。
9.根据渗碳时介质的物理状态不同,渗碳方法可分为渗碳、渗碳和渗碳三种。
10.除外,其它的合金元素溶入奥氏体中均使C曲线向移动,即使钢的临界冷却速度,淬透性。
11.淬火钢在回火时的组织转变大致包括,,,等四个阶段。
12.碳钢马氏体形态主要有和两种,其中以强韧性较好。
13、当钢中发生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时,原奥氏体中碳含量越高,则Ms点越,转变后的残余奥氏体量就越。
二、选择题1.过冷奥氏体是温度下存在,尚未转变的奥氏体。
A.Ms B.M f C.A12.过共析钢的淬火加热温度应该选择在,亚共析钢则应该选择在。
A.Ac1+30~50C B.Ac cm以上C.Ac3+30~50C3.调质处理就是。
A.淬火+低温回火B.淬火+中温回火C.淬火+高温回火4.化学热处理与其他热处理方法的基本区别是。
A.加热温度B.组织变化C.改变表面化学成分5.零件渗碳后,一般需经处理,才能达到表面高硬度和耐磨的目的。
A.淬火+低温回火B.正火C.调质6.马氏体的硬度主要取决于马氏体的()A.组织形态B.合金成分C.含碳量7.直径为10mm的40钢其整体淬火温度大约为()A.750℃ B.850℃ C.920℃8.钢在具体的热处理或热加工条件下实际获得的奥氏体晶粒大小称为()A.起始晶粒度B.实际晶粒度C.理论晶粒度D.本质晶粒度9.钢渗碳的温度通常是()。
A.600~650℃B.700~750℃C.800~850℃D.900~950℃10.贝氏体转变属于()。
热处理习题及答案

第1章钢的热处理一、填空题1.整体热处理分为、、和等。
2.热处理工艺过程由、和三个阶段组成。
3.共析钢在等温转变过程中,其高温转变产物有:、和。
4.贝氏体分和两种。
5.淬火方法有:淬火、淬火、淬火和淬火等。
6.感应加热表面淬火,按电流频率的不同,可分为、和三种。
而且感应加热电流频率越高,淬硬层越。
7.按回火温度范围可将回火分为:回火、回火和回火三种。
8.化学热处理是有、和三个基本过程组成。
9.根据渗碳时介质的物理状态不同,渗碳方法可分为渗碳、渗碳和渗碳三种。
10.除外,其它的合金元素溶入奥氏体中均使C曲线向移动,即使钢的临界冷却速度,淬透性。
11.淬火钢在回火时的组织转变大致包括,,,等四个阶段。
12.碳钢马氏体形态主要有和两种,其中以强韧性较好。
13、当钢中发生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时,原奥氏体中碳含量越高,则Ms点越,转变后的残余奥氏体量就越。
二、选择题1.过冷奥氏体是温度下存在,尚未转变的奥氏体。
A.Ms B.M f C.A12.过共析钢的淬火加热温度应该选择在,亚共析钢则应该选择在。
C CA.Ac1+30~50B.Ac cm以上C.Ac3+30~503.调质处理就是。
A.淬火+低温回火B.淬火+中温回火C.淬火+高温回火4.化学热处理与其他热处理方法的基本区别是。
A.加热温度B.组织变化C.改变表面化学成分5.零件渗碳后,一般需经处理,才能达到表面高硬度和耐磨的目的。
A.淬火+低温回火B.正火C.调质6.马氏体的硬度主要取决于马氏体的()A.组织形态B.合金成分C.含碳量7.直径为10mm的40钢其整体淬火温度大约为()A.750℃B.850℃C.920℃8.钢在具体的热处理或热加工条件下实际获得的奥氏体晶粒大小称为()A.起始晶粒度B.实际晶粒度C.理论晶粒度D.本质晶粒度9.钢渗碳的温度通常是()。
A.600~650℃B.700~750℃C.800~850℃D.900~950℃10.贝氏体转变属于()。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习题 有答案

第1章钢的热处理一、填空题1.热处理根据目的和工序位置不同可分为预备热处理和最终热处理。
2.热处理工艺过程由加热、保温和冷却三个阶段组成.3.珠光体根据层片的厚薄可细分为珠光体、索氏体和屈氏体。
4.珠光体转变是典型的扩散型相变,其转变温度越低,组织越细,强度、硬度越高。
5.贝氏体分上贝氏体和下贝氏体两种。
6.感应加热表面淬火,按电流频率的不同,可分为高频感应加热淬火、中频感应加热淬火和工频感应加热淬火三种。
而且感应加热电流频率越高,淬硬层越薄。
7.钢的回火脆性分为第一类回火脆性和第二类回火脆性,采用回火后快冷不易发生的是第二类回火脆性。
8.化学热处理是有分解、吸收和扩散三个基本过程组成。
9.根据渗碳时介质的物理状态不同,渗碳方法可分为固体渗碳、液体渗碳和气体渗碳三种.10.除Co外,其它的合金元素溶入奥氏体中均使C曲线向右移动,即使钢的临界冷却速度变小,淬透性提高。
11.淬火钢在回火时的组织转变大致包括马氏体的分解,残余奥氏体的分解,碳化物的转变,碳化物的集聚长大和a相的再结晶等四个阶段.12.碳钢马氏体形态主要有板条和片状两种,其中以板条强韧性较好。
13、当钢中发生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时,原奥氏体中碳含量越高,则Ms点越低,转变后的残余奥氏体量就越多二、选择题1.过冷奥氏体是C温度下存在,尚未转变的奥氏体。
A.Ms B.M f C.A12.过共析钢的淬火加热温度应该选择在A,亚共析钢则应该选择在C.A.Ac1+30~50C B.Ac cm以上C.Ac3+30~50C3.调质处理就是C。
A.淬火+低温回火B.淬火+中温回火C.淬火+高温回火4.化学热处理与其他热处理方法的基本区别是C.A.加热温度B.组织变化C.改变表面化学成分5.渗氮零件在渗氮后应采取( A )工艺。
A。
淬火+低温回火B。
淬火+中温回火C。
淬火+高温回火D。
不需热处理6.马氏体的硬度主要取决于马氏体的(C )A。
组织形态 B.合金成分C。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习题有答案

第1章钢的热处理一、填空题1.热处理根据目的和工序位置不同可分为预备热处理和最终热处理。
2.热处理工艺过程由加热、保温和冷却三个阶段组成。
3.珠光体根据层片的厚薄可细分为珠光体、索氏体和屈氏体。
4.珠光体转变是典型的扩散型相变,其转变温度越低,组织越细,强度、硬度越高。
5.贝氏体分上贝氏体和下贝氏体两种。
6.感应加热表面淬火,按电流频率的不同,可分为高频感应加热淬火、中频感应加热淬火和工频感应加热淬火三种。
而且感应加热电流频率越高,淬硬层越薄。
7.钢的回火脆性分为第一类回火脆性和第二类回火脆性,采用回火后快冷不易发生的是第二类回火脆性。
8.化学热处理是有分解、吸收和扩散三个基本过程组成。
9.根据渗碳时介质的物理状态不同,渗碳方法可分为固体渗碳、液体渗碳和气体渗碳三种。
10.除Co外,其它的合金元素溶入奥氏体中均使C曲线向右移动,即使钢的临界冷却速度变小,淬透性提高。
11.淬火钢在回火时的组织转变大致包括马氏体的分解,残余奥氏体的分解,碳化物的转变,碳化物的集聚长大和a相的再结晶等四个阶段。
12.碳钢马氏体形态主要有板条和片状两种,其中以板条强韧性较好。
13、当钢中发生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时,原奥氏体中碳含量越高,则Ms点越低,转变后的残余奥氏体量就越多二、选择题1.过冷奥氏体是C温度下存在,尚未转变的奥氏体。
A.Ms B.M f C.A12.过共析钢的淬火加热温度应该选择在A,亚共析钢则应该选择在C。
A.Ac1+30~50C B.Ac cm以上C.Ac3+30~50C3.调质处理就是C。
A.淬火+低温回火B.淬火+中温回火C.淬火+高温回火4.化学热处理与其他热处理方法的基本区别是C。
A.加热温度B.组织变化C.改变表面化学成分5.渗氮零件在渗氮后应采取(A )工艺。
A.淬火+低温回火B.淬火+中温回火C.淬火+高温回火D.不需热处理6.马氏体的硬度主要取决于马氏体的(C )A.组织形态B.合金成分C.含碳量7.直径为10mm的40钢其整体淬火温度大约为(B )A.750℃ B.850℃ C.920℃8.钢在具体的热处理或热加工条件下实际获得的奥氏体晶粒大小称为B()A.起始晶粒度B.实际晶粒度C.理论晶粒度D.本质晶粒度9.钢渗碳的温度通常是(D )。
《金属学与热处理》考试大纲

《金属学与热处理》考试大纲一、考试题型1、名词解释2、简答题3、论述题4、综合分析题二、考试参考用书《金属学与热处理》,崔忠圻、刘北兴编,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修订版三、考试内容第一部分金属学原理第一章金属及合金的晶体结构了解:了解位错的运动以及面缺陷;位错的弹性性质以及实际晶体结构中的位错。
掌握:掌握晶体学基础、金属的晶体结构以及合金相结构;晶体缺陷,包括点缺陷、线缺陷、位错的基本概念;第二章金属的结晶了解:结晶的基本规律;掌握:形核、长大以及晶粒大小的控制。
第三章固态金属中的扩散了解:扩散的宏观规律以及扩散的微观机制;掌握:影响扩散的因素。
第四章二元相图和合金的结晶了解:铁碳合金中碳的存在形式,二元相图的基本类型—匀晶相图、共晶相图、包晶相图;掌握:Fe-Fe3C相图及铁碳合金。
第五章三元合金相图了解:成分表示方法,三元匀晶相图、固态有限互溶、固态互不溶解的三元共晶相图和包共晶三元相图;第六章金属及合金的塑性变形了解:应力-应变曲线,多晶体及合金的塑性变形;掌握:单晶体的塑性变形规律,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第七章回复与再结晶了解:金属的热加工。
掌握:回复、再结晶以及晶粒长大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第二部分热处理原理及工艺第一章钢中奥氏体的形成了解:连续加热时奥氏体的形成规律。
掌握:奥氏体的组织结构和性能、奥氏体的形成机制以及奥氏体晶粒度概念、长大机制、影响因素和控制途径;第二章过冷奥氏体冷却转变图了解: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图(CCT图)的建立、分析。
掌握:过冷奥氏体等温冷却转变图(TTT图)的建立、分析以及影响因素。
第三章珠光体转变了解:亚(过)共析钢珠光体的形成;发生先共析转变的条件及先共析相的形态;钢中魏氏组织的形成;掌握:珠光体的组织形态、结构与性能以及珠光体的形成机制;影响珠光体转变动力学因素和珠光体的机械性能;第四章马氏体相变了解:影响马氏转变的动力学因素;马氏体转变的热力学条件;掌握:马氏体晶体结构以及转变的主要特征,影响马氏体(板条马氏体和片状马氏体)的形态、内部亚结构的因素;Ms点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马氏体的机械性能;奥氏体稳定化。
金属热处理原理奥氏体的形成课件.ppt

❖ 界面处原子排列不规则,铁原子有可能通过短程 扩散由母相点阵向新相点阵转移,即新相形成所 需的结构起伏小。
❖ 在相界、晶界等缺陷处具有较高的畸变能,新相形 核时可能消除部分晶体缺陷而使系统自由能降低。
❖ 新相形核时产生的应变能也较容易借助相界(晶界) 流变而释放。
❖ 四个基本过程完成外,还有先共析铁 素体(渗碳体)向奥氏体的转变。
❖ 见动画
金属热处理原理奥氏体的形成课件
1.3 奥氏体形成动力学
金属热处理原理奥氏体的形成课件
1.3.1 奥氏体等温形成动力学 [1]
(1) 形核率I
I = C exp [-(Q+W) /kT] 其中: C—常数; Q—扩散激活能; T—绝对温度;
❖ 合金元素对A形成速度的影响,也受到合金碳化物向A中 溶解难易程度的牵制。
Cr,2%,(FeCr)3C;6%,(CrFe)7C3---慢 11%, (CrFe)23C6---快
❖ 改变临界点
Ni、Mn、Cu 等↓A1, ↑奥氏体形成速度; Cr、Mo、Ti、Si、Al、W等↑ A1 , ↓奥氏体形成速度;
不均,晶界弯曲,界面能很高。 ❖ 界面能越高则界面越不稳定,必然要自发地向减
小晶界面积,降低界面能方向发展。弯曲晶界变 成平直晶界是一种自发过程。 晶粒长大的驱动力G:G = 2σ/R σ-奥氏体的比界面能;R-晶界曲率半径
金属热处理原理奥氏体的形成课件
(2)晶粒长大过程
❖ 奥氏体化( austenitizing): 钢加热获得奥氏体的过程。
金属热处理原理奥氏体的形成课件
1.1 奥氏体的组织、结构和性能
金属热处理原理奥氏体的形成课件
钢在冷却时的组织转变

第17讲 钢在冷却时的组织转变
一、两类冷却方式 二、过冷奥氏体的等温冷却转变 三、过冷奥氏体的连续冷却转变
第17讲 钢在冷却时的组织转变 内容导入:
将45钢试样加热至840℃保温相同时间后,分别 以不同方式冷却,测定的力学性能如下表所示:
第17讲 钢在冷却时的组织转变
二、过冷奥氏体的等温转变 1、过冷奥氏体 :
把过冷至临界温度以下、在热力学上不稳定、即将发生转变的奥 氏体,称为过冷奥氏体。
分析:
保温
加 热
A1 (稳定的)奥氏体 过冷奥氏体
温度
时间
第17讲 钢在冷却时的组织转变
2.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C曲线) 曲线形似英文字母“C”故称“C曲线”, 又称TTT曲线。
52~60
57~62
冷却方式不同,性能不同。
冷却是热处理的关键工序。
第17讲 钢在冷却时的组织转变
一、两类冷却方式:
温度
保温 加
临界温度
热
连
等 温 冷
续冷 却
却
时间
➢ 等温冷却(理论研究)
将A快速冷至临界温度以下某一温度,使A在该温度下转变成其他组
织,然后再冷却至室温。
➢ 连续冷却(生产实际)
A在逐渐降温至室温的过程中转变成其他组织。
第17讲 钢在冷却时的组织转变
思考 题
✓ 1、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可分为哪三大类? ✓ 2、思考C曲线和CCT曲线的对应用的指导意义。
谢谢大家!
残余奥氏体:
→M转变结束后,总有部分奥氏体未转变而残留下来,这部分奥 氏体称为残余奥氏体,记作A、 或 R 。
固态相变概论

7) 有序化转变:在平衡条件下,固溶体(包括以中间相为基的固溶体) 中各组元原子在晶体点阵中的相对位置由无序到有序(指长程有序) 的转变过程。表示为α→α 。
变。
6
一、按平衡状态分类
1、平衡转变:是指在极为缓慢的加热或冷却条件下,所发生
的能够获得符合平衡状态图的平衡组织的转变。
1) 纯金属的同素异构转变:纯金属在温度和压力改变时,由一种晶 体结构转变为另一种晶体结构的过程。可表示为αγ
2) 多形性转变 :在固溶体中发生的同素异构转变。可表示为αγ 3) 共析转变:冷却时,固溶体同时析出并分解为两个不同成分和结
相图:在热力学平衡条件下,描述合金中所应该存在的 相与成分、温度(压力)等之间关系的图。
热处理过程:通过控制温度变化来控制固态相变的发生。 相变热力学的研究内容:通过计算平衡或亚稳平衡系统
的能量,给出相变发生的方向和驱动力大小。 相变动力学的研究内容:研究相变发生的过程、速度、
程度等,与时间变化有关的内容。 相变晶体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新相与母相之间的各种晶
V T
p
V V
V T
p
V
Cp称为材料的等压比热 称为材料的体积压缩系数
称为材料的热膨胀系数
14
二级相变时一级偏导数相等,二级偏导数不相等,则有:
S1= S2;V1= V2; Cp1≠Cp2;α1≠ α2 ;β1≠β2
说明:二级相变时,没有体积和熵的突变,即没有体积的胀缩 和相变潜热的释放和吸收。但是体积压缩系数β 、热膨胀 系数α、等压比热Cp有突变。材料的部分有序化转变、磁性 转变均属于二级相变。
(完整)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习题 有答案

第1章钢的热处理一、填空题1.热处理根据目的和工序位置不同可分为预备热处理和最终热处理.2.热处理工艺过程由加热、保温和冷却三个阶段组成。
3.珠光体根据层片的厚薄可细分为珠光体、索氏体和屈氏体。
4.珠光体转变是典型的扩散型相变,其转变温度越低,组织越细,强度、硬度越高。
5.贝氏体分上贝氏体和下贝氏体两种.6.感应加热表面淬火,按电流频率的不同,可分为高频感应加热淬火、中频感应加热淬火和工频感应加热淬火三种.而且感应加热电流频率越高,淬硬层越薄。
7.钢的回火脆性分为第一类回火脆性和第二类回火脆性,采用回火后快冷不易发生的是第二类回火脆性 . 8.化学热处理是有分解、吸收和扩散三个基本过程组成.9.根据渗碳时介质的物理状态不同,渗碳方法可分为固体渗碳、液体渗碳和气体渗碳三种.10.除Co外,其它的合金元素溶入奥氏体中均使C曲线向右移动,即使钢的临界冷却速度变小,淬透性提高。
11.淬火钢在回火时的组织转变大致包括马氏体的分解,残余奥氏体的分解,碳化物的转变,碳化物的集聚长大和a相的再结晶等四个阶段。
12.碳钢马氏体形态主要有板条和片状两种,其中以板条强韧性较好。
13、当钢中发生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时,原奥氏体中碳含量越高,则Ms点越低,转变后的残余奥氏体量就越多二、选择题1.过冷奥氏体是C温度下存在,尚未转变的奥氏体。
A.Ms B.M f C.A12.过共析钢的淬火加热温度应该选择在A,亚共析钢则应该选择在C。
A.Ac1+30~50C B.Ac cm以上 C.Ac3+30~50C3.调质处理就是C。
A.淬火+低温回火 B.淬火+中温回火 C.淬火+高温回火4.化学热处理与其他热处理方法的基本区别是C.A.加热温度 B.组织变化 C.改变表面化学成分5.渗氮零件在渗氮后应采取( A )工艺。
A.淬火+低温回火B.淬火+中温回火 C。
淬火+高温回火 D.不需热处理6.马氏体的硬度主要取决于马氏体的(C )A.组织形态B.合金成分 C。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习题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第1章钢的热处理一、填空题1.整体热处理分为、、和等。
2.热处理工艺过程由、和三个阶段组成。
3.共析钢在等温转变过程中,其高温转变产物有:、和。
4.贝氏体分和两种。
5.淬火方法有:淬火、淬火、淬火和淬火等。
6.感应加热表面淬火,按电流频率的不同,可分为、和三种。
而且感应加热电流频率越高,淬硬层越。
7.按回火温度范围可将回火分为:回火、回火和回火三种。
8.化学热处理是有、和三个基本过程组成。
9.根据渗碳时介质的物理状态不同,渗碳方法可分为渗碳、渗碳和渗碳三种。
10.除外,其它的合金元素溶入奥氏体中均使C曲线向移动,即使钢的临界冷却速度,淬透性。
11.淬火钢在回火时的组织转变大致包括,,,等四个阶段。
12.碳钢马氏体形态主要有和两种,其中以强韧性较好。
13、当钢中发生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时,原奥氏体中碳含量越高,则Ms点越,转变后的残余奥氏体量就越。
二、选择题1.过冷奥氏体是温度下存在,尚未转变的奥氏体。
A.Ms B.M f C.A12.过共析钢的淬火加热温度应该选择在,亚共析钢则应该选择在。
A.Ac1+30~50C B.Ac cm以上C.Ac3+30~50C3.调质处理就是。
A.淬火+低温回火B.淬火+中温回火C.淬火+高温回火4.化学热处理与其他热处理方法的基本区别是。
A.加热温度B.组织变化C.改变表面化学成分5.零件渗碳后,一般需经处理,才能达到表面高硬度和耐磨的目的。
A.淬火+低温回火B.正火C.调质6.马氏体的硬度主要取决于马氏体的()A.组织形态B.合金成分C.含碳量7.直径为10mm的40钢其整体淬火温度大约为()A.750℃ B.850℃ C.920℃8.钢在具体的热处理或热加工条件下实际获得的奥氏体晶粒大小称为()A.起始晶粒度B.实际晶粒度C.理论晶粒度D.本质晶粒度9.钢渗碳的温度通常是()。
A.600~650℃B.700~750℃C.800~850℃D.900~950℃10.贝氏体转变属于()。
第四章 钢的热处理及表面强化技术讲解

2.化学镀镍磷
化学镀是指在无外加电流条件下,利用化学方法在金属表面沉积其他金 属或合金的工艺方法。化学镀镍磷合金可提高工件表面的硬度、抗粘着性、 减摩性,从而提高其耐磨性。
2 气相沉积TiN和TiC
气相沉积是指在一定成分的气体中加热至一定温 度,通过化学或物理作用在钢件表面沉积其他金属或 金属化合物的工艺方法。在钢件表面沉积TiN、TiC等 超硬金属化合物,能大大提高其表面的硬度、耐磨性、 耐蚀性和高温抗氧化性。
表 面 热处理
钢加热时的组织转变
钢的预备热处理——退火与正火
钢的最终热处理(一)——淬火与回火 钢的最终热处理(二)——表面热处理 钢的表面强化技术
本 章 要 点
钢的热处理是指将钢在固态下进行 加热、保温和冷却,以获得所需的组织 和性能的工艺方法。通过适当的热处理, 能显著提高钢的力学性能,以满足零件 的使用要求和延长零件的使用寿命;能 改善钢的加工工艺性能(如切削加工性 能、冲压性能等),以提高生产率和加 工质量;还能消除钢在加工(如铸造、 焊接、切削、冷变形等)过程中产生的 残余内应力,以稳定零件的形状和尺寸。
淬火加热后组织 钢种
亚共析钢 Wc≤0.5%
亚共析钢 Wc>0.5%
淬火温度(℃) Ac3+30~50
Ac3+30~50 Ac1+30~50 Ac1+30~50
残
最终组织 M
M + A残 M + A残 M+Fe3C+A
共析钢 过共析钢
单液淬火 将加热后的零件投入一种冷却剂中冷却至室温。 优点:操作简单,容易实现自动化 缺点:易产生淬火缺陷, 水中淬火易产生变形和 裂纹,油中淬火易产生硬度不足或硬度不均匀等 现象。 应用:碳钢一般用水作冷却介质,合金钢可用油 作冷却介质。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习题有答案

第1章钢的热处理一、填空题1.热处理根据目的和工序位置不同可分为预备热处理和最终热处理。
2.热处理工艺过程由加热、保温和冷却三个阶段组成。
3.珠光体根据层片的厚薄可细分为珠光体、索氏体和屈氏体。
4.珠光体转变是典型的扩散型相变,其转变温度越低,组织越细,强度、硬度越高。
5.贝氏体分上贝氏体和下贝氏体两种。
6.感应加热表面淬火,按电流频率的不同,可分为高频感应加热淬火、中频感应加热淬火和工频感应加热淬火三种。
而且感应加热电流频率越高,淬硬层越薄。
7.钢的回火脆性分为第一类回火脆性和第二类回火脆性,采用回火后快冷不易发生的是第二类回火脆性。
8.化学热处理是有分解、吸收和扩散三个基本过程组成。
9.根据渗碳时介质的物理状态不同,渗碳方法可分为固体渗碳、液体渗碳和气体渗碳三种。
10.除Co外,其它的合金元素溶入奥氏体中均使C曲线向右移动,即使钢的临界冷却速度变小,淬透性提高。
11.淬火钢在回火时的组织转变大致包括马氏体的分解,残余奥氏体的分解,碳化物的转变,碳化物的集聚长大和a相的再结晶等四个阶段。
12.碳钢马氏体形态主要有板条和片状两种,其中以板条强韧性较好。
13、当钢中发生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时,原奥氏体中碳含量越高,则Ms点越低,转变后的残余奥氏体量就越多二、选择题1.过冷奥氏体是C温度下存在,尚未转变的奥氏体。
A.Ms B.M f C.A12.过共析钢的淬火加热温度应该选择在A,亚共析钢则应该选择在C。
A.Ac1+30~50C B.Ac cm以上C.Ac3+30~50C3.调质处理就是C。
A.淬火+低温回火B.淬火+中温回火C.淬火+高温回火4.化学热处理与其他热处理方法的基本区别是C。
A.加热温度B.组织变化C.改变表面化学成分5.渗氮零件在渗氮后应采取(A )工艺。
6.马氏体的硬度主要取决于马氏体的(C )A.组织形态B.合金成分C.含碳量7.直径为10mm的40钢其整体淬火温度大约为(B )A.750℃ B.850℃ C.920℃8.钢在具体的热处理或热加工条件下实际获得的奥氏体晶粒大小称为B()9.钢渗碳的温度通常是(D )。
第4章_马氏体转变

4.1.2 马氏体转变的特点
1. 表面浮凸效应和共格切变性
共格界面的界面能比非 共格界面小,但其弹性应 变能却较大。因此随着马 氏体的形成必定会在其周 围奥氏体点阵中产生一定 的弹性应变,从而积蓄一 定的弹性应变能 (或称共格 弹性能) 。
马氏体形成时在其周围奥氏体点阵 中引起的应变场(示意图)
4.1.2 马氏体转变的特点
马氏体转变量是在 Ms~Mf 范围内通过不断降温来增 加, 即马氏体转变量是温度的函数,与等温时间无关。
马氏体转变量与温度和等温时间的关系图
在很多情况下,冷却到Mf 温度后,并不能得到 100%的马氏体组织,仍然保留部分未转变的奥氏体, 称为残余奥氏体,以AR表示。这种现象称为马氏体 转变的不完全性。
另外,马氏体中的碳含量与原奥氏体完全一致,这表 明马氏体转变时也没有发生碳的扩散。因此,马氏体转 变属于无扩散型相变。这是它与其它类型相变相区别的 一个重要持点。
4.1.2 马氏体转变的特点
3. M转变的位向关系及惯习面
马氏体转变时马氏体与奥氏体存在着严格的晶体学关 .2 马氏体转变的特点
1. 表面浮凸效应和共格切变性
可见,马氏体形成是以切变的方式实现的,同时马氏 体和奥氏体之间界面上的原子为两相所共有,即新相和 母相间保持共格关系。
4.1.2 马氏体转变的特点
1. 表面浮凸效应和共格切变性
由于这种界面是以母相切变维持共格关系,故称为 “切变共格”界面,即原A中的任一平面在转变成M后 仍为一平面。M的长大便是依靠母相中原子做有规则的 迁移(切变)使界面推移而不改变界面上共格关系。
马氏体的正方度取决于其碳含量,碳含量愈高,其点 阵中被充填的碳原子数量愈多,则正方度便愈大。当 wC<0.25%时,c/a=1,马氏体为体心立方晶格。
金属学热处理4-11思考题

第四章铁碳合金(一)填空题1.Cr、V在γ-Fe中将形成置换固溶体。
C、N则形成间隙固溶体。
2.渗碳体的晶体结构是复杂正交晶系,按其化学式铁与碳原子的个数比为3:1 3.当一块质量一定的纯铁加热到912℃温度时,将发生a-Fe向γ-Fe的转变,此时体积将发生缩小。
4.共析成分的铁碳合金平衡结晶至室温时,其相组成物为α+ Fe3C,组织成物为P。
5.在生产中,若要将钢进行轧制或锻压时,必须加热至γ单相区。
6.当铁碳合金冷却时发生共晶反应的反应式为,其反应产物在室温下被称为。
7.在退火状态的碳素工具钢中,T8钢比T12 钢的硬度,强度。
8.当W(C)=0.77%一2.11%间的铁碳合金从高温缓冷至ES线以下时,将从奥氏体中析出,其分布特征是。
9.在铁碳合金中,含三次渗碳体最多的合金成分点为,含二次渗碳体最多的合金成分点为。
10.对某亚共析碳钢进行显微组织观察时,若估计其中铁素体约占10%,其W(C) = ,大致硬度为11.奥氏体是在的固溶体,它的晶体结构是。
12.铁素体是在的固溶体,它的晶体结构是。
13.渗碳体是和的金属间化合物。
14.珠光体是和的机械混合物。
15.莱氏体是和的机械混合物,而变态莱氏体是和的机械混合物。
16.在Fe—Fe3C相图中,有、、、、五种渗碳体,它们各自的形态特征是、、、、。
17.钢中常存杂质元素有、、、等,其中、是有害元素,它们分别使钢产生、。
18.纯铁在不同温度区间的同素异晶体有(写出温度区间) 、、。
19.碳钢按相图分为、、;按W(C)分为(标出W(C)范围) 、、。
10.在铁—渗碳体相图中,存在着四条重要的线,请说明冷却通过这些线时所发生的转变并指出生成物。
ECF水平线、;PSK水平线、;ES 线、;GS线、。
21 标出Fe—Fe3C相图(图4—3)中指定相区的相组成物:①,②,③,④,⑤。
;22.铁碳合金的室温显微组织由和两种基本相组成。
23.若退火碳钢试样中先共析铁素体面积为41.6%,珠光体的面积为58.4%,则其W(C)=。
热处理原理与工艺课后习题

热处理原理与工艺课后习题第一章一.填空题1.奥氏体形成的热力条件()。
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转变为奥氏体。
()越大,驱动力越大,奥氏体转变速度越快。
2.共析奥氏体形成过程包括()()()和()四个阶段。
3.( )钢加热时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倾向小,而()钢加热时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倾向小。
4.本质晶粒度是钢的热处理工艺性能之一,对于()钢可有较宽的热处理加工范围,对于()钢则必须严格控制加热温度,以免引起晶粒粗化而是性能变坏。
5.()晶粒度对钢件冷却后的组织和性能影响较大。
6.控制奥氏体晶粒长大的途径主要有()()( )( )和()。
7.()遗传对热处理工件危害很大,它强烈降低钢的强韧性,使之变脆,必须避免和消除。
、二、判断正误并简述原因1.奥氏体晶核是在珠光体中各处均匀形成的。
()2.钢中碳含量越高,奥氏体转变速度越快,完全奥氏体化所需时间越短。
()3.同一种钢,原始组织越细,奥氏体转变速度越慢。
()4.本质细晶粒钢的晶粒在任何加热条件下均比本质粗晶粒钢细小。
()5.在一定加热的温度下,随温度时间延长,晶粒将不断长大。
()6.所有合金元素都可阻止奥氏体晶粒长大,细化奥氏体晶粒。
()三、选择题1.Ac1、A1、Ar1的关系是__________。
A..Ac1>A>1Ar1 B. Ar1>A1>Ac1 C.A1>Ar1>Ac1 D.A1>Ac1>Ar12. Ac1、Ac3、Ac cm是实际()时的临界点。
A. 冷却B.加热C.平衡D.保温3.本质晶粒度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测得的奥氏体晶粒()A.长大速度B. 大小C. 起始尺寸D. 长大极限4.实际上产中,在某一具体加热条件下所得到的奥氏体晶粒大小称为()A. 起始晶粒度B.本质晶粒度C.实际晶粒度D.名义晶粒度四、简答题1.以共析碳钢为例,说明:1.奥氏体的形成过程;2. 奥氏体晶核为什么优先在铁素体和渗碳体相界面上形成;3. 为什么铁素体消失后还有部分渗碳体未溶解。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习题 有答案

第1章钢的热处理一、填空题1.热处理根据目的和工序位置不同可分为预备热处理和最终热处理。
2.热处理工艺过程由加热、保温和冷却三个阶段组成。
3.珠光体根据层片的厚薄可细分为珠光体、索氏体和屈氏体。
4.珠光体转变是典型的扩散型相变,其转变温度越低,组织越细,强度、硬度越高。
5.贝氏体分上贝氏体和下贝氏体两种。
6.感应加热表面淬火,按电流频率的不同,可分为高频感应加热淬火、中频感应加热淬火和工频感应加热淬火三种。
而且感应加热电流频率越高,淬硬层越薄。
7.钢的回火脆性分为第一类回火脆性和第二类回火脆性,采用回火后快冷不易发生的是第二类回火脆性。
8.化学热处理是有分解、吸收和扩散三个基本过程组成。
9.根据渗碳时介质的物理状态不同,渗碳方法可分为固体渗碳、液体渗碳和气体渗碳三种。
10.除Co外,其它的合金元素溶入奥氏体中均使C曲线向右移动,即使钢的临界冷却速度变小,淬透性提高。
11.淬火钢在回火时的组织转变大致包括马氏体的分解,残余奥氏体的分解,碳化物的转变,碳化物的集聚长大和a相的再结晶等四个阶段。
12.碳钢马氏体形态主要有板条和片状两种,其中以板条强韧性较好。
13、当钢中发生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时,原奥氏体中碳含量越高,则Ms点越低,转变后的残余奥氏体量就越多二、选择题1.过冷奥氏体是C温度下存在,尚未转变的奥氏体。
A.Ms B.M f C.A12.过共析钢的淬火加热温度应该选择在A,亚共析钢则应该选择在C。
A.Ac1+30~50C B.Ac cm以上C.Ac3+30~50C3.调质处理就是C。
A.淬火+低温回火B.淬火+中温回火C.淬火+高温回火4.化学热处理与其他热处理方法的基本区别是C。
A.加热温度B.组织变化C.改变表面化学成分5.渗氮零件在渗氮后应采取(A )工艺。
A.淬火+低温回火B.淬火+中温回火C.淬火+高温回火D.不需热处理6.马氏体的硬度主要取决于马氏体的(C )A.组织形态B.合金成分C.含碳量7.直径为10mm的40钢其整体淬火温度大约为(B )A.750℃ B.850℃ C.920℃8.钢在具体的热处理或热加工条件下实际获得的奥氏体晶粒大小称为B()A.起始晶粒度B.实际晶粒度C.理论晶粒度D.本质晶粒度9.钢渗碳的温度通常是(D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间的相变,相变过程和产物在质上和量上均 具有过渡性。 应当把“奥氏体、珠光体、贝氏体、马氏体 ”转变系列作为一个整合系统来研究。贝氏 体相变是属于扩散型和无扩散型相变之间的 中间过渡型相变的总体认识,是统一认识的 基本条件。
26
整合
1)21世纪以来,内蒙古科技大学刘宗昌等人进行了贝氏体相变 理论的整合工作。 2)肯定了40年来的成绩,批驳了两派的错误,提出了新机制。 3)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两部。整合理论逐渐得到认同。 整合已收到成效。
5)共析分解在奥氏体晶界处形核;而贝氏体相变 的形核可在晶界也可在晶内。 6)珠光体和贝氏体中的亚结构不同。珠光体中位 错密度低;而贝氏体铁素体由亚单元、超细亚单 元构成,位错密度较高,有时存在孪晶。 7)珠光体中的铁素体、渗碳体两相存在着比例关 系,如共析碳钢的珠光体中,渗碳体的相对量约 占13 %;而贝氏体中的各相没有固定的比例关系 ,碳化物析出量不定,甚至不析出,还会夹杂着 残留奥氏体等相。
第5章 贝氏体(bainite)转变
1
美国冶金学家 Edgar C. Bain
(Sept. 14, 1891 -- Nov. 27, 1971) United States Steel Corporation
贝氏体 -- Bainite
2
中温转变:550℃~MS 下贝氏体----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19
(3)关于贝氏体相变的机制
贝氏体相变是属于切变机制还是扩散 机制? 即铁原子和替换原子是切变位移还是 扩散位移是核心分歧。这是争论的核心问 题。
20
切变学派的主要观点有:
①贝氏体组织在形貌上与无扩散的切变产生的马氏体有 相似之处; ②贝氏体转变形成的浮凸现象与马氏体相变的表面浮凸 现象也相似; ③在晶体学位向关系上,贝氏体与马氏体也接近; ④贝氏体相变在动力学上类似于等温马氏体; ⑤贝氏体相变也有转变不完全现象; ⑥热力学上,贝氏体预转变期内形成贫碳区和富碳区时 ,则贝氏体转变的驱动力可以处理为近似于板条状马氏 体的驱动力。 ⑦贝氏体碳化物是从过饱和α相中析出的。
与马氏体相变的 Ms点类似,贝氏体转变存在一
个Bs点。 贝氏体相变有独立于珠光体转变的TTT曲线。 对于碳素共析钢,贝氏体的TTT图与珠光体的 TTT图有重叠交叉现象。 合金元素的加入导致两条曲线分离。在珠光体 TTT 图和贝氏体 TTT图之间能出现过冷奥氏体 相对稳定的温度区域,称海湾区。 16
等温淬火组织;贝氏体钢连续冷却。
3
高温
中温
低温
Mf
共析碳钢 C 曲线
4
相变的热处理制度
把钢加到奥氏体化温度以上,保温一定
时间后,在中温区等温保温后冷却。
T
高 温 中 温 低 温
Mf
t
5
5.0
贝氏体相变理论研究进 展和学术论争
6
5.0.1柯俊开拓性的提出了贝氏体相变的 切变学说
1952 年,在英国伯明翰大学任教的柯俊及其合
珠光体组织有两相(铁素体+碳化物)。 马氏体组织是单相。 贝氏体组织中铁素体相+渗碳体、碳化物、 残留 奥氏体、马氏体或所谓M/A岛等。 上贝氏体的组成相有时与珠光体相同,即只含有 铁素体和渗碳体两相,因此,上贝氏体组织打上了 珠光体组织的烙印。 下贝氏体组织中存在铁素体+马氏体+残留奥氏 体等相,说明它打上了马氏体组织的烙印。 从上贝氏体组织过渡到下贝氏体组织,表现了从 珠光体到马氏体的过渡性和复杂的交叉性。
21
扩散学派的主要观点有:
①在贝氏体宽面上存在巨型台阶,说明贝氏体可能按 扩散台阶机制长大; ②贝氏体的表面浮凸现象不具备切变所要求的不变平 面应变的特性,扩散台阶机制也可以形成表面浮凸 现象; ③在晶体学关系上,有些合金,贝氏体的惯习面跟同 一合金的马氏体惯习面不同; ④在 Bs 与“鼻温”之间,贝氏体转变的开始是受铁原 子扩散控制的。 ⑤对 Fe-C 等合金系贝氏体转变驱动力的计算结果表明 ,在热力学上贝氏体不可能以切变机制形成。 ⑥热力学计算表明,所有碳浓度的 Fe-C 合金,在贝氏 体相变时都不可能形成贫碳区,以此否定了贫碳区 以马氏体切变方式形成贝氏体的观点。 22
12
贝氏体相变绝非共析分解
1)珠光体由铁素体+碳化物两相组成。贝氏体可以 由铁素体+碳化物组成,或铁素体+残留奥氏体组 成或铁素体+M/A岛组成,或铁素体+碳化物+残 留奥氏体+马氏体等多相组成。 2)珠光体晶核是两相,即(F+碳化物);而贝氏体 的晶核是单相:即贝氏体铁素体(BF)。 3)珠光体是过冷奥氏体在高温区的平衡分解产物或 接近平衡的分解产物;而贝氏体是中温区的非平衡 相变产物,转变具有不完全性。珠光体共析分解反 应式为:A→F+Fe3C;贝氏体相变不能写成此式。 4)上贝氏体和下贝氏体中的碳化物不与贝氏体铁素 体共析共生。碳化物析出与否?要视具体条件而定 。 13
27
5.1贝氏体相变的特征
过渡性是贝氏体相变最主要的特征
28
过冷奥氏体的相变是一个整合系统
全过程可以分为三个不同性质的阶段:
1)高温区的共析分解; 2)中温区的贝氏体转变; 3)低温区的马氏体相变。 三个阶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应当作为一 个整合系统来研究,中温转变是这个整合系统 的中间过渡环节。
8
5.0.3对贝氏体相变基本特征的共识
①贝氏体相变是中温转变区发生的非平衡相变,转变温度范 围较宽。转变有孕育期。 ②贝氏体转变过程主要是贝氏体铁素体的形核及长大过程。 在不同温度下,得到不同类型的贝氏体组织形貌。 ③贝氏体组织的相组成物主要有贝氏体铁素体和碳化物,但 当转变不完全时,还夹杂着残余奥氏体和马氏体。 ④贝氏体转变有表面浮凸效应。 ⑤相变中有碳原子的扩散,而且碳的扩散速度控制贝氏体转 变速率并影响贝氏体组织形貌。
14
贝氏体的新定义:
钢中的贝氏体是过冷奥氏体的中温区过渡 性转变产物,以贝氏体铁素体为基体,同时可 能存在渗碳体或ε -碳化物、残留奥氏体等相 ,贝氏体铁素体的形貌多呈条片状,内部存在 亚片条、亚单元、较高密度位错等精细亚结构 。这种整合组织称为贝氏体。
15
(2)关于贝氏体转变动力学
切变学派的R.F.Heheman们认为 :
作者 S.A.Cottrell 以贝氏体浮凸现象为依据, 提出了贝氏体相变机制类似于马氏体相变的切 变机制。认为,铁原子和代位原子是无扩散的 切变,而间隙溶质原子是有扩散的。 这种学说被许多学者所继承,形成了“切变学 派”。
7
5.0.2“扩散学派”的形成
20 世纪 60 年代末,美国冶金学家 H.I.Aaronson 及 其合作者从能量上对贝氏体转变的切变机制进行了否 定。 他们认为:贝氏体转变是共析转变的变种。在贝 氏体转变温度区间,热力学计算的相变驱动力不能满 足切变所需要的能量水平。 这个学说被我国金属学家徐祖跃及 H.I.Aaronson 的学生们所继承,形成“扩散学派”。
33
5.1.2下贝氏体转变和马氏体相变的联 系与区别
涨落形成贫碳区,下贝氏体可以在晶界形核,也 可以在晶内的位错等缺陷处形核。 下贝氏体组织形貌与马氏体有相似之处。 下贝氏体中位错密度也较高,也有残留奥氏体。
34
马氏体中存在孪晶,
下贝氏体中也发现精细孪晶
马氏体孪晶 下贝氏体孪晶
35
5.1.3贝氏体组织形貌的过渡性
贝氏体相变具有扩散性质,首先碳原子是扩散的,故 有人称其为“半扩散型相变”。 上贝氏体在奥氏体晶界上形成贝氏体铁素体晶核;共析 分解在奥氏体晶界形核,两者有相似性。 贝氏体相变与共析分解有重叠性、交叉性。 共析分解与上贝氏 体转变在一定温度 范围内重叠。
31
珠光体和贝氏体转变C-曲线重叠
在 500℃~ 600℃ 等 温 形成上贝氏体和珠光体 两种产物。 说明珠光体转变与上贝 氏体转变具有不同的机 制。
18
扩散学派的观点不正确。
1)如上所述,珠光体和贝氏体存在8点区别,本质 上不同,因此贝氏体相变绝非共析分解。 2)存在Bs点,也有独立的TTT图,这是试验事实。 3)所谓“合金元素在新相和母相界面的偏聚行为所 造成的一种“类拖曳”作用的结果”。其实,C、 Cu、Ni、Mn、RE、B等许多合金元素在奥氏体晶界 上都有界面的偏聚行为,但是它们都使钢保持一 条C-曲线,即这些钢的珠光体TTT和贝氏体的TTT 是重叠的,并不形成河湾区。
9
5.0.4贝氏体相变论争的焦点:
1971年切变学派的R.F.Hehemann和扩散学派的 H.I.Aaronson为代表的两方进行了辩论,争论的主要 内容有3点:
1.贝氏体的定义
; 2.关于贝氏体转变动力学; 3.贝氏体相变的机制。
10
(1)关于贝氏体的定义
切变学派的 R.F.Heheman 们认为:贝氏体是指中温转变时 形成的针状分解产物。有三点特征:(1)针状组织形貌;(2 )浮凸效应;(3)有自己的TTT图和Bs点。并将贝氏体定义为 “铁素体和碳化物的非层片状混合组织”。 此定义不正确。理由有2: ①不是混合系统,不是混合物,而是整合系统。 ②铁素体和碳化物的非层片状组织不一定全是贝氏体,贝 氏体组织中有时只有铁素体 + 奥氏体,有时为铁素体 + 奥氏体 + 碳化物。有时存在马氏体。
是切变位移还是扩散位移?
双方的分歧集中在贝氏体转变时,铁原子和替
换原子是切变位移还是扩散位移?争论反映在 以下两个方面: 是切变长大还是台阶长大 ? 贝氏体碳化物从何处析出 ? 是从奥氏体中析出 的,还是从贝氏体铁素体中析出的?
23
主要观点:
1) 切变学派观察到上贝氏体铁素体中有条状亚结构,该亚结 构是切变长大的基元,在长大过程中,仍然存在碳在铁素 体和奥氏体间的继续分配。而扩散学派则从实验观察角度 提出台阶机制。 2)切变学派认为:对于下贝氏体来说碳化物是在过饱和铁素 体相上析出,而且是第二过程(第一过程是铁原子的切变 ),甚至在不太长的等温时间内下贝氏体片中可能没有碳 化物析出。而在上贝氏体中,由于渗碳体形核困难,因此 通常沉淀在铁素体条间富碳的奥氏体上。总之,碳化物析 出与铁原子切变是相互独立的过程。 扩散学派认为,贝氏体中的碳化物很可能是在台阶机制长 大过程中γ/α的相间沉淀,而不需要从过饱和铁素体相中析 出。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