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优生优育的认识
古人对优生优育的认识
英国博物学家高尔顿于1883年首创优生学一词,其意源于希腊文,本意“生好的”,即“研究在社会控制下能改善或削弱后代种族(遗传)素质的动因,这种遗传素质既包括体格也包括智力”。
查阅我国秦汉以前文献,虽无“优生学”一词,但是,周朝的“胎教之道”、秦朝的“秦律竹简”以及汉朝的“胎养令”都表明优生优育思想与措施已然存在,传统医学对于优生优育的思想与措施更有颇多建树,于当今社会仍然可谓一大贡献。
一、父母健康,是后代健康的首要条件1.择良偶,忌早婚宋朝著名妇产科医学家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卷九《求嗣门》引陈无择“求子论”曰:“凡欲求子,当先察夫妇有无劳伤痼害之属,依方调治,使内外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
”明朝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卷三十九基址篇将女子喻为种植之地基,论述了择偶与优生学的关系,“求子者必先求母……倘使阴阳有序种址俱宜,而稼穑有不登者未之有也”,强调选择女子对于孕育子嗣的重要性。
《景岳全书》还设男病篇,指出胎孕不仅关乎女子,还关乎男子。
“或以阳衰,阳衰则多寒;或以阴虚,阴虚则多热。
若此者是皆男子之病,不得尽诿之妇人也。
”另外,《景岳全书》卷三十九述古篇引《褚氏遗书》“合男女必当其年,男虽十六而精通,必三十而娶,女虽十四而天癸至,必二十而嫁。
皆欲阴阳完实然后交而孕,孕而育,育而子坚壮强寿”。
提倡男女身体健康,适时婚嫁,有利于子嗣的孕育。
明朝万全在《养生四要》卷一寡欲篇中,也从优生学和养生防病学方面论证了早婚之害,未成年男女婚配过早不仅影响发育成长,且易早衰夭折;痛陈纵欲之害。
“少之时气方盛而溢……欲动情盛,交接无度,譬如园中之花,早发必先痿也。
况禀受怯弱者乎,古人三十而娶,其虑深矣”。
2.寡欲而求子生健康的后代,父母气血充足是基础,早婚和房事过频都不利于父母气血,对男方来说会精不足,对女方而言则血不足。
因此年龄因素之外,还应寡欲,能得子和,有利于下代健康。
宋·愚谷老人《延寿第一绅言》:“寡欲乃有子,多欲则无子……士大夫欲得子,法当节欲。
中国古代的优生胎教思想
中国古代的优生胎教思想专业:历史学学生姓名:史晓亮院系:历史文化学院学号:2010213239中国古代的优生胎教思想我是第一次接触《人类遗传与优生》这门课,但对于其中一些思想,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早已经接触过了。
半个学期结束了,作为历史系的学生,下面我谈一谈中国历史上的优生胎教思想。
我们的祖先,早在公元前11世纪就产生了朴素的“优生”思想,并开始实践。
我国古代人在选择配偶时,首先就考虑怎么才能生育身心健康的孩子。
西汉思想家贾谊在《新书·胎教》中说:“谨为子孙婚妻嫁女,必择孝详世世有行义者。
如是,则其子孙慈孝,不敢淫暴,倘有不善,三族辅之。
故凤凰生而有仁义之意,虎狼生而有贪庚之心,两者不等,各以其母。
鸣呼戒之哉,无养乳虎将伤天下。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古人为子孙后代选择妻子,都要选择那些世世代代家风好的女子。
选这样的女子做妻子,生育的孩子就会有好的品德,不会胡作非为,假若有不良的行为,母亲家族的人还会帮助教育。
好人家的女子生的孩子品德就会好,家风不良家庭的女子生的孩子就会品德不好。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并实施胎教的国家。
经过2000年历代学者、中医学家的研究,以及宫廷内外的推行,逐渐形成了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胎教思想体系。
西汉政治家贾谊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系统地论证胎教问题的一位学者。
他在自己撰写的《新书》中专有“胎教”一章。
他认为对胎儿实施多方面的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提出胎教的目的在于“正礼”,即孕妇生活中的一切内容都应该符合“礼”的要求与规范。
同时代的另一位学者刘向著有《列女传》,涉及胎教方面的内容更为广泛,他认为胎儿能够感知母体内、外的刺激,提出孕妇的身心健康对胎儿的生长发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而胎教的目的在于“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过人矣”。
东汉杰出思想家王充对胎教颇有见解,他认为人之性所以有贤愚善恶,并非天意的结果,而是人在受胎时所禀受的天性有厚有薄,“故性有善恶也”。
南北朝著名教育家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有“教子篇”,他认为家庭教育越早越好,早到何时?他主张从胎儿开始,要求孕妇安居闲静、谨守礼法,使胎儿受到良好的影响。
我国古代的计生政策:鼓励生育
我国古代的计生政策:鼓励生育“单独二胎”经过多年争论终于尘埃落定,很多符合条件的家庭跃跃欲试,当然,也有一些小夫妻担心生育成本正犹疑不决。
实行计划生育是我们的一项基本国策。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计划生育”就是少生孩子。
这种看法是片面的。
计划生育的概念是人类有计划地调节自身生殖行为的行为,既包括“减产”,也可以“增产”。
在中国古代相当长的时间里,实行的是鼓励国民生育的“计生”政策。
春秋时越国的制度是,妇女快分娩时得官府,由官府派医生守护,生男孩的奖励两壶酒一条狗,生女孩的奖励两壶酒一头猪。
生三个子女的,由官府派给乳母哺育(《国语·越语》)。
在齐国,官府里也有专门的“掌幼”官,负责奖励“光荣妈妈”,比如有三个孩子的妈妈可以免交赋税;再生一个,全家的赋税都免了;倘若又生第五个的话,官府还派一个保姆来,这老五和保姆的口粮,全由国家负担。
此外各地还有“掌孤”官,专门负责给孤儿找领养人家,养孤人家有免赋待遇,“掌孤”官还要经常去探问。
秦汉开始,这类职能全化为州县衙门的法定责任。
《后汉书·贾彪传》记载,贾彪当新息县县长时,城南发生盗杀,城北发生溺婴。
贾彪吩咐驱车案验,掾吏认为两者相比,自然是盗劫害人重要,准备带他去城南,贾县长发火道:“寇贼害人,此则常理;母子相残,逆天违道。
”遂驱车北行。
数年之间,新息县增添了数千小生命,都说是靠了贾县长才得生存,于是男孩全取名“贾子”,女孩全取名“贾女”。
到了北宋时,史有明载的官办慈幼局出现了,不过仍鼓励民家来局认养,官给钱米或指派乳妇,以至有“不养健儿,却养乞儿”之谚。
两宋以来,慈幼局逐渐普及,后来也有叫育婴堂的,但专门的“掌孤”之官,则不再给编制,改作杂职。
在鼓励生育的同时,越国也强制早婚。
规定:“令壮者无娶老妇,令老者无娶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三十不娶,其父母有罪。
”从越国“计生”政策来看,如今流行的年龄悬殊的“姐弟恋”“黄昏恋”均被严格禁止,青壮男子不能娶年龄大的女人,老男人则不准娶年轻女子。
古代中国是怎样鼓励生育的?
古代中国是怎样鼓励生育的?古代男丁被征召去打仗,有去无回很正常,所以要多生往事之一滋生人口,免税免徭役我们古代的中国,是如何鼓励生育的呢?不同的朝代,做法不一样,有的免税,有的免徭役,有的直接送礼品,五花八门。
其中,康熙皇帝,就是采取免税的办法。
康熙三十三年,皇帝为了让四川省滋长人口,颁布了《招民填川诏》,里面说:“凡有开垦百姓,任从通往,毋得关隘阻挠,俟开垦六年外候旨起科”意思是命令百官,不得阻挠湖广等地的农民,进入四川开垦,而且,农民新开垦的田地,到第六年之后,才考虑征税。
换句话说,为了让四川开垦农田、滋生人口,清朝给四川的农民,免了至少5年的纳税。
明末由于战乱,清朝初年的四川,人口下降到50万的低谷,康熙年间的四川,由于人少,生态重启,到处都是老虎,康熙为了四川滋生人口,推出了免税政策,结果,四川人口迅速增长,到了1830年,四川省的人口,已经增长到3500万。
不但在四川,在全国范围,康熙皇帝还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也就是说,康熙决定:按照当时普查结果的人口来收税,以这个人口为基准,以后有你再多生孩子,我也不加你税了。
更早的时候,在汉朝,也是免税、免徭役。
西汉时期的规定是这样的:“民产子,复勿事二岁”意思是,生了儿子,免你两年赋税和徭役。
到了东汉时期,朝廷规定:“人有产子者,复勿算三岁”也就是说,生儿子,免三年赋税和徭役。
为了鼓励生育,古代也有送礼品的奇葩规定。
据《国语·越语》记载,战国时期的越国规定是这样的:“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
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什么意思呢?它是说啊,越国鼓励生育:如果你生了男孩,奖励两壶酒+一条狗。
如果你生了女孩,奖励两壶酒+一头猪。
如果你生三个孩子,国家派人给你当临时保姆。
生两个孩子的,国家赠送粮食。
如果是寡妇、病人,贫困的,国家会照顾你生的孩子。
往事之二老无所依的恐惧是生育的最大动力那么,我们古代的中国人,为什么要生那么多的孩子呢?古人热衷于生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老无所依”这件事的恐惧。
优生优育概述PPT课件
三、现代优生学的发展
• 随着各种新医疗仪器设备的出现,超声波、胎 儿镜等应用于宫内诊断,大大提高了各种先天 畸型的检出。
•
三、现代优生学的发展
• 在7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 技术,使优生目标不仅可以通过社会措施在社 会群体水平上实现,而且可以通过医疗措施, 在每对夫妇个体生育水平上实现,以至人们把 遗传咨询、产前诊断相选择流产三者的结合称 之为“新优生学”。这表明现代优生学在应用 技术上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二、优生学的诞生与早期发展
•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英国和德国的一些种族 主义者以优生学的伪科学成份作幌子,提出了一 些荒谬的理论,并为反动政客所利用,带来了极 为严重的社会恶果
二、优生学的诞生与早期发展
• 当时坚持科学立场的优生学家,对这些错误和罪 行抱着严肃的批判态度。
• 1916年,美国的医学家、优生学家鲁滨逊在《实 用优生学》中对 “假优生学者”进行了批判。
优生优育
第一章 概 述
第一节 优生学的发展简史 一、古代的优生实践与优生思想 二、优生学的诞生与早期发展 三、现代优生学的发展
一、古代的优生实践与优生思想
• 原始社会:不自觉的优生措施。某些部落把生 下来就有严重残疾的婴儿处死或遗弃 • 公元前9世纪,斯巴达国家的立法者主张,国 家的公民应该由精心挑选出来的最优秀的人来生 产 • 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严令禁止表亲结婚,违 者判罪,甚至处死 • 犹太人的宗教律令中禁止43种亲戚结婚,在 《犹太教法典》中又增加了26种
• 1903年成立的“美国养殖协会”(1913年改称 “美国遗传学会”) 设立了优生部
二、优生学的诞生与早期发展
• 1910年达文波特在纽约冷泉港建立 “优生学纪录馆”
中国古代的优生胎教思想
中国古代的优生胎教思想专业:历史学学生姓名:史晓亮院系:历史文化学院学号:2010213239中国古代的优生胎教思想我是第一次接触《人类遗传与优生》这门课,但对于其中一些思想,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早已经接触过了。
半个学期结束了,作为历史系的学生,下面我谈一谈中国历史上的优生胎教思想。
我们的祖先,早在公元前11世纪就产生了朴素的“优生”思想,并开始实践。
我国古代人在选择配偶时,首先就考虑怎么才能生育身心健康的孩子。
西汉思想家贾谊在《新书·胎教》中说:“谨为子孙婚妻嫁女,必择孝详世世有行义者。
如是,则其子孙慈孝,不敢淫暴,倘有不善,三族辅之。
故凤凰生而有仁义之意,虎狼生而有贪庚之心,两者不等,各以其母。
鸣呼戒之哉,无养乳虎将伤天下。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古人为子孙后代选择妻子,都要选择那些世世代代家风好的女子。
选这样的女子做妻子,生育的孩子就会有好的品德,不会胡作非为,假若有不良的行为,母亲家族的人还会帮助教育。
好人家的女子生的孩子品德就会好,家风不良家庭的女子生的孩子就会品德不好。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并实施胎教的国家。
经过2000年历代学者、中医学家的研究,以及宫廷内外的推行,逐渐形成了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胎教思想体系。
西汉政治家贾谊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系统地论证胎教问题的一位学者。
他在自己撰写的《新书》中专有“胎教”一章。
他认为对胎儿实施多方面的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提出胎教的目的在于“正礼”,即孕妇生活中的一切内容都应该符合“礼”的要求与规范。
同时代的另一位学者刘向著有《列女传》,涉及胎教方面的内容更为广泛,他认为胎儿能够感知母体内、外的刺激,提出孕妇的身心健康对胎儿的生长发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而胎教的目的在于“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过人矣”。
东汉杰出思想家王充对胎教颇有见解,他认为人之性所以有贤愚善恶,并非天意的结果,而是人在受胎时所禀受的天性有厚有薄,“故性有善恶也”。
南北朝著名教育家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有“教子篇”,他认为家庭教育越早越好,早到何时?他主张从胎儿开始,要求孕妇安居闲静、谨守礼法,使胎儿受到良好的影响。
第一章古代的优生胎教思想
第一章古代的优生胎教思想第一章古代的优生胎教思想第二节胎教思想一、胎教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中国古代的胎教实践开始得很早。
据史籍记载,早在三千多年前,周文王的母亲太任在妊娠文王期间,“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
”之后,周成王的母亲怀成王时,“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喧,独处不倨,虽怒不骂,胎教之谓也。
”意思是,妊成王时,站立时不将身体重心倚在一条腿上,坐着时身子不歪斜,笑时不大声喧哗,独居时也不放纵懈怠,发怒时也不破口骂人。
《韩诗外传》也记载,孟子母亲孕孟子时,“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谓也。
”“席”即坐席,“割”即切肉,要求起居、饮食都须有所注意。
到了汉代,封建王朝建立,为了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学者们纷纷探寻对策,其中涉及教育问题,认为帝王早期胎教与否,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命运。
大量记载胎教问题的《列女传》等文献,都是出现在这一时期,尤其是第一次出现了像贾谊《新书》中《胎教》这样专门论述胎教问题的专论。
魏晋南北朝以后的胎教思想有两个鲜明的趋势:其一,从医学的角度论述胎教;其二,具体阐述胎教如何实施。
因此,使中国传统胎教理论具有一定的科学意味。
如北齐时期,名医徐之才在其《胎产书》中就曾提出“逐月看胎法”,叙述胎儿在母腹中逐月发生的形态变化。
隋唐时期是我国传统医学的大发展时期,对胎教问题更多的是从医学角度加以论述,形成我国胎教理论的一大特色。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其医学名著《千金要方》中专辟《养胎》一篇,系统阐述了妊娠脉象、妊娠阻病、妊娠起居饮食与禁忌等胎教问题,突出地强调了“外象内感”问题。
二、胎教的理论基础中国传统医学的一大特点就是整体观,不仅将人的各个器官、组织及其功能视为一个整体,而且将人与其所处的外界环境也视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反映在胎教理论上,认为胎儿的生长发育与母体及其所处环境息息相关,母体及其所处环境所发生的一切,均会对胎儿产生决定性影响。
1.“外象内感”说中国传统胎教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就是“外象内感”说,这种观点认为,胎儿通过母体与外界事物始终存在着相互感应和交流的过程,外界的刺激通过引发母体身体和心理的变化传导给胎儿,外界和母体对胎儿的作用和影响由此发生。
古人的计划生育
古人的计划生育计划生育是我们的一项基本国策,但是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计划生育”就是少生孩子,实际上,其本意是有计划地调节人类自身的生殖行为。
既然是“有计划”,除了少生,也会有鼓励生育的可能。
而在我国古代,这种广义的“计划生育”政策层出不穷,当然大多都鼓励生育。
国家卫计委终于回应了“全面放开二孩”的问题,表示“目前正在抓紧制定相关规定”。
此前虽然已允许“单独二孩”,感兴趣的人却没有想象中那么多。
另一方面,社科院发布的《经济蓝皮书:2015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中国目前已经到了“低生育陷阱”,看来,生育政策将会进一步放开。
计划生育是我们的一项基本国策,但是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计划生育”就是少生孩子,实际上,其本意是有计划地调节人类自身的生殖行为。
既然是“有计划”,除了少生,也会有鼓励生育的可能。
而在我国古代,这种广义的“计划生育”政策层出不穷,当然大多都鼓励生育。
中国绝大部分时候都是农业居主导地位。
出于农业生产还有战争的需要,古代的一些思想家、政治家都提倡高生育,甚至将人口的多少与国家经济和社稷的稳定性相挂钩。
他们认为一个富有并且强大的帝国,必然也是人口众多的国家。
我们可以在《诗经·大雅·绵》当中找到“绵绵瓜迭,民之初生”这样的表述,证明很早以前人们就有子孙如瓜果一样繁多的期许。
越王勾践报吴国之仇,除了人们熟知的卧薪尝胆等桥段外,还有一个细节。
勾践曾以国家政令的形式明文规定:“令壮者无娶老妇,令老者无娶壮妻。
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
将免者以告,公令医者守之。
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
生三子,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食。
”大意是,要求年轻力壮的男子不可以娶老年的妇女,老年的男子也不能娶正当壮年的妻子,如果女子到了十七岁还不出嫁或者男子到了二十岁不娶妻子,父母都会被判刑。
孕妇到了临产的时候向官府报告,官府派医生去看护。
如果生了男孩就给两壶酒和一条狗,生了女孩就会给两壶酒和一头猪。
古人关于生育保健的知识
古人关于生育保健的知识懂得保身的人,每月最多只三、四次,所以能够疾病不侵,精神强固。
而且欲事少的多生男孩,后代身体也比较强壮。
而一般刚新婚的年轻人,往往纵欲戕身,不知节制,导致身衰寿短,夫妇不易白头偕老,这是相当可悲可叹的。
所以,世间夫妻,但愿都能遵守下面的注意事项,一则可以保身立命,再则也使后日能享有长寿偕老的快乐。
一、真正讲养生保健的古人是晚婚晚育的。
褚尚书,在《广嗣》中说:‘古代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
为的是让年轻人的身体充分发育成熟,所谓“阴阳完足”,这样可以确保“交而孕,孕而育,育而寿”。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能)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正因为如此,古代法典规定,女子十五岁、男子二十岁开始同成年人一样束发,并举行典礼:女子曰“笄”,男子曰“冠”。
从此,便以成年人的家庭、社会行为标准要求他(她)们,教以礼义,以使他(她)们达到“重容体、齐颜色、顺辞令”的规范性标准。
并使他(她)们参加一定的社会交往活动;女子二十岁,男子三十岁,始可婚配。
《周礼地官司徒》曰:“媒氏掌万民之判。
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
”又比如中国较早的一部妇产科医学专著《妇人良方》在《求嗣门》里就这样说:“男虽十六而精通,必三十而娶;女虽十四而天癸至,必二十而嫁。
皆欲阴阳完实,然后交合,则交而孕,孕而育,育而为子,坚壮强寿。
今未笄之女,天癸始至,已近男色,阴气早洩,未完而伤,未实而动,是以交而不孕,孕而不育,育而子脆不寿。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真正讲养生的古人是提倡晚婚晚育的,和现在一样。
二、不懂养生保健的后人提倡早婚早育了。
到了后代的人,不能严格遵守这一教诲,男子没到十六,女子没到十四,就早婚了,所谓“早通世故”。
古代胎教,古人的优生优育观
古代胎教,古人的优生优育观早在《列女传》中就有胎教论的记述:“古有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哗,不食邪味,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邪色,耳不听淫声,夜则令替诵诗道正事;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过人矣。
” 除此之外,《列女传》中还记录了一个医案:“太任文王之母,挚任氏之仲女也,王季娶以为妃。
太任之性,端一诚庄,唯德之行。
及其娠文王,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
生文王而明圣,太任教之,以一而识百,卒为周宗。
君子谓太任为能胎教。
” 由此可见,中华民族为了孕育德才兼备的后代,德育之作从胎儿阶段就开始了。
历代医家亦有对胎教的阐发,使胎教学说不断完备,值得一提的是,宋代名医陈自明所著的《妇人良方大全》还专立“胎教”一门,进行详细论述。
胎教学说的提出,主要是建立在“形象始化,未有定仪,因感而变,外象而内感”的基础上。
指掌图曰:“然儿在腹中,必借母气血所养;故母热子热,母寒子寒,母惊子惊,母弱子弱,所以有胎热胎寒胎惊胎弱之证。
”即妇女怀胎,胎儿与母亲共为一体,母体的一切变化均可直接影响胎儿。
广义胎教即在精神、饮食、寒温、劳倦等诸方面,对母亲和胎儿实行的保健措施,以促进胎儿智力和体格的发育。
狭义地说,胎教的范围主要是使孕妇加强精神品德的修养和教育,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促进胎儿的智力发育。
古代的胎教学说更注重狭义胎的内容,也许是与“重德”的整个中华文化有关。
兹就《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第十册·儿科·卷四百一·小儿未生胎养门中有关胎教的内容归纳述如下。
一、精神宁静安定宁静的环境是胎儿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基础,这就要求孕妇要有宁静、愉快的精神状态。
古人提出:“欲生子好者,必先养其气,气得其养,则生子性情和顺,无乖良之习。
” 亦有医家云:“气调则胎安,气逆则胎病。
”至于“喜则气缓,怒则气上,悲则气消,思则气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所论述的七情过度可导致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紊乱,由母及子,影响到胎儿正常的生长发育。
第一章古代的优生胎教思想
第一章古代的优生胎教思想第一节婚姻观念与优生思想婚姻制度、观念和风俗表面上看似与幼儿教育关系不大,但由于古人对幼儿教育的前推意识,以及它与优生的客观联系,也就具备了颇为重要的教育意义,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幼儿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一、婚姻观念与优生意识婚姻形态的发展,表明人类婚姻观念的成熟,同时伴随着人类优生意识的形成。
因此,婚姻观念不仅是一个有关家庭和社会组织的问题,更是一个很有教育价值的问题。
1.“同姓不婚”“同姓不婚”是人类经过长期的婚姻实践而形成的一个基本的婚姻观念,也就意味着初步的优生意识的形成。
为什么必须“同姓不婚”?同姓结成的婚姻将会造成后代人口质量的退化,包括后代人口的不兴旺和后代的遗传疾病与生理变异。
《左传》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国语·晋语》也说:“同姓不婚,恶不殖也。
”正因为会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同姓相婚就被看成是一种会给家庭和家族带来灾乱的行为,即如《国语·晋语四》所谓“娶妻避其同姓,畏乱灾也”。
据此思想推广开去,人们甚至认为,同姓相婚是乱伦行为。
《白虎通·嫁娶》篇说:“不娶同姓者,重人伦、防淫佚,耻与禽兽同也。
”由此可见,“同姓不婚”的观念排除了近亲结合的行为,具有明显的优生学意义。
如何做到“同姓不婚”?当时有不成文的规定,“娶妻不娶同姓,以厚其别也。
”即使是买妾难知其姓,也要请卜筮之官加以推测,绝不可在不知其姓的情况下贸然婚媾。
所以,《左传》说:“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
”2.严肃婚礼做到了“同姓不婚”,进一步的问题就是婚嫁。
古代将婚嫁也看成是一个关系到家庭稳定和后代健康成长的大问题,因此要求慎重婚嫁,严肃婚礼,要求男女“无媒不交,无币不相见。
”也就是说婚姻的联结,要讲究媒聘之礼。
如果青年男女“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就会遭到舆论的谴责、家庭和社会的鄙弃。
现代的小说、戏曲、电影等传播媒介在展示中国传统婚姻风俗时,常常着力揭露“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专制、黑暗和落后。
浅析我国古代的优生学观点
浅析我国古代的优生学观点【摘要】我国古代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优生学观点,古人不但强调养胎宜忌,如孕后调养心神、注意饮食、谨审药治、慎适起居、禁戒房事、坠下劣胎,更重视求嗣方法,如适当择配、适龄婚育、适时交会,这些观点含有丰富的科学内涵,与现代医学观点颇相吻合,或渐被现代医学所证实。
【关键词】古代;优生;观点【中图分类号】R7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194(2015)02-0519-02优生,就是生育聪明健康的后代。
优生作为一门学科仅仅是百年以前的事,(1883年高尔顿创立“优生学”)但是做为一种优生实践,在我国却有着悠久的历史。
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及医疗实践中,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优生学观点,他们认识到,人体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因此在优生方面不但强调养胎宜忌,而且更重视求嗣方法。
现试析之。
1 重视求嗣方法胎儿的发育是否优质某些意义上说,父母先天的遗传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楯”,(《灵枢•••••••天年》)因此古人求嗣,首重择配,同时提出婚育、房事贵在适时,以求阳精壮,阴血盛,先天素质优良。
1.1 适当择配:《曲礼》记载“取妻不取同姓”,“男女同姓,其生不藩”,说明古人通过观察,已初步了解了血缘亲近者结婚,对生育存在不利的因素。
据报道,近亲结婚的后代患遗传病比非近亲结婚的要高150倍,而且婴儿死亡率和畸形率也要高3倍以上[1]。
1.2 适龄婚育:宋·陈自明《妇人良方·求嗣门》载褚澄曰:“合男女必当其年,男虽十六而精通,必三十而娶;女虽十四而天癸至,必二十而嫁。
皆欲阴阳完实,然后交而孕,孕而育,育而子坚壮强寿。
”指出婚育的合适年龄是男女双方发育成熟,精血旺盛,阴阳完实;如过早婚育则不易受孕,即使孕育,其子多不强寿。
陈自明又曰:“父少母老,产女必赢;母壮父衰,生男必弱。
”(《妇人良方》)可见古人提倡晚婚晚育,但同时认识到婚育年龄过大,生子多赢弱,强调婚育重在适龄。
浅析万全“育婴四法”与优生优育
浅析万全“育婴四法”与优生优育万全在《育缨家秘》中提出了“育婴四法”,此四法从父母孕前的调理到母亲孕期的保健再到产时的保健,最后到小儿生后的养育,充分体现了其优生优育的思想。
对后世小儿健康保健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标签:万全;育婴四法;优生优育明代医家万全禀承世学,学验俱丰,其中尤以儿科及妇科见称,对小儿养育有着独到的见解。
万全在《育缨家秘》中提出了“育婴四法”,即预养以培其元,胎养以保其真,蓐养以防其变,鞠养以慎其病。
此四法从父母孕前的调理到母亲孕期的保健再到产时的保健,最后到小儿生后的养育,充分体现了其优生优育的思想。
1预养以保男女气血盛衰、小儿健康长寿万全在《育婴家秘》“预养以培其元”中论述道:“天地,万物化醇。
设使阴阳偏胜,则不能成变化而生万物矣,男女亦然。
故男之无子者,责精之不足也;女之无子者,责血之不足也。
”“若男女禀受皆壮则多子,一有怯弱则少子。
”“女人自少多病,服燥药无节,使天癸耗动,且早夭,终身无子。
””无子之因,多起于父气之不足,岂可独归于母血之虚寒。
”可见万全认识到男女气血乃小儿生命之根本,男女气血旺盛则有利胎儿孕育,只有在男女身体健康,阴阳和谐的情况下受孕,才能为胎儿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男女精、气、血不足,则不孕、不育或早产或流产或小儿多病体弱。
若孕前男女饮食起居无规律,身体虚弱,阴阳不和,则胎儿的先天之本亏虚。
”父少母老,产女必赢;母壮父衰,生男必弱”,此亦体现出父母生育年龄适宜在孕育健康小儿中的重要作用。
“生子之道,不在于药石也。
设使情欲之感不节,变合之神不交,虽汤丸兢进无益也。
必于平日,男子清心寡欲以养其精,女子忍性戒怒以养其血,至于交会之时,男悦其女,女悦其男,两情欣治,自然精血混合而生子也。
”。
此观点已在现代医学研究中得到证实:吸烟、酗酒、劳倦、情绪不佳等因素对精子数目、活力有很大影响,甚至导致精子畸形以及染色体异常,从而引起不孕、难孕、易流产和胎儿畸形等问题,不利于优生优育。
古代优生优育的注意事项
古代优生优育的注意事项一、注重孕期保健古人已懂优生优育的重要性。
在古代典籍中,有许多关于孕期保健的记载。
首先,古人认为选择配偶要注重门第、品行和健康状况。
在怀孕期间,孕妇的起居环境、饮食习惯、衣着服饰等方面都必须讲究。
例如,孕妇应住在宽敞明亮、空气新鲜的地方,避免接触不洁之物,衣着要宽松舒适,不宜过紧过小,以免影响胎儿发育。
二、讲究胎教古代的胎教思想源于《周易》和《礼记》等典籍,认为胎儿在母体内的发育过程中会受到母亲言行的影响。
因此,孕妇应该保持心情愉悦,言行举止得体,避免情绪波动和过度劳累。
此外,孕妇还应该听音乐、读诗书、欣赏自然风光等,以促进胎儿的智力发展。
三、讲究产后护理产妇的产后护理也是优生优育的重要环节。
在古代,产妇的护理主要包括饮食调理、起居安排、情绪调节等方面。
例如,产妇应该多吃营养丰富的食物,避免生冷辛辣之物;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寒;要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绪波动。
此外,古代还有许多针对产后护理的方剂和疗法,如中药调理、按摩推拿等。
四、注重儿童教育儿童教育是优生优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儿童教育主要注重品德教育和知识教育两个方面。
品德教育方面,古代家庭教育强调孝顺、诚信、勤俭等品质的培养,认为这些品质是孩子成长的基础。
知识教育方面,古代家庭教育注重识字、写字、背诵等基础知识的传授,同时也会涉及一些自然知识和实用技能的教育。
五、提倡节育虽然古代优生优育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婚前选择和孕期保健等方面,但也有一些关于节育的思想。
例如,《礼记》中提到“男女不同�古代优生优育的注意事项一、注重婚前选择在古代,人们已经认识到生育不仅仅是生理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
因此,为了确保后代的健康和优秀,婚前选择配偶是非常重要的。
在选择配偶时,除了要考虑家庭背景和门第高低外,还要考虑双方的身体状况和品行。
只有健康的男女结合,才有可能生育出健康的后代。
同时,男女双方也要有相似的价值观和生活习惯,这样才能共同承担家庭责任和教育子女。
中国古代的生育文化与发展
中国古代的生育文化与发展中国自古以来,一直注重生育与后代延续,这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中国古代,生育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繁殖行为,更是一种道德观念、家庭观念、甚至政治观念的体现。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古代的生育文化与发展。
一、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为主流思想,其“孝悌忠信礼义”为核心价值观念,也渗透到了生育文化中。
儒家认为“立身临世”中,其“子女”方面是家庭的核心要素。
而养育子女的方法,也被视为一项重要的修身之道。
因此,“子孙满堂”、“男承嗣业”等观念被形成,并被广泛接受。
同时,儒家思想中的“孝道”也深刻影响了生育文化。
孝道一直被视为中华文明的核心,而儒家又强调“以孝治天下”,因此,“多孝子”也被视为家国之幸。
在中国古代,教育孩子尤其重视孝道,且儒家传统不但要求孝,更要求“孝有功德”,即孝也是一种修行。
因此,生育与育儿在中国古代被视为千古大业,具有至高的价值意义。
二、道家、阴阳五行思想的熏陶中国古代,不仅有儒家思想,在道家、阴阳五行思想中也可以看到对生育文化的熏陶。
道家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被视作道家思想的核心。
因此,在道家思想中,生育被奉为天人之道,也被视作“老子之孝”的核心要义之一。
另外,在阴阳五行思想中,也着重强调了生育的意义。
阴阳五行说认为“天地万物皆由儒得生”,因此家族中多子多孙,天地万物方能继续发展。
同时,五行造化纪纲,基于人体所具有的五馆、五脏、五神的教义,对男女子宫、肝、肺、心、肾等器官的功能及相应针灸治疗手法进行了叙述。
五脏的相互协作、五行的相生相克,往往用于婚嫁之时或作为生育时的重要指导。
三、妇女地位与家族观念在中国古代,妇女地位相对于男性较低,但是在生育问题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因为孩子的质量,不仅取决于男性的“精气神”,更取决于女性的身体情况。
因此,婚姻中,女性生育问题尤其重视。
中国传统“千金小姐难嫁,一母养十子”、“上有老下有小,心无片石”等谚语也强调了女性在家庭、婚姻中的重要性。
古代的优生胎教思想
古代的优生胎教思想我们的祖先,早在公元前11世纪就产生了朴素的“优生”思想,并开始实践。
我国古代人在选择配偶时,首先就考虑怎么才能生育身心健康的孩子。
西汉思想家贾谊在《新书·胎教》中说:“谨为子孙婚妻嫁女,必择孝详世世有行义者。
如是,则其子孙慈孝,不敢淫暴,倘有不善,三族辅之。
故凤凰生而有仁义之意,虎狼生而有贪庚之心,两者不等,各以其母。
鸣呼戒之哉,无养乳虎将伤天下。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古人为子孙后代选择妻子,都要选择那些世世代代家风好的女子。
选这样的女子做妻子,生育的孩子就会有好的品德,不会胡作非为,假若有不良的行为,母亲家族的人还会帮助教育。
好人家的女子生的孩子品德就会好,家风不良家庭的女子生的孩子就会品德不好。
孩子品德好不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并实施胎教的国家。
经过2000年历代学者、中医学家的研究,以及宫廷内外的推行,逐渐形成了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胎教思想体系。
西汉政治家贾谊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系统地论证胎教问题的一位学者。
他在自己撰写的《新书》中专有“胎教”一章。
他认为对胎儿实施多方面的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提出胎教的目的在于“正礼”,即孕妇生活中的一切内容都应该符合“礼”的要求与规范。
同时代的另一位学者刘向著有《列女传》,涉及胎教方面的内容更为广泛,他认为胎儿能够感知母体内、外的刺激,提出孕妇的身心健康对胎儿的生长发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而胎教的目的在于“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过人矣”。
东汉杰出思想家王充对胎教颇有见解,他认为人之性所以有贤愚善恶,并非天意的结果,而是人在受胎时所禀受的天性有厚有薄,“故性有善恶也”。
南北朝著名教育家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有“教子篇”,他认为家庭教育越早越好,早到何时?他主张从胎儿开始,要求孕妇安居闲静、谨守礼法,使胎儿受到良好的影响。
南宋礼学大师、著名教育家朱熹,一生很重视儿童教育,对胎教也颇感兴趣,他十分赞颂周文王之母太任,称赞其性端‘诚庄,唯德是行,能胎教。
历代鼓励生育的政策
历代鼓励生育的政策作者:易富贤来源:《决策与信息》 2014年第4期易富贤由于生育对家庭有回报,对国家也有利,中国历代统治者都鼓励生育,多生多育意愿、多子多福观念深入人心。
早在周代,就有“螽斯羽,诜诜兮,宜乐子孙,振振兮”,“卑尔昌而炽,卑尔寿而富”之类子孙繁昌的祝福歌谣。
统治者还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生育,比如管仲提出消除社会鳏寡现象的“合独”主张,他说:“所谓合独者,凡国都皆有掌媒。
丈夫无妻曰鳏,妇人无夫则寡,取鳏寡而合和之,予田宅而家室之,三年然后事之。
”管仲认识到性别比失衡不利于人口发展,建议齐桓公消减后宫人数,不让“宫中有怨女”。
为了增殖人口,发展经济,中国古代还提倡早婚早育。
男人决定家族,父母催着儿子娶妻;女人决定民族,政府催着女子嫁人。
孔子主张:“男子二十而冠,有为人父之端;女子十五许嫁,有适人之道。
于此而往,则自婚矣。
”(《孔子家语·本命》)墨子说:“昔者圣王为法曰:丈夫年二十,不敢毋处家,女子年十五,毋敢不事人,此圣王之法也。
”墨子解释说:“欲早处家者,有所二十年处家;其欲晚处家者,有所四十年处家。
以其早晚相践,后圣王之法十年。
若纯三年字子,生可以二三年矣。
”(《节用上》)即是说,如果三年生一个孩子,早婚十年,就可早育三个孩子。
但是由于好不容易将女儿培养成劳动力,父母还想女儿为家里多做一些贡献,父母并不希望女儿过早结婚离开家庭。
在这种情况下,统治者就用法律来设置结婚上限年龄(现在的婚姻法却是设置结婚下限年龄),防止晚婚。
从古代墓志等资料总结,古代女子在15~19岁结婚为多。
墨子总结战争损耗人口的原因:双方将士或死于战场(“攻城野战死者,不可胜数”),或死于饥寒(“饥寒冻馁疾病而转死沟壑中者,不可胜计也”),并且夫妻分离,减少生育机会(“且大人唯毋兴师,以攻伐邻国,久者终年,速者数月,男女久不相见”),因此,墨子称战争是“寡人之道”(《节用上》),倡导“非攻”。
墨子认为厚葬久丧既浪费财物,又“败男女之交”(《节葬下》),主张“节葬”。
古代鼓励生育的政策
古代鼓励生育的政策全文共四篇示例,供您参考第一篇示例:在古代,人口数量的增长对国家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许多古代政权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鼓励生育。
这些政策不仅涉及经济方面,还涉及社会文化和宗教观念。
本文将探讨古代鼓励生育的政策,包括其实施背景、具体措施以及影响。
古代鼓励生育的政策实施背景古代社会经济情况的不稳定性和人口资源的重要性促使了鼓励生育的政策的出台。
在农业社会时期,劳动力的增加对于农业生产和国家建设至关重要。
而在战争频繁的时代,军事力量的壮大也需要充足的人口资源。
鼓励生育的政策成为了古代政权的一项重要举措。
古代鼓励生育的具体措施古代政权为了鼓励生育,实施了一系列的具体措施。
首先是奖励生育的政策。
政府会给予生育的家庭一定的奖励,比如粮食、土地、财产等实质性的奖励。
其次是惩罚不生育的政策。
一些政权会对不生育或少生育的家庭进行惩罚,比如减少劳动力的配额,加重赋税负担等方式,从而推动人们生育。
一些古代政权还实施了鼓励早婚早育的政策,通过设立早婚奖励、晚婚处罚等措施来促进人们早生育。
一些宗教机构也通过宗教信仰来鼓励生育,将生育视为一种道德责任和宗教义务。
古代鼓励生育政策的影响古代鼓励生育的政策对于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经济方面,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增加了劳动力资源,提高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在社会方面,促进了家族的繁衍,加强了家庭的凝聚力,同时也加强了家庭对于社会的稳定作用。
由于人口的增加,也推动了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
从文化和价值观念来看,鼓励生育的政策也加强了对生育的重视和尊重,建立了尊老爱幼、重视家庭的社会价值观念。
总结古代鼓励生育的政策是古代政权为了推动国家的发展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政策。
通过实施一系列鼓励生育的具体措施,政府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加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提高了社会的稳定性,同时也影响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念。
尽管当代社会已经不再采取强制性的生育政策,但古代鼓励生育的政策对于我们理解古代社会和历史进程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古代文学与生育观
古代文学与生育观在古代社会,生育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无论是在家庭内部还是社会层面,生育都被视为一项重要的责任和义务。
而古代文学作为一种反映社会风貌和价值观念的艺术形式,自然也不可避免地涉及到生育观。
古代文学作品中,生育观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
有的作品以婚姻和家庭为背景,通过描述男女主人公的婚姻生活和子女成长的经历,来阐述生育的重要性和意义。
例如《红楼梦》中,贾母对贾府子弟的教育十分重视,她认为子孙是家族延续的根本,只有通过生育才能确保家族的繁荣和传承。
另外一些作品则通过描述女性的生育经历来探讨生育观。
在古代社会,女性的生育能力被看作是家族和社会的根本,因此女性的生育经历往往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例如《西游记》中的白骨精,她为了能够生育孩子而不断寻找修炼的方法,最终化身为人类,实现了她的愿望。
这种以女性为视角来探讨生育的叙事方式,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女性生育能力的重视和尊重。
除了以上两种方式,古代文学还通过对生育观念的思考和讨论来展现生育观。
在古代社会,生育观念往往与道德伦理和家族责任紧密相连。
在一些作品中,作者通过对生育观念的探讨来反思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例如《红楼梦》中,贾母对贾府子弟的教育要求严格,她认为只有通过生育和教育,才能培养出有道德修养和家族责任感的子孙后代。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生育观念也受到了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的影响。
在一些佛教和道教的作品中,生育被视为一种修行和救度众生的方式。
例如《西游记》中的观音菩萨,她通过生育孩子来帮助众生脱离苦海。
这种将生育与宗教信仰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既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生育的重视,也体现了宗教对生育观念的塑造和引导。
古代文学作为一种反映社会风貌和价值观念的艺术形式,对生育观念的表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描述婚姻家庭、女性生育经历和对生育观念的思考,古代文学作品揭示了古代社会对生育的重视和尊重,以及生育在家族延续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同时,古代文学作品也反映了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对生育观念的影响和塑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国博物学家高尔顿于1883年首创优生学一词,其意源于希腊文,本意“生好的”,即“研究在社会控制下能改善或削弱后代种族(遗传)素质的动因,这种遗传素质既包括体格也包括智力”。
查阅我国秦汉以前文献,虽无“优生学”一词,但是,周朝的“胎教之道”、秦朝的“秦律竹简”以及汉朝的“胎养令”都表明优生优育思想与措施已然存在,传统医学对于优生优育的思想与措施更有颇多建树,于当今社会仍然可谓一大贡献。
一、父母健康,是后代健康的首要条件1.择良偶,忌早婚宋朝著名妇产科医学家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卷九《求嗣门》引陈无择“求子论”曰:“凡欲求子,当先察夫妇有无劳伤痼害之属,依方调治,使内外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
”明朝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卷三十九基址篇将女子喻为种植之地基,论述了择偶与优生学的关系,“求子者必先求母……倘使阴阳有序种址俱宜,而稼穑有不登者未之有也”,强调选择女子对于孕育子嗣的重要性。
《景岳全书》还设男病篇,指出胎孕不仅关乎女子,还关乎男子。
“或以阳衰,阳衰则多寒;或以阴虚,阴虚则多热。
若此者是皆男子之病,不得尽诿之妇人也。
”另外,《景岳全书》卷三十九述古篇引《褚氏遗书》“合男女必当其年,男虽十六而精通,必三十而娶,女虽十四而天癸至,必二十而嫁。
皆欲阴阳完实然后交而孕,孕而育,育而子坚壮强寿”。
提倡男女身体健康,适时婚嫁,有利于子嗣的孕育。
明朝万全在《养生四要》卷一寡欲篇中,也从优生学和养生防病学方面论证了早婚之害,未成年男女婚配过早不仅影响发育成长,且易早衰夭折;痛陈纵欲之害。
“少之时气方盛而溢……欲动情盛,交接无度,譬如园中之花,早发必先痿也。
况禀受怯弱者乎,古人三十而娶,其虑深矣”。
2.寡欲而求子生健康的后代,父母气血充足是基础,早婚和房事过频都不利于父母气血,对男方来说会精不足,对女方而言则血不足。
因此年龄因素之外,还应寡欲,能得子和,有利于下代健康。
宋·愚谷老人《延寿第一绅言》:“寡欲乃有子,多欲则无子……士大夫欲得子,法当节欲。
否则就枯松而索沥槁竹而求汁。
欲得子也,难矣……江南士大夫往往溺于声色,娶妻子买妾,皆求其稚齿而娇嫩者,故生子皆软弱无病而夭亡。
甚而醉以入房,神思皆乱,虽得子亦不慧。
”万全还在《万氏家传育婴》卷之一“欲养以培其元篇”中引丹溪语:“无子之因,多起于父气之不足,岂可独归于母血之虚寒。
”阐明“男之无子者,责精之不足也,女之无子者,责血之不足也……男子清心寡欲以养其精,女子忍性戒怒以养其血。
”3.同宗同姓,不得婚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有这样的记载:“男女同姓古人对优生优育的认识□沈红上海大学(上海200444)摘要:孕育身心健康的孩子是全社会共同的愿望和责任,探索与发现古人尤其是传统医学的胎教思想与措施,用于指导孕妇的修身养性与饮食起居,正是一条造福人类的新路子。
文章通过我国周秦汉唐文献以及传统医学所阐述的关于人类优生优育思想与措施,揭示其社会学、法学、医学心理学的学术价值以及对当今社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优生优育;胎教;养胎;婚姻中图分类号:G112:R2;R271.4文献标识码:E文章编号:1673-6281(2006)06-0030-03PleasuresinRegimen30中医药文化2006/6(指同一家族),其生不蕃。
”无论它是否真正为古人在人口优生优育上的认识与发现,事实上千百年来人们遵循和推崇它,是因为人们认识到近亲生殖繁衍对社会将产生不利影响。
秦朝已经有了关于“优生”的律文。
1975年12月,湖北云梦睡虎地十一号墓出土了一批珍贵的“秦律竹简”,后经学者整理,成书《睡虎地秦墓竹简》。
其中的法律答问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同母异父相与奸,可(何)论?弃市。
”对同母异父发生性行为作死刑处置。
《唐律疏议》议曰:同宗同姓,皆不得为婚,违者,各徒二年。
意思是说,同一祖宗,同一姓氏中的人,都不许相互通婚,违反这一条的,各判处徒刑二年。
表明当时社会对同宗同姓近亲结婚的危害性已有相当的认识和相应措施。
4.禁止男女婚娶年龄差距过大为了人口的生殖繁衍以及防止劣质人口的出生,秦朝对于当嫁不嫁、当婚不婚者,问罪于父母,设有壮夫老妇、老夫壮妻的婚娶禁令。
5.为优生而考虑遗传因素的萌芽《后汉书·冯勤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冯勤字伟伯,魏郡繁阳人也。
曾祖父扬,宣帝时为弘农太守。
有八子,皆为二千石,赵魏间荣之,号曰‘万石君’焉。
兄弟形皆伟壮。
”唯勤祖父偃,长不满七尺,常自耻短陋,恐子孙之似也,乃为子伉娶长妻。
伉生勤,长八尺三寸。
”这则通过婚姻弥补矮小身材对后代影响的故事,说明后汉时期古人就初步具备遗传因素对于人体生长发育具有作用,懂得父母身高对后代身高产生直接影响的知识。
二、胎失所养,终止妊娠汉朝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中记有“养胎”一词,曰:“妇人得平脉者,阴阳和平,当有妊矣。
阴脉弱者,阴主养胎而脉虚也……宜桂枝汤调和其营卫气血焉。
”所谓“养胎”,是指妊娠后,或饮食或用药调养护胎。
《金匮》可贵之处不止于养胎,还在于它提出了去除劣胎的措施,可谓优生思想的具体体现。
如妇人妊娠病脉证第二十开始即云:“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
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
”这里的“则绝之”意指终止妊娠。
妊娠三月,出现恶心厌食反应,属脾胃虚弱者,宜用桂枝汤调和营卫气血。
但如果由于医生的误治,在妊娠三月出现上吐下泻,致使脾胃愈加虚弱,精液气血化源枯竭,胎失所养,以致胎儿发育不良,此时终止妊娠,杜绝劣质胎儿降生,从优生学上来讲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隋朝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妇人妊娠病诸候》下设妊娠中风候,指出:“妊娠而中风,非止妊娠为病甚者损胎也。
”在妊娠欲去胎候中云:“间有妊娠之人赢瘦或挟疾病,既不能养胎兼害母,故欲去之。
”“非止妊娠为病甚者损胎也”和“既不能养胎兼害母,故欲去之”,均指出不终止妊娠会导致母子皆伤的后果,因此必须“止妊娠”、“欲去之”,采取人工流产的措施,去除劣胎,一方面保全了孕妇的健康,另一方面从优生角度上讲,防止不良胎儿的出生以保证生育的质量。
毋容置疑,此当断当决之措施,为后人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明朝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卷三十八“胎动欲堕篇”说:“凡气血衰弱,无以滋养其胎,或母有弱病,度其中不能成者,莫若下之,以免他患。
”孕期因疾病或药物致胎儿畸形者亦屡见不鲜。
对各种原因导致胎失所养,胎儿发育不良,采取终止妊娠的措施,以确保生育质量,对优生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秦朝自商鞅变法之后,实行“权制独断于君”,主张由国君制定统一政令和设置官吏统一解释法令。
秦代法律对杀畸形儿作无罪论,《秦律竹简》:“‘擅杀子,黥为城旦春。
其子新生而有怪物其身及不全而杀之,勿罪。
’今生子,子身全也,毋怪物,直以多子故,不欲其生,即弗举而杀之,可(何)论?为杀人。
”上述“秦律竹简”,意为擅自杀死婴儿者,应受到刺面刑罚,并罚其做苦工;但若是因为新生儿畸形,或者肢体残缺不全而杀死,不予治罪。
如新生儿身体完好,没有生长异物,只是因为孩子太多,不愿其活下来,就不加养育而把他杀死,应作杀子论处。
三、调饮食、慎起居宋朝朱瑞章在《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卷三指出:“妊娠脏气皆拥,关节不利,切不宜多睡,食粘硬难化之物,亦不须乱服汤药。
”在卷六指出:“妊娠之后,或触冒风冷,或饮食不节,或居处失宜,或劳动过当,少有不和,则令胎动不安,重者遂致伤堕。
”元朝名医朱震亨《格致余论·慈幼论》:“儿之在胎,与母同体,得热则俱热,得寒则俱寒矣,病则俱病,安则俱安。
母之饮食起居,尤当慎密。
”《景岳全书》卷三十九专设“饮食篇”,指出:“饮食之类,则人之脏气各有所宜,似不必过为拘泥。
惟酒多者为不宜……故凡欲择期布种者,必宜先有所慎。
与其多饮PleasuresinRegimen31中医药文化2006/6不如少饮,与其少饮犹不如不饮,此亦胎元之一大机也。
”明朝名医万全认为风热寒湿、酸甜苦辣、七情六欲,都会伤及孕妇的某一脏器。
他在《万氏育婴家秘·胎养以保其真》中说:“儿在母腹中藉母五脏之气以为养也,苟一脏受伤,则一脏之气失养而不足矣。
如风则伤肝,热则伤心与肺,湿则伤脾,寒则伤肾,此天之四气所伤也。
酸多则伤肝,苦多则伤心,甘多则伤脾,辛多则伤肺,咸多则伤肾,此地之无味所伤也。
怒则伤肝,喜则伤心,思则伤脾,忧则伤肺,恐则伤肾,此人之七情所伤也。
是以风寒暑湿则避之,五味之食则节之,七情之感则绝之,皆胎养之道也。
”他同时指出孕妇无疾不可服药:“妊娠有疾,不可妄投药饵,必在医者审度病势之轻重、药性之上下,处以中庸,不必多品,视其病势已衰,药宜便止,则病去于母,而子亦无损矣。
”西晋张华《博物志》卷十杂说:“妇人妊娠不欲令见丑恶物,异类鸟兽,食当避其异常味。
不欲令见熊罴虎豹。
御及鸟射射雉。
食牛心、白犬肉、鲤鱼头。
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听诵诗书讽咏之音,不听淫声,不视邪色,以此产子,必贤明端正寿考。
所谓父母胎教之法。
故古者妇人妊娠必慎所感,感于善则善,恶则恶矣。
”万全在《万氏育婴家秘·胎养以保其真》胎养以保其真篇中先引《娠子论》:“子在腹中,随母听闻。
自妊娠之后,则须行坐端严,性情和悦,常处静室,多听美言,令人讲读诗书,陈说礼乐。
耳不闻非言,目不视恶事。
如此,则生男女福寿敦厚,忠效贤明。
不然,则生男女多鄙贱不寿而愚顽。
此所谓因外象而内感也。
昔太妊怀文王,耳不听恶声,目不视恶色,口不出恶言,世传胎教之道。
”再引《气质生成章》:“调喜怒,节嗜欲,作劳不妄,而气血从之,皆所以保摄妊娠,使诸邪不得干焉。
苟为不然,方禀受之时一失调养,则内不足以为守中,外不足以为强身。
气形弗充而疾病因之。
”成书清朝的《增广大生要旨》在卷二中指出:“凡妇人受孕之后常令乐意忘忧,运动气血养胎元,早当绝去嗜欲节调饮食,内远七情外避六淫,心宜静而不宜躁,体宜动而不宜逸,味宜平而不宜热,食宜暖而不宜寒。
毋久立、毋久坐、毋久卧,又宜却去一切肥甘煎炙油腻辛辣咸酸……先正胎教宜遵行之。
”在胎前节养六条首列“除恼怒。
凡受胎后切不可打骂人,盖气调则胎安,气逆则胎病。
恼怒则否塞不顺,肝气上冲则呕吐衄血,脾肺受伤,肝气下注,则血崩带下滑胎小产欲生。
好子者必须先养其气,气得其养,则生子性情温和,有孝友之心,无乖戾之习。
所谓和气致祥,无不由胎教得之也。
”清朝医家曾懿《女学篇》“胎产”言:“大凡妊妇之卫生,宜运动肢体,调和饮食,居室宜面东南,日光和煦,空气流通,时或散步园林,或遐眺山川,呼吸空气,以娱心目,或纵观经史,以益神智,其影响皆能邮及胎儿,儿秉母气,自必聪慧,不止有益于产母也。
”孕妇的喜、怒、悲、思皆可以使血气失合而影响胎儿,所以孕妇宜心境平和,心情舒畅,遇事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