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凝器温度前馈反馈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
冷凝器温度前馈反馈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
![冷凝器温度前馈反馈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https://img.taocdn.com/s3/m/a4371125ba0d4a7303763aaf.png)
辽宁工业大学开放性实验报告题冷凝器温度前馈- 反馈控制系统设计与仿院(系):专业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签字)起止时间:2015.11.19 —2015.11.22辽宁工业大学实验室开放项目任务书2015/2016 学年第一学期注:此表用于申请教学计划外的开放项目,请如实填写,由各院(系)汇总后统办理,报实践教学科一份。
目录第1 章绪论 (1)第2章控制方案介绍 (3)2.1概述 (3)2.2控制原理 (3)2.3实验内容 (4)第3 章系统设计与仿真 (5)3.1 处理延迟环节 (5)3.2 反馈控制系统设计 (6)3.3前馈控制系统设计 (8)第4 章课程设计总结 (11)第1章绪论冷凝器(Condenser) 空调系统的机件,能将管子中的热量,以很快的方式,传到管子附近的空气,大部分的汽车置于水箱前方。
把气体或蒸气转变成液体的装置。
发电厂要用许多冷凝器使涡轮机排出的蒸气得到冷凝;在冷冻厂中用冷凝器来冷凝氨和氟利昂之类的致冷蒸气。
石油化学工业中用冷凝器使烃类及其他化学蒸气冷凝。
在蒸馏过程中,把蒸气转变成液态的装置称为冷凝器。
所有的冷凝器都是把气体或蒸气的热量带走而运转的。
对某些应用来说,气体必须通过一根长长的管子(通常盘成螺线管),以便让热量散失到四周的空气中,铜之类的导热金属常用于输送蒸气。
为提高冷凝器的效率经常在管道上附加散热片以加速散热。
散热片是用良导热金属制成的平板。
这类冷凝器一般还要用风机迫使空气经过散热片并把热带走。
一般制冷机的制冷原理压缩机的作用是把压力较低的蒸汽压缩成压力较高的蒸汽,使蒸汽的体积减小,压力升高。
压缩机吸入从蒸发器出来的较低压力的工质蒸汽,使之压力升高后送入冷凝器,在冷凝器中冷凝成压力较高的液体,经节流阀节流后,成为压力较低的液体后,送入蒸发器,在蒸发器中吸热蒸发而成为压力较低的蒸汽,从而完成制冷循环。
液体制冷剂在蒸发器中吸收被冷却的物体热量之后,汽化成低温低压的蒸汽、被压缩机吸入、压缩成高压高温的蒸汽后排入冷凝器、在冷凝器中向冷却介质( 水或空气) 放热,冷凝为高压液体、经节流阀节流为低压低温的制冷剂、再次进入蒸发器吸热汽化,达到循环制冷的目的。
前馈-反馈控制系统的具体分析及其MATLAB/Simulink仿真
![前馈-反馈控制系统的具体分析及其MATLAB/Simulink仿真](https://img.taocdn.com/s3/m/c920c803f12d2af90242e6e9.png)
制器参数的工程整定, 使控制系统的设计变得简单、 易行。
关键词 : 前馈 一反馈控 制 系统 ; M A T L A B / S i m u l i n k ; 仿真
1 引言
随着 生产过 程工艺 的发展 及技 术 的进 步 ,对 自 动控 制系 统的要 求也越 来越 高 。工 业控 制对 象往往 伴 随大量 的干扰 ,采用 常规 的反馈 控制 系统 有时很 难获 得 良好 的控 制质量 ,为 了适应 控制 系统 中存在 的这些 干扰 ,在 控制理论 中提 出了补偿 控制 的基 本
前馈控制器的传递 函数 ; c ( S ) 为控制通道的传递 节 , 系统存 在着 稳定 性 问题 。 函数 ; G : ( s ) 为被控对象的传递函数 。在扰动量 M
( S ) 的作 用下 , 系统输 出为 :
Y( s )=M( s ) ( G f ( s ) G ( s ) + G ( S )) G : ( s )
Y( s ) = X( s ) G ( s ) G ( s ) G ( s ) /
( I + G ( s ) G ( S ) G ( s ) H( s ))
( 2)
前 馈控 制 与反馈 控制 的 比较 : a)由图 1 可知 , 前 馈 控 制处 于 开 环控 制 状态 , 其 系统 的稳 定性 依赖 各个 环节 的稳 定性 ,即其 控制
b )从 式 ( 1 ) 可知 , 前 馈控 制器依 赖 于控制模 型
的准 确性 。不 同 的被控 对象 , 其设计 结果 也不一 样 ,
相 对来 说 , 前馈 控制 器是 专用 控制器 。 反 馈控制 系统 经常 采用 的 P I D控制 器是一 种 广泛适用 的控 制器 。
冷焦溢流水温度控制的前馈-反馈系统设计
![冷焦溢流水温度控制的前馈-反馈系统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da37e58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85.png)
第22卷第5期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年10月冷焦溢流水温度控制的前馈-反馈系统设计刘畅1刘磊1叶彩霞1候媛彬2(1.安庆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安徽安庆246003;2.西安科技大学电控学院,西安710054)摘要:为改善冷焦溢流水温度控制质量,针对冷焦溢流水的来水量及其温度的不确定性特点改变控制策略,提出在增设换热器的基础上,将原来的单回路闭环反馈控制改造为双回路的前馈-反馈复合控制。
介绍了复合控制系统设计方案及系统仿真效果。
现场采用改造后的冷焦溢流水处理工艺,混合冷却后冷焦溢流水的出水口温度可稳定在设计的85°C左右。
关键词:冷焦溢流水;温度;反馈控制;前馈控制;仿真中图分类号:TP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980(2020)05-0054-06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延迟焦化系统大多建于20世纪80年代,对冷焦溢流水的处理采用较为简单的PID反馈控制,温度控制点的实测温度往往与设计温度值存在较大偏差。
在中石化安庆分公司的冷焦溢流水处理工艺改造项目中,课题组承担冷热混合液过滤器出水口温度控制系统改进设计任务,提出了对冷焦溢流水温度的前馈-反馈复合控制系统。
1原有工艺存在的问题延迟焦化环节结束后,自焦炭塔里溢流的冷焦水为一种黑褐色的混合液体,含焦炭粉末、重油和挥发性的酚类杂质。
此时的冷焦水温度最高达到170C,故称为冷焦热水。
由于来水量大,溢流的冷焦热水瞬间流量可达175000kg/h。
在这种情况下,温度超过100C的冷焦热水在进入大型储水罐之前,必须进行换热降温;否则,后续的生产工艺将无法有效进行。
为了使冷焦热水迅速降温,先对其进行初步过滤,去除大颗粒焦炭;然后将初步过滤后的焦热水与的焦水混,对焦热水降温的目的[1](混合后通过过滤器出口处(温度检测点)的冷焦水设计温度为85C。
若温度过低,冷焦水中的蜡油将部分凝结而影响其在管道的流通性,严重时需停工检修;若温度过高,如混合水温高于93C,则其各组分还处于高溶合状态,在储水罐内无法有效地进行油水分层,就会给后续工艺和设备带来过重的负担[2]。
流化床反应器温度前馈-反馈控制系统设计方案1.
![流化床反应器温度前馈-反馈控制系统设计方案1.](https://img.taocdn.com/s3/m/3015364627284b73f2425072.png)
中北大学课程设计任务书2014/2015 学年第 1 学期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学生姓名:学号:11020343课程设计题目:流化床反应器温度前馈-反馈控制方案设计起迄日期:2015年1月19 日~2015年1 月30 日课程设计地点:中北大学指导教师:刘广璞、崔宝珍系主任:黄晋英下达任务书日期: 2015年1月19日课程设计任务书中北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学生姓名:学号:11020343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题目:流化床反应器温度前馈-反馈控制方案设计指导教师:刘广璞职称: 副教授崔宝珍职称: 副教授2015年1 月30 日目录第一章流化床反应器工作原理及结构特点 (1)1.1流化现象 (1)1.2流化床的工作原理 (1)1.3流化床的结构 (1)1.4常见的流化床 (2)1.4.1丙烯腈反应流化床 (2)1.4.2提升管催化裂化反应器 (3)1.4.3醋酸乙烯反应器 (4)1.5流化床反应器的特性 (4)第二章流化床的控制方案的选定 (6)2.1变量的分析与选取 (6)2.1.1被控变量 (6)2.1.2操作变量 (6)2.1.3扰动变量 (6)2.2控制方案的选择 (6)2.2.1方案一——物料流量作为前馈信号 (7)2.2.2方案二——冷却剂温度作为前馈信号 (7)第三章流化床反应器温度的控制系统的设计 (8)3.1前馈-反馈控制系统框图 (8)3.2仪表选型及参数确定 (9)3.2.1控制器 (9)3.2.2调节阀 (9)3.2.2温度测量 (10)3.2.4流量计 (13)3.3各个环节传递函数及其参数确定 (14)3.3.1温度测量环节 (14)3.3.2调节阀 (14)3.3.3被控对象 (14)3.3.4前馈控制器 (15)3.3.5反馈控制器 (15)3.4小结 (16)第四章MATLAB系统仿真 (17)4.1参数整定 (17)4.1.1前馈控制系统整定 (17)4.1.2反馈控制系统整定 (17)4.2冷却剂流量干扰分析 (20)4.2.1阶跃干扰 (20)4.2.2正弦干扰 (21)总结 (23)参考文献 (24)第一章流化床反应器工作原理及结构特点1.1流化现象对于固定床反应器,因为催化剂是固定的。
基于SIMULINK的载热体前馈-反馈控制系统仿真研究_控制系统仿真课程设计
![基于SIMULINK的载热体前馈-反馈控制系统仿真研究_控制系统仿真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140c627524de518974b7d65.png)
内蒙古科技大学本科生课程设计论文题目:基于SIMULINK地载热体前馈-反馈控制系统仿真研究学生姓名:蒙龙华学号:1067112303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班级:测控3班指导教师:李琦2014年12月9日前馈控制系统和反馈控制系统都属于单回路控制系统,它们有各自地优缺点.诸如前馈控制能根据干扰值地大小在被调参数偏离给定值之前进行控制,使被调量始终保持在给定值上,但这种控制方式也存在局限,首先表现在前馈控制系统中不存在被调量地反馈,即对于补偿地结果没有检验手段 .反馈控制是根据被调量与给定值地偏差值来控制地,反馈系统地特点是在干扰作用下,必须形成偏差才能进行调节(或偏差即将形成),如果干扰已经发生,而被调参数还没变化时,调节器是不会动作地,即反馈控制总是落后于干扰动作,因此称之为不及时控制.因此把它们结合起来就产生了前馈—反馈复合控制系统,这种系统能把前馈与反馈地优点结合起来,既能发挥前馈调节控制及时地优点,又能保持反馈控制对各种扰动因素都有抑制作用地长处,较好地解决了控制过程中地问题,通过仿真可以得出这种系统既能获得较好地稳定性,又有较好地抗扰性能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软件换热器仿真分析仿真建模 SIMULINK目录目录 (3)1概述 (5)1.1SIMULINK (5)1.2换热器 (6)1. 换热器概述 (6)2.换热器地特性 (7)1.3前馈 -反馈控制系统 (8)2控制方案 (9)2.1 载热体流量地控制方案 (9)2.2 控制系统仿真设计 (11)2.3参数整定 (12)3载热体流量控制系统仿真实验 (13)3.1 载热体流量控制系统仿真框图 (14)3.2载热体流量控制系统仿真响应曲线 (15)4结语 (15)参考文献 (16)引言生产过程中必须保证产品满足一定地数量和质量地要求,同时也要保证生产地安全和经济,这就要求生产过程在预期地工况下进行.但是,生产过程往往受到各种扰动而偏离正常工况,必须通过自动控制随时消除各种干扰,保证正常运行 .更为严重地是有时自动控制系统本身也要发生故障,这就要求在设计自动控制系统时,考虑各种可能发生地故障,并加以保护 . 因此,现代地自动控制系统往往包含自动保护、自动检测、自动报警、顺序控制等内容.有时,它们有机地组合成一个不可分割地整体,以确保控制系统地安全可靠 .以往人们对换热器控制系统进行仿真,大多采用 Basic、 Fort ran、 C、C + + 等算法语言来编制仿真程序,编程复杂,而且受上述算法语言地绘图功能地限制,要绘出仿真曲线就得调用相应地软件包来作进一步地处理,使得编制、调试程序更复杂 .另外,过去建立仿真模型往往是以系统地状态方程为基础地,在仿真前需要手工求出系统地状态方程.而换热器控制系统是一个比较复杂地系统,求取状态方程有一定地难度,若系统结构发生变化 , 则需要重写状态方程,仿真程序地修改工作量很大,仿真模型地利用率低 .本文采用 MA TLAB 下地 Simulink 作为仿真平台对换热器控制系统进行建模,采用各种模型对换热器控制系统进行仿真实验.并将仿真实验与现场实验相比较,验证仿真模型和算法地正确性,体现了模块化建模在仿真计算中地优势 .1 概述1.1 SIMULINKSIMULINK 是一种强有力地仿真工具,它能让使用者在图形方式下以最小地代价来模拟真实动态系统地运行 .SIMULINK 准备有数百种福定义地系统环节模型、最先进地有效积分算法和直观地图示化工具 .依托SIMULINK 强健地仿真能力,用户在原型机制造之前就可建立系统地模型,从而评估设计并修复瑕疵 .SIMULINK 具有如下地特点:(1)建立动态地系统模型并进行仿真 .SIMULINK 是一种图形化地仿真工具,用于对动态系统建模和控制规律地研究制定 .由于支持线性、非线性、连续、离散、多变量和混合式系统结构, SIMULINK 几乎可分析任何一种类型地真实动态系统 .(2)以直观地方式建模 .利用 SIMULINK 可视化地建模方式,可迅速地建立动态系统地框图模型.只需在SIMULINK 元件库中选出合适地模块并施放到 SIMULINK 建模窗口,鼠标点击连续就可以了 .SIMULINK 标准库拥有超过 150 中,可用于构成各种不同种类地动态模型系统.模块包括输入信号源、动力学元件、代数函数和非线性函数、数据显示模块等 .SIMULINK 模块可以被设定为触发和使能地,用于模拟大模型系统中存在条件作用地子模型地行为 .(3)增添定制模块元件和用户代码 .SIMULINK 模块库是可制定地,能够扩展以包容用户自定义地系统环节模块 .用户也可以修改已有模块地图标,重新设定对话框,甚至换用其他形式地弹出菜单和复选框 .SIMULINK 允许用户吧自己编写地C、 FORTRAN 、 Ada 代码直接植入SIMULINK 模型中 .(4)快速、准确地进行设计模拟 .SIMULINK 优秀地积分算法给非线性系统仿真带来了极高地精度 .先进地常微分方程求解器可用于求解刚性和非刚性地系统、具有时间触发或不连续地系统和具有代数环地系统 .SIMULINK 地求解器能确保连续系统或离散系统地仿真速度、准确地进行 .同时, SIMULINK 还未用户准备一个图形化地调试工具,以辅助用户进行系统开发 .(5)分层次地表达复杂系统 .SIMULINK 地分级建模能力使得体积庞大、结构复杂地模型构建也简便易行 .根据需要,各种模块可以组织成若干子系统.在此基础上,整个系统可以按照自定向下或自底向上地方式搭建 .子模型地层次数量完全取决于所构建地系统,不受软件本身地限制.为方便大型复杂结构系统地操作, SIMULINK 还提供了模型结构浏览地功能 .(6)交互式地仿真分析 .SIMULINK 地示波器可以动画和图像显示数据,运行中可调整模型参数进行 What-if 分析,能够在仿真运算进行时监视仿真结果.这种交互式地特征可以帮助用户快速地评估不同地算法,进行参数优化 .由于 SIMULINK 完全集成于 MATLAB ,在 SIMULINK 下计算地结果可以保存到 MATLAB 工作空间之中,因而就能使用 MA TLAB 所具有地众多分析、可视化及工具箱工具操作数据 .1.2 换热器1. 换热器概述换热器(热交换器)是一股或几股流体(辅助流体)加热或冷却另一股或几股流体(目标流体),使目标流体出口温度达到工艺要求地热交换设备,特别是被加热介质是水地换热器,在供热系统中得到广泛使用 .热水换热器按参与换热器地介质分类,分为汽-水换热器和水 -水换热器;按换热器地换热方式分类,分为表面式换热器和混合式换热器.表面式换热器是冷热两种流体被金属壁面割开,而通过金属壁面高温介质将热量传给低温介质 .混合式换热器是冷热两种流体直接接触进行混合而实现换热地换热器 .目前常用地几种换热器有:容积式换热器、壳管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等离子体改性强化换热器等•容积式换热器既是换热器又是贮热水罐,在未加热前在罐体存有大量冷水,热效率低,换热时间长,浪费能源,多用于生活热水和用水不均匀地工业用热水系统,主要为罐体及加热排管两部分组成•壳管式换热器是应用最广泛地传统换热器,其最基本地构造是在圆形壳体内加许多热交换用地小管,当加热地热媒为蒸汽时为壳管汽-水换热器,加热地热媒为高温水时称为壳管水换热器,水-水换热器由于热交换水管内外都是水,由于小管两侧水地流速比较接近,圆形外壳直径不能太大,当加热面积不能太大,当加热面积要求较大时,常常将几段连接起来,故又称为分段式水-水热交换器,常用于热水采暖系统•板式换热器是发展中地新型高效换热设备之一•结构上采用特殊地波纹金属板为换热板片,使换热液体在板间流动时,能够不断改变流动方向和速度,形成激烈地湍流,以达到强化传热地效果,且传热板片采用厚度为 1.2mm左右地薄板,这就大大提高了其传热能力•等离子体改性强化换热器,其构造基本上同壳管式换热器,蒸汽在壳程,被加热水在管程,是一种新型高效强化汽水换热器•它比一般换热器具有以下特点:(1)换热效率高,是同体积其他换热器换热量地2倍以上•(2)设备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和占用空间小,安装使用方便(3)由于换热管经过等离子体改性处理,换热管表面不易结垢,换热效率稳定2.换热器地特性图1.1所示为换热器地换热原理,其中G1、G2分别为工艺介质及载热体地流量;T1i、分别为工艺介质及载热体地入口温度;T1o、T2o分别为工艺介质及载热体地出口温度;c2分别为工艺介质及载热体地比热容T2i c1、(4)图1.1换热器换热原理根据换热器两侧不发生相变,可得到热量平衡方程式为G2c2 (T 2i-T2o)=G1c1(T1o-T1i)换热器地传热速率为q=KF T 」式中K ――传热系数,单位是kcal/( C * m2 *h)。
过控复习资料
![过控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5546b1ccf84b9d528ea7aa1.png)
过控复习题库一、判断1、集散控制系统的特点是结构分散、控制集中。
()2、设计数字控制器时,采样周期应远大于对象的时间常数。
()3、串级控制系统主回路——随动控制系统,副回路——定值控制系统。
()4、红外线气体分析仪可以测量双原子气体。
()5、设计数字控制器时,采样周期应远大于对象的扰动周期。
()6、对于非线性被控过程调节阀应选用直线特性。
()7、使用热电耦测温时冷端温度补偿是对冷端温度 t000的补偿。
()8、采用热电阻测量温度时,应采用三线制接法。
()9、系统对控制通道的要求是放大系数要大、时间常数适当、纯滞后尽可能小。
()10、气动执行机构可看做一个惯性关节。
()11、过程控制系统投运顺序:控制器投运、检测系统投入运行、调节阀手动遥控。
()12、对于由几个一阶环节组成的过程应尽量设法使几个时间常数相等。
()13、PID控制中微分的作用是提高稳定性。
()14、前馈控制是基于偏差控制的。
()15、在分程控制中,调节阀流量特性的选择应尽量选用对数调节阀,且应有一定的重叠区。
()16、串级控制系统调节器参数整定方法中,当主、副过程时间常数相差较大时,采用逐步整定法。
()17、串级控制系统调节器参数整定原则:先副后主、先比例后积分。
()18、PID控制中积分的作用是提高精度。
()19、安装流量测量仪表时,节流件端面与管道轴线应垂直,孔板尖锐测应迎着流向。
()20、红外线气体分析仪可以测量惰性气体。
()21、微分调节可消除余差,它是依据偏差是否存在来进行调节的。
()22、工程上比例度就是放大倍数。
()23、在使用压力检测仪表时,为了保证测量精度,被测压力的最小值,一般应不低于仪表量程的1/3。
()24、积分调节可消除余差,它是依据偏差是否存在来进行调节的。
()25、纯滞后就是指容量滞后。
()26、执行机构为正作用表示调节阀为气开式,和阀体安装无关。
()27、比值控制是实现两种物料温度之比的控制。
()28、静压式液位计是测量不可压缩液体高度的仪表。
家用空调冷凝器的仿真与实验研究
![家用空调冷凝器的仿真与实验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ead0c2b3169a4517723a3f7.png)
规律 ,对于计算结果分析得到的结论是准确的 ,对 实际工程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
·50·
制冷技术 Refrigeration 第 2期
还存在径向运动 ,径向运动无疑就是增加了扰动 , 使传热效果增强 ;计算中没有考虑空气在管外流 动的横向掺和 ,而实际上是存在横向掺和的 ,横向 掺和增加了管外空气的流动扰动 ,强化了空气侧 的换热效果 。
关键词 :热工学 ;冷凝器 ;仿真 ;实验 ;房间空调器 ;制冷
Study on sim ula tion and exper im en t of room a ir cond itioner conden ser
W ang J infeng1 , Tao L eren1 , W ang Yonghong2 , Guo J ian1 (1.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China;
2. Trane Company in China, Shanghai 200001, China) Abstract: Room air conditioner condenser simulation p rogram is accomp lished to shorten the performance research time and the cycle of develop ing new p roduct. To make simulation of condenser, condenser model is constructed by distributed parameter model. The experiment device on condenser have been designed and built to verify the simulation.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have been finished, and the experiment data have been analyzed to get result. The result of experiment has been contrasted with the simulation, and the contrast showed that the results of experiment and simulation have the same variation trend, and the simula2 tion result was 7. 7% ~12% lower than the experiment result. The contrast demonstrated the feasibility and veracity of the simu2 lation. Keywords: Pyrology, Condenser, Simulation, Experiment, Room air - conditioner, Refrigeration
过程控制课程设计--前馈-反馈控制系统的设计与整定
![过程控制课程设计--前馈-反馈控制系统的设计与整定](https://img.taocdn.com/s3/m/34de6e7c76a20029bc642d08.png)
过程控制课程设计--前馈-反馈控制系统的设计与整定北华航天工业学院课程设计报告(论文)设计课题:过程控制专业班级:学生姓名:指导教师:设计时间:201311.25-2013.12.06北华航天工业学院电子工程系过程控制课程设计任务书指导教师:教研室主任:2013年12月6日内容摘要自本世纪30年代以来,自动化技术获得了惊人的成就,已在工业和国民经济各行各业起着关键的作用。
自动化水平已成为衡量各行各业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自动控制按输入量的变化规律分类,可分恒值控制系统(Fixed Set-Point Control System)、随动控制系统(Follow-up Control System)、过程控制系统(Process Control System)。
前馈-反馈控制系统的设计与整定,采用自动控制技术,实现对水箱液位的过程控制。
首先对被控对象的模型进行分析。
然后,根据被控对象模型和被控过程特性并加入PID调节器设计流量控制系统,采用动态仿真技术对控制系统的性能进行分析。
关键词:自动化过程控制PID目录一概述 (1)二方案设计与论证 (2)2.1 前馈控制 (2)2.2 反馈控制 (2)2.3 前馈-反馈控制 (3)2.4前馈-反馈控制系统PID算法 (4)2.5 控制方案的论证 (5)2.5.1控制方案的可靠性 (5)2.5.2控制方案的安全性 (5)2.5.3控制方案的经济性 (5)三仪表的选择与参数的设定………………………………………………………6 3.1 设备型号 (6)3.2 调节器及其参数的设置 (7)3.3 仪器仪表的组合安装 (8)3.4 计算机的参数设置 (9)四实验步骤…………………………………………………………………………9 五实验结果………………………………………………………………………10 六结论 (11)七心得体会………………………………………………………………………12 八参考文献………………………………………………………………………13一、概述PCT—I型过程控制实验装置是基于工业过程物理模拟对象,它集自动化仪表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为一体的多功能实验装置。
丙烯冷却器温度前馈-反馈控制系统设计
![丙烯冷却器温度前馈-反馈控制系统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5e21cf7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0f31643.png)
丙烯冷却器温度前馈-反馈控制系统设计丙烯冷却器温度前馈-反馈控制系统设计
丙烯冷却器温度前馈-反馈控制系统设计,摘要:冷却水的循环对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
本文提出一种利用控制算法对其进行控制的方法,使冷却水在稳定流量下运转,实现温度自动调节和稳定控制,保证丙烯装置连续安全生产。
丙烯冷却器温度前馈-反馈控制系统是以 pid 调节为主、模糊逻辑及专家控制相结合的闭环控制系统,既克服了 pid 调节简单,无法消除扰动影响等缺点,又弥补了模糊逻辑、神经网络容易陷入局部极小值而难于推广应用的问题。
该系统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适宜工业化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线上的控制。
- 1 -。
冷凝器温度前馈-反馈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
![冷凝器温度前馈-反馈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https://img.taocdn.com/s3/m/b250f3765727a5e9856a6163.png)
辽宁工业大学开放性实验报告题目:冷凝器温度前馈-反馈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院(系):专业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签字)起止时间:2015.11.19—2015.11.22辽宁工业大学实验室开放项目任务书实验项目冷凝器温度前馈—反馈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所在单位实验类型□科学研究自拟课题综合设计□计算机应用□其它指导教师实验时数招收对象1=招收人数项目研究的意义及内容研究意义:1.掌握复合控制系统的原理。
2.掌握反馈控制器的设计方法。
3.掌握前馈控制器的设计方法,提高学生分析系统和设计系统的实践技能。
4.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MATLAB语言的使用及编程方法。
5.训练学生编写程序及联机调试程序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6.为学生今后从事自动控制工作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内容:分析前馈-反馈控制的原理;对被控对象和扰动通道的传递函数的延迟环节进行近似处理;根据设计要求完成反馈控制器和前馈控制器的设计,并用Simulink仿真验证设计结果的正确性。
控制要求控制系统的参数和要求如下:0.941.被控对象的传递函数为G0(s) e ;55s11.052.扰动通道的传递函数为G f (s) e ;41s13. 设计要求:阶跃给定响应超调量小于50%,阶跃扰动对系统无影响。
8s6s注:此表用于申请教学计划外的开放项目,请如实填写,由各院(系)汇总后统一办理,报实践教学科一份。
目录第1章绪论 (1)第2章控制方案介绍 (3)2.1 概述 (3)2.2 控制原理 (3)2.3 实验内容 (4)第3章系统设计与仿真 (5)3.1 处理延迟环节 (5)3.2 反馈控制系统设计 (6)3.3 前馈控制系统设计 (8)第4章课程设计总结 (11)第1章绪论冷凝器(Condenser)空调系统的机件,能将管子中的热量,以很快的方式,传到管子附近的空气,大部分的汽车置于水箱前方。
把气体或蒸气转变成液体的装置。
发电厂要用许多冷凝器使涡轮机排出的蒸气得到冷凝;在冷冻厂中用冷凝器来冷凝氨和氟利昂之类的致冷蒸气。
基于PID控制算法的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基于PID控制算法的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https://img.taocdn.com/s3/m/4d43dc81caaedd3382c4d3ac.png)
基于PID控制算法的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摘要本设计是一种温度控制系统,温度控制在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其控制系统属于一阶纯滞后环节,具有大惯性、纯滞后、非线性等特点,导致传统控制方式超调大、调节时间长、控制精度低。
采用单片机进行炉温控制,具有电路设计简单、精度高、控制效果好等优点,对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科技进步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PID控制法最为常见,控制输出采用PWM波触发可控硅来控制加热通断。
使系统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和控制精度。
单片机控制部分采用AT89S51单片机为核心,采用Keil 软件进行编程,同时采用分块的模式,对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进行分析,分别给出了系统的总体框图、温度检测调理电路、A/D转换接口电路,按键输入电路以及显示电路,并对相应电路进行相关的阐述软件采用PID算法进行了建模和编程,在Proteus环境中进行了仿真。
关键词:PID;单片机;温度控制;Keil;ProteusAbstractThis design is a kind of temperature control system,The temperature control in industrial produc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Belongs to pure first-order lag link, the control system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ig inertia, pure lag and nonlinear, the traditional control overshoot and adjustment time is long, low control precision.By 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temperature control, has simple circuit design, high accuracy and good control effect, to improve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promote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PID control is the most common, the control output PWM wave triggering thyristor is used to control the heating on and off.Make the system has high accuracy of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precision.Single-chip microcomputer control part adopts 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AT89S51 as the core,Using Keil software programming,Using block pattern at the same time, analyzes the hardware design of the whole system, respectively, of the overall system block diagram is given, the temperature detection circuit, A/D conversion interface circuit, key input circuit and display circuit, and the corresponding circuit are related in this paper, the software, the PID algorithm is used for modeling and programming in the Proteus simulation environment.Key words:PID;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The temperature control;Keil;Proteus目录1绪论 (1)2设计方案 (2)3系统硬件仿真电路 (3)3.1 温度测量调理电路 (3)3.2 A/D转换电路 (4)3.3 按键输入电路 (5)3.4 数码管显示电路 (6)3.5 温度控制电路 (7)4程序设计 (9)4.1 程序整体设计 (9)4.2 子程序设计 (1212)4.3源程序设计 (129)5软件调试与运行结果 (41)结论 (42)致谢 (43)参考文献 (44)1绪论现代工业生产过程中,用于热处理的加热炉,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而且温度控制是纯滞后的一阶大惯性环节。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过程控制课程设计前馈反馈控制系统仿真论文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过程控制课程设计前馈反馈控制系统仿真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964872f7856a561252d36f8b.png)
南昌航空大学课程设计报告课程设计名称:前馈—反馈控制系统仿真课题组成员:指导老师:撰写日期:2016年12月18日星期日南昌航空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系二○一六年制过程控制课程设计任务书20 16-20 17 学年第一学期第 15 周- 15 周注:1、此表一组一表二份,课程设计小组组长一份;任课教师授课时自带一份备查。
2、课程设计结束后与“课程设计小结”、“学生成绩单”一并交院教务存档。
引言本课程设计通过仿真实例介绍前馈-反馈控制系统的基本特点、前馈反馈控制系统的设计及前馈反馈控制系统控制器的参数整定等基础认识。
在本设计中,通过对锅炉双冲量控制系统的设计分析,说明前馈反馈控制系统的优越性能。
目录1、系统概述 (1)1.1、前馈控制系统的结构 (1)1.2、前馈控制系统的特点 (2)1.3、前馈-反馈混合控制 (3)2、前馈-反馈混合控制系统的设计 (5)2.1、锅炉汽水系统介绍 (5)2.2、汽包水位特性及其控制 (5)2.2.1、汽包水位在给水流量作用下的动态特性 (6)2.2.2、汽包水位在蒸汽流量的作用下的动态特性 (7)2.3、汽包水位控制方案 (8)3、参数整定 (10)3.1、PID参数整定 (10)3.1.1、PID各环节对系统控制的作用 (10)3.1.2、PID参数整定方法 (10)3.2、系统仿真 (11)3.2.1、系统辨识 (11)3.2.2、前馈—反馈控制系统整定 (12)3.2.3、构成反馈控制系统前向通道稳定分析 (15)3.3、simulink仿真 (15)参考文献 (17)1、系统概述1.1、前馈控制系统的结构在热工控制系统中,由于被控对象通常存在一定的纯滞后和容积滞后,因而从干扰产生到被调量发生变化需要一定的时间。
从偏差产生到调节器产生控制作用以及操纵量改变到被控量发生变化又要经过一定的时间,可见,这种反馈控制方案的本身决定了无法将干扰对被控量的影响克服在被控量偏离设定植之前,从而限制了这类控制系统控制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本科毕业论文PID温控系统的设计及仿真
![本科毕业论文PID温控系统的设计及仿真](https://img.taocdn.com/s3/m/190b77be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f8.png)
本科毕业论文PID温控系统的设计及仿真
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了PID(Proportional-Integral-Derivative)温控系
统的设计及仿真。
首先,介绍了PID控制算法的原理和特点。
然后,详细
描述了PID温控系统的设计过程,包括传感器的选择、控制器的选用以及
控制参数的调整等。
最后,通过利用Simulink软件对PID温控系统进行
仿真实验,验证了设计的正确性和性能。
仿真结果表明,PID控制算法能
够有效地实现温度的稳定控制。
关键词:PID控制;温控系统;传感器;仿真实验
第一章:引言
PID控制是目前工业领域中最常用的控制算法之一,具有广泛的应用。
温控系统作为PID控制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对我们生活和工作中的温度
控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本文旨在设计和仿真一个PID温控系统,以实现
对温度的精确和稳定的控制。
第二章:PID控制算法的原理和特点
2.1P控制算法
2.2I控制算法
2.3D控制算法
第三章:PID温控系统的设计
3.1传感器的选择
3.2控制器的选用
3.3控制参数的调整
第四章: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4.1实验环境的搭建
4.2仿真实验的设计
4.3仿真实验结果的分析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
5.1总结
5.2展望未来。
冷凝器温度前馈-反馈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
![冷凝器温度前馈-反馈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https://img.taocdn.com/s3/m/acb13b7952ea551811a68723.png)
辽宁工业大学开放性实验报告题目:冷凝器温度前馈-反馈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院(系):专业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签字)起止时间: 2015.11.19—2015.11.22辽宁工业大学实验室开放项目任务书注:此表用于申请教学计划外的开放项目,请如实填写,由各院(系)汇总后统一办理,报实践教学科一份。
目录第1章绪论 (1)第2章控制方案介绍 (3)2.1 概述 (3)2.2 控制原理 (3)2.3 实验内容 (4)第3章系统设计与仿真 (5)3.1 处理延迟环节 (5)3.2 反馈控制系统设计 (6)3.3 前馈控制系统设计 (8)第4章课程设计总结 (11)第1章绪论冷凝器(Condenser) 空调系统的机件,能将管子中的热量,以很快的方式,传到管子附近的空气,大部分的汽车置于水箱前方。
把气体或蒸气转变成液体的装置。
发电厂要用许多冷凝器使涡轮机排出的蒸气得到冷凝;在冷冻厂中用冷凝器来冷凝氨和氟利昂之类的致冷蒸气。
石油化学工业中用冷凝器使烃类及其他化学蒸气冷凝。
在蒸馏过程中,把蒸气转变成液态的装置称为冷凝器。
所有的冷凝器都是把气体或蒸气的热量带走而运转的。
对某些应用来说,气体必须通过一根长长的管子(通常盘成螺线管),以便让热量散失到四周的空气中,铜之类的导热金属常用于输送蒸气。
为提高冷凝器的效率经常在管道上附加散热片以加速散热。
散热片是用良导热金属制成的平板。
这类冷凝器一般还要用风机迫使空气经过散热片并把热带走。
一般制冷机的制冷原理压缩机的作用是把压力较低的蒸汽压缩成压力较高的蒸汽,使蒸汽的体积减小,压力升高。
压缩机吸入从蒸发器出来的较低压力的工质蒸汽,使之压力升高后送入冷凝器,在冷凝器中冷凝成压力较高的液体,经节流阀节流后,成为压力较低的液体后,送入蒸发器,在蒸发器中吸热蒸发而成为压力较低的蒸汽,从而完成制冷循环。
液体制冷剂在蒸发器中吸收被冷却的物体热量之后,汽化成低温低压的蒸汽、被压缩机吸入、压缩成高压高温的蒸汽后排入冷凝器、在冷凝器中向冷却介质(水或空气)放热,冷凝为高压液体、经节流阀节流为低压低温的制冷剂、再次进入蒸发器吸热汽化,达到循环制冷的目的。
2010-2011过程控制试卷A答案和评分标准
![2010-2011过程控制试卷A答案和评分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a6310c25bd64783e09122b9a.png)
南阳理工学院电子与电气工程系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卷 课程名称 过程控制工程 试卷编号 A 考试方式 闭卷 满分分值 100分一、填空题(共20分,每空1分)。
1、“过程变量”的英文全称是Process Variable,PV2、“测量值”的英文全称是 Measurement3、“设定值”的英文全称是 Setpoint Value,SV4、“操作变量”的英文全称是 Manipulated Variable,MV 5、“扰动变量”的英文全称是 Disturbance Variables,DVs 6、“直接数字控制”的英文全称是 Direct Digital Control,DDC 7、“分布式控制系统”的英文全称是 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 ,DCS 8、“前馈控制”的英文全称是 Feedforward Control 9、“反馈控制”的英文全称是 Feedback Control 10、“定值控制”的英文全称是 Regulatory Control11、S7-300 PLC 中FB41的“FB ”的英文全称是 Function BlockFC105中“FC ”的英文全称是 Function Call在本次过程控制课程设计中:12、你所在的设计组的S7-300 PLC 配置的模拟量输入模块的型号是 SM331(SM334),它的分辨率是 12(8) 位。
采用电流输入时, 输入电阻是 50 欧姆。
13、温度信号变送输出是 4-20(0-20) mA 。
14、输入模拟量通道的地址是 PIW288 。
15、A/D 转换对应的转换结果范围是 0-27648(约5530-27648),转换数字量的数据最高位是 符号 位,采用 左 对齐格式。
二、问答题(共25分,第16、17、18题5分,第19题10分)16、自动控制系统主要由哪些环节组成?各环节各起什么作用?答:1,被控对象(也称被控过程) 指在控制系统中被控制的生产设备或装置。
锅炉内胆水温前馈——反馈控制系统设计与实验仿真
![锅炉内胆水温前馈——反馈控制系统设计与实验仿真](https://img.taocdn.com/s3/m/4a38bc56804d2b160b4ec01c.png)
学生姓名: 学 班 号: 级:
许秀忠 200752050229 测控 07-2 汽车与机械工程学院 刘晖 2011.6
所在院(系):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锅炉内胆水温前馈——反馈控制系统与实验仿真
锅炉内胆水温前馈——反馈控制系统设计与实验仿真
摘要
随着控制理论的不断发展,过程控制在工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11]。在本设计中以 锅炉内胆水温前馈——反馈控制系统为研究目标, 在 MCGS 组态软件的环境下, 以 PID 控 制算法进行过程控制,并在本设计中对锅炉内胆水温前馈——反馈控制系统进行设计与实 验仿真。该设计分析了锅炉内胆水温动态特性的测试方法,利用 MCGS 组态软件完成了系 统所需要的主控操作界面、运行状态界面、数据浏览界面、实时运行曲线界面的设计,在 THJ-2 型设备试验平台上进行了相关调试及理论验证,最终达到了前馈——反馈控制系统 的设计目的。
Key words: feedforward - feedback integrated control; experiment simulation; MCGS configuration
锅炉内胆水温前馈——反馈控制系统与实验仿真
目 录
1 绪论 ...................................................................................................................... 1 1.1 简介 ............................................................................................................... 1 1.2 前馈——反馈综合控制 ............................................................................... 1 1.3 本文所做的工作 ........................................................................................... 2 2 前馈——反馈控制系统概述 .............................................................................. 3 2.1 实验装置简述 ............................................................................................... 3 2.1.1 系统简介 ............................................................................................ 3 2.1.2 系统组成 ............................................................................................ 3 2.1.3 仪表综合控制台 ................................................................................ 7 2.1.4 系统特点 ............................................................................................ 7 2.1.5 系统软件 ............................................................................................ 8 2.1.6 装置的安全保护体系 ........................................................................ 9 2.2 锅炉内胆水温的前馈——反馈控制系统设计 ......................................... 12 2.3 MCGS软件组态设计................................................................................... 15 2.4 MCGS实时数据库的概念........................................................................... 17 2.4.1 数据对象的类型 .............................................................................. 18 2.4.2 数据后处理 ...................................................................................... 20 3 前馈——反馈控制系统在试验平台上的运行测试........................................ 24 3.1 实验设备 ..................................................................................................... 24 3.2 实验内容与操作 ......................................................................................... 24 3.3 系统实验仿真结果分析 ............................................................................. 25 4 结论 .................................................................................................................... 30 参考文献 ................................................................................................................ 31 致谢 ........................................................................................................................ 32
前馈――反馈控制
![前馈――反馈控制](https://img.taocdn.com/s3/m/fbf1f4e9e009581b6bd9ebbf.png)
温度压力补偿等,都需转换到设定通道,按随动控制进行参数设置
④根据模型计算控制系统设定值的控制系统中,例如,具有压力补偿的温度控制系统 、离心压缩机防喘振控制系统等,根据工程单位直接计算
和限制条件等。状态属性:好(串级) ;好(非串级) ;不确定和坏4种属性
功能模块属性:输入属性;输出属性;内含属性;方式属性; 功能模块参数的类型:多种类型;可以带状态 功能模块参数的计算:设定值计算、输出计算和反馈回路中的输出计算 警告、事件和报警:两种警告:事件(Event)和报警(Alarm)
AI功能块组态 PID功能块组态 AO功能块组态
化学工业出版社
集散控制系统原理及应用控制算法和控制组态
四、现场总线设备的功能模块 3.功能模块组态示例 串级控制系统的组态
化学工业出版社
K
FC
化学工业出版社
集散控制系统原理及应用控制算法和控制组态
3. 集散控制系统实现复杂控制系统的注意事项
分程控制
①采用不同工作范围的控制阀,控制组态与常规仪表实施相同
②采用相同工作范围的标准控制阀,在集散控制系统中分别计算各阀输入,并分送两
个输出模块
基于模型计算的控制
化学工业出版社
一、基本原理、结构和性能分析
化学工业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集散控制系统原理及应用控制算法和控制组态
三、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模块 1. 模块类型和参数:
化学工业出版社
二、输出信号的选择性系统 1、下图是锅炉燃烧系统的选择性控制,蒸汽压力控 制器P1C为正常控制器(反作用),阀后燃气控制 器P2C也是反作用,当蒸气压力过低时,请分析一 下下图控制是如何工作的。 控制图11.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工业大学开放性实验报告题目:冷凝器温度前馈-反馈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院(系):专业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签字)起止时间: 2015.11.19—2015.11.22辽宁工业大学实验室开放项目任务书注:此表用于申请教学计划外的开放项目,请如实填写,由各院(系)汇总后统一办理,报实践教学科一份。
目录第1章绪论 (1)第2章控制方案介绍 (3)2.1 概述 (3)2.2 控制原理 (3)2.3 实验内容 (4)第3章系统设计与仿真 (5)3.1 处理延迟环节 (5)3.2 反馈控制系统设计 (6)3.3 前馈控制系统设计 (8)第4章课程设计总结 (11)第1章绪论冷凝器(Condenser) 空调系统的机件,能将管子中的热量,以很快的方式,传到管子附近的空气,大部分的汽车置于水箱前方。
把气体或蒸气转变成液体的装置。
发电厂要用许多冷凝器使涡轮机排出的蒸气得到冷凝;在冷冻厂中用冷凝器来冷凝氨和氟利昂之类的致冷蒸气。
石油化学工业中用冷凝器使烃类及其他化学蒸气冷凝。
在蒸馏过程中,把蒸气转变成液态的装置称为冷凝器。
所有的冷凝器都是把气体或蒸气的热量带走而运转的。
对某些应用来说,气体必须通过一根长长的管子(通常盘成螺线管),以便让热量散失到四周的空气中,铜之类的导热金属常用于输送蒸气。
为提高冷凝器的效率经常在管道上附加散热片以加速散热。
散热片是用良导热金属制成的平板。
这类冷凝器一般还要用风机迫使空气经过散热片并把热带走。
一般制冷机的制冷原理压缩机的作用是把压力较低的蒸汽压缩成压力较高的蒸汽,使蒸汽的体积减小,压力升高。
压缩机吸入从蒸发器出来的较低压力的工质蒸汽,使之压力升高后送入冷凝器,在冷凝器中冷凝成压力较高的液体,经节流阀节流后,成为压力较低的液体后,送入蒸发器,在蒸发器中吸热蒸发而成为压力较低的蒸汽,从而完成制冷循环。
液体制冷剂在蒸发器中吸收被冷却的物体热量之后,汽化成低温低压的蒸汽、被压缩机吸入、压缩成高压高温的蒸汽后排入冷凝器、在冷凝器中向冷却介质(水或空气)放热,冷凝为高压液体、经节流阀节流为低压低温的制冷剂、再次进入蒸发器吸热汽化,达到循环制冷的目的。
这样,制冷剂在系统中经过蒸发、压缩、冷凝、节流四个基本过程完成一个制冷循环。
制冷剂包括:氟里昂12(CF2Cl2)代号R12 氟里昂12是一种无色、无臭、透明、几乎无毒性的制冷剂,但空气中含量超过80%时会引起人的窒息。
氟里昂12不会燃烧也不会爆炸,当与明火接触或温度达到400℃以上时,能分解出对人体有害的氟化氢、氯化氢和光气(CoCl2)。
R12是应用较广泛的中温制冷剂,适用于中小型制冷系统,如电冰箱、冰柜等。
R12能溶解多种有机物,所以不能使用一般的橡皮垫片(圈),通常使用氯丁二烯人造橡胶或丁睛橡胶片或密封圈。
氟里昂22(CHF2Cl)代号R22 R22不燃烧也不爆炸,其毒性比R12稍大,水的溶解度虽比R12大,但仍可能使制冷系统发生“冰塞”现象。
R22能部分地与润滑油互相溶解,其溶解度随着润滑油的种类及温度而改变,故采用R22的制冷系统必须有回油措施。
R22在标准大气压力下的对应蒸发温度为-40.8℃,常温下冷凝压力不超过15.68×105 Pa,单位容积制冷量与比R12大60%以上。
在空调设备中,大都选用R22制冷剂。
四氟乙烷R134a(ch2fcf3)代号R13是一种无毒无污染安全性最高的制冷剂。
TLV 1000pm,GWP 1300.广泛应用于制冷设备中。
特别是对制冷剂要求高的仪器中。
蒸汽冷凝器这种冷凝常应用于多效蒸发器末效二次蒸汽的冷凝,保证末效蒸发器的真空度。
例如喷淋式冷凝器,冷水从上部喷嘴喷入,蒸汽从侧面入口进入,蒸汽与冷水充分接触后被冷凝为水,同时沿管下流,部分不凝汽体也可能被带出。
例如充填式冷凝器,蒸汽从侧管进入后一上面喷下的冷水相接触冷凝器里面装了满了瓷环填料,填料被水淋湿后,增大了冷水与蒸汽的接触面积,蒸汽冷凝成水后沿下部管路流出,不凝气体同上部管路被真空泵抽出,以保证冷凝器内一定的真空度。
淋水板或筛板冷凝器,目的是增大冷水与蒸汽的接触面积。
混合式冷凝器具有结构简单,传热效率高等优点,腐蚀性问题也比较容易解决。
在制冷系统中,蒸发器、冷凝器、压缩机和节流阀是制冷系统中必不可少的四大件,这当中蒸发器是输送冷量的设备。
制冷剂在其中吸收被冷却物体的热量实现制冷。
压缩机是心脏,起着吸入、压缩、输送制冷剂蒸汽的作用。
冷凝器是放出热量的设备,将蒸发器中吸收的热量连同压缩机功所转化的热量一起传递给冷却介质带走。
节流阀对制冷剂起节流降压作用、同时控制和调节流入蒸发器中制冷剂液体的数量,并将系统分为高压侧和低压侧两大部分。
实际制冷系统中,除上述四大件之外,常常有一些辅助设备,如电磁阀、分配器、干燥器、集热器、易熔塞、压力控制器等部件组成,它们是为了提高运行的经济性,可靠性和安全性而设置的。
第2章 控制方案介绍2.1 概述 采用前馈与反馈控制相结合的控制结构,既能发挥前馈控制对扰动的补偿作用,又能保留反馈控制对偏差的控制作用,前馈-反馈控制结构如图2.1所示。
图2.1 前馈-反馈控制结构图由图2.1可知,前馈-反馈控制结构是在反馈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扰动的前馈控制,由于完全补偿的条件未变,因此仍有 G (s)G n(s)- n D 2.2 控制原理 前馈控制又称扰动补偿,它与反馈调节原理完全不同,是按照引起被调参数变化的干扰大小进行调节的。
在这种调节系统中要直接测量负载干扰量的变化,当干扰刚刚出现并能被测出时,调节器就能发出调节信号使调节量作相应的变化,使两者在被调量发生偏差之前抵消。
因此,前馈调节对干扰的客服比反馈调节及时。
但是前馈控制是开环控制,其控制效果需要通过反馈加以检验。
前馈控制器在测出扰动之后,按过程的某种物质或能量平衡条件计算出校正值。
如果前馈支路出现扰动,经过流量计测量之后,测量得到干扰的大小,然后在反馈支路通过调整调节阀开度,直接进行补偿,而不需要经过调节器。
因为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对被控量的调节要求有较高精度,而且要有很强的抗扰动能力,因此在控制方案的选择上,只是使用反馈控制无法实现稳定准确的控制。
根据控制特点,需要引入前馈控制,实现前馈-反馈控制。
前馈控制系统在受控部位的活动发生偏差之前就发出控制指令了,反馈控制系统感受到受控部位的活动发生偏差之后才发出控制指令。
例如:当体温降低时机体稳态被打破,产热反应的强度相对偏低(即发生偏差。
.体温降低之前机体稳态尚未被打破产热反应的强度也尚未出现偏差,如果此时控制部位就开始发出指令使产热反应增强,就是前馈控制。
心脏和血管的活动出现了偏差,这种偏差的结果导致血压降低,感受器感受到血压降低后,控制部位根据这一信息发出指令,使血压升高,就是(负)反馈控制。
2.3实验内容分析前馈—反馈控制的原理;对被控对象和扰动通道的传递函数的延迟环节进行近似处理;根据设计要求完成反馈控制器和前馈控制器的设计,并用Simulink仿真验证设计结果的正确性。
第3章 系统设计与仿真控制系统的参数和要求如下:1.被控对象的传递函数为s e s s G 8015594.0)(-+=; 2.扰动通道的传递函数为s f e s s G 614105.1)(-+=; 3. 设计要求:阶跃给定响应超调量小于50%,阶跃扰动对系统无影响。
3.1 处理延迟环节为了便于计算将G 0(s)与G f (s)中的延迟环节用pade()函数进行近似处理,输入如下语句指令,如图3.1所示。
图3.1 MATLAB语句指令输入指令后,点击运行,得到了G 0(s)与G f (s)的传递函数,如图3.2所示。
3.2 传递函数G 0(s)的传递函数是1875.0s 75.021875.0s 75.02*1s 5594.0)s (Go s s +++-+= G f (s))的传递函数是3333.0s 23333.0s 2*1s 4105.1)s (Gf s s +++-+= 3.2 反馈控制系统设计 同开环控制系统相比,闭环控制具有一系列优点。
但反馈回路的引入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而且增益选择不当时会引起系统的不稳定。
为提高控制精度,在扰动变量可以测量时,也常同时采用按扰动的控制(即前馈控制)作为反馈控制的补充而构成复合控制系统。
反馈控制系统是基于反馈原理建立的自动控制系统。
所谓反馈原理,就是根据系统输出变化的信息来进行控制,即通过比较系统行为(输出)与期望行为之间的偏差,并消除偏差以获得预期的系统性能。
在反馈控制系统中,既存在由输入到输出的信号前向通路,也包含从输出端到输入端的信号反馈通路,两者组成一个闭合的回路。
因此,反馈控制系统又称为闭环控制系统。
反馈控制是自动控制的主要形式。
在工程上常把在运行中使输出量和期望值保持一致的反馈控制系统称为自动调节系统,而把用来精确地跟随或复现某种过程的反馈控制系统称为伺服系统或随动系统。
反馈控制系统由控制器、受控对象和反馈通路组成。
比较环节用来将输入与输出相减,给出偏差信号。
这一环节在具体系统中可能与控制器一起统称为调节器。
以炉温控制为例,受控对象为炉子;输出变量为实际的炉子温度;输入变量为给定常值温度,一般用电压表示。
炉温用热电偶测量,代表炉温的热电动势与给定电压相比较,两者的差值电压经过功率放大后用来驱动相应的执行机构进行控制。
进行阶跃给定响应的仿真,其仿真结构框图,如图3.3所示。
图3.3 反馈系统仿真结构图进行系统阶跃响应仿真,并计算其性能指标,输入如下MATLAB程序:n1=[0.94];d1=[55 1];G1=tf(n1,d1);tau=8;[np,dp]=pade(tau,2);Gp=tf(np,dp);n2=[121.5 4.932];d2=[24.63 0];G2=tf(n2,d2);Gc=feedback(G1*G2,Gp);set(Gc,'Td',tau);figure(1);step(Gc);hold on[y,t]=step(Gc);[sigma,tp,ts]=perf(1,y,t);[ess,b1,b2,sigma,n,pusi,T,f]=targ(y,t);sys=feedback(G1*G2*Gp,1);t=[0:0.01:500]';figure(2);[ess]=ster(0,sys,t);[ess]=ster(1,sys,t);程序执行后,可得到如图3.4所示的阶跃给定响应曲线。
图3.4 阶跃给定响应曲线3.3前馈控制系统设计利用输入或扰动信号的直接控制作用构成的开环控制系统。
这类按输入或扰动的开环控制通常与包含按偏差的闭环控制共同组成反馈-前馈控制系统,称为复合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