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讲析《桂花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文讲析《桂花雨》
我们今天来学习《桂花雨》,这是2013年群里举行“百字征文活动”中的一篇作文,百字征文中,要求是字数控制在二百五十以内。从某种意义上讲,写短作文难度更大。写作文,要讲炼字、炼句、炼篇、炼意。如果一篇作文能达到这四个方面的要求,那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小作文,大道理。一定不要小看了小作文的作用。一些妈妈还在问:三年级的作文、四年级的作文、五年级的作文……该怎么写?
结合这篇作文,首先来回答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作文分不分年级?回答是:不分年级。这个道理,就好像吃饭用筷一样。并不存在青年人用筷法,中年人用筷法,老年人用筷法。举个例子来说:孩子到了呀呀学语的时候,会叫:爸爸,妈妈。我们对小朋友也常常会说:喝水水,吃饭饭,睡觉觉……这是用叠词的现象。但不能说只有小朋友能用叠词,老年人就不用叠词。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其中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就是叠词。如此看来,并不存在二年级用的叠词、三年级用的叠词、四年级用的叠词。作文的方法,只有表达的深浅偏圆,而不存在几年级、几岁用什么方法。
第二个问题:学习作文该不该有题材之分?通常会以为作文有写人的、写景的,有议论的、叙事的,还有写动物的、写自然的。这样的分别,只是为了方便分类,便于识别,便于认识。但是若从写作的
理上来讲,是没有分别的。一通则通;不通则全不通。
举个例子来说,一篇写景的短文:公园里,有两池湖水,左边有一池湖水,右边有一池湖水。两池湖水中间,是一座桥。在桥的一头,长着一棵枫树。秋日里的枫树,就像燃着的火一样,红红的。、
再换一下,来一则写人的短文:我的妈妈,长着两只大大的、水灵灵的眼睛,就像两池湖水。在两眼之间,还竖卧着一个翘起的鼻子。在鼻子下面,长着一个樱桃小嘴。说话的时候,妈妈的樱桃小嘴就会“叭嗒叭嗒”响个不停。
如果写人----特别是在写人的样貌时,不妨也把眼睛、鼻子、耳朵看成是风景中的湖啊、亭啊、桥啊,这不也是在写风景吗?换句话来说,湖、桥、树是风景里的景;那么,眼睛、鼻子、嘴巴,何尝不可以看成是脸上的“景”呢?
内在来讲,是一样的,核心的东西是没有变的。正如每个人,各有各的不同,但内在来讲,又有相通性、相似性。从学习作文来讲,写景的作文,既是孩子们要学习的常规科目,更重要的也是练基本功。这个基本功要是掌握了,就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再以后的写人也好,记事也好,还是议论也好,都是一样的。
刚才,讲到了作文的方法不分年级、不分题材。这并不是说看不到岁数与题材之间的差别。而是说对于不会写作,或是写作的窍门还没有打开的小朋友,要启发。什么叫启发?就是先启后发。换句话来讲,叫举一反三,或叫触类旁通。什么叫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说白了,就是在小朋友理解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先启后发。不管是老师也好
妈妈也罢,不要用高高在上的态度。真正高明的老师和妈妈,要俯下身、弯下腰、蹲下足,说孩子们听得懂的话。还想说的是,无论是妈妈还是老师,不要用冷冰冰的批评,去伤害小朋友的积极性。要多看小朋友的亮点,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点,也要积极地给予赞扬与鼓励。瞪着明晃晃的眼睛,一味地发现孩子的不足,血淋淋地指出孩子的缺点,以此来证明自己的高明,是一件极其愚蠢的行为。
桂花雨
秋日,植物园,我站在桂花树下。
那阵阵桂花雨就似一股股黄色的清风,并没有冬日的寒意,而是带着秋日阳光的暖意,柔和地轻轻抚摸着我。我闭上眼睛,张开双臂,沐浴在这金色的“小雨”中。有一颗小“雨滴”轻轻地落入我的手心,鼻尖凑上去,一股芬芳顿时扑面而来,直沁肺腑,仿佛置身于瑶台之中。这“雨滴”是什么滋味的呢?我小心地拈起花瓣,放入口中:凉凉的,甜丝丝的,仿佛我的舌尖上正停着一只小蝴蝶。
桂花雨,就是一个香甜的美梦。
这是一篇写景的作文,写得非常棒。二百多字,里面运用了多个平时讲的技法。在一篇短文里能够表达得十分厚重、十分丰富,是需要一定的基础的。这个道理,正如唐诗一样,二十几个字,就能把动静、声色表现出来,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
我们也讲过一个原则:体会篇、多练段、揣摩句、积累词。妈妈们在教小朋友学习作文的时候,真不必长篇大论,这样不仅孩子累,也耽误功夫。所以,从短小精干入手,极为有益。不是说写得多就会
写得好,也不是说写得长就会写得好。精练,精炼才是真正的好。回到本文中来,结构就不用多讲了。
有一个小问题,就是开头:秋日,植物园,我站在桂花树下。在开头,小朋友提到了植物园,但在“身子”的内容中,植物园却在空中蒸发了。这个植物园留“它”何用?把重点放在桂花雨上,岂不更好?秋日,我站在桂花树下——这样来开门见山,一点也不会影响正文的“桂花雨”。
接下来看
那阵阵桂花雨就似一股股黄色的清风,并没有冬日的寒意,而是带着秋日阳光的暖意,柔和地轻轻抚摸着我。
这里也有一个小问题:怎么又是风又是雨的?按正常的思维讲,应该是桂花既像风,又像雨。不能说桂花像风,风又像雨。如此下去就搞复杂了。
所以,不妨分开来用意法:
桂花就似阵阵清风,没有冬日的寒意,而是带着秋日阳光的暖流,柔和地、轻轻地抚摸着我。桂花的风,是暖色的风,是黄色的风。
桂花,更像是雨——桂花雨。我闭上眼睛,张开双臂,沐浴在这金色的“小雨”中。
在这里,小作者运用了一个借代的方法。所谓借代,就是先喻后代:先比喻成“雨”,然后就一路“代”下去。关于借代的方法,在《作文,多大点事儿——提高篇》里作了详尽的介绍,这里就不细说了。
最后的脚,用抬头收腹的办法,前呼后应一下,加一句:
桂花雨,就是一个香甜的美梦。我站在树下,被香甜的美梦包围着。
原文出现的问题,还是把写的东西挤在了一起。昨天的课中也讲过:人要呼吸,文要透气。所谓的段(落),就是断。段者断也,段者站也,站者喘也。一辆车不能久开,开久了,就要停一停、站一站、加点油、歇一歇。所以,小朋友要学会分段,学会让文章也有透气的感觉。
好,我们来看一下提升全文:
秋日,我站在桂花树下。
桂花就似阵阵清风,没有冬日的寒意,而是带着秋日阳光的暖流,柔和地、轻轻地抚摸着我。桂花的风,是暖色的风,是黄色的风。
桂花,更像是雨——桂花雨。我闭上眼睛,张开双臂,沐浴在这金色的“小雨”中。
有一颗“小雨滴”轻轻地落入我的手心,鼻尖凑上去,一股芬芳顿时扑面而来,直沁肺腑,仿佛置身于瑶台之中。
这“雨滴”是什么滋味的呢?我小心地拈起花瓣,放入口中:凉凉的,甜丝丝的,仿佛我的舌尖上正停着一只小蝴蝶。
桂花雨,就是一个香甜的美梦。我站在树下,被香甜的美梦包围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