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魏晋绘画美学思想
浅析顾恺之的三篇画论
2018-08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浅析顾恺之的三篇画论李光耀(山西师范大学,山西临汾041000)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美学多受到玄学的影响,在绘画理论方面强调神是高于形的,这种思想影响了顾恺之,并且在他的画论当中多次提及。
多次的实践加上新的思想促成了新的理论的形成。
关键词:顾恺之;《画云台山记》;《论画》;《魏晋胜流画赞》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3-0180-01一、《论画》的艺术解说及主要艺术思想顾恺之的《论画》是现在保存的最早最为完整的直接评论当时流传名画的文献。
整个画论通篇文字叙述流畅,评论语言严谨有序,这篇画论为后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对绘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画》的主要思想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强调构图要巧妙精细,在《论画》当中顾恺之就强调了构图的重要性。
不难发现在谢赫的“六法论”当中的“经营位置”与其十分相似。
其实《论画》早已为“六法论”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强调抓住刻画对象的主要特征。
这其中为谢赫“六法论”当中的“骨法用笔”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3.明确交代了历史名画中的绘画画风新潮,比如“南中像兴”这一观点等等。
4.在作画的过程当中要处理好绘画主体与心的关系。
要做到心手合一,用心刻画,用心描画。
同时这一观点的提出对谢赫六法的“应物象形、随类赋彩、以及气韵生动”的这些说法有着很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及作用。
二、《画云台山记》与传神论顾长云曾经提出过“迁想妙得”这一思想。
这其中迁主要是指画家的作画的创作过程,将在绘画的过程当中作者的想法和创新的技法融入到画面主要人物当中去。
想乃是指的作者自身的细腻情感以及对刻画对象的感情和感受。
得是作者的精神特点。
妙就是整个的中心所在,结合不同的技法再加上妙字这一个形容词。
既非得于形象上,又非得于技法中,而得之于画家心灵深处之创获。
是妙也,为东西方绘画之最高境界。
魏晋南北朝绘画美学思想研究概述
东西。在达到传神 的要求上 , 要抓住表 现每个人 的个性 和生
活 情 调 的典 型特 征 和 与之 相 适 应 的 环 境 。
另外 , 《 魏晋胜流画赞》: 凡画 , 人最难 , 次 山水 , 次狗 马; 台榭一定器耳 , 难成而 易好 , 不待 迁想妙得 也。“ 迁想 妙得 ” 重要命题提出 : 迁想 , 就是 观察之外 要发挥 艺术想 象才 能发
对则大失, 对而不正则小失 , 不可不察也。一像之明昧 , 不若
汉末魏晋六朝是 中国政治上最混乱 、 社会上 最苦痛的时
代, 然 而却是 精神史上极 自由、 极 解放 , 最富于智 慧、 最 浓于
热情的 一个 时 代。 因此 也就 是 最富 有 艺术 精 神 的一 个 时 代。 L l 在玄学盛行 、 魏晋风骨形成的这个时代 , 文 学艺术呈现
[ 关 键丽门 绘画; 美学思想; 传神写照; 畅神; 气韵生动 [ 中 图分 类号 ] I 2 0 6 . 2 [ 文献标 识码 ] A [ 文章编 号 ] 1 6 7 2— 8 6 1 0( 2 0 1 4 ) O 1— 0 0 5 4— 0 2
以形写神而 空其 实对 , 荃生 之用乖 , 传 神之趋 失矣。空其 实
到 了充分发展 。 这个时期美学思想最核心突出的变化 , 是曾建立在人格 本位论话语基础上 的 、 以贵我贱 物、 情 理冲 突为特征 的主我 论、 缘情论 , 逐 渐让 位于 以精 神本 体论 为语 境 的、 以物 我两 忘、 主客俱 一为模式 的畅神论 、 尚意论 。 - 2 这 时期 的绘画艺术 具有承上启 下 的作用 , 是 人物 画 山水画 的源 头 , 卫协 、 曹不
神是 画家的 自由之精神。
“ 神” 究竟是指 什么 呢?传 神写 照 中的“ 神” , 是 指一个
审美的觉醒:魏晋时期艺术欣赏美学探蠡
审美的觉醒:魏晋时期艺术欣赏美学探蠡魏晋时期,以兴起的文人士族为代表的社会精英,对艺术欣赏的要求逐渐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审美的觉醒。
在这一过程中,美学这门学科也开始初步形成,对后世的文艺审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时期,文人不仅注重文学、诗歌的创作,还对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表现形式的审美产生了浓厚兴趣。
他们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为后世理论上的艺术美学学科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
那么,魏晋时期的文人对艺术欣赏的改变是如何发生的呢?一方面,魏晋时期,以水墨山水画、骨董画、文人画等为代表的绘画艺术发展迅速。
文人对绘画的要求逐渐从精美细致的技巧上转向表现艺术家内心深处的情感、思想活动等方面。
他们强调画家必须有独立性、有自己独立的风格,注重画家的个性表现。
比如王羲之虽然在书法方面非常出色,但他却特意强调:“诸子百家,路自己先行”。
”每个人要有自己的风格。
另一方面,魏晋时期的文人,主张美是一种生命力的表现。
他们认为,艺术是美好的精神追求和人类直觉的表现,是自然和人类生命力的标志。
这种观点在《论语》中就有推崇。
其中有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透露了一种对于文化艺术的认知方式,即只有把文艺真正欣赏入心,才能真正领会文艺的思想和意境。
最后,魏晋时期的文人还注重对于艺术品性质的辨别。
他们认为,艺术品不仅要有审美性,而且还必须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技术和个性因素。
在当时,盛行着仿古和扮作古风的风潮。
部分文人认为,那些没有独特性的艺术品可以大胆改良或者直接丢弃。
而一些比较传统和忠于传承的文艺作品则应该如实保持。
综合来看,魏晋时期的文人对于艺术欣赏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审美意识的觉醒,他们对于艺术品中所呈现的情感、思想、情感寄托等方面的认知不断深化,并为后来的美学学科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是对于艺术形式的要求,强调个性表现和创新精神,这进一步推进了文人画等新型艺术形式的发展。
三是对艺术品性质的辨别,逐渐形成了对于优秀艺术品挚爱和珍惜的态度。
《中国美术史》授课PPT之二:魏晋及隋代、唐代的美术
2 人物画
捣练图 张萱 唐
隋唐五代美术
2 人物画
中晚唐 仕女画
周昉,社会环境影响其作品多反映贵族妇女奢侈生活后的不幸和苦闷
簪花仕女图 周昉 唐
隋唐五代美术 中晚唐 仕女画
2 人物画
簪花仕女图(局部) 周昉 唐
隋唐五代美术
2 人物画
五代人物画
五代时期,画家笔下呈现更多的是日常生活、身边琐事;顾闳中、 周文矩等人物画作品不仅善于把握生动的富有表现力的情节,而且十 分注意对在特定的环境和情节中的人物心理的表现,从而较为深刻地 揭示出社会的本质。
雪溪图
王维 江山雪霁图 局部
王维 江山雪霁图 局部
三 五代山水画
北方山水画派:荆浩、关仝
创作、理论
荆浩 匡庐图
理论创作:
《笔法记》 六要: 气:心灵主宰 韵:格调问题 思:构图立意 景:观察自然 笔:用笔节奏 墨:用墨浓淡
关 仝
关 仝
关 山 行 旅 图
山 溪 待 渡 图
南方山水画派:董源、巨然
魏晋南北朝美术
2 佛教美术
佛教美术的兴起
社会动荡、战乱不息的乱世为 佛教的广泛传布提供了社会环境。 在苦难中挣扎的穷苦百姓,希望在 精神上得到解脱,佛教宣扬的灵魂 不灭、生死轮回、因果报应,让他 们从中得到虚幻的慰藉。
佛教在西汉传入中国,佛教美 术是为了传播佛教思想而兴起的。 佛教美术大致包括三个部分:建筑、 雕塑和壁画。
隋唐五代美术 隋唐五代概况
1 概述
隋、唐、五代时期(公元589年—公元960年),是中国古代绘画 全面发展的时期。由于隋唐两代的相继大一统,政治昌盛,国力强大, 经济繁荣,国内各民族关系融洽,促进了封建文化步入鼎盛,是中国 绘画史上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阶段。
魏晋南北朝山水画论的美学内涵
CATALOGUE目录•魏晋南北朝山水画的形成背景•魏晋南北朝山水画的美学特征•魏晋南北朝山水画论的审美观念•魏晋南北朝山水画论的美学价值•魏晋南北朝山水画论的现代意义•魏晋南北朝山水画论的代表人物与作品分析01士人阶层逐渐兴起,文人墨客开始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儒家思想。
这一时期,玄学盛行,道家思想对文人艺术家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局势复杂,战乱频繁。
社会政治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氛围浓厚,各种文化交流频繁,士人阶层追求文化艺术的精神需求增加。
汉代以来的文化艺术传统与外来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山水画风格。
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对山水画的创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文化历史背景哲学思想背景0102030402气韵生动气韵生动是魏晋南北朝山水画的重要美学特征之一。
它强调画面整体的气息和韵律感,以及画面中的生命力和动态感。
气韵生动的笔墨表现形式,不仅赋予了山水画生命力和动态感,还展现了画家们的情感和思想。
传神写意是魏晋南北朝山水画的另一个重要美学特征。
它强调画面的意境和神韵,以及表现自然景观的内在精神。
画家们通过深入观察自然景观,领悟其内在精神和神韵,再通过笔墨将其表现出来。
传神写意的笔墨表现形式,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内在精神和神韵,还体现了画家们的高尚情操和审美追求。
传神写意布局经营水画的空间感和层次感。
画家们通过精心构思和布局,运用各种笔墨技法,如勾勒、皴擦、渲染等,来表现山水画的构图和空间感。
布局经营的笔墨表现形式,不仅赋予了山水画空间感和层次感,还展现了画家们的艺术造诣和文化素养。
笔墨技法03总结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论强调自然美与人格美的融合。
这一时期,自然景观成为了人们表达内心情感和理想的媒介,画家们通过描绘山水来展示自然美,并将人格美融入其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详细描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开始更加关注自然美,山水画成为了独立的画科,并逐渐发展成为当时绘画的主流。
魏晋南北朝“形神之辩”与美学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的服饰文化还表现出一种儒雅之风和自然之 美,士人喜欢穿着朴素、自然色调的衣物,追求一种清 雅、自然的审美风格。
园林艺术的风格
01
山水园林,自然之美
魏晋南北朝的园林艺术以山水园林为 主,模仿自然山水,注重表现自然之 美,达到一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的艺术效果。
02
诗情画意,文化内涵
影响
对哲学思想的影响: “形神之辩”是魏晋 南北朝时期哲学思想 的一个重要方面,对 于后来的哲学发展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宗教思想的影响: “形神之辩”不仅影 响了当时的宗教思想 ,也对后来的宗教发 展产生了影响。
对美学的影响:在魏 晋南北朝时期,“形 神之辩”不仅影响了 哲学和宗教思想,也 影响了美学的发展。
“形神之辩”与美学的现代意义
“形神之辩”所涉及的哲学和美学问题,至今仍然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在现代美学的研究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形神之 辩”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和拓展,如文学、绘画、
雕塑等。
“形神之辩”所探讨的不仅仅是美学问题,更是 对人类文化和精神生活的深刻思考,对于我们理 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形神之辩”是中 国美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其历 史地位不容忽视。
在这个时期,哲学家和艺术家们对“ 形”与“神”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 讨,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和理论, 为中国美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
“形神之辩”不仅在当时的美学思想 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还对后来的美学 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楷书的成熟
魏晋南北朝时期,楷书逐渐成熟并普及,以王羲之为代表的书法家们在楷书方面取得了卓 越的成就,其作品笔法精妙、结构优美,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于书法艺术的极高造诣。
魏晋南北朝美学思想
• 两次党锢之祸 • 第一次 • 膺免归乡里,居阳城山中,天下士大夫皆高尚其 膺免归乡里,居阳城山中, 而污秽朝廷。( 后汉书·李膺传 。(《 李膺传》 道,而污秽朝廷。(《后汉书 李膺传》) • 滂后事释,南归。始发京师,汝南、南阳士大夫 滂后事释,南归。始发京师,汝南、 迎之者数千两。( 后汉书·范滂传 。(《 范滂传》 迎之者数千两。(《后汉书 范滂传》) • 士人声望的进一步提高,又进而激扬起高自标置, 士人声望的进一步提高,又进而激扬起高自标置, 相互提拂的风气。 相互提拂的风气。
第一节 玄学产生前夕的士人心态
• 二、疏离 • 士人对于政权的态度,到东汉后期发生了很大变 士人对于政权的态度, 这个转变从大一统政权的崩坏开始的。 化。这个转变从大一统政权的崩坏开始的。 • 大一统政权的崩坏,自宦官、外戚专权开始。两 大一统政权的崩坏,自宦官、外戚专权开始。 汉的士人, 汉的士人,是在儒家正统思想的哺育之下成长起 来的,君臣之义是他们立身的基本准则。 来的,君臣之义是他们立身的基本准则。外戚和 宦官窃取朝政,凌逼主上,淆乱朝纲, 宦官窃取朝政,凌逼主上,淆乱朝纲,为士人所 痛恨和不齿。 痛恨和不齿。
• 东晋画家顾恺之从会稽还,人问其山水之美,顾恺之描绘 为:“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 蔚。”简文帝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 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 魏晋时人欣赏山水,由实入虚,即实即虚,超入玄境,以 虚灵的胸襟、玄学的意味体会自然,乃表里澄澈、一片空 明。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 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他们对于自然有一股 新鲜发现的好奇,随手拈来,皆成妙谛,境与神会,真气 扑人。中国山水画的独立,起源于晋末。按文献记载,东 晋画家顾恺之画有《雪霁望五老峰图》并著有《论画》一 篇,其中“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 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一段中所说的“山 水”或许是最早从绘画意义上提到的“山水”概念。
画乃吾自画 书乃吾自书——从《平南论画》看魏晋南北朝书画自觉
参 考文献 :
中, 就可 以实现对“ 的观照。 ] l 道” [P 3l
( ) 三 气韵 生 动
“ 气韵 生 动” 列 六法 之首 , 见它 在 中国绘 画 中 位 可 的重 要地位 。要 真正 理解 “ 气韵 生动 ” 先 要 对 汉代 首 元气说 和 魏晋 人 物品藻 有所 了缌 。
书。吾余事虽不足法 , 而书画固可法 。欲汝学书则积 学可 以致远 , 书 可 以知 师 弟 子 行 已之 道 … …” 段 学 这
话 的大意 是 : 须 自书 自画 , 始 能发展 个性 , 立成 必 乃 独
最突出的特点是第一次将书法的个人价值完美地 表 现出来 。宗白华 先生说 :晋人风神潇洒 , “ 不滞于物 ,
维普资讯
第 2 0卷 第 5期 20 06年 9月
株
洲
工
学
院
学
报
Vo . 0 N . I2 o 5 Sp 0 6 e .2 0
Junlo h zo ntueo e h o g o ra fZ uh uIs tt f c nl y i T o
Ab ta t h o t n ot y a t sa r l o e d a ,a d a t e - o s iu n s i t oo g l e p e sd s r c :T e S u h a d N r D n sy i l e a f l f re ie s n r s l c n co s e s s h r u hy x rse h l u f f i i e a e - o s i s e so r i f l x mp i e a g i S“ t l i t e na an i g a d c l g a h ” i i n t s r .S l c n co n s fa s ul e e l d i W n y ’ s e sh l i p it n al rp y n h s h f u t y i f n y n n n i
浅析中国魏晋山水画的美学思想
浅析中国魏晋山水画的美学思想作者:李玉芹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年第11期摘要: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最重要画科之一。
山水画与人物画不同,最初是以背景装饰的式样进入绘画的范畴。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人类思想的不断进化,山水画逐渐摆脱附庸地位而成为独立画科。
中国的魏晋时期是社会与思潮都在发生巨变的时代,山水画摆脱从属地位成为独立画科就发生于这个特殊的时代。
这一时期的绘画理论家们对于山水画作了一系列的理论完善。
其中,最为经典的应当是生活在东晋南朝时期的山水绘画理论家——宗炳。
宗炳的山水画论不仅确立了山水画的审美形态、规范了山水画审美的基本准则、对于后世山水画的美学思想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本文试图从山水画起源、魏晋时期山水画的特征、山水画的功能——畅神、畅神论对后世绘画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山水画的美学思想。
关键词:山水画;宗炳;画山水序;畅神论中图分类号:J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32-0170-02一、山水画起源山水画作为绘画题材,其出现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及岩画中,秦汉时期的画像砖、墓室壁画中也有出现。
但在当时作为宣教故事的背景,意义与功用仍然处于并不引人注目的地位。
陶唐、有虞时代,彩绘日、月、星、辰、山、龙。
夏代图画奇异山川。
周代玉器上绘有“四镇之山”,此时期山水形象的使用开始从工艺装饰转向壁画。
秦在兼并六国的过程中,也有专门画工从事壁画创作。
汉代绘画中山水的形象较前代广泛,铜器、画像石、画像砖、博山炉等遗迹中均有山水描绘。
1968年河北满城刘胜妻窦绾出土的西汉错金博山炉,整个炉盖上和炉盘上都有山川描绘。
山峦间神兽出没,虎豹奔走,猎人出没山林间追捕野猪,画面生动。
汉代最具代表性的艺术--画像石、画像砖上有屋宇、林木、狩猎、采集等造型。
《春雨图》是孔庙收藏的汉代画像石,画面的中心是刚抽芽的柳树,以其主干的弯曲和和柳枝的分向下垂打破画面僵硬造型,空中有飞行的鸟,画面的形象统一到春雨中。
魏晋南北朝美学
■
人物的品藻
汉末以来的所谓人物品 藻,是通过社会舆论的品 评向统治者推荐人才。这 种品评,由于当时各种情 况,逐渐发展为不只看人 物的道德节操如何,而且 十分重视才能、智慧、应 变的本领等等。 到了晋代门阀世族大 兴之后,人物品藻更演变 为对人物的个性气质、风 度才华的品评。
魏晋南北朝美学思想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美学发 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转折 时期。汉帝国的崩溃,自给 自足的封建大地主经济的产 生,各有其经济力量和政治 军事力量的门阀世族的形成, 东汉以来日趋僵化、烦琐的 儒学其影响的不断削弱,这 一切使得统治阶级士大夫在 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上都发 生了重大变化。生活上和思 想上获得了过去所没有的一 个相对独立自由的活动天地, 文化日益成为上层社会士大 夫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具 有独立的价值和意义,不再 只是朝廷进行伦理教化的工 具了。
目录魏晋南北朝美学思想背景魏晋南北朝美学思想的发展人物的品藻玄学的探讨各门文艺理论批评的建立魏晋南北朝美学思想的影响结语魏晋南北朝美学思想背景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目录
■ 魏晋南北朝美学思想背景 ■ 魏晋南北朝美学思想的发展
人物的品藻 玄学的探讨 各门文艺理论批评的建立
■ 魏晋南北朝美学思想的影响 ■ 结语
魏晋南北朝美学思想背景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 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 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 精神的一个时代。 ——宗白华 《美学散步》
魏晋南北朝美学思想背景
魏晋南北朝美学思想的发展
■
玄学的探讨
魏晋南北朝的美术
线条以连绵不断的、悠缓自然的形式体现出节奏感,线条的力度略有控制 ,正如“春蚕吐丝”一样,称为“春蚕吐丝描”。
2021/3/11
10
顾恺之-女史箴图
2021/3/11
11
顾恺之-洛神赋图
2021/3/11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主讲:李亚慧
2021/3/11
1
•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581年) 这是 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动乱、大灾难的年代,是封 建统一政权瓦解、封建军阀各据一方的长期分裂 时代。
此时社会的大变革、大变动,使思想文化南北 交融、东西并汇,促进了艺术的转变和发展,为 唐代美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衣出水”。“曹家样”
概括了佛教艺术在最初
传入的几个世纪里中外
交融的艺术风格。
2021/3/11
16
2021/3/11
17
一、绘画
• 绘画理论
顾恺之的三篇论画文章,谢赫的《古画品录》,宗炳、王 微等人的山水画理论文章是这一时期美术理论的重大成果 ,成为后世美术理论的优秀先导,其观点历经一千多年的 美术史的检验,至今仍具有经典意义。
12
顾恺之-列女传仁智图
2021/3/11
13
陆探微
南朝时杰出画家,擅长人物画。他运用草书的体势,形成气脉 连绵不断的“一笔画”的笔法,而画人则能作到“精利润媚”、“笔力 劲力如锥刀焉”。创造的“秀骨清像”的人物形象,清秀隽永,是对 崇尚玄学,重清谈的六朝士人形象的生动概括。他所创造的这种人 物画式样在当时蔚然成风,并影响到雕塑的造型。 画风在艺术表 现上,笔迹劲利,讲求骨气用小性之美,亦与当时的审美风尚相关 。前文所引“顾得其神”、“陆得其骨”,正是指陆探微绘画既得线条 的力度之美,又得表征内在生命的“气”的刚性之美。
魏晋人物画的美学探讨
被 自我意识 的觉醒推动 ,而主体化不 断地 在审 美经 验 中被 审视 和强调 , 终 于形成 了人 的对象化 , 人们终 于把 自身作 为客体对象加 以审视和 品鉴。
在各种思潮 碰撞 的影 响下 ,魏晋 文人 发现 了人
揣摩 、 探讨 、 表 现人 物 内心 的创 作过程 。“ 四体妍蚩 ,
之提 出的两个 美学命题 ,体现 了从审美构思 活动到 审美 创造 活 动 的转化 关 系 ,是魏 晋 时期 人物 画 对 “ 形” “ 神” 的审美把 握和审美追 求。
( 一) “ 传神写照”
作 ,如顾恺之 的 《 魏 晋胜流 画赞》 《 画云 台山记 》 《 画
论》 。 谢赫 的《 古 画品录》 等, 为 中国画 的审美与 发展
透、 融合 , 在这种 大 的思潮影 响下 , 文 人的思 想变得
、
从神 坛回归 自我—— 人物 画的形成
与任何一种艺术形式一样 , 人物画 的繁荣和发展 也 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也有 自身形成和发展 的脉络 。
非常活跃 , 自我意想有了重大的变化与发展 。艺术
二、 “ 传神 写照” “ 以形写神” — —
魏晋人物 画的美学追求
“ 传神 写照” “ 以形 写神 ” 是 东晋绘画美学 家顾恺
绘 画领域 , 绘 画的 目的还 只是停 留在 “ 鉴戒 ” 功 能上 ; 而 在魏晋 时期 , 在 文人 士 大夫 的参 与下 , 在玄、 儒、 佛、 道等 思想 的影响 下 , 人们开 始探 讨美 的本质 , 并 在先秦 、两汉美 学与哲学 的基础 上形成 了中国美学 史上 的第一个 高峰。这个 时期对 绘画和 审美关系 的 探讨非 常重视 ,出现大量影 响后 人的美学 和绘画著
魏晋时期美学视域中主体“自觉”审美形态的生成
魏晋时期美学视域中主体“自觉”审美形态的生成在魏晋时期,儒学的衰退,玄学的兴起,随着新的思想形态的产生,随之而来的便是新的审美形态的生发,视觉主体“自觉”意识的关注,正如美术史家巫鸿先生所认为的那样,视觉不是单一的物象形态描绘与观察,对于视觉特性的考量往往需要关注于其所处历史、文化等更深层面的语境意义,所以本文将通过对于魏晋玄学的梳理,去探究与论述在视觉艺术之中,主体“自觉”审美形态的生成逻辑。
标签:玄学;审美自觉;视觉文化;主体引言在魏晋时期,宗炳在其山水画论《画山水序》中提及,在山水画创作之中,艺术家主体需要关注于山水外在物象形态的“神思”,即“畅神说”。
在其看来,山水画描绘之中,对于主体的把握不仅仅在于一种表象性的形态认知,而在深层对于“万物”之道的体认,属于一种“形而上”的认知,即人与自然物象的沉浸式审美,从而完成一种高妙的意象领悟,正如其所阐述道:“应会感神,神超理得”。
在宗炳看来,创作主体需:“身所盘恒,目所绸寥;以形写形,以色貌色。
”即创作主体与客体的同一化,即创作者需以主体意识介入于山水实景,去感知山水的神致,再根据自我的山水体悟与情趣对于山水加以组合,即自然山水结构之上的自我情感与神致附加,所以其内在逻辑在于视觉对象外在形态结构对于视觉创作主体的约束性因素被打破,对于整个物象的整体观照与意义审视转入到了形象内在的意义把握与创作主体的情感参照。
可以看到,视觉主体的“自觉”审美意识被激活,从而使得艺术从一种教化的功能性描绘,如转入到一种“自觉”审美创作,而魏晋时期,这一审美形态生成机制的思考,应从其具体的思想语境的变化去加以审视。
一、美学形态中的主体先验的冥思哲学家汤用彤在其文章《魏晋玄学流别略论》中,曾叙述到:“魏晋玄学已不复拘守宇宙运行之外用,进而论天地万物之本体”,在其认知之中,玄学的核心在于一种物象的本体性讨论,而许抗生先生则叙述到:“我们认为玄学的普遍共性,并不是宇宙本体论,而确切的说,应该是讨论宇宙万物的自然本性论的问题。
顾恺之《论画》中的身体美学思想及其意义
[收稿日期]2020-07-11[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文学身体批评的理论资源与话语建构研究”(项目编号:2019BWX010);河南省教师教育改革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8-JSJYZD-011)。
[作者简介]李占伟(1983-),河南漯河人,文学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学、美学。
顾恺之《论画》中的身体美学思想及其意义李占伟,杨玉林(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南新乡453003)[摘要]身体美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它不仅要求我们将身体作为审美对象,而且还强调从身体的本体出发,探讨与之相关的审美现象。
顾恺之作为中国首位有作品传世的人物画家与理论家,其画论是建立在魏晋玄学和佛学基础上的,可以说是魏晋玄学的美学在绘画理论上的完成,其中《论画》一篇是对魏晋画人名作的评论,也是中国历史上现存的第一篇绘画理论,集中体现了顾恺之对于画作的评鉴思路,以及审美趣味和思想观念。
故本文主要以《论画》为中心,通过分析顾恺之身体美学观念产生的政治、经济等背景,分析顾恺之的“传神写照”“骨法”等观点下的“形神兼备”的身体观念,并探析顾恺之形神兼备的身体观念对魏晋乃至中国思想文化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顾恺之;身体美学;论画[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30(2020)06-0094-05 身体美学作为一个学科,最初是由美学家理查德·舒斯特曼在其1999年发表的论文《身体美学:一个学科提议》首次提出,并引发大批学者的研究兴趣。
近二十年来,关于身体美学的基本理论以及中西思想文化中关于身体美学的论述都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观点中,身体是个人世界的中心,人的身体意识是由不同的文化所塑造的,故而在不同的文化中,身体意识会有不同的表达形式,所以身体美学不仅涉及身体的外形美还涉及知觉以及精神体验的内在美。
[1]魏晋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极其特殊的时期,宗白华先生曾指出:“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是最富于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略论中国古典绘画美学思想中的哲理关照
作 者简 介 : 张
鹏(9 4一) 女, 18 , 河南郑州人 , 郑州大学美术系艺术设计 专业研 究生。
张
鹏: 略论 中国古典绘 画美学思想中的哲理 关照
11 2
本身决定 自 然命运的力量的弱小 , 使先民们把超 自然 的理想建 立在 主观 上 , 里有 原始 巫 术 的成 分 , 素 这 朴 的唯物主义与神秘论交融在一体。“ 恍兮惚兮” 的概 念, 是老庄哲思 对 自然万象 的存在用感 官体 验之后 的 表 白, 自然感 知 转变 为 观念 之后 , 把 便成 了超 意象 和
超物外 的玄思 。“ 道可道 , 常道” 非 正是一种混成 的哲 学思辨在艺术 审美 中的作用 , 直接影 响 了后代 中国美
术 创 作 的 指导 思 想 , 为其 后 的封 建 文 人所 认 同所 运
用。
徽 等一批文人 的参 与 而得 以形 成 。正是 在玄 学 盛谈 前后 、 艺术理论 兴 盛 时期 , 、 、 佛 儒 道各 种 哲学 观 念影
以也 不必用清 晰的逻辑推 理 , 当然也 不太 注重用 自然
科学的方式去表现 , 状其物写其神、 以其行达其意 , 乃
是它的根本 审美理念 。也就是说 , 写物 态外象 只是 描
一
种媒介 , 最主要的是要通过物体的描绘表达主观思
想与情感 , 只要思想与情感能得到很好的表叙 , 所描
绘 的对象尽 可变 化 与 பைடு நூலகம்华 。事 实上 , 种重 主 观 、 这 重
出 , 本乎行者 融 , “ 灵而 变 化者 心也 ” 。南 朝画 家宗 炳
意识作 为形而上 的观念 , 须用逻辑 的推理 与抽象
在《 山水序》 画 一文 中认为 , 山水时应 当“ 目会 画 应 心”也 就是画家 在观 察 和描绘 山水 时应 当熔铸 进 自 , 己的主观 隋 。近代学者王国维则认为,何 以谓之 思 “ 有境界?写情则沁人心脾 , 写景则在人耳 目, 述事则
魏晋南北朝美学
中国古典美学的展开“魏晋南北朝美学”魏晋南北朝美学的发展,深受魏晋玄学的影响。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魏晋南北朝的美学的自觉,就是在魏晋玄学的启示下发生的。
魏晋玄学的巨大影响,带来了老庄美学的复兴。
魏晋南北朝美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个回到老庄美学的运动。
一、魏晋玄学与魏晋南北朝美学魏晋南北朝艺术“简约玄澹,超然绝俗”的哲学的美的出现主要是由于魏晋玄学的影响,魏晋玄学家提出的“得意忘言”的理论(王弼)和“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口号(嵇康)对魏晋南北朝的艺术和美学都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魏晋玄学是魏晋南北朝艺术和美学的灵魂:魏晋玄学崇尚“三玄”——《老子》《庄子》《周易》1、魏晋玄学的兴起玄学的产生,同汉末儒家思想危机的出现,同社会动乱引起的文人对人生的感伤有密切关系。
其核心是企图从哲学本体论上去探求人生的价值和理想。
2、魏晋玄学讨论的主要问题及思想观点魏晋玄学崇尚“三玄”——《老子》《庄子》《周易》以老庄思想为骨架调和儒道、会通“自然”与“名教”的哲学思潮,以“本末有无”问题为主题,用玄远而思辩的方法来讨论世界整体以及万物的存在根据的形上本体论。
玄学中关于“名教”与“自然”是否相符,——涉及伦理道德与审美的关系问题,“言”与“象”能否“尽意”——涉及审美、艺术同理论认识的区别问题。
3/此外,在玄学的影响之下, 出现了过去所未曾有的、具有严格的理论思辨的专门性美学论文,如嵇康的《声无哀乐论》系统地论证了音乐美的本质在于“自然之和”。
魏晋玄学发展到后期, 同印度传入的佛学发生联系, 这对东晋南北朝的美学产生了影响。
如关于灵魂与肉体即“神”与“形”的关系的辩论,直接影响当时的绘画理论;顾恺之提出的“传神”术语出自佛学;主张“神不灭论”的宗炳(375~443) 在《画山水序》中提出“山水以形媚道”,“神本亡端,栖形感类、理入影迹”的观点,企图对自然美的本质作出哲理的解释。
二、通过《世说新语》我们从魏晋时期的美学思潮得到的认识:(1)从《世说新语》中看到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已经从实用的、道德的角度转到审美的角度人物品藻的变化——对艺术理论和艺术批评发生重大影响——引起了关于艺术功能的看法的变化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
魏晋人物画的美学原则
魏晋人物画的美学原则【摘要】“传神写照”和“以形写神”是魏晋人物画美学原则的重要组成,也是顾恺之“形神论”的核心内容,它是“形神”这一对哲学范畴在艺术领域实践经验的一次总结,在我国艺术史和美学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对魏晋人物画美学原则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对现当代中国画的创作起到一点微薄贡献。
【关键词】传神写照;以形写神;美学原则;继承发展中国的绘画艺术源远流长,史前就有迹可循,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绘画艺术也在不断的求新求变。
但在魏晋以前,从原始社会到秦汉时期绘画的目的还只是停留在“鉴戒”功能上,绘画只是由一些画工承担,没有士大夫从事绘画,到了汉末也只有少数文人士大夫从事绘画队伍;而在魏晋时期,在玄学的影响下,在士大夫的介入下,人的审美意识开始觉醒,人们开始讨论美的本质问题。
我国美术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人物画就是在这一时期才逐步发育成熟并取得卓越成就的。
那么人物画为何会在魏晋时期得以蓬勃发展?在魏晋时期物画的最高境界又是什么?人物画创作遵循着什么样的美学原则?这些都是本文不揣浅陋,试图加以探讨和廓清的。
一、从神坛走向自我——人物画的形成人类文明的演进是漫长而又繁杂的,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发展和繁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人物画亦是如此。
中国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对自然、人生和自我的认识局限,一切行为都寄托于神灵,当时的美术作品中大量出现“人皇九头,伏羲鳞身,女娲蛇躯”的怪诞形象,这种状况,直至魏晋时期才得以根本改变。
魏晋时期,由于政治混乱、杀戮不断,文人的主体意识开始觉醒,以崇尚老庄哲学思想为核心的一种儒家学派——玄学开始盛行。
“玄学是一种以‘自我超越’为主旨的人格本体论体系,也是一种蕴涵着新的自我人格美范式的价值论体系。
所谓的自我超越,就是个体实现从外部功利世界向自我情性本体的回归,不再是外在的高官厚禄荣华富贵道德节操名誉地位,而就是个体自我的天性、生命、心情、智慧、人格等成为至高无上的本体。
魏晋南北朝绘画美学中的“气”化思想
念 的局 限 , 而 且 将 黑 白块 面 进 一 步 加 强 , 在版 画和雕 塑 中 寻 找 一 种 坚 实 有 力 的 块 面 结 构 。 特 别 指 出 的 是 素
描 式 的 笔 墨— — 显 示 结 构 、 质 量感 、 空 间 感 , 适 当保 留的光影又不失笔 性墨气 、 与 作 品 的 崇 高 风 格 融 为 一 体 。
的 整体 。 两 汉 时期 经 过《 淮南子》 、 《 皇 帝 内经 》 、 王 充《 论 衡 》 等 的 阐 发 ,成 为 说 明宇 宙 万 物 及 发 展 变 化 的 哲 学 概 念, 并开 始使 用“ 元气” 这 一 哲学名 词 。 由 先 秦 经 两 汉 到 魏 晋 南 北 朝 ,尤 其 是 魏 晋 玄 学 X - , i " “ 气” 的 完 整 内涵 的发 展 , “ 气” ( 或称“ 元 气 ”) 正 式 被 认 为
[ 摘 要 ] 魏晋 南北朝 时期的 “ 气” 化思 想则是 哲学的 “ 气” 转 化 为 美 学 的 “ 气” 的 关键 时 期 , 体 现 在 经 典 美 学 家顾 恺 之 、 宗炳、 王微 、 谢 赫 等 人 的论 著
中 。“ 气” 化 思 想 是 中 国传 统 绘 画 美 学 中形 而 上 的 审 美 追 求的 体 现 , 在 中 国
中 国 画 伴 随 着 中 国 文 明 的 发 展 经 历 了 数 千 年 的 兴
衰 , 潮起潮落 , 也 经 历 了 无 数 殉 道 者 的 传 承 与 创 新 。 中
是 宇 宙 本 体 和 宇 宙 万 物 发 展 变 化 状 态 的 最 高 范 畴 。 此 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魏晋绘画美学思想一、导言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言,“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不过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这不是一种矛盾,政治的混乱、生命的短暂,就像催化剂一样,使得主体觉醒了;而汉代繁琐的哲学思想被抛弃。
于是清议的风气弥漫朝内外,思想的迸发绵延不绝。
此时期的思想是中国哲学发展的第二个高潮,而且是绝对思辨的。
他们的思辨远离自然生活,其主题集中在有无、才性、名教和自然以及一与多上。
事实上,这种思想的觉醒不但表达在哲学的思辨上,更表达在时代的美学思想和艺术气氛上,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感性显现——美或艺术,更是以其具体性、形象性、直接性以及巨大的感染性,直接昭示了时代风貌和社会思潮的变化。
这种艺术思潮的觉醒不但表达在各门艺术发展的蓬勃发展上,更在于人们开始反思这些艺术实践了,从“品人”而来的各种对艺术的“品”,如画品,书品以及诗品,都在这个时期出现了。
虽然在先秦时期,中国的礼乐、和诗文化都已经很发达了,但我们不认为是艺术发展的关键时期,首先在是因为先秦和汉朝时期,只有音乐和诗歌才受到时人的重视,绘画仅仅属于百工里一门技艺而已,其次,先秦和汉朝的美学思想,也大多集中在音乐和诗歌方面,对其他艺术的美学反思没没有发展。
第三,虽然先秦和汉朝已经有发达的音乐美学和诗歌美学思想了,但其思辨往往集中在教化等伦理功能上。
综上三个方面,我们不认为先秦和汉朝是中国艺术和美学思想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魏晋以前,绘画仅仅被认为百工里的一技而已,地位很低,根本就不能与被广泛重视的音乐和诗歌相比,但却在这个时期受到了广泛重视,首先是绘画的名家栉次邻比;其次论述绘画的美学思想也大量出现,后代对其评价很高。
本文对魏晋绘画的研究主要基于包括两点。
其一是绘画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是怎么出现的?其二是这个时期的绘画在中国艺术发展的历史上具有什么作用。
二、绘画作为独立的艺术是如何出现的?独立的艺术就是艺术的存有只为自己,不在限制于道德或功利,或者就是黑格尔意义上的“自为的存有”。
事实上,绘画只有在魏晋时期才真正是独立的艺术。
下面我们通过几点来证明我们的观点。
首先是相关绘画功能的理解。
曹植说:“盖画者,鸟书之流也。
昔明德马后美于色、厚于德,帝用嘉之。
”(《曹集铨评•卷八》)又说:“观画者,见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暴主,莫不悲惋……。
”(《曹集铨评•卷九》)曹植的这段话可知,绘画的功能还停留在教化伦理方面,他还是深受以前的礼乐仅仅教化伦理的载体这样一个观点的影响。
不过这样一个观点正在逐渐淡化,绘画本身的价值受到了重视。
陆机说:“丹青之兴,比《雅》、《颂》之述作,美大业之馨香。
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擅长画。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绘画的主要功能是存形,以形象来传达意蕴,这是对绘画功能理解的一个飞跃,即从对绘画某种功能的理解而理解到了绘画本身是什么。
第二是相关绘画的分类。
顾恺之在《魏晋胜流画赞》的一些说法,能够使我们窥探到当时相关绘画的分类。
他说:“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
此以巧历不能差其品也。
”(顾恺之:《魏晋胜流画赞》)从他这句话能够得知,当时绘画的种类还是很多的,人物画、山水画、动物画以及建筑的绘画都出现了。
第三是相关绘画的方法和技巧也出现了。
在谢赫总结出绘画的六法之前,前人也已理解到了绘画中的方法和技巧问题。
比方说顾恺之认为“四体妍媸本无关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诸中。
”(《世说新语•巧艺》)宗炳认为“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
”(宗炳:《画山水序》)当然,魏晋时期对绘画方法最成熟、系统的看法还是在谢赫那里。
谢赫说:“立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这种理解不可不说是非常深刻的,他对绘画的理解不但在于传形写神等抽象方面,还从形、彩、位置的设置、用笔方法等更加具体的方式去论述绘画。
事实上,谢赫在绘画史的崇高地位, 也在于这个点。
第四是画品的出现。
伴随着人物品比的潮流,对对画的高低、优劣的判断也逐渐进入时人的思考范围。
事实上,顾恺之的《魏晋胜流画赞》能够算是最早的画品了,但还不系统;只有了到了谢赫那里画品才算是正式出现;而南朝的姚最也对一些画家做了评比。
从绘画被认为是伦理教化的工具到“存形”这个本质功能的理解,从绘画仅仅圣贤或恶人的图像到扩大到人物、山水、动物等形象的描绘,从对绘画的技巧点滴的理解到系统化、知识化的总结,从对古往今来的绘画的点评进入系统的品比方式,能够这样说,在魏晋时期,绘画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已经建立起来了,成为了“自为的存有”,不在如魏晋之前囿于道德等教化功能。
那么,我们就要问,为何在魏晋时期,而不是先秦或两汉,绘画作为一门独立艺术登上了历史舞台?原因之一是绘画本身的发展。
任何事物的出现都绝非是凭空的创造,其出现都必须有某种历史连续性或者说历史中有其出现的萌芽。
这个点对于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的绘画出现于魏晋,也是适用的。
我们知道,在魏晋之前,绘画仅仅作为百工里的技艺而存有,仅仅“小人”的事情,而且这种绘画本身的存有也仅仅作为一门工具,目的是为了再现圣贤的图像和某种生活上的实用,比方曹植说:“过虞舜庙,见娥皇女英……又前,见陶唐之像……”。
王微也说:“古人之作画者,非以案城域,辩方州,标镇阜……”,从他这句话中其实暗示了绘画中有很多都仅仅为了“案城域,辩方州,标镇阜”等实用性目的而存有的。
事实上,假如借助于一定的条件,这种对绘画的非艺术性的理解就可就将会被突破,达到艺术性的理解,并对绘画本身开始实行反思。
而这种条件就是我们下面要探讨的魏晋流行的社会思潮。
原因之二是哲学思潮的差异。
在汉朝时期,虽然黄老之学在汉初流行了一段时间,但也仅仅基于休养生息的统治需要,自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后,儒家学说就一直盛行于世,而在儒家看来,只有音乐和诗歌才是所谓的圣王的教化工具,而绘画仅仅一门技艺而已,即使需要绘画,那也仅仅为了描绘圣贤的工具,使圣贤再现,以达到对后人的激励或监督的作用。
这种“小人”的事理所当然就不应该和音乐和诗歌相比较,所以,也不需要过多的探讨。
于此相反,在魏晋时期,玄学流行于世,以及动乱时期个人生命的短暂,形神问题以及个人的生命价值问题空前受到时人的注重,汉末发展起来的“清议”、“月旦评”,逐渐成为了“清谈”和品人的流行。
时人普遍认为人的形体和精神是有莫大关联,即“人禀阴阳以立形,体五行而著形。
”所以,准确评鉴一个人必须“相其外而知其中,察其章而知其微。
”通过一个人的形体能够探知一个人的精神风貌,而绘画作为一门形象艺术,以其形象性、直接性,比语言的描写更易于表现人物的形体外貌特征。
所以,绘画凭借自己的这个特征,受到时人的重视并发展成独立的艺术就自不过然了。
于此同时,伴随着相关人物画的大量出现,其它他类型的画也开始走向时人的视野之内。
所以,正是基于当时的社会思潮和绘画本身的特点,作为非独立的绘画艺术才得以走向独立,使自己走上了独立的艺术发展的道路。
总来说之,魏晋前的绘画,虽然并非是一门独立的艺术,而是限制于工具性、道德性和实用性上,但毕竟已经出现了,这就为为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奠定了重要基础;而魏晋时期对人品比的形神方面的重视,就像催化剂一样,促使着绘画走向独立,以及使对绘画本身的反思成为可能。
三、魏晋绘画美学思想在中国绘画史的作用以上我们已经对魏晋的绘画美学思想实行了初步分析,并探讨了为何会在魏晋时期绘画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成为了可能。
自不过然,我们就必须回答下面的问题,即魏晋绘画美学思想在中国绘画史的作用,换句话说,就是这个时期的绘画美学思想究竟以什么样的方式影响了以后的绘画美学思想呢?第一是该时期绘画中所使用的范畴、术语成了中国绘画中最基本的术语。
范畴在人文学科中的重要性无需多言,康德认为范畴是内在的,其主要作用是先天的组织经验材料,以达到必然性要求;而黑格尔把范畴比作“理解之网上的网结”。
当然,在这里绘画中范畴的意义并不是基于康德和黑格尔的意义上,而是指这些范畴作为人们在思考这类艺术形态时的“网结”,起着一种最基本连接和构造作用。
换句话说,就是魏晋时期的绘画所使用的范畴成了以后人们思考绘画时所使用的基本词汇或术语,无论以后的相关绘画的术语如何发展,都脱离不了这时期的绘画所使用的范畴;即使后代论绘画时所使用的术语有所创新,它也在一定水准上被这个时期的术语所限制。
事实上,魏晋后的人怎么论述绘画,比方唐张怀瓘的“今叙其源流之异……,为神妙能三品……。
”张彦远的“夫失于自不过后神,失于神而后妙,失于妙而后精,精之为病也,而成瑾细。
”宋黄庭坚的“书画当观韵。
”董其昌“看得孰,自然传神。
传神者必以形。
”等,无论这些术语的意思怎么变,以及这些术语之间的关系怎么变,它们都逃不过魏晋时那些论画者所使用的韵、雅、妙、骨、形、神、趣等基本范畴或术语。
而这些范畴或术语其作用不但在于起到了某种网结或构成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这些范畴下隐藏的某种思维结构,而这种思维结构决定了绘画的方式以及人们对绘画的评价。
这后一点才正是魏晋绘画美学对中国绘画美学最大的贡献,当然我们也得承认,在某种水准上,也限制了中国绘画美学的发展。
第二是该时期的绘画技法的理论奠定了中国绘画的基本理论基础。
上面我们说明了魏晋时的绘画范畴构成了后代绘画的范畴的基础,而更能显示对后代绘画的影响的是这个时期谢赫的绘画六法。
谢赫说:“立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后人曾说:“六法精论,万古不移……。
”事实上,这六法的重要性首先在于如实总结了绘画中必须要注意的最基本的绘画的技巧,比方后五法中的“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和“传移模写”,这些技巧是能够学的,“不过骨法用笔以下五者可学”,他总结的中五个方面对后代的画家起了基本的绘画教育作用,即一个画家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绘画技巧。
其次,谢赫认为绘画的要点不但在于上述五个绘画的基本方面,更在于放在六法中第一位的“气韵生动”,但气韵生动是什么?唐代著名画论家张彦远在论谢赫六法时曾有精辟见解,他说:“古之画能移其形似而尚其骨气,以形似之外求其画,此难可与俗人道也。
今之画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
”张彦远对谢赫的解释还是比较中肯的,而且在他对他这个时代的绘画的评论中能够看出,“气韵生动”包括形似,但有比形似更丰富的内容。
至于这形似外的是什么?答案也许能够从在魏晋时对人实行品比时所用的术语中找到,即是形体之内的神,即一幅画不但要形似,更要传达该客体的内在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