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白斑综合征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感染淡水枝角类的初步研究
葡 萄 球 菌 和 酵 母 菌 投 喂 对 淡 水 枝 角类 进 行 白斑 综 合 征 病 毒 ( S V)攻 毒 ,然后 将 攻 毒 前 后 的淡 水 W S 枝 角类 进 行 P R检 测 。结 果 表 明 ,投 喂 WS V 粗 提 液 浸 泡 过 的 金 黄色 葡萄 球 菌 可 以感 染 淡 水 枝 角 C S
Stph cc u r u a ) o oc s au e s Ros nba h nd Sa c a om y e l e c a chr c s whih we e s a d by c ud xta t SS e dig,t e fe h ae c r o ke r e e r c sofW V fe n h s w tr r
fe h trc a o e a Th e u t s o t a h e h trc a o e a c u d b n e t d t r u h fe i g S a h ・ c o u u e s r s wae l d c r . e r s l h w t e f s wae l d c r o l e i f c e h o g e d n tp ) o c c s a r u s h t r l
中的野 生 卤虫检 测 中发 现有 病 毒携 带 ,而野 生 卤
虫又 是对 虾 育苗 中糠 虾 和仔 虾 很好 的饵 料 。这 些 调查 研 究结 果 能够 充分 证 明养 殖早 期 的开 口饵 料
携带 此种 病毒 ,并 已成为 对虾 WS V 传 播 的一 种 S
重要 途径 。 现 有 的研 究 多 以海 水养 殖 环境 为 主 ,并且 主
成 为 一项 重要 工作 。诸 多学 者对 于其 中问宿 主 已 进 行 了大 量 的调 查研 究 【 ,1 9 年 ,何 建 国【 】 99 l o 等 人确 定 了 2 种较 大型 的宿主 , 中以虾 蟹 为主 , 1 其 并 确 定桡 足 类 是 此 病 毒 传 播 的一 种 重 要 生 物 媒 介 ;2 0 0 0年 ,刘 萍 l 人对 于发病 池塘 的 多种水 J 等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2PPT课件
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脑部白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脑屏障破坏、脑水肿等病理生理过程有关。
02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头痛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2 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通常为 剧烈的头痛,可伴有恶心和呕
吐。
视力障碍
患者可能出现视力模糊、视野 缺损、视物变形等视力障碍症 状。
意识障碍
复发风险
部分患者可能存在复发风险,需要定期复查,及时发现并处理。
并发症
长期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可能导致脑血管病变等并发症,影 响预后。
治疗中的注意事项
密切监测
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病情变化等,及时调整 治疗方案。
预防并发症
注意预防感染、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加强护理和观察。
定期复查
避免诱发因素
保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习惯,多摄 入新鲜蔬菜和水果,以维持身体健康。
避免长时间处于高海拔、低氧环境,以及 过度疲劳、情绪激动等诱发因素。
日常护理建议
注意休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 运动。
观察病情变化
留意自己或患者是否出现头痛、视力模糊、 意识障碍等症状,及时就医。
遵医嘱治疗
鉴别诊断
脑血管疾病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2需要与脑血管疾病进行鉴别。脑血管疾病患者通常有高血压、糖尿病等 基础疾病,影像学检查可见脑梗死或脑出血病灶。
颅内感染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2还需与颅内感染相鉴别。颅内感染患者通常有发热、头痛、恶心、呕吐 等症状,脑膜刺激征阳性,脑脊液检查可见炎性细胞和蛋白升高。
03
治疗方案与预后
治疗方案
急性期治疗
01
甲壳类病毒性疾病防治学
(3)组织和病理学检查:依据前述病虾的组织病理特征对该病作 出诊断。该方法适用于桃拉综合征的急性期、过渡期和慢性期患 病对虾的确诊和对桃拉综合征的筛查,不适用于对潜伏性感染或 非感染性携带病毒标本进行疾病诊断。过渡期病虾角质层上皮多 处出现不规则黑化斑,血细胞聚集,软壳及虾红素不明显。慢性 期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
【流行特点】 该病主要侵害凡纳滨对虾和细角对虾,对虾科滨对虾属所有
成员均对本病易感,中国明对虾也对本病易感;凡纳滨对虾除卵 、受精卵和虾蚴外,仔虾、幼虾及成虾等各期均对本病易感,主 要感染14~40日龄、体重0.05~5 g以下的仔虾,部分稚虾或成虾也 容易被感染。对虾科其他属成员经直接攻毒也可感染,但一般不 表现症状。细角对虾选择系对TSV(基因1型或A抗原型)有抵抗 力。
甲壳类病毒性疾病防治学
甲壳类病毒性疾病目录
1. 白斑综合征 2. 桃拉综合征 3. 黄头病 4. 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
对虾白斑综合症
白斑综合征俗称“白斑病”,是对虾的严重传染性疫病,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严重威胁着全世界对虾的养殖安全。 该病的特点是感染率高、发病急、死亡率高、死亡速度快。 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1125号将其列为 一类动物疫病,2011年版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水生动 物健康法典》将其列为必须申报的疾病。
(4)实验室诊断和病原学鉴定 ① 生物诊断法:采用SPF凡纳滨对虾幼虾作为桃拉综合征病毒指 示器,对疑似感染虾进行生物检测,具体方法有口服法和注射法 。口服法:该法比较容易操作,可用较小的SPF凡纳滨对虾幼虾 进行试验。指示虾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感染组以剁碎的疑似感染 虾样品饲喂,对照组以正常饲料饲喂,然后对两组虾进行临床观 察和大体病理、组织病理学诊断。注射法:将采集的可疑虾头或 全虾样品与TN缓冲液或2%的无菌生理盐水按1∶2或1∶3混合匀浆 ,离心取上清作为接种物,对指示虾进行肌内注射,然后进行临 床观察和外观症状、组织病理学诊断。注射接种法宜采用较大的 指示虾进行。
白斑综合征病毒囊膜蛋白VP19及VP28的研究进展
·综述·白斑综合征病毒囊膜蛋白VP19及VP28的研究进展贾睿1,朱婵1,庄旻敏1,廖圣瑜1,施定基1,2,何培民1*(1.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态与环境学院,上海 201306;2.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 100093)摘要:自二十世纪90年代,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就因其暴发范围广、致死率高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研究主要集中在确定该病毒蛋白的结构及功能,以及利用其囊膜蛋白制备亚单位疫苗、研发DNA疫苗等来提高对虾抵抗白斑综合征病毒的能力,尽管免疫防治目前在实验室阶段已取得了显著的保护效果,但因其给药方式局限以及成本较高等因素一直没有应用于实际生产中。
VP19和VP28是白斑综合征病毒主要的囊膜蛋白,在WSSV感染对虾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WSSV的基因组学、VP19和VP28的蛋白质结构及其在免疫防治中的应用等方面概述了VP19和VP28的研究进展,包括蛋白亚单位疫苗、DNA疫苗、RNA疫苗以及相关抗体的研究。
在总结了不同类型疫苗的保护效果后发现,VP19和VP28的双价疫苗的保护率较高,为今后制定有效的WSSV控制方法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VP19;VP28;囊膜蛋白;疫苗中图分类号: S 945.1文献标志码: A对虾养殖是我国海水养殖业中最具代表性的产业[1],但1992年暴发白斑病后[2],对虾产量急剧下降。
国内外研究人员相继对其病原体进行分离纯化,发现该病毒为一种新型的非包涵体病毒。
随后通过PCR技术,结合发病对虾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发现各地的病毒差异很小,应为同一种病毒,因此将该病毒统一命名为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3-4]。
鉴于其基因组序列与基因库中已知基因的同源性较低,2005年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正式将其归类为线形病毒科(Nimaviridae)白斑病毒属(Whispovirus),WSSV成为该属的唯一成员[5]。
白斑综合征病毒囊膜蛋白VP26和VP28的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白斑综合征病毒囊膜蛋白VP26和VP28的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靳芳草;陈昊;马晓燕;李鹏;周开亚【摘要】@@%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是一种能快速繁殖并且传播的致死病原体,在全球范围威胁虾蟹的生存.它感染的宿主范围很广,不仅侵染各种野生及养殖对虾,而且侵染其他水生甲壳类如蟹类、螯虾和龙虾等.VP28、VP26是WSSV病毒粒子的2个主要囊膜蛋白.本试验成功构建了其原核表达体系,制备了多克隆抗体,为进一步研究对虾白斑综合征病防治措施的免疫试验提供抗体和依据.【期刊名称】《江苏农业科学》【年(卷),期】2012(040)010【总页数】4页(P37-40)【关键词】WSSV;VP28;VP26;原核表达;多克隆抗体【作者】靳芳草;陈昊;马晓燕;李鹏;周开亚【作者单位】江苏省生物多样性和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46;江苏省生物多样性和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46;江苏省生物多样性和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46;江苏省生物多样性和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46;江苏省生物多样性和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4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786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对全世界的水生甲壳动物养殖业造成严重危害,1992年在中国台湾首次被发现,随后迅速扩散到日本和东南亚地区[1]。
国内外对白斑综合征病毒基因组进行了大量研究,白斑综合征病毒感染的宿主范围很广,不仅侵染各种野生及养殖对虾,而且侵染其他水生甲壳类如蟹类、螯虾和龙虾等[2-4]。
白斑综合征病毒是一种无包涵体、具囊膜、一端有尾巴状结构、杆状的双链环状DNA病毒[5]。
基因组大小为300 kb,含有184个开放阅读框,但只有6%的阅读框与数据库中的序列有一定的同源性[6-7]。
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致病性特征
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致病性特征
何建国;周化民;江静波
【期刊名称】《热带海洋》
【年(卷),期】1999(18)1
【摘要】对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WSBV)致病性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WS
BV的致病性与斑节对虾Penaeusmonodon个体大小无关,WSBV的致病力与感染方式和病毒数量有关;在盐度为14、温度为28-32℃的海水中,游离WSBV在4h内失去感染活性;体长7cm的白斑综合症死亡斑节对虾,其携带的WSBV在57h失去感染活性;体长7cm死亡斑节对虾经28℃空气干燥,其携带的WSBV在50h失去感染活性;WSBV不能通过体表感染健康斑节对虾,而斑节对虾摄食一定数量病毒才能导致感染;水不能作为游离WSBV的载体传播WSBV。
【总页数】9页(P59-67)
【关键词】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斑节对虾;致病性;虾病
【作者】何建国;周化民;江静波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45.26
【相关文献】
1.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对对虾和罗氏沼虾致病性的研究 [J], 姚泊;何建国;莫福
2.基于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极早期启动子的新型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与分析[J], 吕利群;徐鸿绪;王浩
3.斑节对虾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致病性及组织细胞特异性研究 [J], 翁少萍;何建国;钟慰;邓敏;叶巧真;周化民;谢数涛;李桂峰;王晓红;江静波
4.南美白对虾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病(WSSV)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J], 张莉
5.对虾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越冬宿主的研究 [J], 姚泊;何建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龙虾白斑综合征的防治方略
小龙虾白斑综合征的防治方略作者:暂无来源:《渔业致富指南》 2018年第19期近年来,随着小龙虾养殖规模的急速扩张,小龙虾主产区大规模暴发性死亡给养殖户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水产病害防治学科首席科学家曾令兵博士2015年对不同地区病虾所做检测均发现虾体大量携带白斑病毒,然而在天然封闭水体中抽检的小龙虾未发现病毒,基本确定小龙虾发病是病毒感染并发细菌性疾病造成的。
2016年华中农业大学顾泽茂教授在不同时段分别对小龙虾活体进行检测,在5-7月份发现大量病虾携带白斑病毒及柠檬酸杆菌。
笔者结合生产实践总结,认为造成小龙虾大量死亡的根本原因是白斑病毒感染引起一系列综合症并发。
白斑病毒主要对虾体的造血组织、结缔组织、前后肠的上皮组织、血细胞、鳃等系统进行破坏。
发病初期病虾活力差,白天不怕光在池塘边缓慢爬行,或进入地笼即出现死亡;尾部肌肉白浊,先死大虾,后死中虾、小虾,头胸甲与腹节甲壳易于被掀开而不粘连真皮,内脏积水严重。
【病原】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是线头病毒科(Nimaviridae)、白斑病毒属(Whispovirus)的唯一成员。
WSSV为有囊膜的杆状病毒,呈卵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20-150nm,长270-290nm,双链DAN病毒。
【主要症状】病虾活力低下,螯足及附肢无力,无法支撑身体,大多分布于养殖池塘边浅水区;头胸甲易剥离,部分头胸甲处有黄白色斑点;解剖可见肝胰腺颜色淡黄,胃肠道无食物,一些病虾有黑鳃症状;部分尾部肌肉发红或者呈现白浊样。
【流行情况】世界上所有人工养殖的南美白对虾及克氏原螯虾均是WSSV的宿主,大部分蟹类也对WSSV敏感。
该病毒可通过水平传播与垂直传播感染对虾,台风或梅雨季节引起气温剧烈下降常引起该病暴发。
患病的小龙虾最大的特点是先死大虾,后死中虾,再死小虾,且发病快、传染性强、死亡率高。
据丁正峰等对江苏省的邵伯湖、白马湖、盱眙、禄口等地的调查,5-7月份养殖的小龙虾体内均能检测到该病毒,WSSV检出率为30%-52%,死亡率约为30%-50%。
白斑综合症如何治疗?
白斑综合症如何治疗?
白斑综合症很多时候就是我们所说的一种白斑病,而且是比较多见的一种皮肤疾病,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身心健康伤害,所以对白斑综合征的各种治疗方法,我们也应该了解,现在对于皮肤白斑病的治疗就包括物理治疗法,以及药物治疗,还有手术治疗,当然患者在日常生活当中的饮食问题也要讲究,避免吃那些热性食物。
★1. 物理治疗:
在治疗的时候如果使用了汽浴疗法就可以让患者早日缓解痛苦,汽浴疗法能够让药物直接作用于皮肤,并通过透皮肤吸收进入血液,故较之内服药见疗效快,舒适,无任何毒副作用
的优点,也不会增加肝脏负担,是最好的辅助治疗方法。
并且在进行治疗时候可以配合一些饮食和生活方面的控制,这样就可以增加治疗的效果,并且能够有效的防止疾病的复发。
★2. 药物治疗:
在进行治疗的时候患者需要及时的到医院进行检查,确定导致疾病的病因之后进行针对性的用药,采取对症治疗的效果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3. 手术治疗:
采取手术的方法将病变的皮肤进行切除。
但是这种方法仅仅适合白斑皮损较小的患者,如果患者的皮损部位比较多或者是皮损面积较大在进行手术的时候就需要使用植
皮或使用黑色素种植的方法进行治疗。
★4.调整饮食合理禁忌:
白癜风,白斑病人血液和白斑部位由于缺少某些微量金属元素,而使体内酪氨酸酶活性降低,影响了黑色素的合成代谢,从而产生病变。
患者平时宜多吃一些富含酪氨酸与矿物质的食物,如牛肉、猪肉、禽蛋、新鲜蔬菜、豆类、花生、黑芝麻、葡萄干、硬壳果类,以及贝壳类食物等。
对虾白斑综合症的防制
使用发病池塘排 出的污水而感染 ,或池塘上空和水
边鸟类 、 蛙类吃掉后感染未发病池塘等。 臼斑 病也 常 弓发 弧l I 使病虾死亡更加迅速 ,
、
法, 检测对虾活体携带或感染 白斑病病毒情况 , 做到 尽早预防或采取正确的防治处理方法 。
盐) 等进行池塘消毒 , 杀灭抑制水体中病原微生物 的 繁殖 。饲料中添加维生素 C 生物酶添加剂等提高虾 、 体的免疫力 , 改善其肠 胃的微循环 ; 同时添加抗菌药 物控制虾体 内病原微生物的繁殖。 发病虾池要采用 “ 高能氧” 全池泼洒 , 其用量为 每亩 ( 6 平方米 ) 67 水体泼洒 0 ~ .千克 , 小时后 .1 5 0 2 采用 “ 强克 11 进行全池泼洒 , 0” 用量为每亩水体泼 洒 1 克 , 2天 再 次 泼 洒 “ 克 11 用 量 同前 , 千 第 强 0 ”, 第3 天泼洒二溴海因 ,其用量为每亩水体泼洒 1 千 克( 注意 每 次泼 洒 消毒 剂 需 开 动增 氧机 , 尤其 是 泼洒 “ 克 11 后 更 须如 此 ) 第 6天起 全池 泼洒 “ 强 0” 。 益水
虾 免疫 力 , 高抗 病 力 , 对虾 迅 速 健康 生 长 。具 体 提 使 合 芽孢 杆 菌 、 合 菌 、 化菌 、 光 硝 反硝 化 菌 、 化 菌等 有 硫
养殖原则是前期壮苗 , 中期防病 , 期营养强化 , 后 全
程 的病 害防 治 。
益菌群组成 ) “ 、 高能氧”( 固体双氧水 ) 等保持水体
口 水 产 养 殖
对 虾 白 斑 综 合 症 的 防 制
张维军 王晋 蜀 , 申华 荣 2
(. 1 山西省 长治 市动 物卫 生监督 所 060 ,. 4002山西省 潞城 市畜牧兽 医局 070 ) 450
对虾白斑综合征检测标准
对虾白斑综合征检测标准对虾白斑综合征(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是一种对虾养殖业中常见的病毒性疾病。
为了确保对虾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以及维护养殖业的稳定发展,制定合适的检测标准至关重要。
以下是对虾白斑综合征检测标准的相关内容:1. 检测方法: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分子生物学方法(如PCR)、免疫学方法(如ELISA)和生物学方法(如病毒分离和鉴定)等。
在实际检测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
2. 检测样品:检测样品主要包括对虾的组织(如肌肉、肠道、神经系统的匀浆液)和体液(如血液、淋巴液)。
在采集样品时,应确保样品具有代表性,以便准确反映病毒感染情况。
3. 检测指标: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的检测指标主要包括病毒基因组片段、病毒抗原和病毒核酸检测等。
不同检测方法对应的指标略有差异,应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检测指标。
4. 检测限: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的检测限是指检测方法能够准确检测到的病毒最低浓度。
通常情况下,检测限越低,检测方法越敏感。
针对不同检测方法,应制定相应的检测限标准。
5. 结果判定:根据检测结果,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的检测结果可以分为阳性(感染病毒)和阴性(未感染病毒)。
在结果判定时,应结合检测方法和检测指标,确保判定结果的准确性。
6. 检测机构:从事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检测的机构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和能力,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养殖户和相关部门应选择具有良好信誉和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病毒检测。
总之,对虾白斑综合征检测标准包括检测方法、检测样品、检测指标、检测限、结果判定和检测机构等方面。
在实际检测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和标准,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这有助于及时发现病毒感染,采取有效措施防治,保障对虾养殖业的稳定发展。
白斑综合征
白斑病毒属 ( ip vr s。 Whs o i ) 该病 毒 曾 ;过各种 甲壳类动物个 体间的感 染传播 u
三 临床症状
发 病虾厌食 , 胃, 空 行动 迟缓 , 弹
被误认为杆状病毒 , 曾被 称为: 皮下及 ;或携带, S WS V可能在 自然界下长期存
毒等。
造血 组织坏 死杆状 病毒 、白斑杆状 病 在。 S 在 感染的新鲜动物尸体中具 跳无力 , WS V 静卧不动或在 水面兜 圈。 头胸
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i美洲 , 造成全 球性 的对 虾养 殖 业流行 类动 物等也可被WS V 染致 病或成 S 感
、
病原学
!病。 一般 虾池发病后2 天~3 , 天 最多不 为病毒携带者。 些甲壳类动物及一些 某
水生 昆虫在感 染后 可能 并不出现表观 例如藤壶、 轮虫等。 在WS V的自然 感染过程 中, 口 S 经 症状 或病理变化 ,
r1 斑综合征( i o _ £ Wh e pt ts
是 由白斑综合征病毒引起的对虾严重
;胞 中培养 , 5 2 ℃条件下, 0]时可完成 氏原螯 虾( r c mb r scak i、 2/  ̄ P o a a u lr i) 哈
氏美人 虾 ( al n sah r n i、 C li a s ama d ) a 病 毒侵 染 的主 要组织 为鳃 、 类淋 龙 虾 ( a U dwa d i ) J S S r s i 、虾 蛄
感 染 途 径 是W s v#播 的 主要 途 径 , s{ 通 对虾和蟹类 的阳性检 出率较高。
对虾 白斑 综合征 病原是 白斑综 合 j足—周 时间可全池死亡。 征病毒 ( ht p t y d o iu , W i s o n rmevr s e s ws v , s ) 属线头病毒科( ma id e, Ni vr a) i
白斑综合征病毒感染克氏原螯虾后的PCR检测及组织病理学研究
白斑综合征病毒感染克氏原螯虾后的PCR检测及组织病理学研究朱斐;吕梦园;许梓荣【摘要】Experimental infection of crayfish, Procambarus clarkii, were conducted by feeding 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WSSV) infected shrimp, 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to determine the susceptibility of crayfish to WSSV.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 cumulative mortality of 90% was observed in the infected crayfish, while no death in control group. Crayfish that dead in oral infection was positive for the presence of WSSV by PCR. PCR detection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six tissues including hepatopancreas, mid - intestine, muscle, gills, gonad and heart of dying crayfish were positive to WSSV, while those were negative in control group. Optical microscope observation also proved that hepatopancreas, mid - intestine , muscle, gills, gonad, heart and hemolymph of dying crayfish showed pathological variation to different degree.%采用投喂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对虾肌肉的方式,对养殖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进行人工感染,以确定WSSV对养殖克氏原螯虾的易感性.结果发现,投喂病虾感染组螯虾的死亡率达到90%,而对照组未出现死亡.采用PCR对试验组螯虾的肌肉进行WSSV检测,发现投喂感染组的阳性检出率为100%,对照组的阳性检出率均为0.PCR检测结果发现,濒死螯虾的肝胰腺、中肠、肌肉、鳃、性腺、心脏六种组织的PCR结果均为WSSV阳性,而对照组的各组织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组织切片的光镜观察也证实,濒死螯虾的肝胰腺、中肠、肌肉、鳃、性腺、心脏及血淋巴等组织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病变.【期刊名称】《淡水渔业》【年(卷),期】2012(042)006【总页数】6页(P43-48)【关键词】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白斑综合征病毒;人工感染;组织病理学;PCR【作者】朱斐;吕梦园;许梓荣【作者单位】浙江农林大学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浙江临安311300;浙江农林大学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浙江临安311300;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杭州 31005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45.4+99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是对全球对虾养殖业危害最大、传播最广的病毒,我国自1993年暴发此病以来,对虾养殖业受到沉重的打击,几乎所有养殖虾类皆可被其感染。
Marshall—White综合征2例
失 , 自觉 夏 季 加 重 , 冬 天 减轻 ;性 格 开 朗 无 , 神 经 质
素质 , 无 其 他 自觉 症 状 。 既 往 体 健 , 家 族无 类 似病
史 。 体 检 :系 统 检 查 未 见 明显 异 常 。 皮 肤 科 情 况 :
四肢 弥 漫性 淡 白色 斑 疹 , 圆形 或 类 圆形 , 黄 豆 大
小 边 , 界 不 甚 清 楚 , 互 不 融 合 , 周 围 无 色 素 沉 着
( 图 1 ) 。 肢体下垂 或用力时 ,皮疹 明显 加重 ,平放
或上 抬 后 皮 疹 消 失 。 辅 助 检 查 :血 、 尿 粪 、 常 规 皆
正 常 心 , 电 图示 窦 性 心 动 过 速 。
例
2
:女
19
,
岁, 因双 上 肢下 垂后皮肤 出现 白
[参考文献 ]
[1]
[2 ] [3 ]
J O d o m
RB ,
G d a m e s
WD ,
Be rge r
T
1 A D t , e
a
.
’
n re w S
is —
[ ] e a s e s o f t h e S k i n
M
.
9 th
d e
.
Phida dl : W B Sa u n de ~
C o m p a n y , 2 0 0 0 :10 1 6 .
赵 辨 . 临 床 皮 肤 病 学 [ M ] . 第 3 版 . 南 京 :江 苏 科 学 技
术
出版社
2
,
0
0
1
89
,
5
.
徐 周 贤琼 顺 明 ,
白斑综合症病毒极早期蛋白WSV403相互作用蛋白的筛选
38卷
Fluor488抗体、山羊抗兔偶联 AlexaFluor546抗体, 购自 ThermoFisher公司。 1.1.2 质 粒 慢 病 毒 包 装 质 粒 pMDLg/pRRE、 pVSVG、pRSVREV由 厦 门 大 学 韩 家 淮 教 授 赠 予。 载体 pLLStrepFLAG和 pCMVHA由自然资源部第 三海洋研究所李增鹏博士提供。载体 pcDNA3.1 WSV403FLAG和 pcDNA3.1WSV403H348TFLAG由 本实验室保存。 1.2细胞的培养和转染
为进一步了解 WSV403的作用机制,本研究中 我们以 293T细胞为表达系统,利用串联亲和纯化技 术和蛋白质谱技术筛选 WSV403的相互作用蛋白, 进一步对部分基因进行了克隆表达,并通过免疫共 沉淀和免疫荧光分析验证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抗体 一抗:鼠抗 FLAG单克隆抗体、兔抗 HA单克 隆 抗 体,购 自 Sigma公 司;Westernblot二 抗:山羊抗小鼠偶联 AP抗体、驴抗兔偶联 AP抗体, 购自 Sigma公司;免疫荧光二抗:驴抗鼠偶联 Alexa
min。将 PEI溶液加入 DNA溶液中,涡旋混合,将混 合物在室温下孵育 20min,随后滴加到细胞培养液 中,6h后换新的培养基培养。 1.3 慢病毒的包装和稳定细胞系的产生 1.3.1 WSV403慢病毒表达质粒的构建 本研究利 用不依赖于连接酶的克隆方法(LigationIndependent Cloning,LIC)进 行 基 因 克 隆[18]。 以 实 验 室 保 存 的 含有 WSV403基因的质粒为模板,用 WSV403LICF 以及 WSV403LICR引物(表 1)进行 PCR扩增,在 其两端引 入 与 载 体 插 入 位 点 两 端 同 源 的 序 列;将 pLLStrepFLAG用 BamHI和 XhoI酶切。用琼脂糖 凝胶电泳检测并纯化回收目的条带与酶切载体之 后,利用核酸外切酶 III将 WSV403基因连接到 pLL StrepFLAG 载 体 上[19],获 得 pLLStrepFLAG WSV403。其中 WSV403与 Strep以及 FLAG标签融 合表达。
克氏原螯虾白斑综合征病毒研究进展
程保政1,王顺昌2(1.淮南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安徽淮南232007;2.淮南师范学院,安徽淮南232038)自2003年以来,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头号克氏原螯虾生产国和消费国。
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和养殖密度的增加,各类病害的传播速度也迅速增加,“五月瘟”等暴发性疾病的发生给主产区产业的发展带来很大威胁(Shen G等,2020)。
克氏原螯虾的主要病原体包括螺原体、弧菌、嗜水气单胞菌、假单胞菌、真菌和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spot syndrome virus,WSSV)等,其中WSSV因具有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和防治困难等特点,给克氏原螯虾等甲壳类养殖业带来很大损失。
一、WSSV的发现和结构特征1.WSSV的发现1992年,白斑综合征病毒首次发现于我国台湾省对虾池内,造成大规模对虾死亡(Chou H Y等,1995);1993年由井上等人从暴发疾病的对虾体内观察到病毒颗粒,1993年5月至8月,我国从南向北陆续暴发对虾白斑综合征,导致我国对虾减产80%(Zhan W B等,1998),到2005年,对虾白斑综合征已经扩散至全球主要养殖国家,1996年,该病毒被命名为白斑综合征病毒(Escobedo-Bonilla C M等,2008)。
WSSV发现于对虾科(Penaeid)虾类,但很快扩散至其他养殖甲壳类动物,如蟹、螯虾等,到2002年,WSSV已经广布于养殖和天然水域众多甲壳类动物体内。
由于WSSV几乎可以感染所有的养殖甲壳类,已经成为对全球虾蟹类养殖威胁最严重的病毒(Shek-har M S等,2015)。
2.WSSV的分子特征WSSV是一种无包涵体的杆状包膜病毒,长210~380纳米、宽70~167纳米,属于大型无脊椎动物病毒。
WSSV为双链DNA病毒,基因组大小约300kb。
目前,已经测定了多个病毒株的基因组全序列,如中国大陆株、中国台湾株、泰国株和澳大利亚株等。
WSSV基因组编码约184个蛋白,但目前只有约30%的编码蛋白的功能得到了注释。
albright综合症名词解释
albright综合症名词解释今天咱们来了解一个有点特别的东西,叫做albright综合症。
这是一种身体会出现一些不一样情况的状况呢。
就好像有个小伙伴,他叫小明。
小明得了albright综合症,那他的身体就有一些很明显的表现。
比如说,他的皮肤上会有一些和我们不一样的斑点,这些斑点不是像我们不小心蹭到灰尘或者被小虫子咬了之后起的小红点,而是那种颜色比较深,形状也有点奇怪的斑点,就像画在皮肤上的独特小图案。
这些斑点可能在他的脸上、胳膊上或者腿上到处都是,让他看起来和别的小朋友有点不一样。
而且呀,小明的骨头也有点特殊情况。
他可能会比其他小朋友更容易骨折。
就像有一次,大家在操场上玩很简单的游戏,只是轻轻跑了一下,不小心碰了一下桌子角,正常的小朋友可能就是疼一下就好了,但是小明就骨折了。
这就是albright综合症对骨头的影响,它会让骨头变得脆弱,就像脆弱的小树枝一样,稍微一用力就可能断掉。
还有哦,小明的身体里的一些激素也会变得很调皮。
他可能会比别的小朋友长得更快或者更慢。
有的时候,他的身体会突然一下子长高了很多,衣服很快就变小了,鞋子也穿不下了。
可有的时候呢,又好像很长时间都不长个,看着周围的小伙伴都在慢慢长高,他心里可着急了。
那为什么会得albright综合症呢?其实啊,这是身体里的一些小小的东西出了问题。
就好比我们搭积木,本来每一块积木都应该放在正确的位置,这样才能搭出漂亮又牢固的房子。
可是如果有几块积木放错了位置,那这个房子就可能变得歪歪扭扭,不太稳定了。
在我们的身体里也是一样的道理,一些小小的细胞或者基因就像那些积木,要是它们出了差错,就可能会让我们得上albright综合症。
虽然小明得了albright综合症,但是他还是很勇敢呢。
他每天都很努力地照顾自己,做一些比较安全的活动,不让自己轻易受伤。
而且他身边的小伙伴们也都很关心他,大家一起玩的时候,都会小心地保护他,不会让他摔倒或者撞到东西。
所以啊,albright综合症就是这样一种会让小朋友的皮肤、骨头还有身体里的激素变得有点不一样的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斑综合征
White spot disease
白斑综合征(White spotdisease,WSD)俗称白斑病,是由白斑综合征病毒引起的对虾严重传染性疫病,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严重威胁着全世界对虾的养殖安全。
该病的特点是发病急、死亡率高,死亡速度快。
病虾停止摄食,部分濒死虾甲壳出现白色斑点,白斑综合征因此而得名,但亦可不出现白斑而虾体变红。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强制通报疫病。
一、病原学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原是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属线头病毒科(Nimaviridae),白斑病毒属(Whispovirus)。
该病毒曾被误认为杆状病毒,曾被称为: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白斑杆状病毒等。
白斑综合征病毒完整的病毒颗粒呈球杆状,外观如一个线团,一端露出线头,线头病毒科因此而得名。
病毒粒子具有囊膜和独特的尾状物,直径120nm~150nm,长279nm~290nm,基因组为环状双股DNA,大小约300kb,至少有5种主要结构蛋白包括VP28、VP19、VP26、VP15、VP24和VP281、VP35、VP466等13种次要结构蛋白。
病毒在细胞核内复制和组装,核衣壳为15圈螺旋对称的圆柱体结构。
50℃ 120分钟或60℃ 1分钟即可失去活性,实验条件下在30℃海水中至少可存活30天,在养殖池中可存活3天~4天,对去垢剂敏感,可在类淋巴原代细胞中培养,25℃条件下,20小时可完成复制过程。
病毒侵染的主要组织为鳃、类淋巴组织、表皮、中肠及肝胰腺结缔组织。
二、流行病学
流行范围。
该病毒90年代初在我国台湾、广东、福建等地及日本发现,随后扩散并遍及亚洲主要对虾养殖国家和地区,并在随后几年蔓延到南北美洲,造成全球性的对虾养殖业流行病。
一般虾池发病后2天~3天,最多不足一周时间可全池死亡。
在WSSV的自然感染过程中,经口感染途径是WSSV传播的主要途径,通过各种甲壳类动物个体间的感染传播或携带,WSSV可能在自然界下长期存在。
WSSV在感染的新鲜动物尸体中具有感染性,水中游离状态的WSSV在较高浓度时也可能通过污染饲料引起经口感染,但水中游离状态的WSSV不能通过体表感染健康对虾。
发病对虾精巢、精荚、卵巢中都能检测到病毒,WSSV也可能通过污染的受精卵而造成垂直传播,或在幼体期发生经口感染使虾苗携带WSSV。
WSSV的宿
主范围非常广泛。
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凡纳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日本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墨吉对虾(F. merguiensis)、长毛对虾(F.penicillatus)、印度对虾(F.indicus)、桃红对虾(Farfantepenaeus duorarum)、细角对虾(L. stylirostris)、白对虾(L. setiferus)、褐对虾(F. aztecus)、刀额新对虾(Metapenaeus ensis)等对虾科均可引起感染及致病。
另外,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海南沼虾(M. hainanense)、埃氏沼虾、蓝氏沼虾、脊尾白虾(Exopalaemoncarinicauda)、鼓虾(Alpheus spp)、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哈氏美人虾(Callianassa harmandi)、龙虾(Jasus edwardsii)、虾蛄(Erugosquilla massavens)、三疣梭子蟹(Neptunus trituberculatus)、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天津厚蟹(Helicetridens tientsinensis)、肉球近方蟹(Hemigrapsus sanguineus)、日本大眼蟹(Macrophtalmus japonicus)、鲎等甲壳类动物等也可被WSSV感染致病或成为病毒携带者。
某些甲壳类动物及一些水生昆虫在感染后可能并不出现表观症状或病理变化,例如藤壶、轮虫等。
对虾和蟹类的阳性检出率较高。
三、临床症状
发病虾厌食,空胃,行动迟缓,弹跳无力,静卧不动或在水面兜圈。
头胸甲易剥离,壳与真皮分离,部分患病对虾在头胸和最后的尾节甲壳内侧可见白色斑点;患病中国对虾、凡纳对虾、日本对虾体色发红,而患病斑节对虾在濒临死亡时则显示变蓝现象。
血淋巴混浊、不凝固,血淋巴细胞减少。
四、病理变化
甲壳上白斑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是由于白斑综合征病毒在上皮细胞内的迅速增殖导致钙磷比显著增高,甲壳上形成了碳酸钙的沉积。
甲壳内面的白点在显微镜下可见呈重瓣的花朵状,外围较透明,花纹较清楚,中部不透明。
其侵害的主要组织和器官是甲壳下上皮组织、胃及后肠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触角腺、造血组织、鳃、血淋巴器官。
胃部坏死最严重,肝胰腺实质细胞、中肠上皮细胞、肌纤维细胞不被感染。
感染早期,侵害组织的少量细胞核略微膨大,核中出现嗜酸性着色区域,核仁偏移;随着感染时间延续,细胞核内嗜酸性着色很快转变为大的嗜碱性包涵体,使细胞核显著膨大,染色质只在细胞核边沿隐约可见,大量细胞被侵染。
在细胞核中复制和装配成熟的病毒粒子聚集到一定量时,可使细胞解体。
释放后的病毒粒子再感染周围细胞。
此外在肌肉纤维之间的结缔组织及肝胰腺血窦的血细胞中也可见到病毒粒子。
五、诊断
1.初步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病理特征做出,确诊需进行实验室诊断。
2.样品采集
采集150尾虾,按不同的大小或感染期取不同组织样品。
其中,对虾幼体、子虾取完整个体,幼虾和成虾取虾的头胸部,非对虾的甲壳类动物参照对虾的方法取样。
非生物样品取0.1g~0.5g。
样品采集的要求按SC/T 7202.1—2007 斑节对虾杆状病毒诊断规程第1部分:压片显微镜检查法中的附录B规定或者按照OIE《水生动物疾病诊断手册》中的列表要求采样。
3.实验室诊断
(1)组织及病理诊断。
新鲜组织的快速染色法:经T-E染色组织涂片,检查受感染细胞的典型变化。
适用于在现场或诊断实验室对患病濒死的对虾子虾、幼虾或成虾进行快速诊断。
组织病理学诊断:经H-E染色后可清晰地观察到各种不同的组织结构的病理变化。
H-E染色适用于发病对虾或其他敏感宿主的初步诊断和对怀疑染病宿主的诊断,不适于非感染性携带病毒样品的病毒检测。
电镜诊断:电镜切片可在病虾鳃、胃、淋巴器官、皮下组织等的细胞核内观察到病毒粒子,通过负染电镜可观察到完整的病毒粒子或无囊膜的核衣壳从而进行确诊。
(2)病原分离鉴定。
生物诊断法:该法采用白斑综合征病毒指示器—SPF凡纳滨对虾幼虾进行试验。
将采集的可疑虾附肢或虾头尖与TN缓冲液混合匀浆,离心上清液用2%无菌生理盐水按1∶10的比例稀释,对指示虾进行肌肉注射(IM),然后进行临床观察和大体病理、组织病理学诊断。
分子检测技术DNA探针法:采用非放射性的地高辛标记cDNA探针进行,敏感性高于传统的病理组织学诊断法。
核酸探针斑点杂交适用于对虾的成虾、幼虾、仔虾、幼体和受精卵的活体、冰鲜或冰冻产品和其他对白斑综合征病毒敏感的甲壳类生物白斑综合征病毒的筛查、临床病症的确诊;原位杂交法适用于进行对虾及白斑综合征的其他敏感宿主组织细胞的感染程度及病毒扩增状况的评估和疾病的确诊。
PCR检测法: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特定基因。
适用于对虾各种样品、环境生物和饵料生物的各种样品以及其他非生物样品中白斑综合征病原带毒情况的定性检测,具有高度灵敏度性,以用于病原筛查和疾病确诊。
(3)以抗体为基础的抗原检测法。
应用单克隆抗体,采用斑点免疫印迹,免疫荧光抗体和ELISA等方法进行
诊断。
4.鉴别诊断
应与桃拉综合征、细菌性白斑相区别。
六、防控
1.预防
对苗种场、良种场实施防疫条件审核、苗种生产许可管理制度。
加强疫病监测与检疫、掌握流行病学情况。
可通过培育或引进抗病品种、切断传染源以及加强饲养管理等综合措施控制本病。
虾池在养虾前进行清池:尽可能彻底清淤,然后进行消毒。
用生石灰或含氯消毒剂均匀泼洒全池,消毒后应暴晒1个星期左右,然后进水。
培养健康虾苗:选择健康虾作为亲虾。
受精卵用含氯漂粉精或碘伏(聚乙烯砒咯烷酮碘)浸洗或用过滤海水并经紫外线消毒后冲洗5分钟。
育苗用水应过滤和消毒,育苗期间切忌温度过高和滥用药物。
放养密度合理:对虾的放养密度应根据当地水源、海域环境、虾池的结构和设备、生产技术、管理经验、虾苗的规格、饲料的质和量等条件而定。
合理用水、培好水色、保持优良水质。
在养虾场附近有虾病流行时,停止从海区向蓄水池注水,应将虾池中的水与蓄水池中的水循环使用。
在虾池中使用增氧机是防病和增产的重要措施。
养虾池中适当混养一些吃浮游生物或底栖藻类的鱼或贝类,有利于防止水质过肥,起净化水质的作用,养虾池中接种和培养光合细菌也可净化水质,防止虾病。
投喂能提高对虾细胞免疫力的中草药和免疫促进剂,是目前常用的防治途径之一。
2.处理
繁殖场WSSV检疫阳性的亲虾和苗种应全部扑杀;病毒阳性的种用和商品养殖虾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禁止用于繁殖育苗、放流或直接作为水产饵料使用。
3.划区
根据水域和流域的自然隔离情况划区,并实施划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