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遵守治安管理处罚法》优质教学设计、教案
初中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运用你的经验p64:家庭困难的小勤想通过勤工俭学减轻家里的负担,他来到建筑工地,捡了固定脚手架的铁卡子,结果被保安送到派出所。
(1)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
因为捡固定脚手架用的铁卡子是违法的事情。
(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只要做到不违法,这样的事情就可以避免,违法无小事。
拾到财物不归还、侵犯财产所有权、侵犯肖像权、侵犯知识产权、欠债不还等行为都是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民事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承担的法律责任:民事责任,接受民事制裁。
包括:停止侵害,返还财产,赔偿损失,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
情景二:李某等三人在电影院观看电影时,起哄、打闹、吹口哨。影院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工作人员找来民警将这三人带走。公安机关给予李某等三人警告的处罚——行政违法
2、不足之处就是从整节课来看,普通话和板书书写有待加强,没有将时事政治贯穿到教学过程中,不能更好地处理课堂上的突发问题。
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违反的是《刑法》承担刑事责任,接受刑罚处罚。
情景一:朱某在工厂浴室拾到苏某的进口名牌手表,先说第二天还,后来又说自己把手表弄丢了。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否则赔偿苏某损失350元。——民事违法
我国的民法通则第七十九条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归还失主。
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一般违法
犯罪
共
同
点
都是违法行为
都具有社会危害性
都应承担法律责任
不同点
危害程度不同
危害不大,情节轻微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例《遵守规则》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2、如何遵守社会规则?
3、如何维护规则?
(基本要求:快读教材 28-31 页正文部分,思考下
列问题,课本勾画;时间:3 分钟,)通过对教材自学
梳理,让学生与课本对话,结合自己的认知,对知识点
一次初探。一、成果展示
1、(组内交流展示)由小组长带领组员完成组内
自学成果展示,通过学生自学组内成果展示,初步感知
总结归纳:学生
再通过生活现实情景剧:罗贵的“自由”这一不遵
守规则的情景把学生带入反思。
小组通过问题解析自由与规则的关系
通过对本课例的主题研究,在课堂上教师要做好课
课例研究综 堂学生的当堂生成,并结合教学内容因势利导,完成知
述
识的活学活用,同时也要收集小组合作信息,帮助形成
小组合作意识。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自身观念,真正成
生认真遵守规则的价值取向较为重要。
1、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设计活动和问题,什么是规则,预习课本
本课力求通过案例分析探究,避免空洞说教,通过
教学策略选 展现学生目前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用“生活实景再现”、
择与设计 “我的抉择”、“一个女生的烦恼”和“两张课程表的
对话”;三块探究,来突破自由与规则的关系,遵守规
为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例《遵守规则》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道德与法治
教学课例名
《遵守规则》
称
本课时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三课
第二框题的内容,本框内容是对第一框题内容的深化和
继承。
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对社会生活的认知和参与。本课
通过自由与规则密不可分,自觉遵守规则、维护规则和 教材分析
改进规则三个维度让学生感受到遵守规则的必要性和
人教版上册八年级道德与法治5.1《法不可违》教案
⼈教版上册⼋年级道德与法治5.1《法不可违》教案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框法不可违⼀、教学⽬标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标:感受法律的尊严,做尊法学法守法⽤法的⼈。
2.能⼒⽬标:逐步形成⾃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活动的能⼒。
3.知识⽬标:知道什么是违法,了解违法⾏为的类别;认识⼀般违法⾏为的危害。
⼆、教学重难点重点:违法⽆⼩事。
难点:警惕⾝边的违法⾏为。
三、教学⽅法情境体验、合作探究四、教学⽅法1课时五、教学过程(⼀)导⼊新课活动⼀:【运⽤你的经验: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P46问题:(1)⼩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学⽣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总结:(1)因为⼩勤不懂法,到建筑⼯地捡固定脚⼿架⽤的铁卡⼦去卖废品,他的⾏为是违法的。
(2)这样的事情是可以避免的,那就是了解法律,不做违反法律的事。
教师导语:法律作为⼀种⾏为规范,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们⾏为的底线。
要做到不违法,就要了解什么是违法。
本节课我们就⼀起来学习《法不可违》。
(⼆)讲授新课第⼀框法不可违(板书)⼀、违法⽆⼩事(板书)1.违法⾏为的含义(板书)教师指导学⽣阅读课⽂P48正⽂第⼀⾃然段,帮助学⽣归纳总结。
含义:违法⾏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为。
2.违法⾏为的分类(板书)教师指导学⽣阅读课⽂P48正⽂第⼆⾃然段,帮助学⽣归纳总结。
分类:民事违法⾏为、⾏政违法⾏为、刑事违法⾏为。
活动⼆:【探究与分享:认识违法⾏为类别】P47问题:上述⾏为是不是违法⾏为?属于哪⼀类违法⾏为?学⽣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总结:是违法⾏为。
分别属于民事违法⾏为、⾏政违法⾏为和刑事违法⾏为。
3.违法⾏为要承担法律责任(板书)教师指导学⽣阅读课⽂P48正⽂第⼆⾃然段,帮助学⽣归纳总结。
法律责任:民事违法⾏为要承担民事责任;⾏政违法⾏为要受⾏政处分或⾏政处罚;刑事违法⾏为要受刑罚处罚。
教师点拨:民事违法⾏为和⾏政违法⾏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般违法⾏为。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 维护国家安全 教案 教学设计 优质
第四单元走进社会生活第九课树立总体国家安全管理第2课时维护国家安全【目标感知】:1、知识目标掌握维护国家安全的方式,知道履行维护国家安全是公民的法定义务。
2、能力目标增强维护国家安全的自觉性,提高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国家安全意识,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重难点感知】重点:以实际行动维护国家安全。
难点: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教学设计】【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前了解学生对相关法律内容的认知情况,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做好相关知识的储备和拓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等法律文件的相关规定,增强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搜集典型案例与素材,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查找相关法律条款,搜集相关典型案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欣赏歌曲抒发情怀【多媒体播放】:歌曲《国家》,演唱:成龙刘媛媛(男)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女)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男)在世界的国在天地的家(女)有了强的国(合)才有富的家国的家住在心里家的国以和矗立国是荣誉的毅力家是幸福的洋溢国的每一寸土地家的每一个足迹国与家连在一起创造地球的奇迹(女)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男)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女)在世界的国(男)在天地的家(合)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国的家住在心里家的国以和矗立国是荣誉的毅力家是幸福的洋溢国的每一寸土地家的每一个足迹国与家连在一起创造地球的奇迹(童声合唱)国是我的国家是我的家我爱我的国我爱我的家国是我的国家是我的家我爱我的国我爱我的家我爱国家师:这首歌曲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同学谈谈感受。
生:“国家”,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情怀,听后让我们激情澎湃、热血沸腾。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我们始终感谢着那些人,那些在战争中用生命换取和平的人们,我们感谢着,感谢着那些始终守卫者祖国边境的军士们,我们感谢着,感谢那些为国家的安宁与发展做出贡献的人们。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例《遵守规则》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则部分,应适当安排学生表演规劝别人遵守规则的情
境,使学生通过体验明白与人沟通要讲究技巧
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
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对待规则:自由与规则不可分,自
述
觉遵守规则,维护与改进规则。本节内容涉及知识点比
较多,六个活动都针对具体知识点展开;由于本框题教
材安排的探究与分享部分贴近生活,学生易于理解,所
以设计活动时多以本课背景材料为主。活动五的维护规
保障,违反规则、扰乱秩序的行为应当受到相应的处罚。 教学策略选
知道了遵守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 择与设计
敬畏规则,将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明白了要从自
身做起,自觉遵守规则,在保护自身安全的基础上,提
醒、监督、帮助他人遵守规则;我们还要积极参与改进
规则。
目标导学一:自由与规则不可分
(一)正确认识自由
力分析 各种规则规范。如何让学生自觉遵守规则,是本课要解
决的重点。只有首先认识规则的重要性,学生才能自觉
自愿遵守规则。只有懂得了要遵守规则,才能提高自己
的道德修养,增强自己的法治意识,推动社会的进步。
通过结合情境,观察图片了解了自由与规则不可
分,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自由要受道德、纪律、
法律等社会规则的约束,社会规则也是人们享有自由的
活动一:自由与自由的冲突
(学生阅读教材 P27 第一个“探究与分享”)
思考:你如何看待这位男士打手机的“自由”?
教学过程 教师讲述:这位男士有打手机的自由,但是他在行使自
己的自由和权利时,应该尊重他人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教师总结: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它受道德、纪律、法律
等社会规则的约束。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
社会治安教案初中政治
社会治安教案初中政治1. 课题名称:《初中政治与社会治安》2. 授课年级:初中一年级3.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4. 教学目标:a. 让学生了解社会治安的含义、重要性及其与公民生活的关系。
b. 培养学生维护社会治安的意识和责任感。
c. 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社会治安形势,提高防范意识。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a.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社会治安的新闻报道,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治安问题。
b. 学生分享自己对社会治安的认识和感受。
2. 讲解社会治安的含义及其重要性a. 教师简要介绍社会治安的含义:社会治安是指社会秩序稳定,公民生活安全,没有违法犯罪活动的状态。
b. 强调社会治安的重要性:社会治安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人民的安宁和生活的幸福。
3. 探讨社会治安与公民生活的关系a.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社会治安与公民生活的密切关系。
b.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如:社会治安好,我们的生活才能安心;社会治安差,我们的生活就会受到影响等。
4. 分析我国社会治安形势a. 教师介绍我国社会治安总体形势,以及面临的严峻挑战。
b. 学生了解我国社会治安的现状,提高防范意识。
5. 总结本节课内容a.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b.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a.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上一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b. 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讲解维护社会治安的方法和途径a. 教师介绍维护社会治安的方法和途径,如:遵守法律法规、积极参与社区治安巡逻、举报违法犯罪等。
b. 学生了解维护社会治安的途径,提高自己的责任感。
3. 案例分析a. 教师呈现一个关于维护社会治安的典型案例。
b. 学生分析案例,了解维护社会治安的重要性。
4. 小组讨论a.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维护社会治安。
b.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做法,如:遵守交通规则、爱护公共设施、抵制不良行为等。
5. 总结本节课内容a.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人教版 初中 道德与法治 教案《善用法律》教学设计
《善用法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增强依法律己、依法维权、依法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意识。
能力目标:逐步提高依法保护自己、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知识目标:知道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懂得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不要硬拼,而要智斗。
二、教材分析(一)内容分析本课是统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教材第二单元第五课的第三框。
本课内容是对前面《法不可违》《预防犯罪》两节课的延续,包括“遇到侵害,依法求助”“有勇有谋,应对违法犯罪”两目。
本课主要向学生介绍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维护自己合法权益,以保证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和权利,使其健康快乐地成长。
对中学生而言,本节课实践性强,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是理论指导实践的具体运用。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课程目标”中的“能力”和“成长中的我”中的“心中有法”。
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学习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权益”;“掌握获得法律帮助和维护合法权益的方式和途径,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树立起依法维权的法律意识,学会敢于斗争。
教学难点: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途径和方法,学会善于斗争。
三、学情分析经过第五课前两框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部分法律常识,但依法维权意识仍然比较淡薄,面对生活中发生的一些违法侵权行为,不能进行正确的判断,也不能进行坚决有效的斗争。
有时即使斗争了,也常常因为方法不当或盲目斗争,而使结果适得其反。
因此,让学生知道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掌握自我保护的本领,是非常必要的。
对初中学生来说,教学内容不宜太难太细,但要让他们懂得遇到法律问题找谁,怎样寻求帮助,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任务:观看视频,《让我保护你》,思考“我”指的是什么?反馈指导:请学生观看《让我保护你——我是法律》,先不要提示视频标题主题,让学生根据内容思考猜想,视频中的“我”是谁,并说明理由。
部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法不可违》名师教案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法不可违》名师教案《法不可违》名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明确为什么要遵守法律,在内容设计上共两目,第一目“谁都不能违法”意在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课文通过“小勤的事例”说明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尤其不能违反法律。
之后通过三个情景引出违法的含义,填表区别三种违法含义及区别。
第二目“犯罪必受惩罚”引导学生了解什以是犯罪行为和刑事处罚。
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不论什么原因,只要触犯了法律,就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以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
学情分析: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
他们既可以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走向品学兼优、健康向上的道路,也可以在不良的环境影响下走向道德败坏、违法犯罪的道路。
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了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缺乏法律知识的现象非常严重。
因此让学生了解哪些行为是违法行为,使他们懂得什么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犯罪的,懂得什么样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法律后果,以及相应地要受到怎样的法律制裁,从而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
核心素养:当代德育的重点逐渐“道德教育”转向“道德学习”,即“培养论”转向“学习论”。
为此,教师作为学生思想品德课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伙伴,与学生共同使用教材文本,实现:教师——教材——学生三者相互对话,教师与学生相互教育和自我教育,共同学习,共同发展。
诚如课程标准所说的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道德学习愿望”。
因此,教师在组织、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中,要帮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但更重要的是活化教材中所蕴含的德性精神,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焕发学生道德生命活力,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产生做有道德的人的强烈愿望;帮助学生提高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践行的能力。
最新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遵守规则》教学设计
第2课时遵守规则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遵守社会规则的意识;培养自律意识和敬畏规则的意识;形成自觉遵守规则和维护规则的理念知识目标了解规则与自由的关系;懂得怎样维护规则,参与改进规则能力目标提高自律能力,敬畏规则,学会维护规则的技巧,锻炼参与改进规则的能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维护社会规则。
教学难点:维护社会规则。
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链接视频——违反交通规则的后果)先观看视频,再谈谈感受。
按规则办事,往往需要我们的自觉。
如果不能自觉遵守规则,对规则没有认同感和敬畏感,那么,规则的效果必然大打折扣,规则就会形同虚设。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三课第2课时:遵守规则。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自由与规则不可分活动一:打手机的“自由”(多媒体展示材料和图片)设计意图:通过“候车室打手机”引发争执这一事例,帮助学生理解自由的边界,感悟自由和规则的辩证关系。
1.日常生活中,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当时的感受如何?(学生讨论回答)2.你如何看待这位男士打手机的“自由”?提示:这位男士有打手机的自由,但是他在行使自己的自由和权利时,应该尊重他人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教师总结:打手机是我们的权利和自由,但在公共场所,他人拥有安静的环境也是合理的权利和自由。
当两者发生冲突时,我们需要通过规则来划定自由的边界。
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因为社会生活中的自由,总是与他人有关联,要受到社会规则的约束。
活动二:我的自由谁做主?(多媒体链接视频——挡车门阻碍高铁发车)2018年1月5日,由蚌埠南开往广州南站的G1747次列车在合肥站停站办客时,一名带着孩子的女性旅客以等老公为名,用身体强行阻挡车门关闭,铁路工作人员和乘客多次劝解,该女子仍强行扒阻车门,造成该列车晚点发车。
据了解,目前铁路公安已介入调查处理。
1.观看视频,谈谈感受。
2.为什么阻止高铁发车,看似是在行使权利,最后却受到调查?提示:挡车门阻止列车启动,损害了乘客的利益,该妇女的自由和权利是建立在牺牲别人的权利基础上的,因此不应当受到保护。
初中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I)感受法律的尊严,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2)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3)增强依法律己、依法维权的意识2、能力目标(1)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活动的能力(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3)逐步形成分辨是非、辨别善恶的能力3、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违法,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和它们的基本特征(2)知道犯罪的危害性,懂得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二、教学设计【导入】展示:电瓶车照片Q:各位同学,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种交通工具一一电动车,你们你喜不喜欢它呀?设计意图:通过设问,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一方面在课堂开始时激发学生激情,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从道德和法治两个方面进行回答,不仅是对上个单元《道德》的一个回顾,同时还可以引出这节课的内容:单靠道德来约束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用法治这一行为规范来规范行为,导出“法不可违”课题。
【开展】展示:2023年10月22日,长兴县路口探头拍下的一幕Q:在这张截图中,为什么用一个红圈把这位骑电瓶车的女士圈了出来?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片,引导学生体会到没有带头盔、手持电话这些日常容易忽视的行为都可能会成为违反相关法律的行为,会被处以相应的处罚。
加深对“法不可违”主题的认知。
活动:让学生写一写,你觉得这张截图的后续故事会怎样发展。
(2分钟)请同学们进行分享。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写故事的环节,激发学生思维,并通过整理学生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如果不遵守了相关法律、法规,不仅会受到相关法律的处罚,甚至会威胁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这也是本节课中想要向同学们渗透的一个情感态度:“法不可违不仅仅是因为害怕受到法律法规的处罚,更是一种珍爱生命的行为第一幕:交警开出罚单Q:为什么交警会开出这张罚单?这一处罚有依据吗?同学们可以从罚单上找找原因。
:Q:根据法律规定,同学们猜一猜,这张罚单上的处罚是怎样的?结果:罚款20元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从材料中找信息,阅读法律、法规条款,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带头盔”这一行为触犯了法律法规,是一种违法行为,并且会受到相应的处罚。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法不可违》优质教案
(封面)人教版初中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法不可违》优质教案授课学科:授课年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XX学校初中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教案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知道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别。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三、教学方法四、教学过程环节一:课堂导入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大闹机场、旅游景区留言、地铁上吃有气味的食物……。
这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
这些行为不仅仅是不文明的行为,实则已经触犯了相关的法律,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根据情节严重程度,是要被处以不同的罚款的,更严重的甚至面临着刑事处罚。
可见《法不可违》,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什么是法律,什么是违法行为,现在来开展我们的司法一日游活动。
【过渡】开展一日游活动之前,我们得先进行两个小小的普法活动。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违法无小事1.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活动一】抢答大比拼请学生阅读课本46页违法无小事下面两段话,2分钟的时间。
随后合上课本,进行抢答比赛。
教师设置抢答的问题:(1)什么是法律?(2)法律规定了什么?(3)法律的意义是什么?(4)什么是人民的行为底线?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总结: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明确的告诉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
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合法的有效准绳。
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过渡】要做到不违法,就要了解什么是违法。
2.违法行为的含义、类型及各类型的含义【活动二】智慧大碰撞课件通过呈现三个例子。
镜头一:朱某在学校操场捡到苏某手表不归还,法院判朱某限期归还。
依据我国物权法规定,捡得遗失物,应当归还失主;镜头二:李某等人在体育馆观看比赛时做出起哄、打闹等不文明行为,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处罚。
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对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应予以处罚;学生进行小组讨论:①三则案例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什么是违法行为?②以上行为是不是违法行为?属于哪类违法行为?找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总结讲述:三则案例,相同之处都是行为主体做出了侵害他人利益的事,不同是受到惩罚的法律依据是不一样的。
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优质课教案精选3篇(初中)
【导语】教师要能够在⽇常教学中以平和的⼼态来对待教学中的每⼀个环节,从⽽使学⽣在初中时期就构建起较为完善的道德体系,并形成⼀定的基本法律体系,使学⽣成为⼀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让友谊之树常青 【学习⽬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标:保持积极开放的⼼态,树⽴关⼼他⼈、尊重他⼈的意识。
能⼒⽬标:学会呵护友谊,能正确处理朋友之间的冲突,能⽤智慧来维护友谊。
知识⽬标:知道如何建⽴友谊,如何呵护友谊。
【重点难点】 重点:建⽴友谊。
难点:呵护友谊。
情景导⼊⽣成问题 多媒体播放歌曲《友谊地久天长》,导⼊新课。
⾃学互研⽣成能⼒ (⼀)⾃主预习 1.建⽴友谊,需要开放⾃⼰;建⽴友谊,需要持续的⾏动。
2.只要真诚待⼈,我们就有找到朋友的机会。
3.呵护友谊,需要⽤⼼地去关怀对⽅;呵护友谊,需要学会尊重对⽅;呵护友谊,需要学会正确处理冲突;呵护友谊,需要学会承受并正确对待交友中受到的伤害。
4.我们不可能和所有的⼈都成为朋友,但是我们要学会同多数⼈和睦相处,对所有⼈以诚相待。
(⼆)合作探究 知识模块⼀建⽴友谊 探究⼀:教材P49运⽤你的经验,P50探究与分享及⽅法与技能 (1)你们是如何成为朋友的?你的回答是________。
(2)交朋友,任何时候都需要主动吗? (3)交朋友,怎样做才算是主动? (4)我采取主动,但是对⽅不理我,这是不是很尴尬? (5)⼩强⼀直内向⼜安静,他能不能交到朋友? (6)学⽣分享教材P50有助于建⽴友谊的⽅法。
答案提⽰:交朋友,需要开放⾃⼰,需要主动⼀些,敞开⼼扉,主动表达,朋友才不会彼此错过。
在⾏动前要有恰当的期待,即使对⽅拒绝,也并不意味着⾃⼰不好,不必难过尴尬,不要⽓馁,只要真诚待⼈就总有找到朋友的机会。
知识模块⼆呵护友谊 探究⼆:教材P51上⾯探究与分享 (1)你以为哪种⽅式能够使⼩鹏和朋友的友谊更长久? (2)如果你要对朋友好⼀点⼉,你会怎么做?说说你的理由。
新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2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法不可违》优质课教案_11
部编人教版八上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
他们既可以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走向品学兼优、健康向上的道路,也可以在不良的环境影响下走向道德败坏、违法犯罪的道路。
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了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缺乏法律知识的现象非常严重。
因此,要让学生了解哪些行为是违法行为,要懂得什么行为是合法的,什么样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法律后果,以及相应地要受到怎样的法律制裁,从而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青少年要增强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自觉规范自身行为,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2.能根据案例判断违法行为的类别,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口头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等。
3.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能分清违法行为的类别及其相关的法律责任。
三、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四、教学难点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五、教学方式1.学生学习方式: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通过观看案例、表演小品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2.教师教学方式:教师是课堂活动的引导者和参与者,主要采用启发、引导、创设情境、营造氛围等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在学生在已有的认知水平上通过典型事例进行情感的升华。
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资源多媒体八、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观看视频:严查“扰考”的违法行为干扰高考是违法行为。
那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的分类和区别?带着这些问题共同学习《法不可违》这一课。
自主合作探究完成:1.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
2.2.()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合法的准绳。
3.3.法律是刚性的社会规则,()人们行为的底线。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优秀教案
八年级上道德与法治第五课第一节法不可违教学设计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1课时法不可违1教学分析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
教学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材料)2016年7月4日,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受贿罪、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和滥用职权罪三罪并罚,对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原部长令计划宣判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令计划受到法律的惩罚说明了什么?教师讲述:说明了谁都不能违法,违了法就要受到追究和制裁。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时代,尊法守法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五课第1课时:法不可违。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违法无小事(一)法律的规范作用1.阅读教材P46“运用你的经验”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行为及其导致得结果,增强学生用法律的眼光辨识自己行为的能力,增强法治意识,做到不违法。
具有开启下文的作用。
2.角色扮演:由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以小品的形式表演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提示:小勤的行为虽然不是主观故意,但客观上其行为已经违法。
4.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提示:可以,了解法律,学习法律,懂法守法就可以避免。
教师总结: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法律意识,不能违法。
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二)违法行为的含义活动一:认识违法行为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对比分析三种行为的不同表现、危害程度及所受处罚,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及其特点;了解治安管理处罚法、民法、刑法对相关违法行为的处罚;帮助学生认识到违法的后果及其必然受到的处罚,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和归纳能力。
1.阅读教材P47“探究与分享”2.分组对三种不同的情形进行讨论:这些行为有哪些不同的影响?对社会产生了哪些危害?触犯了何种法律?怎么才能解决问题?提示:朱某拾到苏某的手表拒不返还,违反了物权法,给苏某造成了财产损失,被法院判决限期归还苏某的手表;李某等人的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破坏了体育馆的公共秩序,被公安机关予以警告处罚;赵某的行为触犯了刑法,影响了社会的稳定,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
初中道德与法治《知法于心1守法于行》优质教学设计、教案
【导入新课】教学设计知法于心守法于行提到法律一词,大家都不陌生。
那究竟什么是法律呢?这是“法”的繁体字,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猜一猜“法”的繁体字各个部分代表着什么含义呢?生。
总结:“灋”由水、廌、去三部分组成。
水代表着公平、公正、平之如水;廌是传说中一种长相像牛的独角兽,生性正直,能够明辨是非善恶。
在古代判案时,被廌角触到的一方为败诉,败诉方要受到惩罚。
去就是惩处、惩罚。
总之,法律具有公平、公正之意。
法律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课本的名称就是——《道德与法治》,教育部已明确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视频:教育部)我们国家为什么会如此重视对大家的法治教育?知道法律、了解法律对我们有什么重要意义呢?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做到知法于心、守法于行呢?这就是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交流的话题。
【讲授新课】一、知法于心主人公小明在学法的道路上遇到了哪些事儿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走进小明的故事。
一天,小明在班里炫耀他的那把精美的藏刀……班主任为什么要批评他?生:携带藏刀,属于管制刀具。
小明携带管制刀具的行为有没有触犯法律?(生)触犯了什么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法律规定,禁止公民非法携带管制刀具。
那警察为什么要找到他呢?生。
总结:我国宪法、物权法、民法总则等都有相关规定,保护公民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小明刮伤他人车辆,侵犯了他人的合法私有财产,应该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案件中的小明是未成年在校学生,赔偿责任应该由他的监护人来承担。
气急败坏的小明一心认为都是藏刀的错?能怪藏刀吗?为什么?生。
师总结:小明不知法、不懂法,结果违法酿成错误。
小明所在的学校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识,从而加强对学生的法律教育,打算开展一些活动,你认为可以开展哪些活动?小明自己又可以做哪些努力呢?生。
师总结:我们在自觉守法,增强法律意识的同时,还要向周围的人宣传法律常识,做法律的义务宣传员,从而让更多的人知道法律、了解法律,遵守法律。
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优质课优质教案精选初中
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优质课优质教案精选初中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2单元“法治伴我行”章节中,详细学习第4课“法不可违”。
内容主要包括法律涵义、法律特征、违法行为种类及其法律后果,同时结合实践案例,使学生们深刻理解法律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和掌握法律基本概念,理解法律特征及其在生活中作用。
2. 培养学生遵纪守法意识,增强法治观念,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3. 通过分析案例,使学生能够识别一般违法行为,明确违法行为后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法律特征、违法行为种类及其法律后果。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案例,理解法律重要性,培养遵纪守法自觉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漫画,呈现生活中常见违法行为,引发学生对法律思考。
2. 新课讲解:a. 法律涵义与特征b. 法律在生活中作用c. 违法行为种类及其法律后果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案例,详细解析违法行为法律后果,引导学生正确判断。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生活中遇到违法行为,并提出相应解决办法。
六、板书设计1. 法律涵义与特征2. 法律在生活中作用3. 违法行为种类及其法律后果4. 遵纪守法,共建法治社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法律特征及其在生活中作用。
b. 举例说明违法行为种类及其法律后果。
c. 谈谈你对遵纪守法认识。
答案:1. a. 法律具有国家制定或认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特征。
在生活中,法律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b. 违法行为包括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
如盗窃、抢劫、诈骗等,其法律后果包括行政处罚、刑事处罚等。
c. 遵纪守法是每个公民基本素质,我们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共同建设法治社会。
《遵守规则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道德与法治统编版》
《遵守规则》导学案
《恪守规则》导学案
导学目标:通过进修本节课内容,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恪守规则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责任感。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话题:请同砚们谈谈自己对规则的理解,规则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
2. 观看视频: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规则的重要性和意义。
二、进修内容(25分钟)
1. 规则的定义:规则是人们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增进良好生活而制定的行为准则。
2. 规则的种类:法律规则、学校规则、家庭规则等。
3. 恪守规则的重要性:规则是社会的基石,恪守规则可以保障个人权益,维护社会秩序。
4. 规则的作用:规则可以约束行为,规范社会秩序,增进人们和谐相处。
三、拓展延伸(20分钟)
1. 分组讨论:请同砚们分组讨论身边的一些规则,以及这些规则的作用和意义。
2. 角色扮演:让学生们分角色扮演违反规则和恪守规则的情景,加深对规则的理解。
3.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们了解规则的具体应用和实践意义。
四、教室小结(10分钟)
1. 总结归纳: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恪守规则的重要性。
2. 提出问题:请学生们思考如何在平时生活中更好地恪守规则,发挥规则的作用。
五、作业安置(5分钟)
1. 作业要求:写一篇关于恪守规则的文章,表达你对规则的理解和看法。
2. 自主进修:鼓励学生们自主进修相关内容,提高对规则的认识和理解。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规则的重要性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培养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责任感。
希望学生们能够在平时生活中自觉恪守规则,做一个守规矩的好孩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遵守治安管理处罚法
【核心素养】
能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对自我和他人负责;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能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
【实施背景】
作为一名学生每天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主要的生活领域是家庭和学校,对于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违法行为及其危害了解较少。
但在有些时候,很多未成年人的行为触犯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应受到治安管理处罚,学生却不知道,因此普及本课的知识迫在眉睫。
【设计理念】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并向成年人过渡,自我意识和独立性大大增强,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树立自觉遵守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意识,规范言行,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
过有意义的生活,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小公民,这些都是我们道德与法治课的追求。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案例分析,树立自觉遵守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意识,规范言行,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小公民。
2.能力目标:
搜集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案例,认识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提高预防违法犯罪的能力。
3.知识目标:
分析不同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为,知道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妨害社会管理秩序行为的主要表现。
【教学重难点】
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妨害社会管理秩序行为的主要表现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依法维护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重要性是本
项目的教学难点。
【教法、学法】
法律讲堂;以案说法;体验感悟法;模拟剧场法等。
【教学用具】
多媒体平台及课件。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流程;结合教学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课前划分小组,选出小组组长;布置学生预习,组织好小组活动;课前调查本班学生的对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了解及他们最想解决的问题;准备课本剧素材,并向课本剧表演小组的同学提出要求等。
2.学生准备:提前预习本节课的知识;上网收集有关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知识,收集法律讲堂的内容;熟悉课本剧内容,排练课本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情景导入:
首先,展示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生活现象:一是×××到此一游
,
的漫画;二是广场舞扰民的漫画。
其 次引 导 学
生交 流 我
们的 身 边
有没 有 这
两
种现象并举例说明。
最后,教师归纳提升,引出话题:维护社会的安定和谐,保障公民
的合法权益,需要人们自觉遵守治安管理处罚法。
2、板书标题:遵守治安管理处罚法
(二)讲授新课
1、治安管理处罚法
活动一: 法律讲堂
首先,教师引导:对于治安管理处罚法,你了解多少?今天老师想让大家当一回法律宣讲员,来介绍一下治安管理处罚法。
其次,学生展示课前对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了解。
最后,教师引导总结:1、治安管理处罚法是一部什么样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是一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
2、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三种行为: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妨害社会管理。
3、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警告、罚款、行政拘留、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
教师引导:治安管理处罚法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是预防和减少犯罪的一条有效防线。
我们要努力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要求,规范自己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行为。
2、公共秩序不可扰乱
活动二:“演奏会的风波”
首先,情景剧表演:赵某等三人正在文化馆观看一场钢琴演奏会,起哄、打闹、吹口哨,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
最后工作人员
找来民警,将这三人带走。
(一学生现场演奏钢琴曲,三人扮扰乱者,其他同学表演观众)
小组讨论:他们这是什么行为?这种行为有哪些危害?
以案说法: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对于扰乱公共秩序,情节轻微,尚不构成刑事处罚的行为,应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依法维护公共秩序(重要性)是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和正常生活的需要,是保障社会生产、生活正常运行的需要。
重点强调依法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性:是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和正常生活的需要,是保障社会生产、生活正常运行的需要。
相关链接:扰乱公共秩序行为的主要表现有哪些?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哪些是扰乱公共秩序的违法行为,查找自身有没有亮起“红灯”,防患于未然,自觉遵守,积极维护公共秩序。
3、公共安全不可妨害
活动三:“行李箱的秘密”(播放录音)
2018 年4 月2 日10 时许,准备从厦门站乘坐动车前往龙岩的老王被安检民警小张拦了下来。
原来,老王的行李里面除了香烛、纸钱等祭祀用品外,还有一卷千响的鞭炮。
“特地交代店家帮忙打包好,我以为这样就可以带上动车了。
”老王解释道。
小组讨论:老王的行为,并说说这种行为有哪些危害?
以案说法: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对于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妨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应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维护公共安全(重要
性)是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需要,也是保障国家和社会安定的需要。
相关链接(教材96 页):本链接介绍了妨害公共安全行为的主要表现。
帮助学生明确哪些是妨害公共安全的违法行为。
教师讲述:一旦发现自己身上有类似的妨害公共安全的行为,要及时改正,避免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自觉遵守治安管理处罚法,积极维护公共安全。
4、社会管理秩序不可破坏
活动四:“吴阿姨的烦恼”
吴阿姨在朋友圈发了一条信息:“我楼上邻居家养了一条宠物狗,经常晚上十点钟以后还蹦来蹦去,严重干扰了我的正常休息,我找小区物业进行协调解决,效果也不太理想。
”你如何看到这一问题?
有人留言:吴阿姨多管闲事......
有人留言:养宠物狗干扰她人是违法行为.......
请你跟帖:
以案说法: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对于妨害国家社会管理活
动,破坏社会秩序,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应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维护社会管理秩序,才能保障国家机关对社会事务的正常管理,保证政
令畅通,才能创建安定和谐、秩序井然有序的社会环境。
重点强调维护社会管理秩序的重要性:维护社会管理秩序,才能保
障国家机关对社会事务的正常管理,保证政令畅通,才能创建安定和谐、
秩序井然有序的社会环境。
相关链接:结合相关链接内容,帮助学生明确妨害社会管理行为的
主要表现。
(三)法律微考场:(快速抢答)
1、观看足球比赛时向场地乱扔矿泉水
2、车站购票时强行插队引发混乱
3、任意移动交通安全标志
4、唐某私带违禁物品上火车
5、赵某明知自行车是赃物而购买
6、造各种假证件
(四)收获平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青春誓言:
我们以青春的名义宣誓: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遵守治安管理处罚法,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小公民。
(六)教师寄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是一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
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种子在我们每个同学的脑海中生根发芽,最后长成参天大树。
(板书绘制参天大树)
(七)课外作业
以学习、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为主要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期手抄报,在班级内展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