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北京各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分类诗歌鉴赏教师版

合集下载

北京各区2018届高三期末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精选解析

北京各区2018届高三期末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精选解析

北京各区2018届高三期末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精选解析2018东城期末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8题。

送别高适昨夜离心正郁陶,三更白露西风高。

萤飞木落何淅沥,此时梦见西归客。

曙钟寥亮三四声,东邻嘶马使人惊。

揽衣出户一相送,唯见归云纵复横。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送友人远行,内心惆怅郁结,夜已三更,难以入眠。

B.夜晚萤虫飞舞、秋叶飞落,秋雨连绵,诗人梦中又见友人。

C.报晓的钟声从远处传来,声声马嘶,把诗人从睡梦中惊醒。

D.诗人匆忙出门想送别友人,但驻足遥望,却不见友人身影。

16.诗人借钟声、马嘶衬出了清晨的宁静。

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3分)A.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李白《赠汪伦》)B.铁马嘶风一渡河,泪珠零便作惊波。

(黄滔《马嵬二首》)C.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李约《观祈雨》)D.犬吠疏篱明月上,邻翁携酒到茅堂。

(李中《思九江旧居三首》)17.《送别》与《别董大》都是送别诗,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及抒情方式有所不同。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6分)①本诗描绘了送别时的景色,白居易《琵琶行》也描绘了送别时的景色,其诗云:“_______,________。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②本诗写送别,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写到了自己与家人团聚的场景:“乃瞻衡宇,_______,僮仆欢迎, ________。

”③本诗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为送别之作,王诗云:“城阙辅三秦,________。

与君离别意,_________。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15.B16.D17.(6分)要点一:《送别》写诗人对友人的思念,表达了惆怅不舍的心情;《别董大》写诗人对朋友的鼓励,表达了诗人乐观积极的心态。

2018北京高三一模试题分类汇编 诗歌鉴赏

2018北京高三一模试题分类汇编 诗歌鉴赏

朝阳一模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5—18题。

答张十一【1】韩愈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②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释:【1】本诗写于韩愈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

【2】踯躅:即羊踯躅花。

15.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首联描绘了山水空净,猿鸣声声,人烟鼎盛,一派繁华美好的景象。

B. 颔联“竞”字写出了筼筜蓬勃生长,“闲”字写出了羊踯躅悠然开放。

C. “未”字统领“报”与“知”,诗人慨叹自己未报君恩,不知会死于何地。

D.尾句中“斗”同“陡”,本句的意思是诗人顿时感觉头发白了一多半。

16. 本诗首联调动了视觉与听觉写景,下列诗句不含..这种写法的一项是(3分)A.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B.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韦应物《登楼寄王卿》)C.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刘方平《春怨》)D.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戎昱《桂州腊夜》)17.《南涧中题》写于柳宗元被贬之后。

这首诗与《答张十一》所表达的贬谪之情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南涧中题(节选)柳宗元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

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

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

18.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8分)韩愈之文长于针砭时弊,《师说》讽刺了当时在士大夫之间耻于相师的风气,“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_____①_______,_____②_____。

’”《小石潭记》写于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_____③_____,______④_____”,表达了他在潭边的所见所感。

《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词人遥想三国时周瑜“____⑤______,谈笑间,____⑥_______”,抒发了词人壮志未酬的感慨。

2018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三年级一模语文试题(讲评版)

2018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三年级一模语文试题(讲评版)

2.文言文阅读,难度系数一般,题型方面与其他几个 城区略微不同,除了选择题和主观题以外,还考查了 最近渐渐淡出高考的断句题,没有考查翻译题。知识 点方面考查实词、虚词、文意理解和对于文章人物形 象的概括。 3.古诗鉴赏考查了杜甫的《燕子来舟中作》,从出题 方式来看,依然沿用了两诗对比类的出题方式,突出 体现了诗人“民胞物与”的思想。 4.散文阅读在题型上和其他城区基本一致,在考查散 文的过程中,同时考查了基础知识和名著阅读的相关 内容。同学们在答本篇散文的时候,务必重视先判断 题型是赏析题、理解题还是概括题,然后选择相应的 方法进行解答。务必注意回文定位找答案,不要仅凭 自己的主观臆断答题。
材料二 北京四合院的绿化,是千百年来人们根据北京的自 然地理气候和文化背景逐渐形成的,颇具特色。 北京四合院的绿化树木,多数属于“春华秋实”型。 这些树木春天开花,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享受浓浓的春意; 秋天结果,身在院内便可得到桃李之利。夏季炎炎时还 可以乘凉。 北京四合院院外的大门和倒座房处,常常种植高大 的落叶乔木,旧时以槐树、榆树为主。 槐树木质坚硬而有弹性,能够做船舶、车辆和器具, 槐花、槐实和槐树的根皮都是药物,花还可做黄色染料。 槐树的种植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周代朝廷在外朝 种三槐、九棘,公卿大夫分坐其下,以定三公九卿之位, 后来便以“槐棘”喻指三公九卿之住。北京四合院继承 了这种传统,明、清时期民宅中广泛种植槐树,以表达 _ 。
纵观整张试卷,我们不难看出:在学习中 不能一味的套用方法,对于诗歌、文言文和阅 读文本本身的理解才是重中之重,在生活中扩 大阅读面,增加文学底蕴,提高自己对于万事 万物的感悟能力。在学习中不能死记硬背所谓 的方法和术语,而应该培养的是清晰的思维方 式,以不变应万变,取得更好的成绩。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 北京是世界文化名都,它众多的文化古迹,一直吸 引着世人的目光。其实,北京的自然遗产,特别是植物 多样性,也是世界其它名都难以相比的。《北京植物志》 (1992年第3版),共收入维管植物169科,898属, 2088种。 北京作为都城有两千余年的历史,由于人口聚集, 周围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现有的植物区系和植物群落, 与两千年前相比已有很大的不同。目前,距离城区较远 的山区破坏程度较轻,植物种类保存较多,如房山上方 山,门头沟东灵山和百花山,延庆松山,怀柔喇叭沟门 和云蒙山,密云雾灵山,对这些地区应加以特别的保护。

2018高三语文海淀一模古诗歌阅读讲评

2018高三语文海淀一模古诗歌阅读讲评

2分:该答案对《燕诗》理解较准确,但分析作者情感薄弱。 对《茅诗》理解失误。(2+0)
1分:“将燕子视为朋友”为有效信息,给分。
古代诗歌阅读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8题。 燕子来舟中作 杜甫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17. 杜甫的诗歌体现了“民胞物与”的思想,即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同胞, 所有的物都是我的朋友。请结合本诗和下面诗句加以分析。(6分)
6分:各个要点均具备,表达清楚,概括能力强。
5分:《燕诗》对文本理解准确,“民胞物与”与文本内容结合紧 密,《茅诗》缺乏作者情感情怀的要点,如“舍己为人的大爱”。 (3+2)
4分:《茅诗》的理解与民胞之间的分析较弱,丢失 要点,如对作者情感情怀的分析概括。(3+1)
3分:针对《茅诗》的分析要点齐备,但该考生受选择题错 误选项的影响,对《燕诗》的理解出现问题。(3+0)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 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的诗歌体现了“民胞物与”的思想 ——给了结论,指明答题方向
即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同胞,所有的物都是我的朋友 ——解释结论,明确“民胞物与”含义
请结合本诗和下面诗句加以分析 ——提出任务要求:结合两首诗的相关内容分析作品如何体现“民 胞物与”的思想
典型问题: 1. 部分学生不能准确把握诗句内容,读不懂或是
说不准,过度解读(想象添加了很多内容),尤其以 《茅诗》严重。
《燕诗》:批评世态炎凉(选择错误项); 《茅诗》:顽强拼搏,坚贞不屈;不惧风雨,不畏艰 难;无人赏识,壮志难酬;旷达豪放,沉郁顿挫;为 国效力,与寒士共勉 。

2017-2018北京各区高三语文模拟诗歌鉴赏试题汇编 精品

2017-2018北京各区高三语文模拟诗歌鉴赏试题汇编 精品

2017-2018北京各区高三语文模拟诗歌鉴赏试题汇编海淀二模 (2)朝阳二模 (2)东城二模 (3)西城二模 (3)东城一模 (4)朝阳一模 (4)海淀一模 (6)西城一模 (6)海淀期末 (7)朝阳期末 (7)西城期末 (8)东城期末 (9)海淀期中 (10)朝阳期中 (11)2017-2018北京各区高三语文模拟诗歌鉴赏试题汇编诗歌分类简答题型分类艺术手法延伸题分类1.海淀期中2.朝阳期中3.海淀期末4.朝阳期末5.西城期末6.东城期末7.海淀一模8.西城一模9.朝阳一模10.东城一模11.海淀二模12.西城二模13.朝阳二模14.东城二模海淀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

踏莎行•山居张抡秋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画。

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

已喜佳辰,更怜清夜,一轮明月林梢挂。

松醪[注]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

[注]“松醪”:是松膏酿制的酒。

12①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首句“秋入云山”,语言简明形象,“入”字写出了深山秋意飒然而至的景象。

B. 词人以“潇洒”形容“物情”,赋予山中万物以情志风神,秀逸灵动,意蕴无穷。

C. 下片写月圆之夜,诗人身处良辰佳景,独对冷清的秋夜,难免心生孤寂悲切之情。

D. 上片写了斑斓如画的秋山景象,下片写了清朗闲雅的山居之景,诗中有画,情景交融。

②词人的山居生活有什么特点?词中是怎样表现的?(4分)13.古今诗歌中有许多描写秋景的佳句,诗人对秋景的描写也各有千秋。

请结合“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一句并再举一个描写秋景的句子,对它们的特色加以赏析。

(不少于200字)(10分)【参考答案】12.①(3分)C(“心生悲切,悲喜交加”错。

)②(4分)特点:山居生活惬意自在、闲适清闲。

(1分)一是以优美旷远,清幽自然的环境来映衬;二是,写与山村田野老相伴对酒共话的日常生活来反映;三是写作者淡泊的心境,怡然自得的心境来表现(3分)。

北京市各区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精选汇编:诗歌鉴赏专题

北京市各区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精选汇编:诗歌鉴赏专题

诗歌鉴赏专题朝阳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4—17题。

鹧鸪天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本词为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林断山明”一句有远景有近景,远处树林尽头山峰明晰,近处有竹林掩墙。

B.“乱蝉衰草”一句用蝉、衰草和池塘三种意象,说明词人所处环境有点荒凉。

C.“杖藜徐步”勾勒出傍晚时分村旁的小道上,词人拄着藜杖徐徐漫步的画面。

D.“殷勤昨夜三更雨”用拟人手法说明天公毫无情义,故意在昨夜送来一场雨。

15.“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写景巧妙,动静结合,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A.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唐•温庭筠《商山早行》B.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唐•王维《鸟鸣涧》C.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D.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宋•翁卷《乡村四月》16.本词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都写于词人谪居黄州期间,但是描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却有些不同。

请简要分析这两种不同。

(6分)17.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8分)苏轼在词中用“浮生一日凉”表达对时间和生命的感悟。

《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①,②”劝慰自己顺应自然,乐天安命,不要疑虑。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里说“③,④”,感叹人生短暂,人与人交往,很快就度过了一生。

苏轼的《前赤壁赋》里有感叹人生之短暂、羡慕自然之永恒的句子,“⑤,⑥”。

《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用“朝而往,暮而归,⑦,⑧”,表达了随着时间季节不同,快乐也是没有穷尽的,表现出积极的人生态度。

14.(3分)D(“毫无情义”理解有误)15.(3分)C(两句均为动景)16.(6分)(给分原则:内容分析4分,情感表达2分,意思相近即可)①描写内容不同:《鹧鸪天》写夜雨后第二天散步,《定风波》写散步途中遇雨;《鹧鸪天》词人眼中所见既有衰败的景象,如乱蝉衰草,也有充满生机的景象,如翻飞的白鸟、淡淡香味的荷花,《定风波》词人眼中所见是“穿林打叶”的雨景,“山头斜照”的雨后转晴之景。

2018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2018.4

2018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2018.4

2018海淀区高三语文一模试卷语文2018. 4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是世界文化名都,它众多的文化古迹,一直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其实,的自然遗产,特别是植物多样性,也是世界其它名都难以相比的。

《植物志》(1992年第3版),共收入维管植物169科,898属,2088种。

作为都城有两千佘年的历史,由于人口聚集,周围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现有的植物区系和植物群落,与两千年前相比已有很大的不同。

目前,距离城区较远的山区破坏程度较轻,植物种类保存较多,如房山上方山,门头沟东灵山和百花山,延庆松山,怀柔喇叭沟门和云蒙山,密云雾灵山,对这些地区应加以特别的保护。

在气候上处于暖温带向中温带的过渡,在自然地理上处于黄土高原向海河平原的过渡。

这里既是许多暖温带植物以与具热带亲缘的喜温暖的植物分布的北界,也是中温带东北南部许多植物分布的南界。

目前在低山平原地区仍可找到大量具热带、亚热带亲缘成分的植物。

多种落叶阔叶灌丛成片地出现是目前山地植物多样性的特色。

不同海拔,不同坡向,无论溪边或半坡,都出现了多种落叶阔叶林丛,这在其它地方很少见到。

而京西和京北山区的突出特点是,在海拔1600米以上的山顶或近顶的“夷平面〞上,分布着以多种杂类草为主的亚高山草甸。

亚高山草甸野生草木花卉繁多,不同的时序,不同植物开着不同颜色的花,花色交映,五彩缤纷。

如东灵山和百花山,都有大量可供观赏的花卉,仅百花山中观赏植物就有300余种。

古籍记载:“无名花草,遍山取妍,三时不绝,故为百花山。

〞其中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金莲花尤其引人注意。

植物区系中有一定数量的种类已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名录。

是我国政治、文化等中心,生产和生活给环境带来了较大压力,而交流频繁也给外来植物的入侵带来了便利。

这不仅对农业生产造成损害,还直接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很大程度上起源于生物与其环境的多样性,因此在保护好文化遗产之外,保护好独特的自然遗产,意义重大。

北京市东城区2018届高三4月综合测试(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北京市东城区2018届高三4月综合测试(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东城区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综合练习(一)语文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2017年10月29日,“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在京举办。

清华大学教授、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首席科学家潘建伟,北京大学教授许晨阳分别获得“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中国的未来能否回到科学的制高点?对此,施一公说:“中国在过去两三百年期间科学技术没有领先过,一直是受惠于世界科技进步带来的成果。

现在的年轻一代应该有危机感,中国的科技水平与国家命运____1____。

”潘建伟表示,量子研究在“二十年前是做梦都不敢想的”。

许晨阳称,是时代造就他今天的成功,“作为年轻的获奖者,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来从事科学研究,在科学中实现自我价值应该成为当今更多年轻人的选择。

”当代世界正处于从经济社会向智力社会转变的历史时期。

未来社会,科学将作为"社会中轴"起决定性作用。

科学在塑造人类思维方式和完善人类理性方面将持续发挥作用。

中国要成为世界科学强国,必须进行文化的推陈出新。

这不仅要求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有自觉意识,还要求进行爱因斯坦说的“真理的再发现”,即“真理必须一次又一次地为强有力的人物重新加以雕刻,使之适应雕刻家为之工作的那个时代的需要”。

(取材于“中国日报网”相关报道)材料二这几个中国年轻人正在致力于用科技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随着传感器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渐成熟,智能驾驶已经慢慢从“概念化”走向了“实用化”。

吴甘沙就瞄准了这个对很多人来说完全陌生的领域,他要颠覆人们对“无人驾驶”的认识,完成一个全天候、全区域、全速度的无人驾驶过程。

一辆真正的无人驾驶汽车应该像一个舒适的移动包厢,没有方向盘、刹车、仪表盘,使用者只需“告诉”汽车自己的目的地即可。

“无人驾驶”值得所有人期待。

试想一下,如果实现了无人驾驶的话,那么车与车、车与路会形成完善的网络。

2017-2018北京各区高三语文模拟诗歌鉴赏试题汇编精品

2017-2018北京各区高三语文模拟诗歌鉴赏试题汇编精品

螃肃薂蒆肁肂芁蚂肇2017-2018北京各区高三语文模拟诗歌鉴赏试题汇编海淀二模 (2)朝阳二模 (2)东城二模 (3)西城二模 (3)东城一模 (4)朝阳一模 (4)海淀一模 (6)西城一模 (6)海淀期末 (7)朝阳期末 (7)西城期末 (8)东城期末 (9)海淀期中 (10)朝阳期中 (11)2017-2018北京各区高三语文模拟诗歌鉴赏试题汇编诗歌分类简答题型分类艺术手法延伸题分类1.海淀期中2.朝阳期中3.海淀期末4.朝阳期末5.西城期末6.东城期末7.海淀一模8.西城一模9.朝阳一模10.东城一模11.海淀二模12.西城二模13.朝阳二模14.东城二模海淀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

踏莎行?山居张抡秋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画。

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

已喜佳辰,更怜清夜,一轮明月林梢挂。

松醪[注]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

[注]“松醪”:是松膏酿制的酒。

12①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首句“秋入云山”,语言简明形象,“入”字写出了深山秋意飒然而至的景象。

B. 词人以“潇洒”形容“物情”,赋予山中万物以情志风神,秀逸灵动,意蕴无穷。

C. 下片写月圆之夜,诗人身处良辰佳景,独对冷清的秋夜,难免心生孤寂悲切之情。

D. 上片写了斑斓如画的秋山景象,下片写了清朗闲雅的山居之景,诗中有画,情景交融。

②词人的山居生活有什么特点?词中是怎样表现的?(4分)13.古今诗歌中有许多描写秋景的佳句,诗人对秋景的描写也各有千秋。

请结合“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一句并再举一个描写秋景的句子,对它们的特色加以赏析。

(不少于200字)(10分)【参考答案】12.①(3分)C(“心生悲切,悲喜交加”错。

)②(4分)特点:山居生活惬意自在、闲适清闲。

(1分)一是以优美旷远,清幽自然的环境来映衬;二是,写与山村田野老相伴对酒共话的日常生活来反映;三是写作者淡泊的心境,怡然自得的心境来表现(3分)。

2018届北京各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师版

2018届北京各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师版

2018届北京各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师版摘要本文档旨在对2018届北京各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进行分类汇编,以便教师们对试题进行更加有针对性的备课和教学。

本文档以Markdown文本格式输出,不包含任何图片和网址,可以方便地在电子设备上进行阅读和使用。

背景高考是我国教育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环,而语文科目又是高考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科目之一。

因此,高考语文备考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高三一模试题的分类汇编,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全面的备课参考,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考试成绩。

分类汇编阅读理解短文阅读1.《作文奖想捧场》:考查文学常识和细节理解。

2.《那一年,我们真的长大了》:考查人生哲理和抒情文的理解。

3.《长歌行》:考查对古文的理解和推理能力。

长篇阅读1.《机器人》:考查科技与人文的关系。

2.《动力火车》:考查国家发展和文化的关系。

3.《生物多样性保护》:考查全球问题与个人责任的关系。

短文写作提纲式作文1.“假话”如何判断:考查论证、辩证和分析能力。

2.比喻的使用:考查语言修辞和创新能力。

3.研究生报考现象的讨论:考查思想、逻辑和文化素养。

文章作文1.我的大学生活:考查个人经历和写作表达能力。

2.城市生活的感受:考查对社会问题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环保意识的培养:考查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关系。

长文阅读非文学类长文1.论美丽中国:考查对国家提倡的理解和认识。

2.论阅读的重要性:考查阅读理解和文化素养。

3.反腐倡廉:考查社会问题和个人责任的关系。

文学类长文1.《茶馆》:考查现代文学之父郁达夫的思想和人生观。

2.《红楼梦》:考查唐宋八大家之一曹雪芹的文学造诣和文化价值。

3.《春蚕》:考查现代小说之父鲁迅的思想和文学魅力。

本文档对2018届北京各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进行了分类汇编,考察的是语文知识的多方面素养,不仅仅是各种语文素材的拆分,也是对学生素养和思维的考查和培养。

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试题进行教学设计和备课,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考试成绩。

2018届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教师新版

2018届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教师新版

2018届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教师版2018海淀二模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5-18题。

满江红·送廖叔仁赴阙日近觚棱①,秋渐满、蓬莱双阙。

正钱塘江上,潮头如雪。

把酒送君天上②去,琼玉琚玉佩鹓③鸿列。

丈夫儿、富贵等浮云,看名节。

天下事,吾能说;今老矣,空凝绝。

对西风慷慨,唾壶歌缺④。

不洒世间儿女泪,难堪亲友中年别。

问相思、他日镜中看,萧萧发。

【注释】①觚棱,宫殿的屋角瓦脊。

②天上,指朝廷。

③鹓,古代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

④唾壶歌缺,《世说新语》中说,王敦酒后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用如意击打唾壶,壶口尽缺。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想象友人即将赴任的临安,宫殿在阳光照耀下高大壮丽,似蓬莱般令人神往。

B.“正钱塘江上”两句,写江水气势磅礴,银白色的浪花奔涌着向前,极具画面感。

C.下阕开篇四个短句急促有力,“能”与“空”凸显了词人激切、无奈的矛盾心绪。

D.“不洒”两句说的是,莫因离别流泪而难为情,应如世间孩童般真实地表达心意。

16.本词结尾“问相思、他日镜中看,萧萧发”,通过想象离别后的情景来抒发情感。

下列诗句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A.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B.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柳宗元《别舍弟宗一》)C.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郑文宝《柳枝词》)D.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

(严仁《鹧鸪天·惜别》)17.本词与下面的诗歌都写送友人赴任,它们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内容加以分析。

(6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6分)①本词说“丈夫儿、富贵等浮云,看名节”,屈原在《国殇》中也歌颂了将士们死而无悔的气节:“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2018届北京各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教师版

2018届北京各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教师版

2018届北京各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教师版2018届北京各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教师版2018东城期末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8题。

送别高适昨夜离心正郁陶,三更白露西风高。

萤飞木落何淅沥,此时梦见西归客。

曙钟寥亮三四声,东邻嘶马使人惊。

揽衣出户一相送,唯见归云纵复横。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送友人远行,内心惆怅郁结,夜已三更,难以入眠。

B.夜晚萤虫飞舞、秋叶飞落,秋雨连绵,诗人梦中又见友人。

C.报晓的钟声从远处传来,声声马嘶,把诗人从睡梦中惊醒。

D.诗人匆忙出门想送别友人,但驻足遥望,却不见友人身影。

16.诗人借钟声、马嘶衬出了清晨的宁静。

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3分)A.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李白《赠汪伦》)B.铁马嘶风一渡河,泪珠零便作惊波。

(黄滔《马嵬二首》)C.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李约《观祈雨》)D.犬吠疏篱明月上,邻翁携酒到茅堂。

(李中《思九江旧居三首》)17.《送别》与《别董大》都是送别诗,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及抒情方式有所不同。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6分)①本诗描绘了送别时的景色,白居易《琵琶行》也描绘了送别时的景色,其诗云:“_______,________。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②本诗写送别,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写到了自己与家人团聚的场景:“乃瞻衡宇,_______,僮仆欢迎, ________。

”③本诗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为送别之作,王诗云:“城阙辅三秦,________。

与君离别意,_________。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15.B16.D17.(6分)要点一:《送别》写诗人对友人的思念,表达了惆怅不舍的心情;《别董大》写诗人对暮归的渔樵,宁静祥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届北京各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教师版2018东城一模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 5- 18题。

夜游宫吴文英竹窗听雨,坐久隐几【1】就睡,既觉,见水仙娟娟于灯影中。

窗外梢溪雨响。

映窗里、嚼花【2】灯冷。

浑似潇湘系孤艇。

见幽仙,步凌波,月边影。

香苦欺寒劲。

牵梦绕、沧涛千顷。

梦觉新愁旧风景。

紺云【3】歌,玉搔斜,酒初醒。

注释:[1]隐几:靠着桌案。

[2]嚼花:指赏花。

[3] 紺云:头发。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窗外”一句写词人雨夜静坐,听窗外的溪声雨声混成一片。

B.“映窗里”一句写词人借冷冷的灯光欣赏当窗摆放的水仙花。

C.“香苦”一句写香气浓郁的水仙受到了雨夜寒气的侵袭。

D.词人抒发了内心的苦闷,只有在梦醒后才感觉到温馨。

16.本词借人写花,写出了水仙花的特点。

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3分)()A.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宋之问《有所思》)B.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映浅红。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C.娇含嫩脸春妆薄,红蘸香绢艳色轻。

(徐黄《牡丹花》)D.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17.《夜游宫》一词与下面的诗在运用意象方面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6分)“雨”是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如杜甫写到的春雨:“好雨知时节,①。

随风潜入夜,②。

”范仲淹笔下的连绵阴雨:"③,连月不开,④,浊浪排空。

”还有苏轼在沙湖道中偶遇之雨:“莫听穿林打叶声,⑤。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⑥。

”各种各样的雨,都寄托了作者丰富而细腻的感悟。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15.(3分)D 16.(3分)C17.(6分)答案要点:相同点:都通过想象、联想,赋予意象感情色彩,将意象人格化。

不同点:李白诗没有对意象进行细致描绘,《夜游宫》对意象描绘细腻。

18.(6分)①当春乃发生②润物细无声③若夫淫雨霏霏④阴风怒号⑤何妨吟啸且徐行⑥一蓑烟雨任平生2018西城一模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5-18题。

三登乐范成大①路转横塘②,风卷地,水肥帆饱。

眼双明,旷怀浩渺。

问菟裘③,无恙否,天教重到。

木落雾收,故山更好。

过溪门,休荡桨,恐惊鱼鸟。

算年来,识翁者少。

喜山林,踪迹在,何曾如扫。

归鬓任霜,醉红④未老。

【注释】①范成大:南宋诗人。

此词为多年在外的诗人归乡时所作。

②横塘: 地名,在今江苏苏州市西南。

③菟裘:此处指诗人家乡吴县石湖。

④醉红:指酒醉后面庞泛红。

15.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词作开篇点明行迹;“水肥帆饱”不仅描写看到的景色,亦寓有归乡时的心情。

B. “无恙否”既是揣测,又流露出隐隐的担忧,这种心情与“近乡情更怯”颇相似。

C. “休荡桨”写舟行水上,已无需荡桨,意在表现风力迅猛,浪推船行,极为迅速。

D.“喜山林”三句是说虽然作者离家日久,但故乡山林的遗迹依然,还是旧日模样。

16. “横塘”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下列诗句中“横塘”的情感内涵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3分)A. 复见花开人又老,横塘寂寂柳依依。

(唐·李嘉祐《伤吴中》)B. 散客出门斜月在,两眉愁思问横塘。

(唐·韩偓《横塘》)C.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宋·范成大《横塘》)D. 道出横塘跨石梁,塘南塘北稻花香。

(宋·程师孟《入涌泉道中》)17.同为归乡途中所作,刘克庄《归至武阳渡作》与范成大《三登乐》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相关内容加以分析。

(6分)夹岸盲风扫楝花,高城已近被云遮。

遮时留取城西塔,篷底归人要认家。

(刘克庄《归至武阳渡作》)注:楝:音àn,落叶乔木。

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6分)①这首词中写到诗人归家途中遇到“风卷地”,《岳阳楼记》中同样有对洞庭湖上大风浪的描写“,”。

②这首词中诗人“恐惊鱼鸟”,在《醉翁亭记》中,欧阳修也写到了鸟,“,,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③这首词中诗人写到秋日“木落”,在《声声慢》中,李清照则写了花落,“。

,如今有谁堪摘?”三、(18分)15.(3分)C 16.(3分)D17.(6分)【答案示例】相同点: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渴望早日回到故乡的急切心情。

(2分)不同点:范词通过“水肥帆饱”,“旷怀浩渺”,“故山更好”,“喜山林”“醉红未老”等句表达了作者归家时的喜悦和对自然山林的热爱之情(2分);并通过“算年来,识翁者少”等句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感慨。

(1分)。

刘词通过“留取城西塔”“要认家”等句表达担心找不到归家标志的忐忑、紧张。

(1分)【评分参考】“渴望还乡”的共同情感,2分。

范词中的“归家喜悦”“山林热爱”“人事感慨”,各1分;刘词中的“忐忑、紧张”1分。

意思对即可。

18.(6分)【参考答案】①阴风怒号浊浪排空②树林阴翳鸣声上下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评分参考】每空1分。

句中有错字、别字、多字、少字,则该句不得分。

2018海淀一模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8题。

燕子来舟中作杜甫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题交代了作诗的起因,结合全诗内容可看出,诗人此时以船为屋、寄身水上。

B.首联以“动经春”表明时光飞逝,借春燕“两度”衔泥表现诗人羁留时间之长。

C.颔联说旧时相识的燕子如今在远处看着别人,含蓄地表达了对世态炎凉的批评。

D.尾联写燕子在桅杆上呢喃数语后“穿花贴水”而去,这让诗人感到寂寥和悲伤。

16.“旧人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运用对比手法表达情感。

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A.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元稹《离思五首·其四》)B.四郊飞雪暗云端,唯此宫中落旋干。

(吴融《华清官二首·其一》)C.壮心君未减青春,多难我今先白发。

(欧阳修《送姜秀才游苏州》)D.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

(石柔《绝句》)17.杜甫的诗歌体现了“民胞物与”的思想,即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同胞,所有的物都是我的朋友。

请结合本诗和下面诗句加以分析。

(6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和作者。

(7分)古人善于借物来抒怀说理,使得抒怀更感人、说理更形象。

如《爱莲说》中①“予独爱,”(作者)借莲的美丽高洁表达独特的人生志趣;《归园田居》中②“,”陶渊明借鸟和鱼抒发自己对田园生活的思恋之情;《逍遥游》中③“水击三千里,,”,庄子借鹏来说明万物皆有所待的道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9分)15.(3分)C16.(3分)A17.(6分)参考答案:《燕子来舟中作》:燕子居无定所,不停地在人家的屋檐下筑巢,这与诗人漂泊无依的生活非常相似。

杜甫推己及物,对弱小的燕子寄予了关心、同情和怜悯,表现了万物皆可亲近、皆是朋友的思想。

(3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艰难处境中,杜甫想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为此宁可独自承受苦难与不幸,表现了他舍己为人的大爱情怀。

(3分)【评分标准】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能自圆其说。

18.(7分)答案:①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②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③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评分标准:写对一处得1分。

如有错别字、多字、少字,则该处不得分。

2018朝阳一模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5—18题。

答张十一【1】韩愈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②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释:【1】本诗写于韩愈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

【2】踯躅:即羊踯躅花。

15.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首联描绘了山水空净,猿鸣声声,人烟鼎盛,一派繁华美好的景象。

B. 颔联“竞”字写出了筼筜蓬勃生长,“闲”字写出了羊踯躅悠然开放。

C. “未”字统领“报”与“知”,诗人慨叹自己未报君恩,不知会死于何地。

D.尾句中“斗”同“陡”,本句的意思是诗人顿时感觉头发白了一多半。

16. 本诗首联调动了视觉与听觉写景,下列诗句不含..这种写法的一项是(3分)A.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B.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韦应物《登楼寄王卿》)C.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刘方平《春怨》)D.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戎昱《桂州腊夜》)17.《南涧中题》写于柳宗元被贬之后。

这首诗与《答张十一》所表达的贬谪之情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南涧中题(节选)柳宗元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

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

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

18.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8分)韩愈之文长于针砭时弊,《师说》讽刺了当时在士大夫之间耻于相师的风气,“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①,②。

’”《小石潭记》写于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③,④”,表达了他在潭边的所见所感。

《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词人遥想三国时周瑜“⑤,谈笑间,⑥”,抒发了词人壮志未酬的感慨。

白居易被贬江州,作《琵琶行》,“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⑦,⑧。

”琵琶女的技艺与身世,令他感慨颇深。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15.(3分)A(“人烟鼎盛,一派繁华美好的景象”有误。

)16.(3分)C17.(6分)答案要点:相同点: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被贬之后的忧愁、痛苦。

(答思念友人、失路不得志亦可,2分)不同点:韩诗表达出“未报恩波”的不甘,诗人流露出仍想有所作为的情感(或:韩诗表达了短暂的欢愉)(2分)。

柳诗则主要表达了孤寂无人知的痛苦(2分)(或:柳诗表达了对后人有一点期许的感情)。

18.(8分)①位卑则足羞②官盛则近谀③凄神寒骨④悄怆幽邃⑤羽扇纶巾⑥樯橹灰飞烟灭⑦同是天涯沦落人⑧相逢何必曾相识2018丰台一模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8题。

渔家傲苏轼临水纵横回晚鞚【1】,归来转觉情怀动。

梅笛烟中闻几弄。

秋阴重,西山雪淡云凝冻。

美酒一杯谁与共,尊前舞雪狂歌送。

腰跨金鱼【2】旌旆拥。

将何用,只堪妆点浮生梦。

注:【1】鞚,有嚼口的马笼头。

【2】金鱼,宋代高级官员的一种佩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