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体验性教学的探索(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感体验性阅读教学的探索
乐清市乐成镇第一小学卓娉
内容摘要: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这一建议,我们已耳熟能详,但我们对情感体验的理解、思考和实践都还刚刚开始。本文试着从“情感体验”的涵义与特征,“情感体验”的理论依据和“情感体验性”阅读教学的操作方法这三个方面谈谈自己对情感
体验性阅读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
情感体验阅读教学
对课程标准提出这一建议的缘由还需从理论上进行深层的追问,对具体实践方案的探寻还需更加深入。唯如此,情感体验才将不仅成为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的新的着力点,而且也将成为提高阅读教学效益、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新的增长点。
一、诠释:“情感体验”的涵义与特征
何谓体验?“体”是“亲身”,“验”是察验。关于体验的权威解释是:通过实践活动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或亲身经历,设身处地地着想。
综上所述,“情感体验性”阅读教学可以描述为:指学生在语文阅读领域内或相关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感受理解、感染熏陶、感悟体验等多元化创意的情感发展活动,获取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体验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体验性
根据认知活动带来的体验和人的行为效率与心理激奋水平有关而提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二)自主性
在学习的内容、方式、进度等选择,情感表达的呈现,学生拥有高度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教师仅是指导者和帮助者。
(三)探究性
其实质是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在情绪化学习动力的驱动下,思维方式与探究方式的体现和运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互动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其学习内容的过程是由情绪、情感、情操三者交互作用而生成的过程,内容会因体验的不同而不同,具有动态流变、多元性的特点。
(五)开放性
主要表现在情感体验的主题选择,学习形式以及问题的解决途径,结果呈现以开放的视野加以融合。
二、阅读教学何以强调“情感体验”
(一)追问情感和认知活动互相作用的原理
情绪心理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至少有动力、强化、调节三方面的功能。
(二)认识的具体体验原理
从方法论看,情感体验是利用反映论的原理,根据客观具象存在对儿童主观意识的作用进行的。
(三)思维科学的相似原理
教学中创设的许多情感体验的“知识场”,也就是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对象,使学生大脑中的相似块(知识模块)增加,使潜意识内容丰富,情感体验变得丰富多彩,多端深刻,学生灵感的产生,培养了学生相似性思维后再创造的能力。
(四)人的认识是一个意识心理活动与无意识心理活动相统一的过程
无意识心理活动具有两个方面的功能:(1)对客体的一种不知不觉的认知作用。(2)对客体的一种不知不觉的内部体验作用。
(五)人的认知过程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统一的过程。
教学作为一种认知过程,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统一在其中,否则,人们常言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就失去了理论根据。
三、探寻:“情感体验性”阅读教学的操作方法
要将理论上的可能性变为实践中的现实性,还必须探索寻求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根据我的思考,结合一些优秀教师的实践探索,我认为“情感体验性”阅读教学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指导朗读,感悟体验
读是阅读课情感体验永恒的主题。它既是情感体验的一种手段,又可表达情感体验的成果。读可入文、解文,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亦可入情、悟情。声情并茂的朗读本身能使读者与听众都进入语言文字构筑的有声有色的画面,进行积极、立体的情感体验。
如《西沙渔人》一文中描写虎鲨的句子“尖利的牙齿能一下子把一个壮年汉子咬成两截,猛烈挥动的尾巴只要擦到你的皮肤,立刻会使你血肉模糊。”学生初读句子,从字面上明白鲨鱼是凶猛异常的。学生再读句子,通过感情朗读表达鲨鱼的凶猛。教室里书声琅琅,学生表情动人,似乎他们面前真的有这样一个恶相险生的动物世界。接着,引导学生精读,抓住文章中的点睛之笔“只要擦到”深入,学生体味着并研究读法,在声音所营造的情境里,学生深深震撼于鲨鱼令人惊惧的凶猛、强悍。
读的形式多种多样,所以通过朗读促进体验必须根据需要灵活选择、灵活运用。学生感悟不深或无法感悟的内容,教师就要通过范读扶一把。当学生个别读无法造成气势时,就可以选择小组齐读的形式来调节气氛。
(二)活现形象,深入体验
语文教材中的阅读文本,大多充满形象。而文本的形象,与影视、绘画、雕塑等形象不同,它不具有实体性,不能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不能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直接感受它们,而必须借助语言这个中介诉诸
于读者的想象和再创造,才有可能感受并还原出形象。但是,了解语言未必就自然而然地还原、活现形象,教学时,应采用适当的方法,促进学生完成形象的再现。
如《白杨》中有一句话:“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有位教师摒弃了简单地让学生对白杨的品质进行理性概括的做法,先让学生想象,说说白杨在风沙、雨雪、干旱前的种种表现,促使学生眼前呈现出白杨在各种恶劣条件下顽强生长的表象,心中竖立起白杨的高大形象,进而再让学生从形象中感悟白杨的可贵品质。这样,学生对白杨品质的认识,就不再是抽象、理性的概念,不再是浮浅的、可以随处张贴的标签,而是建立在由表及里的内心体验基础上的感悟,内在而深刻。
(三)联系生活,促进体验
学生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对体验的产生和质量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丰富了,在阅读中,一旦遇到与生活有关的语言,就能借助生活体验来理解。尽管现在的教材编写已经注意了贴近儿童的生活,但由于儿童活动区域的局限性,生活积累的相对贫乏,一册教材中,真正描写儿童已曾经历的生活的文章是不多的。此时,教师就可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文本中生活相似性的体验。
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为了体验邱少云在烈火中煎熬的痛苦,教师引导学生想象烈火烧到邱少云身上的情景,开始孩子们只说出“冒汗”、“头发烧光”等几种情况。于是教师调动学生的相似性体验:“你们见过熬油吗?”孩子们一顿,不忍心地说:“烈火烧身也会熬出油来。”“是啊!从活生生的人身上熬出油来,是一种什么样的痛苦呢?”教师的语言有效地强化了与学生原有体验间的联系,在随后的朗读中,孩子们噙着晶莹的泪花,读得真切感人。这一教例中,情感的升华是源于生活得以实现的。联系生活、借助想象,不仅提高了阅读能力,同时也获得了一次感悟英雄钢铁般意志的情绪性体验,达到了“富情于教,以教育情”的目的。
(四)鼓励实践,情感体验
教材中有些课文有很强的故事性和形象性,值得学生进一步去探究、去体验。根据学生活泼、想象力丰富和表现欲强等特点,可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表演活动,如课本剧、情境模拟活动或其他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活动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使他们对课文进行全身心的感受、体验,以便更深入地感悟课文。
如下面《三个儿子》的教学片段:
师:为什么明明有三个儿子,老爷爷却说只看见了一个?
生:因为那两个儿子不帮妈妈干活。
师:难道给妈妈唱歌、翻跟头带来快乐就不好吗?(所有学生都陷入了沉思)
生:因为妈妈现在太累了,需要帮助。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读书)一桶水可重啦……(让班里最弱小的女孩,试着提水桶)
师:(采访)这位妈妈,一桶水怎么样?(生:很重)现在你胳膊都……(生:痛了)腰也……(生: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