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鉴别诊断

合集下载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


3.快速病原学检查 近年来开展荧光抗体染色法、荧光菌 球法、增菌乳胶凝集法、玻片固相抗体吸咐免疫荧光技术等 方法,比较简便、快速,敏感性亦较好,有利于早期诊断。 4.乙状结肠镜检查 急性期可见肠粘膜明显充血、高度水 肿、点片状出血、糜烂、溃疡,大量粘液脓性分泌物附着以 及肠管痉挛等改变。慢性期的肠粘膜多呈颗粒状,血管纹理 不清,呈苍白肥厚状,有时可见息肉或瘢痕等改变。 5. 免疫学检查 (1)免疫荧光微菌落法:粪便标本接种于荧光素标记的志 贺菌属免疫血清的液体培养基中,4-8小时可发生凝集,用 荧光显微镜捡出。可用于快速诊断。 (2)新性乳胶凝集试验:应用纯化的痢疾多价抗体致敏重 氮基聚苯乙烯乳胶制成重氮乳胶试剂,用于检测痢疾杆菌。 敏感性高,只需约8小时即可作出诊断。 5PCR法 用本方法扩增志贺菌的基因有侵袭相关基因位点, 侵袭性质粒抗原和V毒素基因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
6.PCR法 用本方法扩增志贺菌的基因有侵袭相关基 因位点,侵袭性质粒抗原和V毒素基因等。敏感性 高,特异性强。 7.X线钡剂检查:慢性期患者,可见肠道痉挛、动 力改变、袋形消失、肠腔狭窄、肠粘膜增厚,或呈 节段状(如香肠状)。

(一)诊断
诊断与鉴别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 夏秋季、病前1周与菌痢病人接触史、不 良卫生习惯、不洁饮食史等有参考价值。 2临床症状 典型病例一般不难诊断。仅有粘液稀便的轻 型病例应予高度重视,以免漏诊。夏秋季遇急性高热或惊 厥,迅速出现循环衰竭或意识障碍的学龄前儿童,需排除 中毒性痢疾的可能。应及时用肛拭或盐水灌肠取粪便检查 以确诊。有急性痢疾病史,病程超过2个月,病情迁延不 愈或反复发作者要考虑慢性痢疾。 3粪便检查 镜检见大量脓细胞、红细胞与吞噬细胞者即 可诊断。确诊有赖于粪便细菌培养。 4慢性腹泻原因不明时,可做乙装(或纤维)结肠镜检查 以助诊。免疫学及PCR方法需具备一定的实验室条件,且 由于粪便中抗原成分复杂,易出现假阳性反应,故目前尚 不能作为常规检查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

鉴别诊断
➢ 副溶血性弧菌肠炎:此种肠炎由副溶血性弧 菌(嗜盐杆菌)引起。为细菌性食物中毒中 常见的一种类型。其临床特征:有进食海产 品或腌渍食品史;同餐者同时或先后迅速发 病;主要症状为阵发性腹部绞痛、恶心、呕 吐,多无里急后重;粪便呈粘液血性、血水 或洗肉水样,有特殊臭味;取患者吐泻物或 可疑食物进行细菌培养有确诊价值
❖ 慢性痢疾:慢性迁延型、急性发作型、慢性 隐匿型。
临床表现
➢ 普通型(典型):起病急,畏寒、发热,多为 38~39℃以上,伴头痛、乏力、食欲下降, 腹痛、腹泻,解粘液脓血便,伴里急后重。左 下腹压痛明显,肠鸣音亢进。病程一般1~2周, 多数可自行恢复,少数可转为慢性。
临床表现
➢ 轻型(非典型):一般不发热或有低热,腹 痛轻,腹泻次数少,每日10次以内,有粘液 稀便,一般无肉眼脓血便,无里急后重。病 程一般为4~5日,少数病人也可转为慢性。
病理变化
➢ 慢性菌痢:肠粘膜可有轻度充血和水肿,粘 膜苍白增厚或呈颗粒状,血管纹理不清,溃 疡修复过程中呈凹陷性疤痕,周围粘膜呈息 肉状,但肠壁因瘢痕组织收缩呈肠腔狭窄者 少见。
【临床表现 】
❖ 潜伏期:一般为1~4天(数小时至7天)。 病前多有不洁饮食史。
❖ 急性菌痢 :普通型(典型)、轻型(非典型) 重型和中毒型。
发病机理
❖ 慢性菌痢 急性期治疗不及时、不彻底,当机体抵抗力 下降,尤其胃肠道的原有疾患或营养不良等 因素作用下,疾病迁延不愈。
病理变化
➢ 急性期菌痢:累及整个结肠,以乙状结肠与直肠为显 著,急性期肠粘膜基本病变呈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 炎症:充血、水肿、出血点。肠腔充满粘液脓血性渗 出液,粘膜坏死脱落形成表浅溃疡,甚至“地图样” 溃疡,重症病例可见溃疡修复过程中呈干涸的烂泥坑 样改变。慢性期可有肠粘膜水肿和肠壁增厚,肠粘膜 溃疡不断形成与修复,导致疤痕与息肉,少数病例可 引起肠腔狭窄。

细菌性痢疾诊疗规范

细菌性痢疾诊疗规范

细菌性痢疾诊疗规范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简称菌痢。

急性菌痢的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排脓血样大便。

慢性菌痢一般不发热,以长期腹泻为主。

【诊断标准】潜伏期为数小时~7天。

一般为1~2天。

(一)流行病学资料本病可全年发病,以夏秋季多见;病前一周内有不洁饮食史或与菌痢患者接触史;慢性菌痢可有急性发作史。

(二)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可分为以下临床类型。

1.急性细菌性痢疾(1)普通型:起病急,畏寒、发热,腹痛、腹泻,每日排便10~20次,呈脓血便,里急后重明显,左下腹有压痛。

儿童可有惊厥。

(2)轻型:主要表现为腹泻,每日少于10次,便呈糊状或水样状,含少量粘液,常无脓血。

(3)重型:起病急骤,有严重全身中毒症状,高热、恶心、呕吐等,呈脓血样便,腹痛剧烈,里急后重明显,可有脱水表现,甚至澹妄,惊厥。

(4)中毒型:儿童多见,起病急骤,重度毒血症症状,以休克和脑病(频繁惊厥、昏迷、瞳孔改变和呼吸衰竭)为主要表现,常无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中毒型菌痢又可细分为休克型、脑型和混合型三型。

2.慢性细菌性痢疾病程超过2月不愈者为慢性菌痢。

(1)慢性迁延型:急性菌痢后,腹痛、腹泻等肠道症状时轻时重,迁延不愈。

粪便可带粘液,或呈脓血便。

(2)急性发作型:类似急性菌痢,大便次数增多,呈脓血便。

可反复发作。

(3)慢性隐匿型:常无明显肠道症状,但粪便培养仍有痢疾杆菌,乙状结肠仍有明显病变。

(三)实验室检查1.血象: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

2.粪便常规检查:典型者无粪质,量少,呈鲜红粘冻状,镜检可见大量脓细胞及红细胞,并有巨噬细胞。

3.病原学检查:粪便培养有痢疾杆菌。

4.乙状结肠镜检查:急性期可见结肠粘膜普遍充血、水肿及浅表溃疡。

慢性病人可见肠粘膜增厚及息肉形成。

5.其他重型、中毒型菌痢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

【治疗原则】(一)一般治疗卧床休息,消化道隔离。

饮食以流质、半流质为主,忌多渣、不易消化食物。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

(2)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a、 抗菌素治疗无效。 b、 大便培养阴性。 c、 肠镜检查见粘膜脆弱易出血,有散在 溃疡。 d、晚期病人钡灌肠X线检查,可见结肠袋 消失呈铅管样改变。
(3)慢性血吸虫病。
a、有血吸虫病疫水接触史。
b、肝脾肿大。
c、直肠镜活检可找到血吸虫卵。
3、中毒型菌痢 (1) 休克型:须与其他感染性休克鉴别。血 及大便培养出不同的致病菌。 (2)脑型:须与流行性乙型脑炎鉴别。乙脑病 情发展较中毒型菌痢缓慢,以意识障碍为主, 休克少见,脑脊液有改变,除颅内压增高外, 蛋白和白细胞数轻度增高,乙脑特异性IgM抗体
阳性。
八、预后 九、治疗 (一) 急性菌痢 1、一般治疗:隔离,少渣易消化的流质、半 流质;保持水、电解质及酸硷平衡。 2、病原治疗: (1)喹诺酮类药物。 (2)复方磺胺甲唑。 (3)其他 3、对症治疗: (1)退热 (2)解痉止痛. (3)毒血症状严重的处理。
(二) 慢性菌痢
1、全身治疗
2、病原治疗:
查肠粘膜可有炎症或溃疡。
五、实验室检查 (一) 血象:WBC10-20×109/L,中性粒细胞 增加,慢性期可有贫血。 (二) 粪便检查: 1、外观为粘液脓血便,镜检大量红白细胞,如 有巨噬细胞更有助于诊断。 2、病原学检查:大便培养+药敏试验。 3、免疫学检查。 4、志贺菌核酸的检测。
六、并发症和后遗症: (一) 志贺菌败血症:持续高热,腹痛、腹泻、 恶心、呕吐;大便为粘液水样便或血便或粘液
细菌性痢疾
定义:指志贺菌属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一、 阴性。 病原学
1、痢疾杆菌属肠杆菌科志贺菌属,革兰氏染色 2、分为4群47个血清型,我国以B群为主要流
行菌群。 3、各种痢疾杆菌均可产生内毒素,是引起全身 毒血症状的主要原因。也产生外毒素,引起更 严重的临床症状。 4、对外界的生存力较强。

细菌性痢疾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细菌性痢疾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26
七、实验室检查
27
血常规:急性期白细胞总数增高,10-20×109/L中性 粒细胞亦增高。慢性期可贫血。
电解质、肾功
粪便检查:
(1)常规:粘液脓血便,无粪质。镜检大量脓细胞、 白细胞及红细胞。找到吞噬细胞有助于诊断。
(2)培养:大便培养出痢疾杆菌是确诊依据。同时做 药敏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避免耐药产生。
溶组织阿米巴原虫 散发
潜伏期 1~7日
数周至数月
临床表 现
起病急,多有发热等毒血症。 腹痛、腹泻较重,便次频繁,里急后重明显。 左下腹压痛明显
缓起,多无发热。 腹痛轻,便次少。里急后重不明显。 右下腹轻度压痛
粪便检 查
外观多呈粘液脓血便,量少。 镜检可见大量脓细胞、少量红细胞及巨噬细胞。
量多,呈暗红色果酱样,有特殊臭味。
38
4、脑型疟疾: 需与脑型毒痢相鉴别。来自疫区,结合发 病季节,以间歇性突发性发冷、发热、出汗后退热的 临床特征,血片或骨髓片中找到疟原虫可确诊。
5、脱水性休克: 因频繁吐泻所致低血容量性休克。先有 脱水,后发生休克。脱水一旦被纠正休克即随之纠正。
6、重度中暑: 有高温接触史。肛温超高热,皮肤灼热无 汗,可伴抽搐、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但无定位体征。 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处,病情可迅速缓解。外周血象、 粪便与脑脊液检查无异常。
(2)轻型(不典型):全身毒血症症状和肠道病 症轻,不发热或低热,腹泻次数数次/日。稀水 便有粘液无脓血,轻微腹痛,无明显里急后重。 3-7d痊愈,亦可转为慢性。
20
(3) 中毒型:以严重毒血症状、休克和(或)
中毒性脑病为主要临床表现。
✓儿童多见。
✓起病急骤,病势凶险,高热40℃以上,全身严 重毒血症状,反复惊厥、嗜睡、昏迷、抽搐, 可迅速发生循环呼吸衰竭;

细菌性痢疾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细菌性痢疾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重感及排粘液脓血便为特征; • 仅次于病毒性肝炎和结核病的重要的法定传染
病。属乙类传染病。
3
病原学(Etiology)
4
病原学
• 志贺菌属细菌也称痢疾杆菌为肠杆菌科 ,革兰 阴性杆菌,无鞭毛及荚膜,不形成芽胞,有菌毛。
• 依据抗原结构不同,分为A、B、C、D四群,即 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及宋内志 贺菌,以及40个血清型(不含亚型)。
• A群、个别D群→外毒素(志贺毒素),有 肠毒素、神经毒素、细胞毒素作用。
• 痢疾杆菌对抗药物产生耐药性 ,耐药性产 生是与染色体基因突变和R质粒(亦称R因 子)在同属种间、异属种间不断相互传递 有关。
7
我国流行菌群:
B群福氏>D群宋内氏>A群痢疾志贺菌
各种痢疾杆菌均产生: 内毒素→ → → →发热、毒血症、休克
18
A、急性期: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 限于固有层,分4期:
①急性卡他炎②假膜形成 ③溃疡形成 ④溃疡愈合 B、慢性期:肠粘膜水肿、肠壁增厚、息肉 样增生、疤痕形成、可有肠腔狭窄 C、中毒型: a、结肠局部病变轻:仅有充血水肿 b、全身病变重:多数器官微血管痉挛 及通透性↑,脑部病变明显
19
肠壁弥漫炎症 及表浅溃疡
↗ 神经毒 痢疾志贺菌产生外毒素→ → 细胞毒
↘ 肠毒素
8
流行病学
• 传染源:患者、带菌者。 • 传播途径:经粪→口途径传播。随患者或
带菌者的粪便排出,→污染的手、食物、 水源、苍蝇经口感染,或生活接触间接方 式传播。
9
3、易感性:
易 复
(1)普遍易感
发 、
(2)病后无长久免疫力,

群、型间无交叉免疫力;
14
发病机理与病理变化

细菌性痢疾的诊断依据有哪些

细菌性痢疾的诊断依据有哪些

细菌性痢疾的诊断依据有哪些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一种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它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发生,尤其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更为常见。

对于这种疾病,准确的诊断至关重要,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控制病情的发展。

那么,细菌性痢疾的诊断依据都有哪些呢?首先,临床症状是诊断细菌性痢疾的重要依据之一。

患者通常会出现急性起病,发热、腹痛、腹泻是最为常见的症状。

发热的程度因人而异,可能是低热,也可能是高热。

腹痛多表现为左下腹的痉挛性疼痛,疼痛往往在排便前加剧,排便后会有所缓解。

腹泻的特点是频繁、急迫,大便初为稀便,很快转为黏液脓血便,每次量不多,但次数频繁,每天可达十多次甚至数十次。

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里急后重的感觉,即有排便不尽的感觉。

此外,严重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低血压等症状。

其次,粪便检查在诊断细菌性痢疾中具有关键作用。

显微镜检查粪便可以发现大量的脓细胞、红细胞和巨噬细胞。

脓细胞和红细胞的存在提示肠道存在炎症和出血,而巨噬细胞的出现则更具有特异性,往往提示细菌性痢疾的可能。

粪便培养是明确诊断的金标准,通过将粪便样本接种在特定的培养基上,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如果能分离出痢疾杆菌,就可以确诊细菌性痢疾。

再者,流行病学史也是诊断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如果患者近期有在菌痢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的经历,或者与菌痢患者有密切接触史,那么感染细菌性痢疾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此外,集体就餐、不洁饮食等情况也可能导致感染。

然后,血常规检查也能提供一定的诊断线索。

细菌性痢疾患者的血常规通常会显示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

这是因为机体在应对细菌感染时,会动员白细胞参与免疫反应。

另外,肠镜检查对于一些诊断困难的病例有一定的帮助。

在肠镜下,可以看到肠道黏膜充血、水肿、溃疡形成等炎症表现,尤其是在乙状结肠和直肠部位更为明显。

需要注意的是,诊断细菌性痢疾时,需要与其他一些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比如,阿米巴痢疾,其粪便中可以找到阿米巴滋养体;溃疡性结肠炎,肠镜下的表现和细菌性痢疾有所不同,且粪便培养一般为阴性;食物中毒也可能引起类似的症状,但通常有共同进食可疑食物的病史,且病情相对较轻,粪便培养无痢疾杆菌。

细菌性痢疾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

细菌性痢疾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

细菌性痢疾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细菌性痢疾(bacillarydysentery)简称菌痢。

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见肠道传染病,主要病理变化是直肠、乙状结肠的炎症与溃疡,因毒素吸收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

夏秋季多发。

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病情轻重悬殊。

【诊断提示】1.流行病学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5-6月开始上升,7-9月为高峰。

常有明确的不洁饮食史和与带菌者接触史等。

2.临床表现潜伏期数小时至7d,多数为1~4d。

根据病情轻重和缓急,可分为两类六型。

(1)急性细菌性痢疾:①急性典型菌痢(普通型):突然发热、全身不适、恶心、呕吐,继而腹泻。

大便初为稀便,1~2d后转为黏液脓血便,每日排便10~20次或更多,有时为纯脓血或呈黏胨状。

常有腹痛,便前加重,排便后缓解,里急后重。

左下腹有压痛,肠鸣音亢进,自然病程1~2周。

②急性非典型菌痢(轻型):全身症状轻,排稀便,日数次,有黏液,无脓血,显微镜下见少量红、白细胞。

病程数日,可不治自愈,部分可演变成慢性。

③中毒性菌痢(中毒型):儿童多见,起病急骤,高热或体温不升,迅速发生休克,昏迷和呼吸衰竭,而肠道症状轻微或缺如。

根据临床表现又分三型:休克型、脑型和混合型。

(2)慢性细菌性痢疾:病程超过2个月。

分为三型。

①慢性迁延型:急性菌痢后迁延不愈,大便不成形或稀便,常带黏液,偶有脓血,左下腹压痛,伴乏力、贫血、营养不良表现;②慢性菌痢急性发作型:半年内有痢疾病史,因受凉或进生冷饮食而导致急性发作者;③慢性隐匿型:1年内有痢疾病史,无临床症状,仅大便培养阳性,或乙状镜检发现有菌痢慢性期变化者。

3.实验室检查大便镜检有较多红细胞、白细胞或脓细胞,可见吞噬细胞。

中毒性菌痢直肠拭子或灌肠采集大便标本镜检可见大量红细胞、白细胞。

慢性菌痢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见肠壁黏膜充血、水肿、渗出、溃疡等。

大便痢疾杆菌培养阳性。

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防治措施】1.一般治疗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按肠道传染病隔离,补充维生素及足够热量。

三11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诊断标准_01

三11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诊断标准_01

三11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诊断标准WS 287-2008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诊断标准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性痢疾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性痢疾的诊断、报告。

第一部分细菌性痢疾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细菌性痢疾 bacillary dysentery 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2.2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toxic bacillary dysentery 起病急骤,突起寒战、高热,迅速发生循环衰竭和(或)呼吸衰竭。

3 诊断依据 3.1 流行病学史患者有不洁饮食和(或)与菌痢患者接触史。

3.2 临床表现 3.2.1 潜伏期数小时至 7d,一般 1d-3d。

3.2.2 临床症状和体征起病急骤,畏寒、寒战伴高热,继以腹痛、腹泻和里急后重,每天排便 10 次-20 次,但量不多,呈脓血便,并有中度全身中毒症状。

重症患者伴有惊厥、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也可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可有左下腹压痛伴肠鸣音亢进。

3.2.3 临床分型 3.2.3.1 急性普通型(典型)起病急,畏寒、1/ 22发热,可伴乏力、头痛、纳差等毒血症症状,腹泻、腹痛、里急后重,脓血便或黏液便,左下腹部压痛。

3.2.3.2 急性轻型(非典型)症状轻,可仅有腹泻、稀便。

3.2.3.3 急性中毒型 3.2.3.3.1 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感染性休克表现,如面色苍白、皮肤花斑、四肢厥冷、发绀、脉细速、血压下降等,可伴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

常伴有腹痛、腹泻。

3.2.3.3.2 脑型(呼吸衰竭型)脑水肿甚至脑疝表现,如烦躁不安、惊厥、嗜睡或昏迷、瞳孔改变,呼吸衰竭,可伴有ARDS,可校址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泻。

3.2.3.3.3 混合型具有以上两型的临床表现:3.2.3.4 慢性急性细菌性痢疾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病程超过 2 个月以上。

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表现

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表现

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表现细菌性痢疾,又称志贺菌病,是由志贺菌属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该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常见于发展中国家,尤其在夏秋季节,容易引起暴发流行。

细菌性痢疾的潜伏期一般为12天,短则数小时,长则7天。

根据临床症状,细菌性痢疾可分为典型痢疾和非典型痢疾。

典型痢疾可分为三个阶段:1. 初期:患者出现发热、寒战、头痛、乏力等症状,体温可达39℃左右。

此阶段症状较轻,易被忽视。

2. 发作期:患者出现典型的痢疾症状,主要有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

腹痛多位于左下腹,呈阵发性或持续性胀痛、隐痛或绞痛。

腹泻频繁,每天可达10余次,粪便呈糊状或水样,带有黏液和脓血。

里急后重感明显,患者总感觉有粪便排在肛门附近,但每次排便量不多。

此阶段患者痛苦不堪,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3. 恢复期:症状逐渐缓解,体温正常,粪便逐渐恢复正常。

但部分患者可出现迁延性腹泻、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

1. 轻型痢疾:患者出现轻微的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无明显脓血便,病程较短,通常不超过一周。

2. 中型痢疾:症状介于典型和非典型之间,患者有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粪便中有黏液和少量脓血,病程约12周。

3. 重型痢疾:症状较重,患者出现高热、寒战、严重腹痛、频繁呕吐、腹泻等症状,粪便中带有大量脓血,甚至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休克等并发症。

病程较长,可达数周。

细菌性痢疾还可分为急性菌痢和慢性菌痢。

急性菌痢症状典型,病程较短,治疗及时可痊愈。

慢性菌痢症状较轻,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治疗较为困难。

需要注意的是,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表现并非绝对,不同患者的症状可能有所差异。

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评估和制定治疗方案。

如有疑似症状,请及时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在这篇文档中,我将深入探讨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表现,提供一个详尽且系统的描述,以帮助理解这种疾病的多样性及其在不同患者身上的表现。

我要明确的是,细菌性痢疾,通常由志贺菌属细菌引起,这一属包括了志贺菌、福氏菌、鲍氏菌和宋内菌等。

医学基础知识:病例诊断之细菌性痢疾

医学基础知识:病例诊断之细菌性痢疾

医学基础知识:病例诊断之细菌性痢疾诊断学是医学基础知识里面经常考察的重要科目,今天我们通过具体病例诊断学习细菌性痢疾的知识,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病例摘要:男性,36岁,干部,因发热、腹痛,脓血便3天来诊。

患者因出差有不洁饮食于3天前回来后突然发热,体温38.2℃,畏冷,无寒战,同时有下腹部阵发性疼痛和腹泻,大便每天10余次至数十次,为少量脓血便,以脓为主,无特殊恶臭味,伴里急后重,无恶心和呕吐,自服黄连素和退热药无好转。

发病以来进食少,睡眠稍差,体重似略下降(具体未测),小便正常。

既往体健,无慢性腹痛、腹泻史,无药物过敏史。

无疫区接触史。

查体:38.5℃,P 96次/分, R 20次/分, BP 120/80mmHg。

急性热病容,无皮疹和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巩膜无黄染,咽(-)。

心肺(-),腹平软,左下腹有压痛,无肌紧张和反跳痛,未触及肿块,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肠鸣音5次/分。

实验室检查:Hb 124g/L,WBC 16.4 109L, N 88%,L 12%,PLT200 109/L;粪便常规:粘液脓性便,WBC多数/HP,RBC 3~5个/HP;尿常规(-)。

分析步骤:1.诊断及诊断依据本例初步印象是:急性细菌性痢疾。

其诊断依据是:(1)不洁饮食后急性起病,发热、下腹痛、脓血便,伴里急后重。

(2)查体见急性热病容,发热38.5℃,左下腹有压痛,肠鸣音活跃。

(3)血WBC数和中性比例增高,粪便常规见WBC多数/HP。

2.鉴别诊断(1)急性阿米巴痢疾暗红色果酱样便,明显腥臭味,重者呈血便,全身症状轻,右下腹有压痛,粪便检查能发现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

(2)其他急性肠道细菌感染最主要鉴别是从粪便中检出不同的病原体。

3.进一步检查根据初步诊断与鉴别诊断,为确诊应作:(1)粪便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检出痢疾杆菌为确诊依据。

(2)粪便找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

4.治疗原则(1)病原治疗首选氟喹诺酮类药物,并应参照细菌药物敏感试验选药。

细菌性痢疾如何鉴别诊断?

细菌性痢疾如何鉴别诊断?

细菌性痢疾如何鉴别诊断?西医诊断:1.急性菌痢(1)流行病学:病前1周内有不洁饮食史,或与菌痢患者接触史。

多见于夏秋季。

(2)临床特点:有发热、腹痛、腹泻(每日十余次至数十次),里急后重,脓血粘液便等症状,左下腹压痛。

(3)实验室检查①粪便镜检多数成堆的白细胞或脓细胞,满视野分散的红细胞,并有巨噬细胞。

或镜检10个高倍视野,平均每视野白细胞10个以上,或连续两次检查每视野平均5个以上。

②粪便或肛拭子培养生长志贺菌。

③荧光抗体染色法检查粪便中志贺菌抗原成分,获得阳性结果。

2.中毒性菌痢多见于2~7岁儿童,发病急,病情发展快。

突起高热(少数体温不升)。

腹泻一般较轻(成人患者腹泻较明显),粪便或灌肠液检查发现脓血或较多白细胞及红细胞,并迅速出现下列情况1种或1种以上。

(1)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精神萎靡、嗜睡、躁动、谵妄、反复惊厥、神志不清、昏迷等。

(2)循环系统症状:面色苍白或灰白,四肢发凉,紫绀,脉细速,脉压差小,血压下降等(排除脱水因素)。

3.慢性菌痢(1)急性发作型:病前2~6个月内有菌痢病史,本次发作前有受凉、进食生冷饮食或劳累等诱因。

有急性菌痢症状,并能排除再感染者。

粪便检查符合菌痢改变。

(2)迁延型:过去有菌痢病史,多次发作,症状典型或不典型;或急性菌痢迁延不愈,病程超过两个月者。

如能排除其他原因,或粪便培养生长志贺菌,可以确诊。

(3)隐匿型:有菌痢病史,临床症状已消失两个月以上,但粪便培养阳性,或肠镜检查肠粘膜有病变者。

西医诊断依据:本病的诊断必须综合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力求及早确诊。

应重视粪便检查,典型菌痢的大便量较少,纯为粘液及脓血,显微镜下可见大量红细胞和脓细胞。

大便培养找到痢疾杆菌是确诊的依据。

为提高培养阳性率,必须在发病早期抗菌药物治疗之前取新鲜、带有脓血的大便在床旁接种或及时送实验室。

必须反覆多次送验,至少应连续3次。

分离得痢疾杆菌后,应行菌型鉴定和药敏试验。

荧光抗体染色法和免疫荧光菌球法较培养法敏感,有早期诊断价值。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

(2)急性坏死性小肠炎:以肠出血为主, 先为鲜红色,后为暗红色,伴剧烈腹痛 和休克。 (3)肠套叠:儿童多发,腹痛为主,有肠 型,可触及肿块,大便血样,不含粪质。 (4)急性阿米巴痢疾:见表
病原 流行病学 潜伏期 全身症状
胃肠道
压痛部位 大便检查
结肠镜检
急性菌痢 志贺菌 散发性、可流行 数小时至7天 重,多有发热 毒血症状明显 腹痛重,里急后重 腹泻数十次 左下腹多见 量少,粘液脓血便 镜检大量红白细胞 可见吞噬细胞 培养有志贺菌 弥漫充血、水肿及 浅表溃疡,直肠乙状 结肠
(二)慢性菌痢: 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病程﹥2个月。 两方面因素: 1.人体因素: ① 轻型病例未治,一般病例治疗不彻底或 不及时; ②原有营养不良或肠道疾病或肠道 分泌性IgA↓。 2.细菌因素: ①福氏易导致慢性;②菌株耐药,虽经正 规治疗,但仍转为慢性。
1.慢性迁延型:急性菌痢发作后,迁延不 愈,时轻时重。轻重不等的痢疾症状,伴贫 血、维生素缺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劳动 力减退。 2.急性发作型:有慢性菌痢史,症状比急 性轻,疗效不如急性好。 3.慢性隐匿型:一年内有菌痢病史,近期 (2个月以上)无明显腹痛、腹泻等症状,但 乙状结肠镜检有肠粘膜炎症甚至溃疡等病变, 大便培养可检出痢疾杆菌。
3.病原治疗(包括抗生素及化学制剂): (1)喹诺酮类:
(2)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SMZ-TMP): (3)其他:庆大、卡那、氨苄青、利福 平头孢、灭滴灵、痢特灵……。
(二)慢性菌痢 1.一般治疗:生活规律,注意饮食。 2.病原治疗: a.2~3种抗菌药物联合治疗,重复2~3个疗程。 b.保留灌肠,使药物直接接触病变部位,起 杀菌和刺激新生肉芽的作用。 N-S 50ml 痢特灵 0.4 地米 5mg 莨宕片 8mg

细菌性痢疾的诊断方法

细菌性痢疾的诊断方法

细菌性痢疾的诊断方法
细菌性痢疾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消化道传染病。

常见的致病菌包括痢疾杆菌、志贺氏菌等。

在诊断细菌性痢疾时,医生通常会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 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医生会向患者询问病史,包括发病时间、病情表现、饮食和生活习惯等。

此外,医生还会进行体格检查,观察患者的一般状况和肠道症状,如腹泻、腹痛、发热等。

2. 实验室检查:
a. 粪便常规检查:患者需提供新鲜的大便样本供实验室检查。

常规检查包括外观、颜色、质地、隐血试验等。

细菌性痢疾的大便通常呈水样或泥样,可能含有脓血。

b. 细菌培养和鉴定:将患者的大便样本用适当培养基进行培养,并观察是否有细菌生长。

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可以鉴定出致病菌的种类,如痢疾杆菌、志贺氏菌等。

c. PCR检测:PCR(聚合酶链反应)是一种基因扩增技术,可在短时间内扩增出微量的细菌DNA,从而进行快速鉴定致病菌。

3. 血液检查:细菌性痢疾患者常常伴有感染性病情,因此医生会进行一些血液检查,如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测定等,以评估病程和判断感染程度。

4. 影像学检查:对于严重病例,医生可能会进行肠道造影或腹部超声检查,以
观察肠道病变情况,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细菌性痢疾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通过大便常规检查、细菌培养和鉴定以及PCR检测,可以确定病情和致病菌。

此外,血液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进一步评估患者的感染程度和病变情况。

对于临床怀疑细菌性痢疾的患者,医生需要综合分析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病例分析——细菌性痢疾

病例分析——细菌性痢疾

第三章病例分析——细菌性痢疾概念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志贺菌属)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又称志贺菌病。

主要临床表现是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粘液脓血便,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症状。

菌痢的肠道病变主要在结肠,以乙状结肠和直肠病变最显着。

病原学痢疾杆菌属肠杆菌科志贺菌属,为革兰阴性的无鞭毛杆菌。

流行病学(1)传染源:急、慢性菌痢病人及带菌者。

(2)传播途径:通过消化道,经粪-口途径传播。

(3)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

(4)流行特征:本病全年均可发生,夏秋季多发。

临床表现潜伏期为1-2天。

(一)急性菌痢1.普通型(典型):急起畏寒高热,伴头痛、乏力、食欲减退,并出现腹痛腹泻,多数病人先为稀水样便,1-2天后转为脓血便,每日10-20次或以上,里急后重明显。

常伴肠鸣音亢进,左下腹压痛。

急性菌痢自然病程为1-2周,多数病例可以自行恢复。

2.轻型(非典型):无明显发热。

急性腹泻,每日大便10次以内,稀便有粘液但无脓血。

病程3-7天而痊愈。

3.中毒性菌痢:2-7岁儿童多见。

起病急骤,突然高热,病势凶险,主要表现为严重毒血症、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而局部肠道症状很轻甚至缺如。

(二)慢性菌痢菌痢病程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达2个月以上,即为慢性菌痢。

实验室检查(一)一般检查1.血常规:WBC增多,可达10-20×109/L,中性粒比例增高。

2.便常规:外观呈粘液脓血便。

镜检可见白细胞、脓细胞、红细胞,如有巨噬细胞有助于诊断。

(二)血清学检查(三)病原学检查1.细菌培养:粪便培养出志贺菌可以确诊。

2.特异性核酸检测:核酸杂交或PCR。

(四)荧光抗体染色技术(五)X线钡餐:慢性期可见肠道痉挛,动力改变,结肠袋消失,肠腔狭窄,肠粘膜增厚等。

(六)结肠镜+活检:病变部位刮取分泌物培养,可提高检出率。

诊断要点1.发病多在夏秋季,有不洁饮食史或与菌痢病人接触史。

2.临床表现急性期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粘液脓血便,左下腹有明显压痛。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

是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主要有发冷、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粘液脓血样大便。

中毒型菌痢起病急骤、突然高热、反复惊厥、嗜睡、昏迷、迅速发生循环衰竭和呼吸衰竭,而肠道症状轻或缺如,病情凶险。

菌痢常年散发,夏秋多见,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

本病有有效的抗菌药治疗,治愈率高。

疗效欠佳或慢性变多是因为未经正规治疗、未及时治疗、使用药物不当或耐药菌株感染。

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治愈的关键。

细菌性痢疾病原学痢疾杆菌属于肠杆菌科志贺氏菌属 (Shi-yella),革兰氏染色阴性,无动力, 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适宜于低温潮湿的环境,对阳光直射、加热及一般消毒剂抵抗力差。

根据生物化学反应及抗原组成分成4群:A群包括志贺氏志贺氏菌及施氏志贺氏菌,B群包括弗氏志贺氏菌 (8个血清型),C群包括鲍氏志贺氏菌(15个血清型),D群为索氏(宋内氏)志贺氏菌。

各群均可产生内毒素,志贺氏志贺氏菌还可产生外毒素,因此,所致临床症状较重。

20世纪末,志贺氏菌感染少见,中国某些地区仍有流行;弗氏志贺氏菌感染在中国占首要地位,且易转成慢性,排菌时间长;索氏志贺氏菌感染有增高的趋势,但感染较轻。

目前发达国家以D群最常见,B群次之,C群及A群最少。

我国以B群最常见,D群次之,C群最少见。

局部地区A群有增多趋势。

痢疾杆菌对外环境的抵抗力D群最强,B群次之,A群最弱。

日光照射30分钟、加热至56℃10分钟或100℃1分钟即可杀灭。

流行病学本病流行遍及世界各地。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夏秋季呈季节性高峰,一般5月开始上升,8。

9月达高峰,10月开始下降。

一、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是传染源。

散发病例多由慢性患者及带菌者所致。

二、传播途径主要为粪一口途径传播。

三、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儿童发病率最高,青壮年次之。

病后可产生一定的免疫力,但免疫期短(1年左右)且不稳定。

各型痢疾杆菌之间又无交叉免疫性,故菌痢可重复感染和再次发病,这也是本病发病率高的重要原因。

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

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

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细菌性痢疾是一种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肠道疾病,主要症状包括腹泻、腹痛、发热等。

正确的诊断对于及时治疗和控制疾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因此,对细菌性痢疾的诊断标准有着严格的要求。

一、临床表现。

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发热、粘液和脓血便等。

患者常常感到腹部绞痛,伴有里急后重的感觉,大便呈现稀糊状或水样便,同时可能伴有脓血便。

发热是细菌性痢疾的常见症状,体温可达到39℃以上。

二、实验室检查。

1. 病原学检查,通过病原学检查,如培养分离和鉴定痢疾杆菌,可确诊细菌性痢疾。

2. 粪便常规检查,粪便常规检查可发现白细胞增多、红细胞和脓细胞增多等病理性变化。

3. 血液学检查,细菌性痢疾患者可出现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等病理性改变。

4. 生化学检查,生化学检查中C反应蛋白和血沉常常升高。

三、影像学检查。

在细菌性痢疾的诊断中,影像学检查并不是必需的,但在严重病例中可能需要进行腹部X线、腹部CT等检查,以了解肠道病变情况。

四、诊断标准。

根据上述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合患者的流行病学史,可以进行细菌性痢疾的诊断。

诊断标准主要包括:1. 临床表现符合细菌性痢疾的特点,如腹泻、腹痛、发热等。

2. 实验室检查发现痢疾杆菌或其他致病菌。

3. 粪便常规检查发现白细胞增多、红细胞和脓细胞增多。

4. 血液学检查和生化学检查结果支持细菌性痢疾的诊断。

五、诊断注意事项。

在进行细菌性痢疾的诊断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结合患者的病史,特别是近期是否接触过痢疾患者或者食用了未经煮沸的水或食物。

2. 对于高度怀疑患者,应及时采集粪便标本送检,以便尽早明确诊断。

3. 在临床实践中,应当排除其他引起腹泻的病因,如病毒性腹泻、寄生虫感染等。

六、结语。

细菌性痢疾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流行病学史,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及时诊断和治疗对于控制疾病的传播至关重要,同时也能够降低患者的病情恶化风险。

希望本文所述的诊断标准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定的参考,提高对细菌性痢疾的诊断水平,保障患者的健康。

细菌性痢疾临床诊断标准

细菌性痢疾临床诊断标准

细菌性痢疾临床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
一、疑似病例:
腹泻,有脓血便或粘液便或水样便或稀便,或伴有里
急后重症状,难以除外其他原因腹泻者。

二﹑确诊病例:
(一)急性菌痢:
1.急性发作之腹泻(除外其他原因腹泻),伴发热、
腹痛、里急后重、脓血便或粘液便、左下腹有压痛;
2.粪便镜检白血球(脓细胞)每高倍(400 倍)视野
15个以上,可以看到少量红血球;
3.粪便细菌培养志贺氏菌属阳性。

临床诊断:具备 1、 2 项。

实验确诊:具备 1、 3 项。

(二)急性中毒性菌痢:
1.发病急、高热、呈全身中毒为主的症状;
2.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惊厥、烦躁不安、嗜睡或昏
迷;或有周围循环衰竭症状,如面色苍白、四肢厥
冷、脉细速、血压下降或有呼吸衰竭症状;
3.起病时胃肠道症状不明显,但用灌肠或肛门拭子采
便检查可发现白血球(脓细胞);
4.粪便细菌培养志贺氏菌属阳性。

临床诊断:具备1、 2、3 项。

实验确诊:具备1、 2、4 项。

(三)慢性菌痢:
1. 过去有菌痢病史,多次典型或不典型腹泻 2 个月
以上者;
2.粪便有粘液脓性或间歇发生;
3.粪便细菌培养志贺氏菌属阳性。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或2项。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1或2加3项。

【传播途径】
痢疾杆菌通过手、生活接触、苍蝇污染食物和水经消
化道感染。

【消毒】
日光照射 30 分钟,加热 56℃ 10 分钟或者煮沸(100℃)2分钟即被杀死,对常用化学消毒剂敏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菌痢应与下述疾患鉴别。

(一)阿米巴痢疾起病一般缓慢,少有毒血症症状,里急后重感较轻,大便次数亦较少,腹痛多在右侧,典型者粪便呈果酱样,有腐臭。

镜检仅见少许白细胞、红细胞凝集成团,常有夏科-雷登氏结晶体,可找到阿米巴滋养体。

乙状结肠镜检查,见粘膜大多正常,有散在溃疡。

细菌性痢疾易并发肝脓肿。

(二)流行性乙型脑炎细菌性痢疾表现和流行季节与菌痢(重型或中毒型)相似,后者发病更急,进展迅猛、且易并发休克,可以温盐水灌肠并做镜检及细菌培养。

此外,细菌性痢疾尚应与沙门氏菌感染、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大肠杆菌腹泻、空肠弯曲菌肠炎、病毒性肠炎等相鉴别。

慢性菌痢应与慢性血吸虫病、直肠癌、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等鉴别。

(搜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